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語文説勤奮教學反思(精選22篇)

語文説勤奮教學反思(精選22篇)

語文説勤奮教學反思 篇1

《説勤奮》是一篇説理性很強的文章,課文通過古今兩個具體的事例,告訴讀者: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語文説勤奮教學反思(精選22篇)

還沒有上這課時,我真擔心學生沒有興趣學這篇課文,因為這樣説理性很強的文章他們從沒有接觸過,該怎樣調動他們學習這篇文章的積極性呢?於是上網尋找了相關資料,覺得可以在比較中學習這篇文章,於是就有了以下的教學思路。

因此,我在上課一開始就從“理想”入手,引出説勤奮。接着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你明白了什麼道理?作者向我們提出了什麼觀點?找出表達作者對勤奮觀點的句子後讓學生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疏通完這些後,我讓學生尋找他們兩個相同的地方與不同的地方,在交流司馬光和童第周相同點時學生都説他們都獲得了成功,都付出了努力。同時學生也找到了表示成功的句子,從句子中我讓他們找司馬光和童弟周成功的標誌是什麼?當然學生也很容易就找到了作者的觀點,那就是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在找相同點的基礎上,再讓學生找不同點,於是學生告訴我他們一個是古代的,一個是現代,找有關句子弄明白一個是天資聰明,一個是起步晚,基礎差。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突破課文的難點“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通過這樣比較以後的學習,學生理解難點到這裏便水道渠成了。最後初步體會文章前後呼應的寫作方法後,在課文結束時讓學生説説關於“勤奮”的名言和根據生活實際説説同學中勤奮學習的故事,拓展學生的知識。

不過由於本身素養問題,課堂教學中仍有遺憾:課堂上學生自讀的時間多了,但是全班讀的時間少了,課堂上“書聲琅琅”的感覺不夠;同時學到最後我讓學生起來交流相關名人名言時,由於時間把握不好,在此沒有很好的讓學生去交流,只匆匆出示幾句名言,讓學生讀,原先設定的教學環節沒有能夠很好的體現;課堂上還缺乏對學生進行語言理解方法的引導、表揚激勵的方式少等等。

我想如果讓我在上着一課,我課前會對收集資料,多備學生,在課堂中注重多引導學生感情讀書,讓學生在讀中悟;同時還注意把握好教學環節的步驟,語言力爭簡練,提問題應更注重實效性;課堂上還注重多表揚學生等。

語文説勤奮教學反思 篇2

這篇課文是國小教材中並不多見的議論文類課文。目的是讓國小生初步接觸議論文類型的文章,大致瞭解什麼是議論文,議論文的寫作方式,以及通過怎樣的方法來表達觀點。本文思路清晰,脈絡分明,通過舉例子的方法來證明“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這個觀點。“只有勤奮才能對社會、對人民做出應有的貢獻。” 上這節課前,我曾經想過幾個不同的授課方式。按照課文順序一個自然段一個自然段的進行,或者是提煉觀點,隨後進行內容分析。最後根據學生實際,我班的學生能夠獨立找到中心觀點,對課文也能做詳細的複述和表達自己的感受,我制定瞭如下的教學過程:

一、 興趣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首先,把課題《説勤奮》的“勤”字獨立理解,再組“勤奮”一詞。通過近義詞的理解,能夠掌握課題的“説”是“談一談,説一説”的意思。那麼作者是怎麼説,説了什麼呢?學生很快把注意力集中起來,為下面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 自讀課文,初步探究

課文中最能表達作者意思的一句話是什麼?生很快畫出這句表達觀點的句子。把它和課文末端的句子並列討論。

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是什麼?是勤奮。

只有一生勤奮,才能對社會、對人民做出應有的貢獻。

通過抓住關鍵詞的方法,學生自己討論後的結果,知道設問句的作用,“只有”“一生”關鍵詞的解讀。此環節中我沒有真正做到以生為本,自己提問顯得比較繁多。

三、 精讀課文,合作探究

課文中的兩個實例,司馬光和童第周的故事,我分別通過繼續抓住關鍵詞和文中文的形式來講解。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學生非常熟悉,對司馬光也有了初步的認識。那麼,這是不是就是司馬光的全部呢?我引領着學生深入課文,邊讀邊畫出自己理解的重點詞,在讀中體會司馬光的勤奮。通過“小時候”“長大後”兩個時間段的事例得知,他一直堅持,勤奮好學,終於完成了歷史名著《資治通鑑》。

童第周的事例使學生更深入瞭解童第周是怎麼刻苦努力,使得原本基礎很差的他能夠獲得巨大的成功。這一段通過學生的看、讀、討論,對文本深入瞭解。並通過兩人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總之,這節課使我懂得了以生為本的重要性,懂得了教學不能急於求成,要真正做到循循善誘就必須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教材本身,更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學習技能和學習習慣。我也會在今後的每一節課的教學中身體力行,踏踏實實地為學生上好每一節課,讓他們學有所得,學有所悟。

語文説勤奮教學反思 篇3

(一)、課堂閲讀教學要由封閉走向開放

1、教學內容要開放

“教材只是例子”,教每一篇課文的目的絕不僅僅是讓學生把這一篇課文“吃透背熟”,而是以課文為引導,幫助學生掌握一些語文規律。在這個過程中,師生把握課文重點、難點當然是必要的,但這絕不應該是課堂教學的唯一內容。我們應該有機地結合課文思想感情和讀寫知識,自然而然地引進一些經典名著或優秀時文,“把時代的活水引入課堂”(於漪語),以此為學生打開一扇扇文化的窗口,進而將學生的閲讀視野由課文引向生活中一切有益的讀物,引向“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社會天地。

2、教學形式要開放

比起過去“時代背景、作者介紹、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等幾大步驟的語文課堂教學,現在的語文課堂教學顯然有了很大的改觀。但是許多本來不乏科學性的新的教學形式又逐漸在“語文教改”的包裝下成為語文課堂教學新的公式化程序,僵化了語文教學。在開放性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也要講究模式,但決不模式化。我們應該根據不同的課文教材及不同的訓練重點,靈活多變地採用多種教學形式,甚至讓學生也參與教學形式的設計與實踐。共同構建充滿活力的課堂,如質疑式(其操作程序為:學生質疑→帶疑閲讀→嘗試討論→小組交流→解疑存疑)討論式(其操作程序為:出示討論題目→定向學習材料→組織小組討論→開展全班交流)辯論式(其操作程序為:學習新材料→確定討論題目→分組做準備→兩組展開辯論→辯後師生總結)茶館式(其操作程序為:課前預習教材→ 七嘴八舌談見解→教師適當作點評)等等。這樣的閲讀教學課堂一定會充滿勃勃生機。

3、學生思維要開放

語文課應成為學生思維的自由王國,而不只是教師思想的櫥窗。在這樣的語文課中,對一篇課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應只有教師的聲音,教師更不應該把自己的觀點定於一尊,而應允許學生有不同的看法,尊重學生的思考權利和精神自由,在閲讀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鼓勵學生髮表富有創造性的觀點或看法;努力使整個課堂閲讀教學具有一種開放性的學術氛圍,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既有共同的提高也有不同的收穫,這樣的語文課即使結束以後,學生的思想也不會停止,他們的思想仍在繼續展翅飛翔。

4、教師思想要開放

中學語文教師的確不應該僅僅是文章學、修辭學、語言學、考試學的分析家甚至只是教材與教參的熟練操作者,而首先應該是文明的傳播者、思想的啟迪者、人生的導航者——即真正意義上的“高師精神”(法國作家季洛杜語)的體現者。語文教師要融入文化的變革之中,追求先進文化的先進思想。當然,這絕不是要讓語文課又成為“政治課”,而是要恢復語文課“人文性”的特點。面對教材上的任何一篇課文,教師都應站在人文精神的高度來設計自己的課堂教學。

(二)、把“教”的過程變成“學”的過程

閲讀任何一篇文章,都是讀者根據自己的生活閲歷和主觀意志審視、感受文本內容及思想感情,進而產生聯想或生成新的思想感情的過程。但是在傳統閲讀教學中,教師往往用自己的教學願望將學生巧妙地引入自己的教學設計,而忽視了學生自己去領悟和感受的過程。這就是所謂以“教”代“學”。在這樣的閲讀教學中,我們考慮得比較多的是如何“教”,但即使教師的教學思路非常清晰,課堂表達非常清楚,也不過是用教師的思維代替了學生的思維。現在,我們應更多地思考學生如何“學”,即以學生的求知需求為主線,追求教師和學生面對作品(課文)的平等對話,進而讓讀者(教師和學生)與作者實現心與心的交流。在這種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力求貫穿兩條線索;學生的“學”(感受、質疑、鑽研、討論、聯想、感動等等)和教師的“教”(引導、求疑、交流、爭鳴、釋疑、歸納等等),這兩條線索通過教師對學生的思維訓練、情感體驗和人格薰陶交織在一起。在這樣的課堂中,教師的主導性主要體現在通過對符合學生求知慾望、閲讀心理、知識背景的巧妙引導,讓學生自己感悟作品,引導的線索是學生對課文的質疑(這是學生主動鑽研的思想火花),圍繞學生所提的問題展開研討,從而把學生的閲讀欣賞引向作品的深處,也引向學生心靈的深處。

課堂是實施新課輪的主陣地,而閲讀教學又是課堂的重頭戲,那麼,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該如何來組織閲讀教學呢?接下來結合九年級語文上冊教材現代文閲讀部分的特點,我想談一談自己的幾點思考:

二、 九年級的上冊語文教材現代文閲讀的特點及分析

九年級的上冊語文教材現代文閲讀部分共五個單元,在這些篇目中既有現代名家舊作,又有當代名人新作,外國作品的比例略有提高,課文負載的文化內容比以往要豐富得多,價值取向也更為開放和開闊,一眼望去,盪漾着斑斕的文化色調,這樣更為貼近學生的心理需求有助於培養學生興趣。為了與編者意圖相巧合,切實保證閲讀教學落到實處,我打算從如下兩方面開展工作

(一)採用單元教學法

單元教學法就是遵循教材的編排體系,把體裁、題材或表達方式等方面基本相同或相似的若干篇課文作為語文教學過程中的一個教學階段,從整體出發確定教學目標、要求,制定施教方案、課時等等,這樣就變一冊教材幾十個教學目標、要求為幾個教學目標要求。這樣有利於克服教學中的盲目性、隨意性,加強教學的計劃性和體現教學的階段性,使學生得到較為系統的知識,學會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針對九年級語文上冊教學中25篇文章,我是這樣處理的:

1、以單元知識為綱。

主要通過教師講解,指導學生弄清概念、要點,為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從客觀上把握知識結構、規律,做好學習課文進行訓練的理論準備,使學生在讀寫聽説訓練中有明確的指導思想,具有克服困難完成任務的能力。學生若能把握不同文體的知識結構,明確每單元的學習目標,掌握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閲讀時就能有的放矢,從而準確把握文本要旨,像在上新課前我針對散文、議論文、戲劇文學的不同特點,幫助學生建立了如下知識體系,並將本冊書一至五單元的主要內容及學習目標展示給學生,讓他們對本冊書有一個感性的整體把握。

知識體系

散文

1、散文的特點:作者對人生、社會、自然的感悟。

2、散文的線索:時間推移、地點轉換、記敍線索、感情線索還有含義深刻的語句貫穿全文。

3、散文的表現形式:借物喻人,以小見大,側面暗示,象徵等藝術表現形式。

4、散文的語言:優美、細膩、親切含義深刻。

5、散文閲讀要求:瞭解分類,明確特點;理清線索,抓住文眼;品味語言,領會意境。

議論文

1、論點的判斷和歸納。

2、論據的判斷與補充,論據的要點,論據與論點與關係。

3、論證的方法與判斷。

4、議論文論證的方式:立論和駁論。

5、議論文的閲讀要求:把握論點,理解論據,分析論證。

戲劇文學

1、戲劇是綜合語言、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成像所構成的舞台藝術。

2、戲劇文學的重要內容:戲劇衝突和戲劇語言。

3、戲劇衝突的構成:(1)人與人之間的衝突;(2)人與社會間的衝突;(3)人物本身內心矛盾衝突;(4)喜劇性衝突和悲劇性衝突。

4、戲劇語言:人物台詞和舞台説明。

語文説勤奮教學反思 篇4

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中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課文是理解課文內容的重要方法。在講<搭船的鳥>這一課時,對生詞的理解我運用了以下幾種方法。

一、看圖理解

由於我們生活在離河、海拔遠的地方,很多孩子對船比較陌生,沒有親眼見過船,對船艙、船篷、蓑衣櫓不理解,我就通過看圖,指着圖説明船各部分的名字。

二、結合上下文理解

上述幾個生詞除了看圖之外,我也藉助了上下文幫孩子們理解,如:“我們坐在船艙裏”通過“我們坐在”學生知道在圖中找“我們”坐的地方是船艙。“雨點打在船篷上”通過雨點打在,説明船篷是遮在我們頭上的頂,從圖中很快找到船篷,“蓑衣”“櫓”也是一樣的道理。

三、 聯繫生活理解詞語

如第四自然段中的“銜”和“吞”,我就是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來理解的。有的孩子見叼着的樣子,並用表演來説明。“吞”字,有的學生舉例為嚼就嚥下去。

當然對詞語的理解方法還有很多,如:換詞,查字典等,我們應根據不同的情況,選用不同的方法。

語文説勤奮教學反思 篇5

課文內容以春遊為題材,寫了幾個小夥伴去春遊,而其中一個叫瑪莎的丟了揹包後;同伴們都採用了自己的關心方式。從中,展現了兒童的情感世界是如此天真、可愛。

一年級教學應該注重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更應該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中獲取知識。一堂課是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覺得情趣的導入極為重要,小孩子天生喜歡看動畫,用適合課文相聯繫的動畫,可以激發小孩子對課文內容有極大的興趣。

在課文朗讀方面,我設計了分角色朗讀。通過角色朗讀讓其他同學對扮演角色的同學進行朗讀評價,並把自己的想法以及朗讀的處理説出來。並根據自己的想法讀給同學們聽,通過這一環節小孩子們特感興趣,積極參與評價;大膽地説出自己的處理方法,從而達到預想的效果。

不足之處很多:

1、課堂教學時間的把握不夠。

2、學生對課文的體驗和感受是存在差異的。因此,在學生朗讀時,應該允許學生用不同的語氣,語調來讀。

3、教學環節的銜接不夠流暢。

語文説勤奮教學反思 篇6

《天安門廣場》是一篇寫景狀物的文章,講首都北京的天安門廣場寬闊美麗,是聞名世界的最大、最美麗的廣場。在理解課文內容中,使學生從課文以天安門廣場的介紹與描繪中,知道中外聞名的天安門廣場上都有什麼,從而為北京有世界上最大的廣場感到自豪,激

本文運用了大量的成語和四字詞組,使文章有形有色,如:紅牆黃瓦、雕樑畫棟、巍峨壯麗、花團錦簇、奼紫嫣紅、翩翩起舞等。同時還進行了對偶的運用:如“鮮花和彩燈輝映,禮花伴歌聲齊飛”節奏強烈。另外文中還有許多冷僻的名詞,如:金水橋、華表、漢白玉、人民英雄紀念碑等,並運用了比喻和象徵手法,讓我們感受到天安門廣場不僅壯觀,而且我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也如紅日冉冉上升,日益富強,日益偉大,永遠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教學中如果沒有攻克這些詞語和句子的難關,就很難領會廣場的壯觀,很難產生民族自豪感。

所以,本課教學中,我特別注意咬文嚼字,首先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好固定短語和冷僻詞及成語、長句,然後,讓學生交流預習中已經攻克的詞語,接着,運用大量的畫面讓學生對天安門廣場景物有直觀地瞭解,藉助形象理解語詞。

“鮮花和彩燈輝映,禮花伴歌聲齊飛”這一句,我讓學生回憶王勃的詩句,並學會在句中找對子,感受句子的節奏美,感受節日的喜慶與隆重。

攻克了這些難點,學生才能在字裏行間感受到廣場的壯觀和美麗,莊嚴和遼闊,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發學生熱愛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

語文説勤奮教學反思 篇7

“飛奪”是課文中的重點詞語,也是對文中“搶時間”“攻天險”兩個重點段落的高度概括,同時最能體現紅軍戰士不謂艱險、勇往直前、不怕困難的革命精神。因此,教學時要緊扣重點段落,解難釋疑,幫助學生領悟課文中心。

“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這是我們在課改中最響亮的呼聲。教師不再是“教”,而是“導”,學生不再是“聽”,而是自主的“學”,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在本課中,我讓學生自主地去學習、去探究,在學習與探究中,學生情、作者情、教師情不斷地產生碰撞,從而很好地理解了課文。總之,自讀自悟是語文教學追求的最高境界,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達到語文教育目的的最好途徑。教師只有用聯繫的眼光,用辯證的方法去處理好教材,設計好教法和學法,組織好課堂上師生的活動,才能尋找到引導學生自讀自悟的最佳切入點,從而引導學生自主地思考、體會、感悟,促使學生的理解逐層深入。

語文説勤奮教學反思 篇8

在《火燒雲》的教學過程中,我站在教師的立場,理應引導學生受到思想的感染,得到語言文字的訓練。因此產生了各種教學設想,看是否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是否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是否能造成思維活躍,情緒歡快的課堂氣氛。為這一教學,我在課堂中安排了四項詞語練習。

一、用“燒”和用“紅”進行比較

我問:“天空的雲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紅通通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這句話中的“燒”字改成“紅”字,通不通?既然是通的,那作者為什麼不用“紅”字,而用“燒”字呢?這個問題學生很感興趣,在我的啟發下,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的説開了,毛煜民説:“句中也有‘紅通通’一詞,用了‘紅’字就重複了。”周逸倫説:“課題是《火燒雲》,用‘燒’字起點題作用。”鄭甜又説:“用了‘燒’字。他跟‘着了火’相互照應。”

這個問題的設計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咬文嚼字”,推敲詞語的閲讀習慣和閲讀能力。語文教學要取得成功,關鍵在於要營造學生思維活躍的課堂氣氛。其中,教師提出的問題是否難易適度,是否有足夠的思考價值,往往起着決定性的作用。這裏我提出了用“燒”和“紅”比較的問題,在課堂實踐證明,效果很好。

二、説説火燒雲的其他名稱

我提出:“火燒雲還有其他名稱嗎?”這一問題一出現,同學們都爭先恐後地舉起了小手,搶着説:“朝霞、晚霞、雲霞、彩霞、紅霞。”

這也是詞語的訓練,這一設計是我讓學生加深對“霞”、“朝”、“晚”等字字義的理解,讓學生體會祖國語言的豐富多彩。

三、用仿“紅通通”的形式講顏色

我問學生:“作者説,還有些説也説不出來,見也沒見過的顏色。那麼你們能試着説這些顏色嗎?”同學們有的説“紅通通”、“金燦燦”,也有的説 “葡萄灰”、“茄子紫”、“梨黃”,還有的説“白茫茫”、“灰濛濛”等,當學生説到“白茫茫”、“灰濛濛”兩詞時,我告訴學生,這兩個詞從詞的結構來説是對的,但跟火燒雲的實際不相符。

這種詞語訓練的方式很受學生的歡迎,因為要求具體,方式新穎。

四、用一個詞語概括火燒雲的某種變化

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能用一個詞語來概括火燒雲顏色的變化多和變化快嗎?”這一問後,陳姝穎同學答道:“五顏六色、變化莫測。”這時我繼續追問:“你又能用一個詞語概括火燒雲形狀的變化多和變化快嗎?”蘇周楠回答:“千姿百態、瞬間萬變。”

就這樣,我用“變化多”、“變化快”這條線索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使火燒雲這三個方面的景象顯示出共同的特點,這樣一來,教學思路清晰,學生獲得的印象也就集中而深刻了。

這些練習,學生卻很感興趣,發言興致高,效果是很好的。我還在課文結束後安排了一個説話練習,要求仿照課文説説火燒雲的形狀,這項練習,仿中有創。學生經過一定的努力,即可完成,從而獲得成功的滿足。因而學生情緒高漲,爭相發言,慾望不止。

語文説勤奮教學反思 篇9

一)、揭示導入新課

你的家鄉在哪兒?你喜歡嗎?想畫出來給大家看看嗎?

二)、初讀課文,劃出生字,並找找課文寫了哪些人的家鄉。

(讓學生根據拼音自讀課文,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初步  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培養學習的自主性。

)

學生讀後,找到了“濤濤的家鄉在海邊。山山的家鄉在山裏。平平的家鄉在平原。青青的家鄉在草原。京京的家鄉在城市。

”(課文的段落結構相似,學生能找到相關的內容。學生的思維力有一定的發展。

)

三)、再讀課文,你喜歡誰的家鄉,找出來好好讀一讀,説説你為什麼喜歡?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找到自己喜歡的段落讀一讀,學生非常高興,顯得興趣極高,但讓他説説為什麼喜歡時,顯得有些詞不達意,或乾脆啞口無言。説明這個問題對一年級的學生來説還是比較困難的,尤其只讀了兩三遍,生活經驗不豐富,還不能深刻的理解課文,必須反覆朗讀課文,理解詞句意思,並結合課文插圖,全方位理解課文。指導朗讀重點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那麼……那麼……”這種句式,表達了小朋友喜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語文説勤奮教學反思 篇10

課堂上,我首先讓學生談談自己知道的有關鄧爺爺的事,從而引出了課題《難忘的一天》。接着,提出問題:難忘的一天是哪一天?這一天的什麼事讓他難忘?讓學生自由讀課文,學習生字詞,思考回答以上兩個問題。解決了生字詞,回答了問題後,引導學生找出描寫作者心理活動的句子。體會為什麼緊張?又為什麼激動?到心情平靜下來,引導學生體會我的心情為什麼一下子會平靜下來?通過體會“我”心情的變化,鄧爺爺的慈祥、和藹可親的樣子漸漸地走進了孩子們的心裏;從“計算機的普及要從娃娃抓起”,鄧爺爺的遠見卓識也深深的刻在了孩子們的心中。

這篇課文的教學,使我想到語文教學:

一、要有一條線。這條線可以是課文的行文主線,也可以是師生的教學線索。本文作者是按“表演前—表演時——表演後”的順序寫的。我在教學中,就按照這樣的順序組織教學,相得有條有理。

二、要教學的切入點。利用描寫“我”心情的句子來學習這篇課文,使教學重難點得到了突出,學生學起來也感到很輕鬆。想想自己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一旦碰到稍長點的文章,就得花費三到四課時才能完成教學任務,一點一點的學,表面上是感覺文中的重點難點都講到了,可實際上學生從中真正領悟到了多少卻不得而知。我深深的感到任何一篇課文,即使是再長的課文,只要找準突破口,找準立足點,就能最大的程度的優化課堂教學。

三、要讓學生品讀。從這篇教材來説,篇幅比較長,記敍了一件我為鄧爺爺表演電子計算機,受到了鼓舞的事情。從學生角度來説,二年級了,應該具備一些基本的理解詞句、圈圈劃劃的能力。把重點放在詞句的品讀。把圈圈劃劃能力的培養與課文的理解、朗讀相結合。抓住重點詞句反覆進行品讀,讓學生帶進課文描寫的情景中去。

本課不足:學生朗讀的增量不明顯,朗讀語氣過於平淡,有待以後教學的進一步改進。

語文説勤奮教學反思 篇11

本課在前課教學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了解古人很早以前,就注意到太陽的運動和投影的變化是有規律的,人們就利用這個規律來計算時間,在當時計時的工具叫做日晷。

本課教學一個重點是讓學生利用第一課的知識製作簡易的太陽鍾。課本上介紹了兩種太陽鐘的製作方法。如有時間,教師應該讓學生嘗試這兩種方法,然後比較這兩種方法哪一種計時準確。

這樣的教學策略有助於幫助學生理解工具具有感官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語文説勤奮教學反思 篇12

在教學《“神童”的祕訣》這一課中,我從以下四方面樸實地體現了學生自主學習的一種理念。

一、讀的充分

古人曰: “書讀百遍,其意自見。”執教以來我一直把這句話作為鑽研教材的座右銘。在語文教學中,我不僅把朗讀作為鑽研教材的起點,而且在課堂中,我也務必安排一定 量的時間讓學生朗讀。因為反覆的朗讀課文,就是對課文細細咀嚼玩味的過程。讓學生對無聲的語言符號,用有聲的語言去感悟文章語言的神韻,掌握文章結構的脈 絡,體會文章思想的精髓,從而達到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深刻地理解課文的目的。

二、問的寬鬆

老師的問能引導, 啟發學生提出問題,説出自己獨特的感受。例如讀熟課文後提問“你讀了以後,瞭解到了些什麼?體會了寫什麼?”這種提問“適而不死”。學生每説到一點再繼續 深入,“你是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瞭解到的?”從而又回到了課文中,同時也把詞語的理解和感悟也融匯其中。過後又問“你還有什麼不理解的,想了解的?”這 一問調動了學生主動閲讀的積極性,學生也表現出一種求知慾望。

三、説的自由

教師寬鬆的問能讓學生放開的説,促使學生説的自由:“我體會到了多學多問的好處”,“我知道了好的學習究竟指什麼?”整堂課上,學生的學習心態,學習氛圍輕鬆,自由,這正是我們語文教學所追求的。

語文説勤奮教學反思 篇13

文章以“搭船的鳥”為題,“搭”是“乘、坐”的意思,“搭船”即“順便乘坐船”。一個“搭”字使鳥兒具有了靈性,體現了鳥和人在自然中的和諧。 我也正是抓住了這個字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理解 “搭”字在課題中的含義。李雨蒙站起來就説是 “搭窩”的意思,因為不是我要的答案,所以我沒有説什麼就讓她坐下了。在這裏我應該進行適當的評價,把問題留給學生,讓他們學完課文後自己判斷,這個字在課題中是不是她剛才説的意思。不過好在學完課文後我又讓李雨蒙回答了一開始我提出的問題,使她和大家都真正明白了“搭”字的含義。

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圍繞小鳥的美麗和可愛展開討論,它為什麼美麗可愛?帶着這個問題學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感到“美麗”的是鳥的色彩:“紅色”的長嘴,“翠綠”的羽毛。翅膀帶一點“藍色”。我又及時的讓學生按照書中的寫法進行了仿寫,使學生在習作方面進行了鍛鍊。體現小鳥的可愛,學生能夠抓住重點詞語“一下子”、“沒一會”。這兩個詞都是説翠鳥捕魚速度快,用的時間短,學生在這裏又補充了很多表示時間短的詞語,如:“馬上”“突然”“立刻”等,豐富了學生的詞彙。“銜”體現了翠鳥捕魚的技術很高,通過詞語的替換,讓學生理解了作者用詞的巧妙。

我通過一個個環環相扣的教學環節,力求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我覺得這節課從以下幾個方面滿足了學生的需要:一、讓學生讀課題後提出自己的疑惑,明確想學的內容,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慾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二、通過抓重點詞語,詞語的替換,豐富學生的詞彙量,體會作者用詞是經過反覆推敲的。三、仿寫練習,教給了學生一定的寫作方法,使學生的習作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當然也有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 以後在備課的時候不只要備教材,還應該備學生,在對學生的評價方面還需要下功夫,力求讓自己的教學更上新台階。

語文説勤奮教學反思 篇14

在寫景散文教學中,梗 好地引導學生欣賞文中優美的景物描寫?如果更好地引導學生品作者寄託在景物當中的情?這是許多教師一直在探索的問題。在很多教學案例中往往會設計這問題來切入文本:“你喜歡文中的哪一段景物描寫?為什麼?”“請找出體現作者感情的句子,並仔細品味。”我認為這樣引導學生去品散文中的景與情,還不能夠使學生真正地入景入情,還只是停留在比較抽象的層面上來理解課文。因此,在教《小石潭記》時,我就做了以下嘗試:選準突破口,帶領學生進入小石潭的景,體會作者的感情。

一、以“畫”為突破口,帶領學生領略小石潭的美景。

每一首好詩總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柳宗元的遊記散文《小石潭記》同樣是一幅極美的畫。因此在教學中,我有意識地設計了這個環節“畫小石潭”,讓學生展開想像,畫出自己心中的小石潭。學生為了要畫好小石潭,就必須深入閲讀譚文,以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來構思畫面。這樣一來,既能提高學生主動品味課文的積極性,又能使學生真正地走進小石潭的情境中。而在“評畫”的教學環節,學生一定要引用課文的原句,來評析每一幅畫的優點與不足。這樣,在評畫的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課文句子的理解,一個幽靜清秀的小石潭的形象也逐漸清晰地展現在學生眼前,展現在學生的心中。柳宗元筆下的小石潭就不再是一個抽象模糊的影像了。

二、以“音樂”為突破口,引導學生體會柳宗的情。

《小石潭記》不僅生動地描寫了小石潭美靜秒的景溝,還抒發了作者貶官後孤憂憤之情。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我就以一首古箏樂曲為突破口,讓學生在音樂中思考:這段樂曲能為課文朗誦配樂嗎?因此,學生在聽音樂的過程中,就得結合課文的寫作背景及作者的身世去思考,去品評:這段樂曲表現怎樣的感情?它與課文思想內容相吻合嗎?它能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嗎?在這裏,音樂成為了一個媒介,在時緩時疾的古箏樂曲聲中,不似乎看到了作者孤獨的身影,觸摸感受到了作者悲涼憤懣的心情。音樂拉近了學生與作者的距離,引導學生走進文中創設的情境,與作者的感情形成了共鳴。

《小石潭記》的教學設計,以“畫”和“音樂賞析”作為突破口,力圖給學生營造讀出個人體驗和感情的環境,給學生自由展示的空間,以達到景在畫中現,情在曲中悟的目的。因此,只有善於找到突破口,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的深處。才能讓散文教學更活,更美,更精采。

語文説勤奮教學反思 篇15

這篇文章是以童話的方式來告誡人們環保有多麼重要,課文內將蒲公英和椰子樹伯伯都化身為人,用人物對話的方式來引出環保問題,課文從蒲公英擔心開不了花的原因和第二天開花的現狀進行思考,結尾以夢境的形式出現,更襯托出蒲公英開花的心願只能在夢境中實現的悲痛心裏。

這篇文章的成功之處在於文章內容較清晰,文體學生比較喜歡,在設計過程中運用分角色朗讀,提高學生積極性。讓學生自己動手畫一畫,蒲公英擔心開不了花地原因是什麼?這樣的問題學生在書中都能找到答案,我在用圖片和視頻的方式對於環境污染的問題進行渲染,學生很快就能體會到現在的環境已經遇到了許多問題,在此處讓學生自己想象除課文中的汽車尾氣、河流污染、噪音外還有什麼環境問題,學生思維的發散及問題的回答更能真實的放映出環境問題的刻不容緩,加強了環保意識。最後以自然段的指導朗讀也較為成功,學生在體會了環境問題後,就更能體會到蒲公英的擔心,讓學生作為蒲公英想象着能開出美麗的花來讀一讀最後以自然段,情景的交融能讓學生感受到蒲公英夢裏的快樂與高興。

不足之處有以下幾點:

1、對童話這種題材的講解不透側,用這種方式有什麼具體的好處教師的引導不到位,只能停留在表面層次上,比如説生動、具體、形象,沒有深入瞭解。

2、學生的環保意識只是理解,沒有對此引發出來的內容進行鞏固和進一步瞭解,應該讓學生以寫作的形式或是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來加深對環保意識的認識,這是文章的重點部分,挖掘的不夠透徹。

3、課堂學習方式比較單一,沒有給孩子更多的探究和合作的時間,只是一味的讓孩子自己品悟,對於童話的方式,學生也沒過多的體會,也沒發現孩子對這種文體的喜愛。這也是老師的失敗之處,童話以它生動的語言描寫,發散的思維方式,應該能贏得更多孩子的喜愛!

語文説勤奮教學反思 篇16

本學期我繼續擔任畢業班語文教學工作。與低年級教學相比,六年級教學有許多不同之處,值得好好反思。六年級是一個過渡期,有時會存在一些“尷尬”的地方,如六年級識字不是重點,但生字學習對部分學生來説又有困難,故必須佔用一定教學時間,無法輕視;拼音知識在一年級就該完全掌握,而本班學生卻有聲母混淆、韻母不會的現象,還得再來一次拼音教學;閲讀中,對文本的理解不夠深入、全面;寫作練習要求不拘形式的寫出見聞,感想等,但新教材中跨度太大,學生對作文深感頭疼······面對新教材的這些問題,我在實踐中反思,摸索中前進。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用活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在對教材、教參深入學習、研究後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運用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如比喻句、疑問句、反問句、設問句的瞭解,句式的訓練等。

語文説勤奮教學反思 篇17

《孔繁森》這篇課文以人物名字“孔繁森”作為標題,描寫了孔繁森在西藏工作期間撫養孤兒、獻血為孤兒交學費這兩件動人事蹟,讚揚了孔繁森關心愛護藏族人民,為民族團結無私奉獻優秀品質。對於國小二年級的孩子來説,孔繁森這個人物距離他們較遠,如何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及中心思想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在課前,我讓同學們仔細閲讀語文同步閲讀讀本,使他們對孔繁森有了一定的瞭解,為課堂教學奠定了基礎。而這一課的中心句是“孔繁森是一位優秀的援藏幹部。”怎麼讓孩子能準確地找到並理解這句話呢?

首先,我讓學生自己讀課文,問:小朋友們看一看這篇課文主要是圍繞哪句話來寫的?學生們各種答案都有,其中有個別人找對了,但是我沒有立即就給予肯定,我又問:大家説的都有道理,那到底誰説的才是正確的呢?於是我用了填空的形式:孔繁森是個( )的人。問:現在這個題目該怎麼填?生:優秀。“那再想一想這篇課文是圍繞哪句話來寫的?”這時大家都明白了,是圍繞“孔繁森是一位優秀的援藏幹部。”而寫的了。

接着,我引導大家聯繫實際,説説爸爸媽媽在生活中是如何對待自己的。通過回憶、發言,同學們都體會到了父母的關愛和辛苦付出。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再創設情景,請同學們想象練説在日常生活中孔繁森為三個孤兒所作的一切。從中,大家都深深地體會到孔繁森的優秀品質。然後,我又請同學們觀察課文插圖,想一想,三個孤兒會對孔繁森説些什麼,這樣一來,既鍛鍊了他們的表達能力,又理解了課文的中心思想。

最後,同學們在聲情並茂的朗讀中再次體會到孔繁森對漢族和藏族的團結所作的貢獻。

語文説勤奮教學反思 篇18

《愛之鏈》這篇課文並不是特別深奧難懂,通過喬依幫助老婦人,老婦人幫助喬依這兩件事情,説明愛是可以延續,可以傳遞的。只要人人都付出一點愛,世界會更美好。

雖説是六年級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但是,在有些關鍵的地方,還是需要老師的引導。老師是引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了靠自己的力量難以獨立解決的問題,老師就應該站出來,及時地教給方法,及時地指引道路。

課文的主人公不僅僅是喬依,這也不是一篇寫人的文章,課文主要還是寫了兩個“幫助”的小故事。第二個片段則從事情本身入手,先找出具體寫喬依幫助老婦人的段落,再圍繞“讀了這一段,你感受深刻的是什麼”來交流。第二個片段換了個角度,從“喬依幫助老婦人修車”這件事入手,引導學生交流感受。我覺得第二個片段的可取之處在於,由“扶”到“放”,滲透方法。通過學生的自學,讓學生完成填空練習,從而,對課文內容就有了進一步的理解。進一步體會到老婦人幫助女店主,這是一種愛的接力,又形成了一個愛的鏈子。學生積極參與此次活動,都能抓住主要內容完成練習,填的很好。

“一切都會好起來的,親愛的,喬依……”從女店主的這句話,可以體會到他們對生活得樂觀態度。但是,他們對生活充滿了希望,有這樣的心態,生活肯定會好起來的。也有的學生聯想到了其他人,如果每個人都付出自己的關愛,世界會變得更加美好。此時,老師再點題:喬依幫助了老婦人,老婦人幫助了女店主,喬依幫助了別人,其實就是幫助了自己。只要你付出了關愛,也必定會得到別人的關愛。每個人的愛都在傳遞,在延續,這就是一根愛的鏈條,這就是一條——愛之鏈。這樣就顯得水到渠成了。

語文説勤奮教學反思 篇19

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説,培養良好的閲讀習慣十分重要,作為老師不可放過每一位學生。採用不同方式幫助,指導、引導學生把課文讀通,讀好。關注讀通課文這一環節等於關注學生的知識缺陷與理解的錯位,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良好的閲讀習慣。(在這重要的環節,本人非常重視。這篇課文很美,內容淺顯、描繪的畫面卻很美,讀起來富有音樂韻律的美感。在引導讀的時候,聲音要輕快些,讓我們的心跟着那清泉流淌,心中不斷地澤像清泉那樣無私奉獻,幫助別人的渴望。泉水的幾次説話要用輕鬆,自豪的語氣來讀。為了讀中求樂,“引讀、分角色讀、合作讀、配樂聽讀”是本人在本課中引導朗讀的一個特色,學生很快樂。

寫字教學是二年級教學重點。在觀察與評價中共享寫字情趣,師生互評、生生互相評、並重點授之寫字的方法。(老師的範寫尤其重要,讓學生親臨老師書寫的快樂,或許真能直到“身教重於言教 ”老師運筆方式與情感流露,使學生有渴望試寫的感覺,其實寫好字是一種語文修養。

語文説勤奮教學反思 篇20

《出師表》出自於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是諸葛亮決定出師伐魏,在北伐之前上奏後主劉禪的一篇奏表。在這篇表文中,諸葛亮勸説後主劉禪要繼承先帝遺志,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修明政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表達了要報答先帝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的決心。

為了更深入理解諸葛亮要報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和效忠陛下的強烈思想感情,幫助理解本篇文章,在教授這篇文章前,我首先引導學生了解諸葛亮這個人物,以及先帝和劉備之間的故事。尤其把劉備臨終託孤作為重點進行了講解,把託孤情景進行了再現。

原文據《三國志"諸葛亮傳》的記載,劉備把諸葛亮從成都召到永安,對諸葛亮説:“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定國,終成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意思就是説,先生的才能十倍於曹丕,一定能夠安邦定國,完成我們的大業。如果我這個兒子是可以輔佐的,請先生輔佐他;如果我這個兒子是不中用的,請先生自行其是。諸葛亮淚流面,哭着説:“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這意思就是説,臣一定盡到一個顧命大臣責任。

有了這些,學生理解文章的情感就更到位了。

文史不分家,知人論世,語文教學中,適當補充背景知識是很有必要的。

語文説勤奮教學反思 篇21

《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是一篇童話故事,講述了小駱駝聽了小紅馬説他長得難看之後深感委屈,後來跟媽媽到沙漠旅行,明白了駝峯、腳掌、睫毛在沙漠裏的特殊用處的故事。告訴學生判斷事物的美醜,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其有沒有用處。

書中安排了一道作業:沙漠旅行結束了,小駱駝又見到了那匹小紅馬,他會怎麼説,怎麼做?在學生即興的表演中,“小駱駝”將“小紅馬”帶到沙漠,“旅行”結束了,“小駱駝”們趾高氣昂豪情萬丈,而“小紅馬”面紅耳赤、垂頭喪氣。

所有孩子感情的天平都傾斜到了小駱駝身上。顯然,課題“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是從小駱駝的角度來説的,但難道小紅馬就是一個一無是處、可憐自卑的陪襯者嗎?當然不是。

於是我變換了自己的角色“同學們,我就是文中的小紅馬.聽了你們這些小駱駝的介紹,我很是自卑,我怎 麼就沒有兩個肉疙瘩,沒有雙層睫毛呢?我的蹄子怎麼硬邦邦的呢?” 

這個問題如拋入油鍋的水,瞬間炸開了.一個學生説:“小紅馬,駱駝是沙漠之舟,但在平原上你厲害.”“小紅馬”眼睛一亮∶“是嗎!”又一個學生説:“在古代,你可全世界共同的交通工具。”“小紅馬,‘一馬當先、馬到成功、老馬識途’這成語都是誇的你們馬家族啊!”......

“小紅馬”欣喜萬分:“啊,看來我也應該感到自豪才對。哪你們呢?”孩子們爭先恐後地説出了自己的閃光點。最終一致得出:我們都應該感到自豪才對。

一位教育家説:“在每個孩子心中最神祕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絃,撥動它就會發出特有的音響。要使孩子的心同你講的話發生共鳴,你自身需要同孩子的心靈對準音調。”而要達到這一境界,問題和情境則是關鍵。當小紅馬的弱者形象叩擊學生的心靈時,“我有什麼值得自豪的?”這個問題引發了學生的思考:不同的對象有不同的價值,小駱駝、小紅馬、你我他都有值得引以為自豪的地方。這不僅僅是在教語文,更是在塑造健全的人格。

語文説勤奮教學反思 篇22

《搭船的鳥》講的是作者和母親乘船去外祖父家的途中,雨過天晴之後,作者發現船舷上有一隻漂亮的鳥,他仔細的觀察鳥,發現鳥是搭了他們的船在捕魚吃,在母親的告知後知道了那是一隻翠鳥。

我第一課時上的比較成功,第一課時我主要的目的就是認生字,讀書課文,並且明白課文講的是一件什麼事。朝着三個目標的方向,我安排的教學內容很適當,先讓學生自讀課文,再小組內讀,最後指名在全班讀,經過這麼幾次的讀,大多數的同學基本上能讀熟了,再讓他們認讀生字,並且離開課文內容和詞語意境去認生字,鞏固的更好,最後的時候,小組討論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一部分學生直接説到了要保護動物,保護鳥類等,還有一些同學説的很好,把課文內容很好的説了出來,有一些話説的不完整,在我的引導和幫助下可以説的很好。

在第二課時,理解課文內容時,我吸取了上次課的經驗教訓,嚴格控制自己的語言,我發現更多的讓學生去説可以説的更好,課堂的效果更好,學生的積極性更高了,我不在把內容説的深了,不把問題問得深了,我把自己當做二年級的孩子,和他們共同去探討問題,和他們融在一起。

我漸漸地明白了,其實一堂好課,不在於教師教了多少,而是在於學生學了多少,發現了多少,真正的領悟到了多少,我會更加努力,進步,去了解孩子的認識情況,把課上的更好,讓學生理解的更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xkrjo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