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小河蚌的故事教學反思(精選17篇)

小河蚌的故事教學反思(精選17篇)

小河蚌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1

1.我設計迴文讀的方法讓學生體會另一隻小河蚌後悔流淚的原因,以及當時的心情,對比突出文章藴涵的思想內容。讓學生找出這隻小河蚌流淚的原因是貪玩,沒聽老河蚌的話,順勢導出老河蚌的話,再通過朗讀比較,讓學生明白“語重心長”這個詞語的意思,就是用很重的語氣説一句有深刻意思的話。並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去理解這個詞:回憶一下,爸爸媽媽有沒有象這樣語重心長的對你説過什麼話,你來模仿一下?學生紛紛去模仿,很容易就理解了這個詞,從而理解老河蚌的話。

小河蚌的故事教學反思(精選17篇)

2.我設計了一個給小河蚌送話的口語交流環節。通過這個環節,學生把從課文中學到的內容用自己的話轉化成了思想,而且有的同學送俗語,有的同學用古詩教育,多樣的形式豐富了他們的語言,也使他們在交流中自然地感悟到課文要傳達的哲理,水到渠成。

小河蚌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2

在設計時,我設計的總問題是:“為什麼有的河蚌哭,有的河蚌笑呢?”當初本想通過這個問題引導學生説出沒有珍珠的小河蚌已經再也沒有機會去重新孕育一顆珍珠了,因為時間一去不復返。從而完成本節的教學目標,使學生體會到時間的寶貴,要珍惜時間。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只是淺層的説明,是因為一些小河蚌有珍珠,另一個小河蚌沒有珍珠。所以,在當時我便調整了總問題:“小河蚌歡笑和流淚的原因是什麼?”這個問題不只停留在淺層的答案,而需要學生思考,深入發現真正的原因。

全文圍繞這個問題展開,共分三個部分。第一個層次是感受小河蚌們獲得珍珠的艱辛及喜悦。在設計這部分教學上,我通過“磨礪”這個詞語的解讀,來讓學生體會小河蚌獲得珍珠的不容易。先讓學生找到説明小河蚌歡笑原因的句子,然後通過日常經驗遷移,設計了一個小練筆:小沙子進入了小河蚌們的身體,磨呀磨,————。讓學生通過想象,把小河蚌們經受的磨礪通過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在學生們交流結束後,再讓學生找出課文裏描寫這些痛苦所用的詞語是什麼,學生很自然地就找到了“磨礪”這個詞語,並初步理解了這個詞語的意思。這比直接地告訴學生磨礪的意思的效果要好,學生理解更深刻。然後再讀描寫原因的這個句子時,學生就能讀出經受磨礪的痛苦感覺,這是第二次讀。然後通過瀏覽信息窗,讓學生了解沙子變珍珠的過程是很漫長的,要經歷歲月的考驗,第三次讀這個句子時,學生感受到了磨礪成珍珠的不容易,對小河蚌們的堅韌性格有了再一次的體會,讀時感情又進一步昇華。這個時候讓學生找到小河蚌們歡笑慶祝的句子,學生們很自然地融入自己的感情,和課文中的小河蚌一起慶賀成功。在指導朗讀此部分內容時,我告訴學生讀書要加入自己的想象,引導學生邊讀邊在頭腦中想象當時的歡慶場面,並從讀中體現出來。這樣學生不僅有深刻體會,也受到了感染,更加深了沒有珍珠的小河蚌那種傷心後悔的心理對比。

小河蚌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3

小河蚌經過歲月的磨礪,獲得了晶瑩的珍珠。這是在課堂上我對學生們説的話,也是這次教學《小河蚌的故事》後,我自己對教學的反思。一堂好的課,也需要經過不斷的磨礪,不斷的思考,來使課堂充滿活力,讓學生收穫更多,發展更大。

這篇文章是含有深刻哲理的故事,通過小河蚌們不同的表現來告訴學生要珍惜時間,勤奮學習的道理。課文中有很多生字詞語學生比較陌生,學起來有一定的困難。課文中還有很多難讀的長句,給學生的學習造成了一定的障礙。針對教材的特點,我設計了以下目標:

1.會認課文後7個生字以及詞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通過練筆等形式讓學生理解“磨礪”等詞語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理解小河蚌們不同表現的原因。

3.在感悟課文的基礎上,懂得珍惜時間,勤奮學習的重要性。

在學生自學的時候,考慮到文章有很多生字詞語,所以花了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讀詞語,讀課文,力求讓他們對課文熟悉,有初步的感知。

小河蚌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4

星期三第四節課,我精神飽滿地走進教室,當我看到學生們漸漸疲勞的面容,我想如何調動學生這堂課的學習激情呢。本堂課的教學課文是《小木偶的故事》,這是一篇略讀課文。這篇童話故事趣味性強,學生理解課文並不難。因此我本打算教這課時,採用以下教學流程:自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分角色讀課文,體會故事藴含的道理-------積累詞語,豐富語言------展開想象,續編故事。但是為了調動學生情趣,我把中間的分角色讀課文,變成演童話。

在指導學生預習課文時,學生基本已經把文中的大致內容瞭解清楚,而且閲讀批註也已經做好,這為我重新改變教學設計準備了條件。同時曾經在大學時就有過演話劇的經歷,我非常自信能夠調控好。開始上課了,我儘量用比較温和地聲音説:“同學們,我們學習完了《去年的樹》,從小鳥尋找樹的過程中感受到友情的可貴,誠信的可貴。今天我們來學習另外一篇《小木偶的故事》,看看在小木偶身上又發生了什麼事情呢。這次我想選幾個學生來演一演這個故事。”聽到我説表演,同學們頓時就來了精神,爭先恐後地舉起手來。為了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準備,我就讓大家自己選定一個角色,然後自由地演繹,認真地默讀着,細心地批畫着,“板着臉、笑嘻嘻、憤怒、親熱、温柔、痛苦、傷心、着急、委屈、生氣、齜牙咧嘴、嘟嘟囔囔、可憐巴巴、放聲大哭”等等表情詞。等覺得自己把握到位了,就停下來坐好。大概十分鐘過去了,學生們都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準備,一個個躍躍欲試的表情,讓我也為之一振。我非常想和同學們享受這一過程,於是我輕輕地問同學,願意給老師一個機會演嗎?結果學生們都非常樂意地點頭。

我扮演小紅狐,另外再選了幾個學生扮演小木偶、小白兔、熊警察、老婆婆、藍鼻子小女巫。為了把狐狸的狡猾演繹得淋漓盡致,我在表演時儘量的用可愛的動作和甜美的語言來表達,這時大家都進入了狀態,委屈、傷心、憤怒的小木偶也演得很到位,可是它只有笑嘻嘻的表情,所以非常難把握。特別突出的是小白兔,那個齜牙咧嘴的表情,蹦蹦跳跳的動作真是很像,全體同學都不由得鼓起了掌。老婆婆在臨走時的嘟嘟囔囔,小孩也盡全力的扮演。小女巫的神奇力量是學生們最喜歡的,飾演得很天真可愛。孩子們熱情高漲,每個人都賣力地演出,歡笑聲充溢着課堂,我發現他們真是可愛至極,又非常聰明!在演童話故事的過程中小孩們也已經充分理解了那些表情詞。

同學們通過表演這個童話故事,更清楚地理解小木偶那難以明説的無奈心情,所以不要我説明,孩子們就自然總結出:笑是很重要的,不過生活中,要是隻會笑,那可是遠遠不夠的。我的教學目標就在這個輕鬆愉快的課堂中實現了,而且效果很好。於是我再次把那些詞語板書在黑板上,讓學生們讀詞。然後請同學們再試試表演好沒一個表情。

為了表示獎勵,我給他們講了《小木偶的故事》的第二篇《我不是一段普通的木頭》,同學們聽得非常認真,還叫我把第三篇也講給他們聽(因為我告訴了他們《小木偶的故事》一共是三篇,課文是其中的第一篇)。我順勢跟他們説,其實《小木偶的故事》還可以有很多篇,今天就讓我們來聽聽《小木偶的故事》續篇,在小木偶的身上,後來又會發生什麼事呢?我們接着把課文編下去。同學們紛紛跟同桌講着接下來的故事……之後,課後作業大家就完成了一次練筆,都發揮了想象,寫出了特色。

通過這堂課的教學,我重獲信心,我覺得我也能把課堂的歡樂很好地傳遞給學生。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影響着學生。其實學生就是需要點撥的精靈,他們內在的潛力無窮大,只要調動了學生的熱情,又何愁學生不愛學語文呢?能讓學生在輕鬆的課堂中學到各種語文知識,讓學生深深地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這是我們語文老師所追求的語文課堂,也是我們理想的教學方式!

小河蚌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5

《漁夫和金魚的故事》是個小小音樂劇,目的是想通過這個寓言故事引導學生自己創編一個有説、有唱、有歌、有舞的綜合音樂劇,可以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豐富學生的音樂情感體驗,培養良好的審美情趣。

本着這一目的,我先讓學生熟悉俄國偉大詩人普希金的故事,讓學生了解故事內容,我先讓學生自己試着講一講,然後完整的給同學們聽了這個故事。有了這兩次的聆聽經歷,學生對故事的大概內容也有了一定的瞭解,然後學習歌曲,邊聽邊體會俄羅斯歌曲的特點,運用音樂要素讓學生感受歌曲的情緒、速度、加深對故事的理解。為了鍛鍊學生的説、演、唱、創等多方面的能力,我還設計了拓展練習,讓小組合作,發揮大家的智慧,為歌曲做簡單的表演,最後形象生動的加入瞭解説詞,邊説、邊唱、邊表演,培養了學生的綜合音樂表現了,達到了小小音樂劇的目的。

然而,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每一節課都會有它不如意的地方。本節課中學生的創編有的同學沒有積極參與,而是看着別人去做。老師應該及時的啟發、鼓勵,應該讓學生多參與,慢慢提高學生的表演能力。雖然表演是學生的弱項,但做為教師還是應該培養學生的這種能力,以後我在上課時要多進行這方面的培養,讓每一個學生的創造力和表現力都能得到提高。

小河蚌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6

這節課我的教學目標是感受豐富多彩的成語世界,瞭解成語的來源,在積累的基礎上學會正確的辨析成語,最終學會正確的使用成語。針對教學目標,我進行了四個環節的設計:溯本求源、成語接龍、辨析成語、設計成語名片。本節課我運用成語結合我的名字設計了一張成語名片來導入,讓學生們感受到成語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整個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了,學生們都很驚奇,原來成語可以這麼用,他們的學習興趣一下子就起來了。這讓我認識到,課堂導入在課堂教學中不是可有可無的,如果每節課的開頭都是:好,我們今天來學習第x課。學生哪裏來的學習興趣呢?在備課時,設計一個精彩的導入是不可忽略的環節。學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都接觸和積累了一些成語,在課前,我特意讓學生每人寫出20個成語,然後在課堂上和班裏的同學交流、分享。學生們通過自己的收集、同學的分享充分感受到了成語世界的豐富多彩。這一階段是感性的認識,在認識的基礎上通過梳理了解成語的來源。這是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總結。

溯本求源環節我主要讓學生通過連線來完成,成語的來源主要有6類,分別是神話傳説、寓言故事、歷史故事、文人作品、外來文化、生活俗語。學生平時積累成語,只是理解成語的意思,很少去追溯成語的來源。所以在連線的時候,學生把握不是很好。學生對成語的來源很有興趣,特別是對來自神話傳説和歷史故事、外來文化的成語。這些神話傳説、寓言故事、歷史故事本身就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珍品,學生學習成語就是對中華文化的傳承。在瞭解成語來源後,我設計了成語接龍的環節,目的是檢測學生的成語積累量。

成語接龍的首個成語我都是讓學生出,學生出的成語都比較難,不容易接上,所以這個環節沒有達到檢測的效果。積累成語的最終目的是學會運用成語,運用得當會起到畫龍點睛的藝術效果,運用不當會貽笑大方,所以在辨析成語環節,我找了一個反例,國小生寫的作文《我的一家》,作文中運用了很多成語,但都用得不恰當。學生在看完作文之後,對誤用成語有一個更深刻的印象。成語的誤用分為多種類型,課前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收集歸納了他們在平時考試中接觸到的類型和例子,並且在課堂中展示。

學生們都收集到了很多的例子,在課堂展示過程中也落落大方,從容自信。新課改提倡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強調的是學生學習過程。學生收集歸納展示就是他們自己學習的過程,在學習過程中培養了他們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效果比教師的滿堂灌來得好。在學生展示過程中,我沒有做到及時的反饋。每個學生展示完後,教師要對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的糾正,對於學生沒有漏講的知識點要及時的補充。

在這個環節,教師和學生是脱離的,凸顯了學生的主導作用,但是教師沒有起到點撥、提升的作用。這是這個環節做得不好的地方。在歸納完成語誤用類型後,教師再出幾個大學聯考成語題當場檢測學生的掌握情況。最後是由學生運用成語,結合自己的名字,給自己設計一張成語名片。這個環節和導入環節相呼應,這個環節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在設計過程中也體現了學生的個性。整堂課學生都積極配合,課堂氣氛非常活躍。但是由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時間把握不當,導致後面的辨析成語、設計成語名片的環節時間不充分,而這兩個環節恰好是本節課的重點。這也提醒了我,在教學設計時,要大膽的取捨,與其面面俱到,不如抓住一點深入的挖掘。成語是中華文化的微縮景觀,在成語這一塊還有很多挖掘的地方,通過學習成語,讓學生深刻地感受與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小河蚌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7

《大樹的故事》這節課是我和孩子們都喜歡的一個學習內容,我把這節內容提前到這多彩的秋天。

故事最能觸動孩子們的內心世界,我決定用“大樹的故事”導入課題。這個故事應該是一個開心的、讓孩子們動手動腦的故事,經過反覆思考,我編出這樣一個故事:森林裏有一顆好大好大的樹,它的根鬚扎得很深,樹幹又粗又壯,樹枝向四周擴散,滿樹茂密的葉子綠的發亮。誰能畫出這棵大樹?我指兩名學生畫大樹,比一比誰畫的大,然後範畫一棵大樹,邊畫邊概括樹的幾個主要組成部分。

接着講故事:這棵大樹可是動物們的樂園——小鳥在樹枝上築巢、小松鼠在樹幹上睡覺、小兔子在樹下采蘑菇……慢慢地,它們都成了大樹的好朋友,每天都有好多動物朋友陪着大樹。誰來幫大樹把朋友請到身邊?我讓舉手積極的同學自己上講台,把動物朋友畫在最恰當的地方。並很快確定學 生的畫裏缺乏的重要方面,悄悄對個別學生進行提示。

故事還在繼續,我給大樹畫上笑眯眯的眼睛和彎彎的嘴巴:同學們,咱們讓大樹更開心了!可大樹有個心願——我稍作停頓,你們猜猜是什麼心願?

孩子們的情緒很快被調動起來,紛紛各抒己見。他們的想法出乎意料的奇特:有的説,大樹想和我們人類做朋友;有的説大樹想像它的朋友一樣四處走走看看;還有的説,大樹想到我們的課堂裏,跟我們一起學習,聽老師講故事......每一個想法都那麼新奇、可愛!

每個孩子都在思考,都想表達,我也被孩子們的情緒感染了!你能幫大樹完成心願嗎?你一定有好辦法! 很快,課堂上有湧起一次高潮:大樹原本就是人類的好朋友,有的人亂砍濫伐樹木是不對的,人類應該愛護綠色;等大樹的果實成熟了,小動物摘走果實,就能把大樹的種子帶到每個角落,就好像大樹去了每個地方;我把大樹畫下來,它不就可以到我們的課堂裏來了嗎?...... 趁熱打鐵,我提示孩子們用畫筆把自己想到的記錄下來,孩子們思維活躍,大都已經“胸有成竹”,作品明顯好於前幾次。

第二節課完成作品後,我還組織學生講“大樹的故事”,並根據孩子們的故事自然提出我的課堂小結:大樹的故事可真多,有開心的,也有不開心的。但只要我們都來愛護它們,它們一定會帶給我們更多開心的故事!

整節課在故事中自然生成,孩子們輕鬆愉快,活躍的課堂氣氛也讓我極為輕鬆。

小河蚌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8

1、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這個故事主要講了一個貧窮的漁夫,到海邊去捕魚,意外地撈上來所羅門王封鎖魔鬼的瓶子。他打開瓶子,狡猾兇惡的魔鬼鑽了出來,想要殺死他。漁夫用自己的智慧戰勝了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鎖在瓶子裏。

2、讀了這個故事你明白了什麼道理呢?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擁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強大的、不可戰勝的。

3、想一想漁夫是怎樣用智慧戰勝魔鬼的?

他是假裝不相信魔鬼是住在這麼小的一個瓶子裏的,把魔鬼重新騙回了瓶子裏。

4、結合上下文,想想下面這兩句話的意思。

一聽所羅門早死了,魔鬼立刻兇惡地説:“漁夫啊,準備死吧!你選擇怎樣死吧,我立刻就要把你殺掉!”

從“立刻”一詞我們可以看到魔鬼兇惡狡猾的本性,因為對所羅六有所懼,所以一出來時還是一副卑躬屈膝的軟弱模樣,等聽説所羅六已死了,須臾間,原形畢露,兇惡無比,恩將仇報,並且編一串謊言為自己無恥的行為找藉口。我們不由得會想?狼和小羊?中的狼,想做壞事還給自己編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狡猾之極,無恥之極。

小河蚌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9

本課是長春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人間情”這一版塊中的一課。

本文講述了一個給人無窮回味和無限的感人故事,展現了人性的善良。文章篇幅短小,卻給人留下了大量的思考空間。本文采用白描的寫法,寫了病重的吉姆對同樣病重的的大衞給予的鼓勵和希望,以期使之堅強樂觀地生活下去。則當吉姆死後,大衞搬到靠窗户的那張牀時,他驚奇的發現被吉姆描繪得如詩如畫的窗外,“除了一堵灰白色的、光禿禿的水泥牆之外,什麼也沒有……課文寫到這裏戛然而止,給人留下了無限回味空間。

在教學時我首先從課題引入“同學們看到課題你有什麼疑問?”此時孩子們暢所欲言,分別談出了自已的疑問,其中不乏一些有價值的問題。“病房裏發生了什麼事?這件事為什麼了發生在病房裏?這件事發生在誰與誰之間?”我馬上追問“好的,同學們現在就帶着你的這些疑問,我們到書中去尋求答案吧!”孩子們在初讀課文之後,都能簡單的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內容,但在語言上還是有些囉嗦,我因勢利導,馬上用比較簡練的語言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孩子們馬上就對文本有了一個整體的定位。

“同學們,在讀文的過程中,你又產生了什麼疑問呢?”“為什麼説這個病房是特殊的病房?它特殊在哪?”“為什麼吉姆要把窗外描述的那麼美好?”……這些問題產生之後,我並沒有馬上公佈答案,而是請同學們再讀課文,小組討論發表自已的看法。在合作處理完這些問題後,我又請同學分別扮演兩個人物,通過讀吉姆描繪的外面美好世界,請學生讀出自已的體會,那麼你能為文章補白嗎?這樣處理既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自已對美好生活的獨特感悟!

文章結尾,當結果大白於天下的那一瞬間,不只是大衞,就連所有的讀者都為之振撼,窗外是一堵牆,什麼都沒有,當讀到這時,我感到孩子們有些振撼了,我引讀“孩子們,窗外沒有……沒有……沒有……”此時我發覺孩子們的眼角濕潤了。他們飽含深情的朗讀着文本,讀出了他們內心深處的感動!

“你是大衞,你會説什麼,做什麼?大衞會怎麼對待疾病和其他困難?如病房裏又來了病友,大衞會怎樣做?”請學生動筆寫寫你的感悟,藉此小練筆訓練學生的文筆,同時在孩子們內心深處種下了一顆善良的種子。讓孩子們能夠,珍重自已的同時,樹立一種“大愛”之情!

當然了在教學中,不乏一些遺憾。在問題的情境設計上有些不緊湊,孩子們在朗讀上的時間分配還是不夠,分析過多,教師牽的太多!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不斷改進,使每節課都精彩!

小河蚌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10

《火車的故事》這篇課文介紹火車種類的常識,分別向我們介紹了蒸汽機車、內燃機車、電力火車、磁懸浮火車,以及火車提速、修建青藏鐵路等有關我國鐵路建設的成就,展現了我國鐵路建設迅速發展的大好形勢,藉以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下面是上完課後的一些小結:

一、抓住關鍵詞句

我抓住“夕發朝至”一詞,讓學生理解火車發展到現在的速度之快,並引導學生理解科學給人們帶來的好處,激發孩子們對科學的興趣。我還抓住課文第三段的第一句“小明查了好幾本書。”教學,讓學生明白不懂就要問,就要查的道理,同時,又結合班裏愛讀書、愛提問題的學生,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收到良好效果。課後,很多學生都帶着查到的問題的答案開心地向我彙報呢。

二、以讀為本,學生合作探究

在《火車的故事》的教學過程中,我重點體現“以讀為本”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採用多種形式的讀。在讀中思考、讀中感悟。設計了幾個比較好的教學活動,通過活動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培養了學生的小組合作精神。比如在學習《火車的故事》第三自然段時我的教學設計是這樣的:先讓學生們自己閲讀第三自然段,然後提問:“你從種瞭解到了什麼?”根據學生的回答寫出板書:蒸汽機車、電力機車、磁懸浮火車。接着提問:“你能向其他同學簡單介紹文中提到的三種類型的火車嗎?然後再問問大家你喜歡哪一種?為什麼?你還知道有什麼樣的火車?給大家介紹介紹。”最後能像小介紹員一樣把第三自然段的內容有感情地讀出來嗎?比一比,看看誰讀得有感情。

小河蚌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11

在指導學生預習課文時,學生基本已經把文中的大致內容瞭解清楚,而且閲讀批註也已經做好,這為我重新改變教學設計準備了條件。同時曾經在大學時就有過演話劇的經歷,我非常自信能夠調控好。開始上課了,我儘量用比較温和地聲音説:“同學們,我們學習完了《去年的樹》,從小鳥尋找樹的過程中感受到友情的可貴,誠信的可貴。今天我們來學習另外一篇《小木偶的故事》,看看在小木偶身上又發生了什麼事情呢。這次我想選幾個學生來演一演這個故事。”聽到我説表演,同學們頓時就來了精神,爭先恐後地舉起手來。為了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準備,我就讓大家自己選定一個角色,然後自由地演繹,認真地默讀着,細心地批畫着,“板着臉、笑嘻嘻、憤怒、親熱、温柔、痛苦、傷心、着急、委屈、生氣、齜牙咧嘴、嘟嘟囔囔、可憐巴巴、放聲大哭”等等表情詞。等覺得自己把握到位了,就停下來坐好。大概十分鐘過去了,學生們都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準備,一個個躍躍欲試的表情,讓我也為之一振。我非常想和同學們享受這一過程,於是我輕輕地問同學,願意給老師一個機會演嗎?結果學生們都非常樂意地點頭。

我扮演小紅狐,另外再選了幾個學生扮演小木偶、小白兔、熊警察、老婆婆、藍鼻子小女巫。為了把狐狸的狡猾演繹得淋漓盡致,我在表演時儘量的用可愛的動作和甜美的語言來表達,這時大家都進入了狀態,委屈、傷心、憤怒的小木偶也演得很到位,可是它只有笑嘻嘻的表情,所以非常難把握。特別突出的是小白兔,那個齜牙咧嘴的表情,蹦蹦跳跳的動作真是很像,全體同學都不由得鼓起了掌。老婆婆在臨走時的嘟嘟囔囔,小孩也盡全力的扮演。小女巫的神奇力量是學生們最喜歡的,飾演得很天真可愛。孩子們熱情高漲,每個人都賣力地演出,歡笑聲充溢着課堂,我發現他們真是可愛至極,又非常聰明!在演童話故事的過程中小孩們也已經充分理解了那些表情詞。

小河蚌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12

今天和學生們一起學習《病房裏的故事》這篇課文,在結尾處,給孩子們講了美國作家歐;亨利在他的小説《最後一片葉子》裏的故事:病房裏,一個生命垂危的病人從房間裏看見窗外的一棵樹,在秋風中一片片地掉落下來。病人望着眼前的蕭蕭落葉,身體也隨之每況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説:"當樹葉全部掉光時,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畫家得知後,用彩筆畫了一片葉脈青翠的樹葉掛在樹枝上。

最後一片葉子始終沒掉下來。只因為生命中的這片綠,病人竟奇蹟般地活了下來。

孩子們就這個故事談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有的説:“希望對大家來説太重要了。”有的説:“我們要有希望。”是呀:人生可以沒有很多東西,卻唯獨不能沒有希望。希望是人類生活的一項重要的價值。有希望之處,生命就生生不息!

小河蚌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13

《亡羊補牢》這篇文章短小精悍,上這篇課文我感覺有點困難。我經驗不是很豐富,上課之前改了好幾次教案。不過我的收穫正是在修改教案的過程中獲得的。通過 這次上課,我充分體會到鑽研教材對於上好課的重要性。只要這樣才能準確把握文章中的難點。教學的目標才能更明確。另外,明確了目標還要注意方法。瞭解故 事,讀懂寓言所藴涵的道理,這既是寓言學習的主要目標,也是寓言學習的方法,在教學時我把學習的目標與方法清晰地教給孩子,而且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紮實進 行,即使孩子不能理解的時候也不要慌,要一步步地引導孩子,讓孩子去發現答案。例如:在理解題目的意思的時候,學生總是不能説出其意思,而是在講述“亡羊 補牢”這個成語故事。這時候我先引導學生理解每一個字的意義,在教給學生解釋詞的意思的時候,可以把詞中每個字的意思進行整合,即可解釋清楚這個成語意 思。在我慢慢的引導下學生終於知道了如何解釋“亡羊補牢”這個成語的意思。在解釋每個字的意思的時候,我慢慢的滲透一種學習方法,即:把字詞的意思放在文 本中去理解的方法。讓學生在書中找到想要的答案。學會正確的閲讀。

另外,我抓住了文中的一些重點詞句。讓學生自己探索,自己去理解。充分 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發揮學生的想象,想象養羊人在修補羊圈時,原來勸告過他的街坊剛巧路過,想想街坊會怎麼説,羊人又會怎麼回答。在此過程中注 意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讓學生用規範的語言正學表達。

最後,在學生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悟出道理。並讓學生聯繫實際生活談感受,使學生真正受益。再有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中要求學能能夠講出這個故事。在完成這一教學目標的時候,我沒有簡單的要求他們講故事,而是創設了一個情境,讓他們用這個故事去勸説身邊的人。

課後,我覺得這節課結束的比較倉促。説明我對課堂的節奏還不能很好地把握。對個別學生的關注還不夠。另外,這節課朗讀的不是很充分。以後要加強。

總之,經過這次上課我學到了很多,我只總結出了幾點:

(1)要切實開展探究性學習,多嘗試自主學習。

(2)注意各個環節的連接。

(3)多鑽研教參,分析課文突破重難點。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吸取教訓越做越好的。

小河蚌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14

《小木偶的故事》是一篇閲讀課文,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先交給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知道怎樣來學習課文。按照步驟,有條不紊的完成學習任務,既鍛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又減輕了教師的負擔,突出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

閲讀課文的教學要突出閲讀能力的培養,所以,在教學時,我注意增加學生的閲讀訓練,採取多種方式閲讀,不讓學生對閲讀有厭煩的感覺,例如:自讀、組內讀、推薦讀、分角色朗讀。閲讀方式較多,但學生的閲讀水平不高,所以,課堂教學時間顯得緊緊巴巴,以至於對課文內容的分析顯得有些倉促,第五部分的內容進行得不夠充分。

針對這一現象,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要多給學生閲讀的時間,逐步提高學生的閲讀水平,進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河蚌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15

過去,在校本成語故事課的教學過程中,有兩個問題一直困惑着我。一個是一節課學兩個成語故事,時間總是不太夠用,有時只能完成一個故事的教學任務。再一個問題是我每次講完故事,就讓學生説出喻義。學生往往亂説,因為他們對故事的理解還不到位,我就讓他們再複述故事,如果學生還説不準,我怕時間不夠用就給出現成答案。讓學生硬把答案記住。

為解決這兩個問題,我在教法上不斷探究,終於尋找到了較好的教學方法。

過去我是讓學生全文複述故事或全文表演故事,這樣耽誤了好多時間。現在,我只挑能揭示成語原意和喻義的重點部分讓學上覆述或表演,再設計關鍵性的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交流。這樣,學生就能很容易地説出來成語的原意和喻義,真是水到渠成,又節省了時間,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如成語故事《焦頭爛額》和《曲突徙薪》來自於同一個故事,這人故事較長,要是一遍遍去複述全文,時間肯定不夠用。我仔細分析,發現故事當中客人對主人提建議的那段話,就是“曲突徙薪”的原意,賓客説的話就是故事中藴藏的道理。我就把這兩段作為重點,讓學生複述,並畫圖加以演示,使學生自然而然地歸納出了“曲突徙薪”的原意和比喻義。而後我又通過設計問題:那些救火的人被燒得怎樣?他們的處境如何?引出了焦頭爛額這個成語的願意和比喻義。最後又讓學生用這兩個成語進行説話練習。由於問題設計精當,不拖泥帶水,只用了半節課時間便完成了這兩個成語的教學任務。

後半節課,我採用了猜畫謎的方法導入到“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一成語的教學之中,由於方法新穎,學生感到新鮮有趣,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我趁機讓他們分組表演,把鷸和蚌爭鬥的場面再現出來,並讓學生説出誰贏誰輸,而引出雙方爭持不下,結果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從中得利的道理,自然而然地説出了這個成語的喻義。並通過聯繫實例讓學生加深了理解,並能夠學以致用。

這次縣教研室老師來聽課,我輕鬆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在讓學生明白了道理的同時,知道了成語的來源,瞭解了喻義,學會了使用,達到了教學目標的要求。受到了聽課老師的好評。

小河蚌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16

被調研耽誤了一天,今天上完了後兩則成語故事,總體情況和《自相矛盾》的感覺差不多:想教的都教了,但課上完了覺得很沒味兒。到底存在着什麼問題呢?究竟該怎麼上呢?反思無果後,上網瀏覽別人的教學設計,發現也都大同小異,和我的教學也相差無幾。有搜教後記來看,看到了因為名叫“盧永霞”,被一些網友稱作“名師”的老師的該課教後記。

這篇教後記主要分兩個部分:第一是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以及大致的教學設想,第二是對前兩則成語教學片斷的描述及自我點評。

先看了他對教材的分析, 盧老師在讀教材之處也產生過和我一樣的疑問:“看看課文,直白如話,幾乎找不到訓練點,而這三個成語又是學生耳熟能詳的,課前他們都能對成語所表達的寓意説出個大概來。那麼這樣的內容該如何進行教學呢?學生的學習起點在哪兒?課堂教學的訓練點在哪兒?學生學習的興奮點又在哪裏呢?”然而盧老師通過自己的進一步解讀,從簡單走到了更深層次:“這三則成語故事雖然看似相同,都是按事情的發展順序來敍述,但是在表現人物的時候,寫作方法卻不盡相同。比如第一則故事着重抓住人物的語言來表現人物‘誇口’以及言語前後牴觸的特點,從而烘托出‘自相矛盾’的主題思想;而第二則故事則主要通過人物的動作描寫來表現‘濫竽充數’的結果,如‘鼓着腮幫,按着竽眼兒,裝出會吹的樣子,居然也得到了和別人一樣多的俸祿’和‘只好逃走了’;第三則故事則抓住對事物的客觀描述來表現張僧繇所畫的龍點睛前後的變化,從而突出點睛之筆的神奇。”

看過盧老師的教學片段後,發現其實不少做法正如我所做了的,但區別在於,我是漫無目的的,三個故事的教學都顯得過於隨意,沒有內在的聯繫,而盧老師因為之前充分的教材解讀,整個教學過程因為有明確的教學目標的指導,顯得從容有致,教學效果自然也就出來了。其實很多時候,像我這樣的普通老師不是不會上課,而是不會有目的地清醒地上課。盧老師的這篇教後記不僅幫助我理清了本課教學的思路和方法,更給我以啟示:教學要有效,教學目標就要明確;教學目標想明確,就必須對教材進行深入地自主的解讀。

下面整理一下我在他人的設計或反思中所看到的,與我的教學相一致的幾點做法:

1、第一則成語故事《自相矛盾》,從“矛”和“盾”入手,理解課題詞語,在讀懂故事。這整則故事的教學突出對人物語言的理解和感情朗讀。

2、教學《濫竽充數》時,抓住“南郭先生從來不會吹竽……居然得到了和別人一樣多的俸祿。”“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這兩句話來統領全篇的學習。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南郭先生前後不同的心理變化,想象他內心的想法。

3、教學《畫龍點睛》時主要式讓學生們通過一些詞語去想象人物的話語,如“一再要求”“驚歎不已”等。

儘管有不少相同的“想”,但我缺少的正是“構”,以後要學會深入分析文本,“構想”教學過程,才能讓課堂更精彩。

《成語故事》這篇課文用簡潔的語言講述了《自相矛盾》《畫龍點睛》《濫竽充數》三個成語故事,看似簡單的故事情節卻藴含着豐富的成語內涵。怎樣在兩個課時內把三個故事全講完?我決定把三個故事放在一起處理,安排第一課時初讀課文,瞭解故事情節;第二課時研讀故事,理解成語內涵。教學環節力求簡單,問題設計直中關鍵問題,使課堂教學真正的達到“簡單、有效”!

教學《自相矛盾》時,我抓住賣矛人為什麼張口結舌?引出其自相矛盾之處,進而理解成語內涵。講到《濫竽充數》時,我直接問:文中的兩個皇帝愛好有什麼不同?簡潔明瞭地解決了故事的關鍵,使學生明白了濫竽充數的後果,受到教育。最後教學《畫龍點睛》時,我引導學生對比張僧繇點睛前後龍的變化,展開想象和討論,從中領悟故事的寓意。整節課思路清晰,學生也學得興趣盎然。我想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之一,不正是精減問題,避免無謂的問答浪費課堂時間嗎?總之,課堂提問要有實效,有的直切關鍵,有的逐步深入,有的迂迴跳躍,使課堂提問的富有藝術性。

小河蚌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17

《維生素C的故事》是蘇教版國小語文四上的一篇課文,文章記敍了維生素C的發現經過。文中寫哥倫布帶領船隊在大西洋探險中遇到了“海上凶神”的怪病,部分被留在荒島上的病重船員靠吃野果子存活了下來,由野果子人們發現了人體不可缺少的維生素C。這篇課文告訴我們:許多科學的新發現都是在生活實踐中經過細心觀察、反覆研究才獲得的。

讀罷全文,我覺得課文的語言平實、淺顯、流暢,全文敍述有條有理,層次清晰。在教學過程中我着重抓住了兩條線,較好的把握了文章的重點,同時也巧妙地化解了文章的難點:

一、抓“海上凶神”關鍵詞,體會航海之苦,探究船員病因。

通過讀文,學生很快能從文章的最後一個自然段讀懂,所謂的“海上凶神”實際上就是“壞血病”,它是由於人體長期缺乏維生素C引起的。可是,在當時,哥倫布及他的船員知道這是一種什麼病嗎?(不知道)得了這病有怎樣的症狀?(病人先是感到渾身無力,走不動路,接着就會全身出血,然後慢慢地死去。)指導學生讀好這句話,讀出“海上凶神“的可怕。

“那時,航海生活不光非常艱苦,而且充滿危險。”這是課文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這句話不僅點明瞭航海的艱險,更暗含了船員們得病的原因:因為在漫長的航海生活中,船員們所能吃到的只有黑麪包和鹹魚。

二、抓哥倫布情感線索,感受人物心理,探究發現過程。

哥倫布的情感變化是串聯整個故事的一條比較明顯的線索,教學中緊扣這條線索,不僅能突出重點,而且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生的探究意識使學生更好地把握課文主旨。

教學中,引導學生着重體會,哥倫布在航海不到一半路程看到已經有十幾個船員相繼病倒時“心情十分沉重”。那些病重的船員為了不拖累大家,主動要求留在荒島,哥倫布“噙着眼淚點了點頭……”的矛盾心情。當哥倫布的船隊勝利返航接近荒島時哥倫布心情“越來越沉重”。到最後看到他的那些船員劫後餘生時的“又驚又喜”。進而引導學生以“重逢”為題,想象説話。把那些在荒島上的船員是如何活下來的,説出來。通過他們前後所吃食物的不同探究治癒“海上凶神”這種怪病的良方,從而揭開它神祕的面紗。

哥倫布得知那些留在荒島上的船員活下來的原因後,並沒有停止探究,而是急切地把他的疑問告訴了醫生,最後才發現了維生素C。這樣文章主旨的揭示就水到渠成了:“許多科學的新發現都是在生活實踐中經過細心觀察、反覆研究才獲得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x3n36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