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精選24篇)

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精選24篇)

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 篇1

在教學中,我首先利用噴灑空氣清新劑,聞到花香,讓學生用手對着臉扇風的感受,引出本節課的主題,從這些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例着手,認識到物質由粒子構成,只要細心觀察,就能感知到它的存在。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知識,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精選24篇)

其次,引導學生根據現象大膽猜想,並進行實驗探索分子的性質。以苯分子的圖示和水分子的質量及一滴水中的分子數目讓學生直觀的感到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以品紅的擴散為演示實驗和氨分子擴散實驗為例,指出分子是不斷運動的。用“1+1”是否等於注射器抽壓實驗比較驗證,形象説明分子間有間隙。

最後,選擇六位同學表演,分別扮演氫原子、氧原子,演繹電解水的微觀過程。使得變抽象的微觀知識 更為形象,讓學生更加深刻體會,化學變化的實質在整個過程中,都以探究教學為主線,不斷髮展學生的思維,真正做到了理論聯繫實際,變抽象為現實,化難為易。既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培養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又使學生體驗到了探究活動的過程、方法和成功後的喜悦,從而使學生產生親近化學、熱愛化學,渴望進一步瞭解化學的情感,樹立學好化學的信心。

成功之處:

1、學生試驗現象明顯,不但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還能啟發學生的思考,同時增強了學生的有關基本操作能力;

2、這一課題中由於聲畫、型、文並茂,形象活潑,使抽象知識具體化、複雜知識明瞭化,學生能體驗到化學變化實際上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組合成新物資分子的過程,為深入理解化學變化、物理變化、分子、原子等重要概念做了形象鋪墊;

3、最後設計的習題,為學生理順了用分子原子觀點説明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根本差別,也理順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關係和根本差別,使學生能輕鬆愉快地接受這些較為抽象的知識。

不足之處:

本節課反映出學生對身邊的化學物質瞭解不多,對常見的化學現象注意不夠,對一些較為複雜的例子,還難以用適當的語言去描寫。因此在教學中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髮散思維,從全方位、多角度來考慮問題、描寫問題,培育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從宏觀現象想象微觀世界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

從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感受到:

1.我們的概念教學一定要遵照學生的認知習慣。

2.我們的講解一定要從生活中來,向生活中去。

3.把握大綱,統覽教材一定要心中有數。

具體來説就是:

1、學生的認知習慣是由淺入深,步步深入,不能空想一口吃個大胖子,一步到位的想法在中學教學中不可能實現的。

2、學生接受知識的道路是“先建模,再抽象,最後才運用,而且運用的時候一定要小步走,逐漸提高”。

3、化學學習不能脱離生活,要多舉例子,從中找到規律,切記不可過於抽象。

4、還要適當進行知識融合,到了一個階段,就要利用近期所學的新知識對舊知識進行升級。

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 篇2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是國中化學進入微觀世界的第一節課,也是最難理解的一節課。今天第一節課順利講解了分子與原子的概念及化學變化的實質,感覺效果較好,特記錄如下:

多媒體教學給我們傳統教學帶來前所未有的好處,但是有的時候很多老師往往侷限於多媒體而忽視清晰條理板書所帶來的效果。分子與原子很多老師用多媒體動畫演示化學變化的微觀過程,感覺效果不錯。課之前,我也做了非常好的課件,但是上課前,我準備還是不用課件講了,因為這樣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因為我們的學生上課時走神的較多。完全集中精力去聽課是這節課成功的關鍵,我用板書畫出來的分子和原子把水的蒸發和水的電解講解的淋漓盡致,同時我也把以後要用的C60分子模型在這裏分析了“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學生也聽得非常入神,能夠完全配合老師的講解內容,從多個側面讓學生去感覺、去體會、去認知、去學習“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明白“分子、原子、物質間的關係:物質是由分子或者原子構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通過畫出來的分子和原子能夠很好的分析了物質化學變化的實質,這樣一總結,學生完全掌握和理解了,整體效果很好!

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 篇3

這節課的內容是國中化學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自然界的水》課題2 分子和原子。為了分散教學難點,我將這個課題分為2課時,第一課時只講分子。原子的知識第二課時再學習。

分子這一節是學生由宏觀世界進入微觀世界的開始,也是解決化學教學難點——對宏觀的現象進行微觀解釋的關鍵,還是繼續學習化學方程式和溶液等章節內容所不可缺少的基本知識和工具,但由於這一部分知識比較抽象,處理不當會削弱學生學習的興趣,成為學生學習的分化點,為此我首先以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現象(如打開香水瓶蓋,為何能聞到香味?在客廳,為何能聞到廚房炒菜的味道?等)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力求讓學生以輕鬆、愉快的心境進入課堂。讓學生想象、分析討論,最後清晰的認識到分子體積小、質量小且總是在不斷運動着。緊接着:創設承上啟下的問題情景,引出影響分子運動快慢的因素。品紅擴散的演示實驗我改為學生動手實驗。讓學生親身體驗到實驗的真實性,決不是老師説啥是啥。最後通過多媒體課件,生活例子(如“濕衣服放在太陽底下比晾在屋檐下幹得快,”)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分子總是在不斷運動,且運動的速率與温度有關。再者 “1+1是否一定等於2”這個問題的提出馬上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因為它已經打破了數學上的簡單加和運算。 由於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後體積小於200ml,學生難以理解,不能準確分析,所以我設計了一個操作簡單、可見度強的宏觀模擬實驗——黃豆與小米的混合,通過類比學生很容易理解微觀粒子間是有間隔的,使這一教學難點得以突破,同時也注重了啟發學生充分利用家庭用品來完成實驗,使課堂力求生活化、自然化,讓學生自主設計成為學習主人,讓學生轉化思想——做探究、做實驗,不一定進實驗室,生活才是一個大課堂。

對於分子概念的教學又是本節課的另外一個難點,所以我採用創設問題情境和動畫課件——水通電分解,讓學生充分討論得出分子的概念。 

在這個教學過程中,課堂氣氛比較活躍,教學效果良好,同時我也感到了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圖文並茂,形象生動,為老師減輕了負擔,對於學生理解微觀、抽象的知識是非常有益的,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有助於學生進行理性思考,從而通過現象歸納出本質和規律。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使智力從“常態”躍遷到“激發態”,由此迸發出思維的火花。最後,習題的佈置我力求來源於生活,使知識生活化,讓學生切身感受到化學就在身邊,同時也使得學生對分子性質的理解有了質的飛躍。

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 篇4

我們都知道,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基本粒子有三種——分子、原子、離子。教學中先出現分子,然後才陸續出現原子和離子。當教學中出現了原子、離子之後,就必須向學生提出: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微粒除了分子之外,還有原子和離子這兩種微粒。而每當這時,學生就很容易將這三種微粒進行比較。這對國中學生而言,他們的微觀想象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好多學生理解起來就產生了障礙。例如:有的學生會問:“老師,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那原子呢?”這時,我就要用許多相關的內容去給他們解釋。可很多時候學生聽後,從他們的表情中我就能看出來:他們並沒有完全聽懂。因為對於國中學生而言,他們剛剛接觸化學知識,所以想讓他們理解透徹,那真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況且現在的農村教學,還沒有達到能把課件製作、網絡教學帶到課堂去幫助學生們“想象”的程度。

其實,我認為,對於分子、原子、離子這三種微粒,只有當它們直接構成物質時,才能保持這種物質的化學性質。根本不能把它們放在一起進行無關的大小比較,還給學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理解上的障礙。因此,我仍贊同以前的舊教材(三年制國中教材)的説法: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微粒。這種説法最恰當不過了,因為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的微粒除了分子之外,還有原子、離子呢!這樣,學生理解起來也容易接受了。

“ 原子”的定義是: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我感覺這種説法欠妥。因為當我給學生講到“離子化合物和共價化合物”時,對於水和NaCl的形成過程中,出現了形成共用電子對和電子的轉移的情況。結果,課後有的同學就問我:“老師,不是説原子在化學反應中不能再分了嗎?那2H2+O2=2H2O這個反應中,怎麼從原子中分出了電子,而且還形成了共用電子對,在2Na+Cl2=2NaCl中,也從原子中‘跑’出了電子的轉移了呢?”我木然。因為事實確實如此。

所以,我認為,在國中化學的學習中,對於初級階段、啟蒙階段的國中學生而言,如何給“分子、原子”下一個更好的定義,能夠幫助他們去更容易理解、接受這些微觀粒子,是很必要的。

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 篇5

1、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感覺最難的就是舉例子,既要舉能夠反映微觀世界的還要保證這個例子能使學生對於微觀世界的特徵長期有印象。

2、由於本課屬於微觀世界,所以對學生來説非常抽象,學生難以懂得分子和原子真正的涵義,如何激發他們的興趣是我在進行這堂課之前必須好好思量的。當然經過實際教學,仍有一部分同學還是不能理解物質的宏觀和微觀。

3、在教授本課時,我覺得還應加大實驗力度,讓同學們通過實驗大膽猜想。例如除了書上品紅的實驗外,還可以做紅墨水在水中運動的實驗、蔗糖溶解的實驗、將10ml水和10ml酒精混合的實驗。

4、在本課的教學中,還應該化難為易,讓學生們熱愛化學,懂得如何學習化學。

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 篇6

記得曾在一本教學雜誌上看到過這樣的一段話:實踐反思=成長。在教中反思,在學中反思,無論對老師還是對學生都是一種收穫。教師的反思能力決定着他的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和在工作中開展研究的能力。如果教師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缺乏反省,不對自己的教學經驗概括,不反思,他就很難不斷提高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平。

教學反思,就是教師以自己的實踐活動為思考對象,在“回放過程”的基礎上,對其中的成敗得失及其原因進行思考,得到一定的能用以指導自己教學的理性認識,並形成更為合理的實踐方案。在教學中要處理好知識性目標和發展性目標平衡與和諧的整合,在知識獲得的過程中促進學生髮展,在發展過程中落實知識,這就也需要學生對學習進行自我反思。我一般會從以下兩個方面來撰寫自己的教學反思:

1、教學過程的反思。我在每次數學課結束時,都要對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教學內容進行仔細的回味。我認真思考哪一個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生沒有掌握,哪一個知識點講的不是很順利,哪一個學生提出的問題我沒有很好地解決。通過長時間堅持,我發現自己養成了良好的教學習慣,並對教學問題有了較深層次的思考。例如我教的是兩個班的數學,常常發現不論我課前做怎樣的準備,講完兩個班課後,總感覺第二個班的課,總比第一個班強,原因就在於每上完第一節課後,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我在處理某些問題的方式上都會作出調整,從而更加容易讓學生接受,在課堂上的疏漏、失誤,在下一節課都會加以關注,經常性的反思,把這些“智慧的火花”記錄下來,並進行探究和剖析,確實使我的教學少走了許多彎路。

2、作業效果的反思。學生數學作業中出現錯誤,師生都應積極關注,要對錯誤進行反思,分析錯誤的根源,對症下藥,解決問題,吸取教訓,以提高解題能力。國小生數學作業出錯是在所難免的,如果認真分析這些錯誤的原因,概括起來:一是教師傳授知識的方法不科學,講課步驟與思路不清晰,沒有把握住重點、難點,作業要求不規範等;二是學生聽課不認真,對學習的知識不理解,課堂知識沒鞏固,影響了新知識學習,或者做題步驟不規範,審題失誤等。面對國小生作業中出現的錯誤,一定要讓他們明瞭錯誤之所在,知曉錯誤的原因,從而真正獲得正確知識。

下面請允許我以一個教師的視角對學生作業中出現的計算錯誤方面的原因進行分析反思。平時我們在辦公室裏經常會聽到同事們抱怨:“這些題,我都評講好幾遍了,強調了又強調,可是這次考試,錯的人還是很多,這些學生真是沒法教了。”其實試想想老師講得多,講得透,學生就能聽懂嗎?就能真正理解嗎?往往是教師講得頭頭是道,學生卻如墜雲霧,對於學生的錯題,教師只注意嫻熟地解題,卻不重視學生錯誤思維的過程疏導,學生就悟不出解題的思路和技巧,即使課上聽懂了,課後遇到新題型便又無所適從,以致錯誤再犯。

不要説不認真計算錯誤是學生的通病。算理和法則是計算的依據,正確的運算必須建立在透徹地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學生的頭腦中算理清楚,法則記得牢固,計算時,才能有條不紊地進行。否則將會出現錯誤。例如當學生學完乘加、乘減兩步計算式題後,有部分學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在一個沒有括號的算式裏,只有加法和乘法兩種運算,學生依然先算前面的加法,再算後面的乘法。我一開始也會認為是學生在計算時粗心,不夠認真,因此要求學生上課要如何如何地認真聽講,練習時要如何如何的細心。可是如果仔細分析他出錯的原因,就會發現並不是來自粗心,而是沒有真正理解為什麼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只是機械地模仿以前所學加減兩步計算式題的知識。因此,在要求學生訂正時,不能只要求學生“認真,認真,再認真。”而應先讓學生對計算的結果進行質疑,然後再出示正確的計算過程,讓學生明確:在一個沒有括號的算式裏,只有加法和乘法兩種運算,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這樣學生在進行改錯的過程中,不僅明確了錯誤原因,又有效地提高了計算的正確率。又如,在教學筆算除法時有的學生列了和加減乘法一樣的豎式。筆算除法是學生系統學習除法的開始,在這之前,學生通過學習表內除法,已經初步瞭解筆算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因此像這樣的列式在他們認為也沒有什麼不妥,甚至在他們認為本來就應該這樣做的。雖然學生具備了口算除法的基礎,計算結果也是對的,但這種計算方法對學生的進一步學習是十分不利的。所以當我們要這些做錯的學生進行改正時,他們是無法從算理上來解釋錯誤原因的。我們要逐步引導他們分析,談談為什麼除法豎式不能像加減乘法豎式那樣寫的原因,讓學生真正理解並掌握除法豎式的寫法,為以後學習多位數的除法打下基礎。

當然,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是一項細緻而長期的教學工作,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口算、板演或書面作業,都要及時地發現學生在計算中出現的問題,分析其原因,找出錯誤規律,並加以解決,把學生的錯誤消滅在萌芽之中。

總之,通過這幾年來撰寫使我認識到教學反思是我們教師成長的階梯,它能將我在課堂上的意外收穫、得心應手、一吐為快;它能把我的失誤記載成文,作為前車之鑑;它能讓感性的實踐昇華成理論性的經驗,從而使我在教學中得到更深刻的歷練……它記錄着我們曾經的迷茫,見證了我們灑下的汗水,更奠定了我們堅實的腳步。

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 篇7

在全鎮的“高效課堂”優質課競賽中,我執教的是《蜘蛛脱險》一課。授課過程中,我首先用學生熟知的謎語激趣導入,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了較好的教學情境。接着又讓學生讀題質疑,我則梳理了主要問題;然後讓學生根據“自學提示”初讀故事,自學字詞,解疑釋難。學生的積極性高,很快就掌握了生字、新詞,感知了課文大意。在交流探究重難點問題時,我又讓學生根據“學習提示”,通過默讀、指名讀、自由朗讀、師生合作讀和比較品析讀這些形式的學習活動,適時地予以點撥、指導,走進蜘蛛的內心世界,探究蜘蛛兩次遇險又脱險的經過,從而感受蜘蛛的形象、領會作者的表達方法。最後讓學生自己談感想,推薦作業予以鞏固,教學效果比較理想。

本節課的成功之處有:我能把學習的主動權和時間交給學生,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解疑釋難時,我能適時啟發、點撥學生,順利突破了本節的重難點;在理解文本內容的同時,注重與生活有機結合,適時滲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當然在授課過程中,也有不少不足之處,如對詞語的理解,沒能適時放在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去感受理解,而是單獨羅列出來。對文本的朗讀過於膚淺,蜘蛛遇險時的着急、害怕、緊張,沒有讓學生通過反覆的情景朗讀來體會,朗讀的指導不到位。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努力突破這些不足,做一名優秀的語文老師。

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 篇8

《倔強的小紅軍》這篇課文記敍了陳賡同志回憶的一件往事:在二萬五千里長徵過草地時,一位小紅軍在忍受飢餓和疲憊,因不想拖累別人,所以拒絕陳賡同志的幫助,最後犧牲的故事。作者滿懷深情地讚揚小紅軍堅強勇敢,寧願自己捱餓受苦,也不拖累別人的優秀品質,也讚揚了陳賡同志關心戰士的美德。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理解小紅軍和陳賡的動作、神情、語言的描寫,瞭解小紅軍和陳賡的品質及其情感。我在學生閲讀課外相關材料及初讀課文之後,就課文內容提出他們自己不懂的問題;隨後又引導他們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解決較簡單的問題,並歸納。在充分體會到小紅軍及陳賡同志都極度飢餓、虛弱、疲憊後,我引導學生對“陳賡終於被這個小鬼説服了,他騎上馬,朝前走去。”這句話進行思考:這句話可以換個説法嗎?其中“終於”能否捨去?從哪裏看出“説服”與“被説服”都是那麼不容易,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學生們圍繞這些問題深入地進行了閲讀、歸納、討論、想象。學生們圍繞着自己提出的重點問題(小紅軍為什麼要“騙”陳賡?陳賡全明白了什麼?)進一步品讀課文,合作探究,從而實現個性化的閲讀。

學生們從陳賡“要求”小紅軍騎上馬,到“命令”小紅軍騎一段,再到跟小紅軍“商量”一起走,最後到無可奈何地“付之以行動”,從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地給小紅軍,感悟到了陳賡對小紅軍的關懷和愛護;從小紅軍倔強地拒絕,説自己“體力強”、“等同伴”、“乾糧多”,感受到小紅軍對首長的愛戴,一心為他人着想的優良品質。圍繞一個“終於”的探究,學生在品讀陳賡與小紅軍一而再、再而三的説服對方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被紅軍戰士患難相助、生死與共的精神所感動。“陳賡對得起還是對不起這個小兄弟”這一難點也巧妙地解決了。明白了小紅軍在急需幫助的情況下,為了不拖累別人而拒絕了陳賡的幫助,心中對小紅軍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然後引導學生大膽地評價小紅軍是一個怎樣的人,並敢於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進而使學生的心中深深刻印上小紅軍的光輝形象。

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 篇9

又一輪主任下水課結束了。回顧我的《燈祭》一課教學,從備課到講課確實也花費了心思。備課時我沒有過多關注他人的教學設計,而是主要把精力放在了自己研讀教材上,從文本內容與學生情感的銜接點出發,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我校的教學研究主題“自主性課堂”出發,力求通過這節下水課為老師們展示一堂具有“自主”味的語文教學課堂。

教學結束後,感覺教學效果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尤其是課堂教學中的某些環節總覺得差那麼點勁兒,有種不解渴的感覺。下課後我先後和李校長、孫校長進行了交流,認真聽取了他們的意見。由於校長已經聯繫好第二天去漢沽第一國小進行教學交流,其中有我的這節課,所以當晚我針對兩位校長的意見加上我自己的想法對教學設計進行了一些調整,感覺第二次執教《燈祭》比下水課時教學效果有些許進步,但也不盡如人意,所以這兩天我反覆觀看我的課堂錄像,在進行不斷的思考。

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 篇10

在拼音教學中,涉及了許多活動,有學習兒歌,有利用周圍的東西擺拼音字母,有拼讀音節,看圖講故事。在學習拼音的幾週中,課中操時間我經常給學生講故事,要求學生老師講時認真聽,故事講完後,還出幾個小問題讓學生回答,並要求他們拼出問題答案中一些相關的拼音,還告訴學生,拼音學完,我們就可以自己看帶拼音的讀物了,激發學生學好拼音的積極性。

有一次我講了一個《蜘蛛和螞蟻》的故事,這節課正好教學《zh ch sh r》這一課,在説出故事題目之後,我先讓學生試着把題目拼出來,又根據學生回答問題的答案,將其中涉及到的學過的音節出示在黑板上,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學生覺得自己學到的拼音知識特別有用。在拼音教學進行完後,我又進行了一次《拼音大王》的評選活動,在活動中,學生先將自己認識的新朋友的姓名拼出來,又將自己帶的包裝袋上認識的字拼出來,最後又拼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靜寧路國小、一年級一班”這些字詞,使學生將學習拼音與自己的身邊事物有機地結合起來,體會到了漢字的趣味性。

漢語拼音的教學是語文聽説讀寫的基礎,要讓每個學生在此過程中體會到學語文的樂趣,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讓語文課的各個環節都能體現出語文味。

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 篇11

在教學這一課時,我主要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依據學生的需求和興趣愛好,儘可能給學生直觀的形象感受,把學生帶入江南美麗的風光中,感受江南的美好,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學語言。

在學習“竹排、樹木密、禾苗、江南、魚米鄉”等詞語時,我讓學生利用生活經驗、圖片、聯繫上下文等方式,適時點撥,突破難點。在學習生字詞語時,我先讓學生自己勾畫出帶生字的詞語,讀一讀,説説你是怎麼記住這些生字詞語的,用什麼方法記住的。然後全班交流。由於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學習起來興趣盎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鞏固識字在識字的過程中,讓學生去掉拼音進行識記的鞏固。有比較歸納識字,就像“江、流、遊”,還有像猜字謎、利用圖片理解詞語……讓學生在不同的識記方式中,增加了學生的興趣,提高了識記的效果。

課堂教學機制有待加強。教案是死的,課堂是活的。我需要在以後的教學中慢慢提高處理課堂生成的能力,積澱解決問題的底藴。對學生的評價語言還不夠多樣化和具有明確的指向性。一句簡單的“很好”説明不了問題,學生仍舊感覺很茫然,不知道好在哪裏?其他學生沒有學習的方向。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 篇12

在這篇課文文本解讀的時候,受課文閲讀提示的影響,我也是把主題定在“ 奉獻精神”這個層面。但是,在教學設計的時候,卻覺得僅僅挖到“奉獻精神 ”是不夠的,可以引導學生更深入地去領會主題,於是,預設了一個問題:行道樹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默默奉獻的?還預設了一個“以寫帶悟”的環節:用第二人稱,給行道樹寫一段話,用上四個關鍵詞“環境”“生命”“責任”“執著” 。

在研讀課文的時候,要求學生談談“行道樹具有怎樣的品質”的時候,學生果然不假思索就説出了“奉獻”。於是就追問:“課文裏還有一些句子也體現了它的品質,找出來,讀一讀,説一説體現的是什麼品質?”於是,學生再仔細去選讀相關詞句,得出了“豁達”、“堅忍”、“盡職”、“執著”等結論。接着,我們就討論行道樹在什麼情況下奉獻的。學生紛紛發言,得出結論“是在遠離生存故土,不被理解,不被珍惜,孤獨、黑暗、喧囂……的情況下,仍然堅持奉獻的。”

我最後板塊小結:奉獻不僅是一種精神,也是一種能力,它需要我們睿智地適應環境,需要我們堅忍而執著地盡職做事,如此,我們的生命才能煥發出異彩!從學生最後所寫的一段話來看,學生對主題的理解確實比較深入了。由此,我感覺,教師在文本解讀的時候,自己首先不能“淺解”文本,要儘可能地挖掘出文本主題的深意,然後,要考慮採取合適的方法,以帶領學生一起走進文本深處,挖掘出深層的韻味。

淺嘗輒止是文本解讀的大忌,無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

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 篇13

《變色龍》是八年級語文上冊第8單元的一篇課文。《變色龍》是契訶夫早期創作的一篇諷刺小説。在這篇經典小説裏,他以精湛的藝術手法,塑造了一個專橫跋扈、欺下媚上、看風使舵的典型形象,具有廣泛的藝術概括性。小説的名字起得十分巧妙。變色龍本是一種蜥蜴類的四腳爬蟲,能夠根據四周物體的顏色改變自己的膚色,以防其它動物的侵害。作者在這裏是只取其 “變色”的特性,用以概括社會上的一種人。

作品擅長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義的片斷,以小見大地概括出生活的本質。構思佈局別具匠心,細節和心理描寫惟妙惟肖,人物語言精彩生動,故事結尾耐人尋味。正如魯迅所説:“無論從形式、結構,以及表現手法來看,都達到了短篇小説的要求具備的高度。”作為國中生接觸不多的外國小説教材,可以從多角度去挖掘文本的意義,但教學課時和知識的容納吸收是有限度的,所以力求在有限的時間和範圍內做到抓重點、理順難點,最大限度的有所收穫是最佳效果。

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 篇14

《彩色玻璃窗》是三年級下冊一節手工製作課,深受孩子們的喜愛,其主要內容:以欣賞的形式,讓學生初步瞭解彩色玻璃窗鑲嵌畫的藝術特點。掌握利用套色剪紙製作窗花的方法,鍛鍊動手動腦的能力及創作能力。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顏色、材料來設計玻璃窗,在設計中,捕捉創作的靈感。難點是:玻璃窗造型的設計及鏤空的技法運用。

通過本課教學,學生不光在技能上學會了如何製作彩色玻璃窗,並且瞭解了其文化藝術,這也就符合了新課程標準中提到的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會美術技能,還要讓他們接受文化知識,因此本課教學中的知識目標和技能目標完全達到。在課堂中,我給學生展示國外教堂彩色圖片和學生作品,讓他們感受各種彩色玻璃窗的特色,然後在評價中讓學生互評,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從而達到新課程中的情感目。

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 篇15

1. 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態度:是否樂於與人合作,願意與人交流;是否樂於思考,具有學習生物的興趣。

2. 評價學生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關注學生髮現並提出生物問題的能力;嘗試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應用各種策略解決問題的能力。

3. 評價主體和方式的多樣化:例如:在本課學生自學反饋的環節中,分為搶答和課堂小測試兩部分,其中課堂小測試部分引導學生進行互評,體現評價主體和方式的多樣化。

在設計本節課的過程中,重點放在讓學生了解生物分類的七個等級單位及分類的依據和意義。通過設置遊戲情景,使學生在愉快中學習,激發出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再通過搶答題和課堂小測試,在鞏固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此文轉於斐斐課件園 ]的競爭意識和主動參與學習的慾望。

總之,我在整個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中始終以“啟發學生,挖掘學生潛力,讓他們展開聯想的思 維,培養其能力”為主旨,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使他們最大限度地參與到課堂的活動中!

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 篇16

新課標提倡讓學生在情境中提出題,並嘗試解決問題,從而在豐富的數學學習活動中感受到數學的有趣和有用,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我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了爺爺過生日的故事情境貫穿教學的整個過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愉快的歌聲中細心觀察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這樣能有意識培養學生有表達能力。讓學生在故事情境中提出加和減的問題,並且通過説一説、擺一擺,小組合作等實踐活動一,列出不同的算式解決問題,理解得數是0的減法算式的實際意義,加強學生合作意識。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成就,培養髮學生學習興趣。

但是值的反思的是在本單課的過程中,我的個人思路不夠靈活,沒有及時捕捉學生知識的生成,例如:學生在本課第三環節中學生提出2-2=0時我沒有及時的板書,到了我講了3-3=0的時,學生的思維發生了變化,失去原有的構思。使這一環由學生的自主生成轉化成教師強行貫輸在學習效率發生了質的變化。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應多注重捕捉知識的生成及時給於肯定。其次還要更多瞭解學生根據學生的需要設計有關學習有趣的實踐活動。

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 篇17

萬聖節不像聖誕節那樣被學生所熟知。所以我在這節課中首先是採用了設置懸念和猜想的方法激發學生主動去了解萬聖節以及主動學習關於萬聖節的英語知識的積極性,讓學生獲得新奇的體驗。其次是讓學生從感官上的體驗上升到實際行動的體驗,讓學生認知活動更加深刻,使枯燥的語言生動起來。我通過This is Halloween這首歌曲導入課堂,不僅使課堂氣氛變得輕鬆活躍,也抓緊了學生的注意力。然後我通過一些圖片讓學生了解萬聖節人們都做什麼。在本課中我創設了兩個情景,一個是購物的情景,讓學生在的情景中複習舊知,學習新知。另一個是萬聖節聚會的情景,讓學生在情景中運用積累到的語言盡情的交流,從知識的體驗上升到情感上的體驗。

在新課標中提到了一個教學的層次性。我就在想是不是以後上這節課可以把中國的春節和萬聖節相關聯一起講,由共同點引出不同點,比如:燈籠——紙燈籠——南瓜燈籠…..再由此引出萬聖節聚會所需要的物品。

我這次在教學中是直接引入萬聖節的知識,這種直接灌輸脱離了課堂教學環境與學生的年齡特性,沒有找到適當的切入口將知識與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聯繫起來,缺乏了趣味性.國小英語教育課堂氛圍是關鍵.教師的激情才能激發出學生的激情,繼而引發課堂教學的活力,這一點我還存在很大的學習空間.作為一個國小英語教師,我必須不斷的發掘自己,發掘學生,爭取更大的進步.

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 篇18

要讓學生入境首先老師自己要入境,本文説理性很強,那麼教師首先要讓自己信服,要明白其中的道理,並且要想法設法找一些佐證,要能真正地為作者的觀點叫好,但帶着學生學完之後又能走出課文。而要讓學生入境,本文則要側重於聯繫一些材料證明課文中的一些觀點。而要讓學生入境,好的導語設計是必不可少的,這樣從一開始就能讓學生走進課文,在此過程中還要不斷的強化這一條主線,讓學生慢慢地得到一些問題的答案,或者是獲得一些知識。當然學習過程中不時的穿插一些有趣的話題或引人深思的問題也是一種讓學生提高學習興趣的辦法,比如本文得到大自然創造了巧妙絕倫的藝術品,但蒼蠅蚊子是這樣的藝術品嗎?學生對這一問題還是頗感興趣的。

總之,不同的課文有不同的特點,最重要的是要深入把握教材,瞭解學生的學情(要了解學生的學情就要讓學生養成預習提問題的習慣,事先收集歸納,以此設計好教學,可課下預習,問題由課代表收集,提前交回),這樣才能設計好教學,實施好教學。

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 篇19

這是一篇抒情的寫景物的文章,作者通過對荷花細緻的描寫,體現了荷花的美麗。在教學中我聞荷花、看荷花、贊荷花、變荷花又回到看荷花這樣的思路來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文章的脈絡有一個清晰的瞭解。

1、抓住重點詞來體味——重點詞“冒”

《荷花》這篇文章非常適合閲讀,並且學生可以利用這篇文章進行仿寫,其中有許多好詞佳句,適合學生積累,運用到作文中去。

例如描寫荷葉的句子: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單單一句話就寫出了荷葉的三個特點——多、綠、圓。描寫荷花姿態的句子更多了。如何讓學生有感情地體會,就是要抓住這些重點詞句進行分析,體會,對其中的重點詞語進行品讀,研討。在這段話中,雖然有許多好詞佳句,但是畢竟一堂課的時間有限,我們也不能眉毛、鼻子一把抓,必須有詳有略,所以,在這段話中,我重點抓住了“冒”字,讓學生來體會這個字用得真好!一開始,我提了這樣一個問題:在這段話中,那個詞語或那個字你覺得用得特別好?學生一下子找到了“冒”這個字。接着我問:怎麼樣的長出來才叫冒呢?在我的預設之中,學生應該會非常活躍,答案也會豐富多彩,例如:高興地長出來,迫不及待地長出來……但是另我沒想到的是,學生眼睛瞪得大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學生都沒什麼反應,一看這個情形,我也傻了,我再怎麼預設,也沒想到學生會是這樣的反應。因此,我只能換一個問題:荷花冒出來是想幹什麼呢?這下,學生好像一下子找到了方向,有的説因為她想看看外面的世界,迫不及待地長出來了,有的説她想要呼吸一下外面的新鮮空氣,快速地長出來了,還有的説她想要和青蛙,小燕子來打招呼,很高興地長了出來……沒想到,問題一更改,學生的思維一下子活躍起來了,而且感受到了“冒”字用的好處!由此可見,教師的提問至關重要,好的提問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更好的體會句子中重點詞把握。

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 篇20

這是一節“造型.表現”領域中的中國國畫課。針對五年級的國小生對中國畫中的墨色、用彩、運筆都有了初步的掌握,對宣紙的特性也有了認識。在此基礎上,本課主要引導學生根據各種動物不同的臉部特徵進行造型表現的,從而運用中國畫特有的表現方法,引發學生用國畫的形式進行創作的興趣。

本課設為兩大頁面。第一頁面中展示了畫家黃永玉的作品《貓頭鷹》和一張6歲學生畫的貓頭鷹進行對比,主要是讓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認識到藝術作品與生活的關係。並且能夠讓學生們通過欣賞書中的作品,仔細觀察、體會、並發現畫中表現貓頭鷹臉部特徵的生動,是以濃、淡、幹、濕、焦的幾種運筆相結合的表現,在此還展出了畫貓臉的分佈圖,更進一步讓學生們能夠在仔細觀察、對比的過程中發現其臉部的不同,掌握如何抓住特徵來進行繪畫。第二頁面,展示了5張學生的作品和四種動物頭像圖片,這是為了讓學生們先通過欣賞同齡學生的優秀作品,發現他們是如何表現動物的臉部特點,並用明快而活潑的墨色效果展示有趣的畫面,以書中提供的動物圖片作為素材,給予進一步參考、引發創作的情趣。

教學動物的臉教師反思範文二

《動物的臉》是一節集欣賞、創作於一體的五年級美術課,屬於中國畫教學。是“造型·表現”領域的課。學生通過欣賞中國畫畫家的繪畫作品,認識中國畫表現的特殊效果,理解畫家是怎樣用概括的筆墨表現各種動物的臉的,感悟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道理。通過本課學習,可以學習和了解中國畫的一些基礎知識和基本技法,初步感受和體會中國畫特有的魅力。培養學生使用中國的傳統繪畫工具,進行表現創作的能力,通過對中國畫的用筆用墨方法的講解和練習,使學生了解中國畫的筆墨技法,能用中國畫的表現方法大膽地表現動物的臉。

一般的國畫教學都以講解技法,臨摹寫生為主, 程式化的教學再加上技法難以掌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 會興趣漸失,創作的作品也很少有有創意和韻味。為了能將這節課上成學生喜歡,讓他們感到快樂的課,我在教學中特別注意強調突出趣味性和實踐性,併力求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思想,着眼於學生的主動發展。 首先借助多媒體課件播放《動物世界》的片頭視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然後利用猜謎遊戲,使學生有意瞭解不同動物的臉部特徵……通過種種手段,變枯燥的技法教學為形式多樣的趣味活動,培養了學生學習中國畫的興趣。

經過討論和觀察,學生對一般動物的臉部特徵有了較全面的認識,並總結出了用筆、用色的規律。考慮到學生對技法步驟不甚瞭解的情況,我在黑板上進行了演示,為了防止學生看不清楚的現象發生,示範環節我特意用比學生用的畫紙大一倍的宣紙演示了畫動物的臉的過程。經過幾個環節的教學,學生掌握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回顧全課,學生們在欣賞、觀察,動手、動腦中體驗了學畫中國畫的樂趣,享受了自主探究,自我表現的快樂,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不足之處:若是能再多給學生創造些動手實踐的機會,畫出更多動物的臉,學生對中國畫的技法認識就會更深刻一些;如果再為學生多創設一些自主探究與互助學習的教學氛圍,對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將更有益處。

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 篇21

角的度量這一課,要求學生能達到會用量角器正確量出角的度數的目標。具體説來,就是會把量角器的中心點對準角的頂點,並能根據角開口方向的不同,確定一條邊為0度,選擇量角器內圈(或外圈)數據,按正確的方向讀出另一條邊所指的度數。

這對於許多孩子來説是比較困難的,因為量角器中有兩圈數字,且順序相反,學生往往分不清該讀哪圈,往哪邊數。尤其那些非整十度的角,是超過整十幾度還是差幾度未到,方向不同則數法不同。過去的教案手冊中有建議用兒歌幫助學生讀過難關的,如:“中心對頂點,底邊對0線,他邊看度數,分清內外圈。”這種兒歌能朗朗上口,但對於難點問題並沒有實質性的突破。“分清內外圈”只是目標,如何分清才是策略。

要找到解決難點的策略,必須分析造成難點的原因。我認為學生之所以分不清內外圈、找不對數的方向,原因是把角看作是靜止的圖形而非動態的過程,他們將角的兩邊孤立地量度,以為像量線段、看鐘表一樣,只要把一邊對準0度,另一條指着幾就讀幾。如果學生能把靜態的角想象成從0度開始,慢慢打開,而度數隨之增加的動態過程,我想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了。

由此,我認為應採取“變靜態為動態”的教學策略,並通過三個層次的活動來實現。具體實施如下:

活動一:伸展運動。我帶着學生把兩手臂伸開,當作角的兩條邊,把身體當作角的頂點。他們跟着我從兩臂重合開始,一臂不動,另一臂慢慢展開,並一起讀:0度、1度、2度、3度、4度、5度、10度、20度……到90度時停下來感受一下。然後繼續:100度、110度……180度、……、360度。然後我引導説:我們可以這樣想象,所有的角都是從0度慢慢張開的。

這個活動學生很感興趣,通過自己的肢體語言感受到角從0度張開的過程。雖然所指度數並不精確,但為後面在量角器上想象角的動態變化奠定了最直觀的基礎。

活動二:穿針引線。剛才的肢體動作只是粗線條的感受,而第二個活動則開始進入精細化的認識了。學生已經在課前預習了量角器的外部特徵,彙報後我拿出一張白紙,在上面畫出一條射線,再用一根帶黑線的針從射線的端點處穿出。這樣,紙上的射線和穿出來的黑線就能形成動態的角了。我把量角器擺在上方,在實物投影中大大地演示出來。從0度開始,師問:“這時角的邊所對應的刻度有兩個:0度和180度, 該讀哪一個?往下數的時候數內圈還是外圈?”學生很聰明,立即回答説“讀0度,該讀外圈。”隨着老師緩慢地拉動針線,學生從外圈0度開始,也逐一讀出了相應的數據,一直讀到180度。接着,我又換了一個方向,從另一邊的0度開始,這回學生反應可快了,“讀內圈,因為這次的0度在裏面!”……

學生在動態中進一步感受到角的度數的變化過程,並明白了當選擇不同方向為0度時,讀數方向也隨之改變的原理。這一活動為學生度量靜止的角奠定了表象基礎。

活動三:筆尖指路。這一活動則是測量完全靜止的角了,也是本節課最終要達到的目標。我在實物投影中呈現了一個完整的角,提出問題:“這個固定的角,你能想象出它是怎樣展開的嗎?”學生有兩種意見,一種是把右面的邊視為0度,慢慢展開;另一種是把左面的邊視為0度而慢慢展開,同學們認為都是可以的。於是按不同的展開方向,我們共同確定了0度所在的圈,並從0度開始,用筆尖順着數據增加的方向慢慢移動,邊移動邊讀出整十、整五的數,直到接近角的另一條邊,將度數準確讀出。

結束了三個活動後,我問學生:量角的時候,要特別注意什麼?學生回答説:“一定要從0度開始順着數下去。”是的,這正是量角的關鍵,他們學會了。課後,通過對學生作業的檢查,發現雖然還是有些學生出錯,但為數不多,而且只要面對面稍作指導也就懂了。聰明的孩子掌握原理後很快就能找到最接近整十、整五的刻度再進行加減;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則乖乖的從0開始,順着方向將可見的度數一一讀出。雖然速度會慢了些,但方法掌握了,相信熟練後就會快起來。

以上三個活動之所以能帶來較好的教學效果,我認為原因有三點:

一、凸顯了量角的原理。首先,在上述每一個活動中,學生都把角從0度展開,這就幫助了學生確定0度的邊,也就是找到了度量的起點和標準。再者,學生一直開口讀數,並都是從0度開始往下讀。不管0邊在左還是在右,也不管是內圈還是外圈,只要從0開始,從小到大地順着往下讀,就一定不會錯,這其實也是在把複雜問題簡單化、本質化,利於學生對量角方法的掌握。

二、克服了知識的負遷移。學生學過用直尺度量線段的長度,這一知識基礎和本節課的度量,本質上是一致的。但操作起來,量線段時學生只要對好了0刻度,觀察線段另一端的刻度就行了,並且都是從左往右數的,這恰好對本節課容易造成負遷移。通過以上三個動態化的活動,打破了學生在度量上的思維定勢,重新建立起正確的度量習慣。

三、活動的層次性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三個活動都是以達成教學目標為目的,但體現了目標達成過程中從淺入深、從感性到理性的階梯性。要讓學生正確度量,必須建立刻度增加的動態表象,而動態的表象又有賴於直觀的感受,因此從最直觀的肢體語言到半抽象的角、最後到完全幾何化的角,是一個遞進的過程。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學起來自然輕鬆、清楚。

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 篇22

上週三上了《賣木雕的少年》第二課時,這篇課文試教了兩個班,最後在自己班級開課。雖然課題一樣,但因為學生的差異和教學設計的修改每一堂課的收穫都不一樣。在上節課中,發現學生的品詞品句能力未能如常發揮,甚至有點遲鈍的感覺,究其原因,發現是“課文未熟就開講”闖的禍。“課文不熟不開講”是自己最強調的,但這次的公開教學卻過多地把精力集中在第二課時的設計上,考慮的是如何在這節課中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呈現他們的思維的條理性、嚴密性;是如何使教學更完整、多樣、有特色。

這節課較滿意的有以下幾點:

一、課堂學習氛圍濃厚,學生學習激qing高漲;學生朗讀教到位,教學預設基本達成。

二、始終抓住“沉甸甸”這條主線展開教學,最後讓學生體會非洲少年對中國朋友的友情,可謂本課的一個亮點。

三、板書設計教有新意,為學生感知文本信息提供了渠道。簡潔的文字,表達出文本的感情和內涵。

四、俗話説:“編筐編簍,全在收口。”課文總結,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不可忽視。通過總結,學生明白了愛不分國界、不分語言、不分膚色。有效使用了課文前的單元説明,做到了取之於文用之於文。

這節課存在不足的有以下幾點:

我忽略了第一課時的鋪墊作用,學生第一課學習任務鬆了,只要求讀通全文,掌握生字就行了,沒有給學生進行初步複述或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思考、閲讀的過程。假設學生在多次的閲讀思考中能初步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課文寫“我”正要買一個心愛的木雕象墩時,考慮到象墩太大,行李超重,不得不放棄購買。傍晚,賣木雕的少年找到“我”住的賓館,等候我,為我送來一個一模一樣的木雕小象墩,並不收我的錢,還説中國人是他們的朋友。)相信第二課時呈現出來的效果將大不一樣。

一、是沒有整體感知課文就深入研讀,沒有給予充分的時間讓學生進入文本。

二、是有了以上了解文本、整體認識文本的鋪墊,在第二課時的學習中學生才能真正走進文本,才能敏鋭地搜索描寫人物的言行舉止的句子,並通過迅速捕捉關鍵詞語去體會、感受藴涵其中的人物的精神品質。

三、是讓學生默讀第10自然段然後劃出描寫少年等待的詞語,這裏提問不明確讓學生摸不着頭腦。可以改為劃出描寫少年等待的句子,再讓學生找重點詞語。這樣難度會降低,目標會明確,預設也能生成。

四、是學生在撰寫小練筆——“想想人們會怎麼誇他,你有什麼心裏話想對他説”時,似乎非常詞窮。原因在於無非就是説少年你真棒,真了不起,真偉大。千篇一律,沒有深刻的思想性。可以更改為,幫“我”寫一封感謝信給少年,這樣也許會好一點。

就課堂教學而言,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致力於發現缺陷和不完美,知道不完美以後,我們又願意不完美,我們期望通過不斷的努力追求和實現完美。這就是對課堂教學”不滿意“的態度。正視這種“不滿意”的態度,使我們不斷獲得改進教學的動力,使我們的課堂教學越來越趨於完美。

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 篇23

《望廬山瀑布》是二年級語文下冊第17課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古詩,本單元主要是以描寫祖國壯麗河山為主題的一組課文。《望廬山瀑布》意在讓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了解瀑布的壯觀景象。詩人李白運用極其誇張的浪漫主義手法,再現了廬山瀑布的雄偉壯麗,盡情抒發了對大自然的讚美之情。我在仔細研讀了教材之後,將目標設定為:1、學會4個生字。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感悟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讚美之情。3、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積累古詩中的名句。二年級的學生學習重點仍然在識字、寫字上,而在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上則為難點。

當課剛開始的時候,我給學生創設了一個有趣的情景介紹了李白: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被稱為“詩仙”。他很愛旅遊,遊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他還有個習慣,就是喜歡把遊的地方用詩歌的形式記錄下來。一日,李白揹着行囊來到一個地方,只一會兒工夫,他就決定留在這個地方隱居不走了,是什麼吸引了李白呢?接着就出示詩題《望廬山瀑布》這首詩讓學生進行初讀。唐詩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廬山是馳名中外的勝地。對於這篇音韻和諧、用詞精練、意境簡言難表的古詩來説,如果充分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那麼學生在感悟上還是有一定難度。因此,我先“扶”着學生從關鍵字詞入手理解,再“放手”讓學生整體感悟,以此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從“疑”字入手,着重讓學生體會詩人的如痴如醉的情感,從側面感受到瀑布的形態美,並且使他們真正溶進古詩中,溶進意境中,感受到詩人激越的創作情緒。然後讓學生通過朗讀體現自己的情感、感悟,最後發展到激情吟誦,達到熟讀成誦的傳統要求,用“誦”這種亙古不變的藝術形式再現詩人若干年前的“情”。

古詩的最美處,就是它的格律。格律,賦予了古詩頗深的文化內涵,低年級學生讀古詩,我認為教師要捨得花大力氣去教他們誦讀,讓他們享受古詩的格律美,讓他們初步觸摸到古詩的精髓。教學時,我沒有要求學生一步到位讀到什麼程度,而是在他們的感悟中逐漸提高要求。首先讀準、讀通。其次,讓學生掌握節奏,抓住重音,在詩畫結合理解了詩意後,我告訴學生你現在就是大詩人李白,站在廬山瀑布的腳下,遙望瀑布,你會發出怎樣的感慨呢?讓學生上台站在畫面前放聲誦讀,已經非常有氣勢,但我還不滿意,為了讓學生更深的感悟到詩的意境,我進行了範讀,抓住古詩中的名句讀出了輕重緩急,讓學生找到與他們的區別,再練再讀,很多學生遠遠超過了我的朗讀水平,走進了詩中。我認為在本堂課中,創設詩意的、充滿朗讀的課堂就是我眼中的善美課堂!

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 篇24

一、三點收穫:

1.兩點“突破”。“不求完美,但求突破”作為本次教研活動的中心思想,“追求高效課堂”是本次教研活動的主題,為了體現中心思想,凸現主題,我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進行了大膽的嘗試。

(1)教學內容的“突破”。從教材的編寫來看,因為考慮到學生認知水平的侷限,似乎突出了對“a÷b÷c=a÷(b×c)”的理解,而有意識地淡化了對“a÷b÷c=a÷c÷b”和“a÷(b×c)=a÷c÷b”這些形式的理解。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由於是在“解決實際問題”和“連除的運算”的背景下來研究“連除性質”的,引導學生在理解“a÷b÷c=a÷(b×c)”的本質意義的同時,不可避免會碰到對“a÷b÷c=a÷c÷b”的理解。處理好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既成為了課堂教學規律拓展的內容,也成為了認識規律逐步完善的過程。所以,在教學中我有意識的設計了相關的變式題目,讓學生完整的認識了“除法性質”,還進行了有效的拓展。

(2)教學方法的“突破”。本節課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體現,自始至終整個課堂都變成了學生表演的舞台。由學生去發現規律,探究規律,總結規律。通過學生“自己做自己講”,讓學生去傾聽學生的思想,更有代表性,更有吸引力;通過“極限挑戰”賽讓學生去體會、去感受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理解得更深刻;通過“你有困難我來幫忙”活動化解重難點,運用“互幫互學”,加強了教學針對性,讓知識落實得更到位,既培養了學生的能力,又活躍了課堂氣氛。

2、練習形式多種多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教學流程上我從“唱響口號”開始,設計了“小試身手”“熱身活動”“一式定音”“深化認識”“獨立解題”“你挑我講”“應用拓展”等環節,環環相扣,步步引入。特別是“熱身活動”,讓學生耳目一新,極大的激發了他們的學習慾望。“你挑我講”活動,讓平時學習成績優秀的同學不再在課堂上顯得無所事事,被同學選種為心中“小老師”,自然是莫大的光榮,也為他們今後更加努力學習樹立了信心。

3、關注學生的心聲,構建輕鬆愉悦的課堂。

在這個課堂上,我極大的滿足了學生表現慾望,每個學生都在課堂上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思想,本着“學生有疑問,我們當堂就解決”,“學生有感想,我們一起來傾聽”的宗旨,我不放過教學中學生的一點一滴的異議,讓每位學生都體驗到“大快人心”之感,真正體現了口號中所提倡的“認真傾聽,大膽表現”。教學中“温馨提示語”,課結時“老師送給你們的話”,構建出了一個和諧、輕鬆、愉悦的課堂。

二、兩點反思;

1、學生“悟”得不深。在第一環節“小試身手”中,如果每位學生兩組題目都做,自己去對比,感悟,印象會更深刻;在“熱身活動”中,如果將一分鐘的比賽時間再增加一分鐘,學生的體會會更深刻;在“深化認識”中,對兩種思路分析得更透徹一點,學生對算理會理解得更深刻。

2、作為一節計算課,在各種不同形式的大量練習之後,讓熱鬧的課堂沉靜下來,安排4、5道的獨立計算練習,檢查一下教學效果,老師做到心中有數,學生學得也會更紮實一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pmqg0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