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銀色的樺樹林教學反思(精選15篇)

銀色的樺樹林教學反思(精選15篇)

銀色的樺樹林教學反思 篇1

音樂是表演藝術,是人們通過欣賞音樂表演滿足音樂審美需要,同時亦通過參與音樂表演滿足自己的音樂表現需要,因此“表現”在音樂學習中具有重要意義。《音樂課程標準》指出:“表現是培養學生音樂表現能力和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學中應注意培養學生的歌唱能力、演奏能力及綜合性藝術表演能力,開發學生的表演潛能及創造性潛能,使學生能用音樂的形式表達個人的情感並與他人溝通,在音樂實踐活動中使學生享受到學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銀色的樺樹林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歌曲《銀色的樺樹林》是一首簡短流暢的加拿大民歌,歌詞的描繪和曲調的有機結合,即刻在人們的眼前展現出一幅美麗的自然景色,令人心曠神怡,使人彷彿置身於迷人的大自然風光之中。在整個教學設計中,我以學生為主體,以音樂審美為核心,創設情境,讓學生體驗、發現、表演音樂美和享受音樂的樂趣;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各項音樂實踐活動,重視學生個性的張揚及相互間的合作,培養學生對大自然、對家鄉的熱愛之情。縱觀全課,反思如下:

從總的課堂效果來看,還是不錯的,教學目標基本落實。開課之初的發聲練習,我給學生創設了一個大自然的情景,在潺潺流水、啾啾鳥鳴聲中,配合優美的畫面,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呼吸的調節,用輕柔動聽的聲音來進行發聲練習……一切與大自然的美景融為一體。在激趣導入環節中,我通過大屏幕展示白樺林中的自然風光,及白樺林的春、夏、秋、冬風景圖片,讓學生感受到白樺林的美,“這麼美的地方,誰不想再回來呢?”引出歌曲。在學習歌曲時,為了讓學生熟悉歌曲的旋律,掌握音準,充分利用學生的聽覺器官,培養學生手腳並用、動手動腦的習慣,採用教材的音像資料,讓生動有趣的形式和情境,為學生創造了充分的活動、參與空間,學生在這種輕鬆、愉快、平等和諧氣氛中很快學會了歌曲。此環節,學生通過多種形式參與學習,用心去歌唱,去感受、體驗歌曲的旋律美、歌詞美、意境美。學生在各種意境中聽了多遍音樂,由生到熟、由聽到唱,由被動到主動,欣賞音樂成了他們最喜愛的活動,教學目標成了他們超越自我、超越同伴的加油站,學生的熱情和參與的積極性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他們主動參與到音樂實踐活動之中,培養了興趣和審美能力,享受了成功的愉悦。在本課重難點突破上我首先通過教師範唱讓學生找出最具趣味性的樂句,然後利用節奏模擬、身體律動等方法,使學生在無意中掌握了“蓬得得……”的節奏和音準,降低了學習難度,充分調動了全體學生參與了教學活動的積極性。最後的課堂拓展在加拿大民謠《紅河谷》背景音樂的襯托下,我帶領同學們欣賞楓葉之國美麗的風光以及人文景觀,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加深了對這一美好國度的認識,豐富了學生的審美體驗。對本課的內容做簡要的小結,肯定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對音樂課的學習興趣。總的來説,本節課讓學生在輕鬆愉悦、和諧互動的氣氛中主動參與學習,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名學生的學習潛能和學習熱情,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和音樂綜合表現力。教學過程的設計追求音樂課堂教學的動靜結合、張馳有度,使音樂課讓孩子們感到親切、清新、輕鬆、美麗,讓音樂真正走進孩子的心靈。

銀色的樺樹林教學反思 篇2

孩子不管在什麼年齡段,總是充滿着好奇的,總是願意並且容易接受新鮮事物的,所以我採用的是“比較式欣賞導入法”,上新課之前首先給他們放一首歌手朴樹的《白樺林》,這首歌曲有一種傷感的情調,但這種傷感不是頹廢,不是消沉,容易與人產生共鳴;不僅如此,這首歌還有一個非常悽美的愛情故事,這就更加吸引學生,如此一來,在導入部分就牢牢的吸引住了學生的注意力。

之前學生們就接觸過這首歌,並且也初步的學會、這首歌,所以我的任務覺不僅僅是教會他們唱那麼簡單,還要唱的有感情、有情緒、有內容、有意思。

在新課教學的時候,我首先通過一個發聲的小練習來訓練他們,一:為接下來唱歌做好準備。二:通過發生練習的訓練讓他們切身體會什麼叫做漸強、漸弱,為接下來歌曲情緒的表達做好鋪墊。為了讓學生有一個更直觀的感受,我將漸強漸弱記號與一個倒掛的月牙相聯繫,這樣能吸引學生注意,學生也很輕易就能明白。

我們學校的生態課堂講究的就是學生為主,老師為輔這樣一個形式,所以在接下來歌曲的情緒處理上,我採取的方法是讓學生主動分析是漸強還是漸弱,為什麼,因為對於他們在之前的訓練中,我已經漸漸在向他們灌輸這方面的知識,所以處理這樣的一些問題,他們完全可以做的很棒。

歌曲除了單聲部旋律的處理上,比之前還多加了一個二聲部,所以這也是我需要花時間的地方,雖然客觀的的來説,這樣的二聲部小作品不難,但是他們畢竟年齡小,接觸這樣的音樂也少,所以有點困難,我堅持將兩個聲部都練得很熟練才開始配合,否則都是雜亂無章的聲音,沒有一點和諧的感覺;歌曲同時還加入了一個節奏型,這個節奏型需要從頭到尾都貫穿曲子中,所以也非常重要,儘管節奏和旋律與之前的一些句子非常的類似,但終究有區別,為了讓學生更直觀的看到區別在哪,我在原來節奏的基礎上直接改成現在的節奏,學生一目瞭然。

這堂課結束了,但是我仍然發現了一些問題,需要做修改:

學生在學習二聲部的時候略顯吃力,容易受其餘聲部的干擾,音高的概念不強,所以在平時的教學生活中我會注意學生的基本功訓練;

問題還是出現在這,學生在和聲的時候,不能注意到聲音的和諧與統一,個性化的聲音比較突出,容易破壞和聲感,歸根究底還是基本功不夠紮實,所以我會注重平時的訓練。

銀色的樺樹林教學反思 篇3

音樂是表演藝術,是人們通過欣賞音樂表演滿足音樂審美需要,同時亦通過參與音樂表演滿足自己的音樂表現需要,因此“表現”在音樂學習中具有重要意義。《音樂課程標準》指出:“表現是培養學生音樂表現能力和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學中應注意培養學生的歌唱能力、演奏能力及綜合性藝術表演能力,開發學生的表演潛能及創造性潛能,使學生能用音樂的形式表達個人的情感並與他人溝通,在音樂實踐活動中使學生享受到學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歌曲《銀色的樺樹林》是一首簡短流暢的加拿大民歌,歌詞的描繪和曲調的有機結合,即刻在人們的眼前展現出一幅美麗的自然景色,令人心曠神怡,使人彷彿置身於迷人的大自然風光之中。在整個教學設計中,我以學生為主體,以音樂審美為核心,創設情境,讓學生體驗、發現、表演音樂美和享受音樂的樂趣;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各項音樂實踐活動,重視學生個性的張揚及相互間的合作,培養學生對大自然、對家鄉的熱愛之情。縱觀全課,反思如下:

從總的課堂效果來看,還是不錯的,教學目標基本落實。開課之初的發聲練習,我給學生創設了一個大自然的情景,在潺潺流水、啾啾鳥鳴聲中,配合優美的畫面,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呼吸的調節,用輕柔動聽的聲音來進行發聲練習……一切與大自然的美景融為一體。在激趣導入環節中,我通過大屏幕展示白樺林中的自然風光,及白樺林的春、夏、秋、冬風景圖片,讓學生感受到白樺林的美,“這麼美的地方,誰不想再回來呢?”引出歌曲。在學習歌曲時,為了讓學生熟悉歌曲的旋律,掌握音準,充分利用學生的聽覺器官,培養學生手腳並用、動手動腦的習慣,採用教材的音像資料,讓生動有趣的形式和情境,為學生創造了充分的活動、參與空間,學生在這種輕鬆、愉快、平等和諧氣氛中很快學會了歌曲。此環節,學生通過多種形式參與學習,用心去歌唱,去感受、體驗歌曲的旋律美、歌詞美、意境美。學生在各種意境中聽了多遍音樂,由生到熟、由聽到唱,由被動到主動,欣賞音樂成了他們最喜愛的活動,教學目標成了他們超越自我、超越同伴的加油站,學生的熱情和參與的積極性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他們主動參與到音樂實踐活動之中,培養了興趣和審美能力,享受了成功的愉悦。在本課重難點突破上我首先通過教師範唱讓學生找出最具趣味性的樂句,然後利用節奏模擬、身體律動等方法,使學生在無意中掌握了“蓬得得……”的節奏和音準,降低了學習難度,充分調動了全體學生參與了教學活動的積極性。最後的課堂拓展在加拿大民謠《紅河谷》背景音樂的襯托下,我帶領同學們欣賞楓葉之國美麗的風光以及人文景觀,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加深了對這一美好國度的認識,豐富了學生的審美體驗。對本課的內容做簡要的小結,肯定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對音樂課的學習興趣。總的來説,本節課讓學生在輕鬆愉悦、和諧互動的氣氛中主動參與學習,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名學生的學習潛能和學習熱情,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和音樂綜合表現力。教學過程的設計追求音樂課堂教學的動靜結合、張馳有度,使音樂課讓孩子們感到親切、清新、輕鬆、美麗,讓音樂真正走進孩子的心靈。

但本節課的教學中還存在很多問題,需要改進和提高。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演唱的聲音感染力還不夠,音色不夠圓潤,所以演唱時沒有達到非常感染人的效果,以後還有待於進一步提高。這就需要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重視發聲練習的訓練,讓學生掌握正確的演唱方法。

2、要引導學生多聽音樂、感受音樂、體驗音樂,幫助學生分析音樂作品,以提高學生理解音樂的能力,拓展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獨立剖析音樂的能力。

3、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還不夠合理,導致後面還有一個輪唱練習沒有完成,沒有給學生分組討論的時間,學生小組合作體現的不充分。

4、駕馭課堂的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教學語言還要更精煉、準確,有感染力。

5、平時要加強音樂基本功的訓練,提高個人的音樂素養。

銀色的樺樹林教學反思 篇4

“角的初步認識”是一個比較傳統的教學資料,因為新的課程改革提倡的是讓學生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的教學理念,所以我在備課時,設計了讓學生自己動手發現知識的活動。全課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入,在學生原有的對圖形的認識的基礎上,利用小棒擺圖形,當擺到三角形時問:再拿走一根後是什麼圖形?從而自然地引入所學的資料。第二部分是活動實踐並小結。第三部分是練習。

其中第二部分又分為找出生活中的角、根據自己對角的感受制作角、結合課本和實踐小結角的特徵、畫角等幾個部分。那裏充分讓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知識,自主學習,體現了新課標的精神,也是整堂課最重要的部分,最能考驗教師在課堂上的應變潛力和對所教學資料的熟悉程度。因為教師很難預料到學生在操作實踐中會出現什麼問題。教學中,我對於自己備課時沒有預料到的狀況及時做出了靈活處理,沒有生硬地把學生拉回到自己教案中所設計的思路。如在讓學生自己製作角的過程中,有些學生用兩條硬紙條做出三種不同狀況的“角”,一種是常見的只有一個角,另一種是十字形的“角”,還有的是T字形的“角”。那裏學生做的時候有的並不明白自己做出了幾個角,只認為其中的一角是自己所做的,有的則是自己明白髮現並創造出來。教師此時應因勢利導,先讓學生説出他説的角是指哪個,問僅此一個角嗎,還有嗎,能比畫出來給大家看看嗎?並及時給予表揚,這樣既能鼓勵其用心性,又能鞏固對角的認識,一舉兩得。

新課改給廣大教師帶給了許多新的教學理念,教師們也在教學中根據它採取了許多新的方法,創設了許多情境。但僅此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務必從思想上時刻意識到學生自主參與、體驗學習、自主學習、自主思考的重要性,讓學生真正自主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想,去做,去交流,去發現,從自己的成敗體驗中獲取知識,這樣的學習才是用心的、有價值的學習。

銀色的樺樹林教學反思 篇5

有了對“秋林”部分的幫扶,在學習“建築”這一部分時放手孩子自學。孩子們有 了更多的發現,領略了“歷史建築”與“現代建築”迥然不同的風格,同時找到了貫穿 其中的過渡句——“它們畢竟都已成為歷史, 我更喜歡的是近年來拔地而起的新樓宇和 那些縱橫飛揚的立交橋”,轉而將目光投向新樓宇,和作者一起“不斷從街道兩旁飛馳 的樓羣中尋找”北京的色彩。 最後迴歸整體,發現課文開頭和結尾的特點,領略其前後照應寫法的妙處。 在整節課的教學中,我努力引導孩子“刪繁就簡”,力求達到“以讀促寫”。

或許 是孩子們剛剛進入六年級感覺很陌生,或許是孩子們還沒有習慣放飛想象,或許是孩子 們還沒有適應這樣的學習方式,今天的課堂沒有達到我想象的效果。但是,我不氣餒。 我會努力尋找契合點, 讓我的教學更貼近孩子, 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無論怎樣的嘗試, 都有一個出發點,就是讓我們的閲讀教學為寫作服務,讓孩子不懼表達,自由表達,暢 快表達。

銀色的樺樹林教學反思 篇6

文章從看到兒子蹣跚學步,聯想到學步只是人生旅途的開始,希望孩子腳踏實地地不畏艱險勇往直前,順利地踏上人生之路,字裏行間無不流露出父輩對孩子的一片深情和良苦用心。

學步——人人都要度過的一個平凡而又偉大的經歷,這就是學生在解讀文本時與其中的某些描述能夠產生共鳴的所在。如果將學生引進文本,一個個的成為文中的學步者,再現兒時的這個平凡而偉大的經歷,那麼就不難理解文中所講的“你的生活從此開始有了全新的內容和意義”這句話的含義了,也能體會到父母的深情厚意。

在備課時,我預設了以下幾點做法。

一、讓學生了解自己的情感體驗。

課前,我讓學生採訪自己的父母,瞭解自己學步時的年齡、情景和趣聞,或找出相冊中的自己學步時的照片欣賞,特別要了解父母父母看到自己學走路時的心情,並以《我開始走路啦》練筆,這樣學生原有的較為朦朧的體驗可能會因此而變得清晰,解讀文本時較會產生共鳴。

二、讓學生再現自己的情感體驗。

課中,我一開始就要避免的是不再重複預習的內容,我的課堂教學一定要高於預習,讓學生各取所需,各有所得。於是採取了這些步驟:

首先,理清文章脈絡,由“居然會走路、永遠不會忘記這一天”入手,讓學生找到學步的艱難。學生需精心閲讀文本,體會父母的心情。

其次,讓學生抓住某一片段精心閲讀,歸納出有關描寫心理感受的詞語,諸如“膽怯”、“自豪”、“勇敢”、“新奇”、“堅持不懈”等。這就是一個感悟的過程。在此基礎上的朗讀訓練,應該定位於朗誦。第三,體會父母的情感。

現在回想起來,覺得這些環節的設計是本節課的亮點。最大的成功就在於很自然地讓學生走進了一種能夠共鳴、能夠感悟的狀態,而我又利用各種契機進行了大量的語文能力的訓練。例如,閲讀文本時的劃句做批註的“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讀書習慣的訓練,積累句子併合理運用的説話訓練,大規模的朗讀訓練,從具體到抽象的概括能力的訓練等。

銀色的樺樹林教學反思 篇7

新課程的改革,使得國小的知識要體現與國中更加的接軌,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解簡易方程”中進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據天平的原理來進行解答,也就是説要通過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這一方法雖然説讓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質的東西,但是也讓我感到了許多困惑

1、從教材的編排上,整體難度下降,有意避開了,形如:45-X=23等類型的題目。把用等式解決的方法單一化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求學生較熟練地利用等式的方法來解方程,但用這樣的方法來解方程之後,書本不再出現X前面是減號或除號的方程題了,學生在列方程解實際應用時,我們並不能刻意地強調學生不會列出X在後面的方程,我們更頭痛於學生的實際解答能力。在實際的方程應用中,這種情況是不可避免的。很顯然這存在着目前的侷限性了。對於好的學生來説,我們會讓他們嘗試接受--解答X在後面這類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號二邊同時加上X,再左右換位置,再二邊減一個數,真有點麻煩了。而且有的學生還很難掌握這樣方法。

2、 內容看似少實際教得多。難度下降後,看起來教師要教的內容變得少了,可以實際上反而是多了。教師要給他們補充X前面是除號或減號的方程的解法。要教他們列方程時怎麼避免X前面是除號或減號的方程的出現等等。

銀色的樺樹林教學反思 篇8

教學《夕陽真美》時我緊扣文眼——“美”字做文章。複習舊知環節“美已生”:學生認讀着詞串,眼前彷彿就出現了夕陽西下時的美景,自然過渡到本課時的教學情境中“讀着這些詞語,我們彷彿又回到了那個傍晚,爺爺和奶奶帶着我去看日落。於是,我們在天地間看到了一幅幅美麗的畫卷。”導讀課文環節“美正濃”:我以“你從哪兒找到了美的感覺”這個問題貫穿始終。課文是按事物自身變化的規律來描寫夕陽的,我覺得按照課文的順序來安排教學比較符合國小生的認知規律。所以,我就按夕陽“西斜——下沉——落山”的順序讓學生自主讀出文中優美的詞句加以品味。他們陶醉於課文中,對“夕陽真美”做了多元的解讀:夕陽真美,美在太陽自身的位置與臉蛋的變化之中;夕陽真美,美在西斜時柔和的餘暉、深藍的天空和壯麗的西山;夕陽真美,美在下沉時緩慢的步伐、漲紅的臉蛋、多彩的雲朵;夕陽真美,美在落山時變紅的臉兒、輕輕的腳步和燦爛的霞光;夕陽紅,映紅了爺爺的臉龐,夕陽美,美得令爺爺陶醉……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理解了“壯麗、連綿起伏”等關鍵詞句,體悟文中人物的心境,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與文中的“爺爺、奶奶和我”產生共鳴,學生在誦讀中領略到了藴藏在語言文字中的夕陽美。課外延伸環節“美猶存”:音樂聲中我展示了七色的彩虹、深秋的楓林、皚皚的雪景等自然風光圖,引導學生延續尋美的腳步,懷着一顆愛美的心,去發現、去欣賞大自然給予我們的更多美的事物。

課堂上我還注重了“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去學習”。比如在背誦第2、3、4自然段時,我設計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自然段背給大家聽,並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來背誦,學生於是學得更加主動,讀得更加投入了。在背誦課文出示的掛圖,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讀成誦,背誦自然、流暢而不費力,比較輕鬆地達到積累課文語言的目的。從學生一個個聲情並貌的神態中,我感受到他們的確被這麼美的夕陽所吸引了。( 勵志天下 )

在教學中,覺得有以下幾點不足的地方:

1、備教材不足。我在挖掘雲的顏色的時候,學生説到了綠色的雲、藍色的雲,我沒有糾正學生。只要還是我不知道雲在陽光的照耀下是不可能出現這兩種顏色的。

2、對學生的訓練不夠紮實。我設計了一個句式訓練,被“夕陽染紅的雲,有的像……有的像……還有的像……”還好幾個學生説像兔子、羊啊什麼的,我沒有進一步訓練孩子的句式,我應該再追問一句“什麼樣的……”

銀色的樺樹林教學反思 篇9

《古詩詞三首》中其中有兩首《獨坐敬亭山》和《憶江南》已經在平時的古詩詞積累中學過,如何把學過的詩上出點新意來,備課前我深入的思考了一下,本着以誦讀為主,以調動學生經驗背景、引進學習資源為輔,在感悟語言情感、體會詩詞意境中,把握詩文的審美韻味與內涵。同時,在積累語言與情感的基礎上,注重對生命的感悟,展示學生自己對古詩的個性解讀,培養初步的文學作品欣賞能力,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課上下來,感受頗深:

一、給學生充分的想象空間,就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古詩詞具有語言凝練、意象豐富的特點,而國小生因為生活積累不多,情感體驗有限,在閲讀中獲得的表象往往很籠統、模糊,此時就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本身的品讀盡情展開想象,通過“猜猜詩人的心情”、“你就是詩人”、“創設情境,想象説話”等,讓學生與古詩詞進行靈性的對話,從古詩詞生動的語言中猜度詩人的心境,進而陶醉在詩詞所描繪的意境之中。如在教學《獨坐敬亭山》時,學生從詩的題眼就看出詩人李白此時心情很是孤獨,還可以從前兩句感受到,尤其是“飛盡”和“獨去”等感受到的。然後我便追問:“那假如你就是詩人,你看到鳥兒們都離你遠去,就連天上的雲也離你而去,此時此刻,你最想説什麼?”一生説:“鳥兒們,你們為什麼都走了,留下 來陪我説説話吧!”還一生説:“雲兒莫走,同我一起聊聊天。”還有一生説:“我本來就很孤獨了,你們為什麼還要離我而去,真讓我傷心呀!”這樣,學生切身體會到詩人孤獨寂寞的心情。當學到後兩句的時候,有學生説:“老師,我覺得李白並不孤獨,因為有敬亭山在陪伴着他。我是從‘兩不厭’感受到的。”“那你覺得李白會把敬亭山當作什麼?”“當作他的最知心的朋友。”“我覺得李白把敬亭山當作自己的親人。”“是呀,既是朋友,又是親人,所以怎麼看也看不夠。那麼李白可能會對敬亭山説些什麼呢?”我追問道,“請拿起筆,你就是李白,你把敬亭山當作什麼,你就對他説説話吧!”幾分鐘過後,有學生説道:“李白説:‘老朋友,謝謝你,在我最孤獨的時候能陪我説説話。’敬亭山好像在説:‘別灰心,我支持你!’”“多好的一對知心朋友呀!”我評價到。又有一生説:“我把敬亭山當作是自己的母親,母親好像在説:‘孩子,別怕,有娘在,要大膽的往前走。’”還有同學説:“我把敬亭山當作朋友,好像説:‘朋友,別泄氣,有我這個朋友在,與你同行。’”透過這一句句想象的話語,我們似乎又感受到李白此時並不孤獨,對詩的意境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採用多種方法,便於理解詩的意境。

“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詩情和畫意融為一體。如果把字、詞、句的意思嚼爛了餵給學生,這樣的詩歌教學意象全無,學生也必生煩膩之心。但如果放手讓學生去自學,教師少講或不講,又怕貽誤了某一個知識點。有沒有兩全齊美之策?我想到的是:把簡筆畫引入到古詩課堂教學中。讓學生了解詩意,有感情地朗讀,然後動動手,動動筆,用“畫”激趣,借“畫”入境,以“畫”悟情。

如在教學《望洞庭》和《憶江南》兩首詩時,我主要採用用簡筆畫的形式把你所理解的古詩所描繪的畫面畫出來,請一兩名同學到前邊畫,其餘學生在本子上畫,然後再去評議。如在畫《憶江南》一詩時,有同學畫了一個圓形的江,有的學生就指出,“江”應該是長的,“湖”才是圓的。有的同學只畫出一條江,兩岸的樹木開滿了花,也有同學提出疑議説:“詩句中説得很清楚‘日出江花紅勝火’,江邊的花在太陽出來的時候比火還要紅,所以應該把太陽畫上。”瞧,既能調動學生學詩的積極性,又能將詩句理解得更為深刻。

銀色的樺樹林教學反思 篇10

日常生活中的遊戲各種各樣,教師可以創造性的把遊戲移植到數學教學中,使學生在數學遊戲中長知識、長智慧。如在教學10的組成的時候,設計了“給鴿子找家”的遊戲,改變了以往的數字的組成的教學方法,而是採取了將知識溶入到遊戲中,因為我認為學生在學習2—9的認識時,已經對數的分解有一定的方法了,所以對於10的教學我就嘗試的開放學生,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和學習,發散了學生的思維10的認識教學反思教學反思。在新授中,有如在練習中設計了給鴿子找朋友的遊戲。從實際的教學情況來看,學生在不知不覺在遊戲中得到了學習和練習,讓學生學得有趣、學得輕鬆、學得主動、學得深刻。

教學形式、學習方式靈活多樣對學生多種感官的刺激,提高學習效率。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本質上是溝通與合作的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與理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展,實現了教學相長。新課程下提倡多樣化的,現實的、主動探索的、合作交流的基礎上,獲得的知識,這樣的知識才是具有應有價值的、終身受用的知識。

綜觀整節課的教學來看,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發現的我決不包辦代替。做到讓學生多思考、多動手、多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相結合,教學形式有分有合,最大限度地拓寬了學生的思維。

銀色的樺樹林教學反思 篇11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教學“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就要求我們在閲讀教學中要確立新的閲讀教學價值觀——尊重差異,張揚個性,多元解讀。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許多老師往往“走過了頭”,把尊重等同於“放縱”,把張揚等同於“隨心所欲”,更把多元理解等同於“想怎麼理解就怎麼理解”。學生的理解與文本的價值取向相去甚遠,而老師沒有主觀意見,沒有核心理解,學生説什麼都對,都給予肯定,從絕對的“書本中心”完全走向了絕對的“學生中心”。為解決這一矛盾,課堂上我讓學生圍繞主題展開討論:對於三個兒子的表現,你認為誰做的最好,為什麼?學生大都認為第三個兒子做的好。這時,我問學生:難道其他兩個兒子就不優秀了嗎?這個問題的設計,幫助學生們理解正確的價值取向,理解三個兒子其實都很優秀,但是隻有孝敬父母的才是“真正的兒子”,在學生心裏激起情感的火花。同時也做到了正確處理“多元解讀”與“尊重文本正確價值取向”的辨證關係。

“真正的兒子應該關心和愛自己的媽媽。”

“第三個兒子很懂事,也很愛自己的媽媽,他知道幫助自己的媽媽。”

“我們要學習第三個兒子,為媽媽多做事!”

……

聽着這些感人的話語,看着那一張張美麗而可愛的臉龐,身在這動人的語文課堂中,我感受到一種來自於放手給學生所創造出的幸福和愉悦中。

最後,為了聯繫實際生活,激發學生孝順父母的心願,我佈置課後作業讓學生為媽媽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為課文的學習提供生活的保證。使文本轉化成一個基於真實的環境,在還原後的生活場景中,學生可以完成生活交給的任務,在生活中、在體驗中完成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提升,為課文的學習提供生活的保證。

銀色的樺樹林教學反思 篇12

1、用普通話精確、流利、有情緒的朗讀課文,知道蛇對人類的貢獻。

2、精確認讀本課十八個生字,寫好田字格里的八個生字,瞭解文中湧現的詞語的意思。

3、培育學生關懷自然、關愛生命的情緒。

在教學中,我以輕鬆的談話導入課題;在初讀課文,自主識字這一環節,我通過自己讀文識字、同桌互讀、指名看拼音讀、去掉拼音讀、小組檢討、集體鞏固等方法從音、形、義三方面讓學生識字;整體感知環節,我通過多種情勢的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學習課文第一、二段時,我相機領導了朗讀;最後小結。

課後,我認真反思了本課,並在第一時間聽取了聽課引導及教師的建議,我認為受益匪淺。

本課教學中,我特殊重視學生的識字和朗讀,雖然在一定意義上説是難能寶貴的,但其中“走馬觀花”的意味仍然很濃。比如,識字時,我在字的音形上下的工夫較足,而在字義上明顯器重不夠,這其中當然有這樣那樣客觀的原因,但也闡明教師對教材的整體把握不夠深,至少沒有做到遊刃有餘,另外,教師在教學的方式方法上還有待進一步提高。語文課重視讀書,這是無可厚非的,但除了多讀書,教師還要在讀書評價上有所明確,這樣學生在評價別人讀書時就不會千篇一律,或是離題千里了。再有,教師在課上也要注意精確引導學生讀書。

總體説,這節課上遺憾較多,但頗為而慶幸的是,我在這節課上學到了很多東西,更為我以後的語文教學引出了一條明路。“路漫漫而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銀色的樺樹林教學反思 篇13

課文寫了戰國時期,西門豹管理鄴地時,破除河伯娶媳婦的迷信,懲治巫婆、官紳頭子、興修水利的事,歌頌了西門豹破除迷信,為民造福的業績。

上完課後感受頗多。這堂課有自己比較滿意之處:教學重點能夠把握,後半堂課氣氛比較熱烈,學生對第二段的想象豐富而合理,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生活積累和經驗。但也存在着一些遺憾:在討論西門豹懲治巫婆和官紳的辦法妙在哪裏時,費了很大的周折!這與學生的知識面,概括能力有直接的關係。

銀色的樺樹林教學反思 篇14

朱信峯

《圓明園的毀滅》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九冊教材中第七單元的一篇閲讀課文,課文描述了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和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無限熱愛,對侵略者野蠻行徑的無比仇恨,激發人們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圓明園的輝煌已成為歷史的記載,課文所介紹的內容都已消失,無法再現,引導學生讀文,感受,想象,在腦海中再現它昔日的景觀就成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經過40分鐘的組織教學和引導,我有以下幾點初淺的感受:

一、思路清晰,前後呼應。

(一)走近圓明園——從雨果給巴萊特上尉的信入手,讓學生談感受,激發情感。

(二)走進圓明園—— 抓住課文中的三個評價圓明園的句子“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我國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學習“圓明園的輝煌的過去”和“圓明園的毀滅”的部分,讓學生感受到“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

(三) 走出圓明園——學完課文,配樂出示圓明園殘址,拓展昇華,想象寫話:假如你就站在圓明園廢墟旁,你會説些什麼?最後再以雨果的話結束本課。教學思路簡明清晰,前後呼應。

二、感性認識,激發情感。

為了達到本課的情感目標,突破重難點,我在課前蒐集了大量有關圓明園的資料,向學生展示了當年圓明園的輝煌之處:它是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使學生親眼目睹,親身感受它作為萬園之園的獨特魅力,從而萌生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只有“愛之深”,才會“恨之切”。在教學過程中我分三步使用這些影象材料:一是在課前五分鐘進行滲透式傳播;二是在學習第五自然段時觀看火燒圓明園的視頻,推動學生情感的噴發;三是在初略學習課文2、3、4自然段時結合朗讀觀看相應的圖片。豐富而感性的影象教材拉近了學生和教材的距離,看到圖片後學生們都震驚了,播放圓明園在大火中被焚燒的影視資料,學生的惋惜、憤恨之情油然而生,最後一部分的感情朗讀就無需過多指導了。

三、以讀為本,讀中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古人也説:“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注重突出語文課“以讀為本,以讀代講,熟讀成誦,在讀中感悟”的特點,課堂上留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採用自由讀、指名讀、默讀、齊讀、範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讀中思、讀中悟,讓同學們帶着自己體會到的通過朗讀表達出來。通過給學生時間朗讀,體會作者怎樣表情達意,使學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喚起愛國熱情,惋惜、痛恨之情,從而更進一步體驗情感,與作者產生強烈共鳴。

四、拓展文本,融入理解。

在學生、教師、文本間經歷了一番深刻的對話後,我引導學生引入了圓明園毀滅的真實史料,有關於“掠走的資料”和關於“毀壞的資料”,請學生讀了後説説心裏、是什麼滋味?由此引發了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

不足之處:

1.“想象園中的美景進行説話”這個教學環節學生的想象過於蒼白。

2.學生的積極性沒有完全調動起來,師生互動還不夠到位。

教學《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課,讓我體會到課堂教學要重視教師的“教”向學生的“學”的轉變,只有讓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才能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

銀色的樺樹林教學反思 篇15

本文文章語言精美,角色鮮明,富有童趣。

一、謎語導入,激發興趣

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在教學本課時,我用一則謎語“小時層層包,大時節節高,初生當菜吃,長大成材料”導入,學生們立刻就精神抖擻,學習興致高漲,接下來的學習環環相扣,自然水到渠成,很好地達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二、讀演結合,加深感悟

教學中創設情境,利用情景表演,加強了學生的情感朗讀訓練,培養學生對文本的感悟理解能力。品讀一段和三段,體會春雨姑娘和雷公公的語言時,通過學生練讀,男女聲對讀,男女聲比賽讀等方式,區別開春雨姑娘的輕柔和雷公公的粗重嗓音,

讓學生當小筍芽,體會他的語言,動作,表情等等,他們邊讀邊演,非常投入,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學習起來事半功倍。

三、利用空白,加強語言文字訓練

在教學第6自然段時:“她睜開眼睛一看,啊。多麼明亮、多麼美麗的世界啊!桃花笑紅了臉,柳樹搖着綠色的長辮子,小燕子嘰嘰喳喳地叫着……”這時,我利用課文中省略號這個空白點,讓學生説説:筍芽兒還會看到春天的哪些美麗景色?可以模仿課文中的形式來説説。

這節課是開學來上的比較順利的一節課,學生髮言積極,思維活躍,都爭先恐後的發言,感情理解到位。當然還存在一些不足,表演讀時,有些學生放不開,情感投入少,態度不夠認真。今後還要善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全班同學都參與到課堂中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96e99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