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古詩《泊船瓜洲》反思總結(通用16篇)

古詩《泊船瓜洲》反思總結(通用16篇)

古詩《泊船瓜洲》反思總結 篇1

一、抓住詩眼悟詩情

古詩《泊船瓜洲》反思總結(通用16篇)

《泊船瓜洲》這首詩字面意思相對比較簡單,詩意容易理解,於是我打破了傳統古詩串講串問、逐字逐句講解的教學方法,而是緊扣詩眼“還”字,提煉出“很想還——早想還——不能還”這一教學主線。而這一主線正是詩人情感發展的逐漸深入,如何讓學生體會詩人的這一系列情感變化呢?我主要採用了讓學生自讀自悟、交流彙報,再及時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字眼,如抓住“一水間”“只”“數重山”體會詩人“離家近——很想還”,抓住“又”字體會詩人“離家久——早想還”,抓住“何時”體會詩人“思家切——不能還”。並通過板畫貼圖幫助學生理解“瓜洲”“京口”“鐘山”的地理位置關係,進一步體會詩人離家近卻不能還的情感。教學至此,學生自然而然會產生一個強烈的疑問:為什麼詩人離家近、離家久、思家切卻不能還呢?然後讓學生猜測詩人不能還的原因,最後教師簡介當時的時代背景,學生此時便會油然而然對王安石為了改革大計、為了國家大事,雖到家門卻不能還的那種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所折服,並深深地體會到詩人從內心深處發出的“明月何時照我還”的強烈的思鄉情。

二、咬文嚼字學推敲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一詩句不僅寫出了詩人強烈的思鄉之情,而且道出了王安石改字的一段佳話。於是我抓住“綠”字進行延伸教學,使學生不僅為詩人的高尚情操所折服,還為他咬文嚼字的創作作風所感染,在王安石煉字的故事及教師過渡語言的激勵下,學生的思維被充分激活了,不時地閃現出創新的火花,對“選字練習”“自由填字”的推敲,確實有了學生獨特的見解。通過這一教學,相信學生在今後的習作中一定不會忘記要“咬文嚼字”。

古詩《泊船瓜洲》反思總結 篇2

一、抓住詩眼悟詩情

《泊船瓜洲》這首詩字面意思相對比較簡單,詩意容易理解,於是我打破了傳統古詩串講串問、逐字逐句講解的教學方法,而是緊扣詩眼“還”字,提煉出“很想還——早想還——不能還”這一教學主線。而這一主線正是詩人情感發展的逐漸深入,如何讓學生體會詩人的這一系列情感變化呢?我主要採用了讓學生自讀自悟、交流彙報,再及時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字眼,如抓住“一水間”“只”“數重山”體會詩人“離家近——很想還”,抓住“又”字體會詩人“離家久——早想還”,抓住“何時”體會詩人“思家切——不能還”。並通過板畫貼圖幫助學生理解“瓜洲”“京口”“鐘山”的地理位置關係,進一步體會詩人離家近卻不能還的情感。教學至此,學生自然而然會產生一個強烈的疑問:為什麼詩人離家近、離家久、思家切卻不能還呢?然後讓學生猜測詩人不能還的原因,最後教師簡介當時的時代背景,學生此時便會油然而然對王安石為了改革大計、為了國家大事,雖到家門卻不能還的那種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所折服,並深深地體會到詩人從內心深處發出的“明月何時照我還”的強烈的思鄉情。

二、咬文嚼字學推敲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一詩句不僅寫出了詩人強烈的思鄉之情,而且道出了王安石改字的一段佳話。於是我抓住“綠”字進行延伸教學,使學生不僅為詩人的高尚情操所折服,還為他咬文嚼字的創作作風所感染,在王安石煉字的故事及教師過渡語言的激勵下,學生的思維被充分激活了,不時地閃現出創新的火花,對“選字練習”“自由填字”的推敲,確實有了學生獨特的見解。通過這一教學,相信學生在今後的習作中一定不會忘記要“咬文嚼字”。

古詩《泊船瓜洲》反思總結 篇3

《生命的藥方》是四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第一次拿到文本,細細地閲讀,我已被深深地感動。文中德諾和艾迪的友情是平凡的,更是偉大的。如何在一節課的時間裏和同學們分享這份感人至深的友情,使學生的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呢?我走的主要還是情感路線。

一、抓住題目,詮釋友情。

首先我抓住課題——《生命的藥方》,讓學生品讀課題,品味課題的涵義,用課題這根“發”而動全文這個“身”。通過同學們自己對“生命的藥方”的個性化理解和德諾媽媽對“生命的藥方”的詮釋,讓學生層層深入地理解“生命的藥方”。並以德諾媽媽的話為突破口,更深層地理解一個“愛滋病患兒”的孤獨與無助,理解艾迪的真摯友情對一個生命的偉大力量。

二、動情朗讀,感悟友情。

動情的朗讀是打開學生情感之門的鑰匙。在理解德諾的孤獨時,我主要採用抓重點詞語細細品味的方法,如:“夥伴們全都躲着他”,“他用微弱的聲音告訴艾迪,他夢見二百億年前的宇宙了,星星的光是那麼暗,那麼黑”等等。在理解艾迪對德諾的友情時,我主要是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走近文本,乃至走進文本,在交流的過程中加以點撥,鍛鍊學生的自主閲讀的能力。

古詩《泊船瓜洲》反思總結 篇4

《頤和園》這篇課文,按照遊覽的順序記敍,移步換景,寫得很有特色。課文先寫長廊的景色。作者先抓住“長”的特點從總體介紹,接着抓住每一間橫檻上五彩的畫的特點從內容介紹,最後抓住長廊兩旁風景宜人的特點介紹外部環境。接着寫的是萬壽山的景色。分別介紹了從腳向上,和從山上向下、向前、向東遠眺所看到的美麗的景觀。最後寫昆明湖的景色。主要介紹了十七孔橋。課文開頭總述頤和園的美麗,最後寫頤和園處處有美景,看也看不完,開頭與結尾呼應,表達了作者讚美之情。教學後,有以下幾點感受:

1、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程主張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在《頤和園》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尊重學生,始終讓學生處於主體的地位,教師則更多的成了引導者、組織者,成為學生學習的好夥伴,整個教學的過程,教師和學生始終是平等對話的過程。

2、創建了和諧的對話場境

教師角色的轉換,使我從課堂的“獨白者”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對話者”,從傳遞知識的“權威者”變為學生與文本進行心靈對話的“激活者”。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在教學《頤和園》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充分利於我們學校多媒體教學設備的優勢,在導入新課時,展現了學生在頤和園的照片,教學過程中,好幾次播放了頤和園的實景錄像,三番四次地把學生帶入“情境場”,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激發了學生視美、愛美的情感,實現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欣賞,達到了和諧對話。

古詩《泊船瓜洲》反思總結 篇5

《春雨的色彩》是一篇語言優美,充滿詩意的課文。春雨細如絲,像春姑娘紡出的絲線,輕輕垂下;春雨柔絲似水,像乳汁一樣哺育着世間萬物,使大地呈現出勃勃生機。春雨美如畫,染紅了桃杏,漂白了柳絮,描青了山峯,繪綠了秧苗。春雨是無色的,但卻給我們帶來了五彩繽紛的世界。優美的語言,富有詩意的課文,令人遐想聯翩。故事中,小燕子、麻雀、小黃鶯爭論春雨到底是什麼顏色的。這個問題的答案本身並不重要,關鍵是讓學生感受春雨給大地帶來的變化。憑藉課文展開想象,並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在新課的導入中,我播放兒歌

《大雨小雨》,學生表演唱。師:“春天是一幅七彩的畫,是一首優美的歌,是一個講不完的故事。春姑娘帶着春雨娃娃來了。今天我們將學習一篇關於春雨的童話故事。看看課文是怎樣描寫春雨的?”以兒歌的方式導入,能有效地激發低年級學生的學習興趣,利於入情入境地展開學習。

二、激發興趣,自主識字

識字寫字是一年級的教學重點,學生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已經掌握了一些自主識字的方法,通過自學、小組同學合作交流等方式能夠學好生字。在識字教學中,我把學習的權利充分還給孩子,採用了多種識字方法。首先是出示帶拼音的生字,學生自由拼讀、齊讀後去拼音讀,然後同桌合作,互讀並介紹識字的方法,給生字擴詞,最後引導學生説説從這些生字中發現了什麼?如“淋、灑、滴、油”都帶三點水;“線、論、顏、淋、灑、滴、油、歡”都是左右結構的字,等等。放手讓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生字,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認識生字,由扶到放,反覆認讀、鞏固識字。為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利用猜字的遊戲,來鞏固識字,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

古詩《泊船瓜洲》反思總結 篇6

作為一名新教師,青年教師優質課大賽使我有了一次學習提高的機會。課後各位領導以及各位老教師的評課就更使我受益匪淺。

本課時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100以內的數以及會讀寫100以內的數之後進行教學的。在教學開始前,通過對上節課內容的簡單複習讓孩子對於新的知識不是那麼的陌生。在聽了各位老師對我的課程點評之後發現這節課中有很多的不足之處。

首先是課前的準備還是不是很充分,在課堂進行當中對於自己課件的熟悉程度不夠深。

其次在課堂中對於學生的引導不是很到位,對於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出現的不完整沒有進行及時的糾正。

最後就是對於課程中出現的“百數圖”中規律的研只是浮於表面,沒有進行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同時,這次講課的過程當中我還意識到自己的板書很不到位。

古詩《泊船瓜洲》反思總結 篇7

《再見了,北京》課文簡短優美,畫面感強,情感充盈。這篇文章以其富有感染力的文字已經把我深深地打動了。但教授這課後,我發現這篇課文對二年級學生來説很難理解。

首先,課文中生字新詞較多,許多句子也很難讀通。第一課時並不是很順利地上下來,生字新詞學完了,但是課文卻沒有讀多少,以致學生讀破句的很多,讀錯字的也比較的多。

其次課文內容離學生太遠,尤其是農村的孩子們。因此學習課文時與學生一起回顧去年的奧運會,讓學生談談他們的見聞和感受,孩子們對奧運會了解甚少,甚至有的連奧運會都不懂,教室裏的氣氛沉悶了,更別説理解課文了。

課後仔細想想,其實我的失誤也很大,低年級的難詞難句理解,教師更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為孩子制定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讓我們的孩子學得有情有趣更有收穫。

古詩《泊船瓜洲》反思總結 篇8

比的化簡與以前比的化簡有一個本質的區別,它是直接利用比與分數、除法的關係,利用除法中商不變性質和分數的基本性質進行化簡,

對於比的化簡,是僅僅需要學生會化簡就夠了,還是需要對比的化簡意義進一步理解?我是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髮現比可以化簡,可以讓學生更清楚地認識到兩個相關比之間的聯繫。在學生通過複習商不變性質與分數基本性質,再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了分數、除法和比之間的聯繫後,讓學生嘗試解決比的化簡,學生自然而然會想到利用比與分數、除法的關係,利用分數的基本性質和除法中商不變性質進行化簡。(在這裏,教材並沒有對比的基本性質進行講解)通過學生的反饋情況,發現運用這些性質來化簡比要比用比的基本性質來化簡比,學生更能接受。同時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主要是少數學生對比和比值區分不清)進行鍼對性的指導與講解,讓學生對比和比值都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

古詩《泊船瓜洲》反思總結 篇9

《生命的藥方》講述了14歲的艾迪救治、陪伴因輸血而不幸染上艾滋病的10歲男孩德諾的故事。表現了兩個小夥伴之間純真的友情,是一曲人間真愛的頌歌。文中德諾和艾迪超越生死的友情是平凡的,更是偉大的。

這篇文章的重點是把對生命的感悟和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如何讓自己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的價值。我在學課文時,請學生説説怎樣做就是在好好使用生命,創造無限的價值?怎樣做又是白白糟蹋生命,虛度年華?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談見聞。之後,我出示:“生命因_______而精彩”,沉思片刻後,學生紛紛各抒己見,一個個都成了小哲人。“生命因珍惜而精彩,生命因堅強而精彩”等。我趁熱打鐵,趕緊又説:“那麼既然生命掌握在我們手中,我們該怎樣好好使用生命呢?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

古詩《泊船瓜洲》反思總結 篇10

課的開始我就直接用簡單的話語帶着孩子們一起跟隨着視頻、圖片回到了幾十年前:艱苦的生活,破破爛爛的東西、瘦瘦的人們……我最後把畫面定格在鄉親們為了吃水,挑着擔子,來回走上好遠的路,擔回水。畫面是神奇的,孩子們的眼睛睜得大大的,一開始嬉笑的表情沒有了,交頭接耳的小動作也沒有了,臉上的表情也變了。趁着機會,我引導孩子們從畫面中回到課文中,來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文中那句話説了我們畫面中的場景啊?”孩子們很快找到了“村子裏沒有井,吃水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挑。”有了直觀的感受,讓孩子們來理解:為什麼要“吃水不忘挖井人”就容易多了。孩子們也有話可説了。

語文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一個感悟、體驗的過程,一個生活的過程,語文教學就是一個將語文還原到一個具體的語文生活情境中,激活學生本原的語感和語用,在感性的實踐過程中發展和形成語文素養。《吃水不忘挖井人》這篇課文,沙洲壩的人民對毛主席心存一份感恩,立碑傳世。現實中,為我們付出的有很多無名英雄,他們名聲(《黃河頌》教學反思)並不顯赫,但也讓我們滿懷感激,我讓學生模仿課題的説法,自由表達:過橋不忘——,吃菜不忘——,穿衣不忘——,——不忘——-等,學生在表達中,活化了語言,滋養了心靈,課文中隱含的思想因為與學生的情感交匯而得以復活。在學生情緒激昂時,我吟詠了一句汪國真的詩:讓我怎樣感謝你,/當我走向你的時候,/我願想收穫一縷春風,/你卻給了我整個春天。學生普遍意猶未竟!

古詩《泊船瓜洲》反思總結 篇11

過去在閲讀教學中,長期存在煩瑣的內容分析和千篇一律的教學程式。使語文教學的情趣淡漠了,形象破碎了,美感削弱了,特有的魅力墜失了……《新課標》中強調: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學生經過充分的朗讀,獲得了感知印象,並和已有的感知經驗碰撞、接通,於是心有所悟,豁然開朗。由於語言文字隱喻性很強,許多詞彙可意會不可言傳,可體驗而無法表達,有的是言有盡而意無窮,有的是“盡在不言中”。正是由於語言的模糊性,增強了語言的美感和表現力。使符號化的文字被重新貫注了生命的血肉,抽象化了的概念重新賦予了生活的感性力量。

為了提高學生評議朗讀的質量,教師應相機教給學生一些評議方法。比如:評議別人的朗讀時,先評優點,再論不足;先看是否做到正確流利,再看感情處理;從整體效果到局部語句;先自己讀一讀,與他人比較後再作評議;根據語句的意義,評議朗讀時輕重緩急、語氣語調是否恰當;推敲重點語句,從而確定朗讀時重音、停頓等是否合適,等等。掌握了評議的方法,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才會進一步得到提高。

古詩《泊船瓜洲》反思總結 篇12

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文中一些含義深刻的語句,並自主發現、總結體會句子含義的方法。針對我本堂課的教學在以下幾點進行總結反思:

首先,針對本篇課文的特點,我在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語句時,應多給學生討論的時間,應引導學生注意傾聽,鼓勵學生對不同意見展開爭論,讓學生的思維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從而對課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也許是由於本堂課的教學任務重多,在教學過程中忽略了這一點,而這恰恰是引導學生品析句子的最好方法。其次,在品析句子的過程忽視了朗讀的指導,換言之,引導學生朗讀的太少。這篇課文應在朗讀中體會感情,在朗讀中深化感受,應引導學生邊讀邊在頭腦中浮現畫面,反覆品讀語句體會感情。

最後還有一些小的問題與失誤,比如讓學生讀得太少,齊讀的地方過多;在理解和感受含義深刻句子的這一環節,教師的分析太多,留給學生自由討論的時間太少;讀課文時出現口誤,有幾次把“悄然”除此之外,在最後深化主題環節還出現了一個小的失誤,最後一個可以起到畫龍點睛作用的視頻,由於電腦出現了故障沒能放出來,這成為我本堂課最大的遺憾。不過,在正堂教學中我也精心設計了一些教學環節。比如,在分析盲童捉蝴蝶的句子中,我適當加入音樂,用朗讀的形式讓學生閉上眼睛做動作,身臨其境來體會句子所藴含的深刻情感,直觀而映象深刻;在對句子進行深入分析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分析理解,後兩個句子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這樣由教師引導過渡到由學生自悟,無形中就培養學生自主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

古詩《泊船瓜洲》反思總結 篇13

《讓我們蕩起雙槳》的教學難點是理解“是誰為我們安排下幸福的生活”。在教學第3小節中,我採用多元化聯繫,情感牽引,突破難點,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通過教學,我感到這堂課既有收穫,也有不足。在重視詩歌朗讀的同時,對字詞教學有些忽視,尤其是關鍵詞語的理解不夠重視。詩歌中字詞深奧,學生不容易理解,教師又不能採用以詞解詞這種簡單的方法。因此,教師在詩歌教學中如何將深奧的詞語深入淺出地教給學生,讓教學更完美。這是我想在以後的詩歌教學重點研究的問題。

古詩《泊船瓜洲》反思總結 篇14

1、認真研讀教材不可少,還要做好聽課總結。作為一名年輕教師,有的僅僅是理論知識,欠缺的是教學經驗。針對這一點,我就應該多聽師父和老教師的聽課,課後認真總結他們上課的優點和不足,重點學習他們是如何組織課堂,如何引領同學們思考,如何設置問題進行有效提問,從而來提高課堂效率。

2、深入瞭解學生

俗話説:“知已知彼,方能百戰不殆”,就像雕刻家在面對一塊石頭,他肯定不先忙着下手,而是細細的琢磨,這塊石頭像什麼,質地是什麼,有什麼缺陷等,然後再雕刻出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只有瞭解學生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剛剛和他們接觸不到一個月,我必須多和同學們交流,不緊要了解同學們對原有知識的掌握情況,也應該瞭解她們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這樣才能更清楚同學們會在什麼地方出問題,易犯怎樣的錯誤,這樣才能更準確的判斷出同學們的學習障礙,這樣在與同學們交流的時候才會讓同學覺得老師説的對,才會新服老師,才會發自內的去想學這門知識。

3、豐富教學形式,抓住課堂

對於不同類型的課應該有不同的教學模式,教師應該注重引導和關注學生對知識的反思,幫助同學們從原有知識模型的基礎上反思新知識,給學生時間思考、給學生時間討論才更有利於教師抓住關鍵點,找到突破點,從而讓教和學處於最優狀態。還應該充分利用學校的教學設備,化學課不僅要利用多媒體,更要充分利用實驗,讓事實説話,讓同學們用自己的雙手得出結論,這樣會增加同學們的學習興趣,有利於課堂效率的提高。

4、充分利用好課前課後的短暫近距離

在課前和課後或是新聞輔導時間,走到同學們中間去,充分利用師生短暫的共處時間,解答學生的各種疑難。這樣和學生近了他們才會信任老師,才會和老師更交心交流,有利於教師因材施教,才能更好的互動。

作為青年教師雖然自己現在問題很多,但是隻要用心去做,用心去想辦法,多和別人交流,多學習,肯定會不斷成長!

古詩《泊船瓜洲》反思總結 篇15

主要講一位聾啞青年是如何觀魚畫魚的,讚美了他做事一絲不苟、全神貫注、持之以恆的精神。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就是學習人物的精神品質,感悟作者是如何描寫人物的外貌、動作和神態的。在閲讀了課程標準和單元導讀後我確立了4個教學目標。一是結合上下文體會“一絲不苟、忘我、融為一體”三個詞語的意思;二是理解“魚游到了紙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裏”之間的關係;三是學習作者是如何描寫人物的神態和動作的;四是培養學生做事專注、持之以恆的品質。我認為這四個目標的是符合單元的訓練目標的,也是符合這篇文章的特點和學生的學情,目標的定位做到了準確。

教學流程的設計科學清晰,第一步:理解魚游到了青年的紙上。第二步:理解魚游到了青年的心中。第三步:感悟魚游到了我們的心中。整個教學過程隱含着內容和情感的主線,內容主線是魚游到了紙上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會游到紙上,由此而展開學習小女孩的那句話——“喲,金魚游到了他的紙上來啦!”以及描寫青年畫魚的動作和神態的段落。情感的主線隨着內容的主線而行走,一邊品讀語言文字一邊體會聾啞青年那種一絲不苟、全神貫注、堅持不懈的精神,學生的敬佩和讚歎之情一步步加深。兩條主線既齊頭並進又相互交融。圍繞着這兩條主線,在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品詞析句積累語言,抓住課文中語言的生髮點進行口語交際的訓練。

古詩《泊船瓜洲》反思總結 篇16

《口技》一課,我嘗試運用辨讀式教學方法,它是以引導學生朗讀為主要手段,通過從不同角度反覆朗讀,以達到辨析字詞、積累知識的目的。其主要方式是在朗讀中辨析,在辨析中朗讀;在領會中積累,在積累中記憶。這種教學方法運用得好,能使課堂模式富於變化,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從而達到課堂教學最優化。然而,我在本節課教學中收穫的卻是失敗,下面以部分教學片段為例加以詮釋:

師:速讀全文,進行信息搜索,找出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

生1:“以為妙絕”和“羣響畢絕”中的“絕”意思一樣。

師:這一組詞中的“絕”是屬於一詞多義,而不是同義詞。

生2:“賓客意少舒”的“少”字和“稍稍正坐”的“稍”字,是一對同義詞。

師:有哪位同學懂得這兩個詞的意思嗎?

生3:“少”字是“稍微”的意思,而“稍”字是“漸漸”的意思。

師:可見,這兩個詞不是同義詞,請同學們繼續找……

時間就這樣一分一秒的過去,直到下課的鐘聲敲響,全班居然沒有一位同學能找出一組同義詞,課堂氣氛煞是沉悶,因為沒有師生互動,更談不上生生互動,有的只是老師臨下課時的草草收場,有的只是學生呆坐那兒被動的聽。

課後,我反思這堂課的教學行為,首先是讀得不夠,因為沒有充分的朗讀,對課文很不熟悉,學生自然找不到同義詞,更談不上辨。第二,採用辨讀式教學,老師要對學生的預習進行必要的指導,比如要對不同的知識點進行歸納,做好讀書卡片,上課時才能收放自如,資源共享,既不費時又能環環相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學生要懂得理解整篇文章的內容,要進行辨讀時,才有章可循,才不會欲速則不達。

更深層次的思考,辨讀式教學在系統複習中,也許不失為一種好的教學手段,因為它可以進行分點式或拉網式訓練,如讓學生進行同義詞、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特殊句式等方面的歸納、辨析。這樣,每一個知識點,形成一個積累板塊,思路清晰,步驟鮮明,學生學起來有條理性、系統性,記得牢又記得全面。而在平時的新課教學,很難做到由朗讀帶辨析,更談不上由淺入深的知識積累。本節課辨析同義詞教學環節,學生連一組同義詞都找不到,表面上看很不可思議,其實是很正常的事,因為教師沒有讀懂這種教學方法的要領,是教師本身的教學思路有問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oj3z7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