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思想彙報 >黨員思想彙報 >

黨的思想路線的實質和核心實事求是解讀

黨的思想路線的實質和核心實事求是解讀

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方法論和價值觀的集中體現,是中國共產黨人制定路線、方針和政策的理論基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黨的思想路線的實質和核心實事求是解讀,歡迎大家閲讀。

黨的思想路線的實質和核心實事求是解讀

黨的思想路線的實質和核心實事求是解讀一

實事求是,實踐,存在論,重要性,提高當代大學生自身素質 『正文』:實事求是是從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中探尋事物發展的規律性,用以指導自己的思想和行動。指按照事物的實際情況説話辦事做學問實事求是”本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命題,實事求是一詞,最初出現於東漢史學家班固撰寫的《漢書·河間獻王傳》,講的是西漢景帝第三子河間獻王劉德“修學好古,實事求是”。明朝王陽明在宋代朱熹“格物便是致知”、“理在事中”的基礎上,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觀點,倡導“實事求是”的學風。這原本指一種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方法,是一個經學和考據學的命題,也是中國古代學者治學治史的座右銘。近現代是毛澤東、鄧小平等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對它進行了實踐論的重新解説,使之成為一個集中表述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精神的命題。雖然人們將“實事求是”跟“實踐”聯繫起來,但“實踐”本身僅僅被理解為一個純粹認識論範疇。

例如毛澤東對此有一個著名的解説:“‘實事’就是客觀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繫,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 據此,“實事求是”就是去研究客觀存在着的事物的規律性。按照傳統的理解,這裏所謂“客觀存在着的”就是所謂“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也就是説,“實事”可以是在人類實踐之外存在着的,如純粹的自然界;“是”就是這種純粹客觀事實的純粹客觀的“規律性”。

先有了這種“客觀存在”,然後才有人對它們的認識,再後才有人對它們的改造亦即實踐。於是就有了“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樣的將認識和實踐割裂開來的公式。現在實事求是是指從實際對象出發,探求事物的內部聯繫及其發展的規律性,認識事物的本質。。實事求是是從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中探尋事物發展的規律性,用以指導自己的思想和行動。指按照事物的實際情況説話辦事做學問。“實事”就是客觀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繫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實事求是”是最根本的原則,是毛澤東思想的出發點、根本點,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重要內容。實事求是,是形成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先鋒。

實事求是離不開是實的,實是實踐包含多種元素,當然實也指誠實。在馬克思看來,實踐即是實在,實在便是實踐;實踐乃是唯一的實,實踐之外別無實在。“實事”作為唯一的實在,就是馬克思的實踐主義哲學所理解的“存在”,即人的存在通人們常易於持有的那種樸素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實在,例如古希臘的本體論哲學追尋世界的“本體”。現在已被哲學的歷史證明是失敗的。近代認識論哲學雖然開始檢討我們對本體的這種“認識”本身的問題,但其前提仍然是對這種“本體”的承諾。自從“物自身”被康德宣佈為不可知,認識論時代便結束了。現代哲學發生了所謂“語言學轉向”,關於“實在”的問題被視為“形而上學”而被“拒斥”或擱置起來。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們無法找到真正實在的“實在”。馬克思在哲學史上最偉大的貢獻,就是找到了通往真正的“實在”的道路,那就是“實踐”。“實事”不是那種與人無關的東西。“實事”作為人的存在,也就是實踐。實踐就是存在,實踐之外別無存在。因為對人來説,人的存在也就是世界的存在。我們共產黨敢於實踐的成果在我們新中國成立到現在足以體現,從改革開放到21世紀我們黨的光輝成就足以説明。

是是存在論真理通常理解,當然指從實際對象出發,探求事物的內部聯繫及其發展的規律性,認識事物的本質。指按照事物的實際情況説話辦事做學問。 “是”即真理、客觀規律。然而真理和規律其實是大有區別的。“實事”作為實踐,既然本身就是客觀存在,就有一個去認識和把握它的問題,亦即所謂“實事求是”的問題。這裏作為認識對象的規律,並非存在於人的實踐“實事”之外的。我們所預設的認識對象,與傳統意義上的認識對象已有根本的不同:原來的認識對象“規律”實際上是被預設為純粹的所謂“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東西,認識就是對這種“客觀規律”的把握;而馬克思哲學所預設的認識對象則是人的存在本身、實踐活動本身的規律,亦即“實事”的內在聯繫。根據馬克思的實踐主義存在論,客觀存在是實踐的內在要素。這是一個認識受認識主體的意識主觀性影響的問題,而且是認識的對象包括“規律”本身就是人的活動的問題。我們確實可以在認識過程中儘量去排除不同認識主體的意識主觀性的干擾,努力爭取“主觀符合客觀”,把握客觀規律;但我們卻無法將人的存在、為滿足其需要的活動從客體對象中排除,因為任何客體對象都只能是在人的自為存在背景上面呈現出來的。

意識同樣是實踐的內在要素,因而客觀對象仍在此前的意識域內,即最終不可能獨立於意識、外在於意識。於是無論如何,在一定意義上,我們所尋求的客觀規律就已經具有了某種“實踐的規律”甚至“意識本身的規律”的意義了。然而,我們強調人的認識對象與人的存在的不可分離性,這並不會影響客體對象及其規律的客觀實在性。恰恰相反,我們是把“客觀實在性”從舊哲學所想象的純粹自在的領域歸還於人的現實實踐之中。人的存在、人的實踐活動本身就是最根本的而且唯一的“實在”。既為“實在”,就有一個需要、也能夠對之加以認識和把握的問題,也就有一個認識是否符合對象、正確地呈現對象的問題。

因而作為“求是”對象的規律,也同樣表現為本質特性、客觀聯繫等等,也同樣具有普遍性與必然性。但這裏的“本質”,是人的存在、人的實踐活動的內在特性;這裏的必然性、規律性,是人的活動內部以及不同活動之間的內在必然關聯。中國哲學中有所謂“理在事中”,強調的就是規律乃是人之“實事”中的“理”。馬克思哲學的規律論的實質其實也在於此:他對社會本質、歷史規律的揭示,實際上就是對人自身活動的本質與規律的揭示。實事求是是思想路線的形成和發展,是思想路線的基本內容。

實事的求是中的”求”是什麼?怎樣去“求”?這不僅是個方法論問題,而同樣是一個存在論問題求”當然是一種“認識”活動,但它本身也是人的實踐的一個內在環節,因而也具有存在論意義。根據實踐主義的觀點,任何認識都是“反思”棗對人自己的“實事”、即人的實踐活動本身的反思;同時,這種認識或者反思活動本身,也是人的“事”、即人的實踐活動的一個環節。我們不能像康德那樣把“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截然對立起來,更不能把它們都歸結為“理性”。自然科學是“求”實踐域內客體方面之“是”,社會科學是“求”實踐域內主體方面之“是”,哲學則是“求”實踐域內主體和客體兩個方面的整體根本之“是”。它們都具有存在論意義,從而都具有實踐性品格。實事求是內在包含 實際出發,是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前提和基礎;是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根本途徑和方法;在實踐中檢查真理和發展真理是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驗證條件和目的。

實事求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實事求是也內包含着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求真務實、與時俱進等方面內容在科學的目的,在於揭示關於人之“實事”即實踐活動當中的經驗層面之“是”即事實真理,經驗原則無疑是科學的第一位原則。儘管經驗原則本身在現代哲學中早已受到質疑,但我們不能不承認,它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具有普遍有效性。這就是説,經驗實證原則作為科學的根本原則,雖然在今天被發現是有限的、非絕對的,但這絲毫也不等於説它就是無效的、沒有意義的。因為從根本上看,經驗世界本身就是人的實踐活動這種“客觀實在”的一個層面,只要承認實踐活動是客觀實在的,就不能不承認經驗世界是客觀實在的。

科學就是在經驗世界範圍內“求”具有普遍性的“是”,它所揭示的就是關於經驗事實的普遍真理。但是經驗本身也是實踐的一個層面,“實踐經驗”這個常用短語充分地提示出這一點。當然,實踐並不等於經驗但是,人在實踐中所求得的認識,作為其基礎的“原初給與”無疑是經驗。哲學所“求”之“是”,即其關於存在意義的把握,不僅統攝着關於事實的認識論問題,統攝着關於價值的評價論問題。在馬克思那裏,關於人的存在之“實事”的事實真理與價值真理是完全統一的。在經驗科學的範圍內,從一個事實判斷確實推不出一個價值判斷;但在馬克思實踐主義存在論的基礎上,關於存在的真理與關於價值的真理是直接同一的。“實事”按其本真意義“是”怎樣的,也就“應當是”怎樣的;也就是説,人之“在”的事實直接規定着人之“在”的價值;或者説,價值的真理乃是直接從存在的真理上生長出來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説價值與事實在根本上是不可分,人們獲得存在觀念的同時,也就獲得了價值根據的觀念。

實踐表明,只有解放思想,才能達到實事求是;只有實事求是,才是真正地解放思想。回顧黨的歷史,這樣一條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的形成,實在來之不易,是黨通過總結正反兩方面歷史經驗,特別是反對教條主義鬥爭的結果。教條主義不顧中國的具體國情,盲目地照抄照搬馬列主義經典作家的本本,照抄照搬別國的經驗、道路和模式,使黨的事業遭受了很大的挫折。教訓是極為深刻的。

實事求是是從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中探尋事物發展的規律性,用以指導自己的思想和行動。喬治·華盛頓小的時候,他的父親給了他一把斧子。這把新斧子閃閃發亮,喬治非常喜歡帶着它四處走動,用它砍東西。他跑進花園,看見一棵樹,這棵上好象在對他説:“來吧,來砍倒我吧!”。喬治經常看見他父親的工人們在森林裏把大樹砍倒。他想,看着這棵樹轟隆一聲倒在地上,一定是一種很有趣的遊戲。於是喬治用他的小斧子砍了起來。因為這棵樹很小,所以他沒用多長時間就把它砍倒了。過了不久,他的父親回家了。

“誰砍了我那棵可愛的小櫻桃樹?”他喊道,“這是本地唯一的一棵這種樹,是我花了很多錢買來的。”他進屋時非常生氣。“如果一發現是誰砍了那棵櫻桃樹,我就要——,是的,我就要——。”“父親!”小喬治喊道,“我告訴您是怎麼回事兒。是我用我的那把斧子把樹砍倒了。”他父親的氣消了。“喬治,”他説,把這個小傢伙摟在懷裏,“喬治,你把事情對我説了,我很高興。我寧願失去一打櫻桃樹,也不願意你説一句謊話。”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喬治的實事求是,我們要向他學習。

作為大學生更應該做到實事求是當時間從眼前而過的時候,我看到了大一的日子即將遠去,在觸目驚心的流逝中,我彷徨了良久。作為一個大學生,我有我的思想,也有自己的理想。然而,我們更需要用科學的思維和方法指導自己的學習和工作,用實事求是的態度對待學習和工作。關注社會發展和進步,瞭解社會,認知社會!當代大學生處於欣欣向榮的社會中,生活物資保障充足,條件優越。要真正的理解實事求是的科學精髓,我們要從自身做起,不斷的從歷史中,從社會不斷髮展上來看,提高自我認識。

大學生的我們在學習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就是要求我們在加強科學文化學習的同時,也努力加強對鄧小平等理論知識的學習,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來武裝我們的頭腦,並堅持理論學習與實踐活動相結合,作到真正的理論聯繫實踐,一切從實際出發,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身邊的問題,拓展視野,開拓思想,敢於創新,勇於探索,而不僅僅紙上談兵. 社會在發展社會思想也在進步,我們處在學校,我們只有通過網絡和雜誌才能瞭解社會上發生的事,只有這樣能與黨的思想路線保持一致,作為一個學生,我們的思想應該走在時代的前沿,所以我時常通過網絡來關注社會環境的變化;關注黨的思想的發展。這對我有一定的幫助,因為現代大學生比較多,就業是畢大學生的最現實的問題,這也是我必須經歷的。那麼我應該做些什麼,怎麼去做?我認為我應該在學習好自己應該學會的知識的前提下,多去了解就業信息的變化,做到學習與社會所需的同步。不斷地擴展自己需要的相關的知識,為自己進入社會打好堅實的理論基礎,同時盡力到社會中去實踐鍛鍊,不斷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辦事效率,努力做到與時俱進。讓我遇到新的問題能夠用新的理論和高的效率去解決它們。

回顧過去,感慨萬千。我有時在想,要真正做到實事求是是需要時間的證明和眷顧的,也要有良好的方法和平和的心態來激勵我們真正做到實事求是;只要個誠實的人民,懷有感恩的心,努力剋制自己,那麼作為大學生我們不僅能提高自身素質,而且起到提高當代大學生自身素質的良好帶頭作用。

黨的思想路線的實質和核心實事求是解讀二

史書上最早見“實事求是”是班固撰《漢書·河間獻王德傳》,那裏説河間獻王劉德“修學好古,實事求是”。 劉德的“實事求是”是考證古書時求其真本,講的是實證的治學態度和方法。到了清朝,隨着“崇實黜虛”實學思潮的高漲,實事求是開始着重強調實踐、實政、實事、實行。

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革命的實踐中,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毛澤東説過,“實事”就是客觀存在的事物,“求”就是我們去探求,“是”就是真理。歷史證明,任何脱離了實際,不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的事件,勢必會以失敗告終。1958年的“大躍進”運動, 1966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遭受了重大挫折。在百廢待興、千頭萬緒的繁雜工作中,鄧小平把恢復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作為最緊迫、最重要的任務擺在了最優先的地位,為我國經濟的迅速騰飛作出了決定性的貢獻。

然而經濟發展的背後潛藏的是各方面利益的衝擊與抗衡,如何在這個過程中避免弄虛作假、隱瞞包庇等惡性事件的發生,堅定實事求是的處事原則,成為一個重大的課題。且不説近幾年來炒得沸沸揚揚的演藝界假唱事件與山寨文化對文化藝術造成的不良影響,就是在12月10日發生的湖南省某中學踩踏事故,就再一次敲響了人們對於“實事求是”這四個字的質疑與思考。湖南湘鄉市育才中學發生踩踏事故以後,當地有關部門向外界公佈:事故造成8名學生死亡。然而,多名學生家屬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死亡人數多於8人。

據學生家屬介紹,曾有死亡學生屍體被轉移。然而對於記者質疑“是否存在瞞報死亡人數的情況”的問題,湘鄉市衞生局局長鮑志平反駁道“死者名單不能公佈,我們不可能瞞報,這都是實事求是的”。人命大如天,但是“實事求是”卻成了安全事故中保護“機密”的擋箭牌。美其名曰的“尊重死者”實則是對公民生命與安全的褻瀆與不負責。而諸如此類,政府信息不開放,公眾和輿論監督便無法充分參與到公共事件中的現象,必然會引發公共信任危機。只有進一步完善監督制約機制和問責機制,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才能不斷提高政府的執行力和公信力。

對國家而言,實事求是是立足於世界、取信於人民的根本;對集體,實事求是是立足於商海、誠信經營的保障;對個人,實事求是更是搭建心與心的橋樑的基礎。實事求是不僅是政府應堅守的精神,也是每一個公民應盡的義務與責任。要讓全體公民都來分擔淨化政治文化、端正社會風氣的使命,從而讓每個人都有是非分明的價值判斷,有敢於追尋真理的勇氣。

“實事求是”不是一個形式,也不只是一種原則,它更是一個民族文化裏必須具備的精神。

黨的思想路線的實質和核心實事求是解讀三

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實事求是的正確思想路線對中國共產黨自身的建設和中國革命的進程有着深遠的影響。正確的思想路線就是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的發展有着積極主動的促進作用。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使得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開創了一條前所未有的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並且取得了勝利。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同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實事求是。毛澤東在民主革命時期領導全黨確立了一條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併為此保證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但是,從1957年下半年開始,黨的領導工作在不同的程度上偏離了實事求是的路線,由此造成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中的嚴重失誤。但是在之後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這條“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不僅重新得到了確立,而且還有了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

思想路線也可以叫認識路線,是指人們的認識所遵循的方向、途徑、原則和方法。而“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的形成和發展則有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

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毛澤東就在一封信中分析了黨內存在的種種思想錯誤。同年12月,毛澤東在主持起草的《古田會議決議》中明確指出要否定“本本主義”,即否定“教條主義”,一切要從實際出發,而不能從主觀想象出發,堅決不能搞“本本主義”;對於舊的思想的借鑑不能照搬照抄,應該要有新的思想的融入,應該要有創造性。

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某些黨內人士生吞活剝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隻言片語,或者唯共產國際的指示是從,使得中國革命受到了嚴重的挫折。於是在1937年毛澤東的《實踐論》和《矛盾論》等理論著作中,深刻闡述了理論對實踐的作用和依賴關係,以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係,對黨的思想路線做了系統的哲學論證。1938年,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借用實事求是來提倡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實際國情相結合的科學態度,並且指出只有實事求是,才能完成確定的任務。

在延安整風期間,為統一全黨的思想並制定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奠定思想基礎,毛澤東從思想路線的角度,系統的闡述了堅持實事求是思想的重要性。1941年5月,毛澤東在他的一篇報告中對實事求是的科學含義做出了馬克思主義的界定,而且將是否能夠堅持實事求是提到了有沒有黨性和黨性純不純的程度。經過延安的整風運動和黨的七大,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全黨得到了確立。

在新中國成立以後,毛澤東繼續強調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指出理論與實際相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最基本的原理。但是在實際的工作中卻並沒有始終堅持這一條路線。人民公社化、大躍進、文化大革命就充分體現了這一時期黨在思想路線上的偏移,因為沒有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給中國的經濟帶來了嚴重的損失,給人民大眾帶來了痛苦和災難。

在文化大革命之後,以鄧小平為首的黨的領導人抓住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這一關鍵的環節,大力提倡實事求是。早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鄧小平就批評了“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認為他既不符合馬列主義的思想,也不符合毛澤東思想。他還領導和推動了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中,認為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所以説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地位以後,鄧小平又強調了解放思想的極端重要性,他認為在實際的工作中要真正堅持實事求是就必須先解放思想,只有先解放了思想,才能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思想,來解決過去遺留的問題和新出現的一系列問題。鄧小平還認為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制定出一系列新的方針政策,歸根到底就是恢復和堅持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並且根據這一條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來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

“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基本內容包括:1.一切從實際出發,也就是從中國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這個最大國情出發;2.理論聯繫實際,既不能從書本出發,照搬照抄馬列主義,也不能從狹隘的經驗出發,輕視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而僅僅滿足於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見的經驗主義。同時必須看到人們羣眾是實踐的主體,所以尊重實踐和尊重人民羣眾兩者之間具有內在的統一性。3.實事求是,實事求是不僅包含了“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還包含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等內容。這些內容不僅反映了黨的思想路線的實質的一脈相承,還體現了結合實踐發展在具體表現方面的時代特徵。4.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這是一個歷代領導人都強調的觀點,此外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需要弘揚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只有這樣才能拋棄不合時宜的舊觀念,並賦予原有理論新的內容,以實踐的發展來推進理論的發展。

毛澤東以其自身獨有的“中國氣派”和特有的思想、文化、價值傳統,將列寧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概括、提煉、改造為“實事求是”的思想原則,不僅強調要從具體實際出發,而且還特別突出了在實踐過程中要按照客觀規律辦事的要點。這樣一種理論思考是對我國五千年思想文化源流和現實中的革命實踐主題及根本需要所實現的空前深廣的“視域融合”,體現了非凡的思想創造力。正是通過這樣一種“視域融合”,才真正實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性的“實事求是”,即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開闢了一條適合中國基本國情的革命道路。鄧小平明確提出解放思想、實事實是,拓展了“實事求是”的原有內涵。“我們講解放思想,是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

“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實際相結合,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就是實事求是”。這裏之所以強調“解放思想”,不僅是因為“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科學內涵和基本精神的一致性,更是因為“實事求是”在新的歷史時期必須具有新的取向和抉擇。這是鄧小平對“實事求是”的時代性把握和深刻揭示。顯然,在毛澤東和鄧小平高屋建瓴的理論視界內,不“與時俱進”,就不能做到“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

當然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當今中國有着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首先,它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過程中的運用、豐富和發展;再次,它是制定並貫徹執行正確政治路線的首先基礎;最後,它是加強黨的思想作風建設和提高領導能力的重要內容。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各個理論成果,其精髓都是以“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核心的。一方面,由於把握和運用了這個精髓,才有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創立和發展;另一方面這個精髓又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各個理論成果基本內容的各個方面。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所提出的創造性理論,都貫穿着實事求是的思想;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的建設過程中,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正是堅持這個精髓,才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命題。

可以認為,只要人類歷史沒有盡頭,那麼對“實事求是”的理解就永遠沒有絕期:每一時代的人們對實事求是的理解都與他們所處的時代特徵、現實狀況相聯繫,也與不同個人的具體條件相關聯。把某一時代對實事求是的理解或某些個人對實事求是的理解絕對化都是錯誤的,這樣做就會封閉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路徑。而如何防止僵化和教條,光看“實事”是不夠的,我們完全有必要將對“實事”及其規律性的把握追問到主體自身的理解前結構的層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ixiang/dangyuan/dgnxr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