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國中物理課改反思(通用17篇)

國中物理課改反思(通用17篇)

國中物理課改反思 篇1

在我國教育領域異常活躍的今天,各種見仁見智的新理念、新模式紛沓而至,不斷滲透到基礎教育中來,給基礎教育和學科教學的改革帶來了新的契機,我們廣大物理教師也很想抓住這個機遇,對傳統的物理教學模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進行改革創新。

國中物理課改反思(通用17篇)

一、創設探究情境

創設探究情境,關鍵在於創設問題情境,它能起着激勵啟發、點撥、反饋的功能。矛盾、困惑的智力背景易引起學生的探求傾向,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每一位教師都應該設計大量的有一定思考價值的問題。這樣的問題設計,起到了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使課堂活躍起來。但有些教師只關注自己如何提問,而很少着眼於怎樣引導學生提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這種片面突出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提問,會忽略學生的個體適應性,這種“生從師問”的局面下形成的學習心理依然是消極的、被動的。因而我們更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科學的引導學生提問,使課堂提問更切合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徵與學習實際,並充分發掘他們的深層潛能和創造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和探索者。

二、以學生為本

物理學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實踐能力、操作能力和創造能力的重要渠道。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會物理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物理學的思維方法和研究方法,培養學生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還應該學會物理學的研究方法,如:控制變量法、理想化模型法、虛擬假定法等。並自覺地運用它解決實際問題,使知識轉變成能力。另外,還要引導學生儘可能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出與眾不同的新觀念、新思維,然後歸納總結,從中篩選出最好的解決方法。只有讓學生體會帶物理學的應用價值,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才能逐步培養學生樂於動手和實踐。

三、合理啟發

要提高物理教學質量,一定要做到“啟發得當”。“啟發”是教學中永存的主題,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到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啟發,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但目前情況表明,啟發有庸俗化、低層次化的傾向。課改中提倡師生互動,有的教師認為師生互動就是老師與學生進行一問一答,把一個完整的物理問題的表述化成很多支離破碎的“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行不行”等小問題,不停地問學生,搞得滿堂課非常熱鬧,但沒有絲毫思維深度,這就是啟發庸俗化、低層次化的表現。

新的課程,給教師帶來了挑戰與機遇,作為教師應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與時俱進,重新審視自己的工作性質,對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注重科學與反思,在實踐中學習,在反思中提高,不斷地進取!

國中物理課改反思 篇2

實施有效的物理課堂教學,首先就要明確物理學科的思想:把複雜問題簡單化,簡單問題理想化,理想問題模型化,模型問題具體化。其次明確物理教學的任務:在課堂上播撒一種思想,收穫一種行為;播撒一種行為,收穫一種習慣;播撒一種習慣,收穫一種人格;播撒一種人格,收穫一種命運。有效物理課堂的教學,首先取決我們老師對課堂上應做什麼作出正確的決定;其次取決於我們如何實現這些決定,課堂上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其中也包括對人對已的情感,態度和價值等心理成份。有效的物理課堂教學應從平面走向立體,從單元走向多位。國中物理教學不僅應該重視科學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而且還應該重視對學生終身學習願望、科學談究能力、創新意識以及科學精神的培養。有效的物理課堂教學應該重視知識的傳承,但應改變過分強調知識傳承的傾向。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我對有效課堂教學談以下幾點看法:

一、有效物理課堂教學離不開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

有效物理課堂教學離不開啟發講授式、實驗探究式、小組合作式、自主學習式、科學研究式等多種教學方式。孔子在《論語》中指出了“悟”的邊緣狀態是“憤”、“悱”。説出了啟發教學的精髓。通過啟發讓學生達達“憤悱”的狀態:“心求通而尚未通,口欲言而未能言”。 探究式教學有多種形式,靈活運用,把握好提出問題這個要素,讓問題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成為課堂的中心。愛因斯坦講:“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通過靈活多樣的教學讓學生經歷真實的學習過程,一堂高效的物理課,必須使所有學生都經歷“真實的學習過程”。“真實”,體現在學生從不懂到懂、不會到會、模糊到清晰、錯誤到正確、失敗到成功的過程之中;體現在教師的循循善誘、真誠幫助、嚴格要求和規範訓練的方法之中;體現在學生不同方法不同過程的交流、不同思想不同觀點的碰撞和懷疑、爭論、發散、統一以及自圓其説之中;體現在教師真情實感的批評和表揚之中;體現在學生有充分的時間獨立思考、有個性的語言表達和有膽魄的對一切權威的否定之中;體現在教師機敏地捕捉動態生成的教育教學資源,對預設教案的必要調整和捨棄之中。真實的,才是最美的、最精彩的。

二、課堂的組織與管理是有效物理課堂教學的基本保證

在這特定的社會學習情境時,教師不但是一個知識信息的傳播者,而且是課堂“管理者和領導者”的角色,設計、組織、管理好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課堂教學是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地方,是人“人化”的過程。課堂經驗也涉及到學生要學會獨立自主和“自力更生”、自我評價,以及怎樣與他人有效益地一起做事。在組織和管理中讓學生聽中學、做中學、聽懂以後做出來、做好以後説出來。教師要消除師生之間在課堂上可能產生的對立,創設人際關係和諧的學習心理環境。教師能夠有效地處理課堂中出現的各種偶然事故和學生違紀行為,教師能夠及時幫助學生改正並進行富有成效的表揚的批評,使學生能夠正常、積極地參與到整個的教學活動中來。維護課堂內的組織紀律,預見並排除各種干擾因素,切實保證整個教學過程圍繞既定的教學目標進行。具有民主領導風格的管理更易形成有效的課堂教學,傾向於與學生一起共同設立學習目標,擬訂學習計劃,師生間能夠經常討論,共同維持課堂秩序,課堂學習氣氛活躍,教師和藹可親,學生勇於探索,敢於創新。

三、教師的教學藝術

任何時期,有效物理課堂教學永遠離不開教師“高超的教學藝術”。教師高超的教學藝術,能使學生學得紮實而又靈活、輕鬆而又愉快,使學生陶醉於一種藝術享受而對課堂教學留下難以磨滅的美好回憶。高超的教學藝術來源於教師基本素養、刻苦的磨練和不懈的追求。它具體體現在:組織藝術、引導藝術;合作藝術、激勵藝術、語言藝術、板書藝術、練習設計藝術、“順應”和“同化”藝術等。

總之。一堂有效物理課的教學,需要有豐富的“知”和“識”,“知”和“識”是黃金搭擋,只有“知”,而沒有“識”,那隻能是個容器,所學的東西不能內化為自己的血液,只能是一種外加的累贅,有了“識”,才能化死為活,化古為今,為我所用,更要有真摯的情感與探索體驗,這是任何時候評價有效物理課堂教學的底線。檢驗的標準就是學生的接受程度與效果。在課堂上,主要考查學生有無切實掌握這些知識,並將這些新知識納入自己原有的知識體系中融會貫通。這本身也是一種能力。同時,還要了解獲得知識的過程,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積極主動地跟進、共鳴和投入,每一個學生是否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了儘可能大的進步與發展。在致力於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是否能使“優等生”“吃得飽”,讓“暫困生”“吃得了”,真正學有所得,各有發展。要充分開展課堂有效教學,一切要從教學的實際出發,順應學生的學情、講究實效,正確處理好教、學、練關係,靈活運用各種教學策略和手段,採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全面有效的提高課堂效率。

國中物理課改反思 篇3

本節課的主要知識目標是使學生認識槓桿,瞭解槓桿的作用及其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我在對於槓桿五要素的教學過程中,改變了過去直接講授的方式,而是讓學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和對影響槓桿平衡因素的認識中,通過師生交流合作,引出槓桿的五要素。特別是力臂概念的引出,我考慮了很長時間,如果直接引出,可以節省時間,但不利於學生對力臂的理解和記憶,最後我通過在對“影響槓桿平衡因素”的簡化合並的方法研究中,引出力臂的概念,這樣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

對“槓桿平衡條件”採用探究式教學。通過漫畫情景的創設,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產生疑問,提出了要探究的問題,然後,通過等式觀念的講解,使學生在明白“如何處理幾個量之間的關係”的方法中,對槓桿平衡條件進行了猜想,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使學生學會了處理問題的方法。

上完這節課,我有一個深刻的體悟:教學的過程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的過程,是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促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既要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又要適時點撥、引導、講授,為學生順利自主探究提供有力的幫助。通過本節課的教學還給我一個感觸是上課時教師一定要有時間觀念,要隨時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改變教學方案,使課堂變的靈活,本節課最大的缺陷就在於我沒有根據實際情況做適當的調整,在應用的探索部分可以通過一個小遊戲讓學生用直尺撬本子先感受一下何為省力何為費力,再進行實驗探索,效果會更好,考慮的也不夠全面。還有就是在教學過程中還忽略了學具的使用,這就是我對本節課的自我評價與反思。

國中物理課改反思 篇4

教學設計思路:這是八年級物理教材(滬教版)中第一節概念課,對學習物理是一個很重要的開端,同時對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學習習慣、方法的養成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開端。所以,如何引導學生大膽地參與教學活動,如何使學生能認識並理解有關運動、靜止、參照物、運動的相對性等物理概念是很重要的。教好這節課也將為學生學好力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1、學習任務

本課程是八年級物理教材(滬教版)中第二章第一節課,在知識的要求上,主要是“知道”和“瞭解”,本課程的內容不多,但對於初學物理的學生來説,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如何恰到好處的設計好教學方案,讓學生能有較高的興趣來參與教學活動;如何深入淺出的教學,讓學生在輕鬆、快樂的環境中學習物理,這是兩個很重要的問題,解決的好,就能上好這節課。同時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學習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簡單的科學規律,嘗試應用已知的科學規律解決問題,還要讓學生初步領略到自然現象的美妙與和諧,形成對自然的親近、熱愛、和諧共處的情感。

(1)教學重點:如何判斷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

(2)教學難點: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2、學習者分析

學生會有以下特點:

1平時常能接觸到相對地面運動或靜止的物體,對運動與靜止有初步認識。

2缺乏對參照物的認識,基本不懂“參照物”這個概念。

3不瞭解運動與靜止的相對性。

3、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1知道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是一個的世界,能舉例説明生活中一些常見的自然現象與運動的關係。

2瞭解人們以多種方式描述運動的世界(如詞彙、詩歌、畫、音樂)。能説出一些常用的描述運動的詞語和詩句。

3知道如何科學描述物體的運動、靜止;知道運動與靜止的相對性。

(2)過程和方法

1通關生活中的例子並配合多媒體課件來證明我們是生活在運動的世界中的,從而引入課題。

2通過多媒體課件使學生認識人們從不同角度(文字、詩歌、音樂、繪畫等)對運動的描述。

3舉例説明運動的形式是多樣性的,最簡單的運動就是機械運動。物理學研究問題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從簡單到複雜,從而引入機械運動的概念。

4利用機械運動的定義來判斷騎車、小鳥等的運動,從而説明宇宙中的一切物體都在運動。

5舉例説明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6舉幾個生動有趣的例子來説明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的相關應用。

7讓學生利用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設計高速列車活動站台。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提阿度。

2聯繫實際,提高科學技術應用於生活和社會的意識。

3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

4、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展示相關器材(電腦,投影儀等)

5、教學過程設計

【運動的世界】

1、介紹宇宙

師:我們生活在宇宙中,什麼是宇宙呢?我國古代《淮南子·原道訓》書中説:“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以喻天地。”(出現字幕: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以喻天地。)也就是説,宇宙是天地萬物的總稱。用現代的話説:“宇宙是廣漠空間和其中存在的各種天體以及瀰漫物質的總稱。”(出現字幕:宇宙是廣漠空間和其中存在的各種天體以及瀰漫物質的總稱。)

師:宇宙是怎麼形成的?科學家伽莫夫於1946年創立了宇宙“大爆炸理論”。他認為宇宙是由大約150億年前發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在爆炸發生前,宇宙內所有的物質和能量都聚集到一起,並濃縮成很小的體積,温度極高,密度極大。大爆炸使得物質四散出擊,以很大的速度運動,宇宙空間不斷膨脹,温度也相應下降。後來相繼出現的所有星系、恆星、行星乃至生命,都是在這種不斷膨脹冷卻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字幕出現:宇宙“大爆炸理論”:宇宙是由大約150億年前發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在爆炸發生前,宇宙內所有的物質和能量都聚集到一起,並濃縮成很小的體積,温度極高,密度極大。大爆炸使得物質四散出擊,以很大的速度運動,宇宙空間不斷膨脹,温度也相應下降。)

2、宇宙在運動

1多媒體課件出現星系圖像。

師:大爆炸形成的成千上萬個星系,科學家通過觀測發現,許多星系正遠離我們而去。目前人類測量到的宇宙中擁有數十億個星系,銀河系只是其中的一個。太陽也不過是銀河系中幾千億顆恆星中的一員。

2多媒體課件出現太陽系圖像。

師:同學們請看,這就是太陽系。中間有太陽,周圍有行星圍繞它運動。這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教師指示)

3多媒體課件出現自轉與公轉的地球圖像

師:同學們再看,這是太陽,這是地球。(教師指示)地球在不停地自轉,同時也在繞太陽公轉。正是地球的自轉與公轉,使地球上不斷髮生日出日落、月盈月虧、斗轉星移、冬去春來等自然現象。(可插入相關圖片,亦可不要)

4多媒體課件出現大陸版塊的運動圖像

師:地球在自轉和公轉的同時,地殼內部的物質也在運動。地殼的運動產生了高山與峽谷,江河的流動形成了溝壑與平原。正是大陸版塊的運動與擠壓,產生了雄偉壯麗的喜馬拉雅山脈。

3、生命在於運動

5多媒體課件出現動物奔跑圖像(錄像)。

師:請同學們看,看到了什麼情景。

生:動物在奔跑。

師:我們再看一段錄像。

6多媒體課件出現一田徑運動(短跑等)的錄像

師:在錄像中我們看到了什麼?

生:(田徑運動的名稱、內容)

師:我們從剛才的兩個圖像(錄像)中看到,動物在奔跑,人在運動。也就是説,地球上的生命都在運動。現在請同學們説説看,我們生活在怎樣的世界裏?

生:我們生活在運動的世界裏。

(板書:一、運動的世界)

【運動的描述】

1、運動描述的不同方式

師:人類既然生活在運動的世界裏,當然會對運動產生巨大的興趣,會對運動進行研究和描述,而不同的人們是用不同的方式來描述運動的。

(板書:二、運動的描述)

師:看看詩人是怎樣描述運動的。先看畫面(出現小船運動的畫面),在畫面中看到了什麼?

生:小船在運動。

師:詩人是怎樣描述運動的 讓我們來看看李白的一首詩。

1多媒體課件出現李白的《早發白帝城》的畫面圖片和詩。

師:請一位同學把這首詩朗誦一下。

生:(朗誦)

師:詩句描寫了詩人乘船順流而東下,行船速度之快的美妙的運動感受。詩人是用語言的韻律和意境來讚美運動的。

師:那麼,音樂家又是如何用音樂來表現運動的?這是著名的古琴曲《流水》的一段旋律。

2多媒體課件出現古琴曲《流水》的五線譜和音樂。

師:音樂家是怎樣表現出流水的?他用的是旋律和節奏來表現運動的。

師:古今的畫家都想在靜止的畫面上表現出運動來。下面請大家欣賞梵高的《星夜》,看看他是怎麼描述變幻的星空的。

3多媒體課件出現梵高的畫《星夜》

師:這幅油畫通過旋轉扭曲的形態變化、冷暖色彩的強烈對比,展現了一個浩瀚神祕,驚心動魄的運動世界。畫家是用形態和色彩描繪運動的。

師:那麼,科學家用什麼來描述運動?科學家用特定的概念、數學工具以及實驗的方法來描述與研究運動。

2、機械運動和參照物

師:運動的形式是多樣的,例如:機械運動、分子運動(產生熱現象)、電荷運動(產生電和磁現象)、原子核內部的運動(釋放巨大的能量)等等,其中,最簡單的運動就是機械運動。在物理學中,研究問題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從簡單到複雜。今天,我們先來研究下機械運動。

(板書:三、機械運動)

師:那麼,什麼是機械運動呢?在物理學中,一個物體相對於另一個物體位置的改變稱為機械運動。(出現字幕:物理學中,一個物體相對於另一個物體位置的改變稱為機械運動。)

(板書:1、定義)

師:你能在日常生活中舉出一些機械運動的例子嗎?

生1:在公路上行駛的汽車。

師:為什麼汽車在做機械運動?

生1:因為汽車相對於地面有位置的改變,所以它在做機械運動。

師:很好。那麼,還有誰能再舉出例子?

生2:小鳥在樹林裏飛。

師:你又是如何判斷小鳥在做機械運動的?

生2:小鳥相對樹木位置發生變化,所以小鳥在做機械運動。

生3:老師在講台前走動也是機械運動。

師:為什麼我在做機械運動?

生3:因為老師在走動時相對房屋有位置變化。

師:説的很好。剛才同學們都很好的運用了機械運動的定義,舉出了些做機械運動例子。大家都用到了另一個物體做標準,來看看物體的位置有沒有改變。第一個同學的例子,是地面;第二個同學的,是樹木;第三個同學的,是房屋。(副板書:地面、樹木、房屋)那麼,大家想一想,這些不動的房屋、樹木、地面是不是也在做機械運動?為什麼?

生:它們都跟隨着地球自轉,同時繞太陽公轉,而整個太陽系,以至銀河系,也都在不停的做機械運動。

師:因此,我們可以得到一個什麼結論?

生:宇宙中的一切物體都在做機械運動。

師:機械運動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現象。因此,我們研究機械運動是有重要的意義的。在物理學中,把前面我們所説的“另一個物體”叫做參照系。(板書:2、參照物)

3、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師:既然一切物體都在做機械運動,那麼我們平時又説這個物體是運動的,那個物體是靜止的,這又是怎樣一回事呢?現在請同學們看一段動畫。

1多媒體課件出現舊課本中《誰在動》的圖像

師:這是一輛小車,車裏有一個乘客(教師指示),這個乘客是我們研究的對象;路邊有一個小孩(教師指示);這個是司機(教師指示);他們都來觀察乘客的運動情況。現在讓汽車運動。當車運動時,司機説他沒動,反而路邊的孩子讚歎他運動得真快。那麼,你認為誰説的對?請大家分組討論下。(學生分組討論)

生:他們説的都對,因為他們所選取的參照物不同。司機以車廂作為參照物,看到乘客相對車廂沒有位置變化,所以他説乘客是靜止的。而路邊的孩子是以地面為標準,看到乘客相對地面有位置的變化,因此孩子認為乘客是運動的。

(副板書:司機——以車廂為參照物,乘客是靜止的。

小孩——以地面為參照物,乘客是運動的。)

師: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要判斷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取決於所選的參照物。運動和靜止都是相對於參照物來講的。參照物不同,所得到結論是不一樣的。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板書:三、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師:因此,我們描述物體“運動”或“靜止”時,要特別説明是以什麼為參照物。當然,在很多情況下都是以地面為參照物,所以説在沒有特別説明的情況下,都是以地面為參照物的。

【運動和靜止相對性的應用】

師:下面,我們就用運動和靜止相對性的有關知識來解決幾個實際問題。

(板書:四、應用)

師:我們先看下問題一,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多媒體課件顯示問題一,出現字幕:問題一:有一次巴黎報紙上登出了一則廣告,説是每人花四分之一法郎,就可以作一次的長途旅行。許多人把錢寄去了,結果每人只得到一封回信。回信説:“親愛的先生(小姐),請您躺在牀上讓地球帶您開始這次旅行把,您要記住,我們的地球每晝夜要跑4萬公里呢!”許多人有受騙上當的感覺,於是告到法院,説商人犯了欺詐罪。問:如果你是法官,將如何審批?)

師:如果你是法官,你會判這個商人犯欺詐罪嗎?請同學們分組討論下。

(學生分組討論)

生1:我認為商人沒罪。因為你躺在牀上時是與地球一起運動的,而且速度還很大,每晝夜跑4萬公里。當然是在旅行啊。

生2:我認為商人有罪。因為我躺在牀上不動,還要寄錢給你;如果你在牀上,會把錢寄給我麼?

生3:我認為商人有罪。因為我們平時認為的旅行,是要離開家的,坐車到外面看山、看水、看風景的。而沒出門,躺在牀上能算是旅行麼?

師:大家都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很好。其實,商人有沒有犯罪,關鍵在於判斷躺在牀上是否是旅行。如果是,那麼這四分之一法郎就是商人所應得的,他就沒罪。如果不是,那麼這四分之一法郎就是被商人騙走的,他就犯了欺詐罪。那麼,什麼是旅行?人要離開家,乘坐各種交通工具到某地觀光,這才叫旅行。也就是説,必須以家為參照物,人相對家要有位置變化,這才叫旅行。所以,商人是犯了欺詐罪。這個商人是應用了物理學裏參照物的選取不同來進行詐騙的,可以説是高智商犯罪。因此,要判其有罪,法官也要有相應的物理知識。

師:現在再看一個真實的故事。

(多媒體課件顯示問題而,出現字幕:問題二:在國外的一次汽車越野賽中,當飛快的賽車穿過郊外的村子時,村民十分高興,他們向車手奉送西瓜。他們看準迎面飛駛來的賽車,輕輕地拋出一個西瓜,但是誰也沒想到,西瓜落在車上,砸壞了汽車,使得車手受了重傷。為什麼一個西瓜會產生那麼大的威力?)

師:為什麼輕輕拋出的西瓜會產生那麼大的力量?現在我們競賽一下,看看誰最先回答出答案。

生1:因為衝擊力很大。

生2:因為速度飛快。

師:誰的速度快?

生3:汽車的速度快。

生4:西瓜的質量大。

師:很好。現在我們用剛學到的知識來分析一下:輕輕拋出的西瓜,以地面為參照物,它的速度很小;那如果以汽車為參照物,結果又如何呢?

生:一樣大。

師:村民輕輕拋出的西瓜,對地面來説,速度很小。如果汽車是靜止的,那麼西瓜相對汽車的速度還是很小,沒什麼威力的。但是,汽車是以很快的速度飛馳而來的,如果西瓜不動,車飛快的開過來,與車不動,西瓜以與車一樣大的速度飛過來的效果是一樣的。西瓜質量很大,速度又那麼大,自然就產生了極大的威力了。

師:再看問題三。

(多媒體課件顯示問題三,出現字幕:問題三: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一位法國飛行員在轟炸了德國後返航的途中,突然發現臉邊上有一個小東西在遊動。他順手一抓,發現抓到的竟然是一顆射向他的德國子彈。試問,飛行員為什麼能夠抓到飛行的子彈?)

師:為什麼這位飛行員能夠抓到子彈呢?大家分組討論下。

(學生分組討論)

生:因為子彈的速度、方向與飛機的速度和方向是一樣的。

師:飛行員能隨手抓到一顆飛行的子彈,説明他們之間是相對靜止的,這時飛行員的速度與子彈的速度大小相同,方向也相同。也就是説,以飛機作為參照物,子彈是靜止的,以子彈作為參照物,飛行員也是靜止的,即他們保持相對靜止。所以飛行員能抓到子彈。

師:由問題三中得到的啟示,我們來解決下這個實際問題:

(多媒體課件顯示問題四,出現字幕:問題四:快速列車速度可達到170公里/小時,若列車到站時要停下來讓旅客上下車,將是很費時的。你能否想個辦法讓列車進站時不停下來,同時旅客又能安全的上下車?)

師:(出現動畫情景,教師介紹情景)這時站台,這是一列快速列車經過站台。現在,應該怎樣解決上訴問題?請同學們討論一下。

師:這個問題要解決的的關鍵是“列車進站時不停下來,同時旅客又能安全的上下車”

(學生分組討論)

生:要讓站台動起來。

師:對。那麼要怎麼動?對速度有什麼要求?

生:速度與列車的要一樣大,方向還要一樣。

師:也就是説,要讓它們報紙相對靜止。

師:沒錯,要解決這個問題,就是要讓列車和車站保持相對靜止。那麼就要設計一個活動站台,當列車快要進站時,站台動起來,當站台與列車的速度大小相同,方向也相同時,旅客就能安全上下車了。

【小結】

對本課所學習的知識點再次進行提點。

【形成性練習】

1、如圖2-2所示,三輛小車以圖甲的位置開始行駛,經過一段時間後,三輛小車位置變成了圖乙的形態,通過對甲乙兩種形態的位置對比,根據我們學過的知識,討論並指出各車相對的運動狀態有幾種?

2、電視、電影中正是利用了運動的相對性原理,拍攝出了孫悟空的“騰雲駕霧”。孫悟空“駕雲飛奔”,是先拍攝出孫悟空在“雲朵”(佈景)上的鏡頭,再拍出天空上的白雲、地上的山河湖泊等鏡頭,然後將兩組畫面放到“特技機”裏疊合。疊合時迅速地移動作為背景的白雲和山河湖泊。我們看電視是以白雲和山河湖泊作參照物,於是就產生了孫悟空騰雲駕霧飛奔的效果。

想想看,如何拍攝人坐在開動的飛機和火車裏觀看沿途風光的鏡頭?如何拍攝武藝“高強”的人“飛檐走壁”的鏡頭?

6、板書設計

一、運動的世界

二、運動的描述

三、機械運動

1、定義副板書:地面、樹木、房屋

2、參照物副板書:司機——以車廂為參照物,乘客是靜止的。

小孩——以地面為參照物,乘客是運動的。

三、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四、應用

7、資源及媒體的應用

本次課程設計,極多的運用到了多媒體課件,課件本身包含了文字、圖片、動畫、音樂的視聽內容,可以説是全方位的給予學生一刺激,這對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及活躍課堂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同時,作為一種形象的展示,多媒體課件對於教學內容的輔助效果是極其明顯的。如若多媒體課件,那麼在一些運動形式的展示中,將不好操作,經管可以用微縮模型展示,但由於模型的大小的限制等,效果應該是不如多媒體展示的。

8、教學設計後記

作為一節概念課,如果只是死板的敍述知識內容並加以一些練習,效果可能是不會太好。本課程教學設計,從實際出發,從學生身邊的生活現象出發,通過例子,引導學生從實例中總結出規律,引發對規律的思考,從而使學生掌握知識,並且在解決一些實際的例子的時候,掌握對知識的運用。課堂上,用多樣的多媒體課件,來展示所要學習的知識內容,對學生的感官予以較為強烈的刺激,加深其對知識的印象。同時,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多次進行分組討論,教師給予一定的引導,培養學生一種進行探索併合作討論的科學研究精神。並且,課堂上給予的問題多來自現實生活中的實際的例子,以培養學生將理論與實際相練聯繫,將理論運用於實際的應用能力。還在課堂上告知學生一種物理學研究的方法:從簡單到複雜。

國中物理課改反思 篇5

為響應和貫徹上級的“課內比教學”工作的號召,我校九年級年級從上星期也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教學比武。今天上午第三節課,我按計劃講了一節比武課——九年級物理第十六章第三節《比熱容》。總體上來説,講得不好,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正如評課時周校長所説,這節課不好的根源是我駕馭教材的能力有欠缺。雖然課講得不好,但下課後,學生都説這節課講得好,確實聽懂了。看來,比武課應不同於優質課、示範課,只要是學生歡迎的課就是好課,這又讓我高興了起來——老師也需要鼓勵和賞識。下面是我對這節課的優劣思考,説的不對的,希望行家裏手多多指正。

(一)優點

1、導入設計有特點。本節課的教學設計設法讓學生體會到“生活的物理,社會的物理”。我在設計此課時,從夏日中午赤腳在河灘上和河水中行走感覺不同入手,引入新課;緊接着讓學生聯繫着他們極為熟悉的燒水現象,探究出影響物體吸收熱量的多少的兩個因素;最後又利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自然界的一些現象,這些會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無處不藴含着物理知識,極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2、教學設計有創新。在不違背新課程標準的前提下,在本節課教學過程中,我對教材進行了一系列的創新,如問題的提出方式,探究實驗中採用“水浴法”對水和煤油加熱等等。這些創新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是用“水浴法”對水和煤油加熱,讓它們在相同的時間內吸收到相同的熱量,不僅學生信服,而且博得了評委的一致認同。

3、學生情感激勵效果好。這一節課我一直注重引導所有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的,學生的活動也比較多,尤其是單個學生的提問,幾乎達到學生總數的一半,學生活動面廣,活動量大,並且最後的板演,很好的發現並糾正了學生的錯誤,提醒學生下面的練習中要注意這些問題,效果不錯。雖然有些學困生耽誤了我一些時間,但能在這麼重大的講課中露面,肯定對他們是一種最大的激勵,值了。另外我還採用了生評、師評、師生互評的評價方式,讓展示的學生獲得了積極的心理體驗,從而產生了不斷探求新知的強烈願望。

(二)缺點

1、課堂時間安排不合理,導致課堂結構不完整,沒有講完。關鍵在於引入探究實驗時花費的時間過多,至少耽誤了15分鐘。這裏主要是我沒有把教材吃透,即教材中實驗探究“比較不同物質吸熱能力”與其前面的“對於不同物質,例如一種是水,一種是食用油,如果它們的質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數也一樣,它們吸收的熱量是否也相同?”不能銜接。現在反思,當時提出“對於不同物質,例如一種是水,一種是食用油,如果它們的質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數也一樣,它們吸收的熱量是否也相同?”後,應直接説“下面我們通過實驗來驗證”,從而直接進行實驗,實驗做好後,分析質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水需要吸收的熱量多,從而得出水吸熱能力強這一結論後,再寫出這個探究課題“比較不同物質吸熱能力”,就很好地解決了不能銜接的問題。

2、課堂提問的目的不夠明確。在引入新課時,由於語言沒組織好,導致提問不明,學生無從回答。如我提的“夏日中午赤腳在河灘上和河水中行走有什麼感受?”就不明,應改為“夏日中午赤腳在河灘上和河水中行走有什麼不同感覺? ”,這樣學生易於回答。

總之,這一節教學比武課讓我收穫頗多。過去的教研活動,以專家開講座、名師聽課、評課居多,採用了各種高難度的信息技術,雖然效果較好,但最大的問題是教師始終處於被動地位,不能真正參與,問題很難暴露出來。講者總是想方設法“給觀眾講點什麼”,“讓觀眾學會點什麼”,教師們“聽得感動,想想激動、回去想動動不了”,教學實踐依然故我。而本次“課內比教學”工作以“裸課”為主,從最初的組內集體研討---組內説課---執教比武課----打分評課-----提出建議、談談聽課感想與收穫-----選拔參加校級説課比賽----集體評議打分,這一個完整的系列教研活動從形式到內容到實際效果都與以往的教研活動大為不同,在暴露了教學中各種問題的同時,也使我們的業務水平在短期內有了一個較大的、快速的提升。

國中物理課改反思 篇6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能初步認識到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2)通過實驗與觀察,培養學生髮現與提出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利用身邊的學習或生活用具進行簡單的物理實驗,觀察聲音發生時的振動現象,體驗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2)在探究活動中,進行合理的推理,學習並培養學生從物理現象歸納出簡單科學規律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教師、學生雙邊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慾望,使學生樂於探究身邊的聲現象,對物理有親近感。

二、重點難點

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是本節的重點,也是本節的難點。通過實驗和生活實例的分析,歸納出聲音產生的原因和傳播條件是本節的知識重點。

三、教學器材:

揚聲器在外的錄音機、紙屑、小鼓、音叉與小槌、盛有水的大燒杯、鐵板琴、帶塞子的試管、注射器、音樂芯片(能放進試管裏)、細線、裝有金魚的魚缸。

四、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同學們,剛才你們還在教室外快樂的活動,是什麼信號使大家都不約而同的走進教室準備上課呢?(學生回答:鈴聲)許多科學家都曾經説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同學們對剛剛響過的鈴聲能提出什麼問題嗎?(學生提問題,教師選取其中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板書: “提出問題:聲音是怎麼產生的?聲音是怎麼傳播的?”)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學習我們今天的學習內容《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2。新課教學

(1)聲音是怎麼產生的?

下面我們就來探究第一個問題:聲音是怎麼產生的? ①進行猜想:

讓學生把手指放在自己的喉部並説話,體會手指的感覺。並進行猜測:物體的發聲可能與什麼有關? 學生回答後教師評價並板書:“進行猜想:物體的發聲似乎與振動有關。”

②進行試驗與收集證據:

先讓學生説一説自己想通過什麼實驗證明自己的猜想?

學生彙報後教師對正確的實驗進行充分肯定並讓學生進行實驗:

(自己沒有器材的學生利用教師準備的器材,其中1/3的學生分組做實驗一,1/3的學生分組做實驗二、1/3的學生分組做實驗三)

實驗一、把小紙片放在正在發音的揚聲器上,觀察現象並思考説明了什麼問題。

實驗二、把敲響的音叉快速放入水中,觀察現象並思考説明了什麼問題。

實驗三、將小紙片放在鼓面上,用力敲擊鼓面,觀察現象並思考説明了什麼問題。

學生分組彙報,讓學生暢所欲言。教師總結:小紙片在發生的揚聲器裏“跳舞”是因為發聲的揚聲器在震動;發生的音叉激起水花是因為發聲的揚聲器在震動;小紙片在鼓面上做“自由體操”是因為發聲的鼓面在震動。

③發現規律,得出結論:

師:在這些不同的實驗中你發現了什麼共同的特徵?

學生回答後教師板書: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④學生活動:

舉出日常生活中的物體發聲時振動的事例,如:二胡、提琴等樂器的發聲是靠弓和絃的相互摩擦產生振動發出聲音的,笛子是靠管內的空氣柱的振動發出聲音的。

師敲擊鐵板琴並提問:你聽到了什麼聲音?鐵板琴是怎樣發出聲音的?鐵板琴發生時並不是直接貼着你們的耳朵,為什麼你們還能聽到聲音呢?(學生回答)

下面我們就來解決本節課的第二個問題: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2)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①進行猜想:

教師先讓學生進行猜測:聲音是通過什麼傳播的? ②進行試驗與收集證據:

先讓學生説一説自己想通過什麼實驗證明自己的猜想?

學生彙報後,教師對正確的實驗進行充分肯定並進行實驗:

實驗一:(演示試驗)教師把音樂芯片用細線吊在軟木塞下,塞入試管中,芯片不能與試管壁接觸。先將注射器的活塞推到管底,再將針管插入軟木塞內。緩緩向外抽出活塞,聽到音樂聲有什麼變化?

設想,如果把瓶中的空氣完全抽出來,我們還能聽見聲音嗎?

這個實驗能説明什麼?(學生回答後,教師強調:聲音可以在空氣中傳播,但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實驗二:(演示試驗)將裝有金魚的魚缸放在講桌上,在一邊拍手,觀察金魚的運動。這説明了什麼?(學生回答後,教師歸納:聲音可以在液體中傳播) 實驗三:兩個學生合作,一個學生把耳朵靠在課桌的一端。另一個同學用手輕輕敲擊課桌的另一端,感覺聲音的傳播。(學生如果有更方便易行的實驗方案更好)

這個實驗能説明什麼?(學生回答後,教師歸納:聲音可以在固體中傳播。)

思想滲透:據説,音樂家貝多芬耳聾後,就用牙咬住木棒的一段,另一端定在鋼琴上來聽自己演奏的琴聲,從而繼續進行創作的,《命運》等一系列名曲就是這時候創作出來的。他這樣做有什麼道理?(學生回答後,教師歸納:因為木、骨都是固體、都能傳聲。)

師:同學們要學習貝多芬敢於向命運挑戰的優秀品質。同學們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肯定有鮮花也有荊棘,不論何時何地,希望同學們都能堅定、堅強的面對生活。

③發現規律,得出結論:

師:在這些不同的實驗中你發現了什麼共同的特徵?

學生回答後教師板書: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④學生活動:

同學們之間互相討論。舉出自己知道的一些有關聲音傳播的事例。

(3)相關知識介紹:

①人耳的結構與聽力的關係。

② 聲音傳播的速度與壓強,温度的關係。 ③ 天壇迴音壁的介紹。

3。課堂小結

提問:同學們這節課有什麼收穫?(由學生自己小結)

①聲音是由於物體的振動而產生的。

②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它可以在空氣中傳播,也可以在固體和液體中傳播。

③聲音的傳播速度與壓強和温度有關。

4。課堂練習

(1)指出下列發聲現象是什麼振動的結果: 悠揚的鐘聲——;

海浪的波濤聲——;

氣球破裂時的爆裂聲——‘

水沸騰時發出的聲音——;

下雨天聽到的雷聲——;

用嘴貼着空瓶口吹氣發出聲音——。

(2)把正在走動的鬧鐘放在密閉的玻璃罩中,用抽氣機抽去罩內的空氣,在抽氣過程中,聽到鬧鐘的“滴答”聲是( )。

A 越來越響 B。越來越弱 C沒有變化 D都有可能

(3)古代的人在曠野裏常用“伏地聽聲”的辦法來判斷有無軍隊、馬羣到來,這是應用了 的知識。

(4)動畫片《星球大戰》中,神鷹號太空船將來犯的天狼號擊中,聽到天狼號“轟”的一聲被炸燬,神鷹號宇航員得意地笑了。你覺得這段描寫符合科學道理嗎?為什麼?

(5)有一個足夠長的鋼管(兩端開口),一個人在鋼管的一段用鐵錘敲擊一下。另一個人在另一端聽到幾次聲音?為什麼?如果知道聲速,再給計時器,能知道聲音在鋼管中的傳播速度嗎?

五、佈置作業

課本第36、37頁1,2、3題。

六、教學反思

這節課是一節“探究型的課”。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相信學生的思維能力,相信學生集體智慧,決不能將教師思考的結果強加給學生,剝奪學生動腦的權利。本節重點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與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採用啟發式教學,讓學生通過分組實驗解決問題。在教學中採用了大量的

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及小試驗,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因此,通過這一節的教學使學生對聲音的產生、傳播以及接收有了一個全面的理解。

重點難點

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是本節的重點,也是本節的難點。通過實驗和生活實例的分析,歸納出聲音產生的原因和傳播條件是本節的知識重點。

國中物理課改反思 篇7

這學期,我們科組明確規定了今後教學的方向,用八個字概括為 “聚焦課堂,追求實效”。

我上了一節課——《槓桿》,感觸較深。這節課我盡力找一個合適的載體來生動形象的把物理知識融入到一個學生熟悉的情境中,展現解決問題的基本過程和方法,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和理論聯繫實際的意識和能力。

其中有一個道題目是這樣的:小明買了一條2kg的魚,因為現在的商販有投機倒把的現象,小明想用剛剛學過的知識驗證一下這條魚是否足量。可是身邊只有一把直尺和一個量程只有10n的彈簧測力計,還有一根系東西的細繩子。誰能幫小明來驗證這條魚呢?(條件是要保證魚的完整。)

這道題的內容一目瞭然,不象有些含混晦澀的題目,讀了半天不知所云,最重要的是它就發生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邊,是每個人差不多都有過的經歷。所以,題目一出來,同學們便躍躍欲試,誰都想大顯身手,做個熱心人,我便趁機抓住學生的心理,讓他們展開小組討論,設計出自己的實驗方案,同時旁敲側擊,引導學生回到課本,回到基本的知識點,使理論與實際聯繫起來。這樣不但鍛鍊了學生的思維問題的能力,還牢牢掌握了所學的知識點。最關鍵的是對物理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這節課的內容與我們的生活聯繫緊密,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哦!原來物理就在我身邊,原來物理這麼有用!極極大的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不禁使我想到,如果我們在每節課上都不斷的給學生灌輸這樣的思想,而不僅僅只交給學生死板的知識點,那麼,現在的課堂還會象現在這樣毫無生機嗎?

在物理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科學素質教育,首先要使學生掌握社會所需要的物理基礎知識,瞭解這些物理知識的實際應用,並相應的訓練某些技能技巧。與此同時要特別加強學生物理能力的培養。大家知道,物理學的根本特點就是以系統的觀察和實驗同嚴密的邏輯體系相結合。學習物理必須從觀察和實驗出發,把觀察和實驗的結果進行高度的分析和概括,最後運用這些知識點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把目光聚焦於課堂,提高我們的課堂效率,使今年的會考成績再上一個新台階!

國中物理課改反思 篇8

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認真研究教法。根據學科的性質和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年齡特點及班級的實際情況,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及自學能力。努力改進教法的同時,也要注意對學生進行學法的指導,以學法的優化推動教法的優化。深入鑽研教材,掌握教材體系、基本內容及其內在聯繫,抓住主線、明確重難點,搞清疑點,把握關鍵。精心設計教案。每課教案要做到"五有":有明確的教學目的;有具體的教學內容;有連貫而清晰的教學步驟;有啟發學生積極思維的教法;有合適精當的練習。要提前備課。

授課後及時總結本課教學的成功和失誤,以便不斷改進教法,不斷提高質量。重視集體備課。我們堅持學科組集體備課,三統一(統一重難點、統一作業內容、統一教學進度)。教師應當將備課的主要精力放在明確教學目標和學法指導上。單純依賴教參,備課就缺少源頭活水。備課應多方擴充信息,不斷充實,完善備課資料,做到與時相和,與時俱進。創新教案,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擴展思路,加強課改認識,重點反思一節課存在問題的解決。

國中物理課改反思 篇9

實施有效的物理課堂教學,首先就要明確物理學科的思想:把複雜問題簡單化,簡單問題理想化,理想問題模型化,模型問題具體化。其次明確物理教學的任務:在課堂上播撒一種思想,收穫一種行為;播撒一種行為,收穫一種習慣;播撒一種習慣,收穫一種人格;播撒一種人格,收穫一種命運。有效物理課堂的教學,首先取決我們老師對課堂上應做什麼作出正確的決定;其次取決於我們如何實現這些決定,課堂上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其中也包括對人對已的情感,態度和價值等心理成份。有效的物理課堂教學應從平面走向立體,從單元走向多位。國中物理教學不僅應該重視科學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而且還應該重視對學生終身學習願望、科學談究能力、創新意識以及科學精神的培養。有效的物理課堂教學應該重視知識的傳承,但應改變過分強調知識傳承的傾向。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我對有效課堂教學談以下幾點看法:

一、有效物理課堂教學離不開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

有效物理課堂教學離不開啟發講授式、實驗探究式、小組合作式、自主學習式、科學研究式等多種教學方式。孔子在《論語》中指出了“悟”的邊緣狀態是“憤”、“悱”。説出了啟發教學的精髓。通過啟發讓學生達達“憤悱”的狀態:“心求通而尚未通,口欲言而未能言”。 探究式教學有多種形式,靈活運用,把握好提出問題這個要素,讓問題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成為課堂的中心。愛因斯坦講:“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通過靈活多樣的教學讓學生經歷真實的學習過程,一堂高效的物理課,必須使所有學生都經歷“真實的學習過程”。“真實”,體現在學生從不懂到懂、不會到會、模糊到清晰、錯誤到正確、失敗到成功的過程之中;體現在教師的循循善誘、真誠幫助、嚴格要求和規範訓練的方法之中;體現在學生不同方法不同過程的交流、不同思想不同觀點的碰撞和懷疑、爭論、發散、統一以及自圓其説之中;體現在教師真情實感的批評和表揚之中;體現在學生有充分的時間獨立思考、有個性的語言表達和有膽魄的對一切權威的否定之中;體現在教師機敏地捕捉動態生成的教育教學資源,對預設教案的必要調整和捨棄之中。真實的,才是最美的、最精彩的。

二、課堂的組織與管理是有效物理課堂教學的基本保證

在這特定的社會學習情境時,教師不但是一個知識信息的傳播者,而且是課堂“管理者和領導者”的角色,設計、組織、管理好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課堂教學是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地方,是人“人化”的過程。課堂經驗也涉及到學生要學會獨立自主和“自力更生”、自我評價,以及怎樣與他人有效益地一起做事。在組織和管理中讓學生聽中學、做中學、聽懂以後做出來、做好以後説出來。教師要消除師生之間在課堂上可能產生的對立,創設人際關係和諧的學習心理環境。教師能夠有效地處理課堂中出現的各種偶然事故和學生違紀行為,教師能夠及時幫助學生改正並進行富有成效的表揚的批評,使學生能夠正常、積極地參與到整個的教學活動中來。維護課堂內的組織紀律,預見並排除各種干擾因素,切實保證整個教學過程圍繞既定的教學目標進行。具有民主領導風格的管理更易形成有效的課堂教學,傾向於與學生一起共同設立學習目標,擬訂學習計劃,師生間能夠經常討論,共同維持課堂秩序,課堂學習氣氛活躍,教師和藹可親,學生勇於探索,敢於創新。

三、教師的教學藝術

任何時期,有效物理課堂教學永遠離不開教師“高超的教學藝術”。教師高超的教學藝術,能使學生學得紮實而又靈活、輕鬆而又愉快,使學生陶醉於一種藝術享受而對課堂教學留下難以磨滅的美好回憶。高超的教學藝術來源於教師基本素養、刻苦的磨練和不懈的追求。它具體體現在:組織藝術、引導藝術;合作藝術、激勵藝術、語言藝術、板書藝術、練習設計藝術、“順應”和“同化”藝術等。

總之。一堂有效物理課的教學,需要有豐富的“知”和“識”,“知”和“識”是黃金搭擋,只有“知”,而沒有“識”,那隻能是個容器,所學的東西不能內化為自己的血液,只能是一種外加的累贅,有了“識”,才能化死為活,化古為今,為我所用,更要有真摯的情感與探索體驗,這是任何時候評價有效物理課堂教學的底線。檢驗的標準就是學生的接受程度與效果。在課堂上,主要考查學生有無切實掌握這些知識,並將這些新知識納入自己原有的知識體系中融會貫通。這本身也是一種能力。同時,還要了解獲得知識的過程,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積極主動地跟進、共鳴和投入,每一個學生是否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了儘可能大的進步與發展。在致力於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是否能使“優等生”“吃得飽”,讓“暫困生”“吃得了”,真正學有所得,各有發展。要充分開展課堂有效教學,一切要從教學的實際出發,順應學生的學情、講究實效,正確處理好教、學、練關係,靈活運用各種教學策略和手段,採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全面有效的提高課堂效率。

國中物理課改反思 篇10

課堂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陣地。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學校的生命,要切實落實減輕學生負擔,一定要致力於構建高效的課堂。隨着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老師們越來越認識到課堂教學不僅要有效,而且應該高效。

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也就是説,教學是否有效,要看每位學生是否在原有基礎上都有所進步或發展,具體看四個指標:一是學生走出課堂有否獲得新知,二是學生是否獲得新的能力或已有的能力得到提升,三是學生是否產生了積極的情感態度,四是是否形成了主動發展的意識和習慣。這就需要教師合理處理教材,教學內容必須從簡單到難,讓學生從不會到有點會再到完全會。所謂“高效”主要是指以儘量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儘可能好的教學效果,使課堂教學活動的結果與預期的教學目標之間相吻合,使全體學生的素質得到提高。

一、要想課堂變得高效,教師要聯繫生活,濃縮各種物理現象、題型等

新授課是學生學習某一知識點、物理現象的第一印象,這入門的第一印象是否清晰、明瞭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在新授課過程中能把所列示的物理現象通過探究分析、歸納得出結論,再應用到生活中去,或再用結論解釋生活現象,可以説學生對所學知識點掌握得比較好。

二、要想課堂變得高效,教師一定要對學生有普遍的關注。

在課堂上“生不動,我動”是一廂情願,“生動,我也動”才能和諧高效發展,師生才能取得共贏。因此在課堂上通常要關注學生的動態,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用欣賞、誇獎的手段來體現你的關注;經常用目光或微笑掃描到課室的每一個角落去與學生交流,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從你的微笑和目光中體會到老師的關注、温暖和支持;用提問或允許回答問題來關注每一個學生。點點的關注對學生表達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老師器重我。要把他們每一點的積極性、每一點的學習熱情保護起來,讓它生長起來,壯大起來。

三、要想課堂變得高效,集體備課要做好、做足。

備課是講課的起始環節,“備課”意義非比尋常,它是教師圍繞教學所進行的一系列準備性活動,是教師綜合運用專業知識和技能進行教學設計的再創造。備課深入透徹,才能在授課過程中揮灑自如,使教學充滿活力和生機。也只有如此,才能出現“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良好局面。然而,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無論自己如何絞盡腦汁備課,到上課時總有不足的感覺。這時,就需要用到集體的智慧了。中國有句俗話,“三個臭皮匠,抵個諸葛亮”,強調的正是集體的智慧與力量。集體備課正是通過發揮教研組的羣體力量,互取所長,使組內教師資源共享,能取得較好成效的一種備課方式。

本學期物理科組在備課前都在認真學習和掌握《課程標準》的內容、鑽研教材的基礎上,還必須閲讀同類的其他教科書與自己講授內容有關的參考資料,綜合各家的論點,充實補充教材之不足。做到 “五個定”:①定時、②定內容、③定人員、④定場所、⑤定記載(指定專人記載,記錄研討時間、地點、參加者、研討內容及遇到的困惑等),同時留出一定時間,讓不同教學點的教師交流教學設計,評點各自教學設計的優缺點。同時把集體備課內容固定存放在某一固定位置,以便以後使用。每週四在辦公室集體備課;固定備課內容:主要討論下週上課的內容,重點、難點、注意點,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等等;固定安排人員整理:每次組內均安排一名教師執筆,把備課內容整理成教案並交打印室打印,在下週四之前發到組內教師;固定修改:各教師領到教案後,根據本班情況對教案進行適當修改;固定反饋:在下次集體備課時首先討論上次的教後感,以利於今後改進教學。

四、要想課堂變得高效,就要調動學生的五官參與到課堂中。

“沒有任何人能教會任何人任何事”,從哲人的話中我們可以明白,教學是要調動學生參與到你的活動中去,當學生體驗過後的內容,掌握也就容易得多了。如何調動學生的參與,誰能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也就成了成功的關健因素。

通過“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指導思想,每門課都是教師先提出學習內容和要求,限定時間讓學生自學教材,再做課本上的練習題。教師當堂佈置作業,當堂檢查,課後不留作業。先學後教的“教”字,不是老師教,而是老師對學生做的練習題做出評判,個別不會做的由教師指導。教案與學案互為一體,學生根據“講學稿”預習時往往能解決新授課50%以上的問題,於是當學生帶着對新知識的初步認知與感悟走進課堂的時候,知識對他們就從原先的未知轉變為“已知”,而課堂學習在一定意義上就成為知識的“再現”,如此,課堂就不單單體現單向傳輸知識的功能,而成為師生探討問題、交流觀點的場所;並且此時的學生更樂於表現,更能體現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這些過程中教師通過多練、實驗、比賽、表揚等多種手段,讓學生自學、自練、自教,教師由講授者變為組織者,因而學生和主體地位被調動起來了,手到、口到、眼到、腦到、耳到,學生的所有感官都用到了學習上,自然成績也就出來了。

隨着課改的縱深發展,“有效”、“高效”已經成為理想物理課堂的孜孜追求。讓我們拋開形式化和功利化,真正為每一個學生都能在物理上獲得最大可能的發展而努力,紮紮實實上好每一堂課,讓物理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國中物理課改反思 篇11

這節課由於物理組的重視,課前集體備課,本人積極參與,認真準備,鑽研教材,熟悉多媒體的各種使用方法,本節課獲得優秀評價。但通過本節課上後也反映出一些問題,如還不能把傳統實驗和多媒體教學手段有機結合,發揮其最佳效果,對學生能力培養還不夠,通過這次督導充分顯示多媒體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我們要以這次檢查為動力不斷學習,轉變課堂教學觀念,適應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推行素質教育,實施課堂教學的改革,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45分鐘課堂教學質量,關鍵在於教師要積極地去挖掘學生的潛能,課堂上要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思考、去討論、去探索。因此,教師在備課時必須考慮到在教學中如何設置懸念,激發學生去思考、去討論;如何引導學生去對知識進行橫向聯繫和縱向探究。這樣才能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提高學習能力。

培養學生的求知慾和樂於探索自然現象能力、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還有欠缺。探究活動應成為點亮學生智慧火花的過程發現、創新是人的一種天性,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發展這種天性。作為教師,就是將學科知識的內容與人類文化的長鏈聯結起來,使學科知識具有整體性和發展性,使文化富有歷史感,成為學生探索真理、創造世界的動力。注重學用結合。不少學生對物理這門學科感興趣,覺得很好玩,但要他們用所學的知識去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現象,他們便會感到不知所措,這是因為理論與實踐脱節的緣故。因此,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學用結合的能力,把物理學活學透。每當向學生傳授新的物理知識時,都應聯繫它在實際生產或生活中的某些應用,同時要求學生細心觀察周圍的世界,找出與所學知識相關的事例。

國中物理課改反思 篇12

今天,我講了《比熱容》這一節課。總體上來説,講得還可以,我感到大多數學生都能聽懂,也都學會了——老師非常需要學生這樣鼓勵和賞識的表情。下面是我對這節課的優劣思考,説的不對的,希望行家裏手多多指正。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設法讓學生體會到新舊知識的聯繫。在設計此課時,我從學過的同一物體温度升高,內能增加。那麼,對於不同的物體,升高相同的温度,內能的增加量(吸收的熱量)是否相同呢?引入新課;緊接着讓學生聯繫着他們極為熟悉的燒水現象,探究出影響物體吸收熱量的多少的兩個因素;最後又利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自然界的一些現象,這些會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無處不藴含着物理知識,極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在不違背新課程標準的前提下,在本節課教學過程中,我對教材進行了一系列的創新,如問題的提出方式,探究實驗中採用“水浴法”對水和煤油加熱等等。這些創新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是用“水浴法”對水和煤油加熱,讓它們在相同的時間內吸收到相同的熱量體現轉換法的物理研究問題的思想。

這一節課我一直注重引導所有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的,學生的活動也比較多,尤其是單個學生的提問,幾乎達到學生總數的一半,學生活動面廣,活動量大,並且最後的板演,很好的發現並糾正了學生的錯誤,提醒學生下面的練習中要注意這些問題,效果不錯。雖然有些學困生耽誤了我一些時間,但能在這麼重大的講課中露面,肯定對他們是一種最大的激勵,值了。另外我還採用了生評、師評、師生互評的評價方式,讓展示的學生獲得了積極的心理體驗,從而產生了不斷探求新知的強烈願望。

課堂時間安排不合理,導致課堂結構不完整,沒有講完。關鍵在於探究實驗時花費的時間過多,至少耽誤了10分鐘。這裏主要是我我對本部分估計不夠,即教材中實驗探究“比較不同物質吸熱能力”與其前面的“對於不同物質,例如一種是水,一種是食用油,如果它們的質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數也一樣,它們吸收的熱量是否也相同?”不能銜接。現在反思,當時提出“對於不同物質,例如一種是水,一種是食用油,如果它們的質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數也一樣,它們吸收的熱量是否也相同?”後,應直接説“下面我們通過實驗來驗證”,從而直接進行實驗,實驗做好後,分析質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水需要吸收的熱量多,從而得出水吸熱能力強這一結論後,再寫出這個探究課題“比較不同物質吸熱能力”,就很好地解決了不能銜接的問題。

課堂提問的目的不夠明確。在引入新課時,由於語言沒組織好,導致提問不明,學生無從回答。

總之,這一節教學讓我收穫頗多。它暴露了我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的同時,也使我的業務水平在短期內有了一個較大的、快速的提升。

國中物理課改反思 篇13

一、教學設計的內涵

一般認為,教學設計是指以獲得優化的教學過程為目的,以系統理論、傳播理念、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為基礎,運用系統方法分析教學問題、確定教學目標,建立解決教學問題的策略方案、試行解決方案、評價試行結果和修改方案的過程。具體説來,教學設計是指教師以現代教學理論為基礎,依據教學對象的特點和教師自己的教學觀念、經驗、風格,運用系統的觀點與方法,分析教學中的問題和需要,確定教學目標,建立解決問題的步驟,合理組合和安排各種教學要素,為優化教學效果而制定實施方案的系統的計劃過程。由此可以看出,教學設計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為教學活動制定藍圖的過程。通過教學設計,教師可以對教學活動的基本過程有個整體的把握,可以根據教學情境的需要和教育對象的特點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教學策略,採用有效的教學手段,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實施可行的評價方案,從而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所以,教學設計是教學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基本保證。

二、教學設計反思的意義與作用

教學設計的反思是反思教學的核心內容之一,也是實現反思教學最終目標的重要手段和依託。

1、對教學設計的反思是反思教學的核心內容之一。華東師範大學教授熊川武先生在《反思性教學》一書中對反思性教學的定義為:“教學主體藉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究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將‘學會教和‘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合理性,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也就是説,反思教學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可以從各個方面、各個角度、各個層次對物理教學進行反思。結合教學設計的內涵我們可以看出,在這麼多的反思內容中,教學設計的反思對“學會教學”和“學會學習”具有最具體、最現實的指導意義和現實的推動作用。

2、對教學設計的反思是實現反思教學最終目標的重要手段和依託。反思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促進教師成長。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通常最着力考慮的就是教學設計,雖然有了好的教學設計不一定會有一堂好的課,但沒有好的教學設計一定不會有一堂好課。而反思教學其實就是教師跟自己、跟同事、跟經驗、跟教學理論等進行各種形式的“思維碰撞”,提高自己的過程。但教學反思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和筆記本上,否則只能是新瓶裝舊酒、穿新鞋走老路。切實的、紮紮實實的進行教學設計的反思,可以真正將反思教學落到實處,真正發揮反思教學的作用。

三、怎樣進行教學設計的反思

1、對教材的分析與反思。

教材是《課程標準》的具體體現,是教學內容最重要的載體。全面、透徹的理解和熟悉教材既是教學設計的首要任務,也是教師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基本條件。通過對教材的分析與反思可以準確確定教學內容:即可以解決教師教什麼的問題和學生學什麼的問題。教學內容是計劃性和生成性的有機結合。計劃性自不必多説,所謂生成性,是指學生在進行計劃學習時,可能會面臨的問題和困難,可能會進行的活動,也可能是教材中沒有的知識。在研究教材、對教學內容進行分析與反思的時候我們不僅要強調教學內容的計劃性,更應強調教學內容的生成性,以保護學生難得的質疑精神和創新精神。就是説教材是重要的,但它不是唯一的,一句話,在對教材和內容進行分析與反思時,要確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觀念。

(1)摩擦起電案例:出現了兩根橡膠棒相互吸引的情況。你是要教學生們什麼?如果只是教教材、教給他們課本知識,很好。但換一個角度看卻可以藉機加深學生對正電荷、負電荷兩個概念以及電荷間的相互作用規律的理解,為後面學習摩擦起電的原因打好基礎。經此一事,教學設計時就可以讓某個小組的同學故意進行這樣的實驗,製造疑惑,探究原因,合理安排,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2)平面鏡成像案例:準備兩根相同德蠟燭還是準備四根蠟燭?以前多數是準備兩根。我們的反思是:你想要教給學生什麼?如果僅僅是教材中物像等大?那麼夠了。如果想要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那麼就不能預設答案:就給了兩根相同的蠟燭,那不是在探究之前就告訴學生結論是什麼了嗎?所以在教學設計的時候一定要給學生準備四根蠟燭:一根長的,一根短的,兩根相同的,讓學生任選。

2、對教學目標的分析與反思。

教學目標是期望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後達到的程度,是預期的教學效果,是組織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的基本出發點和歸宿。簡言之,教學目標就是把對教材內容的分析與反思抽取其精髓並提出具體的要求,換言之,所謂教學目標就是要解決教師教什麼教到什麼程度、學生學什麼學到什麼程度的問題。在日常教學中,老師們對“怎麼教”研究的較多,但卻往往忽略了“教什麼”的問題。即:教學目標往往成為一種好看的“擺設”:你讓我分三維我就分三維,反正我就重視知識與技能,還是原來該怎麼教就怎麼教,認為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都是虛的,是可有可無的。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反思的時候就是要抓住這樣日常被忽視的環節,努力提高教師全面的教學素養。

國中物理課改反思 篇14

10月10日---14日我參加了國中物理實驗教學優質課評選聽課活動,現將聽課情況彙報如下:

本次講課的課題是透鏡和生活中的透鏡,共有23位教師講課。我有幸聽到了其中8位教師的課,感覺耳目一新,受益匪淺。首先各位教師都進行了精心準備,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課前準備充分。教師基本功紮實,語言流暢。實驗設計貼近生活,巧妙新穎,學生興趣濃厚,課堂氣氛活躍。市級學校的老師知識儲備厚重紮實,課件設計大氣,課堂教學如行雲流水,是我今後努力的目標。令我感到震驚也自歎不如的是黃墩中學的朱世山老師的課。這是一位來自山區的男教師。課前準備周密全面可謂是滴水不漏,課堂語言風趣幽默,師生交流溝通融洽和諧,所有的實驗都設計成學生探究實驗,循序漸進,環環相扣,而且實驗設計的簡單易操作,學生做起來輕鬆自如,師生交流頻頻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不斷將課堂氣氛推向高潮,最後下課時學生與老師依依不捨。朱老師的課堂激勵語言;朱老師的激情澎湃;朱老師的課堂結束語都是我今後努力與學習的榜樣。另外莒縣的兩位老師實驗器材規範大氣,語言標準流暢,課堂駕馭能力也很強。

在今後的教學中學習他們的嚴謹,學習他們的激情,學習他們的風趣幽默,逐步提高自己的授課水平,爭取這樣的機會鍛鍊自己。

國中物理課改反思 篇15

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物理教師必須先要備好每一節課,課前調試好每一個試驗,充分挖掘出每一個實驗的隱含及外延。並能從實驗中挖掘出精髓來啟迪學生,培養學生多種能力,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使大部分學生在克服一定困難的前提下學到更多知識,增長能力。

其次,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模式。教學中注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思維。在課堂上,教師要刻意創設問題的情景,積極引導學生對事物進行分析比較,培養概括和判斷推理、綜合的能力和運用知識的能力。

所謂案例,其實就是在真實的教育教學情境中發生的典型事例,是圍繞事件而展開的故事,是對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學過程中發生的這樣或那樣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現出來,並對此進行分析、探討。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來看三個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課堂,並從自己大量的教學實踐中積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觀察別人的課堂,從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時注意蒐集書面材料中的案例。在這一學年中,我經常研究別人的案例,並結合我的學生的特點,批判的運用,效果較好。

國中物理課改反思 篇16

畢業班工作是學校教學工作的重點,為了讓每一名學生都合格升入新的學校,完成學校佈置的任務。我們將以學年初以教材為主,打好學生雙基,後期復課前制定了系統的、科學的、周密合理的複習計劃,採用抓兩頭促中間的辦法,尤其是抓臨界生的轉化工作。為此,我們物理學科組在年級組的統一安排下認真上好每一節課,做到段段清、課課結、特別對過去學習底子薄的學生,更加盡心盡力,幫助他們更上一層樓。在三月中旬我們物理就進入全面複習階段,我們本着系統複習打基礎,板塊複習上台階。綜合考練出成績的思想,以過去會考和模考的測試卷為樣本,整理了一系列題反覆練習,鞏固再鞏固,爭取有新的突破。

學校號召科任教師要堅持每週至少聽二節課,通過教師間的相互聽課和交流,是我的收穫很大。我認為,聽課作為一種教育研究範式,是一個涉及課堂全方位的、內涵較豐富的活動。特別是同事互相聽課,自由度較大,通過相互觀察、切磋和批判性對話有助於提高教學水平。聽課者對課堂中的教師和學生進行細緻的觀察,留下詳細、具體的聽課記錄,並做了評課,課後,再與授課教師及時進行交流、分析,推動教學策略的改進,這在無形中會促進物理教師教學反思能力的提升。所以,作為一線教師、尤其是年輕的一線教師,更應加緊聽課活動,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國中物理課改反思 篇17

導入:不要小看本節的小實驗,人們通過認識這類現象引發大的發明。帶着這樣的好奇學生觀察本節課的演示(課本圖15.4-1所示

的)實驗,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它所包含的物理知識:酒精燃燒放出熱量(化學能轉化為內能),通過熱傳遞將一部分內能轉移給水,水的內能增加使其温度逐漸升高直至沸騰,產生大量水蒸汽,水蒸氣越來越多,對軟木塞的壓力越來越大,最後水蒸氣將軟木塞頂出試管口,這就是水蒸氣膨脹對軟木塞做功。這個實驗揭示:可以利用內能來做功。熱機就是把內能轉化為機械能的裝置。 出示預習提綱:明確通過自學找到熱機的種類,分析內燃機的含義,工作原理。

在一班我先讓學生結合預習提綱自己分析四個衝程,沒有交代各個部件,在後續的教學發現學生有些糊塗,給教學人為的帶來了障礙,在其他班的教學中我調整了一下順序,先讓學生認識各個部件,明確氣缸,再讓學生小組內互相討論分析四個衝程工作的特點,結合FLASH動畫讓學生對一個工作循環有個感性的認識。

教師點撥提升:吸氣衝程為什麼會吸入空氣和汽油的混合物?壓縮和做功衝程都是進氣門和排氣門關閉,它們有什麼區別?排氣衝程為什麼能排出廢氣?學生能很好的回答出做功衝程會有火花,活塞運動的方向不同 ,能的轉化不同三個方面加以區分。第二部分燃料的熱值,通過閲讀指導,認識熱值的意義,熱機的效率,分析提高熱機效率的方法。

本節課備課中不足的是:沒有弄清書上圖中氣門下方的彈簧下的的很小的一個位置是什麼,回來問愛人才知道那個叫凸輪軸,其設計的目的在於保證汽缸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完成氣門的開、閉動作。感歎學生好問促進了教師的成長。

本節課中學生對曲軸的活動認識的不好,在最後一個班中發現用手做道具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説老師再給我們説説曲軸的工作吧,把書放到學生桌上比劃講解起來,我把左手掌舉起來,這是曲軸在吸氣衝程的位置,活塞向下運動,連桿帶動曲軸轉動,到最下端時,曲軸運動到這個位置,我把右手掌舉起,可以看出曲軸轉了180度,既半周,這樣一亮相,學生很好的認識一個工作循環,曲軸轉了2周,。

在課後一個很愛思考問題的學生問我:老師不對呀,怎麼了,燃氣在內部燃燒應該爆炸呀?我説事實上它沒爆,而且還很好。這為什麼?它的氣缸耐壓能力強。學生似懂非懂,後來我説我們倆回家都上網查查它的耐壓能力是多大?又一次成長的機會。

其實本節課在會考中出題的機會很少,我們通過本節的教學希望學生能用所學的知識去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培養學生的求知慾。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vqxgl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