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語文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的教學反思(通用23篇)

語文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的教學反思(通用23篇)

語文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的教學反思 篇1

“師傅”來聽課,我自然要更加認真地準備課堂。這節課的準備從國慶節前便開始構思了,雖然網上教案與課件數不勝數,但我總是想別出心裁,講出點新意。我殫精竭慮,認真想構思、積極做課件,花費了巨大的心血。總體上來説,整個課堂原創的東西很多,我是比較滿意的。

語文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的教學反思(通用23篇)

在備課時,對《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這篇文章,可以説時代離學生較遠,背景資料對學生來説較生疏。對此,在設計時,把背景資料的查找及對聞一多的瞭解放在學生預習,主要想鍛鍊學生捕捉信息的能力。同時,我還要求學生做到熟讀課文,瞭解文中生字詞。

本文是一篇十分精粹的散文,詩人以充沛的感情,精譬的語言來表現聞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及他的革命精神。可以説文章的內容不是十分難,但事例是以概括性的語言來敍述的,這需要學生認真品讀後才能捕捉,這篇文章的精彩是語言,詩意化的語言含蓄、凝鍊是最為值得學生品味的。而聞一多先生的精神也是學生需要學習的。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看出,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還好,能讀懂文章,而且學生領悟能力較強,這點令人欣慰!

課後,於老師認真地給我評點了課堂,總結起來可以概括為如下幾點:

一、課堂有新意,亮點多、容量大,學生髮言較為積極。

二、對於學生的表現,教師應該大力肯定,不能吝嗇於自己的表揚。

三、容量大,有的地方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較少,是為遺憾。

四、心靈吶喊這個環節與上一環節銜接不夠緊密,以致顯得多餘。

五、要注重實效,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與鞏固。

謙虛使人進步,以後的課堂,我要努力備好課,為教學成績的提高奠定堅實的基礎!

語文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的教學反思 篇2

而聞一多先生的精神也是學生需要學習的。

因此,本節課的高潮部分在觸摸人物靈魂,感知人物精神內涵。這一教學設想起到了人文素養教育作用。也是本節課最成功之處。是本節課的最大的亮點之一。

其次,採取老師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學生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人。這可從實際的教學中,學生投入的熱情程度和解答問題的質量上得到了明證。在第一大塊引導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對某些詞語的品味、某些語段的反覆朗讀,讓學生加深理解、體會、感悟。這在教學實際中也充分得到了體現,但在引導學生討論作為卓越的學者第二大塊上,朗讀不夠充分,品味的時間較匆促。這是這堂課中的一個小小的遺憾。因為這篇課文語言是詩化的語言,而這詩化的語言又特別集中在這一部分,實際上我在備課的當下和課堂的實際操作上,我已經注意到了這一特點,並作了詳細的朗讀文本、體驗語言情思的教學設計,也付諸於實踐;但實際操作上由於時間關係而漠視了有些語言的咀嚼和品味。是的,應該多朗讀、多品味,通過語言走入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思和聞先生的思想,讓學生用自己的認知觸摸文本的情思,用自己的思想去碰撞文本的思想,用自己的心靈傾聽聞先生的吶喊。這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進一步加強的。

再次,在導入新課時,我也是十分注意。

由於,我們班的孩子還是第一次看到這麼多的老師 來聽課,心裏或多或少有些緊張。於是我採用鼓勵的方 式進入教學,效果較好。(導入語:今天,有這麼老師來我們班做客,對同學對老師來説,真是一件幸福的事。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各位老師的到來,同時,也把這掌聲送給自己,希望這節課老師和同學們能共同交流,共同成長)。不足之處:

(一)難點沒有突出。

在理解比較這一過程中,即討論作為前期卓越學者的説和做和作為後期大勇革命家的説和做有什麼異同點。這是這課堂的難點,解決它,就可以達到加深學生對課文主題和內容的理解,拓寬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但我在實際的課堂上也忽視了一個小細節,每能強化一個學生的思維閃光點。這是這堂課上的一個較大的遺憾。

(二)缺少對關鍵詞語的鑑賞與朗讀訓練

語文教學的根在聽説讀寫,是聽説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遊離於聽説讀寫,花樣翻新。語文課不能缺少朗朗的讀書聲,不能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不能缺少對優美精彩文段的欣賞和必要的獨到的分析見解。

(三)板書不工整,需注意。

同時,由於教學內容比較多,我用一節課去完成,顯得有點倉促,學生的思考時間不夠,所以在回答問題時就不夠主動積極,只有那些基本功比較好的學生能大膽回答及發言。最明顯的就是在:“品味精彩句段”,就是聞一多先生作為學者詩人,在搞文化學術這方面的説和做的態度,這個環節上顯得有些倉促,不少學生沒有多少時間思考,從而未能發言,這是一個缺憾。

再有語文課少不了品讀、感悟、玩味、思考、探究。語文課的“心動”比“形動”更為重要在合作學習中如果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實質上流於形式,收效甚微。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中,一定會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更靈活的處理授課內容。使學生在有限時間內有最大的收穫。同時,自己也要反思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多注意,多揣摩,多推敲,多實踐。力爭每天都有一個台階的進步了,加油!

語文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的教學反思 篇3

課文的教學目標是否真正實現,關鍵在於寓意是學生自己悟出來的,還是老師給學生的。語文教學的作用不僅僅在於簡單的知識傳授,還在於他的教學育人作用。所以在課文教學的最後環節,需要適當的教學手段讓學生意識到:不要作井底之蛙,要勇於接受新事物,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讓學生自願選擇作在外面飛翔的小鳥。怎樣達到這個效果呢?所以我設計了一個環節,用多媒體課件,配上動聽的音樂,展示小鳥見過的繽紛世界:飛過廣闊的海洋,飛過無邊的沙漠,飛過茂密的森林,飛過燦爛的田野,飛過清澈的小溪,也沒有看到天的邊,而這時的青蛙仍然坐在井底,一抬頭只能看到巴掌大的天,此時小鳥的廣博見識和井底之蛙的孤陋寡聞形成鮮明的對比,讓學生順理成章的感受到:外面的世界繽紛多彩,而青蛙的生活是多麼的枯燥乏味。這樣潛移默化讓學生在學中有所收穫。

可以這樣説本課的教學突破點是重點詞彙,而最終目的是理解寓意。我從無邊無際,大話,笑,着手進入對文本的分析。進入文本後,我的教學重點是從小鳥和青蛙的三次對話中,分析二者的特點,實現本文寓意的理解。在課文中我着重讓小鳥和青蛙,從語言,生活習性等各方面進行了對比。主要抓以下幾個方面。

1、抓青蛙説的“我天天坐在井裏,一抬頭就看見天,我不會弄錯的。”這句話。

這句話中的關鍵詞“天天”“一抬頭”讓學生理解青蛙的自負,和小鳥的謙虛。得出結論:高高的井壁擋住了青蛙的視線,他的目光狹小,所見有限,導致它把天有多大都弄錯了。

2、抓青蛙的神態和表情。

文中兩個笑。一個“笑”字溢出了青蛙的自高自大,自以為是。另一個小折射出了小鳥的虔誠,真誠相勸。通過分析青蛙的表情讓學生自己明辨是非。

3、通過對小鳥和青蛙正確錯誤原因的分析,學生自己悟出了課文要告訴我們的道理,理解了“坐井觀天”這則寓言,讓學生各抒己見,用學到的道理指導今後的學習生活。

4、角色體驗,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語文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的教學反思 篇4

一是用比較法。課文首先拿鯨和人們熟悉的象作比較,使我們形象地瞭解到,鯨比象還要“大得多”。接着,用翔實的數字來説明鯨的體重,以此來説明鯨“大”。然後,又以我國捕獲的一頭鯨為例,再次列舉具體數字,具體生動地説明鯨的確很大。在教學時,為了體現這樣的寫法的妙處,我讓學生進行課文原句和不使用這樣的説明方法的句子的比較,從而體會這樣的説明方法使讀着更加容易理解,生動地感受到作者要描寫的事物。

二是用畫圖法。作者在介紹鯨的呼吸時,用“花園裏的噴泉”來比喻鯨呼吸時噴出來的氣形成的水柱,這種打比方的方法,使説明更清楚,也更形象,便於讀者理解。為了讓學生感悟,請他們畫出鯨呼吸的樣子,然後加以辨別是須鯨還是齒鯨,還用自己的語言來進行描述,也體會到這樣説明方法的好處。

三是想象法。作者在課文中多出運用了列數字這種説明方法,通過這樣的數字,可以讓學生很形象、明確地知道了鯨的大小。我就讓他們想象:大象見到了鯨會説些什麼?有學生説:我以為象很大了,可是與鯨相比,卻天差地別。

但是,在教學説明文中,我還是沒有將説明方法有效地讓學生加以運用,而這也是單元目標中提出的。同時,在自主感悟時,學生的自我感悟也不是很到位,有些孩子的惰性很大,依賴別人將學習成果告訴自己,也沒有新的發現,或者新的體會。

在“鯨的自述”中,由於時間的緊促,展開的也不是很到位。因為學生課外資料查找的不夠,老師也沒有準備太多的課外關於鯨的知識來補充,顯得自述很侷限,不能透過課文,結合課外。

語文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的教學反思 篇5

孔繁森是90年代的模範人物,他的事蹟對於二年級的孩子孩子來説比較遙遠,要想從孔繁森撫養孤兒,獻血為其交學費這一故事中體會他的無私與偉大,關心藏族人民、為民族團結無私奉獻的高貴品質,感知其優秀,我覺得難度較大。文章末尾詩歌的渲染在感知上學生更覺得有高度。但我相信學生內在的潛力是無窮的,等待着去開發,學生的智慧火花是靈動的,等待着去點燃。我用什麼去開發、點燃呢?當然是文本這個媒介。本節課上我着力讓學生體驗文本角色,近距離親近文本,不僅要知其表面意義,更要領悟出深層次的內藴,從而很自然地襯托出人物的精神,並對文中難點——歌詞的感悟能有了突破。個人感覺本節課的教學還是成功的,學生在課堂上學得有滋有味,深入淺出,高潮迭起。幾點感悟和大家分享:

一、 解讀教材的深入淺出。

1、讀厚教材。

於永正曾説過:“課文鑽研好了,教法往往也隨之有了”。這是一篇非常短小的教材,只是擇取了孔繁森的一個典型事例來表現其高大形象,怎樣把教材讀厚,豐滿人物的內涵呢?課前,我閲讀了大量關於孔繁森的資料對本課進行反覆還原解讀,他的其他很多事例讓人感動,最後一個自然段藏民們深情唱的歌詞中的“光明”一詞,也就深刻起來,讓我出現了靈感。如在教學難點文中的歌詞時,我先以“小朋友們,你們讀懂了什麼?”這一問題為引子,多元化地讀出“深情”的不同內涵,(感激、熱愛、自豪、團結等)。再適時地補充資料讓學生更全面地走進孔繁森,對孔的優秀品質有更深的感受,激發情感進一步昇華。接着問:聽了這些故事後,你認為孔繁森為西藏帶來了什麼?(學生回答為:富裕、愛心、無私、奉獻等,理解得非常深刻,到位。)師:是呀,這些美好的東西帶給了藏胞們無限的希望,讓他們看到了“光明”,所以他們唱到(生深情地讀)。這一環節,對全文的難點進行了有效地突破。文字力透紙背,帶給學生的是強烈心靈衝擊。

2、讀薄教材,抓精要。

把教材讀厚了只是我的感悟,如何讓學生感受得到呢,我又嘗試用適合孩子年齡特點的方法引導孩子抓住課文精要之處,把教材讀薄,提高課堂效率,激活學生思維。(1)把這篇課文讀成兩個詞“優秀”“感動”。如以“哪些詞語讓你感動”貫穿全文,抓關鍵,由表及裏引導學生品位朗讀。(2)對教材進行重組。在品讀全文的基礎上再導出第一小節的“優秀”。此時的“優秀”,在學生眼裏是有着深刻的內涵的,是有着學生的情感,教者的情感作為支撐的“有情物”,學生朗讀地釋放自然更加精彩,學生在一筆一畫地跟着我寫優秀這個詞語的時候,心裏裝着的是敬佩和感動。(3)抓關鍵詞,品味閲讀,抓住“懇求”“深夜”“悄悄地”“親生兒女”等品讀出人物的精神實質,這樣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説較易接受,學生品讀得也較為精彩。

二、語文教學要樸實紮實。

這節語文課我想充分體現這一點。語文教學的真諦是高屋建瓴,但又樸樸實實,可以模仿,可以借鑑,沒有故弄玄虛,不要花枝招展,有的只是對文本的個性感悟,有的只是引領學生徜徉在語言文字之中,去品味,去咀嚼,我想借助的僅僅是圖片和文字而已。如課堂上我以關鍵詞“親生兒女”為契入口,引導聯繫生活實際回味體驗,填補課文空白,發揮想象,活化感動,由己及他,由表及裏深入體會孔繁森的優秀精神品質。再如課堂上我結合語境,多角度地思考“悄悄地”,形成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對人物有全面地瞭解。在理解“再三懇求”時採用換位閲讀的方式,把自己假設為文中的孔繁森,站在他的角度去想去説,我只是自然地引導,這樣學生離文本最近,最容易讀懂。就是在這樣的訓練中,我想讓課堂成為學生施展才華的舞台,為學生的登台亮相提供了一個個平台,學生的精彩來源於課前精心設計的訓練,也想讓課堂因紮實的訓練而精彩。

三、着力體現“語文味”。

本節課着力抓好語言文字的訓練,引導學生讀好課文,積累語言,因為我知道將語文的工具性夯實了,語文的人文性就跑不了了,語文的人文性是依附在語言文字背後的。多讀是學生學好語文的前提;多讀也是教師教好語文的保證。在教學重點句子“像親生兒女一樣撫養”“再三懇求獻血”以及歌詞時學生一次比一次讀得入情入境,動人心絃,感人肺腑。在反覆地讀中對句子的體會越來越深入,同時也讀出了不同的理解。教材是有生命的。我們的語文課,除了知識點的認識,更需要激情,需要感染,需要情感的共鳴,需要“語文味”。我必須是一個感情豐富並學會“煽情”的人,還需要能夠準確抓住教材的情感點和學生的情感點,瞭解教材的同時瞭解學生,並在二者之間架設一座橋樑,使學生在激盪的情感中,受到感染、薰陶和激勵,使他們在高昂的情緒中,產生想象和頓悟,從而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從開始以“地圖“導入到一個個過渡語和評價語以及描述性語言的設計我都注意激起學生的情,讓學生真正做到“情動而辭發”。

此外在這節課上我還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在課堂教學資源中,教材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對教材的一部分——課文插圖,我也進行了有效地利用。如在教學中我問學生:成為孤兒的孩子,他們會過怎樣的生活?可是你們看?(出示插圖)仔細觀察他們的表情,看到了什麼?這樣有效利用插圖資源,反襯突出了人物的高貴品質。在過渡到第三小節的教學時,同樣藉助插圖的內容導出:孩子們盡情享受着孔繁森的愛和關懷,一天天快樂健康的成長起來了,他們從不會想到,為了幫助他們上學交學費,他竟然去(獻血)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主要內容,有利於學生情感的激化。思維的啟迪。

當然,這節課也有感覺不到的地方,如有些地方的處理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説是不是過於深入,要求是不是拔得過高了,還請專家評委們給予指正,謝謝!

我們呼喚有活力的課堂,我想這不僅需要學生有“定力”,更需要老師有“定力”,“寧靜以致遠”我需要的守住一顆平常心,在活力課堂的追求中走好每一步。

語文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的教學反思 篇6

一、精講少練,降低難度,把時間還給學生

九年級,無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而言,都是非常時期。期間,大劑量高難度的訓練名正言順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學,一舉多得;可以檢查水平,可以看出問題,可以推進複習,但這種給師生加負的舉措常常無法獲得預期的效果,得不償失。偏多的訓練,取締的是學生必要的消化吸收、補充鞏固;偏難的訓練,消耗的是師生的熱情和信念,給人以教師勞而無功,學生學無所成的錯覺。最忌在會考前夕還四處抓各地模擬題或重點中學的試題,然後照單全收,當珍寶似的發放給學生,反覆叮囑學生去做,其實這隻能向學生顯示老師的底氣不足,人云亦云,反而造成學生的集體恐慌。另外,學生水平不同,重點中學的試題也不一定適合我們的學生。很長一段時間望着一撂的衝刺、押題試卷,我們就是在這種勞而無功的失敗情緒中度過。因為我們弱化了學生自學的能力,消磨了本該可以運籌帷幄的寶貴時間。所以我常常在這三個問題上自省:為什麼會考語文知識和考點越來越細、越來越少,但學生還學不出色,教師還教得不滿意?師生最需要的結果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我們在追求結果的路子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霧中?會考語文試題總體難度不高,而我們的學生為什麼總是做得不盡如人意?

必須儘快降低語文訓練的難度,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感受學習的成效,而難度恰當的訓練同樣能讓人發現問題。在這樣的語文測試與訓練中,我們才有條件大膽地承認:學生的學習,成績是主流,問題是枝葉,這不僅能激發學生激情、興趣,鞏固他們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於存在的問題的發現、思索、解決,有助於富有針對性地展開新的複習。

與此同時還要儘快降低考查或訓練的頻率,使師生均有反思過去、修正現實、規劃未來的時間地帶,使教師擁有指導學生的機會,使學生擁有知識儲備的條件。把時間交給學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師手上進行無價值的、不厭其煩的考查。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不“養”,談何“用”?沒有儲備,怎能應戰?這不是一個簡單而又深刻的道理嗎?

我們把知識嚼得稀巴爛了才喂到學生的嘴裏,這些精神食糧對年輕的學生來説是食而無味,脆生生的食物會更具有誘惑力、新鮮感和挑戰性。比如,筆者曾花費大量的時間在文言文實、虛詞的整理和句段翻譯上,並佈置了大量的練習題,但因把學生所有的語文課堂都剝奪在練習、講評上,而課後學生又不可能在語文的複習中再花費時間,所以學生自主消化知識的時間喪失了,結果一個月消耗戰下來,雖然老師用心良苦,但學生在文言文上似乎沒有一點長進。指導方向對了,但教學手段卻錯了,而這樣的錯誤依然在繼續。

二、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學

教學重在引導。漢語言內藴深廣,語文課堂上我們傳授給學生的只是九牛一毛,筆者認為語文教學管理的生命在於“導”,在於“啟”,即引導學生投放精力,安排時間,催生主體慾望,激活學習激情。讓學生獲得成績,主動學習,這才是成功的九年級語文教學。

托爾斯泰説過:“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在課堂上保持濃厚持久的學習興趣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之一。但是到了九年級後,由於要進行專題性的複習,難免有些枯燥乏味,學生常悶着不説,從而導致學習效率低下。另外大部分學生,常常有重理輕文、重英輕文的思想。課下用在語文的時間是少之又少,這就要求老師向課堂要效果,使學生在課堂上樂學語文,並把學習語文的時間延伸到課外。

1.必須讓學生在一種“民主、和諧、平等”的教學氛圍中學習。教師居高臨下地兜售知識,會嚴重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主體地位沒有得到應有的體現。其實大部分教師優於學生的無非是在經驗上,真正進入知識的操作階段,在思維的拓展度、靈敏度、準確率等方面很多老師都不及學生。因此,筆者認為應該把學生當作朋友,當作學習的合作者,在課上、課下允許學生髮表與老師不同的見解,唱對台戲,知識面前人人平等,無所謂“師道尊嚴”。若能在課堂上經常出現學生間的激烈辯論、師生間的良性辯論,筆者想,此時收穫的就不僅僅是課堂氣氛活躍的表面效果了。當然這需要教師具備過硬的業務素質,更需要教師具有不怕“丟面子”的勇氣。

2.靈活運用教法,激發學生去學。我們需要的結果是學生獲取優良的成績,但偏多、偏難、偏怪的訓練正是學生獲取優良成績道路上的攔路虎。學生語文成績較差,從表面的邏輯推理得出的結論將簡單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學生“雙基”確實太差;其實,追根究底,語文學習不能令人滿意,是語文教學模式的落伍和誤導的必然惡果。長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動力,增長的是失敗的情緒,弱化的是學生自學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學的質量,浪費的是寶貴的時間。因此,要用靈活的教法去激勵自主學習的興趣。

3.教師要在管理和指導上大做文章,大顯身手。教師的作用並不主要體現在知識講述和組織考查上。語文教師的主要任務在於:①學生情緒的控制與誘導;②學習方法和解題方法的點撥;③幫助學生構築能力體系;④幫助學生制定語文學習的短、中、長期目標;⑤對學生當前語文學習狀況進行評估並提出指導意見和建議。教師職責的根本就是指導學生進行自主的、有效地學習和複習,把學生由“學習”變為“求知”,以此實現語文成績的提高。在這樣的任務定位的條件下,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出擊者,教師則是學生的導遊和服務員。

語文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的教學反思 篇7

重視了對語文知識的傳授。作為八年級學生,對於生字詞仍還處在積累階段,如果淡化了字詞,學生的字詞積累就不夠,語文的基礎知識也就不牢。比如“如法炮製”的“炮”和“煨燉”這兩個詞的注音,學生雖然預習了,但不到位,所以就出錯了。作者介紹,它屬於語文的文學常識的內容,瞭解了作者,有利於把握作者的風格,有助於理解文章的情感,同時加大積累後也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堂課上,我較為巧妙地把二者有機地融於課堂中,使語文知識得到落實。

創造了輕鬆的平等交流的氛圍,活躍了課堂氣氛。在導入部分,通過顯示大量的過年圖片:貼“春”字、貼“福”字、放鞭炮、掛燈籠……熟悉的場景,一下子把學生帶進了對中國傳統節日——春節的回憶,學生的話匣子隨之打開,講過年的情景時津津樂道。歡樂的氛圍隨“圖片”而“潛”入課堂。在品讀細節階段,我都給了學生充分發言的機會,讓他們能夠暢所欲言,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鼓勵學生對教材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讀,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尊重他們個人的感受和獨特見解。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環節中,有一位學生找到了這一句“其實我沒等她説完,早已偷偷把手指頭伸在杯子裏好幾回,已經不知舔了多少個指甲縫的八寶酒了”,但在朗讀的過程中卻把“偷偷”這個詞讀掉了,我不僅沒有批評他,反而就此因勢利導,問“如果把偷偷去掉好嗎,為什麼?”這一問立即調動學生髮言的激情,馬上就有學生給出了滿意的答案。於是我又問“你有過類似的經歷嗎?”再次調動學生的回憶,課堂氣氛因而更加熱烈。

語文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的教學反思 篇8

《花鐘》通過牽牛花、午時花、夜來香分別提醒小白兔起牀、吃午飯、睡覺,告訴了我們不同的花有不同的開花時間。課文抓住了每一種花説話時的神態、語言,形象地寫出了每一種花的特點,讓讀者眼前彷彿出現了這些可愛的花,從而激發了讀者進一步瞭解植物的興趣。

在本課的識字教學中,學生在識記漢字方面已熟練地掌握了一些識字方法,如:藉助拼音、聯繫生活實際、找姐妹字、編順口溜等,這些好方法能幫助學生積累漢字,提高識字效率。在閲讀方面,學生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與熱情,在老師的精心指導下已能做到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不唱讀、不頓讀,從中體驗到了閲讀所帶來的快樂。

語文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的教學反思 篇9

在《祝福》的講授過程中,除了讓自己的教學理念體現“生本位”這一課改標誌性的理念外,還強化了教學過程的多元性、思維過程的多維性,引導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尤其是注意做到把這一創設點延續到了課外,即讓學生以“阿毛”的身份寫一篇反映“母親”不幸遭遇的文章。這樣安排的目的,既能讓學生清晰地、完整地把握小説的情節、明確小説的倒敍手法,還可以鍛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寫作能力,更能讓學生通過角色的置換,進一步調動他們參與閲讀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審美熱情。也許阿毛的存活,會降低文本悲劇性的感染力,但卻能給學生寬廣的空間去想象“母親”——祥林嫂命運的悲慘,同情有如“祥林嫂”般的底層勞動婦女生存的艱難,進而讓他們學着把視角放到自己周圍乃至社會中的弱者身上,獲得較為真實的生活體驗,學會關懷,懂得珍惜。

之所以這樣設計,還源於目前一些學生日益缺失的情感現狀。

比如,在講《包身工》時,讀到包身工們“在離開別人頭部不到一尺的馬桶上很響地小便”;“他們會半裸體地起來開門,拎着褲子爭奪馬桶,將身體稍稍背轉一下就公然在男人面前換衣服”時,有些學生往往會無所顧忌地大笑(個別學生還會竊笑),因為他們覺得笑的理所當然,把課文的悲劇氣氛全給毀了。誠然,由於時空的距離,學生對這段生活的瞭解可能只是止於歷史教材般意義的理解,缺少直覺得生活感受,對此不能一下子走進教材,不能與教者的意圖產生共鳴,也有可理解之處,但不管怎樣,這是一種缺失,一種被割裂了的、被刺痛的缺失。

面對這種情景,教者不可能無動於衷,但憤怒的指責毫無用處,而能奏效的,也許只能是理性的情感疏導。所以,對於此類文章,從教者一定要在關注學生特點和時代特色的基礎上,思索如何施教,如何導學,能讓學生悄然動容,心神慢慢凝重;能使每一種敍述都成為一種沉甸甸的語言,直接觸及他們的心靈,引起他們靈魂的顫動,這應不失為一種哀婉、悽切、厚重的審美指向,這也是我們理應要達到的審美效果。

語文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的教學反思 篇10

長期以來,古詩教學採用的是串講法。這是傳統的講解古詩的方法,即先解詩題,然後釋詞,最後講解詩句的意思。整個教學過程是教師講解、學生傾聽,教師講完,課就上完的過程,形成了“滿堂灌”的教學模式。這一教學模式,不要説學生不感興趣,教師自己也覺得枯燥煩膩,更別提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啟發學生的思維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也嘗試着讓學生對學古詩感興趣,並且感受到了其中的樂趣。現以教《贈汪倫》為例,説説我的做法:

一、 複習導入,鞏固舊知

在一堂新課的開始,用學生所熟悉的知識進行導入,可以消除學生的陌生感,使學生在舊知的基礎上很自然地進入新知識的學習,讓新舊知識連貫起來,使知識系統化。《贈汪倫》這首詩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寫的,學生已經學過好多李白的詩了。因此,上課時我先讓學生説説已經學過的詩,在學生舉例的基礎上歸納如下:“李白的詩語言流暢,想象豐富,取材十分廣泛:有表達思鄉情懷的《靜夜思》,有讚美錦繡山河的《望廬山瀑布》,這些作品都是李白深入生活實際創作而成的。”在複習的基礎上加以歸納,不僅使學生對已學過的知識進行了回顧,還使學生懂得了寫作的取材廣泛必須源於生活。

二、 故事引路,激發興趣

學生大都愛聽故事,在課堂教學中選擇與學習內容有關的故事,既能牢牢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又為後面的學習作了鋪墊。於是,緊接着複習,我設置了這樣的過渡語:“由於李白才華橫溢,性格豪爽,喜歡親近大自然,安徽涇縣桃花潭的汪倫便誠邀李白去做客。”接着,我便有聲有色地講起《李白“受騙”桃花潭》的故事。當講到“先生好遊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與“桃花者,潭水名也,並無桃花。萬家者,店主人姓萬,並無萬家酒店”這些內容時,我一方面模仿古人的語氣“子乎者也”了一番,另一方面又用解説者的語言旁白了一下。學生在哈哈大笑之餘,不禁被汪倫的巧妙機智所吸引。到後來,他們自然而然地想知道李白怎樣寫詩答謝汪倫。

三、 自學詩句,理解詩意

俗話説:“教是為了不教。”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中的學習主要依靠學生自己來完成。《贈汪倫》這首詩本身較淺顯,詩意較明朗,現在有講故事時的旁白作範例,學生理解詩句意思更是如魚得水。因而,當我出示教學掛圖,讓他們説説哪一個是李白,哪一個是汪倫並説明理由時,學生擺出了“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這一句。當我要求他們説出詩句意思時,許多學生躍躍欲試。有的學生還在領會“忽聞”的基礎上添上了這樣一段話:我循聲望去,原來是我的好朋友汪倫來送我了,這是我始料不及的。我趁勢引導學生説:“別具一格的邀請,與眾不同的送別,深深感動了李白。因此,他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學生不約而同地朗讀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在理解了“不及”的意思後,詩句大意也就迎刃而解了。在領會了詩句所採用的修辭手法以後,學生自然而然地對比選用了“即使……也……”的關聯詞語連接詩句意思。

四、 誦讀感悟,體會感情

藉助故事引路與學生的自學理解,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句難度已經不大。因此,我便佈置學生結合詩句回憶故事,模仿當時李白吟詩的語氣誦讀,讓他們在誦讀中反覆感悟。接着,我便引導學生對兩句詩進行比較,説説在寫法上有何不同,共同的目的又是什麼?學生髮現敍事是為抒情作準備的,如果沒有敍事中的“忽聞”而受感動,就不會有抒情中的“不及”進行對比。最後他們都能抓住“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來體會,領會了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五、 拓展練習,一舉兩得

一般説來,學一首詩能學到體會到詩句表達的感情時,就可以劃上一個句號了。但那只是就一首詩一堂課而言,學生的能力並沒有得到真正的提高。為了讓學生對詩意有更深的理解,也想訓練一下學生的想象力,我便設計了改寫《贈汪倫》的作業練習。我提醒學生想象李白是在怎樣的情況下離開桃花潭的,學生很快聯繫到詩中的“忽聞”。有的説是李白離開時,沒有讓汪倫知道,是想避免常人離別的傷感;有的説不告而別未免失禮,李白曾留書一封告訴汪倫,汪倫見後就來送行。雖然學生的想象可能與事實完全不同,我也無從考證,但我認為比較合理。至少,學生已經有了自己的理解,有了自己的思考。

語文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的教學反思 篇11

今天我和學生們一起學習了語文百花園四的口語交際——電話留言,在教學中我努力體現口語交際課 “交際性、互動性” 的特點。一開始,我讓學生交流自己打電話的經歷,學生暢所欲言,為下一步的交際打下了基礎。導入新課後,安排兩名學生模擬“電話留言”,通過學生的交流、評價,總結出本次口語交際的要求,同時讓學生明確交際中聽説的基本要求。接着,我安排學生進行情境模擬訓練。先明確模擬的內容,設置電話留言的情景;再讓學生小組內模擬進行電話留言活動,最後進行全班的展示,評價、交流,選出優勝小組。整個交際的活動,我實現了小組內生生互動交際,全班內師生、生生的互動交際。學生學習興趣盎然,氣氛活躍,效果較好。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要上好口語交際課,教師首先要激發學生的交際慾望,要願説、敢説;然後努力創設交際的情境,讓學生親身去體驗、去交流。再就是發揮好評價的激勵作用,引導學生積極的學習,增強交際的信心。

語文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的教學反思 篇12

《小露珠》是蘇教版語文第五冊一篇優美的童話。寫了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過程以及小動物和植物對小露珠的喜愛,讚揚了小露珠的美麗、可愛以及大自然的和諧、融洽。本文融科學知識、優美語言、思想啟迪於一體,有利於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美好情操。本文語言精當優美,生動形象,是學生學習語言的範例,要通過學習使學生不僅感受小露珠的可愛,更要感悟作者是怎樣用語言來表現小露珠的可愛的,因此我根據教材的特色,立足教材,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1.品味作者遣詞造句的準確性

通過扮演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與小露珠打招呼,輔助以聲情並茂的圖片,提煉出青蛙的“蹦”、小蟋蟀的“爬”、蝴蝶的“落”,隨之引導學生能否用別的詞替換其中的動詞。因為學生日常生活中很清楚以上動物的生活習性,學生立即回答出不能替換的理由,進而也就明白了作者遣詞造句的準確性,並指導學生在以後的習作中加以運用。

2.充分利用學生資源,展開想象、引起感情上的共鳴

在教學第2——5自然段時,最後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除了文中這三種小動物,大自然中還有哪些小動物喜歡小露珠,願意跟小露珠打招呼?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跟小露珠打招呼,表達對小露珠的讚美。

3.抓住關鍵詞句,品讀課文。

課文的第六自然段寫小露珠美化、滋潤了植物。教學時,抓住“格外精神”這個詞以及相應的中心句子,讓學生由句子感悟到植物為什麼喜歡小露珠。還有抓住“金黃的向日葵,碧綠的白楊樹,紫紅的喇叭花,還有數不盡的鮮花嫩草,都像俊俏的小姑娘戴上了美麗的珠寶”等詞句進行對比練習,品味作者遣詞造句的技巧。

4、利用文本資源,有效進行課堂整合。

課文第7自然段講了小露珠的消失,而第1自然段寫了小露珠的形成。為了能讓學生更好的瞭解小露珠的形成與消失,我大膽創新,抓住一個問題,還有哪些句子寫了植物喜歡小露珠呢?從第6自然段直插第7自然段,並把兩個自然段進行了整合,合二為一併適當插入動畫,讓學生直觀的感受,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然,由於時間有限,我準備的也不是特別充分。所以在教學中還存在很多不足。課後,我仔細地對自己進行了反思,各位評課教師也提出了針對性的意見,讓我獲益匪淺。例如,在教學2—5自然段中,指導學生朗讀很不到位,學生氣氛比較沉悶,沒有給足學生朗讀的空間。在學生回答錯了以後,沒有進行鍼對性的指導。第6自然段在設計時總感覺有些欠缺,但總找不出原因。經各位教師一評,我恍然頓悟。原來自己在設計時找出了重點句子,但是沒有利用多媒體出示出來,再加上自己由於緊張,忘記了總結本自然段的內容,所以使人感覺到很散亂,沒有中心。

總之,本節課我以讀書訓練為經,以語言訓練為緯,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覺參與學習過程,讓學生饒有興趣地説、演、評、讀,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發展性和創造性。

語文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的教學反思 篇13

《難忘的一天》這篇文章是繼《鄧小平爺爺植樹》後的又一課關於鄧爺爺的文章。我對這樣的文章是存在害怕的,因為小朋友對鄧小平的熟悉程度還不夠深。幸虧原來學過一篇,所以對這篇文章還有稍微有點把握的。走進課堂,我首先讓孩子們分三步感知課文:一聽,聽明白,這篇課文講了什麼;二讀,讀正確、讀通順、讀流利;三讀,帶着自己的感情讀。“難忘的一天”難忘在哪裏呢?這不就是貫穿整篇課文的線索嗎?這不正是一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問題嗎?這不正是教學這篇課文的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嗎? 初讀課文之後,我先讓學生把文中對鄧爺爺神態、動作、語言描寫的句子全部找出來,然後通過反覆的朗讀,讓其找出關鍵的詞語。要知道,“理解詞句”和“有感情地朗讀”是相輔相成的。也就是説,正確地理解詞句就能正確地讀出情感,而在讀出句子的感情的同時又加深了對詞句的理解:如:學生學習第三自然段時對“慈祥”、“和藹可親”的理解會有一定的困難,這時我採用了範讀“他帶着慈祥的微笑向我走來。”從我稍慢的語速及臉上微微的笑容等體態語,學生就可以悟出“慈祥”的意思。理解“和藹可親”時,也是如此,“鄧爺爺高興地點點頭,緊緊地把住我的手。看着鄧爺爺和藹可親的樣子,我緊張的心情一下子就平靜了下來。”學生通過上下文的聯繫,對一位長者的“和藹可親”的樣子就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

於是,在孩子們掃清了閲讀障礙後,我問他們:“小作者為什麼稱這一天是難忘的一天呢?難忘表現在哪裏?”請同學們再讀課文,找出你認為能夠表現這一天難忘的句子或段落大聲地讀出來。不一會兒,小手紛紛舉了起來。有的説:“因為這一天,我見到了別人難得一見的鄧爺爺所以難忘。”;有的説:“鄧爺爺是那麼地慈祥、那麼地和藹,所以令我特別難忘。”;有的説:“我的計算機表演很成功,所以覺得難忘。”;還有的説:“鄧爺爺説的話讓我特別難忘。”有了這些理解,課文朗讀自然是繪聲繪色了,鄧爺爺和藹可親的形象也在孩子們的心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過讓孩子們理解“計算機的普及要從娃娃抓起。”這句話,明白自己肩上的重任確實花費了一定的功夫。因為孩子們的家裏都有電腦,對電腦的操作也都略懂一二,所以對當時的背景很難理解,我適時對當時的背景作了補充説明。

就這樣我一步一步地按着順序竟然把課文順利完成了,我很是開心。

語文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的教學反思 篇14

《趙州橋》是一篇説明性的課文,向我們介紹了趙州橋的雄偉、堅固和美觀三個特點,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這篇課文在三校聯合體的羣眾備課中是討論過的,我的教案也是在那個基礎上修改的。當時沒覺得這樣上課有什麼不好,反而覺得很實在的一節語文課。但是當我上完這節課,我覺得有很大的問題了。

這節課在教學過程中我以“世界聞名”一詞為線索,引導學生思考:趙州橋這樣一座古老的石拱橋,它為什麼能聞名於世呢?然後期望學生能找出趙州橋的三個特點。但是這樣做效果並不好,學生對這個問題似乎無從下手。而我這時又不懂的怎樣去引導,所以造成課堂氣氛沉悶。開始設置了這麼難的問題給學生,導致之後學生都有點不願意去思考了,也就造成整節課的沉悶氣氛。之後的教學中,我仍然沒有改變原先的教學設計,以老師的講來進行教學,所以學生的學習用心性就不高了。

新課程標準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我的這節課最失敗的地方就在那裏了。學生沒有學習的用心性和主動性。我想如果能夠,我會重新設計教案:第一,不用“為什麼趙州橋能聞名於世”作為第一個問題了,我會問“你覺得趙州橋是一座什麼橋?在文中找一找依據。”這樣學生就不至於無從下手了。第二,在講第二自然段時,能夠讓學生畫一畫趙州橋,透過畫橋,檢查學生是否瞭解了橋的設計特點,透過訂正畫,糾正了學生對課文錯誤的理解。第三,在理解寫趙州橋美觀的第三段時,讓學生表演課文中講的龍的姿態,幫忙學生理解一些難懂的詞語,然後用“有的……有的……還有的……”造句,訓練學生的語言潛力。這樣學生的用心性和主動性就應能得到提高,課堂氣氛就不會這麼沉悶了。

又或者在教學時直接採用讓學生來當導遊的形式貫穿全文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自我到課文中去獲得信息,自我去學習、領悟其中的特點和優點。在自我質疑、思考的基礎上,老師適時地幫忙他們解決一些問題,使他們對課文有更深的理解。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蒐集一些相關的資料圖片,讓學生從各個不一樣的方面展示出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美觀,讓學生在當導遊介紹的時候能更好的找出趙州橋的三個特點和設計的優點。但這樣的教學就給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師在課堂的設計上要頗費一番心思,而且這樣一來對老師的綜合素質要求也更高了。這就勢必要求老師不斷給自我充電,成為一名全面發展的老師,來適應如今的課堂。

雖然這是一篇傳統課文,但是並不代表就要以老師的講代替學生的學,傳統課文也要注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用心性,因為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這樣的課文上起來是有必須的難度,但是隻要能把握住課文的重難點,想一想怎樣能更好的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這就是我的這節課給我的深深的教訓。

語文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的教學反思 篇15

給予是快樂的,在語文課堂上,孩子們深深體會到了金吉婭帶給我們的一切!有的孩子在語文課堂上感動得哭了,有的孩子在那小聲地抽泣,因為有了共鳴,所有他們很感動。

將這個故事繼續,讓這份感動延續,這是我想要做的。在教學設計時,我以文中出現的援助中心作為故事繼續的載體,利用語文課堂中積累的情感進行教學。課堂上,學生的表現讓我體會到了幸福,學習不再是一種負擔,更是一種責任,一種自覺的活動。

在這次整合課堂上,對於這樣的教學模式,我又有了新的感悟。

一、利用課堂相關視頻和音樂資源,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故事是發生在聖誕節前夕,學生在歡快的聖誕節歌曲中進入教室,環境的給予讓學生融合在這樣的課堂之中。緊接着聖誕節視頻的播放,吸引了學生的眼球,他們的心便自然地融入到了聖誕節快樂的氣氛中了。所以説,音樂、視頻資源的合理利用,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教學方法之一。

二、利用語文課創設的情景資源,碰撞學生內心情感

讀陌生小女孩的心願,這是一個很感人的環節,在語文課堂上,深深地打動了學生。當信息課上再次出現這個環節的時候,孩子們的心被再次碰撞,他們的心與文章中主人公的心再次共鳴,就這樣碰觸了他們的內心。利用情感教學,就必須有一個情感的觸發點,而情景遷移正是一條好途徑。

三、利用故事的可再生性特點,實現課程資源的有效整合

故事性文章與信息技術整合,在任務設置上出現了一個難題。思考後,發現整合可以從學科特點出發的,故事性文章的特點就是——再生性,當想到這三個字的時候,靈感就油然而生了。利用“援助中心”這個部門,將故事再編,使得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又有了新的結合契機。

在這次教學中感受最深的是,我沒有説:“今天我們要做是什麼,我們要完成的是什麼……”但是孩子們説:“我們要幹什麼……”新課程理念強調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這也許就是一種變革吧!

語文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的教學反思 篇16

《梅花魂》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領會梅花魂的本質含義,體會外祖父的愛國思鄉之情。課文的第13自然段關於外祖父對梅花秉性的闡述是學生理解的難點。

根據我班學生好動好表現的特點,在教學伊始,我讓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寫梅花的詩詞,然後教師出示王冕的《墨梅》,王安石的《梅花》,陳毅的《紅梅》,陸游的《詠梅》,以及毛澤東的《詠梅》,讓學生吟詠,在吟詠中加深對梅花特點的認識,以及對梅花品性的瞭解。

接着以讀為本把五件事情找出來,然後分析外祖父的“三次流淚”,體會外祖父濃厚的思鄉之情。第二課時圍繞“珍愛梅圖”和“贈墨梅圖”體會梅花精神以及外祖父眷戀祖國的心就像那梅花精神。在課快要結束時,適當地引入“我的中國心”這首歌。師生一起跟着音樂唱,在歌聲中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滲透了愛國主義教育。

讓學生加深對外祖父思鄉之情的理解,昇華了學生的情感,同時也深化了對梅花魂的理解。讓學生漫步在文化的長廊裏,沉浸在濃厚的文化意藴裏,課內外融合,使本節課不僅有了廣度,還有了一定的深度。在教材中以小見大,融進大語文教學觀,有這樣日積月累的教學,小小少年的心便不會拘於孤陋寡聞,視野也一定會達到星垂平野闊的境界。

課題是《梅花魂》,我首先問學生課題《梅花魂》從字面上理解是什麼意思,學生回答是梅花的精神。這時我在課題魂字的底下批註精神二字,我緊接着問:“課文哪個自然段向我們介紹了梅花的精神?”學生很快的找到了是課文的第十三自然段。我讓學生品讀思考:“從第十三自然段中,你知道了梅花的精神是什麼?你是從哪體會到的。”通過思考,學生體會到了梅花是不畏嚴寒,寒冷對其他的花意味着死亡,而對梅花則意味着生存。面對嚴寒傲然屹立,不屈服。而且體會到梅花是最有品格、有靈魂、有骨氣的!不僅如此學生還體會到了,這不僅僅是梅花的精神,而且也是中華兒女,無數中國人的精神他們頂天立地,從不肯低頭折節,構築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民族魂。於是我問:“中華兒女千千萬,具有梅花精神的人數不勝數,你都知道哪些人物?”學生紛紛發言,列舉出了許多的古今我國具有梅花精神的英雄人物。我讓他們懷着對英雄的崇敬之情來有語氣的朗讀第十三自然段的時候。令我沒有想到的事情發生了,一個同學在讀到“她是最有品格、有靈魂、有骨氣的呢!”這句話的時候,突然舉手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老師我覺得這句話中的“她”字用錯了,應該用這個“它”。

從思維的碰撞,情感的昇華,體會深深的思鄉情。

通過對愛國心的理解,學生的思維碰撞出了火花,一個學生説:“我覺得課文在向我們介紹外祖父愛國的同時,還在向我們説明外祖父也非常思念自己的家鄉。”於是我追問:“從課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眷戀祖國,思念家鄉?”學生分小組進行了學習,在彙報中,學生將文章中外祖父的三次落淚聯繫在了一起進行了體會,從這三次落淚學生體會到了外祖父非常思念自己的家鄉、眷戀祖國。這是我事先沒有想到的,我的設計是學生一個一個的進行體會,但聯繫起來更能體會到外祖父的思鄉情。由此理解了文中“我每次看到外祖父送給我的這幅墨梅圖和繡着血色梅花的手絹,就想到這不只是花,而是身在異國的華僑老人一顆眷戀祖國的心。”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語文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的教學反思 篇17

今天下午吳主任給我評了我《泉水》一課,感覺學到了很多東西,於是便加上自己的一些想法,寫了這篇教學反思。憑或許這篇文章算不上什麼教學反思,只是“為賦新詞強説愁”。這個形容也不貼切,應該説只是我在吳主任評課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一篇類似反思的文章。但我真的很謝謝吳主任——我過去和現在的老師,這也許是“一日為師,終生為師”的最好例子。她讓我知道了很多上課和聽課應該注意的東西。

首先,她跟我説了我的課的一些優點。

1、環節環環相扣,前後呼應。特別是在理解從“衝”字體現出來的,泉水為人們做事的歡快,急切心情上。首先是對比,然後讓學生從歌聲中體會心情,接着是填空,最後讓學生把自己體會到心情説出來。教學層次感較強,以後再環節設計上要多用這樣着的方式。

2、教師語言比較有特色。吳主任用“淡然”來形容我的教學語言,其實我自己是不太覺得的。但以後我可以多向這方面發展。教學語言可以比較抒情,有文采,淡然的風格出現。她還讓我多看散文。晚上偶然發現家裏的書櫃裏有一本《朱自清散文全編》翻了一下,感覺裏面的文字確實是很抒情,但給人一種淡淡的感覺,猶如一杯清茶,食之無味卻令人回味無窮,口齒留香。這或許這就是讓我向詩意語言,詩意課堂的方面發展吧。

3、注意生成教育。在上課時,黃麗芳的為人們做事一直都成第二聲,我叫了她幾遍,她還是錯,於是我讓敲琪教她讀,最後她終於讀好了。於是我藉此機會,過了一下為這個多音字。其實在上課時我以為這會是我課堂中的敗筆,沒想到卻成了亮點。吳主任還告訴了我更好的處理方法。在學生剛出現錯誤時就應該打住,幫助學生糾正過來,回頭再來檢查學生學生的學習效果。而且在學生學好後,要注意表揚,給與他心裏的補償。比如讓他當小老師,教全班讀她剛學會的知識。

這種做法讓我想起前陣子在一本書上看到的一個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數學很差的女生,在一堂數學課上,老師因為她一道題無法做出來,讓她受到了莫大的恥辱。而下一堂課是歷史課,歷史老師也讓她上黑板做一道體,她知道歷史老師是特地讓她上去做題的,因為她的板書漂亮,因為她歷史成績好,因為她知道在數學課堂上發生的事情。雖然歷史老師什麼都沒有跟她説,但她的做法卻勝過千言萬語。讓她感到了莫大的安慰。成為她影響她一生的是一堂課。或許這就是心理補償吧。真的是教育無小事啊!

要更好的處理這種課堂上的突發事件,就要求我們備課的時候要通讀教材,不僅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先預設學生可能會錯,會不懂的地方,把教材吃透,這才能做到有備無患。

另外吳主任還給我幾個教學方面和提升自身素質方面的建議。

1、多聽錄音。要真正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朗讀指導不應該單靠課堂而要靠平時。一個星期最好能有一節課(其實只要有時間)就多放錄音給學生聽,而且是提前放給學生聽,讓學生跟讀,模仿着讀。

2、一節課如果有朗讀指導,那絕不能草草而過,至少要包括下面幾個步驟。

(1)自己範讀。

(2)指導差生讀。重點指導學生讀通句子,有語速、輕重音的變化。不必多,其中一方面就好。(這是朗讀指導的重中之重)

(3)指導中層生讀。重點指導學生讀出語氣,讀出情感。(這是側重點)

(4)優等生讀,這是成果展示。

(5)全班齊讀。這是從點到面的全方面指導。

2、多練字,特別注意筆順、和橫豎的寫法。

語文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的教學反思 篇18

這篇文章是以童話的方式來告誡人們環保有多麼重要,課文內將蒲公英和椰子樹伯伯都化身為人,用人物對話的方式來引出環保問題,課文從蒲公英擔心開不了花的原因和第二天開花的現狀進行思考,結尾以夢境的形式出現,更襯托出蒲公英開花的心願只能在夢境中實現的悲痛心裏。

這篇文章的成功之處在於文章內容較清晰,文體學生比較喜歡,在設計過程中運用分角色朗讀,提高學生積極性。讓學生自己動手畫一畫,蒲公英擔心開不了花地原因是什麼?這樣的問題學生在書中都能找到答案,我在用圖片和視頻的方式對於環境污染的問題進行渲染,學生很快就能體會到現在的環境已經遇到了許多問題,在此處讓學生自己想象除課文中的汽車尾氣、河流污染、噪音外還有什麼環境問題,學生思維的發散及問題的回答更能真實的放映出環境問題的刻不容緩,加強了環保意識。最後以自然段的指導朗讀也較為成功,學生在體會了環境問題後,就更能體會到蒲公英的擔心,讓學生作為蒲公英想象着能開出美麗的花來讀一讀最後以自然段,情景的交融能讓學生感受到蒲公英夢裏的快樂與高興。

不足之處有以下幾點:

1、對童話這種題材的講解不透側,用這種方式有什麼具體的好處教師的引導不到位,只能停留在表面層次上,比如説生動、具體、形象,沒有深入瞭解。

2、學生的環保意識只是理解,沒有對此引發出來的內容進行鞏固和進一步瞭解,應該讓學生以寫作的形式或是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來加深對環保意識的認識,這是文章的重點部分,挖掘的不夠透徹。

3、課堂學習方式比較單一,沒有給孩子更多的探究和合作的時間,只是一味的讓孩子自己品悟,對於童話的方式,學生也沒過多的體會,也沒發現孩子對這種文體的喜愛。這也是老師的失敗之處,童話以它生動的語言描寫,發散的思維方式,應該能贏得更多孩子的喜愛!

語文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的教學反思 篇19

《給予樹》是一篇富有濃濃的人文情懷的課文,愛的教育是本篇課文的教學主題。我們可以感受到緊緊圍繞“愛”字展開教學,是本堂課的主要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抓住三個重點句段的理解、深入挖掘文本。

精彩之處:

1、理解“給予”

其實“給予”即為有形的贈送禮物和無形的給予幫助兩個含義。正是因為教師在一開始便讓學生對這個詞理解到位,所以也為後來所提出的 “課文中的給予指的是哪些事情呢”這個問題做了很好鋪墊,使學生能準確的理解和尋找。

2、體會“給予”。

為了更深刻的理解金吉亞所“給予”的東西,教師先讓學生體會小女孩對得到這份禮物的渴望心情。因此她從理解“盼望”一詞入手,什麼叫‘一直盼望’?想象“小女孩為什麼盼望一個穿裙子的洋娃娃?她盼望得到洋娃娃做什麼?”引導學生體會小女孩盼望得到這份禮物的急切心情。其實這個洋娃娃不僅只是一個玩具,更是一個可以陪伴她、可以傾聽她的話語,可以帶給她温暖的朋友。所以學生就可以深刻的體會到,金吉亞所“給予”給小女孩的是一種快樂,是一種温暖,是一種愛。

3、創設情境,進行拓展與延伸

文中沒有介紹那個小女孩在卡片上具體寫了什麼,教師為了使學生和文本的主人公金吉婭產生心理共鳴,課堂中 創設情境,拓展內容,出示心願卡,配上音樂讓學生讀讀上面的內容,通過生動而富有感情的語句的朗讀,激發了學生的同情心。在此基礎上,再去讀讀金吉婭怎麼做的句子,説説新的體會,在説的過程中使學生的心靈受到了震動,與金吉婭產生了情感共鳴,實現了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潛移默化地賦予了文中人物鮮活的生命力,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4、注重情感的昇華

最後,教師通過讓學生在回答“‘給予樹’是一棵什麼樣的樹?”時,其實是讓學生提升文章的情感一種方法,即“給予樹是一棵實現夢想、滿足願望的樹。”“給予樹是一棵充滿善良和仁愛的樹。”

5、板書設計精巧。

把握了文章的重要內容,並以生動形象的板面展示。

建議:

1、對於“給予”意義的延伸

其實“給予”不僅僅是送、給,讓人如願以償,還意味着放棄、失去。課文中提到金吉婭所剩的錢只夠買一些便宜棒棒糖的時候,她“沉默不語”、“低着頭”,她説話時那種羞愧、難受,説明了金吉婭作出選擇時艱難矛盾的心情。在這裏教師是否可以點撥一下“給予”其實是在自己放棄、失去某種東西的基礎上帶給別人快樂的。這樣學生的理解會更深刻。

2、朗讀的方式可以更多樣話

本課教學中,朗讀的方式基本上分為兩種:教師指導個別孩子朗讀和整體朗讀。其實可以穿插一些小組競賽讀、男女生讀等,激勵學生朗讀的興趣和情感。同時,多給學生一點朗讀的時間,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3、教師反饋的多樣性和合理性。

本堂課中教師對學生回答問題後的反饋很及時,但是比較單調。如果能根據學生的回家有針對性的給予評價會更好。

語文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的教學反思 篇20

在講《父親和鳥》這課時我先讓學生們回顧了一下七單元的一些文章,讓他們自主發現這個單元的主題是“愛護環境”,在七單元中識字七是愛護動物的拍手歌,《“紅領巾”真好》中表達了“紅領巾”對小鳥的呵護,《淺水窪裏的小魚》小孩子對小魚的在乎,所以在讀本節課課題,我就説:同學們猜猜父親和鳥的關係?或是父親對鳥兒會怎樣?輕鬆認識到本節課的主旨後,利用一個問題“從哪些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出父親愛鳥”貫穿始末。

我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找出句子畫出來,很多孩子很快找到了句子,我發現大多數孩子能找到“喃喃的,輕手輕腳”這些動詞,體會出父親愛鳥。接着讓同學們反覆讀引導孩子在讀中體會父親愛鳥,因為愛所以才會輕手輕腳,但是大部分同學沒發現父親瞭解鳥也是愛鳥的一種表現,我適當的加以指導,我説:“同學們你們喜歡幹什麼?”他們有的説:玩遊戲、有的説下棋,等等。我就説:“你喜歡這些東西你先得怎麼樣?是不是必須知道它怎麼玩,怎麼操作,瞭解這個東西才能説明自己喜歡。”孩子們一下子明白了父親懂鳥,對鳥的習性瞭如指掌:知道鳥什麼時候最快活,什麼時候最容易被打中,這些也是愛鳥的表現。“焐”這個字我採用演示法來解決,讓同學們做了做“焐”的動作,活躍了氛圍,提起了孩子們繼續學習的積極性。這時我順勢拋出問題:父親這麼懂鳥,如果他是獵人,會有什麼結果?孩子們議論紛紛,有的説父親會打到很多鳥,有的説父親會是好獵人,收穫大大的……我見時機成熟,馬上問:為什麼我真高興,父親不是獵人。孩子們恍然大悟“我”受到父親的感染也很喜歡鳥,我很想保護鳥。這樣層層引導,由潛入深,不漏痕跡地解決問題,突破重點和難點,效果不錯。

總的來説這節課感覺還是比較滿意的,學生們比較輕鬆的就把課文的重點與難點解決了。

語文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的教學反思 篇21

今年我帶九年級語文,我的觀點是以素質教育為根本,結合應試教育的方法策略,大力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並提高應試技巧,應該是目前九年級語文教學的最佳結合點。

(一)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是根本:

語文素養的提高雖然有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但只要找準切入點,也並非高不可攀。教育部基礎司組織編寫的《語文課程標準解讀》認為"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為語文素養的三方面內容。因此歸結起來就兩個字:積累。

廣泛的閲讀能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因此,"積累"成為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關鍵點。如何快速積累?課堂教學之外,我們是這樣做的:

1、抄寫、背誦。每星期佈置三篇的抄寫作業,分別是美文欣賞,名言警句,古詩詞。既可以練字,同時也是潛移默化,擴大課外積累,引導學生有意識地模仿大家作品,自主寫作。對於語文尖子生,還要求他們從抄寫的文章中自選題材寫一篇同題作文,教師面批面改;同時在抄寫的基礎上全面落實背誦,課內外名篇佳句全不放過,因為"背誦是一種最野蠻的手段,也是一個文明的辦法"(黎錦熙)。

2、注重課堂教學的人文性和學科拓展,全面提高45分鐘效率。教材既要講得精,又要滲透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在學習內容上,引導學生關注科學、人文、自然和社會、人生及歷史、現實、未來等科學文化、道德藝術各個領域。可大膽嘗試探究性學習的方法。如:在學習《論格物知致精神》一文時,就讓學生討論和研究中西方教育的差異。使學生思想的火花在課堂上盡情的燃燒。

3、作文積累。增加作文的訓練量。每星期一次作文。教師全批全改,並保證在一週內反饋給學生,以幫助學生形成樂寫的習慣。堅持每天寫日記,每週寫美文點評,每學期自編自寫兩到三本書.。

通過以上方法,全方位對學生進行語文素養、語文能力的薰陶和強化,使學生在聽、説、讀、寫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為會考打下堅實的基礎。當然,這些工作抓得越早越好.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通過實踐,效果是明顯的。

(二)提高學生應試能力是關鍵:

時間不等人,語文素養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如何進行有針對性的備考是提高學生成績的關鍵。但單純的題海戰術又會陷入惡性循環。因此,應針對會考具體情況,設計多種訓練方案,提高學生應試能力。

1、每星期的課外閲讀訓練。讓學生觀其文而行其道,在欣賞美文中提高解題技巧。教師的講解是應有針對性,並總結歷年會考課外閲讀的考點規律,使學生心中有數。

2、讓學生經常接觸會考題型。如果等到會考前讓學生訓練綜合試卷和模擬考題已為時過晚。因此,從上學期就開始發放往年各省市的會考試卷讓學生訓練。以免學生怯場,便於學生的應試。

3、注重自主性和開放性。教師引導學生自主設計、自主探究語文資源開展實踐活動。

4、課文複習考點化。課文複習有邏輯性的分為各個考點,指導學生系統的掌握課內知識。

綜上所述,九年級語文教學和複習,應着眼以下幾點:

1、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和自主性。

2、注重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應明確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才是語文學習的根本。即使在最為緊張的總複習階段,也不能因為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而忽視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

3、有針對性的短期效益訓練,可以彌補語文學習和複習上的隨意性和盲目性。

4、反饋應該及時迅速。

5、以閲讀和寫作為中心組織教學,以關注思考人生為學習的外延。防止一味陷入呆板僵硬的考試教學。

最後,要讓同學們關注社會、人生,用自己的心靈和敏感的筆觸時刻接受來自生活、來自大自然的美好信息,時刻與世界上所有的美好事物交流溝通,時刻聆聽來自人類歷史最深遠最悠揚的文化語言,並讓自己和它們融為一體,才是真正的語文,才是終身的語文,也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語文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的教學反思 篇22

教材中的課文“具有典範性,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獲得語文能力、得到思想情感滋養的主要載體,也是教師課堂教學的主要依託,還是教師自己從課文中汲取營養,滋潤自己的語文教育教學。下面以蘇教版六下第21課《莫泊桑拜師》為例,談談這一課對我們語文教育教學的啟示。

一、加強課堂評價語的洗煉。

當莫泊桑初次登門求教時,福樓拜“直截了當”地指出:“是你的功夫還不到家”“這就要肯吃苦,勤練習。”既表現他對莫泊桑寫作中存在的問題能一眼看出,又表現了他毫無保留,直言不諱,本着真心指點的精神講話,不愧是莫泊桑精神上的導師!作為今天的語文教師是否要學習福樓拜的這種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明察秋毫的專業水平?在日常的評價中,對學生的學習產生實質性的幫助,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思維,激發出學生內在的學習熱情。

第一,評價應該實事求是地指出學生的優點和存在的問題,而不應該含糊其詞,模稜兩可,或不置可否;既不能一味的肯定表揚,也不能一味的批評,既要讓發言的學生知道好在那兒,還要讓聽的同學知道怎麼向他學習思考;錯在何處,應該怎麼修改,怎麼補充。如“是的,‘熱愛’和‘酷愛’都是寫莫不桑喜愛寫作,但哪個詞形容“愛”程度深?你再從上下文中的‘孜孜不倦’‘焦急萬分’體會體會。”這樣的評價針對性強,能提醒學生、幫助學生,學生就會對此處的學習行為有一個清晰、理性的認識,今後遇到類似的學習情況時,就會心有靈犀,信心百倍。

第二,評價要及時。當學生的思維高度活躍之時,教師能夠及時地給予點評,以自己的智慧點燃學生的思想,引導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暢遊,那麼,學生的學習熱情會更高,學習興趣會更濃,學習領悟力會更強。如要學生讀一大段文字時,有時就可以中途適時的點評哪句讀得好,哪個字或詞讀出了味,甚至可以要其領同學們讀一下,不要等學生辛苦地讀完再點評。如讀課文第7自然段時,要指導學生讀出福樓拜“滔滔不絕”的語氣、動作、神態。

第三,評價要有啟發性。學生在學習中,思維有時會陷入困境,甚至走進死衚衕,此時,教師只要稍微點撥啟發一下,就會起到“四兩撥千斤”的功效。如結合課文讓學生觀察介紹兩個人時,就會有“你是從他倆的高矮上介紹的”、“你是從他倆臉型上介紹的”、“你是從他們服飾上介紹的”等啟發、指引的評價,學生就會順着搭起的思維之梯,自己摘取學習的果實,收穫甜美的佳釀,併產生強烈的成就感。

第四,評價應情真意切,不能過分誇張,矯揉造作,虛情假意。只有真情才能換取真情,只有真愛才能換取真愛。教師的評價應該是發自內心深處,真誠而親切得自然流露,就像一縷温柔的春風撫摸孩子,就像點點春雨滋潤孩子一樣。這樣才能博得學生信任,才能蠃得學生的心。如“××同學,我為你進步而高興!”“××同學,這個問題老師都還沒想到,你想到了,真了起!”(師豎起大母指) “你讀得很流利,沒打結,沒添字,沒漏字,就是過快了點,如果能注意輕重緩急、抑揚頓挫會更好”、“你每個字音咬得很準,句子讀得再連貫些更好”……學生聽了這樣的評價語肯定很高興,很自豪,這對全體學生也是有益的。相反,那種虛情假意,表裏不一,沒有用“真心”的評價,不僅激發不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有可能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對學習失去信心。

第五,評價應多層次、多角度,並配以肢體語言,一個眼神,一個頷首,一個聳肩,一個大拇指,甚至一句俏皮話都是給學生的評價。這樣更好地調節師生的情緒、激起課堂的氣氛,讓學生想聽、愛聽、百聽不厭,讓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學習。仍以讀第7自然段為例,“三個‘不’讀得好,讀出了一位毫不留情的嚴師。”“你‘九個’問句一氣呵成,讀出了福樓拜的‘滔滔不絕’。”“從你的朗讀中,我聽出了福樓拜的耐心指導,循循善誘。”“啊,你還有侃侃而談、娓娓道來的神情。”“你讀出了一位寫作經驗豐富,指導有方的福樓拜。”……

二、加強自己的言語表達修煉。

針對莫泊桑第二次求教“沒有什麼好寫的”錯誤看法,福樓拜首先以三個“不”字毫不留情地予以否定,接着連用了九個問句既包含了作為老師的嚴厲,對莫泊桑的輕微責備,而更多的是耐心指導、循循善誘。從“繼續説”、“喝了一口咖啡,又接着説”可以想象出福樓拜在指導時滔滔不絕、娓娓道來的神情,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有水平、會指導的老師。不是嗎?“善教者,使人繼其志。”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

首先,教師所講內容應該是科學的、正確的,使用的言語也應該是科學的、準確的,決不能講錯。如不能把課文中的“情節、細節”“寫作特點、寫作方法”“材料、素材”“身材、姿態、面貌、衣着”“手法、方法”等説法混為一談。

其次,話語要具有深刻精闢的思想,要飽含真摯濃烈的情感,才具有令人折服的威力,動人心絃的魅力。教師講話時 的喜悦或悲憤、讚譽或貶斥、激動或低沉……都會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他們相應的情感和認識,使他們嚮往真善美,鄙恨假惡醜。如果教師言不由衷、虛情假意或冷漠麻木,教學效果必定不佳,甚至會起反作用。

第三,表述要留有餘地,力求激起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爭論探討。不講空話套話,杜絕陳詞濫調,不斷地以社會上的新信息、新事物、新現象、新觀念充實和更新自己的講話內容;不斷地以語言發展過程中產生的新詞彙、新語義等豐富和更新自己的言語。這樣才能使課堂充滿生機活力,才能使教師的講話對學生具有吸引力。

第四,講話要流利通順,不夾宂字、廢話或口頭禪,既不能斷斷續續、停頓太久或羅唆重複,讓學生厭倦不耐煩,也不能連珠炮般一口氣説到底,讓學生過分緊張,難以留下清晰的印象。提出問題或講完一層意思、一段話之後,要留有給學生以思索回味的餘地,講話也不能過於簡略或大幅度跳脱,以免學生聽不懂或誤解。

第五,對學生説話要生動有趣、具體形象,輔以恰當的表情、動作和手勢。特別是當教學內容難以使用直觀教具時,言語直觀尤其顯得重要。當教師使用描述性言語時,要讓學生感到“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當教師使用講解性言語時,要恰當地運用比喻、擬人、摹聲等手段,把抽象變為具體,深奧變為淺顯,枯燥變為有趣。如果只是乾巴巴地講解規則要領,搬出一堆專門術語,學生必然不愛聽,也不易聽懂。

三、加強學生的語文實踐鍛鍊。

當莫泊桑把老師第二次指導以後完成的作品給老師看時,福樓拜很認真地看了幾篇,可見福樓拜是很嚴謹地對待的。然後福樓拜及時地肯定了學生的進步,但他也語重心長地告誡道:“青年人貴在堅持,才氣,就是堅持寫作的結果。”然後提出了新的要求——觀察時要抓住特點,發現別人未曾發現的獨特。為了使自己的主張更容易理解,福樓拜還舉了描寫篝火和綠樹的例子,更形象的説明了自己的看法,使莫泊桑能清楚地理解其中的道理。層層深化,有觀點,有例子,非常有説服力,從中,我們再次看到福樓拜悉心指導學生的風範。也告訴我們:廣泛的語文實踐是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途徑。

第一,中高年級學生課文後問題用筆回答。現在我們已很難看到學生在課堂上用筆回答課後問題了,好多人認為課後問題只要學生思考思考就行了;課堂上集體討論討論就行了;口頭回答可以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筆答批改麻煩……殊不知,高年級學生,筆答一個問題相當於一次小練筆。獨立思考是必要的,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需要大家討論、補充、完善;課堂上學生的發言一般比較零散,你一言,我一語,需要總結、篩選、提煉;筆答時,思維的邏輯性、深刻性、全面性都會有所培養與提高;還是對問題的理解與掌握,課堂聽講與記憶的一次檢驗……希望多一些語言實踐操作,少一些“君子動口不動手”的“天橋把式”。

第二,根據課文內容,為學生選擇一些課外閲讀作品。每個星期組內交流一次閲讀心得,每個月召開一次班級交流會,看誰讀得多,看誰讀得透,評出優秀小讀者。有數量才有質量,沒有量就談不上質。每學期都能讀十幾本名著,幾十首詩詞,幾十篇文章,這就大豐富了學生的語言,提高了閲讀能力,語文水平自然會有所提高。

第三,鼓勵學生寫日記、辦班報。學習語文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讀和記,精讀博覽和大量練筆。我要求學生每天寫日記,或記錄當天看到的文章中名詞雅句,或抒發內心所思所想,或進行文學練筆,或評述班級發生瑣事。組織班級學生每四人一小組,每組每月辦一期報紙,要求報紙要真實的反映大家的生活,刊登同學們的習作,發表大家的建議和意見。各小組辦完之後,互相交流,取長補短,就這樣在共同學習中提高了語文水平。

第四,開故事會、辯論會。語文的學習不僅要重視書面語言的培訓,更要重視口頭語言的練習。有資料表明,人的一生中在進行人際交往時有40%的時間在説話,可見,口頭語言對職中生來講是多麼重要。可以通過開故事會,辯論會的形式,來鍛鍊學生開口説話的能力。

但是不管採取什麼樣的方法來對學生進行語文學習實踐活動的訓練,教師都要牢牢記住自己的職責,既不能包攬包乾,也不隨意放羊,而要時時關注,主動參與活動的組織、開展、總結工作,真正起到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作用。“才氣,就是堅持寫作的結果。”語文學習,就是語文實踐的結果! 

以上所述意在拋磚引玉,目的是讓我們教師明白課文不只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工具,也是教師獲得教學思想滋養的極佳原材料,我們要從文質兼美的課文中獲得深刻的啟示,反哺我們的語文教學,真正體現語文課的魅力。

語文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的教學反思 篇23

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中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課文是理解課文內容的重要方法。在講<搭船的鳥>這一課時,對生詞的理解我運用了以下幾種方法。

一、看圖理解

由於我們生活在離河、海拔遠的地方,很多孩子對船比較陌生,沒有親眼見過船,對船艙、船篷、蓑衣櫓不理解,我就通過看圖,指着圖説明船各部分的名字。

二、結合上下文理解

上述幾個生詞除了看圖之外,我也藉助了上下文幫孩子們理解,如:“我們坐在船艙裏”通過“我們坐在”學生知道在圖中找“我們”坐的地方是船艙。“雨點打在船篷上”通過雨點打在,説明船篷是遮在我們頭上的頂,從圖中很快找到船篷,“蓑衣”“櫓”也是一樣的道理。

三、 聯繫生活理解詞語

如第四自然段中的“銜”和“吞”,我就是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來理解的。有的孩子見叼着的樣子,並用表演來説明。“吞”字,有的學生舉例為嚼就嚥下去。

當然對詞語的理解方法還有很多,如:換詞,查字典等,我們應根據不同的情況,選用不同的方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pmeq9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