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孤獨之旅教學反思(通用13篇)

孤獨之旅教學反思(通用13篇)

孤獨之旅教學反思 篇1

《孤獨之旅》節選自曹文軒的長篇小説《草房子》。課文向讀者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鴨生活中,戰勝了恐懼和孤獨而成熟、堅強地成長曆程,是一個小小少年成長的故事。主人公杜小康的成長源自家景的“ 一落千丈”後,他跟隨父親到遙遠的蘆蕩放鴨時所承受的即使成年人也難以承受的孤獨。

孤獨之旅教學反思(通用13篇)

“孤獨”可以説是現代人比較普遍的一種情愫,生活在獨生子女家庭之中的孩子們不是缺少孤獨而是缺少感悟。因此我在教學前,結合學生已有的經驗,以一首感悟“孤獨”的小詩為導言擬定了這樣的思路:一、整體感知,理解孤獨。二、品讀課文,感悟孤獨。三、聯繫自身,暢談孤獨。“板塊一”通過情節概述、分擬要點、情景仿寫等方式引導學生感知“孤獨之旅”,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通過品讀課文,關注主人公的心路歷程,突破文章的重點和難點,引領學生走進“孤獨”,體驗主人公的孤獨,體會成長的艱辛與疼痛。“板塊三”則引導學生賞析語言理解“孤獨”。“板塊四”則啟發學生關注自我,暢談人生感悟,敢於面對孤獨,並在孤獨中收穫成長、勇氣和思想。整個課堂教學思路清晰且洋溢着淡淡的詩意,學生的學習熱情得以激發,對文本、對孤獨有了真切的感受和體驗,收穫還不少。

我認為在閲讀教學中,要想學生對文本有真“感受”,真“體驗”,一定要給足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獨立思考,以獲取極為珍貴的對文本的第一感受和體驗。閲讀教學的理想狀態本來就應該是學生帶着課文和自己的初步理解與感受走向師與生、生與生的“對話”的。這也和《語文課程標準》所建議的“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相一致。因此我以為任何問題提出之前都有一定的時間給學生自由閲讀文本。也就是讓學生帶着他們原有的知識和生活的體驗直接與文本進行對話,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靈,觸摸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世界。但囿於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我只能將第三板塊的閲讀放置課外,而第二板塊中採取了兩種閲讀方式:精讀和賞讀,使學生對孤獨的感悟落到實處,對文本的理解也比較深入。但是,由於課堂教學步驟過於緊湊,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還是顯得太少,甚至有些學生想回答都沒有給予機會。做老師的,還是不能放開手腳讓學生盡情揮灑,不能不説是一大遺憾。

孤獨之旅教學反思 篇2

因為這一課只計劃用一課時完成,就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本文的細節描寫和環境描寫很多值得一“賞”,尤其是結尾那激動人心的語言描寫,但為了教學程序的有條不紊和教學主題的鮮明突出,我放棄了這些精彩描寫。

這節課還存在不少不完善的地方,比如課堂上創設情景還不夠,也因為“孤獨”的話題過於嚴肅,使課堂氣氛不夠活躍。我想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永遠告誡自己:敢於創新,敢於嘗試!相信學生,尊重學生!這樣,教學才會相長。

範例五《孤獨之旅》是一篇小説,對於一個九年級學生來説,比較容易理解。但是,以什麼為切入點,讓學生把自己的成長同杜小康的成長經歷結合起來呢?界於本文較豐富的心理描寫和環境描寫,於是我從影視入手(找一部描寫少年成長經歷的電影),讓學生從觀影視——寫觀後感——藉助影視感知課文這些步驟,讓學生從感官入手,非常自然溶入課文之中。

孤獨之旅教學反思 篇3

《孤獨之旅》節選自曹文軒的長篇小説《草房子》。課文向讀者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鴨生活中,戰勝了恐懼和孤獨而成熟、堅強地成長曆程,是一個小小少年成長的故事。主人公杜小康的成長源自家景的“ 一落千丈”後,他跟隨父親到遙遠的蘆蕩放鴨時所承受的即使成年人也難以承受的孤獨。

“孤獨”可以説是現代人比較普遍的一種情愫,生活在獨生子女家庭之中的孩子們不是缺少孤獨而是缺少感悟。因此我在教學前,結合學生已有的經驗,以一首感悟“孤獨”的小詩為導言擬定了這樣的思路:一、整體感知,理解孤獨。二、品讀課文,感悟孤獨。三、聯繫自身,暢談孤獨。“板塊一”通過情節概述、分擬要點、情景仿寫等方式引導學生感知“孤獨之旅”,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通過品讀課文,關注主人公的心路歷程,突破文章的重點和難點,引領學生走進“孤獨”,體驗主人公的孤獨,體會成長的艱辛與疼痛。“板塊三”則引導學生賞析語言理解“孤獨”。“板塊四”則啟發學生關注自我,暢談人生感悟,敢於面對孤獨,並在孤獨中收穫成長、勇氣和思想。整個課堂教學思路清晰且洋溢着淡淡的詩意,學生的學習熱情得以激發,對文本、對孤獨有了真切的感受和體驗,收穫還不少。

我認為在閲讀教學中,要想學生對文本有真“感受”,真“體驗”,一定要給足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獨立思考,以獲取極為珍貴的對文本的第一感受和體驗。閲讀教學的理想狀態本來就應該是學生帶着課文和自己的初步理解與感受走向師與生、生與生的“對話”的。這也和《語文課程標準》所建議的“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相一致。因此我以為任何問題提出之前都有一定的時間給學生自由閲讀文本。也就是讓學生帶着他們原有的知識和生活的體驗直接與文本進行對話,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靈,觸摸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世界。但囿於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我只能將第三板塊的閲讀放置課外,而第二板塊中採取了兩種閲讀方式:精讀和賞讀,使學生對孤獨的感悟落到實處,對文本的理解也比較深入。但是,由於課堂教學步驟過於緊湊,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還是顯得太少,甚至有些學生想回答都沒有給予機會。做老師的,還是不能放開手腳讓學生盡情揮灑,不能不説是一大遺憾。

孤獨之旅教學反思 篇4

教學《孤獨之旅》我緊扣新課標指出的“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的原則,既尊重學生的人格。也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和心理髮展的需要,從激發學生興趣、培養探究意識入手,過程中採取各式方法引導他們的情感、思維積極活動。在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的基本目標中,給予適時的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閲讀是個性化的行為,對於“孤獨”的認識,有的很積極,有的消極因素較多。我幫助他們認識成長猶如“蠶蛹蜕變為碟”“鳳凰涅磐”要經受住痛苦的磨鍊之後才能見到彩虹。

在教學中,我重點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規律,合理設置目標坡度和師生,生生與本文的互動。以默讀,跳讀,研讀為手段,感受語文教學以情育人,以美怡人的人文內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孤獨之旅教學反思 篇5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生探究新知識的動力,但興趣總是在一定情境中產生。為此,在新課開始時,我注意創設情境,激發參與的動機,利用聽音樂,配以學生喜歡的動畫,在引導學生觀察參與的同時,適時激疑9的後面是幾,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10的認識

10的認識教學反思教學反思。這種設計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和主動參與學習的動機,使學生學習情緒高漲,達到學習的最佳境界。

2.以遊戲形勢結束,寓教於樂。

練習的設計,也充分體現了趣味性。學完10的組成後,在找朋友與拍手組10的遊戲中鞏固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在遊戲的過程中,學生情緒高漲,不僅鞏固了學習內容,而且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中結束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寓教於樂。

孤獨之旅教學反思 篇6

《從現在開始》是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童話故事。富有兒童情趣,語言活潑、情節耐人尋味。講的是獅子大王想找一個動物接替他做“萬獸之王”,每個動物輪流當一星期,誰做得最好,誰就是森林裏的新首領。貓頭鷹讓大家白天休息夜裏做事,小動物們叫苦連天。袋鼠要大家跳着走路,小動物們聽了直搖頭。可愛的小猴子讓大家照自己習慣的方式過日子,得到了大家的擁戴,成為森林裏的新“萬獸之王”。

結合課程標準的理念、教材編寫的意圖以及學生髮展的實際,我在設計本課時重點採用以下教學策略:

1、抓關鍵詞感悟,以悟促讀

語文不同於其他學科,具有很強的人文性。在教學本課時我以重點詞語為抓手,例如:“神氣極了”、 “激動”、“議論紛紛”、“叫苦連天”等,在理解詞語的基礎上指導朗讀,讓學生在充分的朗讀中深入與閲讀材料形成對話,同時藉助課件的直觀感受與語言描述的情境創設,引導學生想象童話人物的神態、動作,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進而體會童話所藴含的思想感情,“得言得意”。

2、以學定教,巧計情境

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對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交流能力起着積極作用,為了在課堂上體現課標精神,我堅持以生為本,以學定教,巧計情境,努力在課堂上體現充分的自主學習,有效的合作學習,適當的探究學習。

不足之仍存在於課堂教學的很多環節中:

1、學生蒐集的資料能力不強,所以當一上課拋出問題:誰知道森林裏都有哪些動物?它們習慣怎樣生活?時,學生的回答很凌亂,有的説不完,大有不吐不快的意思,但時間關係我只能控制學生的發言,迅速進入下一個環節。

2、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在本課教學中學生合作意識弱,在完成老師給的討論題時,有時同學沒有動腦筋,在旁邊玩。

3、課堂組織教學還不夠,有部分同學的積極性還沒有調動起來

努力和改進方向:

1、優化課前準備,首先“吃透”教材,現行的語文教材是以人文性、文學性、時代性、基礎性、興趣性為原則編寫的,內容非常豐富,其目的在於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只有“吃透”教材才能恰當地把握教學內容及教學過程,在教學中才能胸有成竹,應付自如。其次“吃透”學生,只有對學生有了透徹的瞭解,才能在課堂上對不同的學生應用不同的教學策略。

2、優化師生關係,營造和諧學習氛圍。努力創設出民主、寬鬆、和諧的教學氛圍,激勵學生的自主意識,活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3、優化課堂教學設計,提高教學實效。例如在課堂上創設教學情景,巧設提問等。

4、優化教學策略,探究最佳教學途徑。例如根據教學對象及教學內容不同的情況可採用分組教學、分層教學等等。

5、優化教學反思,改進提升教學水平。實踐證明,不斷進行教學反思不僅可以獲得寶貴的教學經驗,還可以及時發現教學中的新問題,並通過改進或創新把教學實踐提升到新的高度,進而實現自我超越。

孤獨之旅教學反思 篇7

1、要想上好一堂課除研究課本外必須研究學生、研究課堂、不僅要研究教法更要研究學法。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2、激發學生興趣非常重要,而要想激發學生興趣,必須充分的瞭解學生,這就要求我們老師一定要走下講台,多和學生交流,看看現在的學生們關心什麼,想要什麼,反感什麼,“有的”才能“放矢”。

3、語文教學,貴在讀。俗話説的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因此,老師們要想方設法激勵學生去讀課文,也許一開始是強迫的,只要堅持一段時間,相信會有不少學生喜歡上閲讀的。而只要學生能愛上閲讀,學好語文就不在話下了。

4、教師必須充分熟知文章,能從各個角度分析文章,並能站在更高的層面理解文章主旨。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駕馭課堂。

5、瞭解詩歌借物象徵的寫法,:激勵學生腳踏實地、勇往直前,開闢出屬於自己的人生之路。重點準確領悟詩歌所抒發的感情,把握詩歌借物象徵的寫法。領悟文中藴涵的深刻道理,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發表自己的見解。幫助學生樹立信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孤獨之旅教學反思 篇8

《特殊的葬禮》是國標本國小語文第八冊的一篇有關環保的記敍文,描寫了昔日旺盛的塞特凱達斯瀑布因人類的亂砍濫伐和用水毫無節制,導致瀑布漸趨枯竭,説明了環境破壞給大自然、給生態環境帶來的嚴重危害,告訴我們要珍惜、保護環境,愛護我們共同的家園。對於這樣的環保文章,學生並不陌生,只是文中的瀑布遠在巴西國內,而且現又已枯竭,學生無法再領略到它的容顏。沒有視覺上的真切感受,學生很難產生環保的迫切需要。為了讓學生有真切的體驗,真正從內心有所感悟,課前,我深入鑽研教材,精心設計教學的每一環節,緊扣“特殊”這一中心,從“讀讀、説説、寫寫”三個層面來教好這篇文章。 

一箇中心:“特殊”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説過:“在兒童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課題是文章的眼睛。揭示課題後,我引導學生圍繞課題進行質疑,然後緊緊抓住“這個葬禮特殊在哪兒?”這一中心問題展開教學,激勵學生自主閲讀、探究,使他們成為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主人。學生通過自讀,對課文內容有了初步的理解,很快就説出了葬禮的三點特殊性:(1)哀悼的對象特殊。通常葬禮是為死去的人舉行的哀悼形式,這裏則為一條大瀑布——塞特凱達斯瀑 布舉行葬禮,的確很特別。(2)主持人很特殊。由國家元首、公務繁忙的巴西總統菲格雷特親自主持葬禮儀式,這在歷史上絕無僅有的。(3)參加人員非常特殊。參加這次葬禮的人有專家教授、熱愛大自然的人等等,而且人很多,來自世界各地。以上這三點特殊,學生只須通過自己讀書就能知曉,無須老師作過多的講解。倒是它的第四點特殊,即“舉行葬禮的特殊意義,不是為了紀念或哀悼某個人的離去,而是號召人們保護環境,熱愛地球!”學生不易一下子明白,需要老師着重引導,點撥啟發。

三個基本點:“讀讀、説説、寫寫”

第二課時,我緊承上節課的內容,專門圍繞“為什麼要為這條塞特凱達斯瀑布舉行葬禮?它到底是一條怎樣的瀑布?”展開討論,研究“舉行葬禮的特殊意義”。引導學生反覆讀文體會,抓住一些重點詞讀出自己的感受。學生體會得很深刻,而且讀得也很有感情。在此基礎上,再借助多媒體直觀、形象的特點,讓學生突破時空界限,欣賞到瀑布昔日的雄偉壯觀和今日的奄奄一息。在今昔強烈的對比中,學生的內心受到了深深的震撼。面對眼前的瀑布,他們暢談了自己的感受,並替瀑布説出了它的心裏話。他們的發言異常踴躍,回答非常精彩,不僅認識到了人為的破壞給環境所帶來的危害,更體現出他們保護環境,愛護環境的決心。巴西總統菲格雷特主持這次葬禮,無非就是喚醒人們的環保意識;他在葬禮上所做的動人心絃的演説,為的也是號召大家“保護環境,愛護地球”,這就是舉行這次葬禮的特殊意義所在。所以,一定要指導學生寫好演説辭。由於學生從未寫過演説詞,對於演説辭的格式和要求不太清楚,課上,我有針對地進行指導,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試着寫寫巴西總統的演説辭。學生們寫得很不錯,每一字、每一句都是他們的肺腑之言,從他們真切的話語中,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每一位孩子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善良之心。

整堂課,通過讀讀——説説——寫寫,學生在自讀感悟、情感體驗中,逐步學會了發表自己的見解,學會了讀中悟情,讀中碰撞出創造思維的火花。語文課也由此變為學生展示自己朗讀水平、交流能力的新天地。

孤獨之旅教學反思 篇9

課文意在讓學生領悟到朋友之間應該互相幫助、互相依賴、彼此欣賞、共同進步。課文的寓意很深,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説比較深奧,難以理解,為了上好這堂課,我上網查閲了很多相關資料、並利用網絡資源備課,在導師的指導下對教案進行了多次修改,雖然談不上準備得充分,也算得上有備而來了,然而課堂上還是出現了不足的地方,反映出了我自身教學的問題。課是上完了,反思還是要有的,讓自己在每一節課中成長吧。

在教學方法選擇上,我一方面重視基礎知識與技能的夯實,重視對學生生字,詞的書寫與積累;另一方面,採用以讀代講的教學法,寓在以讀悟情,同時嘗試在低年段學生中對有價值的問題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力圖增強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的實效性。我的教案設計,是想要發揮教師的組織、引導、點撥作用,充分地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重視朗讀,“讀”貫穿教學的始終,教學中從讀入手,激發學生的情感。如學習本課文第一自然段,通過看一看、讀一讀、品一品、背一背四個環節,引導學生由感性到理性,由感悟到理解,由學習到積累,綜合運用了多媒體、繪畫、朗讀、品評等多種手段,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可是,課上起來就出現了很多的問題:學生因為教學過於多樣化而分散了學習的精力;讀的時間多了,識字的時間就相應的少了,影響了識字教學;一些過渡語、引導語使用不恰當等等。

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每一次授課都是一次歷練,在這過程中看到了不足,總結了優勢,一點點進步,一次次蜕變。

孤獨之旅教學反思 篇10

《空氣在哪裏》是大班的科學活動,主要是讓幼兒感知空氣的存在,發現空氣無處不在,並能用語言清楚的表達自己的發現。讓幼兒一步一步的認識空氣的特徵、重要性及空氣污染的情況和危害性。培養幼兒對科學小實驗的興趣,提高動手動腦能力。

我以實際操作來激發幼兒的興趣,讓他們看看,摸摸,並自己動手操作。我拿一個大的塑料袋往天空中抓空氣,孩子們一看到原來扁扁的袋子一下子變得又大又鼓起來,他們都開始站起來,睜大眼睛看着我,直問:“老師!你的袋子變得好大,裏面裝了什麼啊?”我只是笑笑,逐個的讓他們去摸摸,並問他們摸後有什麼感受。他們個個都説,好好玩,摸起來鼓鼓的。我偷偷的開了個小小的口,有些孩子一摸袋子,袋子就慢慢變小起來,孩子們一看,直哈哈大笑。等他們摸完之後,我就打開袋子給他們看。並開始問:“袋子裏面的是什麼啊?”“空氣”“對,袋子裏面裝的是空氣,那麼我們可以摸得到它嗎?摸起來感覺怎麼樣”“可以,摸起來硬硬的”“那我們可以抓到他嗎?讓我們動手來抓住它吧”説完,便讓孩子們和我一起伸開雙手,往空中抓空氣。然後我就開始一步步的引導他們瞭解空氣的特徵和重要性。最後開始讓他們分組上來玩比賽抓空氣的遊戲,通過他們自己想的辦法,比賽誰抓的空氣最多。每個孩子都積極的參與,學習興趣很高,動腦筋自己抓空氣。有的用手抓,有的用袋子,有的用口杯,有的拿帽子…….然後請所有的孩子評論誰抓的空氣最多,贏的就發個小貼貼來獎勵他們了。孩子們,一看到有獎勵,個個都更積極的想辦法抓空氣了。

整個活動下來,孩子都樂意自己動手動腦,自己想辦法,善於觀察和發現,並積極的發表自己操作的結果和見解。都放學了,孩子們還是吵着要玩。通過這次的課,我明白了,要上好一堂課,就應該想辦法如何去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並以遊戲的方式去引起他們的好奇心,讓他們樂於參與其中,自己去動手,觀察問題,發現問題!

孤獨之旅教學反思 篇11

課文《半截蠟燭》,生動地描繪了一場緊張激烈而又沒有硝煙的戰鬥,人物的心理活動刻畫得相當細膩。

整堂課的教學設計緊緊抓住描寫緊張氛圍的文字進行渲染,課件輔助呈現,先由教師引讀,讓學生感受到這半截蠟燭繼續燃燒下去的危險,帶領學生走進此情此境;然後通過學生的感悟,結合背景,在頭腦中疊現出緊張的一幕;再通過反覆朗讀,結合上下文,通過品讀人物的動作、語言和神態,體會到他們的鎮定和機智,再以個別讀和齊讀的方式加深理解,表達情感,欣賞到人物的人格魅力。

整堂課以學生誦讀原文的練習為主線,用多種方式聯繫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經驗,去領悟課文的內涵。如:上課伊始,讓學生速讀課文,瞭解故事的大意,明確了半截蠟燭的重要性,再通過引讀抓住描寫緊張氛圍的文字進行渲染,使心靈受到激盪,深入地理解情況之危急,心於是隨之跳動,為下文的學習做好鋪墊。

其次在讀對、讀順、讀好的基礎上,讓學生身臨其境的讀,使其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作鬥爭時的機智、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如課上將伯諾德夫人與德軍周旋的一句話作為“抓手”,切實指導學生讀好這句話,讀出個人感受,讀後有所想,有所為,體會到她的鎮定和機智。

孤獨之旅教學反思 篇12

在教學本課中老師事先查找資料,瞭解艾滋病。然後注重情感的感染。要想使學生被課文中的主人翁恩科西感動,首先作為授課老師先要被感動。帶着飽滿的情感帶着學生走入文本,抓住課題為什麼稱恩科西是“艾滋病小鬥士”進行展開。你認為什麼人可以稱為“鬥士”。學生踴躍回答。通過老師的範讀、指名讀等方式讓學生抓住文中的相關詞語和句子進行理解、感悟恩格西的“不幸  頑強  抗爭”。瞭解恩科西是如何與社會偏見作鬥爭和如何呼籲人們一同關心其他艾滋病人的,從而加強對“鬥士”的深層理解。最後引出關注艾滋病防治問題的國際性標誌——“紅絲帶”,增長知識,瞭解它的象徵意義。

課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的拓展。“你還認為那些人可以稱為鬥士”,頓時教室沉靜下來,我把張海迪、海倫·凱勒的故事講給學生聽,讓他們知道那些勇於與困難作鬥爭的人都可以稱為“+6鬥士”。“我們怎樣也能成為小鬥士呢?”學生的思路湧動起來,他們分別從面對困難和挫折去談了自己的看法。

《艾滋病小鬥士》這一課的教學,不但除了讓學生去感悟恩科西的精神以外,而且讓學生對了解艾滋病防治方面的知識,知道它的傳播途徑,從而學會保護自己,關愛他人。

孤獨之旅教學反思 篇13

學生學得有效:教師充滿激情的講解感染着學生、鼓舞着學生,獲得很好的教學效果。教師語言清晰、生動有吸引力,充分彰顯教師的人格魅力。課堂問題得到合理、機智地解決,充分反映教師的基本素養,使學生“善學、樂學、會學”

大氣壓的測量是本節的難點,如何設計實驗?我用逐漸增高的管子,把無形的大氣壓的測量轉換成液體壓強的測量,學生輕鬆理解、掌握該難點。

多媒體使用合理有效:一個是托裏拆利實驗用水銀,不方便在課堂上演示;另一個是大氣壓可托起多高水柱也是在教室中無法完成的,利用多媒體可以達到與實驗同樣的效果。

不足之處:課堂上兩個女生拉吸盤偶然拉開了,應及時讓他們解釋問什麼拉開了,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兩位同學在做馬德堡半球實驗時不慎將細玻璃管踢碎,給後面的講解帶來不便,我靈機一動用試管代替矮一些的玻璃管,達到了同樣的教學效果。

總之,我認為:這是一堂非常難得的有效教學示範課,充分展示了授課教師紮實的教學基本功和良好的教學素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8zvkv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