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串聯和並聯教學反思(精選17篇)

串聯和並聯教學反思(精選17篇)

串聯和並聯教學反思 篇1

這是學生做的第一個電學分組實驗,主要是為了鞏固對串聯電路和並聯電路的電路特徵的理解。同時培養學生連接電路的動手能力。它對學生認識串、並聯電路特點,培養學生連接電路的技能有重要作用,必須創造條件,組織學生做這個實驗,這將為今後進行電學分組實驗,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由於實驗所需器材比較簡單,取材也容易為了增加學生的視聽效果,結果,學生操作興趣高漲,整個課堂氣氛比較活躍。

串聯和並聯教學反思(精選17篇)

一、為了提高實驗效果,我要求學生課前圍繞以下幾個問題進行了預習:

1、串聯電路、並聯電路連接的特點是什麼?

2、為了防止接錯,自己先擬訂一個接線順序,在接線過程中為什麼開關應是斷開的,並特別注意防止短路。

二、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點學實驗習慣,在學生動手實驗之前,我要求學生做到以下幾點:

1、把實驗桌上的器材與所做實驗的電路圖中的器材對照,檢查器材是否夠用。

2、搞清使用的電源是什麼電源,分清電源的正、負極,弄清如何接線。

3、想一想,燈座、開關應如何連接?把導線接到接線柱上,導線應沿什麼方向纏繞,旋緊螺帽時導線才不致被擠出來?

在實驗操作過程中,我要求學生接好電路後,在閉合開關前,要對照電路圖認真檢查,閉合開關後,如出現故障,應立即切斷電源,然後從電源的一個極出發,逐段檢查原因。在實驗過程中,既要強調獨立思考,又要強調分工協作,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實驗後,要求學生整理好器材。

分組實驗是培養學生操作技能和科學方法、態度、習慣的重要過程。本堂課,我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給每個學生以同樣的參與機會,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和信心,讓每個學生的能力和素質都得到提高,一堂課完整地按預定計劃完成,也達到了預期目標。

三、這是學生做的第一個電學分組實驗,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1、對於把導線接到接線柱上,導線應沿什麼方向纏繞,旋緊螺帽時導線草不至於被擠出來,學生並沒有深刻體會,部分學生操作沒能按要求去操作,導致電路接觸不良,影響了實驗效果。

2、分學生連接好電路後,急於觀察實驗現象,沒有進行必要的檢查,就閉合了開關導致有短路現象的發生。

但是,我相信只要給學生更多的動手機會,學生的操作會更完美更美好,同時,我也會應課改的要求,日日充電,全面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既要注意各種單項素質的訓練和提高,有要着重於整體的效應,使各種能力相互促進,這樣,教學過程會煥發出更強的生命力。

串聯和並聯教學反思 篇2

本節內容是在第二節“電流和電路”的基礎,學生在電學部分的第一次探究,為第五節探究串並聯電路中的電流規律奠定了基礎。在教學設計中,考慮到了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將本節內容設計為教師引導下的探究性課堂。通過情景設問、討論、解疑,循序漸進,讓學生達到一定的知識和能力目標;通過分組實驗、合作交流,讓學生體會一些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方法;通過一定程度地放開課堂,讓學生自主學習、設計簡單實際電路等,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興趣和學習成就感。把這節普通的實驗課改為探究課,既能夠落實教學目標,又豐富了學生的過程經歷和體驗。根據學生的情感態度決定了探究內容選取角度,能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和興趣。根據學生學習準備情況和學習特徵,通過問題引導,程序的調整,降低了探究內容的難度係數,能提高探究式教學的有效性。

串聯和並聯教學反思 篇3

本節課通過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設計,以實驗為基礎,創設以學生為主體的物理情境,使學生通過真實環境去感受、去體驗(即通過獲取直接經驗來學習),貫穿着以科學探究為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主要過程和方法,始終以學生的主動參與、積極體驗、濃厚興趣去感知,去認知串聯和並聯電路的特點。教學活動中盡力營造類似科學研究的氛圍,調節探究的節奏,用實驗啟動學生的思維,在實驗中拓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真正成為探究活動的主體、課堂的“主人”,同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把教學的着眼點放在如何幫助學生"學"上,達到了使學生既掌握知識與技能 ,又懂得過程與方法,並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很好地實踐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重要學習方式。其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較好地激發了學生主動參與的慾望

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地信任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把握住了自己教學主導者的地位,給學生提供了一種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課堂氣氛民主、活潑、開放,這樣做有利於學生形成尊重事實,大膽探索的學習態度,鼓勵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如:在學會連接串、並聯電路後,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教學活動中,我還積極地創設出有利於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情境。例如:通過創設一些有趣的場景(如家裏、教室及串聯和並聯彩燈的實驗等),較好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熱情,為探究新知識,做好了充分的知識和思想上的準備。在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精心創設的教學情境中,完成了引導學生對串、並聯電路特點探究的教學。

二、創造了學生主動參與的良好條件

每當學生在自己的主動參與下獲取成功時,心情愉快,精神振奮,創新意識增強,產生強大的內部動力。因此,本節教學中我注意放權給學生,給他們想、做、説的機會,讓他們討論、質疑、交流,圍繞某一個問題展開辯論,給學生充分表達自己思維的機會,讓學生放開説,並且讓儘可能多的學生説。同時,針對學生的個性素質存在差異,教學中,我既面向全體,也注意個體,關注每一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發展,儘量縮小兩極間的差距,實現有差異發展,給每個學生提供思考、表現、創造的機會,讓他們都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創造學生主動參與的條件。如:在連接並聯電路時,及時對困難學生提供適當的幫助和指導,使他們也能通過親自實驗探究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條件具備了,學生自然就會興奮,參與的積極性就會高起來,參與度也會大大提高。只有積極、主動、興奮地參與學習過程,個體才能得到發展。整節課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深入探究,學習積極性甚高,思維活躍,學生學得愉快,學得輕鬆,他們從中嚐到了學習的無窮樂趣。既為學生主動參與創造了條件,又培養了學生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激發了學生自主探索的興趣。

三、學中動,動中學,體現新課標的新理念

整個教學活動體現了新課標的“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體現了“在學習中活動,在活動中學習”的現代教學思想。如:以生活中的燈的熄滅現象為切入點,打通學生書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限,讓生活走進課堂。同學們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中去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和應用過程,使學生的視野和素質得到拓展和提高。在情景中去發現問題,在問題中去探索,在探索中去認知,在認知中去歸納,在歸納中去提升。同學們在主動參與、積極體驗的基礎上,使獲得的知識真正得到消化吸收,並轉化為經驗。通過這樣的學習活動,既培養了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增強了他們交流合作的能力,同學們之間團結協作的精神也得到了加強。

串聯和並聯教學反思 篇4

在幾年的物理教學實踐中,我常常思考:怎樣才能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呢?

首先教師自己要有創新的意識和創新的精神。就拿教材來説吧,教師不要把教材當本本,當我一成不變的知識,原封不動地灌輸學生,而是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如認識特點、心理特點以及認知水平的差異,採取不同的教學方式、方法,創造性地和有選擇性地利用和處理教材,設計出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教程。但其指導思想不能變,那就是有利於基礎知識、基礎技能的掌握和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能最大程度地使教學的設計過程面向全體學生,充分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使設計的思路符合新課程倡導的理念。

總之,教學不要把物理教育單純地理解成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照本宣科,抱殘守缺,是培養不出創新人才的。進行了以探究為主的課堂教學,就是創新教學方法的一種。這種方式,可適用於定理、性質和一些物理規律的學習。當學生進入社會後,在物理教學中所體現出來的思想、方法以及善於合作交流、敢於探索的精神,卻是人們一生中長期受用的。

《串聯和並聯》這節課的學習,我採用了體驗探究的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中,首先由教師創造情境,提出問題,再讓學生通過畫圖判斷,找規律,然後由學生想、畫,做做看,去驗證結論……使學生自始至終感悟、體驗、嘗試到了知識的生成過程,品嚐着成功後帶來的樂趣。這不僅使學生學到獲取知識的思想和方法,同時也體會到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而且為學生今後獲取知識以及探索、發現和創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更增強了學生敢於實踐、勇於探索、不斷創新和努力學習物理信心和勇氣。

要想真正搞好以探究活動為主的課堂教學,必須掌握多種教學思想方法和教學技能,不斷更新與改變教學觀念態度,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既能自主探究,師生以能合作互動的場所,培養學生成為既有創新能力,又能夠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公民。

作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始終牢記: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只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因此,課堂教學過程的設計,也必須體現出學生主體性。

串聯和並聯教學反思 篇5

教學是一門永遠需要學習的藝術,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也有些不足之處:比如第二小節小鳥與鳥媽媽見面後的情景,它們之間的交流沒有處理好,還可以讓學生演一演,情境再現,讓課堂氣氛跟活躍些,學生的理解跟深入些。

總的來説,我雖然做的還不是很好,但學習效果反饋回來的點滴,卻使我今後能自信、從容地走進新課程的課堂,爭取以後做的更好。教學是一門永遠需要學習的藝術,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也有些不足之處:比如第二小節小鳥與鳥媽媽見面後的情景,它們之間的交流沒有處理好,還可以讓學生演一演,情境再現,讓課堂氣氛跟活躍些,學生的理解跟深入些。

我雖然做的還不是很好,但學習效果反饋回來的點滴,卻使我今後能自信、從容地走進新課程的課堂,爭取以後做的更好。

串聯和並聯教學反思 篇6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尊重學生的認知實際,幫助學生化解了課文的重點和難點,打開學生探究的閘門和思維的通道,引導學生走進文本,並將閲讀的主權交給了學生。學生在閲讀過程中將思維和情感融進了作品靈魂的深處。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高漲,對文章的主題把握準確,有的學生的分析比我預設的答案還要全面,表現出較高的個性閲讀鑑賞水平。

1、教學過程中,我始終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比如:作者從哪些方面讚美白楊樹的不平凡;各抒己見説出自己最欣賞的是哪一方面,説出欣賞的理由;作者寫黃土高原的目的是什麼;作者在寫白楊樹的外部形態時,具體從幾個方面去寫的,各寫出它們什麼特點,具有什麼深刻涵義;想一想四個排比反問句的含義是什麼?白楊樹象徵什麼?以上的教學環節,既抓住了重點,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內容及象徵手法,又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學生不斷的動腦、動口、動手,課堂氣氛相當活躍。學生的學習創造性也顯現出來了。

2、新課程理念下非常注重整體感知,教師們也因此而嘗試運用各種方式去進行整體感知。為此,我設計了以下環節:如:“禮讚白楊樹的原因是什麼?”這一問題的提出使學生立即抓住了本文的線索:“不平凡”;“樹的不平凡表現在什麼地方呢?”使學生走進文本之中,從而在閲讀中體會到作者之所以認為白楊樹不平凡是因為它的生長環境、外部形態、內在精神不平凡,這樣從而完成對文章前半部分的感知;而“作者僅僅是在讚美白楊樹嗎?”將學生的思維引到對文本後一部分的閲讀之中;然後水到渠成的提出本文寫作手法並過渡到下一個環節。

3、注重了朗讀,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白楊禮讚》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抒情散文,很有必要多朗讀。通過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已之口,如出已之心,使文章所描寫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傾吐的情和意,叩住學生的心靈,引起心靈的共鳴。教學時,我注重了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進行朗讀。如:讓學生找一找文中相應的語句,讀讀相關的段落;提出問題,讓學生幾個人一組邊讀邊討論;學生自己練讀,集體朗讀。這些方式和方法,不但給學生的朗讀營造了情感氣氛,而且又變換了朗讀方式,既使學生有新鮮感,又使學生與作者思想相碰,情感相激,產生心靈的共鳴。

由此,我想到了我們的閲讀教學不應該人為地設置出許多難以解答的問題來限制學生的思維。我們應該相信學生的能力,通過合理的教學設計,將閲讀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進行整體性的閲讀或個性解讀,這樣便於學生充分發揮思維的空間。這樣,我們的課堂就會迸發出學生智慧的火花,就會使學生的思想飛揚、閲讀能力得到提升,難題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串聯和並聯教學反思 篇7

由於本節圓與圓的位置關係是新課,這節課的內容與 “直線和圓的位置關係”有密切的聯繫,但這節課的兩圓位置關係遠比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複雜。因此,我通過實例引入和讓學生動手操作類比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猜測兩圓可能存在的位置關係,然後經過討論,歸納確定兩圓位置關係的各種情況。在與兩圓位置關係相應的數量關係的研究中,鑑於學生已有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中兩量(半徑、圓心到直線的距離)的數量關係的認知基礎,就只運用了類比遷移的方法。這些方法的運用,都是為了充分發揮學生在探求新知過程中的主體作用。

其次,與五種位置關係相應的數量關係的研究中,我採用“先易後難,突破關鍵”的教學策略。先讓學生解決易於解決的“外離”、“外切”、“內切”時的三量的數量關係,再解決“內含”時的三量的數量關係,最後突破相交時三量的數量關係:R-r<d< p="">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覺得課堂就應該交給學生,而不是一味的填鴨式灌輸給學生,這樣反而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出來。

串聯和並聯教學反思 篇8

《師恩難忘》是本學期的第一篇課文,之所以設為首課,我想編委會肯定考慮到9月10日的教師節。新接手一個班級,又早有耳聞五(2)班智商較高,但情商木訥。所以上好這堂課意義深遠。課前我搜索、學習了各種渠道的資料,準備打響開學的第一炮。

教學一開始,我緊扣《師恩難忘》課題,讓學生讀題思考,產生疑問。果然,學生思維活躍,一下子疑問迭起:誰師恩難忘?師恩難忘誰?難忘什麼?為什麼難忘?老師的恩情是什麼?……從問題上分析,學生不僅需要知道一些表面上的知識,還渴望明白更深一層次的課文,挖掘文章的內涵。這正是作為一個高年級學生所要求的。 我認為,這樣的交流,不僅能激活學生生活中的鮮活的“情感因子”,也可拉近學生和文本之間的距離。

隨後,我和學生一起學習了《師恩難忘》這篇課文。這篇課文樸實而深邃,我將如何開發學生的情商,引導學生去走進它呢?我的目光投向了文中的田老師,一位讓作者四十年來一直銘記在心的一位普通老師。他究竟有何水平和本領,竟讓他的學生如此的尊敬?表面上看,這是一位善講故事的老師,但將作者感到欽佩的是其會講故事嗎?顯然不是。這充其量是田老師的一技之長而已,那作者所謂的“恩”從何來呢?重新梳理了一下課文內容,讓我真正明白了作者那份情意來自何處了,這份“恩”來自於田老師教學設計的獨具匠心,來自於幾年如一日的諄諄教誨,來自於田老師對學生們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來自於田老師對學生的深深的愛。因此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自讀課文,你覺得田老師是一位怎樣的老師?抓住文中的重點句子細細品味,引導學生理解田老師潤物細無聲高妙的教學藝術,對學生們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及對學生們深深的愛。

短短的四十分鐘,就在我與五十七位學生的熱烈的互動中圓滿結束了。課後,學生們議論最多的就是如何用實際行動讓老師過上一個滿意的自己的節日。我暗暗竊喜:第一課我收穫很大!

串聯和並聯教學反思 篇9

今年教學倒數的認識後,我的感觸很多。以往教學這部分內容,我是直接讓學生寫出結果是1的算式,再從學生説的算式中把乘積是1的算式板演在黑板上,再讓學生觀察算式的特點,然後再讓學生理解互為的意思,最後總結出倒數的意義。現在想起來有一種牽着學生鼻子走的感覺。通過看雜誌和其他教學刊物,我重新設計了教案。我覺得這樣設計才是讓學生自己通過觀察、比較、歸納總結出倒數的意義,是學生自己通過參與整個學習過程後有了真正的收穫。特別是通過比賽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髮現了算式的特點,並讓學生舉例後發現,有這樣特點的算式是寫不完的。然後讓學生仿照老師的樣子,通過例子説倒數的意義,並強調説倒數的關鍵字詞。這對學生掌握概念是非常必要的。當學生很高興的自認為是掌握了求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時,我有給學生設計了障礙:怎樣求帶分數、小數和整數的倒數。雖然教材新授內容沒有這些知識,但在以後的練習中出現了。我把它提到前面來,大家一起研究。我覺得很有必要。這樣,使學生避免把帶分數的倒數也用把分子分母顛倒位置的方法來求。這樣就不會給學生的認知造成誤導。學生在知道了分數、帶分數、整數、小數的求倒數的方法以後,我又提出是不是所有的數都有倒數?使學生想到0的倒數問題。以前我是直接問學生“0“有倒數嗎?好像暗示學生”0“沒有倒數。改換成今天這樣問,學生通過自己思考,得出兩種答案,”0“有倒數,另一種是”0“沒有倒數。有了分歧意見,又一次把學生帶入了問題王國。學生分別發表自己的見解。

最後,大家一致認為”0“沒有倒數。因為“0”不能做除數,也就是0不能作分母。我覺得這節課的教學比以往教學有了本質的轉變,就是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串聯和並聯教學反思 篇10

今天下午我們是班會課,主題是推廣普通話。時間剛過一半,班會的主題也進行的差不多了,老師突然當眾向杜子凡和趙青同學詢問: “你們轉學手續辦齊了?什麼時候走啊?”

“已辦好了。可能下週一就不來了。”兩位同學站起來回答。

“啊?杜子凡和趙青馬上要轉學了?我怎麼一點都不知道啊?”全班同學頓時議論紛紛,交頭接耳,但大家的表情都是惋惜的、依依不捨的。是啊,朝夕相處了幾年的同學,共同學習,相互幫助,在一起遊戲玩耍,和大家建立了深厚的同學之誼。現在,兩位同學即將離我們而去,大家都很捨不得。

“嗚嗚嗚!”這時,一陣哽咽聲響。大家一看,原來是杜子凡最好的朋友徐雋逸忍不住趴在桌子上哭了起來。這哭聲彷彿有極大的傳染性,很快,全班都是一片抽泣聲。

“杜子凡和趙青馬上要轉學了,今天是他們和我們在一起上的最後一堂課,同學們有什麼話想對他們説的就在這兒説出來吧!”老師環顧着全班。

“杜子凡,從一年級到現在,我們朝夕相處幾年了,我們是很有緣分的。我捨不得你走。我們永遠都是好朋友!” 徐雋逸最先站起來,哽咽着表達了自己的心聲。後來,又有四五位同學站起來發言,大意都是捨不得同學離開,希望以後常回來看看。陳緣還和趙青一起合唱了一首歌曲,雖然不斷的抽泣聲,讓我們聽不出來她們唱的是什麼歌,但我們都知道她們表達的是依依不捨的感傷……

整個離別的過程,我始終也是熱淚盈眶,雖然我和兩位同學相處的時間不長,但豪爽好友的杜子凡、熱心班級公益工作的趙青(班級的網管,每天都要為班級維護網絡)都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影響,真不想讓他們走啊!其實,我淚眼朦朧還因為我也曾經歷過這樣的離別之痛:去年的這個時候,因為要跟隨爸爸媽媽,我離開了原來就學的安理附小,轉學來到了杭州。由於時間匆忙,所以我連和老師同學告別的機會都沒有。儘管是不辭而別,但每次想到共處幾年的老師同學,我的嗓子都發哽,夢裏都想過他們多少次啊!今年教師節,我給以前的老師發去了祝福的短信,並請他們代我向以前的同學問好。看着老師回覆的親切的問候短信,當時我就鼻子發酸,眼睛裏充滿了淚水。

現在,看着即將離去的杜子凡和趙青,看着爭先恐後發言的同學們,我在一旁默默地品味同學的情誼,祝福杜子凡和趙青,也祝福着我們自己,希望這種純真地友情能一直陪伴着我們,讓這個世界充滿了愛和感動!

串聯和並聯教學反思 篇11

本節課,我主要是通過利用多媒體設計一些情境和活動,還時間與學生,讓學生合作探究,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讓學生不再是教學活動的旁觀者,而是真正的參與者,讓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教師則充分體現了“導演”的作用,將學生的學習活動放得開,又能收得回,在活動中既培養學生能力,又滲透思想教育,較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從整體上看,本節課教學思路清晰,教學環節全面,生活情境較多,構建了“生活化”的課堂,最大程度地讓學生充分參與到教學中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師生關係,靈活運用了引導法、自主學習法、合作討論法、情境探究法、案例分析法、問題教學法等教學手段,三維目標的實現程度較好。

但是,在學生髮言時,還存在學生不敢發言的現象,好多學生可能因為羞澀的緣故,不敢説。要打破尷尬的局面,就需要老師機智的啟發和鼓勵。每一堂課都不可能完美無缺,需要我們不斷總結,不斷反思,不斷改進。

串聯和並聯教學反思 篇12

值得高興的是在幼兒跌倒時,我以“呀,這隻小狗轉暈了,他都跌倒了。”來解釋孩子躺在地上的表現,不是手足無措、視而不見。同時難過的是沒有引導孩子如何使自己不跌倒,致使許多孩子跟着紛紛跌倒。有些老師説我後面的課有點急,這是由於意外的發生引起的緊張造成的,她們建議我在備課時預先想好幼兒的反應,這樣當出現意外情況時,不會很緊張。最令我意外的是:我會那麼温柔的對待孩子。説實話,我一向是一個大嗓門,我一説話,十步遠的人都能聽到,但這次我卻……可能是自己意識到了這個情況,怕嚇壞孩子吧。

我瞭解到:不管上什麼課,不管是小班、中班、還是大班,老師的引導語言、動作、眼神,甚至是説話聲調,都能深深影響孩子的情緒,不同年齡層的孩子要用適合於他們年齡特點的方式對待,不能一視同仁。活動內容要富有懸念,語言要精練,有時孩子比我們以為的聰明多了,我們也能從孩子身上學到很多東西,正所謂“教學相長”也。

串聯和並聯教學反思 篇13

1、用普通話精確、流利、有情緒的朗讀課文,知道蛇對人類的貢獻。

2、精確認讀本課十八個生字,寫好田字格里的八個生字,瞭解文中湧現的詞語的意思。

3、培育學生關懷自然、關愛生命的情緒。

在教學中,我以輕鬆的談話導入課題;在初讀課文,自主識字這一環節,我通過自己讀文識字、同桌互讀、指名看拼音讀、去掉拼音讀、小組檢討、集體鞏固等方法從音、形、義三方面讓學生識字;整體感知環節,我通過多種情勢的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學習課文第一、二段時,我相機領導了朗讀;最後小結。

課後,我認真反思了本課,並在第一時間聽取了聽課引導及教師的建議,我認為受益匪淺。

本課教學中,我特殊重視學生的識字和朗讀,雖然在一定意義上説是難能寶貴的,但其中“走馬觀花”的意味仍然很濃。比如,識字時,我在字的音形上下的工夫較足,而在字義上明顯器重不夠,這其中當然有這樣那樣客觀的原因,但也闡明教師對教材的整體把握不夠深,至少沒有做到遊刃有餘,另外,教師在教學的方式方法上還有待進一步提高。語文課重視讀書,這是無可厚非的,但除了多讀書,教師還要在讀書評價上有所明確,這樣學生在評價別人讀書時就不會千篇一律,或是離題千里了。再有,教師在課上也要注意精確引導學生讀書。

總體説,這節課上遺憾較多,但頗為而慶幸的是,我在這節課上學到了很多東西,更為我以後的語文教學引出了一條明路。“路漫漫而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串聯和並聯教學反思 篇14

《撈鐵牛》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七冊的一篇精讀課文,講的是宋代和尚懷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淤泥裏的八隻鐵牛撈上來的故事,反映了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成就以及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在教學本課的過程中出現了兩個令我十分興奮的環節。

一、“老師,我有問題。”

當我出示課題後,學生的小手馬上舉起來,顯得十分激動。“你有什麼問題?”我用期待的目光望着他們。有的問:“是誰從哪裏撈鐵牛呀?”有的問:“這是件很困難的事嗎?他是怎麼撈的?”有的問:“為什麼要撈鐵牛呢?”我高興地説:“同學們真是愛動腦筋!如果我們再開動腦筋,通過自己讀書,不用老師講,我們都能把這些問題解決好。”“真的嗎?”學生有點半信半疑。“當然是真的!你們是天才!”我十分肯定地點點頭。課堂頓時活躍而輕鬆起來。學生邊讀邊想邊畫;邊看課件演示邊小組討論學習,學生很好地解答了自己提出的問題。第二課時,我又鼓勵學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突然有個學生站起來説:“老師,課文中懷丙明明説‘鐵牛是被水沖走的,我還叫水把它們送回來。’可後面卻説‘把水裏的鐵牛拖上了岸。’這不是矛盾嗎?“我聽了沒有急於回答他,而是讓學生找到懷丙説的話,理解”送“的含義再反問學生:“你們覺得矛盾嗎?”有的學生似乎不知道怎樣回答,有的學生很快地回答我“不矛盾!”“你是怎麼理解的?”我連忙追問。然後引導學生從第四自然段撈鐵牛的過程中找答案,最後學生自己弄明白了:是因為懷丙利用了水的浮力才把鐵牛拖上了岸,所以説是懷丙叫水把它們送回來的。

二、“老師,我有辦法。”

學生從懷丙利用水的浮力撈上鐵牛這件事中獲得了啟發,學生在對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讚歎的同時,如何撞擊自己智慧的火花呢?我這樣引導學生“除了懷丙的辦法之外,現在的你,還有什麼辦法嗎?”學生創新的思維一下被點燃了,紛紛舉起手説“我用起重機。”“我用吊車。”“我用直升飛機拉。”還有的學生説:“我看,根本就要改造那座橋,也用不着笨重的鐵牛。我們的橋樑建設者們有的是建造方法。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利用水的浮力為人類服務。如:建造水上房屋,讓水上汽車在水上行駛……“幾十雙眼睛閃爍着智慧的光芒!教師裏一會兒安靜,一會兒有熱鬧起來,太美妙了!

課後反思:

下課後,我很激動,也想了很多。平時,每節課教師都是主人,學生一提問我生怕浪費了教學時間,完成不了教學任務,涉及到質疑問題總是放不開,可今天,使我感到教學的輕鬆,學生創造的火花也在不斷閃爍。我想教學的任務其實就是啟發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那麼如何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呢?

一、創設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

英國哲學家約翰·密爾曾説過: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氣裏自由自在地呼吸。心理學研究還表明:人在輕鬆和諧的環境裏,思維才表現得最活躍。相反,在壓抑的思想環境裏,在禁錮的課堂教學氣氛中,是很難產生創新性思維的。教學活動實際上就是師生交往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交流,從而增強師生情感交融,促進學生學習能力提高的過程。所以,課堂教學中,只有這種良好的、民主的夥伴關係,才能進一步創設和諧、愉快、輕鬆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有效地進行學習。不管學生提出什麼問題,我都不指責、批評他們,而是加以鼓勵與引導,使他們充分享受參與的樂趣,讓他們的思維最大限度活躍起來,從而促進了學生創造力的發揮。

二、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我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大多數學生是“疑而不問“,那些不善於質疑的人,一般學習態度懶散,知識面狹窄;而樂於發問的人卻思維活躍,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強。大文學家巴爾扎克説過:打開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議的是問號。從心理學角度講,質疑就是刺激學生積極思維的誘因,也是促其發奮學習的動力。有了質疑,學生就會產生求知慾,也是一個主動學習,積極思維的過程。因此,我們要保護學生質疑的積極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膚淺的問題。

三、放飛兒童創造的天性。

“疑”是創新學習課堂的主軸承,思維是創新學習的核心。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是發展學生智力和能力的突破口,而創造性是良好思維品質的重要方面,也是健全人格的特徵之一。在過去,教師往往只注重教育學生確信書上寫的,老師講的。如果有學生提出異議就很生氣,即使學生的意見是對的,也要頂回。其實,這樣極大地挫傷了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如本課教學中,學生大膽設想的撈鐵牛的方法以及他們想利用水的浮力為人類服務的奇特想法就得到了老師的高度誇讚,他們享受了成功的喜悦,創新的快樂!在這種想像思維的對話中,放飛了兒童的創造天性。

從這課的教學中,我深深地領悟到:只有那種充滿疑問的課堂,只有那種給足學生自主空間的教學,只有那些那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學習方式的教學,才能使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串聯和並聯教學反思 篇15

一、精選教學素材

素材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教學效果,記得在第一次試教中,為了介紹形態各異,功能不同的機器人,我用靜態的圖片素材,然後口頭加以介紹説明。通過教學,這種介紹方法學生不僅參與的積極性不高,而且很難不能體會機器人的主要特徵。發現問題後,我將大部分的圖片素材,換成了視頻素材。實踐證明動態素材不僅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效率,而且激發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興趣。將無趣的知識教學融入到趣味的素材展示中,學生的心情會變得輕鬆、愉快,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由強迫學變為自覺學,進而使注意力變得集中和持久,觀察力變得敏鋭,想象力變得豐富,創造思維更加活躍。

二、理論聯繫實際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十分重視理論聯繫實際。如:為了引出機器人能按照人們事先編制的程序工作,我特意安排了“按軌跡搬運機器人”的視頻,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發現了機器人會按照我們事先為它畫好的黑線行走、搬物。有了這個視覺上的感知,學生就可以輕鬆的理解機器人的這個特徵。又如:在得出機器人的三個特徵後,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我特意帶了一個機器人,讓學生觀察,實踐。通過觀察,學生體會到機器人有一定的機械結構和外形,並能完成一定的動作。通過讓機器人一下子變兇猛,一下子變温柔的實踐,體會了它有自己的大腦,會按照人們事先編好的程序工作。

三、注重學生的創造能力的培養

未來是屬於學生的,未來的機器人也需要學生去發明創造。因此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在最後一個環節中,我安排了前後桌的同學一起設計未來的機器人。在討論交流中,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注重知識的擴展

一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而機器人的相關知識有很多,(如:機器人的由來,除了我介紹的機器人以外還有哪些機器人等等)教師不可能在40分鐘能內滿足所有學生對知識的需求。因此課外的擴展顯得尤為重要,而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學生的學習活動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只要有計算機,能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根據需要進行學習。在這種環境下,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所限定的作息時間得到了妥當的延伸和優化,豐富的教育資源足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需求,給予學生充分的選擇學習的自由和權力。機器人教學使師生在學習中隨時都可能產生一個驚喜、一種成功、一個期待、一個新思路的誕生。

串聯和並聯教學反思 篇16

我發現,同學們已經自己把五柳先生從瀟灑的酒徒昇華成了憂鬱的世外高人時,也就突然發現,不用再分析五柳先生的形象了,迅速開始探討探討人物的描寫方法時,也就有了學生脱口而出的:“幾個否定句就刻畫出了一個獨立於世俗之外的人物形象”這句話。

課前再好的設計都不如課堂上學生實地發現的問題重要:老師上課解決的是學生的問題而不應該僅僅是老師設計的問題。

感受深刻的還有一點就是慢讀課文。當我和同學們一起慢慢來讀課文時,我可以發現幾個孩子在慢慢的朗讀課文的時候臉上的那種會意的表情。這個方法是我在講授《陋室銘》的時候採用的,感覺不錯,所以這次講五柳先生我決定再次使用,效果很好,之所以後來孩子們能在分析人物形象時妙語連珠,能發現文章多使用否定句和這次慢讀課文是分不開的。

這次授課,也讓我發現,老師的備課真的不能憑自己的經驗和想象。因為這節課是下冊的課文,沒有在其他班級講過,所有的設計都是憑經驗來定,當真正走進課堂,才發現,老師們設計的問題並不代表學生的問題,在課堂上應該保護和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疑惑,並發動同學一起來解決,才是真正的以學生為本。

串聯和並聯教學反思 篇17

在學習本單元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直觀比較物體長短和高矮的方法,這是學習本單元內容的重要基礎。雖然學生在生活中對釐米和米這兩個常用的長度單位有過接觸,但即使經歷了認識、鞏固、單元練習後,部分學生的學習效果仍不甚理想。究其原因,認識釐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數學概念的過程,需要經歷從直觀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體的過程,學生要通過不斷的感知、體驗、實踐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認識。這對於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二年級學生來説無疑是一大挑戰。為了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學"釐米"這一概念時,我安排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引起學生興趣。

1、猜一猜。讓學生先根據頭腦中已有的表象猜一猜:1釐米有多長?再請猜得準的學生説一説:你是怎麼猜準的?讓學生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同時也讓學生知道:許多知識是自己從生活實踐中獲得的。

2、看一看。觀察直尺,直觀感知"1釐米"的長度。讓學生從直尺上找出"1釐米",並且知道從0刻度到1刻度之間就是1釐米。然後讓學生找一找,還有哪兩個數之間也是1釐米?從0到2之間是多少?2釐米裏有幾個1釐米?0到5之間是幾釐米?0到10之間呢?從而使學生充分認識直尺,認識1釐米和幾釐米的長度。

3、畫一畫。讓學生在紙上畫出1釐米、幾釐米,直觀感知1釐米和幾釐米。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領悟到:長度不是一個點,而是一條線。

4、剪一剪。讓學生用吸管剪出1釐米,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然後問學生:你怎麼能肯定你剪的就是1釐米?大部分學生都是用尺子量出1釐米。那麼,怎樣測量呢?請一名學生演示測量過程,明確測量的方法。

5、量一量。給學生提供學具,讓學生利用學到的測量方法進行實際測量,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6、找一找。從生活中找出長度大約是1釐米的物體,把數學和生活緊密地聯繫起來。

7、比一比。讓學生用兩個手指間的距離表示出1釐米,2釐米,5釐米,10釐米,建立起長度表象。知道 2釐米裏有2個1釐米,進而明確幾釐米裏有幾個長度單位。

總之,在"釐米"概念的教學中,利用猜、看、畫、剪、量、找、比等環節,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清楚地建立起1釐米的實際長度和空間觀念,並學會了測量物體的長度。。

(二)抓住聯繫,認識"米"。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抓住知識之間的聯繫,利用"釐米"學習"米"。

1、找關係。學習了釐米以後,我讓學生用手比劃出1釐米、2釐米、5釐米、10釐米。然後讓學生把10張10釐米的學具條排成一排,使學生認識:這是100釐米。再讓學生從老師提供的學具中找出 和100釐米同樣長的尺子。學生會很自然地找到米尺或者 1米的皮尺,從而引出單位"米"。接着問學生:比較兩者,你發現了什麼?得出:1米=100釐米的結論。

2、認識1米。讓學生利用手中的米尺或者皮尺比劃一下:1米有多長,1米有多高,建立"1米"的實際觀念。

3、估量。讓學生利用剛剛建立的表象,估計一下黑板的長度,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同時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反饋。

(三)利用比較,深化認識。

讓學生對照板書或者手中的學具想一想:為什麼數據都是1,它們的長度卻不同?引導學生認識:單位不同引起長度的不同。使學生知道:"米"和"釐米"大小不同,"米"是高級單位,"釐米"是低級單位。測量較長的距離時用"米"做單位,測量較短的距離時用"釐米"做單位。從而使學生掌握長度單位的用法。

1.讓學生經歷長度單位的形成過程,建立表象

2.通過聯想和比較來鞏固對釐米和米的認識

3.建立初步的估計意識和估計能力

通過對前後測情況的分析,學生對於米、釐米的認識是學生學習長度單位中的一個難點,要讓學生地正確建立起米、釐米的表象是比較困難的,原因是米、釐米這個長度單位是所有長度單位中最不常用的,離學生的生活經驗比較遠,因為不常用,所以在學生頭腦中留下的表象是不深刻的。而這兩堂課教師都已經致力於米、釐米這兩個長度單位的表象的建立,使我感受頗深的就是:教與學都要以 “做”為中心。“做”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學。通過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同時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因此,我們在教學米的時候,可以挖掘學生身邊的一些教學資源,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要有充分的時間給學生操作、感悟的過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zevgk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