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國小語文教育教學反思(通用17篇)

國小語文教育教學反思(通用17篇)

國小語文教育教學反思 篇1

《可愛的草塘》教學反思

國小語文教育教學反思(通用17篇)

《可愛的草塘》一課編排意圖:一是繼續訓練用比較快的速度閲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二是抓住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而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是本文的教學重點。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及特點,在教學時,對重點的突破訓練較到位,能按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形成思路,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從課文中尋找關於作者情感變化的句子。讓學生邊讀邊思,從中體會作者情感的變化是由呆膩——驚喜——讚歎——愛戀。這一變化過程的根本原因是作者對北大荒、對草塘的認識逐漸加深,對草塘的愛也逐漸加深而產生的。這樣引導,使學生感悟到作者的表達順序。

在進行借景敍情方法訓練時,從“我愛北大荒”這一中心出發,讓學生找出課文中幾處對景色描寫的語段。通過品味、揣摩,體會各自所表達的情感,以及他們之間的聯繫,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這樣處理教材有利於知識類化、系統化,也便於在“訓”的過程中扶、放結合,給學生遷移運用的機會,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至於對景色描寫的語段的訓練,側重對草塘美景的訓練,忽視了草塘風光奇特的指導。通過反思,頗有感受。要引導學生從學習草塘美景這一部分內容中得出的學習方法,遷移到學習草塘風光奇特這部分內容上來,實現學法遷移。這一環節沒有實施深感遺憾。

最後對朗讀指導訓練不夠,應如何指導朗讀呢?通過反思,朗讀草塘美景用驚喜、愉快、讚美的感情去讀,整個段落語氣要輕柔。朗讀時,還要引導學生去體會想象,在頭腦中浮現畫面與作者一起進入“這草塘真美啊”的情境中。小河奇特這一部分,應用讚美、驚喜、戀戀不捨的語氣讀出作者對北大荒的喜愛之情,特別文中描寫小河的排比句朗讀時,要指導學生從停頓、重音、節奏三方面把握好。

《林海》教學反思

《林海》這篇文章選自老舍訪問內蒙的遊記《內蒙風光》,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大興安嶺的美麗風光,作者一次次產生親切與舒服之感,抒發了對祖國美麗河山的熱愛,讚美了大興安嶺在祖國經濟建設和政治穩定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和所做的貢獻。

我在教學本課,首先抓住了文中作者的情感主線——親切與舒服,步步深入激發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最後使學生達到情感的昇華,整個教學過程中感到比較成功之處有:

1、抓文章中作者情感。

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讓學生在文中找出作者多次出現的“親切、舒服”,通過圖片和影像反覆有感情朗讀,讓學生與作者產生同樣的情感,從而讚美了大興安嶺在祖國經濟建設和政治穩定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和所做的貢獻。

2,在教學中體現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在整體感知中“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朗讀方法,在小組讀,然後全班讀,抽學生進行評價,然後再反覆讀”在讀中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給學生充分的自由度,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也體現了新的學習方式,在這段學習過程中學生表現得積極踴躍,討論熱烈,學習效果良好,課程氣氛比較活躍,學生真正地都動起來了。

3,角色表演。

教學過程的最後一個環節,也就是角色表演時,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達對林海的愛”這一設計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頓時課堂活躍起來,朗誦詩的、寫詩的、唱歌的、畫畫的、……將課堂的氣氛推向了高潮。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也有不足之處,例如:學生對大興安嶺的美景瞭解不夠,在加上學生的朗讀水平還不高,對朗讀的指導還需加強,以情動人的“品讀”還不夠,大膽放手的“自讀”,讀寫結合的“創讀”等還不夠,在資料彙報方面,許多學生家庭沒電腦,可查文字資料或圖片資料有限,不能讓學生對興安嶺有更多的瞭解。

國小語文教育教學反思 篇2

美國教育家杜威曾説過:“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教育,就意味着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生活!”作為五年級語文教師的我,也不斷在反思:應該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如何讓孩子在我的課堂上感受到語文的魅力,培養對語文的熱愛?我覺得一節好的語文課可以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 在情感共鳴中學習語文。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學校裏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裏裝進另一個頭腦裏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例如《母親的呼喚》一課,以"母親的呼喚"為線索,寫了作者兒時的三件小事,平凡真實,感人至深。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我設計了一段充滿激情的導語:“有一個人,你永遠佔據在她心最柔軟的地方,她願意用一生來愛你,這個人叫母親。讓我們深情地呼喚她的名字——母親。母親,多麼熟悉的字眼,從小到大,母親給了我們無窮的關懷和疼愛,讓我們帶着感恩的心,再一次深情地呼喚——母親。隨着歲月的流逝,母親一天天變老,然而,永遠不變的是母親那一聲聲悠長而温暖的呼喚——母親的呼喚。母親的呼喚,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聲音。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母親的呼喚》這篇課文,再次感受一下母親的呼喚裏包含的愛和暖。”簡短的一段話,開啟了學生感情的閘門。正是基於對自己母親的熱愛,學生才漸漸走進了作者的心靈,與作者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對理解課文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二、重視情境創設,激發學習興趣。

《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師要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以任務驅動學習,激活學生已有的經驗,指導學生體驗和感悟學習內容。”一年多的語文教學,讓我對這句話有了深刻的體驗。的確,語文教學離不開情境,在課堂上,如何有效地把學生帶入一個有聲、有色、有情、有形的情境世界呢?我覺得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展開: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課堂上,教師要大膽地讓學生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盡情地展示自己。每學習一篇新課文前,我都鼓勵學生儘可能地蒐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知識。上課時,同學們都希望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給大家,這樣,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學生們都表現得十分積極,而且極大的豐富了知識的儲備量。

2、引領孩子去讀書。

葉聖陶先生曾説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麼,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後,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練習、鞏固、提高。基於這個思想,我經常蒐集課外閲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閲讀。另外,我還結合教材所涉及到的內容,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開展課外閲讀,使學生儘量領悟不同類型的文章的寫作技巧;同時,鼓勵學生閲讀中外兒童名著,領略書中的精妙所在。我們班還設立了圖書角,讓同學們捐贈出自己喜愛的圖書,作為公共資源分享給更多的同學,豐富了學生們的課外閲讀。

3、引進生活的活水。

於漪老師提出:“語文應和生活相聯繫,把語文學習擠到狹小的課堂裏,擠到無窮無盡的練習中,學生幾乎不讀書不看報,與自然接觸少,與社會接觸少,學語文的源頭活水被堵塞,積澱儲存少得可憐,又怎能學好語文呢?”所以在教學中經常引進生活的活水,運用多種課型,採取多種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可以充分調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語文課堂教學以及自己短短的語文教學經歷,特別是在整體批閲了學生的作文之後,我真正地意識到:國小語文學習離不開生活,只有學生把在課本中學到的知識用到對周圍生活的觀察、品味、描寫中,才能真正地學好語文、用好語文。因此,我不斷鼓勵我的學生堅持觀察周圍的一切,要養成從生活中汲取養分的好習慣,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我想信,久而久之,生活中的一切都會演變成學生學好語文、用好語文的豐富資源。

總之,我期盼着:我的語文課堂會變成孩子們學習知識、放飛夢想的理想舞台。

國小語文教育教學反思 篇3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是一種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複雜性活動。在我校倡導的高效課堂的改革下,作為語文老師,如何才能真正理解高效課堂並真正實現高效課堂呢?通過學習與實踐,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對高效課堂的幾點淺薄的認識。

一、 課堂導語設計的有效性。

在我校的高效課堂模式裏,導入是一個重要步驟,而我也覺得導語的設計是否有效,往往關係到教學效果的好壞。成功的導誤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 激發興趣,設置懸念

孔子曾説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國小語文教材的課文內容很豐富,在設計導語時首先要考慮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喚起學生的注意力,拓展學生的思維時空,使學生處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憤”“悱”之中

2、突破重點,切忌生硬

導語設計切忌“作者生平”、“時代背景”、“中心思想”等內容的簡單羅列,過已經在宂長機械的導語,除了有喧賓奪主之嫌外,還容易使學生疲勞、厭惡甚至注意力不集中。

二、 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1、課堂問題設計必須有效

首先設計的問題要有明確的目的性,緊扣教學目標,能夠激起思考。因此要從教材的實際出發,鑽研教材,認清教材的知識內容,把握教材特點,明確教學要求,確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其次,設計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思考價值,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能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引導他們生動活潑地學習,使他們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對知識融會貫通,從而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提問方式的有效性

好的提問方式應把注意力放在激發學生的思維過程上,提出一些能夠與學生基礎相適應並能引導學生思考的問題,而且有一些思考含量。努力給學生創造思考的條件,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思維開闊,而不是迫不及待地直奔結果。如果僅僅只要求回答是與否,浪費時間也沒有效果,因此,課堂提問不在數量,而在提問的思維含量。提問的時機、提問的方式選擇得當,能活躍課堂氣氛、啟發思維、發展智力。

3、 問題要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能力

教師對課堂中所提問的問題應在備課時精挑細選,嚴格控制數量,克服課堂提問的隨意性。要做到數量適中,也要避免兩種傾向,太多或太少。提問太多,學生沒有思考迴旋的餘地,對所學知識難以理解、消化;提問太少,講授太多,學生難有參與的機會,最終會產生厭倦情緒。

三、 引導學生選擇有效的學習方式。

首先,提倡學生合作學習。“合作學習”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放手在小組內討論,尋找解決策略,教師所做的正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工作。在小組合作學習、交流中,學生要發言,要聽取同學的意見,在評價中要當小老師。這樣學生參與的面和質都得到了提高,主體地位更加突出。在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時機是很多的,可以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不少新知識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後,大部分能解決問題,只要讓學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師稍加點撥即可,節約大量時間,讓學生在練習中鞏固發展。

其次,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如有一次做完課堂練習,我有意識地讓學生們互相學習,發現別人的優勢,我讓學生互相參觀試卷,然後説出自己認為練習做得最好的同學,學習差的學生説了優生的名字,同樣學習優的學生也有説學習差的學生名字。他們都在找別人的閃光點。這樣的學習形式有利已經在學生之間的互相學習。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當老師容易,當好老師就不容易了,上課很簡單,但要上好高效課堂就不簡單了。影響課堂的因素很多,為了使自己的語文課堂教學能更有效直至高效,還不僅僅要以模式和理論作指導,更需要不斷探索。

國小語文教育教學反思 篇4

在《兩隻小獅子》這一課的教學中,看着學生童趣盎燃的表演,聽着學生朗朗的讀書聲,我感受到了學生髮自內心的快樂。在教學中,我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童話”般的情境,為學生搭建了一個激發想象、釋放才智的平台,充分發揮自主式、參與式的教學優勢,把課堂還給學生,使每個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滿意之處有以下兩點: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做到了深掘教材,敢於創新,為學生創造了思維、想象、表達的寬鬆環境。如讓學生思考:看到懶獅子這樣,你想對它説些什麼?在學生思考的同時,教師予以點撥、誘導,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發揮想象。

在教學活動中,我創設情境以夥伴的身份來到學生中間活動、表演,完全捨棄了“師道尊嚴”。課堂上突出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實現了師生間平等對話。

上完這節“童話課”,我深切地領悟到,要使學生主動、富有個性地學習,必須從學生這一主體出發,在課堂上為他們栽下一棵枝繁葉茂的梧桐樹,為他們創設一個揮灑自我的樂園,從而實現“我喜歡學”。

同時,也讓我感到情境教學,對於低年級學生猶如“靈秀之泉”,滋潤着他們的心田,對培養情感、啟迪思維、發揮學生主體,培養學生的參與性、自主性、創造性,審美情趣,提高綜合素質都有積極作用。

另外值得我深思的是,作為新時代的教師,要創造性地運用教材資源,挖掘教材,活用教材,拓展教材,全方位地發揮自身的創造力和能動性,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情境。

教完了課文,反思整節課的教學,我認為自己能夠以學生為主體,比較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滿意之處有以下兩點:

一 歌曲引入,瞭解人物,創設情境

1、播放大家熟悉的歌曲《春天的故事》,讓學生説説歌曲中的老人是誰,讓學生了解多少就説多少。

2、讓學生讀着課文,清晰地感覺爺爺用行動實踐着他説的話,你看,81歲高齡的他“額頭已經佈滿汗珠,仍不肯休息”“他挑選了一棵茁壯的柏樹苗,小心地移入樹坑,又揮鍬填了幾鍬土…..”那份認真,那份執着,讓人感到不僅僅是在栽樹,而是在播下一個心願,在精心地描繪美好的未來。

二 讓學生抓關鍵詞句進行品讀

1、我們一起來讀“只見他手握鐵鍬,興致勃勃地挖着樹坑,額頭上已經佈滿汗珠,仍不肯休息。”讓學生抓住“興致勃勃”“ 佈滿汗珠,仍不肯休息”進行理解和體會,讓學生説説從這些詞中體會到了什麼。

2、“他站在幾步之外仔細看看,覺得不很直,連聲説:“不行,不行!又走上前把樹苗扶正。”讓學生抓住“仔細”“ 連聲”等詞進行品讀,這樣學生不但瞭解文中的內容,還走進了萬象更新的春天。

三 不足之處

這篇課文難度較大,再加上自己的教學經驗還不夠豐富,探索不夠深入,學生對課文內容理解不夠透徹,我將它做為一個新的起點,不斷改進,更上一層樓。

《歡慶》第一課時的教學反思

(一)注重多學科的交融,激發學習興趣

“語文教學不僅只是單學科的教學,更是多學科的融合。”孩子對於藝術的

感受力就比較強烈、比較敏感。所以,我以音樂導入,配以“歡慶”的圖畫,以此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在課堂中融情入畫,融樂入文,在朗讀感悟中配動作,使語文不單單是語文,更是人文、文化。我們的語文課堂其實是融音樂、美術、歷史等諸多方面的綜合體,孩子在這樣的語文課堂中體會到其中藴含的深刻文化,使他們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在我教學“田野獻上金黃的果實”時,當學生看到課件播放的累累碩果的畫面,都情不自禁地叫起來“好想吃啊!”“真美!”“真想嘗一個!” ……更如,讓學生表達“獻上”、“舉起”、“飛着”、“奏起”等動作詞時,學生的熱情更是高漲。在這種多形式的教學中非常積極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情感,激發了孩子的各項潛能,讓語文學習與其他學科互動,交叉相融,使學生學得愉快,學得活潑,學得有效。

(二)感悟文本深層,提高閲讀能力

這首詩歌言簡意賅,它所描寫的是表現國慶的熱烈場面。學生讀起本文來

朗朗上口,很容易由讀成誦。然而教師在教學中常常會忽略文本內在的意義,文本的這種極具隱蔽性的生命意義,只有用感性的方式才能顯現出來,而且也只有當閲讀主體對文本的這種生命意義有所覺悟、有所觸動時,文本的生命意義才會真正生存。案例中讀悟課文前四句詩句的教學,我讓學生自讀自悟,接着讓學生在躍躍欲試中配上動作自由讀,這就使學生帶着對閲讀的理解,以個性化的方式走進文本,還原語言的形象,感受語言的情感。在閲讀中我通過讓學生充分想象來深刻感悟語言,如“田野獻上金黃果實,楓林舉起火紅的旗幟”時,讓生僅憑想象或一些課外知識説説你眼前彷彿出現什麼,看到什麼?做到“眼前有景,心中有物”,這樣讀起來才會讀中有感;而且學生在讀中邊讀邊質疑,解惑再讀,這樣反反覆覆,學生自然而然對文本就加深了印象,使他們在“讀”這一感性的學習方式中,在表達閲讀感受中,理解教材、感悟教材內在的藴意。

(三)捕捉課堂生成,珍視獨特感受

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盧梭曾説“兒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

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 學生作為一個個性鮮明的生命個體,生活經驗有着很大的差別,將其帶入閲讀活動時,他們的心智活動也是各不相同,在課堂中由此產生的獨特的感受既無法預設也很難預知,全憑學生的自然生成。本堂課中,學生就帶着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來接觸文本,在分析前四句詩時,我就質疑“四句你們讀懂了嗎?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讓學生在小組內合作交流,自主解決問題,當時學生提了許多各種各樣的問題“老師,為什麼説果實是金黃的?”“旗幟是什麼?”“楓林跟旗幟有什麼關係?”“鴿子有很多種的,為什麼要説是潔白,而不説灰色呢?”“大海會唱歌嗎?” ……孩子們思維的閘門一但被打開,語言思維就如泉水噴湧而出;這也是課堂教學的生成例子。看着孩子們精彩的表現,此時,我只充當質疑中的一個引導者,兒童表達獨特見解的諦聽者。如果當時我怕“亂”、怕“錯”,怕學生“節外生枝”而制止他們跳躍的思維,那必將抹殺學生的學習熱情。所以,我尊重學生獨特的閲讀感受,讓學生自主地讀、説,讓學生自已詮釋問題,將課堂真正還給他們。當然,課堂教學,尤其是語文課堂教學,不是一成不變的,孩子們急於表現,急於交流,而隨機生成的問題有許多也是我們備課時無法預知的。本堂課我慚愧的是,我把孩子們估計得太低,孩子們的學生真的不是單純的接受知識的過程,他們是創造者;在學生課堂質疑的一個環節中,正當我為學生的精彩問題與回答而滿意時,打算繼續下個環節時,一雙小手舉了起來,問道:“藍天上的鴿子為什麼是潔白的,而不是其它顏色的呢?”當時,我因為學生的質疑詮釋已用去了半節課的時間,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問題,我就只是敷衍一下。後來,課後想想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如果當時我能抓住這個課堂生成點,由它點出祖國和平祥和的景象,潔白的鴿子代表着純結,美好的生活,那必將成為本課的亮點之一。而我卻放棄了這一契機。所以,我真切的感受到面對孩子們的想法和體驗,你只有真正的尊重他們,尊重他們的“獨特的閲讀感受”,你才能真正做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

(四)強化語言積累,凸出課堂語文味

語文教學不是不要知識的教學,對於處於低年段的基礎教育階段,教師更應重點應用語言教學,重在言語能力的培養。但實驗新課程以來,從形式上看,課程改革後的書談化了語文訓練這一方面,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如何科學的訓練也是一線老師一直探討的問題。本課中我也在不斷的探索中,在理解課文時,我就充分的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如:在開頭導入,讓生觀看了錄像理解了歡慶一詞的意義後,讓生學以致用,除了説“歡慶國慶”之外,還能説歡慶什麼?有了前面成功引入的基礎,“歡慶____”這樣的説話訓練就自然水到渠成;另外,我還做課堂詞語的搭配練習,在讓學生把打亂的詞語拼成完整的句子時,學生就從中發現了怎樣搭配詞語,組織語言文字的合理性,都大膽暢談自已是如何把這些打亂的詞語找到自已的“家”:有學生説“我覺得旗幟就只能舉起,就像我們升國旗一樣慢慢往上升。”“鴿子它有翅膀,所以得用飛着!”“田野要跟金黃的果實對,因為只有田野裏才有各式各樣的果實。” ……學生用稚嫩的想法説着自已的發現,讓我設計這一環節得到了意想之外的效果,適時的強化了學生語言的積累和運用。語文課就應當如此,發展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凸顯語文課堂的語文味。

總之,在課堂中,抓住學生對文本的體驗,給他們創造一個自由、寬鬆的空間,給他們創造一片展現想象的天地,使他們得到學習的快樂,在快樂中學習!

國小語文教育教學反思 篇5

《可愛的草塘》教學反思

《可愛的草塘》一課編排意圖:一是繼續訓練用比較快的速度閲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二是抓住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而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是本文的教學重點。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及特點,在教學時,對重點的突破訓練較到位,能按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形成思路,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從課文中尋找關於作者情感變化的句子。讓學生邊讀邊思,從中體會作者情感的變化是由呆膩——驚喜——讚歎——愛戀。這一變化過程的根本原因是作者對北大荒、對草塘的認識逐漸加深,對草塘的愛也逐漸加深而產生的。這樣引導,使學生感悟到作者的表達順序。

在進行借景敍情方法訓練時,從“我愛北大荒”這一中心出發,讓學生找出課文中幾處對景色描寫的語段。通過品味、揣摩,體會各自所表達的情感,以及他們之間的聯繫,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這樣處理教材有利於知識類化、系統化,也便於在“訓”的過程中扶、放結合,給學生遷移運用的機會,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至於對景色描寫的語段的訓練,側重對草塘美景的訓練,忽視了草塘風光奇特的指導。通過反思,頗有感受。要引導學生從學習草塘美景這一部分內容中得出的學習方法,遷移到學習草塘風光奇特這部分內容上來,實現學法遷移。這一環節沒有實施深感遺憾。

最後對朗讀指導訓練不夠,應如何指導朗讀呢?通過反思,朗讀草塘美景用驚喜、愉快、讚美的感情去讀,整個段落語氣要輕柔。朗讀時,還要引導學生去體會想象,在頭腦中浮現畫面與作者一起進入“這草塘真美啊”的情境中。小河奇特這一部分,應用讚美、驚喜、戀戀不捨的語氣讀出作者對北大荒的喜愛之情,特別文中描寫小河的排比句朗讀時,要指導學生從停頓、重音、節奏三方面把握好。

《林海》教學反思

《林海》這篇文章選自老舍訪問內蒙的遊記《內蒙風光》,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大興安嶺的美麗風光,作者一次次產生親切與舒服之感,抒發了對祖國美麗河山的熱愛,讚美了大興安嶺在祖國經濟建設和政治穩定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和所做的貢獻。

我在教學本課,首先抓住了文中作者的情感主線——親切與舒服,步步深入激發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最後使學生達到情感的昇華,整個教學過程中感到比較成功之處有:

1、抓文章中作者情感。

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讓學生在文中找出作者多次出現的“親切、舒服”,通過圖片和影像反覆有感情朗讀,讓學生與作者產生同樣的情感,從而讚美了大興安嶺在祖國經濟建設和政治穩定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和所做的貢獻。

2,在教學中體現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在整體感知中“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朗讀方法,在小組讀,然後全班讀,抽學生進行評價,然後再反覆讀”在讀中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給學生充分的自由度,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也體現了新的學習方式,在這段學習過程中學生表現得積極踴躍,討論熱烈,學習效果良好,課程氣氛比較活躍,學生真正地都動起來了。

3,角色表演。

教學過程的最後一個環節,也就是角色表演時,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達對林海的愛”這一設計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頓時課堂活躍起來,朗誦詩的、寫詩的、唱歌的、畫畫的、……將課堂的氣氛推向了高潮。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也有不足之處,例如:學生對大興安嶺的美景瞭解不夠,在加上學生的朗讀水平還不高,對朗讀的指導還需加強,以情動人的“品讀”還不夠,大膽放手的“自讀”,讀寫結合的“創讀”等還不夠,在資料彙報方面,許多學生家庭沒電腦,可查文字資料或圖片資料有限,不能讓學生對興安嶺有更多的瞭解。

國小語文教育教學反思 篇6

美國教育家杜威曾説過:“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教育,就意味着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生活!”作為五年級語文教師的我,也不斷在反思:應該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如何讓孩子在我的課堂上感受到語文的魅力,培養對語文的熱愛?我覺得一節好的語文課可以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 在情感共鳴中學習語文。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學校裏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裏裝進另一個頭腦裏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例如《母親的呼喚》一課,以"母親的呼喚"為線索,寫了作者兒時的三件小事,平凡真實,感人至深。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我設計了一段充滿激情的導語:“有一個人,你永遠佔據在她心最柔軟的地方,她願意用一生來愛你,這個人叫母親。讓我們深情地呼喚她的名字——母親。母親,多麼熟悉的字眼,從小到大,母親給了我們無窮的關懷和疼愛,讓我們帶着感恩的心,再一次深情地呼喚——母親。隨着歲月的流逝,母親一天天變老,然而,永遠不變的是母親那一聲聲悠長而温暖的呼喚——母親的呼喚。母親的呼喚,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聲音。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母親的呼喚》這篇課文,再次感受一下母親的呼喚裏包含的愛和暖。”簡短的一段話,開啟了學生感情的閘門。正是基於對自己母親的熱愛,學生才漸漸走進了作者的心靈,與作者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對理解課文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二、重視情境創設,激發學習興趣。

《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師要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以任務驅動學習,激活學生已有的經驗,指導學生體驗和感悟學習內容。”一年多的語文教學,讓我對這句話有了深刻的體驗。的確,語文教學離不開情境,在課堂上,如何有效地把學生帶入一個有聲、有色、有情、有形的情境世界呢?我覺得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展開: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課堂上,教師要大膽地讓學生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盡情地展示自己。每學習一篇新課文前,我都鼓勵學生儘可能地蒐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知識。上課時,同學們都希望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給大家,這樣,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學生們都表現得十分積極,而且極大的豐富了知識的儲備量。

2、引領孩子去讀書。

葉聖陶先生曾説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麼,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後,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練習、鞏固、提高。基於這個思想,我經常蒐集課外閲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閲讀。另外,我還結合教材所涉及到的內容,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開展課外閲讀,使學生儘量領悟不同類型的文章的寫作技巧;同時,鼓勵學生閲讀中外兒童名著,領略書中的精妙所在。我們班還設立了圖書角,讓同學們捐贈出自己喜愛的圖書,作為公共資源分享給更多的同學,豐富了學生們的課外閲讀。

3、引進生活的活水。

於漪老師提出:“語文應和生活相聯繫,把語文學習擠到狹小的課堂裏,擠到無窮無盡的練習中,學生幾乎不讀書不看報,與自然接觸少,與社會接觸少,學語文的源頭活水被堵塞,積澱儲存少得可憐,又怎能學好語文呢?”所以在教學中經常引進生活的活水,運用多種課型,採取多種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可以充分調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語文課堂教學以及自己短短的語文教學經歷,特別是在整體批閲了學生的作文之後,我真正地意識到:國小語文學習離不開生活,只有學生把在課本中學到的知識用到對周圍生活的觀察、品味、描寫中,才能真正地學好語文、用好語文。因此,我不斷鼓勵我的學生堅持觀察周圍的一切,要養成從生活中汲取養分的好習慣,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我想信,久而久之,生活中的一切都會演變成學生學好語文、用好語文的豐富資源。

總之,我期盼着:我的語文課堂會變成孩子們學習知識、放飛夢想的理想舞台。

國小語文教育教學反思 篇7

《荔枝》一文教後反思

曾幾何時,隨着現代教學手段的引入課堂,教師的範讀,板書漸漸逝去,幾乎銷聲匿跡……。記得,開學初教《荔枝》一文時,本想用錄音機朗讀全文引入新課的教學。恰巧那天停電,計劃泡湯,靈機一動,何不來一下“範讀”呢?於是,我手捧課本搖頭擺腦,聲情並茂地讀了起來。不一會兒,我覺得教室裏格外的安靜,抬眼一瞥,連“不法分子”今天也乖巧多了。一口氣讀完了全文,我被偉大的母愛所震撼,心中湧起一股“報得三春暉”的感恩之情,再看看我的學生,有的還沉浸在母愛的温馨之中,有的睜得大大的眼睛還噙着淚花,有的用小手正拭着眼邊的淚水……多感人的一幕啊,真是不曾預約的精彩!比以往任何一節新課的導入效果都好。我心旌不禁一顫:好一個範讀,以情激情;好一個範讀,引領孩子們全身心地走進文本中,走進作者的心靈之中。

我激動不已,今天這節課收穫太大了。我懷舊,我感悟——閲讀教學離不開教師的範讀!美國心理學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發現,學生接受信息的總效果=7%文字+38%語調+55%面部表情。可見,教師聲情並茂的範讀能喚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產生強烈的閲讀慾望,產生豐富的情感想象,與作者共鳴,與作品中的人物共鳴。因此,教師的範讀十分的重要,必須引起我們語文教師的重視,努力在範讀中做到:“設身處地,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務期盡情地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瞭解作者當時説什麼,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我追尋,我反思——教師的範讀確是閲讀教學中的一種有效方法,美美的朗讀,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個性化,創意性閲讀課文的積極性,主動性,而且可以打動學生,以情激情,在學習課文時能夠更好地自主探究。歸來吧,閲讀教學中教師的範讀:

1、教師的範讀能誘發學生情感的波瀾。

教師精彩的範讀,不僅濃縮了教師領悟教材的深刻體會,而且伴隨着教師的範讀。課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嚮往,就會像一股清泉流淌學生稚嫩的心田,誘發學生情感的波瀾。閲讀,沒有感情的投入,是得不到回報的,或回報甚微!這情感的投入,情感的薰陶,無疑為學生自主探究課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教師的範讀能更有效地指導個性化的朗讀。

記得徐世英先生是這樣理解講解和朗讀的,他説:“講解是鑽進文中,朗讀是躍出紙外賦予作品生命,使人感受,使人融貫、顯現。在某種意義上講,朗讀比講解更重要。”因此,在閲讀教學中,教師聲情並茂地範讀,學生可以視其人,聞其聲,悟其情,直接領略教師範讀時的語調、神情、情感,進而體會課文的內容和感情基調。在學生有所感悟的基礎上,教師就能更有效地指導學生的個性化朗讀。

3、教師的範讀能讀出好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 。

於永正老師説過:“對兒童來説,‘正統’不如‘卡通’。”教師的範讀就是一種卡通,一種現實的,直接的指導。在鑽研領悟教材的基礎上教師倘若能在教學中選擇恰當的時機,或在學生讀文前或當學生讀得不盡人意時,處於“憤,悱”之時,教師範讀一番,將會是事半功倍。在上優美抒情的課文時,教師更應用情用心地讀,把孩子們帶入盡善盡美之中。如閲讀《索溪峪的“野”》一課時,有這樣一個自然段:“索溪像是一個從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會兒纏繞着山奔跑,一會兒撅着屁股,賭着氣又自個兒鬧去了。……”在我抒情地範讀後,學生也“蹦跳而出”、“纏繞”着,“撅着屁股”、“賭着氣”地讀起來了,讀的有聲有色,美極了!這樣,課文讀懂了,讀出味來了,如臨其境,不但讀出了好的教學方法,也有效地改變了語文課堂教學的學習方式。

教師的範讀是那麼原始,那麼簡單,“走點老路”返樸歸真。別擔心!興許語文閲讀教學本該如此!

國小語文教育教學反思 篇8

《四個太陽》教學反思

教學本課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採用多種教學手段等帶領學生愉快地進入情境,從而達到學習的目的。

一 滿意之處:

1 注重講讀訓練,達到從感悟到積累

本節課的設計緊扣新課程的觀念,我注重創設寬鬆和諧的自主學習氛圍,在教學中,我予以學生充分讀書的時間和空間,採用錄音讀、師範讀、自由讀、同桌對背,小組背、男女生對背、集體背誦等多種形式,還通過富有激勵性的評價語言,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水到渠成,熟讀成誦,達到對語言的感知,感悟和積累。

2 創設情境,培養説話能力

在本課教學中,我注重了從生活現象入手,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學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進行教學,不僅有效地利用了生活資源,在課堂上營造了濃厚的生活氛圍,而且把學習語文與認識事物相聯繫結合起來,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髮揮想象的空間,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孩子們説一説,議一議:為什麼要給春天畫個彩色的太陽?

二 不滿意的

1.由於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在拓展練習這一環節時課堂紀律較亂,誤了一些時間,以後要在組織教學工作要努力。

2.教學時對過程的評價太少,特別是小組的合作學習,而且評價的方式也太單一,如果在學生談議的時候適當地增加一些學生的互評,小組之間的互評的話,效果會更好,我想這樣不僅評價方式多樣化,而且促使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創造性充分發揮。

國小語文教育教學反思 篇9

在《兩隻小獅子》這一課的教學中,看着學生童趣盎燃的表演,聽着學生朗朗的讀書聲,我感受到了學生髮自內心的快樂。在教學中,我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童話”般的情境,為學生搭建了一個激發想象、釋放才智的平台,充分發揮自主式、參與式的教學優勢,把課堂還給學生,使每個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滿意之處有以下兩點: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做到了深掘教材,敢於創新,為學生創造了思維、想象、表達的寬鬆環境。如讓學生思考:看到懶獅子這樣,你想對它説些什麼?在學生思考的同時,教師予以點撥、誘導,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發揮想象。

在教學活動中,我創設情境以夥伴的身份來到學生中間活動、表演,完全捨棄了“師道尊嚴”。課堂上突出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實現了師生間平等對話。

上完這節“童話課”,我深切地領悟到,要使學生主動、富有個性地學習,必須從學生這一主體出發,在課堂上為他們栽下一棵枝繁葉茂的梧桐樹,為他們創設一個揮灑自我的樂園,從而實現“我喜歡學”。

同時,也讓我感到情境教學,對於低年級學生猶如“靈秀之泉”,滋潤着他們的心田,對培養情感、啟迪思維、發揮學生主體,培養學生的參與性、自主性、創造性,審美情趣,提高綜合素質都有積極作用。

另外值得我深思的是,作為新時代的教師,要創造性地運用教材資源,挖掘教材,活用教材,拓展教材,全方位地發揮自身的創造力和能動性,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情境。

《鄧小平爺爺植樹》教學反思

教完了《鄧小平爺爺植樹》這篇課文,反思整節課的教學,我認為自己能夠以學生為主體,比較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滿意之處有以下兩點:

一 歌曲引入,瞭解人物,創設情境

1、播放大家熟悉的歌曲《春天的故事》,讓學生説説歌曲中的老人是誰,讓學生了解多少就説多少。

2、讓學生讀着課文,清晰地感覺鄧小平爺爺用行動實踐着他説的話,你看,81歲高齡的他“額頭已經佈滿汗珠,仍不肯休息”“他挑選了一棵茁壯的柏樹苗,小心地移入樹坑,又揮鍬填了幾鍬土…..”那份認真,那份執着,讓人感到不僅僅是在栽樹,而是在播下一個心願,在精心地描繪美好的未來。

二 讓學生抓關鍵詞句進行品讀

1、我們一起來讀“只見他手握鐵鍬,興致勃勃地挖着樹坑,額頭上已經佈滿汗珠,仍不肯休息。”讓學生抓住“興致勃勃”“ 佈滿汗珠,仍不肯休息”進行理解和體會,讓學生説説從這些詞中體會到了什麼。

2、“他站在幾步之外仔細看看,覺得不很直,連聲説:“不行,不行!又走上前把樹苗扶正。”讓學生抓住“仔細”“ 連聲”等詞進行品讀,這樣學生不但瞭解文中的內容,還走進了萬象更新的春天。

三 不足之處

這篇課文難度較大,再加上自己的教學經驗還不夠豐富,探索不夠深入,學生對課文內容理解不夠透徹,我將它做為一個新的起點,不斷改進,更上一層樓。

《歡慶》第一課時的教學反思

(一)注重多學科的交融,激發學習興趣

“語文教學不僅只是單學科的教學,更是多學科的融合。”孩子對於藝術的

感受力就比較強烈、比較敏感。所以,我以音樂導入,配以“歡慶”的圖畫,以此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在課堂中融情入畫,融樂入文,在朗讀感悟中配動作,使語文不單單是語文,更是人文、文化。我們的語文課堂其實是融音樂、美術、歷史等諸多方面的綜合體,孩子在這樣的語文課堂中體會到其中藴含的深刻文化,使他們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在我教學“田野獻上金黃的果實”時,當學生看到課件播放的累累碩果的畫面,都情不自禁地叫起來“好想吃啊!”“真美!”“真想嘗一個!” ……更如,讓學生表達“獻上”、“舉起”、“飛着”、“奏起”等動作詞時,學生的熱情更是高漲。在這種多形式的教學中非常積極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情感,激發了孩子的各項潛能,讓語文學習與其他學科互動,交叉相融,使學生學得愉快,學得活潑,學得有效。

(二)感悟文本深層,提高閲讀能力

這首詩歌言簡意賅,它所描寫的是表現國慶的熱烈場面。學生讀起本文來

朗朗上口,很容易由讀成誦。然而教師在教學中常常會忽略文本內在的意義,文本的這種極具隱蔽性的生命意義,只有用感性的方式才能顯現出來,而且也只有當閲讀主體對文本的這種生命意義有所覺悟、有所觸動時,文本的生命意義才會真正生存。案例中讀悟課文前四句詩句的教學,我讓學生自讀自悟,接着讓學生在躍躍欲試中配上動作自由讀,這就使學生帶着對閲讀的理解,以個性化的方式走進文本,還原語言的形象,感受語言的情感。在閲讀中我通過讓學生充分想象來深刻感悟語言,如“田野獻上金黃果實,楓林舉起火紅的旗幟”時,讓生僅憑想象或一些課外知識説説你眼前彷彿出現什麼,看到什麼?做到“眼前有景,心中有物”,這樣讀起來才會讀中有感;而且學生在讀中邊讀邊質疑,解惑再讀,這樣反反覆覆,學生自然而然對文本就加深了印象,使他們在“讀”這一感性的學習方式中,在表達閲讀感受中,理解教材、感悟教材內在的藴意。

(三)捕捉課堂生成,珍視獨特感受

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盧梭曾説“兒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

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 學生作為一個個性鮮明的生命個體,生活經驗有着很大的差別,將其帶入閲讀活動時,他們的心智活動也是各不相同,在課堂中由此產生的獨特的感受既無法預設也很難預知,全憑學生的自然生成。本堂課中,學生就帶着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來接觸文本,在分析前四句詩時,我就質疑“四句你們讀懂了嗎?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讓學生在小組內合作交流,自主解決問題,當時學生提了許多各種各樣的問題“老師,為什麼説果實是金黃的?”“旗幟是什麼?”“楓林跟旗幟有什麼關係?”“鴿子有很多種的,為什麼要説是潔白,而不説灰色呢?”“大海會唱歌嗎?” ……孩子們思維的閘門一但被打開,語言思維就如泉水噴湧而出;這也是課堂教學的生成例子。看着孩子們精彩的表現,此時,我只充當質疑中的一個引導者,兒童表達獨特見解的諦聽者。如果當時我怕“亂”、怕“錯”,怕學生“節外生枝”而制止他們跳躍的思維,那必將抹殺學生的學習熱情。所以,我尊重學生獨特的閲讀感受,讓學生自主地讀、説,讓學生自已詮釋問題,將課堂真正還給他們。當然,課堂教學,尤其是語文課堂教學,不是一成不變的,孩子們急於表現,急於交流,而隨機生成的問題有許多也是我們備課時無法預知的。本堂課我慚愧的是,我把孩子們估計得太低,孩子們的學生真的不是單純的接受知識的過程,他們是創造者;在學生課堂質疑的一個環節中,正當我為學生的精彩問題與回答而滿意時,打算繼續下個環節時,一雙小手舉了起來,問道:“藍天上的鴿子為什麼是潔白的,而不是其它顏色的呢?”當時,我因為學生的質疑詮釋已用去了半節課的時間,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問題,我就只是敷衍一下。後來,課後想想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如果當時我能抓住這個課堂生成點,由它點出祖國和平祥和的景象,潔白的鴿子代表着純結,美好的生活,那必將成為本課的亮點之一。而我卻放棄了這一契機。所以,我真切的感受到面對孩子們的想法和體驗,你只有真正的尊重他們,尊重他們的“獨特的閲讀感受”,你才能真正做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

(四)強化語言積累,凸出課堂語文味

語文教學不是不要知識的教學,對於處於低年段的基礎教育階段,教師更應重點應用語言教學,重在言語能力的培養。但實驗新課程以來,從形式上看,課程改革後的書談化了語文訓練這一方面,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如何科學的訓練也是一線老師一直探討的問題。本課中我也在不斷的探索中,在理解課文時,我就充分的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如:在開頭導入,讓生觀看了錄像理解了歡慶一詞的意義後,讓生學以致用,除了説“歡慶國慶”之外,還能説歡慶什麼?有了前面成功引入的基礎,“歡慶××”這樣的説話訓練就自然水到渠成;另外,我還做課堂詞語的搭配練習,在讓學生把打亂的詞語拼成完整的句子時,學生就從中發現了怎樣搭配詞語,組織語言文字的合理性,都大膽暢談自已是如何把這些打亂的詞語找到自已的“家”:有學生説“我覺得旗幟就只能舉起,就像我們升國旗一樣慢慢往上升。”“鴿子它有翅膀,所以得用飛着!”“田野要跟金黃的果實對,因為只有田野裏才有各式各樣的果實。” ……學生用稚嫩的想法説着自已的發現,讓我設計這一環節得到了意想之外的效果,適時的強化了學生語言的積累和運用。語文課就應當如此,發展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凸顯語文課堂的語文味。

總之,在課堂中,抓住學生對文本的體驗,給他們創造一個自由、寬鬆的空間,給他們創造一片展現想象的天地,使他們得到學習的快樂,在快樂中學習!

國小語文教育教學反思 篇10

《荔枝》一文教後反思

曾幾何時,隨着現代教學手段的引入課堂,教師的範讀,板書漸漸逝去,幾乎銷聲匿跡……。記得,開學初教《荔枝》一文時,本想用錄音機朗讀全文引入新課的教學。恰巧那天停電,計劃泡湯,靈機一動,何不來一下“範讀”呢?於是,我手捧課本搖頭擺腦,聲情並茂地讀了起來。不一會兒,我覺得教室裏格外的安靜,抬眼一瞥,連“不法分子”今天也乖巧多了。一口氣讀完了全文,我被偉大的母愛所震撼,心中湧起一股“報得三春暉”的感恩之情,再看看我的學生,有的還沉浸在母愛的温馨之中,有的睜得大大的眼睛還噙着淚花,有的用小手正拭着眼邊的淚水……多感人的一幕啊,真是不曾預約的精彩!比以往任何一節新課的導入效果都好。我心旌不禁一顫:好一個範讀,以情激情;好一個範讀,引領孩子們全身心地走進文本中,走進作者的心靈之中。

我激動不已,今天這節課收穫太大了。我懷舊,我感悟——閲讀教學離不開教師的範讀!美國心理學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發現,學生接受信息的總效果=7%文字+38%語調+55%面部表情。可見,教師聲情並茂的範讀能喚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產生強烈的閲讀慾望,產生豐富的情感想象,與作者共鳴,與作品中的人物共鳴。因此,教師的範讀十分的重要,必須引起我們語文教師的重視,努力在範讀中做到:“設身處地,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務期盡情地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瞭解作者當時説什麼,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我追尋,我反思——教師的範讀確是閲讀教學中的一種有效方法,美美的朗讀,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個性化,創意性閲讀課文的積極性,主動性,而且可以打動學生,以情激情,在學習課文時能夠更好地自主探究。歸來吧,閲讀教學中教師的範讀:

1、教師的範讀能誘發學生情感的波瀾。

教師精彩的範讀,不僅濃縮了教師領悟教材的深刻體會,而且伴隨着教師的範讀。課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嚮往,就會像一股清泉流淌學生稚嫩的心田,誘發學生情感的波瀾。閲讀,沒有感情的投入,是得不到回報的,或回報甚微!這情感的投入,情感的薰陶,無疑為學生自主探究課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教師的範讀能更有效地指導個性化的朗讀。

記得徐世英先生是這樣理解講解和朗讀的,他説:“講解是鑽進文中,朗讀是躍出紙外賦予作品生命,使人感受,使人融貫、顯現。在某種意義上講,朗讀比講解更重要。”因此,在閲讀教學中,教師聲情並茂地範讀,學生可以視其人,聞其聲,悟其情,直接領略教師範讀時的語調、神情、情感,進而體會課文的內容和感情基調。在學生有所感悟的基礎上,教師就能更有效地指導學生的個性化朗讀。

3、教師的範讀能讀出好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 。

於永正老師説過:“對兒童來説,‘正統’不如‘卡通’。”教師的範讀就是一種卡通,一種現實的,直接的指導。在鑽研領悟教材的基礎上教師倘若能在教學中選擇恰當的時機,或在學生讀文前或當學生讀得不盡人意時,處於“憤,悱”之時,教師範讀一番,將會是事半功倍。在上優美抒情的課文時,教師更應用情用心地讀,把孩子們帶入盡善盡美之中。如閲讀《索溪峪的“野”》一課時,有這樣一個自然段:“索溪像是一個從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會兒纏繞着山奔跑,一會兒撅着屁股,賭着氣又自個兒鬧去了。……”在我抒情地範讀後,學生也“蹦跳而出”、“纏繞”着,“撅着屁股”、“賭着氣”地讀起來了,讀的有聲有色,美極了!這樣,課文讀懂了,讀出味來了,如臨其境,不但讀出了好的教學方法,也有效地改變了語文課堂教學的學習方式。

教師的範讀是那麼原始,那麼簡單,“走點老路”返樸歸真。別擔心!興許語文閲讀教學本該如此!

國小語文教育教學反思 篇11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教學中要“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要引導通過學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瞭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作文評改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寫作態度與習慣,進一步掌握寫作方法,領悟寫作規律,提高寫作水平和書面表達能力。

在現實的作文教學中,許多老師一般都側重於“改”,而忽略“評”,這沒有把握住“評改”的基本內涵。實際上,“評改”是“評”和“改”兩個語素並列組合而成的詞語,二者不可偏頗。因此,作文之“評改”,不僅要從字詞、語法、邏輯的角度幫助學生改正錯誤之處,從內容、結構、表達等方面幫助學生修改不適當的地方,而且還要對學生的作文做出中肯的評論與評價。同時,對學生在習作中表現出來的不良習慣和不正確的態度要進行適度地批評與糾正,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寫作態度與習慣,進一步掌握寫作方法,領悟寫作規律,提高寫作水平和書面表達能力。現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談我對作文的評改一些看法。

一、認清本質,正確對待。

作為一名國小語文教師要認識到國小生作文是習作,是一項練筆活動,是書面表達的最基本訓練,而並不是藝術,不是文學創作,只要學生能正確地、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就行。因此,教師要求每一個學生把他的每一篇作文都寫成國小生優秀作文是不現實的,因為我們培養的不是國小語文教師,更不是培養作家和文學評論家。所以,教師在批改學生作文時不要用成人的水平去對孩子的文字評頭論足,更不能用文學編輯和文學評論家的眼光去看待國小生作文.

我們在批評他們的作文時要尊重他們的勞動成果,力求保持學生作文的原意,絕不能用教師的思路去代替學生的思路。因為國小生的生活積累和語文知識都很有限,有的孩子在作文中,難免有些語言表達方面的不足,但那是無關緊要的,隨着他們語文知識的增長,孩子們自然會知道怎樣把他們想説的話説得更清楚、更明白。如果教師對他們的作文要求過高過嚴只會實得其反,那很容易打擊他們的寫作興趣,使他們產生畏懼寫作文的心理。所以教師在評改他們的作文時,只要學生寫的是真話,是自己心裏想説的話,表達的是真情實感,只要“其意義不謬誤”,“字句已通順”,哪怕有的是幼稚可笑的,也不必大評大改,把學生的一篇作文搞得面目全非。因為我們評改作文的目的不是代替學生修改文章,而是要指導學生掌握修改文章的方法,讓他們學會自己修改作文。

二、形式多樣,及時有效。

作文評價與批改結果的呈現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書面的,也可以是口頭的;可以採用分數、等級來表示,也可以用評語來表示;還可以採用多種評價形式進行綜合評價。平時我們常説的精批細改只是作文批改中的一種重要方法而已,但不是惟一的方法。那種認為老師把學生的作文改得越細越好的看法是片面的,如果教師在所有作文批改中均採用精批細改這一方法,要把每一篇國小生作文均改成國小生優秀作文的想法和做法那是不太現實的。因為好的作文是很難一次成功的,學生的能力提高也是循序漸進的,教師絕不能急功近利,揠苗助長。

事實上,如果學生每次把作文本交上來後,教師都要經過十天半月的批改後才能進行評講,那時學生對自己當時是怎樣寫作的早已忘得一乾二淨了,等老師把批改好了的作文本發到他們手裏的時候,他們大多隻是瀏覽一下成績或評語而已,而對自己的習作連認真地看一遍的興趣都沒有了,即使老師把他們的作文改得再仔細,對學生作文水平的不斷提高也不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反而使老師的批改顯得勞而無功了。所以我們在評改他們的作文時,要儘量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爭對學生習作的實際情況,以有利於學生作文水平的不斷提高為目的,靈活運用作文評價與評改的方式、方法,讓學生能及時從本次作文中吸取經驗和教訓。

三、因人而異,以鼓勵為主。

教師在評價、批改學生的作文時既要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學生作文整體水平的不斷提高,又要注重因人而異、對症下藥,爭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學生作文必須“求精”,而對另一些學生的作文“求通”就行了,千萬不能用一個統一的標準“一刀切”。教師評改作文時要把嚴格要求與提高學生作文的積極性有機地結合起來,要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用發展的眼光和戰略的眼光對學生作文進行公正的評價。我們在評價、批改作文時要學會用放大鏡去發現學生在作文中取得的成績,而不是用顯微鏡去尋找他們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要努力去發現學生在作文中的進步,恰當地指出他們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循序漸進的去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

我們評價作文時要學會用一雙孩子的眼睛,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國小生作文。一個教師對孩子習作的賞識,絕對不是表示他的水平低,缺乏鑑賞能力,而恰恰顯出了教師的教育智慧。因此,教師在批改作文時要堅持鼓勵為主的原則,在閲讀學生習作時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不要吝嗇自己的讚美之詞,在評價孩子的習作時多一些欣賞和讚美,讓孩子產生對教師的信賴和親近,使他們打開自己內心世界的大門,讓內心的真情實感流露出來,讓剛剛嘗試用筆表達的孩子們在教師不經意的一句讚美中,點燃對語文對文學的興趣,揭開作文的神祕面紗,消除他們對作文的恐懼心理和望而生畏的想法,讓學生覺得作文並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從而對寫作產生濃厚的興趣。

總之,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主要還得靠學生自己,不只是老師單方面應該努力的事,所以,教師是絕不可能包辦代替得了學生寫好作文的。在作文評價與批改中要讓學生從習作的被動地位轉向主動地位,努力讓學生從習作的實踐中去體會文章寫好以後要認真修改的道理,讓學生在修改的過程中看到經自己修改過的作文比原來更通順了、更流暢了,從而產生一種成功的喜悦,以增強學生對寫好作文的自信心,提高寫作的興趣,進一步養成認真進行習作、認真修改自己作文的良好習慣,從而不斷提高作文水平,最終使學生成為作文的真正主人。

國小語文教育教學反思 篇12

常有幸到成都市國小美術骨幹教師研修班這個優秀的團隊中學習。在一週的研修培訓中,我感觸良多!

一、通過培訓,反思自我。

作為一線教師,能靜下心來深入思考、研究自身與學生髮展的機會不多。通過這次的專家講座、優秀老師做課、參觀博物館等培訓活動,我更加認識到自身在教育理論、專業素質等方面的欠缺,對發展缺乏長期、科學的規劃。

二、通過培訓,明確了方向。

在培訓之初,郭小平老師就給我們明確提出了三年培訓規劃:第一年理論提升;第二年專家跟崗督導;第三年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拓展活動展示學習的悟與得。有了這樣的安排,我們更體會到了“骨幹”二字的含義和份量,明確了自己的發展方向。

三、通過培訓,思想上得到了提升,開闊了眼界。

通過馮恩旭、辜敏、郭小平、匡敏、陳興中等教育專家的精彩講座,引發了我們對於新課標和文化藝術深層次的關注和思考,而這種思考又將引領我們的教育教學。另外,通過參觀博物館讓我們走進了各種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也為教育教學收集到了珍貴的資料!

四、這次培訓體現了老師們的主體性。

這次培訓最大的特點就是互動性強。專家會不時圍繞主題拋出一個個話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小組互動,百家爭鳴!在這一過程中,大量的信息在碰撞、在反饋!老師們學得主動、熱情!

總之,這次研修讓我更清楚地意識到該站在什麼樣的高度、角度去看待、規劃自己,使我更有信心在以後的教育教學中去不斷追求、完善自我!

國小語文教育教學反思 篇13

《小馬過河》是一篇童話故事。故事敍述了小馬為幫媽媽把半口袋麥子馱到對岸磨坊去,兩次來到河邊的不同表現及不同結果,説明了遇到問題要開動腦筋,進行分析,勇於實踐,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為了創設一個和諧的氛圍,讓學生全面自由地發展,我在教學中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營造民主、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主動探究,勇於創新。如:在學完課文後,我讓學生想一想課後的思考題:“過河後的小馬從磨坊回來,會對媽媽説些什麼?”聽了我的問題,同學們積極思考,有的説:“小馬從磨坊磨好面跑回家,媽媽幫小馬把面放下來,小馬低着頭很不開心,媽媽摸摸小馬的頭親切的問:‘孩子,你怎麼了?’小馬抬起頭委屈地説:‘媽媽,我太笨了,面對一條小河的問題還要回來問媽媽,這樣既耽誤時間,又費很大的力氣。’媽媽聽了小馬的話後,説:‘孩子,媽媽覺得你今天長大了,很了不起呀!因為你沒有被困難嚇倒,媽媽相信你今後一定是個堅強的孩子。’小馬聽了媽媽的安慰後,覺得很有道理,他又自豪地説:‘媽媽,從今天這件事中,我還懂得了一個道理,做什麼事都不能光聽別人説,只有自己親自做過了,才會明白。’老馬高興地點頭稱讚:‘好孩子,經一塹,長一智,你的收穫可真大呀!’小馬又趕快説:‘媽媽,今後你有什麼活,就讓我去做吧,讓我多體會成功的快樂吧!’”這時,我班的另一位同學按捺不住自己的思緒了,索性站起來説:“老師,再來聽聽我的故事吧。”“小馬馱着磨好的面回到家,一蹦三尺高地對媽媽説:‘媽媽,我回來了,面磨好了。’媽媽稱讚説:‘你真是個能幹的好孩子。’小馬這時又忍不住對媽媽説:‘媽媽,今天通過這件事,我明白了無論做什麼事都應該親自去試一試,才會找到正確的答案。’老馬親了親自己的孩子,點點頭。”這位同學一邊説一邊用手比劃着,好像自己就是那匹快樂的小馬。“你的想象力太豐富了,表演得也很不錯。”我情不自禁地讚歎道,同學們也熱情地鼓起掌來。

在教學工作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的思維是最沒有束縛的,是最活躍的,是無止境的。他們的腦子裏裝滿了許許多多奇異的幻想,我們應該為他們插上想像的翅膀,讓他們在創新的王國,自由地翱翔。

國小語文教育教學反思 篇14

本節體育課貫穿了“健康第一,快樂為本”的指導思想,注重了學生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的協調發展,在教學中,遵循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並且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學會評價、學會合作、學會欣賞他人。 這節課主要以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為主,在課堂上在學生自主學練過程中,每位學生都非常投入地進行跳繩,我邊巡視邊指導學生練習。 在學生展示活動中,我積極鼓勵大部分學生,要大膽地向同伴展示自己的創新成果,並且鼓勵學生,讓學生參加展示活動,使學生做到"我能行 ",聽到教師激勵性的話,學生們都迫不及待地嘗試起來,練習的積極性特別高。

通過對這節課,我覺得在課堂上正確的引導是非常的重要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不能僅僅體現在教案的設計上,更應該在教學過程中靈活的把握教學機制,即時的調整課堂結構,以學生的主體性為課堂教學的契機,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目的,為了突破本節教學重點,我在基礎部分的設計中以激情引趣的方式讓學生通過展示他們所掌握的各種不同的跳法,從而引出本節教學重點。

國小語文教育教學反思 篇15

詩人泰戈爾説過:"花的事業是甜蜜的,果的事業是珍貴的,讓我們做葉的事業吧,因為葉總是謙遜的垂着她的綠蔭的。"教育事業就是葉的事業,每一名教師就是一片綠葉,孕育着祖國的花朵。

"不管在哪個崗位,不管何時何地,不管付出多少艱辛,只要是有利於教育發展的事情,有利於學生成長的事情,我都會全心全意去做,力求盡善盡美。"這是資陽區教育局王小平的座右銘,也是她真實的工作寫照。王小平,1991年畢業於長沙師範學校,通過自考獲得湖南師大國小教學專業專科文憑和湖南師大教育管理專業本科文憑。

王小平的工作生涯分為兩段。她做了22年國小數學老師兼班主任,從20__年至今,她負責資陽區教育局綜合文字工作和教育宣傳工作。

自考不僅僅是為了文憑更是為了專業成長

"我師範學的是學前教育,但是畢業分配到了國小。雖然教育方法是相通的,但專業不同,內容不同,教育的重點也不同。"王小平説。為了更好地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她用兩年半的時間通過了湖南師大國小教育專業18門專科課程的考試。

記得當時要考一門政治經濟學,全班100多人,最終只有9人通過。王小平就是其中的一個"幸運兒"。其實説"幸運兒"也不全對,她是憑着對知識的孜孜追求,對教育的深深愛戀,對每一門科目都想學到極致。大學語文這門課,王小平將書中的幾十首詩詞背得滾瓜爛熟,每一篇文言文都做了細緻地分析,做了大量的筆記。高等數學這門課,內容比較深奧,而王小平由於沒上高中(上的師範),有些知識點並不瞭解,學起來也很吃力。王小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親戚那借了三年的高中數學課本,全部自學了一遍,再看《高等數學》時,頓時茅塞頓開。

"我在國小一直教數學,看了高中的數學課本,又學了《高等數學》,對於我的數學教學非常有幫助。"王小平説,雖然很多人認為國小數學和高中數學聯繫不大,但她卻認為,國小打下良好的基礎,才能讓高中學起來容易自如。比如教《立體幾何》這個內容時,她儘可能地採用直觀教學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讓學生多拼、多擺、多組合,讓學生讓立體圖形的三維有了深入的理解,對於高中立體幾何的空間想象能力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她班上的孩子進入初高中後,紛紛感歎:"立體幾何一點都不難,我們王老師早讓我們自己搭建過這些圖形。"

"萬丈高樓平地起。"王小平認為,在進行了自考專科的學習後,教育規律內在的聯繫她比以前看得更清楚,也對她的專業發展起到了很好地啟迪作用。她所帶班級在資陽區教學質量水平測試中多次榮獲第一名。她培養的學生也不負眾望,紛紛考取了益陽當地的名校,有的還被長沙"四大名校"錄取。

"自考本科,對我來説更是一次飛躍"

嚐到甜頭的王小平一發不可收拾。雖然她身兼數職,既是數學老師,又是班主任,還是學校文學社社長和宣傳員。分身無術的她卻有着更強烈的求知慾,緊接着,她又報考了湖南師大教育管理本科的自學考試。

如果不是對知識的強烈渴望,如果不是對教育的孜孜追求,其實王小平早就不必再費心費腦地去進行自考的本科學習,專科文憑足以勝任教學。"自考本科,對我本身來説,更是一次飛躍,對我的知識積累和沉澱很有用,讓我對教育的真諦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王小平説。

王小平又開始了一次與自己的賽跑。那一年,只有3個月的準備時間,她報考了6門學科。白天上班教學兼班主任,抽空備課後,還要到教室內巡查,晚上不學到12點絕不睡覺,整個一連軸轉。記得有一門功課《教育測量與評估》,一同自考的同學們都反應特別難,抓不到重點。王小平也感到有些吃力,但她"柔情女子有顆漢子心",鐵了心,抱着自考書本一遍又一遍地啃了下來。當時的同學要麼説"聽不懂算了,直接掛了",要麼投機取巧做以前的試卷想着押題。"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王小平又一次憑藉實力拿下了這門課。

教育即生長。大量的閲讀開闊了她的視野,大學的知識滌盪了她的胸懷。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她率先試行以學生為主的"合作討論式"數學教學教學模式,打破教師講、學生聽的"一言堂"教學陳規,把大量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學生提問,疑難師生共同討論,課餘時間學生自己安排,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她一邊鑽研理論,總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寫出了大量的教育教學論文。教學效果非常顯著,多次得到上級主管部門的高度評價。她執教的《軸對稱圖形》一課獲省級一等獎,《循環小數》一課獲市級一等獎。她獨立撰寫論文《數學課堂中的人文與創造美》一文獲國家級一等獎、省級二等獎並發表在《教育與學習》雜誌上,《張弛有度--論新課改下數學課堂中的節奏美》一文獲國家級教育科研成果一等獎,並發表在《現代教育改革與發展》雜誌上,一大批論文、教學反思、教育隨筆也見諸於報刊、雜誌上。

"王小平悟性好,進入工作狀態特別快"

20__年,由於工作的需要,王小平擔任資陽區教育系統綜合文字和教育宣傳工作。

"王小平悟性好,進入工作狀態特別快。"資陽區教育局的領導對王小平進行了首肯,讚賞有加。

兩年多的時間裏,她奔走在全區的校園裏,認真記錄資陽教育發展的每一個重要腳步,努力挖掘教育的新亮點,推介新典型,新經驗,新做法,全力做好教育的宣傳報道工作,將本區品牌學校創建工作、推進課程改革、推進經典教育工作的經驗和做法及時報道出去,在國家級、省級、市級、區級各類媒體上發表教育深度報道、新聞通訊稿近600篇。

她獨立撰寫的《村子裏終於也有了好學校》一文發表在《中國教育報》頭版倒頭條上,此文榮獲益陽市20__年度教育新聞好新聞優秀作品一等獎,人民網、中國青年網等全國多家媒體轉載。《力堵管湧,三位教師徹夜未眠》發表在《中國教育報》頭版。撰寫的《資陽區中國小推行經典教育》一文發表在《湖南日報》頭版頭條。撰寫的《讓山村學校也成為師生快樂的殿堂》榮獲"20__年湖南省身邊的好學校"作品獎,《山坳裏的白髮孩子王》榮獲湖南省"20__年我身邊的好老師優秀作品獎"。撰寫的近萬字的深度報道《一次滿格的充電》發表在《湖南教育》雜誌上。近三年來在新華網、光明網、《科教新報》、《湖南教育》、湖南教育網、湖南教育新聞網等國家級、省市區各級各類媒體上發表多篇教育正面新聞。她本人被評為益陽市教育系統優秀通訊員、資陽區優秀通訊員、資陽區宣傳文化先進個人。

國小語文教育教學反思 篇16

本課教學內容是助跑投擲輕物,是國小五年級體育課學習的重要內容。本課的教學設計主要想體現"讓學生在體育課中玩起來"的指導思想,讓學生在玩中學,玩中創。下面就談談本人上完課後的反思:

玩是國小生的天性,國小體育課中如果沒有"玩",那麼這節體育課肯定不能吸引學生,不能體現"寓快樂於體育教學之中"的教學目標。因此,我在教學中始終堅持快樂教學。無論是學習投擲技能,還是知識延伸,或是放鬆身心,我都設計了各種各樣的遊戲,讓學生始終在玩中開展技能的練習,獲取更多的知識,進行創新實踐,愉悦身心。整節課幾乎每個人都表現出一種積極的學習態度,樂於參加各種教學實踐活動,並敢於在活動中表現自我。

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讓學生掌握助跑投擲的技術方法,即掌握投擲的交叉部為此我專門設計上不同部署的投擲步練習並能在實踐練習中運用,達到了較好的效果,許多平時體育不是太好的學生也輕意的學會了這個技術動作。這種教學方法要比教師直接講解示範的效果要好,而且在這種教學實踐中,學生接受技術不是通過教師的直接傳授獲取的,而是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獲得,較好的體現了新課標的強調探究性學習的思想。我在課的結束部分設計了一個"合作創新,愉悦身心"的教學環節,組織學生根據遊戲的器材、場地該創編規則,調節遊戲的競爭程度,適應不同學生練習的需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以上是這節體育課上完後的一個教學心得,當然還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如課堂密度的掌控,學生掌握技術的反饋評價的及時性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傳統的體育教學是以教師、教材、課堂為中心,學生跟着教師轉,教師跟着教材轉,教師教無興趣,學生學無樂趣。新課程以"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師心中要裝着每位學生的喜怒哀樂和身心健康,把學生看成學生的主體,學習的主人,要以學生髮展為中心,將學生的全面的發展放在首要地位。如,首先,根據學生的體能和體育基本技能的差異,確定教學目標、安排教學內容,讓全體學生都有平等參與體育活動的機會。其次,關注學生的需求,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讓學生在自主的學習過程中學會學習,享受學習的樂趣,養成健全的人格。

國小語文教育教學反思 篇17

《草船借箭》是國小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精讀課文,故事節選自長篇歷史小説《三國演義》。課文寫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十萬只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同周瑜鬥智,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足智多謀、才幹超羣。教授本課時本人以新課改為指導,做到了以下幾點:

1、教學中注重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為此,我首先讓學生掌握好生字詞,然後再深入理解課文藴涵的情感。

2、新課改下的語文教師,要做打樁機:

在本課教學時,我重點選取了讓學生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來展開教學,以點帶面,進而加深了對全文資料的理解和把握。

3、教學中體現了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思想:

教學時,主要經過學生自我的朗讀、默讀、分主角讀、分組討論等多種形式的學習活動,讓學生逐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整個教學中,主要以學生參與為主。

但教學中也存在一些缺點和不足,主要體此刻以下幾個方面:

1、指導學生讀書不夠。更多的時間是在回答問題,缺乏充分的感情朗讀,以讀悟情。

2、課堂上對學生的評價形式單一且太少。新課改要求要以形式多樣的評價來調動學生的學習進取性,激發學生的學生興趣。

3、課堂教學中某些教學環節的銜接與過渡不夠好,有時顯得牽強、突然。今後要在每個教學細節上仔細推敲。

總之,自我要學習的地方還很多,在今後的工作中要進取進取,精益求精,努力拼搏,力爭取得優異的教學成績。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e8om8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