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教學反思(精選22篇)

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教學反思(精選22篇)

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教學反思 篇1

《標準》指出:“使學生感受教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例出發”。目的是讓學生體會數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的趣味和作用。

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教學反思(精選22篇)

體會教學的魅力。本節課提供現實背影、挖掘數學思想方法,讓學生參與教學材料的提供,使教學內容成為更易於課堂教學表達,有利於學生自主探索。通過創設具有濃厚生活氣息,貼近學生知識水平的問題情景,把問題情景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繫起來,讓學生親自體驗生活情景中的問題,一方面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產生內在的學習動機,使其智力活動達到最佳激活狀態;另一方面可以溝通現實生活與數學,具體問題與抽象概念之間的聯繫,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學習數學,發展數學,體驗數學的價值。

例如:把按比例分配實心球、按比例計算兒童的頭高、零花錢的分配等,這樣生活氣息濃厚、學生感興趣,活生生的題目引入課堂,開展教學活動,使學生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在討論分配籃球時,學生從自己理解的角度出發分,有的認為男生多分,女生少分,有的認為女生多分,男生少分,還有的説一樣多,同學們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觀點,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我告訴學生這樣分籃球隊的同學感到不公平,給學生製造學習的矛盾衝突,引起學生的探究慾望。這樣的設計我是想讓學生在學習時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身邊到處有數學,其次以問題調動學生思考。

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教學反思 篇2

從數學教育哲學上講,決定一個公民數學修養的高低,最為重要的標誌是看他們如何看待數學,如何理解數學,以及能否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日常生活現象,去解決現象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實際問題。

為此,在教學實際中,我們應積極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數學現實”,理解情景,發現數學,引導學生把現實問題數學化,把數學知識生活化,打破封閉式的教學過程,構建“問題—探究—應用—新問題—再探究”的開放式學習過程,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有效的數學學習方式,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則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讓學生擁有自主學習,學會探索,學會創新等終身受益的東西。如在教學中出示:學校買圖書的分配問題可由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解答。

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教學反思 篇3

按比例分配是蘇教版國小六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學生在此前已經學習了平均分、分數乘法應用題、比的知識,這些知識是學生解決按比例分配的應用題的基礎。國小生年齡小,平時接觸較多的是平均分的方法,所以在教學時我從平均分問題入手,然後導入到按比例分配。這樣導入,既體現了按比例分配的根源,課堂內容還由易到難,過渡比較自然,學生容易接受。本節課主要有以下幾點成功之處:

一、及時反思總結,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學例題時,我讓學生及時反思解決問題的步驟,先求什麼,再求什麼,最後求什麼。最後引導概括得出按比例分配應用題基本特徵:已知總量和各部分量的比求各部分的量。解題方法是:先求總份數,再求各部分佔總量的幾分之幾,最後,用總量乘各部分佔總數的幾分之幾,求出各部分量。解題關健:把比轉化成各部分量佔總數量的幾分之幾。教學中,不僅僅滿足於例題會解決,更注重的是學生的解題方法的抽象概括能力的培養。

二、變式訓練,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了讓學生的知識得到很好的鞏固,我安排了有梯度的練習。練習設計做到由易到難,層層深入。例如,挑戰題:一個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和頂角度數之比是2:1,求頂角是多少度?讓學生學會審題,找到三個角的度數之比,並能靈活運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題。這樣安排,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加深學生對新知的理解,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教學反思 篇4

《竊讀記》是人教版新課標第九冊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以“竊讀”為線索,以放學後急匆匆地趕到書店,到晚上依依不捨離開的時間順序和藏身於眾多顧客。借雨天讀書兩個場景的插入,細膩生動地描繪了“竊讀”的獨特感受與複雜滋味,表現了“我”對讀書的熱愛和對知識的渴望。作者一方面善於通過自語式的獨白描繪心境,表達自己的感情;另一方面還善於用細緻入微的動作描寫來表達自己的感情。為了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感悟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起閲讀的興趣,根據教材的特點,我制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1、認識7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竊讀、炒菜、鍋勺、踮起腳、飢餓、懼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撐、書櫃、哎喲”等。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3、抓住主要內容,體會竊讀的複雜滋味,感悟作者對讀書的熱愛、對求知的渴望、並受到感染。4、學習作者通過細緻入微的動作描寫和心理描寫來表達感情的方法,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我首先在課前讓學生交流課外閲讀所帶來的快樂與享受。接着,在學生自讀自悟,讀通課文的基礎上,請學生説一説,讀了課文,竊讀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在學生交流時,我引導他們結合有關語句概括出竊讀那種苦樂交織的複雜感受,並重點體會“我很快樂,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滋味!”一句,然後引導學生圍繞“從課文哪些地方看出我的快樂與懼怕”這一問題展開討論,從具體語句中瞭解作者是怎樣寫出竊讀滋味的,體會作者動作和心理描寫的細膩傳神。

最後,引導學生在讀懂課文後,結合生活實際,仔細揣摩“你們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這句話的深刻含義,並受到啟發,能夠在黃金年齡進行閲讀,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是一種幸福。

此外,我在教學時一方面重視朗讀,儘可能地引導學生繪聲繪色地朗讀。文章雖沒有什麼情節衝突,大起大落,但作者的內心卻因竊讀而波瀾起伏,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讀出作者與書相逢的驚喜,匆忙竊讀的快樂與懼怕,雨天讀書的開心,與書相別的留戀與滿足……另一方面,重視語言的積累,引導學生找出描寫動作和心理活動的語句,體會課文的動作和心理描寫,仔細品味這樣寫的好處感悟作者對讀書的酷愛。

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教學反思 篇5

《筆的世界》是六年級上冊美術教材設計.應用領域的一課,和五年級教材《牙刷的設計》屬於同一類型的課。學習這一課時,學生已經有了經驗的積累,因此,在教學時,學生對造型設計的理解很清晰。為了讓學生能夠通過體驗美術創造給自己的心靈帶來的樂趣和精神享受,更加深入地理解什麼是藝術,什麼是作品的藝術價值等,在教學設計中,根據六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和理解能力,我的側重點向學生的作品賞析能力的培養傾斜,同時,也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通過嘗試,效果可見。

在本課的學習中,其亮點是:創設情境導入吸引了學生,激發了學生對筆的興趣。在導入上,讓學生以猜謎語的形式,讓學生了解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筆。 在授課中,我先從筆的“歷史”分析,提問:知道以前的筆是什麼樣子的嗎?出示課件圖片:毛筆。同學們一下子就明白了,原來毛筆是中國的“筆祖”啊。外國的是鵝毛筆。簡約、方便的筆已經開始取代了古代的筆,同學們就更加感興趣了。

在探究分析中,欣賞奇特的筆,主要介紹了三種的筆——仙人掌筆、口紅筆、香煙筆,指導學生了解設計作品的重要三點——造型、顏色、功能。

當然,本節課也存在很多不足之處:1、由於上課前電腦出點小問題,以至於課沒講完,時間的把握上不夠準確,每個環節應該設計好大約需要的時間。2、應該讓學生蒐集一些關於筆的知識,讓學生講給大家聽,這樣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3、學生在設計作業時有的裝飾過於複雜,實用性不強。4、整堂課指導的太多,學生訓練的少。

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教學反思 篇6

改革課堂教學、打造高效課堂既是推行新課程改革、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們這樣的薄弱校由弱變強的必由之路。因為,第一,課堂教學改革是新課程實施的必然要求,新課程方案實施的主渠道是課堂,必須通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來確保教學質量,必須通過改革傳統教學中的陳舊的教學模式,來實現新課程的目的;第二,課堂教學改革是減時增效的根本選擇,規範辦學行為以後,課時有限,每週五天共35節課,其餘均為自主學習時間,課堂上不但要完成較以往的課堂更多的任務,還要指導引領學生學會學習、主動學習。第三,課堂教學改革是學校發展的必經之路,要生存、要立足、要發展就必須提高教學質量,而質量的基本元素就是課堂。以下為我校在建設高效課堂中的做法、成果、問題和思考。

一、課改的路程

(一)、基礎工作

真正實施新課程方案,就要大刀闊斧的改革陳舊的課堂教學模式,大幅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所以課堂教學改革成為我校重點之重點、中心之中心、關鍵之關鍵。

為突出這一具有決定性的工作我們做了六項基礎性工作。

第一,轉變教師觀念。我校自課改開始一直注重開展以新課程理念為主的學習討論活動,通過教研活動和組織教師學習、在操作中不斷反思等方式組織和督促教師學習新課程理念,促使教師逐步理解、把握新課程許多鮮明特點,如新課程的基礎性(為所有學生提供學習提高平台),選擇性(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應用性(與生產生活實際結合),探索性(重結論更重過程),豐富性(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靜態與動態相結合),發展性(評價多元發展);同時促使教師逐步確立了新的教育觀、教師觀、學生觀、評價觀、質量觀。教師思想認識有所提高,教師教育觀念明顯轉變,這為新課程方案在我校實施奠定了思想基礎。

第二、建設教師隊伍。除安排教師在校學習、教研和適當外出學習以外,每學年各年級組組織一至兩次教師課堂教學比賽,每學年推出課堂改革先進教師典型。有效的培養了教師,為新課程實施提供了師資保障。

第三、擬定了學校《新課程實施方案》,各教研組課改實施方案等,為新課程實施提供了制度保障。

第四、開全課程開足課時,為新課程實施提供了時空保障。

第五、辦學條件逐步完善。進行校舍改造,實施網絡化教學,對學校圖書室進行改造和補充,硬化和綠化了校園。為新課程實施提供了校舍設施保障。

第六、創設德育機制。在保證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同時,創設全員育人機制,將繁重的新形勢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化整為零,有力推動了德育工作的開展,使德育先行落到了實處,為新課程實施提供了思想環境和動力支持。

(二)、初步探索

為了突破課堂教學這一中心環節,結合我教師觀念陳舊、教學設施短缺等實際,於改革初在教師中開展了鏈索式教研活動,其目的是通過教學研究和探索突破課堂,其方式是以學科組為單位每週組織一次研究課,其過程包含七個環節,即理論學習――個人備課――集體備課――聽課――評課――學情調查――教學反思,其教學反思下週在學科組進行學習共享。在此支持下,以研究課堂為主的教研活動開展的非常熱烈,拉動了常規教學落實和教師隊伍建設。

(三)、廣泛學習

在摸索中,儘管我們有一些發現,但我們仍然感覺我們的工作有很多的缺憾。我們就繼續學習,通過學習我們發現,如山東、山西、安徽等地的課堂是全新的、高效的,更能夠體現新課程理念,尤其以學生為主體、突出學生學習方面體現的淋漓盡致。通過學習,我們吸納了課堂教學改革方面的鮮活的思想,衝破了多年來在課堂教學方面的陳舊觀念,迎來了課堂教學根本性變革的春天。

(四)、學案導學的引用

通過廣泛的學習並結合自己的實際,我們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和深入的研究,通過研究我們形成了自己的以學案導學為鮮明特徵的課堂教學改革方案,即學校《課堂教學改革方案》。

該方案涵蓋了五方面改革。(1)、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改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為學生先自主學習、教師據學情施教的模式;

(2)、教師工作方式的改革:改備課、上課、批作業為編制學案、查研學情、設計導引;

(3)、學生學習方式的改革:改學生先聽講後做練習的方式為學生先自主學習,在與教師互動交流的方式;

(4)、改革教案作業要求方式:改教案編寫為學案編寫,改作業為課堂過關檢測;

(5)、改革課堂布局模式:改過去人人面向黑板的座次佈局為以六至八人為一組的小組同學圍坐佈局,實施有助於小組互助學習的課堂布局。

該方案共設計了五個教學環節,主要突出學生課前預習環節。

第一環節,學生小組展示或討論,利用課堂前五分鐘進行,由小組組長主持,小組內同學之間互相提出問題和解答問題,做到初步解決中低難度問題,並集中本組問題或難點。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深入一至兩個組參與討論,進一步瞭解學情。

第二環節,班級展示,利用課堂中間10分鐘進行學生展示、師生互動、教師點撥等教學活動,這一階段是課堂的主體部分,這部分包括三項任務,第一是學生展示,每個學習小組選出一名代表展示本小組的學習成果和疑難問題,可以通過板書或口頭表達(如需板書須在課前寫在黑板上);第二是生生互動,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討論、交流,並及時點評;第三是教師點撥,教師按照編制學案時對新教材、新課標的理解把握,依據經過課前學情抽查、課堂參與小組討論、課堂生生互動中三個層次的學情瞭解進行點評講解。

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教學反思 篇7

新的一年開始了,很榮幸我擔任小班教師,雖然我是新老師對許多的事情還不是很熟悉,但我相信通過努力,希望在這個學期為了讓自己能更好的和孩子們相處,能夠取得不斷的進步,讓自己能夠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質等各方面,以身作責,真正做到“為人師表”。因此,結合我自身的情況和本學期幼兒園的工作計劃安排,並總結自己過去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結合現在工作中的新情況等問題,我着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現計劃如下:

1、個人能力發展

(1)、本學期我園繼續使用的是《多元整合幼兒園教育活動的資源包》這個教材,希望通過對教材的學習和了解,讓自己在主題教學活動中得到新的突破和創新。通過和小班孩子們的相處並藉助教材、書籍、網絡等,讓每月的主題活動真正的在教學活動、區域活動、親子互動活動、主題牆中體現出來。通過一學期和小班幼兒的接觸,讓自己結合小班幼兒年齡發展特點,讓自己對小班教學活動教育從不熟悉到熟悉再到遊刃有餘。

(2)、在舞蹈方面發揮自己的優勢,培養幼兒。本學期有慶六一的活動。作為舞蹈教師的我來説,應該多為這次活動出自己的一份力。舞蹈興趣班要排練出兩個精品舞蹈,通過六一節目表演真正體現出舞蹈班孩子的優勢。同時也要為我班幼兒排出具有小班幼兒特色的舞蹈。

(3)、本學期會進行班級美術活動,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和想象能力,我將協助班長譚譚老師主動完成我班每月所制定的階段性目標,從而在和譚譚老師的配合和學習下,使自己在美術方面取得一定的進步。利用班級環境創設美工氛圍。爭取每日開展手工訓練,培養幼兒興趣。區域活動投放充足的手工材料,以便幼兒活動中選擇。將幼兒的手工作品主題活動相結合,佈置於主題活動牆飾。

2、提高科研能力

(1)、寫好教學反思。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還不能做個有心人,每堂教學活動只要你去發現,多少會有一些新的收穫,每件事都有值得反思之處,要求自己要隨時把發生的案例記錄下來,學會觀察、學會記錄是我本學期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2)、繼續完善自己對嬰幼兒知識的學習,在原本的基礎上得到提升,多與其他教師交流心得,聽取意見,提升個人教育教學能力。

(3)、家長工作:主動和家長進行溝通,讓家長體會到老師對孩子的關心,利用電訪、留言本的形式,及時與家長取得溝通,向家長反饋孩子在園的情況並配合班主任,搞好班級的家長園地。利用網絡的力量,多與家長進行溝通與交流。熱情邀請家長參與幼兒園的各項活動。主動幫助家長解決問題,提高服務質量。每個主題更換家長園地內容,內容的選擇體現豐富性,實用性,教育性,讓家長根據家長園地的內容對幼兒的薄弱環節加以輔導,複習.

3.工作任務及實施措施

(一)合理安排日常教育教學活動及具體措施

1.制定適合本班幼兒年齡特點及發展水平的教學計劃和班務計劃

2.創造,寬鬆的教育環境,充分利用環境創設這一資源促進幼兒認知能力的發展。

3.根據幼兒對遊戲的愛好,充分運用遊戲作為幼兒活動的基本形式,在對幼兒感興趣的動手活動中訓練小肌肉動作,手眼協調,同時幫助幼兒認識一些基本圖形,並會嘗試圖形的匹配。

4.教師在活動實施前作好充分的教學準備(包括活動材料的準備,經驗,知識的準備)。幼兒的操作材料根據能力強弱安排準備。

(二)鍛鍊幼兒身體,促進其身心全面健康的發展及具體措施:

1.在組織一日活動中保證幼兒每天有機會進行户外活動的時間。

2.注重平時的觀察,讓幼兒在走,跑,跳,平衡等方面有所發展和提高,在期末對幼兒進行測查,檢測幼兒的身體動作發展情況。

(三)加強班級常規管理,形成良好常規及具體措施:

1.根據本班的情況,以《幼兒園班級管理》為指導,制訂合理,科學的班務工作計劃,並保證在日常工作中逐步落實,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運用標記,故事等形式讓幼兒明確一日要求,繼續養成良好的常規。

3.積極配合幼兒園開展各項工作。

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教學反思 篇8

這節課的失敗,主要是教學設計有問題。由於我過分注重預設之外的生成,想通過小組合作討論,使學生對教材上的整數比、分數比和小數比以及教材外的整數與分數、整數與小數、分數與小數的混合比的化簡方法的掌握能一步到位。然而受學生認知規律和教學時間的限制,適得其反,學生就連教材上常見的整數比、分數比和小數比的化簡方法也沒有掌握到位,真是“小插曲”影響了”主旋律”,最終落了個兩敗俱傷。試想,如果本節課以教材上的整數比、分數比和小數比的化簡方法為重點,以突出“主旋律”,在學生理解、掌握整數比、分數比和小數比化簡方法的基礎上,把師生互動,動態生成的化簡混合比(整數與分數、整數與小數、分數與小數)的方法放在課尾或者課外去讓學生探究,也許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具體感悟如下:

一、大力渲染“主旋律”

預設的學習結果是教學的最基本目標,一堂課能否得到豐富的“預設中的知識達成”決定着一堂課的成敗。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有目標意識,時刻注意圍繞目標的實現展開教學活動,及時關注預設目標的達成情況,不斷調整教學進程,引導課堂向着預期的目標進行。這節課的“主旋律”應該圍 繞比的基本性質和整數比、分數比以及小數比的化簡方法進行。我在教學中對整數比、分數比以及小數比的化簡方法的這個“主旋律”渲染得不夠,突出得不夠。

二、靈活點綴“小插曲”

教學中預設之外的生成是不可避免的。教師應根據生成的內容是否有利於達成教學目標,是否對學生的發展有價值等來靈活處理。抓住師生不期而至的、有價值的問題和觀點,豐富教學目標。這節課的“小插曲”可能會是化簡整數比、分數比和小數比的多種方法以及化簡混合比的方法等等。

三、處理好“主旋律”與“小插曲”的關係

教師要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靈活調整預設的程序。當課堂上沒有“小插曲”出現或出現的“小插曲”內容學生無法解決時,我們就要按照這節課原來的預設程序去組織教學,大力渲染“主旋律”。當課堂上出現了“小插曲”,而且是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能夠解決的“小插曲”時,我們就要靈活調整這節課的預設程序去組織教學,靈活點綴“小插曲”。像這節課的“主旋律”(學生理解整數比、分數比和小數比的化簡方法)還沒有結束,學生解決“小插曲”(師生互動,動態生成的化簡混合比:整數與分數、整數與小數、分數與小數的方法)的知識、經驗還不夠充分、紮實,“小插曲”也就很難擦出火花。可見只有當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有可能、有希望解決“小插曲”時,課堂上才可以花時間去裝扮、點綴“小插曲”,才能使“小插曲”插得巧妙、自然,插得精當、齊所,插得委婉、動聽。

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教學反思 篇9

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調動他們主動學習的內因,就應該帶領學生到生活中尋找數學。我在教學這節課時就設計了“生活中的數”這個環節讓學生仔細地看,充分地説,使學生不僅認識6、7這兩個數,還體驗到生活中原來有那麼多的數,為什麼平時我們沒有注意到呢?由此,引起學生的重視,將課堂延伸到課外,使學生的思維不拘於本課的教學內容,思維得以拓展。

為了讓學生理解並掌握6的組成,我進行以下幾個層次的教學:觀察第一幅圖,讓學生説説:一共有幾個氣球,小朋友的兩隻手上分別有幾個氣球?通過交流認識到6可以分成5和1或者1和5,比較發現這種兩種數的組成兩部分交換位置而已,我們可以把它看作一對。觀察第二幅圖,讓學生怎樣對數的分與合來表示。第三層次觀察第三幅圖後説説怎樣對數的分與合來表示,並讓學生思考為什麼這裏只能把6分成3和3呢?

在學習7的組成時,我讓學生動手去把7個方塊,自己去分一分,説一説,並通過板書寫出7的分與合,學生由於受到經驗與思維的限制,學生不可能有序地説出所有的分成,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有序地排一排,讀一讀。

可以説教學6的分成是通過情境圖的逐步的觀察與思考獲得的,而7的分成是通過學生自主動手操作獲得的,經歷一個由扶到放的過程,經歷一個類推的過程。

在複習6、7的組成之後進行新授內容時我把6和7的加減法分開處理,先教學加法進行鞏固。再教學減法進行鞏固,這樣,學生能夠在很紮實的理解加法的“一圖兩式”的前提下,進一步學習減法。減法和加法的教學過程一樣,先培養學生理解圖意,學會列減法算式,之後根據六的分解進行計算。學習7的減法時,模仿6的分解,根據7的分解,列7的減法算式。

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教學反思 篇10

三月一日我與學校其他語文教師在太行國小參加了聯片教研活動。這次活動中的主講教師是我們五處國小的呂偉紅老師,呂老師的這節踐行三步導學的示範課能夠説十分有好處,課後各校老師的交流討論尤其是王建萍主任對課堂逐步環節的精點細評,讓我對三步導學教學模式的理解更加深入具體,對今後課堂教學踐行三導模式起了實際好處上的指導作用。下面是對此次活動的一些收穫:

教學設計完全體現了教師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從呂老師的課堂來看,由始至終讓人覺得“她心中有學生”。第一,教學要求降低難度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圍繞“三維”提出的學習目標,明確而合理,讓學生在課堂學有目標;使用語言“我能”以激勵學生的自信心,“發現”給出學生學習思路;情感目標隱藏在課堂教學的始終沒有預先提出,但學生在學習後卻發現這一目標的實現貫穿在整個課堂中,這種學習目標的提出方法也是一個引人深思的亮點。第二,設定的學習任務針對性強。針對學習目標下達了明確而具體,而且也是學生課堂學習的核心任務;之後緊之後帶給了完成任務的方法,包括如何讀、思考、動筆、與同桌交流。第三,交流展示真實有閃光點,理解詞語的方法多樣實用(如:“波濤洶湧”畫面直觀明瞭),注重積累,注重引導學生學着展示交流,評價具體有針對性等等。第四,目標檢測圍繞核心任務設計。雖有一些漏洞,但是也能體現出“三導”模式始終貫穿。

總之,今後要向呂老師學習她認真鑽研的精神,努力把“三導”模式好好踐行,以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效率。

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教學反思 篇11

本課的教學,我讓學生反覆朗讀,當堂成誦一些文言句子。學習積累一些文言詞語,引導學生理解本文託物寓意的方法。挖掘文章的現實意義,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合作學習的習慣。採用課前三分鐘學生講“伯樂相馬”的故事導入,既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這是本課的一個亮點。讓學生多次朗讀課文,由初步感知課文引到感受體會文中作者的情感,到整體感知課文,可以説“讀”也是本課的又一個亮點。本節課的 “小組合作學習,研討問題”和“拓展延伸,聯繫現實 ”這個環節中,時間把握不夠好,讓學生討論拖延了一些時間,造成“背誦競賽”這個環節的時間過緊。

總的來説,從教學的全程來看,全課的教學思路還是比較開闊的,步驟比較明晰,師生間、生生間的互動交流較充分,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得到了較好的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感覺到不足的是:在學生聽了錄音朗讀後,讓學生比較自己和朗讀錄音不同的時候,沒能及時地引導學生在字詞方面的比較,而只是注重了在情感方面的引導;還有在“拓展延伸,聯繫現實”這個環節中,時間把握不夠好,讓學生討論拖延了一些時間,造成“背誦競賽”這個環節的時間過緊。

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教學反思 篇12

這篇課文選自《樂府詩集》,是一首很有節奏感的詩歌,句句壓韻,讀起來朗朗上口,應該要讓學生多讀,精讀,教師指導學生朗讀,體會詩歌的語言美,整堂課應該有範讀、細讀、快速默讀、高聲朗讀等。讀出語文教學的特色,特別是適時使用朗讀方法,既熟練了課文,又增強了學生對詩歌內涵的理解。而在這一點上明顯是我教學準備的不足,在教學設計中安排教師指導朗讀,給學生朗讀的時間不夠。

我在問題的設置上,也不夠明晰,指向性不強,問題也顯得有些“蒼白”。例如我在解釋“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説明了木蘭積極投身到戰爭的準備當中,想盡快奔赴前線時,所設置的問題時,我直接的問了學生這説明了什麼?學生就不太明白老師設置問題的意圖,如果我具體的問“為什麼木蘭要積極地四處奔波,準備道具”,學生應該更能體會到木蘭奔赴戰場的決心和戰場的緊張氣氛。

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教學反思 篇13

本課時教學效果良好,學生大多數都能快速、準確回答每一個知識點後面的問題,還有一些學生能上台準確指出三級階梯分界線上的山脈。主要是因為做到了如下幾方面:

(一)知識系統性、邏輯性強,環環相扣

本課時的教學內容我是這樣組織的:相關基礎知識(地形、地勢的概念,三類地形圖、五種地形)——我國地勢總特徵——各級階梯概況(界線、主要地形區、主要地形類型)。對每一個知識點的學習,我也設置環環相扣的問題,一步一步引導學生思考,直至得出結論。

(二)圍繞重要知識點多角度強化講解

例如:“我國地勢總特徵”的學習,從四個角度分析:1、分層設色地形圖的閲讀;2、示意圖的判斷; 3、地形剖面圖的驗證;4、對應的選擇題練習。通過四次強化,學生在課堂上就對我國的地勢總特徵掌握牢固了。

(三)講究教學技巧,激發學生興趣

1、由近及遠

例如:本課導入,我以鎮江的地形地勢為材料背景,用語文題目的形式讓學生思考回答,從而讓學生悟出了地勢、地形的概念區別。

2、化難為易

例如,“地形剖面圖”的閲讀,我首先利用多媒體介紹了剖面圖的繪製,其次教學生在分層設色圖上繪製32°緯線,然後讓學生對照分層設色圖填上剖面圖中括號裏的地理事物名稱,並判讀海拔高度,最後才得出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佈這一結論。

又如:“我國各級階梯的主要地形類型”的學習,我先讓學生分階梯找出這一階梯的主要地形區,再讓學 生歸納主要地形類型;在找主要地形區時,又利用標字母的方式讓學生一一對應着找。這樣,學生就很快找出來了,也就很容易歸納出各級階梯的主要地形類型。

3、細化知識點

例如:“我國地勢總特徵”的學習,我細化為2點: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佈;又如:“我國各級階梯的概況”的學習,我細化為3個知識點:界線(位於階梯分界線的主要山脈名稱)、平均海拔、主要地形類型和地形區。

(四)注重學生參與,指導到位

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思考,我採用了“學案”的授課方式。在啟發引導的過程中,學生一邊思考,一邊動筆寫下答案,便於形成連貫的思維,得出結論。採用“學案”,也有利於提高教學效率。

得到的啟示

教學要目標明確,思路清晰,緊扣重點,落實知識點,激發學生參與教學的熱情和探究問題的興趣。

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教學反思 篇14

《將相和》這篇課文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而成的一篇歷史故事。它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線索,記敍了“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三個小故事相對獨立且又互相聯繫。

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讀課文,理清層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接着重點教學《完璧歸趙》,畫出描寫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總結學習方法,最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我注重對學生進行“抓住人物特點”的學習方法指導。藺相如被封為上卿,廉頗很不服氣。我讓學生體會廉頗為什麼不服氣,有個學生説要站在廉頗一邊,他説:“廉頗在戰場上出生入死,拼了命地在對抗敵人,多危險啊!所以廉頗不服氣,我能理解。”被他這麼一説,個別學生一致贊同他的看法,都覺得藺相如不過是憑一張嘴,就爬到廉頗頭上,覺得不公平。於是,我拋出探討的問題:“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張嘴,沒什麼能耐?説説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藺相如並不僅僅靠一張嘴,他是有能耐的。”學生通過學習討論,找出句子説明藺相如並不僅僅靠一張嘴,他是有能耐的。如“……我指給您看”這是有謀。“我的腦袋和璧就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這是有勇。“我就跟你拼了”這是捨身救主。“秦王被逼得沒法,只好為趙王擊缶。”這體現了不畏權勢。

當我問到課文中你更喜歡誰的時候,很多學生説喜歡兩個人,並且能細緻地説明喜歡的理由,特別是説藺相如的,把人物的性格特點説得很全面、很到位。比如有:政治眼光長遠,懂得權衡利弊,不與廉頗爭執,心胸寬廣,機智勇敢,一心為國,維護國家尊嚴。而説廉頗的基本是英勇善戰和勇於認錯。

通過學習,學生對兩個人物的形象有了基本認識,但是要想真正領悟品質還需要一個內化的過程。為此,我大膽地請同學自編、自演課本劇,學生可以從中選擇一個故事或一個角色進行表演,本課的課本劇表演有進步 ,孩子們能夠把人物的特點表現出來。比如藺相如説話時的理直氣壯和廉頗的不服氣和後悔、慚愧都能奶好地表現出來。

通過演課本劇,學生們對人物性格的感受越來越真切,但同時也會對廉頗這一人物形象的認識產生偏差。所以我最後安排了小練筆“廉頗深夜靜思”。孩子們的思考過程,其實就是廉頗認識轉變的過程。練筆之後,廉頗的形象也在學生們的腦海中樹立起來了。此時,他們明白了:藺相如也好,廉頗也好,他們的偉大就在於以國家的利益為重。

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教學反思 篇15

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對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交流能力起着積極的促進作用。為了在課堂上體現課標精神,我堅持以生為本,以學定教,巧設情境,努力在課堂上體現充分的自主學習,有效的合作學習和適當的探究學習。

課堂上,我充分利用教材資源,開發學生學習資源,注重閲讀個性化感悟,設計自主、合作的閲讀過程。以朗讀為主線,以實踐為活動為輔助,引導學生聯繫教材,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讀讀、想想、説説、議議、演演。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閲讀實踐,通過朗讀、想象、思考,力求對文本有所感悟。

一、朗讀個性化

朗讀是閲讀教學中最經常用、最重要的手段,要把他用“活”,用“巧”,以達到促使學生理解、積累、發展語言、激發情感的作用。在這課中,朗讀的形式多種多樣:個別讀、齊讀、表演讀,把這些方式有機地融合起來,相互滲透。除此外,我還注重朗讀的評價,尊重學生意見,讀評結合,從而理解課文內容,領會課文所藴含的內容。

二、注重體驗與感悟

語文是人文性很強的學科,且這篇文章包含着濃厚的感情色彩。在《語文課程標準》中,我們會驚奇地發現,“體驗”一詞前後共出現了15次,運用頻率之高,次數之多,確為罕見,由此足見其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價值。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必須積極為學生提供語文實踐的機會和時空,讓學生在自主參與閲讀實踐活動中,深入課文與閲讀材料形成“對話”,從而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例如:在教學“議論紛紛”“叫苦連天”這兩個詞時,我並沒有讓學生以詞解詞,而是注重讓學生先想想:聽了貓頭鷹的命令後你們會想些什麼,説些什麼?接着讓他們在小組裏説一説,讓學生在想、説、議中感悟到這就是“議論紛紛”和“叫苦連天”。顯然,在我們的引導下,學生與文本進行了心靈對話,走入了課文情境,與動物同命運共呼吸,急動物之所急,想動物之所想。最後有感於心、化而言之,實現了自我超越。

三、創設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情景

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創設各種活潑、有趣的教學情境。如:角色扮演,通過活動讓學生去表達、感受、體悟,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運用。課堂上,我組織學生小組合作讀一讀、演一演,自主彙報交流,使學生真正擁有嘗試、合作、享受成功的實踐和機會。在小組彙報展示中,其他學生做到了很好的評議、補充,形成了生生互動積極學習的氛圍。我作為一名參與者也啟發、評價,在與生互動中真正成為國小生的學習夥伴,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四、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導向

在閲讀目標方面,我們第一個要關注的問題是閲讀中積極健康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導向,使德育目標、智育目標和美育目標能夠得到綜合的體現。本課藴含着深刻的道理,通過讀一讀、演一演、想一想、説一説等手段,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讓他們懂得尊重別人、讓被人按自己習慣的方式生活,這些都體現了閲讀教學中主體情感的投入,以及正確的價值導向。

當然本課還存在着許多不足和遺憾的地方,如:時間允許的話,在教學袋鼠那段時,應增加多種讀的方式;在最後講評生字時,應讓學生自己挑選、推薦。

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教學反思 篇16

通過這堂課的教學,在各位聽課教師的指導下,使我對科學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基於此我對本課進行了修改,修改後的課遵循新課標的精神,實現了三個方面的轉變:

1、實現教學目標由知識點的掌握到科學技能與精神的領悟與培養的轉變。

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認識水是怎樣的物體,並在這個認識過程中進五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比較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修改後的課最成功的地方是讓學生充分感知研究對象。學生經過觀察和動手操作,發現了相當豐富的事實,積累了表象,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形成有關水的特徵的概念。同時我在教學中也存在問題:在上課的過程中由於教師在講課過程中急於得出具體結論而影響學生的思維充分展開。就本課來説主要表現在這幾個方面。一是對學生通過感知獲得的材料,教師認為與本課的具體結論沒有直接關係往往處理得比較簡單。教師原本希望帶領學生一帆風順地直奔結論,因而失去了培養學生的志趣和能力的極好機會。二是教師在學生研討中急於對與具體結論有關的問題簡單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斷,因而使學生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尋找教師滿意的答案上,而難以積極主動地研究問題。更不能認真汲取來自同學間的信息,根據自己獲得的事實得到自己的結論。

2、實現教學方法從“教師講授,學生被動掌握”到“學生主動探索,教師以導為主”的轉變。

課改後,教師和學生的地位、作用是平等的互動的,修改前的課我把自己的活動範圍限定在講台上,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置於一個“獨尊”的位置,我控制了學生的思維,沒有充分的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主動性。修改後的課上,我努力扮演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角色,經常使用“很好,誰有不同的意見和補充,請講。”這類的鼓勵性語言。積極的創設研究水的情境,與學生共同觀察水,儘量實現師生、生生雙向交流,使課堂從被動的、服從的師生關係轉變到和諧互動的關係。我們應該相信:孩子親歷了科學探究的全過程,所獲得的不僅僅是表面看到的東西,更多的收穫應該是經過歲月沖刷而根植於他們頭腦中的東西上。

3、實現教學評價從單一到多元的轉變。

教學中不再以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為主要評價標準,而是讓學生也參與評價,反思自己的學習狀況,並對教師的教學狀況提出自己的看法,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本節課中,我把教材看作是資源,而不是聖書,有機地結合實際進行教學,把學習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圍繞主題想研究什麼就研究什麼,比比看誰的發現多。然後給予適當的評價。

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教學反思 篇17

對於本節課的講授,我主要採用了這個綜合應用活動,具體分以下三部分。

1.猜想1億有多大

提出問題“你能想像1億有多大嗎?”,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結合生活經驗,先猜想一下1億有多大,引出所要研究的課題。學生雖然已經學習了“1億”這個數,理解了這個數的意義,但由於沒有直觀的感受,最初完全是憑藉感覺隨意猜測的。學生想到的事物可能很多,對同一事物的猜測結果,也將是大不相同的。教材利用這樣一個問題,激起學生探究的慾望。

2.探究活動範例

首先,確定研究方案。學生先根據已有的知識基礎,研究選擇測量“1億張紙摞起來的高度”。再思考如何進行測量,制定具體的研究方案,分析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學生髮現找1億張紙直接進行測量是不現實的。進一步分析,不能直接測量怎麼辦?有的學生想到,可以先測量一部分,再推算出整體是多少,確定了由局部推算整體的研究方法。

接着,進行實驗。呈現兩組學生分別測量100張紙和1000張紙的高度的具體實驗操作過程。學生選擇不同的基數進行測量,誤差也是不同的,基數越大,誤差越小。目的是讓學生體會到選擇的基數不同,實驗的精確度也會不同。

最後,驗證猜想。學生根據實驗結果,推算出1萬張紙和1億張紙的高度,驗證猜想。但“1萬米高”這個 結果對學生來説也是比較抽象的,教材通過與“珠穆朗瑪峯”高度的對照,讓學生直觀感受1萬米有多高,進而想像1億有多大。

3.討論交流。

教材安排了一個各小組間互相交流實驗方案的環節。通過交流豐富學生對1億有多大的感受。並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悦,培養向他人學習,與他人溝通和交流的習慣。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發現在教學中需要注意一下問題:

1.允許學生大膽猜想。在猜想1億有多大的時候,學生根據不同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可能會結合不同的量進行猜想。例如:1億粒大米能裝滿一間房子吧!1億本書摞起來有一座山那麼高吧!等等。而且對同一種事物的猜想可能是不同的,爭論可能會非常激烈。例如,有的學生可能認為1億粒大米能裝滿1間房子,有的學生可能認為大米粒那麼小,一個大衣櫃就裝下了。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允許學生大膽的想像,讓學生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滿足,讓學生充分的爭論,激發起學生探究的慾望。

2.適時進行指導。在學生所猜想的事物當中,可能有一些超出了學生能夠實驗測量並進行推理的範圍。但教師此時不要急於否定學生的想法,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驗證自己的猜想,探索研究的方法。在確定研究對象的時候,教師可以提示學生考慮實驗的可操作性,選擇容易找到,並容易測量的材料。在設計具體的實驗步驟的時候,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觀察:選擇不同基數的物品進行測量,對實驗的精確度會有影響。

3.提供幫助學生對照感受的素材。學生通過實驗推算出了結果,但這個結果可能也是比較抽象的,很難想像得出來。教師應提供一些學生比較熟悉的素材,幫助學生與實驗結果進行對照,直觀感受實驗結果的大小,進而體會1億有多大。

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教學反思 篇18

新課程的改革,使得國小的知識要體現與國中更加的接軌,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解簡易方程”中進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據天平的原理來進行解答,也就是説要通過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這一方法雖然説讓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質的東西,但是也讓我感到了許多困惑

1、從教材的編排上,整體難度下降,有意避開了,形如:45-X=23等類型的題目。把用等式解決的方法單一化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求學生較熟練地利用等式的方法來解方程,但用這樣的方法來解方程之後,書本不再出現X前面是減號或除號的方程題了,學生在列方程解實際應用時,我們並不能刻意地強調學生不會列出X在後面的方程,我們更頭痛於學生的實際解答能力。在實際的方程應用中,這種情況是不可避免的。很顯然這存在着目前的侷限性了。對於好的學生來説,我們會讓他們嘗試接受--解答X在後面這類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號二邊同時加上X,再左右換位置,再二邊減一個數,真有點麻煩了。而且有的學生還很難掌握這樣方法。

2、 內容看似少實際教得多。難度下降後,看起來教師要教的內容變得少了,可以實際上反而是多了。教師要給他們補充X前面是除號或減號的方程的解法。要教他們列方程時怎麼避免X前面是除號或減號的方程的出現等等。

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教學反思 篇19

本節課是關於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的內容。從知識結構上講,如果對於蛋白質的組成多樣性的三點:1、氨基酸的種類多樣;2、氨基酸的數量多樣;3、氨基酸的排列順序多樣。還有關於基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的,轉錄、翻譯的知識都要有聯繫的話。本節課很容易突破。上課的教學流程設計如下:一、學生閲讀課本,理解鐮刀型貧血症產生的原因,由於基因鹼基發生了替換。二、回顧以前關於氨基酸和基因指導蛋白質的過程。探究問題1、基因的本質是什麼2、在什麼情況下,基因的突變不改變什麼的形狀。預測此問題應該很好解決。但是實際教學中,學生對以前知識學習不牢固。導致教學過程十分的困難。下來後,認真反思一下幾點:1、對導學案再次進行修改把知識聯繫都寫到學案上2、再簡單一點,問題探究就要求學生理解概念,不要求學生應用概念解決問題。

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教學反思 篇20

這學期我上校內教研課,拿起課本看了看,一下子被《愛之鏈》這篇課文吸引了,我打算就上這一課吧。

經過一番精心的準備,我自信地走進課堂,教學環節一個接一個地展開……

下課了,與費潔老師的探討中感到我這堂“順順當當”的課竟有那麼多不足,我認認真真地回憶,認認真真地反思,

下面是我教學中幾個不足之處的情景回放。

①課前,我仔細地計算每個教學環節甚至每句話所用的時間,把40分鐘細細地分配好,記在教案右側。

②課上,我似聲情並茂地説着“過渡語”(課前精心設計,練習了許多遍),學生專注地看着我,眉眼間卻沒有我期待的感動與共鳴。

反思自己的不足,我感受到要趕上新課程改革的快車,就必須轉變教學觀念,重新認識“教”與“學”的本質及其關係。

一、教學是一種再創造的過程

情景①在傳統教學中司空見慣,面對新課改精神,這樣的“認真”行為顯得那麼可笑,那麼機械。

布盧姆曾説“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範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的確,教學過程是人與人交流溝通的過程,並非生產過程,完成一個個具體任務的時間,怎麼可能精確到用多少分鐘來劃分呢。傳統教學中,我們總試圖使自己的預測和課堂上出現的狀況完全吻合,這太缺乏創造性了。

二、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新課程提出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互動,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不發生教學,那些只有教學的形式表現而無實質性交往的“教學”是假教學。

情景②中,教師的“激情”與學生的“冷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教學是“雙邊活動”,它是師生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感召,智慧與智慧的碰撞。忽視了與學生的交流、再動情的演説,也只能是教師授業技巧的表演。學習了新課程的理念我體會到,教學不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機械相加,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的過程。在教學中,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作為“共同體”的組成部分,師生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師生間的交往是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的對話。在交往互動中,師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實現教學相長。

反思本節課,讓學生關注文本語言,關注課文的細節描寫,關注文本中情節的獨特構思,學生自然立足文本,文思如泉湧。藉助文本語言,發展孩子們的語言,給他們提供一個表達感受,運用語言的平台。這樣的課,“語文味兒”就厚重了一些。

但事情往往是這樣的:當一種傾向出現的時候,往往會掩蓋另一種傾向。枉過正。這樣的語文訓練與這樣的人文感悟似乎成了兩大“幫派”,你説你的,我説我的,“平分天下”,平分了我們的語文課堂。這樣的語文訓練似乎也少了一些東西,教師只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表達的機會,一味地讓他們去表達,學生沒能從文本語言中汲取營養,來豐富自己的表達。一句話,吸收內化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好。

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感悟文本,運用文本?如何讓語文的“工具性”落實得更實一些?如何將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結合得更加自然、和諧呢?這是值得我們每個語文老師深思的。

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教學反思 篇21

轉眼一個月馬上就要過去了,回顧這一個月來的點點滴滴,酸甜苦辣一齊湧上心頭。

時光飛轉,作為一名新教師,由於缺乏教學經驗,在教學過程中常常會顧此失彼,手忙腳亂。所以,平時除了下苦功夫,認真備好課以外,還要不斷向其他老師學習討教經驗,在教育幼兒的同時,努力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

下面是我就這一個月來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所做的教學反思:

小班幼兒由於年齡小,剛從家庭走向新環境,對繪畫幾乎是一無所知,發展水平只是一個“塗鴉期”。比如,我在第三週上的“神奇的筆”(繪畫)一課時,讓幼兒為一隻氣球塗色,開始時大家興趣都很高,但是由於他們不清楚應該如何塗色,雖然老師示範過,但他們不懂得如何運用色彩,有的用各種顏色在氣球上東一根、西一根畫,有的索性畫在氣球外面……針對這種情況,我認為老師千萬不能急於求成,不必強調幼兒畫的好不好、像不像。這樣會讓他們失去繪畫的興趣和熱情。我們應該去引導、呵護和培養他們。比如給氣球塗色時,小朋友常常把顏色塗到輪廓外面去,這時候老師應該引導孩子儘量注意不要塗到氣球的外面去,因為不小心塗到外面去了,氣球就會“嘭”的一聲爆掉了。這樣説小朋友都開心的笑了。在塗色的時候都格外的小心了。所以我覺得老師在培養幼兒繪畫時,首先要從興趣出發,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然後再教育指導他們該怎樣畫才會更好看。

幼兒的繪畫潛能是多樣的,思維空間是廣闊的,所以老師在和幼兒一起觀賞自己的作品、講評自己的作品時,應該注意多用正面的、鼓勵的語言,對他們的作品給予肯定和認可。即使畫的有多不好,也要先表揚再建議。比如為氣球塗色時,朱小楠小朋友塗得很不均勻,而且也只是塗了一小部分,這時我就對她説:“我覺得你塗的很漂亮,但你看這裏還是白白的紙,我覺得如果你把它都塗滿了,一定會更漂亮的,你覺得呢?”朱小楠小朋友聽了我的話,點點頭繼續塗了起來。

其實每個幼兒都是一名十分出色的畫家,老師應該尊重每個幼兒,激發他們表現美和創造美的情趣!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悦。“世界有多大,幼兒想象的翅膀就有多大;世界有多寬,幼兒創造的天地就有多寬”。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地責怪批評幼兒的不對、不足之處,只會使他們失去繪畫的興趣,磨滅他們的積極性,抑制他們的情感,這樣做孩子的身心就得不到和諧健康的發展。

“為了一切孩子,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一切”,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們要有一種健康向上、不斷進取的精神,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用自己的心境去引導每個孩子,用愛心責任心去滋潤每個孩子的心。

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教學反思 篇22

《花點心》一課是一年級上冊第六課。在備課室考慮孩子年齡小,愛説,愛動,愛看動畫,喜愛動畫形象的特點,我着重對本課做了教學情境的設計。

教學中設計了唐老鴨開快樂點心屋這個情節,從參觀唐老鴨的快樂點心屋到參加快樂點心屋明星麪點師的評選活動,課堂上孩子們被吸引住了,都很興奮,投入的參與學習,我所擔心的説話跑動等亂的難以控制的局面沒有發生,課後我想也許是因為班主任在?我只是在狐假虎威罷了,不過課堂課堂紀律我很滿意,這要歸功於教學情境對學生的影響。這節課我還收集了很多花點心的圖片,根據教學需要做成幻燈片,造型新穎,花色圖案裝點漂亮的花點心令孩子們驚奇的“哇”聲一片,有效的豐富了學生的視覺感知,潛移默化的啟發了孩子們的思維。在技法傳授上,“彩膠泥真聽話,你能用什麼方法把它變成哪些形狀”教學環節,注重引導孩子們自主探究,先讓孩子們説説自己會的方法,再讓孩子們幫“我”做花點心,就這樣孩子們在互教互學的愉快學習中學會了“花點心” 形狀的多種製作方法,學習重點學生掌握的非常好。學會了“花點心” 形狀的多種製作方 法,那麼,如何給它做上漂亮獨特的花紋呢?學生從我提供的大量素材中深受啟發,在自己加小組同學的合作討論中大膽發表意見,“花點心”花紋的立體美化裝飾難點在學生自主互學的快樂學習中迎刃而解。

教學中有叫人滿意的片段,也有令人遺憾的敗筆。遺憾之一:在製作方法的學習這一塊,我覺得自己低估了孩子們的能力,用的時間有點多,無形中縮短了孩子們動手做的時間。我能感受的到課堂上孩子們一顯身手的願望一直很強烈,而我卻壓制他們的願望,認為掌握了方法再動手才有保障做出好作品,忽略了低年級孩子“吃一塹,長一智”的體驗性學習的重要性。遺憾之二:明星麪點師的評選——學習評價環節處理的有些草率,沒有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學生學習課桌沒有合理擺放,不便於學生合作交流和作品展示。欣賞評選時孩子們擠成一團,沒能認真的看,更沒能好好的説,總體感覺有點亂,自評、互評流於形式。遺憾之三: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很不到位。這也一直是我教學中難以突破的瓶頸。學習中,小組長形同虛設,組員各自為戰,學生作座位有望其項背到面對面,改變的只是位置少時候交流分享更談不上合作學習的“攜手共進”。如何改變小組合作學習的這種花架子現狀,我覺得在教學中要堅持開展,使學生養成合作的習慣,在習慣中摸索合作的方法,探究合作的有效途徑,品嚐合作的甜頭,體驗合作的快樂,不能臨時抱佛腳。

教後回顧反思,我深切的認識到:教學是創造人的藝術,教師在學生學習方法的選擇與指導上要下功夫精心鑽研,教學圍繞“學生喜歡”設計環節,以學生的需要為出發點。學生會的教師可以不講讓學生去互學互通;教師要做有心人,從學生身邊去發現利用課程資源指導學生探究學習;學習中多給學生探究、合作表現的機會;這種快樂學習的方法將使孩子的才華充分展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q9xzm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