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思想彙報 >思想彙報精選 >

2022一帶一路思想彙報【三篇】

2022一帶一路思想彙報【三篇】

【篇一】

2022一帶一路思想彙報【三篇】

敬愛的黨組織:

我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旨在同沿線各國分享中國發展機遇,實現共同繁榮。

一帶一路倡議來自中國,但成效惠及世界。

讓一帶一路建設更好造福各國人民。

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系列重要論述,賦予古絲綢之路以全新的時代內涵,充分體現了一帶一路就是以合作共贏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實踐。

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這些重要論述,辦好即將到來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峯論壇,把中國夢同沿線各國人民的夢想結合起來,推動一帶一路建設進一步惠及全球、造福人類。

一帶一路秉承開放包容的新理念,順應了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的大潮流。

當今世界正發生複雜深刻的變化,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繼續顯現,世界經濟緩慢復甦、發展分化,國際投資貿易格局和多邊投資貿易規則醖釀深刻調整。

習近平總書記大力倡導和推進的一帶一路,堅持開放合作、和諧包容,各國和國際、地區組織均可參與,提供了一個包容性巨大的發展平台,有利於促進沿線各國經濟繁榮與區域經濟合作,加強不同文明交流互鑑,促進世界和平發展,是一項造福世界各國人民的偉大事業。

一帶一路探索互利共贏的新模式,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一帶一路堅持各國共商、共建、共享,遵循平等、追求互利,尋求利益契合點和合作公約數,體現各方智慧和創意,因而一經提出,就得到了各方的廣泛熱烈響應。

隨着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開業運營,絲路基金順利組建,一大批重大項目付諸實施,志同道合、互信友好、充滿活力的朋友圈越來越大,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平台上共迎挑戰、共謀發展。

一帶一路帶來共同繁榮的新機遇,為解決當前世界和區域經濟面臨的問題、更好地造福各國人民做出貢獻。

全球化時代,各國利益相通,命運與共。

一帶一路貫穿亞歐非大陸,一頭是活躍的東亞經濟圈,一頭是發達的歐洲經濟圈,中間是潛力巨大的腹地國家。

在此區域開展互聯互通,提高貿易和投資合作水平,推動國際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能夠通過提高有效供給催生新需求。

幾年來,在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不斷推進中,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受惠於一帶一路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理念和實踐,分享着全球化的盛宴。

【篇二】

敬愛的黨組織: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是黨中央、國務院根據全球形勢變化和我國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黨的xx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秉持親誠惠容,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完善雙邊和多邊合作機制,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十三五”時期是“一帶一路”建設從起步到提速的關鍵階段,必須全面準確深刻領會《建議》的要求,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取得紮紮實實的進展。

深刻認識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總體要求

秉持親誠惠容,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一帶一路”建設涉及多個國家和地區,關乎多方利益,秉持什麼理念和原則至關重要。在20xx年博鰲亞洲論壇期間,習近平同志指出,“一帶一路”建設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包容的;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合唱。“一帶一路”建設不是要替代現有地區合作機制和倡議,而是要在已有基礎上,推動沿線國家實現發展戰略相互對接、優勢互補。這一重要論述向世界表明:“一帶一路”建設雖然是中國首倡,但它是開放包容、平等互利的;不是排他性的倡議,而是各國均可參與的“大合唱”;不是所謂新的“馬歇爾計劃”,而是推動沿線國家合作共贏和可持續發展的“高速路”。通過將“一帶一路”倡議與沿線國家的發展戰略相對接,尋求公約數,擴大利益匯合點,打造命運共同體,實現各國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分享,將“一帶一路”建成普惠共濟與和平合作之路。這一理念和原則已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

完善雙邊和多邊合作機制。“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政治生態迥異、利益訴求多元、國家間關係錯綜複雜。完善合作機制,包括建立多層次、多種形式的新合作機制,同時充分利用和發揮好現有雙邊、多邊合作機制的作用,是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保障。一是以國家高層互訪為引領,形成深化合作的第一推動力。同時,廣泛開展包括部門合作、地方合作在內的各級政府合作,構建多層次、多渠道政府間合作體系。二是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組織、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亞太經合組織(APEC)等多邊機制,依託博鰲亞洲論壇、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中國—亞歐博覽會等平台,促進多邊國際交流合作。三是積極開展公共外交,發揮政黨、議會的橋樑紐帶作用,開展與沿線國家政治團體的黨際友好往來。充分調動智庫、民間組織、媒體等各方面力量,支持和帶動開展多種形式的民間交往,增進沿線國家人民之間的相互瞭解。

以企業為主體,實行市場化運作。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額超過10000億美元,佔我國外貿總額的1/4。我國每年境外直接投資超過1000億美元,已成為全球第三大對外投資國。我國企業具有參與國際投資合作的強烈願望與實力,能夠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要遵循國際通行規則,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企業的主體作用,實行市場化運作,堅持利益共享、風險共擔。以企業為主體,按照商業原則開展項目合作,有利於發揮我國與沿線各國的比較優勢,有利於促進各類資源和要素有序流動與合理配置,有利於激發各類企業的活力和潛力。政府應加強宏觀謀劃和統籌指導,為各類企業搭建合作平台,提供政策支持和便利化服務,推進同有關國家和地區多領域互利共贏的務實合作。

打造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開放的全面開放新格局。“一帶一路”建設是我國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實施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豐富對外開放內涵、完善對外開放格局具有深遠意義。加快向西開放,發揮西北地區的新疆、陝西、甘肅、青海、內蒙古等地的區位、資源、人文優勢,發展內陸開放型經濟,形成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發揮西南地區毗鄰中南半島、與東盟國家陸海相連的優勢,打通海上連接東南亞、陸上連接印度洋的戰略通道,並可與長江經濟帶形成互動。利用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開放程度高、經濟實力強、輻射帶動作用大的優勢,全面參與全球經濟合作競爭。發揮中部地區腹地廣闊、人力資源豐富的優勢,聯通東西、溝通南北,形成“一帶一路”的腹地支撐。

準確把握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主要任務

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國際大通道建設,共同建設國際經濟合作走廊。基礎設施建設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目前,我國與沿線國家互聯互通建設滯後,多數骨幹通道存在缺失路段,不少通道等級低,通而不暢。部分跨境項目建設條件複雜,資金需求大,協調難度高。可在加強與沿線各國規劃對接的基礎上,以沿線中心城市為支撐,連接主要能源資源區塊、重點產業集聚區,構建聯通內外、安全暢通、綠色高效的國際大通道。緊扣重點戰略方向,共同打造新亞歐大陸橋、中蒙俄、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中巴、孟中印緬等國際經濟合作走廊,形成絲綢之路經濟帶骨架。着力促進“六路多港”建設,推動鐵路、公路、水路、空路、管路、信息高速路“六路”互聯互通,建設若干海上支點港口。突出重點,合力推進,加快實施一批標誌性項目,推動形成早期收穫成果。

加強能源資源合作,提高就地加工轉化率。“一帶一路”沿線許多國家資源豐富,與中國在能源資源合作方面具有較好基礎,未來合作前景十分廣闊。要本着互利共贏的原則,不斷完善合作機制,推進在能源資源勘探開發、生產、運輸、加工等全產業鏈方面的合作。與重點國家加強上下游領域合作,擴大就地加工規模,建設一批與資源優勢相結合、綠色環保的油氣化工、煤化工、鉀肥、鋼鐵、有色等境外生產基地,提升就地加工轉化率和資源國的深加工能力。合作開發水能、光伏、風能、生物質能等資源,打造清潔能源合作樣板。

共建境外產業集聚區,推動建立當地產業體系。深化產業投資和優勢產能合作,契合沿線國家實現工業化的需要,也可以帶動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要進一步鼓勵和引導我國各類企業到沿線國家投資興業,合作建設境外產業園區和產業集聚區,將我國的優勢產能和沿線國家市場、資源等比較優勢結合起來,幫助沿線國家發展特色產業。依託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經驗、資金、技術、人才和高性價比裝備等優勢,支持沿線國家建立產業體系。

廣泛開展教育、科技、文化、旅遊、衞生、環保等領域合作,造福當地民眾。堅持弘揚和傳承古絲綢之路的友好傳統,不斷豐富“一帶一路”建設的內涵,築牢深化合作的民意基礎。增加向沿線國家提供的政府獎學金名額,資助有關人員來華培訓,開展合作辦學。共同開發絲綢之路沿線古老璀璨的歷史文化資源,開展不同類型、多種形式的文化交流合作。加強與沿線國家旅遊合作,打造具有絲路特色的精品旅遊線路和旅遊產品。通過多種形式,廣泛開展教育、科技、文化、衞生、體育、婦女、生態環保、扶貧減災等領域合作。

加快共建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開放多元共贏金融合作平台

“一帶一路”沿線多數是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基礎設施、能源資源開發、產業發展等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遠遠超出當地資金供給能力,原有國際金融組織提供的資金不能滿足其發展需求。同時,“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具有資金需求量大、回報週期長、涉及國家和幣種多等特點,需要創新金融合作模式,打造金融合作平台,暢通投融資渠道,形成多層次、立體化、高效率的金融支持體系。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作為我國發起成立的金融機構,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新的引擎。建設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發揮絲路基金作用,並加強與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合作,將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有力的融資支持。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創始成員國已達50多個,覆蓋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美洲,充分反映了國際金融合作的需求和共識。絲路基金是一個開放的合作平台,目前規模為400億美元,投資方除了中國人民銀行,還包括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這些機構具有海外投融資經驗,還可為基金的發展提供項目儲備、人才、管理經驗支持。目前,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均已按照市場化、國際化、商業化原則啟動運作。

中國將繼續秉持開放合作態度,支持中外金融機構在“一帶一路”建設方面加強合作,積極穩妥推動建立上海合作組織融資機構、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深化中國—東盟銀行聯合體、上合組織銀行聯合體開展多邊金融合作,進一步擴大與項目所在國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主權基金的合作,不斷深化與其他國際金融機構、主權財富基金、產業投資基金、保險公司、風險資本等的合作,匯聚沿線國家金融資源,吸引國際資金,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持續可靠的融資保障。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通過務實可行的舉措實現合作共贏、共同發展,順應時代潮流,前景廣闊,符合參與國家的共同利益,有利於加強不同文明交流互鑑,促進和平發展繁榮,必將給沿線國家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彙報人:

【篇三】

敬愛的黨組織:

“一帶一路”建設不是中國的獨奏曲,而是世界的大合唱。“一帶一路”建設之所以能引起相關國家的強烈興趣,關鍵在於它為世界各國開闢了合作新路,努力解決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共同問題。因此,“一帶一路”建設不僅助推中國夢的實現,還將助力沿線國家實現現代化,為世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習近平同志強調,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夥伴關係,營造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幷蓄的文明交流,構建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從而形成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總佈局和總路徑。這一重要思想理念植根於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契合世界人民的共同願望,順應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潮流,成為中國引領國際關係發展的一面鮮明旗幟,也是中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秉持的基本思想理念。俄羅斯《導報》曾刊文指出,“一帶一路”構想展現了中國對全球治理新理念的思考,“對中國來説,‘一帶一路’與其説是路,更像是中國最重要的哲學範疇——道”。“一帶一路”之道就是去探尋中國夢與世界各國夢想的融通、中國智慧與世界智慧的結合。這種中國智慧,突出體現在“三可原則”上。

可分享:合作共贏

古人云:“以天下之目視者,則無不見;以天下之耳聽者,則無不聞;以天下之心思慮者,則無不知”。“一帶一路”建設既是中國實現經濟轉型發展的有力抓手,更彰顯了中國“達則兼濟天下”的大國擔當,展現了人類社會合作共贏的美好前景。

隨着“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歐亞非大陸各種古老文明迎來了共同復興的曙光,世界各國也增加了共贏發展的可能。在“一帶一路”建設視域中,探索中華文明與歐亞非大陸其他古老文明如何實現共同復興之道是重大命題。為此,我們需要激活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走符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將開展先進適用、有利於就業、綠色環保的產能合作,支持其工業化進程,讓合作成果更多惠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民,實現共同發展與繁榮。“一帶一路”建設有助於實現人類永續發展,各種文明、各種發展模式相得益彰、美美與共,開創中華文明與歐亞非其他古老文明共同復興的美好前景。“一帶一路”建設將推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實現“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持久和平,實現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共同發展。

習近平同志對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有過深刻闡述:“和平而不是戰爭,合作而不是對抗,共贏而不是零和,才是人類社會和平、進步、發展的永恆主題”。不同於對抗、零和那種陳舊思維,“一帶一路”建設倡導合作共贏。“一帶一路”建設與霸權主義主導下的所謂“合作”有着本質區別:前者具有公正性,而後者具有不公正性;前者具有平等性,而後者具有歧視性;前者具有包容性,而後者具有排他性;前者具有非對抗性,而後者具有對抗性;前者具有和諧性,而後者具有衝突性;前者具有持續性、長久性,而後者是暫時的、不可持續的。“一帶一路”建設的實踐正生動展現着合作共贏這一基本理念。以“一帶一路”沿線的阿拉伯國家為例。當前,阿拉伯國家正在自主探索符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致力於推進工業化進程,大力擴大就業和改善民生,促進地區和平穩定。歐美的工業化完成較早,其經驗的借鑑意義不大;而中國的工業化經驗很鮮活,與阿拉伯國家合作潛力巨大。因此,中國提出的中阿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以能源合作為主軸,以基礎設施建設和貿易投資便利化為兩翼,以核能、航天衞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領域為突破口的“1+2+3”合作格局得到阿拉伯國家的積極響應,展現了合作共贏的美好前景。

合作共贏更體現在中國的國際與地區合作理念上。兼收幷蓄、融會貫通是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一帶一路”建設秉承“兩容”“兩分”“一抓”思路,正在發揚光大這一優良傳統。所謂“兩容”,一是與當地已有合作架構的兼容,儘量不另起爐灶;二是與域外力量的包容,並不排擠俄美歐日等域外國家。所謂“兩分”,就是分好工、分好責,不能全包。所謂“一抓”,就是抓住絲綢之路終點站歐洲,推動中歐之間的合作,共同致力於“五通”。“一帶一路”建設要以中國的發展帶動沿線國家的發展和世界的發展。這其實是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中國智慧轉化為新多邊主義的世界智慧,是將雙贏、多贏上升到全方位開放的共贏主義,從而實現人類社會公平發展、和平發展、包容性發展與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包容均衡

中國有句古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英語裏也有類似的話:“授人以魚,三餐之需;授人以漁,終生之用”。由此可見中西方思維的相通性。現在的問題是,大家都會“捕魚”卻“無魚可捕”,人類社會正面臨可持續發展問題。“一帶一路”建設為解決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

從文明角度看,世界歷國與國之間的交往常常伴隨着“文明的代差”。鴉片戰爭後,中國的農業文明不得不屈服於西方的工業文明,西方國家出於對“文明的代差”所產生的“文明紅利”的爭奪,不斷入侵瓜分中國。隨着時代的發展尤其是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文明的代差”逐漸消失,制度的競爭開始在第二層面演繹國際關係運行的規律,並直接考驗文明的創新與韌性。經過100多年和西方的碰撞,現在中國和西方在很多方面已處於同一起跑線上,面臨的很多問題是一樣或類似的,如可持續發展問題、生態環境問題等。過去是西方着眼於解決“西方的問題”,中國着眼於解決“中國的問題”。現在各國都面對一些共同的問題尤其是可持續發展問題,都在為此進行改革,整個世界處在改革變動之中,或者説處於“全球大覺醒時代”。在這一時代背景下,中國不僅要探討中華民族如何實現偉大復興,而且要探討中華民族如何“為人類做出較大的貢獻”。

“一帶一路”建設從人類重大共同關切入手,旨在實現可持續發展這一共同願望。當前,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已從生產力層面拓展為三個層面的基本涵義:器物層面,要實現資源與環境可持續;制度層面,要實現國內、國際制度可持續;精神層面,要實現生產生活理念可持續。一句話,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生活、可持續思維的三位一體,是可持續發展的時代新內涵。可持續發展的重點是包容,要努力實現先發國家與後發國家平等、大國與小國平等、代際平等,改變西方國家不包容他者的現狀。正如《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指出的,“共建‘一帶一路’旨在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推動沿線各國實現經濟政策協調,開展更大範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開放、包容、均衡、普惠,這是對可持續發展內涵的深刻揭示。

通過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為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智慧,以中華文明永續發展理念豐富人類可持續發展觀,這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時代使命,也是當今中國國際話語權的重要體現。中國道路作為“人類文明的偉大創舉”和“中國對世界的歷史性貢獻”,在應對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挑戰方面與其他國家有相同之處,而中國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有助於中國開創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文明新範式。這是“一帶一路”建設在理論與實踐上的重大意義。以亞投行為例,它不僅是首個由中國倡議設立的多邊金融機構,也是由發展中國家倡議成立而吸收發達國家加入的高標準的國際金融機構,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理念。據測算,在20xx—20xx年期間,亞洲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投資總需求高達8萬億美元,年均投資約需7000多億美元,而現有多邊開發銀行在亞洲基礎設施領域的年度投資規模僅為100億—200億美元。在這種情況下,通過設立亞投行,動員更多資金支持域內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將為亞洲經濟增長注入強勁動力,也有利於形成周邊國家與中國經濟的良性互動。與此同時,亞投行還服務於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亞投行57個成員國以發展中成員國為主體,同時包括一批發達成員國。這一獨特優勢使其能夠成為推進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的橋樑與紐帶,推動世界實現均衡發展。概言之,可持續發展不僅是共同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文明共同復興的必然要求。“一帶一路”建設承載着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交流交融的希望,承載着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希望。

可走進:落地生根

如何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習近平同志提出了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五通”重要思想。而“五通”的主要理念是共商、共建、共享。這裏需要強調的是,“一帶一路”建設不僅是讓企業“走出去”而且是要企業“走進去”,同沿線國家的發展需求相結合,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有的國家需要基礎設施,有的國家需要貸款,有的國家需要教育,我們提供的應該是這些國家需要的。“走進去”的過程是共商的過程,是共建的過程,更是共享的過程。只有共商共建共享,才能形成一個命運共同體。同時,相關服務也要“走進去”,適應當地的民俗、宗教,用當地人所希望的形式“走進去”。這就要求企業經營注重差異化原則:產品、服務、理念體現不同地區人們的個性,尊重當地的習俗。

“一帶一路”建設是在21世紀播灑中國合作共贏的理念,引導企業往全球分工體系中最有潛力的市場走並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開創經濟全球化新模式,實現各國共同發展。當然,“一帶一路”建設要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既要考慮機遇也要考慮風險,包括政治風險、安全風險、經濟風險、法律風險、道德風險等,而化解風險需要人才。“一帶一路”建設是百年大計,需要大量人才,不僅需要國內人才,還需要沿線國家的人才,需要在沿線國家合作辦學、培養人才。只有以大量人才包括沿線國家人才作為保障,“一帶一路”建設才能真正“走進去”,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在這方面,海外孔子學院、華人華僑商會可扮演孵化器、橋樑紐帶作用。“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充分發揮廣大海外僑胞和歸僑僑眷的橋樑紐帶作用”,最終“構建官民並舉、多方參與的人文交流機制”。“一帶一路”建設要真正“走進去”,需要發揮好這種橋樑紐帶作用。李光耀曾對比説,中國還在13億人口當中選人才,美國是在全球70億人口當中選人才。建設“一帶一路”,我們要從44億沿線國家人口中選人才,匯聚“一帶一路”地區之智慧,匯聚世界之智慧。

“一帶一路”建設面對的是轉變了的時空。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從睜眼看世界、融入主流世界、向世界開放,到今天世界向我們開放,中國正在以全新的姿態走向世界。這對我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都將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時空的轉變要求我們告別西方邏輯,揭示“一帶一路”建設自身的邏輯,為世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彙報人:

標籤: 思想彙報 三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ixiang/jingxuan/79jvy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