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大海啊故鄉教學反思(通用16篇)

大海啊故鄉教學反思(通用16篇)

大海啊故鄉教學反思 篇1

《音樂課程標準》提出了“提倡學科綜合”的教學理念,音樂教學的綜合包括音樂教學不同領域之間的綜合;音樂與舞蹈,戲劇,影視,美術等姊妹藝術的綜合;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的綜合。在實施中,綜合應以音樂為教學主線,通過具體的音樂材料構建起與其他藝術門類及其他學科的聯繫。

大海啊故鄉教學反思(通用16篇)

本課將此基本理念貫穿於音樂教學的全過程,教者藉助遠教資源,把各種藝術形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把教學內容與教學環境,教學氣氛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極大地豐富了教學內容,拓寬學生的藝術審美空間,增強教學活動的藝術趣味性,

激發學生的藝術學習興趣,全面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

首先以文學詩歌《我家住在大海邊》來導入,以欣賞歌曲《大海啊故鄉》為主線,以觀賞《海濱小城》的視頻課件為輔助,以美術想象畫《我心中的大海》為體驗,以短文《浪娃娃》提示學生查找大海對人類的貢獻為延伸,體現了教育創新,知識創新,學科交叉的新課程教學理念,增強了音樂與姊妹藝術的有機聯繫,為學生欣賞音樂創造了一個更加廣闊的思維和想象空間,不僅能提高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和鑑賞能力,而且能豐富學生的藝術修養,全面提高綜合素質。

其次把音樂與美術結合起來是為了更好地拓展藝術審美空間,增強藝術趣味,培養學生的藝術審美想象力與創造力,從而實現審美教育的目的。而欲達此目的,貴在把二者靈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切不可公式化。要學生把音樂形象描繪下來,教師應該啟發每個學生用各自獨特的畫面構思去表達同一音樂主題。當我們啟發學生描繪一幅圖景的時候,不應當無形地誘導學生一起去尋找同一種圖解,而要鼓勵他們去積極尋找各式各樣的屬於自己的圖解。

最後通過音樂學習,使學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薰陶,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對親人,對他人,對人類,對一切美好事物的摯愛之情,進而養成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度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追求。

大海啊故鄉教學反思 篇2

《大海啊,故鄉》是蘇少版第10冊第六單元內容,歌曲旋律舒緩優美動聽,歌詞質樸深情,音樂平易而親切,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抒情歌曲。該曲採用了四三拍,表現了主人公對大海、故鄉和母親的真摯情感。

本課目標在於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感受歌曲的情緒、能夠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以不同的藝術形式表現歌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通過參與多種音樂活動得到豐富的情緒體驗,與音樂產生共鳴,使學生的音樂視野更加開闊,培養學生積極的生活態度,激發他們熱愛大海,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以審美為核心”,“以人為本”是新課標的宗旨,我在教學中力求從音樂語言中挖掘歌曲的審美因素,引導學生從全新的審美視角詮釋音樂。面對一個個活潑而智慧的學生個體,力求在挖掘教材、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創編活動等環節上求新,努力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及創新能力。五年級學生已初步具有感 受和理解音樂,表現音樂的能力,根據這一特點教師應積極引導,使學生能夠親身感受音樂作品的思想情感,要善於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和方法,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在活動中去感受音樂作品,並使他們的創新思維得到發展。通過參與多種音樂活動得到豐富的情緒體驗,與音樂產生共鳴,使學生的音樂視野更加開闊,培養學生積極的生活態度,激發他們熱愛大海,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再本課的教學中採用分析、比較、體驗、合作的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欣賞、瞭解掌握旋律、節拍、節奏等音樂要素對錶達歌曲思想情感的重要性,聯繫學生生活經驗通過創編環節的練習,培養音樂創新能力。本課教學力求導入求新、運用處理教材求新並注重從音樂語言中挖掘歌曲的審美因素,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及創新能力。實踐中取得一定良好的教學效果,但仍存在着一定的問題,需要再教學中把握各環節分寸,教師指導不夠到位,尤其編創環節的指導不足。任一環節把握不當,都會導致教學失敗。作為教師首先應時刻樹立創新的意識,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提出教師的成長公式:成長=經驗+反思,一節課是短暫的,但教師的教學事業是漫長的,只有長期不斷地反思積累總結併發揚教學成功經驗,彌補教學中的不足,才能不斷超越,創造性地上好每一節課。

大海啊故鄉教學反思 篇3

歌曲《大海啊故鄉》採用3/4拍,旋律流暢舒展、感情真摯,並採用了切分音和附點等技法,打破了三拍子的強弱規律,使得旋律韻味變化無窮。而整個音樂在中音區進行,因此也易於學生學唱。於是我將教學重難點放在了歌曲的情感處理和不同表現方式上。

《大海啊故鄉》雖是大多數人耳熟能詳的歌曲,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發現,能唱完整並準確的人數卻寥寥無幾。尤其在“大海啊大海”處,學生的聲音往往會“掉”下來,幾個低音區也總是“低”不下來。還有學生對三拍子的節奏演唱有一定的難度,句尾的時值演唱的不夠準確,因此,我除了把歌曲的不同表現方式列為難點,還注意到了音準的正確把握。在歌曲情感處理環節,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性,我啟發學生自己根據歌曲情感加不同的力度記號。 在教學中,我用寬容的心態、温柔的語句去鼓勵、安慰他們,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能夠充滿自信的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大海啊故鄉》。

不足:有個別學生對歌曲不感興趣,因此學唱時不積極,演唱效果不好,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將多關注這些學生,培養他們對音樂的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大海啊故鄉教學反思 篇4

歌曲《大海啊故鄉》是影片《大海在呼喚》的主題歌。音樂通俗易懂,格調高雅,旋律流暢舒展,優美動聽,感情真摯,節奏嚴謹,結構簡潔,短小易唱,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抒情歌曲。在講授歌曲時,播放課件,在《大海啊故鄉》的伴奏音樂下,一副副美麗的大海的畫面展現在孩子們的面前,使孩子們彷彿來到了大海邊,感受大海那份情懷。自然的引出課題,通過範唱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緒,讓學生隨着音樂劃拍哼唱旋律,隨伴奏演唱歌曲,通過不同的演唱形式,使學生更加熟悉歌曲,整體把握歌曲的風格及歌曲的主題思想;在歌曲的藝術處理時一個是注意了主導節奏,另一個是重複“大海啊,故鄉”情緒的不同層次,每重複一次感情的發展就更進一步,從親切傾訴—抒發情懷—情感深華—懷戀之情,從而更好地表達出對祖國對故鄉的深情。在同學熟悉歌曲的情況下學唱了英文歌詞。效果很好。整堂課,同學們表現積極,能按要求來演唱歌曲,但在音樂創造方面做的很不好,很多同學不願嘗試這項內容。

大海啊故鄉教學反思 篇5

《大海啊,故鄉》是一首3/4拍的抒情歌曲。屬於五年級下學期的教學內容。歌曲的音域跨度為九度。教學重點為附點、切分節奏。音樂元素樸實無華,難點是對祖國、大海、故鄉的眷戀之情的表達。

教學中我不僅關注了愛母親——愛故鄉——愛祖國,這條愛的主線。更關注了附點、切分節奏元素的演唱技法。用樂曲內在的元素精準的表現歌曲情緒,教學特色是以情感為主線,貫穿全課的始終。整個教學通過“創設情景——聽海”,“激發情感——唱海”,“表達情感——演海”,“昇華情感——團圓”四個版塊的鏈接,使課堂教學逐級推進,層次分明,縱深發展。根據學情的進展,任強老師不不時的點燃學生的感情之花,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注意培養學生對藝術美的感受與表現,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突顯了“提升了教學品質,推進高校課堂”的教研主題。

關注音樂元素,關注音樂自身的律動和強弱規律為樸實的歌曲插上了愛的翅膀。但單純的技術練習會使學生感到枯燥,所以在教學中我用了幾朵浪花來表現切分節奏、附點節奏的強弱規律,形象的浪花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海啊故鄉教學反思 篇6

《大海啊,故鄉》是一首3/4拍的抒情歌曲。屬於五年級下學期的教學內容。歌曲的音域跨度為九度。教學重點為附點、切分節奏。音樂元素樸實無華,難點是對祖國、大海、故鄉的眷戀之情的表達。

教學中我不僅關注了愛母親——愛故鄉——愛祖國,這條愛的主線。更關注了附點、切分節奏元素的演唱技法。用樂曲內在的元素精準的表現歌曲情緒,教學特色是以情感為主線,貫穿全課的始終。整個教學通過“創設情景——聽海”,“激發情感——唱海”,“表達情感——演海”,“昇華情感——團圓”四個版塊的鏈接,使課堂教學逐級推進,層次分明,縱深發展。根據學情的進展,任強老師不不時的點燃學生的感情之花,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注意培養學生對藝術美的感受與表現,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突顯了“提升了教學品質,推進高校課堂”的教研主題。

關注音樂元素,關注音樂自身的律動和強弱規律為樸實的歌曲插上了愛的翅膀。但單純的技術練習會使學生感到枯燥,所以在教學中我用了幾朵浪花來表現切分節奏、附點節奏的強弱規律,形象的浪花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海啊故鄉教學反思 篇7

《麋鹿》以簡潔的語言和豐富的內容,層次清晰地介紹了珍稀動物麋鹿的外形特徵和生活習性,敍述了它們歷經磨難終於回到祖國的坎坷命運,體現了我國政府對於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視。

對於這樣的説明文,《語文課程標準》也在階段目標中提到,要能抓住要點,瞭解文章的基本説明方法。這篇課文內容簡單,條理清楚,如果只是一味地由教師引導學習,學生很有可能會索然無味。只有讓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探究的熱情,學生才會真正走進文本,感受方法,提升思想,實現三維目標。基於以上的認識,我覺得《麋鹿》的課堂應該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課堂。正好語文《補充習題》上有兩份表格,非常適合孩子通過閲讀課文後進行自主填寫。

在課堂上,我讓學生先默讀課文,自主填寫表格,然後再集體交流。這樣,學生在自學的時候有了很多的靜思默想的時間,所以在交流的時候就比較有條理,説得比較充分。絕大部分學生能夠踴躍發言,一改平日裏寥寥無幾的舉手。可見,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是相當重要的。在學生交流的時候隨機進行朗讀指導,探討説明方法的運用,談談自己的感受,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大海啊故鄉教學反思 篇8

1、朗讀指導到位,訓練紮實有效。

朗讀是閲讀教學的重要手段,新課標指出在閲讀教學中要以讀文本,以讀促講,以讀導思,因此本節課的教學我在最大限度上引導了學生朗讀。一開始是學生的個人個性化的自由朗讀,接着是指名有感情的句子朗讀,然後是同學間,男女生間的賽讀,幾乎使朗讀貫穿始終。個別讀我強調梯度指導,讓好中差不同層次的學生相互監督相互促進;展示讀我請大家欣賞,邊讀邊想象畫面;男女賽讀,激發學生的好勝心,使學生興致昂揚……形式多樣的朗讀極大地激發了孩子的閲讀興趣,真正使學生願讀,愛讀,樂讀。

2、激情地投入

因為喜歡,才能激情地投入;因為喜歡,也就不再覺得勞累。在課堂上,我始終走在學生中間,和學生打成一片。面對面的交流,面對面的距離,教師的眼神、動作、語言和學生的眼神、動作、語言相互交流着對文本的理解。因為老師對文本激情地投入,對課堂激情地投入,對學生激情地投入,點燃起學生的熱情,喚起學生全心地投入,使得在四十分鐘的教學中,學生的學不再遊離,不再勞累;上課成為一件樂事,一件願意全身心投入的事。

大海啊故鄉教學反思 篇9

《送東陽馬生序》這一篇文言文篇幅比較長,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好本文,在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了解文章的背景。作者宋濂辭官的第二年,應詔入朝晉見朱元璋,正在太學讀書的同鄉晚輩馬生前來拜訪,瞭解到馬生是個“善學者”便寫下這篇序文。其目的是勉勵他珍惜太學的學習條件。再者,讓學生了解作者宋濂,他是元末明初文學家。

在講解文章的時候,我主要讓學生通過書下面的註解再結合平時所學的字詞的牽連,小組合作交流翻譯文章,在難度大一點的地方和重要的知識點處我會加以提醒。在分析內容時,引導學生在文中找出主旨句、一些理解句填空,體會文章的中心。並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談一談學習宋濂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的精神。另外在教學環節的把握上、教學方法的使用上再扣得細一些。作為文言文的教學,學生容易厭學。因此,可以多考慮一下教學的設計更新穎一些,課前可安排一些活動,便於營造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了便於學生掌握文中的中心,要引導他們把握文章的結構。首先講到作者求學的艱難 ──抄書難、求師難、旅途難和生活難。再次説到太學生學習條件優越──無凍餒之患、無奔走之勞等。當然,有些問題須討論解決,有些問題可以讓學生獨立思考,不能一味分組討論,使學生的活動太留於形式。

通過這一節課,我覺得這課重在調動學生的內心情感。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能通過字、詞疏通把握文意,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的同學提出的問題是出乎意料的,超出了教學設計的範圍,説明了同學的思維有時超越了教師的要求、教材的範圍,教師應捕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想、思維火花。

大海啊故鄉教學反思 篇10

《埃及的金字塔》是一篇説明性的文章,課文着重介紹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埃及金字塔的形狀及其建築歷史;寫出了外觀宏偉、結構精巧的特點以及建造金字塔所用的辦法,熱情謳歌了古埃及人民傑出的智慧和超人的才幹。在重點介紹埃及金字塔的特點以及建造方法時,使用了大量的説明方法。

基於教學目標,我把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放在介紹胡夫金字塔外觀和構造的第3自然段,對於介紹金字塔的作用、結構及其名字的第2自然段,我採用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首先學生自由朗讀,然後交流,從這一自然段中瞭解到了哪些關於金字塔的知識。設計時我曾想,學生到時候一定會捧着書本一字一句的把他們找到的讀出來,可沒想到,有的學生用一句話就概括全了。這讓我突然發現,我的學生其實已經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了,而之前,由於我低估了他們的能力以至於一直不敢放手,使學生不知不覺養成了依賴我的習慣。這個結果令我有些驚喜,同時也開始反思自己在以往的教學中沒有充分了解學生,並且未能給予他們足夠的信任。

大海啊故鄉教學反思 篇11

《顫抖的羽毛》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主要寫“我”為了製作一個漂亮的毽子和同學一起捉雞拔翎,拔大公雞逼進了水池,幾經折騰,大公雞快要死了,後自悟到了錯誤,於是加倍呵護大公雞。

課文讓我們體會到:為了自己而損害他人,自己會受到良心上的譴責;真誠地想方設法彌補自己的過失,會重新得到別人的信任。

課文通過“我”為了製作一隻漂亮的毽子,使大公雞遭受不幸、面臨信任危機,然後偏愛,單獨餵養大公雞恢復信任的故事,告訴我們,應該尊重大自然中的所有生命;為了自己而損害他人,自己會受到良心上的譴責;真誠地想方設法彌補自己的過失,會重新得到別人的信任。

整體感知,鍛鍊學生總攬大意、獲得直覺、捕捉感受點的能力。

聯繫課文內容,以點帶面,通過語言文字感受“我”給大公雞帶來的傷害及事後愧疚的心情。

引導學生再讀課文,並根據中心話題把發言權交給學生,尊重學生個性化的理解,創設各抒己見的氛圍。讓學生從讀中體味真情。

拓展環節的設計在於深化文章的主旨“自悟、自省”

大海啊故鄉教學反思 篇12

在教授知識的同時,注重能力的培養和數學方法的學習。本課教學中,我重視了學生能力的培養,注重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動手寫和畫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整個教學圍繞讓學生掌握數學方法,明確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開展,緊緊抓住教材的編寫意圖,以圖裏有什麼?怎樣解答?解答的正確嗎?這樣的思路,有條理有步驟的來解決問題。特別針對解答後的檢查設計了同桌討論要提醒同學解答時注意什麼和我來當小老師的活動,讓學生從一開始接觸解決問題就養成檢查的好習慣。為將來學習解決問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適時拓展,樹立創新意識。本節最後的練習,課件出示了三種立體圖形(正方體、長方體、圓柱)兩種顏色(紅色和綠色)、兩部分的位置(左邊和右邊)放置。讓學生根據不同的角度觀察,寫出不同的算式來解答同一個問題。提高了學生思維的廣度,使學生初步具有了創新意識。

本節中的不足,是教師的引導還不能做到準確高效,提問沒能達到精準,致使學生不能清楚明白提問的意思,教師語言有待精煉,能用簡潔的語句清楚的表達出要求和問題。

大海啊故鄉教學反思 篇13

今天,我試着運用生本教學的模式給孩子們上了一節《不進位加法》,效果不錯。

課堂上,我首先讓孩子們自己觀察例題圖,找出圖中的信息,孩子們沒用幾分鐘,就把圖中所有的信息找了出來,並且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接着,我要求他們根據圖中的信息提問題,讓我震驚的事情發生了,他們不但能把用一步加法計算的問題提出來,而且還能提出連加計算的問題。這使我頓悟:只要相信學生,他們就能創造出奇蹟。

接下來,我放手讓他們分析提出的問題,他們分析不但透徹,而且還能讓學困生聽懂。經過他們分析列出了算式,計算不進位加法,這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新知識,我大膽放手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説計算方法,讓他們試着當小老師在講台上講,他們講得真是太精彩了,不但能講出計算方法,還能把計算中的注意事項和容易出現問題的地方都講出來,讓所有的孩子都聽得明白。

通過這節課讓我明白:只有老師想不到的,沒有孩子做不到的。

大海啊故鄉教學反思 篇14

葉聖陶説:“不拿現成的解決辦法來傳授給學生,而是要指導學生以最短的時間去找到這種辦法並利用這種辦法來找到別的辦法,解決別的問題。”這些話正好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的“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掌握基本的語文的學習方法”。

在學習第3自然段的時候,讓學生在學習小組內合作學習,出示閲讀提示:“A、讀第3自然段,看看寫了哪些景觀,用筆圈出來。B、找自己最喜歡的一處風景,讀一讀。C、談一談自己的體會,説一説從哪些詞語上能體現出來,在書上作記號。在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就已經掌握了這一段的學習方法:讀——找——想——讀——講。而第4自然段的結構和第3自然段的結構相同,所以在學習第4自然段的時候,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學生就會把前面學到的方法遷移到第4自然段的學習中來,根據自學閲讀提示: A、思考:課文描寫了哪些珍稀動物?用筆劃出來。 B、每人選自己最喜歡的一種或幾種動物讀一讀,並劃出表示它主要特點的詞語。C、説説怎樣讀就能讀出喜歡的感覺。學生興致盎然地品讀課文,積極參與動口、動腦、動手,在不知不覺中去獲得學習的方法。教師在教學中落實了學法指導,真正做到了“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大海啊故鄉教學反思 篇15

《窮人》一文在單元教學中理應要讀懂課文,體會情感。同時要再次深入地去學習作者通過環境描寫、人物言行、心理描寫的句子,去抒發美好情感的方法。在本文的教學中,抓住環境描寫、人物語言、心理描寫的句子去分析人物的內心世界和品質,始終是一條主線和抓手。

在本課的教學中,整體思路分為理解《窮人》的“物質貧窮”以及“精神富足”這兩大部分。由於文章比較長,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為此,在預習的時候我讓學生“根據人物的主要活動”來劃分三部分進行理解。這幾部分內容的概括把握能夠幫助學生整體去感知全文。在品味“物質窮苦”的部分上,我設計的是讓學生自行讀文章,在1~2自然段中找到相關的句子體會窮人的“窮”。從學生的回答上看,學生能夠從生活條件、工作環境中體會桑娜一家的窮苦,並由環境描寫中確實地體會到了作為窮人的那種悲慘的境地。為了達到更透徹瞭解窮人的境況,營造悲涼的氣氛,我再讓學生從描寫寡婦西蒙的句子延伸開去,想象一下作為殘缺的窮人家庭的生活會如何更加的悽慘。

大海啊故鄉教學反思 篇16

上完《古詩詞三首》我首先對自己的實際教學進行了反思,發現一節課下來自己的過渡語言單一,無法全面引領學生走進古詩文的意境,一節課執教兩首古詩容量大,總感覺學生理解得不夠透徹。

古詩的情感常常藴含在富有音樂美的語言之中。要通過反覆朗讀、吟唱才能入境、察情。意境,是創作者的審美體驗、情感與經過提煉、加工後的生活圖景融為一體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詩不同於小説,它不可能像小説那樣,按照生活矛盾發展的過程,鋪敍開去。詩人是從這一過程中截取幾個最感人的鏡頭,用跳躍含蓄的語言,創設出一種畫外有畫、言外有意、令人回味無窮的意境來表達審美體驗,反映生活本質的。入境,是讀古詩的根本,設計教學時我充分考慮了這點,但在實際教學時卻忽視對意境的描述和渲染,因而效果並不明顯,學生的理解也僅僅停留在淺層次上。在《鄉村四月》教學中我扣住文眼“才、又”,突出鄉村四月勞動的緊張、繁忙,給人一種“一年之計在於春”的啟示。如果此時我能有意識地對鄉村勞動場面進行一番描述,相信這些生活在城市的孩子能很快感染氣氛,入情入境。

古詩的語言極為精煉。僅僅通過接觸語言來學習古詩,學生對古詩畫面美的理解就會是籠統的、模糊的。畫家用線條、顏色表示形體,詩人則用語言來繪色繪形。高超的“畫筆”,可使“畫中有詩”,而美妙的“詩筆”又可使“詩中有畫”,從而使得詩情畫意融為一體。我在課堂上藉助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展示了一幅幅美麗的鄉村圖畫,

再次反思自己的教學,的確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較深,生怕在課堂上講的不夠,卻忽視了對學生拓展的訓練,“廣積糧”的教學意識將我們引入另一片嶄新的天地。中國歷史悠久的古詩詞數不勝數,如何在國小階段達到一定的目標,靠的不是老師一首一首地講,而應該是有意識地將學生引入古詩詞的意境,鼓勵學生主動探索,主動閲讀,主動積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r3dw7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