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精選19篇)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精選19篇)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 篇1

《廬山的雲霧》是我面向本校老師上的一堂公開課,前來聽課的老師有20人之多,還包括學校的領導。這陣容真的是久違了,儘管事先我是做了準備的,但還是難免心理緊張。開始上課時,我幾乎進入不了這個角色中,課堂上的一些小教學環節,我隨意的刪減和增加,結果有時候出現了一點語無倫次之感。後來的課堂上竟然還出現了一點電腦的小故障,這些都不是我上課前所能預料到的。一堂課就是在我這樣的緊張和出錯中結束的。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精選19篇)

課後,想想這堂課,真的是一堂不完美的課,或者説確實出現了很多小差錯,也引起了我的一點思考。

1、文中的一個字音混淆。“瀑布”的“瀑”的讀音,我把“pò”和“pù”混淆了,另外,學生在讀“系(jì)腰帶”時,個別學生也把這個多音字讀成了“xì”的讀音,我也沒有及時發現並糾正。這些都是我自身的素養不夠紮實所引起,以後還必須加強這一點。

2、課件運用出現了偏差。上到課快接近尾聲時,突然電腦出現了一點小故障,這是我從來沒有碰到的事,可我卻不會當場處理,導致還有幾個課件播放程序播放不出來,課堂環節也就到那出現了一點偏差。這時的我真的是心慌亂萬分,接下來的教學環節我該做怎樣的調整呢?我一邊上,一邊調整着我的教學機智。這一事件告訴了我,事先我應該多考慮一些的,更應該把上課的基本功練過硬些,儘管我的年齡告訴我不再是個青年教師,有些技能確實不如年輕的老師,就有如那個計算機的運用能力,我確實無法和年輕老師相比。但有一點,我很清楚,年輕教師,年老的教師,我們都是教師,我們的職責是一樣的,對孩子應盡的義務是一樣的,我不能虧待我的學生。所以,我也應該儘自己的努力去不斷提高自己,而不能對自己放鬆要求來做事。

3、最後的總結語中,我提到“廬山的雲霧變幻無常,廬山很美,這兒還曾發生過一個美麗的故事,那是由郭凱明和張喻演的《廬山之戀》,唐代的大詩人李白,宋代的蘇軾遊覽了廬山後都寫下了不朽的詩篇。”這時,我看見底下聽課的老師在笑,我猜測他們一定是由我説的那《廬山之戀》引起的聯想了。這是個愛情故事,跟三年級的孩子提及,似乎不適合。課後,我證實了一下,果不出我所想,老師們的“笑”確實因此而起。課後,有的老師還提醒我説,那兒不該這樣設計。關於這一點,我真的有點自己的想法。談到愛情的話題,我們難道就一定要在課堂上保持緘默嗎?或者説避開這話題一概而不論嗎?何況我也只是點到為止,並沒有去故事梗概這內容啊。記得有一次,我在讓學生課外延伸時拓展了這樣一練習題:寫出帶有“月”字的成語。學生交上來的作業裏就有“花好月圓”,“花前月下”等詞語,這些詞語也跟兒女談情説愛有着關聯。事後我還曾與學生閒聊問及他們是否真懂這些詞語的意思,從孩子們的回答中,他們也並非一無所知的。難道理解這些詞語,我們一定要放在一個適合他們的年齡段嗎?其實,在我看來,有些東西的教育是可以潛移默化的,而不必要到了某個階段才拿出來大張旗鼓的説教。一般的來説,孩子們都有好奇心理,有些成人的話題,你越不想讓他知道,他越想去窺視,結果就因為小孩的幼稚而鬧出了一些不堪,甚至未成年就做下了無知的事造成終生的遺憾。我更佩服在內蒙古開設的性課堂教育課,雖只是嘗試,最起碼説明他們已經有了這個意識,對孩子加強性教育也成了孩子接受教育的一個課程。而在我們看來,這可能是冒大不違的。所以,我個人認為有些教育是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的,只要對孩子無害,都是可以嘗試的。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 篇2

《廬山的雲霧》是通過對廬山雲遮霧罩景象的描寫,展現了廬山景色的秀麗。抒發了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情懷。對於教學一些景色的文章,我特別喜歡運用課件,通過課件給學生展示了廬山的圖片,讓學生初步感受到廬山風景的秀麗,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多媒體出示了廬山雲霧的圖片,從學生那種充滿歡喜的表情,學生一定愛上這廬山的雲霧了!而且有的學生都會情不自禁地説:“哇!真美啊!”

廬山的雲霧有兩個特點: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課文的重點也是這2個自然段,而文中所描繪的廬山的雲霧的姿態都是比較抽象的,所以我通過引導學生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結合多媒體的圖片,使學生在頭腦裏初步把抽象的文字描寫變為具體的圖像。在進行第二自然段的教學時,我先讓學生邊讀邊思考:課文寫了廬山雲霧的哪些特點?作者是怎樣具體描寫這些特點的?通過採用打比方的寫作方法,體現了雲霧靜態時的美。抓住4句比喻句,讓學生藉助想象,把不同的比喻描述轉化為頭腦中的具體圖像。通過這樣的圖文結合,對於學生的理解是很有幫助的。

在進行第三自然段的教學時,我做了一個大膽的嘗試,大家都知道雲是會動的,在我們生活中有時候看天上的雲也會覺得它特別像一個動物,這段的雲霧特點是瞬息萬變,説明雲霧變化速度之快及變化的種類很多,我引導學生從省略號中展開豐富的想象,讓學生走出教室,在走廊上先觀察會今天的雲(幸好今天的天氣還不錯),把學生從課堂上拉到生活中,等學生觀察完後同學們想象的翅膀開始飛翔,有的説雲霧像一隻可愛的小白兔;也有的説像一條龍……總之,學生的想象之門已被打開,課堂也特別活躍。

本篇課文用了許多優美詞語,語言形象生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還加強朗讀指導,希望學生能把對美好事物的的讚美之情表達出來。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 篇3

近日,我面向本校老師上了一堂公開課——《廬山的雲霧》,全班師生收穫頗多。

這堂課我的設計理念是:以讀為本,讓學生充分地朗讀課文;以讀促寫,學生通過品讀課文,掌握寫作方法,產生寫作的慾望,做到讀寫結合。同時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閲讀、寫作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感,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想象,積累和運用語言能力

在本課教學中,重點引導學生圍繞廬山雲霧的特點這一中心,抓住文中重點詞句,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感悟廬山雲霧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的美,並通過事先收集的有關廬山雲霧的圖片資料,學生更加形象地感受到了廬山雲霧的美。學習第二自然段時,我先讓學生默讀,明白這段用先總後分的方法描寫了廬山雲霧“千姿百態”的特點。然後引導學生抓住“就象是戴在山頂上的白色絨帽”、“又像是系在山腰間的一條條玉帶”、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等語句,邊讀邊想象,入情入境,體會廬山雲霧的“千姿百態”;在有所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深入體會廬山雲霧的形態美,體味課文的語言美。同時,我還引導學生在讀中揣摩課文是怎樣具體形象地寫出雲霧的特點的。如:發動學生小組討論,再組織交流,教師同時參與學生交流,做適當的點撥,使學生明白這段採用先總後分的方法,運用了許多恰當的比喻,生動形象的描述出廬山雲霧的千姿百態。最後,我又讓學生上講台畫簡筆畫,展示不同方位的雲霧的形態,加深大家對廬山雲霧特點的感悟。

學習第三自然段時,我引導學生從“剛剛還是……轉眼間就變成了……”、“明明是……還沒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變成了……”等等語句加以文中的餓省略號,感悟廬山雲霧的“瞬息萬變”。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一方面體會廬山雲霧變化之快,另一方面感受作者想象力的豐富:將變幻莫測的雲霧想象成“一縷輕煙”、“一瀉千里的九天銀河”、“四蹄生風的白馬”、“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生動地描繪出廬山雲霧的動態美,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形。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 篇4

《廬山的雲霧》是我面向本校老師上的一堂公開課,前來聽課的老師有20人之多,還包括學校的領導。這陣容真的是久違了,儘管事先我是做了準備的,但還是難免心理緊張。開始上課時,我幾乎進入不了這個角色中,課堂上的一些小教學環節,我隨意的刪減和增加,結果有時候出現了一點語無倫次之感。後來的課堂上竟然還出現了一點電腦的小故障,這些都不是我上課前所能預料到的。一堂課就是在我這樣的緊張和出錯中結束的。

課後,想想這堂課,真的是一堂不完美的課,或者説確實出現了很多小差錯,也引起了我的一點思考。

1、文中的一個字音混淆。“瀑布”的“瀑”的讀音,我把“pò”和“pù”混淆了,另外,學生在讀“系(jì)腰帶”時,個別學生也把這個多音字讀成了“xì”的讀音,我也沒有及時發現並糾正。這些都是我自身的素養不夠紮實所引起,以後還必須加強這一點。

2、課件運用出現了偏差。上到課快接近尾聲時,突然電腦出現了一點小故障,這是我從來沒有碰到的事,可我卻不會當場處理,導致還有幾個課件播放程序播放不出來,課堂環節也就到那出現了一點偏差。這時的我真的是心慌亂萬分,接下來的教學環節我該做怎樣的調整呢?我一邊上,一邊調整着我的教學機智。這一事件告訴了我,事先我應該多考慮一些的,更應該把上課的基本功練過硬些,儘管我的年齡告訴我不再是個青年教師,有些技能確實不如年輕的老師,就有如那個計算機的運用能力,我確實無法和年輕老師相比。但有一點,我很清楚,年輕教師,年老的教師,我們都是教師,我們的職責是一樣的,對孩子應盡的義務是一樣的,我不能虧待我的學生。所以,我也應該儘自己的努力去不斷提高自己,而不能對自己放鬆要求來做事。

3、最後的總結語中,我提到“廬山的雲霧變幻無常,廬山很美,這兒還曾發生過一個美麗的故事,那是由郭凱明和張喻演的《廬山之戀》,唐代的大詩人李白,宋代的蘇軾遊覽了廬山後都寫下了不朽的詩篇。”這時,我看見底下聽課的老師在笑,我猜測他們一定是由我説的那《廬山之戀》引起的聯想了。這是個愛情故事,跟三年級的孩子提及,似乎不適合。課後,我證實了一下,果不出我所想,老師們的“笑”確實因此而起。課後,有的老師還提醒我説,那兒不該這樣設計。關於這一點,我真的有點自己的想法。談到愛情的話題,我們難道就一定要在課堂上保持緘默嗎?或者説避開這話題一概而不論嗎?何況我也只是點到為止,並沒有去故事梗概這內容啊。記得有一次,我在讓學生課外延伸時拓展了這樣一練習題:寫出帶有“月”字的成語。學生交上來的作業裏就有“花好月圓”,“花前月下”等詞語,這些詞語也跟兒女談情説愛有着關聯。事後我還曾與學生閒聊問及他們是否真懂這些詞語的意思,從孩子們的回答中,他們也並非一無所知的。難道理解這些詞語,我們一定要放在一個適合他們的年齡段嗎?其實,在我看來,有些東西的教育是可以潛移默化的,而不必要到了某個階段才拿出來大張旗鼓的説教。一般的來説,孩子們都有好奇心理,有些成人的話題,你越不想讓他知道,他越想去窺視,結果就因為小孩的幼稚而鬧出了一些不堪,甚至未成年就做下了無知的事造成終生的遺憾。我更佩服在內蒙古開設的性課堂教育課,雖只是嘗試,最起碼説明他們已經有了這個意識,對孩子加強性教育也成了孩子接受教育的一個課程。而在我們看來,這可能是冒大不違的。所以,我個人認為有些教育是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的,只要對孩子無害,都是可以嘗試的。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 篇5

近日,我面向本校老師上了一堂公開課——《廬山的雲霧》,全班師生收穫頗多。

這堂課我的設計理念是:以讀為本,讓學生充分地朗讀課文;以讀促寫,學生通過品讀課文,掌握寫作方法,產生寫作的慾望,做到讀寫結合。同時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閲讀、寫作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感,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想象,積累和運用語言能力

在本課教學中,重點引導學生圍繞廬山雲霧的特點這一中心,抓住文中重點詞句,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感悟廬山雲霧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的美,並通過事先收集的有關廬山雲霧的圖片資料,學生更加形象地感受到了廬山雲霧的美。學習第二自然段時,我先讓學生默讀,明白這段用先總後分的方法描寫了廬山雲霧“千姿百態”的特點。然後引導學生抓住“就象是戴在山頂上的白色絨帽”、“又像是系在山腰間的一條條玉帶”、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等語句,邊讀邊想象,入情入境,體會廬山雲霧的“千姿百態”;在有所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深入體會廬山雲霧的形態美,體味課文的語言美。同時,我還引導學生在讀中揣摩課文是怎樣具體形象地寫出雲霧的特點的。如:發動學生小組討論,再組織交流,教師同時參與學生交流,做適當的點撥,使學生明白這段採用先總後分的方法,運用了許多恰當的比喻,生動形象的描述出廬山雲霧的千姿百態。最後,我又讓學生上講台畫簡筆畫,展示不同方位的雲霧的形態,加深大家對廬山雲霧特點的感悟。

學習第三自然段時,我引導學生從“剛剛還是……轉眼間就變成了……”、“明明是……還沒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變成了……”等等語句加以文中的餓省略號,感悟廬山雲霧的“瞬息萬變”。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一方面體會廬山雲霧變化之快,另一方面感受作者想象力的豐富:將變幻莫測的雲霧想象成“一縷輕煙”、“一瀉千里的九天銀河”、“四蹄生風的白馬”、“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生動地描繪出廬山雲霧的動態美,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形。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 篇6

古希臘特爾斐神廟前豎立着一塊巨大的石碑,上面篆刻着一句警諭——認識你自己!在人類的各種社會活動中,認識自己恐怕是最難實現的人類課題。對於即將升入國中的國小生來説,渴望瞭解自己、認識自己的內心需要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峯。本次班會中,我通過精心設計活動企圖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自我”、“認識自我”“完善自我”這一課題,精心創設情境,誘出問題,讓學生在合作探究活動中體驗和理解,再與學生共同分析解決問題,以達到做最好的自己的目的。仔細回顧和總結本節課的教學活動,我覺得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肯定的地方:

(1)注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愛因斯坦曾經説過:“教育應該使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享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要他負擔。”心理學也告訴我們,學生只有在愉快的身心放鬆的狀態下才能更有效地學習。如何有效的提高學生對於知識和技能的訓練,情感地體驗、態度地轉變以及價值觀的引導便顯得更為重要。因此,本節課中,我以《欣賞你自己》的小詩導入,為的是營造一種輕鬆、愉快、積極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在一種愉快的情緒狀態下參與課堂,獲得體驗,獲得成長。

(2)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讓學生快樂積極參與。在課堂教學中,我設計了一系列的環節:“自己最美麗的地方”“你最欣賞的一個人的美麗瞬間”“你對自己的哪些地方不滿意”……讓學生通過寫一寫,説一説,議一議,真正體味到參與的快樂,收穫成功的體驗,促使學生從體驗中獲得自身的成長。另外,在課堂中鼓勵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培養他們主動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學生通過合作和分享,不斷豐富、擴展自己的經驗,不斷激發學習的願望,滿足自我成長的需求。

(3)達到情感體驗、做最好的自己。

通過課前蒐集的一些名人資料,讓學生真正體味自己的不足與他們這些身殘志不殘的名人相比,顯得多麼不堪一擊,讓學生的情感再次昇華,心靈碰撞思維的火花,要想做最好的自己,不僅要正確的認識自己,更重要的是完善自己,爭當做最好的自己。

教學反思是“教師成長的階梯”。《做最好的自己》這一主題班會的教學設計方案經過課堂教學實踐檢驗後,雖然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還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如(1)各個教學環節之間銜接不夠緊密,環節間的過渡不夠圓潤。

(2) 有些教學方法比如合作學習的開展還比較膚淺,學生還不能有效地進行分工學習,常常是課堂上感覺挺熱鬧,學生卻沒有發生更深層的認知活動。

(3)在40分鐘時間內完成課堂教學,時間顯得比較倉促等等問題。

這些問題都需要在以後的課堂教學活動過程中得到不斷補充和完善。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 篇7

《我愛這土地》是我國現代著名詩人艾青寫的一首充滿真情與悲憤的愛國詩。

這首創作於抗戰初期的詩語言富有激情,主題也很有深度。但是它要面對的學生,都是出生於20世紀90年代以後的聾人學生,由於時代和生活環境的原因,他們根本就沒有家國之痛、民族之恨這些經歷和體驗。就是對教材上記述的那段歷史,也知之甚少。因此,我決定要先將這首詩所涉及到的那段歷史向學生詳細的介紹一遍,已引起學生對日本侵略者的痛恨,以及對詩人的那種愛國之情能夠感同身受。

其實,在詳細講解了時代背景之後,我也沒有奢望學生真的能夠完全領會作者的心情,可以準確地分析這首詩。但是出乎我意料的是接下來的講解非常順利。雖然在介紹時代背景時遇到了相當大的困難,因為學生對這段歷史簡直像是聞所未聞,連我國的建國日都不清楚。説實話,當時我有點暈。但是接下來分析詩中的意向時卻非常順利,學生分析的很準確,理解的很到位。

針對這堂課,我有了自己的一點體會。我覺得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應注意時代背景這個問題。課文抒寫的內容,如果時代背景與學生相去甚遠,那麼教學前一定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查閲資料,瞭解相關歷史背景,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就應該給學生放一下相關的短片,讓學生回到歷史當中,以作者的心境來品讀課文,理解課文。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 篇8

20__年4月,我有幸在漳州市普教室舉辦的國小語文閲讀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會上開課,我特別激動,也特別珍惜這次歷練的機會。尤其是能近距離聆聽專家評委的精妙點評,和與會老師的真誠互動,讓我猶有“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之感。回顧備課到上課的過程,確實經歷了一次次的否定,在否定中改進、昇華,這一過程對我的課堂教學能力的提升是不言而喻的。 “獨聽寒山半夜鍾”——選題緣由 “到客船”的“夜半鐘聲”在楓橋邊悠悠迴盪,從而使千百年來的讀者着迷。因為這鐘聲迴盪着歷史的回聲,使每位讀者自覺不自覺地聯想到人生,人生苦短,來去匆匆,誰沒有愁緒呢?誰都能從鐘聲有所得,這是我選擇並喜歡這一課題的原因。 “幾度經過憶張繼”——文本解讀 作者為什麼會聽到夜半鐘聲呢?因為睡不着,因為有旅愁、在思念。所以這首詩歸根結底就是在寫詩人的愁思,詩人創造了這樣一個詩中有畫、畫中有聲、朦朧多義的愁境。 這首詩的題目很精練。“楓”是季節;“橋”是地點;“夜”是時間;“泊”是事件,四個字, “吝嗇”到了極點。 首句直接進行景物描寫。“月落烏啼”,有聲有色有情。在古詩詞中,凡用“月”、“烏”者不外乎“悽愁悲苦”四字,不解人意的霜氣偏偏充盈天地,為這深秋之夜和張繼心中灑下絲絲涼意。視覺、聽覺、觸覺三管齊下,恰如其分地現出了他的心境。同樣的景色在不同心境的人有不同的感覺。同樣是秋夜對月獨處孤舟,李白、蘇軾二人定是要“舉杯邀明月”、“把酒問青天”了。但換了失意的人,不過是“獨步漫長宵,風過花零,遙望月空鳴”而已。 因此,作者在第二句中用一個“愁”字點出全詩主旨。寒水微波粼粼,江中漁火點點,一片片枯敗楓葉劃過張繼心頭落在水面,恰恰勾起了他對故鄉的思念,對前途的迷茫,對國家內亂的擔憂,他的心中僅剩下一種感情——愁。秋風送寒,獨卧小舟,輾轉反側無法入睡,這“對愁眠”甚至有幾分“煢煢孑立,形影相弔”的孤苦伶仃了。於是,一個落第書生形象躍然紙上。 恰在此時,“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寒山寺每年正月七年級凌晨鳴鐘一百零八響,因為佛法認為人生愁苦有一百零八種之多,故而鳴鐘解憂。一百零八鐘響,一百零八憂解,開始新的一年。這誠然是美好的祝願,可惜張繼秋季到此無緣聆聽,他聽到的是寒山寺每夜常例的“警世鐘”,但這也讓張繼聯想起了“鐘聲解憂”的傳説。鐘聲聲聲敲在張繼的心坎上,撞擊他心中的苦悶,他多麼希望這憂這愁真能隨鐘聲而去。作者用這樣兩句作尾,應該是激勵自己重燃生活的希望,使始終壓抑鬱結的詩境有了個還算昂揚的結尾吧!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 篇9

時間流逝,新的學期已來臨,此時,孩子們也是一個新的開始。本學期,我們班又插了不少新生,對於這些剛來幼兒園幾天的孩子,大家相互都不是很熟悉。為了讓小朋友之間能夠開心玩遊戲,本月在主題活動《我和朋友在一起》中,安排了《哈羅哈羅》這一音樂活動。通過這個活動,讓幼兒感受歌曲的歡快愉悦情緒與同伴之間伴舞的快樂。

剛開始,我以一個娃娃引出話題,“小朋友,你們看這是誰?我們應該怎樣向他打招呼呢?”只聽到有小朋友們迫不及待地説:“你好”,“嗨”。“小朋友們真是太熱情啦,那我也跟他打個招呼把,“哈羅哈羅-----”。通過對話,來引出歌名,激發了幼兒的興趣。同樣,我請每組幼兒找到好朋友,並相互學着打招呼,邊説邊揮手,來提升興趣。

對於打招呼的方式,在平時的生活中,基本以“你好”為主,因此,讓幼兒以“哈羅”的方式,幼兒感覺比較新鮮、好奇,對於性格偏內向的幼兒來説,不敢大膽的打招呼,但在老師的多次引導中,才漸漸習慣。又由於班裏來了好幾名插班生,孩子們對於她們還不夠熟悉,因此,在對於(一新一老)這樣的一對搭檔中,孩子顯得有點不自然,因為,“以老帶新”的方式,對於性格外向的幼兒來説,極為有效。在針對一些情況後,後來我換了一種方式,就是調整了部分搭檔,就是一位開朗,一位偏內向,這樣,讓幼兒在一動一靜的帶領下,調動更大的氣氛。

通過唱歌,來表達各自的心情;通過遊戲,讓幼兒開心的玩一玩;通過表演,讓幼兒有進一步的接觸。相信,在接下來幾天的時間裏,孩子們便會更深層的融入到班集體中。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 篇10

有幸參加社會學科組的園本培訓社會學科組教學研討活動;此次研討的主題是“教學活動中學習情境的設計”,根據這一要求,我進行了選材,也看了很多社會課。最終發現繪本《勇氣》比較分合我們的研討主題,並且它講述的就是孩子在生活中遇見的一些小事,源於幼兒的生活經驗,是當下孩子們也比較缺乏勇氣,一次最終確定這一活動。

此次活動主要包含四個環節:

一、談話導入——引出勇氣。

二、勇氣的多種形式。

1、傾聽故事瞭解勇氣的多種形式。

2、回憶勇氣,加深印象

3、歸納提升,理解勇氣(這裏我第一次試上不分主次都進行了拓展,延伸到生活中。經過研討,我們組的成員一致認為,過於囉嗦,因此,這次錄像中我就勇敢、主動進行了適當延伸,其他一帶而過。)

三、遷移經驗,分享勇氣。

1、記錄繪畫。

2、幼兒交流繪畫內容。

3、教師總結。

四、結束部分。

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我主要採取了情境教學法,活動後發現了一些不足:課堂教學中,當談到某一話題,很多孩子就延伸到其他方面去;課堂比較混亂。這是我應該及時的停止,進行適時的引導,告訴幼兒認真傾聽,關注幼兒長遠發展,但是這方面,我做的還不夠。二、教師的教態語言不夠精煉。如:教學過程中平凡使用“是呀,恩”等詞。三、教師關注全體的意識不強,在教學活動中,有些幼兒目光遊離,教師沒能很好的關注全體。

社會活動很重要的一點是情感的體驗,並且我們想讓大家看到通過這節課孩子們學到了什麼。因此在試上錄像後,我們組的成員,建議把第四部分“結束部分”改為拓展延伸,即設計一個遊戲環節讓孩子真正的去體驗勇氣。設想為:一、孩子們我們知道什麼是勇氣了,想不想去體驗一下?二、在操場把很多的輪胎、平衡木擺放好,並含有一定的難度,讓孩子一個個攀爬過去。三、帶領幼兒回到教室,問他們你們覺得自己怎麼樣?在玩的過程中,你覺得哪點表現你有勇氣?是哪一種勇氣呢?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 篇11

通過前後兩次的授課實踐,預先設置的教學目標和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實現,但其中仍出現了不少問題。經過師傅和組內各位老師的指導,我又習得了些經驗體會。

首先,問題還在於課堂不夠形象、生動。正如張老師所説,導入部分原本完全能讓生長在海邊的學生調動最大的生活經驗,進入與海浪、海岸的溝通,但由於我沒有給學生以視覺化的大海情境和形象化的海浪聲音,造成原本熟悉的海遠離學生的課堂學習。而在問題設計上,教師的語言尤欠生動,過於理性和生硬,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學生對問題的思考。

其次,對文本主題的探究還不夠全面。第一次授課時,我在引導學生挖掘這首散文詩的第二個層面的主題時,對作者紀伯倫做過相關的簡介,但沒能結合他的身世和經歷,從詩人與祖國的情感方面來探究。雖然這點在第二次授課期間得到了補充,把它插入在第一層面主題與第二層面主題之間。但從課堂的總體架構來看,這部分內容的加入破壞了課堂設計的整體性,有點“半路殺出個程咬金”的感覺。而這個愛國主題又不得不説,因此左右為難。後來,還是葉老師幫忙解決了這個難題。那就是將愛國主題放在最後——由詩人出生地環境與文中的海的環境做一聯繫,再用創作背景的相關説明做一個巧妙的過渡並出示詩人流亡海外,為祖國的獨立而奔走呼告的經歷,那麼讓學生理解文中所表現的那份對國土的思戀和赤子深情便水到渠成了。所以在以後的教學設計中,還要學會對課文相關資料與課文內容的結合與轉化運用。而有時一個巧妙的過渡就能讓左右為難的事變成兩全齊美。這也是師傅經常向我強調的。

最後,就是朗讀問題。總所周知,語文學科的朗讀非常重要,更何況是這樣優美的散文詩。陳老師不止一次給我們年輕教師指出,教師的朗讀能夠帶動學生的品讀,調動學生的情感。但是,在我們自己做學生時,默讀、速讀已經成為習慣,對於高聲朗讀確乎十分陌生。然而我還是相信“勤能補拙”這句話,反覆的練習定能夠提高我們現有的朗讀水平。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 篇12

本課是讓學生學會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活動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密切聯繫。它不僅要求學生能在平面圖上認方向,還要求能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所以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以下環節:

1、 通過太陽的東昇西落讓學生在操場上找到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2、通過遊戲讓學生更好的分清東、南、西、北,並能和左、右手聯繫起來,很快地分辨這四個方向。説説校園裏的各個方向分別有些什麼。

3、通過多種識圖練習把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場景體現出來,如學校、家、超市等,進行分辨方向和設計一些路線的練習,這樣,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出發,使他們有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雖説低年級的學生儘管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但他們對於周圍的各種事物、現象有着很強的好奇心,因而我就緊緊抓住學生們的這份好奇心,結合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創設了各種情境,設計各種疑問,引發他們思考。學生們看到熟悉的生活環境,自然而然的投入到設計好的教學環境中去了。之後學生們利用已經學過的舊知識並結合生活經驗來探索新的知識,掌握了新本領。最後我又讓學生們指一指,認一認讓他們形成小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方式進行活動,在活動的過程中他們即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又獲得了數學經驗。

人們常説 “興趣是求知的嚮導,興趣是情感、動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核心,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時,一定是注意力高度集中,記憶力增強,思維敏捷,信息傳輸系統處於最佳期狀態的。”在處理遊覽野生動物園時,我設計了一個數學情境:“老師第一次來到這個動物園,對什麼地方也不熟悉,想找一個小導遊,誰願意幫助老師?學生們各個躍躍欲試的爭當這個小導遊,説我們第一站要去的是……”

一節課下來,學生們在面向東或西分辨左邊或右邊是哪面時出現的問題較多,不能很順利地確定北和南。因而在練習中還應該儘可能地和生活實際相聯繫,多進行脱離平面圖確定位置的練習,不論身處何方,都能讓學生們在頭腦中能很清晰地反映出東南西北的正確位置。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 篇13

《怒吼吧,黃河》是一篇抗日相持階段,詩人光未然和作曲家冼星海滿懷革命激情創作《黃河大合唱》的文章。講這種飽含愛國情感和革命鬥志的文章,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講課文之前的背景介紹。

《怒吼吧,黃河》是一篇以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相持階段為背景的文章,課文講述詩人光未然和作曲家冼星海滿懷革命激情創作《黃河大合唱》的過程。由於現在的孩子對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很陌生,所以在講這節課時,我沒采用學案導學的模式學習,而是採用傳統的教學模式。首先,我先讓學生自己查寫作背景,課堂上交流過後。我重點把抗日戰爭的背景介紹清楚,因為現在的孩子已經遠離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他們對革命的認識只是浮光掠影的,根本不能從內心深刻的體會到,或者説他們平常看革命影視劇的時候,只是看到場面,卻不能深入劇情和體會當時的情景。所以講這節課之前,必須把抗日戰爭的背景介紹清楚,把抗戰的三個階段比成別手腕,這樣學生能夠比較直觀和形象的理解在抗戰相持階段我國軍民的艱辛與困難。課前歷史教材的介紹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也是必須的。這些看似與講課無關,但關係重大,它為學生很好的理解課文打下了鋪墊。如果不介紹,那麼學生就只能停留在課文的文字表面,根本不能發自於內心的體會,造成老師的講解和學生的聽“兩張皮”,不是相互共鳴的,學生對課文內容更是停住於表面。所以講這類文章的時候,備課,備背景是非常有必要的。跟課文相關的音樂也要讓學生聽,以聲音的旋律和節奏來打動學生。

在教學時,我出示關於黃河的畫面,讓學生談談自己看到畫面後的感受,讓學生感到震撼。從而引入光未然對黃河的靈感。接着,配樂反覆讓學生朗讀第四自然段,體會歌詞所藴含的情感。關於冼星海的部分我花的時間不多,主要讓學生理解冼星海怎麼克服困難去作曲的?之後讓學生聽音樂,跟唱,感受氣氛。可惜在完成課後題3時,有個別同學還是不能體會歌詞中感情。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 篇14

世界著名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指出,數學的學習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習的東西發現或創造出來。根據這個指導思想,我認為數學教學在關注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更應注重學生“親歷性”、落實教學“主體性”,關注學生“學數學”、“做數學”的過程。以上教學過程打破了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整個過程學生從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實際狀態出發,通過質疑、猜想、例證、觀察、交流、歸納,親歷了探究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這個數學問題的過程,從中體驗了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喜悦或失敗的情感。

1.注重教學目標的整合化。

根據時代的發展和要求,數學教學的價值目標取向不僅僅侷限於讓學生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數學教學活動中,瞭解數學的價值,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獲得數學的基本思想方法,經歷問題解決的過程。在教學中要處理好知識性目標和發展性目標平衡與和諧的整合,在知識獲得的過程中促進學生髮展,在發展過程中落實知識。

在“交換律”這節課中,教師在目標領域中設置了過程性目標,不僅和學生研究了“交換律”“是什麼”,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驗了數學問題的產生、碰到問題“怎麼辦”和“如何解決問題”。花更多的時間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親歷“做數學”的過程。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待身邊的事情並提出疑問:這種交換位置、結果不變的現象在我們的數學知識中有沒有呢?激勵學生從已有的知識結構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觀察、分析,主動獲得“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既獲得瞭解決問題的方法,又體驗了成功的情感。

2.注重教學內容的現實性。

教學時,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教學要求,從學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識出發進行調適,開展教學活動”。這為我們的教學改革在操作層面上指出了方向。“交換律”這節課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嘗試。

(1)找準教學的起點。對學生學習起點的正確估計是設計適合每個學生自立學習的教學過程的基本點,它直接影響新知識的學習程度。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在浙教版國小數學教材中分別安排在第七冊和第八冊,而在過去的學習中,學生對加法和乘法交換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認識,並能運用交換加數(因數)的位置來驗算加法(乘法),所以這節課教師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髮現並用數學語言表述數學規律和總結怎樣獲得規律的方法上,使學生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的實質是交換位置,結果不變,這種數學思想在生活中到處存在。本節課教師首先引導學生用辨證的眼光觀察身邊的現象,滲透變與不變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然後採擷生活數學的實例:同桌兩位同學交換位置,結果不變。引導學生產生疑問:這種交換位置結果不變的現象在我們的數學知識中有沒有呢?你能舉出一個或幾個例子來説明嗎?這樣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現象”引入新知,使學生對數學有一種親近感,感到數學與生活同在,並不神祕,同時也激起了學生大膽探索的興趣。

(3)改進材料的呈現方式。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學的基本內容、基本思路,教師應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對教材內容進行有目的的選擇、補充和調整。本節課在教學材料的處理時,改變了把課本當作“聖經”的現象,讓學生參與教學材料的提供與組織,給學生創設了一個創新和實踐的學習環境,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探究慾望,又使學生的身心得到了一種成功的體驗。另外在材料呈現的順序上,本節課改變了教材編排的順序:在第七冊教學加法交換律,在第八冊教學乘法交換律,而 是同時呈現,同時研究。因為當學生在已有認知結構中提取與新知相關的有效信息時,不可能像教材編排的有先後順序之分,而是同時反映,充分做到了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

3、注重教學過程的探索性。

在“教學要求”中,增加了“通過觀察、操作、猜測等方式,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的內容;在“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中,專門把“重視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實踐能力”作為一個問題進行論述,要求教師“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水平,設計探索性和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猜測、歸納、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理解數學問題的提出,數學概念的形成和數學結論的獲得,以及數學知識的應用”,“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交換律這節課中,教師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數學現實”理解情景,發現數學,打破封閉式的教學過程,構建“問題——探究——應用——新問題——再探究”的開放式學習過程,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

(1)創設生活情境,激勵探究慾望。本節課,首先引導學生用“變與不變”的眼光觀察身邊的教學環境,進而採擷現實生活中的一種有趣現象,讓學生初步感知問題,從而引起認知衝突,激發學生探究慾望。這樣安排,既幫助學生消除了思維上的心理障礙,為新知的獲得切實做好了心理和知識、能力的雙重準備,又達到了激活學生原有知識、引起注意期待、誘發學生參與意識的目的,使教學始終處於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之中。

(2)引導學生探索,開發創造潛能。教師巧妙地利用生活原型,激活與新知學習有關的舊知,引導學生從原來的知識庫中提取有效的信息,通過自組算式,整理、觀察、分類、交流,逐步抽象概括、形成結論,並進行應用。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學生探索與創造、觀察與分析、歸納與驗證、矯正與調換等一系列數學活動,自主發現、自主探索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和挑戰性,並從中認識到數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和數學結論的確定性。

(3)反思探索過程,體驗成功情感。問題解決後,引導學生對探究學習的活動過程進行反思:面對一個實際問題,我們是怎樣來解決的?從中提煉出解決問題、獲得新知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有效策略,並自覺地將思維指向數學思想方法和學習策略上,從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4)提倡教學相長,鼓勵開拓創新。在本節課的最後,教師有意識的空出一定時間讓學生來質疑問難。一方面讓學生對本節課不懂的知識提出疑問,在師生幫助下及時解決;另一方面,讓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既培養了學生提問題的能力,又能使學生的認知心理產生新的“不協調”,形成一個再探究的氛圍。

總之,本節課在教學過程中,突出了知識的系統性,學生的親歷性,儘量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揭示,方法讓學生自己去探究,規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知識讓學生自己去獲得。課堂上給學生以充足的思考時間和活動空間,同時給學生表現自我的機會和成功的體驗,培養了學生的自我意識,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 篇15

幾年前教科所饒晚霞老師中肯地警告過我:“你對課堂的時間分佈概念不強,入課慢。”沒想到幾年之後,我又再次犯了同樣的毛病。第一板塊,學生基本能理解並運用這些詞語。但該板塊教學,我足足耗去了十五分鐘,佔去了後面板塊的教學時間,造成了整個教學的失敗。

感受瀑布變化前的雄奇部分,學生抓住開課時朗讀的四字詞語以及具體的數字,談瀑布給自己留下的深刻印象,品讀比較到位,朗讀還算勉強為之。但是,因第一板塊耗去了太多時間,品讀變化後的句子時,已經臨近下課,我只得匆匆帶過。

第三板塊的補白練習,如果成功,應該是課的一個亮點,但因時間關係,也只有作為課後作業來完成了。

2、在信息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因學校條件受震,一直沒有重修,無法使用多媒體,也是本文教學一大遺憾。誠然,語文教學不能過分依賴多媒體,但像這類課文如果採用多媒體,通過強烈的畫面對比,引發強烈的衝突,激盪思維,讓人深深震撼,進而為教學的成功做一定的鋪墊。而今天的教學僅僅靠學生朗讀想象畫面,以及教師的情境創設,無法讓學生直觀感受瀑布變化前的雄偉壯觀和變化後的形容枯槁。沒有強烈視覺衝突,學生感受自然不太深刻。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 篇16

文賦是介於散文和賦之間的一種文體。一篇好的文賦語言搖曳多姿,情感濃郁,哲理豐富。蘇軾的《赤壁賦》就是這樣一篇獨具特色的“以文為賦“的上乘 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駢賦和唐宋古文的雙重特點,文質兼美,情理並茂。將純理念的對社會人生的抽象認識通過欣賞風月,憑弔古人的方式來完成,在主客對話中探 討了人生哲理的意藴。因此學習本文必須注重對文章語言的鑑賞,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討理趣。因此,在對《赤壁賦》教學過程中應緊緊抓住“鑑賞”二字,致 力於培養學生的欣賞水平,這也體現了新大綱中要求的“要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根 據新大綱的要求,中學生應誦讀一定量的淺顯的文言文,《赤壁賦》是駢散結合的文賦,聲韻和美,節奏富於變化,第一課時我應運用多媒體的形式讓學生多聽、多 看,同時讓學生有感情的反覆誦讀,重在整體感知,在此基礎上理清文章的思路;而朗讀比默讀更能有效地刺激大腦皮層,從而增強學生的語感。一個學生對一篇文 言文理解到什麼程度是可以從他能否在節奏和語調上讀好這篇文言文中看出的。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做到了讓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能夠背誦前兩段的內容。

另 外如何既做到文言文閲讀字字落實,又能對作品文化內涵的理解與發掘呢?對此我採取了一些方法,如讓學生在充分自我預習的基礎上互相就文章的字詞質疑、釋 疑,教師只需對一些過難的字句進行必要的解釋。在這一過程中,我讓學生充分提問並讓學生自主解決,教師僅作補充和引導。阿基米德曾説過:“給我一個支點我 就能把地球撬起來。”所以我們教師千萬不要小覷學生的學習潛能,只要對他們提出一定要求,讓他們掌握一定方法,他們就可以學得更好更高效。對於書下有着詳 盡解釋的文言文,確實沒有必要花費太多的精力時間由老師逐字逐句串講或者是讓學生站起來一人一句翻譯。學生之所以覺得上文言文枯燥想睡覺是因為他們覺得授 課方式單調。而分小組合作學習則可以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而且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程度好的同學可以臨時充當小老師的角色,於是一些簡單的字詞 問題就可以由學生自行解答了,至於大家都不理解的字句則由老師來講解回答,這也正是老師的“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但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還有不 少,如部分學生惰性很強,完全依賴小組其他成員,課前預習不充分,以至於上課時提不出任何問題,這不是都懂了,而是不懂得地方太多了的緣故。如何調動這類 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知人論世”是讀懂文章的必要方法,所以讓學生掌握好這把鑰匙是尤為重要的。在教授這篇 課文時我對寫作背景作了充分介紹,所以學生在理解文章思想內涵時顯得不是很困難。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 篇17

《我是什麼》是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第三冊中的一篇科普短文。全文共5個自然段,主要講了三方面內容:

1、水的不同形態:汽、雲、雨、雹子、雪。

2、水在池塘、小溪、江河和海洋的情況。

3、水給人們帶來的利弊。

課文以“我”的敍述方式,生動形象地介紹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態和與人的密切關係。文中不點明“我”就是水,更增添了趣味性。

在教學時,我以謎語導入:“好吃沒滋味,髒了不能洗,掉在地面上,再也拿不起。”導入形式簡潔、有趣,一下子將學生的注意力調動起來。充分讓學生自讀課文後,拋出大問題:“我”會變成什麼?學生紛紛搶着回答。

其中,有的學生回答:“我”會變成汽、雲;有的學生回答:“我”會變成雨、雪、雹子;還有的學生回答:“我”還會變成露珠、霜。面對學生們的回答,我及時表揚:你知道的真多!根據聲畫同步的教學方法,我很快將水的不同形態以簡筆畫形式展現在黑板上,使學生感到親切、有趣、一目瞭然,課堂裏的氣氛更加活躍。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 篇18

總體效果不如預期,甚至可以用“艱難”一詞來形容:學生情緒始終未能完全調動起來;舉手發言不夠積極,發言面不廣;整節課節奏較慢,課堂顯得比較“冷”.分析下來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通過品味詞句體會思想感情,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是本學期七、八單元的要求,但本單元的這幾篇課文含蓄雋永,感人至深,因而在教學中開始訓練學生較深入地品詞品句。由於學生剛開始接觸此類文章,缺乏理解的技巧,在品味感悟時顯得有些不知所措,有待於教師今後在課堂上進一步訓練。

二、班中一些平時發言比較積極,質量也較高的學生課上有些緊張,不敢舉手發言。表現欲不強,可能和孩子們沒參加過公開課有關,有一些怯場。教學效果打折扣,這還是需要教師多鼓勵引導,創設輕鬆、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激發興趣,增強孩子們的自信心。

三、作為教師的我,在課堂上還是較平時拘謹了一些,可能也因此影響了學生的情緒。在課前鑽研教材時,我曾站在一個母親的角度去讀這篇文章,讀到感人處,真的熱淚盈眶。但這節課上積累在心中的感情沒有完全釋放出來,未能引起學生的共鳴,上完後只覺得有些壓抑和沮喪。回顧自己整堂課的表現,不如人意。

針對本堂課反映出的一些問題,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加強品味詞句的訓練。課前多花時間看看課標,瞭解本年段的閲讀要求,做到心中有數,再進行“文本細讀”,深入鑽研教材。充分預設,嘗試多種手段突破重難點。課後認真反思,不斷改進,總結出切合學情的有效方法,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二、課堂上要調整把握好自己的情緒、狀態,注意評價語言的使用,不但要公正、準確,還要富有激勵性,多鼓勵孩子,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提高學生的自信,鼓勵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

三、要在實踐中不斷提高教學機智。我在平時的教學中向來習慣於“撐順風船”,不善“逆水行舟”,即一堂課如果上得比較順暢,便會越上越起勁,越上越好。一旦出現了些意想不到的情況,又沒有處理好,便會情緒低落,同時也影響了學生,致使課越上越不順。這就體現出個人駕馭課堂的功力還不夠。今後課前要深入分析學情,對困難做充分估計和準備;課堂上不能情緒化,要多關注學生,想方設法解決出現的問題。

還有在這堂課上,開始讓學生自由讀文時,孩子們齊讀了,我沒有及時糾正。再有孩子回答問題時語句不完整,也沒有及時指出。其實,如果在課上教師能及時糾正學生一些不當之處,對於培養學生良好習慣是很有好處的。這是我以後應該特別注意的地方,發現錯誤馬上糾正。

最後還是用句老話來自勉吧:“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有人説,語文教學是遺憾的藝術,有“遺憾”便是一種反思。我覺得我這堂課有以下幾點不足之處,以待改進:資源生成,我卻沒有及時捕捉、梳理和反饋,因此學生很難明白學生和老師的回答是什麼關係,致使課堂的精彩點不能呈現。由這節課的教學我漸漸明白:語文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學習過程,它是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歷程,再現的是師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教學過程不可能是近乎完美、滴水不漏的,。經常會有與課前預設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況發生。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學習狀態,無論是以言語,行為、情緒方式的表達,都是教學過程中的動態生成性資源。面對如此之多的有價值的教學資源,我們不能拘泥於預設的教案不放,教師必須獨具慧眼,善於捕捉資源並及時梳理納入於臨場設計之中,巧妙運用於教學活動之中,這樣,我們的教案、教學必將在動態生成中得到完善。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 篇19

幼兒喜歡聽故事,通過聽故事,能養成幼兒良好的品德,幫助幼兒發展語言。

對於小班的幼兒來説,教師在講述故事時,咬字要清楚,速度要適當,讓幼兒字字聽的清楚,節奏要比平時談話稍慢,使他們一邊聽一邊想;講述故事時,面部表情,眼神和手勢都要隨着故事情節的發展而有所變化,這樣對小班的的語言表達起輔助的作用。

講故事時,要換方式多講幾遍,激發幼兒傾聽的積極性。我在講述第一遍時就直接用上掛圖,結果發現有的幼兒開始把注意集中在掛圖上,對故事的傾聽興趣不高,在給幼兒第二,三遍講述過程中還是簡單的用了掛圖的形式,沒變換方式,以至在講述第二遍的過程中幼兒的注意力更加不集中,甚至有的幼兒開始互相説話,因此整個活動來看效果不明顯。其實現在來看,一般講第一遍的時候,可以不用直觀的教具為宜,因為直觀的教具容易分散幼兒的注意,不利培養幼兒傾聽的習慣。

在提問中,要根據小班幼兒的心理髮展水平,只能提一些簡單,細小的問題。而不能像中大班的那樣提出一連串的問題,讓他們連貫的回答,而我忽視了到小班的水平,提了一些不容易或者説根本回答不上的問題,其實作為教師要引導幼兒去回答,答案雖然長些,但不要求一個幼兒連貫的回答,教師自己或請智力較高的幼兒示範,再讓幼兒按順序聯繫連貫的講述,這樣的效果會要幼兒跟容易接受、理解。在這個過程中對於回答不出的或回答錯的了的幼兒,不應該表示厭煩,而要肯定他們願意回答。教師應該是啟發和提示,儘量幫助幼兒自己找到正確的答案,總之,要讓全體幼兒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以提高語言能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3ed8g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