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國小語文教育反思(通用13篇)

國小語文教育反思(通用13篇)

國小語文教育反思 篇1

在《兩隻小獅子》這一課的教學中,看着學生童趣盎燃的表演,聽着學生朗朗的讀書聲,我感受到了學生髮自內心的快樂。在教學中,我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童話”般的情境,為學生搭建了一個激發想象、釋放才智的平台,充分發揮自主式、參與式的教學優勢,把課堂還給學生,使每個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滿意之處有以下兩點:

國小語文教育反思(通用13篇)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做到了深掘教材,敢於創新,為學生創造了思維、想象、表達的寬鬆環境。如讓學生思考:看到懶獅子這樣,你想對它説些什麼?在學生思考的同時,教師予以點撥、誘導,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發揮想象。

在教學活動中,我創設情境以夥伴的身份來到學生中間活動、表演,完全捨棄了“師道尊嚴”。課堂上突出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實現了師生間平等對話。

上完這節“童話課”,我深切地領悟到,要使學生主動、富有個性地學習,必須從學生這一主體出發,在課堂上為他們栽下一棵枝繁葉茂的梧桐樹,為他們創設一個揮灑自我的樂園,從而實現“我喜歡學”。

同時,也讓我感到情境教學,對於低年級學生猶如“靈秀之泉”,滋潤着他們的心田,對培養情感、啟迪思維、發揮學生主體,培養學生的參與性、自主性、創造性,審美情趣,提高綜合素質都有積極作用。

另外值得我深思的是,作為新時代的教師,要創造性地運用教材資源,挖掘教材,活用教材,拓展教材,全方位地發揮自身的創造力和能動性,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情境。

《歡慶》第一課時的教學反思

(一)注重多學科的交融,激發學習興趣

“語文教學不僅只是單學科的教學,更是多學科的融合。”孩子對於藝術的

感受力就比較強烈、比較敏感。所以,我以音樂導入,配以“歡慶”的圖畫,以此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在課堂中融情入畫,融樂入文,在朗讀感悟中配動作,使語文不單單是語文,更是人文、文化。我們的語文課堂其實是融音樂、美術、歷史等諸多方面的綜合體,孩子在這樣的語文課堂中體會到其中藴含的深刻文化,使他們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在我教學“田野獻上金黃的果實”時,當學生看到課件播放的累累碩果的畫面,都情不自禁地叫起來“好想吃啊!”“真美!”“真想嘗一個!” ……更如,讓學生表達“獻上”、“舉起”、“飛着”、“奏起”等動作詞時,學生的熱情更是高漲。在這種多形式的教學中非常積極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情感,激發了孩子的各項潛能,讓語文學習與其他學科互動,交叉相融,使學生學得愉快,學得活潑,學得有效。

(二)感悟文本深層,提高閲讀能力

這首詩歌言簡意賅,它所描寫的是表現國慶的熱烈場面。學生讀起本文來

朗朗上口,很容易由讀成誦。然而教師在教學中常常會忽略文本內在的意義,文本的這種極具隱蔽性的生命意義,只有用感性的方式才能顯現出來,而且也只有當閲讀主體對文本的這種生命意義有所覺悟、有所觸動時,文本的生命意義才會真正生存。案例中讀悟課文前四句詩句的教學,我讓學生自讀自悟,接着讓學生在躍躍欲試中配上動作自由讀,這就使學生帶着對閲讀的理解,以個性化的方式走進文本,還原語言的形象,感受語言的情感。在閲讀中我通過讓學生充分想象來深刻感悟語言,如“田野獻上金黃果實,楓林舉起火紅的旗幟”時,讓生僅憑想象或一些課外知識説説你眼前彷彿出現什麼,看到什麼?做到“眼前有景,心中有物”,這樣讀起來才會讀中有感;而且學生在讀中邊讀邊質疑,解惑再讀,這樣反反覆覆,學生自然而然對文本就加深了印象,使他們在“讀”這一感性的學習方式中,在表達閲讀感受中,理解教材、感悟教材內在的藴意。

(三)捕捉課堂生成,珍視獨特感受

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盧梭曾説“兒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

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 學生作為一個個性鮮明的生命個體,生活經驗有着很大的差別,將其帶入閲讀活動時,他們的心智活動也是各不相同,在課堂中由此產生的獨特的感受既無法預設也很難預知,全憑學生的自然生成。本堂課中,學生就帶着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來接觸文本,在分析前四句詩時,我就質疑“四句你們讀懂了嗎?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讓學生在小組內合作交流,自主解決問題,當時學生提了許多各種各樣的問題“老師,為什麼説果實是金黃的?”“旗幟是什麼?”“楓林跟旗幟有什麼關係?”“鴿子有很多種的,為什麼要説是潔白,而不説灰色呢?”“大海會唱歌嗎?” ……孩子們思維的閘門一但被打開,語言思維就如泉水噴湧而出;這也是課堂教學的生成例子。看着孩子們精彩的表現,此時,我只充當質疑中的一個引導者,兒童表達獨特見解的諦聽者。如果當時我怕“亂”、怕“錯”,怕學生“節外生枝”而制止他們跳躍的思維,那必將抹殺學生的學習熱情。所以,我尊重學生獨特的閲讀感受,讓學生自主地讀、説,讓學生自已詮釋問題,將課堂真正還給他們。當然,課堂教學,尤其是語文課堂教學,不是一成不變的,孩子們急於表現,急於交流,而隨機生成的問題有許多也是我們備課時無法預知的。本堂課我慚愧的是,我把孩子們估計得太低,孩子們的學生真的不是單純的接受知識的過程,他們是創造者;在學生課堂質疑的一個環節中,正當我為學生的精彩問題與回答而滿意時,打算繼續下個環節時,一雙小手舉了起來,問道:“藍天上的鴿子為什麼是潔白的,而不是其它顏色的呢?”當時,我因為學生的質疑詮釋已用去了半節課的時間,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問題,我就只是敷衍一下。後來,課後想想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如果當時我能抓住這個課堂生成點,由它點出祖國和平祥和的景象,潔白的鴿子代表着純結,美好的生活,那必將成為本課的亮點之一。而我卻放棄了這一契機。所以,我真切的感受到面對孩子們的想法和體驗,你只有真正的尊重他們,尊重他們的“獨特的閲讀感受”,你才能真正做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

(四)強化語言積累,凸出課堂語文味

語文教學不是不要知識的教學,對於處於低年段的基礎教育階段,教師更應重點應用語言教學,重在言語能力的培養。但實驗新課程以來,從形式上看,課程改革後的書談化了語文訓練這一方面,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如何科學的訓練也是一線老師一直探討的問題。本課中我也在不斷的探索中,在理解課文時,我就充分的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如:在開頭導入,讓生觀看了錄像理解了歡慶一詞的意義後,讓生學以致用,除了説“歡慶國慶”之外,還能説歡慶什麼?有了前面成功引入的基礎,“歡慶____”這樣的説話訓練就自然水到渠成;另外,我還做課堂詞語的搭配練習,在讓學生把打亂的詞語拼成完整的句子時,學生就從中發現了怎樣搭配詞語,組織語言文字的合理性,都大膽暢談自已是如何把這些打亂的詞語找到自已的“家”:有學生説“我覺得旗幟就只能舉起,就像我們升國旗一樣慢慢往上升。”“鴿子它有翅膀,所以得用飛着!”“田野要跟金黃的果實對,因為只有田野裏才有各式各樣的果實。” ……學生用稚嫩的想法説着自已的發現,讓我設計這一環節得到了意想之外的效果,適時的強化了學生語言的積累和運用。語文課就應當如此,發展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凸顯語文課堂的語文味。

總之,在課堂中,抓住學生對文本的體驗,給他們創造一個自由、寬鬆的空間,給他們創造一片展現想象的天地,使他們得到學習的快樂,在快樂中學習!

《四個太陽》教學反思

教學本課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採用多種教學手段等帶領學生愉快地進入情境,從而達到學習的目的。

一 滿意之處:

1 注重講讀訓練,達到從感悟到積累

本節課的設計緊扣新課程的觀念,我注重創設寬鬆和諧的自主學習氛圍,在教學中,我予以學生充分讀書的時間和空間,採用錄音讀、師範讀、自由讀、同桌對背,小組背、男女生對背、集體背誦等多種形式,還通過富有激勵性的評價語言,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水到渠成,熟讀成誦,達到對語言的感知,感悟和積累。

2 創設情境,培養説話能力

在本課教學中,我注重了從生活現象入手,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學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進行教學,不僅有效地利用了生活資源,在課堂上營造了濃厚的生活氛圍,而且把學習語文與認識事物相聯繫結合起來,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髮揮想象的空間,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孩子們説一説,議一議:為什麼要給春天畫個彩色的太陽?

二 不滿意的

1.由於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在拓展練習這一環節時課堂紀律較亂,誤了一些時間,以後要在組織教學工作要努力。

2.教學時對過程的評價太少,特別是小組的合作學習,而且評價的方式也太單一,如果在學生談議的時候適當地增加一些學生的互評,小組之間的互評的話,效果會更好,我想這樣不僅評價方式多樣化,而且促使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創造性充分發揮。

《美麗的小路》教學反思

課改後,語文教師該怎樣教,學生該怎樣學,參加課程實驗後,我一直在思索、在探究。在實踐中我領悟到:當學生有興趣時,當學生身心處於最佳狀態時,當教學內容能用多種形式來呈現時,他們學得最好。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在教學《美麗的小路》一課時,力求讓學生快快樂樂學語文,使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能力得到提高,個性得到張揚。

教學本課,滿意之處有以下幾點:

一、讀一讀

“愛讀書,多讀憶,讀好書”是學好語文的關鍵。那麼,怎樣才能讓孩子們在課堂上非常樂意地去讀書呢?為了激發學生讀課文的興趣,我採用了“自由讀、欣賞讀、表演讀、比賽讀”等形式,促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讀書中去。

二、記一記

《語文課程標準》告訴我們:“要充分利用兒童的天性,”教學中很多環節我都讓學生通過表演來理解課文、感悟課文,學生在表演中學會生字,懂了課文。課文表演完後,我又設計了一個想像表演的內容:“原來愛在小路上散步的其他小動物(蛇、公雞、猴子等)也來到了小路上,你就是其中的小動物,看見美麗的小路不見了,你想説什麼呢?注意了,你們的表演要儘可能地和課文中的不一樣,這可有點不容易,先想一想,想好了,你就舉止手,我請你來演一演。”此時,我感覺到:學生的表演慾望達到了高潮,個個爭先恐後要上台表演;這正是我們所期望的:學生始終以飽滿的精神狀態投入學習真正快快樂樂學語文

在本課的教學中,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

1 本課的朗讀水平還有待於提高,大部分學生在朗讀時不能準確讀出語氣,不能做到有輕有重,沒注意到停頓,有個別後進生甚至還不能把課文讀通讀順。

2 學生在識記生字時,只選擇一些簡單的生字來記,對於個別較難記的生字(如“鼻”“鹿”等字)無法識記,沒能在“記”上動腦子。

3 在“演一演”這個環節中,有些膽子小的同學不敢演,沒能進入角色之中。

改進措施:

l 在平時的教學中多加強朗讀訓練,注重語感訓練,課餘時間讓學生多聽課文錄音朗讀,提高朗讀水平。

2 鼓勵學生課外多識定,並運用多種方法來識記生字。

《荷葉圓圓》教學反思

在《荷葉圓圓》這一課的教學中,看着學生童趣盎然的表演,聽着學生琅琅的讀書聲,我感受到了學生髮自內心的快樂。反思這一課的教學,我認為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在這節課中得到了體現。具體表現如下:

一、激發情感,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

在這堂課中,我以自己飽滿的教學激情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情感,調動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在整堂課中始終保持積極參與的熱情。因此有了學生爭先恐後自主學習的體現。

二、合作讀演,共享閲讀的快樂

在課堂上,我轉變角色成為學生的學習夥伴,與學生合作讀書、表演、實現了師生零距離。我還抓住各種機會培養學生互相交往的意識和能力,發展合作精神,如引導學生邀請夥伴一起讀書,創設導演導戲的情境,開展“最佳合作小組獎”評比活動等。

三、開放拓展,讓快樂走出課本,飛身課外

本課節改變傳統的語文課只憑教材進行教與學的現象,在教學中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進行自我調節,變封閉為開放,讓學生的閲讀快樂從課本延伸到想象的空間,從課堂飛到課外,多形式多渠道地發展了學生的語文能力。

不足之處:這節課中我感到小組合作學習訓練尚欠到位,小組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今後要加強這方面的培養訓練。

《夏夜多美》教學反思

《夏夜多美》是一年級下冊的一個童話故事,孩子們喜歡讀童話故事,富有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慾。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力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創造性地學,以學生自學、合作學習為主,強調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

滿意之處:

一、把課堂還給學生,他們成為語言學習的主人。

這節課是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的,老師成了學生的學習夥伴和幫手,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相互溝通,師生共同分享彼此的知識情感、經驗;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差異,課堂就會時時處處體現出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是讓學生來指導老師這一片段,學生的主動性和表現欲被調動起來,爭相向老師挑戰,小導演的指導聲情並茂,談得有情有理有節,令我欣喜不已!

二、富於彈性而開放的課堂,豐富靈活的教學手段,極大地調動了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的學習情緒,對難點的理解用色彩鮮豔的動畫來演示幫助,頭飾的設計,音樂與課本劇表演相得益彰,課堂一片歡聲笑語。

三、評價方式的改變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是深遠的。課後我細心觀察生活中的同學關係密切了,小夥伴們懂得互相幫助,心貼得更近了,自信心也更強了。

不滿意的是:實踐是語言教學的核心環節,《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語文課要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構建課內外聯繫,校內外溝通,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語言實踐的機會。當學生充分朗讀、盡情表演之後,如果能增加與本課內容相關的短文拓展學生的閲讀視野就更好了。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激發了孩子的創造性,也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勇於創新的緊迫,提高課堂駕馭的能力,與學生同進步前進,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

《我們成功了》教學反思

《我們成功了》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二年級上冊語文課本中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教學的目的除了讓學生認識並掌握一定數量的生字、新詞,體會人們在申奧成功時的激動、歡樂和自豪,並積累語言以外,還要增強學生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有一位教育家説過:給學生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麗的舞蹈。課堂是什麼?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舞台,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們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的舞台。

為了打造好這個平台,教學中我主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充分相信學生,使學生樂學、會學,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我們都知道,如果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快樂、滿足的話,就會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所以在課堂上,我努力創設輕鬆、自由、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讓孩子們的思維在無拘無束中發展、飛越、撞擊。

2、“以讀為本,以學定教”,在課堂教學中,我儘量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全面實現教學目標,重視三維目標的整合。既教書,又育人。如:在閲讀教學中,我把讀放在首位,讓學生把課文從讀正確——流利——有感情。並使學生在讀中掌握課文內容,在讀中感悟人們的快樂、喜悦和自豪的心情,從而增強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與此同時,我還重視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和發散性思維的訓練,如: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設計假如當時你就在人羣中,你會高呼什麼?有什麼表現?讓學生在訓練的過程中,發展語言,增強民族自信心。?3、“生活處處皆語文”,我努力實現“大語文”的教學觀,注意課內的積累和課外的引伸拓展。因此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學習課文、感悟語言的同時,把學生的目光牽引到課外。讓他們學會關注社會,關注國家大事。因此,課前我們談到了剛閉幕不久的雅典奧運會,課後我又建議學生去收集有關奧運會和有關北京的資料,進一步拓寬學生的語文知識,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和增強學生的語文素養。

國小語文教育反思 篇2

在《兩隻小獅子》這一課的教學中,看着學生童趣盎燃的表演,聽着學生朗朗的讀書聲,我感受到了學生髮自內心的快樂。在教學中,我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童話”般的情境,為學生搭建了一個激發想象、釋放才智的平台,充分發揮自主式、參與式的教學優勢,把課堂還給學生,使每個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滿意之處有以下兩點: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做到了深掘教材,敢於創新,為學生創造了思維、想象、表達的寬鬆環境。如讓學生思考:看到懶獅子這樣,你想對它説些什麼?在學生思考的同時,教師予以點撥、誘導,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發揮想象。

在教學活動中,我創設情境以夥伴的身份來到學生中間活動、表演,完全捨棄了“師道尊嚴”。課堂上突出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實現了師生間平等對話。

上完這節“童話課”,我深切地領悟到,要使學生主動、富有個性地學習,必須從學生這一主體出發,在課堂上為他們栽下一棵枝繁葉茂的梧桐樹,為他們創設一個揮灑自我的樂園,從而實現“我喜歡學”。

同時,也讓我感到情境教學,對於低年級學生猶如“靈秀之泉”,滋潤着他們的心田,對培養情感、啟迪思維、發揮學生主體,培養學生的參與性、自主性、創造性,審美情趣,提高綜合素質都有積極作用。

另外值得我深思的是,作為新時代的教師,要創造性地運用教材資源,挖掘教材,活用教材,拓展教材,全方位地發揮自身的創造力和能動性,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情境。

《鄧小平爺爺植樹》教學反思

教完了《鄧小平爺爺植樹》這篇課文,反思整節課的教學,我認為自己能夠以學生為主體,比較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滿意之處有以下兩點:

一 歌曲引入,瞭解人物,創設情境

1、播放大家熟悉的歌曲《春天的故事》,讓學生説説歌曲中的老人是誰,讓學生了解多少就説多少。

2、讓學生讀着課文,清晰地感覺鄧小平爺爺用行動實踐着他説的話,你看,81歲高齡的他“額頭已經佈滿汗珠,仍不肯休息”“他挑選了一棵茁壯的柏樹苗,小心地移入樹坑,又揮鍬填了幾鍬土…..”那份認真,那份執着,讓人感到不僅僅是在栽樹,而是在播下一個心願,在精心地描繪美好的未來。

二 讓學生抓關鍵詞句進行品讀

1、我們一起來讀“只見他手握鐵鍬,興致勃勃地挖着樹坑,額頭上已經佈滿汗珠,仍不肯休息。”讓學生抓住“興致勃勃”“ 佈滿汗珠,仍不肯休息”進行理解和體會,讓學生説説從這些詞中體會到了什麼。

2、“他站在幾步之外仔細看看,覺得不很直,連聲説:“不行,不行!又走上前把樹苗扶正。”讓學生抓住“仔細”“ 連聲”等詞進行品讀,這樣學生不但瞭解文中的內容,還走進了萬象更新的春天。

三 不足之處

這篇課文難度較大,再加上自己的教學經驗還不夠豐富,探索不夠深入,學生對課文內容理解不夠透徹,我將它做為一個新的起點,不斷改進,更上一層樓。

《歡慶》第一課時的教學反思

(一)注重多學科的交融,激發學習興趣

“語文教學不僅只是單學科的教學,更是多學科的融合。”孩子對於藝術的

感受力就比較強烈、比較敏感。所以,我以音樂導入,配以“歡慶”的圖畫,以此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在課堂中融情入畫,融樂入文,在朗讀感悟中配動作,使語文不單單是語文,更是人文、文化。我們的語文課堂其實是融音樂、美術、歷史等諸多方面的綜合體,孩子在這樣的語文課堂中體會到其中藴含的深刻文化,使他們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在我教學“田野獻上金黃的果實”時,當學生看到課件播放的累累碩果的畫面,都情不自禁地叫起來“好想吃啊!”“真美!”“真想嘗一個!” ……更如,讓學生表達“獻上”、“舉起”、“飛着”、“奏起”等動作詞時,學生的熱情更是高漲。在這種多形式的教學中非常積極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情感,激發了孩子的各項潛能,讓語文學習與其他學科互動,交叉相融,使學生學得愉快,學得活潑,學得有效。

(二)感悟文本深層,提高閲讀能力

這首詩歌言簡意賅,它所描寫的是表現國慶的熱烈場面。學生讀起本文來

朗朗上口,很容易由讀成誦。然而教師在教學中常常會忽略文本內在的意義,文本的這種極具隱蔽性的生命意義,只有用感性的方式才能顯現出來,而且也只有當閲讀主體對文本的這種生命意義有所覺悟、有所觸動時,文本的生命意義才會真正生存。案例中讀悟課文前四句詩句的教學,我讓學生自讀自悟,接着讓學生在躍躍欲試中配上動作自由讀,這就使學生帶着對閲讀的理解,以個性化的方式走進文本,還原語言的形象,感受語言的情感。在閲讀中我通過讓學生充分想象來深刻感悟語言,如“田野獻上金黃果實,楓林舉起火紅的旗幟”時,讓生僅憑想象或一些課外知識説説你眼前彷彿出現什麼,看到什麼?做到“眼前有景,心中有物”,這樣讀起來才會讀中有感;而且學生在讀中邊讀邊質疑,解惑再讀,這樣反反覆覆,學生自然而然對文本就加深了印象,使他們在“讀”這一感性的學習方式中,在表達閲讀感受中,理解教材、感悟教材內在的藴意。

(三)捕捉課堂生成,珍視獨特感受

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盧梭曾説“兒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

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 學生作為一個個性鮮明的生命個體,生活經驗有着很大的差別,將其帶入閲讀活動時,他們的心智活動也是各不相同,在課堂中由此產生的獨特的感受既無法預設也很難預知,全憑學生的自然生成。本堂課中,學生就帶着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來接觸文本,在分析前四句詩時,我就質疑“四句你們讀懂了嗎?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讓學生在小組內合作交流,自主解決問題,當時學生提了許多各種各樣的問題“老師,為什麼説果實是金黃的?”“旗幟是什麼?”“楓林跟旗幟有什麼關係?”“鴿子有很多種的,為什麼要説是潔白,而不説灰色呢?”“大海會唱歌嗎?” ……孩子們思維的閘門一但被打開,語言思維就如泉水噴湧而出;這也是課堂教學的生成例子。看着孩子們精彩的表現,此時,我只充當質疑中的一個引導者,兒童表達獨特見解的諦聽者。如果當時我怕“亂”、怕“錯”,怕學生“節外生枝”而制止他們跳躍的思維,那必將抹殺學生的學習熱情。所以,我尊重學生獨特的閲讀感受,讓學生自主地讀、説,讓學生自已詮釋問題,將課堂真正還給他們。當然,課堂教學,尤其是語文課堂教學,不是一成不變的,孩子們急於表現,急於交流,而隨機生成的問題有許多也是我們備課時無法預知的。本堂課我慚愧的是,我把孩子們估計得太低,孩子們的學生真的不是單純的接受知識的過程,他們是創造者;在學生課堂質疑的一個環節中,正當我為學生的精彩問題與回答而滿意時,打算繼續下個環節時,一雙小手舉了起來,問道:“藍天上的鴿子為什麼是潔白的,而不是其它顏色的呢?”當時,我因為學生的質疑詮釋已用去了半節課的時間,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問題,我就只是敷衍一下。後來,課後想想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如果當時我能抓住這個課堂生成點,由它點出祖國和平祥和的景象,潔白的鴿子代表着純結,美好的生活,那必將成為本課的亮點之一。而我卻放棄了這一契機。所以,我真切的感受到面對孩子們的想法和體驗,你只有真正的尊重他們,尊重他們的“獨特的閲讀感受”,你才能真正做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

(四)強化語言積累,凸出課堂語文味

語文教學不是不要知識的教學,對於處於低年段的基礎教育階段,教師更應重點應用語言教學,重在言語能力的培養。但實驗新課程以來,從形式上看,課程改革後的書談化了語文訓練這一方面,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如何科學的訓練也是一線老師一直探討的問題。本課中我也在不斷的探索中,在理解課文時,我就充分的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如:在開頭導入,讓生觀看了錄像理解了歡慶一詞的意義後,讓生學以致用,除了説“歡慶國慶”之外,還能説歡慶什麼?有了前面成功引入的基礎,“歡慶××”這樣的説話訓練就自然水到渠成;另外,我還做課堂詞語的搭配練習,在讓學生把打亂的詞語拼成完整的句子時,學生就從中發現了怎樣搭配詞語,組織語言文字的合理性,都大膽暢談自已是如何把這些打亂的詞語找到自已的“家”:有學生説“我覺得旗幟就只能舉起,就像我們升國旗一樣慢慢往上升。”“鴿子它有翅膀,所以得用飛着!”“田野要跟金黃的果實對,因為只有田野裏才有各式各樣的果實。” ……學生用稚嫩的想法説着自已的發現,讓我設計這一環節得到了意想之外的效果,適時的強化了學生語言的積累和運用。語文課就應當如此,發展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凸顯語文課堂的語文味。

總之,在課堂中,抓住學生對文本的體驗,給他們創造一個自由、寬鬆的空間,給他們創造一片展現想象的天地,使他們得到學習的快樂,在快樂中學習!

《四個太陽》教學反思

教學本課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採用多種教學手段等帶領學生愉快地進入情境,從而達到學習的目的。

一 滿意之處:

1 注重講讀訓練,達到從感悟到積累

本節課的設計緊扣新課程的觀念,我注重創設寬鬆和諧的自主學習氛圍,在教學中,我予以學生充分讀書的時間和空間,採用錄音讀、師範讀、自由讀、同桌對背,小組背、男女生對背、集體背誦等多種形式,還通過富有激勵性的評價語言,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水到渠成,熟讀成誦,達到對語言的感知,感悟和積累。

2 創設情境,培養説話能力

在本課教學中,我注重了從生活現象入手,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學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進行教學,不僅有效地利用了生活資源,在課堂上營造了濃厚的生活氛圍,而且把學習語文與認識事物相聯繫結合起來,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髮揮想象的空間,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孩子們説一説,議一議:為什麼要給春天畫個彩色的太陽?

二 不滿意的

1.由於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在拓展練習這一環節時課堂紀律較亂,誤了一些時間,以後要在組織教學工作要努力。

2.教學時對過程的評價太少,特別是小組的合作學習,而且評價的方式也太單一,如果在學生談議的時候適當地增加一些學生的互評,小組之間的互評的話,效果會更好,我想這樣不僅評價方式多樣化,而且促使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創造性充分發揮。

《美麗的小路》教學反思

課改後,語文教師該怎樣教,學生該怎樣學,參加課程實驗後,我一直在思索、在探究。在實踐中我領悟到:當學生有興趣時,當學生身心處於最佳狀態時,當教學內容能用多種形式來呈現時,他們學得最好。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在教學《美麗的小路》一課時,力求讓學生快快樂樂學語文,使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能力得到提高,個性得到張揚。

教學本課,滿意之處有以下幾點:

一、讀一讀

“愛讀書,多讀憶,讀好書”是學好語文的關鍵。那麼,怎樣才能讓孩子們在課堂上非常樂意地去讀書呢?為了激發學生讀課文的興趣,我採用了“自由讀、欣賞讀、表演讀、比賽讀”等形式,促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讀書中去。

二、記一記

《語文課程標準》告訴我們:“要充分利用兒童的天性,”教學中很多環節我都讓學生通過表演來理解課文、感悟課文,學生在表演中學會生字,懂了課文。課文表演完後,我又設計了一個想像表演的內容:“原來愛在小路上散步的其他小動物(蛇、公雞、猴子等)也來到了小路上,你就是其中的小動物,看見美麗的小路不見了,你想説什麼呢?注意了,你們的表演要儘可能地和課文中的不一樣,這可有點不容易,先想一想,想好了,你就舉止手,我請你來演一演。”此時,我感覺到:學生的表演慾望達到了高潮,個個爭先恐後要上台表演;這正是我們所期望的:學生始終以飽滿的精神狀態投入學習真正快快樂樂學語文

在本課的教學中,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

1 本課的朗讀水平還有待於提高,大部分學生在朗讀時不能準確讀出語氣,不能做到有輕有重,沒注意到停頓,有個別後進生甚至還不能把課文讀通讀順。

2 學生在識記生字時,只選擇一些簡單的生字來記,對於個別較難記的生字(如“鼻”“鹿”等字)無法識記,沒能在“記”上動腦子。

3 在“演一演”這個環節中,有些膽子小的同學不敢演,沒能進入角色之中。

改進措施:

l 在平時的教學中多加強朗讀訓練,注重語感訓練,課餘時間讓學生多聽課文錄音朗讀,提高朗讀水平。

2 鼓勵學生課外多識定,並運用多種方法來識記生字。

《荷葉圓圓》教學反思

在《荷葉圓圓》這一課的教學中,看着學生童趣盎然的表演,聽着學生琅琅的讀書聲,我感受到了學生髮自內心的快樂。反思這一課的教學,我認為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在這節課中得到了體現。具體表現如下:

一、激發情感,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

在這堂課中,我以自己飽滿的教學激情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情感,調動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在整堂課中始終保持積極參與的熱情。因此有了學生爭先恐後自主學習的體現。

二、合作讀演,共享閲讀的快樂

在課堂上,我轉變角色成為學生的學習夥伴,與學生合作讀書、表演、實現了師生零距離。我還抓住各種機會培養學生互相交往的意識和能力,發展合作精神,如引導學生邀請夥伴一起讀書,創設導演導戲的情境,開展“最佳合作小組獎”評比活動等。

三、開放拓展,讓快樂走出課本,飛身課外

本課節改變傳統的語文課只憑教材進行教與學的現象,在教學中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進行自我調節,變封閉為開放,讓學生的閲讀快樂從課本延伸到想象的空間,從課堂飛到課外,多形式多渠道地發展了學生的語文能力。

不足之處:這節課中我感到小組合作學習訓練尚欠到位,小組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今後要加強這方面的培養訓練。

《夏夜多美》教學反思

《夏夜多美》是一年級下冊的一個童話故事,孩子們喜歡讀童話故事,富有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慾。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力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創造性地學,以學生自學、合作學習為主,強調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

滿意之處:

一、把課堂還給學生,他們成為語言學習的主人。

這節課是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的,老師成了學生的學習夥伴和幫手,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相互溝通,師生共同分享彼此的知識情感、經驗;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差異,課堂就會時時處處體現出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是讓學生來指導老師這一片段,學生的主動性和表現欲被調動起來,爭相向老師挑戰,小導演的指導聲情並茂,談得有情有理有節,令我欣喜不已!

二、富於彈性而開放的課堂,豐富靈活的教學手段,極大地調動了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的學習情緒,對難點的理解用色彩鮮豔的動畫來演示幫助,頭飾的設計,音樂與課本劇表演相得益彰,課堂一片歡聲笑語。

三、評價方式的改變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是深遠的。課後我細心觀察生活中的同學關係密切了,小夥伴們懂得互相幫助,心貼得更近了,自信心也更強了。

不滿意的是:實踐是語言教學的核心環節,《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語文課要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構建課內外聯繫,校內外溝通,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語言實踐的機會。當學生充分朗讀、盡情表演之後,如果能增加與本課內容相關的短文拓展學生的閲讀視野就更好了。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激發了孩子的創造性,也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勇於創新的緊迫,提高課堂駕馭的能力,與學生同進步前進,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

《我們成功了》教學反思

《我們成功了》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二年級上冊語文課本中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教學的目的除了讓學生認識並掌握一定數量的生字、新詞,體會人們在申奧成功時的激動、歡樂和自豪,並積累語言以外,還要增強學生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有一位教育家説過:給學生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麗的舞蹈。課堂是什麼?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舞台,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們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的舞台。

為了打造好這個平台,教學中我主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充分相信學生,使學生樂學、會學,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我們都知道,如果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快樂、滿足的話,就會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所以在課堂上,我努力創設輕鬆、自由、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讓孩子們的思維在無拘無束中發展、飛越、撞擊。

2、“以讀為本,以學定教”,在課堂教學中,我儘量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全面實現教學目標,重視三維目標的整合。既教書,又育人。如:在閲讀教學中,我把讀放在首位,讓學生把課文從讀正確——流利——有感情。並使學生在讀中掌握課文內容,在讀中感悟人們的快樂、喜悦和自豪的心情,從而增強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與此同時,我還重視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和發散性思維的訓練,如: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設計假如當時你就在人羣中,你會高呼什麼?有什麼表現?讓學生在訓練的過程中,發展語言,增強民族自信心。?3、“生活處處皆語文”,我努力實現“大語文”的教學觀,注意課內的積累和課外的引伸拓展。因此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學習課文、感悟語言的同時,把學生的目光牽引到課外。讓他們學會關注社會,關注國家大事。因此,課前我們談到了剛閉幕不久的雅典奧運會,課後我又建議學生去收集有關奧運會和有關北京的資料,進一步拓寬學生的語文知識,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和增強學生的語文素養。

國小語文教育反思 篇3

本課教材主要是通過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繫,創設刷牙時的快樂情境,讓學生體驗瞭解刷牙時的有趣摸樣,感悟刷牙情趣,讓學生在欣賞感悟作品特色的過程中,激發創新思維,發散想象,創造繪畫作品。

開始我在課前做充分的環境佈置,用有關刷牙的圖片貼於教室周圍或在桌上佈置一些款式新穎、形象有趣的刷牙用具,這些環境的佈置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創設了完美的教育情境,渲染了教學氣氛,可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然後,以一首有趣兒歌導入,學生興趣一下子被激發出來,及時抓住了學生的眼睛,激發了他們的興趣。接着請他們模仿表演自己或家人刷牙的動作,這種把表演融入美術課堂的教學方式,不僅使學生探究、發現、體會到了刷牙時的樂趣,而且得到了感知覺的體驗和滿足。創作過程中,《刷牙歌》的播放,使學生的學習環境更為輕鬆、愉悦、平靜,更給學生的創造思維添上了想象的翅膀。激活了他們的創造思維,為後面的創作積累了素材。學生作業完成後,請同學們互相欣賞作品,表達自己的審美感受,結合自評、互評和我的總評,這樣提高了他們的評價能力,也促進了他們全面發展、昇華了興趣,增長了自信。

國小語文教育反思 篇4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教學中要“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要引導通過學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瞭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作文評改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寫作態度與習慣,進一步掌握寫作方法,領悟寫作規律,提高寫作水平和書面表達能力。

在現實的作文教學中,許多老師一般都側重於“改”,而忽略“評”,這沒有把握住“評改”的基本內涵。實際上,“評改”是“評”和“改”兩個語素並列組合而成的詞語,二者不可偏頗。因此,作文之“評改”,不僅要從字詞、語法、邏輯的角度幫助學生改正錯誤之處,從內容、結構、表達等方面幫助學生修改不適當的地方,而且還要對學生的作文做出中肯的評論與評價。同時,對學生在習作中表現出來的不良習慣和不正確的態度要進行適度地批評與糾正,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寫作態度與習慣,進一步掌握寫作方法,領悟寫作規律,提高寫作水平和書面表達能力。現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談我對作文的評改一些看法。

一、認清本質,正確對待。

作為一名國小語文教師要認識到國小生作文是習作,是一項練筆活動,是書面表達的最基本訓練,而並不是藝術,不是文學創作,只要學生能正確地、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就行。因此,教師要求每一個學生把他的每一篇作文都寫成國小生優秀作文是不現實的,因為我們培養的不是國小語文教師,更不是培養作家和文學評論家。所以,教師在批改學生作文時不要用成人的水平去對孩子的文字評頭論足,更不能用文學編輯和文學評論家的眼光去看待國小生作文.

我們在批評他們的作文時要尊重他們的勞動成果,力求保持學生作文的原意,絕不能用教師的思路去代替學生的思路。因為國小生的生活積累和語文知識都很有限,有的孩子在作文中,難免有些語言表達方面的不足,但那是無關緊要的,隨着他們語文知識的增長,孩子們自然會知道怎樣把他們想説的話説得更清楚、更明白。如果教師對他們的作文要求過高過嚴只會實得其反,那很容易打擊他們的寫作興趣,使他們產生畏懼寫作文的心理。所以教師在評改他們的作文時,只要學生寫的是真話,是自己心裏想説的話,表達的是真情實感,只要“其意義不謬誤”,“字句已通順”,哪怕有的是幼稚可笑的,也不必大評大改,把學生的一篇作文搞得面目全非。因為我們評改作文的目的不是代替學生修改文章,而是要指導學生掌握修改文章的方法,讓他們學會自己修改作文。

二、形式多樣,及時有效。

作文評價與批改結果的呈現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書面的,也可以是口頭的;可以採用分數、等級來表示,也可以用評語來表示;還可以採用多種評價形式進行綜合評價。平時我們常説的精批細改只是作文批改中的一種重要方法而已,但不是惟一的方法。那種認為老師把學生的作文改得越細越好的看法是片面的,如果教師在所有作文批改中均採用精批細改這一方法,要把每一篇國小生作文均改成國小生優秀作文的想法和做法那是不太現實的。因為好的作文是很難一次成功的,學生的能力提高也是循序漸進的,教師絕不能急功近利,揠苗助長。

事實上,如果學生每次把作文本交上來後,教師都要經過十天半月的批改後才能進行評講,那時學生對自己當時是怎樣寫作的早已忘得一乾二淨了,等老師把批改好了的作文本發到他們手裏的時候,他們大多隻是瀏覽一下成績或評語而已,而對自己的習作連認真地看一遍的興趣都沒有了,即使老師把他們的作文改得再仔細,對學生作文水平的不斷提高也不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反而使老師的批改顯得勞而無功了。所以我們在評改他們的作文時,要儘量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爭對學生習作的實際情況,以有利於學生作文水平的不斷提高為目的,靈活運用作文評價與評改的方式、方法,讓學生能及時從本次作文中吸取經驗和教訓。

三、因人而異,以鼓勵為主。

教師在評價、批改學生的作文時既要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學生作文整體水平的不斷提高,又要注重因人而異、對症下藥,爭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學生作文必須“求精”,而對另一些學生的作文“求通”就行了,千萬不能用一個統一的標準“一刀切”。教師評改作文時要把嚴格要求與提高學生作文的積極性有機地結合起來,要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用發展的眼光和戰略的眼光對學生作文進行公正的評價。我們在評價、批改作文時要學會用放大鏡去發現學生在作文中取得的成績,而不是用顯微鏡去尋找他們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要努力去發現學生在作文中的進步,恰當地指出他們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循序漸進的去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

我們評價作文時要學會用一雙孩子的眼睛,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國小生作文。一個教師對孩子習作的賞識,絕對不是表示他的水平低,缺乏鑑賞能力,而恰恰顯出了教師的教育智慧。因此,教師在批改作文時要堅持鼓勵為主的原則,在閲讀學生習作時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不要吝嗇自己的讚美之詞,在評價孩子的習作時多一些欣賞和讚美,讓孩子產生對教師的信賴和親近,使他們打開自己內心世界的大門,讓內心的真情實感流露出來,讓剛剛嘗試用筆表達的孩子們在教師不經意的一句讚美中,點燃對語文對文學的興趣,揭開作文的神祕面紗,消除他們對作文的恐懼心理和望而生畏的想法,讓學生覺得作文並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從而對寫作產生濃厚的興趣。

總之,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主要還得靠學生自己,不只是老師單方面應該努力的事,所以,教師是絕不可能包辦代替得了學生寫好作文的。在作文評價與批改中要讓學生從習作的被動地位轉向主動地位,努力讓學生從習作的實踐中去體會文章寫好以後要認真修改的道理,讓學生在修改的過程中看到經自己修改過的作文比原來更通順了、更流暢了,從而產生一種成功的喜悦,以增強學生對寫好作文的自信心,提高寫作的興趣,進一步養成認真進行習作、認真修改自己作文的良好習慣,從而不斷提高作文水平,最終使學生成為作文的真正主人。

國小語文教育反思 篇5

《生活中的冷色》是一節色彩基礎知識課,旨在培養學生感受和認識色彩,能辨別冷暖色調並感受冷色美感,提高學畫色彩畫的興趣及表現技能。為了更好的調動學生的興趣,我準備了大量的冷色圖片,充分利用圖片、畫家學生作品等。通過圖片、作品對比,聯繫學生的實際生活中進行講解舉例。

課程主線主要依序為:色彩測試、色相環(冷暖對比)、冷色認知(名稱、感受)、瞭解畫家筆中的冷色(凡高運用色彩抒發情緒)、看書觀察研究(點染技法)、教師示範及方法步驟、學生作業、師生評價、課堂小結。在教學中,圖片色彩知識測試,使學生感受生活中離不開冷色,觀察認讀顏料盒中冷色的名稱、擠冷色的顏料以及看圖回答生活中的冷色給人的感受,使學生對冷色的知識得到加強。其後的畫家與學生作品的賞析,融匯冷色的情感與表現。讓學生在欣賞與回答問題中,使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中來,體現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通過教師示範,有效解決了色彩點染的基本表現方法。本節課收到了課前預期的教學效果,學生的觀察、欣賞、評價、研究、色彩知識的運用及色彩表現的感覺均得到進一步訓練和提高。

《杯子的設計》是五年級的美術課,課前讓學生蒐集準備各種杯子,教師精心製作了教學課件。本課教師採用遊戲闖關的形式,有杯子知識比一比、杯子設計想一想、杯子創作賽一賽、神奇之杯賞一賞四個闖關過程,學生對於闖關極感興趣。教學中,先從欣賞觀察多種杯子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欣賞各種杯子,讓學生對杯子有詳細的瞭解。在學生充分了解杯子後,組織學生討論杯子設計的問題,本課的重點是讓學生了解杯子設計需要考慮的幾個方面:合理性、科學性、美觀性、功能性。學生設計的杯子多種多樣,教學效果較好。但是在本節課中,教師留給學生自由創作的時間還是感覺少了點,少數學生沒有完成作業。深深感到在美術課堂中,要留給學生充足的創作實踐時間,而一節課的時間就那麼40分鐘,這就要求教師在美術課的講授過程中,一定要反覆推敲,把握住重難點,掌控好課堂節奏。

《給藝術插上科學的翅膀》本節課屬於“欣賞評述”領域,通過觀察欣賞、分析討論,培養學生的美術綜合能力。通過本課教學,啟發學生善於從科學的不同視角發現美、欣賞美,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汲取美。認識感受科學給藝術帶來的方便快捷,及科學對藝術的影響力。使學生了解藝術與科學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從而培養學生熱愛藝術、熱愛科學的情感。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在探索中學生學會設計和完成題目,最後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雕塑之美》一課是通過對中外不同風格的雕塑作品的欣賞,使學生初步瞭解雕塑藝術的語言、特點、分類和材料等,瞭解雕塑的審美特點。學習分析和鑑賞雕塑作品的基本方法,能用歷史的、藝術的眼光去看待各具美感的雕塑藝術。本課通過對雕塑的“造型”、“材料”、“表現手法”、“內涵”四個方面展開欣賞,採用小組合作討論欣賞的形式,讓學生學得輕鬆、學得快樂,不僅能讓學生學到雕塑的知識,也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使學生由衷地熱愛美術的學習,讓學生樂在其中。

《花鳥畫》是繼上一節國畫課之後,進一步讓學生學習和研究畫家繪製的花鳥畫作品,加深對中國花鳥畫的認識,學習和分析畫家用筆、用墨和用色的技法,在臨摹的基礎上添加和創作一副花鳥畫。讓每位學生去仔細品味浩如煙海的藝術精品,認真感受每位畫家緣物寄情的思想感情,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增強民族自豪感。在這節課中,教師的演示作用很重要,這樣可以讓學生很直觀的瞭解繪畫技巧和繪畫方法,但是應該注意的是不能把學生教“死”了,沒有創造性。應該是讓學生在學習基本的繪畫技法後,鼓勵學生大膽的創作,從中體會一下中國畫藝術的博大精深,瞭解中國畫的情趣。

國小語文教育反思 篇6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是一種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複雜性活動。在我校倡導的高效課堂的改革下,作為語文老師,如何才能真正理解高效課堂並真正實現高效課堂呢?通過學習與實踐,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對高效課堂的幾點淺薄的認識。

一、 課堂導語設計的有效性。

在我校的高效課堂模式裏,導入是一個重要步驟,而我也覺得導語的設計是否有效,往往關係到教學效果的好壞。成功的導誤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 激發興趣,設置懸念

孔子曾説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國小語文教材的課文內容很豐富,在設計導語時首先要考慮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喚起學生的注意力,拓展學生的思維時空,使學生處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憤”“悱”之中

2、突破重點,切忌生硬

導語設計切忌“作者生平”、“時代背景”、“中心思想”等內容的簡單羅列,過已經在宂長機械的導語,除了有喧賓奪主之嫌外,還容易使學生疲勞、厭惡甚至注意力不集中。

二、 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1、課堂問題設計必須有效

首先設計的問題要有明確的目的性,緊扣教學目標,能夠激起思考。因此要從教材的實際出發,鑽研教材,認清教材的知識內容,把握教材特點,明確教學要求,確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其次,設計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思考價值,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能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引導他們生動活潑地學習,使他們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對知識融會貫通,從而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提問方式的有效性

好的提問方式應把注意力放在激發學生的思維過程上,提出一些能夠與學生基礎相適應並能引導學生思考的問題,而且有一些思考含量。努力給學生創造思考的條件,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思維開闊,而不是迫不及待地直奔結果。如果僅僅只要求回答是與否,浪費時間也沒有效果,因此,課堂提問不在數量,而在提問的思維含量。提問的時機、提問的方式選擇得當,能活躍課堂氣氛、啟發思維、發展智力。

3、 問題要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能力

教師對課堂中所提問的問題應在備課時精挑細選,嚴格控制數量,克服課堂提問的隨意性。要做到數量適中,也要避免兩種傾向,太多或太少。提問太多,學生沒有思考迴旋的餘地,對所學知識難以理解、消化;提問太少,講授太多,學生難有參與的機會,最終會產生厭倦情緒。

三、 引導學生選擇有效的學習方式。

首先,提倡學生合作學習。“合作學習”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放手在小組內討論,尋找解決策略,教師所做的正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工作。在小組合作學習、交流中,學生要發言,要聽取同學的意見,在評價中要當小老師。這樣學生參與的面和質都得到了提高,主體地位更加突出。在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時機是很多的,可以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不少新知識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後,大部分能解決問題,只要讓學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師稍加點撥即可,節約大量時間,讓學生在練習中鞏固發展。

其次,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如有一次做完課堂練習,我有意識地讓學生們互相學習,發現別人的優勢,我讓學生互相參觀試卷,然後説出自己認為練習做得最好的同學,學習差的學生説了優生的名字,同樣學習優的學生也有説學習差的學生名字。他們都在找別人的閃光點。這樣的學習形式有利已經在學生之間的互相學習。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當老師容易,當好老師就不容易了,上課很簡單,但要上好高效課堂就不簡單了。影響課堂的因素很多,為了使自己的語文課堂教學能更有效直至高效,還不僅僅要以模式和理論作指導,更需要不斷探索。

國小語文教育反思 篇7

在《兩隻小獅子》這一課的教學中,看着學生童趣盎燃的表演,聽着學生朗朗的讀書聲,我感受到了學生髮自內心的快樂。在教學中,我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童話”般的情境,為學生搭建了一個激發想象、釋放才智的平台,充分發揮自主式、參與式的教學優勢,把課堂還給學生,使每個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滿意之處有以下兩點: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做到了深掘教材,敢於創新,為學生創造了思維、想象、表達的寬鬆環境。如讓學生思考:看到懶獅子這樣,你想對它説些什麼?在學生思考的同時,教師予以點撥、誘導,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發揮想象。

在教學活動中,我創設情境以夥伴的身份來到學生中間活動、表演,完全捨棄了“師道尊嚴”。課堂上突出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實現了師生間平等對話。

上完這節“童話課”,我深切地領悟到,要使學生主動、富有個性地學習,必須從學生這一主體出發,在課堂上為他們栽下一棵枝繁葉茂的梧桐樹,為他們創設一個揮灑自我的樂園,從而實現“我喜歡學”。

同時,也讓我感到情境教學,對於低年級學生猶如“靈秀之泉”,滋潤着他們的心田,對培養情感、啟迪思維、發揮學生主體,培養學生的參與性、自主性、創造性,審美情趣,提高綜合素質都有積極作用。

另外值得我深思的是,作為新時代的教師,要創造性地運用教材資源,挖掘教材,活用教材,拓展教材,全方位地發揮自身的創造力和能動性,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情境。

《鄧小平爺爺植樹》教學反思

教完了《鄧小平爺爺植樹》這篇課文,反思整節課的教學,我認為自己能夠以學生為主體,比較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滿意之處有以下兩點:

一 歌曲引入,瞭解人物,創設情境

1、播放大家熟悉的歌曲《春天的故事》,讓學生説説歌曲中的老人是誰,讓學生了解多少就説多少。

2、讓學生讀着課文,清晰地感覺鄧小平爺爺用行動實踐着他説的話,你看,81歲高齡的他“額頭已經佈滿汗珠,仍不肯休息”“他挑選了一棵茁壯的柏樹苗,小心地移入樹坑,又揮鍬填了幾鍬土…..”那份認真,那份執着,讓人感到不僅僅是在栽樹,而是在播下一個心願,在精心地描繪美好的未來。

二 讓學生抓關鍵詞句進行品讀

1、我們一起來讀“只見他手握鐵鍬,興致勃勃地挖着樹坑,額頭上已經佈滿汗珠,仍不肯休息。”讓學生抓住“興致勃勃”“ 佈滿汗珠,仍不肯休息”進行理解和體會,讓學生説説從這些詞中體會到了什麼。

2、“他站在幾步之外仔細看看,覺得不很直,連聲説:“不行,不行!又走上前把樹苗扶正。”讓學生抓住“仔細”“ 連聲”等詞進行品讀,這樣學生不但瞭解文中的內容,還走進了萬象更新的春天。

三 不足之處

這篇課文難度較大,再加上自己的教學經驗還不夠豐富,探索不夠深入,學生對課文內容理解不夠透徹,我將它做為一個新的起點,不斷改進,更上一層樓。

《歡慶》第一課時的教學反思

(一)注重多學科的交融,激發學習興趣

“語文教學不僅只是單學科的教學,更是多學科的融合。”孩子對於藝術的

感受力就比較強烈、比較敏感。所以,我以音樂導入,配以“歡慶”的圖畫,以此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在課堂中融情入畫,融樂入文,在朗讀感悟中配動作,使語文不單單是語文,更是人文、文化。我們的語文課堂其實是融音樂、美術、歷史等諸多方面的綜合體,孩子在這樣的語文課堂中體會到其中藴含的深刻文化,使他們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在我教學“田野獻上金黃的果實”時,當學生看到課件播放的累累碩果的畫面,都情不自禁地叫起來“好想吃啊!”“真美!”“真想嘗一個!” ……更如,讓學生表達“獻上”、“舉起”、“飛着”、“奏起”等動作詞時,學生的熱情更是高漲。在這種多形式的教學中非常積極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情感,激發了孩子的各項潛能,讓語文學習與其他學科互動,交叉相融,使學生學得愉快,學得活潑,學得有效。

(二)感悟文本深層,提高閲讀能力

這首詩歌言簡意賅,它所描寫的是表現國慶的熱烈場面。學生讀起本文來

朗朗上口,很容易由讀成誦。然而教師在教學中常常會忽略文本內在的意義,文本的這種極具隱蔽性的生命意義,只有用感性的方式才能顯現出來,而且也只有當閲讀主體對文本的這種生命意義有所覺悟、有所觸動時,文本的生命意義才會真正生存。案例中讀悟課文前四句詩句的教學,我讓學生自讀自悟,接着讓學生在躍躍欲試中配上動作自由讀,這就使學生帶着對閲讀的理解,以個性化的方式走進文本,還原語言的形象,感受語言的情感。在閲讀中我通過讓學生充分想象來深刻感悟語言,如“田野獻上金黃果實,楓林舉起火紅的旗幟”時,讓生僅憑想象或一些課外知識説説你眼前彷彿出現什麼,看到什麼?做到“眼前有景,心中有物”,這樣讀起來才會讀中有感;而且學生在讀中邊讀邊質疑,解惑再讀,這樣反反覆覆,學生自然而然對文本就加深了印象,使他們在“讀”這一感性的學習方式中,在表達閲讀感受中,理解教材、感悟教材內在的藴意。

(三)捕捉課堂生成,珍視獨特感受

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盧梭曾説“兒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

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 學生作為一個個性鮮明的生命個體,生活經驗有着很大的差別,將其帶入閲讀活動時,他們的心智活動也是各不相同,在課堂中由此產生的獨特的感受既無法預設也很難預知,全憑學生的自然生成。本堂課中,學生就帶着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來接觸文本,在分析前四句詩時,我就質疑“四句你們讀懂了嗎?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讓學生在小組內合作交流,自主解決問題,當時學生提了許多各種各樣的問題“老師,為什麼説果實是金黃的?”“旗幟是什麼?”“楓林跟旗幟有什麼關係?”“鴿子有很多種的,為什麼要説是潔白,而不説灰色呢?”“大海會唱歌嗎?” ……孩子們思維的閘門一但被打開,語言思維就如泉水噴湧而出;這也是課堂教學的生成例子。看着孩子們精彩的表現,此時,我只充當質疑中的一個引導者,兒童表達獨特見解的諦聽者。如果當時我怕“亂”、怕“錯”,怕學生“節外生枝”而制止他們跳躍的思維,那必將抹殺學生的學習熱情。所以,我尊重學生獨特的閲讀感受,讓學生自主地讀、説,讓學生自已詮釋問題,將課堂真正還給他們。當然,課堂教學,尤其是語文課堂教學,不是一成不變的,孩子們急於表現,急於交流,而隨機生成的問題有許多也是我們備課時無法預知的。本堂課我慚愧的是,我把孩子們估計得太低,孩子們的學生真的不是單純的接受知識的過程,他們是創造者;在學生課堂質疑的一個環節中,正當我為學生的精彩問題與回答而滿意時,打算繼續下個環節時,一雙小手舉了起來,問道:“藍天上的鴿子為什麼是潔白的,而不是其它顏色的呢?”當時,我因為學生的質疑詮釋已用去了半節課的時間,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問題,我就只是敷衍一下。後來,課後想想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如果當時我能抓住這個課堂生成點,由它點出祖國和平祥和的景象,潔白的鴿子代表着純結,美好的生活,那必將成為本課的亮點之一。而我卻放棄了這一契機。所以,我真切的感受到面對孩子們的想法和體驗,你只有真正的尊重他們,尊重他們的“獨特的閲讀感受”,你才能真正做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

(四)強化語言積累,凸出課堂語文味

語文教學不是不要知識的教學,對於處於低年段的基礎教育階段,教師更應重點應用語言教學,重在言語能力的培養。但實驗新課程以來,從形式上看,課程改革後的書談化了語文訓練這一方面,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如何科學的訓練也是一線老師一直探討的問題。本課中我也在不斷的探索中,在理解課文時,我就充分的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如:在開頭導入,讓生觀看了錄像理解了歡慶一詞的意義後,讓生學以致用,除了説“歡慶國慶”之外,還能説歡慶什麼?有了前面成功引入的基礎,“歡慶××”這樣的説話訓練就自然水到渠成;另外,我還做課堂詞語的搭配練習,在讓學生把打亂的詞語拼成完整的句子時,學生就從中發現了怎樣搭配詞語,組織語言文字的合理性,都大膽暢談自已是如何把這些打亂的詞語找到自已的“家”:有學生説“我覺得旗幟就只能舉起,就像我們升國旗一樣慢慢往上升。”“鴿子它有翅膀,所以得用飛着!”“田野要跟金黃的果實對,因為只有田野裏才有各式各樣的果實。” ……學生用稚嫩的想法説着自已的發現,讓我設計這一環節得到了意想之外的效果,適時的強化了學生語言的積累和運用。語文課就應當如此,發展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凸顯語文課堂的語文味。

總之,在課堂中,抓住學生對文本的體驗,給他們創造一個自由、寬鬆的空間,給他們創造一片展現想象的天地,使他們得到學習的快樂,在快樂中學習!

國小語文教育反思 篇8

小孩子隨着年齡的增長,閲歷、情感和思想都在發展,因而,我們的造句、習作、閲讀理解的指導也得跟上去。一個四年級的學生,造句還是照搬二、三年級的句子。這個孩子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太深,作業和考試只求穩妥、只關心得分。因為她怕錯,怕丟分,怕老師和家長批評,而不敢去想。久而久之,將失去表達力、思考力和生活觀察力。長大了,還能幹什麼?!

如何讓學生進入講讀課文狀態?採取師生對話式講讀課文,即,或跟着老師的話題走,或跟着學生的話題走。嚴格要求“有話跟我説,説給大家聽。不準私下説話。”這樣,師生的心靈才能碰撞出火花,教學才可進入狀態。吵雜、喧鬧不是好課堂,一言堂也不是好課堂。

中國教育管理是行政式運作,不是靠表彰來鼓勵老師工作,就是靠文件和檢查來督促老師工作。背離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本質。 教學論文的一般構成:提出觀點,簡述理論,常用方法,教學案例(這一項是最重要的,要靠自己平時收集)。這樣的文章,讓讀者明確主旨,懂得道理,掌握方法,看得懂你是如何教學的。

其實,國小完全可以採用新課標來教學。老師們不敢這樣做是有各種原因的。學校每學期都要進行均分排隊,老師們只能分分必爭,不敢放開手腳抓素質、打基礎。我們的教學形成了天天圍繞試題轉,學一節考一節,差什麼補什麼,考什麼背什麼。 素質教學需要老師情感和思想的投入,要付出極大的精力,是複雜、長遠的工程。而應試教學精力和時間投入少、形式單一:講題目、做題目,背答案。教育方式很簡單,那就是罵、打、罰。老年教師固守着“師道尊嚴”,年輕教師是在題海中長大的,新課標的真正實施還任重道遠。 我們的老師要改變教育觀念,堅守職業道德,勇於犧牲眼前的利益,敢於同舊體制作鬥爭。為了拯救孩子,振興民族。我們老師不下地獄,誰下地獄。 國小是為了孩子未來的發展而教學,不是為了分數而教學。

國小語文教育反思 篇9

《新課標》指出“數學課堂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而在現實課堂中有的教師要求學生依靠單純的記憶、模仿、訓練只是有利於學生應試,而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判斷推理能力、概括能力的發展幫助很小,更談不上創新思維的培養了。下面就本人的教學實踐和聽課後的收穫淺談一下對高效課堂教學的幾點思考:

一、重學習環境,讓學生參與數學

高效課堂教學必須強調學生在活動中學習,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與推理能力,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廢除了學科中心論,確立了數學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體現數學教學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重視數學與學生生活、自然和社會的聯繫;體現了數學學習活動的過程性特點;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倡導自主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

二、 重問題情境,讓學生親近數學

1創設生活情境:數學來源於生活,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他們的周圍。因此,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生活中的情境,強化感性認識,從而達到學生對數學的理解。例如,教學數學廣角,我就設計了學生熟悉的生活問題,用小石頭來引入課題,小石頭是學生們平常愛玩的小玩具。我讓他們感覺到,他們的小遊戲都可以跟數學有關。

2創設故事情境:學生都很喜歡聽故事,而且可以從故事中得到更多的數學啟示。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 ,我就設計了老師去旅遊時看到猴子,編了一個小猴子給媽媽分餅吃的故事。故事給我們帶來一個問題,然後用問題引出了課題。學生興趣倍增。主動參與課堂學習。

國小語文教育反思 篇10

縱觀課堂,活動雖一個接着一個,看似很豐富。而稍作思索,便會發現這麼多活動只是在圍繞着5、6個詞彙或是3、4個字母打轉。再看各個活動,毫無聯繫,相對獨立,整體性不強,其目的只是為了反覆地操練字母或詞彙。5、6個詞彙(國小課本中出現的都是比較常用熟悉的),其要求不是四會,只是聽、説與認讀,這些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説並不難。

真正理解“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的內涵,琢磨教法,使學生體會和享受精神上學英語所帶來的快樂,發自內心的成功與快樂。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不容置疑。作為國小生的啟蒙英語老師,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培養學生的興趣,這個興趣應該是具有持久性的、積極向上的特點的。而物質刺激的方法對任何人都適用,甚至是寵物,其所產生的興趣只是短暫的,比較低級的。因此,老師應該從國小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出發,精心設計教法,把英語課與活動課相融合,讓學生在活動中快快樂樂學英語。同時,教師可根據國小生好勝心強的特點,開展適當的競爭性遊戲,通過小組競賽的形式,採取加減分數、搶得紅五星等多種方法,使學生在競爭活動中獲得成功所帶來的滿足感、成就感。而且,這類活動還能增強學生的團結協作意識,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國小語文教育反思 篇11

積極參與二五五高效課堂教學實踐活動已有半年有餘了,因為沒有名師名家的指導,推行過程中有很多困惑,但也有一些有益的嘗試和體驗,在這裏我把它彈出來,與同行們共勉。

一、科學編制導學案,是課堂高效的前提

編制導學案是教師導學的前提。教師要從傳統的教學中解放出來,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就必須精心設計導學案。導學案應分為兩部分:一是學案,形象的説就是劇本,只有劇本編的好,演員才能演的好。由教師設計學生學習過程,引導學生學什麼和怎麼學。學案的主要內容包括:學習目標、學習重難點、學習過程、時間分配及反饋練習等。課堂上分發給學生使用;二是導案,在學案的基礎上,教師增加自己如何導的內容。如:導入語、過渡語、追問語、評價語、疑難援助、任務分配、教學反思等內容。導案和學案相輔相成,以學案為主。只有教師導的好,學生才能學得好。

二 師生平等,是課堂高效的基石

我根據班級學生學習情況劃分了學習小組,以六人為一組,並根據小組調整了學生的座位。實施小組合作學習,進行捆綁式的評價。根據每一節課的表現,做好周總結、月評比。在課堂上積極營造平等、互助、合作、競爭的生生關係,引導學生通過小組互助學習和小老師的形式引導學生合作、討論交流、互幫互學、取長補短,求得生生間的和諧。在我所任教的班級裏,沒有優生的孤傲和差生的自卑,更多的是優生的謙和有禮、熱心助人和差生的樂觀向上、不恥下問。整個班級內形成了興趣濃厚、友愛互助的學習氛圍,全面提高了整個班級的學習能力 。教師與學生平等的參與課堂學習活動,不是一言堂,而是參與其中去討論、去探究,給學生以啟示,以援助。這樣師生雙方以誠相待,平等協商,大大增強了學習信心和主人翁意識。

三探究高效導學方法,是高效課堂保證

導學方法包括導與學兩個方面的方法,從導學過程説主要有三類方法:一是進行認知活動的方法。二是進行技能活動的方法。三是進行情感活動的方法。教學活動的最終目標是有效促進學生的發展。那麼,我們就不能按照自己“教”的思路進行導學,而應按照學生“學”的規律進行教學。即:學生“應該怎樣學”,我們就“應該怎樣教”。所以,我們在教學設計時,要以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為前提,教師設計的教案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周密地考慮到學生存在“已有知識經驗和思想方法基礎”的事實。學生的這個基礎與教材的編排順序有關,但與學生自身的學習水平與生活環境關係更大。並根據這一特點來確定教法,力爭達到教與學的統一。例如,怎樣引出新知識、新句型,怎樣用同學生們熟悉的生活現象去解釋一個概念,怎樣創造情景,怎樣歸納學過的知識點等,都要切合學生的實際,才能起到高 的作用。

四、強化反饋測評,“練”出學生的真水平。

許多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培養不是靠教師“教”出來的,而是靠學生“練”出來的。組織課堂小組活動的目的是要讓全體學生在小組中積極、充分地進行“談、説、評、議”等言語表達活動,從而達到學生 體能力的全面發展。

總之,高效課堂作為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一種教學實踐模式。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將會引起我們更多的思考、更多的關注,我們要踏踏實實地研究“高效課堂教學”,從學生實際出發,從素質教育的目標出發,合理運用控制論的原理,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建立在更加有效的基礎上。

國小語文教育反思 篇12

國小開設英語課是當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國小生模仿力、記憶力、可塑性強,具有許多成年人甚至中學生不具備的優越條件,國小開設英語可以發揮他們學習語言的潛力,可以使國小生了解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開闊眼界,擴展他們的知識,提高他們的思想品德修養,樹立國際意識。它有助於思想情感教育,中外文化交流,既有國際性也有民族性。

從事第一線英語教學,結合日常工作中的點點滴滴,我總結以下幾點反思:

反思一:持續不斷的語言知識,而不是“玩”來培養學生持久的興趣

國小英語教學是要重視培養興趣,但不能單靠唱歌遊戲去學習,因為培養興趣主要是為了學習英語。國小生學習英語不是英美的移民學習英語,則只有不斷學到語言知識,提高語言能力,滿足他們的成就感,才可能培養持久的興趣。否則新鮮勁兒一過,孩子們就會厭倦。所以,唱歌遊戲應該作為國小生學習英語語言知識、技能的一些手段,而不是培養興趣的手段。我們可以採用多種手段幫助國小生在記憶力強的時期多記單詞,多學習語言規則,並儘可能多創造模仿的機會,提高學生的語音和語調。在英語學習中,聽、説、讀、寫、譯五種能力是可以互補的。真正做到聽説先行,讀寫跟上。光聽説不讀寫,很難收到高效。只模仿不培養學習能力,也難減輕學習負擔。所以國小生還是應當認真進行語言學習。

反思二:英語應用能力需要相應的詞彙。

目前在國小的低年級的英語教學中,不要求學生掌握詞彙,而只要求學生能根據提示或圖片説出該單詞,其本質無非是要學生們死記硬背,鸚鵡學舌。由於國小生們沒有相應的讀音規則訓練,不熟悉詞彙的拼寫規則,單詞的音、形、意三者不能有效的結合在一起,因而導致了單詞記憶的困難,併成了國小生學英語的瓶頸。

反思三:國小英語教師應有發展意識

一直以來,人們國小英語教師的語言知識能力要求不高,認為國小英語簡單,不需要太好的語言功底,只要有良好的教學技能就可以了。其實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同樣英語作為人們最廣泛的交際用語之一,更是隨着高科技的迅猛發展而日新月異地變化着。如果我們的英語教師固步自封,不求進取,那麼不但自己的語言知識很快陳舊落伍,誤人子弟,而且會被時代所淘汰。

我們的英語教師不跟上時代的步伐,不堅持不斷地學習和接受新事物,不瞭解現代英語發展的現狀和趨勢,那麼,我們所教出來的學生一旦離開學校走向社會,他們會發現他們所學的英語是多麼書呆子氣。而教師自己則可能甚至連國小生們所津津樂道的一些常用語也可能會出現理解性的錯誤。

反思四:國小英語教師應有文化意識

在國小英語的教學中,因為課文的簡單易懂,所含的信息量少的緣故,很多國小英語教師忽視了文化對語言的影響,而導致了一些語言情景的不真實,和虛假的語言的產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是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詞彙是文化信息的主要濃縮。對英語詞彙的準確理解,和對語言環境的認識和創設和把握,需要對文化的比較深刻的理解。外族文化知識的獲得,主要是通過對該族文化歷史的研究和學習,通過對該族語言文學作品的研讀,通過對該族文化生活習慣、生活方式的瞭解。而讀原版英語經典著作的學習,是達到這三條的捷徑。

課堂、教師、書本,特別是電腦將學生和世界信息知識庫連接了起來。強烈的文字、圖象和音響效果,會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學習成為學生自我的需要和樂趣。用電腦作為教學手段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增強教學效果,減輕教師勞動強度,更增加教學的拓展性、科學性和嚴謹性。電腦為教師和學生打開了世界世紀之門,提供了最新的信息和知識,為隨時掌握世界最新信息創造了先決條件,課堂教學再也不會枯燥。

國小語文教育反思 篇13

反思一:

靠持續不斷的語言知識,而不是“玩”來培養學生持久的興趣

國小英語教學是要重視培養興趣,但不能單靠唱 ,玩 ,單靠唱歌遊戲不能培養學生持久的興趣。新鮮勁兒一過,孩子們就會厭倦。所以,唱歌遊戲應該作為國小生學習英語語言知識、技能的一些手段,而不是培養興趣的手段。我們可以採用多種手段幫助國小生在記憶力強的時期多記單詞,多學習語言規則,並儘可能多創造模仿的機會,提高學生的語音和語調。在英語學習中,聽、説、讀、寫、譯五種能力是可以互補的。真正做到聽説先行,讀寫跟上。光聽説不讀寫,很難收到高效。只靠模仿不培養學習能力,也難減輕學習負擔。所以國小生還是應當認真進行語言學習。

反思二:

英語應用能力需要相應的詞彙。

“不學習語言規則、不掌握相當數量的詞彙,英語應用能力就是空中樓閣”。(包天仁語)俄羅斯通常在國中一年級開設英語課(相當於我國的國小5年級),每週3節課,第一學年即要求掌握約1300個英語詞彙,學生到高中畢業時要掌握1萬以上詞彙,基本可以讀懂英文原著。而我國現在對高中畢業生的要求是掌握20__詞彙(包括詞組),新研製的'課程標準'要求掌握4000個左右的詞彙。我們應該借鑑國外的經驗,儘快解決英語教學費時較多、收效較低的現狀。

而目前在國小的低年級的英語教學中,不要求學生掌握詞彙,而只要求學生能根據提示或圖片説出該單詞,其本質無非是要學生們死記硬背,鸚鵡學舌。由於國小生們沒有相應的讀音規則訓練,不熟悉詞彙的拼寫規則,單詞的音、形、意三者不能有效的結合在一起,因而導致了單詞記憶的困難,併成了國小生學英語的瓶頸。

反思三

國小英語教師應有發展意識

一向以來,人們國小英語教師的語言知識能力要求不高,認為國小英語簡單,不需要太好的語言功底,只要有良好的教學技能就可以了。其實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同樣英語作為人們最廣泛的交際用語之一,更是隨着高科技的迅猛發展而日新月異地變化着。如果我們的英語教師故步自封,不求進取,那麼不但自己的語言知識很快陳舊落伍,誤人子弟,而且會被時代所淘汰。

“Changing English in the changing world”。現代英語的變化,特別是口語方面的變化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體現出來:

1、隨着人們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更因為國際互聯網的形成,人們之間的交際變得越來越簡捷。説話簡單快捷,是現代人生活的一大特徵。現代英語在這方面的變化表現為“一字多用”。

2、隨着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現代英語詞彙急劇增加,並且我們發現,現代英語詞彙有相當一部分是取得新義的舊詞,如,“input”(輸入電子計算機的數據),“store”(電子計算機的儲存器),“drive”(計算機驅動器)等。

3、英國英語和美國英語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小。也許是美國對世界政治、經濟影響日益強大的原因,美國英語的影響也越來越大,特別是對青少年的影響越來越大,他們以使用美語和發美國音為時髦。

4、口語不斷侵入書面語。學過英語的人都知道,英語有正式、非正式、書面語,口語,方言,俚語之分,然而當今它們之間相互滲透的現象越來越普遍。

我們的英語教師不跟上時代的步伐,不堅持不斷地學習和接受新事物,不瞭解現代英語發展的現狀和趨勢,那麼,我們所教出來的學生一旦離開學校走向社會,他們會發現他們所學的英語是多麼bookish(書呆子氣)。而教師自己則可能甚至連國小生們所津津樂道的一些常用語也可能會出現理解性的錯誤。

反思四:

國小英語教師應有文化意識

在國小英語的教學中,因為課文的簡單易懂,所含的信息量少的緣故,很多國小英語教師忽視了文化對語言的影響,而導致了一些語言情景的不真實,和虛假的語言的產生。

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是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詞彙是文化信息的主要濃縮。對英語詞彙的準確理解,和對語言環境的認識和創設和把握,需要對文化的比較深刻的理解。外族文化知識的獲得,主要是通過對該族文化歷史的研究和學習,通過對該族語言文學作品的研讀,通過對該族文化生活習慣、生活方式的瞭解。而讀原版英語經典著作的學習,是達到這三條的捷徑。

反思九:

目前,國小英語作為了主課.讓我幾多歡喜幾多憂愁.驀然回首,自己已經工作了14年了。以前的輕鬆日子一去不復返."有壓力就有動力."我要積極調整好心態.把熱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有反思就有進步.我們要經常反思我們的工作。我們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會存在着一些問題。一、小組合作沒有生成,變成了簡單的機械重複。二、課堂激勵語言和方式不地道。三、課前與學生交流使用的語言無意義。四、教學方法和手段缺少目的性和實效性。五、對學生,尤其是後進生的關注不夠,兩極分化。六、缺少教學反饋,讓學生運用學到的語言進行自主表達(即説和寫)的教學效果檢驗過程不夠。七、提供給學生的語言太少。

對於課堂存在的問題,我們要“對症下藥”,“因材施教”。我們一定要加大語言的輸入量,注意語言的積累。“語言是有聲的,所以語言的積累是聽和説的積累;語言是有形的,所以語言的積累是讀和寫的積累;語言是有情的,所以語言的積累是情感交流的積累。”我們的教學設計要“可言可語”,教學方法要“有言有語”,教學過程要“又言又語”。我們要使用準確的教學語言,注意語音語調,尤其是句子的重音;減少機械性模仿和重複,給予學生更多時間和更多的學習內容;聽力訓練時使用清晰、地道的聽力材料,聽的同時不要讓學生看材料;不提倡書空,建議讓學生用紙、筆來書寫,以便教師檢查等等。

作為一名國小英語教師,我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教學技能和教學智慧。令英語課堂教學既具科學性、有效性,更具藝術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qww8o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