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她是我的朋友教師教學反思(精選17篇)

她是我的朋友教師教學反思(精選17篇)

她是我的朋友教師教學反思 篇1

對《她是我的朋友》這節課的認識經過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校級行知課堂我組周老師講課前的研討,第二階段是自己參加語文課程達標過程中的嘗試。

她是我的朋友教師教學反思(精選17篇)

設計教學是教師的一項基本功,但以前我卻從不敢丟開現成教案,總是大量借鑑名師點子,東挪西湊拼成基本屬於自己風格的設計。研討過程中,我第一次嘗試獨立設計教學設計,與周老師同備一節課。

首先,我反覆閲讀這篇課文,探尋文中的知識點,結合三年級孩子的閲讀水平,在基於對課標認識的基礎上,初步把目標設為如下幾個方法,讀準讀通課文、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體會情感、有感情朗讀、滲透習作方法、樹立正確朋友觀。

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是重難點,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説,讀了一篇課文後能夠簡單説自己的體會,但是如何從關鍵詞句入手理解更深入些,卻是難點。課後習題第二題是“我們來找一找描寫阮恆表情、動作的句子,並説一説他當時是怎麼想的”,這題不就是在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句子嗎?於是,在教學環節中就有了這樣的一個設計,“默讀課文,在文中找出來描寫阮恆表情、動作的句子,想一想他都在想些什麼?”看似貼合編者意圖,符合課標要求,但卻在實施中遇到了不少的問題。文中這樣的句子很多,每句話都交流體會,浪費了太多時間,而且這些句子大致都在反映阮恆內心痛苦、恐懼,談體會時學生很難發現阮恆內心的變化,教學過程顯得宂繁複雜。能不能以第一句表情或動作的句子為範例,講解完後,讓學生自由學習其他幾個句子,即體現教師的導,又彰顯出了學生的學,可是再次試講時,效果仍舊不好,學生依然不知如何下手談體會。課後與組內老師討論,如何更精簡些,提 高實效,教給學生自己分析文章的方法。反覆又讀了幾遍文章後,發現文中多次寫到哭,這幾個詞語雖然都是表示“哭”的意思,但卻表示不同程度的哭,哭的程度不同與阮恆的內心世界緊密聯繫,於是,我們再次修改設計,“默讀課文9、10自然段,找出描寫哭的詞”,然後以第一個哭所在的句子為範例,抓“啜泣”初步體會阮恆內心,從哪個詞中你還有同樣的體會,學生找到“顫抖、捂住臉”,從這些詞中你又讀懂了什麼?就這樣,一步步地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來體會人物內心。然後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其他三個哭所在的句子,使用“我從哪個詞中讀懂了什麼”來交流讀書體會。在體會中滲透習作方法,在小結中引導“哭”的程度與內心的關係,昇華情感就在這其中潛移默化的達到。

這個環節的設計是我覺得比較得意的地方。

我的這堂課遺憾的地方也不好。導入後,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迫在眉睫”的意思,同時讓學生更深入瞭解故事發生的背景和但是情況的緊迫,為理解下文做鋪墊。阮恆在沉默中顫抖的舉起小手,又放下去,然後又舉起來,這一連串的動作不禁引發大家的質疑,為什麼舉起來又放下去又舉起來,此處尊重學生的質疑,但是在引導學生理解時,並不能把三個動詞放一起理解。“為什麼要舉起來”?(救朋友)“為什麼又放下去”?(害怕,哪個詞也讓你感受到他此時害怕?引導學生感受對死亡的恐懼)“為什麼又舉起來”?引導中,把一個問題拆分為三個問題,在交流過程初步體會到阮恆為了救朋友的勇敢和無畏。初步滲透抓住關鍵詞語體會理解。但是在這個過程,學生回答到害怕死亡時,我由於講課時的緊張,漏掉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稍微對抽血有點了解的都知道,抽血並不會導致死亡,但是阮恆此時害怕死亡,“你是從哪裏讀到這麼重要的信息的呢?”這一問題的漏問,導致部分學習能力較差的孩子很迷茫,也缺失了一次聯繫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引導。這本來是在教學設計之中的。

在課堂中,自己對課堂的把握還是很欠缺的,非常深刻的記得,有一個孩子在回答“誰來彙報第一個哭所在的句子”時直接説“啜泣”,我並沒有引導孩子做進一步的思考,還有一個孩子在説他的體會時,我一時語塞,直接讓他讀課文,避開尷尬,學生自己少了一次和老師交流的機會。

小結習作方法時的語言拖拉、看圖説話時的引導不當、迴應課題時的朗讀指導……種.種遺憾徘徊於心。

總是以為公開課中可以不顧學生的學習狀態,殊不知課堂中學生的學習態度才是最重要的。機智是學不來的,而是要在平日的每節課中有意識地去鍛鍊自己。課堂中的隨機應變是在足夠了解學生、足夠熟悉教材、足夠明晰學習環節的設計目的上實現的。跟同組的周老師交流教學體會時,我曾輕描淡寫地説:“只要明白每個環節的教學目的,其他引導語神馬的隨機發揮即可。”這是多麼不負責任的説法。沒有足夠的預設,課堂中怎麼會有靈活的應變。

感謝馮校長賽前的指導,才有了我在深夜中一遍又一遍空講的動力,才有了把課堂預設熟記於心的成效。做什麼事情都應該盡力而為,更何況是要展現給孩子們的課堂。我會再接再厲!

她是我的朋友教師教學反思 篇2

對《她是我的朋友》這節課的認識經過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校級行知課堂我組周老師講課前的研討,第二階段是自己參加語文課程達標過程中的嘗試。

設計教學是教師的一項基本功,但以前我卻從不敢丟開現成教案,總是大量借鑑名師點子,東挪西湊拼成基本屬於自己風格的設計。研討過程中,我第一次嘗試獨立設計教學設計,與周老師同備一節課。

首先,我反覆閲讀這篇課文,探尋文中的知識點,結合三年級孩子的閲讀水平,在基於對課標認識的基礎上,初步把目標設為如下幾個方法,讀準讀通課文、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體會情感、有感情朗讀、滲透習作方法、樹立正確朋友觀。

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是重難點,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説,讀了一篇課文後能夠簡單説自己的體會,但是如何從關鍵詞句入手理解更深入些,卻是難點。課後習題第二題是“我們來找一找描寫阮恆表情、動作的句子,並説一説他當時是怎麼想的”,這題不就是在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句子嗎?於是,在教學環節中就有了這樣的一個設計,“默讀課文,在文中找出來描寫阮恆表情、動作的句子,想一想他都在想些什麼?”看似貼合編者意圖,符合課標要求,但卻在實施中遇到了不少的問題。文中這樣的句子很多,每句話都交流體會,浪費了太多時間,而且這些句子大致都在反映阮恆內心痛苦、恐懼,談體會時學生很難發現阮恆內心的變化,教學過程顯得宂繁複雜。能不能以第一句表情或動作的句子為範例,講解完後,讓學生自由學習其他幾個句子,即體現教師的導,又彰顯出了學生的學,可是再次試講時,效果仍舊不好,學生依然不知如何下手談體會。課後與組內老師討論,如何更精簡些,提 高實效,教給學生自己分析文章的方法。反覆又讀了幾遍文章後,發現文中多次寫到哭,這幾個詞語雖然都是表示“哭”的意思,但卻表示不同程度的哭,哭的程度不同與阮恆的內心世界緊密聯繫,於是,我們再次修改設計,“默讀課文9、10自然段,找出描寫哭的詞”,然後以第一個哭所在的句子為範例,抓“啜泣”初步體會阮恆內心,從哪個詞中你還有同樣的體會,學生找到“顫抖、捂住臉”,從這些詞中你又讀懂了什麼?就這樣,一步步地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來體會人物內心。然後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其他三個哭所在的句子,使用“我從哪個詞中讀懂了什麼”來交流讀書體會。在體會中滲透習作方法,在小結中引導“哭”的程度與內心的關係,昇華情感就在這其中潛移默化的達到。

這個環節的設計是我覺得比較得意的地方。

我的這堂課遺憾的地方也不好。導入後,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迫在眉睫”的意思,同時讓學生更深入瞭解故事發生的背景和但是情況的緊迫,為理解下文做鋪墊。阮恆在沉默中顫抖的舉起小手,又放下去,然後又舉起來,這一連串的動作不禁引發大家的質疑,為什麼舉起來又放下去又舉起來,此處尊重學生的質疑,但是在引導學生理解時,並不能把三個動詞放一起理解。“為什麼要舉起來”?(救朋友)“為什麼又放下去”?(害怕,哪個詞也讓你感受到他此時害怕?引導學生感受對死亡的恐懼)“為什麼又舉起來”?引導中,把一個問題拆分為三個問題,在交流過程初步體會到阮恆為了救朋友的勇敢和無畏。初步滲透抓住關鍵詞語體會理解。但是在這個過程,學生回答到害怕死亡時,我由於講課時的緊張,漏掉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稍微對抽血有點了解的都知道,抽血並不會導致死亡,但是阮恆此時害怕死亡,“你是從哪裏讀到這麼重要的信息的呢?”這一問題的漏問,導致部分學習能力較差的孩子很迷茫,也缺失了一次聯繫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引導。這本來是在教學設計之中的。

在課堂中,自己對課堂的把握還是很欠缺的,非常深刻的記得,有一個孩子在回答“誰來彙報第一個哭所在的句子”時直接説“啜泣”,我並沒有引導孩子做進一步的思考,還有一個孩子在説他的體會時,我一時語塞,直接讓他讀課文,避開尷尬,學生自己少了一次和老師交流的機會。

小結習作方法時的語言拖拉、看圖説話時的引導不當、迴應課題時的朗讀指導……種種遺憾徘徊於心。

總是以為公開課中可以不顧學生的學習狀態,殊不知課堂中學生的學習態度才是最重要的。機智是學不來的,而是要在平日的每節課中有意識地去鍛鍊自己。課堂中的隨機應變是在足夠了解學生、足夠熟悉教材、足夠明晰學習環節的設計目的上實現的。跟同組的周老師交流教學體會時,我曾輕描淡寫地説:“只要明白每個環節的教學目的,其他引導語神馬的隨機發揮即可。”這是多麼不負責任的説法。沒有足夠的預設,課堂中怎麼會有靈活的應變。

感謝馮校長賽前的指導,才有了我在深夜中一遍又一遍空講的動力,才有了把課堂預設熟記於心的成效。做什麼事情都應該盡力而為,更何況是要展現給孩子們的課堂。我會再接再厲!

她是我的朋友教師教學反思 篇3

這節課我能抓住一年級孩子的認知特點,創設寬鬆的教學環境,讓孩子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下學習。多媒體課件的合理運用,極大地調動了孩子學習的積極性。教學重點突出了識字和寫字的過程,並紮實有效。一類字的教學,我還是覺得老師自己在黑板上範寫、多次範寫是很重要的,我們現在的教學對多媒體課件的運用越熟練,對在黑板上書寫就越來越生疏,孩子們被課件上的圖片、生字卡片“慣”得有些懶於動筆了。今天的課上,我反覆地在黑板上示範寫字,第一遍寫,要求孩子們仔細觀察老師的筆順、書寫每一筆的方法和每一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第二遍寫是巡視了孩子們自己練習寫字發現了一些問題後逐一地改正他們的錯誤寫法和筆畫。但同時又有許多遺憾:沒有很好的關注學生的學習情緒,對學生的學習沒有很及時的評價,板書速度慢,教學中語言不夠豐富,情緒不夠飽滿,有的環節還浪費了時間。學生在課上打開書、翻書不出聲音,寫字時桌椅不出聲,這些都是教學過程中的細節問題,但它們卻是反映一個班級是否建立起了嚴格有序的課堂常規的一個評價標準。

在課上,聽到我們班的同學放書霹靂啪啦的聲音,以及寫字時凳子扭動的聲音,我的心裏有説不出來的滋味。開學已經有兩個月的時間了,在這期間,我也曾專門地對學生進行訓練,在深入地反思後,我想:對於學生的常規訓練,絕非一次、兩次地專項訓練就可以初見成效的。“好習慣21天養成”,我想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也不應忽視這些細節,都説“細節決定成敗”,課設計得再好,學生出現這樣的常規問題,導致學生的狀態顯得特別的浮燥,也會使教學效果大打折。總之,對於低年級的語文課堂教學,我還有許多不足,還需要向身邊有經驗的教師學習,今後還需要不斷地錘鍊自己。

她是我的朋友教師教學反思 篇4

在學校開展的“課內比教學”活動中,我講的是謎語詩《畫》。課前,我多方面收集資料,寫出了一份讓自己覺得可操作性較強的教案,並精心製作了PPT課件。課中,我由猜謎導入,從課文插圖着手,指導學生按照由遠及近的順序觀察圖畫,説出了畫中的主要景物:山、水、花、鳥。之後利用課件展示了這四物的分解圖,逐句教學了詩句。在學文過程中讓學生認識了生字,糾正了他們的一些地方語發音。隨後,我將本課要認的11個生字展示出來,考察學生的識字情況,並結合拼音再次正音,給生字口頭組詞,強化了識字環節。接下來,認識了兩個偏旁“辶”和“忄”。帶領學生大致理解了詩意,並明白了為什麼謎底是一幅畫。通過“我會説”板塊學習了反義詞。最後,利用課件演示了生字的書寫過程,帶學生練寫了四個生字。

一節課上完,我有了如下感受。

1、教案的設計反映了教者對教材及學生的理解程度。

得:課前設計教案時我參考了一些資料,有教學用書、星級教案設計、中央電教館的教案示例和課堂教學視頻。可我發現沒有哪一個能為我提供一個完整的範本,尤其是中央電教館的那段視頻,時長17分鐘,一位教師六位學生,整個過程要搬到我們的課堂中實在是不太現實,也沒什麼特別值得采用的。最後我還是決定綜合多方面的可用資源,整合成適合自己學校和學生的教案。這份教案融入了本課涉及到的所有教學目標,突出了重點,也化解了難點,配以自已構思並選材製作的PPT課件,為上好這節課做出了強有力的保障。

憾:參考的教案有設計為一課時的(中央電教館提供的教案示例),也有設計為兩課時完成的(星級教案設計),我選擇了一課時完成——課上完後才發現這個決定是錯誤的。雖然這篇課文內容只有短短20個字,連課題也才21個字,但融合在一課時內完成,內容實在是太多了。要認識11個字,寫會4個字;要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要認識“辶、忄”兩個偏旁;要學習反義詞,還要理解每句詩的意思……總之,這個決定直接造成了40分鐘課堂內容爆滿的結果,孩子們雖然一直很配合地端正坐着,認真聽着,努力回答着,但我想他們一定很累!我把他們當成高年級的孩子教了……

她是我的朋友教師教學反思 篇5

《橋》這篇文章情節跌宕起伏,語言簡練生動,在表達方法上有三個突出的特點:1、構思新穎別緻,設置懸念,前後照應;2、多用於簡短的句、段來渲染緊張的氣氛;3、大量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增強了表現力。

根據國小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定:教學目標

1.認識6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咆哮、狂奔、獰笑、擁戴、清瘦、沙啞、放肆、豹子、呻吟、攙扶、祭奠、亂哄哄、勢不可當、跌跌撞撞”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4.領悟課文在表達上的特點。

根據本課教材特點和五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研讀課文中的重點詞句,結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及木橋發生的變化,逐步深刻感受老漢在危急時刻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自己扛的人格與精神。與老共產黨員無私無畏、不徇私情、英勇獻身的崇高精神,體會課文在表達上的特點;

她是我的朋友教師教學反思 篇6

解決問題的策略是看起來簡單實際很難把握的教學內容。這是新教材中我感受最深的地方之一。在去年教學五年級“一一列舉的策略”和“倒過來想的策略”的基礎上,我更知道現在將要教學的“替換”和“假設”的解決問題的策略在教學中會出現的問題。

所以上個星期五,我就只留了“預習《解決問題的策略》並寫下在預習中的心得體會,包括看懂了什麼,還有哪些疑問等。”孩子們的預習習慣已基本養成,預習方法也有了自己的特色。相信在預習中孩子們可以解決很多問題,而沉澱下來的就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果然,今天教學時,自學質疑部分,孩子們對一些基本的內容都瞭解的較多,對部分實際問題也能列出算式計算出結果,但還是不太理解為什麼要替換,特別是練一練的內容更是諱莫如深,一頭霧水。

於是我引導孩子們首先理解為什麼要替換。“如果不替換,題目中就有兩個未知數,而且兩個未知數的題目我們都是用什麼方法解答的?”“用方程。”我鼓勵孩子們用方程解決問題。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很快解答完。“用方程解決問題是很好的方法。但總是很費事的。如果可以不用方程就可以很快得出結果,我們是不是更喜歡?”“是!”孩子們異口同聲。

“替換就可以幫助我們解決這樣的問題。”我引導孩子們按書上的替換的思路理解,大多數孩子露出了滿意的神色。我還引導學生總結出兩種數量有倍數關係時,可以“以一換幾”或“以幾換一”的替換方法。

練一練的問題,孩子也無從下筆了,因為這本來就是另一種情況的問題。我首先讓孩子們理解替換的可行性方式:一對一的替換。從而發現替換後出現的新問題。於是我讓學生討論:如果把大盒子都換成小盒子,會出現什麼情況?如果把小盒子都換成大盒子,又會出現什麼情況?引導孩子們發現:因為兩種數量之間的不相等,替換後就出現了剩餘或不足。在引導孩子比較、討論、推論,得出剩餘的部分要從總數中減去,不足的部分要在總數的基礎上加上。

在後面的練習中,孩子們大多數能比較熟練地用替換的策略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教學的難點得到了突破。

這節課的成功教學,更是我嚐到了有效預習在教學新知的重要作用,它幫我節省了大量的教學時間,使課堂教學的效率大大提高。

我要大聲説:預習,愛你沒商量!

她是我的朋友教師教學反思 篇7

1、教師沒有做到以學定教:

課堂上在突破難點,凡卡在鄉下的樂更反襯出凡卡的苦,此時我的引導不不到位。沒有充分引導學生讀出爺爺和凡卡在鄉下的苦。所以課堂上有學生認為爺爺會來接凡卡,讓學生產生錯誤的理解。主要是我備課不充分所致,課堂反應不機智。

2、學生缺少自我探究的機會:

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目標體現得不夠明顯,教學設計中學生自我探究時老師的引導不夠,學生的通篇思考駕御的能力有待提高。在今後的教學實踐(《記承天寺夜遊》教學反思)中我要不斷磨練自己,深入備課,講課時靈活處理教案,以學定教,心中有數,使得自己儘快達到師生互動,共同提高。

3、情感教育不突出:

雖然作者抓住了課文重點(第八自然段)的教學。學生也融入到了文本之中,通過有層次、有梯度的朗讀使學生的心靈得到了震撼,體會也不是架空的。確確實實學到了語文知識(用詞的準確及表達方法)。

她是我的朋友教師教學反思 篇8

很多人都知道責任的重要性。然而有些人為了自己的利益,不顧一切,危害人民,危害社會。三鹿奶粉中毒事件引起全國轟動。這些企業家明知道生產的奶粉含有有毒成分,但是為了自己個人的利益,不知害死了多少嬰兒。網吧老闆也知道未成年人不允許進入網吧。但是為了賺錢,任何未成年人都可以進入網吧,正是他們對社會的不負責,結果不知毀了多少孩子的前途,甚至是他們的生命。

作為基礎教育的語文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是時代和社會賦予的我們的責任。《最苦與最樂》一文講的就是責任的問題。文章思想深刻,格調高雅,語言高雅,既有儒家的進取精神,又有佛家超凡智慧,讀起來膾炙人口,實在是不可多得的精品。中學生學習此文,不但有較大的現實教育意義,也能很好地提高語文素養。

近年來,我校大力推行杜郎口教學。杜郎口教學主要是三三六模式。即三個特點“立體式、大容量、快節奏”;自主學習“預習—展示—反饋”三大模塊;展示模塊六大環節,“預習交流、明確目標、分組合作、展現提升、穿插鞏固、達標測評”。這種教學主要是把課堂交給學生,學生自主學習,教師起引導和輔助作用。

本課我主要用兩個課時,第一課時讓學生根據預先設計的學案預習,第二課時開始共同學習。導入課文:同學們,你們還記得20__年三鹿奶粉中毒事件嗎?多少嬰兒的生命就是毀於三鹿奶粉中,這怎能不讓人心痛。為什麼會發生如此悲劇,最主要的是責任問題。今天我們來共同學習關於責任的文章——《最苦與最樂》。

第一步,安排學生練。練的內容有兩個:一是字音,二是字義。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

第二步,安排學生講。我提問:“生活中,你們認為最苦的事情是什麼?學生回答的答案多種多樣。有的説是貧困,有的説是學習成績不理想,還有的説是骨肉分離……説着,有的學生眼睛開始濕潤了。我接着又問,那你們最快樂的事情是什麼呢?學生一個個露出了笑臉,美滋滋地想着自己快樂的事情。有點説是和父母一起過年;有的説是和朋友一起郊遊;有點説是課堂發言得到老師的表揚,還有的説是比賽獲獎。我安排這一步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三步,安排學生找。設計了四個問題。

問題一:作者認為:貧、失意、老、死是人生最苦的事情嗎?為什麼?學生回答不是。理由是:人若能知足,雖貧不苦;若能安分,雖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難免的事;達觀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麼苦。

問題二:作者認為人生最苦的事情是什麼?(用原文的句子回答)理由是什麼?生答:我説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揹負着一種未了的責任。理由是:因為那受良心責備不過,要逃躲也沒處逃躲呀!

問題三:未盡的責任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生答:①答應人做一件事情沒有辦②欠了人家的錢沒有還③受到人家的恩惠沒有報答④得罪了人沒有賠禮。另一生答:①承諾未辦②欠錢未還③恩惠未報④得罪人未賠禮。

問題四:作者認為人生什麼事情最樂?負責任與盡責任感覺有何不同?生答: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負責任的感覺:有如千斤重擔壓在肩頭,再苦不過了。盡責任的感覺: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輕鬆愉快。

設計這一步的目的是,通過學生找,從而理解、熟悉課文,掌握課文的基礎知識。

第四步,安排學生議。設計了三個問題。問題一:作者是怎樣論述苦樂與責任的關係?結論如何?生答:人生須知道有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另一生答:不盡責任,受良心責備,苦不堪言。還有一學生回答:處處盡責任,便處處快樂;時時盡責任,便時時快樂。

問題二:當責任向我們走來時,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對這個問題,小組進行討論,學生各抒己見。有的説,我們要勇於承擔責任,在家裏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班長説:“我身為一班之長,我要敢於管理班級,把班級管好是我最大的責任。”另外一位同學説,我們要做一名遵紀守法的好公民,對社會對國家盡責任。我對這位學生投以讚許的目光。此時教室掌聲不斷。是啊!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我們要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盡責任。只有這樣,社會才能更穩定的發展,國家更加繁榮昌盛,祖國人民更加幸福安康。

問題三:談論自己在學習生活中有着怎樣的責任?一生答:遵守學校紀律。另一生答:好好學習,報答父母。最後我總結:我們每一個人都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負責的人。當前我們應該把知識學好,將來才能為國家、為社會、為人民做出更大的貢獻。

在“議”這一步,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無拘無束地把自己的想法,觀點講述出來。無形中學生已經懂得怎樣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滲透了對學生的思想教育。

第五步“談”。設計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收集有關的名言名句。學生把有關的名言名句板演到黑板。我選取了兩個比較經典的進行評析。第一個是“一切在於人,一切為了人。——高爾基《人》”,第二個是“天才如果袖手旁觀,即使他優美出眾,也仍是畸形的天才。沒有愛的天才是種怪物。——莎士比亞《莎士比亞論》”。 第二個問題: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有何收穫?生答:我懂得了學習的重要性。另一生答:我知道如何方能得到快樂。再一生答:我知道樂是苦中來。又一生回答:我最大的收穫是如何做一個有責任心的公民。談的目的是讓學生拓展思維,知識遷移,從而也能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課後,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我覺得本節課的成功之處就是教學手段的多樣化,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習熱情高,敢想、敢説。能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學步驟分為練、講、找、議、談五步,每一步都精心設計了不同的問題,使學生的各種能力都得到了鍛鍊。通過議,把責任上升到對社會、對國家、對人民的責任,滲透了思想教育。教育學生要做一名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有責任的公民。不足之處有兩點:

一是學生討論不夠熱烈。也許是剛推行杜郎口模式,學生基礎又比較薄弱的原因。

二是在思想教育方面做得還不夠。對於社會責任這個問題只是兩句話帶過。其實這個問題可以作為一個重點問題。很多人就是因為缺乏社會責任感,走上了犯罪道路。

她是我的朋友教師教學反思 篇9

《綱要》中指出:孩子要有初步的安全和健康知識,知道關心和保護自己。眼睛是我們人體重要的感覺器官,對於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都非常重要。隨着現在的科技發達,由於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玩手機玩電腦成為了家常便飯,導致眼睛健康的嚴重受損。同時看書、畫畫、看電視等一些姿勢的不正確,嚴重影響了眼睛的健康。為了讓幼兒能瞭解眼睛,並在此基礎上樹立正確保護眼睛的意識和方法,我設計了《我的眼睛》教學活動。

這節課我給大班孩子制定的目標是:

1. 通過對盲人的初步瞭解,懂得尊重盲人,樂意幫助盲人。

2. 初步認識眼睛的正面結構圖,瞭解眼睛各部位的名稱及作用。

3. 感受眼睛的重要性,懂得保護眼睛,掌握更多保護眼睛(視力)的知識。

在開始的部分我讓孩子帶着眼罩進教室,這樣讓孩子感覺到真正看不見帶來的不便再來引出主題裏的盲人眼睛。其中孩子們在進來的時候會説:"老師我看不到,老師我找不到椅子,老師這樣太黑了"等等。我趕緊抓住孩子此時的感受,讓孩子在對盲人的眼睛和自己的眼睛有一定的對比性後。知道了盲人的苦難和不便,孩子會自然而然的產生了愛心,對他們進行幫助和尊重。同時使幼兒發現自己的眼睛是多麼的重要,接着就導出我們眼睛的結構圖。孩子們在認識眼部的寶貝後,提起孩子的觀察力。

在播放ppt的時候,很多孩子對眼睛的認識還是不夠的。只知道眼睛的眼珠和眼白,而且不知道眼睛裏的部位其它用處,只知道眼睛是用來看的。其實它們有更好聽的名字,進一步讓孩子瞭解眼睛的各部位名稱和它們的用處。這一環節我覺得自己做的比較充分,為了讓孩子們更好的看清自己眼睛裏的部位,孩子每人一份鏡子利用鏡子觀察自己的眼睛。我覺得同伴觀察比觀察自己的眼睛,孩子們的興趣會更高。看着孩子們在那裏照着鏡子,東找找西找找,仔細的在觀察着自己眼睛。完全不用老師一直説觀察觀察,他們會主動去鏡子裏發現,這樣也達到了孩子為主體的要領。在此為了讓孩子們能夠更活躍,我在此穿插了小遊戲:黑貓警長抓老鼠。孩子們的眼球在這時得到了一定的放鬆,讓整節課不會那麼枯燥。

知道了眼睛的好處後,會引起孩子們的愛護之心。在此我又利用PPT裏各種眼睛疾病圖片,帶領孩子發現在沒有保護好眼睛的情況下會發生什麼事?又進一步的讓孩子對眼睛的保護產生極大的動力。這時,我又及時的提問孩子,那我們應該怎樣保護我的眼睛?讓我們的眼睛不受到傷害?

孩子們回答問題很積極,因為這一切關係到自己的眼睛。在等孩子們完全討論完後,我對孩子們進行了個小結,讓孩子瞭解到各種眼睛保護的知識。在最後結束的延伸活動裏,我要求爸爸媽媽跟我們小朋友一起來保護我們的眼睛。就是我們事先一直在做的眼保健操。這次讓我們的孩子帶動我們的家長來完成我們整節課的要點:保護眼睛。

其實《我的眼睛》整個活動通過幼兒的看一看、聽一聽、説一説、做一做,由淺入深地展開,激發了幼兒的求知慾望,使幼兒知道了眼睛的重要性,掌握了更多的保護眼睛(視力)的知識,提高了科學認知能力。

在活動指導過程中,我注重"三個最",即最大的觀察(努力觀察每位幼兒,適時提供幫助),最小的干預(教師不干預代替,突出幼兒為主體),最多的鼓勵(肯定、鼓勵幼兒的點滴進步)。另外努力把握"玩中學"的度,讓幼兒在體驗、討論、遊戲、操作中獲取新知,充分表現自己,較好地達成本次活動的目標。

這樣的公開課讓我們學習了很多,讓我們得到了姐妹們對自己這節課的更多意見。大家的意見就是讓我們提升的更多。

她是我的朋友教師教學反思 篇10

《大禹治水》這篇課文是一個流傳千古的神話故事。講的是古時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是上古時代的治水英雄。他“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心一意為百姓謀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

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我首先考慮的是如何讓學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艱難以及所付出的努力”所以我確定了第一個教學目標: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大禹治水的艱難以及所付出的努力,指導感情朗讀。

課文生字中“治、制”這兩個同音字,我知道學生肯定要混淆的,一次我確定了本課的第二教學目標:學寫生字:治制

在教學新課前,我複習了課文中的生詞“滔滔、淹沒、衝倒、無家可歸;決心、治理、帶領、千辛萬苦;制服、安定、偉大、代代相傳。”看似簡單的三組詞,其實是統領全文主要內容的詞語。接着,我又拋出這樣一個重要的問題“大禹為什麼要治水?這裏的治水指的是什麼水呢?”為下面的學習做了鋪墊。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學生都能明白大禹治的是洪水。可為什麼要治理洪水?學生就有點似懂非懂了。而我的一段洪水的視頻正好幫助學生明白了課文第一自然段的內容。我緊扣“滔滔”二字讓學生理解,因為洪水的大、洪水的兇猛,所以衝倒了房屋、淹沒了農田,害得老百姓無家可歸。最後引出治水的英雄大禹。

在講解大禹治水經過時,我為了讓學生體會治水的艱辛,緊緊抓住“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了九座大山”等語句。如果只是通過簡單的朗讀,我覺得可能學生理解的程度不深,因此,我又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習:“山太高,禹爬不動了,他_____。水太深,禹趟不過了,他_____。沒有吃的,禹餓得兩眼發花,他_____。天太黑,兇猛的野獸出來了,他_____。”通過學生的口頭填空,讓學生深深的理解到大禹治水的不易,真的是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禹這樣辛苦地觀察水流和地形,他才能帶領老百姓“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了九座大山,順利的將洪水引入了大海”。這裏的兩個“九”字又是第二自然段理解的一個難度,學生肯定會一位真的只有“九條大河”、“九座大山”,我就告訴這裏指很多很多,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禹治水的艱難。最後一個填空練習“禹下決心要,他吃盡了(    ),走遍了(    ),仔細地察看(    ),他帶領老百姓挖通了(   ),劈開了(   ),引導洪水(    )。”我採用了你填、我填、大家填的方式,讓學生對這一自然段的內容得到了鞏固,對大禹治水的艱難再一次深深地領會了。

在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個故事時,我原本想通過老師像講故事一樣的講述,邊講述邊填數字來引出這段文章,讓學生從這一組數字中來體會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可是當我出示了填空,還沒説完,學生就接着説下去了,我只好改變策略,改成提問“看了這些數字,你有什麼問題要問禹的?如果你是禹,你的心理是怎麼想的?”學生提了一些問題,我又做了一點補充,我説:“禹的兒子十多歲了,還不知道父親是個什麼樣子。同學們你們知道嗎?禹在外治水13年,那是七千四百多天哪!”從而更好的理解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奉獻精神,學生也對大禹的英雄壯舉敬佩不已。最後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過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讓學生説説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個老百姓,你會怎麼感激大禹,以此來理解為什麼大禹的名字“代代相傳”。

本堂課,在感悟文章中心的同時,我知道學生進行了多種形式的讀,以讀促悟,使學生對人物的高尚品質有更深刻的體會,悟又帶動了讀。學生的情感被激發了,朗讀自然就更出色了。

她是我的朋友教師教學反思 篇11

這篇課文圍繞的是這樣一個核心——“人的一生,無論何時何地,無論歲月成長都應該以書作為自己的伴侶。”課文還滲透了作者選擇書作為自己的伴侶的原因和讀書悟道的一些常規方法。號召孩子們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養成“以書為侶”的好習慣。在上這節課前,我設計的教學目標是“兩個一”,即讀通讀順課文;解決書後的一個問題。

課堂上,我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觀點,讓學生暢談感受,喚醒學生心靈上的共鳴。書,使我們的生活變得輕鬆而舒適,書,讓這個世界充滿真善美,當學生真正感悟到這一點時,讀書的慾望是從心底迸發的,教師適時引導他們將想法轉化為行動,號召他們加入讀書的行列。對於文章談到的讀書方法,更是讓學生聯繫自己的讀書實際,告訴學生應該怎樣讀書,只有將讀書與思考相結合才有收益。

課講完了,但我要把學生求知的慾望和讀書的熱情化作他們的行動。對大部分只喜歡看電視而不願多讀書的同學提出倡議:倡議全班同學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合理安排時間,減少一些看電視的時間,力爭利用空餘時間多讀書養成“以書為侶”的好習慣。。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我又充分發揮同學們做的書目的作用,讓同學們傳閲每人的書目,開展“互借互讀”的讀書活動,大大拓寬了學生讀書的空間。

她是我的朋友教師教學反思 篇12

《中國國際救援隊,真棒!》一文,講述的是20__年阿爾及利亞發生地震,我國政府派出專業救援隊前去支援災區救助,我國國際救援隊出色完成任務。

由於我們國家5月12日剛剛發生了里氏 8.0級大地震,最近一段時間,新聞、廣播都在講受災情況,孩子們聽到的也比較多了,以前在電視上看到的事情,現在雖沒親身經歷,卻實實在在的發生在我們身邊。所以設計本課時,我從汶川大地震國際上對我們的支援導入,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初步感受“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人間處處有真情”的情感體驗。

為了喚起學生的這種情感體驗,我準備了幾張圖片,課上當我出示這幾張圖片時,我不由自主的被圖片上的內容震驚了。雖然汶川大地震已經過去20多天了,雖然最近看多了血和淚的場面,雖然每天都在默默為災區人民祈禱......但今天當我再次看到地震的場面,我的心靈仍然受到了極大地震撼。看着圖片,不由得想起七、八個孩子被埋在廢墟中的情景,講課的聲音不禁哽咽了,眼眶裏蓄滿了悲痛的淚水,抬眼望望吃驚的學生以及聽課老師,我才警覺自己的失態。

接下來自己説了些什麼都不記得了。所以,一堂課下來,並沒完成我預設的教學環節。我的情緒也影響到了孩子們,整節課氣氛非常沉重。我不知道設計上汶川大地震是對還是錯,我只是希望喚醒52個孩子心底的情感,明白愛的力量,懂得去愛別人。天災並不可怕,只要人間有真情,什麼災難都會過去的。風雨之後,又將是一片燦爛的晴空。希望災區人民早日走出陰靄,建設好自己的家園。也祝願我們的祖國在經歷這些之後,更加堅強!

她是我的朋友教師教學反思 篇13

這節課我設計了“彩膠泥真聽話,你能用什麼方法把它變成哪些形狀”教學環節,學生愉快的介紹着自己的方法:搓、揉、拉、壓、捏等,更重要的是還發現和使用了彩膠泥中的模具。學生在自主探究、互教互學的愉快學習中學會了“花點心” 形狀的多種製作方法,學習重點學生掌握的非常好。學會了“花點心” 形狀的多種製作方法,那麼,如何給它做上漂亮獨特的花紋呢?學生從我提供的大量素材中深受啟發,在自己加小組同學的合作討論中大膽發表意見,“花點心”花紋的立體美化裝飾難點在學生自主互學的快樂學習中迎刃而解。通過這節課我深刻的認識到:教學是創造人的藝術,教師在學生學習方法的選擇與指導上要下功夫精心鑽研,教學圍繞“學生喜歡”設計環節,以學生的需要為出發點。學生會的教師可以不講讓學生去互學互通;教師要做有心人,從學生身邊去發現利用課程資源指導學生探究學習;學習中多給學生探究、合作表現的機會;這種快樂學習的方法將使孩子的才華充分展示。

她是我的朋友教師教學反思 篇14

《最苦與最樂》這一篇課文放在八年級很結合實際。首先是選在八年級上冊,八年級的學生,對學校已經很熟悉了,學習任務也不是很重,總想做點什麼事證明自己長大,證明自己比七年級剛進校園的學弟學妹們能幹,但是又不知道怎麼做。這時候出現這樣的一篇課文,正好可以指引八年級的學生,讓他們有責任,敢擔當。

我上這一課,就是本着教育學生勇於承擔責任,做一個有責任心的學生這樣的目的來上的。上課前,我們班有幾個女同學因為頭髮不合標準,被批評了,正在教室裏大叫,學校就像是地獄、監牢,一點自由都沒有。我進到教室沒有一開始就訓話,我就是按照正常程序來上課,只是在拓展時,我出示這樣一個問題:“讀罷此文,作為當代中學生,你認為自己目前應擔負的責任是什麼?你準備怎樣去完成”?學生小組合作討論,談自己的感受之後,我就開始講了,學生不是説,學校是地獄,是監牢嗎,那麼我説你們為什麼會有這樣不愉快的感覺,就是因為你們沒有做到自己的責任。你們不快樂,你覺得是學校限定了你的自由,但是一個學校一點規矩都沒有的話,行不行呢?今天你想幹嘛就幹嘛,明天他想幹嘛就幹嘛,學校還是學校嗎?學生也都説,沒錯,規矩是要要的。那有規矩,學生為什麼會有不愉快的感覺呢,梁啟超就告訴了我們,盡責任樂,未盡責任苦。你覺得苦,不正是因為你們沒有盡到一個學生的責任嘛。

這一節課我最成功的地方就在這裏,在結合課文內容做思想教育,做的很自然,沒有刻意而為的痕跡,學生就不會很反感。所以我覺得在處理導和學的關係時,也還是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多想想學生是怎麼思考問題的。我常常會回想起當年我自己讀國中時的一些想法,這些學生們的反感那時我們也有,理解一下學生,在以我們的經驗來告訴學生,有些彎路是可以少走的,甚至是不必要走的。什麼是最苦的?什麼是最樂的?問問老師們,其實我們也是盡責任教育好了學生最樂,教育不成功,甚至教出了“廢品”,那就是最苦的事了。最喜歡上這一課的感覺。

她是我的朋友教師教學反思 篇15

不教語文不被語文這條韁繩拴。經常教語文的,有時侯會受語文的限制,在教學方法與過程的設計上有所侷限。當我拋開腦中的常規的設計思路來看《草原》這篇課文的時候,思如潮湧,各式各樣的教學設計、教學內容不斷湧現。從三維目標完成的效果來看,這節課既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受到感情的陶冶和薰陶,學生又能夠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深入地品詞析句,領悟文本表達的內容孩子們的回答很精彩,某些話語超乎了老師的想象。

所以,課堂上,必須相信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不僅這些,學生在自主參與學習的過程中,學得知識,提高語言感悟能力以及提高語文素養。可以説,我最終的目的是藉助文本內容挖掘孩子身上的各種潛能。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主體性、探究性,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孩子是發展的主體,是課堂學習的主人,他們具備創造的潛能,他們的理解和想象可以超越文本。只是要老師善於激發,學生可以表現的更好。

對於語文教學,不僅僅是要讓學生學會現成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教師要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教育資源,有利於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把提問的機會、解決問題的機會、朗讀感悟的機會,尋取學習方法的機會交給學生。這樣,學生會有一種受到尊重的感覺,會有一種被解放的感覺,他們的思維、思想、理解和感悟也會得到不同程度的解放,課堂將充滿個性化的理解感悟,從而迸發出更精彩的思維火花。

她是我的朋友教師教學反思 篇16

課文用擬人化的手法,把太陽當作全世界孩子的朋友,她在一天中的不同時間裏,和不同國家的孩子游玩。課文的寓意“世界是大家的”,只有全世界人民加強理解和信任,各國人民才能和平共處,分享太陽的温暖、世界的和平、社會的安寧。詩歌文辭很簡單,但含義卻不容易領悟。在教學本課時,我通過有感情的、個性化的朗讀手段,讓學生走進文本,體會“鮮花上撒滿了太陽的金光,小樹在太陽的照耀下生長,小朋友們在温暖的陽光下快樂遊戲”的情景,從而感受語言的精美。

一、音樂激趣,導入新課

學生只有感興趣,才會全身心的投入。上課伊始,我給學生播放了一首輕快的兒歌《種太陽》,音樂一響起,很多孩子就跟着哼唱,在輕鬆愉悦的氣氛中,我問學生:“世界真奇妙!這歌曲中的小朋友竟然種下了太陽。天上的太陽是屬於他一個人的嗎?”學生興趣盎然地回答:“不!太陽是大家的!”這樣很自然地就導入了新課,不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還形成了寬鬆,和諧的課堂氣氛,很好地為新課教學打下鋪墊。

二、以讀代講,讀中感悟

語文教學是以讀為主的,詩歌的學習更是如此。我在教學中側重朗讀指導。為了讓學生感受景色的美麗,我用課件形象地向學生展示太陽的美景,然後加入老師恰當適時的點撥,學生此時就已經找到了一些感覺,在這時我又做了有感情的範讀,此時學生已經入情入境,讀得很到位了。教學時,我注意運用多種朗讀方法,如教師範讀、齊讀、男女生讀、師生合作讀、評讀等等。這樣,學生在品味感受精美的語言時,很自然地進入一種真實而有個性的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內在感受和豐富想像。

她是我的朋友教師教學反思 篇17

課文通過畫楊桃這件事情啟發學生理解“是什麼樣,畫什麼樣”也就是實事求是這個道理。如何讓學生通過學習感受這一道理,在教學中我注意以下方面:

一、角色朗讀,理解內容。

這篇課文裏的對話很多,而且又要抽出時間來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中藴含的道理,所以我並沒有展開來讀,而是抓住課文裏很特殊的兩組句子(“不像!”“像五角星!”和“不……像。”“像……五……五角星。”)比較後再來引導學生通過填空補充提示語,鼓勵學生個性化朗讀。剛開始學生在充分理解老師和同學態度變化後,就基本明確的同學們由“嘲笑”到“慚愧”,抓住這一點,我馬上讓學生想象,該怎麼讀好這兩句,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意見,之後,我模仿課文,在師生之間進行對話,在朗讀中,還有的同學還帶上了表情動作,如:嘲笑時,不僅有哈哈大笑的,還有嘻嘻笑的;在慚愧時,有幾個同學甚至感覺到像自己做錯事情一樣,邊説邊把頭低下來。在這個教學片段中,學生以個性化的方式走進文本,給學生部分添加提示語。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與文本展開對話,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去發現,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去想象,最後在敞開心扉的對話中,在表達閲讀感受中,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理解文本、感悟文本,這種源自學生“童心世界“的生成資源是富有生命力的 —— 處處呈現着精彩的感悟,煥發着靈性的光芒。

二、聯繫生活,想像拓展。

讓語文拓寬,走出課本,利用資源,讓學生搜索在日常生活中你聽到或遇到過像畫楊桃這樣的事情。並通過學習和聯繫生活實際都有哪些體會、感受,從中明白了什麼道理。請大家也拿起筆用概括性的語言寫一寫自己的這些體會、感受和明白的道理。把它寫在大家準備好的小書籤上。寫後讓學生讀一讀把書籤送給老師或自己的好朋友,讓他們與你共同分享。活躍了大家的思維。

三、親身實踐,思考體驗。

為了上好《畫楊桃》,我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特地從水果店裏挑選了一隻楊桃。並有意將楊桃放在教室的中間,讓學生從各自的角度去畫自己看到的楊桃。學生興致很高,都轉過身靜靜地畫起來。展示中間與前排旁邊同學的畫,看看有什麼不同。或者讓同學從前排靠邊的座位上實際觀察一下,使學生增加感性認識,並激發閲讀與思考的興趣。讓學生親身實踐、親身體驗課文所講的事實,並進一步理解這些事實所藴涵的道理。人們要做到“是什麼樣,畫什麼樣”,並不像説起來那麼容易,必須像課文中父親和老師説的那樣“不要想當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必須像文中的“我”那樣認認真真地看,老老實實地畫“。這些道理,經過對比、讀書、思考與實踐體驗的結合。學生理解較深,學習效果很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jj7p6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