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國中物理教學反思隨筆(精選16篇)

國中物理教學反思隨筆(精選16篇)

國中物理教學反思隨筆 篇1

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將探究式學習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因此作為新時期的物理教師要改變過去的過分強調知識的傳承傾向,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科學的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實踐能力以及創新意識。那麼在探究教學實踐中教學中要立足與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他們質疑、調查和探究,學會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逐步形成適合於自己的學習方法。

國中物理教學反思隨筆(精選16篇)

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在教學中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空間,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主動積極的學,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但是,自主學習並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學的引導學生自覺的完成探究活動。當學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難時,教師要予以指導。當學生的探究方向偏離探究目標時,教師也要予以指導。作為一名物理教師,如何緊跟時代的步伐,做新課程改革的領跑人呢?這對物理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傳統的教學觀、教師觀提出了挑戰,迫切呼喚教學觀念的轉變和教師角色的再定位。

注重全體學生的發展,改變學科本位的觀。新課程改革是一場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師“要努力提高學生的素質”。在教學過程中應擺正“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正確關係,完成從傳統的知識傳播者到學生素質發展的促進者這一角色轉變。教師的職責不再是教書,而是學習的引路者,只有教會了學生的如何學,提高的學生的能力才能説完成了對學生的教育。

終身學習,以最新的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物理學科是一門綜合程度極高的自然學科,它要求物理教師具有豐富的物理知識和相關學科的知識,還要有熟練的科學探究技能。新課程對物理教師的知識結構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通過不斷學習,充實完善自己。隨着科技的發展,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斷湧現,並不斷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教師要學習這些新知識,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新課程注重物理的教育功能,主張通過物理教育對學生進行素質的培養。但由於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多數物理教師在人文素養方面普遍缺失,因此,教師要學習人類社會豐富的科學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新課程對物理教師還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如要具有與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學研究能力、信息技術與教材的整合能力、課程設計與開發等能力。在新形勢下,教師第一次處於被學生選擇的地位,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知識結構,將終身學習內化為自學行為,時刻保持學習、研究、反思、發現、探究、創新及總結的態度,力求成為一個學識淵博、具有紮實的基礎知識和現代化信息素質的教育工作

以人為本,創新教學模式。在新課程改革中,智力因素的開發並不是素質教育的全部,學生的學習目的、興趣、意志、態度、習慣等非智力因素是推進教學進程與實現教學效果的動力系統,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起着發動、維持、調節的作用。在授課中重視物理實驗和物理知識的講授,結合介紹物理學家的故事,物理趣聞和物理史料,讓學生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體會物理在人類歷史發展長河中的作用;善於對比新舊知識的不同點,引發認知衝突,培養學生的質疑習慣,引導學生尋找當前問題與自己已有知識體系的內在聯繫,強化問題意識與創新精神;最後還應通過比較、分類、類比、歸納演繹和分析綜合等邏輯思維方法,向學生展示知識的來龍去脈,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在新課標下的課堂應是這樣:課堂不僅是學科知識的殿堂,更是人性的養育聖殿,它是學生成長的殿堂,是學生髮揮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學生品味生活的“夢想劇場”。在這裏學生有了探索新知識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學習興趣、熱情、動機以及內心的體驗和心靈世界得到豐富,有了親身體驗,學習態度和責任,對物理教學反思才具有它真正功效。

國中物理教學反思隨筆 篇2

《光的反射》是國小科學五年級上冊的內容。《光的反射》這節課是上一節課的延續,同樣是研究光的傳播,所不同的是這節課是研究光在傳播途中碰到障礙物會怎麼樣。對於本課,我把它的教學目標定位為:科學概念:光碰到鏡面會改變傳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現象。反射光也是直線傳播的。人們利用光反射原理髮明瞭很多有用的器具。過程與方法:按照説明正確進行實驗操作。學會畫光的傳播路線。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自然事物的變化是有規律的,人們掌握了自然規律就能更好地生產和生活。教學重點:認識光的反射及運用。教學難點:掌握光的傳播路線。

對於照亮三個目標的活動以遊戲的形式進行,學生都樂於參於其中,第一個活動用手電筒照亮書本,第二個活動是把書本立起來,讓學生思考如何照亮書本,第三個活動增加了難度,讓學生用手電筒照亮書本後面的橡皮,我並沒有多説什麼,讓學生自己去實驗,去想辦法解決難題,並且讓學生自主選擇實驗材料。通過學生的探究,會發現,用兩面鏡子,經過兩次光的反射,可以照亮小球。通過照亮小球的三個活動,學生已然知道這是運用了光的反射的原理,但對於光的反射的概念他們瞭解的還不夠深,對於光的傳播的路線也不一定知道,故對於概念的講解,對於畫光的傳播路線的認真指導是必須的。必須讓學生掌握光的傳播是直線的,反射光和入射光是不能分離的,大致瞭解反射角和入射角是一樣的。

三個活動結束了,對於光的反射以及光的反射過程中的傳播路線掌握鞏固了之後,我們要通過生活中的例子出示,讓學生更加掌握光的反射原理。通過額鏡和汽車後視鏡,通過看教室牆壁的比較,通過日光燈燈罩的觀察,讓學生了解光的反射原理對於生產生活的運用。

通過這幾個環節,學生很好的掌握了光的反射原理以及光的傳播路線,掌握了光的反射原理在生產生活中的運用。本堂課中還有許多不足之處,比如對於光的傳播路線還可以讓學生在自己的草稿紙等地方多畫一些,然後反饋。而不是讓個別學生上台演示下,然後講解,最後畫在課本上。對於由遊戲導入的前兩個實驗也可以讓學生自己試一試,不一定只讓個別學生上來做一做。這就體現了是教師的思考不能夠與理論的學習結合起來,從而導致思考的膚淺。更提醒我要進一步學習,使自己的思考與倡導的理論結合起來,從而實現對理論認識的提升,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國中物理教學反思隨筆 篇3

一、教學效果反思。

1、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是:會用電功率的公式P=UI及其變形公式U=P/I和I=P/U進行簡單的計算和能綜合運用學過的電學知識解決簡單的關於電功率計算問題。實際教學效果與備課設想的差距不算太大,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學生完成了學習目標,知識導學的效果很明顯。大多數學生在知識遷移中公式選擇十分準確。

2、本節課教師在課堂中對教學難點進行講解,對教學重點進行點撥;學生通過閲讀教材,配合適量練習,進行自主學習,較好地完成了學習目標。教法與學法渾然一體,可謂一石雙鳥。

二、教學過程反思。

課堂的教學核心是達標教學過程。本節課教師借鑑郭思樂的“生本教育”和韓立福的“有效教學”理論,設計了較適合學生自主學習的導學案。

通過讀學習目標,學生以感知了知識與技能目標,使學生真正對新課內容及學習要求一目瞭然,做到學習目標明確,有的放矢。在鞏固舊知識環節中,使學生通過温故舊知識,為學習新知識夯實了基礎。這樣將所有學生,拉到先前知識點的同一起跑線上。然後,學生帶着導學案中設計的問題,自主閲讀教材,經教師在課堂中巡視獲悉大多數學生能自主獲取新知解決問題。緊接着大多數學生能運用新知很好地完成新知訓練題,當堂達標率百分之八十以上。在這之後,通過新舊知識的綜合運用,大多數學生也較容易地再次獲取新的知識,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真正地達到知識的昇華;最後學生基本完成了針對性、典型性、梯度性較強的新知識鞏固訓練。由於學生在其他環節中計算能力低,解決問題有障礙,導致課堂尾聲處時間略有不足,於是“新知識鞏固訓練”和“知識點歸納”兩個環節落實得不是太好。教師也只好掛出早已準備的小黑板,要求學生課下將板書設計抄寫在導學案中。

三、 教學啟示反思。

教學中只因出現小小的失誤,主要原因是教師對學生了解不透徹,對學生知識基礎估計得太高。我要很好地吸納諸位評課教師對我關心而呵護的建議,以使自己今後的課堂教學更趨完善。

國中物理教學反思隨筆 篇4

1、傳統物理教學的反思

傳統物理教學實踐中,由於對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的偏差,往往僅把學生當作教育的對象和客體,忽視學生的自主意識、創新精神的培養,忽視學生主體性的發展,主要表現在:(1)重教師而不重學生,如講細講透、面面俱到、滴水不漏的教學表演,往往就被認為是一節好課;(2)重管教而不重自覺,如教學過程中不重視學生的自我調控、獨立判斷;(3)重統一而不重多樣,如學生幾乎沒有可能自由選擇學習內容或自行規劃、安排學習進程,教學要求強求一律,學生間的個性差異得不到承認;(4)重傳授而不重探索,如將學生視為承受知識的容器,教學中一味填鴨灌輸、包辦代替;(5)重繼承而不重創新;(6)重結果而不重過程;(7)重考試成績而不重全面發展……這一切不僅造成了學生學習興趣下降,學業負擔加重,探索精神萎縮,而且極大地妨礙了學生主體性發展,影響了教育方針的全面貫徹落實,也必將影響到社會發展。

培養、發展人的主體性,是教育改革的一個主題,也是深化改革的一個重要突破口。物理教學不僅要使學生“接受”、“適應”已有的和既定的一切,也要使他們具有改造和發展現存社會及現存自我的能力。弘揚和培植學生的主體性,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教學民主,強調自我激勵,強調學會學習,將使學生獲益終身。

2、物理學習中的“思”與“問”

很多學生認為物理抽象,難學,但又一時找不到好的學習方法,有的同學認為,只要上課認真聽講、課下仔細看書,平時多做些題就能把物理學好,他們也試着這樣去做了,可是效果並不理想,那是為什麼呢?我想大家都忽視了“思”與“問”在物理學習中的重要作用。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充分指出了學與思的密切辨證關係。告誡大家在學習中要重視積極思考,才會有收穫。物理課程並不象有的課程那樣,記住幾個概念,幾條結論就能解決很多問題,僅僅靠死記硬背,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物理不是看懂的,也不是聽懂的,是想懂的物理學內容來源於自然現象及生活實踐,是研究自然規律的,物理題型靈活多變,光靠死記硬背沒有多大用處的,必須深入理解,弄清、概念規律的來龍去脈,這需要有較好的理解能力、觀察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利用數學知識處理物理問題的能力等。

物理學習的成功與否,關鍵在於能否正確的處理好“思”與“問”的關係。可以説沒有思考就沒有進步,沒有問題就沒有提高。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應注意積極地思考,善於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思”中進步,在“問”中昇華。

3、投影在物理教學中的作用

一、靜態變動態,提高學習興趣

用粉筆在黑板上畫圖是靜止的,若用動態投影輔助教學,效果較好。如在講槓桿的力臂概念時,老師在黑板上怎麼畫都是靜止的,學生印象不深。用可動的投影片,力臂會隨力的作用方向改變而改變,學生看起來十分鮮明,興趣高漲。在較短的時間內絕大多數學生都理解了力臂的概念.

二、師生共同參與,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利用投影進行教學中,師生共同參與,教師處在主導地位,學生主體作用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如在投影片上題目的展示下,教師讓學生輪流在投影儀上將答案打出來,答對了的學生受到鼓舞,如果答錯了,其他學生給予糾正。形成了互相幫助的學習氛圍.課堂氣氛活躍,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潛能。教師在學生有誤區時便於及時點撥。知識傳輸暢通,反饋及時.

三、增大信息量,提高教學效率

事實證明,學生在消化知識時,只有不斷地向大腦中傳輸信息才能引起記憶和理解的連續發展,利用投儀教學,貯存信息多、傳輸信息快、直觀連續,使學生得到不斷練習、消化、理解知識的機會,提高了知識的掌握程度。如做練習時採用手寫題目或小黑板展示,也不過7~8道,用投影展示可達10~20道,教學效率提高明顯.

一隻粉筆、一本書、一塊黑板的教學方式,實踐證明已不適應大面積、快速提高教學效率的需要。用投影教學不僅是教學形式的改變,而且也是教學思想的轉變。

4、培養差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差生轉化工作,首先要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我以為不僅要教好物理,還要關心、熱愛差生,使師生間形成“情感共振”,從而使這部分學生喜愛學習物理課.教師要充分利用物理學科特點,物理學科與現代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關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和培養,從而使他們形成較強的學習興趣.在國中物理起始教學工作中,加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教育尤為重要,因為強烈的學習興趣是有效學習的推動力量.所以應結合教學內容注意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濃厚的學習興趣.物理教師除利用物理學研究範圍廣吸引學生,激發興趣外,還要設計、準備好高質量的演示實驗,介紹物理學的新進展等方面來提高差生的學習興趣.當然,為了鞏固差生的學習熱情,還要使不同類型差生獲得程度不同的學習上的成功,以此保證學習上的“良性循環”.增強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之一是讓各類差生嘗試到成功學習的喜悦.成功教學可以增強和保持強烈的學習興趣,優生們對學習物理有濃厚興趣,甚至讓入着謎的主要原因大多源於物理學科本身具有的強烈吸引力,而差生對物理是否感興趣的首要因素則取決於物理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方法.所以,轉化差生的工作與教師的教學方法有很大關係.教師本人是否熱愛物理、對物理學教學是否投入、教師對科學的價值體系是否信仰、教師教學觀念、教師是否能從物理知識及教學過程中感受到美等,這些對差生學好物理課程,做好差生的轉化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

5、聽課評課教學反思

1.物理課的聽課活動。

聽課作為一種教育研究範式,是一個涉及課堂全方位的、內涵較豐富的活動。特別是同事互相聽課、不含有考核或權威指導成分,自由度較大,通過相互觀察、切磋和批判性對話有助於提高教學水平。

聽課者對課堂中的教師和學生進行細緻的觀察,留下詳細、具體的聽課記錄,並做了評課,課後,再與授課教師及時進行交流、分析,推動教學策略的改進,這在無形中會促進物理教師教學反思能力的提升。

2.課後小結與反思筆記。

課後小結與反思筆記,就是把教學過程中的一些感觸、思考或困惑及時記錄下來,以便重新審核自己的教學行為。新課程下,以物理學科來説,其實平常物理教學中需要教師課後小結、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總之,雖然新課程下關於物理教師教學反思的研究,目前還是個新課題。許多的反思問題都還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入探索。但物理教學反思對物理教師的成長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是物理教師實現自我發展有效途徑,也提高物理教學質量的新的嘗試,更會促使物理教師成長為新時期研究型、複合型教師。

國中物理教學反思隨筆 篇5

在往年的教學中,在做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力運動這個實驗時,我們經常使用一個線圈的一端代替直導棒,學生理解困難,沒有直觀的感受。

我的思考:我們是否可以對這個實驗進行這樣的改進。在圓珠筆芯中通入一根銅絲,製成導體,這樣減輕了導體本身的自重,將滑動變阻器的兩個橫杆作為滑軌,用三節乾電池做電源,當合上開關時,觀察這根特殊的導體在磁場中的運動。

國中物理教學反思隨筆 篇6

本課是高二物理《磁場》這個單元的重要內容。本人通過探究式教學,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具體講,這節課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感到比較滿意。

一、教學程序的設計比較合理

本課的教學程序分為11個教學環節

1、提出問題:垂直射入磁場的帶電粒子在洛倫磁力的作用下會做什麼運動?

2、實驗演示:沒磁場時做勻速直線運動,垂直射入磁場時做圓周運動。

3、創設一系列的問題情景,提問學生,老師點撥引導,用上節課有關洛倫磁力的知識和高一有關向心力的知識,理論分析得出垂直射入磁場的帶電粒子在洛倫磁力的作用下會做勻速圓周運動。

4、課件模擬帶電粒子在磁場中做勻速圓周運動,特別注意向心力(洛倫磁力)的大小和方向。

5、讓學生推導帶電粒子在磁場中做勻速圓周運動的半徑公式和週期公式。

6、實驗演示:改變粒子的速度V和磁感應強度B,觀察半徑的變化

7、課件模擬:改變m、v、q、B,觀察半徑的變化

8、課件模擬:兩個m、q相同,v不同的粒子在同樣的磁場中運動,觀察週期是否相同。

9、通過例題一(題目略),鞏固半徑公式和週期公式。讓學生先演算,老師把學生做的情況用實物投影儀進行反饋,然後點評。

10、講評課本的例題,讓學生先思考,提問學生回答解題思路,老師再講評,並指出這就是質譜儀的原理。老師進一步詳細講解質譜儀的構造、原理及應用。

11、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二、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恰當有效的整合

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其主體是課程,並不是所有學科、所有章節都適合用信息技術來整合,要選擇最有利於開展整合的章節內容來發揮整合的優勢,而本節課充分利用物理課件,在適當的時候進行整合,充分體現了學科本位的特徵,又能有效地突破重點和難點。

三、運用探究式教學,培養探究能力

教師在整節課中,通過提出問題→猜想→實驗驗證→理論分析→例題鞏固,讓學生自己分析探究帶電粒子在勻強磁場中的勻速圓周運動,推導粒子運動的軌道半徑和週期公式,再通過分層次的問題設計,理解質譜儀可以測定帶電粒子的質量和在現實中的運用。這一教學過程充分體現了教師着意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體現了新課標要求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功能。

四、學生主體地位得到發揮

教師首先提出問題,讓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猜想,然後又創設一系列問題情景,啟發學生的思維,理論分析得出垂直射入磁場的帶電粒子在磁場中會做勻速圓周運動,接着讓學生推導圓周運動的半徑公式和週期公式,講解例題時讓學生充分思考,提問學生解題思路,讓學生演算,並把演算結果用實物投影儀進行反饋。無不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

課後認真反思,也有不太如意的地方。

一、時間安排不夠合理。前面部分的內容花的時間過多,後面講質譜儀時顯得太匆忙,有前緊後鬆的感覺。

二、課堂小結不僅侷限於知識點的小結,還要包含學法的小結,本人忽視了這一點。應該把這節課如何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作一小節,逐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造思維。

國中物理教學反思隨筆 篇7

本節是在前一章學過的力的一般知識的基礎上,利用這些知識來研究最常見的一種力——重力。教材中先通過學生熟悉的例子使學生認識了重力的存在,然後通過學生的探究實驗,研究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麼因素有關。用在座標上作圖的方法得出了重力跟質量的關係,這種做法思路簡捷。學生容易掌握,同時學會了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一種方法——圖象法。關於重力的方向,教材中首先説明用線將物體懸掛起來後物體靜止時線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這個方向叫豎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並通過想想議議讓學生明白豎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麼。通過實際的例子説明豎直向下的重力方向在實際中的應用,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習慣和能力。最後告訴學生地球吸引物體的每一部分,但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認為是集中在一個點上,這個點叫物體的重心,滲透了“等效法”。

生活中物體在重力作用下豎直下落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教學中應注意通過學生熟悉的例子創設問題情景。以觀察思考開路,培養學生觀察思考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樂於探究問題的積極性。通過探究解決本書中“力的大小跟質量關係”的重點問題,通過讓學生利用重垂線觀察窗台、桌面是否水平,通過一系列有趣的活動利用重心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簡單現象,解決力的方向及作用點的難點問題,實現教學目標的完成。

國中物理教學反思隨筆 篇8

教學設計思路:這是八年級物理教材(滬教版)中第一節概念課,對學習物理是一個很重要的開端,同時對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學習習慣、方法的養成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開端。所以,如何引導學生大膽地參與教學活動,如何使學生能認識並理解有關運動、靜止、參照物、運動的相對性等物理概念是很重要的。教好這節課也將為學生學好力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1、學習任務

本課程是八年級物理教材(滬教版)中第二章第一節課,在知識的要求上,主要是“知道”和“瞭解”,本課程的內容不多,但對於初學物理的學生來説,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如何恰到好處的設計好教學方案,讓學生能有較高的興趣來參與教學活動;如何深入淺出的教學,讓學生在輕鬆、快樂的環境中學習物理,這是兩個很重要的問題,解決的好,就能上好這節課。同時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學習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簡單的科學規律,嘗試應用已知的科學規律解決問題,還要讓學生初步領略到自然現象的美妙與和諧,形成對自然的親近、熱愛、和諧共處的情感。

(1)教學重點:如何判斷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

(2)教學難點: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2、學習者分析

學生會有以下特點:

1平時常能接觸到相對地面運動或靜止的物體,對運動與靜止有初步認識。

2缺乏對參照物的認識,基本不懂“參照物”這個概念。

3不瞭解運動與靜止的相對性。

3、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1知道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是一個的世界,能舉例説明生活中一些常見的自然現象與運動的關係。

2瞭解人們以多種方式描述運動的世界(如詞彙、詩歌、畫、音樂)。能説出一些常用的描述運動的詞語和詩句。

3知道如何科學描述物體的運動、靜止;知道運動與靜止的相對性。

(2)過程和方法

1通關生活中的例子並配合多媒體課件來證明我們是生活在運動的世界中的,從而引入課題。

2通過多媒體課件使學生認識人們從不同角度(文字、詩歌、音樂、繪畫等)對運動的描述。

3舉例説明運動的形式是多樣性的,最簡單的運動就是機械運動。物理學研究問題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從簡單到複雜,從而引入機械運動的概念。

4利用機械運動的定義來判斷騎車、小鳥等的運動,從而説明宇宙中的一切物體都在運動。

5舉例説明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6舉幾個生動有趣的例子來説明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的相關應用。

7讓學生利用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設計高速列車活動站台。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提阿度。

2聯繫實際,提高科學技術應用於生活和社會的意識。

3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

4、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展示相關器材(電腦,投影儀等)

5、教學過程設計

【運動的世界】

1、介紹宇宙

師:我們生活在宇宙中,什麼是宇宙呢?我國古代《淮南子·原道訓》書中説:“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以喻天地。”(出現字幕: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以喻天地。)也就是説,宇宙是天地萬物的總稱。用現代的話説:“宇宙是廣漠空間和其中存在的各種天體以及瀰漫物質的總稱。”(出現字幕:宇宙是廣漠空間和其中存在的各種天體以及瀰漫物質的總稱。)

師:宇宙是怎麼形成的?科學家伽莫夫於1946年創立了宇宙“大爆炸理論”。他認為宇宙是由大約150億年前發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在爆炸發生前,宇宙內所有的物質和能量都聚集到一起,並濃縮成很小的體積,温度極高,密度極大。大爆炸使得物質四散出擊,以很大的速度運動,宇宙空間不斷膨脹,温度也相應下降。後來相繼出現的所有星系、恆星、行星乃至生命,都是在這種不斷膨脹冷卻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字幕出現:宇宙“大爆炸理論”:宇宙是由大約150億年前發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在爆炸發生前,宇宙內所有的物質和能量都聚集到一起,並濃縮成很小的體積,温度極高,密度極大。大爆炸使得物質四散出擊,以很大的速度運動,宇宙空間不斷膨脹,温度也相應下降。)

2、宇宙在運動

1多媒體課件出現星系圖像。

師:大爆炸形成的成千上萬個星系,科學家通過觀測發現,許多星系正遠離我們而去。目前人類測量到的宇宙中擁有數十億個星系,銀河系只是其中的一個。太陽也不過是銀河系中幾千億顆恆星中的一員。

2多媒體課件出現太陽系圖像。

師:同學們請看,這就是太陽系。中間有太陽,周圍有行星圍繞它運動。這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教師指示)

3多媒體課件出現自轉與公轉的地球圖像

師:同學們再看,這是太陽,這是地球。(教師指示)地球在不停地自轉,同時也在繞太陽公轉。正是地球的自轉與公轉,使地球上不斷髮生日出日落、月盈月虧、斗轉星移、冬去春來等自然現象。(可插入相關圖片,亦可不要)

4多媒體課件出現大陸版塊的運動圖像

師:地球在自轉和公轉的同時,地殼內部的物質也在運動。地殼的運動產生了高山與峽谷,江河的流動形成了溝壑與平原。正是大陸版塊的運動與擠壓,產生了雄偉壯麗的喜馬拉雅山脈。

3、生命在於運動

5多媒體課件出現動物奔跑圖像(錄像)。

師:請同學們看,看到了什麼情景。

生:動物在奔跑。

師:我們再看一段錄像。

6多媒體課件出現一田徑運動(短跑等)的錄像

師:在錄像中我們看到了什麼?

生:(田徑運動的名稱、內容)

師:我們從剛才的兩個圖像(錄像)中看到,動物在奔跑,人在運動。也就是説,地球上的生命都在運動。現在請同學們説説看,我們生活在怎樣的世界裏?

生:我們生活在運動的世界裏。

(板書:一、運動的世界)

【運動的描述】

1、運動描述的不同方式

師:人類既然生活在運動的世界裏,當然會對運動產生巨大的興趣,會對運動進行研究和描述,而不同的人們是用不同的方式來描述運動的。

(板書:二、運動的描述)

師:看看詩人是怎樣描述運動的。先看畫面(出現小船運動的畫面),在畫面中看到了什麼?

生:小船在運動。

師:詩人是怎樣描述運動的 讓我們來看看李白的一首詩。

1多媒體課件出現李白的《早發白帝城》的畫面圖片和詩。

師:請一位同學把這首詩朗誦一下。

生:(朗誦)

師:詩句描寫了詩人乘船順流而東下,行船速度之快的美妙的運動感受。詩人是用語言的韻律和意境來讚美運動的。

師:那麼,音樂家又是如何用音樂來表現運動的?這是著名的古琴曲《流水》的一段旋律。

2多媒體課件出現古琴曲《流水》的五線譜和音樂。

師:音樂家是怎樣表現出流水的?他用的是旋律和節奏來表現運動的。

師:古今的畫家都想在靜止的畫面上表現出運動來。下面請大家欣賞梵高的《星夜》,看看他是怎麼描述變幻的星空的。

3多媒體課件出現梵高的畫《星夜》

師:這幅油畫通過旋轉扭曲的形態變化、冷暖色彩的強烈對比,展現了一個浩瀚神祕,驚心動魄的運動世界。畫家是用形態和色彩描繪運動的。

師:那麼,科學家用什麼來描述運動?科學家用特定的概念、數學工具以及實驗的方法來描述與研究運動。

2、機械運動和參照物

師:運動的形式是多樣的,例如:機械運動、分子運動(產生熱現象)、電荷運動(產生電和磁現象)、原子核內部的運動(釋放巨大的能量)等等,其中,最簡單的運動就是機械運動。在物理學中,研究問題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從簡單到複雜。今天,我們先來研究下機械運動。

(板書:三、機械運動)

師:那麼,什麼是機械運動呢?在物理學中,一個物體相對於另一個物體位置的改變稱為機械運動。(出現字幕:物理學中,一個物體相對於另一個物體位置的改變稱為機械運動。)

(板書:1、定義)

師:你能在日常生活中舉出一些機械運動的例子嗎?

生1:在公路上行駛的汽車。

師:為什麼汽車在做機械運動?

生1:因為汽車相對於地面有位置的改變,所以它在做機械運動。

師:很好。那麼,還有誰能再舉出例子?

生2:小鳥在樹林裏飛。

師:你又是如何判斷小鳥在做機械運動的?

生2:小鳥相對樹木位置發生變化,所以小鳥在做機械運動。

生3:老師在講台前走動也是機械運動。

師:為什麼我在做機械運動?

生3:因為老師在走動時相對房屋有位置變化。

師:説的很好。剛才同學們都很好的運用了機械運動的定義,舉出了些做機械運動例子。大家都用到了另一個物體做標準,來看看物體的位置有沒有改變。第一個同學的例子,是地面;第二個同學的,是樹木;第三個同學的,是房屋。(副板書:地面、樹木、房屋)那麼,大家想一想,這些不動的房屋、樹木、地面是不是也在做機械運動?為什麼?

生:它們都跟隨着地球自轉,同時繞太陽公轉,而整個太陽系,以至銀河系,也都在不停的做機械運動。

師:因此,我們可以得到一個什麼結論?

生:宇宙中的一切物體都在做機械運動。

師:機械運動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現象。因此,我們研究機械運動是有重要的意義的。在物理學中,把前面我們所説的“另一個物體”叫做參照系。(板書:2、參照物)

3、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師:既然一切物體都在做機械運動,那麼我們平時又説這個物體是運動的,那個物體是靜止的,這又是怎樣一回事呢?現在請同學們看一段動畫。

1多媒體課件出現舊課本中《誰在動》的圖像

師:這是一輛小車,車裏有一個乘客(教師指示),這個乘客是我們研究的對象;路邊有一個小孩(教師指示);這個是司機(教師指示);他們都來觀察乘客的運動情況。現在讓汽車運動。當車運動時,司機説他沒動,反而路邊的孩子讚歎他運動得真快。那麼,你認為誰説的對?請大家分組討論下。(學生分組討論)

生:他們説的都對,因為他們所選取的參照物不同。司機以車廂作為參照物,看到乘客相對車廂沒有位置變化,所以他説乘客是靜止的。而路邊的孩子是以地面為標準,看到乘客相對地面有位置的變化,因此孩子認為乘客是運動的。

(副板書:司機——以車廂為參照物,乘客是靜止的。

小孩——以地面為參照物,乘客是運動的。)

師: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要判斷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取決於所選的參照物。運動和靜止都是相對於參照物來講的。參照物不同,所得到結論是不一樣的。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板書:三、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師:因此,我們描述物體“運動”或“靜止”時,要特別説明是以什麼為參照物。當然,在很多情況下都是以地面為參照物,所以説在沒有特別説明的情況下,都是以地面為參照物的。

【運動和靜止相對性的應用】

師:下面,我們就用運動和靜止相對性的有關知識來解決幾個實際問題。

(板書:四、應用)

師:我們先看下問題一,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多媒體課件顯示問題一,出現字幕:問題一:有一次巴黎報紙上登出了一則廣告,説是每人花四分之一法郎,就可以作一次的長途旅行。許多人把錢寄去了,結果每人只得到一封回信。回信説:“親愛的先生(小姐),請您躺在牀上讓地球帶您開始這次旅行把,您要記住,我們的地球每晝夜要跑4萬公里呢!”許多人有受騙上當的感覺,於是告到法院,説商人犯了欺詐罪。問:如果你是法官,將如何審批?)

師:如果你是法官,你會判這個商人犯欺詐罪嗎?請同學們分組討論下。

(學生分組討論)

生1:我認為商人沒罪。因為你躺在牀上時是與地球一起運動的,而且速度還很大,每晝夜跑4萬公里。當然是在旅行啊。

生2:我認為商人有罪。因為我躺在牀上不動,還要寄錢給你;如果你在牀上,會把錢寄給我麼?

生3:我認為商人有罪。因為我們平時認為的旅行,是要離開家的,坐車到外面看山、看水、看風景的。而沒出門,躺在牀上能算是旅行麼?

師:大家都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很好。其實,商人有沒有犯罪,關鍵在於判斷躺在牀上是否是旅行。如果是,那麼這四分之一法郎就是商人所應得的,他就沒罪。如果不是,那麼這四分之一法郎就是被商人騙走的,他就犯了欺詐罪。那麼,什麼是旅行?人要離開家,乘坐各種交通工具到某地觀光,這才叫旅行。也就是説,必須以家為參照物,人相對家要有位置變化,這才叫旅行。所以,商人是犯了欺詐罪。這個商人是應用了物理學裏參照物的選取不同來進行詐騙的,可以説是高智商犯罪。因此,要判其有罪,法官也要有相應的物理知識。

師:現在再看一個真實的故事。

(多媒體課件顯示問題而,出現字幕:問題二:在國外的一次汽車越野賽中,當飛快的賽車穿過郊外的村子時,村民十分高興,他們向車手奉送西瓜。他們看準迎面飛駛來的賽車,輕輕地拋出一個西瓜,但是誰也沒想到,西瓜落在車上,砸壞了汽車,使得車手受了重傷。為什麼一個西瓜會產生那麼大的威力?)

師:為什麼輕輕拋出的西瓜會產生那麼大的力量?現在我們競賽一下,看看誰最先回答出答案。

生1:因為衝擊力很大。

生2:因為速度飛快。

師:誰的速度快?

生3:汽車的速度快。

生4:西瓜的質量大。

師:很好。現在我們用剛學到的知識來分析一下:輕輕拋出的西瓜,以地面為參照物,它的速度很小;那如果以汽車為參照物,結果又如何呢?

生:一樣大。

師:村民輕輕拋出的西瓜,對地面來説,速度很小。如果汽車是靜止的,那麼西瓜相對汽車的速度還是很小,沒什麼威力的。但是,汽車是以很快的速度飛馳而來的,如果西瓜不動,車飛快的開過來,與車不動,西瓜以與車一樣大的速度飛過來的效果是一樣的。西瓜質量很大,速度又那麼大,自然就產生了極大的威力了。

師:再看問題三。

(多媒體課件顯示問題三,出現字幕:問題三: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一位法國飛行員在轟炸了德國後返航的途中,突然發現臉邊上有一個小東西在遊動。他順手一抓,發現抓到的竟然是一顆射向他的德國子彈。試問,飛行員為什麼能夠抓到飛行的子彈?)

師:為什麼這位飛行員能夠抓到子彈呢?大家分組討論下。

(學生分組討論)

生:因為子彈的速度、方向與飛機的速度和方向是一樣的。

師:飛行員能隨手抓到一顆飛行的子彈,説明他們之間是相對靜止的,這時飛行員的速度與子彈的速度大小相同,方向也相同。也就是説,以飛機作為參照物,子彈是靜止的,以子彈作為參照物,飛行員也是靜止的,即他們保持相對靜止。所以飛行員能抓到子彈。

師:由問題三中得到的啟示,我們來解決下這個實際問題:

(多媒體課件顯示問題四,出現字幕:問題四:快速列車速度可達到170公里/小時,若列車到站時要停下來讓旅客上下車,將是很費時的。你能否想個辦法讓列車進站時不停下來,同時旅客又能安全的上下車?)

師:(出現動畫情景,教師介紹情景)這時站台,這是一列快速列車經過站台。現在,應該怎樣解決上訴問題?請同學們討論一下。

師:這個問題要解決的的關鍵是“列車進站時不停下來,同時旅客又能安全的上下車”

(學生分組討論)

生:要讓站台動起來。

師:對。那麼要怎麼動?對速度有什麼要求?

生:速度與列車的要一樣大,方向還要一樣。

師:也就是説,要讓它們報紙相對靜止。

師:沒錯,要解決這個問題,就是要讓列車和車站保持相對靜止。那麼就要設計一個活動站台,當列車快要進站時,站台動起來,當站台與列車的速度大小相同,方向也相同時,旅客就能安全上下車了。

【小結】

對本課所學習的知識點再次進行提點。

【形成性練習】

1、如圖2-2所示,三輛小車以圖甲的位置開始行駛,經過一段時間後,三輛小車位置變成了圖乙的形態,通過對甲乙兩種形態的位置對比,根據我們學過的知識,討論並指出各車相對的運動狀態有幾種?

2、電視、電影中正是利用了運動的相對性原理,拍攝出了孫悟空的“騰雲駕霧”。孫悟空“駕雲飛奔”,是先拍攝出孫悟空在“雲朵”(佈景)上的鏡頭,再拍出天空上的白雲、地上的山河湖泊等鏡頭,然後將兩組畫面放到“特技機”裏疊合。疊合時迅速地移動作為背景的白雲和山河湖泊。我們看電視是以白雲和山河湖泊作參照物,於是就產生了孫悟空騰雲駕霧飛奔的效果。

想想看,如何拍攝人坐在開動的飛機和火車裏觀看沿途風光的鏡頭?如何拍攝武藝“高強”的人“飛檐走壁”的鏡頭?

6、板書設計

一、運動的世界

二、運動的描述

三、機械運動

1、定義副板書:地面、樹木、房屋

2、參照物副板書:司機——以車廂為參照物,乘客是靜止的。

小孩——以地面為參照物,乘客是運動的。

三、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四、應用

7、資源及媒體的應用

本次課程設計,極多的運用到了多媒體課件,課件本身包含了文字、圖片、動畫、音樂的視聽內容,可以説是全方位的給予學生一刺激,這對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及活躍課堂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同時,作為一種形象的展示,多媒體課件對於教學內容的輔助效果是極其明顯的。如若多媒體課件,那麼在一些運動形式的展示中,將不好操作,經管可以用微縮模型展示,但由於模型的大小的限制等,效果應該是不如多媒體展示的。

8、教學設計後記

作為一節概念課,如果只是死板的敍述知識內容並加以一些練習,效果可能是不會太好。本課程教學設計,從實際出發,從學生身邊的生活現象出發,通過例子,引導學生從實例中總結出規律,引發對規律的思考,從而使學生掌握知識,並且在解決一些實際的例子的時候,掌握對知識的運用。課堂上,用多樣的多媒體課件,來展示所要學習的知識內容,對學生的感官予以較為強烈的刺激,加深其對知識的印象。同時,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多次進行分組討論,教師給予一定的引導,培養學生一種進行探索併合作討論的科學研究精神。並且,課堂上給予的問題多來自現實生活中的實際的例子,以培養學生將理論與實際相練聯繫,將理論運用於實際的應用能力。還在課堂上告知學生一種物理學研究的方法:從簡單到複雜。

國中物理教學反思隨筆 篇9

以前上《光的反射》時,現在白紙上畫上“法線”,然後通過教師演示入射光線射向平面鏡,平面鏡將入射光線反射出去,學生很容易得出光反射所遵循的規律,可節省出大量的時間進行強化訓練,單從掌握知識角度來説效果可能要好,但不利於培養學生的能力,學生只有被動地接受學習,學習積極性不高,課堂氣氛不活躍。

採用“探究式”教學後,通過給學生創設光發生反射的問題情景,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從猜想、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實驗數據得出結論都由學生完成,學生的積極性特別高漲,並且通過對光的反射規律的探究,學會了一種研究問題的思維程序,以後遇到問題就知道該怎樣去探究了。

下面我把這節學生探究環節中出現的新穎的探究方法介紹一下。

我任教的三個班的物理課,做這節課,實驗時,學生大都是自己準備器材,然後按照書上的探究步驟逐步完成實驗。 本節書中光的反射實驗是這樣做的:把平面鏡平放在桌上,將兩塊紙板連接起來,垂直放在平面鏡上,一束光貼着紙板沿某一角度射到平面鏡上,經平面鏡的反射,沿另一方向射出,在紙板上描出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徑跡。取下紙板,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但在描光線的徑跡時,因為紙豎直放置,沒有依靠,畫的線的歪斜,影響到角度的測量,誤差會大一些,而學生在實驗時,想出了一個新穎的做法:把白紙平放在桌面上,平面鏡垂直豎放在白紙上,平面鏡較堅硬,比較好控制,然後用激光筆貼着白紙射出一束光線,射向平面鏡,經平面鏡反射後的光線沿着紙面射出,用刻度尺、筆畫出光線徑跡。光線筆直,不歪斜,再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誤差大大減少。看到這位同學的新穎的做法後,我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揚了他,同時對這種做法給予了肯定節實驗完成的很好

這位同學的成績屬中等水平,經過這次的經歷,他對物理實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以後每次做實驗時,都是最先完成,結論的得出也較準確,物理學科的成績提高的也很快,他學習的自信心也大增。

完成這次探究活動,我深刻體會到;教學的真正目的就是讓學生通過知識的探究去獲得研究思維的方法,然後通過方法的獲得以及運用方法探索創造的過程,使學生產生熱愛大自然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情感,具有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原理的科學精神。

國中物理教學反思隨筆 篇10

本節課是第十二章力學的一節課,以及下章的壓強和浮力等內容構成了國中物理的力學知識體系。因此,本節課的內容起着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讓學生認識到力的概念是物理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學好力學知識的基礎。然而力的概念十分抽象,要使國中學生真正建立起力的概念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要通過本節教學使學生逐步加深對力的概念的理解。學生在學習完聲學、光學等內容後,對國中物理的學習方式已經有所瞭解,即從實驗入手---然後總結規律---最後落實到解決問題。所以,本節課力求能使學生樂於探究,主動參與,勤於動手,有新的發現。

本節課的設計

一,從神舟七號的發射談起,從最前沿的物理學知識中引出最基本的物理學知識,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力學的神奇。首先播放了神舟七號從發射到返回地球的錄像,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出來。然後提出問題:

1, 火箭升空為什麼是向下噴射火焰?

2,神舟七號的宇航員在太空中為什麼能飄起來?

3,飛船的返回艙要使用耐高温材料,從而避免與空氣摩擦產生的熱量燒燬飛船?

4,是什麼力量是飛船落回地球?

5,為什麼返回艙落地前要打開降落傘?

這些問題的提出,雖然學生在沒有學習力學之前無法回答,但是通過學習,這些謎團就將慢慢被打開。給學生一個思考的空間,把學生引入力學知識的海洋,變被動的學,為主動的探索,教給學生游泳,而不是簡單的遞給學生一個救生圈。

二,總結錄像中的簡單力學知識,總結歸納出力的概念。

1,火箭向下推動空氣,

2,空氣向上推動火箭,

3,宇航員推開艙門。

引導學生總結出力的概念---“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同時前兩個問題的提出也為下面講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埋下伏筆。

然後緊跟兩個問題:

1,一個物體能否產生力的作用?

2,是不是隻有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才能產生力的作用?

兩個問題的解決採取兩種不同的方法。

第一個問題通過閲讀一個小故事(有一天,張飛要與關羽比力氣,他提出:誰能把自己提起來,誰的力氣就大。説罷,他用雙手緊抓自己的頭髮,使勁向上提。儘管他使出了最大的力氣,憋得滿臉黑紫,甚至把頭髮都拔掉了一大把,結果還是不能使自己離開地面。)來讓學生理解。這個故事的理解如果展開應該是內力相互抵消的原因,但是這裏就事論事,只要求學生解決--是不是一個物體就能產生力的作用。學生讀完會心一笑,不需要老師再多説什麼就輕鬆地理解了這一知識點。所以,問題的設置一定要化難為易,讓問題在最適合的時間出現,往往能夠發揮意想不到的作用。

第二個問題的解決用的是實驗探究法,也是物理課上最常用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給學生提供器材,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完成探究。

三,通過觀察錄像講解力的作用特點,和力的作用效果。

1,力的作用特點: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通過滑板上的人推牆錄像講解,學生很容易接受。緊接着提出問題:人走路的時候為什麼是向後蹬地?加深學生的理解,進而讓學生舉出生活中的實際應用,例如引體向上、俯卧撐等等都是利用了力的作用特點。

2,力的作用效果有兩條,這裏做了細化。先通過踢足球的錄像讓學生總結力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然後通過放大的錄像讓學生看到,在力使物體運動狀態改變的同時也在使物體的形狀發生了變化。反思一下,感覺在這個問題的處理上有得有失。比較好的一點是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有些形變我們看不見?然後讓學生觀察玻璃酒瓶的形變可以用細玻璃管中液麪的變化來放大,繼而聯繫前面聲學中的幾個實驗,讓學生理解物理學中的研究思想—轉化法。不成功的一點是,對運動狀態改變的總結上,沒有及時歸納運動狀態不變的兩種情況。這個知識點在第六章中也會用到,如果在這裏提前總結出來其實就等於減少了第六章的一個難點。我的體會是,備課中,一定要注意向前看和向後看,所以提前兩週備課確實很有必要。

國中物理教學反思隨筆 篇11

本學期本人帶了兩個理科班和一個文科班,期中的一個理科班本人還兼任班主任。就期末成績來看,效果不好,本人總結思考,可能問題出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教學目標的反思

首先,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類教學目標的全面落實。對基礎知識的講解要透徹,分析要細膩,否則直接導致學生的基礎知識不紮實,併為以後的繼續學習埋下禍根。所以要科學地、系統地、合理地組織物理教學,正確認識學生地內部條件,採用良好地教學方法,重視學生的觀察、實驗、思維等實踐活動,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一體的課堂教學。

其次,對重點、難點要把握準確。教學重點、難點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是教學活動中所採取的教學方式方法的依據,也是教學活動的中心和方向。在教學目標中一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如果已經非常明確,但具體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往往出現對重點的知識沒有重點的講,或是誤將僅僅是“難點”的知識當成了“重點”講。這種失衡直接導致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率的下降。

最後,對一些知識,不要自以為很容易,或者是滿以為自己講解的清晰到位,沒有隨時觀察學生的反映,從而一筆帶過。但學生的認知是需要一個過程的,並不是馬上就能接受。所以我們要隨時獲取學生反饋的信息,調整教學方式和思路,準確流暢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達到共識。

2、對教學方法的反思

第一,面向全體學生,兼顧兩頭。班級授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能照顧到絕大多數同學的因“班”施教,課後還要因人施教,對學習能力強的同學要提優,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加強課後輔導。要特別注意不要讓所謂的差生成為被“遺忘的角落”。

第二,注重學法指導。中學階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現象的基礎上歸納、總結出來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規律的基礎上通過演繹出來的。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改變以往那種講解知識為主的傳授者的角色,應努力成為一個善於傾聽學生想法的聆聽者。而在教學過程中,要想改變以往那種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觀念就必須加強學生在教學這一師生雙邊活動中的主體參與。

第三,教學方式形式多樣,恰當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科技的發展,為新時代的教育提供了現代化的教學平台,為“一支粉筆,一張嘴,一塊黑板加墨水”的傳統教學模式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在新形勢下,教師也要對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師的科學素養和教學技能,提高自己的計算機水平,特別是加強一些常用教學軟件的學習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最後,在教學過程中應有意向學生滲透物理學的常用研究方法。例如理想實驗法、控制變量法、轉換法等。學生如果對物理問題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瞭解,將對物理知識領會的更加深刻,同時也學到了一些研究物理問題的思維方法,增強了學習物理的能力。

國中物理教學反思隨筆 篇12

《力》一課是取自農村中學的一堂課,該課未經任何修飾,沒有作秀的成份,樸實求真,簡潔明瞭,依託農村中學的實際條件,緊貼新課標,是一堂典型的農村中學創新型的物理課。該課的創新及特色體現在以下方面:

1、創新型全方位情景導學

以前的物理課,多以簡單的實驗室器材作單一演示為主,但在本堂課中,在多個方面體現出從不同側面以情境來導學。例如課堂一開始,就精選了一個踢足球的片段,選擇這個片段,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優點:一是多數學生特別是男生喜歡足球;二是多數學生喜歡觀看周星馳的電影;三是這個片段能典型的突出力對足球的作用。這樣學生在觀看後一是迅速對本堂課有了興趣,二是從情景中感受到了力的存在及其體現出來的效果。又如教師以引導學生分析力使物體使物體的運動方向發生改變時,採用了學生熟悉的電吹風,使下落中的泡沫塊改變了運動方向,在這個情景中,學生不僅感受到了力使物體的運動方向發生了改變,還使學生體會到當有力作用在物體上時,施力的物體與受力的物體不一定要互相接觸。其它諸如力的幾個作用效果、力的大小等,都有目的的選擇了學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典型的情景,通過這些情景的導學,一是符合農村學生的實際情況,二是學生極易接受,三是拉近了物理與生活的距離,體現了物理課標中的從生活走進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特色。

2、創新型自制探究實驗

以前的物理課,在處理力的三要素時,多以教師講解為主,多以“推門”為例,從而得出力的三要素,學生也能勉強接受。但這隻能定性的得出這些結論,缺乏實際論證,更重要的是沒能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而只是象徵性的告訴了學生結果。在本節課中,教師首先通過一個情景來定性的得出力的大小與力的作用效果有關,即彎“健身棒”,女同學沒能使之變彎,男同學能使之變彎,從而順利的得出力的作用效果與力的大小有關。但是還有兩個問題沒解決,一是如何出實驗數據中得出力的大小與力的效果有關,二是影響力的作用效果還有哪些因素?此時一個自制器材被推到了前台,這是一個自制長方體木盒,在木盒的朝上一面有三個不同的點釘有線圈,側面有一面塗有黃顏色。課堂進行到完成力的大小的定性關係後,教師提出了探究實驗:哪些因素會影響力的作用效果?利用一個彈簧測力計和一個木盒,如何得出結論。同時告訴學生拉木盒的結果是要讓塗有黃顏色的一面朝上。然後進行學生實驗。從學生實驗的過程來看,有的在證明力的大小是否會影響力的作用效果,有的先對力的要素進行了猜想,再去驗證,有的在通地實驗中不斷總結力的要素。最後由兩名學生的總結得出正確答案,而且兩個小組都採用了控制變量法,但第二個小組的實驗更完整更科學。

除探究力的三個要素,本課後面還利用兩個彈簧測力計探究了相互作用力的關係。器材簡單,採用的方法是讓一個彈簧測力計不動,用另一個彈簧測力計拉前者,讀出兩測力計的示數,並觀察方向、作用點的關係。這樣就從實驗中得出了相互作用力等大、反向、異體這三個關係。

在農村中學,多數學校的物理實驗器材是嚴重不足的,許多學校的物理課均未進行實驗,多以“講實驗”為主,像這樣能自制器材同時探究出力的三個要素的實驗非常之少。

3、創新型學生互助協作

以前的物理課,教師講解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且極易忘記所學知識,而且往往造成基礎好的學生喂不飽基礎差的學生吃不到的情況。在本課中,學生在多個地方都有了互助協作的機會,如在學生力的相互作用時,分別分組討論分析了滑旱冰鞋現象、火箭起飛原理、相互作用力的關係、拔河問題等。不僅僅讓學生理解了物理知識,形成了自己的見解,還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物理的習慣。

除以上三個方向的創新之外,本課還具有以下亮點:

1、多次採用了科學的研究方法,如對比法、模型法、控制變量法等。例如在情景力使物體速度變慢這個實驗中,採用了一個自制器材,底部鋪有兩段不同粗糙程度的表面,讓小車從斜面上滾下,通過對比分析小車的速度得出受力的效果,又如對比分析泡沫塊自由下落和水平受力後的下落。在學習力的示意圖時,總結出模型法的應用。在實驗中抓住了控制變量法的應用。

2、用當前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如討論拔河問題時,沒有去涉及到摩擦力、平衡力等後面的內容,而是緊緊抓住“同樣大小的力作用在不同物體上產生的效果不同”這一知識點,引導學生討論、爭論,最後教師作指導性總結。

3、處處體現新課標“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如對力的作用效果的認識,都是從生活中的情景中得出,又如討論拔河現象,就是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一個案例。

4、注意了物理課與高科技相結合。如引力力的相互作用時,由長征2號視頻引入,一方面通過視頻放鬆學習氣氛,另一方面瞭解我國最新科技動態,最後思考火箭升空涉及到了物理問題。

5、注重了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在本節課中,學生通過實驗、討論、獨立思考、情景導學等多方式的學習,使得學生對物理的學習處於一種輕鬆、愉快的課堂氣氛中。

這是國中物理(人教版)第一堂涉及到力學的課。通過學生對這堂課的學習,其達成了以下三個主要目的,一是瞭解並熟練運用力的基礎知識,二是鞏固並突出了物理實驗的探究過程,三是激發了學生學習物理力學部分的興趣和熱情,為之後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國中物理教學反思隨筆 篇13

轉眼間,一個學期已經過去。在教學崗位上付出了很多,也再一次學到了許多。國中物理教學是青少年進入物理知識寶庫的啟蒙階段,是培養學生觀察事物、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關鍵。

就八年級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而言,他們一方面有強烈的求知慾望,對各種新鮮事物好學、好問、富於幻想,同時好動、好勝、好玩。但學習積極性與短暫的“直接興趣”掛鈎,遇到較抽象理性的物理知識時,這些小困難會很快使他們失去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最後導致國中物理教學的失敗。因此教學一定要適應學生心理特點。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説得多,做得多,學生説得少,做得少。在新教材的使用中,我們經常有“驚喜”的發現。過去老師講,學生被動的聽,效果不理想。在現在的教學中,教師應儘可能組織學生運用合作,小組學習等形式進行實驗,開展學習。讓學生自由探索,設計實驗,分析實驗數據,總結規律。在這種氛圍下,學生樂於探究,主動參與,勤於動手,也經常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有新的發現,也有經常被學生難住的現象。新課程改變了教師一味傳授的權威,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現在學生普遍反映,現在的課堂教學形式多了,經常開展討論和交流合作學習。老師鼓勵的話多了,比以前和藹可親了,上課經常能夠聯繫,接觸社會實際,從生活中來學習,思考。經常做家庭小實驗,上網查資料,學生學習比以前更輕鬆了,更喜歡上學了,對學習也比以前更有興趣,更積極了。在學習困難知識時,學生易受挫,體會不到成功的喜悦。應鼓勵學生培養和鍛鍊意志品質,多表揚學生的閃光點,多挖掘學生的優點,鼓勵他們的信心,多與學生溝通,對於犯了錯誤的學生,不能一棒子打死,要了解他們犯錯誤的原因。

課堂是學生知識形成過程的主要環節,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的主要陣地。如何在新課程標準下構建合理的新課標教學模式,是新時期教育工作者面對的一個現實的問題。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不再是一個主講者,而是課堂教學的參與者和組織者。在課堂教學中應以知識為載體,加強對學生科學方法、科學精神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教育以提高學生素質為教育目標,着眼於學生的發展。同時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觀念,在注重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學生學習的獨立性、自主性、主動性和積極性,創造性地探索不同的教學類型、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並養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不斷改進學習方法,勇於提出問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而言之,許多的反思問題都還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入探索。但物理教學反思對物理教師的成長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是物理教師實現自我發展有效途徑,也提高物理教學質量的新的嘗試,更會促使物理教師成長為新時期研究型、複合型教師。

國中物理教學反思隨筆 篇14

本節講解了兩個重要概念一個是磁場,另一個是磁感線.本節的特點是比較抽象,磁場是客觀存在的卻看不到,磁感線本身是不存在的,為了分析看不到的磁場用磁感線這一概念描述,而畫出的. 本節的重點和難點是建立磁感線的概念.強調磁感線是人們為形象表示磁場而假定的一組曲線,其實並不存在。

本節的磁場、磁感線教學相對比較抽象,磁場雖然存在但是看不到,也摸不着引導學生展開空間想象就顯得很重要,所以必須做好演示實驗,同時利用投影,巧設提問,使學生的觀察方向化.通過改變小磁針位置觀察其指向的變化,通過鐵屑磁化後在磁場的分佈感受磁場的存在和磁場的分佈.讓學生通過現象去認識磁場.通過演示實驗應當學到探找科學規律的途徑.通過小磁針的不同轉向,説明磁場的存在;通過鐵屑磁化後在磁場的分佈形象看到磁體空間磁場的分佈.人們為了形象描述磁場想到用一組曲線——磁感線.利用多媒體將現象重複,組合;學生類比理解很快明確各種情況下磁體周圍磁場的分佈,並用磁感應線來描述。

明確強調磁場的客觀存在和磁感線並不存在只是人們為了形象描述磁場想到一組假想的曲線,讓學生會觀察並學會分析和歸納。這比記住什麼是磁場、什麼是磁感線更重要。磁場看不見,摸不着,很抽象,因此,選用實驗的方法,儘可能使內容形象化。講授的關鍵是:第一、緊扣磁場的基本性質——磁場對放入其中的磁體產生力的作用,且具有方向性;第二、做好演示實驗,有層次地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抽象思維能力;第三、類比空氣流動成風、磁場對磁體有力的作用,説明看不見、摸不着的東西也是可以認識的,使學生認識磁場的存在,滲透科學的思維方法。

國中物理教學反思隨筆 篇15

本課今天在五(3)第一次上時沒有上好。因為老教材有這個內容,所以備課時有些大意了(經驗論),沒有備得很細緻。確切説是對新教材沒有了解得很仔細。其實教材上的一組實驗是以前沒有的,看圖就覺得非常容易,甚至覺得這個“照亮物體”的環節和實驗很多餘。所以沒細看教材過程。結果五(3)上課時帶着學生一看教材上的實驗要求,赫然發現三個實驗是層層遞進的關係。從第一個直接照亮書本,到第二個要利用一面鏡子才能照亮,到第三個要利用兩面鏡子照亮書本陰影裏的小球,難度是逐漸加強的。但教參上沒有分析,只帶了一句:這個實驗不是簡單的重複,是遞進關係。現在發現這一環節倒是新教材的巧妙之處。最好應該一個一個分開來做,但受到學生玩器材因素的影響,我通常把三個實驗一起放下去做,結果發現第三個實驗是有點難度的,學生一下子很難做到,説明應該做完前兩個簡單的實驗後,把什麼叫光的反射的科學概念講解一下,最後一個兩次反射的實驗可以作為深入探究。

但今天上的五(4)班,由於我的估計不足,在實驗上浪費了一些時間。還因為拘泥於老教材,覺得反射與顏色的關係也應該講一下,讓學生再做了各種顏色的反光實驗,使重點的關於“反射”的科學概念講得不透,學生可能印象不深,在接下來討論反射的運用時,對汽車反光鏡的光線不太會畫,(同時對汽車反光鏡是凸面鏡也有爭議,有的同學甚至認為是凹面鏡,説明學生對生活中的一些覺的科學現象還觀察不仔細,有必要教育和指導。)對醫生額鏡(凹面鏡)光線也不會畫,還是入射、反射光線的概念不清造成的。由於時間上來不及細講了,是我畫在黑板上讓學生跟着畫的,覺得沒有很大的意義。

後面的潛望鏡也沒時間講,帶了模型也沒時間讓學生看看。關於眼睛瞳孔具有控制光線的功能也沒有能觀察,更別説把內容擴展到課外,讓學生回去做萬花筒等內容了。

總之,今天準備和估計都不足,使課堂預設的內容和教學目標沒有如期圓滿完成,覺得對學生真是非常愧疚,準備下一課時在五(3)補救一下。另幾個班還沒上,已修改備課,一定要好好預設內容和步驟,力爭讓學生收穫更多。

國中物理教學反思隨筆 篇16

對於《重力》這節課的教學是在學生前一節學過的力的知識基礎上,利用這些知識來研究最常見的一種力——重力,先通過學生熟悉的例子使學生認識了重力的存在,然後通過學生的探究實驗,研究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麼因素有關。用在座標上作圖的方法得出了重力跟質量的關係,這種做法思路簡捷。學生容易掌握,同時學會了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一種方法——圖象法。

關於重力的方向,首先説明用線將物體懸掛起來後物體靜止時線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這個方向叫豎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並通過想想議議讓學生明白豎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麼,它與“垂直向下”的區別。通過實際的例子説明豎直向下的重力方向在實際中的應用,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習慣和能力。最後告訴學生地球吸引物體的每一部分,但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認為是集中在一個點上,這個點叫物體的重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qyjpd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