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精選14篇)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精選14篇)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1

《七月的天山》一篇文字優美,脈絡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緊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點,為我們展現了美麗的寂靜而又充滿生機的天山,文章遣詞造句嚴謹,詩化的語言耐人尋味,字裏行間洋溢着作者對天山美景的熱愛與讚美。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精選14篇)

如此文質兼美的文章,如何讓其在略讀文章中獨佔鰲頭,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積累方法的最佳素材呢?依據本次教研專題《教學目標的有效落實》,經過不斷嘗試,反覆修改,設計了此課。

一、以學定教,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由於我們的學生對遠在新疆的天山非常陌生,加之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又不可與精讀課文相提並論,進行精講,因此,在課前通過課件展示天山的美景圖片,使學生對美麗的天山產生直觀的感受,從視覺上來認識天山,瞭解天山,激發學生對天山的嚮往,引導了學生的閲讀期待。

進入中高年級後,語文教材有一個特點,即每個單元的導讀都會明確提出單元訓練的重點,於是開課之初我注意了單元訓練重點的回顧,目的在於讓學生學會圍繞單元訓練重點來閲讀理解語言文字,真正達到學有目的,學有重點。然後初讀課文,從整體上感受天山之美,通過自由輕聲朗讀課文劃出表示作者遊覽順序的詞語“進入天山----再往裏走----走進天山深處”,充分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意識,有效促進了學生的自主發展。

二、注重多讀感悟,進行自主地獲取。

依據略讀課文的特點,我放手讓學生自主閲讀,品味語句,進行自主地獲取。在文中作者多次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通過奇特的想象,展現了七月天山獨特的美景。如:“藍天襯着……像盛開的白蓮……”在自讀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説出喜歡的理由,可以是對重點詞語的體會;可以是從修辭角度去感受;也可以是從景物特點去欣賞等等。讓學生自由地表達感受,近而指導朗讀,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來體現景物的美,從而感受作者對天山的熱愛和讚美。這樣的閲讀指導,才會讓學生嘗試到自主獲取的快樂。

三、注重自讀品析,倡導合作交流。

在品讀、感悟優美語句這一環節中,先是讓學生默讀思考,畫出自己喜歡的語句,在獨立感悟優美語句的前提下,進行同桌交流,從而體會作者是怎樣抓住優美詞句表達情意的。這樣的訓練一是為了滲透單元訓練重點,更為重要的是通過範文教給學生自主閲讀的方法,為今後的語文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當然這節課也存在一些問題:對略讀課教學的把握還有些欠缺。略讀課教學宜在老師的幫助下學生自主學習,在師生或生生的交流中深化理解,提高語文學習能力。我認為這堂課的教學重點應是讓學生積累語言,將大量的時間放在朗讀和背誦積累上,學生理解的深與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將一些優美的句子,詞語收到學生的記憶深處。而對於天山景物有什麼特點,可以簡單處理,而不必在景物特點上花費太多時間。這樣做學生和老師都將注意力集中在了一些字上。比如雪峯的特點是高、大、白,溪流的特點是快、清、活,森林則是綠、密、幽,野花是高、多、鮮,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從語言文字中感受天山美。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2

整篇文章的字裏行間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讚美之情。在課堂教學中我着重從自主閲讀、品讀課文、閲讀整理這一塊着手。

一.自主閲讀,自讀自悟。

本文教學遵循略讀課文的原則,以學生自讀為主。學生邊讀邊想,知道了哪些天山的信息,是按照怎樣的順序寫出來的,引導學生找出有關方位變化的句子,弄清遊覽的順序和地點的轉換,瞭解作者筆下的天山之夏是怎樣一番景象,從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二.品讀課文,感受天山之美,文字之美。

引導學生圍繞“文中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它們有什麼特點”和“哪兒寫得好,好在哪裏”進行自主研讀和反饋。學生感受到了詞彙的豐富,景物之美和修辭手法的巧妙使用。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3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優美,脈絡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緊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點,為我們展現了美麗的寂靜而又充滿生機的天山,文章遣詞造句嚴謹,詩化的語言耐人尋味,字裏行間洋溢着作者對天山美景的熱愛與讚美。

如此文質兼美的文章,如何讓其在略讀文章中獨佔鰲頭,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積累方法的最佳素材呢?依據本次教研專題《教學目標的有效落實》,經過不斷嘗試,反覆修改,設計了此課。

一、以學定教,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由於我們的學生對遠在新疆的天山非常陌生,加之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又不可與精讀課文相提並論,進行精講,因此,在課前通過課件展示天山的美景圖片,使學生對美麗的天山產生直觀的感受,從視覺上來認識天山,瞭解天山,激發學生對天山的嚮往,引導了學生的閲讀期待。

進入中高年級後,語文教材有一個特點,即每個單元的導讀都會明確提出單元訓練的重點,於是開課之初我注意了單元訓練重點的回顧,目的在於讓學生學會圍繞單元訓練重點來閲讀理解語言文字,真正達到學有目的,學有重點。然後初讀課文,從整體上感受天山之美,通過自由輕聲朗讀課文劃出表示作者遊覽順序的詞語“進入天山----再往裏走----走進天山深處”,充分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意識,有效促進了學生的自主發展。

二、注重多讀感悟,進行自主地獲取。

依據略讀課文的特點,我放手讓學生自主閲讀,品味語句,進行自主地獲取。在文中作者多次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通過奇特的想象,展現了七月天山獨特的美景。如:“藍天襯着……像盛開的白蓮……”在自讀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説出喜歡的理由,可以是對重點詞語的體會;可以是從修辭角度去感受;也可以是從景物特點去欣賞等等。讓學生自由地表達感受,近而指導朗讀,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來體現景物的美,從而感受作者對天山的熱愛和讚美。這樣的閲讀指導,才會讓學生嘗試到自主獲取的快樂。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4

這是一篇寫景物的記敍文。記敍了作者七月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麗的自然風光。表達了作者對祖國邊陲天山風景的喜愛之情。

課文的寫作思路是:先總述七月的天山是遊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峯、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異美景;最後作者抒發了對天山美景的讚美之情。

前幾天聽了於小冬教師上的一節《七月的天山》,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於是,在我上略讀課文《七月的天山》的教學時,我也依照她的課堂教學中的亮點,就抓住一個問題展開:“七月的天山留給你最深的印象是什麼?”學生馬上蹦出一個詞:“美!”自然後面就可以接着問了:“美在哪些字裏行間啊?”指名的學生先説到了“雪山”,自然要體會其中的兩處比喻,從中體會了比喻的妙處,再用朗讀體現雪山的壯麗,由雪山的壯美再到雪水的歡快。接着學生找到了“花”、“塔鬆”、“魚兒”三處,都進行了深入理解,並結合句子開展聯想説話,用朗讀表現。學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體的理解,小到一個句子,一個短語,一個詞語,小到一個字“浮”“捧”的深入理解;還從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寫作情感,小到從“心愛”感受作者對天山的深情;一字一句都表現出了作者用詞的準確,無形當中,對學生進行了寫法的滲透。最後在讚美天山中結束了一節課的學習。學生明白了這天山美麗、幽靜卻又生機勃勃。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給了這些花草樹木、魚兒澆灌,才會有那些生機勃勃的樹和那些歡快的魚兒。

一課時完成是略讀課文的要求,但以前我從沒做到,今天做到了,不僅學生理解深入,而且體會深刻。能做到這樣我想主問題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看來要讓課堂緊湊有效,一定要抓好主問題,切中要害,由點及面,由點成線,最後回到一個感情體悟的點,讓課在書聲中結束是比較理想的。

但也有兩點做得不夠讓我滿意。一是學生在抓住重點語句表達的時候,語言組織得不夠流暢,用詞不夠優美。二是學生在朗讀技巧的掌握上還存在差距。這是我在以後的語文課堂教學中需要努力去培養學生的兩個方面。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5

這是一篇寫景物的記敍文。記敍了作者七月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麗的自然風光。表達了作者對祖國邊陲天山風景的喜愛之情。

課文的寫作思路是:先總述七月的天山是遊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峯、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異美景;最後作者抒發了對天山美景的讚美之情。

前幾天聽了於小冬教師上的一節《七月的天山》,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於是,在我上略讀課文《七月的天山》的教學時,我也依照她的課堂教學中的亮點,就抓住一個問題展開:“七月的天山留給你最深的印象是什麼?”學生馬上蹦出一個詞:“美!”自然後面就可以接着問了:“美在哪些字裏行間啊?”指名的學生先説到了“雪山”,自然要體會其中的兩處比喻,從中體會了比喻的妙處,再用朗讀體現雪山的壯麗,由雪山的壯美再到雪水的歡快。接着學生找到了“花”、“塔鬆”、“魚兒”三處,都進行了深入理解,並結合句子開展聯想説話,用朗讀表現。學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體的理解,小到一個句子,一個短語,一個詞語,小到一個字“浮”“捧”的深入理解;還從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寫作情感,小到從“心愛”感受作者對天山的深情;一字一句都表現出了作者用詞的準確,無形當中,對學生進行了寫法的滲透。最後在讚美天山中結束了一節課的學習。學生明白了這天山美麗、幽靜卻又生機勃勃。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給了這些花草樹木、魚兒澆灌,才會有那些生機勃勃的樹和那些歡快的魚兒。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6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優美,脈絡清晰的抒情散文,也是寫景物的略讀課文。作者緊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點,為我們展現了美麗寂靜而又充滿生機的天山,文章遣詞造句嚴謹,詩化的語言耐人尋味,字裏行間洋溢着作者對天山美景的熱愛與讚美。

課文的寫作思路是:先總述七月的天山是遊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峯、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異美景;最後作者抒發了對天山美景的讚美之情。

語文課上,我教學《七月的天山》這篇略讀課文時,我先讓學生初讀課文,讀準字音,畫出新詞,列出作者的旅遊路線,整體感知了課文內容。再通過小組合作交流討論,讓他們找出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看看那部分寫了什麼景物,有什麼特點。學生的學習經過十幾分鐘的思考、討論,好像看來都有了結果。於是,我就組織全班學生彙報交流。可就在交流的過程中,發現了學生的彙報積極性不高,都在那兒默默無語,有回答的同學,回答問題的準確度也較差,回答問題不夠全面,語言組織得不夠流暢,用詞不夠優美。課堂氛圍不活躍。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語言素養十分重要。我運用極富感情的語言,給他們塑造了一個“情感的課堂”,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課堂之中,要掌控住學生的好奇心,通過多種方式引起他們學習的興趣,只有這樣才可以活躍課堂氛圍,建立起高效的課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選取多組天山的圖片,與學生們一起欣賞,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教學也將簡單有趣得多。

下課後,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學過程,是哪出了差錯?我仔細思考,一課時完成是略讀課文的要求,不僅把課堂教給學生,還得讓課堂緊湊有效,抓好主問題,切中要害,由點及面,由點成線,才能達到理想的要求。看來我是沒處理好學生的學習需求,沒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小組交流,致使在彙報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不高,都在那兒默默無語,回答問題的準確度也差,回答問題不夠全面,語言組織得不夠流暢,用詞不夠優美。氣氛沒有預想的那麼活躍。

《七月的天山》這篇略讀課文所描繪的景色非常優美,學生在較短的閲讀過程中一定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了天山的美。所以,我應該從這個角度提出問題,那樣,學生們都會有話可説,有話願説了。

還有一點做得也不夠讓我自己滿意,就是學生在朗讀技巧的掌握上還存在差距。今後我將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多多注重這些,以培養學生的良好閲讀習慣,爭取在有限的課堂時間裏,獲取更多的知識,獲得更大的收穫。

正是這雪山上的雪水滋潤着天山上的花草樹木,才會有這生機勃勃的美麗的天山。老師對待學生渴求知識的心田,不正是這雪山上的雪水嗎?

每位老師都渴望把自己的知識化成春雨,滋潤灌溉學生的心田,陪伴他們茁壯成長。作為老師,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有責任不斷改進自己在教學工作中存在的缺點、不足,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工作,做一名不斷進步的優秀教師。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7

《山谷中的謎底》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教科書語文(蘇教版)第十二冊的一篇講讀課文。作者用簡練的文筆,通過記敍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個奇異的自然現象,告訴人們,在逆境和壓力面前,既要敢於抗爭,也要學會退讓、以退為進。文章前半部分有自然界的奇異景觀之謎説起,主要寫謎底如何被揭開的,側重寫實;後半部分主要由揭開謎底而獲得的啟示,重在揭示哲理。本文借具體、真實的事情來説明人生道理,令人信服,這是對學生進行閲讀訓練、陶冶性情和培養意志的好教材。

根據新課標對高年級段學生的要求並結合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讀懂課文,瞭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領會既要敢於抗爭,也要學會退讓的道理。

3、聯繫課文內容及生活實際,理解“彎曲不是倒下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的深刻含義。

4、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課文敍事簡潔,內容較易理解,學生在學習時不會遇到太大問題。朗讀課文,進行字詞句的訓練是本課的教學重點,理解第二個旅行者的話和最後一個自然段:“確實,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的發展。”是教學的難點。根據上述情況,我設想用兩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第一課時後我佈置家庭作業

1、書寫本課生字新詞

2、讀熟課文。

3、上網蒐集有關能解釋第二個旅行者的話和最後一個自然段的成語,俗語,或者故事。

下面我説説第二課時的導學設計,主要分三個環節展開教學。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上課一開始,我先複習提問:魁北克的一條南北走向的山谷中有一個什麼“謎”?學生回答加深印象。然後導入第二個環節。

二、學習課文,朗讀感悟

教學時,我先讓學生朗讀本節課的目標後,讓學生按三卡學案學習 

我首先從細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解讀“雪松的本領”入手,設計題:有人説:“雪松面對風雪向下彎曲,他們是一羣膽小的弱者,應該自始自終都挺立不動,頑強地抗爭,那才是勇者。”引導學生結合課文進一步理解:“雪松的本領”明白雪松是怎樣作出適當的讓步,才得以生存下來,而東坡的其他雜樹沒能生存下來又是什麼原因。通過學生利用課文語言對這一看法進行反駁達到更好地理解“彎曲不是倒下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這句話的目的。在此基礎上進行感情朗讀,有了理解作依託,學生一定會讀出真正的感情,讀出對雪松的敬佩和讚美。

接着,我讓學生聯繫舊知,領會“雪松的本領”。

1.“確實,有時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眼前的雪松使我想起三年級所學《卧薪嚐膽》中越王屈尊為奴,卧薪嚐膽十年,不是( ),而是 ( );上冊《負荊請罪》中藺相如躲避廉頗,不是( ),而是( )。(温馨小提示:組織好語言。)

通過這一練習,既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訓練他們語言表達的能力,積累了語感。

最後,我讓學生聯繫生活,學習“雪松的本領”。生活中有許多充滿智慧的“彎曲”思想,聯繫這些人和事想一想你對“確實,有時彎曲不是 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這句話的理解。(要有事例)(温馨小提示:①組內挑選較好的事例展示②形式可多樣)為了突破這個難點,在第一課時之後,我安排學生們上網蒐集有關能解釋這兩句話的成語,俗語,或者故事,為深入而形象在理解這兩句話作了輔墊。用收集到的事例來證明着句話的正確性。

三、展示交流:

但這個環節中由於第一個問題在設計時導學不夠精準,展示要求不夠明確,使學得快的組,展示第一個問題時,利用第二三環節的內容進行反駁,使得後兩個題就沒時間展示。雖然在彙報過程中,學生思維敏捷,發言非常積極,所列舉的事例也很有説服力。但聽的同學是否進一步地理解“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不得而知。

雖然不成功,但我認為,語文教材只不過是一個載體。通過這一載體,我們應該對“培養學生初步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使學生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這一目標進行有效的實施。因此,在課堂上要改變原來課堂教學只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努力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在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學會學習,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能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收集資料,要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為學生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8

對於《鄭人買履》,由於文言文與現代白話文在詞語、句式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別,學生學習時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在教學的全過程中,我本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讀書方法,讓學生在熟讀之後參考註釋進行復述,再抓住重點語句想象其情境,入境悟道,體會古文包藴的道理,實現對古人進行客觀評價,落實教學目標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在課堂上,我採用課件輔助教學,這樣的好處是既可以節約上課的時間,又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我開展有效的課堂教學提供了一個條件。教學下來,我認真進行了反思,具體如下:

一、精心設計教學環節

教學目標的設計關注到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要求,不高、不低、不空。從“讀準、讀通”到“讀懂”,再到“悟寓意”,最後到拓展延伸,環環相扣,螺旋上升,實現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思想教育的最佳結合。

二、重點引領學生運用已掌握的學習方法學習課文。這過程中教師進行適時適當的引領和點撥,讓學生讀準、讀通、讀懂古文。目的是讓學生既“學會”又“會“會學”。課堂上先放手讓學生的自學,再讓學生提出自己弄不明白的地方,我才進一步進行指點。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積極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把時間和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旨在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和學習習慣。具體體現在“讀準、讀懂、悟理”三個教學環節中,我都要問問學生:“你認為哪些句子不容易讀好?讀時注意些什麼?”、“你覺得哪句話不好理解?”、“從這則寓言想開去,你認為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什麼道理?”等。在自主學習前提下,開展合作學習,實現資源共享,生生相互促進、提高。

三、由文本走向生活

陶行知早就提出:“生活即是教育”。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學在課內,得結於課外。我在讓學生深入理解鄭人死板,頑固的特點的基礎上,讓學生引申到生活中去,領悟其中包藴的道理:“做事要靈活變通,具體情況下采用具體辦法”,讓學生多發現生活中類似的人或事情,並引以為戒,由此讓學生從文本走向生活。

當然,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這堂課中也有一些不足:

1、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方面不夠。

文言文是我國古代文學藝術的瑰寶。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傳統的民族美德等無不以文言文的形式記載下來,因而學習文言文,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國小階段選編這四篇文言文(第十一冊兩篇,第十二冊兩篇),旨在讓學生初步瞭解漢語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初步感受古文遣詞造句的凝鍊,精要之處。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為國中的進一步學習奠定基礎。文言文對於國小生來説,有一定的難度,學生讀得拗口,多感到枯燥無味。因此,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孩子們感到古文的“易”、“趣”、“活”,這將會極大程度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都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今後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方面要給予充分的關注。

2、朗讀訓練

朗讀很重要,無論是現代文還是古文。加強朗讀,在新課標上已明確指出,文言文的朗讀最容易破句,所以要在重音、停頓、語速、語氣等方面加以指導。課上我雖然組織學生多次多形式的朗讀,但也忽略了一些基礎差學生的朗讀訓練。

3、教師的語言要求

這一點我是深有體會的。教師用語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尤其是在提出問題或總結時語言要精練明瞭,讓學生一下子就明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教師的課堂語言要進一步錘鍊。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9

本課的課題新穎,引人從課題着手,學生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話題:如:晚上怎麼會有太陽?晚上的太陽指的是什麼?是誰發明了晚上的太陽?晚上的太陽用來幹什麼......從而激發了學生的讀書慾望。

在學生自讀課文第一段後,引導學生簡單介紹課前搜索到的愛迪生在科學上的巨大貢獻,從而更好地瞭解愛迪生,結合課外知識介紹急性闌尾炎的知識,想象在這種情況下不做手術的後果,加深學生體會,指導有感情朗讀。

在學生自讀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油燈的光線很暗”,結合“猶豫”請學生想象醫生在猶豫些什麼?動作演示“爸爸無可奈何搓着手”,扣住“一分一秒、手心攥出了汗水”體會愛迪生的焦急。想象爸爸和愛迪生當時在想些什麼?心情怎樣?結合“媽媽痛苦地呻吟”來體會當時情況的緊急和糟糕。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重在自悟。接着我以合作交流的方式,先立足於學生自己體會感悟,以一個開放性的問題“愛迪生想出了一個怎樣的好辦法?”引導進行四人小組合作學習。要求先讀有關句子,再説説體會。在全班交流時,扣住“眼睛一亮”、“醫生的搖頭”體會愛迪生想出了好辦法,可醫生卻還不明白,間接襯托出愛迪生的聰明。我預計學生對愛迪生想出的方法並沒有深切的體會,因此我藉助多媒體,播放當時情境,來體會簡易手術枱前的一片光明,進一步感受愛迪生的善於思考。

抓住“媽媽露出了自豪的笑容”請學生想象此刻媽媽最想説些什麼,來體會媽媽以有這樣的兒子引以為豪,理解愛迪生所説話中第一個太陽是指白天生活中能發光的太陽,聯繫下文理解晚上的太陽是指“電燈”,結合學生回答及時點明課題。扣住“一本正經”“真的”引導學生體會正是因為愛迪生從小就善於動腦,並且一直這樣去做,長大才能有偉大的發明創造。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10

20__—20__年學年度第一學期的開放周我們八年級年級語文組推選我上公開課。剛接到這個通知,我的心情既高興又緊張。高興的是參加開放周的教學公開課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緊張的是怕自己上得不夠好有損學校的名聲。

為了上好本次開放周的課,我早早就開始準備。先是選課題,根據我本人的實際情況,我決定上《記承天寺夜遊》這篇文章。

《記承天寺夜遊》是蘇軾被貶黃州期間所作,文中通過對承天寺的景色的描寫表現出蘇軾豁達樂觀、隨緣自適、感慨深微的情感。根據新課標的教學要求和八年級年級的學情分析,我確定了我的教學思路,這一課分為四個步驟講解的。 一、三讀課文,理解成誦。二、涵詠品味,共賞佳色。三、深入文本,體悟情感。四、合作探究,解難釋疑。上完公開課以後我覺得,本課的教學思路整體上效果不錯,教學步驟清晰,教學環節齊全,教學安排科學,整個教學效果令人滿意。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個人覺得有以下幾方面值得在以後的教學中繼續保持和發揚的。

一、文言文要以誦讀為基礎。因為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內涵,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都應多讓學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辦法就是誦讀。所以在本課的教學當中我採取了多種方式的誦讀方式,讓學生在不斷的誦讀過程中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

二、新課標中要求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課堂的主體是學生。因此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就充分考慮了學生這個因素,所以在文章文意的疏通這一塊我採取了學生自主疏通,老師點撥的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通過教和學的互動,幫助學生在整體把握文章情意的同時領會文言字詞的含義和用法。

三、一節課的課堂時間是有限,一節課的關注點是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的。教師要捨得捨棄。按照傳統的教法,《記承天寺夜遊》的教學點可以有很多:理解重點詞句;欣賞文中的寫月色的句子,體會作者的心境;結合作者在黃州的經歷,探究“閒人”的內藴……但在40鍾時間內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那麼就只能選擇其中最有價值的一點來教學,來挖掘。所以在本課教學中我就選取了蘇軾借景抒情這一點做為本課教學的重點,通過對此知識點的講解,加深學生對蘇軾複雜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雖然本課的教學在整體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還有幾個地方自己覺得沒把握好,覺得挺遺憾的。

一、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沒有把“閒人”這個詞向學生解釋透徹,如果能解釋得更到位,相信學生對於本文的理解和把握將更深。

二、可能是自己出於緊張的原因,自己沒有掌握好時間,在教學過程中提前了幾分鐘下課。

總的感覺,本次教學開放周讓自己進步了很多,收穫了很多。公開課是對自己平時教學的一個總結。得與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定論。但對我而言,我要説的是:想收穫一縷清風,而你卻給了我整個夏天!最後衷心地感謝八年級年級語文組的老師們。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11

《周莊水韻》一文已經教過兩遍。此文常教常新,每次都有不同的收穫。當然,也難免每每有些許遺憾。對於備好課,我思考了很多。

新課程背景下,教學的生成性得到強調,教學的過程不僅僅再是教學設計的執行過程,而更多的是與學生交往互動的過程,這樣,備課的功能也就發生了變化。備課不僅僅是教學方案設計,還要生成教學過程的準備,包括材料的準備,內容的準備,方法的準備。這種準備,是對各種“可能性”的預知,是為實現教學過程中的各種“可能性”提供支持。也就是説,備課對教學來説還處於“未定”狀態。正因為是“未定”,所以備課必須從“方案設計”的層面上退下來,退到為方案設計作準備的層面上。這種“退”對備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過去,我們備教學目的、重點難點、過程方法。在教學實踐中,課堂裏常常出現了與我們備好的課不一致的情況,出現了教師在備課時沒有想到的情況,這個時候,教師們只有兩種選擇,一是放棄原來的備課,二是迫使學生按照備課裏的設計來理解和學習。顯然,第二種方式不符合我們新課程標準以“學生為本”的理念。但是,放棄原來的備課,我們又沒有充分的準備。課堂效果不佳。

教學出現的可能性如果我們不能預測,我們可以在教學某課之前可以向學生做一個問卷調查,讓學生讀課文後,寫出在閲讀中產生的問題,與我們準備在課堂上解決的問題進行比較,這時候我們就知道我們預想的與學生實際存在的問題有差異,甚至很大差異。這時候我們也就明白我們一直是在以我們的主觀意志設計重難點時,我們備課真的不能做到關注學生。

因此,我覺得備課要注意:

1、語文課要有“語文味”,語文課應以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為主要內容。“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語文教學的首要使命是提高學生聽説讀寫的能力,它有別於政治課、班會課、環保課。

2、對文本要深入探究,對文本的關鍵處、精彩處品讀要到位。那些細膩的筆觸,我們要引導學生讀出來,品味出來。這樣的語文課有意義、有深度。

3、導入用的時間不要太長。我在教學本文時,就直接進入課文學習,從題目入手,理解課文的內容和作者的情感。學生學習的效果就比較好。

4、分組討論要有效。新課程強調“自主合作探究”,似乎分組討論是最能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一種方式。但是我們課上看到的表現是:老師説討論學生就馬上開説;老師説停止,馬上鴉雀無聲。而且馬上學生就説出討論結果。咱們先不説討論的過程,單就這形式就是完全是老師牽着學生走,根本不是以學生為主體。咱們再説討論過程存在的問題:①、有的學生根本不討論,説閒篇,或忙裏偷閒玩會;②、在學生討論之前,沒有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沒有提示思考這一問題需要研讀課文的哪一部分內容,匆匆開始,草草結束。討論的收穫不大。其實,在思考的基礎上商討才有意義。咱們討論一個問題,還要組織組織語言才説呢。

5、注重評價語。課堂教學離不開教師的評價,恰當地使用評價語,能極大的提高教學效益。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12

由於活動時間臨近結束,我沒有出面干涉。在講評時,我把剛才看到的一幕告訴了全班小朋友,並組織幼兒討論一個玩具大家都想玩怎麼辦?幼兒反應積極,都舉起小手。然而,他們的回答大同小異:我謙讓,讓別人先玩。雖然我進行了引導,但仍沒有幼兒講出別的辦法。我詫異:這是他們真實的想法嗎?要知道,他們還只是五六歲的孩子!當我再次審視孩子們時,發現那一雙雙本應天真無邪的眼睛中流露出與他們年齡不相稱的順從。無可否認,謙讓是一種美德,但它絕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假如我們的教育只能使孩子違心的謙讓,那它不是教育的失敗嗎?

我決定展開主題活動,讓幼兒想出更好的辦法,既能滿足自己的需要,又不傷害別人。在我的啟發下,幼兒提出,可兩個人一起玩、輪流玩,也可用交換、競賽等方法確定玩者。我鼓勵幼兒大膽地把這些經驗運用於實踐。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看到張釗想用趙-巖手裏的水彩筆,就拿了自己的書去跟他交換。趙-巖當時正畫得起勁,沒有答應。張釗不死心,耐心的把自己的書一頁頁翻給趙-巖看,還不停地介紹自己的書怎麼有意思。終於,趙-巖被吸引住了,同意了交換。

看着滿心歡喜的兩張小臉,我忽然覺得,教育不就是培養一種生活智慧嗎?當我們的孩子運用這些智慧輕鬆自如的面對生活時,他們肯定會更快樂、更自信。我想,這也是教育對多元化世界的一種應答。

區域活動時,小朋友們邊建構邊交流,心情非常愉快。王志偉小朋友突然抬起頭,好奇地問:“老師,‘節約’是什麼?是不是男人和女人約會?”接近學期尾聲,我也發現小朋友們似乎成熟了許多,對男女性別特別敏感,常常發現或是男女生勾肩搭背,或是偷偷地親一下臉,特別是王志偉小朋友,也許是家長不太管的原故,也許是言情電視看得太多的原故吧,他總是抱住幾個漂亮的小女孩時不時地親一下,所以他竟會把“節約”當成是男人和女人約會,這是一個很好的隨即教育機會,活動結束後,我就讓孩子們一起討論這個問題。

首先,我在黑板上大大地寫了兩個字“節約”,我問:“小朋友,你們認識這兩個字寶寶嗎?”大家齊聲説:“知道,是節約。”我又問:“節約是什麼意思呢?”這下象打開了話匣子,有的説:“節約用水,就是用水省一些。”有的説:“節約用電,就是要隨手關燈、關電器。”又有的説:“節約用紙,就是不要浪費白白的紙,也就保護大樹了,因為紙是用大樹做的。”我又問:“那又為什麼要節約用水、用電、用紙呢?”這時馬昕宇臉上非常嚴肅地説:“昨天,我在電視裏看見,有一個地方沒有草地、大樹,不下雨,好久沒有水了,大家快要乾死了,他們就派了五個人去尋找水,結果四個人乾死餓死了四個人,回來了一個人,而且也沒有找到水,幸虧科學家來到那裏考察後,用一架大機器鑽開地面,才在很深很深的地下找到一點水,後來他們每天用水非常節約,一個小孩不小心打翻了半碗水,大家都狠狠地批評了他一頓。”這個故事一講馬上引起了大家的共鳴。周稜説:“剛才,沈一成就用手指摁住水龍頭,浪費了很多水。”周之惠説:“趙玲今天畫畫用了六張紙,每張紙上都畫了幾筆。”就這樣你一言我一語的,小朋友把平時看到的不節約的行為都一一例舉,説着説着,小朋友們還意識到時間也應該節約,節約(珍惜)時間會學到更多本領。

可是當孩子們分散活動時,王志偉又輕輕地跟我説:“老師,媽媽就是跟爸爸説---你再這樣下去,你就去‘節約’吧。”我聽了馬上意識到剛才理解錯了,王志偉媽媽指的是“節育”而不是“節約”(可能他媽媽普通話不太準)。這該怎樣給孩子解釋呢?我隨手拿起一本《袋鼠媽媽的故事》書,跟孩子説:“你看袋鼠媽媽的袋子裏裝了幾隻小袋鼠呀?”“一隻。”“對呀,多生了寶寶媽媽的袋子就裝不下了,你媽媽生了哥哥和你,要好好照顧你們,他們也感覺很累了,所以媽媽認為生孩子也要節約,不能再生了,你懂了嗎?”王志偉歪着小腦袋想了一會兒,點點頭説:“老師,我懂了。”雖然看上去,有些似懂非懂,但是我相信有了一個大概的輪廓這個難題隨着時間的推移,孩子慢慢會清楚的。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13

這是一年級孩子接觸到的第二篇課文,這是一首兒歌。通過用學生熟悉的事物作比,形象地講述為什麼説“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滲透了熱愛地球就是熱愛自己的家的教育。課文可讀性強,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閲讀教學要重視朗讀的指導,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學時,我採用以讀為主,在讀中成誦,在讀中受到美的薰陶,邊讀邊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有所感,有所悟。

1、在生字教學這一塊,做到教會學生按照筆順規範寫字,並且教給學生“加一加”的識字記字的方法。但是由於教師的擔心以及“操辦”過多,沒有讓學生舉一反三的説,也就説,方法是教了,沒有讓學生運用起來。

2、語文課是用一篇篇的課文教會學生説話、寫話。

所以,在學習課文這一塊,我採用一些圖片,讓他們圖文結合,直觀的去理解,同時讓他們看圖説,看圖背,讓他們感覺到課文中的文字其實就是我們説出來的話,個人認為這樣的做法為他們今後説話、寫話打下基礎。

3、拓展訓練:填句“( )是( )的家”;換句“( )的家是( )”能做到循序漸進,先幫孩子們提供資料讓他們説,再到他們憑空想象説句子,最後把句子換個説法,這樣由淺入深的做法,照顧到了不同層次的孩子。

4、在本課教學中,我的設計是注重德育教育的。好品德的養成遠比 好成績更重要,因此,在拓展後的總結處,我設計了一個問題“你有什麼方法愛護我們共同的家嗎?”引導學生愛護環境保護地球。

這節課存在着許多不足:比如對學生的引導語不夠簡潔不夠兒童化,導致他們在接收新任務的時候總是不怎麼反應得過來;再者,教師,對孩子的信任不夠還會出現輕微的“操辦”行為。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14

語文教師, 應把語文教學的着眼點放在引導學生熟悉世界上, 要由側重於語文知識的傳授轉變為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點。不僅讓他們獲得聽説寫讀的知識能力, 還能通過實踐, 去體驗領悟語文之外的精神方面的信息, 從而主動地探索語文領域的奧祕, 培養學生解剖社會, 解剖世界的能力, 體現人生的價值。語文教學正如布魯納所強調的“教師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種學生能夠獨立探索的情境, 而不是提供現成的知識”,“要讓學生自己去思考, 參與知識獲得的過程”。語文教學的全過程就是學生自始至終全部參與的過程,創新教育就是要求課堂教學努力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並獲得語文知識,與技能的時間和空間。

這篇課文講的是茅以升爺爺小時候的一則小故事。通過寫少年茅以升對走馬燈奧祕的探求,告訴我們,茅以升爺爺少年時代就很會觀察,並且喜歡在觀察中思考、探求科學道理。

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茅以升是怎樣發現走馬燈的奧祕的,讓學生説説茅以升小時候是怎樣的孩子。難點是:對走馬燈的構造及走馬燈轉動的原理的認識。生字教學我抓住多音字“轉”和“旋”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查字典理解字義並組詞。從課後反饋的信息看主要錯誤有“蠟”字“蟲”字旁寫為“火”字旁。“形”與“型”在組詞時分辨不清楚。在講解課文內容時,引導學生按“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的思路進行分析。在朗讀指導時,反覆朗讀讓學生走進文本,並重點指導多音字“轉”在不同句子中反覆出現的不同讀音。 這篇課文淺顯易懂,孩子們很輕鬆地理解了走馬燈的構造及走馬燈轉動的原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x3owq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