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一年級山青青教學反思(精選15篇)

一年級山青青教學反思(精選15篇)

一年級山青青教學反思 篇1

教材中的這首詩歌語言簡潔精練,意境清新明麗。通過眾多疊詞來描繪出了一副充滿生機的春景圖。適合我們的孩子。

一年級山青青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我這節課的課時目標其一是引導孩子們正確認讀十個生字。在教學過程中,我緊緊圍繞這個目標,通過讓孩子們藉助拼音,自己圈畫,比賽,開火車等多種形式,在加上美麗的花朵圖片生字卡來加強生字的記憶,既掃除了生字的障礙,同時為我順利進行下一個目標打好了基礎。接下來的課時目標是藉助拼音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瞭解課文內容,體會春天景色的美麗。這也同時是本課的重點。為了更好的實現這一目標,在課前,我就加強了準備。自己先讀了幾遍課文,在我自讀的過程中已經被詩歌優美的意境和韻律所感染,而自我陶醉了。我發自內心地想把詩歌的美傳達給我的孩子們。於是在教學中,我非常注重詩歌的朗讀指導。首先,我採用描繪一副春天美景的方法,引領學生自然地走進春意盎然的情境中,讓他們發自內心的想自己去讀這首詩歌,感受其美。然後,我們師生共同合作,一步一步的把自己融入到詩歌中。接着我讓學生讀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昇華他們的感情,自然引領他們説出自己對春天美的感受,我又隨時加入動情的描述,和孩子們陶醉在春天的氣息中,接下來,我推波助瀾,讓孩子們想象畫面,走人文本。用我們對詩歌美的體會感染所有的人。

然而,總感覺美中不足,為什麼,孩子們似乎也認同了詩歌的美,卻無法用美的語言表達出來呢?他們的感情表達沒有達到我的預期效果,是不是孩子們朗讀的興趣不夠濃厚,沒有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朗讀的主動性,使他們對詩歌的感悟更深呢?我想,以後的教學中,這是我將要不斷探究的地方,同時懇望各位同仁能獻出寶貴建議,讓我們的孩子都能夠美讀起來。

一年級山青青教學反思 篇2

《山青青》這首兒歌很美,山青,水青,樹青,草青,苗青,田青,鳥兒鳴叫,花兒歡笑,這一切都沐浴在春風春雨裏。但是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説,這些又讓他們難以感知和消化,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在導入階段,我用最能夠活躍學生思維的話題引入新課:大家喜歡春天嗎?那麼今天老師就帶你們去感受春天的美麗吧!隨着畫面的切換和輕音樂的響起,不由的把孩子帶入了課文情境,隨即,孩子們帶着對春天的嚮往和熱愛進入課文,聽老師範讀,然後自由讀,在讀的過程中,把不認識的生字用鉛筆畫出來,

其次,是在生字教學上,學習生字課本來就是比較枯燥乏味的,所以在認識的時候,我採用自由識記生字的辦法,運用學過的加一加,減一減、猜謎語、編兒歌等方式識記,學生興趣較濃,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男女生比賽、開火車,摘水果等多種形式加強記憶。學生在輕鬆歡快的氣氛中掃除了生字的障礙,為我順利進行下一個目標打下了基礎。

最後就是在朗讀上下功夫,當學生在對於課文讀熟的情況下,接着就是理解和感悟。由於在課前,我先找了幾幅春天的美景圖片,讓學生充分體會春天景色的美麗,在此基礎上,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緊接着,我讓學生讀出自己最喜歡的一句,昇華他們的感情,讓他們自己説一説讀了這篇美課文後對春景的熱愛之情。在讀的過程中,我善於抓住孩子的閃光點,以多種形式激發他們朗讀的熱情,比如説:“聽到你的讀聲,我感覺到山更青了,水更青了”等等,

在課文擴展方面,等同學們體會到了詩歌的美之後,由於他們還不能準確完整的用語言來表達自己對春天的熱愛之情,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動手畫一畫心中的春天,用肢體語言也可以,用歌聲來讚美春天也可以,孩子們各抒己見,充分調動了孩子們學習興趣,最大限度的發揮他們學習的主動性。

教無定法,設計規設計,思路規思路,但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我還是有很多的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對於生字的講解,特別是二類生字的指導不夠到位,沒有顧及到後進生的接受程度,學生的書寫以及朗讀不夠準確,比如,前後鼻音的區分,字的間架結構。

其次是學生的朗讀不夠,我叫讀的大都是平常朗讀的比較好的,對於接受能力慢一點的,感悟差一點的,沒有具體落實,有蜻蜓點水之意。

一年級山青青教學反思 篇3

我這節課的知識目標一是帶領孩子們複習第一課時學習的課文、詞語和要求認讀的十個生字,二是能夠正確書寫山、水、田、雨這四個生字,三是在書寫的過程中學習兩個新筆畫:豎折和橫撇。而這節課的情感目標則在於以興趣為出發點,培養孩子們對漢字形體美的感知,激發孩子們對中國漢字的熱愛之情,使之能夠積極主動的識記生字。

在教學過程中,我緊緊圍繞這兩個目標,課上利用多媒體播放課件,引起了學生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鞏固了課文及認讀的詞語和生字,可以説在複習導入過程中的讀文和通過讓孩子們開火車認讀詞語、與生字寶寶組詞打招呼等多種形式,既掃除了生字的障礙,基本達到了對第一課時驗收的目標,同時為我順利進行下一個目標打好了基礎。接下來的課時目標就是四個生字的正確書寫,這也同時是本課的重點。為了更好的實現這一目標,在課前,我就加強了準備,自己準備了豐富的教學課件,教學中我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山”、“水”、“田”、“雨”這四個字由象形字到現在的字形的演變,發現這幾個生字在結構上的特點,並自主地説一説這麼美的漢字在我們剛剛學習寫字的時候怎麼寫好看,每一筆都放在田字格合適的什麼位置上?我發自內心地把像畫一樣的中國漢字的美傳達給我的孩子們,培養他們對漢字形體美的感知,讓他們發自內心的想去寫一寫這些字,感受其美,激發他們對中國文字的熱愛之情。

一年級山青青教學反思 篇4

這篇課文中出現了人物的對話,學生對此很感興趣,特別是我引導學生:你現在就是小雨點兒,老師就是大雨點兒,我們來進行對話,讓學生進行分角色朗讀,學生興趣濃厚,一個個都躍躍欲試,由於創設了角色體驗的情景,學生們彷彿自己就是雨點兒,讀得很投入,也讀出了大雨點和小雨點的不同語氣,特別是問句的朗讀也比較到位。

本課的難點就是通過讀課文使學生了解雨水與植物的生長關係,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啟迪,在學習中學會做人。雖是一年級的國小生,但通過學習也很容易就悟到了雨水和植物生長的關係,可是語文教學不能像常識課那樣教學,我覺得學生能有這樣一個初步的認識就已達到了目標。在課上關鍵還在於朗讀的指導。美美地讀一讀,比賽讀一讀,關鍵要在學生對本篇課文熟悉的情況下,但這節課學生顯然讀課文不熟悉,讀起來不能很好的表現他想要表現的感情,有些唱的味道,這是以後的教學中,有必要讓學生養成預習的習慣。

一年級山青青教學反思 篇5

新課程改革在進行深入反思的時候,我們應該呈現給孩子們一個什麼樣的課堂,我們的課堂教學應該追求一個什麼樣的理想狀態,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我一直在思考着,同時我也在常態的教學下不斷的實踐着,我在努力追求一個體現學生真實發展的課堂,追求一個能夠展現學生真實學習過程的課堂。語文課我想需要教師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字詞句段篇,更重要的是要交給學生學習字詞句段篇的方法,因此教師要教的有效;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不僅是要學習一篇短小的文章而完成學習任務,更重要的是藉助語言的範例來學習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來提高自己的綜合語文素養,因此學生要學的紮實。教要教的有效那就要教要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這是我課堂教學設計追求的一種理念。

在備課時發現課文最後出現了一個一問一答的句式,其實這樣的句式學生朗讀更需要指導,那麼怎樣順其自然的指導學生讀好這兩個句子呢?於是我就大膽嘗試把兩個句子提到最前面先進行教學。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漂亮的楓葉忽然變成光禿禿的樹幹,對比效果非常明顯,根據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和一般的思維方式學生第一個呈現出的問題便是楓葉哪裏去了?課堂教學當中故不出所料,學生睜眼的第一反應就是一個“啊”字,這當然就是感到驚異了,順勢接下來問你們“啊”什麼呢?順其自然的完成了一問一答兩句的教學。其實在這一教學環節當中藉助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一個小的情景,較好的完成這一教學環節,這樣的教學環節真實自然也是紮實有效的。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生字的教學指導學生利用加偏旁的方法識字、利用形聲字的特點識記生字、利用想象字意的方法識字、利用聽讀識字等多種方法識字,這不僅僅是教學生字,更是一種識字方法的教學。

在指導學習課文時讓學生動筆標標畫畫,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辨析多音字(多音字“着”的教學),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體會詞語的意思等學習方法,長此以往這些學習的方法便會成為學生學習能力的一部分。在指導學生讀課文時學生先讀帶有拼音的文字,然後讀老師寫在楓葉上的沒有拼音的信,再到學生利用板書的提示敍述書信內容,再要求學生將相關的詞語粘貼到相關小動物的後面,學習的要求難度一步一步的提升,學生課堂上的發展也在一步一個台階的提高。由此可見在課堂上學生的整個教學環節設計紮實有效,學生能力的提高也是實實在在,因此課堂是紮實的。

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提高學生綜合語文素養的主要途徑。在課堂教學中詞語教學時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實施適當的引導學生進行説話練習,順勢理解課文相關的詞語的含義,如小心、充足的教學。在學習課文後利用秋天到了,誰要幹什麼,秋姑娘讓他們怎麼樣,這種句式讓學生説話練習,一是檢測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情況同時又是對學生語言運用的練習。在課閉又指導學生用書信的方式拓展想象秋姑娘還給誰寫了信進行説話練習,再次對學生語言運用進行練習。這樣的語言練習課堂應是厚實的。

一年級山青青教學反思 篇6

這是一首通俗易懂的兒童詩,學生讀後很快能聯繫生活實際,切身體會到文中作者的心情。在學生熟讀理解之後,我問學生:“你們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想一想,是自己去哪裏的時候呢?“學生甲説:”爸爸告訴我去長沙的時候,我晚上睡不着。“學生乙説:”媽媽告訴我説去漯河的時候,我睡不着。我想早點去。“我繼續追問:“將來你打算去哪裏?想看看哪裏的什麼景色?“學生丙説:”我想去長城,看看長城長不長?“學生丁説:”我想去沙漠,想去那裏看看,那裏的是不是金黃的?“出示詩的第一小節,翻過來,唉--------睡不着,我多想去看看,那地方的 ,是不是像老師説的,那麼 嗎?”你能不能用你剛才的發言,完成這樣的填空呢?”

一生説:“翻過來,唉--------睡不着,我多想去看看,那地方的 沙漠,是不是像老師説的,那麼黃 嗎?”我聽出孩子們在用詞上,還缺乏行文的優美。於是我追問道:“大家聽一聽,比較一下,那個句子優美好聽些?1、翻過來,唉--------睡不着,我多想去看看,那地方的 沙漠,是不是像老師説的,那麼黃?2、翻過來,唉--------睡不着,我多想去看看,那地方的 沙漠,是不是像老師説的,那麼金黃金黃?”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第二句好聽。”老師鼓勵道:“那我們再來讀讀我們寫的詩句吧。大家都成了會寫詩的小詩人了。”通過這樣的填空和朗讀,幫助孩子拓寬了他們的視野,增強了他們的學習興趣。這樣做,真真切切的履行了陶行知先生的那句話:“教材無非就是個例子。”

一年級山青青教學反思 篇7

從拼音到識字再到課文,一年級的孩子正逐漸走近語文,走進美麗的語言世界。雖然他(她)們的理解力還停留感性認知階段,但已經學會了由文本展開自己豐富的想像,描繪出唯美的意境。

今天,我帶着孩子們一起學習了《哪座房子最漂亮》一課。這是一首詩歌,全文共有四句話。第一句主要講新房多以及新房是什麼樣的。第二句進一步説明新房很多,着重講房前屋後的綠化情況。三、四兩句一問一答,指出國小校的房子最漂亮。簡簡單單的課文,卻有着很大的想像空間。

於是,在教學中我沒有牽着學生們的手,而是在孩子們讀課文的基礎上,問:“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什麼呀?”

生1:我從“屋後樹成行”知道那些小房子的後面有很多大樹。(“怪不得空氣這麼新鮮啊!”我接着説。)

生2:我從“青青的瓦”知道那些小房子的頂上的瓦片排得整整齊齊,顏色都是青的,看上去很漂亮。(“恩,你還能認真地觀察圖,真好!”我表揚他。)

生3:我從“房前花果香”知道了那些小房子的前面還種着很多的花,還有果樹。

師:那你們覺得會有些什麼花和果樹呢?

(生:桃花、桂花、菊花、玫瑰花、迎春花……蘋果樹、橘子樹、柿子樹……)

[孩子們邊説邊想像着花開,果子成熟時的景象,流露出誇張的神情,當説到各種各樣的果子時,大有饞涎欲滴之感。]

生4:我從“白白的牆,寬寬的門,大大的窗”知道那些房子的牆是白白的,很乾淨,門很寬,走起來很方便,窗也是大大的,這樣裏面就很亮。

[儘管孩子們的理解有很多是很表面的,但我覺得他們在自己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説出自己的理解,真的挺了不起。特別是“房前花果香”的想像還是很到位的,真為孩子們的進步感到高興啊。]

生5:我知道那個小朋友最愛的還是他們的國小堂,因為他説“哪座房子最漂亮?要數我們的國小堂。”

師:你知道“國小堂”嗎?(就是“國小校”,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喊了起來。)

那麼,他們為什麼最喜歡的還是他們的學校呢?你覺得學校美在哪呢?

生A:學校有大大的操場,可以讓我們運動。

生B:學校裏有很多小朋友,大家一起玩得真快樂。

生C:學校的房子高高的,大大的,裏面的地方這麼大(邊説還邊比劃),還有健身器材,而那些小房子麼很小,玩的地方很少的。

生D:學校裏也有白白的牆,而且還有很多小朋友畫的畫,看上去非常漂亮。

生E:我們的教室裏還有中隊角,家裏是沒有的。(看來這個孩子特別喜歡我們的中隊角,呵呵~~~~)

生F:學校裏還有五星紅旗,家裏也是沒有的。

生G:在學校裏我們還可以學到很多知識,不懂的還可以問問老師,家裏就不能學到很多知識了,最多隻能自己看看書。(顯然這是個愛學習的孩子。)

……

[孩子們在陳述學校的美時顯然已經把自己融合了進去,把我們學校的特點結合了進去,所以大家一致認為雖然鄉下的那些“家”很美,但還是比不上學校美。]

聽着孩子們細數學校的美,我笑着問:“你們是不是也愛上了我們的學校啊?”“是!”孩子們響亮地回答我。有個孩子還沒等我叫他,就站起來(還用手指着教室外面)説:“我們學校也有花壇,也有很多花,還有桂花……(孩子急着表達都有點結巴了)”看着他着急的樣子,我微笑着説:“別急,慢慢來!”最後,孩子終於表達清楚自己的意思了,原來是説那些小房子前面有花,我們學校也有很多花,開出來也很美。哦,他是不願意學校不美啊!我也終於明白了:我們的孩子真的很喜歡我們的學校。

當我們的孩子開始愛上學校,愛上班級,愛上老師,説明他(她)也已經愛上了學習,對嗎?

一年級山青青教學反思 篇8

《雨點兒》是一篇科學童話,通過大雨點兒和小雨點兒的對話,告訴學生雨點兒是從雲彩裏飄落下來的。雨水滋潤了萬物,花兒更紅了,草兒更綠了。課文用了擬人的方法,讓學生感悟雨點能給大自然帶來無限生機,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喜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本課採用個性化教學,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展開教學,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引領學生自讀自悟。充分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整個過程為張揚學生個性,激發學生靈性服務。一年級的基本任務是識字學詞,讀通讀順讀好課文,並注意積累語言。

首先,把識字融入到句子教學中。

我遵循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原則,把識字解詞、讀句學文有機地結合起來。如在學習第一句:數不清的雨點兒從雲彩裏飄落下來。這句話中有很多的詞語:數不清、雲彩、飄落等,我把這些詞語的學習放在句子教學中穿插進行,巧妙地連接,這樣既不會斷了文章情感學習的線,也使詞語教學不顯得枯燥乏味,從而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在識字教學過程中,我通過多種形式,讓學生與生字反覆見面,從整體上把握字形。同時在課上注意滲透一些識字知識和識字方法,鼓勵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來認識漢字,培養了學生識字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在感悟課文的過程中,我重點讓學生理解兩個詞語:“數不清” 和“飄落” 當學生讀到“數不清的雨點從雲彩裏飄落下來。”一句時,我問學生:“課文裏説什麼數不清?你們還知道什麼東西也是數不清的”?學生紛紛舉手説出不同的答案。有的説“落葉”有的説“星星”還有的説“頭髮、羽毛”等。在學生理解“飄落”一詞後,能仿照文中的句子進行説話練習。如:“秋天到了,樹葉從樹上飄落下來。”“冬天到了,雪花從天上飄落下來。”這樣,學生不但理解了詞語,而且還學會運用這些詞語。收到預期的效果。

其次,注重朗讀的體驗和朗讀的指導

開課伊始,放手讓學生藉助拼音讀課文,請學生説説:讀了課文知道了些什麼?學生的生活體驗、認知水平是有差異的,在設計中教師不設定統一的感知目標,而是放手讓學生自由讀課文後交流,知道什麼説什麼,瞭解多少説多少。這樣讓學生在寬鬆的環境中交流互補,感知由模糊到清晰,由量變到質變。設計還讓學生把自己的學習成果表達出來,與他人分享,就是要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學習的價值,增強學生的表達能力和主人翁意識。

朗讀是學生對課文理解認識的外化表現,因此朗讀應該是帶有濃厚個性化色彩的。我不追求朗讀的技巧,不追求整齊劃一的朗讀效果,在學完全文後,讓學生在充分體驗的基礎上,自由地選擇聽眾,自由地選擇朗讀方式,自由地將內心對雨點兒或喜愛,或感激,或佩服……的情感,自然而然地釋放於朗讀之中。在讀中體驗,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有所創新,從中感受到閲讀的樂趣。此時,學生的各種感官都沉浸在課文中,從而獲得了豐富、生動、獨特的感受。

再者,利用多種教學手段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學習語言的環境。

孩子們學習語文應該是一種美麗的暢想。在追求自主感悟、個性體驗,人文薰陶的新課標環境下,我們的語文教學更應該給學生的學習提供良好的情境和空間。讓他們在良好的情境中學習語言,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培養語感,張揚個性,陶冶性情,提高學習興趣,更好地體現語文學科豐富的人文內涵。在教學中,我充分運用多媒體課件圖文並茂的特點,查找相關資料圖片,為學生的學習創設良好的情境和空間,引導學生體驗、感悟。比如:讓學生看動畫——草綠花紅與枯枝敗葉的強烈對比,一目瞭然。聯繫生活實際説説雨點兒給花和草帶來的變化,學生根據各自不同的生活經驗,從不同的渠道理解了雨點兒對植物生長的重要作用。新的認知建立在已有的認知基礎上,使教學難點的突破水到渠成。又如:為幫助學生理解“飄落”一詞,我在出示圖片之前,首先採用了現場演示的方法,直觀而具體,為後面詞語的運用做好鋪墊。

但課無完課,經過反思,發現本堂課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時間的安排上不夠合理。這是比較靠後的一篇課文。而當時上這一課時,孩子們還只學到第4課,還沒有認識幾個偏旁部首,沒掌握多少識記生字的方法。自主識記生字的環節落實不夠到位,顯得倉促不夠紮實,學生的識記方法稱不上靈活多樣。

一次教學實踐一份教學反思帶來的將是一份成長,雖然課上得不盡如人意,但卻讓自己收穫多多。

一年級山青青教學反思 篇9

充實而又忙碌的兩週又這樣悄無聲息地過去了,從優課展示周帷幕的拉開,到優課的選拔、展示,作為這次活動親身實踐者之一的我,感受頗多!

在活動的過程中,師傅以及其他的老師都能給與幫助和指導,讓我感覺到濃濃的團隊合作的氛圍。我想,這種良好的學習氛圍,正是促我們青年教師健康成長的源動力。課後,我也對自己在這次活動中執教的《雨點兒》進行了認真地反思,明顯地感覺到有以下的不足:

首先,在教學的設計中,我原先設想着以品和悟貫穿始終,讓學生有滋有味地品讀詞語,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在想象中品味詞語,學會運用詞語。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忽視了對學情的分析,不同班級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方式和習慣,這種學習方法的養成並不是一蹴而就的,靠的是平時的嘗試和積累,因此,我要考慮的不應該是讓他們能夠如何熟練地去運用,而是怎麼樣讓他們瞭解並接受這種對他們來説全新的學習詞語的方法,並且在原有的基礎上能夠有一定的提升,或者乾脆選擇更具可行性的字詞教學的方法。

其次,在各個環節的銜接上,雖然比較自然順暢,但是,整堂課下來,感覺就像捧着一張白紙,沒有一點立體的味道。有好些環節的落實上,都是浮在表面,挖得不夠深,不夠透。

比如學習雨點兒的對話,我現在的思考是希望能夠達到這樣一種效果:第一目標,學生能嘗試着課文裏的對話,第二目標,能夠加上自己的一些語言和動作,在這樣提升的過程中,讓學生能有一種閲讀能力的提高,能夠想象得到雨點兒相遇的情景,不同個性的孩子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比如説很着急的,或者慢悠悠的,而且在他們自主想象的對話中會有所體現,或者表示那兒已經幹得怎麼樣了,如何需要他們……這樣一來,不僅能使學生對文章的研讀上升到一個高度,而且又能讓學生在不自覺中經受到一次情感的薰陶,讓閲讀中的想象在不經意間悄然開花。

在學生感悟雨點兒的好處這一環節的引導,我覺得也很不到位。讓學生説説為什麼喜歡 大(小)雨點?學生沒有從真正意義上了解雨點兒對於大自然來説究竟有多大的意義,如果沒有雨的話意味着什麼?

因此在課堂中,我們看不到他們對雨點兒的依依惜別,也感覺不到他們對水的重要性的讚歎以及我們要節約用水的感悟,因此在圖片的展示中,他們就自然沒有為缺水的現象而擔心,也沒有為在雨水滋潤下的大自然的清新而欣喜,可能有的就僅僅是對畫面效果的一種讚歎吧!或許他們最高限度也不能達到我所期待的高度,但是,至少我希望通過這樣一堂課的學習,讓他們在情感上能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一個量的遞增。

這些只是我在課後的略微思考,我希望自己能夠不斷地加強自己的業務能力,包括對教材的分析和理解,包括教學的設計與運用,尤其是課堂調控的能力以及教學機智的閃現,我希望在我和孩子們的語文課堂中,我們都能經常享受到語文的魅力,感受到語言文字的奧妙,想到這兒我又彷彿看到了孩子們一張張活潑而又生動的笑臉……

一年級山青青教學反思 篇10

《這個辦法好》這篇課文講的是少年毛澤東在與小夥伴上山幹活時,指揮大家分工合作去放牛、砍柴、撿果子的故事。它告訴孩子們遇事要善於開動腦筋,設法巧幹,要有與他人團結合作,互助互愛的團隊精神。

開課伊始,板書課題學生讀完後,我問孩子們:看了這個課題,你想知道什麼?暫短的沉默後,一隻只小手舉了起來,“我想知道這個辦法好在哪裏?”“我想知道這個辦法是什麼?”“我想知道這個辦法是誰提出來的?”“我想知道這個辦法是在什麼情況下提出來的?”“我想知道為什麼説這個辦法好?”“我想知道為什麼要想出來這個辦法?”孩子們一口氣提出了這麼多精彩的問題,真的是讓我刮目相看,我把板書在黑板上的這些問題做了合併後,告訴孩子們,問題的答案都在課文裏,請帶着你的問題讀讀課文吧!給學生充分時間的讀。首先指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評價讀;模仿讀;有表情讀等。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領悟到了課文中藴涵的道理和理解“這個辦法好在哪裏”。在評價讀這一環節中,先教給學生評價的方法,同時注重了生生之間和師生之間的評價,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生在開放、民主的環境中學得輕鬆、學得愉快。

教學中,我還注重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接着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當值日組長解決怎樣又快又好的搞好值日問題,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搞值日也要巧幹,如何與他人團結合作,共同完成任務。

一年級山青青教學反思 篇11

易翠花

在新的學年裏,帶領新的班級,身為語文老師的我既緊張又欣喜。雖然只有一個班的語文課,但我對每一堂課都認真地和其他老師討論、積極準備着。這次彙報課《詠雪》,文章篇幅短小,文意簡單,文章將謝家子弟詠雪一事的始末客觀地寫出。雖然沒有直觀評論,但文章最後對謝道韞身份的補充;讓我們很快就可以瞭解到誰的更好。現階段學生接觸的文言文較為簡單,理解不是難事。

文章簡短,自以為備課充分,預設環節清晰簡潔,自然流暢。課前,我預設是:以誦讀帶領學生疏通文意。首先,聽朗文。過程中我讓學生注意生字詞和朗讀節奏,並整體感知課文。隨後分小組齊讀,找同學示讀,在他們讀的過程中,我發現他們讀錯的字,然後就寫在黑板上,讀完後給他們糾正。然而,由於我的疏忽朗文出現錯誤,同時多音字板書時沒有將詞語書寫出來。沒有做到嚴謹教學。將近十分鐘的時間,我認為很有必要。讀了幾遍課文,學生從整體上對文章的內容有所感知。

隨後進入到了“譯讀課文”環節。我原本設定,先讓同學提出預學階段不理解的重點字詞由學生協助講解,隨後小組討論通篇文章的翻譯。這樣可以培養了學生們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或許是因為緊張看錯時間,將學生展示時間縮短;同時又沒有將“詠雪”的精采句子進行解析。隨着鈴聲的響起,就不得不中間掐斷;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做為一個語文教師,必需不斷學習,不斷積累,不斷豐富自己的學識,成為一個合格的導學者。學習控制課堂、組織教學提高學生的聽課效率。經過這次的講課和聽課活動,感覺到了很大的差距。自己還有非常多需要修煉的地方,教學之任於我,任重而道遠。感謝這堂課給了我反思自己的教學的機會。

一年級山青青教學反思 篇12

《 認識鐘錶》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一年級上冊的內容。這個內容是學生建立時間觀念的初次嘗試。教材以一個孩子一天的生活場景作為學習線索,通過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認知水平,讓學生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感知“時間”這一抽象的概念,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通過實際教學,感觸頗深,反思如下 :

時間對於學生來説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他們的生活、學習離不開時間,陌生是他們認識時間、看鐘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體的,這就需要在老師的指導下,提升概括科學地認識鐘錶的方法。因此我在設計本課時遵循以學生為主體,引導他們觀察、比較、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大膽表達,在主體探究中學會認鐘錶的方法。

這節課上下來,我覺得很不滿意,雖然大部分學生真正“動”起來,思維“活”起來。開放式的教學讓學生在“玩”中學知識,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輕鬆,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但也有部分學生沒有真正“動”起來。

上課一開始,我抓住學生年齡特徵,用猜謎語引出鐘錶,引發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境。課中我讓學生親自動手撥學具鍾,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了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及時反饋交流,讓操作與思維聯繫起來,讓操作成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源泉。教學形式上,重視學生的獨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機結合,課堂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使每個學生都有一塊屬於自己思維的開拓區域。

我還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特點,通過一些具體事件如:早上幾時上學,上午幾時放學,豐富了學生對時間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充分感受時間就在身邊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學生的時間觀念,再通過趣味性的練習,動手撥一個自己喜歡的時刻,並説説這個時刻在幹什麼。既聯繫了學生生活實際,又突出了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充分利用了學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密切聯繫實際。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整節課以玩為主線,把教學內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來。教學過程科學合理,層次分明,層層遞進。注重學生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教學中注意創設生活情境,使數學更貼近學生。注意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和認識身邊的各種事物,學會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提出問題並設法解決問題。

本課也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

1、由於我對新課程教材的理解不夠深刻,僅讓學生初步認識鐘面,認識時針和分針,會看、會寫鐘錶和電子錶上整時的時刻,初步建立時間觀念,這樣顯然是不夠的,數學學習的目的不應該是學生“經驗”簡單的在再現和累積。

2、由於學生不是經常訓練操作實踐的活動,所以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不是很聽老師的指揮,在小組活動中,學生的合作意識較差,從動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語言文學表達出來,學生都無所適從。例如,認識哪個是時針,哪個是分針時,讓學生分辨時不夠深入,沒有讓學生放開説,師有代説的地方。再例如:你是怎樣知道是8時的,指名説撥鐘的方法等等,學生語言組織有問題。

3、學生自主探索的機會不夠,讓學生猜是什麼時刻,雖然也請學生交流討論,但小組合作流於形式。學生沒有獨立思考和觀察,就急於和小組內同學去説,有的甚至在玩。結果既沒觀察清楚,交流的效果也不好。

4、學生所帶的選舉學具模型表不太夠用,有的學生沒有,在操作的時候只能坐在那看別人撥。

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千萬不能“拔苗助長”。同時,教師在課堂上還要有足夠的應變能力,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這樣才會使學生學會數學、能感受到數學的魅力,熱愛數學,主動學習數學!

一年級山青青教學反思 篇13

這一節課上下來,我覺得比較成功,學生真正“動”起來,思維“活”起來。開放式的教學讓學生在“玩”中學知識,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輕鬆,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首先我抓住學生年齡特徵,用音樂引出鐘錶,引發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境。課中讓學生親自動手撥小鬧鐘,抓住了兒童的心理特點,同時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現、表達的機會,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教學形式上,重視學生的獨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機結合,課堂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使每個學生都有一塊屬於自己思維的開拓區域。

我還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特點,通過一些具體事件如:幾時起牀,幾時睡覺,豐富了學生對時間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充分感受時間就在身邊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學生的時間觀念,再通過趣味性的練習,動手撥一個自己喜歡的時刻,並説説這個時刻在幹什麼。既聯繫了學生生活實際,又突出了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充分利用了學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密切聯繫實際。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整節課以玩為主線,把教學內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來。教學過程科學合理,層次分明,層層遞進。注重學生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教學中注意創設生活情境,使數學更貼近學生。注意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和認識身邊的各種事物,學會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提出問題並設法解決問題。

強調數學學習的實踐性、探索性。教學中設置了許多新穎有趣的實踐活動內容,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個性發展,增強數學內容的趣味性、開放性,強調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教學形式、學習方式靈活多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交流彼此的情感、求得新的發展。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發現的老師決不包辦代替。做到讓學生多思考、多動手、多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師生共同活動相結合,教學形式有分有合,方法多樣,學生參與程度高,最大限度地拓寬了學生的思維,使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促使學生層層深入的思考,讓學生自覺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用心發現、用心思考、真誠交流,時而困惑、時而高興,在跌宕起伏的情感體驗中自主完成對鐘錶的認識。

一年級山青青教學反思 篇14

一、巧用教材塊狀編排,激發學生學習情趣

整堂課下來,老師教得得心應手,學生學得輕鬆愉快,教學收到了較好的效果。這得益於老師理念的轉變。教學過程展現的是一種平等對話的過程,是師生雙方共同發生轉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人是真理的化身,而每個學生和老師都有被理解的權利。所以,老師以一個參加者的身份與學生一起開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對話和活動,變知識的單向傳授為師生互動學習,讓課堂學習成為有趣的遊戲和活動,老師和同學成為學習上的親密夥伴。

如何轉變學習方式,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出發點寓教於樂呢?我想到了一個新的點子──塊狀編排。塊狀編排的靈感來自於語文園地的“我會讀”,“我會認”,“我會連”,“我會説”……這些充滿了自信的標題激發了學生探求新知的願望,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充分的空間。不難看出,“我會讀”──“我的發現”──“我會想”──“我會寫”,這四個學習塊是一個有層次有梯度的學習鏈接。從把文本讀正確,讓學生走進文本與其進行對話,凸現一年級識字為重點的學習目標定位,到構建學生學習古詩的知識系統,引發學生以更高的學習激情投入到古詩誦讀活動中去。把課上得有情趣必然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然,情感是在認識過程產生的,認識越深刻,情感體驗也越強烈、越深厚。真正的學習興趣是在知道一點、會一點的時候產生的,是在越來越明白、越來越會的過程中鞏固、加強的。

所以,在教學中,千方百計地讓每位學生取得他們他們能夠取得的成功,讓每個人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這比知識更重要!關注學情,緊密聯繫學生的認識實際,想辦法激勵他們的學習熱情,保護他們的學習興趣,為他們產生學習創造的願望提供一個寬鬆的環境。

二、重視課外誦讀積澱,培養學生學習的志趣

古詩,像一條靜靜流淌的小河,沿着時光綿延,把悠長歲月中天靈物華沉澱的點點精粹送到孩子們身邊。古詩更是一種心靈的溝通。為了讓詩歌和生活融合在一起,讓孩子浸潤傳統文化的精神甘露,我們班啟動了中華古詩文經典的基本薰陶和修養的活動。三個月來,孩子們已經誦讀了三十多篇。現在,教室裏最多見的就是孩子們圍在一起搖頭晃腦地吟誦,老師的個人主頁上,畫紙上,留下了孩子們自己心底煥發出的詩情畫意。可以説,古詩教學在我們班已經不再是一種負擔,學生在課外汲取的詩歌營養經過老師在“誦讀和導讀課”的展示,經過“小詩人”的評選,經過“古詩大點兵”等一系列活動情境的驅動,讓孩子們盡情地讀起來、動起來,把學生的生命力量引出來。這“動”,決不是表面的熱鬧,而是視界的敞亮,精神的漫遊,思想的翱翔,心靈的舒展,理性的頓悟,智慧的迸發。

總之,是個體生命的全面發展和成長。當每個孩子都深深地捲入經典詩文的時候,你還擔心他們在課堂上不“親臨現場”,你還擔心他們不“對話交流”,你還擔心他們不“動態生成”……如此,生命才能活潑地舒展開來,學習才能成為有意義的生活。語文課程是一個情感的世界,是一個詩意的世界,是一個豐富的生命世界。從教材、尤其是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尋找出一個連接着課程內容和學生生活的“知識儲存庫”,並以此為起點,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就能使教學成為一條融匯知識、能力、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主線,就能夠激活學生對文本的通靈感悟,與文本發生“內在的對話”,這樣,文本所藴涵的智慧的光芒、思想的火花就會把學生生命的靈氣燃燒起來,由此豐富學生的生命體驗,催發學生生長和發展。作業展現出來的創造力更讓我堅信了這一點。

新課堂應關注“人”的發展,應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尊重生命的獨特性,理解生命的生成性,關照生命的整體性,發掘生命的創造性,讓孩子們的興趣和嚮往、生活和理想、生命和創造都在生機勃勃的課堂環境中煥發出來,飛揚起來。追求生命的成長,讓老師和孩子們的潛能如花綻放,讓師生之間的情感親密交融。在快樂中學習,讓老師和學生的熱情如湧泉長流,讓師生之間的情思互動碰撞,盡情張揚成長的快樂!

一年級山青青教學反思 篇15

《畫家鄉》一課在新課標語文第二冊的第六組課文中的第三篇課文,讀着《畫家鄉》,好象置身在一座百花盛開的大花園裏旅遊觀光。你看,那浩瀚的大海,掀起萬傾波濤,海底藴藏着豐富的寶藏。你看,遼闊的平原,像無邊無際的綠色海洋;茫茫草原一碧千里,別有風光。你看,連綿羣山,威武雄壯;一座座現代化城市,高樓大廈聳入雲霄。你將再次感受到我們祖國是那麼偉大,它像巨人一樣屹立在世界東方,像一隻高昂着頭的雄雞在放聲歌唱。歌唱壯麗的河山,秀美的風光,歌唱富饒的土地,豐富的寶藏;歌唱勤勞智慧的各族兒女,熱愛祖國,熱愛家鄉。這難得的閲讀材料,應該讓學生好好感悟,讓孩子們好好欣賞,使他們從小熱愛我們的祖國,從小熱愛自己的家鄉,讓他們提起畫筆,用絢麗的色彩,把祖國大花園裝扮得更加美麗,更加妖嬈。 

教學思路:根據課文特點,以插圖設計教學主線,體現課堂教學的形象性、情感性、創造性。課文插圖是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增加課本的形象性而精心繪製的,利用插圖來組織教學顯得新穎別緻,符合學生的心理,能給教學增色不少。

根據課文段落的特點,可以讓學生結合圖,挑自己喜歡的段落加以學習,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的精神。

一)、揭示導入新課

你的家鄉在哪兒?你喜歡嗎?想畫出來給大家看看嗎?

二)、初讀課文,劃出生字,並找找課文寫了哪些人的家鄉。(讓學生根據拼音自讀課文,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初步 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培養學習的自主性。)

學生讀後,找到了“濤濤的家鄉在海邊。山山的家鄉在山裏。平平的家鄉在平原。青青的家鄉在草原。京京的家鄉在城市。”(課文的段落結構相似,學生能找到相關的內容。學生的思維力有一定的發展。)

三)、再讀課文,你喜歡誰的家鄉,找出來好好讀一讀,説説你為什麼喜歡?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找到自己喜歡的段落讀一讀,學生非常高興,顯得興趣極高,但讓他説説為什麼喜歡時,顯得有些詞不達意,或乾脆啞口無言。説明這個問題對一年級的學生來説還是比較困難的,尤其只讀了兩三遍,生活經驗不豐富,還不能深刻的理解課文,必須反覆朗讀課文,理解詞句意思,並結合課文插圖,全方位理解課文。指導朗讀重點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那麼……那麼……”這種句式,表達了小朋友喜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四)、結合學生實際,重點指導平原這一段

師:“你能説説,我們的家鄉在哪兒嗎?”學生的回答範圍過於狹小,只説了個小地名。我告訴他們,我們的家鄉跟課文中平平的家鄉一樣,也在平原。除了書上寫到的這些平原的特點,如:金黃的稻子,雪白的棉花等。我們這兒還有什麼?學生的回答豐富多彩,如:春天有桃花、梨花、竹筍……夏天有荷花、西瓜……(讓學生聯繫實際理解課文,能讓學生在直觀、感性認識的基礎上,上升到理性的認識,能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課文,也能更好地記住課文內容,理解平坦、寬廣的意思,想想我們平時能看到家鄉的邊嗎?讓學生通過實際和課文的對比,瞭解到其實我們的家鄉比書上寫得更美,物產更豐富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在上這篇課文時,最大的遺憾是沒有課件,沒能向學生展示無邊的大海,蒼翠的羣山,一望無際的大草原,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的大城市。如果有這些生動的畫面,學生一定會更深刻的理解課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vwz94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