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精選20篇)

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精選20篇)

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 篇1

本篇文章是一篇物候學的小故事。敍寫了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前後兩次向孩子們查詢第一朵杏花開放的具體時間,讚揚了竺可楨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態度。告訴學生只有通過精確、細緻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

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精選20篇)

預習課文時,要求學生學會審題,比如課題《第一朵杏花》,要求學生將“第一朵杏花”與“一朵杏花”作比較,思考這兩者之間有什麼異同?反覆思考,惟有思考才能作出以下判斷:“一朵杏花”顯系泛指,只要是杏花,任意挑出其中一朵來,都可以講是“一朵杏花”,誰也否認。然而,“第一朵杏花”就不同了,不是隨意挑出一朵杏花,便可以指稱的,關鍵在於“第一朵”,它有特定的含意,故事也正是圍繞“第一朵”展開的,人物、事件都緊緊關聯着“第一朵”。我以為學好課文,審題是關鍵,平時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不僅對學好課文鋪路造橋,而且為學生寫好作文打下審題基礎。

其次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體會句子的含義,理解文中的語段也很重要。比如:“竺可楨爺爺從外面回來,看到杏花開了,便走近杏樹數了數,已經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綻開了花瓣兒。”這一句子要引導學生這樣思考:陽光明媚,紅杏出牆,釀就了一派爛漫春色,作為老年人看了之後,一般會駐足欣賞,沉浸在美好的春光裏。可是這一句寫竺可楨爺爺卻迥然有異於普通老年人,他不是簡單地流連光景,而是“走近”,繼而點算“數了數”,四朵杏花已經綻開,數字精確,並且發現這四朵杏花是“不同程度”地綻開,亦即 有的盛開,有的剛開,這是什麼原因?關鍵在於竺可楨爺爺是從事物候研究的,從下文可知,他關心的是第一朵杏花的開放時間,錯過了時機,只好詢問孩子了。因此,引導學生理解句子的含義,在於對課文的更深入理解,也在於表現竺可楨爺爺對周圍植物變化多麼留意,觀察多麼細緻,對錯過第一朵杏花的開放時間又不無遺憾。

本課教學總體上達到了預期的目標,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掌握如何理解句意的方法。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學生的參與性也體現得較充分,尤其是短句的比較法“第一朵杏花”與“一朵杏花”相比較,產生了激烈的碰撞,碰撞中激發了對問題更深入的思考,也使“第一朵杏花”與“一朵杏花”的講座更趨於清晰,教者在學生充分發言的基礎上提出比較方法,有利於學生將來更頻繁地使用比較法。

但教者也發現教學教程中的不足之處:文中出現了幾組一問一答對話,雖然課文也讀了,但對話部分朗讀不夠突出,教者並沒有重點引領學生通過對話朗讀去體會和感悟課文內容和作者對話部分的描寫手法。教者認為:語文教學中,不僅注意到課文內容的重難點,其實,課文朗讀也要注意到重難點,比如:美文誦讀應教會學生抒情的語氣朗讀;詩歌誦讀應教會學生讀出詩歌的韻律感;對話朗讀更應該教會學生讀出不同身份、不同語氣的那種感覺。學生只是為了讀課文而讀課文,這好比戲劇中跑龍套、走過場一樣,印象不深,淺讀輒止,而應該有的放矢,根據不同課文內容要求,訓練學生朗讀水平。否則,學生的朗讀水平就很難提高到一定的水平,也如我們陳校所説:“山還是那座山,水還是那樣的水……”

是的,語文教學是思想意識、道德情操、人格精神、人文素養的不斷培育和提升的過程,而學生對課文的朗讀水平也是不斷培育和提升的過程。

儘管課文不同,課型不一樣,但伴隨每天課文的朗讀重點訓練,必然使學生的朗讀水平呈階升梯進之勢。

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 篇2

《第一朵杏花》這篇課文講述了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前後兩次向孩子們查詢第一朵杏花開放的具體時間的一個小故事,讚揚了竺可楨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態度,説明只有通過精確細緻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題為“第一朵杏花”實際上是從把握第一朵杏花開放精確時間來説明竺可楨嚴謹的科學研究態度。

設下疑問:開課時,我在板書上故意把“第一朵杏花”的“第”字漏寫,一下子,學生在下面七嘴八舌“老師,你漏寫了一個‘第’字。”順着學生話我問:“不就漏了一個字嗎?都是寫杏花,沒有什麼不同?”學生激動地站起來説:“老師,意思不一樣……”……一下子,課堂的氣氛活躍起來,看着學生們紅撲撲的臉,知道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已經被調動起來了。我把“第”也寫在了黑板上。

帶着問題讀課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緊接着讓學生,我追問學生:“請你自讀課文,看看課文幾次提到了‘第一朵杏花’?並勾畫出來。”學生帶着激情,自讀,快速找到竺可楨二次看杏花的情景,以及時間。在理解感悟課文內容時,通過學生讀,討論,交流,彙報等多種形式去自悟。進而明白了竺爺爺彎下腰來和小男孩説話可以説明竺爺爺是一位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老人。

想象寫提示語,分角色朗讀,體會竺可楨爺爺對科學一絲不苟的態度:這篇課文出現了幾組一問一答對話,而這段對話大都沒有提示語,但引導學生讀好對話,通過人物語言來想像他們説話時的語氣神情,理解竺爺爺內心活動卻是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因此在教學中我通過讀引導學生進入情境,讓他們在讀中體會,在讀中想像,想象到人物説話時各自的語氣、神態,甚至動作,並進行空白處的補充,然後進行分角色朗讀,學生讀得投入,真正體會到竺爺爺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態度。

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 篇3

在教學之前,就已經在帖子上和幾位朋友進行了一點交流。應該説,交流的東西都是挺重要的,給我的課堂教學增色不少,在此謝謝一起交流的朋友。(交流的在前面) 

《第一朵杏花》主要講了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研究物候學的一個小故事,讚揚了竺可楨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態度,説明只有通過精確、細緻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這篇課文人物形象生動鮮明,字裏行間一覽無遺,所以,抓住關鍵詞句進行引導分析,是我教學中的主要手段。

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我讓學生們找出描寫竺可楨爺爺言行的句子,然後採用表演讀、生活體驗回憶等方式,感受“彎下腰來、習慣地問”等地方留給我們的感受。通過表演讀,學生們能感受到竺可楨爺爺的平易近人,認真觀察是長期養成的一種習慣。後面第二段中的“頃刻間像年輕了幾十歲,立即興沖沖地快步走到前院”、“走回書房,打開筆記本,鄭重地記下了這個日子”等語句,通過分角色朗讀,想想人物説話的語氣和神情,感受到竺可楨爺爺得到準確時間後的激動心情,他對科學研究嚴謹、一絲不苟的態度。

教學本文,討論充斥着整個課堂,説、思、讀等,給整堂課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 篇4

本篇文章是一篇物候學的小故事。敍寫了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前後兩次向孩子們查詢第一朵杏花開放的具體時間,讚揚了竺可楨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態度。告訴學生只有通過精確、細緻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

預習課文時,要求學生學會審題,比如課題《第一朵杏花》,要求學生將“第一朵杏花”與“一朵杏花”作比較,思考這兩者之間有什麼異同?反覆思考,惟有思考才能作出以下判斷:“一朵杏花”顯系泛指,只要是杏花,任意挑出其中一朵來,都可以講是“一朵杏花”,誰也否認。然而,“第一朵杏花”就不同了,不是隨意挑出一朵杏花,便可以指稱的,關鍵在於“第一朵”,它有特定的含意,故事也正是圍繞“第一朵”展開的,人物、事件都緊緊關聯着“第一朵”。我以為學好課文,審題是關鍵,平時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不僅對學好課文鋪路造橋,而且為學生寫好作文打下審題基礎。

其次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體會句子的含義,理解文中的語段也很重要。比如:“竺可楨爺爺從外面回來,看到杏花開了,便走近杏樹數了數,已經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綻開了花瓣兒。”這一句子要引導學生這樣思考:陽光明媚,紅杏出牆,釀就了一派爛漫春色,作為老年人看了之後,一般會駐足欣賞,沉浸在美好的春光裏。可是這一句寫竺可楨爺爺卻迥然有異於普通老年人,他不是簡單地流連光景,而是“走近”,繼而點算“數了數”,四朵杏花已經綻開,數字精確,並且發現這四朵杏花是“不同程度”地綻開,亦即 有的盛開,有的剛開,這是什麼原因?關鍵在於竺可楨爺爺是從事物候研究的,從下文可知,他關心的是第一朵杏花的開放時間,錯過了時機,只好詢問孩子了。因此,引導學生理解句子的含義,在於對課文的更深入理解,也在於表現竺可楨爺爺對周圍植物變化多麼留意,觀察多麼細緻,對錯過第一朵杏花的開放時間又不無遺憾。

本課教學總體上達到了預期的目標,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掌握如何理解句意的方法。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學生的參與性也體現得較充分,尤其是短句的比較法“第一朵杏花”與“一朵杏花”相比較,產生了激烈的碰撞,碰撞中激發了對問題更深入的思考,也使“第一朵杏花”與“一朵杏花”的講座更趨於清晰,教者在學生充分發言的基礎上提出比較方法,有利於學生將來更頻繁地使用比較法。

但教者也發現教學教程中的不足之處:文中出現了幾組一問一答對話,雖然課文也讀了,但對話部分朗讀不夠突出,教者並沒有重點引領學生通過對話朗讀去體會和感悟課文內容和作者對話部分的描寫手法。教者認為:語文教學中,不僅注意到課文內容的重難點,其實,課文朗讀也要注意到重難點,比如:美文誦讀應教會學生抒情的語氣朗讀;詩歌誦讀應教會學生讀出詩歌的韻律感;對話朗讀更應該教會學生讀出不同身份、不同語氣的那種感覺。學生只是為了讀課文而讀課文,這好比戲劇中跑龍套、走過場一樣,印象不深,淺讀輒止,而應該有的放矢,根據不同課文內容要求,訓練學生朗讀水平。否則,學生的朗讀水平就很難提高到一定的水平,也如我們陳校所説:“山還是那座山,水還是那樣的水……”

是的,語文教學是思想意識、道德情操、人格精神、人文素養的不斷培育和提升的過程,而學生對課文的朗讀水平也是不斷培育和提升的過程。

儘管課文不同,課型不一樣,但伴隨每天課文的朗讀重點訓練,必然使學生的朗讀水平呈階升梯進之勢

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 篇5

《第一朵杏花》這篇課文講述了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前後兩次向孩子們查詢第一朵杏花開放的具體時間的一個小故事,讚揚了竺可楨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態度,説明只有通過精確細緻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題為“第一朵杏花”實際上是從把握第一朵杏花開放精確時間來説明竺可楨嚴謹的科學研究態度。

設下疑問:開課時,我在板書上故意把“第一朵杏花”的“第”字漏寫,一下子,學生在下面七嘴八舌“老師,你漏寫了一個‘第’字。”順着學生話我問:“不就漏了一個字嗎?都是寫杏花,沒有什麼不同?”學生激動地站起來説:“老師,意思不一樣……”……一下子,課堂的氣氛活躍起來,看着學生們紅撲撲的臉,知道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已經被調動起來了。我把“第”也寫在了黑板上。

帶着問題讀課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緊接着讓學生,我追問學生:“請你自讀課文,看看課文幾次提到了‘第一朵杏花’?並勾畫出來。”學生帶着激情,自讀,快速找到竺可楨二次看杏花的情景,以及時間。在理解感悟課文內容時,通過學生讀,討論,交流,彙報等多種形式去自悟。進而明白了竺爺爺彎下腰來和小男孩説話可以説明竺爺爺是一位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老人。

想象寫提示語,分角色朗讀,體會竺可楨爺爺對科學一絲不苟的態度:這篇課文出現了幾組一問一答對話,而這段對話大都沒有提示語,但引導學生讀好對話,通過人物語言來想像他們説話時的語氣神情,理解竺爺爺內心活動卻是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因此在教學中我通過讀引導學生進入情境,讓他們在讀中體會,在讀中想像,想象到人物説話時各自的語氣、神態,甚至動作,並進行空白處的補充,然後進行分角色朗讀,學生讀得投入,真正體會到竺爺爺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態度。

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 篇6

今天上了國寶大熊貓之後,覺得深受啟發,以後我得以下幾個方面着手來提高自己的課堂,來提高學生的習慣養成了。

一是覺得學生在提出問題方面得有章法。今天課堂之上,我讓學生分小組提出自己不會的問題,然後展示在黑板之上,可是發現學生的熱情很高,卻提出的問題五花八門,這也難怪,因為是第一次嘛,不不守細細分來,發現學生的涉及的面還是很全面的,有文章思路的,有寫作特點的,有文章説明中心的,還有文章説明語言的,不過也個別學生提出的問題沒有什麼價值,如果是學生個人的事情也就罷了,但是這是一個小組的意見啊,可見這也反映了小組在討論的時候沒有達到一定的深度啊!這也是今後需要引導的。

二是覺得學生的勇於表達的能力也要訓練。學生面對聽課的教師,自然是有些緊張,這也是人的正常反映,不過原來一些很優秀的同學也不敢站起來回答問題了,這就是一個問題了,説明了我在平時的訓練還是太少了,這也是我有所忽視的內容啊,今後就得注意了!我想今後在上課之前的幾分鐘拿出來讓學生來談感想,講故事,薦精文都是可以訓練他們的能力的,相信學生,他們一定是最棒的!

三是小組的評價差得仍然太大。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評價的好處不用多説了,但是我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今後一定得注意這個問題了!可以在上課時採用記五星的形式來表現,對於評價的結果要做好利用,除去在班上應該有一個好的表現外,在學校的層面上也應該體現,比如可以評選優秀小組、小組長、發證書獎品、計入綜合素質評價、舉行優勝小組野遊、電影會等,讓學生有一個小組活動的動力。畢竟孩子們都是喜歡爭強好勝的啊!

深感教無止境啊!自己除了要多反思外,也要向各位同行們認真學習啊!

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 篇7

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是本次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可在實際的教學中如何貫徹落實?相信是“仁者見仁智者見者”,相信又是困難重重,問題多多。

哪一位語文教師不希望學生在自己的課堂上興致勃勃,哪一位語文教師不喜歡讓學生更迷戀語文課,更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語文課上來。而實際中更多的語文教師會有這樣的尷尬:我在竭盡所能的讓我的課更有意思,更有魅力,可常常出現這樣的難題————講多了,有學生聽膩了;講少了,有學生搞不懂了。任憑你使出十八般武藝,可總有一些人蔘與不進來。

如何克服這一難題,走出這一尷尬呢?若是讓懂的幫助不懂的解決,若是讓同學們互相啟發問題不是更好解決嗎。語文這門課的特殊性表明此法還可行。故而,可否考慮讓同學們互相解決會的,老師補充不會的即適當的精當的點播。

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 篇8

今天上午我上了一節語言活動——《我們的祖國真大》在課的開始,我就帶領大家看了祖國風光的圖片,孩子們都紛紛説出了自己的感受,感受到了“祖國真美”“祖國真漂亮。”也感受到了南北方的四季特徵,瞭解了南北方的氣候差異,從而理解了兒歌的內容。同時我感到電腦帶來的方便,自己可以根據孩子的活動情況適時播放圖片。在觀看南北方景色的時候,我就讓孩子們看了好幾遍,讓幼兒充分感受南北方景色的差異。

我以遊戲“我是小導遊”的方式,和大家觀看大屏幕上的中國地圖,激發孩子的探索慾望。因為在詩歌中有一句是:啊,祖國媽媽,您的孩子在同一個時間裏,有的滑雪,有的游泳,有的圍着火爐吃西瓜的詩句。讓孩子們在瞭解祖國人們在同一時間裏的不同活動,從而激發孩子去探索世界上人們在同一時間裏的不同活動,孩子們説出了很多其他國家的名字,積極性很高。

在整個活動的組織過程中,幼兒初步理解了中國的最南方、最北方的在地圖上的位置,知道了南、北方的不同氣候情況及人們的活動。兒歌的內容比較簡煉,應該比較容易掌握,但在活動中,我發現幼兒的學習熱情還不夠高漲,可能有的提問設計不是太合理,導致幼兒回答問題出現針對性不夠。有的兒歌的內容教師的解釋不夠到位,幼兒理解不夠。

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 篇9

新課程教學設計主體運用系統論和認知建構論的觀點和方法,依據課程標準和學生主體情感思維定向實際確定教學目標,有兩種典型的教學設計思想:一是系統論的教學設計思想,它把教學過程劃分為設計、實施和評價三個階段,設計只是一個階段,實施過程就是設計的體現過程,設計評價到結果時才有所反映,實際上,這種教學設計只有在教案中才能得到體現;另一種是關係論教學設計思想,它把複雜性、偶然性或不確定性作為教學過程中的本質特徵。

教學過程是教學雙邊對話活動和問題情境交融過程的生成發現和創造的“源泉”,它認為教學設計不只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階段,而是貫穿與教學過程始終,並通過適時的教學評價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進行教學設計和設計變更,在教學過程結束時最終產生設計方案,並作為下次教學設計創造過程的開始,教材是資源,學生也是資源,擁有不可估量的潛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漁場”。當前把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時代雖然已經過去,但學生能不能進行探究式的、自主發現式的學習,把學生當作資源去開發卻並未得到普遍的共識。

比如強調語文閲讀,便滿堂讀,由詞到句,由句到段,最後由段到篇,形式上多讀、多問、多發言,實質上只是反映了教師為主的閲讀主體對教材的理解設,學習的基礎上進行結構化創新教學設計,完全放開學生思維又注意情感思維定向引導,讓他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從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片段或不同的詞語生成理解,表達出不同的真實情感認識,產生思想的火花碰撞,然後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學生做出正確的自我評價,在活動中學生自我調節、自我監控,在課堂學習生活中主動自我教育,這就充分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 篇10

1.積極利用遊戲教學引導學生對學過的知識進行復習,檢測了學生掌握的情況,為新課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採用實物教學更能直觀化,更大程度地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學生在學習單詞過程中始終保持較高的熱情,記憶單詞比較快、準確。

3.在實踐過程中不僅指導了學生參與動口,而且自己也主動參與學習,為學生作了帶頭榜樣作用,自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學生能大膽説出自己的理解,敢於交流,即是説錯了,我也正確地引導進行表達自己的感受。

4.能主動為學生創造交流的環境和氛圍,學生能在愉悦的氛圍中盡情地發揮,培養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能力,真正讓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 篇11

古文教學離不開預習,沒有學生主動的閲讀和預習,古文的學習往往就是囫圇吞棗。在教學過程中,我會按照自己的安排,認真督促學生預習。

而預習的方式就是通過自主預習和小組合作討論相結合。在每個人自己獨立閲讀思考的基礎上,再把不明白的問題向小組長或者組內同學提出,大家商量解決。上課的時候,我只把需要強調的文學常識提示以後,就讓孩子們自己閲讀,可以讀給自己聽,也可以讀給他人聽,再把一些字、詞打上記號,去看註解或查閲工具書,主動解決。然後再參與到小組中去,進行上面的活動。

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如果小組內還不能解決的,就每個組派人到黑板上板書出來,向老師提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活動的空間很大,思考的餘地很多,老師所給的時間要足夠,不要慌着去收攏他們,讓他們自由的發揮優勢,發揚合作學習的精神。結果,很多問題都是大家能夠解決的,只有少數問題,比如《岳陽樓記》中幾個句子的朗讀節奏和幾個過渡句的翻譯向老師提了問。這樣的方式理解的東西,才能真正裝進他們的頭腦裏去,才能真正消化和理解。

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 篇12

《倔強的小紅軍》這篇課文記敍了陳賡同志回憶的一件往事:在二萬五千里長徵過草地時,一位小紅軍在忍受飢餓和疲憊,因不想拖累別人,所以拒絕陳賡同志的幫助,最後犧牲的故事。作者滿懷深情地讚揚小紅軍堅強勇敢,寧願自己捱餓受苦,也不拖累別人的優秀品質,也讚揚了陳賡同志關心戰士的美德。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理解小紅軍和陳賡的動作、神情、語言的描寫,瞭解小紅軍和陳賡的品質及其情感。我在學生閲讀課外相關材料及初讀課文之後,就課文內容提出他們自己不懂的問題;隨後又引導他們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解決較簡單的問題,並歸納。在充分體會到小紅軍及陳賡同志都極度飢餓、虛弱、疲憊後,我引導學生對“陳賡終於被這個小鬼説服了,他騎上馬,朝前走去。”這句話進行思考:這句話可以換個説法嗎?其中“終於”能否捨去?從哪裏看出“説服”與“被説服”都是那麼不容易,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學生們圍繞這些問題深入地進行了閲讀、歸納、討論、想象。學生們圍繞着自己提出的重點問題(小紅軍為什麼要“騙”陳賡?陳賡全明白了什麼?)進一步品讀課文,合作探究,從而實現個性化的閲讀。

學生們從陳賡“要求”小紅軍騎上馬,到“命令”小紅軍騎一段,再到跟小紅軍“商量”一起走,最後到無可奈何地“付之以行動”,從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地給小紅軍,感悟到了陳賡對小紅軍的關懷和愛護;從小紅軍倔強地拒絕,説自己“體力強”、“等同伴”、“乾糧多”,感受到小紅軍對首長的愛戴,一心為他人着想的優良品質。圍繞一個“終於”的探究,學生在品讀陳賡與小紅軍一而再、再而三的説服對方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被紅軍戰士患難相助、生死與共的精神所感動。“陳賡對得起還是對不起這個小兄弟”這一難點也巧妙地解決了。明白了小紅軍在急需幫助的情況下,為了不拖累別人而拒絕了陳賡的幫助,心中對小紅軍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然後引導學生大膽地評價小紅軍是一個怎樣的人,並敢於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進而使學生的心中深深刻印上小紅軍的光輝形象。

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 篇13

《畫風》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二年級下冊第十五課。本文貼近兒童生活,語言簡單樸實。在教學實踐中,我遵循以下理念。

一、加強讀書實踐“以讀為本”,抓住重點詞語和句子教學。

《新課標》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和文本三者對話的過程”,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閲讀,在讀中理解、體驗,感悟、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所以在教學中我注重學生感悟語言文字的美。例如:在教學4-8自然段時,設計問題“三個小朋友是怎樣畫風的呢?”學生帶着問題多樣式的讀,爭當文中小朋友。接着我通過飄動的旗子、彎彎的小樹、斜斜的雨絲。利用學生的肢體語言去感悟風的存在,找到風的影子。隨後相機指導朗讀,帶着興奮的心情,自信的口氣讀。在多次閲讀中。讓學生理解宋濤、陳丹、趙小藝動腦筋學畫風的過程。認識到風與其它事物之間的聯繫,懂得遇到問題要善於動腦、學會合作、勇於創新。從而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閲讀的積極性,讓學生有更多的學習空間。

二、學科整合、讀寫結合。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建構課內外聯繫,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在拓展延伸、啟發聯想環節,我把繪畫引入語文教學之中,以此激情、領悟、延伸、拓展,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想風、説風、畫風、寫風,通過句式張潔問:“你想怎樣畫風?”我説:“。。。。。。”把文章的理解想象與寫作融為一體,培養了學生對事物的獨立見解,從而達到學用結合、課內課外結合。同時在愉快的氣氛中,他們求新求異的思維得以發展。

當然,課堂教學是遺憾的藝術,這節課也不例外。首先教學內容侷限知識面窄。如在作業佈置中鼓勵他們把“聲音、氣味”用自己的奇思異想用畫筆畫出來。再者,學生的活動面不夠廣。個別學生髮言次數過多。

以上就是這節課給我的點滴啟示,教學是需要老師用心一點一滴的去學習積累的,教師要善於聯繫生活。善於利用學生的生活體驗,拓展啟發學生,構建知識體系,促動學生主動發展。讓課堂生動、精彩。今後我會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教學實踐能力。

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 篇14

《彩色牛奶》是幼兒比較感興趣的一個活動,這節語言課有兩個目標,分別是:1.理解故事中有關“彩色牛奶”的變化過程,感受想象的神奇和有趣。2.關注蔬菜的顏色特徵,嘗試根據故事中的句式進行仿編,表達“變”的過程。

這個活動共設計了四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是引起幼兒的興趣。第二個環節是分段欣賞故事,理解故事中“變”的過程。第三個環節是完整欣賞故事,進一步感受“變”的神奇和有趣。第四個環節是遊戲“餵奶牛吃蔬菜”嘗試仿編故事情節。第一個環節中通過提問你認識嗎?他有什麼本領?這頭奶牛神奇在什麼地方,引起幼兒的興趣。但是前期經驗準備不夠,導致幼兒覺得奶牛能擠出奶是神奇的地方,因而沒有關注到牛奶顏色的不同。第二個環節,主要是請幼兒分段欣賞故事,為下面的創編做準備,同樣也是為了達到目標一:理解故事中有關“彩色牛奶”的變化過程,感受想象的神奇和有趣。在這個環節中小朋友們看的時候興趣還是比較濃的,注意力也很好,很積極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也很樂於動腦筋。但位子安排似乎欠妥當,有幾個小朋友看不見,因此就站了起來,有幾個乾脆走神,效果不是很好,但這頭奶牛的神奇和有趣小朋友還是感受到了。第三個環節完整欣賞故事。這個環節主要是讓幼兒對故事有個完整性的理解,並嘗試跟着一起説説,回憶第二個環節中的“彩色牛奶”的變化過程。可是在正式進行的時候,我發現這樣的設計對幼兒來説有些難度,部分幼兒根本跟不上flash的語速,以至於幼兒説的少了。第四個環節是遊戲“餵奶牛吃蔬菜”,嘗試用故事中的句式結構仿編,是為了達成目標二:關注蔬菜的顏色特徵,嘗試根據故事中的句式進行仿編,表達“變”的過程。由於幼兒的前期經驗不足,蔬菜圖片有限,不足以豐富幼兒的認知要求。在這個環節的材料準備不夠充分,如蔬菜圖片是由課件呈現,而動物圖片是掛在黑板上的,因而體現不出“喂”的過程。或者改成全部由課件呈現,完善課件製作,體現“喂”的過程,或者改成每個幼兒都能選擇一張蔬菜圖片,進行餵奶牛吃並嘗試仿編句式結構。

語言活動最主要的是讓幼兒説,如果老師準備的材料不夠充分幼兒覺得沒什麼可以玩的,會讓幼兒覺得很沒意思,不感興趣,但是如果幼兒的前期經驗也不夠充分的話,也會失去説的機會,也同樣會讓幼兒無話可説。這個問題是以後的語言課中非常值得我去思考的。通過了這個活動我得到了很大的教訓,同時也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學到了一些語言課的技巧。

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 篇15

在教學是時,結合日常生活中節約用水、浪費用水、污染水源和遭遇停止供水的生活經歷等事例,佈置學生做課前調查,同時結合調查情況,制定出各種適合家庭生活實際的節約用水措施,這樣做,不僅拉近了學生與教育內容之間的距離,而且使學生擴大了知識視野,將最新最真的信息帶進了課堂,豐富了教學內容。而且由於調查的內容都來源於他們的真實生活,具有震撼性的説服力。更重要的是通過課前調查,學生深入觸摸生活,真切感受到人類環境正遭到各種污染,缺水嚴重地威脅着人類的生活。學生在身臨其境中產生直接的情感體驗,得到各種能力的鍛鍊。可以説,自我教育已伴隨着實踐活動先於課堂教學產生,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促使學生在動情的基礎上,認識得到了一個飛躍。這對學生德育教育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在課前調查實踐中,有許多學生已意識到節約用水的重要性。如果説在調查實踐中,學生只侷限於對自己的調查項目感到難以置信外,那麼課堂上學生共享了這次的所有資料後,對學生的心靈是一次極大的震撼,從而激發了學生節約用水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在課堂上注重宣傳教育,組織學生觀看一段公益性廣告片等,而後,讓學生設計一段“宣傳節約用水的廣告語”,以此深化教學效果,並在知行之間搭起一座可行的橋樑,通過良好的課中實踐,使之成為學生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的催化劑,也活躍了課堂教學的氣氛。

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 篇16

本課教學中,我將課文進行了重組,首先學習小河與小草互相誇獎的話,體會小草的“碧綠”和小河的“清澈”。在讀好這兩句話之後,再學習“小河與小草為什麼要互相讚美對方呢?”體會小草為什麼這麼綠和小河為什麼這麼清。學生對這樣的學習比較容易接受,而且重組後流程設計更適合學生學習的心理,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正確處理知識的重難點。

在最後拓展部分,緊密結合課文的思想內涵,出示幾幅圖片,讓學生了解大自然中還有哪些互相幫助的好朋友,比如設“蜜蜂”和“花朵”、“牛羊”和“草原”、“啄木鳥”和“大樹”,並設計了“啄木鳥”和“大樹”的對話,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大樹能茁壯成長”是因為啄木鳥為他捉去害蟲,“小鳥的歌聲這麼動聽”是因為大樹給啄木鳥提供了豐富的食物,給了它一個温暖的家。學生在仿照文中句式練習對話的過程中,再一次地體會自然界有許多事物是相互依存的。

總之,在本課教學中,我圍繞教學要求,以及新課程標準,進行了愉快教學,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學習,並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正確處理知識的重難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創設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

但是,由於時間的關係,教學的任務沒有全部完成,最後的寫字環節匆匆結束,沒能在當堂訓練。再加上本人的準備也不是太充分,學生對於“小草如何保住泥土”這一知識的理解也是一知半解,書本的運用也是少之又少等等。

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 篇17

《捕蛇者説》以獨特的寫法(襯托、對比)尖鋭、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統治下賦税的苛酷,揭示了廣大人民遭受的苦難不幸,表現了作者對勞苦大眾的深切同情,對殘暴統治的強烈憤恨。教學中始終要注意這點。

本文詞語量大,實詞以數十計,虛詞“之、以、而、乎、焉”等均各有多種用法。講明詞義(實詞、虛詞),這是本文教學中要用相當時間來完成的重要任務。 學生在學習時難度有點大,在教學中我為了照顧到各個層次的學生,就逐句、逐段講解。另外加強誦讀、背誦練習。這節課上下來,我感到學生還不能深入體 會文中的思想感情。主要癥結在於學生對文本讀得不透。後來,我仔細思量了一下,我決定做以下改進:

這是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步驟。

一、認知性默讀,要求:

1、全班同學認真閲讀全文,閲讀中注意讀課文註釋。

2、粗知全文大意。

二、激情誦讀,要求:

1、全班同學大聲、自由地誦讀全文。

2、每人至少誦讀二遍。

3、力爭讀得順口,上口。

三、質疑性朗讀。要求:

1、從課文第一段起,同學們提出自己不懂的內容,請老師解答,同學們做好課文旁批。

2、教師答疑,每解決一段,同學們便朗讀一段。

四、鞏固性復讀。要求:

1、學生分為四人學習小組。

2、每組同學從課文第一段起復述課文,複述一段,誦讀一段。

3、每個同學都必須參加複述。

五、比賽性競讀。要求:

1、全班同學齊讀課文第四段。

2、請同學們自告奮勇起來朗讀第四,看誰讀順暢,有情感。

3、在“競讀”過程中,其他同學要小聲地跟讀。

六、體驗性背讀

1、教師介紹文言文快速、準確背誦的方法:如分層背譯法、語言標誌法、嘗試搶記法、誦聽背誦法、整體反覆法等等。告訴學生不管用哪種方法背誦,都要理解文意,理解文路,都要抓住文章表達的突出特徵。

2、學生試背課文第四、五兩段。

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 篇18

《夜歸鹿門歌》是《中國古代詩歌散文鑑賞》第二單元自主賞析的首篇。該單元要求教會學生“置身詩境,緣景明情”(把握詩歌的意境)。即要教會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和聯想,調動視覺、聽覺、觸覺等各種感官,儘量構想詩人描繪的奇幻世界,從而獲得對人生、自然的新認識。從而推想詩人的情感。

同時《夜歸鹿門歌》這首詩將山寺的鳴鐘、月照的鹿門、夜歸的世人、月、煙樹、巖扉、鬆徑等景物(意象)順次組合,於喧鬧的紅塵之外,另創出一個和諧的、寧靜幽美的隱逸勝境來,抒發了詩人歸隱後清閒淡素的情懷志趣,形成一種獨到的意境和風格。 典型的意象、獨特的意境、獨有的情感。

鑑於以上兩點,這節課的重點就是教會學生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鑑賞詩歌。先通過解題、朗讀,對詩歌有一個整體感知,在此基礎上直奔重點。讓學生找出詩歌中的意象,根據初步感知,以時間和地點為分界概括兩幅畫面:黃昏江邊景、月夜山中景。

然後啟發引導學生品味意象,概括景物特點,揣摩詩人情感。景物特點一旦體悟到位,領悟情感也就輕鬆自然。在此基礎上,趁熱打鐵,讓學生自主欣賞王維的《歸嵩山作》效果很好。學生已基本掌握這種賞析方法,對詩歌意境情感領悟比較到位。

反思這節課,我再一次認識到,一節課一個重點即可,不宜貪多;對於詩歌,景物是核心,引導學生體會景物特點是理解詩歌的關鍵;

需要改進的幾處:1、第一幅畫面賞析,忽略了“爭”的點撥。

2、最後兩句的賞析中,還應從知人論世層面略作探究。

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 篇19

這次有幸成為我們學校磨課教師中的一員,同一節課上了三次,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收穫。在這個過程中讓我真正體驗到磨課的過程是一個成長的過程,這個成長來源於同事們的幫助,每一次講課後,我們大家都會湊在一起,各抒己見,思維在交流中碰撞,許多真知灼見在相互的交流中產生,我們一起討論教學設計是否合理,教學思路是否清晰……甚至細到一個問題如何提問更加有效,怎樣板書簡潔明瞭……這樣不斷改進,不斷提高,使我真正感受到了集體科研的強大力量。

《花的勇氣》這篇課文選自馮驥才的散文《維也納春天的三個畫面》。課文細緻而又生動地描寫了作者在維也納尋花的經過以及由此產生的心理感受。學習本文,一是引導學生體會花兒在冷風冷雨中怒放的氣魄,領會作者對生命的感悟;二是引導學生通過對語言的感受、領悟,不斷吸收和積累語言。教學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體會含義深刻的詞語的意思,感受作者語言的優美。教學的難點是理清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理解變化的原因。

在教學中,我重點抓住作者看到的三個畫面——沒有花的綠地、千萬朵小花藏身的草地、花的原野來解讀感受文本,抓住重點詞語,通過朗讀,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我給予孩子充分的自主探究時間,讓他們畫出文中描寫作者心情的句子和令自己感動的句子,並在下面寫出自己的感受。

我鼓勵孩子大膽表達自己獨特的體驗,給予他們真心的讚美。孩子們爭先恐後,那精彩到位的回答讓我出乎意料。教學時,我還不忘讓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詞句進行品讀賞析,與學生進行交流探討,感受本文語言之美,領會作者用詞造句的精妙。

語文教學應以讀為主,本課的教學我還特別注重朗讀的指導,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相關句子,體會作者感情的變化 :失望——吃驚——遺憾——驚喜——震撼。在看到花的原野時,學生第一次朗讀並不好,我就讓學生看圖片感受,那一聲聲驚歎之中,我已經知道,他們下一遍肯定會讀得更好,果然如此。通過反覆誦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感情變化,認識到生命的意義。最後點題,無需多費口舌,孩子已領會作者的感悟:小小花兒居然有如此氣魄,在冷風冷雨中傲然挺立,這是花的勇氣,是生命的勇氣。

課文的最後,我讓學生結合身邊的事物,如梅花、蒼松、竹子、小草等,談談它們身上所具有的勇氣,聽着那富有詩意的語言,感受着學生飛揚的心神、激情的朗讀,他們對課文的理解也更深入了。

這堂課雖然沒有我想象中那麼完美,可是在每個孩子心目中確實印象最深的一節課,因為,在他們心中不在是靠別人支配,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從這堂課,我深深領悟一句話,那就是“磨課是一種折磨,也是一種享受”!

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 篇20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的經典之作,其清新的語言、靈巧的構思、寫景狀物的高超技藝讓人歎服!

經常聽老師上《荷塘月色》的公開課,沒發現好的使人難忘的好課,自己上來也覺得無趣。一篇如此優美的抒情散文到了老師手裏怎麼就變樣、變味了呢?

抒情散文不好上,我想是許多老師一致的看法。原因不一:情感不好把握有之,分析不到位有之,不知從何講起有之,等等。而《荷塘月色》是眾多散文中比較難上的一篇,不好找突破口,我上課喜歡找突破口。你從文眼“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開始,但不好繼續講下去,想去開導學生,課堂死氣沉沉。你從作者行程開始,顯得單調膚淺。你從朗讀開始,課堂重點不突出。難,真的難,難於上青天了。大多老師上公開課喜歡分析描寫荷香月色的那幾段,因為比較好駕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e8pgj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