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通用13篇)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通用13篇)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 篇1

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是在學生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後進行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初步知道兩個整數相除,不論是被除數小於、等於、或大於除數,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它們的商。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通用13篇)

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不但可以加深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而且是後面學習假分數、帶分數、分數的基本性質以及比、百分數的基礎,所以,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在整個教材中起着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如果單純地從形式上去教學分數與除法間的關係,學生能學得很紮實,但這樣一來計算3÷4=3/4的算理往往被忽視,為了讓學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我是這樣來組織教學的:

1.通過實際操作感悟新知識

在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情境,把一張餅平均分給四個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讓學生拿一張圓形紙片代表一張餅,親自動手分一分,喚起對分數意義的理解。接着出示要把3張餅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得多少?四人一小組想辦法把3張圓形紙片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並讓小組派代表上台展示分的過程。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得出兩種不同的分法,引申出兩種含義,即每人分得1張餅的四分之三,也可以説是3張餅的四分之一,通過這一過程,學生充分理解了3÷4=3/4的算理。

2、使學生清楚為什麼要用分數來表示除法算式的結果

在學生理解了分數與除法的關係之後,我有意識的設計了這樣幾道練習題。1÷3= 8÷9= 2÷6= 讓學生把計算結果寫在練習本上,比比看誰先算完。結果有的學生一兩秒鐘就舉起了手,而有的學生費了很長時間才寫出了計算結果。彙報之後,引導學生思考:1÷3=0.333……與1÷3=1/3 8÷9= 0.88……與8÷9= 8/9有什麼區別?學生最直接的回答是:用循環小數表示商計算太麻煩,沒有用分數表示快捷、簡便。這時告訴學生,以後計算兩個整數 相除的商,除不盡時或商裏有小數時就用分數表示他們的商,這樣既簡便又快捷,而且不容易出錯。

3、藉機引申,為後續學習做好鋪墊

第一次向學生介紹分率與數量的區別。如①“把一張餅平均分成4份,每份分得這張餅的幾分之幾?每份分得多少張餅?”② "把2米長的繩子平均分成7段,每段長是這根繩子的幾分之幾? 每段長多少米 "③"把4千克鹽平均分成5份,每份重量是鹽的總數的幾分之幾 /每份重多少千克?先讓學生明白這三道題第一問求的都是“分率”,分率沒有單位,都是把總數看做單位“1”,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求其中的一份是總數的幾分之一,都是用單位“1”除以平均分的份數得到,如前三道題的分率分別是1÷4=1/4 1÷7=1/7 1÷5=1/5。而第二問都是求每份數量是多少,每份數量是有單位的,都是用總數量除以平均分的份數得到,得數一定帶單位名稱。前三道題第二問的算法分別是1÷4=1/4(張) 2÷7=2/7 (米)4÷5=4/5(千克)

此處學生理解了分率和每份數量之後,為後面學習分數、百分數應用題做了良好的鋪墊作用。

4、讓學生自主建構新知識

當學生髮現除法中的被除數相當於分數中的分子,除數相當於分數中的分母后,引導學生把數字換成它們的名稱:被除數÷除數=被除數/除數。這時候,再讓學生在練習本上用字母a、b表示除法與分數的關係。多數學生寫下:a÷b=a/b,老師拿一名稍差學生的板書出來,故意表揚這位同學。正表揚卻突然轉身給這名學生作業後面一個大叉號。正當同學們都詫異的時候?問為什麼錯了?這時幾個思維靈活的先叫起來,説到:“b不能等於0!”我馬上抓住這個契機,追問:“為什麼b不能等於0?”。我繼續用課堂中的例題把1張餅平均分給4個人,每人分得這塊蛋糕的1/4為例,讓學生説説這個分數中的‘4’表示什麼?”“如果把‘4’換成‘0’呢?”學生恍然大悟:分母表示把單位“1”平均分成的份數,平均分成“0”份就沒有意義了。在用字母表示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時----“a÷b=a/b(b≠0)”學生經常會忘記,這裏的b不能為0。通過這樣分析,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在除法中除數不能為0,所以在分數中分母不能為0的道理。這裏並不直接告訴學生在除法中除數不能為0,除數相當於分數中的分母,所以分母也不能為0。而是通過分析一個分數的實際意義讓學生充分理解分數中的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數,所以分母不能為“0”的道理。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雖然學生對分數與除法的聯繫學生理解的比較透徹,但是它們之間還有哪些區別沒有引導學生總結出來。除法表示兩個數相除,是一種運算,是一個算式,而分數既可以表示分子與分母相除的關係,又可以表示一個數值。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 篇2

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的理解與掌握,不但可以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而且為後面學習假分數、帶分數、分數的基本性質以及比、百分數打下基礎,所以,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在整個教材中起到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新課標指出:“學生的教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猜測,驗證,推測與交流等教學活動.”這説明創設有效的學習情境,可以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索,合作”的學習活動,促進學生主動的參與。” 所以,在導入新課環節,我有意設計了兩道除法計算題: 8÷9= 4÷7=

學生一看是這樣兩道除法算式,都鬆了口氣,説:“這麼簡單的兩道題啊!”於是我在班上開展了男女兩組比賽,男生算第一題,女生算第二題。一聲令下,男生埋頭算起來,思維敏捷的胡雯欣早就知道了答案,根本沒有動筆,我示意她不要説出答案。我轉了一圈,大部分學生在已經做好的學生的提示下都已經有了答案,只有個別男生還在計算。

彙報後,我引發學生思考:8÷9= 0.88……和8÷9= 8/9有什麼區別?學生最直接的回答是:用循環小數表示沒有用分數表示快捷、簡便。這個導入使學生明白兩個數相除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商,為進一步學習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打下基礎。

之後,再出示兩個數相除的算式,學生都能夠很快地用分數來表示商。

以例題中的1÷3=1/3引導學生髮現除法中的被除數相當於分數中的分子,除數相當於分數中的分母后,讓學生把數字換成它們的名稱:被除數÷除數=分子/分母。這時候,我讓學生用字母a、b表示除法與分數的關係。薛龍鳳上黑板認真地寫下:a÷b=a/b,我見這個學生寫得很認真,馬上表揚了她,並要求學生為她鼓掌。正當大家都為薛龍鳳高興的時候,我在她寫的算式後面打了個小小的“×”。學生立刻表示不解,剛剛老師誇了了她,現在怎麼又給她判“×”。還是幾個思維靈活的先叫起來,説到:“b不能等於0!”我馬上抓住這個契機,發問到:“為什麼b不能等於0?”班上頓時安靜下來,誰也説不上來原因。這個難點馬上就要突破了,我心裏有點小小的激動。我繼續利用例題中的把1塊蛋糕平均分給3個人,每人分得這塊蛋糕的1/3為例問道:“誰來説説這個分數中的‘3’表示什麼?”有學生舉手回答:“把蛋糕看做單位‘1’,‘3’表示把蛋糕平均分成的份數。”“如果把‘3’換成‘0’呢?”學生終於明白:分母表示把單位“1”平均分成的份數,平均分成“0”份就沒有意義了。就這個“a÷b=a/b(b≠0)”學生經常會忘記,這裏的b要強調不能為0。通過這樣分析,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在除法中除數不能為0,而在分數中分母不能為0。

我覺得這個環節我處理的比較好,不是直接告訴學生在除法中除數不能為0,除數相當於分數中的分母,所以分母也不能為0。而是通過分析一個分數的實際意義充分理解分數中的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數,自然不能被平均分成“0”份。

成功之處有,不足之處也有。課後反思之,對分數與除法的聯繫學生理解的比較透徹,但是它們之間還有哪些區別卻並沒有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去發現和歸納。除法表示兩個數相除,是一道算式,而分數是一個數。這説明課前我對教材的解讀不夠深入,還沒有把握住知識的整體性和連貫性。在以後的教學中,努力做到對教材的深入理解,同時要多查閲資料,以便對教材知識進行拓展和延伸。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 篇3

本節課我是在學生學習了分數的產生和意義的基礎上教學的,教學分數的產生時,平均分的過程往往不能得到整數的結果,要用分數來表示,已初步涉及到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教學分數的意義時,把一個物體或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也藴涵着分數與除法的關係,但是都沒有明確提出來,在學生理解了分數的意義之後,教學分數與除法的關係,使學生初步知道兩個整數相除,不論被除數小於、等於、大於除數,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商。這樣可以加深和擴展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同時也為講假分數與分數的基本性質打下基礎。具體説本節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直觀演示是學生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的前提。

由於學生在學習分數的意義時已經對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比較熟悉,所以本節課教學把一張餅平均分給3個人時並沒有讓學生操作,而是計算機演示分的過程,讓學生理解1張餅的就是張。3塊餅平均分給4個人,每人分多少張餅,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教師提供學具讓學生充分操作,體驗兩種分法的含義,重點在如何理解3塊餅的就是張。把2塊餅平均分給3個人,每人應該分得多少塊?繼續讓學生操作,豐富對2塊餅的就是2/3塊餅的理解。學生操作經驗的積累有效地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

二、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關鍵。

愛因斯坦曾説: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教師精心、具體的指導。本節課圍繞兩種分法精心設計了具有思考性的、合乎邏輯的問題串,“逼”學生進行有序的思考,從而進一步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比如學生展示完自己的分法後教師啟發學生提出問題:

a:你們是幾塊幾塊的分的?

b:每人每次分得多少塊餅?

c:分了幾次,共分了多少塊?(就是3個塊就是幾塊)

d:怎樣才能看出是幾塊?

問題的提出針對性強,有利於學生把握數學的本質。

三、 用發展的思維去理解所學的知識,注重了知識的系統性。

數學知識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聯繫的,只有把知識放在一個完整的系統中,學生的研究才是有意義的。比如學生在應用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練習時對於0.7÷2=,部分學生會覺着的表示方法是不行的,教師解釋:這種分數形式平時並不常見,隨着今後的學習,大家就能把它轉化成常見的分數形式。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 篇4

今天課上講《鄧稼先》,險些把自己講哭了,總感覺找不到太到位的語言能把內心的感受充分表達出來,於是,就一遍一遍地讓孩子們讀其中的段落,希望孩子們能在楊振寧深情的敍述中體會到鄧稼先的精神品質,讓那種影響無形之中滲透到靈魂深處。

雖説自己是70後,遭逢到了翻天覆地的意識變更,但自小所受的教育確是純粹的,分明的,我崇敬一切以國家利益為重的無私奉獻的人,對於所謂的“ 科學無國界”始終懷有一絲保留。楊振寧是舉世聞名的科學家,是對世界做出了突出貢獻的偉人,然而,與鄧稼先相比,我更為敬重鄧稼先的一腔愛國情,一顆赤子心。

鄧稼先在美取得博士學位僅九天就毅然謝絕了恩師和好友的挽留回到了百廢待舉的祖國,這一舉動意味着他選擇了艱苦和磨難,放棄了舒適和良機;選擇了奉獻,放棄了獲得;選擇了隻手撐天,放棄了名利地位。但他沒有絲毫的猶豫,在他看來,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是自然而然再正常不過的選擇,我看到過鄧稼先的照片,正如楊振寧的評價,是一個“最具中國農民樸實氣質的人”,他沒有過多的語言,有的是行動,他的一生始終朝着一個方向,他的心中始終存着一個目的,那就是中國的前途,中國的振興,中國的富強。他的工作環境是惡劣的,工作是危險的,肩負的使命是重大的,然而,他確是無怨無悔的,義無反顧的,甚而是主動請纓,至死不懈的。

我不懂他的工作,但我看到這一段文字時,心仍禁不住抖索起來:“粗估”參數的時候,要有物理直覺;晝夜不斷地籌劃計算時,要有數學見地;決定方案時,要有勇進的膽識和穩健的判斷。可是理論是否準確永遠是一個問題。不知稼先在關鍵性的方案上簽字的時候,手有沒有顫抖?鄧稼先從事的是一項怎樣的工作啊,他要具備怎樣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去應對這一切呢?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 篇5

音樂是表演藝術,是人們通過欣賞音樂表演滿足音樂審美需要,同時亦通過參與音樂表演滿足自己的音樂表現需要,因此“表現”在音樂學習中具有重要意義。《音樂課程標準》指出:“表現是培養學生音樂表現能力和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學中應注意培養學生的歌唱能力、演奏能力及綜合性藝術表演能力,開發學生的表演潛能及創造性潛能,使學生能用音樂的形式表達個人的情感並與他人溝通,在音樂實踐活動中使學生享受到學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歌曲《銀色的樺樹林》是一首簡短流暢的加拿大民歌,歌詞的描繪和曲調的有機結合,即刻在人們的眼前展現出一幅美麗的自然景色,令人心曠神怡,使人彷彿置身於迷人的大自然風光之中。在整個教學設計中,我以學生為主體,以音樂審美為核心,創設情境,讓學生體驗、發現、表演音樂美和享受音樂的樂趣;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各項音樂實踐活動,重視學生個性的張揚及相互間的合作,培養學生對大自然、對家鄉的熱愛之情。縱觀全課,反思如下:

從總的課堂效果來看,還是不錯的,教學目標基本落實。開課之初的發聲練習,我給學生創設了一個大自然的情景,在潺潺流水、啾啾鳥鳴聲中,配合優美的畫面,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呼吸的調節,用輕柔動聽的聲音來進行發聲練習……一切與大自然的美景融為一體。在激趣導入環節中,我通過大屏幕展示白樺林中的自然風光,及白樺林的春、夏、秋、冬風景圖片,讓學生感受到白樺林的美,“這麼美的地方,誰不想再回來呢?”引出歌曲。在學習歌曲時,為了讓學生熟悉歌曲的旋律,掌握音準,充分利用學生的聽覺器官,培養學生手腳並用、動手動腦的習慣,採用教材的音像資料,讓生動有趣的形式和情境,為學生創造了充分的活動、參與空間,學生在這種輕鬆、愉快、平等和諧氣氛中很快學會了歌曲。此環節,學生通過多種形式參與學習,用心去歌唱,去感受、體驗歌曲的旋律美、歌詞美、意境美。學生在各種意境中聽了多遍音樂,由生到熟、由聽到唱,由被動到主動,欣賞音樂成了他們最喜愛的活動,教學目標成了他們超越自我、超越同伴的加油站,學生的熱情和參與的積極性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他們主動參與到音樂實踐活動之中,培養了興趣和審美能力,享受了成功的愉悦。在本課重難點突破上我首先通過教師範唱讓學生找出最具趣味性的樂句,然後利用節奏模擬、身體律動等方法,使學生在無意中掌握了“蓬得得……”的節奏和音準,降低了學習難度,充分調動了全體學生參與了教學活動的積極性。最後的課堂拓展在加拿大民謠《紅河谷》背景音樂的襯托下,我帶領同學們欣賞楓葉之國美麗的風光以及人文景觀,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加深了對這一美好國度的認識,豐富了學生的審美體驗。對本課的內容做簡要的小結,肯定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對音樂課的學習興趣。總的來説,本節課讓學生在輕鬆愉悦、和諧互動的氣氛中主動參與學習,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名學生的學習潛能和學習熱情,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和音樂綜合表現力。教學過程的設計追求音樂課堂教學的動靜結合、張馳有度,使音樂課讓孩子們感到親切、清新、輕鬆、美麗,讓音樂真正走進孩子的心靈。

但本節課的教學中還存在很多問題,需要改進和提高。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演唱的聲音感染力還不夠,音色不夠圓潤,所以演唱時沒有達到非常感染人的效果,以後還有待於進一步提高。這就需要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重視發聲練習的訓練,讓學生掌握正確的演唱方法。

2、要引導學生多聽音樂、感受音樂、體驗音樂,幫助學生分析音樂作品,以提高學生理解音樂的能力,拓展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獨立剖析音樂的能力。

3、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還不夠合理,導致後面還有一個輪唱練習沒有完成,沒有給學生分組討論的時間,學生小組合作體現的不充分。

4、駕馭課堂的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教學語言還要更精煉、準確,有感染力。

5、平時要加強音樂基本功的訓練,提高個人的音樂素養。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 篇6

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與日常生活有着緊密的聯繫。為了使學生把書本知識和生活知識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更好地服務於本課內容的學習,我從多個渠道創設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激發求知慾的多種情景,探索有利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能力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充分地感受生活中的數學,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1、找出知識聯繫,大膽添加部分教材。

數學知識具有一定的結構,知識間存在着密切的聯繫,我們在教學時不能只着眼於本節課的教學,而應找出知識間的內在聯繫,幫助學生建立一個較為完整知識系統。比如導入時我大膽運用新舊知識的遷移,通過出示覆習題:六年級有學生160人,已達到《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兒童組)的有120人。達標學生的人數佔六年級總人數的幾分之幾?,讓學生回顧分數中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用除法計算,然後把問題由“幾分之幾”改成“百分之幾”,從而遷移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也應用除法計算,即解決百分數的問題可以依照解決分數問題的方法來解答。這樣編排後為“用百分數解決問題”的教學作了鋪墊,實現了知識的鏈接。

2、找出生活中的數學,讓學生感知數學源於生活。

為了更好的理解“達標率“、”“發芽率”等的意義,我採用從什麼率上理解是求部分量佔總體數量的百分之幾。在具體教學時,我利用點撥引導和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貫通於整堂課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讓學生從前段時間自己學校統計的體育達標率引伸到課本上所説的達標率;從實際生活、生產和自身的學習中聯繫到段考的及格率、農作物的發芽率、產品的合格率、小麥的出粉率和學生的出勤率等有關百分率的問題,使學生感知數學源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潛移默化地向學生説明發芽率對於農民種田是十分重要的。農民伯伯需要根據發芽率的高低來選擇種子品種和決定播種面積。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消除了學生害怕學習應用題的心理,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了新知。

3、挖掘訓練空白,及時填補教材。

編者在編寫教材時,也考慮了學科、時間等因素,留下了諸多空白,我們使用教材時,要深入挖掘其中的訓練空白,及時填補教材。比如複習導入和鞏固應用部分,我就挖掘出了教材中的訓練空白,讓在學生複習的基礎上引出新知識,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突破難點,從而培養學生學會多個角度考慮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節課中,我認為不足之處主要有兩點:一是時間把握不準,不能完善、精確地做好時間的分配。二是在教學中,沒有讓學生討論為什麼在求百分率時別忘了乘100%。相信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認真地對待每一節課,深入反思,爭取昇華自己。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 篇7

朱信峯

《圓明園的毀滅》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九冊教材中第七單元的一篇閲讀課文,課文描述了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和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無限熱愛,對侵略者野蠻行徑的無比仇恨,激發人們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圓明園的輝煌已成為歷史的記載,課文所介紹的內容都已消失,無法再現,引導學生讀文,感受,想象,在腦海中再現它昔日的景觀就成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經過40分鐘的組織教學和引導,我有以下幾點初淺的感受:

一、思路清晰,前後呼應。

(一)走近圓明園——從雨果給巴萊特上尉的信入手,讓學生談感受,激發情感。

(二)走進圓明園—— 抓住課文中的三個評價圓明園的句子“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我國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學習“圓明園的輝煌的過去”和“圓明園的毀滅”的部分,讓學生感受到“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

(三) 走出圓明園——學完課文,配樂出示圓明園殘址,拓展昇華,想象寫話:假如你就站在圓明園廢墟旁,你會説些什麼?最後再以雨果的話結束本課。教學思路簡明清晰,前後呼應。

二、感性認識,激發情感。

為了達到本課的情感目標,突破重難點,我在課前蒐集了大量有關圓明園的資料,向學生展示了當年圓明園的輝煌之處:它是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使學生親眼目睹,親身感受它作為萬園之園的獨特魅力,從而萌生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只有“愛之深”,才會“恨之切”。在教學過程中我分三步使用這些影象材料:一是在課前五分鐘進行滲透式傳播;二是在學習第五自然段時觀看火燒圓明園的視頻,推動學生情感的噴發;三是在初略學習課文2、3、4自然段時結合朗讀觀看相應的圖片。豐富而感性的影象教材拉近了學生和教材的距離,看到圖片後學生們都震驚了,播放圓明園在大火中被焚燒的影視資料,學生的惋惜、憤恨之情油然而生,最後一部分的感情朗讀就無需過多指導了。

三、以讀為本,讀中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古人也説:“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注重突出語文課“以讀為本,以讀代講,熟讀成誦,在讀中感悟”的特點,課堂上留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採用自由讀、指名讀、默讀、齊讀、範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讀中思、讀中悟,讓同學們帶着自己體會到的通過朗讀表達出來。通過給學生時間朗讀,體會作者怎樣表情達意,使學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喚起愛國熱情,惋惜、痛恨之情,從而更進一步體驗情感,與作者產生強烈共鳴。

四、拓展文本,融入理解。

在學生、教師、文本間經歷了一番深刻的對話後,我引導學生引入了圓明園毀滅的真實史料,有關於“掠走的資料”和關於“毀壞的資料”,請學生讀了後説説心裏、是什麼滋味?由此引發了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

不足之處:

1.“想象園中的美景進行説話”這個教學環節學生的想象過於蒼白。

2.學生的積極性沒有完全調動起來,師生互動還不夠到位。

教學《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課,讓我體會到課堂教學要重視教師的“教”向學生的“學”的轉變,只有讓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才能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 篇8

本節課是學生對線性規劃問題的圖解法的複習,由於學生對代數問題等價轉化為幾何問題需要一個過程,因此在對教材的處理上有一定的難度.但是,通過前面的複習,學生已經理解:1、有序實數對(x,y)與平面直角座標系中的點是一一對應的,因此二元一次方程的解(x,y)與直線上點的座標之間是一一對應的;2、以二元一次不等式的解為座標的點都在平面 直線的某一側。而且,學生也已經掌握了用直線定界,用特殊點定域的方法畫出平面區域。同時,由於在必修二中對直線方程的系統學習,學生也已經明確了Ax+By+C=0中A、B、C所表示的意義,有了將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不等式轉化為直線和平面區域的 意識。

鑑於以上幾點,在本節課中,除了要完成教育教學知識點的講授外,在學生的能力和情感方面,我也設定了以下幾個目標:

1、在應用圖解法解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理解能力;在例題講解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探索能力。

2、讓學生體驗數學活動中充滿着探索與創造,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勇於探索的精神。同時,學會用運動的觀點觀察事物,瞭解事物之間從一般到特殊、從特殊到一般的辯證關係。

針對我所教的兩個班(一個實驗班,一個平行班)學生所具備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同,本節課我對實驗班的教學方法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載體,採用啟發、引導、探索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而對平行班的學生,主要是教師引導,教師與學生雙主體式的教學方式。在此,就實驗班的教學設計作出如下説明:

1、構建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慾望。

2、提供“觀察、探索、探討”的機會,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有效的調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開放的活動中獲取知識。

3、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直觀生動地呈現圖解法求最優解的過程,既加大課堂信息量,又提高教學效率。

4、指導學生做到“四會”:會疑、會議、會思、會變。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的探索經歷和發現新知的體驗,使學生形成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有效的學習策略。

一節好課不但要有充分的準備、好的設計、正確的教學理念,同時教師的綜合素質顯得尤為重要。教學中不但要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更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本節課的教學之前,我主要針對以下幾個問題展開深入的思考:

1、課堂氣氛“度”的把握?

2、如何控制學生課堂討論的範圍?

3、對優等生和後進生如何合理分組?分組後後進生的積極性又如何有效調動?

4、情境設置與問題引導怎樣才能與教學實際有效結合,使得教學過程能夠大體按照課前設置的去運行,使得教學效果儘量達到最優化?

5、課後練習和書面作業的佈置難度的把握?

本節課在精心的準備下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的達成度也很高。這節課的成功教學使我深深的明白,作為一名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我們一定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礎上,花更多的時間去研究我們的學生,挖掘他們的潛力,使他們的優點得以展示,以此來激勵他們更加努力的學習。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 篇9

《奇謀孔明借箭》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説《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課文寫了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 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才智過人。教學時我深刻領會教材,落實“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新 理念。但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往往落實的不盡如人意,現總結得失如下:《用奇謀孔明借箭》教學反思

一、創設安全的學習氛圍。

教 學活動實際上就是師生交往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交流,從而增強師生情感交融,促進學生學習能力提高的過程。所以,課堂教學中,只有良好的民主夥伴關係,才 能進一步創設和諧、愉快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有效地進行學習。如當學生提出第一個疑問“借”用得不對時,我就進行糾正,他也許會有苦惱,也許會有被批評的不 悦,而我並沒有這樣做,這就還給了學生學習的充分自由,使他們充分享受到參與的樂趣,享受到發表不同意見的樂趣,使思維最大限度地活躍起來,促進了學生創 造力的發揮。

二、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我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大多數學生是“疑而不問”,那些不善於質疑的人,一般學習態 度 懶散、知識面狹窄,而樂於發問的人卻思維活躍,解決問題能力比較強。質疑就是刺激學生積極思維的誘因,也是促其發奮學習的動力。有了質疑,學生就會產生求 知欲,變被動接受為主動追求。“疑而能問,已得知識之半”。學生由疑而問,也是一個主動學習、積極思維的過程。因此我們要保護學生質疑的積極性,哪怕是一 些幼稚、膚淺的問題。

三、張揚兒童創造的天性。

“疑”是創新學習課堂的主軸承,思維是創新學習的核心,培養良好的思維 品 質是發展學生智力與能力的突破口,而創造性是良好思維品質的重要方面,在過去的教學中我往往只注重教育學生確信書上寫的、老師講的,如果有學生提出異議, 就很生氣,即使學生的意見是對的,也要頂回,其實這樣極大地挫傷了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如果我直接批評了那位學生:“明明是草船借箭,有什麼不對?”那樣, 學生就不會發現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通過這個“借”字表達得淋漓盡致,當然更不會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如果我先告訴那個學生:“曹操就是生性多疑,是比不上諸葛 亮的。”相信這個學生會很受打擊,以後可能只會遵循所謂的“正確與否”,從此扼殺了兒童創造的天性。

從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深深地領悟到,只有那種能給學生足夠自主空間的教學,只有那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學習方式的教學,才能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 篇10

教學的切入口非常靈巧。利用“喚醒了什麼”和“説了什麼”這兩個問題把學生一下子帶進了詩歌的 教學氛圍中,直達詩歌主題。

縱觀整節課缺點也是很明顯的。這主要是對詩歌的講解還不夠深入,一些板塊的講解還沒有充分展開。例 如:在“品雨”這個環節沒有深入講解“雨為什麼要教兒童們‘勇敢’地笑?” “為什麼要兒童們‘笑 ’?” 在“賞雨”這個板塊中,對“嘗試背誦最欣賞的一、兩節詩歌,並説説欣賞的理由”這個問題的 處理時,對學生所欣賞的詩句沒有加以深入的分析。在“看雨”和“聽雨”的兩個環節中,對“看看這雨 ,她喚醒了誰?”和“聽聽這雨,她説了什麼?”這兩個問題也沒有深入的講解“為什麼要喚醒這些事物 ”、“為什麼要説這些話”。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 篇11

我在教授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梨園擷英”的內容時,以歌曲《唱臉譜》為載體,讓學生通過對這首歌的欣賞、感受、歌唱、演奏、表演感受京劇的魅力,使學生在喜歡現代流行音樂的同時走進我們中華民族音樂的瑰寶。

一、“聽聽唱唱-”----在音樂感受中快樂學習歌曲。

感受與欣賞是整個音樂學習活動的基礎,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教授《唱臉譜》這一新歌時,我不是按照傳統的方法先教他們唱歌譜,然後讀歌詞,唱歌詞,而是先用歌曲錄音範唱,老師範唱,《唱臉譜》FLASH動畫等一系列趣味性及強的“明線”,深深地吸引住學生。在這一系列直觀生動的過程中,學生產生了情緒的反映和情感的體驗,初步感受歌曲的現代風格與京劇韻味,然後我讓學生自己説説哪句最有京劇的韻味,哪句最好聽,哪句最幽默,哪句最親切,接着我們一起再來聽一聽,唱一唱,進一步感受音樂。另外,我還啟發學生試唱對比:假如去掉這些裝飾音和休止符會是怎樣的感覺。我和學生一起唱着,聽着,比試着,學生的注意力特別集中,仔細地體味着每一句歌曲,一起學唱着他們喜歡的那一句句:“美極了,妙極了,簡直OK頂呱呱……”;“沒見過那五色的油彩愣往臉上畫啊”…….在對比中初步感受了京劇,體會了裝飾音和休止符在歌曲的京劇韻味和情趣方面的重要作用。就這樣,在誘人的“明線”中,學生不知不覺掌握本環節的“暗線”---唱會歌曲,享受了音樂。

二、“比比劃劃”-----在聲勢表演中輕鬆學習歌曲。

教學中我注重用直觀的方法表達抽象的知識,讓學生深入淺出地理解音樂,輕鬆自如地學會音樂,生動活潑地表現音樂。注重趣化單調孤立的知識與技能的傳遞過程,不是將音樂的各種構成元素支離破碎地講授,代之以師生雙方主動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動,讓學生整體感受的音樂的魅力,努力將音樂知識融於音樂活動中去,讓學生在感受音樂美的同時“順帶地”掌握知識與技能。

《唱臉譜》歌曲學習中,我在教唱“下滑音”和“前倚音”的時候,不是先給學生講釋定義或概念,而是讓學生一邊唱,一邊用肢體來誇張地表現。如“下滑音”,我讓學生用手指從上向下划着曲線,身體也隨着由高到低蹲下來,學生的情緒特別高漲,在歡樂中他們領會了下滑音的要義,在笑聲中他們體驗了下滑音的韻味,在幽默中他們唱得也更加準確。唱到前倚音的時候,我讓學生用手指划着圓圈“搖頭晃腦”來歌唱,他們個個都很形象地搖晃起來,通過聲勢表演,學生不僅領會了前倚音的唱法,還感受了京劇的韻味,他們在笑聲中學會了音樂知識,體驗了音樂的美妙!

在學習第二部分“淨”唱腔的最後一句“叫喳喳”時,我和學生一起做着手勢表演唱,先讓學生聽我唱,然後,我和學生一起張開了雙臂,由低到高,比比劃劃表現出淨角的動作,同時還圈圈點點表達出“拖腔”處的拍子。為了唱得更加準確,我們回過頭來再唱歌譜,學生在模仿中,在聲勢表演中,輕鬆地學會了這最有難度、最有京劇味道、最具有磅礴氣勢的一句。為了能更好地唱準休止符,我和學生一起在休止符的地方着重地拍一下手和跺一下腳來強調,學生在拍拍打打中很好地掌握了休止符。在“手舞足蹈”中,在“搖頭晃腦”中他們感受了美妙的京調,便捷地領會了下滑音、前倚音、休止符等音樂符號的作用,也培養了對音樂的感受能力和表達能力。這就是我在這一環節中融合明線與暗線的收穫。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 篇12

本話題的教學內容主要圍繞美食節展開,融入的是“餐桌禮儀”和“就餐習慣”,通過本話題的學習,大部分學生會談論如何炒米飯、煮麪條、做雞蛋湯。如何做三明治和漢堡包。日本、美國、印度、泰國、法國等國家的飲食習慣、餐桌禮儀以及中西方飲食方面的差異,可喜的是同學們對賓語從句掌握得比較好,特別是語序問題。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 篇13

六年級的學生對於太陽系的認識並不是空白的,他們能説出太陽是恆星,能説出太陽系的幾大行星,甚至個別學生還能説出更多的知識。但大多數學生對太陽系的認識是模糊的,淺意識的,尤其對於太陽系其他天體的組成、行星的大小、位置排列等,更是知之甚少。通過本課教學,通過建模活動,使學生建立對太陽系的完整認識,並在建模過程中,認識到太陽系的遼闊,宇宙的浩瀚。

對於太陽系的組成,學生知道八大行星,有的還知道它們離太陽的遠近排列順序,還知道冥王星被降級為矮行星了。我們教學時,應重視這些信息,不要將學生當成一張白紙,應在學生已有認知水平的基礎上開展教學。因此,教學中,對於學生已知就不再強調,對於學生知之甚少或有疑問的,進行補充説明。比如,冥王星是矮行星,那有多少矮行星?這是學生感興趣的,可以告訴學生有四個矮行星(冥王星,查龍星,齊娜星,穀神星),可以激發學生課外搜索相關信息的興趣。整個教學中,八大行星、矮行星、小天體的簡單介紹,結合圖片或視頻媒體加以説明,就比較形象生動,易於學生理解了。對於太陽系成員更多的信息,讓學生課外再蒐集,待單元教學結束時進行小結交流,課堂上就不再一一詳細介紹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x0k6k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