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2023年高中英語老師教學課堂反思(精選16篇)

2023年高中英語老師教學課堂反思(精選16篇)

2023年高中英語老師教學課堂反思 篇1

一個學期以來,我在教學上以及和學生的交流相處的過程中,總的來説,感受最深的兩點是:高中英語教學要一氣呵成,不能忽視其中任何一個環節;要注重與學生的交流,密切注意學生的思想變化。下面從教學和備課兩方面談談所積累的經驗和發現的不足。

2023年高中英語老師教學課堂反思(精選16篇)

一、教學方面:注意高一年級與國中的銜接過渡

高一新學期伊始,我們透過入學考試瞭解學生大致水平,及時給學生彌補國中的缺漏知識。利用一月左右的時間從語言、詞彙、語法、句型等方面幫忙學生系統複習。儘快使學生適應了高中英語教學,具體做法是:培養學生課前預習、課後複習的良好學習習慣;堅持用英語授課,要求並鼓勵學生用英語思考問題、回答問題;根據大學聯考要求,從高一年級開始就培養學生的閲讀潛力,教會學生一些閲讀技巧,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另外,課後還加強了與學生接觸,儘快和學生熟悉起來。

二、高中英語教學要始終貫徹交際性原則,強化學生主體意識

1.每週一至週五晚上進行15分鐘的黃金背誦,每單元做一份雙語報,及時鞏固學生所學知識。

2.儘量堅持讓學生作dutyreport。這一做法國中就經常採用,然而到了高中我仍然堅持讓學生繼續做,實踐證明dutyreport是鍛鍊學生開口的好方法。具體是讓當天值日生在講台前向同學們介紹當天日期、天氣、出勤等狀況,也能夠讓他們講故事,並允許他們隨意挑選同學回答問題。

3.適當讓學生表演對話或課文資料。針對近期所學資料,佈置學生課後進行討論排練,然後再搬上課堂表演。

4.定期舉辦英語課外活動,如:聖誕節遊藝晚會。這些活動不僅僅能夠豐富學生第二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能充分調動學生開口參與交際的用心性。

三、培養學生的自學潛力

只有透過輔導學生掌握一套科學的學習方法,並培養學生的自學潛力,才能使學生的學習用心性和主動性得以發揮。我的具體做法是:培養學生的預習潛力、各種方法掌握英語基本知識的潛力、學生自己整理所學知識的潛力。另外,自學潛力的提高還得益於學生課外超多的獨立的閲讀,於是高一我們就求學生人人儘量買本英漢詞典作為工具書,讓他們勤查字典。

四、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才能避免在以後的學習中產生兩極分化。我的做法是把語言教學與日常生活聯繫起來,上課時有目的講解一些西方背景知識和趣事。課後我還多和學生交流接觸,瞭解學生的需要,適當和學生一齊參加活動如:聖誕節遊藝晚會就極大的拉近了我們和學生的距離,也同時極大的提高了學生參與性與用心性。

透過如上的舉措,本學期學生在英語學習的大部分環節取得了進步,也增強了信心。但是這半年的教學中還存在的問題是,在進行speaking這一塊時學生不太樂意開口;還有就是對於學困生成績的提高還有待進一步探究。

五、備課方面:對新教材的使用的反思與實踐:

1.合理使用教材,對教材進行必要的重組.新課標對教材的使用提出如下推薦:教師要善於結合實際的需要,靈活和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資料,編排順序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適當地取捨或調整。實際操作過程中,對教材的使用主要作了相應調整:

1)刪減難度教大的資料主要是listening,speaking,以及練習冊中的project等等;project因為需要學生走出課堂,對某個問題進行研究探討,甚至需要收集資料,參與社會實踐才能完成,這對於農村寄宿制的學校,很難做到。而listeningandspeaking則是鑑於學生的英語實際水平,大部分根本無法開展。於是選用英語輔導報上的聽力材料或者英語歌曲等代替,以此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另外關於寫作,因為每個單元寫作任務比較多,也只能是有所篩選着用或者不用,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常見的句型背誦以及課文精彩段落背誦。

2)調整教學順序每個單元的教學我們一般需要6個課時,通常是:warmingup

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社會對勞動者提出了新要求。在新形勢下,國家提出了新課程改革。新課程改革重要特點是既體現學生主體又重視學生未來的發展。它強調學生在構建“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又注重“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融合。《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高中英語課程的總目標是使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英語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英語學習的目的,發展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潛力;構成有效的英語學習策略;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潛力。綜合語言運用潛力的構成建立在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整合發展的基礎上。

2023年高中英語老師教學課堂反思 篇2

這一學期來,本人更用心地去了解學生,去摸清學生的學習基礎,以便以更好的"因材施教".在教學中認真備課,上課,聽課,評課,及時批改作業,講評作業,做好課後輔導工作,廣泛涉獵各種知識,構成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嚴格要求學生,尊重學生,發揚教學民主,使學生學有所得,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思想覺悟,並順利完成教育教學任務.

下面是本人對一學期教學工作的一個總結:

要提高教學質量,關鍵是上好課.為了上好課,我做了下面的工作:課前準備,備好課.

認真鑽研教材,對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話,每個字都弄清楚,瞭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能運用自如,明白應補充哪些資料,怎樣才能教好.

瞭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的質量,他們的興趣,需要,方法,習慣,學習新知識可能會有哪些困難,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③思考教法,解決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傳授給學生,包括如何組織教材,如何安排每節課的活動.

高一的學生基礎比較差,所以在課堂上我儘量用最簡易的語言授課,爭取讓學生能在必須的時間內掌握得最好.在複習過程中是十分枯燥的,所以課堂上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尤為重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就會產生求知慾,視學習為樂趣,而不是負擔.只有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才能避免在以後的學習中產生兩極分化.英語課堂既是吸取知識的主戰場,又是內化技能的練兵所,但有限的時間無法使學生們充分把這些技能和知識據為己有並消化吸收.利用必須的時間複習鞏固已學知識,訓練相應技能是提高學習效率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我的具體做法是把語言教學與日常生活聯繫起來,上課結合時事,熱點,給學生講有關政治,歷史,社會等各方面的新聞,幽默等.課後做到多和學生交流接觸,瞭解學生的需要,以及他們對課堂上知識的掌握程度.並且在課後還佈置學生專門做一些綜合潛力的作業.比如説一天兩篇閲讀理解和一篇完型填空.而且我在教學中會認真設計相應的課後練習,讓學生到達學以致用;如果課堂所學的是一些基本的語言點,我就會給學生一些相應的訓練,讓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知識,並懂得如何在實際中應用;如果課堂教學的是閲讀課,我會給出一些關鍵詞,讓學生複述課文.沒有課後練習的複習鞏固,學習效果會大打折扣,效率就提不高.講課生動搞笑我在講課時,儘量講得生動搞笑,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經常給學生穿插一些英文歌曲,脱口秀,趣聞,幽默故事,名言名句的仿擬等,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一些英文歌曲也是學生感興趣的,如:后街男孩,辣妹,超級男孩,西城男孩,美國民歌等,教師能夠印製一些歌詞,在歌詞中留出一些空白讓學生一邊聽,一邊填寫,一邊模仿,既練習了口語聽力,也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後我用心參與聽課,評課,虛心向同行學習教學方法,博採眾長,提高教學水平.培養多種興趣愛好,到圖書館博覽羣書,不斷擴寬知識面,為教學資料注入新鮮血液.

2023年高中英語老師教學課堂反思 篇3

帶完兩屆高中畢業班,再接觸高一新教材,驀然回首,發現體驗頗深,這包括在教學上以及和學生的交流相處。總的來説,感受最深的兩點是:高中英語教學要一氣呵成,不能忽視其中任何一個環節;要注重與學生的交流,密切注意學生的思想變化。下面從教學和備課兩方面談談所積累的經驗和發現的不足。

1教學方面:

常規教學中求創新

注意高一年級與國中的銜接過渡

高一新學期伊始,我們透過入學考試瞭解學生大致水平,及時給學生彌補國中的缺漏知識。利用一月左右的時間從語言、詞彙、語法、句型等方面幫忙學生系統複習。儘快使學生適應了高中英語教學,具體做法是:培養學生課前預習、課後複習的良好學習習慣;堅持用英語授課,要求並鼓勵學生用英語思考問題、回答問題;根據大學聯考要求,從高一年級開始就培養學生的閲讀潛力,教會學生一些閲讀技巧,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另外,課後還加強了與學生接觸,儘快和學生熟悉起來。

二、高中英語教學要始終貫徹交際性原則,強化學生主體意識

“讓游泳者到水中去。”這是交際語言教學理論的思想核心。語言學家毛魯(KEMorrow)曾説過:“Tolearnit,doit…onlybypractisingmunicativeactivitiescanwelearntomunicate.”意思是,要學,就得實踐。貫徹交際性原則亦就是要把教學活化為實際,我的做法是:

1.建立“課前五分鐘會話“,培養課堂交際氛圍。如一進課堂我説:“It’snicetoseeyouagain./It’sfinetoday,isn’t/Howareyoutoday”星期一上課問:“Didyouhaveagoodtimeintheweekend”學生會作出不同的回答,引出更多的對話,從而到達交際的目的。

2.儘量堅持讓學生作dutyreport。這一做法國中就經常採用,然而到了高中我仍然堅持讓學生繼續做,實踐證明dutyreport是鍛鍊學生開口的好方法。具體是讓當天值日生在講台前向同學們介紹當天日期、天氣、出勤等狀況,也能夠讓他們講故事,並允許他們隨意挑選同學回答問題。

3.適當讓學生表演對話或課文資料。針對近期所學資料,佈置學生課後進行討論排練,然後再搬上課堂表演。

4.定期舉辦英語課外活動,如:聖誕節遊藝晚會。這些活動不僅僅能夠豐富學生第二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能充分調動學生開口參與交際的用心性。

5.每週一至週五晚上進行15分鐘的黃金背誦,每單元做一份雙語報,及時鞏固學生所學知識。

三、培養學生的自學潛力

只有透過輔導學生掌握一套科學的學習方法,並培養學生的自學潛力,才能使學生的學習用心性和主動性得以發揮。我的具體做法是:培養學生的預習潛力、各種方法掌握英語基本知識的潛力、學生自己整理所學知識的潛力。另外,自學潛力的提高還得益於學生課外超多的獨立的閲讀,於是高一我們就求學生人人儘量買本英漢詞典作為工具書,讓他們勤查字典。

2023年高中英語老師教學課堂反思 篇4

中學歷史學科是學生最不喜歡的課程之一,被視為“枯燥、沒意思的課”。我個人認為這除了教材過於龐雜、概括、枯燥之外,教師沒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激發和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是高中歷史教學成功開展的前提和基礎,它使學生有持久的學習積極性,為良好教學效果的達成提供保證。新課改中要求普通高中歷史課程能夠讓學生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脈絡,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發展學生的個性等。這些都要求歷史教師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向能力的培養者轉變,讓教師在新課改中探索新的教學策略、教學途徑和教學方式。無疑,反思性教學是達到這個目的的一個很好途徑。

一、反思性教學的內容

(一)課程理念反思

雖然,目前我們已經實施了新課程改革,但是在教師們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一般都會有一個定勢的思維。這種已有的定勢思維會深深的紮根於我們的習慣和經驗當中,如果仍然使用舊的教學思想來指導教學,那麼新課改的工作只能是“新瓶裝舊酒”。因此,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首先就必須對教學的理念進行反思。例如,在高中的新課程中就強調學生的主體性,而在實際的高中教學實踐中,我們往往更加關注教師的主導性,使得學生的主體性得不到充分的發揮。通過對新課改後高中歷史課程的反思,並且受到湖南衞視中“變形記”節目的啟發,我在高中的課堂中開展過一次“課堂變形記”的活動,即讓學生充當老師的角色,而老師充當學生的角色,這種“變形”的教學方式不僅給學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也給了他們鍛鍊的機會,對以後的教學有很好的幫助。

(二)備課環節反思

備課是教學活動中的首要環節。在高中歷史備課時,往往需要一個詳細的計劃,制訂這個計劃的過程就是一個反思的過程。在制訂這個計劃時,不能只按原有的經驗來制定,應該思考新課程與舊課程的區別,對同一個問題的敍述在兩種教材中有何區別?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區別?當然,以前的經驗並不就是棄之不用,在備課環節中,除了思考新舊教材中的不同之外,還應該思考在以往教學過程中所獲得的經驗。

(三)教學手段反思

教學手段是教學任務順利完成的保證。因此,教師必須對自己教學的方法和手段進行反思,並在實踐中加以改進。例如,目前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都比較喜歡使用多媒體,多媒體具備形象性、趣味性以及直觀性等特點,運用得當可以使得課堂更加形象生動。但是,在現實中,教師又往往走了另外的一個極端,比如:輕質量,而重數量;輕內容,而重形式;仍然不重視學生的主體性,由原來的“人灌”轉變成“機灌”等。反思這些不良的現象,歸根結底是忽視了教學中的有效性。所以,在多媒體課件製作時,應該反覆思考所用素材的典型性,是否具有説服力,是否有利於學生思維的開啟,如果不能,則應該寧缺毋濫。只有經過充分的反思,才能讓先進的教學手段真正為課堂服務。

二、反思性教學在歷史新課改中的實踐研究

高中歷史中的反思性教學並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回顧”,而是對教學過程中存在問題的思考、反省和探索。因此,反思性教學需要通過不斷的實踐,認證把握整個反思的教學過程。

(一)以發現問題為切入點

反思性教學以教學問題的發現為整個過程的切入點,這主要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1.反思性教學中的反思不應該是簡單地對自己教學情況的簡單回想,而應該帶着一種自我審視的心態來進行反思。

2.以科學的方式來解決對教學過程進行反省發現的問題,並努力尋求更好的方法來完成教學任務。這使得教師獲得了創造性思考指導解決問題的寶貴機會。因此,對每堂課都必須靜心思考。例如,在講授《鴉片戰爭》一課時,採用了《復興之路》(中央電視台專題片)中的其中三段插入到課件中,事實證明確實提高了學生的興趣。但同時對其中的一些問題我也進行了進一步的思考:在課堂上什麼時候放比較合適?放完之後可以提什麼問題?放多長時間,使得學生能夠有足夠的感性認識,同時不影響授課進度?對教學過程中提出問題是進行反思性教學第一步。

(二)以積極改進作為關鍵點

反思性教學的目標是優化課堂教學。教師進行教學反思的主要目標是改進教學。因此,教師在發現問題之後,就要對發現的問題進行反思,並對授課的方式進行相應的調整。在《鴉片戰爭》一課中,發現了上述的幾個問題之後,認識到了:視頻播放的時間應該合適,播放的內容應該與課堂相關等。在反思以後,對教學進行了如下的改進:在進行鴉片戰爭爆發背景的介紹之前,放了5分鐘的東西方形勢分析的視頻,一是讓學生更加直觀地分析了鴉片戰爭爆發時的國內外形勢,另外也營造了緊張的氣氛。同時在視頻觀看之前還要求學生回答以下問題:在19世紀,從英國出發必須經過4個月才能抵達中國,為什麼相距如此遠的兩個國家會爆發戰爭呢?有了視頻作為直觀的感受,經過稍微整理,學生就可以從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來進行思考。

(三)以有效實踐為落腳點

教師是反思性教學的主體,要求教師對教學實踐活動進行客觀的反思之後,形成一個效率更高的方案再進行下一次的課堂教學。因此,反思型的教師與操作型的教師存在着較大的區別,操作型的教師喜歡問“怎麼樣”,只關心教學的結果,而反思型的教師則更加關心“為什麼”,試圖找出教學過程中的成功點和失敗點。反思性教學要求教師能讓學生帶着問題走出課堂,例如在《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一課中,開始只是着重對基礎知識的介紹,但是忽略了其中一些隱性問題的挖掘,經過反思後,我給學生留下了以下的問題:

在《機器、自然力和科學應用》中,馬克思就説過:“火藥、指南針、印刷術是預告資本主義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其中火藥粉碎了騎士階層;指南針引導人們走向世界,建立眾多的殖民地;印刷術加快了知識的傳播。”那麼,為什麼中國的四大發明給歐洲國家資產階級的發展帶去如此大的推動作用,而中國本土的資產階級發展卻如此緩慢呢?這樣既可以開拓學生的思維,又有效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四)以堅持不懈為基本點

反思性教學是一個長期實踐的過程,通過教師不斷對課堂教學的反思,來改善自身教學行為。因此,要想達到預期的效果,就不是短期內就能見效的問題,需要長期不斷地堅持,反思性教學就是一個發現問題—思考—調整—實踐—發現問題不斷循環的過程。只有經過長期的堅持,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結束語

在新課程改革中要求學生“會學”,“會學”是要求學生能夠獨立思考,因此,學生的“會學”離不開教師的“會教”。“反思性教學”就是在此背景下走進了高中歷史教堂,為了更好地研究反思性教學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應用,本文首先對反思性教學的內容進行了介紹,然後依據作者多年高中歷史教學的經驗,對反思性教學在高中歷史課程中應用的具體方式進行了思考。

常言道:“教無定法”。在新課改中,並不是反思性教學就是萬能的,本文只是以反思性教學為例研究新課改下的高中歷史教學,以期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2023年高中英語老師教學課堂反思 篇5

《雷雨》這篇課文以簡煉的語言,形象地描繪了一幅夏日雷雨圖。全文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順序,清晰地展開陳述,三部分特徵鮮明,寫景細緻逼真,引人入勝。激起了學生對大自然的深刻體驗,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熱愛自然的熱情。

一、聯繫生活,激發興趣

雷雨是在夏季時經常見到的自然現象。課始,先讓學生談談見到的雷雨前的景象。有的説會打雷,很讓人害怕;有的説還有閃電;有的説天氣會很悶,讓人喘不過氣來;有的説大風會突然刮來,雨點兒落下來時常常讓人躲閃不及……看來,學生的生活經驗還是很豐富的,我趁機引入了課文,學生的興致很濃。

二、品詞析句,指導朗讀

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後,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品詞析句。如理解句子:“滿天的烏雲,黑沉沉地壓下來。”充分利用課本插圖:畫面上厚厚的黑雲籠罩着整個天空,天色十分昏暗。讓學生感受雷雨前的自然現象的變化。並設計以下問題引導學生品詞析句:

1、“滿天”是什麼意思?

2、“黑沉沉”寫出了烏雲怎麼樣的變化?

3、“壓”字説明當時的雲層怎麼樣?黑沉沉的烏雲向你直壓過來,你感到怎樣?在引導學生理解“蜘蛛從網上垂下來,逃走了”這個句子時,“垂”字的意思比較抽象。若以詞解詞照字典上的註釋解釋一下,學生是似懂非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領會“垂”字的意思,我在黑板上演示了一下(一隻蜘蛛從網上順着絲垂下來),讓學生認真觀察。學生一看就明白,不必再用過多的語言做許多無謂的解釋。

三、創設情境,觀察想象

“雨停了。太陽出來了。一條彩虹掛在天空。蟬叫了,蜘蛛又坐在網上。池塘裏的水滿了,青蛙也叫起來了。”雷雨後的自然界是一幅非常美麗的畫卷,為營造美的氛圍,聽着教師的導語,欣賞雨後的自然界美景:雨過天晴,萬物經過大雨的洗刷,一切變得那麼清新。花兒開了,小鳥在枝頭唱起歌兒……雨後的景色真美啊!我相機展開想象能力的訓練,引導學生一邊看圖。一邊想象:蟬在説些什麼呢?蜘蛛在幹什麼呢?青蛙在幹什麼呢……

學生:蟬説:我終於又可以唱歌了。

學生:蜘蛛剛才肯定是忙壞了?

師:為什麼呀?

生:因為它的網被雷雨打壞了,雨停了,它肯定要先修網。

生:對,剛才的網被雨打破了,説明它的網不夠牢固,現在它肯定要修一張更牢固的網。

師:瞧,蜘蛛又坐在網上了,它在網上幹嘛呢?

生:它先修網,然後坐在網上看雨後的風景呢!

生:它坐在網上看美麗的彩虹呢!(大家都笑了)

師:你可真會聯繫上下文來想象。(因為上文説到:一條彩虹掛在天空。)

生:它肯定在聽青蛙們唱歌呢!

生:青蛙們……

這是課末的一段小插曲。因為時間比較充裕,所以我讓學生充分想象。肯定是覺得在課堂的朗讀還不夠盡興,所以還要在説話時PK一下。學生都想展現自己不同的想法,越説越想説,在課堂上難得見到這樣的情況。我想,肯定是今天的課堂氛圍比較輕鬆吧,讓孩子們思維之花在課堂上盛開了。

2023年高中英語老師教學課堂反思 篇6

(一)xx老師的課後反思

週一張主任告訴我,這次讓我講規範月之後的校級公開課,感覺很榮幸。於是,經過再三思考決定講《江南的冬景》,之後又進行了兩天的精心備課和馬老師的細心指導,我在上這堂課時,進程還是比較順利,學生配合得也很好。所以這節課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和好評。

先談一談這次講課的成功之處吧。

首先,課堂的結構安排為:整體感知找出具體描繪江南冬景段落——重點鑑賞品味三幅冬景畫面——總結寫景方法。

其次,把學生當做課堂活動的主體,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用心性。這節課主要是讓學生透過討論,交流找出自己最喜歡的一副江南的冬景,並且説明自己喜歡的理由;而且讓學生進行美讀自己最喜歡的段落。這樣讓學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個性,並且也活躍了課堂。

第三,教師適當的範讀,給學生以示範,並且能透過聲音把學生帶到江南那充滿詩情畫意的冬景中,讓學生真切的體會到江南冬景的魅力,進而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情感,到達了很好的效果,也得到了聽課老師的一致好評。因此,我覺得以後教學過程中教師的範讀還是必要的。

這節課也有一些不令人滿意的地方:

第一,對學生牽的太厲害,控制性強。由於是示範課,所以這節為了不讓學生出太多的差錯,所以我給學生引導的有點多,讓學生緊緊圍繞我設計的題目進行思考,所以我對這節課上學生的生成不是很滿意。

第二,在賞析江南的雪景時,講的有點多,因為那裏引用了超多的詩句,是一個教學的難點,學生有點讀不懂,所以有一些東西直接是我拋給學生的。因此,我感覺如果讓學生課前就引導他們去對難點進行充分的預習,有可能這個地方是這節課最出彩的地方,所以,課前就應有針對的引導學生,這樣課堂上才會有更好的生成。

第三,這節課我設計的題目大多都是開放性的,但是還有時提到一些封閉式的提問,我覺得這一點就應避免。

第四,課堂上對學生的評價不夠。高一學生其實內心還是比較稚嫩,期望受到鼓勵。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對學生的表現及時評價,給學生成功感,有自信感。這樣就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比如,學生能從文中找出詞語來回答問題,能夠表揚他,“他能從文中找出詞語來概括,做的很好;有的學生還能談自己的感受,能夠評價,“他不僅僅能找出關鍵詞,而且能加入自己的理解,水平很高”,等等。

第五,教學無止境,馬老師評課時提到上課的最高境界,就是能這讓這節課自然地推進而看不到雕琢的痕跡,而我這節課很顯然能讓聽課老師聽出這是一節進行了一些雕琢的課堂。我離這一要求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總之,在新課程理念的學習上,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並且也要在平時的教學中不斷反思,才能使自己成為真正好處上的用新理念武裝的教師。

(二)組內老師的評價

組內老師的評價

一級部的老師評價:

優點:

1.有激情,導入語言乾淨利索。

2.方法得當,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用心性。

3.賞析到位,示範朗讀做到很好。

缺點:用課件給人感覺影響了課堂的連貫性

二級部的評價:

優點:

1.大膽取捨,重點突出

2.結構設置合理,整體感知環節概括全面,用問題帶動學生的學習和思考,那裏體現了課堂的高效。

3.鑑賞品味環節,分析到位,挖掘深刻,而且對學生進行範讀,到達了很好的效果。

缺點:

應對學生,有時候不能耐心等待學生回答,出現代言的現象。——馬老師

三老師的作文指導課《引教材之水,成秀麗篇章》

(一)xx老師的設計思想:

本堂課為寫作指導課,關於寫作教學,得益於馬老師歷來所倡導的讀寫一體化教學思想,平時的教學中,我一向在對這個課題進行着自己的思考和實踐中的嘗試。接手此刻所任教的兩個班級之後,我越來越發現學生作文狀況很不理想,所存在的問題也因人而異,有的是缺素材,有的是不懂文章的結構佈局,還有的是語言枯竭……總之,形形色色,我甚至找不到從哪裏下手搞突破,這一次講課,處於必修五課文剛剛講完,《唐詩宋詞選修》還沒開課的間隙裏,突發奇想,我選取了“引教材之水,成秀麗篇章”這個課題,目的在於,做好授課銜接的前提下,嘗試用教材去解決學生在寫作方面所存在的五花八門的問題。

設計這一課的教學模式是:引導——探究——歸納總結——訓練提高式。

本堂課由曾冬的一則《唐詩素描》導入,藉助於大學聯考優秀作文語段和我班學生自己的優秀習作,最終歸納總結出六條教材借鑑、作文訓練途徑,即:

1、直接從教材中摘錄優美的語句、語段加以巧妙運用

2、從教材中尋找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加以整合,用於豐富作文資料。

3、深入把握一篇教材文本,一個人物,一個事件,進行多角度解讀

4、依據多篇文本就同一個角度進行歸納整理

(二)組內老師的評價

xx老師:

1.這節課為寫作開闢了一條完整清晰的思路;

2.這節寫作課視角獨特,實用性強;

3.教師的積澱起了很大的作用。

xx老師:

4.寫作課題選的很好,學生很需要。

5.課堂很實用,學生很受用,對下階段《唐詩宋詞選修》很有幫忙。

6.聯繫大學聯考,學生對大學聯考作文有了相對清晰的認識。

7.“記錄我們的精彩”:據我所知,王老師有蒐集、記錄學生作文片段的習慣,足以看出她在教學上的用心。

xx老師:

8.材料選取很用心,尤其課堂一開始的一篇《遊子吟》使課堂教學充滿詩意和温情。

9.引導與訓練相結合,課堂容量大,又具有較強的實用性。

10.教師指導到位,語言乾淨,歸納、總結及時。

xx老師:

11.思路清晰,引導到位,學練結合,循序漸進。

12.寫作大話題,課堂小切入,化難為易,用具體的例子帶動學生,化抽象為具體,學生易於也樂於理解。

13.課堂流程採用歸納演繹法,先了解,再歸納演繹,發散訓練,環環相扣,層層遞進。

14.積累、保存學生寫作成果,對學生寫作用心性無疑會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xx老師:

15.選題頗見匠心,可謂“從課本中來,發散到課堂之外。2、教學思路設計上,每一環都有小結,最後又有一總結,重點突出,思路清晰,學生易於理解把握。

16.引學生習作入課的做法,對學生的激勵鼓勵效用很大。

xx老師:

17.教態自然大方,面帶微笑,有親和力。

18.課堂以學生為主,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用心性、創造性。

19.充分利用課內資源,以課內源頭進行挖掘,調動學生的寫作靈感,效果很好。

xx老師:

20.課堂環節疏密有致,針對性訓練與知識運用聯繫密切。

21.課堂活躍,學生反映較好。

22.課堂重點突出,目標達成度高。

xx老師:

颱風、教態很好,導入很有創意,課堂環環相扣,印象最深的是引學生習作入課的做法,很用心,對學生的激勵鼓勵效用很大。

xx老師:

23.對作文王老師積累了很多的素材,對寫作王老師都有着比較深入的研究,聽課本身就是抱着學習的態度去的,很有收穫;

24.設計很新穎,展示與練習相得益彰,課件製作很漂亮

25.在學生參與方面,王老師很好的展示了她極富親和力的一面,很好的調動了起來。

26.對於輕易不願涉及的作文老大難,王老師坦然應對,並且以很巧妙的形式加以呈現。

xx老師:

27.選題創意很好,課堂環環相扣,及時點評總結,實用性很強。

xx老師:

28.對於作文教學,語文老師大都有過借鑑教材的想法,但是,真正的構成系統,納入課堂的並不多,能在短短的兩天時間裏,準備出這樣的一節課,我想更多的就應是源於平時深厚的積澱,教學的用心也由此可見一斑。

29.這節課教學思路設計,從課前《遊子吟》歌曲的播放,直至課堂結束,設計都頗見匠心,每一環都有小結,最後又有一總結,重點突出,思路清晰,學生易於理解把握。

xx老師:

30.引用教材成秀麗文章,給學生有效的寫作指導。

31.教學中運用學生自己的寫作片段激發學生興趣,給學生鼓勵和動力,給學生以鼓勵和動力。

32.學生在課堂上用心思考,動筆寫作,師生互動融洽,知識生成目標達成,課堂環節緊湊,讀寫結合,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

33.探討之處:司馬遷與屈原的寫作材料太老套,難以吸引閲卷老師的眼球,能否用其他材料作為切入點進行訓練。

xx老師:

34.課堂設計較好,從寫作層面上引導學生從教材中獲得更多的東西。

35.教態、颱風較之從前又有了新的提高,從容自然,教學語言簡練乾脆。

36.小問題提示:學生課堂回答完畢忘記及時請坐,語言儘管簡潔乾脆,但類似於“能夠吧”“行不行”等表商量語氣的詞語更多的時候被視為課堂無效語言,課堂上,教師的語言應具有充分的肯定或否定。另外,個別字音不太準確,兒化音很重,普通話發音呈下降趨勢。某些肢體語言不太妥當。

2023年高中英語老師教學課堂反思 篇7

我省全面實施新課程,新課標,高中歷史教學能否實施新課程的理念、精神?如何評價?如何實施?作為一名歷史教師,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相信將來我的工作任務更重,挑戰更多。努力學習,深入鑽研尋求對策及今後的努力方向是我目前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一、以新的教學方法和思路去教學

針對普及高中教育時期學生的認知特點,首先將教材內容的問題化。要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成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需要將教材問題化。我準備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操作:把教材內容變成問題的“鏈接”;引導學生憑藉自己的努力(嘗試探索、合作等)一個個地進行問題求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起學生的問題意識,並生成更多、更深層的問題。其次將教材內容結構化。我要儘可能地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結構,而不能“見樹不見林”。學生的認識結構是有良好的知識結構轉化而來的,因此在教某部分知識時,要注意“瞻前顧後”和“左顧右盼”。要實現教材結構化,我既可以提出教材內容的“綱要信號”,也可以利用“先行組織者”,還可以指導學生自己結合相關知識構建知識系統框架。 二、正確處理內容和形式之間的關係

過去一學年來,教學時,我注意利用一個簡單的道理,或者一個知識點引出一個知識串,形成一個知識網,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就需要在教學中正確處理內容與形式的關係。首先,我要選取那些最實用,具有説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選擇的典型材料、事例真實可信,能夠逐步展開並深化和昇華主題,增強表達效果。其次,採取生動活潑,學生可以接受的學習方法和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因素,使他們樂學愛聽。

三、常規教育教學中的“困惑”變成問題

在學科教學、師生交往中有很多“困惑”。如“我反覆講了好幾遍他為什麼還不會?”、“為什麼學習不好的學生學習習慣都差?”、“為什麼學生對涉及理論聯繫實際的問題普遍感到困難?”等等,面對這些“困惑”我們只是説説議議,很少去深入地探究這些困惑背後的真實原因,也就是説我們缺少問題意識。我準備在新學期將問題細化,注重平時積累,着手解決,具體成文。

四、結合學生的實際,將知識整合。

在教學中,我往往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針對學生的實際能力,將課本知識重新組織,整合,使學生思路清晰,通俗易懂,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最好的教學就是適應於自己,又適合學生的教學,它既有利於學生素質提高,又有利於學生分數提高的教學。

總之,社會在發展變化,教師也應改變教學觀念,充分認識新課改的重要性,努力設計好教學內容,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創新人才,以適應社會的需要。

2023年高中英語老師教學課堂反思 篇8

語文在大學聯考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為重要。但是,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有的學生把語文打入“冷宮”,認為語文可學可不學,即使學得再認真,在大學聯考中也考不到數理化那樣的高分;有的學生迫於大學聯考和老師的壓力,對語文只是應付老師,從不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學習始終處於被動狀態;還有的學生投機取巧,認為大學聯考語文不考課本,試題全部來自課外,大搞題海戰術,企圖能夠“碰”上大學聯考試題……那麼,如何改變現狀,增加學生的學語文興趣,切實有效的提高學生語文的成績呢?現在我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對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並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首先,從教師教學實踐中,找出弊端。

1.語文培養模式單一。

中國小的語文教學,偏離了語言教學的正確方向,使學生陷入了純知識的記憶。學生在學了許多年語文後,聽説讀寫的能力得不到明顯的提高。從國中進入高中的學生,普遍存在語文基礎知識薄弱的現象,由於九年級的會考使許多國中語文教學在應試的束縛中,熱衷於大量的詞、句、篇的所謂“基本知識訓練”,迫使學生陷入漫無邊際的題海中,僅囿於語文課本中應試知識的重複演練,死記硬背,看似“雙基”知識訓練,而實際效果卻降低了學生的語文能力。造成有的學生語法混亂,表達不清,錯字、別字成堆,標點符號亂用等,有的甚至連最基本的句子成分都不清楚,這樣,對學生閲讀理解和寫作訓練就有明顯影響。

2.課堂活動空洞熱鬧

在新課程實施中,有些教師片面理解新課改關於發揮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的教學理念,片面地追求課堂教學的表面熱鬧和活躍。於是,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出現了一片“生機勃勃”、“熱鬧繁榮”的景象:演講、小品、表演、辯論會……層出不窮的授課方式,讓語文課有了盎然生機,但學生們在熱鬧的課堂中卻收效甚微。

這是一種為追求課堂氣氛,用“牧羊式”取代“填鴨式”的課堂活動。傳統的教學活動,只是教師把教材的內容以“填鴨式”的方法傳授給學生,課堂上師生雙邊活動是被動的、消極的、靜態的。“填鴨式”明顯束縛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思維,忽視了學生主體經驗和個體感悟。為了改變“填鴨式”教學,許多語文教師便採用了“活動式”的教學形式課堂上教師一味追求讓學生或分組討論,或交流情感,或表演角色,而把自己僅僅作為一名“旁觀者”或其中的“一員”,導致討論交流的泛化、膚淺化。事實上,這種“牧羊式”教學片面誇大了學生的自主性和自控力,語文教學處於放任自流狀態,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缺乏有效的課堂交往,學生不僅不能有效地接受信息、掌握知識、創新思維,活動能力也難以得到糾正和發展。

3.大語文化現象嚴重

當前語文課堂上,教師們比較重視人文精神,但同時又有弱化工具性的傾向。不注重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對課文內容匆匆帶過,字詞難點都沒理解清楚,就跨過課文做了許多引申和發揮,做些思想教育與“精神培養”的工作,好像教學中涉及“雙基”就不是在搞新課程,僅把目光聚焦於“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光環上。輕了文本的解讀,輕了必要的雙基,學生學了十幾年的語文,連基本的語言問題都過不了關,語文教學更是成了鏡中花,水中月。

使用多媒體不當也是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之一。不少教師喜歡藉助多媒體進行教學。然而,大量的教學實踐表明,音像手段運用於語文課堂,如果控制不當就會成為干擾因素。許多語文課上,幻燈片、動畫代替學生的朗讀、分析、理解,而不注重引導學生去仔細品味課文的語言文字。學生看看錄象、聽聽音樂、談談感想,似乎“有聲有色”,熱熱鬧鬧,但過後卻猶如過眼雲煙,對課文內容一知半解。重要原因在於:語文課是語言實踐課,這個本質特徵要求一切教學手段都必須以語言活動為主體,以語言為中心,而不是相反。脱離了語言教學的目的,語文教學也就失去了應有的意義和功能。

由此看來,不當的課堂教學挫敗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其次,從學生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1、認識的偏差

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説、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們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閲讀、一次一次説話的練習、一個一個片斷的寫作,嫌麻煩就不行。而有些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這一特點缺乏充分的認識,認為上課聽聽、課後做做練習就可以提高,從不注意觀察生活,從不讀課外讀物,從不多寫一篇文章。抱着這樣的認識學習語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把語文學習僅侷限於課內是不行的。近幾年來,為有利於對考生能力的測試和人才的選拔,大學聯考命題材料幾乎全部取自課外,有些教師和學生便認為課本對大學聯考已經沒有作用,於是,本來就有投機心理的學生對複習資料倍加青睞,卻把語文課本束之高閣。殊不知,“教材是個例子”(葉聖陶先生語),大學聯考試題與教材的關係是“流”與“源”的關係,正所謂“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

2、學生自我調適能力不強。學生偏科,重理輕文,則主要是因為理科的題目透明度高,答案標準,成就感強,而文科的題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時間做了,也不知對否。特別是寫作類題目,有時是絞盡腦汁、搜腸刮肚寫出來的,自認為不錯,常常因偏題等原因被老師判為不及格。與其這樣吃力不討好,還不如去解理科題目,“解題目多帶勁,解出一道難題多夠刺激”。就是喜歡文科的同學也寧可花時間在政治、歷史上,因為這些學科投入少,見效快,在這種心態下,一些本來對語文感興趣、語文學得較好的學生對語文學習也失去了熱情。再加上高三複習階段,各科老師都感到課時緊,任務重,往往通過發資料、做作業的方式擠學生的課餘時間,真是“無邊作業蕭蕭下,不盡資料滾滾來”,學生的課外時間都忙於完成這些需要上交的書面作業,不知不覺就把“語文學習要多讀書”這些無需上交的“軟作業”拋到九霄雲外了。

最後,找到行之有效的好辦法

1.抓住關鍵,從教師教學入手,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採用學生感興趣的,熟悉的形式巧妙的引入課堂。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比如,講解詩歌鑑賞課時,我先從分析《月滿西樓》,《但願人長久》這些流行歌曲的美妙之處開始,引起學生的嚮往,再講解詩歌鑑賞知識,學生學習的效果便很好。如在講寫作人物描寫時,引入《小芳》的歌詞:“村裏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美麗又善良,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辮子粗又長……”指明具體的動作,肖像等描寫就會讓文章生動。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輕鬆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複習語文的興趣。“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為“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

2.必須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為主動。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課堂上有自主的學習與思考的時間與空間,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比如每節課在課堂上我都讓一兩個學生上台發言演講,然後再請一兩個學生上台針對同學演講發言,發表評價。還有在自讀課文的教學中,儘量以問題形式讓學生充分討論,共同解決。這樣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有主體參與的感覺,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充滿着活躍的氣氛,個個踴躍討論,積極發言。但在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讓學生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閲讀分析的方法要領,改變舊的學習狀態,不是被動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而是主動地掌握和運用知識。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説的“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學生只要掌握了科學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才能融會貫通,終身受益。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為主動的學習方式,是提高高中學生語文素質的基礎。

3.培養學生的幾個小習慣。

其一,記的習慣。掌握科學的記憶習慣。科學的記憶方式,無論是聯想法,還是其他,記住一條,適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把記憶和時間聯繫起來,考試要在一定的時間內,其實生命的基本單位不是時間嗎?一定把學習任務和時間聯繫起來,而且要及時複習,語文不是短時間能出成績的,但是不要以為一次的好成績,就忘乎所以。

其二,愛讀書的習慣。讀中外名著或偉人傳記,不要以為名著就是買來放在那裏看封面的,而偉人傳記,則體現了語文的人文性特點,舊時的説法文以載道是之。培養健全的人格,而且學生那個年齡可塑性大,偉人的感染力、教育力,學生與大師為伍、與偉人為伍的時候,很多教育盡在不言中,一旦形成習慣,學生會終生受益。看看那些在各行各業取得成就的人,讀的書,或者受某一個人的影響,都是一些小事情。欲成大事,必先做好小事。從應試來説,也有其現實意義吧。俗話説,手中有糧,心裏不慌,可能對於今天沒有捱過餓的孩子來説,是有點難理解了。看看大學聯考的滿分作文,多少在用舊的材料,所謂新瓶裝老酒。

其三,動手的習慣:就是寫的習慣。很多的學生背誦了不少,口中的話滔滔不絕如綿綿的江水,可是寫得時候卻如擠牙膏一般,巧婦有米不會“炊”,這不是找餓嗎?平常就寫寫日記,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通過日記可以看出一個學生很多方面的問題。不要以為大作家都了不起,其實還不是都寫出來的,真正的文章不是比技巧,看看那些歷史上的狀元,留下了幾篇讓你記住的文章啊。可能在中國小的時候特別羨慕文章語言等方面的技巧。不要一味追求那個。可以寫寫帶有哲理性的話語啊,這個對現在的學生很簡單了,誰沒有個思想啊,尤其是青春期的男生女生。以前叫“代溝”,現在叫“憤青”,其實這正是我們的“優點”啊,正如毛主席説的,恰同學少年。可不要貪玩啊,呵呵,狗尾續貂了。其次,固定的八股文章格式,相信你練練,也會熟能生巧的。

其四,向別人學習的習慣:善於向別人學,甚至要會“偷”學啊,三人行,必有我師。此言甚之。那個人都有你學習的地方,而且一般語文好的同學都有點才,其實大家回憶一下自己從語文老師那裏學來了什麼。到底思考一下,學到了什麼?你是不是突然發現沒有啊,其實在語文老師當中流行這樣一句話:語文好的同學不是教出來的。雖然這句話值得商榷,但是也説明了語文的學習不像數理化那樣過多的依賴老師,可是當我們會過頭來看看的時候,還真有幾分道理。但是別忘記了本段中的第一句話。水平再凹(音wa,山東方言,低的意思),也有比你高的地方。最起碼他能給你一個指導啊。終身學習的好習慣也要有的,現今的競爭,讓我們不再有“鐵飯碗”了,而從實際來説也是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其五,懷疑,好問的習慣。老師幾乎都特別喜歡好問的學生,而這恰恰是一些同學的“壞習慣”啊,不要擔心你給他難堪。改編一個笑話,為什麼嘴在耳朵前面啊,就是讓你問的,讓耳朵在後面好好聽的

4.注重語文的漸進性,通過設置階段目標,帶給學生成功的喜悦。信心是人們完成任何一項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信心對於高三學生更為重要。高三學生考試頻繁,情緒波動大,一旦哪門學科有兩次考試“滑坡”,馬上就自暴自棄,這時,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改善學生作為學習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從簡單問題開始,如注音、改錯別字、找反義成語、名句默寫等,容易得分,甚至容易得滿分,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極大的增強。再逐步過渡到現代文閲讀、詩歌鑑賞、作文等難點上。使大部分學生排除了畏懼心理,從而,提高成績。這樣學生在階段學習中有了收穫感、成就感,嚐到了學習的甜頭,他們學習語文的胃口就會增加。

2023年高中英語老師教學課堂反思 篇9

對青年教師來説,開一節公開課,如同完成一次蜕變,累掉一層皮,有着刻骨銘心的陣痛,但換來的是突飛猛進的專業成長。可以説,公開課是青年教師培訓的有效途徑,是名師培養的搖籃。下面,我將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所見所聞為基礎,從如何看待英語公開課、課前如何備課、課中如何實施、課後如何總結等四個方面,來跟大家談一談如何開設英語公開課。

一、理性看待公開課

當前對公開課的定位有點錯位和異化,在一些教育行政領導和教師眼裏,英語公開課是“面子工程”,它所代表的是一個學校,甚至是一個地區的英語整體教學水平,容不得有半點差錯。

對於上課教師來説,公開課是一個嶄露頭角、獲得關注、贏得榮譽的好機會。於是就有個別上課教師想借公開課一鳴驚人,畢其功於一役,成為“一課成名天下知”的教育明星。

在這種背景下,公開課已不是教師個人的教學或教研行為,而是一場經過反覆演練、精雕細琢的“樣板戲”,凝聚了當地專家、教學同行的集體智慧,體現着學校和當地行政領導的教育意志,教師和學生早被淪落為逢場作戲的演員。但是,作為青年英語教師,我們要對公開課要有客觀理性的認知。

1.正確定位,凸出研究意識。

雖然教育界對五花八門、精心包裝的公開課提出強烈質疑,褒貶不一,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公開課作為評價和提高教師教學基本功的一個高效平台,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是無法替代的,很多青年教師正是汲取着公開課的營養,迅速成長起來的。

公開課具有展示和研究的雙重性質,既可以用來賽課評獎,展示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也可作為一種研討方式,用以同行之間切磋教學技藝,後者更有利於青年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那種過分強調公開課的展示選拔性質的風氣和做法,肯定會誘導和強化教師的外在動機,是造成公開課形式化、表演化和作秀的重要原因。我們要認識到,公開課的主要功能是探討教學規律,研究教學方法,推廣教學經驗,提升教學質量。

青年英語教師要爭取多上研討課,強化對課堂的研究意識,彰顯個性探索;另外一方面,也呼籲公開課的主辦部門要淡化評估職能,不要把公開的課堂作為優秀教師選拔賽的舞台,作為考察教學的唯一依據,否則公開課就會流於形式,背離課堂教學研究的本身價值。

2.求真務實,體現教學本色。

公開課應該是教師平時教學智慧的一種凝練和提煉,而當前的公開課要麼太注重包裝,胭脂味太濃;要麼過於追求盡善盡美,教學環節做到滴水不漏,其中的一些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繡腿”,很難被移植到日常教學實踐中去。

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注重公開課與平時課的關聯,以自己的平時教學經驗和能力為基礎。如果公開課設計與平時的教學差異太大,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上課教師也是很難“表演”到位的。因此,青年英語教師要樹立“只有注重平時教學智慧和經驗的積累,才能上好公開課”的觀念。

一節好課應該具有原生態的特徵。真實的課,就應該有缺憾,課堂教學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沒有問題。只有正視問題,才能迴歸到教學的本真。唯有真實,課堂教學研究才能得出科學可信的結論。

3.積極主動,珍惜開課機會。

一項調查顯示[1],教齡(1—3年)與教齡(4—6年)上過公開課的人數要遠遠少於教齡(7—18年)和教齡(19—30年)的教師。青年教師上公開課機會不多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其一、讓某位教師上公開課,是學校對他的一種認可。經驗豐富、教學效果好的老教師往往會獲得更多機會,而年輕教師上公開課的機會就相對較少。

其二、“只許成功,不許失敗”,這條關於公開課評價標準的潛規則,讓不少青年老師擔心上課失敗而給自己和學校蒙羞,從而對公開課望而卻步。

如果把公開課的主要功能定位於展示,讓經驗豐富的教師上公開課自然是合清合理的。但考慮到公開課具有更為重要的研究功能,則應該給年輕教師更多的鍛鍊機會。因為年輕教師正處於探索和嘗新階段,具有更強的發展動機,上公開課對於他們的專業發展起步更為重要。

名師的公開課要偏重它的示範、宣傳和學習功能,而年輕教師的公開課則重在研討和促進其專業發展。建議公開課主辦單位要合理設置這兩類公開課,並適當向年輕教師傾斜。另外,青年英語教師也要不怕苦不拍累,積極主動承擔公開課,不論公開課的級別是高是低,都要高質量高標準完成開課任務,絕不推諉。

二、做好課前的備課工作

時間緊,任務重,寢食難安是所有老師在公開課之前的共同感受。對於開課經驗鮮少的青年教師來説,更是一個嚴峻的考驗。我們要學會冷靜思考,有條不紊的安排好公開課之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1.調節情緒,保持適度焦慮。

因為要把自己暴露在公眾視線中,所以在面對公開課任務時,很多教師都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焦慮,如緊張、憂慮、恐懼、猶豫等。這是一種自然反應狀態,是教師自律性和責任心的表現。

每個人面臨重要任務時,都會有焦慮、恐懼的情緒出現,它源自個體正常、成熟的自我意識。心理學研究表明,適度的焦慮可以有助於上課教師保持適度興奮度,提高注意力和反應速度,激發身體潛能,從而更好地完成教學活動。

當然,焦慮也不能過度,否則,帶來的只是恐懼害怕、心煩意亂和士氣低落。焦慮就像是一根橡皮筋,如果拉得太緊,它會斷掉;如果拉得不夠緊,張力又得不到最大限度的發揮。要做好公開課的準備工作,我們就要學會找到平衡點,保持適度焦慮。

2.獨闢蹊徑,選準新切入點。

當前,公開課的授課內容有點固化,大部分老師都喜歡開設課文閲讀教學的課型;教學方法也老套,千人一面,不外乎讓學生略讀和掃讀,回答幾個問題,做一些TrueorFalse的練習,沒有新的突破。

如果有機會自選上課內容,我建議青年英語教師可以大膽嘗試,去探索一些無人問津的教學內容。例如,在我市課堂教學改革經驗交流活動中,一位青年老師敢為人先,選擇了無人問津的課文語言知識作為教學內容。通常情況下,老師都會迴避語言知識,原因是這種課型一般都以講解和機械操練為主,很難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課堂氣氛易顯得沉悶。

但是,這節公開課由於教學內容選擇大膽和教學設計新穎,而出奇制勝。本堂課中所採用的語言知識語境化教學方式,受到聽課專家和老師的一致好評,以至於在本次活動過後,該上課老師還多次受邀到其他中學展示。應該説,這節課有着巨大的研究價值,同一個石頭激起千層浪,激起我市英語教師對語言知識教學的的積極思考和激烈辯論。

學校或教研單位在安排公開課的教學內容時,要統籌兼顧,做到有系統性和延續性。例如,蘇州市現在提倡一種單元系列公開課,即把某個單元的教學內容分成多個課時,分別由不同的老師來授課,這些課受同一個話題所統領,前後之間互相銜接,較好的呈現了單元教學的全貌和不同課時之間的關聯性,這種系列公開課非常有利於青年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3.彰顯個性,汲取集體智慧。

公開課,一定要有值得“公開”的內容,要有上課教師的獨立思考,有讓人眼前一亮的原創思想,不能是平時課堂的簡單重複或再現。教師也不能逢場作戲,只會演繹現成的“教案劇本”。

教師在備課時,最好自己先獨立思考,再去參考網絡資源,或聽取集體備課的意見。在整合資源和徵求意見時,要懂得取捨,最漂亮的未必就是最好的,要挑選最適合自己教學風格的。否則,就容易出現以下三種大煞風景的失敗課型。

一是,“撞衫課”。在同題異構觀摩課活動中,常有一些上課老師的教學步驟存在雷同,甚至連圖片和問題都一模一樣。本來是相同的課題,由不同的老師從不同角度來解讀,結果變成“同題同構”,弄得聽課教師一片譁然,不知道是誰抄襲誰的。課後一問才得知,他們參照了同一個網絡資源。道理很簡單,你能輕易找的資源,別人也可以不費力氣的搜索到。

二是,“雜燴課”。在一些不恰當的集體備課中,年青教師由於人微言輕,言論主張不受到重視,被晾在一邊;到底採取什麼樣的教學設計,全部由資深教師説了算,你一言我一語,拼湊而成。這些主意單個看都很漂亮,但是它們之間沒有統一的靈魂主宰,無論怎麼看都彆扭。這就好比用多個女明星最美的五官,拼湊成一張臉,那麼這張臉不但不漂亮,而且多半不協調。這種集體備課方式不可取,它扼殺了執教者的個性與創造性,執教者早就淪為一個照本宣科的傳聲筒。

三是,“模仿秀”。有的上課老師採取“拿來主義”,對照着名師現成的經典課堂案例,一筆一劃的學着做。但是,由於上課教師的教學風格與名師的教案不相吻合,看起來像一個本來適合休閒穿茄克衫的人,結果穿上了一件筆挺的西裝,那麼怪異。或者由於上課教師個人能力有限,無法駕馭如此高深的教案,看起來好似一個小子,穿着尺碼大一號的衣服,那麼彆扭。

4.挖掘資源,精心製作設計

對於一個教學主題,我們常能蒐集到一大堆相關資料。這就需要上課教師獨具慧眼,篩選出最切題的材料,刪繁就簡,必要時,甚至要忍痛割愛。“課堂不是筐,什麼東西都往裏面裝。”我們要明白這一點,否則會造成材料堆積,學生得到的只是視覺和聽覺上的狂轟濫炸,一節課目不暇接,看得眼花繚亂,卻喪失了思考的空間和時間。

面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課程資源,我們要學會量體裁衣,設置與之相匹配的教學活動:有些材料適合於討論分析,有的適合角色扮演,有的適合觀看影視作品,有的適合於欣賞感悟。所選擇的教學活動還要符合上課班級學生的特點,有的班級善於表演,有的班級樂於思辨,這些都是上課教師要考慮的因素。活動設計要追求有效性,切忌為活動而活動。

製作課件時,我們要追求一種簡潔、典雅、明快的風格,力求注意以下幾點:⑴不盲目追求高級軟件,用ppt製作的課件就完全可以滿足公開課的需求;⑵但求有效實用,過於花哨的課件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而忽略教學內容;⑶課件流程要順暢,便於操作,不要做得,顛三倒四,一會兒往前翻,一會往後翻,影響教學的流暢性;⑷課件背景和文字要選擇反差較大的顏色,最好選定一兩種顏色,不要赤橙黃綠青藍紫一齊上,引起視覺疲勞;⑸一節課上使用課件的時間不宜過長,不要把教學的全部過程和教學內容一字不漏的打在PPT上,把上課變成“看電影”。

5.好“課”多磨,磨出新理念

公開課,要不要打磨?答案是肯定的,關鍵是要看怎麼個磨法。如果把一堂課當作研究課題,採取多種形式,應用科學方法,使課越磨越新,成為高水平的精品課,這種科研式的磨又有什麼不好呢?

其實,公開課的打磨過程,就是教師自身發展與再提高的過程。經常性的打磨,能更好地促進上課教師與研討人員的專業發展,使他們能聽到多方面的建設性意見,來修正自己的教學行為和設計。我們要對“打磨”二字有正確的辯證性理解,要反思兩個問題:打磨什麼?怎麼打磨?

首先,上課教師要明白,需要打磨的是教師本身和教學設計,而不是去“磨”學生,更不是上課老師與上課班級進行的課前“彩排”。相反,上課教師是通過打磨,對教材處理、板書設計、語言表達、課堂駕馭等方面有一個大概的預期和了解,必要時對教案做一些微調。

其次,公開課的打磨主要有試課和議課兩個過程。試課可以“一課多上”,但第二次試課要在不同的班上進行,而且不應是跟相同的學生進行“故伎重演”。要求每試講一次,在教法或學法上要有所改進或新的突破。而對於議課,可以由上課教師與聽課教師討論,挖掘出亮點、失誤及其原因,調控措施等。執教者虛心聽取別人的評議,總結經驗和教訓,有選擇性的吸納別人的建議。

三、做好課中的實施工作

在課堂上,上課教師就像一個能説會道的導遊,把好山好水呈現給遊客。不同的解説方式會使遊客對同一個景點有着截然相反的感受,“家鄉美不美,全憑導遊一張嘴。”所以説,公開課的實施階段,是至關重要的一個教學環節,最能體現出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和個人魅力。

1.營造氣場

心理學研究發現[2],情緒無論好壞,都具有很強的傳染性。課堂上學生的喜怒哀樂,在很大程度上,是被上課教師的情緒所左右和支配着。所以説,我們無論多麼緊張,在進入上課教室前,都要調整好自己的情緒,拿捏好表情、動作和語氣。

有人説,要上好公開課,教師需要一種“人來瘋”的勁頭,不能畏手畏腳,顧慮太多。聽課教師越多,我們的展示慾望越強烈。家裏來了客人,小孩子喜歡撒歡,愛表現自我,以此來吸引客人的注意力,這就是所謂的“人來瘋”。

上大型公開課時,我們英語老師也需要這種“精氣神”,揮灑自如,魅力四射,營造出一個強大的氣場,去感染學生,讓他們進入“人課合一”的佳境,忽略旁邊聽課教師的存在。上課的整個過程中,始終保持微笑,眼睛只盯着學生看,否則聽課教師不經意的一個哈欠,就能擾亂你高漲的心情和清晰的思路。

2.走近學生

在上課之前,教師可以跟學生聊一聊輕鬆的話題或講英語笑話,緩解緊張情緒。跟學生交流時,多使用人稱代詞we,少使用讓人感覺生疏的you。如果有條件的話,要儘量使用遙控鼠標,這樣教師就可以脱離有線鼠標的束縛,從講台上走到學生當中去。

在課堂上,不要老是讓幾個優秀學生髮言或回答問題,這樣容易排斥其他大部分學生,教師要事先了解到七八個英語水平中等、性格外向的學生,教師的提問應該從這些學生開始,來逐漸調動氣氛。

如果瞭解不到學生名單,我們也可以從學生的眼神來判斷,如果學生的眼睛主動迎合你,那表面他們已知道答案並且有發言的慾望,否者會顧左右而看其他。叫不認識的學生髮言時,我們不可站在講台上用手指頭亂指,最好走到他們身邊,輕拍一下桌邊,這樣做顯得親切,還能聽清楚學生的發言。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外面特徵和上課表現,使用一些有趣的詞語來稱謂他們,取得幽默效果,例如,thesmartboy,thathandsomegentleman,theprettygirl,thegirlwithbeautifuleyes.

在課堂上,如果有學生表現不錯,要用個性化的語言來表揚和鼓勵他們,最好具體一點,煽情一點,例如,sosurprising.又如,Youdidagreatjob.I’mproudofyou.

3.抖響“包袱”

抖包袱,是相聲、小品、獨腳戲、山東快書等曲種中組織笑料的方法,一個笑料在醖釀、組織時稱“系包袱”,迸發時稱“抖包袱”。同樣,我們的課堂也要有“包袱”,要有幽默,有懸念,有動人之處和點睛之筆。

上課老師要學會聲情並茂的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做好鋪墊,層層推進,把之前醖釀好的關鍵部分説出來,把包袱給抖出來,給人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包袱兒”能否抖響,靈活運用語言是關鍵,要悉心揣摩學生的心理狀況,適時適地耐心巧妙地運用語言,做到“鋪平墊穩”,才能取得驀然抖開、滿堂皆響的效果。

當然,這需要教師具備紮實的教學基本功,例如沁人心脾的語音語調,隨心所欲的口語表達。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教師在公開課堂上的風采,都是來自於平時的修行和一點一滴的積累,靠臨時抱佛腳是行不通的。所以説,即使平時再忙,英語老師要注意語音語調的模仿和口語表達的操練,不可荒廢了口語。

4.發清指令

明晰的課堂指令,會給學生信心,讓他們更加願意配合。借班上課時,常有上課老師抱怨學生如何死氣沉沉,如何不配合。其實,很多時候,問題是出在我們自己身上,是教師模糊不清的課堂指令讓學生無所適從。

在變換教學環節時,我們要用學生聽得懂的英語來發出指令,畢竟是借班上課,學生需要一點時間來磨合,來熟悉上課教師的表達方式、語速、語音和語調。

課堂指令不應過多,需要發的指令一定要簡明扼要,指令發出後要檢查落實。在佈置一個較長任務時,英語教師的語言要具有邏輯性,前後信息要和諧連貫,並且可以在句子之間可以加入first,second這一類的表示順序的詞。這樣更符合學生的思維方式。必要時,教師還可以藉助手勢、榜樣示範、重複指令、變換表達方式、放慢語速等手段來幫助理解。

5.隨機應變

課堂教學具有開放性和創造性,經常有意想不到的偶發事件發生。如果處理不當,一堂精心設計的課就會功虧一簣,常見的突發事件有:

⑴學生在課堂上節外生枝,不按照規矩出牌,超出預設軌道之外,這時候教師不要墨守成規,要順水推舟,保護好這種“動態臨時生成”的知識,甚至允許學生走偏一小段路,再及時介入和干預;

⑵電腦等設備故障也要重視,教師要在上課前帶齊所有資料,調試好設備,主要檢查音頻、視頻和超鏈接的情況;並且要做好預案,以防萬一;

⑶由於是借班上課,對學情不夠了解,設置的教學任務難度過大,教學進程不流暢,動不動就“卡殼”,這時老師要靈活機動,分解任務,降低難度。

凡事都有兩面性,一個小意外可以把苦心設計的課攪得一塌糊塗,但也可以帶來新的生機。所以,如何靈活妥當地處理偶發事件,是衡量一位教師教學機智的一個重要的標尺,它能反映出老師應變藝術的水準。蘇霍姆林斯基説過:“教育的技巧並不在於能預見課的所有細節,而在於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作出相應的變動。”

四、做好課後總結

青年英語教師在公開課之後的自我剖析和反思十分重要,是總結經驗、優化課堂、探索規律和形成特色的快車道。我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林崇德就曾經説過,“優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

1.參與評課,聽懂弦外之音

評課是對教師課堂教學的得失和成敗進行評議的一種活動,是推進教師專業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不過,在公開場合,聽課教師往往礙於情面,很難做到開誠佈公的説出對這堂課的全部真實感受,一般都是盡挑好話説,即使有批評,也是輕描淡寫,婉轉的一帶而過。作為青年英語教師,我們要學會聽明白別人評價的言外之意。如果有機會,最好在私下裏有選擇性的跟聽課教師進行個別交流。

2.課後小結,厚積才能薄發

公開課凝聚着上課教師沉甸甸的付出,很有必要做一次總結,回顧這一節課是否成功、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目的,進行認真而全面地分析、總結、判別。在寫課後小結時,我們要注意以下幾點:⑴寫的實,實事求是,記錄的內容要真實,不把它看成是一種形式;⑵寫的快,趁熱打鐵,時間一長,會有所遺忘;⑶寫的深,必要時要結合教育學、心理學等教學理論進行分析,從而發現和解決問題。課後小結是青年教師積累經驗和提升自我的最好辦法,既可以起到備忘錄的作用,又能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是一舉兩得的好事情。

3.抓住亮點,寫成教學論文

公開課是教學論文的發源地,這一點是我最深刻的個人體會。每次開設或觀摩一次大型公開課過後,我都有一篇相關的教學論文發表。剛開始寫論文時,我們不要面面俱到,可以只抓住自己公開課的某一個亮點,哪怕是課堂教學的一個小環節。課堂中的方方面面、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值得我們研究的主題。

2023年高中英語老師教學課堂反思 篇10

經過一個半學期的學習、實踐,我對英語教學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同時也發現了自己在備課,授課等方面的不足。以下就是我對這一階段教學活動的反思、總結。

一、高中英語教學要始終貫徹交際性原則,強化學生主體意識

1. 面向全體學生,滿足不同的需求,為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學生在學習中存在智力、興趣性格、態度、語言基礎能力、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因此在教學中我根據不同學生個體的差異,對他們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對差生,我儘量用難度適中的問題問他們,儘量讓他們回答有把握的問題,當他們回答正確時我總會説“Very good”,如果回答錯誤我也會説“Thank you all the same. It doesn’t matter.”這樣他們會因為得到鼓勵而信心大增,加強了參與意識,逐漸消除畏懼心理。而對優生,我則對他們提高要求,如單詞小測的錯誤率不得超過20%,課後要多做提高題,增加閲讀量等。

2. 創造寬鬆、和諧的氣氛 。 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與學生溝通,讓學生消除對英語學習的恐懼感,只有對英語感興趣,才能保持英語學習的動力並取得好成績。刻板的學習,不僅會影響英語學習的效果,適得其反讓他們厭惡學習英語。因此創造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有利於英語學習。我儘量安排每個單元上一次多媒體,讓同學們在圖片,視頻,音頻中慢慢掌握英語,這樣的學習氣氛學生也樂於接受。同時我也鼓勵學生大膽地説英語,並對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犯的錯誤採取寬容的態度。這鍛鍊了學生英語表達能力和膽量,也在無形中發展了學生運用英語交際的能力,培養他們創新靈活運用英語的習慣。

二、 温故知新,克服遺忘

注意在課堂上經常復現舊知識,讓學生反覆操練,由易而順利地完成一個個學習目標。具體方法是:學習—複習—再複習。複習時做到系統性、針對性、綜合性。用以前學過的詞語操練新句型或已學過的句式學習新單詞。在上課之前我也會提問學生上節課的知識點,造句,或是讀讀課文來檢查他們的複習後所掌握的知識程度。

四、 注意培養自學能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是要讓學生"會學"。因此,我重視對學生的課外學習的指導,幫助他們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和自學能力。

⑴早讀課,每天兩名學生領着同學們堅持聽課文錄音,加強聽力訓練,讓學生模仿地地道的英美人語音、語調。

⑵指導學生訂出學習英語長期計劃和短期安排,每天堅持搞好課前預習。

⑶搞好課外閲讀,對一些有自學能力的學生,給一些課外讀物來擴展他們的指示視野。 ⑷強調作業的獨立完成,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幫助學生認識到,做作業實際上是新舊知識的運用過程,一定要養成自覺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

⑸培養學生認真聽課,初步運用英語思維和理解。

⑹從音、形、意幾方面培養觀察力和記憶力,打好語音基礎。

⑺用聯想對比,歸納演繹等記單詞和語法知識。

三、 狠抓基礎,注意容量

一方面突出知識重點,狠抓基礎,一方面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容量,把握節奏,備課先備人,平時注意瞭解和分析每個學生的具體實際情況,因材施教,有的防矢,合理安排好45分鐘教學內容和進程,課堂上,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學習活動,學生實踐面較廣並在同一水平基礎上對內容從多視角理解,多角度開展操練運用,即在互相理解的基礎上從聽、説、讀、寫不同角度展開,在教學"時態"這個既是重點也是難點時,通過設置不同的情景,在情景中進行教學,學生們不知不覺地學習了知識,突出了時間狀態和不同的謂語動詞,讓學生練習理解運用,並設疑釋疑、解惑,讓學生積極思考,改變過去以教師為中心,滿堂灌的狀態,多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走出一支粉筆盒滿黑板的例句的教學模式。形象的教學手段和彩色的多媒體教學手段使教學走向希望。

教學是一種需要不停探索的東西,我希望自己今後,在不停的摸索和實踐中,自己的水平能更加提高。在困惑是正常的,我們會不斷探索,不斷學習,不斷完善教學方法,爭取達到“新課標” 的要求,使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

2023年高中英語老師教學課堂反思 篇11

對這篇課文,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理解作者情感,品味平淡中藴含深情的語言,把握文章的抒情方法。所以上課時緊扣“情”字主要圍繞着四個問題展開:第一,本文的關鍵句是什麼?為什麼?設計這樣的問題在於讓學生對全文的內容有一個整體的瞭解,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第二個問題是,圍繞“悲”“喜”二字作者敍寫了哪些人事?通過這些敍寫文章表達了什麼樣的“喜”和什麼樣的“悲”?這是對文章的具體感知,需要對文章作內容的分析和語言的品味,感知作者平淡的敍述中所隱藏的深情。隨之而來第三個問題是,作者是怎樣抒發這種悲和喜的?這是從理性層面的思考,從而瞭解作者的創作上的特點,學習一些寫作的方法。我用兩幅對聯概括:“事細而情深,文短而意長”,“景不必奇譎瑰麗唯幽靜能怡性,事無須驚心動魄是真情才動人”。第四個問題是,如何理解“悲”、“喜”兩種情感在文章中的統一?這是對文章主題和內在結構的把握,也是對作者深層情感的進一步理解。

因為教兩個班級,又是面對全市的一節課,所以我先在不開課的班級上了一課。

開課了。開始的時候很順利,一切按我原來的估計進行。對第一個問題學生較快的解決,很快的找到關鍵句,理由也概括得很到位:是全文情感的概括;是過渡句,承上啟下;點明瞭寫作《項脊軒志》的原因。對第二問題,我預先的概括是:怡然讀書之樂,

家道中落之傷,慈母早逝之哀,辜負祖母之悲,懷念亡妻之痛。我先讓學生思考五分鐘,然後讓學生回答。其實對這個問題,我早做好對學生點撥的準備。因為在另一班上課的時候,學生的回答總不能中的,特別是對什麼樣的“喜”和什麼樣的“悲”更未能理解到位。所以我在上公開課時心理上也對學生作了定位,並設計了很多的小問題準備用來引導。如“喜”部分:為什麼修葺項脊軒?為什麼不另起書房?你覺得那些地方能夠表達作者的喜悦?“悲”部分:母親是怎樣的人?回憶祖母側重寫了什麼?回憶母親用“泣”,回憶祖母用“長號”,而對妻子卻沒有直接的詞語表現感情,這是為什麼?……在思考這些問題時引導閲讀課文,推敲字詞,品味語言,然後概括情感,把握方法。未料到一個學生在回答時概括得相當到位:“重修項脊軒的讀書之樂,回憶母親時光流逝之悲,回憶祖母功名難就之悲,回憶妻子英年早逝之悲。”當時他的回答引起聽課老師的一片驚呼,我也很感突然,雖然和我原來的概括比較還有值得完善的地方,但他的回答基本中的,原來設計的所謂引導是全用不上了,只好馬上改變問題:“你從哪些地方讀出了這樣的‘喜’和‘悲’?”在隨後的閲讀和品味的教學過程雖然尚算順利,但自己也發覺有些地方出現了不應有的重複,使得其中的一個練筆環節(圍繞一個“情”字,概括《項脊軒志》這篇課文的內容)因為時間的緊張不得不捨棄。

課後,和幾位同學同事一起吃飯、聊天。大家對我上課時注重文本,側重語言品味的教學持肯定意見,但我總覺若有所失。其間也談到一位特級教師到我市一所高中上課的事,説他那節課上得不理想,完全不能體現特級教師的水平。有一位甚至開玩笑:“特級教師的課不過如此,還不如小曾老師的課呢。”另有一位説可能特級教師不瞭解那所學校學生的情況。這句話讓我剛才的思考一下找到了突破口。

作為教師,上課之前首先要做的是備課。備什麼?備教材,備學生。其實備學生太難了。一個班級五十多位學生的學習狀況、語文素養是不同的;同一個學生的昨天和今天也是不同的,思想、心態、情緒等一切的心理和身體的狀況都可能對學生造成影響;第二,所學內容的不同也可能導致教師對學生的瞭解不充分。不同文體、不同語言風格或不同思想傾向的文本都會因學生心理期待等原因有着不同的閲讀效果。而任何一點的不同都可能影響一節課的教學環節,影響一節課的精緻甚至常態。這樣,我們可以説,備學生是需要的,但只能在一個大略的層次上做一個大概的估計。所以,剩下的只能是備教材,因為只有教師對教材備充分了,才能任憑它“八方風來,我自巍然不動”。怎樣算是備好了教材?我覺得一是對教材爛熟於胸,從字詞句到文章結構主題手法等等都瞭然,二是要選擇授課內容,確定授課重點,不可能把教師知道的全部在課堂上讓學生掌握,只能根據文章的特點和教材的編排選擇性的講授。

我覺得,備教材要比備學生重要。教材是可以把握的,而學生卻每天都是不同的。如果沒有對教材的熟悉,對學生課堂上的精彩表現我們很難因勢利導,這樣對學生是一種挫傷;如果沒有對教材的熟悉,面對學生課堂上的疑問將無言以答,這樣對教師一種打擊;如果沒有對教材的熟悉,面對課堂上節外生枝的問題將無法控制,這對課堂時間是一種浪費。當然,這樣説絕不是説教學可以不顧學生,恰恰相反,課堂的教學絕對不能脱離學生進行,這是最重要的。備教材是前提,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則是關鍵。而教學的藝術,正是在這樣不可預知中才得以淋漓盡致的展示。而我,正是未能意識到學生的不同而使課堂教學出現了凝滯。

所以,我想,所謂的教學藝術,絕對不是用已經備好的教案按部就班的進行教材的解剖,而是在充分掌握教材的前提下,根據學生課堂上的表現,根據教學目的隨時調整教學方法和重組教學環節。這是我想到的第一點。

對於特級教師的課,如果幾年前我聽到“也不過如此”這樣的話,我可能會相信,並且自我安慰:你看特級教師的課也有人説不好,何況是你?但現在的感覺卻不一樣了。在自己也開過一些公開課後深深地感受到憑一節課就來判定一個老師的好壞那是不夠恰當的。教材可供挖掘的、學生的狀態、師生的瞭解和磨合等都可以影響一節課。

一篇課文向學生講什麼、怎樣講,可能每一位老師的處理都不同,所以每一節語文課都可能招來異議。而優秀的老師決不是把一篇課文只當成一篇課文。他把這課文當成是整個系統中的有機組成部分。所以,在某節課中,他可能什麼都不做,只引導學生讀,而另一節課可能會深挖細析,甚至由肌肉骨骼分析到神經末梢。如果我們不瞭解他的教學思想,不瞭解他的整體教學設計,而對他的某一個環節中的處理可能不以為然。正如我們看到一座花園,如果一看到枯枝敗葉就判斷它的殘破,而沒有想到這些枯枝敗葉正是營養花木的養料,這是錯誤的。

在一些課堂上,作秀成為了一種時髦。課堂的活躍、教師的風采,都是表演的元素,卻很少有人去顧問這種表演之後還留下什麼。語文教學是一個大系統,它有些時候表現為樸素甚至是單調無聊的操作,有些時候表現為精彩紛呈的思想的碰撞,有些時候為精心的品讀體悟,有些時候為深思奮筆疾書……

語文教學可以看成是一項工程,甚至可能比工程還要複雜。每一篇課文、每一個知識點都需要精心安排,課文和知識點的網絡更要精心構建。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是因為他們有積累更有思想,而最重要的是把從教學實踐中來的教學思想再運用到實際中去,形成自己的教學王國。

所以我想,所謂教學藝術,它首先是對教材通盤熟悉的前提下,明確每一冊課文每一個單元每一篇課文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其次是在課堂教學中能隨時根據學生的情況採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和合理的教學結構,完成教學目標。這正像是一位畫家,只要胸有丘壑(教學系統),那麼無論是條幅還是長卷(具體的教學內容)他都能根據材料(學生的實際表現)自如的進行創作。

2023年高中英語老師教學課堂反思 篇12

今年年底我參加了學校意識問題引領導學的聽課活動,首先感謝學校給我這這樣一次難得的學習的機會,通過這些天的聽課學習,我受益匪淺,收穫頗大。而且還讓我找到了 和優秀老師的現實差距,領略到了各位出類拔萃的英語教師的風采,精湛的教學藝術,以及深厚的教學功底。雖然這些老師上課的風格各異,水平不一,但是其實每一節課都有很多值得我去學習借鑑的優點,找到差距和自身的缺點。

下面我就來談一下我對這次優質課聽課的一些淺薄的認識:

第一、教師的良好業務素質是上好課的前提和保證。

在這次聽課中,我發現優秀的教師都有以下幾個特點: 1 、英語口語流利,發音標準準確,只有這樣,才能保 證學生對英語教學的理解和把握,才能讓學生學到正確的知識;

2 、善於利用各種形勢的多媒體,使學生接觸到的英語 知識更立體,更形象、更直觀,更生動,更生動;

3 、教態自然大方,表情豐富生動,在課堂上能輕鬆營 造愉快、活潑的教學氣氛,富有藝術性;

4 、有紮實的英語基礎知識和教學功底作為堅實後盾, 使得課堂更加充實豐富。 第二、精心製作英語課件,充分發揮多媒體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本次參加講課的教師所製作的課件都是用幻燈片製作的,都非常富有創意,既形象又生動。通過各種直觀形象得圖片來幫助學生加深對單詞句型以及課文的理解,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有利於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我通過這次觀摩和聆聽了老師們的評課後,對英語閲讀課的教學總結了以下三點感想:

一、在以後的閲讀教學中,教師應當特別關注教學活動的價值。在閲讀課的設計過程中,老師需要始終思考一個問題:教學活動為什麼而設計?能否達到這樣的目的?這樣的活動是否符合學生的實際?一定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設計問題。

二、 教師應給與學生充分的閲讀時間,讓學生通過多讀文本,然後積澱出一些東西。學生是文本的加工者,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進行多角度閲讀,進而加工信息和思想。老師應該為學生搭建橋樑。學生不僅是閲讀的主人,更是閲讀教學過程中的主人。

三、課堂教學的活動銜接要自然、清晰、和諧。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在課堂用語上儘量用完整、豐富的句子。

雖説英語課教無定法,但這次聽課我感觸很深,聽了這麼多節節英語課和點評,我有了很多收穫!我將把觀摩會上學到的所有寶貴知識,仔細思考消化吸收,並在今後的英語教學中分享與實踐!

2023年高中英語老師教學課堂反思 篇13

對青年教師來説,開一節公開課,如同完成一次蜕變,累掉一層皮,有着刻骨銘心的陣痛,但換來的是突飛猛進的專業成長。可以説,公開課是青年教師培訓的有效途徑,是名師培養的搖籃。下面,我將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所見所聞為基礎,從如何看待英語公開課、課前如何備課、課中如何實施、課後如何總結等四個方面,來跟大家談一談如何開設英語公開課。

一、理性看待公開課

當前對公開課的定位有點錯位和異化,在一些教育行政領導和教師眼裏,英語公開課是“面子工程”,它所代表的是一個學校,甚至是一個地區的英語整體教學水平,容不得有半點差錯。

對於上課教師來説,公開課是一個嶄露頭角、獲得關注、贏得榮譽的好機會。於是就有個別上課教師想借公開課一鳴驚人,畢其功於一役,成為“一課成名天下知”的教育明星。

在這種背景下,公開課已不是教師個人的教學或教研行為,而是一場經過反覆演練、精雕細琢的“樣板戲”,凝聚了當地專家、教學同行的集體智慧,體現着學校和當地行政領導的教育意志,教師和學生早被淪落為逢場作戲的演員。但是,作為青年英語教師,我們要對公開課要有客觀理性的認知。

1.正確定位,凸出研究意識。

雖然教育界對五花八門、精心包裝的公開課提出強烈質疑,褒貶不一,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公開課作為評價和提高教師教學基本功的一個高效平台,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是無法替代的,很多青年教師正是汲取着公開課的營養,迅速成長起來的。

公開課具有展示和研究的雙重性質,既可以用來賽課評獎,展示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也可作為一種研討方式,用以同行之間切磋教學技藝,後者更有利於青年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那種過分強調公開課的展示選拔性質的風氣和做法,肯定會誘導和強化教師的外在動機,是造成公開課形式化、表演化和作秀的重要原因。我們要認識到,公開課的主要功能是探討教學規律,研究教學方法,推廣教學經驗,提升教學質量。

青年英語教師要爭取多上研討課,強化對課堂的研究意識,彰顯個性探索;另外一方面,也呼籲公開課的主辦部門要淡化評估職能,不要把公開的課堂作為優秀教師選拔賽的舞台,作為考察教學的唯一依據,否則公開課就會流於形式,背離課堂教學研究的本身價值。

2.求真務實,體現教學本色。

公開課應該是教師平時教學智慧的一種凝練和提煉,而當前的公開課要麼太注重包裝,胭脂味太濃;要麼過於追求盡善盡美,教學環節做到滴水不漏,其中的一些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繡腿”,很難被移植到日常教學實踐中去。

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注重公開課與平時課的關聯,以自己的平時教學經驗和能力為基礎。如果公開課設計與平時的教學差異太大,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上課教師也是很難“表演”到位的。因此,青年英語教師要樹立“只有注重平時教學智慧和經驗的積累,才能上好公開課”的觀念。

一節好課應該具有原生態的特徵。真實的課,就應該有缺憾,課堂教學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沒有問題。只有正視問題,才能迴歸到教學的本真。唯有真實,課堂教學研究才能得出科學可信的結論。

3.積極主動,珍惜開課機會。

一項調查顯示[1],教齡(1—3年)與教齡(4—6年)上過公開課的人數要遠遠少於教齡(7—18年)和教齡(19—30年)的教師。青年教師上公開課機會不多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其一、讓某位教師上公開課,是學校對他的一種認可。經驗豐富、教學效果好的老教師往往會獲得更多機會,而年輕教師上公開課的機會就相對較少。

其二、“只許成功,不許失敗”,這條關於公開課評價標準的潛規則,讓不少青年老師擔心上課失敗而給自己和學校蒙羞,從而對公開課望而卻步。

如果把公開課的主要功能定位於展示,讓經驗豐富的教師上公開課自然是合清合理的。但考慮到公開課具有更為重要的研究功能,則應該給年輕教師更多的鍛鍊機會。因為年輕教師正處於探索和嘗新階段,具有更強的發展動機,上公開課對於他們的專業發展起步更為重要。

名師的公開課要偏重它的示範、宣傳和學習功能,而年輕教師的公開課則重在研討和促進其專業發展。建議公開課主辦單位要合理設置這兩類公開課,並適當向年輕教師傾斜。另外,青年英語教師也要不怕苦不拍累,積極主動承擔公開課,不論公開課的級別是高是低,都要高質量高標準完成開課任務,絕不推諉。

二、做好課前的備課工作

時間緊,任務重,寢食難安是所有老師在公開課之前的共同感受。對於開課經驗鮮少的青年教師來説,更是一個嚴峻的考驗。我們要學會冷靜思考,有條不紊的安排好公開課之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1.調節情緒,保持適度焦慮。

因為要把自己暴露在公眾視線中,所以在面對公開課任務時,很多教師都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焦慮,如緊張、憂慮、恐懼、猶豫等。這是一種自然反應狀態,是教師自律性和責任心的表現。

每個人面臨重要任務時,都會有焦慮、恐懼的情緒出現,它源自個體正常、成熟的自我意識。心理學研究表明,適度的焦慮可以有助於上課教師保持適度興奮度,提高注意力和反應速度,激發身體潛能,從而更好地完成教學活動。

當然,焦慮也不能過度,否則,帶來的只是恐懼害怕、心煩意亂和士氣低落。焦慮就像是一根橡皮筋,如果拉得太緊,它會斷掉;如果拉得不夠緊,張力又得不到最大限度的發揮。要做好公開課的準備工作,我們就要學會找到平衡點,保持適度焦慮。

2.獨闢蹊徑,選準新切入點。

當前,公開課的授課內容有點固化,大部分老師都喜歡開設課文閲讀教學的課型;教學方法也老套,千人一面,不外乎讓學生略讀和掃讀,回答幾個問題,做一些TrueorFalse的練習,沒有新的突破。

如果有機會自選上課內容,我建議青年英語教師可以大膽嘗試,去探索一些無人問津的教學內容。例如,在我市課堂教學改革經驗交流活動中,一位青年老師敢為人先,選擇了無人問津的課文語言知識作為教學內容。通常情況下,老師都會迴避語言知識,原因是這種課型一般都以講解和機械操練為主,很難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課堂氣氛易顯得沉悶。

但是,這節公開課由於教學內容選擇大膽和教學設計新穎,而出奇制勝。本堂課中所採用的語言知識語境化教學方式,受到聽課專家和老師的一致好評,以至於在本次活動過後,該上課老師還多次受邀到其他中學展示。應該説,這節課有着巨大的研究價值,同一個石頭激起千層浪,激起我市英語教師對語言知識教學的的積極思考和激烈辯論。

學校或教研單位在安排公開課的教學內容時,要統籌兼顧,做到有系統性和延續性。例如,蘇州市現在提倡一種單元系列公開課,即把某個單元的教學內容分成多個課時,分別由不同的老師來授課,這些課受同一個話題所統領,前後之間互相銜接,較好的呈現了單元教學的全貌和不同課時之間的關聯性,這種系列公開課非常有利於青年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3.彰顯個性,汲取集體智慧。

公開課,一定要有值得“公開”的內容,要有上課教師的獨立思考,有讓人眼前一亮的原創思想,不能是平時課堂的簡單重複或再現。教師也不能逢場作戲,只會演繹現成的“教案劇本”。

教師在備課時,最好自己先獨立思考,再去參考網絡資源,或聽取集體備課的意見。在整合資源和徵求意見時,要懂得取捨,最漂亮的未必就是最好的,要挑選最適合自己教學風格的。否則,就容易出現以下三種大煞風景的失敗課型。

一是,“撞衫課”。在同題異構觀摩課活動中,常有一些上課老師的教學步驟存在雷同,甚至連圖片和問題都一模一樣。本來是相同的課題,由不同的老師從不同角度來解讀,結果變成“同題同構”,弄得聽課教師一片譁然,不知道是誰抄襲誰的。課後一問才得知,他們參照了同一個網絡資源。道理很簡單,你能輕易找的資源,別人也可以不費力氣的搜索到。

二是,“雜燴課”。在一些不恰當的集體備課中,年青教師由於人微言輕,言論主張不受到重視,被晾在一邊;到底採取什麼樣的教學設計,全部由資深教師説了算,你一言我一語,拼湊而成。這些主意單個看都很漂亮,但是它們之間沒有統一的靈魂主宰,無論怎麼看都彆扭。這就好比用多個女明星最美的五官,拼湊成一張臉,那麼這張臉不但不漂亮,而且多半不協調。這種集體備課方式不可取,它扼殺了執教者的個性與創造性,執教者早就淪為一個照本宣科的傳聲筒。

三是,“模仿秀”。有的上課老師採取“拿來主義”,對照着名師現成的經典課堂案例,一筆一劃的學着做。但是,由於上課教師的教學風格與名師的教案不相吻合,看起來像一個本來適合休閒穿茄克衫的人,結果穿上了一件筆挺的西裝,那麼怪異。或者由於上課教師個人能力有限,無法駕馭如此高深的教案,看起來好似一個小子,穿着尺碼大一號的衣服,那麼彆扭。

4.挖掘資源,精心製作設計

對於一個教學主題,我們常能蒐集到一大堆相關資料。這就需要上課教師獨具慧眼,篩選出最切題的材料,刪繁就簡,必要時,甚至要忍痛割愛。“課堂不是筐,什麼東西都往裏面裝。”我們要明白這一點,否則會造成材料堆積,學生得到的只是視覺和聽覺上的狂轟濫炸,一節課目不暇接,看得眼花繚亂,卻喪失了思考的空間和時間。

面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課程資源,我們要學會量體裁衣,設置與之相匹配的教學活動:有些材料適合於討論分析,有的適合角色扮演,有的適合觀看影視作品,有的適合於欣賞感悟。所選擇的教學活動還要符合上課班級學生的特點,有的班級善於表演,有的班級樂於思辨,這些都是上課教師要考慮的因素。活動設計要追求有效性,切忌為活動而活動。

製作課件時,我們要追求一種簡潔、典雅、明快的風格,力求注意以下幾點:⑴不盲目追求高級軟件,用ppt製作的課件就完全可以滿足公開課的需求;⑵但求有效實用,過於花哨的課件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而忽略教學內容;⑶課件流程要順暢,便於操作,不要做得,顛三倒四,一會兒往前翻,一會往後翻,影響教學的流暢性;⑷課件背景和文字要選擇反差較大的顏色,最好選定一兩種顏色,不要赤橙黃綠青藍紫一齊上,引起視覺疲勞;⑸一節課上使用課件的時間不宜過長,不要把教學的全部過程和教學內容一字不漏的打在PPT上,把上課變成“看電影”。

5.好“課”多磨,磨出新理念

公開課,要不要打磨?答案是肯定的,關鍵是要看怎麼個磨法。如果把一堂課當作研究課題,採取多種形式,應用科學方法,使課越磨越新,成為高水平的精品課,這種科研式的磨又有什麼不好呢?

其實,公開課的打磨過程,就是教師自身發展與再提高的過程。經常性的打磨,能更好地促進上課教師與研討人員的專業發展,使他們能聽到多方面的建設性意見,來修正自己的教學行為和設計。我們要對“打磨”二字有正確的辯證性理解,要反思兩個問題:打磨什麼?怎麼打磨?

首先,上課教師要明白,需要打磨的是教師本身和教學設計,而不是去“磨”學生,更不是上課老師與上課班級進行的課前“彩排”。相反,上課教師是通過打磨,對教材處理、板書設計、語言表達、課堂駕馭等方面有一個大概的預期和了解,必要時對教案做一些微調。

其次,公開課的打磨主要有試課和議課兩個過程。試課可以“一課多上”,但第二次試課要在不同的班上進行,而且不應是跟相同的學生進行“故伎重演”。要求每試講一次,在教法或學法上要有所改進或新的突破。而對於議課,可以由上課教師與聽課教師討論,挖掘出亮點、失誤及其原因,調控措施等。執教者虛心聽取別人的評議,總結經驗和教訓,有選擇性的吸納別人的建議。

三、做好課中的實施工作

在課堂上,上課教師就像一個能説會道的導遊,把好山好水呈現給遊客。不同的解説方式會使遊客對同一個景點有着截然相反的感受,“家鄉美不美,全憑導遊一張嘴。”所以説,公開課的實施階段,是至關重要的一個教學環節,最能體現出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和個人魅力。

1.營造氣場

心理學研究發現[2],情緒無論好壞,都具有很強的傳染性。課堂上學生的喜怒哀樂,在很大程度上,是被上課教師的情緒所左右和支配着。所以説,我們無論多麼緊張,在進入上課教室前,都要調整好自己的情緒,拿捏好表情、動作和語氣。

有人説,要上好公開課,教師需要一種“人來瘋”的勁頭,不能畏手畏腳,顧慮太多。聽課教師越多,我們的展示慾望越強烈。家裏來了客人,小孩子喜歡撒歡,愛表現自我,以此來吸引客人的注意力,這就是所謂的“人來瘋”。

上大型公開課時,我們英語老師也需要這種“精氣神”,揮灑自如,魅力四射,營造出一個強大的氣場,去感染學生,讓他們進入“人課合一”的佳境,忽略旁邊聽課教師的存在。上課的整個過程中,始終保持微笑,眼睛只盯着學生看,否則聽課教師不經意的一個哈欠,就能擾亂你高漲的心情和清晰的思路。

2.走近學生

在上課之前,教師可以跟學生聊一聊輕鬆的話題或講英語笑話,緩解緊張情緒。跟學生交流時,多使用人稱代詞we,少使用讓人感覺生疏的you。如果有條件的話,要儘量使用遙控鼠標,這樣教師就可以脱離有線鼠標的束縛,從講台上走到學生當中去。

在課堂上,不要老是讓幾個優秀學生髮言或回答問題,這樣容易排斥其他大部分學生,教師要事先了解到七八個英語水平中等、性格外向的學生,教師的提問應該從這些學生開始,來逐漸調動氣氛。

如果瞭解不到學生名單,我們也可以從學生的眼神來判斷,如果學生的眼睛主動迎合你,那表面他們已知道答案並且有發言的慾望,否者會顧左右而看其他。叫不認識的學生髮言時,我們不可站在講台上用手指頭亂指,最好走到他們身邊,輕拍一下桌邊,這樣做顯得親切,還能聽清楚學生的發言。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外面特徵和上課表現,使用一些有趣的詞語來稱謂他們,取得幽默效果,例如,thesmartboy,thathandsomegentleman,theprettygirl,thegirlwithbeautifuleyes.

在課堂上,如果有學生表現不錯,要用個性化的語言來表揚和鼓勵他們,最好具體一點,煽情一點,例如,sosurprising.又如,Youdidagreatjob.I’mproudofyou.

3.抖響“包袱”

抖包袱,是相聲、小品、獨腳戲、山東快書等曲種中組織笑料的方法,一個笑料在醖釀、組織時稱“系包袱”,迸發時稱“抖包袱”。同樣,我們的課堂也要有“包袱”,要有幽默,有懸念,有動人之處和點睛之筆。

上課老師要學會聲情並茂的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做好鋪墊,層層推進,把之前醖釀好的關鍵部分説出來,把包袱給抖出來,給人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包袱兒”能否抖響,靈活運用語言是關鍵,要悉心揣摩學生的心理狀況,適時適地耐心巧妙地運用語言,做到“鋪平墊穩”,才能取得驀然抖開、滿堂皆響的效果。

當然,這需要教師具備紮實的教學基本功,例如沁人心脾的語音語調,隨心所欲的口語表達。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教師在公開課堂上的風采,都是來自於平時的修行和一點一滴的積累,靠臨時抱佛腳是行不通的。所以説,即使平時再忙,英語老師要注意語音語調的模仿和口語表達的操練,不可荒廢了口語。

4.發清指令

明晰的課堂指令,會給學生信心,讓他們更加願意配合。借班上課時,常有上課老師抱怨學生如何死氣沉沉,如何不配合。其實,很多時候,問題是出在我們自己身上,是教師模糊不清的課堂指令讓學生無所適從。

在變換教學環節時,我們要用學生聽得懂的英語來發出指令,畢竟是借班上課,學生需要一點時間來磨合,來熟悉上課教師的表達方式、語速、語音和語調。

課堂指令不應過多,需要發的指令一定要簡明扼要,指令發出後要檢查落實。在佈置一個較長任務時,英語教師的語言要具有邏輯性,前後信息要和諧連貫,並且可以在句子之間可以加入first,second這一類的表示順序的詞。這樣更符合學生的思維方式。必要時,教師還可以藉助手勢、榜樣示範、重複指令、變換表達方式、放慢語速等手段來幫助理解。

5.隨機應變

課堂教學具有開放性和創造性,經常有意想不到的偶發事件發生。如果處理不當,一堂精心設計的課就會功虧一簣,常見的突發事件有:

⑴學生在課堂上節外生枝,不按照規矩出牌,超出預設軌道之外,這時候教師不要墨守成規,要順水推舟,保護好這種“動態臨時生成”的知識,甚至允許學生走偏一小段路,再及時介入和干預;

⑵電腦等設備故障也要重視,教師要在上課前帶齊所有資料,調試好設備,主要檢查音頻、視頻和超鏈接的情況;並且要做好預案,以防萬一;

⑶由於是借班上課,對學情不夠了解,設置的教學任務難度過大,教學進程不流暢,動不動就“卡殼”,這時老師要靈活機動,分解任務,降低難度。

凡事都有兩面性,一個小意外可以把苦心設計的課攪得一塌糊塗,但也可以帶來新的生機。所以,如何靈活妥當地處理偶發事件,是衡量一位教師教學機智的一個重要的標尺,它能反映出老師應變藝術的水準。蘇霍姆林斯基説過:“教育的技巧並不在於能預見課的所有細節,而在於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作出相應的變動。”

四、做好課後總結

青年英語教師在公開課之後的自我剖析和反思十分重要,是總結經驗、優化課堂、探索規律和形成特色的快車道。我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林崇德就曾經説過,“優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

1.參與評課,聽懂弦外之音

評課是對教師課堂教學的得失和成敗進行評議的一種活動,是推進教師專業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不過,在公開場合,聽課教師往往礙於情面,很難做到開誠佈公的説出對這堂課的全部真實感受,一般都是盡挑好話説,即使有批評,也是輕描淡寫,婉轉的一帶而過。作為青年英語教師,我們要學會聽明白別人評價的言外之意。如果有機會,最好在私下裏有選擇性的跟聽課教師進行個別交流。

2.課後小結,厚積才能薄發

公開課凝聚着上課教師沉甸甸的付出,很有必要做一次總結,回顧這一節課是否成功、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目的,進行認真而全面地分析、總結、判別。在寫課後小結時,我們要注意以下幾點:⑴寫的實,實事求是,記錄的內容要真實,不把它看成是一種形式;⑵寫的快,趁熱打鐵,時間一長,會有所遺忘;⑶寫的深,必要時要結合教育學、心理學等教學理論進行分析,從而發現和解決問題。課後小結是青年教師積累經驗和提升自我的最好辦法,既可以起到備忘錄的作用,又能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是一舉兩得的好事情。

3.抓住亮點,寫成教學論文

公開課是教學論文的發源地,這一點是我最深刻的個人體會。每次開設或觀摩一次大型公開課過後,我都有一篇相關的教學論文發表。剛開始寫論文時,我們不要面面俱到,可以只抓住自己公開課的某一個亮點,哪怕是課堂教學的一個小環節。課堂中的方方面面、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值得我們研究的主題。

2023年高中英語老師教學課堂反思 篇14

新課程改革如火如荼的開展起來,它如同一股春風,給基礎教育帶來了春的氣息,帶來了勃勃的生機。同事課程將改變學生的學習生活,也將改變教師的教學生活,面對新課程,新教材,教師應如何應對貿易促使學生開展新的學法呢?

1、尊重和滿足學生髮展需要,指導學生自主選擇課程模塊

高中學生個體差異較大,具有不同的發展潛能。在教學中要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改變教學內容、教學要求和教學方式過於統一的傾向,要關注和尊重不同學生的發展需要,為他們提供適合於自己發展的化學課程。

高中化學課程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課程模塊,給學生的學習以較大的選擇空間。教師一方面要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挖掘各自的潛能,制訂各自的化學學習計劃,自主選擇化學課程模塊;另一方面要深入瞭解學生的學習基礎、已有的化學知識水平、能力發展水平以及興趣、愛好和潛能,對學生選擇學習課程模塊和安排學習順序給予指導。

2、把握不同課程模塊的特點,合理選擇教學策略和教學方式

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幫助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高中化學課程是由若干模塊組合構建的,教師應注意領會每個課程模塊在課程中的地位、作用和教育價值,把握課程模塊的內容特點,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具體的教學條件,採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優化教學策略,提高教學質量。例如,化學1、化學2課程模塊是在義務教育基礎上為全體高中生開設的必修課程,旨在幫助學生形成基本的科學素養,提高學習化學的興趣,同時也為學生學習其他化學課程模塊打下基礎。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與國中化學課程的銜接,在教學內容的處理上注重整體性,引導學生學習化學的核心概念、重要物質以及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加強化學與生活、社會的聯繫,創設能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情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在講解時應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淺出,要緊密聯繫學生己有的有關物質及其變化的經驗與知識,儘可能通過化學實驗或引用實驗事實幫助學生理解。同時還要利用各種模型、圖表和現代信息技術,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3、創設情境,培養創新意識

作為一名教師要為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創設一個適宜的情境,在教學工作中竭力提倡創新,善於接受學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議,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和能力,養成創新習慣與膽識。

"興趣是的老師",只有學生對化學科學有着強烈的探索慾望和對化學知識及規律的擁有欲以及將所知化學知識應用於日常生活造福人類的動機,才可能激發創新潛能,才可能產生創新慾望。教師可以集色、態、味、光、聲於一體的化學實驗給學生強烈的視覺刺激來吸引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如鈉與水反應、噴泉實驗等。但這種好奇與興趣是本能的、不穩定的認識傾向,還應激發社會性動機使之成為主導動機,方才起着持久、穩定、強有力的動力和維持、調控作用。如善於創設問題情境激思激趣;理論聯繫實際,講解化學在尖端科技工農業生產、環境保護、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講述結晶牛胰島素的合成,侯德榜制鹼法等化學史激發學生為祖國富強而發奮學習的社會性動機等。另外,化學教師良好的教師形象;生動、準確的講授;熱情真誠的關心鼓勵;幽默大方的舉止等因素在培養和強化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動機也起着不可忽視的情感作用。

4、突出化學學科特徵,更好地發揮實驗的教育功能

要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我覺得利用學校現有的實驗條件開展探究性實驗教學尤為重要,以實驗為基礎是化學學科的重要特徵之一。化學實驗對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有着極為重要的作用。化學實驗有助於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景,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化學知識和技能,啟迪學生的科學思維,訓練學生的科學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價值觀。

實驗教學要求培養學生髮展性學力,兼顧創造性學力的培養,並發展學生喜歡化、讚賞化學的個性。所以,可利用新教材中的學生實驗和研究性課題。多開展一些有趣的小實驗,以及家庭小實驗,化學實驗的教學和活動形式必須更多樣和多元化,化學實驗有助於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更好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化學知識。

2023年高中英語老師教學課堂反思 篇15

本節課講述內容是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一》unit3 Travel Journal Reading 。我將本節課設計為三個部分:pre-reading, reading 和post-reading,充分發揮自制網絡課件的優勢,使本節課的內容更加充實,容量更多。既貫通了所要學的知識,又拓展了課外知識,使得本節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興趣更加濃厚,積極的自主探究 。 課堂教學反思如下:(一)信息技術與英語學科整合方面:信息技術與課堂英語交際教學活動相結合,有助於教學過程的有效進行,能提供理想語言交際環境,有利於課堂交際實踐活動的實現。學生學習英語的環境主要是課堂上,因此,課堂教學環境對學生很重要。然而,傳統的課堂教學過分的強調教師“教授”的作用,把英語學習看作是一種“知識”的獲取,而不是一種“技能”的習得。在這樣的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講得多,學生練得少,這種重語言知識傳授,輕語言交際訓練的課堂教學環境不利於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英語交際運用能力,不能實現學生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多媒體技術在英語課堂教學的採用,能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 加強了他們學習的感性認識。(二)英語課堂教學方面:本節課英語教學中以問題為線索,採用“任務驅動”方法,讓學生自主探究和協作探究為主,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故本人在這節課中通過安排學生的個人探索、協作學習、討論等各種形式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主動閲讀,有創造性的完成任務。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學生參與活動積極性極高。

存在問題:1、在本課設計導入部分的時間用於過長,對本節課的內容設計較多,課堂時間安排不夠合理,導致沒有足夠的時間讓更多的學生來展示成果。

2、在reading 的教學環節中,沒有講解知識點的運用。如在讓學生理解課文後,再進行知識點的講授,這樣讓學生更能牢固掌握知識的運用。

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複習時,是記憶的激活者;在呈現新內容時,是示範者;在操練時是組織者或是指揮者。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要更加努力探究教學理論,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教學水平。

2023年高中英語老師教學課堂反思 篇16

興趣是人對一定事物和活動帶有積極情緒色彩的內在傾向性。孔子説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現代心理學研究已經證明,興趣是學習中最活躍、最主動的因素,是學習的內在動力,同時也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是動機產生的主觀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

統計數據顯示,中學歷史學科是學生最不喜歡的課程之一,被視為“枯燥、沒意思的課”。我個人認為這除了教材過於龐雜、概括、枯燥之外,教師沒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激發和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是高中歷史教學成功開展的前提和基礎,它使學生有持久的學習積極性,為良好教學效果的達成提供保證。

剛剛進入高中的新生,對高中歷史課程的學法還不瞭解,因此在課程開始之初就必須着力於“活化”歷史教材,在一開始就能讓歷史帶給他們一種輕鬆和快樂。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多種多樣,除採用直觀教學手段展示物品、圖片,或者影視片段,講述歷史典故外,還可以運用詼諧的語言來講述歷史,把死氣沉沉的歷史課變得生動活潑,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

實踐證明,在一開始就歷史科給學生帶來愉悦,能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興趣中進步”。相反,如果一開始就把學科知識拔高,不僅會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更會使學生對這一學科的學習失去信心。本文由本站編輯整理。

一、“學為人師,行為規範”——以身作則是有效開展教學的保證

“學為人師,行為規範”,這是北師大的校訓,它告訴教育工作者,學識豐富是教書育人的基礎,而品行端正、為人師表則是贏得學生尊敬、有效開展教學的有力保證。很多事情教師喊破嗓子,卻不如自己先做出樣子。事實證明,一個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既少不了言傳,更少不了身教。

教師也有自己不懂甚至錯誤的地方,但如何對待自己的失誤則關係到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品質問題。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好幾次出現了自己講錯、説錯的地方,它們或者被細心的學生髮現並質疑,或者事後被自己察覺,但我都沒有加以掩飾,更沒有將錯就錯,而是及時承認、及時糾正。這樣並沒有使自己的威信在學生面前受到損害,學生反而更願意把不懂的、有疑問的問題提出來,這更有利於以後教學工作的開展。

教師是一個特殊的職業,一個會影響人的職業。據統計表明,教師對在成長中可塑性強的學生的影響僅次於孩子的父母。而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在課堂,更在課外;不僅在言傳,更在身教。實踐證明,學生往往是先喜歡、欣賞一個教師,才會對其所擔任的學科發生更大的興趣,才會有更深入學習的動力。試想,一個經常遲到早退,言行不一,甚至是一個滿口粗言穢語、行為為學生所不恥的教師,他在講台上的話還有多少份量,他的課還有幾分吸引力呢?因此作為一個教師,只有自己品行端正,以身作則,才能更好地樹立威信,更有效地開展教學工作。

二、“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探索創新是教育教學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徑

中學歷史教學的意義和價值在於引導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歷史觀,而這種歷史觀的形成不應該是對歷史知識的簡單機械地記誦,它應該是學生對歷史的原本進行分析與理解,進而學會用歷史的視角來認識和理解社會現實的問題,學會思考人類的發展和人生的價值。因此作為中學歷史教師,為什麼教、教什麼、怎樣教,是經常要思考的問題。

一堂歷史課的成敗,歷史教學的意義和價值是否體現,最終的評價標準是看學生是否接受和理解了課堂的教學內容,這種接受和理解是否主動和深刻。掌握好紮實的教育教學理論只是教育實踐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各種教育手段和教學方式在課堂上的靈活運用。教無定法,教可擇法,教亦可創法。要提高歷史教學水平必須認真研究歷史知識的基本特點,發掘歷史學科本身的優勢,揚棄傳統教學模式,立足於當前新課程改革的形勢,選用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方法,大膽進行探索和創新,以適應學生能力培養的需要。作為一個剛剛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年輕教師,就更有必要“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

三、“教,然後而知困”——問題與不足的思考

1、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何其難。“素質教育”已經實施很多年了,傳統教學模式並沒有徹底地從我們身邊走開,甚至在某些地方還佔據着主導地位。試想,一個習慣於接受“填鴨式”教育的學生,他能否接受自主學習、互動學習的教學方式呢?

2、多媒體在高中歷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種種。多媒體技術與課堂的整合是當前的時尚之一,所謂“無課件不公開”,沒有了多媒體在教學中的運用,似乎課堂教學就無法開展,素質教育就無法推行了。必須承認,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在歷史教學實踐中仍有着相當大的潛力可挖,但應注意:第一,它是一種輔助手段,它始終必須處於次要地位,而非主要;第二、它適用於某些課時,並非全部的課程都應該使用多媒體。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教育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需要我們孜孜不倦地追求與探索。 ( 勵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jrrow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