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解決問題教學反思(精選22篇)

解決問題教學反思(精選22篇)

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1

《用連乘方法解決問題》是三年級的一節數學課,學生在二年級學習時,已經會用表內乘、除法以及加、減法解決簡單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本單元提供的需要用兩步計算解決的實際問題,選材範圍擴大了,提供的信息數據範圍擴大了。問題解決”從原來的計算、概念、應用題到現在新課程的“處處滲透”,從有形到無形,從典型問題到生活問題,進行了較大的改革.我有以下幾點反思。

解決問題教學反思(精選22篇)

1、從舊知引新知,讓學生從兩個一步應用題合成兩步解答應用題。接着請學生根據題目的信息思考:要求3個方陣一共多少人?第一步先求什麼?第二步再求什麼?要求學生獨立思考,再同桌交流, 最後全班交流,學生積極性很高,而且有利於學生對不同解法的理解。使學生深刻的領會數學與現實之間的聯繫:數學源於生活,最終應用於生活。教材裏兩種解法都採用綜合法思路引導學生分析推理。第一種解法是引導學生根據每個方陣有8行,每行有10人的條件思考能求什麼問題,再根據什麼求出題目的結果,然後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綜合算式解答。第二種解法是先引導學生根據另外兩個聯繫的條件思考能求什麼問題,再根據什麼求出題目的結果,然後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綜合算式解答。讓學生用綜合法思路來分析數量關係,有利於學生找出不同的中間問題,理解兩種解法所表示的不同的數量關係,明確兩種解題方法的區別,便於學生掌握分析和解答的方法。

2、以境促情,激發學生自主探究。

問題藴含在生活之中。以學生喜歡的運動作為情境載體,讓學生計算小朋友每天跑兩圈,跑道每圈400米,她一個星期(5天)跑了多少米?以主題式展開教學,讓學生在這些熟知的生活情境中提煉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不僅讓他們體味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也大大激發了他們自主探究的興趣。教學中,老師通過讓學生選擇老師出示的算式哪些是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讓學生通過算式説説想的過程,通過相互交流,能有條理地分析連乘問題的數量關係,並讓學生初步感知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辦法,拓寬了學生的解題思路。讓學生初步掌握連乘問題的基本數量關係,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發展學生創新思維。應用題教學理當重視數量關係的分析與解題思路的梳理。本節課在分析應用題時,讓學生從情景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是學生思維的過程,在課堂上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探索。這樣教學不僅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也使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的發展。

4、豐富的題型,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成功的預設是課堂教學得以和諧展開的基礎。單一的問題解決課教師稍有不慎就極易上成練習堆積課。老師通過知識層次的遞進,一步步的讓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最後的練習也是水到渠成了。

在教完這節課後,我覺得大部分學生都能在老師的引導下自主地解決問題,並且能一題多解,思維能力得到了明顯提高,但少數學生由於能力有限,所以自主學習對他們來説,還有點困難,還有些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有待提高。

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2

一、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讓學生感受身邊的數學。現代課程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只是被動地按照教材的內容進行教學。教師的工作是一個創造性的工作,教材只是教師進行教學的重要依據。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結合教學實際全面地理解課程標準,靈活地、創造性地運用教材。將課堂內外緊密結合,使教學內容更具有真實性,更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從生活中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更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加強小組合作學習,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合作是人類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小組合作學習是對班級教學形式的補充和改進。它的實質不僅是要解決班級教學條件下學生兩極分化的問題,或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機會少的問題,更是立足於現代教學的高度,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適宜的環境和條件。本課無論在進行新課還是在練習過程中,教師都引導學生進行充分的合作與交流,採用小組活動的形式,以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強化學生羣體之間的互動,讓小組成員通過討論來提出、發現並解決問題,然後再彙總各組的信息,溝通他們所學的東西,讓大家共同分享他們的學習成果。

三、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與教的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它向學生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這節課我採取了實地拍攝,將教學樓的各種信息拍攝成畫面作為本節課新授內容的豐富素材,面對熟悉的教學樓畫面,學生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

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3

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與日常生活有着緊密的聯繫。為了使學生把書本知識和生活知識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更好地服務於本課內容的學習,我從多個渠道創設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激發求知慾的多種情景,探索有利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能力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充分地感受生活中的數學,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1、找出知識聯繫,大膽添加部分教材。

數學知識具有一定的結構,知識間存在着密切的聯繫,我們在教學時不能只着眼於本節課的教學,而應找出知識間的內在聯繫,幫助學生建立一個較為完整知識系統。比如導入時我大膽運用新舊知識的遷移,通過出示覆習題:六年級有學生160人,已達到《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兒童組)的有120人。達標學生的人數佔六年級總人數的幾分之幾?,讓學生回顧分數中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用除法計算,然後把問題由“幾分之幾”改成“百分之幾”,從而遷移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也應用除法計算,即解決百分數的問題可以依照解決分數問題的方法來解答。這樣編排後為“用百分數解決問題”的教學作了鋪墊,實現了知識的鏈接。

2、找出生活中的數學,讓學生感知數學源於生活。

為了更好的理解“達標率“、”“發芽率”等的意義,我採用從什麼率上理解是求部分量佔總體數量的百分之幾。在具體教學時,我利用點撥引導和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貫通於整堂課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讓學生從前段時間自己學校統計的體育達標率引伸到課本上所説的達標率;從實際生活、生產和自身的學習中聯繫到段考的及格率、農作物的發芽率、產品的合格率、小麥的出粉率和學生的出勤率等有關百分率的問題,使學生感知數學源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潛移默化地向學生説明發芽率對於農民種田是十分重要的。農民伯伯需要根據發芽率的高低來選擇種子品種和決定播種面積。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消除了學生害怕學習應用題的心理,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了新知。

3、挖掘訓練空白,及時填補教材。

編者在編寫教材時,也考慮了學科、時間等因素,留下了諸多空白,我們使用教材時,要深入挖掘其中的訓練空白,及時填補教材。比如複習導入和鞏固應用部分,我就挖掘出了教材中的訓練空白,讓在學生複習的基礎上引出新知識,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突破難點,從而培養學生學會多個角度考慮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節課中,我認為不足之處主要有兩點:一是時間把握不準,不能完善、精確地做好時間的分配。二是在教學中,沒有讓學生討論為什麼在求百分率時別忘了乘100%。相信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認真地對待每一節課,深入反思,爭取昇華自己。

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4

百分率知識在實際生活和生產中有着廣泛的應用,是國小數學中比較重要的基礎知識,也是用百分數解決問題中最簡單的題型。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百分數的意義、百分數和分數、小數的互化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百分率的實質是百分數意義的實際應用。

今天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是求“百分率”,知識點看似簡單,卻沒有什麼引人注目的地方,提不起學生的興趣。我只有聯繫生活實際,例舉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百分率,通過這些知識學習,學生有了一定的興趣,回答問題有了一定的基礎,突破了重點,難點。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參與

在教學中,教師要儘可能地把數學問題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繫起來,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從生活中來,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離不開數學。教材中原有的例題和練習是求工農業生產中的百分率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距離較遠。因此我對教材做了一些改動,一開始我就出示了學校兩個社團的出勤情況,引用這一學生身邊的例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接着創設“哪個社團的出勤情況好”這一問題情境,開啟本課學習的入口,學生先進行猜測,再引導出比較他們的出勤情況,其實只要比它們的“出勤率”或“缺勤率”,也就是出勤人數是總人數百分之幾。通過對“出勤率”、“缺勤率”這一相對百分率的交流學習,提供研究的途徑,突出研究百分率的現實意義和作用。

2、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教師教學的對象是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由學生看得見的出勤率、缺勤率、達標率、發芽率作基礎,讓自學書本。通過自學書本,學生髮現百分率的計算除了我們之前所用的算式外,還可以有不同的寫法,並能找到他們的聯繫與區別。看書後,讓學生舉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百分率的例子,學生也就很容易從他們的現實生活中去尋找有關百分率的例子。這一切都説明學生在學習百分率這一新知識之前,有關這方面的知識並不是一片空白,而是有一定的生活積累,教學時就應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尊重學生、相信學生,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學百分率時,我應該採取合作探究的方法,同桌交流,給予他們充足的時間,説生活中的百分率,説出它們的意義,更好的理解百分率的概念.並且讓他們感受生活中的數學知識。知道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有許多數學知識,以促進他們更好的學習數學。通過類比遷移,學生自主探究。

3、精心設計練習環節,提升練習價值

數學課堂中練習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中我們不能單一的利用練習鞏固新知、訓練解題技巧而忽視了它藴含的數學思想、數學方法、思維方式、學習策略、創新意識等等教學價值。在這節課的設計中,我的練習一改再改,旨在注意充分開發、挖掘練習的價值。課堂上我設計了基本練習、變式練習、綜合練習,都來自生活,一環扣一環,層層加深,既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學有所得,也充分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相結合,使學生真正享受數學帶來的快樂,讓他們在學中樂,樂中學。比如從例題求一對有着相對關係的出勤率和缺勤率,瞭解它們之和是100%,到基本練習達標率、發芽率等從單一的計算百分率,到“種了100棵樹,死了1棵,求成活率”、“25克鹽和100克鹽,求鹽水中的含鹽率”等變式練習,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思維的靈活性和廣闊性,提高了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答問題的能力。

4、深思:教師語言還需錘鍊

語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表達內容的形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語言是完成教學任務的手段。教師的語言表達直接影響到教學工作的效果。在整堂課的教學過程中,我的語言不夠簡練、精確。特別是在提問、點撥和評價性的語言。提問,是啟發誘導的重要方式。提問的實質是激疑,而激疑的目的是引發學生積極思考。善啟發者,必善提問。比如,在總結求百分率的含義時,提問:“學習了那麼多的百分率,求百分率就是求什麼呢?”此問一拋,學生頓時無所適從,不能很準確地回答問題。但如果結合之前學習的那麼多百分率,讓學生觀察,從而再讓他們概括求百分率的方法那就自然的多。

點撥式語言也是啟發誘導的重要方式。比如在學生學習出勤率時,不單單隻用“你説,你説”這樣簡單的過渡語讓學生機械式地説出勤率含義和計算方法,而是加上一些點撥語言,讓學生更深入、更全面的瞭解出勤率。

評價是聯繫教師與學生思維、情感的紐帶,在激勵中成長,在反饋中提高,在調整中發展,已成為學生髮展性評價的有效手段。有時教師試圖用鼓勵性的語言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的發展,效果並不一定很理想。究其原因,教師的評價可能沒有對學生的認識起到提升的作用。課堂中,有時只是對學生的發現進行簡單的肯定,而沒有關注學生在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性評價的內容。

面對新課程改革下開放的課堂,面對一個個性格經歷各異的學生,面對學生隨時出現許多未能預料的想法,該如何很好地運用教學語言的表達藝術去調控課堂和引導點撥學生值得我深思。

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5

解決問題一直是數學教學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尤其是一年級的學生剛接觸解決問題,對題目的題型、格式要求,理解有相當大的難度。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幫助學生分析、理解、掌握解決問題的格式與計算方法的選擇上。理解大括號和問號的意義是本節課的關鍵。

下面我針對我本節課教學反思如下:

一、以舊引新,以舊促新。首先,我複習了簡單的圖畫問題,學生根據圖意用加法計算。第一題是根據生活經驗理解圖意繼而用加法計算。即河裏本來有3只螃蟹,又游來了2只。學生自然會想到現在有幾隻的問題,並用加法計算。第二題應用了集合圈,讓學生清晰的看到是把兩盤蘋果合起來了,因而也要用加法計算。使學生在複習舊知的同時,為下一步學習有大括號和問號的圖畫問題做好了鋪墊。

二、調動多種感官,幫助理解。然後,教學用加法解決圖畫問題。我先出示小白兔採蘑菇的畫面:

讓學生觀察後説一説圖裏有什麼?也就是解決問題的兩個條件。再比較與複習中看到的兩幅圖有什麼區別,從而以認識新朋友的形式引出“大括號”,明確“大括號”表示的意思。接着在大括號的下面寫上“?只”,讓學生考慮問號表示的又是什麼意思?大括號加上問號表示提出什麼樣的問題?通過步步追問讓學生逐層理解,明確圖意:“左邊有4只,右邊有2只,一共有幾隻?”然後讓學生完整的説一説圖意,再加上手勢邊比劃邊説一説圖意,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大括號就是表示把兩部分合起來,而大括號下面的問號及幾隻就是問“合起來有多少隻?”。就要把兩邊的只數合起來,所以用加法計算。此時,學生對這題已基本理解,我又設計了讓學生用符號或者圖形代替小兔子來畫一畫圖的意思,讓大家看明白的環節。在悠揚的音樂聲中學生用三角形、正方形、數字等形式很好的表達了圖的意思,使學生對用加法解決的問題有了深度的理解。本環節教學,我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通過用眼看一看,用口説一説,用手比劃比劃,用筆畫一畫多種不同的形式來幫助學生理解大括號和問號的意思,符合兒童的認知特點,更易於學生接受。

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6

這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其實還是比較簡單的,檢查預習的時候,我就知道有很多孩子基本能“依葫蘆畫瓢”地解決類似的問題了。

但我覺得孩子的認識畢竟是膚淺的,至少説對所謂的按比例分配的説法不甚理解。

於是我沒有按課本的步驟出示例題,沒有立足於讓孩子説説如何解題,而是像聊天似的談着分配的問題,從生活中的分配問題見公平性——平均分配顯然不適應社會的發展,按需分配明顯還不可能,於是,在分配的問題上,現在大家能普遍接受的是按勞分配。

於是,我讓孩子們舉例説説生活中表現按勞分配的事件,孩子説到兩個工人的勞動總量不同報酬也應該不同,所以就此導入新知的學習,孩子對分配的問題理解得還是不錯的。解釋得也很好。

然後,從現實的分配問題再到相似的其他按比例分配的問題,出示書上的學習內容,不僅鞏固了新知,也拓展了分配的內涵,就是把一個量按一定的比例分成兩個或三個甚至更多部分。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是孩子們自己總結的。

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7

《用比例解決問題》這節課教學設計主要抓住比例解答應用題的特徵進行的。回顧本節課教學,有以下幾點感受頗深:

首先進行復習,一是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什麼比例關係,二是如何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什麼比例,怎樣找出等量關係。為新課教學作好鋪墊。

新知的教學採用了以舊知引路——學生自主探索——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進行,注意給學生充分交流的機會與思考的空間。整節課的設計主要體現在“問”與“練”字上,怎樣問,練什麼,怎麼練,我都做了認真的思考,深入研究,特別是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把學生放在首位,考慮學生已經會什麼,他們現在最需要什麼。學生通過什麼途徑來解決,是獨立思考還是合作交流等等問題。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因此,一節課自始至終讓學生參與體驗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學生根據老師的巧妙設問和富有啟發性的引導,通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很快就掌握了新課的內容。

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這堂課的教學也還存在着不少問題:

比如,對學生基礎估計太高,從學生回答問題看,複習時學生對判斷哪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什麼比例掌握不錯,但到了比例應用題裏,我圍繞比例應用題的特徵設問:題目中有三種量?哪種量是固定不變的?哪兩種量是變化的?變化的規律怎樣?它們成什麼比例?你能寫出等式嗎?一部分學生不會確定哪種量一定,怎樣找出等量關係掌握不好,語言表達不是很準確、完整。這點我備課時沒作為重點。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如果課堂上學生基本知識沒過關,課堂也就失去了色彩。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我有對學生不放心的心態。比如:在教學例6時,學生有了正比例應用題的基礎,對於反比例應用題我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獨立完成,但我總是擔心怕學生不會做,出一些思考題讓學生交流討論,然後再做題。這樣既禁錮了學生的思維,又耽誤了教學時間。另外,練習題的設計與學生生活實際結合不算很緊密,以後儘量設計一些能引起學生興趣,對學生有吸引力的題目,來激發學生興趣,提高練習的積極性,從而加深了學生對新課的認識。

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8

解決問題的策略是解決問題必要的一種問題解決思想方法,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數量關係及解決問題的經驗,初步瞭解了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的基礎上學習的。

本節課在列表過程中,分析數量關係尋求解決類似歸一、歸的實際問題的有效方法。學好本節課知識,將為學習用列表等方法解答求兩積之和(差)等實際問題奠定知識和思想方法的基礎。

1、本節課是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問題情境中的信息,用從已知條件想起或從所求問題想起的方法分析數量關係。例題從三個小朋友買相同筆記本的信息,分兩次提出要解決的問題,要求學生找出解決第一個問題的條件並進行整理,通過呈現表格讓學生思考怎樣解決問題。隨後學生很自然的自主分析數量關係,解決第二個問題。 2、在練習中安排了與例題結構相同的實際問題,學生都能運用所學的策略解決問題。 3、在解答第二個問題時,有大部分同學想不到方法,要從小明的信息算出單價,再用除法求出小軍能買多少本。這是本節課的障外點。

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9

在教授知識的同時,注重能力的培養和數學方法的學習。本課教學中,我重視了學生能力的培養,注重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動手寫和畫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整個教學圍繞讓學生掌握數學方法,明確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開展,緊緊抓住教材的編寫意圖,以圖裏有什麼?怎樣解答?解答的正確嗎?這樣的思路,有條理有步驟的來解決問題。特別針對解答後的檢查設計了同桌討論要提醒同學解答時注意什麼和我來當小老師的活動,讓學生從一開始接觸解決問題就養成檢查的好習慣。為將來學習解決問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適時拓展,樹立創新意識。本節最後的練習,課件出示了三種立體圖形(正方體、長方體、圓柱)兩種顏色(紅色和綠色)、兩部分的位置(左邊和右邊)放置。讓學生根據不同的角度觀察,寫出不同的算式來解答同一個問題。提高了學生思維的廣度,使學生初步具有了創新意識。

本節中的不足,是教師的引導還不能做到準確高效,提問沒能達到精準,致使學生不能清楚明白提問的意思,教師語言有待精煉,能用簡潔的語句清楚的表達出要求和問題。

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10

新課標積極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于思考”,以培養學生獲取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通過籃球的分配問題的問題,讓有關係列問題動態生成,通過學生的猜測、觀察、思考、交流的方式來經歷數學,獲得感性經驗,進而理解所學知識,完成知識創造過程,並以積極的方式影響學生的學習生活,同時也為學生多彩的思維、創設良好的平台,由於學生的經歷不同,認識問題的角度不同,促使他們解決問題的策略的多樣化,使生生、師生評價在價值觀上都得到了發展。通過對比性的練習,學生能抓住按比例分配的題目的主要特徵,注意和分數乘法應用題的區別,把新知識納入已有的知識體系中,有利於知識的建構。

在練習中,把一條線段按1:5分成兩部分孩子還是沒有大困難的,但在把一個三角形按1:3分成兩個小三角形時效率明顯打折了,但通過小組交流討論,集思廣益,還是很快得出了方法。

生活問題、數學問題,本來就是相通的。

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11

《用比例解決問題》是青島版數學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比例信息窗四的內容,本課時是在學生學習了比和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比例,正比例、反比例的意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掌握用比例知識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步驟,並能用比例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結合具體情境,自主探究用比例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總結用正、反比例解決問題的方法步驟,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策略多樣化的訓練,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及認真審題的習慣和能力,溝通知識間的聯繫。

教學重點:

解答正、反比例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

教學難點:

準確判斷題中數量之間存在的比例關係,根據正、反比例的意義正確列式。

根據以上分析,結合在設計課時思考的問題,我主要説以下兩點設想:

1、凸顯用比例解決問題,體現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

在設計本節課時,針對例題教學當時預設了三種情況,如何能有效地凸顯用比例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同時體現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是我們一直思考的問題,為了更有效地突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突出用比例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教學例題時,出示思考的問題直接引導學生分析討論用比例的知識解決問題,這樣不僅給學生提供了探究方法的一個扶手,而且突出了用比例解決問題這樣一種新方法。算術法雖然在例題中沒有呈現,但是並沒有被忽略,在第一組練習中,加入算術法不僅讓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而且讓學生體會到用比例解決的問題其實就是以前學習的乘除兩步計算解決的問題,溝通了知識間的聯繫。

2、重視思路訓練,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用比例解決問題的關鍵就是準確判斷題中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什麼比例,所以教學時重點引導學生分析,題目中有哪兩種相關聯的量,它們成什麼比例,通過審題找出題目中的關鍵句,準確判斷比例關係,根據正反比例的意義列式解答。通過學生獨立探究,教師引導,同位合作多種形式,訓練學生完整表述思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12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百分數解決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有關折扣、成數、税率、利率以及合理購物的內容。

成功之處:,

1. 聯繫舊知學習新知,理清解決問題思路。百分數問題在六年級上冊已經學習了有關解決問題的思路,本冊教材這方面的知識就是着重解決生活中關於百分數的內容。事實上,生活中的折扣、成數、税率和利率就是百分率,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就是把折扣、成數轉化成百分數,然後再按照百分數問題的思路來解決問題。

2.注重們每個小節的內容之間的聯繫。在教學和折扣和成數時,幾折和成數都表示十分之幾,也就是百分之幾十。例如:八折就表示十分之八,也就是80%;八成也表示十分之八,也就是80%;七五折就表示十分之七點五,也就是75%;七成五也表示十分之七點五,也就是75%。把這兩個內容聯繫在一起,學生就不會感到所學知識是新知識,會把新知識融入到舊知識中,學生也會學得非常的輕鬆無負擔。在教學税率和利率時,也是把這些知識轉化成百分數的乘法應用題,都是知道把總收入和總錢數看作單位1的量,用單位1的量×税率(利率)來解決問題,但也注重區分兩者之間的不同,讓學生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不足之處:

關於折扣的寫法。在練習過程中學生對於八五折寫成了85折,雖然貌似都讀作八五折,但是表示的意思卻不同,正確的寫法應為8.5折。

再教設計:

在教學中還是要把折扣的寫法補充到新教學內容裏面,不讓學生出現易錯的知識點,儘量寫成漢字的寫法。

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13

整節課以思考、交流貫穿全過程,讓學生在觀察、對比、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獲取新知,尤其是特別注重為學生創設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空間。教學中,無論是學生觀察、發現或是“探索創新”或是“鞏固深化”或是“聯繫實際”都是讓學生獨立思考,再進行小組合作或再組織討論交流,這樣才能使學生有話可説、有話想説、有話能説,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積極性,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合作學習的效率。

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聯繫生活實際,創設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在體驗中發現知識、掌握知識、應用知識。

總之,在本課中進行的教學方面的實踐,使我有了一定的收穫。今後還應不斷反思,加以總結和改進,以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14

本週進行了分享閲讀《機器人》教學活動。

活動第一環節——以模仿機器人的動作和幼兒進行“我來做你來猜”的遊戲,引出讀本的主人公“機器人”。然後請幼兒觀看封面。

在第一環節實施過程中,就遇到了一點小意外!孩子們都説:“老師,看不清”。(這個問題,一方面可能是孩子人數較多,另一方面讀本擺放和幼兒距離較遠造成的。)畫面上有很多細小的部分不是很明顯線條也比較模糊,所以根據孩子們看不清的問題,我立刻做出了迴應把小書發給大家:“仔細觀察封面,小朋友們還能發現什麼呢?”。孩子們順利的理清了老爺爺的身份、老爺爺和機器人的關係等問題。

活動第二環節——逐頁閲讀,通過細微觀察,猜測人物的內心變化。

在第二環節實施過程中,由於小書發放給幼兒後,很多孩子會好奇的翻看,面對混亂,我的閲讀方式也由逐頁閲讀改成跳頁閲讀。跳頁閲讀之前先請孩子安靜的完整的閲讀一遍,然後按老師的提示翻到制定頁進行詳細的閲讀:“觀察機器人的動作和表情,科學家的動作和表情又是怎樣的呢?”。跳頁閲讀時先請孩子看3、4、5頁,對機器人和科學家的表情變化進行有“梯度”的分析後,對第六頁的情況進行分析:“為什麼機器人會這樣呢?機器人和科學家有些什麼樣的想法呢?”

活動第三環節——回憶和總結故事,並對情緒變化的特點進行梳理。

在第三環節實施過程中,當孩子們看到最後一頁時就會大笑起來,可見孩子們對故事內容的“體會”還是比較到位的,但是在情緒變化梯度的感受上還不太明顯,詞彙也不豐富,只有簡單的高興和不高興,在活動中通過對讀本表情的模仿,讓幼兒感受不同的情緒變化,也作為下次活動的一個“引子”。 在第二階段的教學中重點突破。

反思:

活動中一個個問題的出現有的是意料之中,有的卻在意料之外。老師的迴應策略關係着活動中孩子是否得到了真正的鍛鍊和提高。雖然我在活動中對孩子的問題進行了積極的迴應,但在各個環節的教學中,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思考。

第一環節看不清的問題,是意料之外。但很快就以小書閲讀代替解決了。所以活動時人數相對較少,才能更好的照顧到孩子的個體差異問題。

整個活動中,可能是對機器人沒有了解的情況下,孩子對機器人充滿着好奇,而孩子對機器人的認識只停留在非常淺顯的狀態。在第一、二頁的閲讀中談到機器人的功能,孩子只有:“只是和人走路説話不一樣、會打怪獸”等簡單的認識,對機器人的構造、生成、作用等方面都缺乏瞭解。所以第一環節的引導顯得非常薄弱,要相應的加入科常方面的知識,孩子對讀本中3、4、5、6頁的內容才能夠更全面的感受。在活動第一階段已經完成的情況下,我只有在第二階段給孩子補上這一課。

在第三環節對人物情緒的梳理,採用文字和老師表情的模仿可能不是很直觀,如果用事先畫好的人物表情配上文字,孩子對情緒梯度的變化會感受更明顯一些。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參為我提供了分享閲讀活動的一個固有模式,也為我的教學指明瞭比較規範的行進軌跡。每個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所呈現出來的能力也有所不同,在今後的分享閲讀活動中,課前不僅要分析讀本,做好充分的準備,更應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和專業素養,和孩子一起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

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15

當我決定以《最後一頭戰象》一課作為本次研討課時,我就一直努力的閲讀學習“閲讀教學‘激趣導讀’創新教學模式”和“中高年級閲讀教學‘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兩種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理論,認真地思考如何將這教學模式與這篇課文的教學有機的契合起來,符合我們農村學生的實際;同時我還在不斷的揣摩我的教學設計是否達到了創新學習課堂所應有的高度。終於,今天,我將自己對這篇課文的教學思考,展現在了大家面前。過程大家有目共睹,我也不再贅述,在這裏我只想真誠地給大家彙報一下。我在備課時候的幾點思考。説得對的,那一定也是大家的意見。説的不對的地方,還請專家、領導以及同行門批評指正。

《最後一頭戰象》是一篇情感深沉、內涵豐富、篇幅較長的動物小説,全文接近20__字。作者以時間為序,扣住“英雄垂暮”、“披掛象鞍”、“重返戰場”、“莊嚴歸去”四個感人的片段,用生動優美的語言記述了嘎羧生命歷程中最後的輝煌和尊嚴。結合我所任教班級的學生實際,確立下了這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根據單元訓練目標和課文篇幅較長的特點,指導學生用較快的速度閲讀課文。在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重點抓住描寫嘎羧動作、神態的詞語和有感情的朗讀來品讀課文中的重點段落,從而引導學生走進嘎羧的內心世界,體會嘎羧豐富的情感,並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懷。

一、如何解析文本?

有人説過: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當我們手捧一篇墨香濃郁的文章時,我們需要以不同的身份去解讀它,一是站在作者的立場,復原或者重建作者的境遇與意圖;二是站在普通讀者的角度,思索我們從文章中讀出了什麼;三是站在教師的角度,思考我們要交給學生什麼;四是站在學生的角度,想想我們學習此文為何。為了更好的解讀文本,我開始翻閲與《最後一頭戰象》這一課有關的各種資料,哪怕隻言片語:其中包括作者的生平介紹,本篇課文的原文,作者創作這篇文章的初衷,讀者對這篇文章的評價等等。我想要想解讀文本,我們只有走進作者、走入文章的幕後,才能夠體會教者所需,學生所需。所以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有了作者的那句經典的話語,在理解“重返戰場”時有了原文內容的補充。

二、如何做到長文短教。

由於課文篇幅較長,內容較多,學生在理解上肯定會有一定的難度。備課前我也去查閲了有關長篇課文的教學方法,可以採取“直奔中心”法,即從整體入手,通過整體感悟,讓學生直接觸及中心正題,抓住重點段落進行研讀,放棄逐字逐句的講解。也可以採取“抓主舍次”法,即在設計時候我們應該找出文章的線索,理清文章的結構,通過仔細研讀後抓住主要的教學目標組織教學,做到突出重點而不面面俱到。於是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第一方面,從整體上理清文章的脈絡,概括出四個場景,並以此為線索,抓重點場景講析;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現的幾種情感,以朗讀為主,在讀中體會戰象的品質,從而感受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

三、如何走進嘎羧的內心,實現與文本對話。

當我讀完這一篇課文的時候,我也被嘎嗦有靈性、重感情的特點所吸引,更被它英武、忠誠、善良的精神所打動,它早已不是一頭戰象,它儼然成為了一位頂天立地的英雄。我想這是每一位閲讀了這篇課文之後的讀者都會共鳴的想法。那麼如何讓學生也能夠體會到這些呢?畢竟學生的知識儲備、生活閲歷還不足以能夠憑藉一次閲讀感覺到。如何讓學生走進嘎羧的內心,實現與文本的對話。這成為了我備課時的一個難點和重點。我想只有通過對文章中重點字詞的體會,作者的細節描寫等等,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才能走進嘎羧的內心世界,於是在教學“披掛象鞍”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們抓住了 “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塵”、“久久地摩挲”、“淚光閃閃”、“久別重逢的老朋友”這些詞句,體會嘎羧內心對曾經輝煌地留戀和回憶。同時,也把抓事件——品細節——悟感情這一學習方法教給學生,為後面內容的學習打下基礎。

四、如何實現小組合作交流學習。

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品讀“重返戰場”和“莊嚴歸去”段落時,在總結“披掛象鞍”這段學習方法的基礎上,我想讓學生自己通過合作交流的方式自學這些部分,這樣既能夠檢查學生是否學到了這種讀書的方法,也能夠給於學生一個自我發揮和展示的空間。於是在課堂上,我就先出示自學要求,請學生以學習小組自由合作學習的方式學習,然後彙報交流。

五、如何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崔巒老師有一句順口溜説的是:“讀思議練重實踐,人文薰陶含其中”,通過閲讀我們不難發現,其實這篇文章還有很多的空白點需要學生去思考,比如嘎羧回到戰場時“久久的凝望”,在礁石上“親了又親”,“震耳欲聾”的呼喚等等,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點。於是課堂上我引導學生們開始思考久久的凝望裏嘎羧彷彿看見了什麼?在礁石上親了又親它彷彿在説什麼?在震耳欲聾的呼喚裏,它彷彿在呼喚什麼。這些口語表達的設計,即讓學生走進了嘎羧的內心,體會到他當時的情感,同時落實了“讀思議練重實踐”這一句話。

當然在這一課的教學中還是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教師的引導太多,束縛了學生。學生的思維還沒有被老師積極、有效的調動起來。教師的語言還不夠凝練、準確。我想這也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 綏稜教

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16

國小語文課本中有這樣一篇課文《用心靈去傾聽》:這是六年級上冊的一篇略讀課文,篇幅很長,也很感人,講述了接線員蘇珊用心靈傾聽我的困難,用一顆慈母般的愛心幫助我的真情故事。在西班牙,問訊處的接聽員蘇珊用自己極好的耐性、一次又一次的心靈傾聽以及她那富有詩意的語言使一個孤寂、無助、對死亡充滿恐懼的男孩變得快樂、自信,她影響了男孩的一生,成就了男孩的一生。

一、課堂教學中的反思。

這是西班牙一個真實的故事,我們在引導學生閲讀感悟時,緊緊抓住心靈和傾聽兩個詞,體會蘇珊是怎樣用心的,又是怎樣有耐心地傾聽?這樣做給他人帶來了什麼好處?由此,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做一個用心的傾聽者。除此之外,還可以引導學生注意蘇珊對死亡的樂觀主義態度,她對待鳥兒和自己的死亡都很從容,“到另一個世界唱歌去了。”多麼美好的意境,這種態度是值得我們每個人稱道的。在這堂課中,我主要緊扣一點:我把蘇珊當作自己的母親,蘇珊具有母親般的愛心。讓學生髮散,找到重點句子,進行朗讀感悟,感悟到她的樂觀、耐心善良、温柔、細心、她就像母親一樣在關心我、愛我。從而提升到,蘇珊是在用愛心在傾聽,用心在歌唱一首愛的歌曲,迴歸到課題,點題。學生能夠緊跟老師思路進入文本,和文中主人公一起歡笑、傷心,有時會有驚喜。

二、教育藝術中的反思。

蘇珊在面對一個陌生男孩的傾訴時保持的是一份親切,一份平和,一份耐心,正是這份親切、平和、耐心,使小男孩擁有了最善良、最純真、最澄澈的心靈。是啊,傾聽就是一項技巧,是一種修養,甚至是一門藝術;對於我們教師來説,學會傾聽更是一種責任,一種追求,一種職業的自覺。可就在這份責任、這種追求之中,我反思自己的工作:當學生觸犯紀律時,我是痛心疾首無休止的所謂教導;當學生沒有完成作業時,我是恨鐵不成鋼的所謂的諄諄教誨;當學生之間發生矛盾時,我是不分青紅皂白的各打五十大板;當學生羞澀地走近我欲言又止時,我是自作聰明的循循善誘……我何曾考慮到了學生們當時的感受?我又何曾注視到了他們當時的眼神寫滿了茫然!失措!厭煩!無畏!心不在焉……

當學生犯了錯誤的時候,我為什麼不能靜下心來聽聽他的解釋呢?沒有哪個孩子是存心想犯錯誤的;當學生氣喘吁吁的跑進你的辦公室,想對你説點什麼的時候,我為什麼不能停下手中的活兒,注視着他的眼睛,靜靜地聽他説完呢?當學生在路上興沖沖地和你打着招呼想和你分享他的快樂的時候,我為什麼不能停住自己匆忙的腳步呢……讓我們學會用心靈去傾聽!這樣,你會聽到學生心靈的訴説,你會享受到教育的最大快樂與幸福。

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17

《打掌掌》這一首童謠的學習加上音樂遊戲的環節,讓老師和孩子們覺得非常開心,孩子們在遊戲中玩,在玩中學習,學習內容可以深深地紮根在孩子們的腦海中。同時,通過這一堂課的學習,孩子們的節奏感得到提升,音樂表現慾望也得到增強。孩子們能夠從遊戲中感受音樂的美妙之處!

這是一首童謠,流傳於江西鄱陽一帶,是小朋友們在一起玩對拍手掌遊戲時的兒歌,全曲僅8小節,只用了mi,sol,la3個音,節奏明快,口語化。

我以《打掌掌》為背景音樂教孩子們玩打掌掌的分解遊戲,讓孩子們對歌曲有個整體的印象。緊接着,引導孩子們隨着節奏念歌曲的唸白部分,引導孩子們在反覆的遊戲中熟悉音樂,再在學生已有的基礎上學習歌曲,學生很容易就學會了歌曲,最後,再讓同學把節奏和歌聲結合起來,大部分的同學都能做的很好。

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18

《盤古開天地》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五冊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神話傳説,講述的是一個名叫盤古的巨人開天闢地的故事。課文處處充滿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塑造了盤古雄偉,高大的形象,讚美了他為開天闢地而勇於獻身的精神。教學重點是體會文中用詞的準確,生動,發展語言,培養想象力,激發學生閲讀神話故事的興趣。教學難點是要讓學生讀文感受,體會盤古的奉獻精神。

1。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尊重學生的閲讀體會,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合作探究,領悟課文主題。

2。在課堂上"讀"貫穿始終,讀得充分,讀得紮實,讀得多樣。如第二節的"掄斧猛劈"通過學生自己的動作感受來加以讀的感悟;天地分開後發生的變化,也是通過感情朗讀讓學生加以體會,特別是第四自然段盤古倒下後身體發生的變化,我首先示範朗讀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然後通過師生對讀,生生合作等朗讀方式,讓學生入情入境,在潛移默化中體會祖國文字的魅力及盤古的不朽精神。

3。有效合作,激發想象,感受神話魅力。在教學"盤古倒下後,他的身體發生變化"這節時,我設計了讓學生髮揮想象,同學間啟發合作,想象盤古身體的其它部位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學生仿造文中的優美詞組也寫下了很多優美的詞句,同時達到了當堂課講,練,寫結合的目的,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19

《伯牙絕弦》是國小六年級唯一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卻只有5句話,77個字,而這77個字裏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寫照,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温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歎息,見證這種尋求,嚮往這份美好……

本文是文言文,是學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對於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我把重點放在讓學生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先把課文的字詞理解了,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再進行對“知音”的解讀。

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思考,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然後花了一定時間對課文進行熟讀,瞭解故事的大概,在這基礎上,引出問題,從而探索課文。

古文教學,本人覺得朗讀是一大特點,因此,教學中,注重了朗讀。理解課文我首先指導學生把文章讀正確、流利,特別是對難讀的三句話:“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謂/世/再無知音”進行了指導,目的是為了學生在朗讀古文時能注意停頓恰當,讀出古文的韻味來。在理解課文時我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話的同時,也注重了指導朗讀。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讀出稱讚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幸福;文章的後半部分,指導學生帶着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在教學尾聲之時通過播放《高山流水》音樂,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再讓學生在音樂聲中試着背誦課文,會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

在教學過程中,我進行了適當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麼他的琴聲中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琴聲裏還會有哪些場景?能照樣子説上幾個動人的場景嗎?”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鍾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_!”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準確地演繹着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一堂課下來,首先一點,覺得在對古文的朗讀指導中,還欠缺教學方法,學生可能是把古文給讀正確了,讀順了,但古文的韻味還沒讀到位,應該在教學中慢慢滲透;其二,在理解課文時,對課堂中生成的關注度還不到位,有時,忙於趕時間,就匆匆過場,這可能跟自身的素養有很大的關係。總之,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今後,要在自己的課堂中好好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同時也希望同行們能多提寶貴意見。

。審視自己的這堂課,有着點滴收穫,也有些許不足,總結自我以待提高,反思自我向更高的目標邁進。

每次面對新的文本,我首先考慮的不是設計,而是反反覆覆地對文本進行透視: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選自《列子·湯問》,敍述了發生在春秋時代的一段千古流傳的故事。俞伯牙善於鼓琴,鍾子期善於悟琴,伯牙以子期為知音。後來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絕,將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於這個傳説,人們把非常瞭解自己特長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樂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本文是文言文,學生初次見識文言文,對於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這篇文章提出了兩個學習方向:一是學會藉助註釋和字典等工具書進行自主學習,理解文意,同時指導學生感悟文言文朗讀的節奏和韻味;二是引導學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舉及其此舉背後隱喻的涵義——子期一死,伯牙為何摔琴?因為知音難覓,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無知音,因此也不必再來鼓琴。

閲讀這個文本,“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是一場人生的悲劇,是一個人生的寓言,是知音難求的人生歎息,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温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歎息,見證這種尋求,嚮往這份美好……

對於文言文的朗讀問題,我考慮到學生只是通過教師範讀的聆聽是無法準確感受文言文朗讀的音韻與節奏,為此通過課件把朗讀節奏的劃分展示出來。同時課件的主體內容力求恰到好處地點撥學生、啟發學生,不求花哨而求簡潔明瞭,在課件中我把每個關鍵環節的語句、字詞通過動畫出示和顏色的變換達到提高學生認知的情緒。在教學尾聲之時通過播放《高山流水》音樂,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再讓學生在音樂聲中朗讀課文,會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可以説課件的運用為教學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這篇課文本來的教學思路我從閆學老師的課堂實錄上有所借鑑,但是畢竟東西不是自己的,用着也不順手,總是不能把那話説利索。但我有個習慣,備課的時候多寫幾次教案,哪怕是重新抄一份也好,因為每次都能有新的靈感加進來,幾易其稿,索性徹底改為自己的東西了,這樣才舒服。經過於老師的反覆斟酌,在多個環節進行了精心的設計,使得在教學中顯得整堂課環環相扣,緊扣中心而又層次分明。充分的準備使自己能對課上的每個環節爛熟於胸,所以便於在課上隨機地改變取捨的方向,保證了課堂質量的完整和流暢。

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討論,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同時,我以“説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為什麼在事業最頂峯的時候不再彈琴了呢?老師相信繼續學習課文大家就會對“絕弦”這個詞乃至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這樣一個問題激疑,設置懸念,之後在理解完課文後再向學生提問:“在這裏,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這‘終身不復鼓’的僅僅是琴嗎?”讓學生真正明白課題“絕弦”的深刻含義。

教學中,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話的同時,我也注重了朗讀的結合體味: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導學生要讀出稱讚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後半部分,指導學生帶着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

教學中,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着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學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課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覺進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

教學中,追求本色語文,紮實、有效地體現語文課所承載的內涵。不走過場,不耍花架子,滲透對文本閲讀和理解的能力方法的指導,不僅僅説清楚,也要能準確地翻譯過來。為此,在課前我為每桌都準備了字典等工具書,真正讓學生在自學文章的句子時能沉下心來,進入文本閲讀,體現語文學習的效果。

與學生配合交流愈發成熟自然,是我在這堂課中的一個收穫。我能真正走進學生當中,課前與學生親切、隨意地交流,和學生共同進行古詩背誦競賽,完全打消了學生因為臨時抽班級而產生的陌生感,使得課上學生也能積極參與到“新”語文老師給他們上的課中。學生們的素質也是很高的,課堂上他們都能積極參與到誦讀、體驗、對話、聯想中,恰倒好處地配合着我,也給了我極大的信心。

但是認真總結這堂課的教學,還有着許多不足之處,需要我進一步努力提高:

學生初識文言文,朗讀不是很到位,我的範讀起到了引領的作用,但是在範讀之後,沒有引導學生把朗讀的節奏在書上劃出來,在學生朗讀的時候,個別不到位的斷句也沒有及時指出。種.種原因,使得在後面的學習中仍出現了有朗讀不準確的現象,如果做到了以上這些,就能很好地避免學生斷句讀錯的現象了。

課堂調控的能力有待於加強。當學生髮言不是很充分的時候,我的過渡語言沒有很好地激發起學生回答的慾望,隨機應變能力不夠,沒有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熱情,使得課堂上學生髮言略顯集中,關注了一部分學生,但也忽視了一些學生的學習效果。

教學語言的精練需要進一步提高。個別的時候,我的語言還有些碎,沒有達到最凝練的效果,影響了課的精彩。

因為是新的授課形式,無法提前佈置學生準備,所以學生對伯牙子期的相關閲讀鏈接無法通過自主預習做到,我在教學設計中曾加進了延伸閲讀一方面內容,由我給學生講述伯牙在子期墓前作短歌悼念並決然摔琴的一段故事,同時給學生深情朗讀博牙所做短歌,讓學生更進一步感悟“知音”情深,理解“伯牙絕弦”。但可惜因為時間的關係,在授課結束之際,我不得不忍痛割捨。沒有讓學生由文本瞭解更多的知識,這也是我本節課的一個遺憾。

課堂上我比以往表現放鬆了許多、灑脱了許多,懷念李玉學老師,是他的多次指點讓我懂得了男老師上課就要有一份瀟灑勁、一份精神氣。課堂上我比以往講話自如了許多、清楚了許多,感謝以前曾經為我指導課的盛華、崔繼明等老師,是她們讓我記住了備課不要放過每個細節,包括一句評價學生的語言也要做到心中有數;課堂上我比以往自信了許多,感謝於曉冬老師,是她的精彩設計、耐心指導、持久鼓勵,讓我在教學中有了更好的表現。

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20

本篇文章短小精悍,辭約意豐,字字珠璣,擲地有聲,有諄諄告誡之語,更溢滿殷殷期盼之情。採用以“讀”貫穿課堂始終的方法,聽讀,朗讀,跟讀,默讀„„通過反覆地讀讓學生自然成誦;然後猜讀、精讀、研讀、品讀,讓學生合作交流探究釋疑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聯繫現實實際談體會,賞析品味拓展積警句;中間穿插歷史背景小故事,開闊了學生視野,激發學生興趣,感受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養情趣。

為了讓每位同學在課堂上都能有所學、有所悟、有所思,我是按照“生讀——生悟——生思”的模式來執教這節課,整個課堂中都以“生”為中心,關注學生在課堂中的活動和收穫是本節課的主要立足點。

前面幾個部分進行較為順利,學生課堂活動較為踴躍,而且基本每個同學都能完成學習目標,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導學案設置比較合理,逐層深入,從“基礎”到“延伸”都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

但這節課的授課還存在很多不足,主要有以下幾點:

1、“研讀與賞析”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但由於“導”的不到位,部分同學不能動起來,不能“賞”出亮點,“賞”出水平,導致氣氛不夠活躍,對文章中富有哲理又有警醒作用的句子領悟不夠到位。在這個環節,如能適當讓學生自己“質疑”,然後解疑,相信學生對課堂的興趣會大大增強。

2、課堂上小組運用不夠成功。

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21

大班的孩子對水粉畫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但瞭解的還不夠深入。本次期中開課的內容為《我眼中的恐龍》,正好是一節水粉畫,恐龍雖然深受幼兒的喜愛,但對於畫而言,無疑是一個難點,如何把握恐龍的外形特徵,色彩與線條的運用,再加上又是一節藝術領域的水粉課,使整節課充滿了難點。

我們班孩子對水粉畫的接觸不多,大多都以線描與蠟筆畫為主。為了開展本次教學活動,在前期對幼兒進行了關於恐龍的知識經驗傳授。然後我制定了活動目標:

1、通過交流、講述自己的恐龍朋友,能夠以水粉畫的形式進行表現。

2、在水粉創作表現過程中,能夠具體突出恐龍的外形特徵,並且能夠大膽用各種色彩和線條進行表現。

在教學活動中我發現我過多引導了孩子感知恐龍的外形,而忽略了藝術領域對於美得追求,孩子們都把水粉筆當做記號筆來使用,只有少部分的孩子對恐龍進行了色彩的裝飾,大部分的孩子都着重於恐龍的外形而不敢大膽的下筆,在這一方面在下次教學活動時我需要進行改善。本次教學活動孩子們的大致表現還是相當不錯的。特別在圖畫的完成度上,雖然色彩的裝飾還不是很足夠,但在線條運用上表現得還是相當不錯的。在今後活動中,會把更多的水粉畫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讓幼兒不只是單純的畫,而是在體驗美得感受。

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22

儘管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但又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優秀散文。因此,我決定用兩課時完成教學任務。第一課時重在讀,同時大致瞭解課文內容;第二課時拓展延伸。

以前在課堂上,我往往先範讀,再讓學生自由讀。這樣做效果並不好。一是因為我的普通話和感情的表達還欠缺,不足以很好地起到示範作用;二是學生的學習失去了主動。在最近的課堂上,我有所改變:先讓學生自由讀,我是否範讀根據情況而定。這樣做有幾個好處: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有利於個性化的讀和理解;容易發現問題。我強調,在讀書時,一定隨時劃住不認識的字和不理解的詞語。讀後主動地把自己所劃住的字詞寫到黑板上,以供大家共同解決。在這節課上,我一共在黑板上寫了九個不認識的字和十二個不理解的詞語。然後,我把自己讀課文時遇到的字詞困難也寫在黑板上。然後,我要求學生查字詞典後,把字的拼音或詞語的意思寫在黑板上。

學生的表現比較積極。所有的字詞都能夠順利解決。這要比教師直接教好得多。對於九年級學生來説,利用工具書解決生字詞應該是一項最基本的能力。但是遺憾的是我校的學生並沒有養成這個習慣,或者他們手裏就沒有工具書。於是,有的教師把生字詞寫下來,一一解釋。這樣做既低效,又不符合國中生的學習特點。我們應該時刻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的精神,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讓他們唱主角,教師做導演。

這篇課文篇幅較長,課堂上學生只讀了兩遍,沒有讀夠、讀透。在明天早自習課上,讓學生再讀幾遍。在讀課上,教師要捨得花時間和功夫。習題可以少做些,講解可以精減些,唯獨讀書不可忽視。語文教學,其實就是讀的藝術。

我引導學生劃分了文章層次。學生把課文分成了三個部分,並且簡單地總結了段意。由於時間緊張,沒有讓學生充分地討論。對於課文的標題,我提出兩個小問題讓大家討論:一是從這篇課文看,什麼是“地下森林”?二是“斷想”是什麼意思?回答這兩個問題,有利於把握課文內容。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6zlpg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