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各具特色的民居反思總結(通用16篇)

各具特色的民居反思總結(通用16篇)

各具特色的民居反思總結 篇1

中國民居是中華文明的寶貴遺產,體現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藴。《各具特色的民居》這篇閲讀課文是寫我國地方民居的説明文,介紹了各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學習這課一是讓學生瞭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色及民風民俗,激發起對民俗文化探究的興趣;二是體會課文的説明方法和語言的表達特點,並學習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去。

各具特色的民居反思總結(通用16篇)

在教學之初我先看了去年我曾寫的教學反思,我知道了學生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色和民風民俗很簡單,因此,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自學瞭解。

教學中我重點指導了《各具特色的民居》這部分的學習。

首先我讓孩子們掃讀寫客家民居的部分,找出這部分的中心段。孩子們很迅速找出了“在閩西南和粵東北的崇山峻嶺中,點綴着數以千計的圓形圍屋或土樓,這就是被譽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然後引導孩子們理解課文“奇葩”,“葩”我先讓孩子們觀察字型,然後猜到底指什麼,有的孩子很乖巧,馬上猜出“葩”就是“花”。此時我讓孩子們再次朗讀這個句子,這裏把什麼比作奇特的,特別的,非凡的花呢?孩子們都知道了把客家民居比作奇葩,通過這個過程的學習,孩子們也知道了這個自然段採用了打比方和列數字的説明方法。

接着,我讓孩子們圍繞“奇”去體味課文。孩子們從客家民居的地理位置、材料、作用、文化特徵這幾個方面去認真朗讀品味了課文。

最後我讓孩子們動筆寫了寫“我們村的房子”。大多數孩子都能從不同的方面介紹了村裏房子的特點,比如做房子的時候要請風水先生看地,擇黃道吉日動工;房子一般是主體房和附屬房兩部分,主體房主要是休閒卧室,附屬房裏餵養畜生,做飯……孩子們的觀察比較仔細,介紹某個方面的特點比較具體。但是在孩子們的小練筆中我發現孩子們的介紹比較枯燥,不能應用多種多樣的説明方法使文章顯得形象生動。孩子們的習作能力還要進一步提高啊!這個任務也是任重而道遠啊!

《傣家竹樓》我讓學生自學,抓住竹樓的“美”去學習體會。當然,體會竹樓的美不勝收,詩情畫意主要是通過朗讀去體現的。

教完這課,感覺有些累!不知道是出於什麼原因。我總是在課中才發現孩子們的注意力不太集中,神遊得太遠,然後才採取措施引起孩子們的注意。一個好的教師,應該在一開課就牢牢抓住孩子們的注意力,激發孩子們學習的興趣。這樣才能有良好的教學效果啊!

各具特色的民居反思總結 篇2

中國民居是中華文明的寶貴遺產,體現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藴。《各具特色的民居》這篇閲讀課文是寫我國地方民居的説明文,介紹了各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學習這課一是讓學生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色及民風民俗,激發起對民俗文化探究的興趣;二是體會課文的説明方法和語言的表達特點,並學習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去。

在教學之初我先看了去年我曾寫的教學反思,我知道了學生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色和民風民俗很簡單,因此,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自學瞭解。

教學中我重點指導了《各具特色的民居》這部分的學習。

首先我讓孩子們掃讀寫客家民居的部分,找出這部分的中心段。孩子們很迅速找出了“在閩西南和粵東北的崇山峻嶺中,點綴着數以千計的圓形圍屋或土樓,這就是被譽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然後引導孩子們理解課文“奇葩”,“葩”我先讓孩子們觀察字型,然後猜到底指什麼,有的孩子很乖巧,馬上猜出“葩”就是“花”。此時我讓孩子們再次朗讀這個句子,這裏把什麼比作奇特的,特別的,非凡的花呢?孩子們都知道了把客家民居比作奇葩,通過這個過程的學習,孩子們也知道了這個自然段採用了打比方和列數字的説明方法。

接着,我讓孩子們圍繞“奇”去體味課文。孩子們從客家民居的地理位置、材料、作用、文化特徵這幾個方面去認真朗讀品味了課文。

最後我讓孩子們動筆寫了寫“我們村的房子”。大多數孩子都能從不同的方面介紹了村裏房子的特點,比如做房子的時候要請風水先生看地,擇黃道吉日動工;房子一般是主體房和附屬房兩部分,主體房主要是休閒卧室,附屬房裏餵養畜生,做飯……孩子們的觀察比較仔細,介紹某個方面的特點比較具體。但是在孩子們的小練筆中我發現孩子們的介紹比較枯燥,不能應用多種多樣的説明方法使文章顯得形象生動。孩子們的習作能力還要進一步提高啊!這個任務也是任重而道遠啊!

《傣家竹樓》我讓學生自學,抓住竹樓的“美”去學習體會。當然,體會竹樓的美不勝收,詩情畫意主要是通過朗讀去體現的。

教完這課,感覺有些累!不知道是出於什麼原因。我總是在課中才發現孩子們的注意力不太集中,神遊得太遠,然後才採取措施引起孩子們的注意。一個好的教師,應該在一開課就牢牢抓住孩子們的注意力,激發孩子們學習的興趣。這樣才能有良好的教學效果啊!

各具特色的民居反思總結 篇3

《各具特色的民居》選自新人教版國小六年級下冊第二組課文中略讀課。本組訓練重點是:瞭解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民風民俗,體會作者是怎樣寫出民俗特點的。運用以前學過的方法,開展調查活動,瞭解自己身邊的民風民俗。根據教材編排特點及課程標準高年段閲讀目標:“閲讀説明性文章,瞭解文章基本的説明方法”,本文教學我才用了以下思路進行:

通過今昔對比,學用結合。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引領學生觀察家鄉建築的特點。同學們結合課前收集的東北民居特點加以交流。如:房屋尖頂,坡度陡,而且牆後,家中一般的都有火炕,冬天很暖和!最典型的東北民居樣式就是坐北面南的土坯房,以獨立的三間房最為多見,而兩間房或五間房都是三間房的變種。房子坐北面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採光和取暖的需要,這一由自然環境造成的建築格局的風格最後演繹成一種意識形態上的風俗習慣,甚至還發展成帶有等級性質的封建規則,人們觀念中以北為上,南面次之,甚至坐北面南成了君臨天下的帶名詞。東北民居的窗户通常是扁寬型的,木頭做的,比較小。窗櫺是用小木條做成井字格然後糊上窗户紙。有的同學甚至把東北的三大怪都收集了:窗户紙糊在外;姑娘叼着個大煙袋;養活孩子吊起來。這樣的民風民俗,為今後的作文寫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本節課,由於有多媒體課件的運用,使得教學環節步驟有了一個明確、清晰的展現過程。即省時又高效。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各具特色的民居反思總結 篇4

首先,初讀課文,讀對讀通,瞭解課文內容。引導學生根據提示:説説客家民居、傣家竹樓各有什麼特點,課文運用了哪些方法來説明這些特點的。自主讀書,理清説明順序。我將文中的第一段用投影展示:在閩西南和粵東北的崇山峻嶺中,點綴着數以千計的圓形圍屋和土樓,這就是被譽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以這段話為重點分析通過反覆讀體會出“點綴”本意是修飾裝點,在這裏是説明地區偏僻的小區,由此學生領悟出這段還用了對比方法,把崇山峻嶺與為屋和土樓加以對比;由“世界民居奇葩”打比方。

接着再讀課文,畫畫批批,體會民居特點。給學生充足自讀自悟時間,認真與文本對話,梳理民居特色,為了能省時高效,我才用了分組進行的方式:全班分成兩組分別整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在分組讀、議,在相互交流、補充彙報。在此基礎上,我將多媒體用上展示出文中相關內容介紹,使同學從視覺角度對兩種形態的民居有了更加清晰的印象。再次引導學生細讀課文,抓住民居特點,邊讀邊想,課文是怎樣把這些特點介紹清楚的,因為有了多媒體教學的輔助作用,同學們很快對兩種民居特點共同之處加以描述。如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都是使用了舉例子的説明方法。如:“客家人在治家、處事、待人、立身等方面,無不體現出明顯的文化特徵。比如,許多房屋大門的正門上刻着這樣的正楷對聯……”同樣,作者在介紹傣家竹樓的時候,怎樣造樓的例子。在學習過程中,老師要通過適時、適度的點撥、引領歸納、提煉,加深學生對民居特點的理解和對錶達方法的領悟。

各具特色的民居反思總結 篇5

1、在出示課題教學“溝”這個字的時候,我問學生這個字和我們學過的什麼字比較像。有一個學生説到“釣”,我當時急着出現“鈎”,便把上糾正了。後來想想,那個學生的語文能力還算班裏非常好的學生,她都説成了“釣”,説明沒有區分好“釣”和“鈎”。那麼,可能班裏還有一部分學生也不能正確區分這兩個字。當時,雖然課件上沒有打出“釣”字,但是既然學生混淆了,還是應該抓住這個生成點,在黑板上寫一寫。

2、在教學“五光十色”的時候。為了讓學生理解這個詞語,我問了一個問題,“五光十色”能不能換作“五顏六色”。當時學生的反映是楞了一下,有個別學生説不能。但是也説不出個所以然,可能是覺得老師這樣問,應該答案是否定的吧。他們在揣摩我的答案。但是經過師傅的提點,我也恍然大悟。其實“五光十色”和“五顏六色”都可以形容葡萄,甚至其他形容顏色的詞語也可以用,只是課文中的“五光十色”最貼切,因為它還寫出葡萄的光澤。這兩個詞只能説哪個更適合,而不能説哪個能用,哪個不能用。回想一下,課堂上其實有些學生是覺得“五顏六色”是可以用的。當時我應該讓學生説一説有哪些表示顏色的詞語,然後帶到句子中讀一讀,感覺一下,再通過圖片的觀察,學生就能明白“五光十色”是最貼切的了。課堂上也不用繞很大一個彎路了。這樣,也能夠滲透一個寫作的方法,有時候同時可以用多個詞語,這時候就要選擇一個最貼切。

3、在隨文學習“新疆”、“吐魯番”、“葡萄溝”時,我出示了一張中國地圖,把這三個地名打在地圖上。這個時候如果學生再齊讀一遍,那麼學習的效果可能會更好。

看來,要讓課堂上得紮實,光有預設還不夠,還要隨着學生,隨時生成。這樣的功夫,還需要我不斷磨練。

各具特色的民居反思總結 篇6

本班此次活動工作主要分為四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同學代表發言,每個同學都對科學發展觀有不同的認識和理解。大家都一致認為,作為大學生,學習科學發展觀,更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把學習到的東西積極運用到學習和生活中去。

第二階段是嘉賓節目。我們很榮幸地邀請到我們外語系學生科科長艾老師、本班班主任李芳老師、以及07級各班的團支書來參加我們班的此次班會。為了使此次班會的氣氛更加活躍,我們還專門邀請艾老師為我們唱了一首歌,有了艾老師優美的歌聲之後,同學們更加活躍、積極的投入到我們的活動中去。

第三階段是進行知識問答,首先,由主持人提出關於科學發展觀的問題,然後同學們舉手回答,在活動當中,同學們都很認真的思考並積極地回答主持人提出的問題。同時,在活動當中,我們還設有獎品,回答問題正確的同學還有機會拿到精美的獎品。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同學們回答問題的積極性,而且還可以讓同學們更好的瞭解到科學發展觀的知識,這為我們班以後開展的各項學習活動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第四階段是老師進行發言總結。首先是艾老師對我們此次班會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然後,他又結合實際,要求我們同學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認真貫徹執行科學發展觀。同時他還要求我們在學習書本知識外,平時還要多閲讀各方面的知識,拓寬自己的知識面,而且還應該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和實踐,充分應用所學知識以及學習各種技能,使自己成為一個全面協調發展並與社會同步的人。在艾老師總結完之後,接着就是李芳老師給我們講話,她説在她去越南的半年時間裏,回來之後我們都成長了不少,在處理事情時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不像以前大一時那麼不懂事了。然後,她又聯繫科學發展觀,向我們提出,作為大學生,我們不僅要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和學習能力。同時也要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既要抓好自己的學習,又要豐富自己的生活。既要謀求自身的發展,又要心懷他人和集體,樂於助人,有全局觀念。兩位老師的總結,讓我們受益匪淺。最後,我們合唱了一首《走進新時代》來結束我們這次的主題班會。

通過此次班會,同學們加深了對科學發展觀的認識,活動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評,同學們都紛紛表示,對科學發展觀的意義重大,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更應該把學習科學發展觀的工作做好、做足,以實際行動來餞行科學發展觀。

各具特色的民居反思總結 篇7

曾經聽過四年級《角的畫法》數學,在教學中一直覺得畫角是個教學的難點,其實也是學生的難點。課前我仔細思考過這個知識點的教學,教材中安排“角的分類”與“畫角”同課時教學,但是我覺得對於我班學情,這樣教學有一定的難度,學生一下掌握那麼多的知識點,肯定會向走馬觀花一樣,課上會缺少實踐探索的機會,所以我決定分兩課時教學,先教學“角的分類”,然後教學“畫角”。

教學角的分類時,我就發現在畫角時隨意性很大,尤其在二年級學生已經會畫直角,但我卻發現學生很少用三角尺的直角去畫,而是用直尺畫一個近視的直角,甚至有的學生憑感覺直接畫兩條射線組成直角。所以課上我就從畫直角入手,讓學生説説:“在你認識的角中,那些角最好畫?”學生很快提出平角、周角、直角,然後我就讓學生去試畫這些角,並讓學生到黑板上展示自己畫的過程,畫後讓學生評一評,議一議,學生很快指出畫平角、周角的優點和不足,並集體進行訂正。在畫直角時,我有意找兩名採用上述方法畫角的同學板演。然後讓學生議一議, “怎樣才能知道畫的直角是否規範?”學生就提出用量角器量一量或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一比,學生照樣檢查發現用直尺畫得直角不是很規範,更不用説憑感覺的了;接着讓學生就討論“怎樣畫直角規範呢?”有了檢查的過程,學生很快就能思考出兩種方法。學生嘗試後,老師示範畫直角,直角畫法就此規範。

然後我讓學生畫60°的角,學生仍選擇用三角板的方法去畫。接着我讓學生畫65度的角,學生髮現用三角板畫不出來,從而引出用量角器來畫角才能畫出。最後我引導學生總結用量角器畫角的方法,並討論:“用三角尺畫角和用量角器畫角,那種方法應用更廣泛?”學生討論後總結用量角器的使用範圍更廣,最後再讓學生嘗試用量角器畫75度和100度的角,每次都叫學生同桌之間進行交叉檢查,掌握好的當師傅,師徒一起評價,獲取優秀等第,學生熱情很高。這樣學生對用量角器畫角的方法基本都掌握了。

各具特色的民居反思總結 篇8

《小露珠》是一篇優美的童話,它寫了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過程,以及小動物和植物對小露珠的喜愛,讚揚了大自然的和諧、融洽和美麗。

這節課,我又上了三遍,前兩遍都是在自己的班級試上,不過兩次的教案除了開頭與結尾相似,中間的內容都是截然不同的。

為了上好一堂專家指導課,真的有點“心力交瘁”,不過在同事們的指導和幫助下,還是很幸福地完成了這項任務。

起初我是模仿網上的教案,稍作修改就開始試上了,因經驗不足和自身能力有限,整堂課的速度很快,不到20分鐘,全上完了,學生説的和做的時間非常少,整堂課幾乎是我在講,忽略了學生探究合作部分,把教師主導發揮得“淋漓盡致”,雖然課堂中也有很多練習,但與“小動物和植物對小露珠的喜愛”脱節,整堂課就是為了訓練而訓練,活像一節練習課。因此總結:我駕馭不了這樣的課型。於是我開始了第二次的嘗試。

課的開頭還是以小露珠形成的視頻出現,並用引背及齊讀的方式鞏固第一自然段的學習。接着抓住小動物們對小露珠的喜歡開始2—5自然段的體悟。我想抓住小動物們的動作詞訓練學生學會抓事物的特點去寫作,但這樣設計完再回到小動物們喜歡小露珠的內容上,顯得比較牽強,所以在第三次的教案上,我們用“小動物們都被小露珠吸引過來了,你們看,他們是怎麼過來的呀?”引出小動物們的動作,在此,我還配以flash,生動地展示了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是如何來到小露珠身邊的。第二堂課上,我的評價語幾乎沒有,都是以“對!”“請坐!”“好!”來結束學生的回答。而且因自己對教案的不熟,導致上課環節脱節、遺漏。本堂課時間依舊剩餘太多。

第三次是在專家指導課上上的。在抓2—5自然段的內容時,我花了過多的時間去讀和背,其實我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課堂上就熟記這部分的內容,因為本文是需要背誦的,但用了過多的時間,使得內容枯燥而反覆。第六自然段我抓了“光彩熠熠”、“裝點”等詞句,讓學生感受到小露珠自身美,也把美奉獻給別人,並進行了一組説話練習,也是為了讓學生以植物的角色表達對小露珠的讚美與喜愛。但此環節,我沒有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中途打斷了學生的説話練習。板書中“奉獻”一詞顯得比較突兀,還需仔細琢磨下板書的內容及排版。

課後有一個以“越來越”説話的題目,本想放在課文最後一段訓練的,但為了渲染小露珠快要消失了的氣氛,所以我只把它放在了課後作業裏。但“越來越”的用法有兩種,應該先講解、示範及訓練,學生才能更好地完成這樣的作業。

本堂課進步的地方——我使用的評價語多樣化了,自我感覺比較自然,但不足的地方還是很多很多。在評課的過程中也已記錄各位老師提出的寶貴意見,希望通過努力,能把課上好!

各具特色的民居反思總結 篇9

"稱讚"就是用言語表達對人或事物的優點的喜愛。平時,我們常常在使用"稱讚",但通常表述為"表揚","誇獎"。如何讓文本迅速和實際生活聯繫起來,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呢我在課前設計了"啟發談話",先當場表揚畫畫得好,字寫得好的小朋友,再讓學生誇誇其他同學的優點,並讓受稱讚的同學談談受到稱讚後的心理感受。這一環節設計是想要讓學生通過相互誇獎,明白"稱讚"就是通常所説的表揚,誇獎,讓學生親身感受"稱讚"帶來的好心情,從而營造一個和諧温馨的學習氛圍。

學習課文後,學生已經初步感受到稱讚的神奇效果。為了讓他們學以致用,親身體驗稱讚的魅力,我設計了一項特殊的作業:下課(或回家)後,學着稱讚身邊的人,並試着做一件好事,把受到的稱讚記錄下來,做成一張可愛的心情卡。課後,我粗略統計了一下,馬上就有十幾位同學身體力行,去誇獎身邊的小朋友。我想這就是課文的魅力吧!第二天,我閲讀學生製作的心情卡,發現有許多同學不約而同寫到了受到某某同學的稱讚,心裏很高興。也有許多同學寫到在自己不如意的時候,受到某某的鼓勵,有了自信,以後一定會更加努力的。看來,孩子們確確實實感受到了稱讚的無窮魅力。

各具特色的民居反思總結 篇10

《赤壁》(長春版)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杜牧最著名的七言絕句,在講這首詩時我也是精心準備,講完之後感覺教學中有創新之處但也有些不足,反思如下:

優點:

這首詩的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在理解懷古詩內涵的同時當堂背誦,從教學過程的檢查中全班很多學生能夠背誦。

關於詠史詩歷史背景的滲透也很到位,很多學生能夠通過這首詩再把赤壁之戰這段歷史撿起。

本首詩的寫作背景及作者介紹講的很詳細,學生能夠通過老師的講解理解並總結這首詩的主旨。

不足:

1、學生讀的少。

講這首詩時,雖然大部分學生都能背誦,但教學環節中還是存在不足,朗讀的部分太少,學生讀的少,勢必會影響學生的背誦。例如:在我範讀完這首詩後,直接就叫學生站起來讀,而沒有給學生時間自己在下面出聲的朗讀,還有在講完這首詩後,應該給學生時間帶着感情去讀並背誦,這個時間我也沒給,還有很多學生沒帶有感情去背誦,當時我也沒有給糾正。

2、我講的太多。

在教學中我講的內容太多,學生思維和課堂活動較少,這不符合語文課標的要求和新課改的理念,課堂上,老師是導演,而學生是主角,在構建高效課堂上我存在很大不足,很多知識點學生可以完全自己總結出來,而我都自己代勞了。例如:在講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和作者時,有很多學生都預習了,找學生説就可以了,而我也找學生了,但自己説的很多,還有在講赤壁之戰這段歷史時,幾乎都是我自己講的,而學生只是一個簡單的聽眾,這不好,關於這段歷史有些學生完全可以講出來,最好讓學生去講講赤壁之戰,這樣不僅可活躍課堂氣氛同時也能夠激勵其他同學課餘時間多讀書。

3、未注重生成。

在課堂上學生自己生成的東西是最珍貴的,學生自己總結的東西是經過自己思考的,這是老師教學中最重要的環節,而我處理的不好,當學生提出新的問題我沒能及時解答,當學生有不同答案或者有創新答案時,我沒能及時鼓勵,並且沒有及時拓展,當學生在總結概括主旨時,我還有搶話的時候,這些都是不好的,也是我以後需要加強的。例如:提問“東風不與周郎便”這句詩寫了什麼人物?班裏的閆朕同學説曹操,當時我是這麼迴應他的回答,我説你要回歸文本,再好好看看,講完課後我認為這個環節處理的不好,我只是一味的認為是周瑜,其實他的回答是正確的,只是我沒有鼓勵他,沒有進行拓展。

各具特色的民居反思總結 篇11

我們不得不承認在很多時候老師低估了學生的潛力,固而不給學生嘗試的機會。學生潛在的創新思維就被我們這種“好心”給抹殺了。“説內容”給學生自由,給學生空間,給學生期待。讓學生暢所欲言在自主活動中感受成功,收穫驚喜。

從“談方法”可以看出,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教師到位而又不越位的點撥示範,打開了學生思維的閘門,讓學生找到了感覺,嚐到了好滋味。

交談的形式,真正實現了新課標提倡的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能開啟學生的心靈,放飛學生的情愫,使學生茅塞頓開,豁然開朗,自然收到好的效果。但老師的適時點撥示範也是必不可少的。

各具特色的民居反思總結 篇12

上完課下來,感覺酣暢淋漓,指導學生的朗讀很到位。

我首先讓外地生談來自哪裏,思念家鄉嗎,思念家鄉的什麼?導入課題,撥動他們的情弦,墊定思鄉的感情基調。然後告訴學生有一位詞人也離開了自己的家鄉,並做了一首思鄉的詞。接着出示詞人介紹,重點介紹他是皇帝身邊的一等侍衞,所以這次隨皇帝巡視遠離了故鄉,他文武雙全,是清代三大詞人之一,詞風哀婉悽豔,並提醒這首詞應以什麼情感來讀。再指導學生讀課題,指出既是詞牌名也是詞的主題。讓學生一讀詞,將詞讀準、讀順;二讀詞,讀出節奏、味道,三讀詞讀出感情。學生一遍比一遍讀得好,但畢竟是多憑語感,所以讀得比較空泛,我示範着讀了一遍,讓學生感受到了更多的意韻之後,就進入到詞的具體學習中了。我採用出示一句詞就投影配套畫面,指導學生觀察、描繪,把學生帶入具體情境之後再讀,這樣學生就能入情入境立體式地讀了。在學習“夜深千帳燈”一句時,雖然學生能夠領會燈的數量之多與美麗,但不能感受到那種壯觀的情境,經我點撥才領會了;能夠説出詞人當時的心情很高興,但不能體會出豪邁之情,經點撥、範讀後,也都能帶着豪邁之情讀出那種“千帳燈”的壯觀。上闕學完之後我讓學生再回過頭來讀一遍,學生就都讀得很投入了。

進入到下闕的學習時,讓學生觀察、描繪“風一更,雪一更”的畫面後,我隨即抓住詞人凍得睡不着而思念家鄉、想念親人設計一出讓學生把自己當作寒冷中的詞人與親人對話的場景,這樣一下就把學生帶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去了,使學生切身感受到了詞人既想親人又見不到面,連夢都夢不成的痛苦與悲哀,從而一舉突破“聒碎鄉心夢不成”一句,接着學習“故園無此聲”一句,讓學生想象故園的繁華温暖而更加烘托出詞人處境的悽慘。學完之後讓學生讀這闋時他們已經能讀得身臨其境並哀婉悽豔了。最後回過頭來指導學生理解全詞,問他們“作者的身在哪裏,心在哪裏?”學生回答出身在征途心在故園,身心分離後,要求他們讀出那種身心分離之感時,他們已經都能讀得傷心欲絕了。

各具特色的民居反思總結 篇13

第三冊語文練習一中,要求學生背誦四個成語。我覺得如果孩子只會讀成語、背成語,那是有缺憾的。學習成語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運用,能將所學的成語在一個特定的語境中很自然地表現出來,那才是成功地學會了成語。

於是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自己藉助拼音熟讀成語。這四個成語比較淺顯,學生很快就會讀了,有的還會背了。這時,我創設了兩個情景,幫助學生理解成語。

1、以生活為源頭,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孩子努力回憶生活中的場景,找尋成語所表達的意思的情景。比如我問孩子:“秋天來了,你覺得秋天美嗎?美在哪裏?”孩子們開始思考,有的説秋天楓葉很紅很美;有的説秋天來了,天氣涼爽了,衣服加多了;有的説秋天來了,天空特別高,特別藍;還有的説秋天大雁飛到南方去了等等。孩子的正確回答是對成語意思的最好詮釋,也向運用邁進了一步。

2、以教材提供的圖畫為媒介,讓孩子説説圖中的場景,再次理解和感悟成語所表達的意思。因為圖中的場景離他們的生活很近,所以孩子們都爭着發言,此時,成語的意思他們完全明白了,也基本能運用了。

各具特色的民居反思總結 篇14

生命本身藴涵着巨大的潛在能量。生命有時極其脆弱,瞬間,它可能就會化為烏有;可是生命有時又異常強大,強大得讓令人驚歎。這種能量讓你不管面對什麼,哪怕是吞噬你的荒野、野獸,還是飢餓、疾病的折磨,都會支撐着你勇敢地戰勝它。而在背後支撐生命、提供能量的無疑就是堅定的信念。只要心中生存的信念還在,只要不輕易放棄自己的生命,再窘困的處境也能絕處逢生。

另一方面來説,熱愛生命,就要有所信仰,有所追求。當人們沒有了信仰,沒有了追求,生命便完全成了一副軀殼,與一具行屍走肉何已? 現實生活中,有人慨歎生不逢時、人生如夢,有人抱怨活着真沒意思,更有人説人生就是痛苦和無聊;於是在這種沒有信仰的人生觀唆使下,我們看到的是太多的生活的空虛和無聊,太多的遊戲人生,太多的頹廢和消沉以及百無聊賴……。前些天看到一則報道,説我國目前每年自殺的案例中大多數在農村,而農藥又是罪魁禍首;這也多少從側面反映了我國目前農村人口總體素質相對城市有待進一步提高的問題。

各具特色的民居反思總結 篇15

一、本課教學設計的一些淺顯的再認識:

(一)、由“野”存疑,切入教材

學生們學過的寫景的文章不少,但是從來沒有哪一篇文章用“野”字來形容景色的美麗。課後靜下心來重新審視這篇課文的題目,感覺我這節課的導語設計的太平淡了。沒有最大化的激發起學生進一步學習的慾望。

在作者看來一走進張家界的索溪峪,腦子裏一切意念遍都淨化了,單單地剩下了一個字——野。就讓我們在作者的引導下,去體會一下它所感受到的野。

設計的意圖:創設情景,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聯繫,激發學生與文本的共同點,培養學生蒐集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貼近生活,讓教材“活化”是學生所需。天性愛玩的孩子們上課伊始就暢談遊山玩水的感受,情緒必然高漲。接下來的美圖欣賞給了她們更為新鮮直觀的刺激,對資料的歸納也是理性的提升。這樣引出課文水到渠成。

(二)、自讀自悟,獲得情感,領悟表達方法

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因此,我在教學時,從全文的角度設計問題,如:課文寫了索溪峪哪幾方面的野?每一部分都採用了怎樣的寫法?引導學生從佈局謀篇的角度去考慮,瞭解課文的組織結構,從而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我在教學山“野”這部分課文時,先是讓學生自主學文,然後找出作者介紹了索溪峪山哪幾方面的美。然後用師生對讀的方式引導學生細讀品味,在讀的過程中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體會作者佈局謀篇的方法。

在讀文之後,適時地出示索溪峪山的圖片,美圖的欣賞給了學生更為新鮮直觀的刺激,起到了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的作用。但是,課後自我反思時發現,這部分內容處理的還是太粗糙了,還可以再細緻一些。例如:可以把圖片的賞析,按照山美的三方面內容分別出示,品讀完“驚險的美”這部分內容,立即出示圖片欣賞,然後引導學生抓重點詞語談自己的理解,再指導學生朗讀,引導學生通過讀表現出索溪峪的山驚險的美。這樣安排更細緻,效果更好。

各具特色的民居反思總結 篇16

“生物入侵者”指的是“原本生活在異國他鄉,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的‘移民’”。在上這一課時,學生找到了課文中的原文來闡釋了“生物入侵者”的含義。我也認同了這種説法。可是,在隨後的教學探討中,我發現對於文中的這句話,我們不能一概而論,否則,會犯以點代面、以偏概全的錯誤。

“原本生活在異國他鄉,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的‘移民’ ,它們不僅會破壞某個地方原有的生態系統,而且還可能給要類造成難以估量的經濟損失”。作者如是説。但這樣説有失偏頗。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原本生活在異國他鄉”,後來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的“移民”。比如,原產於西域的黃瓜,在西漢時引種到中國後,並未見其對某地生態環境的破壞,也並沒有給人類社會造成經濟損失,反倒是改善了人們的生活,增加了可食菜餚的品種。像黃瓜這樣的“移民 ”,生活中可謂多多。 如西紅柿、胡蘿蔔等這樣帶有“西”、“胡”字眼的植物,或是由國外引進,或是由少數民族地區引種。它們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改變,但,是有益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n0lgx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