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5以內加法教學反思(精選14篇)

5以內加法教學反思(精選14篇)

5以內加法教學反思 篇1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始終堅持以教師的引領為主線,以學生的探究為核心,以發展學生的思維為目的,以培養學生的數學情感為契機,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用,用中學。在本課中注重了一下幾個方面:

5以內加法教學反思(精選14篇)

1、注重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力求使課堂體現生活味,數學化,自主性,情感化和趣味化。如:在鞏固應用的最後一題,讓學生用今天所學的算式來表示生活中的例子(看算式説情境)。從學生的生活經驗中提取一些簡單的數學問題,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積極性,豐富了學生對加法的認識,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也在這裏體現得淋漓盡致。

2、注重算法的多樣化和思維的靈活性。在探討“4+1=5”的計算方法時,變老師講學生聽,為學生先獨立思考,動手擺小棒,主動與同桌交流。在全班交流時,針對學生的思維的差異性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想到的計算方法必然是多樣的,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計算方法,但我還是組織學生對“看組成想加法”的方法,跟其它算法進行比較,讓學生髮現這種方法是最簡潔、最實用的,培養學生多中選優的數學思想。

3、充分發揮了課堂教學評價的魅力。在教學中,我盡最大可能對學生的一舉一動進行客觀分析,並用各種方式對他們作出較合理的評價,讓學生真切感受到老師一直在關注着他們。同時較全面瞭解了學生的學習現狀,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良好的學習習慣得到初步形成。

4、注重培養學生説完整話,提數學問題的習慣。如:讓學生觀察圖並把圖意完整表達出來及提出數學問題考考大家等。

不足之處:

1、學生的傾聽和回答習慣還需要加強培養。雖然開學到現在,我很注重培養學生的傾聽和回答習慣,但在本節課中還是有出現個別同學在老師沒説完或同學沒回答完時,就急衝衝的把答案説出來。

2、學生互動學習還有待於訓練。還有部分同學不能很好地把自己的想法(計算方法)較好地與同學交流,在今後教學中我會先培養學生如何把自己的想法與同桌一起分享,怎樣通過同桌合作來獲取更多的知識、來解決學習中的某些難題,使學生學會初步與他人合作的方法。

5以內加法教學反思 篇2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5以內數的組成》。使學生初步知道加法的含義,比較熟練的口算五以內的加法。在數學中,加法是一種常用的計算方法,也是基礎的基礎,因此學好這一課,對以後的數學學習至關重要。雖然,在學生以往的生活實際經歷中,一些日常問題的解決使得他們對加法產生了或多或少的朦朧印象,但是,讓學生真正地瞭解加法並運用加法解決問題,這還是第一次。因此,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是:讓學生真正理解加法的含義並能運用加法去解決實際問題,用數的組成知識去做加法。在學習過程中,激發學數學的興趣,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環節上,我先給學生複習5以內數的組成知識,通過在黑板上將5個圓片分成兩堆,讓學生邊看實物個數邊説數的組成。

師:我説1 生:我説4,1和4組成5

師:我説2 生:我説3,2和3組成5

師:我説1 生:我説3,1和3組成4

……

有了數的組成知識後,我採用了直觀教並用學生喜歡的羽毛球引入新課,師:這是什麼?生:羽毛球!一下子活躍的課堂氣氛,同學們的眼睛睜得很大,望着老師,我趁機問學生:老師左手有幾個羽毛球?(生:1個),右手有幾個羽毛球呢?(生:2個),師:1個球用數字幾表示啊?(生:用1表示),2個球用數字幾表示啊?(生:用2表示),師:老師手裏一共有幾隻羽毛球?孩子們都説是3。左手和右手的球合起來是3個,這裏用加法來表示,引出今天的新符號朋友“+”。並板書1+2=3(讀1加2等於3)

出示三個小朋友摺紙鶴圖,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説圖上的意思,生1:本來有一個小朋友,又來了兩個小朋友,加起來就是3個。(教師給予表揚)生2:本來有一隻紙鶴,又拿來了兩隻紙鶴,加起來就是3只紙鶴(教師給予表揚)。接下來,請小朋友看圖説加法式子,使他們從感受實物圖的變化中抽象出數的變化,學會看圖説加法式子。

氣球圖的教學仿照上例。

讓學生自己動手擺一擺,用5個圓片擺出不同的加法式子,看誰擺得又快又好,並和同桌的同學説一説,你擺的圓片可以用什麼加法式子表示。學生在擺一擺、説一説中鞏固和加深對加法的理解。

探究運算加法的方法。在教學教科書第24頁的主題圖時,先要學生説圖的意思,説完意思後再説加法式子怎麼寫,最後再想想4+1=?可以和同桌交流計算方法或分組討論,然後再點回答你是怎麼算出來的?生1:我是1、2、3、4、5數出來的(教師肯定回答);生2:本來有4只了,就是數字4,加再1只就往後數,便是5了(教師肯定回答);生3:4和1可以組成5(高度讚賞)。然後和大家一起探討哪種方法又快又好?最終引導學生用數的組成知識來做加法最方便。

拓展環節,師:今天我們學習了加法,生活中,哪些事件也可以用加法式子來表示呢?

生:我早上喝了一杯牛奶,晚上喝了一杯牛奶,1+1=2,我一共喝了兩杯牛奶。

生:媽媽買了2個蘋果,後來又買了3個蘋果,一共買了5個蘋果,可以用2+3=5來表示。

……

在同學們説的過程中,既鞏固了學生對加法的理解和運用,又使他們明白,數學就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更加熱愛數學。同時,説的過程鍛鍊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大膽回答問題的能力。

5以內加法教學反思 篇3

加法對現在的一年級學生來説也許已經不是初步認識的,因為大多數學生都上過學前班或幼兒園大班,對於10以內的加法,他們已經很熟練了。但是我個人認為這其中有些是機械化的,學生不太理解到底什麼是加法,有些學生很天真地説:“我在幼兒園的時候已經學過了。”有些會説:“怎麼一年級和幼兒園教一樣的東西?”他們進入學校學數學的最初興趣就這樣被破壞了!

作為一個一年級的數學老師,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這節課是教學加法的初步認識,既是學生學習加法運算的開始,也是應用題的啟蒙。 在《5以內的加法》這節教學課中,我是這樣設計的: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1、看主題圖,交流自己所看到的,再根據圖上的信息提出數學問題。

生:4只小鳥在草地上吃小蟲,又飛來一隻小鳥。

師:通過這個圖意,能提出一個什麼問題呢?(引出“一共有幾隻小鳥”,讓學生感知如何提問)

師:“一共有多少隻小鳥?”説説你是怎樣想的?怎樣列式?

生1:一共有多少隻小鳥就是把開始的4只小鳥和後來飛來的1只小鳥合起來,應該用加法計算。

師:説的真好,那該怎麼列式呢?

生2:4+1=5

師板書:4+1=5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1、獨立思考,自主探索

師:4加1等於5,你們是怎樣算出來的?

2、全班交流,探討多種算法

生1:我在幼兒園就知道了4+1=5了,我還會算很多的加法呢!

(看到他那洋洋得意的模樣,我情不自禁地誇獎了他幾句,聽了我的誇獎,他樂滋滋地坐下去了。)

生2:我在心裏想,就知道了4+1=5,所以4加1就等於5了。

(這都不是我所想要的答案,我是想讓學生説出諸如數數法、接着數、數的組成之類的算法,然後我好根據他們的多 樣的算法優化出用5的組成來計算5以內的加法。於是,我不甘心,還是硬着頭皮接着問。)

師:大家都知道4+1=5,那你們能不能把你在心裏怎麼算的跟老師説説嗎?

(學生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沒有人舉手了。)

師:好好想想,你是怎麼計算出來的?怎麼想的就怎麼説。

課上到這裏,我只好通過講解,讓學生知道有數數法、接着數和數的組成等算法。

不足之處:

1. 在通過圖意,提出問題這個環節,學生不知道如何進行提問。有的學生説成圖的意思,有的學生説成算式,答非所問。

2. 學生的傾聽和回答習慣還需要加強培養。雖然開學到現在,很注重培養學生的傾聽和回答習慣,但在本節課中還是有出現在同學回答問題的時候,很多學生沒有認真聽。

3. 學生都知道4+1=5,但是不清楚怎麼算,所以在提問的時候,以至於學生回答的不是我所想要的答案。

反思: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和老師的點評,更深刻意識到,在一節課的教學中,要學會合理分配時間,突出重難點,主次要分清。在學生的注重和培養方面,一定要落實到位。學生是課堂上主動求知、主動探索的主體,而教師是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設計者、組織者、引導者,是為學生服務的,所以在以後的展開教學各個環節時,不能只顧自己的教學思路,完成自己的教案,而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設計出的教案必須符合學生的發展要求,而不是去讓學生去適應教師的教案。

5以內加法教學反思 篇4

今天,我在(1)班教了5以內的加法。在導入新課時,我先複習舊知識,口答5以內數的分與合。這樣為學生學5以內加法做好鋪墊。接着利用情景傳授新課。注意加號和算式讀法的教學。整的一堂課下來,我覺得大部分學生都能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點。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在進行課堂小結時,我用口算5以內加法的練習代替,這樣反覆的練習,以便學生鞏固新學的知識。

不過,我覺得這堂課還是不盡人意,例如:1.自已課前準備仍不夠充分,在教例題時可以不用課本上的內容,轉化成學生感興趣的動畫片裏的人物更能吸引學生。2 在教學過程中,舉手回答問題的學生比較少,聲音普遍不夠響亮。3·在檢查鞏固練習時,仍有20來個學生沒辦法獨立完成。而自已課後也沒及時進行補差。在以後的教學中,我需要更加努力地鑽研教材,鑽研學生,多請教有經驗的,學識淵博的教師,以爭取更大的進步,早日成為一個優秀的數學教師。

5以內加法教學反思 篇5

在數學中,加法是一種常用的計算方法,也是基礎的基礎,由於本課是學生第一次正式接觸加法,因此學好這一課,對以後的數學學習至關重要。雖然,在學生以往的生活經歷中,一些日常問題的解決使得他們對加法產生了或多或少的朦朧印象,但是,讓學生真正地瞭解加法並運用加法解決問題,這還是第一次。因此,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是:讓學生真正理解加法的含義並能運用加法去解決實際問題,用數的組成知識去做加法。

一、導入凸顯分與合的思想。

加法的含義來自於分與合的思想。在教學開始時,以幾組變式的分與合作為基礎,鋪墊讓學生初步感受今天我們要用分與合來解決新問題。

二、從算理中教學。

在例題教學時,我通過圖意變化,引導學生看變化的過程,説清圖的意思。(校園裏3個小朋友在澆花,又來了2個)。同時以提問的方式出現第三句話:一共有幾個小朋友?給學生初步建立條件與問題的概念,瞭解看圖是要解決問題。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看圖列出加法算式:3+2=5。這部分是學生的已有經驗,我把重點放在了算式含義的講解,計算教學重在算理。我採用了接受式學習方式,“+”學生已經認識,而是通過口頭語言和肢體語言讓學生感受“+”的意義是合起來,將形象上的“合”和意義上的“合”結合起來。算式“3+2=5”中“3”、“2”、“5”的意義解釋,學生能夠結合具體情境來解釋,説明學生能夠理解數的意義了,學生能夠通過分與合的經驗説出算式的意義,讓學生經歷形象——數——符號——語言——初步將意義整合,最後將“3+2=5”意義精簡為“3和2合起來是5”。

三、用今天學習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不同層次的練習符合能力的需要,重在拓展學生的能力。

擺一擺、説一説,將擺説結合,將動作和語言相連接。

看算式,擺一擺則是對數形的結合。 

説一説、填一填。讓學生觀察情境圖,學生能夠自己看圖説意思、提問題、列算式。通過情境的變化,發現三道 算式中的規律,先是有經驗的積累算式,再由現象觀察算式,到分析算式、比較歸納。

算一算、填一填。直接寫出得數,比較“2+1=3”和“1+2=3”之間的規律:加號前後交換位置的得數不變,再通過找到的規律讓學生自己找算式,充分給學生空間拓展能力。

送信連一連。將連線題和有序的排一排結合在一起,將得數是5的算式全部找到。這部分環節讓學生自己動手,上黑板排序、説一説,體現了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這一數學思想。

看一看,列算式。出現整幅綜合圖,讓學生自己從圖中找信息,列出相應的加法算式。學生能夠充分的説圖意,列出不同形式的加法算式,説明學生不但會計算,還能通過加法來解決實際問題。

四、總結突出算理。

本節課的總結關鍵就突出“+”的含義——合起來。在課的最後再回到導入的鋪墊,用分與合的知識解決加法計算。

這節課還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我可以通過語音語調來吸引學生的注意,而不是一味高調;在送信環節,學生一開始出現從大到小、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在這裏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再去排一排,學生能夠根據分與合的聯繫出現兩組算式,讓學生認識事物的對比過程,自主的找到算式之間的聯繫,而不是教師自主將這一環節延後出現;在教學中還要充分注重教是為學服務的。

5以內加法教學反思 篇6

在數學中,加法是一種常用的計算方法,也是基礎的基礎,由於本課是學生第一次正式接觸加法,因此學好這一課,對以後的數學學習至關重要。雖然,在學生以往的生活經歷中,一些日常問題的解決使得他們對加法產生了或多或少的朦朧印象,但是,讓學生真正地瞭解加法並運用加法解決問題,這還是第一次。因此,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是:讓學生真正理解加法的含義並能運用加法去解決實際問題,用數的組成知識去做加法。

一、導入凸顯分與合的思想。

加法的含義來自於分與合的思想。在教學開始時,以幾組變式的分與合作為基礎,鋪墊讓學生初步感受今天我們要用分與合來解決新問題。

二、從算理中教學。

在例題教學時,我通過圖意變化,引導學生看變化的過程,説清圖的意思。(校園裏3個小朋友在澆花,又來了2個)。同時以提問的方式出現第三句話:一共有幾個小朋友?給學生初步建立條件與問題的概念,瞭解看圖是要解決問題。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看圖列出加法算式:3+2=5。這部分是學生的已有經驗,我把重點放在了算式含義的講解,計算教學重在算理。我採用了接受式學習方式,“+”學生已經認識,而是通過口頭語言和肢體語言讓學生感受“+”的意義是合起來,將形象上的“合”和意義上的“合”結合起來。算式“3+2=5”中“3”、“2”、“5”的意義解釋,學生能夠結合具體情境來解釋,説明學生能夠理解數的意義了,學生能夠通過分與合的經驗説出算式的意義,讓學生經歷形象——數——符號——語言——初步將意義整合,最後將“3+2=5”意義精簡為“3和2合起來是5”。

三、用今天學習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不同層次的練習符合能力的需要,重在拓展學生的能力。

擺一擺、説一説,將擺説結合,將動作和語言相連接。

看算式,擺一擺則是對數形的結合。 

説一説、填一填。讓學生觀察情境圖,學生能夠自己看圖説意思、提問題、列算式。通過情境的變化,發現三道 算式中的規律,先是有經驗的積累算式,再由現象觀察算式,到分析算式、比較歸納。

算一算、填一填。直接寫出得數,比較“2+1=3”和“1+2=3”之間的規律:加號前後交換位置的得數不變,再通過找到的規律讓學生自己找算式,充分給學生空間拓展能力。

送信連一連。將連線題和有序的排一排結合在一起,將得數是5的算式全部找到。這部分環節讓學生自己動手,上黑板排序、説一説,體現了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這一數學思想。

看一看,列算式。出現整幅綜合圖,讓學生自己從圖中找信息,列出相應的加法算式。學生能夠充分的説圖意,列出不同形式的加法算式,説明學生不但會計算,還能通過加法來解決實際問題。

四、總結突出算理。

本節課的總結關鍵就突出“+”的含義——合起來。在課的最後再回到導入的鋪墊,用分與合的知識解決加法計算。

這節課還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我可以通過語音語調來吸引學生的注意,而不是一味高調;在送信環節,學生一開始出現從大到小、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在這裏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再去排一排,學生能夠根據分與合的聯繫出現兩組算式,讓學生認識事物的對比過程,自主的找到算式之間的聯繫,而不是教師自主將這一環節延後出現;在教學中還要充分注重教是為學服務的。

5以內加法教學反思 篇7

語言文字是人的思想認識、道德情感、價值觀、人生觀等生命意義的一種載體,因此可以説,文本並非僅是一種物化的客觀存在,而是一種理性化了的生命體。文本的這種極具隱蔽性的生命意義,只有用感性的方式才能顯現出來,而且也只有當閲讀主體對文本的這種生命意義有所覺悟、有所觸動時,文本的生命意義才會真正生存。在我們的閲讀課堂中,就是採用感性的方式讓學生和文本進行生命的對話,用文本的意義提升學生的生命。

在教學《雪兒》一課讀悟課文的第四自然段。這段話寫的是“我”為雪兒傷愈後重新飛回藍天而歡呼。教學由學生聽教師朗誦開始,接着讓學生在躍躍欲試中配上動作自由誦讀,這就使學生帶着閲讀期待,以個性化的方式走進文本,還原語言的形象,感受語言的情感。然後引導學生在讀中質疑,緣疑再讀,最後補白省略,使學生在“讀”這一感性的學習方式中,在表達閲讀感受中,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理解教材、感悟教材。不僅深切體驗到“我”的喜悦之情,而且從中覺悟到善待生命的感覺竟是如此的美妙!從而在愉悦中不知不覺地提升自己的生命意義和生命價值。

5以內加法教學反思 篇8

最經我校對家長開放,我們三年級語文的公開課是《日月潭的傳説》,通過講課,我的感受是:

讓學生充分地讀起來

語文課的語文味,首先體現在讓學生充分地讀起來。我們首先需要思考的是讀哪些。是不是每篇課文都要進行全文性的朗讀訓練?是不是每篇課文的每個段落都要值得花大力氣進行朗讀訓練?我認為不是的,教師的主導地位就在於準確把握和挖掘值得進行朗讀訓練的段落,引導學生深度感悟、朗讀,培養其語感。《日月潭的傳説》真正值得去品讀的段落是課文的3、4小節。這樣,避免了平均用力,刪繁就簡,訓練能得到有效保證和落實。

讓學生充分地用起來

語文課的語文味,還體現在讓學生積極地運用語言、內化語言。教學《日月潭的傳説》,完全可以讓學生實踐語言,將這個美麗動人的傳説將給別人聽。為了能把故事講好,講得生動吸引人,課堂上進行了一次模擬講故事。先同桌合作,練一練。指名説時,其他同學隨時站起來進行幫助。創設交際表達的情境,使學生説得主動,聽得有趣。

讓學生的想象飛起來

這是一篇關於中國台灣著名風景區日月潭的民間傳説,講述的是年輕漁民大尖哥和水社姐為了拯救日月,挺身而出,歷經艱險,降服了惡龍,最後又化作青山守衞在日月潭的故事。對於這篇課文的教學,我始終是中規中矩。課文中幾個地方只用輕輕幾筆帶過了的許多情節,學生讀了以後往往會有文雖盡而意未窮的感覺,這就給學生充分聯想、想象、思維的餘地。例如,第三自然段“他們翻山越嶺,披荊斬棘,歷盡了千辛萬苦”我出示句子:引導學生想象他們餓了-------就--------;-渴了--------就--------;還有一次-----------。通過這個句型練習,充分引導學生的想象,體會主人公的不畏艱難、捨生忘死的精神。既加強訓練學生的語文組織和表達能力,讓學生理解和體會語言文字的感染力,又結合道德品質教育,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課文中,還有這樣一句話:“回到潭邊,他倆冒着生命危險,縱身潛入湖底,與惡龍激戰了三天三夜。”這一句話,就將很多情節輕輕帶過,完全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插圖進行聯想,從而體會“戰”之“激”。

5以內加法教學反思 篇9

通過對比,總結出兩篇文章都運用了擬人手法,使鵝都的形象變得鮮活.兩篇文章都是先介紹鵝的特點,再具體描寫.都是“傲”,但各有各的“傲”。同時都運用了反語來表達對鵝的喜愛.這樣,不僅讓學生體會到了鵝的特點,而且感受到作者的語言特點,比較了兩位作家的不同寫作風格,還教會了他們運用反話寫作文的方法,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當前的語文課堂強調“悟”,而這種“悟”往往只偏重於人文方面,重視作者情感的體會,而忽略了語言文字本身的特點,忽略了寫作特色的感悟。而詞語學習正是最基礎的語文。所以在教學這一課時我把重點放在詞語教學上,重視教給學生理解詞語的方法。《白公鵝》最後一句寫到“用它和鮮白菜一起熬湯喝——那它就要大吃一驚了”為什麼這裏是熬(āo)(第一聲)而不是(áo)(第二聲)。“熬”在字典裏有兩種讀音āo和áo,前者的解釋是烹調方法,把蔬菜放在水裏煮:熬白菜、熬豆腐。後者解釋為①把糧食等放在水裏,煮成糊狀,煮粥;②為了提取有效成分或去掉所含水分、雜質,把東西放在容器久煮:煮鹽,煮藥。③忍受(疼痛或尖刻的生活等):熬夜,熬苦日子。顯然聯繫上下文,是把白公鵝與蔬菜放在一起久煮,所以是第一聲。

當學生提出“榮膺”一詞不理解,我問:平時我們遇到不理解的詞語可以怎樣理解?學生説查字典、聯繫上下文猜想意思。於是,我讓學生找到相應的句子,讀一讀,然後猜一猜。馬上就有學生説是“當上”“成為”,這是孩子最簡單的換詞獲得的理解;我再引導:怎樣地當上?“光榮地當上、榮幸地成了”;我説,你是怎樣體會到的?有的學生説,成為海軍上將一定是件光榮的事,有的説,從“榮膺”的“榮”知道。雖然這個過程化了較多的時間,但讓孩子們經歷了學習理解的過程,學到了理解詞語的方法。又如“漣漪”一詞,我引導學生從字形看,這個詞語一定與什麼有關?孩子們馬上説出是水,因為兩個字的部首都是三點水。一個孩子説是“波浪”,我一邊用手比畫大波浪,一邊問:這樣的波浪能叫“漣漪”嗎?孩子們意識到“漣漪”是細小的波紋。再如“耀武揚威”一詞的理解,我引導學生想想每個字的意思,學生就體會到是“炫耀武力,宣揚威風”。我藉機引導學生注意這個詞語的構詞方法:這個詞語在構詞上有什麼特點?隨着我手的指點,學生明白了“耀”和“揚”意思相近,“武”和“威”意思相近。我再讓學生想象,“耀武揚威”是什麼樣子,從而體會詞語的感情色彩。

5以內加法教學反思 篇10

本文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寫景類文章,作者以清晨和中午以及下雨天,三個特寫鏡頭展示了日月潭的秀麗風光,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寶島台灣和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文章結構清晰,景美情濃,如詩如畫的自然景觀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課件資源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美文美讀,豐富內心體驗,逐步提升人文素養。教過之後有一些體會如下:

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要達到上述目標,必須讓學生充分地自己讀書,讀出聲,讀出意,讀出味,讀出情,讀出神,如臨其境。在讀中整體感知,理解文意;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薰陶;在讀中積累語言,學習表情達意的技巧。在教學中,我藉助多媒體課件,將文本語言還原為生動可感的形象,讓學生陶醉在令人神往的境界中,對日月潭的風光有了更多的表象儲備,有效渲染了氣氛。然後以讀代講,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感悟、理解,讓學生感受日月潭的旖旎風光。其中第三、四自然段是朗讀的重點,通過朗讀,表達出不同時間,不同天氣景色的變化。為此,我設計了指名讀,自由放聲讀,男女生賽讀、找夥伴讀,小組讀,師生合作讀等多種朗讀方式,在老師適時的點撥和示範下,體會和感悟日月潭的秀麗風光。

5以內加法教學反思 篇11

《一個降落傘包》這篇課文,通過記敍周恩來同志在飛機遇險的危急時刻,將自己的降落傘包讓給葉挺的女兒——小揚眉的感人故事,歌頌了周恩來同志臨危不懼,將生的希望帶給他人,將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的高尚品格。

通觀整篇課文我們可以發現:這篇課文雖然直接描寫周恩來同志讓傘包的文字不多,只有兩個小節,但是就是在這兩小節中,作者通過對人物的語言、動作的刻畫,寥寥數語就將周恩來同志不顧自己的安危,捨己為人的品質描寫得入木三分。

“學寫一段話,寫出人物的幾個連續的動作。”是本課的一個教學重點,而要使學生達到這一教學目標,無疑首先要能夠讓學生感悟到作者在寫法上的精妙之處。如何引導學生感悟其中的巧妙呢?結合班級實際做以下處理:

首先出示學習要求:1、默讀課文第三自然段,思考:當飛機遇險,小揚眉的座位底下沒有傘包,急得哭了的時候,周恩來同志是怎麼做的?用筆圈畫出描寫周恩來同志動作的詞。2、想一想:從周恩來同志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什麼?

經過一番自學交流、學生較為順利地找出了相關的動詞,並體會出周恩來同志言行的崇高、偉大。而後,我指着黑板上的板書問道:“這幾個動詞間的先後順序能否交換,為什麼?”“不能。因為這是按事情發生的先後順序來寫的,顛倒就不能成立了。”學生們紛紛答道。“那麼課文中描寫周恩來同志動作的幾個詞,能否換成其他的詞呢?”我又進一步地問道。在片刻沉默之後,有同學舉手説:“老師我覺得其餘幾個動詞不能換,但“跨”這個詞好像能夠換成“走”。”“聽了他的話我將“走”字寫在了黑板上,問道:“你們是否同意他的意見?”話音剛落,立刻有同學反駁道:“老師,我認為不能換成走,因為當時情況很緊急,用“走”不能突出急切的心情,而“跨”説明步子邁得很大,能突出當時情況很緊急。”“那麼用“跑”呢?”我順勢問道。立刻有人反對到:“也不行,因為當時是在搖擺不定的機艙裏。不可能跑,否則會摔跤的。”

“對呀,在描寫人物的一系列動作的時候,我們不僅要注意按照動作的先後順序來寫,同時還要注意選擇最為恰當的詞語,這樣才能寫準確,寫生動。”我因勢利導地提醒到,而這兩點也正是下一步,指導學生完成寫話的要點所在。

5以內加法教學反思 篇12

光的傳播是光現象的第一節課,學生對光已有比較感性的認識,這節課要讓學生理解光傳播的路徑,也就是光沿直線傳播的,以及其相關應用的例子。這節課我從聽到聲音的三個條件,即聲源、介質傳播、人耳,從而引出看到光,必須先要有光源,光線傳播到眼睛,進而舉出一些光源的物體,並強調是自身會發光,而人的眼睛就不是光源了,讓學生理解了光源的概念並學會舉例後,接着講光的直線傳播,對光在空氣中、水中、固體中分別做了演示實驗,並舉出關於利用光沿直線傳播的例子。整節課基本算是順暢,有些實驗效果非常明顯,例如用果凍演示光在固體中的傳播,該強調的地方也做重點強調,如光的傳播不需要介質,整節課沒有存在大的問題。科組長吳老師和科組羅老師聽了我的課後,給我提了一些建議。

一、部分實驗效果不好。

如演示光在空氣中傳播時,讓光線從黑色的板表面通過,事實上能很清楚地看到光在空氣中演直線傳播,但是學生誤認為光在板上沿直線傳播,雖然實現現象明顯,但是學生產生了誤解。所以需要改為噴霧或煙來做實驗。演示光在水中的傳播路徑時,實驗現象不夠明顯,學生沒辦法完全看到。這兩個實驗都需要改進。

二、需注意細節方面。

當舉出月亮不是光源的時候,學生都會説出是月亮是反射太陽光的,不是自己發光的,而我沒有再進行詳細講解一次,因此程度較低的學生可能還沒辦法理解,對於有些問題,不能認為學生會回答那就是懂了,其實還有很多學生似懂非懂,要再講解一次。

做筆記要詳細,對於光沿直線傳播的例子,講完後沒有在黑板上板書出來,因此在小結的時候,學生還是很難回答出來,因此筆記一定要詳細,即使有些學生沒辦法完全理解,也能記住一些。

板書時,因為黑板地方不夠,而又要留一些地方畫圖,字寫得不夠大,可能有些學生沒辦法看到,教室裏光線太暗,我也忘記了開燈,這些雖然是很小的細節,但是會造成學生聽課的整理情況和課堂的學習效率,這也是要注意的地方。

在畫光線時,因為一時找不到尺子,就徒手畫,這是教學上的一個失誤,給學生起了不好的示範作用,光線必須用尺子來畫,讓學生有這個意識,還要多加強調。

三、加強引導學生的能力

課堂引導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不能提出太難的問題,一些問題注意分步提

出,降低難度。這節課在提出人在太陽下,從上午到下午影子怎樣變化時,學生一時回答不上來,如果換成先問上午到中午,太陽逐漸升高,影子怎樣變化,學生憑生活常識,應該可以回答出來。一些較難的題目,要分步提出,逐漸引導,並且留給學生足夠思考的時間。

根據兩個聽課老師給我提出的建議以及要注意的細節問題,我思考了造成本節課一些失誤的原因,考慮問題還不夠周到,忽略一下細節的問題,本來要帶尺子的,因為一時忘記,課堂上沒及時解決,也沒強調學生要用尺子畫光線,所以上課前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一些細節的東西要反覆檢查。另一方面,或許是新教師的通病,對一節課計劃的內容,想在一節課就完成教學任務,有時備課的內容跟上課時會有一些出入,比如講多了某方面的內容,可能完成教學計劃時間會緊一些,又怕一些內容拖着,便有趕課的現象,因此對一些問題的講解就不夠詳細,造成學生對該問題處於似懂非懂的狀態,學生不能充分理解,對該知識點就沒辦法完全掌握,從而影響教學效果,這一方面也是新教師經驗不足造成的,需要逐步加強課堂的調控能力和隨機應變能力,講不完的內容留着下節課再講,關鍵在於學生是否能徹底理解,這一方面的能力我需要逐漸加強。另外,我覺得自己目前做得還不夠的是對學生的掌控和了解的能力,在課堂上,必須對學生對該節課知識的掌握情況有個瞭解,才能做到心中有數,學生哪個知識點還不能完全理解的,下節課才能做補充,所以要做到心中有數,要不然不瞭解學生是否能掌握課堂所講的內容,心中沒底,教學質量將會降低,因此在課堂練習的時候,要仔細檢查學生做題的情況,及時查漏補缺。

5以內加法教學反思 篇13

《3的倍數的特徵》是學生在學習過2和5倍數特徵之後的又一內容,因為2和5的倍數的特徵僅僅體現在個位上的數,比較明顯,容易理解。而3的倍數的特徵,不能只從個位上的數來判斷,必須把其他各位上的數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為3的倍數來判斷,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我決定在這節課中突出學生的自主探索,使學生猜想——觀察——再觀察——動手試驗的過程中,概括歸納出3的倍數特徵。

但上課的過程中,學生並沒有按照我想的思路去進行,一個學生在我沒有預想的前提下説出了3的倍數的特徵,所以我準備讓四人小組去合作交流發現3的倍數的特徵也沒有進行。只是讓學生兩人去再説一説剛才那個學生的發現,加以理解,鞏固。

這節課結束後,我感覺以下方面做得不好:

1、備課不充分。自己在備課時沒有好好的去備學生,沒有做好多方面的預設;

2、在觀察百數表到後面總結3的倍數特徵時,都應放手讓孩子們多説,説透,這樣更有助於鍛鍊孩子的概括歸納能力。老師不要着急,學生能説出的儘量讓學生説,多放手,相信學生。

5以內加法教學反思 篇14

本課是以愛科學為專題編排的。在識字、讀書的同時,吸引學生關注科學,愛科學,學科學,引發孩子們研究、探索的慾望,既動口,又動手,走出教室,走出校門,擴展自己的視野。

寒冷的冬季,百花盛開、瓜果飄香;彩色的棉花,紡出五彩線、織出五彩帶;無土的水中,栽培出茁壯的植物;只佔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卻養活了佔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先進的科學技術,給農業帶來如此大的變化,令人驚歎。

本課和第17課《酸的和甜的》一樣,採用連環畫的編排形式。教學中把圖文緊密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圖畫指導學生識字、讀書,並滲透觀察、想象能力的培養。本課的教學,我改變了初衷:本以為學生脱離了農村和農業,其實是我們沒有真正引導他們接觸和認識農業及農業技術,而真正脱離農業的恰是我們自己。我想:如果我們真正把學生帶到大棚中去參觀認識蔬菜和蔬菜的培植技術或者去苗圃觀看盆景花卉,學生更會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jrmk4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