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北京》教學反思體會(精選9篇)

《北京》教學反思體會(精選9篇)

《北京》教學反思體會 篇1

《北京》是人教版國小語文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上冊中以“熱愛祖國”為主題選編的一篇課文。課文主要介紹了我國首都北京的美景,有莊嚴美麗的天安門城樓,有寬闊的廣場,高大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有又寬又長的柏油馬路和壯觀的立交橋,還有許多名勝古蹟,高樓大廈和風景優美的公園,使人感受到北京是一座美麗、可愛,令人嚮往的城市。

《北京》教學反思體會(精選9篇)

教材選編這篇課文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本篇課文的學習,使學生對北京有更進一步的瞭解,激發學生熱愛北京、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下面我對我所上的《北京》一課做以下自我反思。

首先,在這節課中,我積極倡導了新課程理念。採取了自主、合作、探究三個環節為重點的教學策略,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參與,突出了自主探究,以學為中心,尊重學生自主化、個性化地學習。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出的在現代化教育技術環境下的“學與教”的教學四種因素(即教師、學生、教材、媒體)之間的關係。藉助多媒體技術創設了多種教學情境,創設多次參與機會,讓學生自由探索、自主探究,相互協作完成了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其次我把閲讀教學的朗讀感悟落到了實處。通過看圖讀,抓住重點詞語讀、分句子讀、個別讀、比賽讀、自主讀、示範讀、師生合作讀等多種形式的導讀練習,使學生能有感情的進行朗讀,並在讀中體會到了美,感受到了朗讀的快樂,喜歡朗讀,最後達到熟讀成誦,同時也在語言環境中完成了課後詞語積累的任務。

還有,在這節課中,我使用多媒體優化了課堂教學、激發了學生的情感。《北京》這一課,在朗讀時,要帶着對北京的熱愛和嚮往之情,讀出北京的美麗、可愛。朗讀和感悟本文的關鍵是使學生對北京的名勝古蹟和現代化建設成就有真切的感受,從而對北京產生熱;愛與嚮往之情。上課前我瞭解到大部分學生都沒有去過北京,少數幾個去過,但對“北京”的認知也是模糊的。所以我就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大量的直觀圖片,拉近了學生與北京的距離,激發學生對北京的興趣,感受到北京的美麗、可愛,並且在課的最後讓學生談北京的變化時,播放了一組北京奧運體育館的圖片,使學生深深地感受到首都北京會越變越美麗,再次激發學生熱愛北京、熱愛首都的情感,使學生由衷地發出北京真美呀,我們愛北京,我們愛祖國首都的讚歎。

當然教學中也有着許多遺憾。有時沒有及時捕捉大批學生傳遞的信息,沒有更好地發揮評價對學生的激勵作用。

《北京》教學反思體會 篇2

本課敍述了北京是我們偉大祖國的首都,是一座很大很美的城市,全國人民嚮往的地方。課文從天安門廣場的四周和中央的建築,北京的大街和立交橋的特點以及主要名勝古蹟和公園介紹了這座文明中外的古老而又充滿現代氣息的城市,給人留下的深刻印象。課文選取了三個非常有代表性的事物:—是北京天安門和天安門廣場,這是北京的象徵;二是街道和立交橋,這是北京的市容,反映了北京近年來的建設成就;三是北京的名勝古蹟和公園。通過以上三處景物的描寫,突出反映了首都北京的風貌。

本課的第二自然段就是按方位順序具體介紹了天安門廣場及其周圍建築。由於文字的描述是抽象的,加之二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還不是很強,所以要學生通過閲讀課文明確建築物之間的空間位置關係,是有一定難度的。由此,可以確定本課的難點為:明確建築物之間的空間位置關係,並能按方位順序具體介紹天安門廣場及其周圍的建築物。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學習這一段時我先讓學生通讀,使學生對本段的內容有一個全面的、直觀的感知。接着我把第二自然段中描寫了北面天安門城樓的一段話出示。請學生找出這段話中表示方位的詞語,通過這些詞語讓學生初步明確城樓、小河、石橋、華表四者之間的位置關係,然後用學生製作的圖片請學生在黑板上動手放放;放城樓、石橋、小河、華表的位置,並要求一邊放,一邊按方位的順序來介紹天安門城樓北面的景物。

在介紹完“北面天安門城樓”的建築後,我進一步拓展,進一步深入,讓學生結合廣場南面、西面、東面及中央的建築物畫一畫,並讓同桌之間看着畫的圖片介紹介紹,在同桌交流的基礎上,指名到黑板上用圖片代表建築,把建築放到合適的位置,再向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下。(把這些和北面的建築放在一起,這樣就構成了整個第二自然段的景物)

這樣讓學生通過看看、畫畫、説説、放放把抽象變為直觀,並調動了學生的手、腦、眼、口,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加深了印象,突破了難點。

最後,我指導學生正確、有感情朗讀課文,通過朗讀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北京的美麗和雄偉,激發學生熱愛北京的思想感情。

《北京》教學反思體會 篇3

師徒結對反思《小小旅行家》

轉眼間,我進入婁江幼兒園已經一個月多了,在各位老師們的關愛下,我逐漸適應了園內的各項工作。在此期間,我有幸參加了園內組織的“師徒結對”活動,並拜張麗萍老師為師,為我的教學取經鋪設了廣闊的平台。張老師特別的温和,平時總是笑眯眯的。每次問她問題,她總會不厭其煩地向我説説她的想法。在相互的探討與思考中讓我在張老師的身上學到了不少東西!下面是根據健康活動 《小小旅行家》,在師傅的指導下做的反思:

一、 語言組織的有效性

健康活動(體育)往往是幼兒興奮度最高的一個活動,在活動中孩子們可以“大展手腳”然而要想讓孩子們聽從老師的指揮,就要考慮到語言的組織,在本次活動中,我總會出現語言組織方面的錯誤,導致孩子們聽的雲裏霧裏的,例如在活動中我説道:“你們這樣玩對不對”經過師傅的指導,應改為:“你是怎麼玩的?”一句簡潔明瞭的話語就能讓孩子們理解該器械的多種玩法,

二、 教師示範的重要性

在活動前我進行的隊列練習中“向左轉”“向右轉”“向後轉”等等,大部分孩子都能夠知道怎麼轉,可仍有幾個小朋友是不知道怎麼轉,我就讓他們把左手或者右手舉起來,朝相應的方向轉。

雖然效果是比之前的好了一點,但仍有少數孩子是轉反了,怎麼提醒都不是很明白。經過師傅的指導,在教授個別小朋友時,可採用示範的方式,孩子看了正確的轉法就會自然而然的明白了。

除此之外,在師傅的指導下,我明白了任何活動教師都應“蹲下來和孩子們説話”要積極參與孩子們的活動之中;在準備教具時應考慮到活動中會出現哪些問題,儘量在準備教具時考慮的周全一點,另外健康活動中一定要注重孩子們的安全性等等。

教學反思:高老鼠和矮老鼠

情境描述:

通過讓“高人走,矮人走”的熱身運動,引來“高老鼠”“矮老鼠”兩位客人,它們之間會發生什麼故事?教師有表情的講述故事,提問:“高老鼠”和“矮老鼠”看到的東西是不是一樣的?為什麼?孩子們積極舉手發言:“高老鼠高,看到的是高的地方”“矮老鼠矮,看到的是低的地方”

情景表演時,説到“高老鼠”時,幼兒能主動的“掂着腳走”,説到“矮老鼠”馬上就蹲了下來,無形之中,明白了高和矮的含義

評價分析:

故事《高老鼠和矮老鼠》以生動形象和自然真實的描述,讓我們面對同一事物用不同的視覺去觀察,會看到不同的現象,告訴了我們觀察要有意識的看、專注的看、變化不同角度的看。今天在開始部分我先採用了“高人走,矮人走”的熱身運動,引出故事,以便為後面的情景遊戲做好鋪墊,這也大大的激發了幼兒學習的興趣。在我有表情的講述故事的時候,孩子們都能很感興趣的仔細傾聽着,而故事後的提問,幼兒也積極參與,大膽講述,他們對高老鼠和矮老鼠之間的打招呼尤其感興趣,“你好,屋頂”“你好,地板”“你好,大門”“你好,門檻”每當講到這裏都會哈哈大笑!通過這個故事的學習,更加讓幼兒懂得看到別人要主動打招呼,培養了幼兒的禮貌意識

所思所悟:

我在課前準備了許多的圖片,利用這些圖片更加深幼兒對故事情節的理解,有效地調動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專注觀察的興趣很高。對於我提出的問題也能回答正確“高老鼠高,看到的是高的東西,矮老鼠矮看到的是矮的東西”瞭解了從不同的角度會看到的不同效果。在後面的情景遊戲中,戴着老鼠頭飾的幼兒,親身體驗了“抬頭,低頭”能看見什麼?幼兒利用周身觀察事物時,積極性很高。最後環節時,不限制幼兒從不同角度講述故事,幼兒能説出“你好,蝴蝶”“你好,小草”等等,他們的思維一致很活躍,説得也很精彩。只是在今天的教學過程中,對某些詞語的講解比較簡單出淺,如“水窪”幼兒會説成“水灘”“水坑”,最好能讓他們親身實踐一下“水窪”是怎麼樣形成的以便加深印象,下次一定會深入到教學內容中的每個詞語中的理解,達到詞語在不同方面有不同的解釋。

大班語言教材《七色花》課後反思

《七色花》是一篇童話故事,寫的是小姑娘珍妮得到一朵神奇的七色花,實現了自己的七個願望,而只有最後一片幫助別人的橙色花瓣才讓珍妮得到了真正的快樂。這個故事內容比較長,如果把握不好時間就很容易拖堂,造成孩子學習的疲勞感。所以在活動中,我牢牢地抓住故事的主心杆,珍妮是怎樣用這七片花瓣的?珍妮在實現願望的過程中的心情又是怎樣的?以分段的形式展開講述,孩子們在傾聽故事時很是投入,對故事中的細節掌握的也很好,在講述中我以第一片和第二片花瓣為講述重點,讓孩子體驗七色花的神奇,學會説故事中的語句,從而為接下來的想象講述做好鋪墊。所以活動下來孩子對於珍妮每一次飛出去是什麼顏色的花瓣及發生了什麼事情都能完整的説出來,孩子們也都認為珍妮用最後一片花瓣是最開心,最有意義的,懂得幫助別人是件快樂的事情。

在掌握故事內容的基礎上,我又讓孩子們展開想象的翅膀:如果你有一朵七色花,你想實現什麼願望?活動氛圍十分活躍,孩子們也都迫不及待的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別人,但從孩子們的回答中,我發現他們的願望都是圍繞自己展開的“奕銘説想要很多的玩具,允喬説想讓自己的房間變的更漂亮,思佳説想要很多漂亮的花”……雖然在孩子們説的時候我有引導孩子們多與別人分享,想想有什麼願望我們可以幫助別人,但孩子的回答仍是圍繞自己展開。孩子的情感提升非常的單薄。我想這與我對孩子的引導以及啟發還不夠突出有關,在孩子理解故事內容的同時珍妮用最後一片花瓣幫助了別人讓自己很開心時。我可以追加着問一問你有幫助過別人嗎?幫助別人後你的心情怎麼樣?我們可以怎麼去幫助別人。這樣在下面的環節中就不會出現都以自己為中心展開了!

《北京》教學反思體會 篇4

在本課教學中,我從學生的興趣入手,遵從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原則每個環節都注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如:欣賞圖片,遊戲識字等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主動學習,達到預期的效果。

一、多種形式,激發學生識字興趣

識字教學是低年級閲讀教學的重點,本課要求一節課認識8個字。我採用領讀、開火車、摘蘋果遊戲等趣味性很強的活動,使學生輕鬆愉快地認識了漢字,真正做到了寓教自樂。

二、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字

在本課的教學中不搞孤立,枯燥的識字環節。採取“隨文識字”的方法,堅持“生字從文中來,再到文中去”的識字順序。課堂上首先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用多種形式讓學生讀遍課文,把文中生字圈出來,體現了生字從文中來。先學字再學詞,學生在文中能認識繩子後,引導學生把文中的繩子提出來,強化生字的讀音,然後通過“開火車”的形式,把生字又放回文中。同時又創設了新的語境,使學生加深了生字的印象,鞏固了生字。

三、識字和語言思維訓練結合

在識字教學中,指導學生把識字個語言訓練思維結合起來。如:在學生認識“梨”時,學生説:“我喜歡吃梨。”就記住了“梨”字。隨即提出“你們都喜歡吃什麼梨?”學生説説出了各種梨,這樣即認了字,也把説詞與生活密切聯繫起來。再如説“勤”字時,學生説“勤勞”,就啟發學生用“勤勞”説一句話。這樣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拓展了識字。

四、注重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課文朗讀從低年級開始就要加強練習,指導朗讀培養學生的語感。本節課處處都能聽到朗朗的讀書聲。開始時是自由讀課文,同桌對讀。大聲讀文來初步感知課文,待生字學完後,又回到文中。喜歡哪句就讀哪句,想怎樣朗讀就怎樣朗讀。同時分句進行朗讀指導。有指名讀,自由速讀,範讀,齊讀等多種形式朗讀,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進而體會對秋天的景象和勤勞的人們的喜愛,讚美之情。

儘管有一些收穫,但也存在這不足:比如生字的指導方面,由於課堂讀書時間長,寫字知道沒有進行,而是放在第三節寫字課指導。以後我會更加合理安排時間,在有效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

以上就是查字典語文網小編跟大家分享的“二年級上冊《秋天的圖畫》教學反思”全部內容,如果喜歡,請繼續關注查字典語文網並提出您的寶貴建議,小編會盡最大的努力給大家收集呈現最好最實用的教學文章!

《北京》教學反思體會 篇5

工作這幾年,我一向擔任語文教學工作。對於有效教學,談不上經驗,只是在教學過程中的一些感受。

作為低年級段的語文老師,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中,我採用多種方法吸引學生,讓學生更好地融入到課堂中。低年級語文主要以識字與朗讀為重點。

在識字環節中,我嘗試採用多種識字方法幫忙學生快樂識字。如:用講故事識字法、拆分認記法、比較識字法、偏旁識字法、猜謎識字法、熟字加偏旁減偏旁識字法、透過畫畫教學識字法、藉助實物識字法、動作演示識字法等方法,不同生字能夠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來教。運用這些方法教授完生字,還能夠用遊戲的形式或兒歌生字再現法來幫忙孩子鞏固練習。這樣孩子們在遊戲中,在挑戰中就簡單的掌握了文中的生字。

因為應對的是低年級的孩子,所以語文教學中培養孩子們的語感尤其重要。所以在朗讀環節中,我鼓勵學生自讀自悟,避免老師講的多,提問多,大力提倡“以讀為主,以讀代講,以講帶動讀、以問促進讀”。讓學生在自讀自悟、邊讀邊思、相互討論、邊讀邊演中去學習朗讀,去理解詞語,去培養語感,去理解潛移默化的語言薰陶。因此“入境悟情”是我始終追求的教學境界。圍繞一個“讀”字,把學生的自讀、教師的範讀、師生的合作讀、賽讀等形式有機地安排在初讀、細讀、精讀等各個教學環節之中。精心設計課堂設問,每次讓學生讀書時,都務必帶着問題去讀。讓學生真正的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

我會盡心盡力做好自己的教學工作,不斷嚴格要求自己,努力汲取他人的長處,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並運用到自己的教學的實踐中,使每一節課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使每一位學生都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

《北京》教學反思體會 篇6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於教育,作為新時代的教育人,我們揹負着歷史的重託和社會的期望。“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教師,我不斷探索,積累了一點經驗,供大家商榷。

首先,制定一份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細緻周詳、切實可行的計劃是教學成功與否的基礎和先決條件,因此每學期開始,我都在認真總結上學期得失的基礎上,根據本學期的教學資料和要求,以及學生的知識狀況,制定教學計劃,並在實施過程中根據實際狀況作相應的調整,以保證教學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

教學中,備課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它既要備教材也要備學生,備課不充分,會嚴重影響課堂氣氛和教學效果。因此,我認真鑽研教材,根據教學資料和學生實際備好每一節課,堅決做到無備課不上課。細緻地備課無形中增大了我的工作量,雖然辛苦,但事實證明是值得的,一堂準備充分的課,令老師和學生都獲益匪淺。反之,備課不充分,則課堂氣氛沉悶,學生一臉茫然,可見,認真備課對課堂教學十分重要。

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把學生從繁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了,需要教師把握好減輕課業負擔與提高教學質量的關係,我體會到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向課堂要效率。我在課堂教學中,改掉了過去過於注重知識傳授,資料上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結構上過於強調學科本位,實施上過於強調理解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等狀況,將學生從原有的課堂圈子中“解放”出來,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好奇心,探究欲,培養學生主動思考、質疑、求索以及善於捕捉新信息的潛力,並把這種潛力的培養定為課堂教學的終極目的。為此,我仔細研究教育心理,準確把握國小生的心理特徵和思維特點,用心探索並實踐有利於激發興趣、激活思維、激勵探討的課堂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了一種親切、和諧、活躍的氣氛,教師成了學生的親密朋友,教室也轉轉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學生再也不是呆板、默默無聞的模範聽眾,他們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現與培養:或質疑問難,或浮想聯翩,或互相交流,或挑戰權威。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有限的時間內,每一位學生都得到了充分的鍛鍊和表現。

課堂上充滿着流動的陽光,平等、和諧與交流共存,發現、挑戰與沉思同在,活躍的思維,頻動的閃光點,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真正的主人。這樣的授課既源於教材,又不唯教材。師生的情感與個性融在其中,現實的生活進入課堂,學生在互動中求知,在活動中探索,既簡單地掌握了知識,又潛移默化地培養了潛力,學生的綜合素質有了質的提高,語文課堂真正煥發出它應有的活力,課堂教學效率也大大提高。

人的一生在校園的時間是有限的,所學的知識也受時代的侷限,學生們要在未來有所作為,要在未來跟上時代,就必須要不斷地學習,終身學習,更新知識結構,去吸收新東西。可見,學習方法比知識更為重要,教給學生方法才是教學的根本。因此現代教師的主角應由知識的佔有者轉化為知識的組織者,由知識的傳遞者轉化為學習的促進者,超越課堂的藩籬,將現代教學過程演化為“培養學習者”的過程,實現由“授之以魚”到“授之以漁”的根本轉變。用紮實多樣的訓練,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努力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潛力,使學生獲得必須的終身學習的本領。而學生靈活運用傳授的方法又還需要一個循序漸進、反覆訓練的過程,為此,我針對不同的知識版塊,採取了不同的訓練方法,夯實基礎、擴大積累、培養潛力。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從基礎入手到提高潛力直至學以致用,我採用的生動、活潑,紮實、系統、有序、有恆的訓練,使學生在不同資料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了視野,提高了學習效率,初步獲得了一些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潛力。

興趣是最好的動力。要想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用心性,就要想辦法讓學生對所學的資料感興趣。我針對中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年齡特點,經常開展一些與語文學習想結合的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如評選小小演講家、朗誦家,古詩誦讀會、成語接龍,將優秀作品張貼展覽,把優秀作文打印裝訂成冊……學生在這些活動中既增長了見識,增強了潛力,又激發了學習語文的興趣,同時也體驗到了收穫的喜悦。

語文教學是一個紛繁複雜的工作,在今後漫長的教學生涯中,我還要不斷努力,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業務水平,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切實為提高學生語文素質更好地服務。

《北京》教學反思體會 篇7

在名師工作室區域引領活動中,我們有幸走進鄭州一八國際國小,與該校教師一起進行課堂交流。在此次交流活動中,樑海霞老師執教了《小兔請客》,金水區南陽路第一國小陳偉偉老師執教了《體積和容積》一課,在樑老師的課堂上,教師通過預習單展示彙報和交流,陳老師則通過實驗、操作、思考來建立容積與體積的概念。

一、在互動交流中展開數學地思考。

在鄭州一八國際國小樑海霞老師執教的《小兔請客》一課中,樑老師首先通過課前完成學習單來梳理本節課的內容,然後採用學習單中的“試一試”的兩個題目展開交流,深度對話,引領學生進行思考和學習。我們一起來分享如下的教學片段:

師:你會用學會的方法解決50+20嗎?請你試一試。

(學生進行自主解答,教師巡視)

師:誰來彙報一下你的思考過程?

生1:我是這樣畫的(圖略):

我們用計數器來進行計算,通過畫圖,很清晰的看到50+20是如何計算的。

生2:我們是採用畫小棒的方式進行計算的。(圖略)

生3:我是採用數線圖進行算的,因為加20,所以向右移動2格。(圖略)

師:請你自己觀察,你又有哪些新的收穫?

在課堂中,學生在積極進行着互動和交流,在不斷的積極思考中進行思考和探索,在學生進行自主解決“50+20”的計算時,學生通過展示彙報、互動交流,暴露學生的數學思維過程,在不斷地豐富、完善中提升對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理解,這樣的課堂是對話、分享、反思的課堂,也是思考、互動、交流的課堂,在學習中促進學生個性化的理解與表達,在互動交流中提升思考,促進學生智慧地學習。

二、在動手操作中進行數學地思維。

在金水區南陽路第一國小陳偉偉老師執教的《體積和容積》一課中,陳老師非常注重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建立體積和容積的意義。從可始的杯子中倒同樣多的水,一個杯子中放有檸檬,一個杯子只有水,從比較喝水的多少,體會物體佔有一定的空間。接着藉助比較紫薯和土豆哪個佔空間大,通過實驗進一步體會體積。

在本節課中,動手操作能夠促進學生在操作中提升思考,通過思考進一步進行理解概念的本質,進行數學地思維。

總之,作為數學學習,教師要學會引導學生進行智慧地思維,在積極的數學思考中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在不斷的思維中引導學生學習思維,提升學生的學習品質。

《北京》教學反思體會 篇8

我不明白以前我是如何熬過來的,那段生活是我永遠的痛,永遠的傷疤,不願再去回憶和應對。我大致的感受是:如一次黑夜裏的馬拉松,感覺到四處是黑暗的,身心整個是疲憊的。

從小生活比較優越的我,自我感覺良好的我,慢慢地理解着人生中的種.種不順:家庭關係不會處理、教育孩子黔驢技窮、工作中的諸多困難……那時的處境,就像一個本來交通堵塞的路口,但是四面八方的車還持續向那裏駛來。怎樣來形容那時糟糕的生活呢?我找不到詞語,我是怎樣苦熬過來的呢?我不明白。我真得感謝上蒼,讓我活了下來。

之後,我開始看書,學心理學,漸漸感覺到國學的重要。於是我翻出《道德經》開始看,有的不懂,有的似懂非懂,但是沒關係,讀書能夠佔用我胡思亂想的時間,再説,幾千年沉澱下來的書,就應是好東西,所以有空我就啃點。

因為諸多的不如意,身體也大不如以前,我開始關注養生,開始注意自己的身體。電視上的養生節目,是我視若救命的稻草,我會全神貫注地看。於是有一天,我看到了羅博士談養生的節目,繼而開始買他的書,《古代的中醫》、《神醫這樣看病》、《陰陽一調百病消》等等。在書上明白了羅博士的博客,工作之餘開始隨時關注。過了一段時間,博士開通了微信公眾號,我也開始關注,慢慢地跟博士學習《道德經》,由於自己學習的艱難與不解,碰上了老師的講解,感覺豁然開朗。其中的收穫不僅僅僅是字句上的,更多的是人生的教育,做人的教育,教你如何處理各種關係,教你如何做事,教你如何提升人生的境界。我的人生才逐漸由陰雨變為晴天,我的心態才開始改變,開始懂得修心是多麼的重要。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孫以其祭祀不輟。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在這一章裏,在博士的講解下,我明白:做事要由內及外,內部基礎做好了,外在結果自然就堅固。修行自身,德行才能純淨;修行家庭,德行就有餘了;修行外部組織,德行才能綿長;修行國家,德行才能豐盛;修行天下,德行才能普照終生。修行的過程是遞進的,德行的增長是逐漸的,然而源頭在自己身上。

由此,我更深刻地理解了《禮記》中的那句話。《禮記·大學》:“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行的核心是自己。“有所不得,反求諸己。”“你若盛開,蝴蝶自來。”

在博士的指引下,我明白了一切的根源在自己,我明白了修心是多麼的重要。從聽《道德經》開始,我漸漸的走上了修行這條漫漫長路,雖然我依然不時體驗着悟道易行道難的糾結,也會在反思中痛苦,但是我已經能清醒地認識到:不管怎樣,我要反思自己,修正自己,不憂不怨,坦然前行。

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博士的指月之指,給了我前進的方向!

《北京》教學反思體會 篇9

第三單元的作文是要求寫秋天的圖畫。先畫一幅秋天的圖畫,再把圖畫的內容寫出來。

為了教好這次寫作,首先我們利用雙休日讓學生到郊外到田野去認真觀察秋天,因為城裏的孩子不知季節變換。如果不仔細觀察,不但不會畫,而且寫不出話來。再根據觀察到的畫一幅秋天的圖畫。其次,老師也拍攝收集了許多有關秋天的圖片,製作成幻燈片讓學生更直觀。

當看到孩子們畫的畫時,感覺畫得很凌亂,學生説自己畫的圖時也顯得很沒順序,一會兒天上,一會兒地面,一會兒又天上。因此,我就放映自己製作的幻燈片給學生看。按天空、田野、果園、池塘邊、樹林等順序的圖片歸類,依次按序讓學生説説圖的內容。説之前,出示兩個句子讓學生分析:1、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啊飄啊,郵來了秋天的涼爽。2、美麗的菊花在秋雨裏頻頻點頭。一句是比喻句,一句是擬人句。説説把什麼比作了什麼?然後説説這樣寫的好處。當學生知道這樣可以把景色寫得生動形象後,學生説圖片的內容時紛紛用上了比喻句和擬人句。

天上,白雲朵朵,湛藍湛藍,大雁南飛。

田野裏,景物有:蒲公英、蒼耳、棉花、甘蔗、稻穀、小草等等。是這樣寫的:蒼耳媽媽給孩子穿上帶刺的鎧甲,掛住動物的皮毛到處去旅行;蒲公英媽媽為孩子們準備了降落傘,秋風一吹,都紛紛出發,像仙女散花;棉花姑娘裂開了嘴,露出雪白的牙齒,遠遠望去,像繁星點點;一眼望不到邊的稻田,秋風吹來,泛起金色的波浪。

果園裏,景物有:蘋果、梨子、柿子、橘子、石榴、葡萄等等。是這樣寫的:蘋果紅通通的,像小姑娘害羞的臉盤;梨子黃澄澄的,像一個個金色的小葫蘆掛在枝頭;石榴也熟透了,咧開了肚皮;一串串葡萄晶瑩透亮,像一顆顆閃閃發亮的寶石。

樹林裏,景物有:楓樹、梧桐樹、松樹柏樹、小松鼠、小青蛙、小螞蟻等。是這樣寫的:一片片紅紅的楓葉像燃燒的火焰,一直連着晚霞到天邊;手掌似的梧桐樹葉飄啊飄啊,像一隻只美麗的蝴蝶在翩翩起舞;只有松樹柏樹不怕冷,依然穿着綠衣裳,挺立在秋風中;小松鼠忙着找松果,準備糧食去過冬;小青蛙趕緊鑽進洞裏準備冬眠;小螞蟻成羣結隊幫運糧食,和秋天揮手告別等。

通過出示比喻句和擬人句這兩個句子,讓學生把圖上內容用比喻句擬人句説出來就很容易了。這樣一來,學生這篇這篇寫景的作文就非常的優美了,比第一次要他們畫一幅圖寫的話要美多了,要強多了。

看來,要學生寫作文,老師應該告訴寫生寫句子的方法,學生通過模仿,就一定會把句子寫生動。

其實出示這兩個例句的方法是楊老師在上骨幹教師課時設計的,我把她的成果拿來到自己班上使用後,學生重新寫秋天的景物的寫作水平就提高了很多,現在改起來,彷彿篇篇都是美文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8g8wy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