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過零丁洋反思教學(精選22篇)

過零丁洋反思教學(精選22篇)

過零丁洋反思教學 篇1

教材僅僅是個例子,教師要能走進教材也要能領着孩子走出教材。在知識拓展延伸這個策略上,老師能從課堂的教學之初貫穿到教學的始終,這一點是可喜可賀的,更難能可貴的是在教學的環節中,還設計了拓展延伸,厚實底藴,融説寫於一爐。

過零丁洋反思教學(精選22篇)

當然有成功之處就有不足之處,首現是教師對文本的解讀還沒有達到一定的高度,具體表現在,對文天祥的那種視死如歸的精神的實質還沒有領悟到位,其實作者在文章的首聯就説了他自己不會投降的根本原因,那就是從小飽讀儒家經典,自幼就經過經典薰陶,潛移默化中受到儒家思想的根本“殺生成仁,捨生取義”的影響;雖然我在課堂補充了十三“經”,但沒有能夠更深層次的挖掘儒家的思想,給學生真正意義上理解,也給學生對文天祥的認識帶來一個淺淺的缺陷。

其次,在詩歌的教學上,我有了一個意外的設想,是不是針對不同年級,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讓詩歌教學體現一個整體的序列。

再次,詩歌教學要入準重點,當從文本出發,教給學生方法,當然這節課,我已經交給學生賞析的方法,但還是感覺力度不夠,當重點的就要重重的講,更要在以後的教學中避輕就重,狠抓關鍵點。

過零丁洋反思教學 篇2

“以學生為主體”這句話有着廣泛的內涵。課堂是學生的課堂,不是老師的。很多老師認識不到這一點。老師就是加以引導和評價,我們往往忽視這一點,硬要拉着學生走。學生會不會老師不管,還叫什麼以學生為主?老師不一定非要完成自己的什麼教學任務,關鍵要看學生會多少,這是評價一節課的唯一標準。

第三點我想説的是課堂語言。乾淨利索的課堂語言是非常難得的。説話囉囉嗦嗦,重複,信口開河,都是課堂語言的通病。我一直注意這個問題,但一直不滿意。有時還搶話頭,唯恐學生忘了自己。我看不乾淨的課堂語言不僅沒用,反而是一種罪孽!學生能説,老師就不要説,學生説不出或者説不好,我們再説。

最後簡單説説駕馭。很多老師認為自己能夠駕馭課堂,但是,你講課時別人説話了,説明你沒有駕馭住課堂;你講課別人聽不懂,説明你沒用駕馭住課堂;學生聽明白了,你還在講,説明你沒用駕馭住課堂。領着學生進入境界,學生理解,有收穫,那才叫駕馭課堂。

過零丁洋反思教學 篇3

課堂教學設計新穎,層次清晰,通過反覆朗讀成誦,體現詩歌的朗讀教學。課堂上師生互動效果較好,真正體現以學生的主題意識,並實施在具體的行動中。教師不僅幫學生理解詩詞的內容,更教會學生學會思維的發散,從某一點生髮出去,向其他知識點擴張開去,做到知識的前後勾連。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是內涵,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適當補充歷史史實,充分顯示教師對文本理解和對學生的學情的瞭解。

教師注重學生聽説讀寫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學會傾聽,在詩意翻譯的環節,教師讓學生分組去活動,讓學生去討論問題,並在討論環節中鍛鍊學生傾聽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合作探究,可謂一舉多得。

教師注重學生的整體的參與度,注重學生全程參與,從課堂學生活動情況看,學生基本上都有發言的機會。值得一説的是老師注意在學生回答問題後,適當的給與表揚與讚賞,當然學生回答不足的時候,教師還是能針對性的指出不足。

過零丁洋反思教學 篇4

本課的三個子目:“黃埔軍校的建立”、“北伐勝利進軍”、“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全部都是課標中要求學生知道或瞭解的內容。故此,三部分內容的活動設計都必須體現其重要的有效性。

一、“黃埔軍校的建立”——“結識黃埔人”小活動

在課堂上,把黃埔軍校的部分師生名單呈現在學生面前,其中,絕大部分是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黨內比較重要的人物,或大眾耳熟能詳的人物。學生通過直接的瞭解,就能夠得出黃埔軍校在歷史的卓越地位和對歷史的貢獻。

二、“北伐勝利進軍”——“軍情觀察室”活動

“軍情觀察室”是鳳凰衞視中文台每逢週三的一檔軍事觀察節目。借用它的名字就是為了直接的引起學生的關注和參與的興趣。在這個活動中,學生們被假設成為北伐軍的指揮人員,參與北伐戰略的總決策,讓學生們自己去設計北伐的順序。學生通過這個活動能夠學習北伐戰爭的主要對象和進軍路線,培養讀圖識圖能力,而且,也順便學習了一些戰爭常識。

三、“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找政府”活動

這是一個幫助學生打破慣性思維的活動。假設教師不提醒學生,學生就會習慣性認為,一個國家只有一個政府,而忽視了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的歷史產物。通過“找政府”活動,讓學生們開動腦筋,積極思考,訓練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和細緻觀察、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

過零丁洋反思教學 篇5

50米快速跑是國小體育教材中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學生必須學習和掌握的主要技能。在設計本課教學內容時,充分考慮學生已掌握的運動技能和身體素質,以及接受能力和學習興趣,將學習技能和參與遊戲融為一體。積極探索有效、合理的教學方法,既考慮了全體學生的需求又注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學中採取教師示範講解,學生自主練習相結合。為學生營造一個學習、娛樂、競爭、團結協作、積極進取的良好學習氛圍,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快速跑練習中,學生的興趣很高,能夠按照前後擺臂的動作要領來完成練習,特別是讓距離跑,每個學生對自己都充滿了信心,哪怕讓你再多我也能夠跑過你。學生不甘示弱練習得比較投入。

在遊戲中,有2個小組的學生第一次由於沒有領會遊戲的方法而導致遊戲失敗,於是我馬上集中再次強調遊戲方法及要求,提示他們:我們進行的就是集體活動,要靠組裏每一位同學的努力,不能拋棄小組中的任何一人,我們要發揚團結協作的精神。第二次遊戲開始,學生的表現就不一樣了。在今後的教學中將不斷總結、學習,大膽創新,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有一個新的提高。我採用了靈活多樣的教法吸引學生,以新課程要求來對待學生,善待調皮學生,充分認識體罰和變相體罰的錯誤和危害,使學生積極的投入到課堂中。

過零丁洋反思教學 篇6

1、精心創設數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課標指出:在教學中,教師要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活動中學習數學。因此,在教學“分蘋果”這節課時,我充分利用教科書所提供的情境,開展教學活動。本節課的教學活動,我創設了多個數學情境,不但有效地激活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以形象的情景為媒介,縮短了國小生在認知過程中的形象思維與抽象認識之間的距離。本課中的情境創設,其素材都是學生生活中熟悉的,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如從開始的幫智慧老人把12個蘋果平均分在4個盤子裏,每個盤子分幾個?拓展為12個蘋果,每2個分一盤,可以分幾盤?再拓展為如何將10個蘋果每3個裝一袋,可以裝幾袋,還剩幾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慾望,也使學生領悟到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的道理,從而使學生產生親切感,讓學生在研究、發現問題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

2、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及思維能力。

本節課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如:分一分、擺一擺、填一填、圈一圈、畫一畫等),讓學生親自經歷 獲取知識的過程,逐步體會兩種“平均分”的形式。同時,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既重視學生的“平均分”的結果,但更重視引導學生去探索“平均分”時你是怎麼想的,以使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進一步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3、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

採用同桌合作的形式開展數學學習活動,讓學生探究怎樣給24名學生排隊,有幾種排法?通過學生之間的互相探索交流,得出幾種不同的排法。在教學中,我以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參與學生的小組活動。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尊重每一位學生,師生關係還算融洽。學生能發表自己獨特的想法,讓學生與同伴交流,傾聽同伴的不同分法;注意傾聽學生的表達,及時瞭解學生的學習動態,進行引導,啟發學生探索出平均分的意義,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氣氛。

總之,我在課堂中,注重知識的感受過程,但還有很多有待完善加強的地方:如學生的小組小組能力、傾聽能力、動手能力還需要不斷培養;教師的評價語言不夠豐富,對小組合作的組織和任務交待應明確、具體等。

過零丁洋反思教學 篇7

《竹影》是豐子愷散文作品中一篇內涵深刻、耐人尋味的佳作,為我們指出了只要留心自己的生活,即使看似天真的遊戲,有時也會給人們帶來美的感受。

本課設計我按照散文板塊:敍何事?如何寫?抒何情?這一閲讀思路,從學生感興趣的謎語競猜入手,引入課題,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備課時,試圖把這一課上作展示課:展示蒐集成果、展字詞自學成果、展示問題探究成果、展示文章探究結論,達標測評五大板塊來結構課堂,以此來體現這篇自讀課的“自主”教學模式。

一、關於課前準備的自我反思

對這堂課的“學習過程”設定,我進行了認真的思考。一堂真正的好課,應是讓學生心靈的自由放飛,在向生活的拓展中,得到人文的薰陶,注重學生的終身發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改變了以往語文課知識的構建方式,代之以六大板塊:第一教學板塊──激趣導入,簡介作者;第二教學板塊──自學字詞;第三板塊:通讀課文,在理清思路的基礎上“概括”主要內容;第四板塊:──研讀5、6段,對西洋畫和中國畫進行區別;第五板塊:──研讀爸爸的參與作用;第六板塊:──品味語言;第七板塊:——探究結論(閲讀體驗)——總結中心。讓學生自主的讀、説、悟,教師做恰當的引導、調控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合作交流學習中,體會童稚的活動中藴含的藝術和美。我也由此體會到了“板塊”式教學的重要性並且我在備課時也充分考慮到“板塊”式教學的內容、實施方法等。在備課過程中,考慮到這節課的主題是:“遊戲中產生的藝術美”,所以在設計課堂時,希望以儘量輕鬆的方式,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理解作者的深刻內涵。為了讓課堂的45分鐘輕鬆度過,同時又能把教學內容自然而然的融會課堂中。

二、關於教學實踐中的自我反思

在教學實踐中,從宏觀佈局上,我從文本呈現、文本解讀、文本遷移循序漸進,逐層深入,體現了認知的規律,從文本解讀部分來看,將文章定位在描寫的生動性和繪畫的理論性上,把文章自然分塊,由易到難,在這兩點上,又將前者定為重點,既適合學生又訓練紮實,而把後者定為了解,只讓學生尋找到説法即可轉移注意力,讓學生進入遷移部分,積累課外知識。師生互動融洽,特別是講述中西繪畫的差異時,學生大膽的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收到很好的課堂效果。但是,由於時間關係,課堂上容量很大,無形中也產生了腳步匆匆地感覺,像“羣學伸部分,假如時間允許,討論完全可以再深入一些。

培養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質疑與創新的精神,這是語文學習的需要,也是時代的需要。怎樣讓學生保持願學樂學情緒,怎樣讓課堂始終充滿機智,還需要多思索,需要不斷追求。

過零丁洋反思教學 篇8

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是:理解和掌握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定理及其逆定理,並能利用定理進行證明或計算;知道線段垂直平分線是到線段兩端距離相等的點的集合;通過動手操作、猜想,證明、應用的過程,滲透集合的觀點和用交軌法確定某一個點的位置的思想方法;通過參與課堂活動,知道數學問題源於生活實踐,反過來數學又為生活實踐服務,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首先設置情景引入新課,普陀區政府為了方便居民的生活,計劃在三個住宅小區A、B、C之間修建一個購物中心,試問,該購物中心應建於何處,才能使得它到三個小區的距離相等?

然後通過實踐探究、猜想得到命題“線段垂直平分線上的任意一點到這條線段兩個端點的距離相等。”再證明這個命題的正確性。得到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性質定理。接着由學生説出其逆定理,培養學生逆向思維及數學語言表達的能力。本節課較重視與生活實踐相聯繫。將實際問題數學化,揭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問題源於生活實踐,反過來數學又為生活實踐服務。

過零丁洋反思教學 篇9

《孫權勸學》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故事,全文只有一百餘字,但人物形象生動傳神、呼之欲出,在敍事方面,全文只寫了孫權勸學和魯肅“與蒙論議”兩個片段,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緊接着就寫出結果,而不寫呂蒙如何好學、他的才略是如何長進的。在人物描寫方面,注重以對話表現人物,對話言簡意豐,生動傳神,富有情味。

教學中,我採用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學習,促使學生養成自主讀書的學習習慣,學生藉助註釋和詞句理解基本內容,教師只激發,點撥。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在讀的訓練中,我以讀思結合的閲讀原則:初讀──速讀──競讀──研讀──背誦,自學效果很好,大部分學生能當堂背誦全文,提高了學生文言閲讀能力。

同時,我還注重文言文拓展訓練,因為課堂學習畢竟閲讀的範圍小,我有針對性地開展了文言文的拓展訓練《指鹿為馬》、,《哀溺》等閲讀練習,使閲讀過程中的諸多收穫得以鞏固與積累。

過零丁洋反思教學 篇10

教師要善於捕捉教育信息充實自己的課堂。這節課雖然結束了,但它令我想到,如果我能及時地把有關資料及生活現象提供給學生,也許課堂上師生的活動會得心應手,課才會變得更加成功!在本課中學生在網上查找到相關的資料很多,在學生相互分享時,我由於對學生課前查找的資料不熟悉,所以在評價時也只能停留在表面上。這也使我想到,我們教師一方面要深入學生的生活,密切聯繫學生的實際,多瞭解學生的興趣和困惑,課堂上才不至於被動。

另一方面要多留心社會上的一些現象並引入課堂,讓學生去判斷,去討論,懂得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現象值得發揚,哪些現象要批評。語文課要與生活緊密聯繫起來,通過生活化的語文課,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品德行為與習慣,讓學生在拓寬知識面的同時,又學會了怎樣做人,怎樣處事,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我想只有對學生補充進這樣的資源,語文課才會煥發出更強的生命力,教師才不會處於被動,而且能比較靈活地上好每一節課。

過零丁洋反思教學 篇11

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激發他們求知的慾望,我精心設計了用於上課的課件,盡力使平時不敢舉手的孩子都積極參與到朗讀學習中來。事實證明,這節課孩子學習的積極性以及學習效果都非常不錯。下面就本節課的教學做一下總結:

一、識字教學

導入時先讓孩子回憶與父母在一起最開心的事,體會家的温暖和快樂,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在初讀課文之後,我先從檢查學生讀課文情況入手,看看學生字音讀得是否準確,再從句子中脱離出生詞,讓學生認讀,先讓獨立練習,再指名帶讀。在這裏面我重點處理了一類字“雲”和“子”。“雲”在讀完詞後,讓學生嘗試組詞,學生的思路還是比較開闊的,有的組“雲朵”、“彩雲”,還有的想到了“烏雲”。“子”我重點是通過“種子”和“孩子”來認識“子”在獨立念時讀三聲,而在這兩個詞中讀輕聲,老師指導讀詞,輕聲讀得短而輕。緊接着讓學生説説知道哪些植物的種子,而種子是如何生長髮芽的,學生沒有太多的親身經歷,所以老師通過講授,讓學生理解“泥土是種子的家”這句話,學生練習朗讀這句話,為學習課文奠定基礎。最後再將詞語打亂順序進行開火車練習。

低年級詞語教學是非常重要的,但學習不能脱離句子,脱離語境,只有在語境中學習才能理解和學會運用。

二、品讀文本

本課全文共6句,1至4句按從上到下分別指出“藍天、樹林、小河、泥土”是“白雲、小鳥、魚兒、種子”的家。第5句指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家。第6句是總結,又是昇華,告訴我們世界上萬物雖然都有自己的家,但都生活在地球的懷抱裏,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我的設計思路是按照“引學第1行——自學2—4行——共同體會第5、6行”為主線,以讀為主,配以精美的課件把課文內容變得更直觀,邊讀邊展開想象,讓學生有所感,有所悟。

在學習第一句時,先引導學生想象白雲在家裏時的自由自、快樂的心情,再通過指導朗讀。有了第一句的朗讀基礎,在學第二句時學生就能夠讀出自己的感受了,老師再適時地評價,學生朗讀水平就會上一個層次,第三句不用老師指導,也能後邊想象邊讀出感情了,這樣,也體現了教學的教、引、放的過程。最後,讓學生加上自己喜歡的動作,表演、朗讀前四句話,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為背誦奠定基礎,而且還讓學生有個簡短的休息,一舉多得。在處理課文的難句“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這句話時,我是先讓學生欣賞地球上的事物的圖片,有大山、海洋、草原、各種動物以及人類。在出示“地球是( )的家”,讓學生看圖填空,之後讓學生想一想,地球既是植物的家,也是動物的家,更是我們人類的家,那我們用一句話説就是……在前面的基礎上,學生很容易填出“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也解決了難點。

三、句式練習

在落實句式練習這一重點目標時,我主要是分幾步進行遞進式的滲透,最後讓學生達到了靈活運用的目的。第一次練習,在學習第三句“小河是魚兒的家”之後,讓學生想一想,小魚在小河裏會有哪些朋友,由此引出“小河是( )的家”,在插圖幫助下,學生很快就能填出答案。第二次,是在表演朗讀前四句話後,讓學生觀察這四句的特點,這四句説的都是誰是誰的家,再出示“大山是的家”和“( )是( )的家”,有了前面的基礎,第一句學生填的很快,後面進一步的發散思維,並進行運用。第三次練習是“地球是的家”,這句話的目的,主要是鞏固句式,再有就是為突破難點奠定基礎。總的來説效果還是非常好的。

當然這堂課還存在着很多不足:第一,學生的朗讀層次性還是體現的不是很到位,這主要是老師的指導語需要進一步的加強,真正起到引領的作用,更夠使學生的朗讀上一個高度。第二,對低年級學生的課堂調控能力還有待於進一步學習提高,在平時還有長抓不懈。

過零丁洋反思教學 篇12

《荷塘月色》一文,是一篇寫景散文,又是一篇抒情散文其寫景特點值得我們學習,寫荷塘上的月色,寫月光下的荷塘,相當成功作者表現的情感是複雜的,既有淡淡的憂愁,又有淡淡的喜悦低調情緒籠罩着全文,如作者心裏不寧靜,路是幽僻、幽靜的,雲、月是淡淡的,樹色是陰陰的蟬聲與蛙聲雖熱鬧,但與“我”無緣不滿現實,但又不得不回到現實中來至於喜悦,課文開頭忽然想到日日走過的荷塘,“總該有另一番樣子吧”,於是欣然前往通向荷塘的小路,往日陰森森的,“今晚卻很好”,便覺得自己是個“自由的人”了到了荷塘,心繫美景,暫得自由,怡然自得之情頓生於是,由賞景想到古人採蓮那個“熱鬧的季節”“風流的季節”,淡淡喜悦之情也是籠罩在全文的我認為,本文的教學,應加強朗讀,通過朗讀體會文章的韻味,通過反覆誦讀體味作品寫景語言精練、優美的特點及其表達效果。

本文的教學,我力圖引導學生了解作者創作的心情以及這種心情的普遍意義綜觀全文,《荷塘月色》其實揭示了人類心靈棲居的三個世界(文章的普遍意義之所在,教學中儘可能地拋開具體的寫作背景分析理解),亦即人類的三個心靈家園現實世界造成了人類心靈的種.種煩惱和痛苦,“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使我們的心靈不得安寧,所謂“人活着就是為了含辛茹苦”,“思量墮地一聲哭,領取為人萬種難”作者一開頭就説“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點明現實世界造成了內心的苦悶、煩惱作者想擺脱掉這種苦悶、煩惱,就不得不暫時離開這個“家”,去追尋另一片寧靜的天地但現實世界又是人類心靈無法逃避超脱的逃避只能是暫時的(也許只有生命的終結才是永久的逃避),現實終須面對《荷塘月色》中作者最終回“家”是必然的結果理想世界則是人類心靈之夢想家園,它只能以想象的方式棲居而無法置身但有它存在,我們人類的心靈就不會在現實的苦難中沉淪、墮落(古人採蓮那個“熱鬧的季節”“風流的季節”其實就是作者的理想世界)而處於現實與理想之間的那個心靈家園(有的資料把這在文中的體現概括為“荷月世界”),她常能使我們在現實與理想的衝突中得到暫時的排解(比較明顯的反映在中學教材中的古有柳宗元、蘇軾等)清淨、自由的“荷月世界”,使作者一走進月色下的荷塘,一下子就感受到了這一世界的美妙:“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裏”“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裏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説的話,現在都可不理”心靈上的一切煩惱、疲憊,在進入荷月世界的剎那,似乎都煙消雲散了,作者幾乎為這種心靈的自由輕鬆而狂喜而陶醉了:“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荷月世界”,它只能給予人類心靈暫時的超脱與自由,它與現實世界相鄰,現實世界的種.種煩惱與苦悶,可能會在不經意間隨風而起,乘隙而入文章結尾,作者在懷古思鄉中背手踱步、躑躅徘徊,已經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想像之中,“輕輕地推門進去”““輕輕”這一疊詞,似乎還有“難得後來片刻逍遙”的淡淡的輕鬆感,推門進屋回到家中,卻“什麼聲息也沒有”,作者從美好自由的追求中又回到了現實世界┅

過零丁洋反思教學 篇13

連接導入與整體感知的這一環節的失誤影響了我接下來的精讀細讀環節。因為學生並沒有通過兩次的朗讀就自己領會全詩的意思,他們對整首詩歌的內容把握是從我的PPT中看到的,所以對這首詩的內容理解得並不透徹,這也限制了他們在精讀文本的過程中的發散性思維。

比如在請一位學生讀第三節的時候,有幾個生字“骸”“腐朽”“悄然潛行”“軀殼”等還不是很確定讀音,我應該就這一情況再次着重強調這幾個字的讀音和意思,並引導學生朗讀鞏固,而我只用幾句話強調了一下,並沒有要求學生再讀以鞏固學習,而“軀殼”的“殼”字在糾正字音之後我自己因為平時的習慣在之後的講解中又讀錯了兩次,這也於無形當中讓學生犯迷糊,到底是讀哪個呢,所以這是這堂課讓我最慚愧的事情,自己原本的錯誤習慣的確要注意改正,更加不能因此而影響了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

過零丁洋反思教學 篇14

“角的初步認識”是一個比較傳統的教學資料,因為新的課程改革提倡的是讓學生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的教學理念,所以我在備課時,設計了讓學生自己動手發現知識的活動。全課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入,在學生原有的對圖形的認識的基礎上,利用小棒擺圖形,當擺到三角形時問:再拿走一根後是什麼圖形?從而自然地引入所學的資料。第二部分是活動實踐並小結。第三部分是練習。

其中第二部分又分為找出生活中的角、根據自己對角的感受制作角、結合課本和實踐小結角的特徵、畫角等幾個部分。那裏充分讓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知識,自主學習,體現了新課標的精神,也是整堂課最重要的部分,最能考驗教師在課堂上的應變潛力和對所教學資料的熟悉程度。因為教師很難預料到學生在操作實踐中會出現什麼問題。教學中,我對於自己備課時沒有預料到的狀況及時做出了靈活處理,沒有生硬地把學生拉回到自己教案中所設計的思路。如在讓學生自己製作角的過程中,有些學生用兩條硬紙條做出三種不同狀況的“角”,一種是常見的只有一個角,另一種是十字形的“角”,還有的是T字形的“角”。那裏學生做的時候有的並不明白自己做出了幾個角,只認為其中的一角是自己所做的,有的則是自己明白髮現並創造出來。教師此時應因勢利導,先讓學生説出他説的角是指哪個,問僅此一個角嗎,還有嗎,能比畫出來給大家看看嗎?並及時給予表揚,這樣既能鼓勵其用心性,又能鞏固對角的認識,一舉兩得。

新課改給廣大教師帶給了許多新的教學理念,教師們也在教學中根據它採取了許多新的方法,創設了許多情境。但僅此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務必從思想上時刻意識到學生自主參與、體驗學習、自主學習、自主思考的重要性,讓學生真正自主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想,去做,去交流,去發現,從自己的成敗體驗中獲取知識,這樣的學習才是用心的、有價值的學習。

過零丁洋反思教學 篇15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發現,在一些環節上沒有深度,只停留在表面。這是自己沒有很好的去解讀文本。最初讀文本時我沒有一點感覺,通過不斷的閲讀,查閲資料才確定了教學環節,但沒有準確的定位,沒有把作者布封的情感融入到語言的賞析當中,僅僅是一帶而過。

在課堂中所表露出的問題都體現了我自身素質的不足,所以提高自身素質,給自己充電已迫在眉睫。在閲讀文學作品的同時應更多的關注理論書籍,以提高理論深度。在平時上課過程中都應注意教師語言的提煉。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發現,在一些環節上沒有深度,只停留在表面。這是教師自己沒有很好的去解讀文本。最初讀文本時我沒有一點感覺,通過不斷的閲讀,查閲資料才確定了教學環節,但沒有準確的定位。沒有把作者布封的情感融入到語言的賞析當中,僅僅是一帶而過。在課堂上我還習慣去重複學生的話,這不但沒有一點效果還浪費了學生的寶貴時間。而重複學生的話,往往是由於我不知該如何評價學生的發言也不知該如何有效的連接下面的內容。試想如果把我重複話語的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去品讀語言那不是更好嗎?

在課堂中所表露出的問題都體現了我自身素質的不足,所以提高自身素質,給自己充電已迫在眉睫。在閲讀文學作品的同時應更多的關注理論書籍,以提高理論深度。在平時上課過程中都應注意教師語言的提煉。

過零丁洋反思教學 篇16

在教案設計中,我反覆推敲,最後決定從情感、交際、感悟三方面去體現新大綱要求,實現教學目標。

1、情感。如果説以往的教學注重的是語文知識,語文技能,那麼新世紀的語文教學追求的是情感。在語文課堂裏,孩子對待語文學習,不應是被動地學,旁觀者似地學,應該讓孩子感到語文學習的過程就是生活的過程,生命成長的過程,一次情感經歷的過程,也就是説,要讓孩子在語文的情感世界裏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驅動語文知識。這是學好語文的前提。

因此,在整堂課中,我始終充滿激情,用飽滿的真摯的情感喚起學生的熱情、激情。讓學生在老師創設的情境中學習全篇課文:

(1)先讓學生自讀課文,去葡萄溝裏看看,整體感知葡萄溝是個怎樣的地方。

( 2)通過老師的感情範讀帶學生入情入境,去葡萄溝裏細細地看個夠。

(3)再讓學生在細看的基礎上談談對葡萄溝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4)接着,引導學生抓住重點段進行感情朗讀,在葡萄園裏真切感受對葡萄的喜愛之情,並再創情境通過表演讓學生感受維吾爾族老鄉的熱情好客,體會到葡萄溝的物美情更美。

(5)最後,對葡萄乾這一段比較枯燥的文字,我創設了一個學生較感興趣的學習活動:老師的一個朋友要在葡萄溝辦一座葡萄乾加工廠,請學生來介紹葡萄乾的製作方法。通過合作、討論、交流、彙報的形式瞭解到葡萄乾的製作方法。

過零丁洋反思教學 篇17

面對孩子們的童言無忌、過分的言行,我們該以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該怎樣處理這突如其來的變化?是用成人的眼光去呵斥制止,是不加指責、悄然無聲地息事寧人,還是用平和的心態去理解他們的與眾不同、還他們個體生命的發展權,讓他們健康快樂成長呢?答案應該是後者。試想如果當時我一口否定了他們的這份感受,當堂批評文文的做法,那我們就無法看到他們心靈中的某些亮點,也無法以此為契機,引導他們達到課文中表達的情感境界,甚至會傷害到文文幼小的心靈,給其善的一面抹上陰影。我們知道,稚嫩的童心在還未懂得成人的規矩及做法時,他們總是會及時地含羞地卻又毫不隱藏地展示自己的真情實感。細想一下,文文和瑩瑩的表現不正是孩子樂於參與、對所學內容很感興趣的表現嗎?他們把自己對文章的理解用自己的言行大膽表現出來,是一種個性的張揚。作為教師,我們應扯下長期以來禁錮在頭上的尊者的裹頭布,做學生個性解放的使者,用一顆平常心,善待孩子們類似這樣的個性化言行,珍視孩子們的獨特感受,保護好孩子們的積極性。

同時,用心去理解孩子的思想,用心去體驗孩子的心靈,給予孩子們一個表演的舞台、思維的空間,還他們全天候的心靈自由,讓他們自信地去説、大膽地去做。

過零丁洋反思教學 篇18

創設豐富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學生為中心,加強數學活動過程的教學,留有探索與思考的餘地;營造一種合作交流的課堂氣氛,引導學生主體參與,還學生學習主動權,自我挖掘其創造潛能。

在本課的教學中,首先通過創設文物考古的情境,估算出出土文物或古遺址的年代,引導學生研究對數函數,一方面體現了“數學源於現實,寓於現實,用於現實”,另一方面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索慾望。其次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指數函數的基礎上學習的,完全可以放開學生讓學生對比指數函數知識來研究對數函數。“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重新構造知識”。還有本節課可以採用小組合作方式讓學生小組看書總結,講解例題,效果很好。使所有參與的學生都有成就感。最後以人為本,充分肯定和鼓勵學生,讓學生體會到創造的樂趣,領悟數學的本質。

在這節課的課堂教學中,採用小組合作,學生總結講解,師生關係是平等的,學生有很多發言 的機會。也暴露了不少思維過程的問題和語言表達方面的問題,充分展示了知識的發生過程。從學生的作圖到性質的探究與變式練習,基本上都是學生自主完成的,學生主動參與。如比較 與 的大小,學生一共想出了用計算器,轉化為指數式比較,利用函數的圖象,利用對數函數單調性等四種辦法。教師因勢利導,充分利用了圖象法引導學生回到利用對數函數的單調性比較兩對數式的大小。在教學過程中知識、方法的歸納是教師指導學生歸納,然後學生講解過程中教師適時點撥,引導還是讓學生在實踐後提煉,也值得教師精心設計。轉化為考慮兩個指數式的大小比較,我沒有讓學生充分展示,下來自認為這是本節課的一大失誤,以後的教學中要儘可能多地拓展學生的發展空間。這節課給我的啟示是:要給學生機會,不要低估他們的創新潛能。總之,教學不僅僅是告訴學生一個結果,而應該讓他們看看老師的思考過程等等。

基本上按課時完成教學任務,教學目標基本上實現。有評課教師指出,如果能將指數式與對數式大小比較放在一起研究就好了,我同意這個觀點。其實我剛開始的教學設計中有“回顧指數式底數為字母時大小的比較,完善認知結構”,但考慮課時限制,後來就刪除了這部分內容,沒有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這方面的研究,這是這節課的第二個遺憾。在以後的教學設計中,我要更充分地考慮學生可能出現的思維過程,讓出充足的時間與空間給學生自主學習與自主探索。在平等的師生關係上和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之中給所有學生有暴露自己思想的時間和空間。

毋庸置疑,繼續推進新課改將是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堅定不移的方向,但改革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數學教學中不但要鼓勵教師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讓數學課遠離虛偽的美麗,真正體現新課改理念,還要鼓勵學生自覺改變學習方式,不斷反思自己的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過零丁洋反思教學 篇19

1、本課的教學目標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中有一點:通過介紹九一八事變,使學生認識到九一八事變使中華民族陷入嚴重危機,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成為中華民族的歷史責任,從而激發起學生對日本帝國主義野蠻侵略中國的仇恨。在這一點的處理上我選擇了歌曲《在松花江上》,利用歌曲導入,讓學生從一開始就感受到東北人民流離失所的慘狀,當學生進入那種同情、憤怒的情緒時,提問“是什麼原因是東北人民這樣的呢?”順理成章,進入主題,符合學生思維特點,為學生進入狀態奠定基礎。

2、兩段視頻資料的選用起到了承上啟下、引導啟發的作用。避免了老師對眾多歷史史實的用空洞的語言簡單講述的方式來處理的弊端,拉近了歷史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真正來感知歷史、瞭解歷史。九一八事變的那段視頻清楚地介紹了柳條湖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經過等內容。看完之後讓學生再次複述重點,不僅有利於掌握基本知識點,而且在之後的啟發,更讓學生知道它是日本蓄謀以久的侵華戰爭。第二段視頻重點啟發學生思考,為什麼在四個多月的時間裏,日本能佔領相當於其本土面積3.5倍的東北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學生很快能回答出和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有關。所以在恰當的場所選用合適的資料為教學服務是值得好好斟酌的,與教學無關的內容應果斷捨棄,特別是視頻資料要去粗取精,為教學服務。

3、西安事變是本課的重點,就知識點來説,基本的過程讓學生自己表述、提煉沒有任何問題,所以在這點上沒有必要花太大精力。同時為了增加趣味性,讓學生繪聲繪色的講述蔣介石的狼狽,介紹捉蔣亭。一些簡單的傳統的方式在合適的時候也有其用武之地。

過零丁洋反思教學 篇20

《周莊水韻》一文已經教過兩遍。此文常教常新,每次都有不同的收穫。當然,也難免每每有些許遺憾。對於備好課,我思考了很多。

新課程背景下,教學的生成性得到強調,教學的過程不僅僅再是教學設計的執行過程,而更多的是與學生交往互動的過程,這樣,備課的功能也就發生了變化。備課不僅僅是教學方案設計,還要生成教學過程的準備,包括材料的準備,內容的準備,方法的準備。這種準備,是對各種“可能性”的預知,是為實現教學過程中的各種“可能性”提供支持。也就是説,備課對教學來説還處於“未定”狀態。正因為是“未定”,所以備課必須從“方案設計”的層面上退下來,退到為方案設計作準備的層面上。這種“退”對備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過去,我們備教學目的、重點難點、過程方法。在教學實踐中,課堂裏常常出現了與我們備好的課不一致的情況,出現了教師在備課時沒有想到的情況,這個時候,教師們只有兩種選擇,一是放棄原來的備課,二是迫使學生按照備課裏的設計來理解和學習。顯然,第二種方式不符合我們新課程標準以“學生為本”的理念。但是,放棄原來的備課,我們又沒有充分的準備。課堂效果不佳。

教學出現的可能性如果我們不能預測,我們可以在教學某課之前可以向學生做一個問卷調查,讓學生讀課文後,寫出在閲讀中產生的問題,與我們準備在課堂上解決的問題進行比較,這時候我們就知道我們預想的與學生實際存在的問題有差異,甚至很大差異。這時候我們也就明白我們一直是在以我們的主觀意志設計重難點時,我們備課真的不能做到關注學生。

因此,我覺得備課要注意:

1、語文課要有“語文味”,語文課應以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為主要內容。“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語文教學的首要使命是提高學生聽説讀寫的能力,它有別於政治課、班會課、環保課。

2、對文本要深入探究,對文本的關鍵處、精彩處品讀要到位。那些細膩的筆觸,我們要引導學生讀出來,品味出來。這樣的語文課有意義、有深度。

3、導入用的時間不要太長。我在教學本文時,就直接進入課文學習,從題目入手,理解課文的內容和作者的情感。學生學習的效果就比較好。

4、分組討論要有效。新課程強調“自主合作探究”,似乎分組討論是最能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一種方式。但是我們課上看到的表現是:老師説討論學生就馬上開説;老師説停止,馬上鴉雀無聲。而且馬上學生就説出討論結果。咱們先不説討論的過程,單就這形式就是完全是老師牽着學生走,根本不是以學生為主體。咱們再説討論過程存在的問題:①、有的學生根本不討論,説閒篇,或忙裏偷閒玩會;②、在學生討論之前,沒有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沒有提示思考這一問題需要研讀課文的哪一部分內容,匆匆開始,草草結束。討論的收穫不大。其實,在思考的基礎上商討才有意義。咱們討論一個問題,還要組織組織語言才説呢。

5、注重評價語。課堂教學離不開教師的評價,恰當地使用評價語,能極大的提高教學效益。

過零丁洋反思教學 篇21

《朱德的扁擔》這篇課文旨在通過發生在朱德同志身上的一件小事,讓學生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則,和戰士們同甘共苦的高貴品質。因為文章篇幅較長,課文講述的內容與學生生活的經歷相差甚遠,學生學起來比較吃力,教師教學也不容易把握分寸,教學起來比較辛苦。因此,我在課前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學生對於不常見的扁擔一定充滿了好奇,因此我着眼於扁擔的特別之處,引導學生層層剝筍,進而瞭解紅軍戰士不畏困難、朱德同志勇挑重擔的革命精神。再者,由於孩子對老一輩革命家的豐功偉績知之甚少,因而在教學本課時,我讓學生做好了課前預習,告訴了學生朱德是新中國的十大元帥之一的有關知識,還讓學生查閲十大元帥的資料。上課時,我讓大家把查閲到的十大元帥的資料進行交流。課文的第三自然段是教學的重點,為了解決這個重點,在教學時我先提問“朱德是怎樣挑糧的?”讓學生邊讀邊劃出相關的句子,再邊看圖邊用自己的話説説,先説穿着,再説動作由此產生對朱德的敬佩之情。同時也抓住“一道”、“一塊兒”這兩個詞語,體會朱德吃苦耐勞的優良革命品質。接着,我讓學生想想:戰士們會怎樣勸朱德?戰士們為什麼要藏扁擔?藏好了心裏會怎麼想?朱德發現扁擔沒有了會想些什麼?他為什麼不去找而是“連夜又趕做一根扁擔?”以此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我先讓他們在小組互相説,然後在全班交流。

總之,在解決教學難點的過程中,始終從重點內容入手,一開始從課文中的遣詞中明白了挑糧的艱難,需要的是年輕力壯的戰士才能勝任。朱德年紀大了,工作繁忙可是依然堅持要去,從而體味革命領袖以身作則,與羣眾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質,培養敬愛革命領袖的思想感情。

過零丁洋反思教學 篇22

1、從題目激趣導入,提高學生對學習本課的積極性。本文的課題是很有意思的,它以三個不同意象的詞語疊加而成,細細體味,“冬陽”為文章創設了一種感傷與温暖交織的情緒基調,“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內容主旨,而“駱駝隊”則是貫穿課文的一條線索。三個詞語的結合,不僅勾畫出了一幅記憶深處的童

年印象,而且營造出了一種深沉廣闊的意象空間和情緒空間。學生覺得有新意,他們有的説這是一首詩,有的説想到駱駝,有的説想到冬天的太陽……

2、以文中的重點句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回憶作者童年生活中的幾個片斷。如:抓住“又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又聽見緩緩悦耳的駝鈴聲。童年重臨於我的心頭。

”問作者心頭重臨了哪些童年生活的片斷呢?

3、放手讓學生以小組學習的形式,讀自己喜歡的部分。學生彙報哪部分內容,內容。其中,在“看駝嚼”片斷中,讓學生從作者對駱駝樣子的描寫體會作者觀察細緻,從作者學駱駝咀嚼,體會童年的天真與幼稚;在“談駝鈴”片斷中,抓住“我的幼稚的心靈中卻充滿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來體現作者想象豐富;在“剪駝毛”片斷中,主要讓學生體會作者對駱駝的關心;在“問駝蹤”片斷中體會作者對駱駝的思念。

4、講課中,做到有主有次,詳略得當。“看駝嚼”和“問駝蹤”兩個片斷具體講,然後讓生自己讀懂剩下兩個片斷,彙報自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k9qnn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