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奇妙的克隆教學反思(精選16篇)

奇妙的克隆教學反思(精選16篇)

奇妙的克隆教學反思 篇1

學習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思想內容。能否實現這一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教學的難點所在。“研究性學習”是學習方式轉變的一個轉折點。所謂研究性學習就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並確定研究專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具體地講,就是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載體,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讓學生通過自己收集、分析、處理信息來實際感受並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進而瞭解社會、學會學習,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基於這一點,我在教學中力求以研究性學習為指導,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精神。

奇妙的克隆教學反思(精選16篇)

教完八年級上冊第十七課《奇妙的克隆》一文後,我對教學過程進行了反思,現述如下:

一、自主學習,提出問題,培養學生自求能力。

在預習課文過程中,學生提出了好多問題。有簡單的,有深奧的,幼稚的,有成熟的。如Clone這個英文單詞怎麼讀?什麼叫無性繁殖?能不能克隆人?克隆人將會是什麼樣的?克隆技術對人類有哪些好處?克隆技術有沒有壞處?……以往,對於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我沒有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是引導學生查《英漢詞典》、認真讀課文,在課文中找答案。結果學生們查英漢詞典,找出了克隆的讀音[kl[Un],讀出了克隆的含義,讀出了無性繁殖的定義,也找到了克隆技術造福人類的四方面表現。通過自主學習,學生解決了大部分問題。

二、實物圖片使用,增加了教學的直觀性。

我們農村中學,條件相當差,沒有多媒體教室,沒有實物展台,沒有教學用的課文朗讀磁帶,沒有掛圖,也沒有電腦課件。為了增加教學的直觀性,為了引起學生對課文的興趣。我上網查閲到了“克隆羊多利”的資料,併到中心學校用噴墨打印機打印出來,這算有了一個小小的“道具”。運用這個圖片,很好的導入了新課,給學生一個深刻的印象。這個直觀的第一印象是非常有用的。圖片的使用,生動直觀形象。

二、網絡的利用,為教學者備課提供了豐富的背景知識。

克隆是一項新技術,究竟是怎麼回事,不認真研讀是弄不明白的。為了更好的弄懂弄通克隆知識,我上網查閲了有關資料並打印出來。有《克隆時代》、《人類進行克隆的歷史》、《中國克隆動物研究大事記》等。通過這些材料,我初步掌握了克隆的有關知識,掌握了克隆技術在國內外的發展與現狀。這為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背景材料,使教學更有了基礎。要求學生會研究性學習,教師首先也應該會研究性學習,應該是個研究性學習的實踐者和倡導者。試想,教師都不會研究性學習,你如何能指導好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呢?而研究性學習中,蒐集材料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研究探討,有利於激發學生們對科學的興趣,有利於培養了學生們的科學意識和創新精神。

克隆技術,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內容。他們對克隆技術的發展,有着熱切的關心,對克隆技術對人類的影響有着濃厚的興趣。課文中列出了克隆技術造福人類的幾方面應用。任何新技術的出現,都是有着雙方面的作用。用書上的話説“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就象核能技術的應用一樣,用來建造核電站發電,就是造福人類;用來製造殺人武器的原子彈,就是造禍人類。如果克隆技術被別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可能就為害人類。有的説,克隆器官,為殘疾人服務,這是造福人類。

為了更好的激發學生們的探索慾望,激發學生們的創新精神,激發學生們對科學的興趣。我設計了討論這一環節,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討論,明確學習內容,探討克隆技術對人類的影響。討論過程,基本上還可以。有的説,大熊貓是瀕危動物,繁殖很不容易,運用克隆技術,可以保護國寶。有的説,如果有人利用克隆技術克隆出病毒,人類可就遭殃了。不足的是,學生的討論還不夠充分,思想還有些緊張,放不開。使討論沒有收到很好的效果。

總之,要達到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還要走很長很艱難的路。還要與應試教育進行抗爭。單憑教師的努力是不夠的。還要從考試上進行真正的改革。不然,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只是一紙空文,一種口號,一種悲哀,一種形式。

奇妙的克隆教學反思 篇2

對於《奇妙的克隆》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我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本節課的教學亮點可以總結為——關注每一個學生。通過課前討論,瞭解到今天上課所任教的班級——貴陽市第二十一中學八年級(1)班的學生比較特殊,有這樣一些現象:基礎知識的掌握不牢固、學習習慣不好、自主創新理解能力較差等等。首先,針對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這個現象,我將教學計劃進行了一定的調整,原本設計一節課完成五個整體的學習目標,縮減為三個整體的學習目標;哪怕是一個生字、生詞的理解,也決不讓學生出現一知半解的情況。其次,針對學習習慣不好這個現象,我採用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教學策略來解決,尤其是學困生,在我給出相應的學習目標後,並沒有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反而是在那裏無所事事;於是我巧妙地走到這類學困生面前,悄悄告訴他:“我第一個就選你來回答!”促使這類學困生不得不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再次,針對自主創新理解能力較差這個現象,我再次對教學計劃進行調整,原本設計的學生可以通過自讀、齊讀及幻燈片的圖片輔助來完成“理解‘換核卵’”這一學習目標;改為通過教師講解,運用通俗的比喻(煎雞蛋換蛋黃),來幫助學生完成這一學習目標。

我之所以要花上大量的時間去幫助學生理解這一概念,是來源於我對説明文教學的思考——兩年前的“南明之春”與本次“市級優質課”我抽籤的課文都是説明文。而説明文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為了給學生説清楚一個事物(如:《奇妙的克隆》這一課中的“克隆”)或一個概念(如:《橋之美》這一課中的“與周圍環境和諧地融為一體的橋才美”)。作為學生,首要的學習目標就是弄清楚這個東西是什麼。只有在讀懂了作者講述的事物(或概念)之後,才能有目的地、有針對性地去閲讀作者的文章,才能夠理解作者的對於説明方法的運用,才能夠更深層地去品味作者的用詞講究、結構安排等等。所以,我寧可多花費一些時間,也一定要讓學生先弄清楚“是什麼”,再去討論“為什麼”。如果,不顧學生的理解程度,就開始對文章進行深度挖掘、對學生進行拓展提高,那一切都是徒勞,結果只會事倍功半,讓學生不懂的東西越來越多,對學習的興趣也會逐漸喪失。這就是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進行教學計劃調整的目的。

第二,本節課的教學不足也有很多。首先,對學生的瞭解不夠,所以與學生的配合程度就差了很多,學生的參與面就相對較少。其次,對課件的修改不夠,出現了生字錯音、字幕跳行等現象。再次,教學進度的把握也不盡如人意,導致最後學生的拓展練習沒有時間來完全展開。

第三,針對以上不足,我分析了一下,主要有幾個原因。首先,從主觀上來説,我沒有抽出更多的時間,來進行教學打磨,也沒有找機會與學生彼此熟悉,所以採導致上述現象的發生。其次,從客觀上來説,由於抽籤號數過於靠前,所以準備時間相對較少,而且事先沒有考慮到遠程遙控(即“翻頁器”)的問題,所以導致整個教學過程不夠流暢。

以上不足,客觀原因方面,可以想辦法克服;主觀方面,尤其是對於學生的那些特殊現象,可以採取加強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如:課前進行有針對性地預習,並通過一定的教學策略來檢查預習效果等等。

奇妙的克隆教學反思 篇3

江蘇邳州紅旗中學 劉雪

<<奇妙的克隆>>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二篇課文,是科普説明文,説明的對象是同學們感興趣的話題,因此,引入了與克隆有關的故事和克隆的最新發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的熱情。上課後有所心得,如下:

一、 對文本的理解,採用讀課文,互相問,互相答的四人小組的形式來學習。

課文用了四個小標題,使全文內容層次分明,條理清晰。只要閲讀一下課文的小標題,就對課文內容有個大體瞭解。克隆是什麼?克隆是無性繁殖的新興生物技術,在“克隆是什麼”一小節裏,作者把這門科學技術説的淺顯易懂,首先,從我們容易理解的常見的生物現象寫起,“一個細菌經過20分鐘左右就可一分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變成十株葡萄凡此種.種,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擴大來繁衍後的含義代,這就是無性繁殖。……”這樣就把高深科學技術説的生動形象,明白曉暢。接着,從詞源上追溯到克隆的原意,讓我們明白了克隆的含義。僅承上文,文章對克隆的介紹又進一步,從植物克隆寫到動物克隆,以“孫悟空經常在緊要關頭拔一把猴毛變出一大羣猴子,猴毛變成克隆猴”來作結,科學技術寫得富有趣味。2、克隆鯽魚出世前後。這一節是對克隆實現的簡要介紹和説明,這一節作者沒有 按時間順序來寫克隆實現,而是以實現對象即由魚類、兩棲類到哺乳類為線索來安排材料,同時,在選用材料時,作者有意突出了中國科學家在克隆實現方面的貢獻。3、克隆綿羊多利。這一節較為詳細地描述多利的誕生過程,並揭示了克隆羊的成功的重大意義和巨大反響。4、克隆技術造福人類。這一節從三個方面寫克隆技術會給人類帶來極大的好處。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來挽救珍惜動物第三克隆對於人類疾病的防治、壽命的延長具有重要意義。但是,作者沒有沉浸在盲目的樂觀中,而是對克隆提出了牽涉到道德倫理問題的冷峻思考。文章先寫克隆的含義,接着寫克隆綿羊誕生之前,魚類、兩棲類和哺乳類克隆的成績,再寫克隆綿羊多利的誕生,最後克隆造福人類和對克隆的思考,行文脈絡十分清楚,説明事理步步推進。圍繞文章內容設題,考察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新課程標準要求閲讀科技作品,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因此,對文本解讀能力如何,可以直接反映考生是否領會了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命題角度:概括某段的主要內容;對全文內容的理解;解説所説明事物的特點、成因、功能或原理等。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具體地講,就是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載體讓學生通過自己收集、分析、處理信息來實際感受並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進而瞭解社會、學會學習,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基於這一點,我在教學中,力求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精神

二、採用互相質疑的方法,學習説明方法和説明順序。

文章運用多種説明方法,把艱深的科學道理作了深入淺出的説明,文中滲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生不僅從中獲得科學知識,而且受到教育,得到啟迪。説明文中的會考基礎考察題,重在考察學生對説明文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尤其是對説明方法的判斷及理解説明方法的表達作用,這類試題出現得很普遍。命題角度:指出某段文字的説明方法;舉例説明文章使用了那些説明方法;説明方法或所引用的材料的表達作用;説明順序.為了説明克隆是什麼,,作者運用了三種説明方法:舉例子、下定義和引用。舉例子:列舉植物,動物界當中的人們比較熟悉的例子來説明,把艱深的科學知識説得簡明易懂。下定義,對克隆一詞進行溯源並作出解釋;引用:引入孫悟空拔一把猴毛變出一大羣猴子的故事,生動形象地説明了克隆是怎麼一回事。克隆鯽魚出世前後,一節説明順序的安排體現了作者的寫作技巧,這一節寫克隆實驗從魚類、兩棲類再到哺乳類,體現了科學家們對科學的追求是永無止境。是一個不斷求索探求的過程,同時也為下文寫克隆綿羊多利的誕生提供了科學基礎,做好行文鋪墊。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具體地講,就是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載讓學生通過自己收集、分析、處理信息來實際感受並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進而瞭解社會、學會學習,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基於這一點,我在教學中力求以研究性學習為指導,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精神。

三、通過勾畫和批註,薰陶科學意識和開拓創新精神。

從課文中找出能表現科學家嚴謹求實鍥而不捨的態度與精神的句子。

設計這道練習題主要是讓學生在對敲語言文字的過程中,體會學習科學家們嚴謹求實鍥而不捨的態度和精神。例如學生勾畫出這些句子:(1)用鯽魚囊胚期的細胞進行人工培養,經過385天59代連續傳代培養後,用直徑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顯微鏡下培養細胞中吸出細胞核。(2)依靠高超的外科手術從爪蟾蝌蚪的腸上皮細胞、肝細胞、腎細胞中取出核,並把這些細胞的核精確地放進已被紫外線破壞了細胞核的卵細胞內。(3)經幾百次灰、黑、白這樣的操作以後,白色小鼠終於生下了三隻小灰鼠。(4)經過247次失敗之後,他們在1995年7月得到了一隻名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綿羊。(5)立即用極細的吸管從卵細胞中取出核。與此同時,從懷孕三個月的芬多席特六齡母羊的乳腺細胞中取出核,立即送入取走核的蘇格蘭黑麪羊的卵細胞中。手術完成之後,用相同頻率的電脈衝刺激換核卵,讓蘇格蘭黑麪羊的卵細胞質與芬多席特母羊乳腺細胞的核相互協調,使這個“組裝”細胞在試管裏經歷受精卵那樣的分裂、發育而形成胚胎的過程。然後,將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隻母羊的子宮裏。

克隆技術,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內容。他們對克隆技術的發展,有着熱切的關心,對克隆技術對人類的影響有着濃厚的興趣。從課文中,很容易勾畫出來,在寫批註的時候,要用心寫出,有對課文的理解,又對克隆技術的思考,還有對科學技術的嚮往,有利於激發學生們對科學的興趣,有利於培養學生們的科學意識和創新精神,用書上的話説“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把主動權給學生,使他們擁有更多自信,更多勇氣探討克隆的奧祕。

奇妙的克隆教學反思 篇4

對於《奇妙的克隆》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我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本節課的教學亮點可以總結為——關注每一個學生。通過課前討論,瞭解到今天上課所任教的班級——貴陽市第二十一中學八年級(1)班的學生比較特殊,有這樣一些現象:基礎知識的掌握不牢固、學習習慣不好、自主創新理解能力較差等等。首先,針對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這個現象,我將教學計劃進行了一定的調整,原本設計一節課完成五個整體的學習目標,縮減為三個整體的學習目標;哪怕是一個生字、生詞的理解,也決不讓學生出現一知半解的情況。其次,針對學習習慣不好這個現象,我採用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教學策略來解決,尤其是學困生,在我給出相應的學習目標後,並沒有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反而是在那裏無所事事;於是我巧妙地走到這類學困生面前,悄悄告訴他:“我第一個就選你來回答!”促使這類學困生不得不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再次,針對自主創新理解能力較差這個現象,我再次對教學計劃進行調整,原本設計的學生可以通過自讀、齊讀及幻燈片的圖片輔助來完成“理解‘換核卵’”這一學習目標;改為通過教師講解,運用通俗的比喻(煎雞蛋換蛋黃),來幫助學生完成這一學習目標。

我之所以要花上大量的時間去幫助學生理解這一概念,是來源於我對説明文教學的思考——兩年前的“南明之春”與本次“市級優質課”我抽籤的課文都是説明文。而説明文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為了給學生説清楚一個事物(如:《奇妙的克隆》這一課中的“克隆”)或一個概念(如:《橋之美》這一課中的“與周圍環境和諧地融為一體的橋才美”)。作為學生,首要的學習目標就是弄清楚這個東西是什麼。只有在讀懂了作者講述的事物(或概念)之後,才能有目的地、有針對性地去閲讀作者的文章,才能夠理解作者的對於説明方法的運用,才能夠更深層地去品味作者的用詞講究、結構安排等等。所以,我寧可多花費一些時間,也一定要讓學生先弄清楚“是什麼”,再去討論“為什麼”。如果,不顧學生的理解程度,就開始對文章進行深度挖掘、對學生進行拓展提高,那一切都是徒勞,結果只會事倍功半,讓學生不懂的東西越來越多,對學習的興趣也會逐漸喪失。這就是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進行教學計劃調整的目的。

第二,本節課的教學不足也有很多。首先,對學生的瞭解不夠,所以與學生的配合程度就差了很多,學生的參與面就相對較少。其次,對課件的修改不夠,出現了生字錯音、字幕跳行等現象。再次,教學進度的把握也不盡如人意,導致最後學生的拓展練習沒有時間來完全展開。

第三,針對以上不足,我分析了一下,主要有幾個原因。首先,從主觀上來説,我沒有抽出更多的時間,來進行教學打磨,也沒有找機會與學生彼此熟悉,所以採導致上述現象的發生。其次,從客觀上來説,由於抽籤號數過於靠前,所以準備時間相對較少,而且事先沒有考慮到遠程遙控(即“翻頁器”)的問題,所以導致整個教學過程不夠流暢。

以上不足,客觀原因方面,可以想辦法克服;主觀方面,尤其是對於學生的那些特殊現象,可以採取加強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如:課前進行有針對性地預習,並通過一定的教學策略來檢查預習效果等等。

奇妙的克隆教學反思 篇5

《石榴》是一篇託物言志的優美散文,既描寫了石榴的外在美,又描寫了石榴的內在精神美,同時其文章的語言美也值得咀嚼品味。

第二年教授本篇課文,我在課堂導入與品味語言上較以前作了更多的思考。

原本設計時課堂導入用一個謎語引起學生的興趣的,進而進入文本閲讀。謎語本身應該是謎底要思考才能得出這樣才有趣味,可是在授課之前已經佈置了學生預習,所以課前猜石榴的謎語就失去了它的價值。於是我更改了原初設想,直接告知學習篇目名,用一句話描述石榴的形態,然後出示了謎面,比較是從哪些角度,用什麼手法來描述的。這樣避免了無價值的猜謎,同時又指導了學生描寫事物的方法,啟發思考,訓練了語言組織的能力。

解讀一篇文章把握其主題離不開寫作背景的瞭解。初讀《石榴》,我們似乎很容易把握作者對石榴的描述,這是一篇清新明麗的詠物散文。站在學習者的角度上,我並沒有在開始介紹作者時把寫作背景一併引出,而是根據課堂實際情況採取不同的方式。學生交流預習成果時提到寫作背景了我就順勢予以補充,有一個班級之前沒提到,於是我安排在賞析了石榴枝葉、花朵、果實之美之後,藉着作者對石榴的感情引發文章主題的思考,此時,學生展示預習時對相關背景的瞭解或教師出示相關資料,再結合着文中的關鍵句,探究文章的主題:借石榴頌揚了我們民族美好的情操,表達了正義必勝的堅定信念,謳歌了民族氣節和高尚情操,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不為介紹而介紹,根據課堂需求,發揮課件鏈接優勢,自然呈現,滿足學生求知需求的提供才是有效的提供。

在品味語言上,學生似乎對直接的賞析不感興趣,於是我設置了梯度比較閲讀,第一組為一段對石榴介紹説明的語言和文章的語言比較,體會了文中描寫語言生動形象,運用對比、襯托、比喻、擬人等方法寫出石榴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第二組則是兩段描寫語言的對比,這一環節成了課堂最精彩的地方。交流中學生除了講出了預設的答案內容,更能開拓思路,從語言的凝練和與讀者形成對話拉近距離的角度賞鑑,甚至有人提到了這是“名人效應”的因素,趁此我鼓勵了學生多讀名家名作,提高藝術涵養。矛盾的思辨比直接的傳授更能激發學生的思考,智慧的火花碰撞中展現絢爛的光彩。

課堂不是教師一個人的,教師要能根據學生的心理需求注意設計教學方案,根據課堂的具體情況及時調整方案。

奇妙的克隆教學反思 篇6

《只有一個地球》一文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十一冊第四單元的一篇文章,本文采用科學小品文的形式,從人類的生存的角度介紹了地球的有關知識,闡明瞭人類的生存“只有一個地球”的事實,呼籲人類應該珍惜資源,保護地球。

本文有一條明顯的主線“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這是本文的“命脈”,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這“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中心句,讓學生在閲讀中感悟文本,理解文本。首先讓學生感悟地球的可愛表現在哪裏?通過朗讀課文,學生在第一自然段找到寫地球外觀美麗的句子,抓住“晶瑩”、“紗衣”、“搖籃”、“美麗壯觀”、“和藹可親”等詞語,體會地球的外表的美麗可愛,讀出對地球的讚美之情,並能熟讀成誦。再引導學生談地球內在的美麗——地球是無私的,它向人類慷慨地提供礦產資源。只有母親才會這樣無私的愛自己的孩子,因此我們稱地球為人類的母親,生命的搖籃。

然而面對養育我們的母親,人類是怎樣對待它的呢?從而談到“容易破碎”,“地球的渺小”,“礦產資源的枯竭”,“人類根本不能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都告訴我們,我們只有保護地球,因為只有一個地球。在課外補充人類對地球破壞的圖片時,學生的的情感被調動起來,越發感受到人類的做法是不對的,從而認識到今後該怎麼做,在聆聽了邁克•傑克遜的公益歌曲《拯救地球》後,學生們為地球母親寫宣傳標語,“保護地球=熱愛媽媽”,“為了生存,保護地球”••••••把課堂教學推向高潮,我能感受孩子們的焦慮、心痛、熱情與決心。

奇妙的克隆教學反思 篇7

本課的課題就抓住了人心,是一篇尋找和認識幸福的過程。茫茫大千世界,誰都在追求幸福,只是人們對幸福的觀念不一樣,有的人是為自己追求幸福,有的人是為大多數人追求幸福,因此,本人是引導學生認識人生,追求人生,這是一篇具有教育意義的課目。

雖然本課是閲讀課文,但本人在教學中卻經過了“講、竄、套”,就是抓住文題“幸福是什麼”讓學生無盡地講自己所理解的幸福,然後結合文中人物故事,把幸福的含義用事例串起來,使實際生活與文本意藴,縱橫交錯。“套”就是將影形的生活與無形的生活排列一起。如:父母為了全家人的幸福,而且不息離開親人遠行千里,幹苦力,本人將這歸為影形的生活,它是一個認識幸福的過程 。同時,這樣的幸福得來要讓學生感受到勞動創造幸福的真理,自然引導學生感悟什麼是真正的幸福。這裏本人降低了要求,只要孩子們認為的幸福觀點,我都給予鼓勵支持,肯定。比如:孩子們各抒己見“星期天是幸福的,過節時桌上有爸爸媽媽是幸福的,中秋佳節一家人一起吃月餅是幸福的,拉着媽媽的手照張相是幸福的……”

根據學生對幸福的感悟,本人在教學中就已經成功了。於是,我把教學重點落實到“認識幸福的含義與意義”上,再抓住文中重點段的朗讀來感受勞動創造幸福的真理。因此,本人直接導入學生所認識到的幸福之上。“你認為自己的幸福是什麼?然後根據學生所認識的幸福,引導學生將自己認識的幸福進行闡述,並舉出實際例子,要求理清例子的起因,經過、結果,緊接着套入文本中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並抓住重點段來理解全文即分析課文,感悟幸福的含義。因此,教學中,引導學生在讀中思考,在讀中體會,在讀中感悟。就這樣下來,我引導學生將自己“所聞、所疑、所悟”等過程 ,用列提綱的形式表達出來。

比如:有一孩子列了這麼幾個提綱“1、你知道什麼是幸福嗎?2、有錢就幸福嗎?3、我認為幸福是這樣的?4、原來幸福是這樣的?”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根據自己所擬的提綱,盡情闡述,分析、舉例説明、悟出幸福的含義,這個環節學生表現非常棒,學生很快進入寫作狀態,我也悄悄退出,學生足足寫了50分鐘左右,班上三分之二的學生是500字以上的習作練習,有六七個孩子寫了近700字的作文,習作內容還真具有夾敍夾議的味道,能引用名言,偉人的故事,還有孩子引用了所學的課文《巨人的花園》,將文中巨人認識到了自己的缺點,通過孩子們的幫助,又享受到了春天的快樂,這是幸福的。本人認為作為四年級學生,能通過文中作者的文筆啟示寫出自己的手筆是很不錯的。在此基礎上,我也滲透了文中的語文知識點。

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三個孩子在智慧女兒的引導下,經過十年的親身經歷,終於明白了只有用自己的勞動做出對人們有舉益的事,才是真正的幸福。由此,更進一步地引導學生感悟幸福的真諦。每個人都在追求幸福,那麼,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呢?掩卷沉思,智慧的女兒一語道出了幸福的真諦:只有靠自己的勞動 ,很好地儘自己的義務,做對別人有益的事情,便能收穫幸福。讓學生真正地領悟到:原來 幸福就是這麼簡單!讓我們牢記,能使大多數幸福的人,認識到自己本身也是幸福的,做一個真正幸福的人。

從閲讀中感悟寫法 。故事情節的奇異是本文的一大特點 。“奇異的故事”往往是童話故事的亮點。文中“智慧的女兒”突然而來,飄然而去。她肯定、讚揚三個牧童疏通泉眼的勞動,還引導他們通過自己的實踐弄明白什麼是幸福。智慧的女兒在文中起到了“靈魂”的作用。正是這一人物形象,使整個故事讀起來既神祕,又有趣,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我們在平時讀童話的時候,這樣的故事也很常見。例如《漁夫和金魚》中“金魚能一次又一次地滿足漁夫的要求”這一情節的安排,使讀者們的閲讀興趣大大增加。又如《白雪公主》中王后的那面魔鏡,孩子們也是十分感興趣的。由此可見,我們在寫童話的時候,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越離奇,越神祕,就越引人入勝,這樣,自己手中的童話就成功了。

當然,引導學生讀書,寫作更是本人在語文教學中的重點支撐點。比如:“幸福要靠勞動,要靠很好地儘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這句話也無形地滲透了德育審美教育,句中的“義務”是什麼含義?無疑“義務”是應盡的責任。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應盡的責任。“很好地儘自己的義務”是指把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做好。這話告訴孩子們:要想獲得幸福,就要通過辛勤地勞動,給別人帶來方便和好處,讓別人感到幸福,自己也就幸福了。

總之,教學本課後,我深深地認識到:我們不但要教給孩子們知識,還要教給孩子們做人的道理,讓自己能更好的成長,讓自己的人生更為燦爛,更有意義!

奇妙的克隆教學反思 篇8

本節課,我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讀寫結合,教學形式靈活多樣,學生學習興趣盎然,教學效果較好。

1、創設情境,激發學習熱情

上課開始,我先讓學生根據自己所查的資料,介紹作者,用充滿熱情的語言,創設自主學習的情境,然後通過播放課件,把學生引入畫面之中。美麗的春景伴着輕快流暢的樂曲,大家躍躍欲試,爭先説出自己看到的情景,學習古詩的熱情空前高漲。

2、充分重視古詩朗讀。關於讀的設計,這節課主要體現在個環節:初讀讀準讀通古詩;自讀交流詩意;研讀寫法入詩境;熟讀成誦悟詩情。整個教學過程以讀為主,雖然讀的形式並不多,但每一次都有明確的目的,都加深了學生對語言的理解,體現了讀書的層次,讓學生在讀中悟,在悟中讀。

3、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節課上我積極創設學生讀詩、學詩的情境,藉助多媒體教學課件,讓學生在春天的圖景中輕鬆走進古詩學習的環境,放手讓孩子們藉助工具書、註釋和已有經驗自學古詩,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敍述詩人描繪的畫面,用圖畫、音樂感染學生,走進古詩的意境。學生是主動的參與者,又是體驗者。

4教學中的不足:

教學時間安排得欠合理。整個40分鐘的教學總是顯得前鬆後緊。由於給學生討論的時間過長,下課時積累杜甫其他詩句的環節和作業環節沒能實施。這也是以前我的課堂上曾經出現過的問題。也許是教學的節奏不夠緊密,環節安排不夠合理,教學時間是我經常遇到的困惑的問題。

無論是語文課還是其他學科,老師們都感到對學生的評價很難。來到回小,每當聽到教師講課時,非常值得我學習的就是他們常常對他們給予學生精彩的評價。我一直努力學習對學生進行鼓勵性、針對性的評價,但是在講課過程中仍然我還是對學生的評價不夠及時,語言不夠豐富。

奇妙的克隆教學反思 篇9

《螳螂捕蟬》的課文內容並不複雜,成語的理解學生通過預習就能掌握。而螳螂捕蟬和吳國攻打楚國的相似之處,學生也輕而易舉地理解了。那麼我們課上呈現怎樣的訓練呢?第一處的點撥出現在“感受少年的計謀巧妙”這個環節中。學生從文本內容的理解出發,都説到了少年以講故事地方式勸説吳王,很巧妙。文中還有哪些細節也能看出少年計謀的巧妙呢?學生必須細讀文本才能找到。對話的地點在花園,時間在早晨,手中的彈弓和身上的露水,無不看出少年的用心良苦和精心謀劃。恰當的時間和煞費苦心的道具準備,都是為了引到“螳螂捕蟬”的話題。只要吳王發現少年,問到彈弓,少年對成功勸説吳王就有了十足的把握。在討論“你認為這是一個怎樣的少年”的話題討論中,學生對於少年的足智多謀印象深刻,但也僅此而已。我進行了第二次點撥:“少年就一定會勸説成功嗎?如果不成功,讓吳王看出了他的用心後結果會怎樣?”少年其實是冒着生命危險,勇敢地勸諫的。“少年只是一個侍奉吳王的下人,他這麼做,到底是為了什麼?”少年其實是一個非常了不起,非常愛國的人呀!至此,少年的形象已經立體飽滿起來,學生對於文本的感受又深了一層。

奇妙的克隆教學反思 篇10

《變色龍》是八年級語文上冊第8單元的一篇課文。《變色龍》是契訶夫早期創作的一篇諷刺小説。在這篇經典小説裏,他以精湛的藝術手法,塑造了一個專橫跋扈、欺下媚上、看風使舵的典型形象,具有廣泛的藝術概括性。小説的名字起得十分巧妙。變色龍本是一種蜥蜴類的四腳爬蟲,能夠根據四周物體的顏色改變自己的膚色,以防其它動物的侵害。作者在這裏是只取其 “變色”的特性,用以概括社會上的一種人。

作品擅長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義的片斷,以小見大地概括出生活的本質。構思佈局別具匠心,細節和心理描寫惟妙惟肖,人物語言精彩生動,故事結尾耐人尋味。正如魯迅所説:“無論從形式、結構,以及表現手法來看,都達到了短篇小説的要求具備的高度。”作為國中生接觸不多的外國小説教材,可以從多角度去挖掘文本的意義,但教學課時和知識的容納吸收是有限度的,所以力求在有限的時間和範圍內做到抓重點、理順難點,最大限度的有所收穫是最佳效果。

奇妙的克隆教學反思 篇11

《比尾巴教學反思》是一首琅琅上口的兒歌,教案設計安排四個板塊:自由讀文、瞭解大意;隨文識字、介紹方法;看圖學文、感情朗讀;寫字指導、拓展提高。但這首兒歌很簡單,孩子們一會兒就會背了,學生雖然覺得這篇課文有趣,會背之後也就沒有新鮮感可言。因此,我把課文延伸到課外,提出:“你們還知道哪些動物尾巴的特點嗎?話音剛落,孩子們就滔滔不絕地講開了,不但講了尾巴的樣子,有的還一個勁地講述尾巴的作用。比如小壁虎的尾巴,能長出新的尾巴。還有的補充松鼠尾巴的用途:松鼠的尾巴在下雨的時候能當傘用,冬天當被子蓋,從高處往下跳時還可當降落傘用。看孩子們興致勃勃,就因勢利導要求孩子們藉助課件自編兒歌。學生表現非常精彩。有的編:誰的耳朵尖,誰的耳朵圓?誰的耳朵像把扇?兔子的耳朵尖,熊貓的耳朵圓,大象的耳朵像把扇。誰的尾巴細?有的編:誰的尾巴卷?誰的尾巴像把小剪刀?水牛的尾巴細。小狗的尾巴卷。燕子的尾巴像把小剪刀。

閲讀教學不應該只想到閲讀課文,應該更多地為學生提供一個廣闊的想象空間。當孩子們帶着對比尾巴教學反思喜悦的感受,學完這首詩歌時,老師也為此獲得了更多地信息和滿足。

奇妙的克隆教學反思 篇12

心理學研究證明,人們在爭論中往往比單獨地思考更能發揮創造性。在教《小松鼠找花生果》時,同學們提出了這樣幾個問題:

1,小松鼠為什麼要找花生果2,小松鼠在哪裏找花生果3,小松鼠怎樣找花生果4,小松鼠有沒有找到花生果

前幾個問題學生通過朗讀很快找到了答案,惟獨最後一題學生意見不統一,有的説小松鼠找到了花生果,還有的説小松鼠沒有找到花生果。在兩種意見爭執不下的情況,我不是簡單地給予評判,而是採用辯論賽的形式,既滿足了學生的心理需求,又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認識衝突,引導學生朝着有序有利的方向發展,調動了學生的有效參與。

辯論中,學生有的忙於看書,找句子,讀課文,在讀中揣摩,探究,尋找答案,提煉出自己所需的論點;有的睜大眼睛盯着對方的發言,隨時準備反駁,一組同學説我讀到"可是,直到金色的小花都落光了,也沒找到一個花生果"。來斷定小松鼠沒有找到花生果;可另一組同學説,小松鼠只是暫時沒有找到花生果,但是蚯蚓已經告訴小松鼠花生果長在泥土裏了,等到秋天,花生果成熟了,挖出來就一定能找到花生果。學生在辯論中,不斷向對方質疑,在相互質疑中,學生調動一切學習因素,啟用自身的一些學習潛能,使自己的認識進一步完善和提高。

在辯論中,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敢於對他人的見解進行評價和補充,這就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有利於提高學生敏感的捕捉力,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最後大家達成了共識:小松鼠能找到花生果。

奇妙的克隆教學反思 篇13

課堂上,為了激發學生情感,我出示了圖片。一是懷素小時候在木板上認真寫字的摸樣;二是懷素長大之後在牆上揮毫的樣子。由説圖入手,分別引入對課文第一段、第四段的學習,不僅感受了懷素所寫的字的形神美,更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情感——好奇心:為什麼懷素可以寫這樣一手好字呢?從而為進一步學習埋下伏筆,也使倒敍式教學設計得以實施,即先知果,後探因。在孩子們心中產生了積極因素,提高教學實效。

課文的理解重點是理解懷素練字的方法。我想如果引導學生很好利用懷素寫字的方法, 相信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於是在寫字教學這塊,我打破了以往慣用的常法,套用了懷素寫字的故事激勵引導學生。“同學們,想不想當懷素那樣的大書法家呀?”“想呀!” “那懷素是怎樣成為大書法家的呢?他是怎麼練字的呢?”學生很流利地答出懷素練字的方法。此時我適時地激勵學生:懷素成為一個書法家是多麼不容易呀,他是多麼得認真和刻苦呀!今天,老師想看看大家像不像小書法家的樣子。 這節課讓我們也用懷素寫字的方法來練字, 先看清字的形狀,記住字的筆順,再一筆一畫照着寫。 學生個個低頭觀察字形,接着又認真學習筆順,看着那一張張那嚴肅認真的小面孔,我欣慰地笑了。 這課的生字,孩子們寫得特別工整。我覺得孩子們都是喜歡被激勵的,尤其是老師充滿無限真誠關愛的激勵。

奇妙的克隆教學反思 篇14

對於本節課的講授,我主要採用了這個綜合應用活動,具體分以下三部分。

1.猜想1億有多大

提出問題“你能想像1億有多大嗎?”,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結合生活經驗,先猜想一下1億有多大,引出所要研究的課題。學生雖然已經學習了“1億”這個數,理解了這個數的意義,但由於沒有直觀的感受,最初完全是憑藉感覺隨意猜測的。學生想到的事物可能很多,對同一事物的猜測結果,也將是大不相同的。教材利用這樣一個問題,激起學生探究的慾望。

2.探究活動範例

首先,確定研究方案。學生先根據已有的知識基礎,研究選擇測量“1億張紙摞起來的高度”。再思考如何進行測量,制定具體的研究方案,分析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學生髮現找1億張紙直接進行測量是不現實的。進一步分析,不能直接測量怎麼辦?有的學生想到,可以先測量一部分,再推算出整體是多少,確定了由局部推算整體的研究方法。

接着,進行實驗。呈現兩組學生分別測量100張紙和1000張紙的高度的具體實驗操作過程。學生選擇不同的基數進行測量,誤差也是不同的,基數越大,誤差越小。目的是讓學生體會到選擇的基數不同,實驗的精確度也會不同。

最後,驗證猜想。學生根據實驗結果,推算出1萬張紙和1億張紙的高度,驗證猜想。但“1萬米高”這個 結果對學生來説也是比較抽象的,教材通過與“珠穆朗瑪峯”高度的對照,讓學生直觀感受1萬米有多高,進而想像1億有多大。

3.討論交流。

教材安排了一個各小組間互相交流實驗方案的環節。通過交流豐富學生對1億有多大的感受。並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悦,培養向他人學習,與他人溝通和交流的習慣。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發現在教學中需要注意一下問題:

1.允許學生大膽猜想。在猜想1億有多大的時候,學生根據不同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可能會結合不同的量進行猜想。例如:1億粒大米能裝滿一間房子吧!1億本書摞起來有一座山那麼高吧!等等。而且對同一種事物的猜想可能是不同的,爭論可能會非常激烈。例如,有的學生可能認為1億粒大米能裝滿1間房子,有的學生可能認為大米粒那麼小,一個大衣櫃就裝下了。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允許學生大膽的想像,讓學生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滿足,讓學生充分的爭論,激發起學生探究的慾望。

2.適時進行指導。在學生所猜想的事物當中,可能有一些超出了學生能夠實驗測量並進行推理的範圍。但教師此時不要急於否定學生的想法,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驗證自己的猜想,探索研究的方法。在確定研究對象的時候,教師可以提示學生考慮實驗的可操作性,選擇容易找到,並容易測量的材料。在設計具體的實驗步驟的時候,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觀察:選擇不同基數的物品進行測量,對實驗的精確度會有影響。

3.提供幫助學生對照感受的素材。學生通過實驗推算出了結果,但這個結果可能也是比較抽象的,很難想像得出來。教師應提供一些學生比較熟悉的素材,幫助學生與實驗結果進行對照,直觀感受實驗結果的大小,進而體會1億有多大。

奇妙的克隆教學反思 篇15

本週四,我講授了美國女作家海倫凱勒的《再塑生命》一課,由於備課時間倉促,情急之下,我臨時上網蒐集了作者的生平簡介、圖片、及課文中需要學生理解的幾個重點問題並上傳至多媒體,就匆匆忙忙地踏着鈴聲走進教室。課堂教學環節基本上按照作者簡介、整體感知、探究問題、分析人物形象等思路進行,結果發現:學生上課情緒低落,對於提出的問題毫無興趣可言,一節課下來幾乎是在聽我的“獨角戲”,搞得自己身心疲憊,更不要提什麼學生的創新了。於是我犯愁了: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整節課猶如一潭死水?

中午,我及時上網瀏覽了幾篇本節課的教學設計,避免另一個班級重重蹈覆轍。讀着別人精心設計的教學環節的同時,我開始反思今天這節課的失敗之處:缺少教師的情感投入,缺少寬鬆、民主的教學環境,又怎能激發學生用心去學習,去感悟,從而走進課文,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又怎能被作者的堅韌頑強的精神所感動?我馬上重新備課,修改課件。

下午第一節課我胸有成竹地走進另一個班級。課前,我讓學生兩人一組做了“瞎子猜字”的遊戲,在總結猜中人數寥寥無幾的情況下,我因勢利導轉入主題:一個健康的人暫時失去視覺來認識一個漢字都這樣困難,更何況一個聾啞盲女孩來認識整個世界。對她來説能生存下來已需要足夠的勇氣,但要有所成就,那簡直是一個奇蹟。今天,我們就要走進這個奇蹟,走進海倫凱勒的心靈世界。在我的感召力下,大家富有感情地朗讀了課文,並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全班同學共同解決。接着我便提出自己的疑惑要求學生幫忙解決,他們四人小組合作、探究,忙得不易樂乎。在品味語言環節,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找出了自己最喜歡或最感動的句子進行交流,同時被海倫凱勒的堅毅、頑強所打動,許多同學在暢談感受時表示要以海倫凱勒為榜樣,勇敢地面對挫折,成就一番事業。

從兩節課的比較中不難發現:教師的良好情感能引發學生積極的情感反映,要使學生主動學習,教師就要善於營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圍,把更多的情和愛注入平日的教育教學,這樣,學生才能帶着信心和勇氣主動地投入自主性的學習活動。另外,也讓我想起了蘇霍姆林斯基所説的一句話: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強烈的需要,都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心靈深處這種需要更強烈。

奇妙的克隆教學反思 篇16

課文的2、3自然段是重點段,在教學中我注意抓重點段進行理解和學習課文主人翁懷素的寫字方法。即從表示先後的詞語入手進行品讀,瞭解懷素練字的步驟,還有設置坡度幫助學生進行背誦的練習,使得誦讀到背誦水到渠成。

此外,我讓學生當即模仿懷素的寫字方法來練習本課的生字,讓學生寫字練字環節與閲讀教學、寫字教學巧妙結合一起,與學生實際結合。這是我們低年級閲讀教學的特點與重點,我想這更是提高我們低年級閲讀教學的一次嘗試。

另外我們的學生正在學習寫日記,我指導學生學習課文中作者描寫懷素寫字的段落,正確運用一些表示順序的詞如“先、再、然後、接着、最後……”這樣既能把事情説清楚又有條理。

“教學總是一門充滿遺憾的藝術!”在本課教學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有些問題的設計缺少鋪墊與坡度,顯得過於瑣碎等。這些在以後的教學中都要不斷改進與探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wlm4q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