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但願人長久教學反思(精選16篇)

但願人長久教學反思(精選16篇)

但願人長久教學反思 篇1

古往今來,很多文學家、詩人喜歡借月亮抒發內心的情感,所以我在教學時,以月亮為線索,引導品讀感悟。

但願人長久教學反思(精選16篇)

教學開始以中秋節導入,説到中秋節,班上多數學生並不清楚,很多學生將他與重陽節混淆,我向學生介紹了一下中秋節,重點突出了它是閤家團圓的象徵,每逢中秋,人們常常望月思鄉,懷念親人,盼望親人團聚。

導入課題後我和學生共同欣賞了王菲的一曲《但願人長久》,優美的旋律將學生的情感一下子調了上來。接下來,圍繞月亮讓學生背誦了一些經典詩句。

第四自然段教學時,蘇軾的情感由思念變為埋怨,教學時主要抓住了文中的反問句:“無情的月亮啊,你為什麼偏偏在別人分離的時候變得這麼圓、這麼亮呢?”通過教師的範讀、學生讀等多種形式體驗他當時複雜的內心體驗。同時我也引導學生抓住後面的省略號省略了什麼進行了討論,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也加深了對文本的體驗。

最後兩小節,主要引導學生體會蘇軾寬慰的內心體驗。通過反覆朗讀,學生感受到了他熱愛生活、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

但願人長久教學反思 篇2

昨天執教了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二課《但願人長久》,文章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文學家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創作經過。

文章以蘇軾的情感變化“思念——埋怨——寬慰”為點貫穿文章始終。在教學時,圍繞這三處情感點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討論交流。

學生讀完第二自然段很快就感受到他內心思念親人的情感。我引導學生探究表達情感的詞句。從“心緒不寧”、“形影不離”等詞句中可以感受到對弟弟的思念之情。由第二小節學生聯想到唐代大詩人王維的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也恰恰表達了蘇軾當時的情感。在教學“形影不離”時,文中一句“他們倆一起讀書,一起玩耍。”解釋了這個詞的意思,我又讓學生進行了聯想:“他們在一起還會幹些什麼呢?”學生浮想聯翩,有的説:“在一起吃月餅、賞月”,有的説:“過年在一起包餃子,放鞭炮”等。學生的聯想一方面加深了對詞意的感悟,另一方面也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蘇軾於弟弟蘇轍的手足情深。

但願人長久教學反思 篇3

昨天執教了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二課《但願人長久》,文章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文學家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創作經過。

文章以蘇軾的情感變化“思念——埋怨——寬慰”為點貫穿文章始終。在教學時,圍繞這三處情感點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討論交流。

學生讀完第二自然段很快就感受到他內心思念親人的情感。我引導學生探究表達情感的詞句。從“心緒不寧”、“形影不離”等詞句中可以感受到對弟弟的思念之情。由第二小節學生聯想到唐代大詩人王維的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也恰恰表達了蘇軾當時的情感。在教學“形影不離”時,文中一句“他們倆一起讀書,一起玩耍。”解釋了這個詞的意思,我又讓學生進行了聯想:“他們在一起還會幹些什麼呢?”學生浮想聯翩,有的説:“在一起吃月餅、賞月”,有的説:“過年在一起包餃子,放鞭炮”等。學生的聯想一方面加深了對詞意的感悟,另一方面也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蘇軾於弟弟蘇轍的手足情深。

但願人長久教學反思 篇4

創設情景,包括創設問題情景,遊戲情景,活動情境等。人的情緒和情感總是相互感染的,教學活動既是知識信息的交流過程,又是教師,教材,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過程。教師要力求挖掘教材中健康,愉悦的情感去感染學生,並使其產生強烈而積極的內心體驗,從而把自己的教育要求內化為學生的動機與需求,也就喚醒了學生的主體意識。

我在教學《但願人長久》一課時,為學生創設了這樣的情景,通過播放音樂,讓學生一邊聽一邊想蘇軾當時的心情。由於他和他弟弟分別7年了,特別想念弟弟,看到天上的圓月,他埋怨起來,為什麼在別人的分離時月亮變的這麼圓,這麼亮創設這樣的情景,調動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又通過讓學生在感情品讀中體會親情,理解詩人所表達的意境。隨後,我又問學生你在中秋節這一天有沒有和親人分離的場面,你又有什麼感受。有的學生説我姐姐在遠處上學,去年中秋節這天她沒有回家來,我們吃月餅的時候很想念姐姐,我想此時此刻,姐姐要是能和我們坐在一起賞月,吃月餅。那該有多好啊。有的同學還説在過中秋節的這一天。爸爸打工在外,遠離家鄉,一家人都很想爸爸,接着我問,你此時此刻的心情也和詩人蘇軾的心情是一樣的 ,用哪一句話來表達,學生説:“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從學生的回答中,我明白了他們確實理解了這句話的含義。用這樣的方法理解起來就容易的多了。

但願人長久教學反思 篇5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語言通俗易懂,表達方式獨特,是由兩篇科普小短文組成的。《“打掃”森林》講述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從前德國有個林務官,一上任就命令護林工人把森林裏的灌木、雜草、枯枝爛葉砍光除盡,結果此舉破壞了大自然的生態平衡,好心辦了壞事,把森林漸漸給毀滅了。進一步明確大自然能給人類以警示和啟發,學習用聯繫的眼光認識自然界。《

人類的老師》短小而又充滿趣味,通過生動的實例,介紹了科學家從蜻蜓、鯨等動物身上得到啟示,有所發明、有所創造。這篇課文告訴我們,研究大自然的特點和規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可以從中受到啟發,從而更好地指導人類的發明創造活動,更好地指導我們利用大自然的規律,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大自然,為人類服務。

但願人長久教學反思 篇6

這篇課文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説《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草船借箭的故事發生在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孫權各據一方。當時曹操剛剛打敗劉備,又派兵進攻孫權,於是劉備和孫權聯合起來抵抗曹操。劉備派諸葛亮到孫權那裏幫忙作戰。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孫、劉聯合抗曹的時候發生的。課文寫周瑜由於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同周瑜鬥智,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足智多謀、才智超羣。

課文結構嚴謹。故事以“借”為主線,按事情發展順序進行敍述。先寫了草船借箭的原因;之後寫了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準備;然後重點寫了草船借箭的經過;最終寫了事情的結果──箭如期如數交付周瑜,周瑜自歎弗如。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敍述得清清楚楚。不僅僅如此,文中的許多資料還前後呼應,如,結尾與開頭照應。這樣嚴謹的結構,大大增強了故事的完整性和嚴密性。

開頭部分周瑜與諸葛亮軍中議事,周瑜步步緊逼,其毒計可謂蓄謀已久,大有天衣無縫、諸葛亮必死無疑之感。諸葛亮沉着應對,還出乎常理地將造箭時間降至三天,使得周瑜都認為在開玩笑。借箭時,曹營萬箭齊發,諸葛亮飲酒取樂,完後還大呼多謝,使故事情節曲折生動。

諸葛亮、周瑜是文中的主要人物。諸葛亮,文中着力讚美的人物,他神機妙算,對周瑜的險惡用心瞭然於胸。但他不動聲色,出人意料地提出只要三天,並按周瑜意願立下軍令狀。周瑜大喜過望,以為陰謀得逞,諸葛亮對借箭妙計進行了通盤研究和周密安排。他算到了天氣,明白第三天四更時分必須有大霧;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條船以繩索相連,一字排開,兩面受箭;他也算好了人,明白魯肅忠厚守信,特向他借船,明白周瑜聰明過人,所以不讓魯肅提借船之事,明白曹操謹慎多疑,看不清虛實不會輕易出兵,因而大張旗鼓,霧夜佯攻曹營;他甚至算到了周瑜取箭後必然疑惑,但絕不會直問原因,所以請魯肅同船取箭,做個見證,回去好向周瑜講述取箭經過,給周瑜一個迎頭悶擊,讓他清醒地看到自我陰謀的慘敗。周瑜,智謀過人,但他自負,妒賢忌能,他以作戰急需為名,設造箭之計,事出為公,諸葛亮不好推辭。讓諸葛亮自入圈套,還立下軍令狀,人證、物證俱全,諸葛亮有口難言。此計之毒,非一般人所能破。此外,文中還塑造了忠厚守信的魯肅、多疑謹慎的曹操等人物形象。鮮明的人物形象,更增添了故事的吸引力,這是經典作品的藝術魅力。

但願人長久教學反思 篇7

《説聲“對不起”》這一課主要講學生之間經常會發生小的摩擦,如何處理這些矛盾,是每個學生成長過程中必須學會的交際能力。這篇課文,生動地記敍了陳剛不小心劃破陸葉下巴後向陸葉道歉的心理過程。上這一課之前剛好班上的一位男生烜發生了這樣一件事:

星期一下午是上選修課的時間,那天下午放學時,男孩烜的媽媽來教室裏找我,看到她不滿而略帶氣憤的神情,聽完她的述説,我才明白,烜在上足球選修課時,因為不小心絆倒了籃球選修班上一位高年級的男生,那個大孩子事後在自由活動時找到烜威脅了一番後,把他的口風琴拿走了。烜媽媽一邊在氣自己的孩子不爭氣,遇事不主動和老師報告,一邊氣那個大男孩太欺負人。我看了一眼在一邊默不作聲的烜,再次問了事情的經過,然後跟他説:“孩子,你看,今天媽媽來學校裏很生氣,你知道是為什麼嗎?”烜説:“因為我把口風琴搞丟了。”“還有呢?”我再問。“還有我沒有把事及時跟老師説,沒有及時處理這事情。”烜低頭小聲説。我摸摸他的頭説:“對啊,看來你心裏都明白呢!現在放學了,大家都回去了,你也找不到那位哥哥了。你和媽媽先回去吧,我們明天再找選修課的老師協助處理這事兒了。”

這事過後第二天正好上新課《説聲“對不起”》,新課導入時,我對孩子們説:“上課前,我先給你們講一個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小故事。”然後我把烜的選修課風波説了一遍,之後提了一個問題:“烜已經明白了自己的不對,但是,你們想想吧,大哥哥為什麼會在發生碰撞事件後拿走烜的口風琴呢?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避免這件事的發生?”問題提出後,孩子思維很活躍,有説到應該及時和老師彙報,更多的孩子説到——事情發生時,應該及時和對方説聲“對不起”。

聽到孩子們思考的結果,我很滿意,通過拿這件剛剛發生的身邊的小事情作為新課的導入,達到以下幾個好的效果:一、孩子們聽得認真,思考很有現實意義,對他的今後的行動指導有參考價值。二、開門見山,直觸學習課文要達到的最終教育效果。三、以“説聲對不起”為重點詞,展開了後續學習,對人物內心彷徨猶豫的理解,對同學和老師的友情幫助的認同提供了實際的事例,引導孩子從自身出發,感同身受地理解了“我”。在朗讀課文時也能抓住人物內心,讀出情感。

但願人長久教學反思 篇8

20____年5月19日上午第二節課在學校四樓電教室,我參加了學校“適度教育綠色課堂優質課比賽”。從以往教學來看,一年級的孩子對《口哨與小狗》這節音樂欣賞課興趣濃厚,而且我自身也非常喜歡這首樂曲,所以我重新將這節課的內容進行了整合並拓展,參加了這次優質課比賽。

在教學設計中,我意在培養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發展音樂的感受能力,讓學生學會欣賞音樂,會聽、會想、會説、會演。按照這個思路,課堂上我一是引導學生進行對“小主人”、“小狗”等角色的模仿,提高了學生的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體會創編的樂趣;二是在打擊樂演奏過程中運用多種手段使學生初步瞭解樂曲的結構、旋律和內容;三是把教學活動的內容和生活實際相聯繫,喚起學生對於寵物的愛心情感,這種體驗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孩子們沉浸在了一種遊戲般的歡快之中,不知不覺就接受了音高、節奏、聽辨、協調統一等等綜合音樂能力的訓練。

新課標明確指出“要堅持以音樂為本,倡導完整而充分的聆聽,並將其貫穿於音樂教學的全過程”。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必須突出音樂聽覺體驗。但是,要培養一年級學生認真、安靜聆聽的習慣,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是個很大的問題,對此我主要採用“讓學生帶着問題去想象”的方式,用舞蹈、即興表演等與音樂相關的活動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聆聽的興趣。而培養聆聽音樂的好習慣,最主要就是讓學生會聽音樂,熟悉音樂。於是在課的一開始,我沒有過多的語言介紹,也沒有運用過多教學手段,採用開門見山式的導入,設計問題,直接讓學生坐端正安靜的初聽全曲,奠定了學生安靜聆聽的基礎。

當然聆聽也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帶着問題去聽才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欣賞時,每一遍我都提出要求,隨着遍數的增加問題逐漸加深難度,讓學生不斷提高。例如在感知全曲的旋律後,我先讓學生對樂曲結尾的口哨聲和狗叫聲,進行想象討論“發生了什麼事情?”然後讓學生熟悉A段主題音樂,用動作表示聽到主題音樂的次數,孩子們很喜歡這樣聽節奏走動,會跟着音樂的變化做一些自編自導的動作,甚至表情。讓孩子們自由、自主地活動,能在很大程度地減少學生的習慣性模仿和從眾,真正輕鬆愉快的學習。

通過反思,我覺得這節課美中不足的是我在做手偶表演講故事時,樂曲音量太大,如果戴上隨身話筒,這個環節效果就更理想了。另外,為了追求節奏的動態效果,我採用了在黑板上隨音樂直接展示圖譜,夠直觀但不夠美觀。這些細節都是以後我在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地方。總體來説,這節課是比較成功的。

但願人長久教學反思 篇9

9月20號,我上完了《購物》這一課之後,感覺到自己在教學的過程中還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就像之前其他數學老師告訴我的:要想上一堂好課,不僅需要教師的教學熱情,更需要教師有引導學生自主參與學習活動的教學技巧,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才能使數學教學成為真正的數學活動的教學。所以反思自己對這堂課的教學,總結如下:

一、這節課中,我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做了努力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購物》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起始課。本節課主要任務是讓學生掌握兩、三位數乘以一位數的豎式計算。乘法豎式是小朋友第一次接觸,所以理解乘法豎式的算理,掌握計算方法成為本堂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為了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課的知識點,我創設了小明和媽媽到傢俱城買傢俱的情景,引導學生轉換角色,想想如果自己就是小明,你會提出什麼問題?這樣既調動了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使學生覺得生活就在自己身邊,利用數學本身的魅力來吸引學生,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數學,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動腦、動口、等能力,也使學生輕鬆、愉快、自然地進入本堂課的學習中。

蘇霍姆林斯基在半個世紀前就提出了“研究性學習”的理論。他在《讓學生進行獨立的腦力勞動----研究性學習法》一文中指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探索者、發現者、研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所以,在初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時,我以“探究活動”貫穿整節課,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通過數一數、折一折、比一比、説一説,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領悟,由生活中具體的物品,到抽象的幾何圖形,自然過度、水到渠成。

2、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貫穿整節課

蘇霍姆林斯基在半個世紀前就提出了“研究性學習”的理論。他在《讓學生進行獨立的腦力勞動----研究性學習法》一文中指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探索者、發現者、研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所以,在探究算法的過程中,我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想辦法解決問題,小朋友們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總結出多種解題方法,體驗了算法的多樣性。

二、不足之處

1、低年級的小朋友上課的注意力只有10~15分鐘,老師為了能讓學生理解算理和掌握豎式的計算方法,設計了過多的問題,浪費了學生有效學習的時間,造成學生最後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知識點掌握得不好的問題

2、當學生出現老師事先沒有預設到地問題時,老師被學生牽着走,體現出了自己經驗不足,教學機智不夠的缺點

3、授課節奏掌握不好。部分學生的操作速度非常慢,所以最後任務就沒完成。如果加強學生的操作訓練,把本節課的節奏加快一點,學生的收穫一定會更大,教學效果會更好。

4、縱觀整堂課,自己的激勵的語言不是很豐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沒有

三、今後努力的方向:

1、教師一定要起到引導者的作用,《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注重“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如,在提問長方形和正方形異同點時,不讓他們馬上起來回答,因為在這麼倉促的時間內作答,學生的回答十有89是零碎而不完整的,而引導小組進行討論,共同分析,找出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異同,讓學生考慮周全些,語言組織精煉些,這時再做出回答,肯定會很精彩。

2、教師在指導,引導,協助學生學習數學時,要善於調配學生活動的步伐,要善於調控數學活動的時間。對每個環節所用的時間要心中有數,這樣,才能使自己的設計發揮更大的作用。

3、教師要善於使用激勵性語言,鼓勵那些參與程度不高,操作速度慢的學生,使自己的教學面向全體。

4、教師要善於吸納學生反饋出的新信息,並快速地做出反應,進行再加工、再完善、再拓展,釋放給學生,達到師生的共同提高。

但願人長久教學反思 篇10

學習培訓提供的視頻,結合本節課的上課經歷,我反思如下:

一、備課要完備,上課按照備課來走

備課要多研究課本,研究課本的題目設置,備課前還要翻看海南省五年來大學聯考題,以做到和編書者出題者步調一致。比如新課改後課本多是舉例引入或得出概念、公式、定理,淡化邏輯證明,而大學聯考更多是考基礎性常規題,那麼老實備課的時候就要注意重視應用,淡化理論。

個人的問題是上課思路容易混亂,喜歡用口頭禪,愛重複囉嗦生怕學生不懂,隨口加一些不嚴格的內容。那麼解決方法就是(1)備課的時候,通過舉例和好玩的生活實例直接引入核心內容,從直觀上接受重點“任意x唯一y”,儘可能簡化解釋,多做具體示例;(2)上課時鋪開課本和備課本,是不是掃兩眼,禁止臨時加話。(3)在備課基礎上,上課講完備課的內容即可,在各內容之間加一句簡單的承上啟下的連接就行了。

二、對學生睡覺者記名上報德育處,沒有觀眾的表演沒有激情

我認為學習是學生的權利,而不是我強迫學,所以之前我從不管學生講話玩手機睡覺。但是後面發現居然有一大片睡覺,而且我明明很有激情,講着講着我就困了。於是我採用了請班長科代表記名,每堂課交名單給我,期末彙總上交德育處的方法,正好12月12日學校在升旗時,發佈了一個自動退學處分,學生都是害怕開除的,所以後面每節課,只有個別自我放棄的學生睡覺了。上課一眼掃下去,都坐得端端正正,我就有更多表演的慾望和隨機應變的串場內容。

三、上課多一些誇張的表情和聲調,以抵抗數學高難度帶來的乏味

數學對海南學生來説,難是肯定的,所以極易疲憊。老師要充滿愛的去搞笑,嬌嗔耍寶裝萌講笑話,或者誇張發音,故意帶口音,跟學生一唱一和瞎説,都可以帶來學生一笑。長期還會融洽師生關係,得到學生的喜愛。

四、核心還是重點反覆強調,難點要技巧性突破

對一個老師來説,不管你的課堂多麼生動活潑,這只是形式,核心還是在知識點夠不夠精簡好記,重點難點學生是很輕鬆地懂了,還是説模模糊糊腦袋都懵了,這全在於老師在備課和上課上下的功夫,在於老師自己想透了沒,找到合適的講授或類比方法沒。突破完全在一瞬間一個簡單的道理,千萬不要把師生都繞進去。

每章結束後,我會和學生一起在書皮上把本章核心知識點簡潔總結,方便翻看。不重要的不需要記憶,我會直接告訴學生。

最後,把一本課本和大學聯考強調的核心知識點總結成好記的數字:比如必修1是7。比如必修2是71221k。

但願人長久教學反思 篇11

《地球萬歲》設計思路源自孩子的關注、順着孩子的思路展開教學,培養孩子四自能力,即自定向、自運作、自評價、自激勵的能力。力求做到訓練到位、感悟到位、順利完成學習目標。但由於面面俱到,內容安排太多,使課堂過於形式化,教學未能達到預想的效果。

1、設計思路源自孩子的關注。

《地球萬歲》是一首十分優美的描寫地球的詩,它包含着對地球無私奉獻的讚美,更包含着對地球美好未來的企盼。對於這樣的詩歌,教師應善於創設情境,讓學生入境動情的朗讀,感受詩歌的韻律的美,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情感。這也是我當初設計《地球萬歲》這一課的初衷。但在學生預習此課時,我發現同學們對這首詩的興趣很高,他們自己提出的學習目標中注重的不僅僅是詩歌的韻律的美,而是對這首詩所描繪的地球的美好,地球所遭受的人為破壞的現狀,及對未來地球的暢想投入極大的熱情,而極為關注。之所以如此關注這些,我想,是因為在他們通過查找資料、交流資料而得出的感悟。在教學設計中,我結合這一點,製作了多媒體課件,一組是展示精美的世界各地的風景圖片,讓學生盡情地欣賞、感受地球的美;第二組是人類破壞地球,使地球污濁不堪的圖片,讓學生清楚地看到人類破壞地球的醜惡行徑。強烈地感受到保護地球的重要性。

2、順着孩子的思路展開教學

在語文的學習中,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學生對於文章理解都有自己的偏愛與獨特的視角。在整體感知完《地球萬歲》這一首詩後,我尊重學生學習活動中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孩子們去選擇自己喜歡的篇章瞭解地球,關注地球,探究地球。

語文學習重在感悟,在學生選定喜歡的篇章時,我就讓各小組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在課堂上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然後彙報。在學生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我始終關注活動的進展,瞭解學生的活動情況。

在學生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暢想地球未來,對地球的未來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組認為地球的未來是美好的,另一組認為地球的未來是不美的。兩個小組的不同觀點,由此引起學生的討論,讓大家暢所欲言,培養學生的思辯能力。讓學生由關注地球的現狀引起對地球未來的關注,在潛移默化中讓孩子們意識到肩負的綠色責任。為了和平、自由、友誼和愛,我們要反對侵略、反對戰爭、反對貪婪,讓大家一起來保護環境,讓地球充滿生機和活力。

由於對課題內涵理解不夠深入,學生平時的訓練不夠到位,所以課堂教學不盡人意,在自定向這個環節,應該圍繞學習內容自主認定學習目標、學習計劃、學習方法,應該挑明學習的過程。

但願人長久教學反思 篇12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的過程。”的確,語文教學與其他學科相比,在對話上有着獨特的魅力,因為它不是一堆呆板的、僵死的符號,它由作者賦與了生命,使語文學習更精彩:可以在富有韻味的語言世界裏去體驗五彩斑斕的生活,去感悟善惡美醜的人性,去實現心靈與心靈的溝通……語文課堂教學,呼喚着生命的“對話”。這種對話關係是多重性的,但對話的中心是每一個學生個體。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呵護學生的靈性、個性和悟性,有效地利用學生的閲讀期待,讓學生的閲讀過程始終伴隨着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成為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

1、平等對話,激活思維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成為學生學習的夥伴,成為“平等中的首席”,因而,教師要善於在課堂上營造寬鬆、民主、活躍的課堂氛圍,與學生建立友善、和諧的師生關係,使得師與生,尤其是學生樂於、善於對話。在課堂教學中,無論是教師對於學生感悟體驗時充滿鼓勵、賞識的話語“你説得真好”、“你的感受很深刻”……還是對於學生遇到困難時誠懇的幫助、引導“你能勇敢地站起來朗讀,真不錯!但是,如果你在讀的時候,能夠把語氣逐漸加重,那就更好了……”,抑或是教師的體態語言“走到小朋友的身邊,指了指自己的嘴,提醒他注意説話先舉手”……無不體現“師生平等對話”的理念。

學生因老師善意的提醒而樂於接受,因得到老師的肯定而興奮自豪,更因老師一句句充滿讚賞激勵的話語而激動不已。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的心態才能保持開放,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產生充滿活力、充滿創造的體驗,也才能在對話過程中生成新的認識。

2、巧用“留白”,深入對話

許多作品都講究“留白”,即在藝術作品的寫作手法上講究言已盡而意未了,而留一些空白讓人們用各不相同的想象去填補,達到“此處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教學中,如果充分利用課文中藴含豐富的“留白”之處,引導學生思考和感知,充分發掘作者未寫出來的文外之意、弦外之音,對文本進行補白,那麼就會激活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學生的思維得以碰撞,情感得以激發,生命得以點燃。

我在教《那隻松鼠》時,這篇課文講起來比較難,原因一是文本沒有激情的東西,二是內容離孩子的生活較遠,孩子很難走進人物內心。於是,我抓住了人物的動作去感悟人物的內心,充分利用“留白”引領學生傾聽作者的聲音,傾聽人物的聲音,與作者對話與文本對話。比如在重點體會“但我突然看到了兩道極其古怪的目光:像是絕望,像是乞求,更像是對我的蔑視和抗議。”這一處時,我對學生們説“假如你是這隻松鼠,你會想些什麼,會説些什麼?”這樣孩子們張開了想象的翅膀,打開了情感的閘門,把無聲的文字轉化為有聲的語言,還原了真實而扣人心絃的真實情景。此時孩子們已真切而深入地體會到了小松鼠的不幸,體會到了生命的價值,自由的可貴。緊接着讓學生按照剛才的方法再來學習“我的身體有點顫抖,手也像觸電般地縮回原處。”的時候,我對學生們説“透過這幾個動作,走進人物的內心,你就更能瞭解這個人物,請大家想象一下這時作者在想什麼。”就這樣在老師的引領下,學生一步一步走進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就這樣一句很簡單的句子,經過與文本對話,孩子們融入了自己的感情,讀得很到位。

學生如果沒有讀懂作者的言外之意,弦外之言,聆聽到文本的聲音,又怎能走進作者的心靈世界,發出感動的呼聲?生生間、師生間如果沒有相互智慧的碰撞,心靈的交融,課堂又怎會變得如此精彩,處處洋溢着生命的痕跡?在這裏,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交流,讓學生走進了文本生髮的世界,讓文本走進了學生和老師的心靈深處。

3、有效“拓展”,延伸對話

新課標指出:“擴大閲讀面,增加閲讀量,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是的,要塑造學生更為豐富的人格,單靠一篇課文是做不到的。因此,要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在保證用好語文教材的前提下,廣泛開發利用一切語文學習資源,拓展學習和運用語文學習的領域。因而,在課堂上適當、適時、適量的拓展能真正地有助於課堂的學習。

我在教《那隻松鼠》時,一開始用各種資料讓學生認識、熟悉松鼠這種動物,在教學進入尾聲時,我提出讓學生試想一下:作者看着它躥上樹梢,從這棵樹跳到那棵樹時,心情怎樣?你認為松鼠會恨“我”,還是會感謝“我”呢?假如作者沒有放那隻松鼠,又會發生什麼事呢?這些有效的適時的拓展,調動了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使學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在聆聽作者的心聲、認同作者的心聲的同時,也發出了自己獨特的聲音,使對話得以擴展與昇華。

崔巒老師曾説過:“閲讀教學的過程,是每個學生潛心讀書,獲得個人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學生、教師、文本對話、思維碰撞、情感交流的過程。”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應抓住語文教材的優勢,在閲讀教學中,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用心靈感受,實現思想與思想的碰撞,情感與情感的交融,心靈與心靈的接納。對話,讓心靈走進文本;對話,讓課堂更精彩;對話,讓課堂充滿活力!

但願人長久教學反思 篇13

《倍的認識》這一課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通過現實生活中的實例,感受一個數的幾倍的存在,從中體驗倍的含義與作用,真正理解一個數的幾倍具體描述的內容《倍的認識》教學反思教學反思。

這節課我主要是通過讓學生利用學具進行反覆操作,使學生在腦海中建立“第一行幾個,第二行有多少個同樣多的幾個,就是幾的多少倍”的表象。整個過程是讓學生通過動手擺一擺,用眼看一看,動腦想一想,動口説一説,讓學生親身經歷、體驗、探索而明白其中的道理。

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孩子們興致很高,無論是從擺小棒還是做遊戲,孩子們都積極參與,因此孩子們對倍的認識比較深刻,這節課上得比較順利。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也給我留下了思考: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要嚴謹。本節課中,我的一些語言描述不準確,不到位,這非常不利於使學生形成準確的數學思維。因此,在今後的數學教學中,我一定注意規範自己的數學語言。

但願人長久教學反思 篇14

《歡慶》這首詩寫的是給祖國媽媽過生日的情景。從田野到楓林,從藍天到大海,從首都北京到天涯海角,到處都沉浸在歡樂之中。金黃的果實,火紅的楓葉,潔白的鴿子,陣陣的海濤,構成了多麼美麗、歡樂、祥和的圖畫!讀着讀着,我們似乎看見農民豐收的笑臉,看見天安門廣場上緩緩上升的國旗,似乎聽見中華兒女對和平的呼喚,聽見各民族兄弟姐妹祝福祖國的共同心聲。本課要求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字。

我在這篇詩文的第一課時教學中,把識字教學和激發愛國感情作為教學的重點。識字教學我設計了開火車認讀、去拼音識字、搶讀詞語、隨文識字等環節,並且在識字過程中充分關注後進生,提供機會讓後進生讀生字、詞語。感覺前半節課識字過程流暢,學生傾聽很認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比較高。識字檢測的效果也較好。

在教學中,我盡力做到依託教材,創設情境,藉助媒體課件,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感受節日的喜慶,通過在課堂上引進國慶節的有關資料和詩歌中出現的自然景象圖片,以課件的形式出示,能拓寬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展開想象,使學生的學習不僅僅侷限於課堂之內。後15分鐘在理解詩文時,我首先範讀,再讓孩子自己讀後聽同學讀,設計這個環節讓孩子學會靜心閲讀,學會自己理解課文。

但願人長久教學反思 篇15

優點與不足:培根説過:“讀詩使人靈秀。”那是因為詩中有意境。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採用的是創設情境、互動教學的方式,也就是意境互動教學策略,事實證明還是比較成功的。

1、借畫面互誦 。

《乞巧》這首詩有兩幅大的畫面:一是天上,碧霄只是背景,而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才是主畫面,這在教材的底圖很清晰;二是人間乞巧的場面。在教學環節中,我還安排了讓學生根據詩句想象畫面,讓詩句和詩意化為可以視覺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圖片。

2、借吟誦互動: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吟誦是古詩教學很多老師常用的並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我教學時由學生背詩入課,教師吟詩入題。課中吟中誦,誦中説,説中解詩意、品詩味、入詩境。

3、擴展延伸,豐富積累。

豐富的想象是這首詩明顯的寫法特點。教學中,我讓學生想象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畫面,想象人間乞巧的場面。

“詩歌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作為古詩教學,尤其要注意以讀帶講、多讀多悟,這樣才能讓詩情在學生心中產生共鳴,從而受到感染,激發濃厚的情趣,體味詩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

但願人長久教學反思 篇16

愛因斯坦説過:“想象力比知識本身更重要。”讓學生學會學習,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思維品質的提高。因此教學中要抓住時機,鼓勵學生進行想象和創造,保護孩子富於幻想的天性。如,在指導讀好黃鶯和微風説的話以後,教師先提供給學生的是一個幫助想象的平台:還有誰也看到了玫瑰花?蝴蝶姑娘飛來了,她説── 一隻蟋蟀跳過來,他説── 一位可愛的小姑娘跑過來,她説──,繼而讓學生自由想象説話。學生有了閲讀的基礎和思維的開啟,小白兔、蜜蜂等人物形象紛紛浮於腦海。一個問題展開了孩子們想象的翅膀。

“為他人開一朵花”,小鹿這樣的行為,給大家帶去了快樂。我想,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也應該常常地想到學生喜歡什麼,常常地為他們帶去快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x3l0o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