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中國歌曲教學反思(精選23篇)

中國歌曲教學反思(精選23篇)

中國歌曲教學反思 篇1

《綱要》指出:“音樂具有開放性、寬容性和自主性。在音樂活動中,幼兒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活動,並能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情感和體驗。結合主題《我是中國娃》,我們選了一個音樂活動《大中國》,目的是欣賞體驗作品氣勢雄壯,音域寬廣的特點,學習用多種手段表達、表現作品所展示的內容。

中國歌曲教學反思(精選23篇)

考慮到此前孩子們對這首歌曲還是很熟悉的,所以活動時我做了調整:開始部分請幼兒傾聽樂曲,説説聽完後的感受,因為曲子的特點比較鮮明,孩子的表達也很有想法,有的説“我覺得很陽光”,有的説“我覺得很用力的”還有的説“我想來跳舞”。有了第一次的感受後,在第二次欣賞中我給孩子交代了一個要求“聽第二遍的時候,每人學一句自己覺得最好聽的歌詞”。有了這樣的要求後,孩子都帶着問題來欣賞第二遍,所以在學唱一句環節時,孩子基本上把第一段的歌詞給記憶了下來,通過跟他來學一學的形式,孩子們學的很開心。有些句子因為比較成人化,孩子在學唱中有些困難,特別是對於“經過那個多少那個風吹和雨打”歌詞的理解,我就用孩子們的語言給所以的孩子做了解釋:因為我們祖國有許多的寶物,外國的人想來搶走我們祖國的寶物,所以他們來打我們,經過戰爭,我們中國人終於把這些外國人趕出去了。孩子們基本上能完整的演唱第一段的歌詞,而且在演唱中,流露出一種自豪、開心的感覺。最後,請幼兒欣賞音樂,自由舞動起來,一些孩子還能合作表演,效果較好!

當然,本次活動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處。如:幼兒在交流探索結果時,有些幼兒回答的太羅嗦,我沒有及時把他們的語言進行提煉,把孩子們侷限在一個框框中,讓他們跟着教師的思路走,而沒有發揮幼兒主動性。

中國歌曲教學反思 篇2

在中班打擊樂活動開展的基礎上,本學年打擊樂活動的有效開展作為我們大班組的研究課題,在前期研討和實施方案制定後,我們的實踐活動已經開始如期進行。

與十月主題相結合,對幼兒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我們選擇了音樂《大中國》作為打擊樂活動的素材,其節奏鮮明歡快,結構完整,段落清晰,民族味濃厚,歌詞朗朗上口、有激情,能很快抓住幼兒興趣。

在第一課時,我主要給孩子們欣賞音樂,讓孩子們在舞蹈中感受音樂節奏的歡快;讓孩子們在節奏譜中認識節奏型的規律;讓孩子們在分聲部拍節奏活動中清晰節奏表演的分工。這些都為第二課時順利進行表演打下堅實的基礎,因為第一課時的成敗直接影響活動的最終效果。

音樂活動是忌諱教師的長篇大論,教師不要用太多的話語影響孩子的注意力,浪費孩子傾聽音樂或者表演的時間。我的第二課時是向園內教師開放的觀摩課,所以活動開始我開門見山,讓孩子們以特殊的方式歡迎客人老師,直接進入複習拍節奏環節(站着加上身體動作拍節奏),立即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很興奮地為老師們表演。

接下來,引導孩子們提取節奏型,和我的節奏譜配對,加深孩子們對節奏的印象,更進一步梳理節奏順序。在引導孩子配器這一環節我努力尊重孩子的意願,給予適當指導,比如這一節奏為什麼能配鈴鼓,這在中班已經有過相關知識的學習,再次強調加深印象。孩子們在我的指揮下 很有激情的敲打着樂器,比在中班時表現的更從容更自律。

重難點我放在拍鈴鼓的那一重拍上,引導幼兒一定要認真傾聽音樂,找準重拍拍下去,因為這一段都是弱起拍,幼兒容易在那裏誤拍,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總是在弱拍時低頭,在重拍上抬頭敲鈴鼓,動作的誇張加上表情的引導以提醒幼兒注意力集中,重視這一拍的準確性,確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最讓我感到有成就感的是我嘗試着在這一活動中大膽邀請小朋友來擔任小指揮,我在旁邊引導着小指揮,有時我會適時的退到旁邊,把舞台交給她一個人,這個小朋友非常認真的模仿着我的動作,在我的幫助下順利地指揮了一個打擊樂活動,得到老師們的掌聲鼓勵。我想在今後的活動中,在這個小指揮的榜樣和我的鼓勵下一定會有更多的小朋友願意嘗試做小指揮。

最後,為了提高幼兒興趣,改變我們之前慣有的打擊樂活動結構,我邀請部分孩子們表演舞蹈,其他孩子伴奏,讓我們再以特殊的方式歡送客人老師們,將普通的結束活動變成一場別開生面的歡送會,整個活動設計首尾呼應,增加了活動的完整性。

在我的活動中我很清楚還有很多不足,比如:在整個活動中,我沒有讓幼兒互換樂器,原因是孩子們的座位是孩子們自由選擇的,完全尊重他們自己的意願選擇坐在他們自己喜歡的樂器旁。我整個環節一環套一環,層層深入,每進一層都加深了一點難度,似乎根本沒有時間請幼兒互換,但是在以後的延伸活動中我會讓那個幼兒互換樂器打擊。針對這一點,我想是不是我的內容安排多了,還是自身根本就怕換亂了,這將是我後面迫切需要思考的。

我將會利用我組對打擊樂課題研究的機會,跟老師們共同學習相關知識,相互探討相關問題,並相互觀摩學習,將與教師門共同努力,力爭將我園打擊樂活動的開展推上一個更高的台階。

中國歌曲教學反思 篇3

本文是一篇有趣的童話故事,且存在着大量的對話,很適合於讓學生朗讀。根據教材特點及學生實際在本堂課的設計、教學中,我努力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以讀為本,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體會、感受。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他們才願樂學。

本節課中“我以讓小朋友幫幫獅子媽媽的忙來引入對課文的學習。

”因而,整堂課中學生都處於幫忙者的角色中,他們始終以主人翁的姿態,盡力幫獅子媽媽的忙。這樣就自然而然地調動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能積極地投入到探究、學習中去──讀讀課文、想想名字、找找理由。又如:在鞏固識字時,我設計了摘水果的遊戲。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在強烈的參與欲中達到對生字的再認。

二、以讀為本,在朗讀中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代替

學生的閲讀實踐。因而,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力求體現“以讀為本,以讀促學”的教學方法,充分尊重學生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留下足夠的空間給學生朗讀、探究。如:學習課文時,我先讓學生給小獅子們取名。想取一個合適的名字,那就得讀書,而且還要認真地讀,得讀出小獅子的特點。這樣無須教師多餘的講解,學生就自然地在朗讀中投入到對課文內容的體會、感悟中。而後,又讓他們談談給獅子寶寶們取了怎樣的名字?為什麼要這樣取呢?當學生彙報了自己滿意的名字後,為了 “自圓其説” 必須為自己所取的名字找個合適的理由。此時,他們又進入了朗讀、體會的過程。因為只有再讀書,從書中找句子、找詞語,並讀讀想想。才能把自己的理由用語言表達出來。少了教師繁瑣的講解,學生卻學得更自主、更投入了,何樂而不為呢?

中國歌曲教學反思 篇4

《小石潭記》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遊記,作者描繪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着力渲染了淒寒幽邃的氣氛,借景來抒發自己在貶居生活中悲涼悽苦的情感。我認為像這樣語言優美,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能夠激起學生對古典文學的愛好,陶冶他們的審美情操。於是我決定教學本文時以情感人,重點體會文章的寫景抒情的方法。於是我以導遊的身份,以課後練習一 “發現石潭——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氣氛”為線索,引導學生和我一同遊覽小石潭。

課前我從網上下載了本文的課件,讓學生分組觀看。課堂上我激情滿懷,聯繫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談樂和憂的心態變化,引導學生從“動與靜”、“音形色”、“景與情”等角度解讀課文,津津樂道作者高超的寫景藝術。講的時候自我感覺非常良好,同學們也聽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我還精心設計了拓展延伸練習:當地政府要把小石潭所在地開發成旅遊盛景區,如果請你作為設計師來設計景點,你會怎樣設計?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被點亮了:“幽竹閣”、“玉佩泉”、“翠蔓廊”、“觀魚台”、“望溪亭”……爭先恐後的發言,掀起了課堂教學的高潮。

可是第二天早讀,卻發現同學們斷句不準,朗讀尚成問題,更不用説背誦了。對一些字詞理解也有誤,雖然進行了補救,但教學效果很不理想。反思良久,明白了我的失誤在於:

第一、沒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他們畢竟只是八年級的學生,又是普通班 ,基礎薄弱,且缺乏良好的自學習慣;第二、忽視了文言文教學誦讀這個基本環節,導致學生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和基本能力訓練方面缺失,丟掉了最基本的“抓手”。現代人總會對文言形式的語言感到遙遠而且陌生。這首先從心理上加大了現代人尤其是現代中國小生對文言字、詞、句式和常用語法理解的難度。我們要學習文言文,就必須首先越過這個障礙。這個“越過”絕不是“ 跨過”,而是“穿過”。也就是説,我們必須通過認知和理解的方式來實現。這就要求我們要從培養語感入手,增強學生對文言語言的感受能力。理解字面意義是前提,決不能忽略這個前提。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該首先指導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義,讀懂文章內容,養成初步的文言語感。其次我們應該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指導閲讀方法,培養閲讀習慣,形成誦讀能力。通過反覆的誦讀,去深入感受文言語言的潛在魅力,去深切體悟文言語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質,能動地縮短現代人與古代書面語言之間的距離。只有增強了語感,學生才會入情入境地品讀文章語言,從而對學習文言文產生濃厚的興趣。這一切學生都必須切切實實地“經歷”才行。

由此我也明白了文言文教學決不能忽視文言字、詞、句式和常用語法理解,必須重視培養語感,增強學生對文言語言的感受能力。只有學生真正讀懂了課文,才能在學習《小石潭記》這樣富有情韻,語言優美的作品時,能積極主動的去思考,去想象,才會在腦海裏呈現山水的本真性靈。才會透過語言文字看到活潑的綠色,感受到作者筆下那個空靈、靜謐,甚至有幾分神祕的小石潭景色。從而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感情。

中國歌曲教學反思 篇5

《石榴》是一篇託物言志的優美散文,既描寫了石榴的外在美,又描寫了石榴的內在精神美,同時其文章的語言美也值得咀嚼品味。

第二年教授本篇課文,我在課堂導入與品味語言上較以前作了更多的思考。

原本設計時課堂導入用一個謎語引起學生的興趣的,進而進入文本閲讀。謎語本身應該是謎底要思考才能得出這樣才有趣味,可是在授課之前已經佈置了學生預習,所以課前猜石榴的謎語就失去了它的價值。於是我更改了原初設想,直接告知學習篇目名,用一句話描述石榴的形態,然後出示了謎面,比較是從哪些角度,用什麼手法來描述的。這樣避免了無價值的猜謎,同時又指導了學生描寫事物的方法,啟發思考,訓練了語言組織的能力。

解讀一篇文章把握其主題離不開寫作背景的瞭解。初讀《石榴》,我們似乎很容易把握作者對石榴的描述,這是一篇清新明麗的詠物散文。站在學習者的角度上,我並沒有在開始介紹作者時把寫作背景一併引出,而是根據課堂實際情況採取不同的方式。學生交流預習成果時提到寫作背景了我就順勢予以補充,有一個班級之前沒提到,於是我安排在賞析了石榴枝葉、花朵、果實之美之後,藉着作者對石榴的感情引發文章主題的思考,此時,學生展示預習時對相關背景的瞭解或教師出示相關資料,再結合着文中的關鍵句,探究文章的主題:借石榴頌揚了我們民族美好的情操,表達了正義必勝的堅定信念,謳歌了民族氣節和高尚情操,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不為介紹而介紹,根據課堂需求,發揮課件鏈接優勢,自然呈現,滿足學生求知需求的提供才是有效的提供。

在品味語言上,學生似乎對直接的賞析不感興趣,於是我設置了梯度比較閲讀,第一組為一段對石榴介紹説明的語言和文章的語言比較,體會了文中描寫語言生動形象,運用對比、襯托、比喻、擬人等方法寫出石榴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第二組則是兩段描寫語言的對比,這一環節成了課堂最精彩的地方。交流中學生除了講出了預設的答案內容,更能開拓思路,從語言的凝練和與讀者形成對話拉近距離的角度賞鑑,甚至有人提到了這是“名人效應”的因素,趁此我鼓勵了學生多讀名家名作,提高藝術涵養。矛盾的思辨比直接的傳授更能激發學生的思考,智慧的火花碰撞中展現絢爛的光彩。

課堂不是教師一個人的,教師要能根據學生的心理需求注意設計教學方案,根據課堂的具體情況及時調整方案。

中國歌曲教學反思 篇6

這是一篇神話傳説,講述的是女媧求雨滅火、照船救人、找五彩石補天的故事。課文處處充滿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塑造了女媧百折不撓的形象,讚美了她為拯救人類而勇於獻身的精神。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了解女媧補天的故事內容,激發閲讀神話故事的興趣,培養想象力。學後能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

我在教學時緊緊抓住神話故事的特點,以“女媧為什麼要補天?”為主線展開教學,在引讀、想象、體驗中感受女媧這一神話人物不怕危險、勇於獻身的偉大精神,領略神話故事的無窮魅力,激發學生閲讀神話故事的興趣。

回憶整堂課的教學過程,我覺得自己以下幾點做得比較成功:

在教學中,我緊緊抓住以下幾點來展開。

1、反覆讀文促理解。

俗話説: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讀是語文學習最重要的基礎。新課標中也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故在教學中,我注重以讀為本,但每次讀文都有目的性,不是為讀而讀。如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自讀感知,然後展示讀(賽讀)進行體會,交流後再感情讀。在多種朗讀形式的作用下,在老師充滿情感的鼓勵引導下,最後大部分學生能讀出女媧難過而又焦急的心情了。

2、品詞析句重感悟。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要讓學生理解女媧為拯救人類,怎樣冒着生命危險、克服重重困難把天補好的過程,學習女媧不怕困難、甘於奉獻的精神。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説,《女媧補天》這篇文章還是比較通俗易懂的,讀文後大抵感知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不難的,但要讓學生深切地理解女媧的精神品質並受到薰陶感染還得靠品詞析句來完成。“自讀3、4自然段,找出女媧補天不容易的詞語或句子,邊讀邊畫,也可以寫寫自己的感受、體會。”這個問題的設置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在找尋關鍵詞句中,邊讀邊批註,這就是一個品析感悟的過程。

3、讀練結合重積累。

本堂課的特色之一在於注重引導學生活學活用、舉一反三,聯想遷移。如給“立刻”換近義詞;用“終於”造句;用上“先……接着……然後……最後”來複述第四自然段等,目的是加強語文基礎知識的訓練,做到讀練結合。其次,練習的形式多樣,詞、句、段都涉及其中,讓有限的課堂時間擁有更大的容量,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4、 展開想像快樂學。

課文的文字淺顯易懂,表現人物精神的關鍵語言文字也是不難理解的,如“幾天幾夜、終於、冒着生命危險”等詞並不深奧,如何從淺顯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情感來,確實需要利用想象挖掘文本的空白點,將文本再創造,以充實內容,使人物形象飽滿。如我設計的補白想象,通過“於是,她又找啊找啊,終於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提出“你能想象女媧在尋找純青石的過程中去了哪些地方,遇到哪些困難,又是怎麼克服的?”引導學生在文本的基礎中展開想象。課堂上學生通過小組交流,討論熱烈,發言的學生都能説出自己的合理想象,成為了課堂的亮點。

當然,在教學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對學生的發言評價不夠到位,對學生個體差異的關注還有待加強。但總體而言,我能根據新課標的理念並結合八項教學策略進行設計及教學實踐,達到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適時引導,課堂氣氛和諧,學生願學、樂學,學有所獲的境界。

中國歌曲教學反思 篇7

《父親的菜園》是人教版第八冊第七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講述的是寫了“父親”通過艱辛的努力,在荒涼貧瘠的山坡上為家人開闢出了一處菜園,讚揚了父親執著、勤勞的品質。課文按事情發展順序,寫了因新修公路失去菜園,父親毅然要開一塊菜地,重點描寫了開荒、填土和育肥,生動細緻地描寫了父親的言行,字裏行間流露着對父親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依據略讀課文的編寫意圖,設計以下教學環節:

先讓學生藉助字詞典把課文內容讀準確、讀通順。

然後讓學生用簡略的語言概括説出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從而達到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目的。

其三抓住文中描寫父親語言、動作的語句去理解和感悟“父親”的精神。這一個環節按照“畫出相關句子—寫出感悟—同桌交流—集體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組織學習。

其四:學生思考:課題為什麼父親的菜園為題,讓學生在討論中達到深化主題的目的。

中國歌曲教學反思 篇8

在本節課中,我還注重了學生的朗讀訓練。特別是薩沙和媽媽的一段對話,我先讓學生從找句子、讀句子再到悟句子,去體會人物不一樣的心理變化,整體感知整段對話後,讓學生自由練讀,分角色表演。並通過指名錶演,小組表演,男女生分組表演等方式讓學生在朗讀中進行角色體驗。最後,我參與到他們中間,和他們一起表演,學生的積極性很高,表演得一次比一次成功,收到了較好的效果。隨後,我又讓學生反覆朗讀課題,在讀中再次體驗小薩沙的心聲,從而使小薩沙的心聲成為我的心聲,他的心聲,所有人的心聲。

最後我讓學生説説在平時,你都保護過誰?為什麼?學了這篇課文後,今後你打算怎樣做?使學和説有機的結合起來,不僅讓學生知道在生活中應該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和物,而且鍛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一舉兩得。

中國歌曲教學反思 篇9

《鳥島》主要寫了聞名中外的青海湖鳥島春夏兩季的景象和鳥兒活動的情景,字裏行間流露了對鳥島的喜愛,初步進行了保護野生動物的教育。全文敍述條理清楚,語句流暢,文字優美,很適合朗讀。根據課文的特點。我以朗誦作為貫穿課堂教學全過程的主線,充分發揮以讀代講的功能,創造性地把讀和述、演、問、思、寫等方式聚合交__。使整個教學過程成為學生自讀自得、以讀代答、以讀帶練的主體建構活動。因此,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通過對課文的誦讀品味,瞭解我國青海湖西部有一個鳥島,初步懂得鳥是人類的朋友,從而愛鳥護鳥。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讓學生在喜愛鳥島的感情基礎上產生進一步探索大自然奧祕的濃厚興趣。

這一教學目標的確定,體現了在語文素質教育中,課堂教學着眼於功能性目標,即把原來着眼於雙基目標同時重視素質目標的教學,轉變為着眼於素質目標,同時儘可能實現雙基目標的教學。

一、給學生創設願讀、樂讀、會讀的閲讀情境。

鳥兒對於國小生來説,是很熟悉,因為在生活中司空見慣,但對於有千千萬萬只鳥的鳥島來説,卻是很陌生的。因此教學中,我以“讀”為主軸,激發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努力為學生創設一個願讀的情境。

學習語文情感是基礎,如何使這種情感和朗讀統一起來呢?在教學第二自然時,掛圖呈現鳥島優美神奇的畫面,教師則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使學生的想象形成一個“情緒場”。此時,教師再引讀,學生的情感則油然而生。這時的學生不僅願讀、愛讀,而且能夠從讀中感受、體悟春天鳥島美麗而神奇的景色,達到“可以意會的不言傳”的教學目標。

二、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促進學生新知識的內化。

對於學生來説,生活經驗不豐富,生活體驗更不全面。在教學中,往往遇到的重、難點不易解決。學生通過聽覺、觸覺、視覺等感官 的協調作用,才能有效地促進心理內化,才能更準確地掌握重點,突破難點。從而內化學生自己的知識儲備,如我在教學第三自然段,出示了夏天鳥島熱鬧的情景。精美畫面,不僅激發了學生濃厚的興趣和討論的慾望,而且使學生對鳥島有了更深刻的瞭解,學生反覆朗讀重點句,讓學生在讀讀、議議中進一步體會夏天鳥島熱鬧的特點。從而把這些來鳥島的信息轉化為自己內在知識儲備的部分。

三、讓學生領略語言文字的精妙。

我們祖國的語言,是世界上最豐富、表達最完整、最準確、最活潑的語言之一。學習語文,就是要讓學生體味祖國語言文字的精妙,獲取無窮的樂趣。

《鳥島》這篇課文,用詞精妙。如:“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鳥窩一個挨着一個。窩裏窩外,到處是玉白色的、青綠的鳥蛋。”學生通過看看想想,讀讀議議,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真正感受到了語言的鮮明性、生動性、形象性、體會到隱含在文章字裏行間的思想感情。

四、突出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所謂“人文性”,其思想的內涵就是強調以人為主體和中心,尊重人的本質、人的利益、人的需要、人的多種創造和發展的可能性。根據這一思想,本課的設計,我以學生自由健康的發展為出發點,重視學生情感趨向、情感需要和個性的鑄造。教學課文第三小節,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細細地讀,同時鼓勵他們和同桌、老師一起讀,、互相交流自己的感情趨向,根據學生情感的需要,隨機教學相關句子。

教後我所想到的:

1、對重點段第三自然段的教學,在實際操作中,可引導學生在自讀的基礎上,圈圈畫畫找出重點詞,再通過交流討論,學生印象會更深。

2、重點段2、3自然段學完後,設計句式練習:

六月的鳥島成了鳥兒的世界。你看,鳥兒的姿態各不相同,有的------有的-------有的---------真逗人喜愛。設計意圖:在學生已基本能口頭完成且瞭解了每一節內容的基礎上,再動手寫一寫,既讓學生學習在語言環境中正確使用這些重點詞語,又幫助他們進一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瞭解,體現課堂教學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過程。

縱觀整堂課的設計,我努力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活生生的學習環境,把靜止的、封閉的、模式化的教學內容轉變為“現實的”、“開放的”、“有個性化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學得有趣,學得輕鬆,真正優化了語文課堂教學。

中國歌曲教學反思 篇10

大數的認識是在學生掌握萬以內數認識的基礎上學習的。生活中大數廣泛存在,對大數的認識既是萬以內數的認識的鞏固和提高,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最基礎的數學知識之一。這一單元的教學,是整個國小階段整數讀寫教學的最後一個階段。大數的讀寫又是本單元的基礎,學好此節內容意義重大。

在教學中,可以先突出讀法,在學生掌握讀法的基礎上,然後再討論寫法。讀億以內的數時,我利用教材第2頁中的數據,讓學生試着讀一讀,大多數學生不會讀。於是趁機問:怎麼辦呢?這時就有學生補充到,要先分級,並講解了分級的方法,還選了一個數一級一級地讀出來。在學生講解的基礎上我稍作點撥,再讓學生按着方法,先將數進行分級,然後先讀萬級,再讀個級,結果,學生很快能順利地讀出來。在此基礎上遷移到學習億以上數的讀法,學生自然就想到也要先分級,然後從億級到萬級再到個級。

而對數的寫法,學生也總結出:找“萬”、“億”是關鍵,相當於讀數時分級,因為萬以內數的讀寫是從高位到低位,因此,有兩級數的讀寫先高級(萬級)再低級(個級)。有三級的,從億級到萬級再到個級。學生一旦掌握、熟悉了“先分級,後讀寫”的方法以後,讀寫多位數的速度和效率就隨之提高了。

在讀寫大數的教學中,數中有零和數的末尾有零的大數的讀寫是教學中的一大難點。怎樣突破這個難點呢?我讓大家進行討論和交流(明確:每級末尾的0不讀;每級前面或中間有一個0或連續幾個0,只讀一個零)。學生會藉助以前學習的經驗和基礎,較快較好地掌握了關於“零”的讀寫。

大數的讀寫對學生來説是一個難點,特別是數中有零的讀寫,還要經過大量的練習,使學生能熟練讀寫。

中國歌曲教學反思 篇11

《大自然的語言》是北師大版國小語文第六冊第九單元“觀察與發現”主題單元下的第一篇文章。它是一首文字淺顯,文筆優美的知識性詩歌,從一些最為常見的現象入手為我們介紹了大自然語言的奧祕。詩歌具體介紹了7種大自然的語言:白雲高飄預示晴天,螞蟻搬家要下雨;蝌蚪游泳春天到,大雁南飛秋天到,魚鱗的圓圈,樹的年輪都是“一圈一歲”,“三葉蟲”推測地質,又可分為表示天氣變化、季度變換、推測年齡、推測地質四個板塊。其中表示“三葉蟲”這個小節是學生難於理解的,是本詩歌的難點。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為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上利用課件演示:公.......打鳴、電閃雷鳴、小溪奔流的景象,師問:你看到了什麼?知道了什麼?學生回答後,師敍:這些都是自然現象,也是大自然特有的語言。在大自然中,這樣的語言還有很多。很自然的把學生帶進大自然的課堂,吸引學生主動地去了解大自然的語言。

二、充分朗讀,注重感悟。

課上,我毫不吝嗇的在課堂上給了學生15分鐘的自由朗讀時間,並按照我的預設教學程序和學生進行了心靈的對話與交流。引導學生通過對重點字、詞、句的理解,感悟大自然語言的神奇,採用分板塊教學的方法。我把2-8小節分成三個板塊,第一步:通過讀、説、議學習2、3小節,瞭解學習方法。第二步:通過默讀説説讀懂了什麼,大家一起學習4、5小節。第三步:自己學習6-8小節,再交流收穫。學生的知識生成都來源於在讀懂課文,讀好課文的基礎上。讀書是根本,沒有讀,就沒有感悟和理解,就沒有語感的生成、情感的薰陶、語言的積累和運用。

三、利用課件,解決難點。

第八小節“三葉蟲”化石推測地質是難點,這種漫長的地殼演變學生缺乏感性認識。因此,我採用讓學生先自讀全節,再質疑。然後我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和生動的講解相結合,讓學生對地殼的演變有感性認識,從而達到產生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四、整合資料,仿寫詩歌。

如何讓國小生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親身經歷的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這就要使他們不僅有東西寫,還要有辦法寫,有文字寫。這就必須有一個讓學生作文練習的過程。“仿寫是學習作文的第一道關口”。但仿寫並非簡單的模仿和抄襲。因此,對於中年級學生來説是有困難的,這就要求老師對他們進行具體的指導,否則,學生們將會無從仿起。教學時,我引導學生細讀第4、5節詩歌,體會反問句:“……不就像……”,在品讀的過程中,學生髮現這兩節的語言形式相同,再引導學生運用這樣的句式以“大自然的語言”為內容進行仿寫。在仿寫之前,指導學生先説説“你還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語言?在哪裏發現的?”,先説後寫,“説”是為“寫”作鋪墊。學生動筆時有了台階,“仿寫”成了這堂課的亮點。如:“你看那天空的溝溝雲,不就是大自然的預言:大自然在告訴我們,雨兒將要來臨。”

語文,要走在語文的道路上,讓學生在朗讀、品詞賞句的基礎上感受語文魅力。

中國歌曲教學反思 篇12

這篇文章是以童話的方式來告誡人們環保有多麼重要,課文內將蒲公英和椰子樹伯伯都化身為人,用人物對話的方式來引出環保問題,課文從蒲公英擔心開不了花的原因和第二天開花的現狀進行思考,結尾以夢境的形式出現,更襯托出蒲公英開花的心願只能在夢境中實現的悲痛心裏。

這篇文章的成功之處在於文章內容較清晰,文體學生比較喜歡,在設計過程中運用分角色朗讀,提高學生積極性。讓學生自己動手畫一畫,蒲公英擔心開不了花地原因是什麼?這樣的問題學生在書中都能找到答案,我在用圖片和視頻的方式對於環境污染的問題進行渲染,學生很快就能體會到現在的環境已經遇到了許多問題,在此處讓學生自己想象除課文中的汽車尾氣、河流污染、噪音外還有什麼環境問題,學生思維的發散及問題的回答更能真實的放映出環境問題的刻不容緩,加強了環保意識。最後以自然段的指導朗讀也較為成功,學生在體會了環境問題後,就更能體會到蒲公英的擔心,讓學生作為蒲公英想象着能開出美麗的花來讀一讀最後以自然段,情景的交融能讓學生感受到蒲公英夢裏的快樂與高興。

中國歌曲教學反思 篇13

今天教學《酸的和甜的》,這是一個生動有趣的童話故事,狐狸因為“吃不到葡萄”就説“葡萄酸”,松鼠、兔子因此被迷惑,若不是小猴子敢於嘗試,他們都將錯過一頓美餐。在本課教學中,我從學生的興趣入手,遵從“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這一原則,每個環節都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語言文字的訓練落到實處,效果不錯。

一、字、詞、句訓練層層推進,有梯度。

在出示一串“葡萄”實物後,我隨機進行“葡萄”的生字教學,然後再次出示這串葡萄,要求學生練説“一( )葡萄”,學習生字“串”,在此基礎上再提高難度訓練説“一串( )的葡萄”,學生因為有實物觀察,發言積極性高,表達準確到位。

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為了幫助學生理清脈絡,我及時地貼出小動物板圖,隨機學習了“狐狸、猴”等字後,要求學生用:“( )、( )和( )認為葡萄是酸的,( )認為葡萄是甜的。”句式説話,學生表達很清楚,為今後將“三句話合併成一句話”的訓練打下基礎。

在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時,在觀察插圖的基礎上,我創設了一個情境:一隻小兔子一蹦一跳地走過來,正準備伸手摘葡萄,小松鼠連忙説( )要求學生展開想象,訓練語言;在此基礎上我還和學生分角色對話,進行口語交際訓練示範,要求學生模仿並試着去練習,學生熱情高漲,充分發揮了想象,表演效果好。

二、注重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表演能力,讓學生在朗讀中理解、感悟。

本節課我利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處處都能聽到朗朗的讀書聲:在揭題後為了儘快將學生帶入故事情境,我採取了範讀,儘可能做到了聲情並茂,學生立刻產生了閲讀期待,接着我就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讀,自然、積極;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我又採取了“四人小組輪讀、互評”的方式,對學生的初讀進行了檢查,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意識以及實踐能力,又做到了便捷、有效;在學習第一段的過程中,在學生熟讀成誦的基礎上,我要求學生自己演一演小狐狸,然後指名上台表演:我高舉一串葡萄要求學生加上動作表演小狐狸想盡辦法摘葡萄的畫面,學生加的動作恰到好處,表演很成功。在有了體驗的基礎上我再次指導朗讀第一段,學生做到了聲情並茂,將課堂推向了一個小高潮,既在讀中落實了重點詞句,又感悟課文內容,領悟文中藴涵的道理。

不過,細細反思本堂課,我總結出以下幾點做的不完善:

1、在學習了“小狐狸想盡辦法摘葡萄”的那個環節後,其實可以穿插“一會兒…..一會兒”的句式訓練,這是一個很好的訓練點。

2、書寫指導時“認讀、組詞”這個環節未能很好展開,教師範寫太慌張,今後要加強練習。

中國歌曲教學反思 篇14

學習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思想內容。能否實現這一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教學的難點所在。“研究性學習”是學習方式轉變的一個轉折點。所謂研究性學習就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並確定研究專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具體地講,就是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載體,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讓學生通過自己收集、分析、處理信息來實際感受並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進而瞭解社會、學會學習,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基於這一點,我在教學中力求以研究性學習為指導,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精神。

教完八年級上冊第十七課《奇妙的克隆》一文後,我對教學過程進行了反思,現述如下:

一、自主學習,提出問題,培養學生自求能力。

在預習課文過程中,學生提出了好多問題。有簡單的,有深奧的,幼稚的,有成熟的。如Clone這個英文單詞怎麼讀?什麼叫無性繁殖?能不能克隆人?克隆人將會是什麼樣的?克隆技術對人類有哪些好處?克隆技術有沒有壞處?……以往,對於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我沒有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是引導學生查《英漢詞典》、認真讀課文,在課文中找答案。結果學生們查英漢詞典,找出了克隆的讀音[kl[Un],讀出了克隆的含義,讀出了無性繁殖的定義,也找到了克隆技術造福人類的四方面表現。通過自主學習,學生解決了大部分問題。

二、實物圖片使用,增加了教學的直觀性。

我們農村中學,條件相當差,沒有多媒體教室,沒有實物展台,沒有教學用的課文朗讀磁帶,沒有掛圖,也沒有電腦課件。為了增加教學的直觀性,為了引起學生對課文的興趣。我上網查閲到了“克隆羊多利”的資料,併到中心學校用噴墨打印機打印出來,這算有了一個小小的“道具”。運用這個圖片,很好的導入了新課,給學生一個深刻的印象。這個直觀的第一印象是非常有用的。圖片的使用,生動直觀形象。

二、網絡的利用,為教學者備課提供了豐富的背景知識。

克隆是一項新技術,究竟是怎麼回事,不認真研讀是弄不明白的。為了更好的弄懂弄通克隆知識,我上網查閲了有關資料並打印出來。有《克隆時代》、《人類進行克隆的歷史》、《中國克隆動物研究大事記》等。通過這些材料,我初步掌握了克隆的有關知識,掌握了克隆技術在國內外的發展與現狀。這為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背景材料,使教學更有了基礎。要求學生會研究性學習,教師首先也應該會研究性學習,應該是個研究性學習的實踐者和倡導者。試想,教師都不會研究性學習,你如何能指導好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呢?而研究性學習中,蒐集材料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研究探討,有利於激發學生們對科學的興趣,有利於培養了學生們的科學意識和創新精神。

克隆技術,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內容。他們對克隆技術的發展,有着熱切的關心,對克隆技術對人類的影響有着濃厚的興趣。課文中列出了克隆技術造福人類的幾方面應用。任何新技術的出現,都是有着雙方面的作用。用書上的話説“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就象核能技術的應用一樣,用來建造核電站發電,就是造福人類;用來製造殺人武器的原子彈,就是造禍人類。如果克隆技術被別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可能就為害人類。有的説,克隆器官,為殘疾人服務,這是造福人類。

為了更好的激發學生們的探索慾望,激發學生們的創新精神,激發學生們對科學的興趣。我設計了討論這一環節,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討論,明確學習內容,探討克隆技術對人類的影響。討論過程,基本上還可以。有的説,大熊貓是瀕危動物,繁殖很不容易,運用克隆技術,可以保護國寶。有的説,如果有人利用克隆技術克隆出病毒,人類可就遭殃了。不足的是,學生的討論還不夠充分,思想還有些緊張,放不開。使討論沒有收到很好的效果。

總之,要達到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還要走很長很艱難的路。還要與應試教育進行抗爭。單憑教師的努力是不夠的。還要從考試上進行真正的改革。不然,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只是一紙空文,一種口號,一種悲哀,一種形式。

中國歌曲教學反思 篇15

首先讓學生朗讀課文的第二自然段,説説主人公遭遇了怎樣的家庭不幸。面對這些不幸,主人公是怎樣艱難謀生的呢?用筆把表現主人公艱難謀生的詞句畫下來,多讀幾遍,交流感受,體會其中所表現出來的人物性格。抓住“洗衣、燒飯、縫縫補補、拾柴、撿破爛、替富有人家帶孩子”等詞體會主人公為生活而忙碌奔波的形象,感受主人公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人物性格;抓住生活“再艱苦再勞累,都不肯放棄學習,上不起學,就和弟妹們在家裏跟父親讀書”等細節體會主人公熱愛學習、要強好勝的性格。抓住“始終沒有停止過寫作嘗試,都希望用筆敲開幸運之門”等細節,體會主人公不甘命運驅使、富有理想的性格。

然後引導朗讀第三、四自然段,交流感受。重點閲讀第三自然段,體會夏洛蒂向騷塞請教前後不同的心情。指導有感情朗讀這兩個自然段,體會嚇洛蒂的堅強性格。再讓學生思考面對這些沉重的打擊,夏洛蒂服輸了嗎?你從哪裏看出來?結合“孜孜不倦、敲開文學聖殿的大門”的有關情節,理解感悟主人公為改變命運所表現出來的勤奮和堅強毅力。夏洛締有沒有通過寫小説實現自己的理想,敲開幸運之門呢?她是如何敲開的?朗讀最後一個自然段,感受主人公經過不懈努力最終取得成功的喜悦。

中國歌曲教學反思 篇16

《伯牙絕弦》是國小六年級唯一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卻只有5句話,77個字,而這77個字裏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寫照,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温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歎息,見證這種尋求,嚮往這份美好……

本文是文言文,是學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對於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我把重點放在讓學生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先把課文的字詞理解了,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再進行對“知音”的解讀。

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思考,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然後花了一定時間對課文進行熟讀,瞭解故事的大概,在這基礎上,引出問題,從而探索課文。

古文教學,本人覺得朗讀是一大特點,因此,教學中,注重了朗讀。理解課文我首先指導學生把文章讀正確、流利,特別是對難讀的三句話:“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謂/世/再無知音”進行了指導,目的是為了學生在朗讀古文時能注意停頓恰當,讀出古文的韻味來。在理解課文時我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話的同時,也注重了指導朗讀。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讀出稱讚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幸福;文章的後半部分,指導學生帶着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在教學尾聲之時通過播放《高山流水》音樂,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再讓學生在音樂聲中試着背誦課文,會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

在教學過程中,我進行了適當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麼他的琴聲中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琴聲裏還會有哪些場景?能照樣子説上幾個動人的場景嗎?”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鍾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_!”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準確地演繹着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一堂課下來,首先一點,覺得在對古文的朗讀指導中,還欠缺教學方法,學生可能是把古文給讀正確了,讀順了,但古文的韻味還沒讀到位,應該在教學中慢慢滲透;其二,在理解課文時,對課堂中生成的關注度還不到位,有時,忙於趕時間,就匆匆過場,這可能跟自身的素養有很大的關係。總之,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今後,要在自己的課堂中好好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同時也希望同行們能多提寶貴意見。

。審視自己的這堂課,有着點滴收穫,也有些許不足,總結自我以待提高,反思自我向更高的目標邁進。

每次面對新的文本,我首先考慮的不是設計,而是反反覆覆地對文本進行透視: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選自《列子·湯問》,敍述了發生在春秋時代的一段千古流傳的故事。俞伯牙善於鼓琴,鍾子期善於悟琴,伯牙以子期為知音。後來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絕,將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於這個傳説,人們把非常瞭解自己特長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樂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本文是文言文,學生初次見識文言文,對於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這篇文章提出了兩個學習方向:一是學會藉助註釋和字典等工具書進行自主學習,理解文意,同時指導學生感悟文言文朗讀的節奏和韻味;二是引導學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舉及其此舉背後隱喻的涵義——子期一死,伯牙為何摔琴?因為知音難覓,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無知音,因此也不必再來鼓琴。

閲讀這個文本,“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是一場人生的悲劇,是一個人生的寓言,是知音難求的人生歎息,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温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歎息,見證這種尋求,嚮往這份美好……

對於文言文的朗讀問題,我考慮到學生只是通過教師範讀的聆聽是無法準確感受文言文朗讀的音韻與節奏,為此通過課件把朗讀節奏的劃分展示出來。同時課件的主體內容力求恰到好處地點撥學生、啟發學生,不求花哨而求簡潔明瞭,在課件中我把每個關鍵環節的語句、字詞通過動畫出示和顏色的變換達到提高學生認知的情緒。在教學尾聲之時通過播放《高山流水》音樂,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再讓學生在音樂聲中朗讀課文,會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可以説課件的運用為教學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這篇課文本來的教學思路我從閆學老師的課堂實錄上有所借鑑,但是畢竟東西不是自己的,用着也不順手,總是不能把那話説利索。但我有個習慣,備課的時候多寫幾次教案,哪怕是重新抄一份也好,因為每次都能有新的靈感加進來,幾易其稿,索性徹底改為自己的東西了,這樣才舒服。經過於老師的反覆斟酌,在多個環節進行了精心的設計,使得在教學中顯得整堂課環環相扣,緊扣中心而又層次分明。充分的準備使自己能對課上的每個環節爛熟於胸,所以便於在課上隨機地改變取捨的方向,保證了課堂質量的完整和流暢。

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討論,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同時,我以“説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為什麼在事業最頂峯的時候不再彈琴了呢?老師相信繼續學習課文大家就會對“絕弦”這個詞乃至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這樣一個問題激疑,設置懸念,之後在理解完課文後再向學生提問:“在這裏,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這‘終身不復鼓’的僅僅是琴嗎?”讓學生真正明白課題“絕弦”的深刻含義。

教學中,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話的同時,我也注重了朗讀的結合體味: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導學生要讀出稱讚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後半部分,指導學生帶着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

教學中,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着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學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課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覺進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

教學中,追求本色語文,紮實、有效地體現語文課所承載的內涵。不走過場,不耍花架子,滲透對文本閲讀和理解的能力方法的指導,不僅僅説清楚,也要能準確地翻譯過來。為此,在課前我為每桌都準備了字典等工具書,真正讓學生在自學文章的句子時能沉下心來,進入文本閲讀,體現語文學習的效果。

與學生配合交流愈發成熟自然,是我在這堂課中的一個收穫。我能真正走進學生當中,課前與學生親切、隨意地交流,和學生共同進行古詩背誦競賽,完全打消了學生因為臨時抽班級而產生的陌生感,使得課上學生也能積極參與到“新”語文老師給他們上的課中。學生們的素質也是很高的,課堂上他們都能積極參與到誦讀、體驗、對話、聯想中,恰倒好處地配合着我,也給了我極大的信心。

但是認真總結這堂課的教學,還有着許多不足之處,需要我進一步努力提高:

學生初識文言文,朗讀不是很到位,我的範讀起到了引領的作用,但是在範讀之後,沒有引導學生把朗讀的節奏在書上劃出來,在學生朗讀的時候,個別不到位的斷句也沒有及時指出。種種原因,使得在後面的學習中仍出現了有朗讀不準確的現象,如果做到了以上這些,就能很好地避免學生斷句讀錯的現象了。

課堂調控的能力有待於加強。當學生髮言不是很充分的時候,我的過渡語言沒有很好地激發起學生回答的慾望,隨機應變能力不夠,沒有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熱情,使得課堂上學生髮言略顯集中,關注了一部分學生,但也忽視了一些學生的學習效果。

教學語言的精練需要進一步提高。個別的時候,我的語言還有些碎,沒有達到最凝練的效果,影響了課的精彩。

因為是新的授課形式,無法提前佈置學生準備,所以學生對伯牙子期的相關閲讀鏈接無法通過自主預習做到,我在教學設計中曾加進了延伸閲讀一方面內容,由我給學生講述伯牙在子期墓前作短歌悼念並決然摔琴的一段故事,同時給學生深情朗讀博牙所做短歌,讓學生更進一步感悟“知音”情深,理解“伯牙絕弦”。但可惜因為時間的關係,在授課結束之際,我不得不忍痛割捨。沒有讓學生由文本瞭解更多的知識,這也是我本節課的一個遺憾。

課堂上我比以往表現放鬆了許多、灑脱了許多,懷念李玉學老師,是他的多次指點讓我懂得了男老師上課就要有一份瀟灑勁、一份精神氣。課堂上我比以往講話自如了許多、清楚了許多,感謝以前曾經為我指導課的盛華、崔繼明等老師,是她們讓我記住了備課不要放過每個細節,包括一句評價學生的語言也要做到心中有數;課堂上我比以往自信了許多,感謝於曉冬老師,是她的精彩設計、耐心指導、持久鼓勵,讓我在教學中有了更好的表現。

“好上課——上好課——課上好”,是我教學的追求,我會繼續努力。

中國歌曲教學反思 篇17

《好漢查理》是一篇略讀課文,寫的是自稱好漢的調皮孩子查理,在幫助一個殘疾女孩的同時,也得到女孩的理解和尊重,在兩個人的互相友好、互相幫助中,查理也改變了自身弱點的故事。課文中,查理和傑西兩個人物形象真實。查理既調度又善良,喜歡幫助人,舉止言行很有“好漢”的做派;作為殘疾人的傑西心態非常健康,她沒有自怨自艾,真誠又熱情、對生活充滿希望,在她的理解、尊重中,查理改正了缺點。在教學中,從課題入手,讓學生感受好漢的言行,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體會為什麼查理有這樣的變化,從而引出傑西,然後重點去研讀傑西的話語。

在教學中不是單調的呈現這些文字,而是借用一些平台來進行過渡,連貫,讓學生寫對查理“榮譽證書”,最後讓學生寫查理對傑西的感謝信等,藉助這些平台,讓學生學在其中,樂中其中。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一開始導題就讓學生理解好漢形象,從生活入手,調動學生的情緒,為學習課文進行情感鋪墊,然後運用了動畫範讀課文,創設了情境,讓學生根據提示説説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這樣不僅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更讓學生感受到查理與傑西的美好心靈。第二個設計是在引導學生研讀傑西的話語時,讓學生聯繫自己的實際,與傑西進行二次比較。傑西的話語其實非常簡單。“你想把它拿走嗎?”和“你想把它拿走?”進行比較,讓學生用不同的語氣讀出不同的對待。“你可以拿下來看看。好漢查理,我叫傑西。”在學習傑西這二句話時,我這樣引導:這句話是傑西在什麼情況下説的,如果是你,你看到一個從窗台進來,你會怎樣?而傑西呢,你跟傑西比一比,這一比你比出了什麼?如果是你,看到這種情景,你又會怎樣,你跟傑西再一次比比看,你比出了什麼?這二次具有實效的比較,讓我們看到了傑西的善良、寬容與大方。。

在一節課中,學生對課文的感知主要的來源是讓學生多讀,但給學生潛心會文的時間明顯不夠,一些重點句的朗讀也不夠到位,沒有做好很好的引導作用。同時由於預設得過多,導致了生成不足,學生的自主性也不能進行很好地體現。

中國歌曲教學反思 篇18

教學《金色的魚鈎》,讓我嘗試到了新課標的一點成功的樂趣。在教這一課的過程中,我特別注重了朗讀教學,要求學生找出感受最深的部分進行朗讀,並談談為什麼要這樣讀。

在教學活動中,我也不時發表自己的意見。當讀到“老班長,你吃啊!我們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去”時,我説:“老班長為什麼照顧三個傷員走出草地,自己啃魚骨頭,直到眼睛看不見了,還摸索着為傷員挖野菜,為了傷員他快耗盡了自己全部的生命。如果你是傷員,這會兒,你有怎樣的感受讓我也試讀一次吧!”我哽咽着聲音讀:“老班長,你吃啊!我們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這時,教室裏格外沉靜,只見有的學生在擦腮邊的淚水。

這時,我接着説:“老班長的手垂了下來,他耗盡了生命的全部,眼看着就要走出草地,他不能動了,也不能照顧我們了。此時,你該用怎樣的感情呼喚他呢?”學生們個個情不自禁:“老班長──老班長──”呼叫聲悲痛欲絕,餘音在教室裏久久迴盪。這時我又追問:“你們為什麼多叫一聲呢?”“我們希望喊聲能喚回老班長,只有這樣讀,才能表達對老班長無限感激之情。”我這是提議,全班同學起立,深情地為老班長默哀。

深情發自每個人的肺腑,深情也打動了課堂裏的每一個人。抓住朗讀這個環節,讓學生説好,加深感悟,教學效果已經一目瞭然了,由此,我感到,文質兼美,情感豐富的文章,不僅要復讀,而且要讀出感情,讀出韻味,才能使學生真正受益。

我覺得這堂課好的做法有以下幾點:

一、問題設計得針對性強

本課篇幅較長,做事性強,我撇開了枯燥的分析,而直接抓住最動情的文字捐多表情朗讀,整堂課我只設計了兩個問題:

1、讀課文,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讀幾遍。

2、把感受深的片段讀給大家聽,並説説為什麼感動。

這兩個問題給了學生問候,思考,表達的最大空間,學生有機會自由説,自立表達,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充分地給學生以自由

整堂課,學生自主地投入閲讀實踐,一遍比一遍好,感悟一次比一次深。

三、教師深情並茂的範讀

教師的範讀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具對於文中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韻味“,“神采“,“風格“等,通過朗讀傳遞給學生,可收到以聲示範,以情激qing的功效。

中國歌曲教學反思 篇19

到一首詩,我們要首先注意三點:一要注意題目;二要注意作者;三要注意註釋。對於題目,我們可以教會孩子找題眼,以題眼入手學詩就能更好地把握詩歌的主旨。《峨眉山月歌》中,以“月”為題眼。那麼如何抓住“月”創設情境呢?我覺得如果用上這樣的方式就很不錯——

師説:“月”在李白的詩中出現的頻率是很高的。你能背幾句嗎?(生背)李白有一種“明月情結”,從他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可知,李白用天上的明月來寄託他的思念;從他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可知,李白有時把明月當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經過這一番談話,學生們漸漸進入思考,心想:《峨眉山月歌》詩題中的“月”確實給了我們一種提示。再來了解了解本詩的作者李白。他是一個浪漫主義詩人,行文自然流暢,誇張綺麗,喜好喝酒,並且酒後作得一首詩,被稱為“詩仙”。學生心中想着這樣一個人物,再看題目,他會作一首什麼詩呢?瞭解了這二點,再來看詩意。謝冕先生在《詩論》中説:“我以為詩的欣賞的第一步是要讀懂,要弄懂字面上的意義。”咱們的教學用書中,有一幅精美的插圖,學生可以直觀地看到“山”“月”“江”,教師要激發學生看圖,積累“朦朦朧朧”“隱隱約約”“層巒疊翠”“一葉輕舟”等詞語,並用這些詞語描述在圖中看到的景象,展開適當的想象。

欣賞詩歌,最重要的是走進詩歌的意境,作為學生的引路人,我們應該多多思考,在教學古詩時,為學生創設更好的情境。

中國歌曲教學反思 篇20

《鄉間的小路》是一首在上世紀70年代流傳甚廣的中國台灣校園民謠,是著名音樂人葉佳修的代表詞曲作品之一,以簡約的曲調和歌詞,描繪了一幅浪漫愜意的夕陽牧歸圖。本課的教學我讓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感受音樂的情緒、熟悉音樂的旋律。課開始,我播放一首由葉佳修創作的歌曲《外婆的澎湖灣》,同學們對這首歌曲都很熟悉,很多學生都情不自禁地跟着我演唱,這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接着我簡單介紹作者,並帶着輕鬆悠揚的情緒演唱《鄉間的小路》,讓學生思考:1)、歌曲給你怎樣的感受? 2)、在歌曲中,你都聽到了什麼? 3)、聽完後,你的心情怎樣? 4)、整首歌曲中你最喜歡哪句?我提出問題,通過大家共同討論,使學生感受到歌曲輕鬆、愉快、温馨的情緒,同時加深了對歌曲內涵的理解。歌曲的演唱難度並不大,我主要採用了跟唱法,對於歌曲中的不易唱準的旋律,通過學生自己發現,大家解決,教師給予一定的指導,這樣雖簡單但效果明顯,學生很快掌握了旋律。中段的演唱是教學的一個重點,主要問題是氣息的問題,通過教師範唱,讓學生討論哪種好,並總結為什麼在這兒換氣的原因,指導學生控制氣息演唱。歌曲學會後,讓學生自己設計演唱的形式,分組展示,這使學生有了自由發揮的機會,大家熱情高漲,學習興趣非常濃。

在拓展部分,我安排欣賞其他一些校園民謠,瞭解校園民謠的風格,使學生對那個年代的校園生活、社會背景等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就整節課來説,學生非常喜歡這類歌曲,學唱的熱情很高,在學唱過程中,單一的跟唱還是顯得有些枯燥,我想再上這節課時,在演唱的形式上,可以再變化下,更豐富點,或者分組合作學習,這樣學唱的效果是不是更好。

中國歌曲教學反思 篇21

《電壓》是一節關於電壓及電壓表器材使用介紹課,取自於人教版出版社八年級下冊教材第一節。這節課的主要任務是:

1.介紹電壓的相關知識:如,電壓的概念、單位以及一些相關電壓值。

2.介紹電壓表的使用規則和要求及其注意事項。讓學生學會用電壓表測電池串聯的電壓。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體驗,我覺得有成功之處,也有不足的地方。

這節課的成功之處在於:

1.充分利用導學案,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整個一節課,我是讓學生在“自學---小組交流與討論---班級交流”的基礎上,進行物理新知識的學習。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給每一個學生以同樣的表現機會,特別是性格內向的學生,多給他們創造機會,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和信心,讓每個學生的能力和素質都得到了提高。

2.新知與舊知識類比。

在學生找到電壓表的使用規則後,我採用類比教學法,讓學生回顧電流表的使用規則,來比較電壓表和電流表 使用的異同之處,讓學生温固而知新,比較輕鬆地瞭解和熟悉了電壓表的使用規則和要求及其注意事項。並且在作業設計中檢查學生對電壓表和電流表的掌握情況。

3.多次練習。一堂課中,通過課前導學作業、課堂導學作業、課後練習作業,多次強化訓練本節課的重點內容。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我自己感覺還有美中不足之處。

1.實驗缺乏。由於我校正在改擴建中,學校沒有實驗室,實驗器材損壞嚴重,而沒能為每個實驗桌的同學準備分組器材。如果,課前能為每個學生實驗桌準備一個電流表、電壓表及電池三節和導線若干、開關,那麼,比較電壓表和電流表的使用説明時,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電壓表和電流表的異同之處,在用電壓表測電壓時,每個學生都有動手的機會,學習效果會更明顯。

2.實驗時間不夠,實驗效果不夠理想。由於我校中國小同校,一節課時間為40分鐘,加上實驗導線的故障,致使教師演示和學生上台操作時間,顯得倉促。 

隨着課改的不斷深入和拓展,我感覺實驗設備及實驗條件對物理教學具有動畫和多媒體不可替代的作用。全面提升學生綜合能力,既要注重各種單項能力的訓練和提高,又要着重於整體的效應,使各種能力相互促進,只有這樣,教學過程才能煥發出應有的生命力。

中國歌曲教學反思 篇22

一、問題展示:

在分數除法這一單元中,主要展示的是分數除以整數、整數除以分數、分數除以分數這三種類型的計算方法,其中,在分數除以整數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接受得比較快,學習效果也很好,但是在教學整數除以分數後,通過學生的練習反饋,發現學生在計算中出錯比較多,主要表現在一下幾方面:

1.在除號與除數的同步變化中,學生忘記將除號變成乘號。

2.在除數變成其倒數的時候,學生誤將被除數也變成了倒數。

3.計算時約分的沒有及時約分,導致答案不準確。

二、原因分析

為什麼會形成這些錯誤現象,通過對比分析,可能有一下原因:

1.教學方法上:例題講解分量不夠;教學語速較快;學困生板演機會不夠多;講得多、板書方面寫得少。

2.學生學法上:受分數除以整數的教學影響,形成了思維定勢,以為每次都是分數要變成倒數,整數不變,從而導致同步變化出現錯誤;其次,學生聽課過程中不善於抓重點,在分數除法中,被除數是不能變的,同步變化指的是除號和除數的變化;最後,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也直接影響了本科的教學效果。

三、解決辦法

1.增加學生板演的機會,

2.課堂上,對於關鍵性的詞語,要求學生齊讀,用以加深印象。

3.輔差工作要求學生以同位為單位,進行個別輔導。

中國歌曲教學反思 篇23

中國的漢字非常有意思,很多都是由兩個字合起來的,本篇課文就根據漢字構字規律所編寫的一首非常有趣的兒歌,讀來朗朗上口。在教學設計中,我們必須徹底摒棄單調的認讀、繁瑣的分析,巧妙地藉助教材這一載體,精心設計多種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朗讀中自主識字,在活動中提高語文素養。

1、創設情境愉悦識字《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識字寫字”方面提出的要求是“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因此,低年級的語文教學要力求做到入情入境,牢牢抓住學生的年齡特徵,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在實際教學中,我通過看圖、遊戲等一系列識字活動,讓學生在寬鬆、自然的狀態下進入情境,進入課文,去發現構字規律,掌握漢字結構,從而感悟漢字文化,積累語言文字。

2、以讀為本讀中感悟閲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教學中,我讓學生直接面對文本,主動地去讀,讀準生字、讀通課文、讀懂意思;興致勃勃地去讀,讀出情感。以達到在多種形式的反覆朗讀中認識漢字,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3、小組交流合作探究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堂上,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以獨立或隨機組合的方式組成學習小組,選擇自己已經知道或者含糊不清的一些生字的意思,在小夥伴中進行交流,形成人人爭當小老師的局面。這樣,同學之間互幫互學,深化了對知識的認識;大膽交流,提高了交往能力。他們的團體合作意識被調動起來了,從而充分體驗合作的愉快。

4、提煉生活仿作創新提煉生活,想象模仿,是實現學生與文本對話的保證。教學《日月明》之前,我引導學生當一回“小小調查員”,通過電腦、電視、畫報、兒歌等多種途徑去了解漢字的特點,讓他們在學習課文之前,就對課文內容有個初步的瞭解,巧妙地架設起文本與生活的橋樑。在教學《日月明》時,我以課文為憑藉,由淺入深地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識字經驗,模仿課文中的句式,進行語文訓練,培養了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豐富了學生對詩歌的理解,開啟了學生的思維和想象。靈活地處理教材,能較好地拓展語文教學的空間,有利於讓學生在廣闊的生活中學語文。從某種意義上來説,這也是在努力實踐着讓學生與文本進行深層次的對話,也是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nqwxj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