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北京老人教學反思(精選24篇)

北京老人教學反思(精選24篇)

北京老人教學反思 篇1

優秀文章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值得品味的,教材的文章更是如此,而作為語言文字的教育者,我們首先做的應該是深刻挖掘教材,只有自己理解,才能傳授與學生。我一直思考為什麼我對於孩子課堂的生成總是無法應付自如,其實症結就在於自己對於教材理解不透徹、不深刻、不全面。 要做到深刻挖掘教材,教師也應該提高自己的自學能力,在《北京老人》這課中,我便忽略了一些本可以深挖的內容,例如:文章中的兩件事是如何勾連一起的?我僅停留在“通過過渡句連接”的層面上。經過老師的點撥,其實可以在過渡句上做一些文章,我們學過了幾種類型的過渡句,能不能將他們列舉出來作比較?進而體會各種過渡的異同?比同強化,比異拓展,這是一個多好的為學生總結過渡句、理解過渡句的好機會。然而我卻沒有注意到,沒有深挖這個內容。

北京老人教學反思(精選24篇)

學生已經升入高年級,也應該具備了自己學習的能力,因此今後的學習中我應多重視學生的課前預習工作,可以留預習作業,讓學生在家提前解決不理解的詞語,試着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等,學生課前有了一定的思考,自然會為課堂省出不少時間,使課堂教學更高效。

北京老人教學反思 篇2

《北京老人》是一篇略讀課文,雖是略讀,卻是非常有嚼頭的。作者用質樸的文字回憶了北京老人幫助自己的兩件事,字裏行間透着温暖與感動。文章沒有華麗的辭藻,只在細微之處做文章。以下是我在執教後的幾點感悟。

雖然整堂課下來,每個環節都很清晰:從排除字詞的障礙到整體感知概括文章的兩件事,再到深入文本品析文章中感受深的詞句,進而感悟人物性格與作者情感,最後學寫法,層層遞進。然而整堂課中教師是在不斷地引領學生學習,而忽略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主體性。

略讀課文實際上是讓學生把在精讀課文中所獲得的閲讀能力和方法運用到略讀課文當中。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時,應該做到敢於足夠的放手,敢於要求學生,敢於讓學生自主學習、探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北京老人教學反思 篇3

如何做到放手教學,我想:應儘量設計能夠統領全篇的問題,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又能正確、巧妙引導,進而讓學生體會文章的中心思想。我在講授這篇文章的時候,忽略了這一點,總是在用零散的問題帶領學生學習,老師感覺累的同時,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得不到鍛鍊。

略讀文章本就是一種拓展、補充,是精讀課文中所學方法的一種運用,如果能在略讀課文的基礎上再拓展一篇類似文章,那對學生來説,舊知識就得到了強化,新知識讓學生開闊了視野。何樂而不為呢?

這堂課是我初次嘗試略讀課,我也深刻體會到略讀課對於教師的要求甚至高於精讀課,因為略讀課要把時間更多地交給學生,所以更考驗了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通過幾位老師的指導,我也基本明確了略讀課該怎樣設計,怎樣教授,但還是應該多去研究和實踐,勤於學習,善於思考。

北京老人教學反思 篇4

如今的課堂,有學生的自主學習,有學生的合作學習,更有學生的創新學習,課堂氣氛的活躍、和諧,教學民主,新課程理念讓我們嚐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時也給我們帶來很多新的挑戰,讓我們看到自己教學的不足。作為一名教師,要經過不斷地學習,在教學實踐和反思中,完善自己的教學水平。以下是我對《霧凇》這一課的教學反思。

本課語言美、意境美。通篇都展現着“奇美”的景象:霧凇的“奇幻”、形成條件的“奇特”、形成過程的“奇妙”。這節課,我關注了語文的人文性,以情為基礎,重視感的過程,追求內化的終極目標,引領孩子欣賞優美文字中所藴含的美妙絕倫的畫面,讓美充溢着課堂。本文作者以形象、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瑰麗而奇特的景象,並説明了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備課之前,我把這篇課文讀了好幾遍,因為我知道,文本解讀是根,作為教師,對文本的解讀應該是豐富,深刻而又獨到的。

在教學霧凇形成的過程這一環節中,我讓學生給“鍍”字換個近義詞來推敲理解作者用詞的準確性,希望孩子們能懂得霧凇是逐步形成的。但是,孩子們並不能達到我預期的設想,這時,我靈光一閃,拿起粉筆在黑板上畫了一束松針,讓學生上來給松針“鍍白銀”,其餘學生仔細觀察這位同學的動作,接着讓學生説説自己所想到的哪個詞語能代替“鍍”,學生説了許多有創設性的詞語,當然最後還是一致得出結論“鍍”字最恰當。此時我再按序出示“銀線”、“銀條”、“銀鬆雪柳”的圖片,直觀形象地解決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作為一位老師,我感覺到教學思維中的火花是多麼難得,因此課後我連忙做了筆記。其實平時的教學中有許多的“火花”,有經驗的教師就會注意記錄積累,所以我覺得這節課我和學生均有喜人的收穫。

當然這堂課也有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我感覺在以下幾方面還需改進:首先課件中出現大段課文,學生有些脱離了課文。特別是第二自然段的教學,我本想通過課件將霧凇形成的幾要素理清,所以將八句話分開出示在大屏幕上,學生也讀到位了,可是卻忽略了將文中的關鍵詞圈畫出來。其次對學生的預設還應更充分,設計的問題還需要更到位。一個問題拋出去了,學生會怎樣回答;學生的回答與你預想的不一致時,你又該怎樣引導……看似四十分鐘的一節課,教師要在頭腦中反覆盤算的時間卻是四十分鐘的幾十倍。我在課前對學生的預設不夠充分、全面。

我們經常説這樣一句話: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或許也正是因為這些遺憾,才能成就更多的完美。以上是我此次上課後的反思,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取他人之所長,補已之短,更上一層樓

北京老人教學反思 篇5

對於《鄭人買履》,由於文言文與現代白話文在詞語、句式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別,學生學習時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在教學的全過程中,我本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讀書方法,讓學生在熟讀之後參考註釋進行復述,再抓住重點語句想象其情境,入境悟道,體會古文包藴的道理,實現對古人進行客觀評價,落實教學目標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在課堂上,我採用課件輔助教學,這樣的好處是既可以節約上課的時間,又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我開展有效的課堂教學提供了一個條件。教學下來,我認真進行了反思,具體如下:

一、精心設計教學環節

教學目標的設計關注到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要求,不高、不低、不空。從“讀準、讀通”到“讀懂”,再到“悟寓意”,最後到拓展延伸,環環相扣,螺旋上升,實現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思想教育的最佳結合。

二、重點引領學生運用已掌握的學習方法學習課文。這過程中教師進行適時適當的引領和點撥,讓學生讀準、讀通、讀懂古文。目的是讓學生既“學會”又“會“會學”。課堂上先放手讓學生的自學,再讓學生提出自己弄不明白的地方,我才進一步進行指點。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積極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把時間和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旨在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和學習習慣。具體體現在“讀準、讀懂、悟理”三個教學環節中,我都要問問學生:“你認為哪些句子不容易讀好?讀時注意些什麼?”、“你覺得哪句話不好理解?”、“從這則寓言想開去,你認為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什麼道理?”等。在自主學習前提下,開展合作學習,實現資源共享,生生相互促進、提高。

三、由文本走向生活

陶行知早就提出:“生活即是教育”。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學在課內,得結於課外。我在讓學生深入理解鄭人死板,頑固的特點的基礎上,讓學生引申到生活中去,領悟其中包藴的道理:“做事要靈活變通,具體情況下采用具體辦法”,讓學生多發現生活中類似的人或事情,並引以為戒,由此讓學生從文本走向生活。

當然,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這堂課中也有一些不足:

1、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方面不夠。

文言文是我國古代文學藝術的瑰寶。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傳統的民族美德等無不以文言文的形式記載下來,因而學習文言文,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國小階段選編這四篇文言文(第十一冊兩篇,第十二冊兩篇),旨在讓學生初步瞭解漢語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初步感受古文遣詞造句的凝鍊,精要之處。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為國中的進一步學習奠定基礎。文言文對於國小生來説,有一定的難度,學生讀得拗口,多感到枯燥無味。因此,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孩子們感到古文的“易”、“趣”、“活”,這將會極大程度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都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今後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方面要給予充分的關注。

2、朗讀訓練

朗讀很重要,無論是現代文還是古文。加強朗讀,在新課標上已明確指出,文言文的朗讀最容易破句,所以要在重音、停頓、語速、語氣等方面加以指導。課上我雖然組織學生多次多形式的朗讀,但也忽略了一些基礎差學生的朗讀訓練。

3、教師的語言要求

這一點我是深有體會的。教師用語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尤其是在提出問題或總結時語言要精練明瞭,讓學生一下子就明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教師的課堂語言要進一步錘鍊。

北京老人教學反思 篇6

新課程教學設計主體運用系統論和認知建構論的觀點和方法,依據課程標準和學生主體情感思維定向實際確定教學目標,有兩種典型的教學設計思想:一是系統論的教學設計思想,它把教學過程劃分為設計、實施和評價三個階段,設計只是一個階段,實施過程就是設計的體現過程,設計評價到結果時才有所反映,實際上,這種教學設計只有在教案中才能得到體現;另一種是關係論教學設計思想,它把複雜性、偶然性或不確定性作為教學過程中的本質特徵。

教學過程是教學雙邊對話活動和問題情境交融過程的生成發現和創造的“源泉”,它認為教學設計不只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階段,而是貫穿與教學過程始終,並通過適時的教學評價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進行教學設計和設計變更,在教學過程結束時最終產生設計方案,並作為下次教學設計創造過程的開始,教材是資源,學生也是資源,擁有不可估量的潛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漁場”。當前把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時代雖然已經過去,但學生能不能進行探究式的、自主發現式的學習,把學生當作資源去開發卻並未得到普遍的共識。

比如強調語文閲讀,便滿堂讀,由詞到句,由句到段,最後由段到篇,形式上多讀、多問、多發言,實質上只是反映了教師為主的閲讀主體對教材的理解設,學習的基礎上進行結構化創新教學設計,完全放開學生思維又注意情感思維定向引導,讓他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從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片段或不同的詞語生成理解,表達出不同的真實情感認識,產生思想的火花碰撞,然後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學生做出正確的自我評價,在活動中學生自我調節、自我監控,在課堂學習生活中主動自我教育,這就充分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北京老人教學反思 篇7

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曾説過:學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槓桿上的支點,對人的發展來説,學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決定他們今後能否撬起這個“地球”。感悟不僅可以激發起孩子們的情感渴望,點燃他們的火花,而且可以讓孩子揮灑想象和才情,體驗學習語文的快樂。

《金色的草地》一文,雖以敍事為主,但藴涵在其中的情感卻是豐富的,強烈的。如何讓孩子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呢?首先,我通過課件演示金色的草地、張開的蒲公英、毛茸茸的種子……讓學生説説看到這樣一片草地時的感受。當學生感受到草地的美並想在草地上玩耍的衝動時,讓學生讀讀演演文中兄弟倆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領悟草地給兄弟倆帶來的快樂。隨之我又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説説此時此刻草地的上空是怎樣一種情景?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有的説:“草地的上空飄滿了絨毛,隨風舞動,像是跟我們捉迷藏呢!”有的説:“絨毛像小雪花在草地的上空跳舞!”有的説:“絨毛像個調皮的孩子,東跑跑西跑跑,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如果是你,在這片草地上還會玩什麼遊戲呢?”孩子們個個神采飛揚,高高舉起了手“老師,我!我!”唯恐我不讓他回答。為了讓每個孩子能得到情感的宣泄,於是我讓孩子們畫一畫此時的草地和最想對草地説的貼心話。“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孩子們拿着筆揮灑着他們的想象、激情、才華……我的心情燦爛無比,原來孩子們的快樂就是我的快樂啊!

北京老人教學反思 篇8

《乘法結合律和交換律》這節課是在學習了兩位數乘兩位數乘法和初次體驗有趣算式規律探索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它與以往教材安排不同的是把認識乘法結合律放在學生自主探索中,通過創設情境活動,讓學生逐步發現乘法計算中的特殊現象。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經歷探索過程,發現乘法結合律和交換律,並會用字母來表示,在理解乘法結合律和交換律的基礎上,會對一些算式進行簡便計算。

回顧整個課堂,感觸很深。我能很好地運用導學練教學模式,課堂氛圍比較活躍,能較好地完成學習目標。對本節課反思如下:

1、導入比較精彩。俗話説: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開課時我説:“我們師生來個比賽好不好?”聽到這同學們都異口同聲的説“好”。課堂氣氛一下就調動起來,同學們都目不轉睛的盯着大屏幕。我立即出示幾道題,很快的就説出了得數,學生看到老師算的這樣快很吃驚,也很好奇。在學生詫異之際我出示了課題,告訴學生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也會算的向老師一樣快。然後很自然的就導出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這樣以師生比賽導入,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了學生的興趣,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慾望。

2、小組學習比較到位。導學練模式重在小組學習,課堂上我充分發揮小組的合作學習,完成學習目標。 首先我用多媒體出示一個長方體説:“這是老師在課下搭成的一個長方體,你知道老師搭這個長方體用了幾個小正方體嗎?”然後出示自學提示,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算一算,組內交流算法,第一次進行小組自學。通過觀察這些不同的算式,你有什麼發現,進行了第二次小組學習。我以(3×5)×4=3×(5×4)為例,等式兩邊有什麼異同時,我又讓小組觀察研究:在舉例驗證時我讓每個人舉一個例子,小組交流,看看有什麼發現。通過幾次小組學習,調動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每個人都參與到課堂的學習中來,充分發揮了老師的主導、學生主體的作用,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3、把黑板讓給學生。黑板不只是老師的舞台,更是學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把課堂還給學生,把黑板交給學生。在交流展示時,我讓各組的代表一邊説想法,一邊板書算法,學生非常願意展示自己,展示自己小組的學習成果,語言流利,板書工整。在學生的臉上洋溢着學習的快樂感和成就感。

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乘法的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學習,為學生今後運用規律進行簡便計算,提高計算速度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學時我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們進行相互討論,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很好地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

4、注重滲透一種科學的學習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數學思想方法比數學知識本身更為重要。對於結合律的教學,不應僅僅滿足於學生理解、掌握乘法結合律,會運用乘法結合律進行一些簡便計算,重要的是讓學生經歷一個數學學習的過程,在學習中受到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的啟蒙教育。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通過學生的觀察、驗證、歸納、運用等學習形式,採用啟發式教學方式,由淺入深,從直觀到規律,讓學生去感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不足之處:

1、練習量不夠。由於在交流時沒有控制好時間,導致交流的時間過長,習題沒有完成,學生沒有更好的進行鞏固理解。

2、學生交流時間過長。課堂交流環節,學生積極踴躍,我忍心打消學生髮言的積極性,索性讓學生一一彙報展示,結果浪費很多時間。這一環節,想法一樣的我可以讓學生口頭複述,不用一一板書,回升一些時間的。

北京老人教學反思 篇9

本課教學我通過“攥”和“仍”兩個看似簡單的動詞統攝全篇。在認讀生字中,出現“攥”和“仍”,通過做動作,讓學生初步感知這兩個動詞。然後,根據這兩個詞,整體感知課文,抓住主要內容。接着從“攥”字進入文本,去欣賞湖水美麗的景色;從“仍”字出發,去了解那個小孩對湖水的破壞。最後吧“攥”和“仍”這兩個動詞連到一起,讓學生結合對課文的理解去發現其中的意藴。

1.以文本為依託,採取多種方式充盈學生心靈

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抓住重點句,聯繫上下文,聯繫插圖,聯繫生活積累,想象湖水裏倒影的景象,來豐富文本的內涵,使文本變得具體、詩意而具體起來。學生想到了倒映在湖中的山石、花草、樹木、飛鳥、遊人,以及小魚,並想象着這些來朗讀這個重點句子,使文本活躍在學生的腦海中。緊接着扣住一個“仍”字,讓學生想象扔進香蕉皮的湖水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再一次勾勒湖水的景象,與前面的美景形成鮮明的對比。兩幅截然不同的圖畫在學生心中形成反差,足以讓學生心靈受到震撼!

2.在語言、情景的對峙中啟迪學生智慧,完善學生人格

本節課通過對峙來震撼學生的心靈、啟發學生思考。通過“攥”和“仍”的對峙,讓學生比較、發現,學生的思維如泉湧,“跳起來摘桃子”,發表了十分精彩的看法。通過“仍”前後湖水景色的強烈對比,形成理解的張力,震撼這學生的心靈,達到了學生心靈與文本和諧共振的境界。

北京老人教學反思 篇10

新課改以來,從事思品課教學的教師都會深切地體會到,思品課教學長期因循“填鴨式”教學模式,教師通過“講授---板書---講授”近呼一成不變的教學手段,把知識灌輸給學生等應試教育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模式已嚴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也妨礙了其作為德育主渠道功能的發揮,更是與素質教育的發展不相適應。而現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無疑為應試教育轉變提供一個良好的契機。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告別單一的粉筆、黑板,走向視聽結合的高效率思品課教學方式,以成為時代和社會的迫切要求。

如何在思品課中恰當使用多媒體?

1、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打開成功之門的鑰匙,興趣可以變苦學為樂學,便厭學為願學,變被動為主動,創造性地學。多媒體輔助教學的重要特點是集光、聲、色、像為一體,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效果,並能滿足學生心理的不同需求,起到極佳的教學效果。

2、通過多媒體可以變抽象的基礎知識、基本原理為形象的直觀的知識,加深知識理解

思品課的基礎知識比較抽象,加大了教與學的難度。多媒體可以將聲音、圖像、文字等融為一體,具有形象、直觀的特點。運用多媒體教學利於化難為易,化繁為簡,變抽象為具體。有助於學生理解記憶。

3、突破重點難點,提高課堂效果。

在思品課中,有很多重點難點問題是教師難以憑口舌解釋清楚的,多媒體具有形象、直觀、生動等優點,藉助多媒體處理信息,適度選擇,精心選擇,合理解釋和演示,教學的重點問題就容易説清楚,難點問題就容易突破。

4、增強時代氣息和可信度。

通過多媒體可以把一些新聞報道、記錄片以及反映實際的圖片、數據、視頻片段與政治可的內容有機結合起來,這樣一來就可以增加信息總量,反映時代脈搏,豐富教學內容,而且用事實説話,實現超時空的信息再現,從而大大提高政治課教育的可信度。

5、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利於近一主動提出步培養學生創造思維。

心理學研究表明,思維通常與問題聯繫在一起。意識到問題存在是思維的起點,當學生會感到需要弄清“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的時候,他的思維就發動起來了。多媒體可以為學生提供深入思考和評價活動的機會。誘發學生思考問題,以達到啟迪思維,培養創新能力的目的。另外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讓學生迴歸學習的主體地位。

總之,通過實踐表明,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班級比不使用的班級教學效果有着明顯的提高。使用的班級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大大提高,課堂氣氛活躍,對知識的理解非常深刻,知識面擴大,積極地思考,回答問題並能問題,創新能力大大增強。

北京老人教學反思 篇11

“解決問題的策略”這一單元,重點介紹學生在解決問題時需要經常使用的、基本的解題策略。對於四年級的學生,第一次接觸“策略”,對策略的含義並不清楚。教學一開始,以學生熟悉且感興趣的故事《烏鴉喝水》引入新課,讓學生初步感受到選擇合適的策略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是有效的、必要的。

我在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但沒有讓學生自己找到解決整理的方法,而是為了講知識而直接告訴學生直接用表格形式整理信息。使學生選擇方法受到限制,約束學生思維。不能讓學生通過多種方法比較,而親身體會列表法的好處,沒有做到新知識滲透。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教學的重點之一是讓學生學會收集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並按一定的結構填寫在表格裏。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發揮自己的引導作用,在學生初步設想整理信息方法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將題目中的信息對應地填寫在表格裏,將請填寫格式,已知條件和問題的位置。在預設時忽略了問題的存在。

對為什麼要列表?列表有什麼好處?不能僅僅停留在簡單地感覺“清晰、簡潔”上,還要讓學生學會利用表格,分析數量關係,明確解決問題的思路。教學時,注意充分引導學生分別觀察表格的每一行,體會既可以從條件出發想問題,也可以從問題出發想條件,初步明確地感受綜合法和分析法這兩種不同的思考方法。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進一步體會表格是合理的、必要的,從而形成對這一解題策略的體驗。將題目中的信息對應地填寫在表格裏。對於這一點我強調的較多,從左往右看,你發現了什麼?(本數與錢數對應,每本價錢不變)要求5本多少元和42元買幾本,都要先算出什麼?觀察:從上往下看,又發現什麼?(本數增加,要付的總數增加)如果買10本,要付的錢跟42元比會怎樣?對數量關係進行重點引導。

很遺憾的是我的課堂教學時間掌握的不好,缺乏練習。

我應充分利用教材安排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嘗試列表整理題目中的信息,並分析數量關係,解決問題,這對學生進一步體驗策略是及時而有效的。讓學生回顧解決問題的過程,再次經歷對數量關係的完整認識,更清晰地體會分析實際問題數量關係的基本策略,積累豐富的解決問題的經驗,發展數學思考能力。

北京老人教學反思 篇12

學習老師送孩子回家,抓“解”“摟”“送”等幾個描寫動作的詞,請同學們用心去想象老師將十歲的達麗瑪摟在身旁,裹在袍中,在春雨中相依而行的場景,體會達麗瑪感受到的温度和此時她激動的心情,進而感受老師的關愛。

在抓住“摟”這個動詞體會的時候,我更是聯繫了前面一個單元剛學過的《奶奶最喜歡的鈴兒》進行教學,文中“奶奶把東東一把攬在懷裏,緊緊地摟着她説”;孩子們一下子就能很快的理解,奶奶把東東摟在懷裏表達的是奶奶對東東的疼愛,烏罕娜老師把達麗瑪摟在懷裏也是一種愛,而且這種愛是對一個上課不認真聽講的孩子的,從而更進一步的體會烏罕娜老師的愛。

能夠及時的聯繫學生已學的知識進行新的理解誒,這也是這堂課上下來自己比較“滿意”的一點。在整個課堂教學中,我注意營造以讀為本的學習氛圍,給學生充足的朗讀課文的時間,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指名讀課文,到默讀、有感情地朗讀重點句子邊讀邊談體會,通過這一系列不同形式的讀,讀出了層次,學生在讀中感悟到了課文所表達的師生間那真摯的情感,悟出之後再通過感情朗讀體會老師對學生的無私而深厚的愛心以及學習要專心致志的道理。

北京老人教學反思 篇13

此單元課文圍繞“生命”展開的,旨在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對生命的思考,而這篇課文是本單元的開篇之作,重在讓學生理解感悟“誰都有生活的權利,誰都有可以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繽紛世界”的人生哲理。

第二課時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文中一些含義深刻的語句,並自主發現、總結體會句子含義的方法。針對我本堂課的教學在以下幾點進行總結反思:

首先,針對本篇課文的特點,我在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語句時,應多給學生討論的時間,應引導學生注意傾聽,鼓勵學生對不同意見展開爭論,讓學生的思維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從而對課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也許是由於本堂課的教學任務重多,在教學過程中忽略了這一點,而這恰恰是引導學生品析句子的最好方法。其次,在品析句子的過程忽視了朗讀的指導,換言之,引導學生朗讀的太少。這篇課文應在朗讀中體會感情,在朗讀中深化感受,應引導學生邊讀邊在頭腦中浮現畫面,反覆品讀語句體會感情。

最後還有一些小的問題與失誤,比如讓學生讀得太少,齊讀的地方過多;在理解和感受含義深刻句子的這一環節,教師的分析太多,留給學生自由討論的時間太少;讀課文時出現口誤,有幾次把“悄然”除此之外,在最後深化主題環節還出現了一個小的失誤,最後一個可以起到畫龍點睛作用的視頻,由於電腦出現了故障沒能放出來,這成為我本堂課最大的遺憾。不過,在正堂教學中我也精心設計了一些教學環節。比如,在分析盲童捉蝴蝶的句子中,我適當加入音樂,用朗讀的形式讓學生閉上眼睛做動作,身臨其境來體會句子所藴含的深刻情感,直觀而映象深刻;在對句子進行深入分析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分析理解,後兩個句子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這樣由教師引導過渡到由學生自悟,無形中就培養學生自主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

總之,從最初的選課、備課、設計教案到一遍遍反覆的摹課試講,最終的課堂教學,真的讓我深深體會到了要上好一堂課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也讓我領悟到了自己離一名優秀教師的距離還有多遠。因此,我將以此為契機,不斷努力完善自己,精心備好每一堂課,上好每一堂課,做好每一次教學反思。

北京老人教學反思 篇14

1噸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讓學生準確感知1噸的重量,一向是教師們冥思苦想的一個問題。而引導學生建立1噸重的質量觀念恰恰是本節課的重點。於是我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學習和理解數學、聯繫生活在體驗中學習數學。

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回憶複習以前學過的重量單位:克和千克。接着讓學生開展互相背一背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根據平均體重25千克,估估大約多少個同學合起來的體重是1噸,問:全班同學合起來的體重夠1噸了嗎?讓學生充分感受、估計、想象和整理,在探索中體驗,在體驗中理解,進而對1噸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認識,提高了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這部分教材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卡通故事,引出關於噸的話題, 抓住學生“童心”激發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情緒高昂,在一種輕鬆愉悦的學習氛圍中主動積極地參加到學習的過程中。圍繞“能同時過橋嗎” 在解決的過程中自然地引出“噸”的概念、噸和千克的關係。在學生掌握了噸和千克的關係後再讓學生回頭解決一下主題圖中提出的問題。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除了教材上的例子以外,還可以説説其他的例子,如學生説鋼鐵的重量,汽車的載重量都以噸為單位等等。也學生想想1噸大米有多少(每袋25千克),讓學生藉助熟悉的物體的體積來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學生在認識了噸之後,利用新知幫助小動物過橋,學生顯得尤其興奮,也體驗到幫助他人的樂趣。

北京老人教學反思 篇15

首先,從教學思路來看,本節課還是略有缺陷的。對人物形象的分析放在主題探究的後面,雖然能夠與下一個環節的銜接比較緊密,也更好過渡,但是教學內容有重複之處,而且使主題的挖掘顯得單薄,不夠深刻。

其次,從語文的工具性來看,本節課的教學也有所欠缺。一節課的教學時間完成這【第課文的教學難度很大,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但是面對國中學生,知識的積累還是必須的,閲讀能力的訓練也是必不可少的,可是這節課在這兩個方面都沒能很好地體現。

因此,教學設計在考慮教學環節流暢的同時,更應該兼顧學生的思維規律,不能顧此失彼。在兼顧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同時,紮紮實實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只有在教學中真正做到了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把提升人文素養滲透於紮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之中,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實現。

北京老人教學反思 篇16

一、令人欣喜之處

講到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時,我本打算饒有興趣地講詩人賈島“推敲煉字”的故事,爾後,再給同學們講了當年王安石是如何經過三番五次的修改才最終決定用“綠”字的,使學生聽得如痴如醉。當我問到“你認為哪個字用得最好”,原以為學生會費一番周折才會答出,誰知剛點第一個學生就一口答到“綠”,而且,給我們説了理由,把學生帶人花紅柳綠的春景中,其他學生也躍躍欲試紛紛站起來補充了同學描繪的景色,後來竟然有學生提議要畫出這幅美景,怎麼辦呢?就讓他們現場畫吧。畫家用線條、顏色表示形體,詩人則用語言來繪色繪形。高超的“畫筆”,可使“畫中有詩”,而美妙的“詩筆”又可使“詩中有畫”,從而使得詩情畫意融為一體。古詩的語言極為精煉。僅僅通過接觸語言來學習古詩,兒童對古詩畫面美的理解就會是籠統的、模糊的。學生把我們帶人古詩“詩中有畫”的意境,教師把“詩”與“畫”結合起來進行教學,通過作畫,具體而形象地再現古詩中的畫意,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從而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古詩的畫面美,板畫所畫的每一步都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內在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古人云:“授人以魚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漁終身受用不盡。”我想:板畫設計的過程也是“授生以漁”的過程。讓學生不但能學會,還要會學。在學中體驗,在體驗中提高。這怎能不讓我欣喜?

學生通過“鐘山只隔數重山”中“數重山”看出路途比較遠,特別是交通不發達的古代,要回到家應該不近,但卻説“只隔”説明很近,看起來是矛盾的,卻不矛盾,因為詩人心早飛回家了,再遠也不覺得遠,這裏可以看出他是多麼想家呀。此時,我再通過圖畫示意、音樂與圖片的渲染、教師的語言描繪,創設多種場景,讓學生感受詩人創作的情境,從而更深刻地領悟作品所表達的情感:

詩人此時可能站在哪裏?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邊會聽到哪些聲音?

春風又綠江南岸,江南是什麼樣的呢?我們就住在鐘山附近,又正值春天,把我們所見到的春景告訴想家的詩人吧!

在學生體悟到詩歌藴含的情感後,再次指導個體、集體品讀:(指名説)

你有過思家的感受嗎?

你想家時心裏是什麼滋味?

詩人和你是同樣的感受,他會怎樣吟誦這首詩?

如此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促使學生想象,讓他們的情緒在情境中與詩人產生共鳴,更能體悟作品藴含的情感。

二、困惑和遺憾

“讀中求解,讀中求悟”,顧名思義,讀是解與悟的方法和前提。為迎合這次活動的主題,在教學設計上,我安排了很多的讀,但仍然無法實現讀中求解、求悟,只能從解悟入手促讀。貌似指導學生“如何讀”以促解悟,而細想,確實有些牽強。這也是我在古詩教學中存在的困惑:短短數十字,學生在不解的情況下如何讀?這樣的讀又如何促解促悟?

學生的畫,雖然説得到,可又不能很好地用畫筆把心中所想畫出來,而我的繪畫水平也太差,所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不僅是哪一科老師可以完成的,需要各科老師共同努力,而教師也要不但學習,盡力成為多面手,才會把學生帶進更好的藝術殿堂。

北京老人教學反思 篇17

通過對小數乘法中求積的近似值的實際教學,我深深體會到數學知識的連貫性,由於該班學生的接受能力偏差,也就是數學基礎太差,因此在實際的教學當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我只有從基礎做起,有四捨五入法的概念入手,循序漸進的訓練他們如何求近似數,通過反覆指導,部分學生基本掌握了求積的近似值,但是還有好多學生難以接受,一換題就覺得茫然,我就耐心的輔導,讓他們首先做到計算準確,嚐到計算的樂趣,然後啟發學生利用已有的數學知識,大膽的去求出積的近似值。經過反覆的練習,大部分學生有所提高。總之,要想讓學生正確快速的求出積的近似值,必須讓學生首先明確算理,然後通過對比訓練和反覆練習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接受能力。 

北京老人教學反思 篇18

《白鵝》一課主要着眼於白鵝的性格特點,高傲,而且高傲的可敬可愛。從作者剛把鵝抱回家,它左顧右盼的姿態中,留下了高傲的第一印象。到跟它相處的時間長了之後,感受到的:“鵝的高傲更表現在它的叫聲、步態和吃相中。”作者用明貶實褒的寫法再現了它對白鵝的喜愛。整篇文章趣味十足。課中從高傲入手,抓重點詞語來感悟。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有以下幾點反思:

一、個性化的朗讀

語文教學離不開讀:在讀的基礎上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讀。在學生有了自己的感悟之後,應該及時跟進,鼓勵個性化的朗讀。

如:第三自然段對厲聲叫囂和引吭大叫的教學。這兩個詞表達的程度不一樣。因為生客進來了,鵝要叫的兇一點。籬笆外的不用叫的那麼兇,警告一下就行了。二者不可互換。有學生讀的不到位時,可以這樣做:誰能讀的更高傲一點?或者誰能把他的感受讀出來?誰再來試試。多麼高傲的一隻白鵝,我們一起來讀。

這樣處理,在學生有了體會後,及時跟進,把他的感受推波助瀾,擴散開來,在教室裏形成一種競讀的氣氛。朗讀的效果更好了,課堂的氣氛也渲染出來了。

二、理解重點詞句的方法

運用邊讀邊表演的方式,幫助學生更形象地理解文中優美詞句的意思,更準確地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同時也使原本沉寂的課堂氣氛開始出現生機。在理解“鴨的步調急速,有侷促不安之相”與鵝“步調從容,大模大樣的,頗像京劇裏的淨角出場”時,一位同學扮演鴨,另一位同學扮演鵝,學生都能認真地表演,模仿得很不錯。看的學生也能在笑聲中很好地把握鵝步態的突出特點。還有運用詞語造句來理解意思。

三、把課堂還給學生

在處理鵝吃相那幾段時我放手讓學生體會鵝的高傲。讓學生大面積交流,討論。我想學生自己體會的更深比老師講出來的更好。可惜時間倉促學生交流少。

北京老人教學反思 篇19

《一幅難忘的畫》是一篇自讀課文,內容比較淺顯,孩子一讀就懂。為遵循“四個不教”,於是我決定以此文為載體,教給孩子們分辨文章的主人公是誰的方法。

首先抽每組的6號讀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其次請孩子們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內容。然後把任務拋給孩子們:“孩子們,你們認為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誰呢?為什麼?請以小組為單位討論、統一意見、展示彙報。”孩子們七嘴八舌,各抒己見。我走進各組才發現,各小組不能統一意見,有的認為主人公是老爺爺,有的堅決認為是“我”,小組內分歧很大,有的小組甚至爭吵起來……

怎麼辦?還是必須以小組為單位展示彙報?何不讓場面更激烈一些?於是馬上讓教室成為辯論場,把孩子們分成兩大陣營進行爭辯……教室一片火熱場面,孩子們爭辯得面紅耳赤……漸漸的贊成本文主人公是“我”的一方聲音小了、最後消失了。在爭辯中孩子們逐漸掌握了分辨文章主人公的方法了……

課後我想,如果我沒及時走進小組討論中,如果我沒及時調整展示形式。那,這節課孩子們的參與面不會這麼廣、分析度不會這麼深、掌握分辨文章主人公的方法不會這麼多……這節課再次讓我認識到:隨時關注孩子的課堂生成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方式……

北京老人教學反思 篇20

槓桿是九年級物理第十三章第四節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有了力的概念,以及日常生活中接觸的槓桿等,學生接受本節內容應該是輕而易舉的,實際教學中卻與課前的預想相差甚遠。

開始授課通過實例引入,學生對槓桿的概念能夠接受,通過對實際生活中槓桿如撬杆、蹺蹺板等的分析,知道了動力、阻力同時存在於槓桿,槓桿是受力物體,動力、阻力的作用效果相反,這可以從阻力、動力的概念上加以區別和理解。但在力臂的教學中,對力臂的理解由於部分學生的數學較差,理解的不夠到位,不能正確做出動力臂和阻力臂,突破難點存在了障礙,雖然通過對多個槓桿力臂的判定及練習,多數學生都能準確做出力臂,突破了難點,但是如果在授課之前首先對“點到線”的距離知識進行復習,學生對畫力臂做起來就會得心應手的,從而會節約時間,為後面的教學打下基礎。

在講解槓桿分類後,我列舉了多個日常生活中的槓桿,並進行分類。如省力槓桿有:瓶啟子、羊角錘、手推車、抽水機手柄、撬杆、鋼絲鉗等;費力槓桿如:天平等,都分別用簡圖的形式畫在板面上,然後由學生自己總結如何來判斷屬於哪類槓桿,動力臂大於阻力臂,費力槓桿動力臂小於阻力臂等結論,同時通過小組討論及實物的演示總結出省力槓桿和費力槓桿的優缺點,使學生認識到事物的兩面性,同時也為後面功的原理的學習打下伏筆。

北京老人教學反思 篇21

本課教學重點是品味重點詞句,理解題目“顫抖的羽毛”的含義。讓學生透過文本去了解人物的精神世界,感悟故事中人物的思想、體會人物的品格,因此,在設計本課時,將教學的重點用在學會重點探究,深入感悟上,讓學生在感悟的過程中深入瞭解課文,完成對人物的理解,增強學生的閲讀興趣。

語文教學的難點是結合課文,聯繫實際體會“自悟、自省”的重要性。通過對本文的學習讓學生體會到,為了自己而損害他人,自己會受到良心上的譴責;真誠地想方設法彌補自己的過失,會重新得到別人的信任。

出示圖片、實物,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引導學生讀讀“閲讀提示”,可以讓學生明確閲讀目標、閲讀重點,有助於學生有的放矢地進行學習,提高學習實效。

按“閲讀提示”,讓學生充分自主地讀課文,自讀自悟,有目的地搜索信息點、篩選信息點,充分體現了略讀課文的教學特點——充分讓學生自己去讀書、去發現、去探究,並儘量自己得出答案和結論。

這一合作式的閲讀、交流,能提升學生的情感認知,對作者的意圖有更深層次的理解,人物的形象在讀者心中也將更加豐滿,使學生心靈受到震撼。

通過細讀品味,有助於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內容,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作者因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而極力地補救的品質,從而讓學生明白在我們的成長中除了需要別人的引導還需要“自省”。

讓學生在閲讀實踐中充分體會到一些重點詞句的表達效果,提高獨立閲讀的能力,有利於突破教學難點,增強閲讀實效。

北京老人教學反思 篇22

《我的小天地》一課是美術課程中“造型·表現”學習領域的一個內容。課上,我首先讓學生暢談自己的小天地是什麼樣子的,並且用自己想用的形式把小房間的樣子帶來給老師同學看看。有的學生請家長拍照打印後帶來,有的學生自己繪畫帶來。通過觀察學生表述的圖片,豐富了孩子們的思維,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引導孩子們暢想自己未來的小天地又會是什麼樣?此環節將孩子們的想象空間打開了,孩子們的興趣出奇的濃厚。在此同時,我請同學們欣賞了相關的圖片,是孩子們的認識更直觀更生動了。

在動手設計表現自己小天地的環節時,我首先通過小組討論在作品表現時你認為哪些方面比較難表現,小組商量如何解決。在小組彙報的時候,孩子們提出了很多問題,比如:畫面上要表現出三維的場景,天花板、地面、牆面的層次如何區分;自己喜歡的傢俱如何擺設。在學生彙報時,為了輔助教學難點的解決,我在白板上示範瞭如何在平面紙上分出不同的空間,然後把學生喜歡的預先設計的一些傢俱進行擺放,引導學生評述在組織構圖方面的優劣,幫助學生解決構圖問題以及物象間的前後遮擋、大小關係。此環節通過學生的參與,教師的適當引導,師生互動將重點、難點解決。在兒童房的特點上,我通過作品的對比,直觀的感受到設計上要實用、美觀、温馨、等特點。在作品評價環節上檢驗了學生的學習效果,也領略了設計自己小天地的喜悦,增添生活的樂趣。

北京老人教學反思 篇23

《燕子專列》這是一篇發生在人和動物之間的感人故事,內容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説,不是太難理解,關鍵是如何引導學生從課文的重點語句中體會到人與動物之間的美好的情意,對學生進行愛護鳥類的環保教育 。 因此這節課我力圖體現“以情為基點、以讀為主線、以悟為手段”的新課程理念,讓學生在步步推移的多種讀的方式之中,以具體的語言為載體,深層感悟課文所藴含的人文精神,體會人們保護動物的博大愛心。

在教學設計中我以愛作為主線貫穿全文來打動學生。着重讓學生抓住重點的詞句和適當的想象理解瑞士人民對燕子的在乎,對動物的愛,再通過對學生進行有感情朗讀的指導,使學生的感情昇華。一開始我先讓學生欣賞美麗的小燕子圖片後,感受到小燕子非常美麗可愛,從而都願意做這樣一隻小燕子,這時的教室就變成了燕子專列。這樣寬鬆、和諧的氛圍,充分調動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使學生融入其中,然後讓學生進入課文。

一進入課文,就思考本課中的燕子遇到了什麼麻煩?讓他們的心一下子為燕子的遭遇而調動着,為燕子的遭遇困難而着急着。接着讓學生説説我們的小燕子得救了,都有誰的功勞。通過抓住重點詞句感受到人們對動物的愛。此外,在整個課堂上我還注重了教師情感的帶動性,只有教師自己對文章內容有了情感上的體驗,自己先被文章中的瑞士人民愛動物的舉動所感染,所震撼,才能用自己的情去感染學生。同時,我也注重了每個環節導入語的設計,讓學生在教師充滿感情的導語的引領下,感受到愛,又可以有舒服自然的感覺。

北京老人教學反思 篇24

這一課真的好難講,處於小城市的孩子怎麼也無法感覺到北京的現代化氣息,以及大都市的美麗。再加上學生因為放假,提前的讀書準備不好,所以在讀起來好犯難。本來的計劃是這樣的,讓學生看兩副圖並找出相關的段落來讀。可是學生就是讀不好,速度比平時要慢幾倍,就是平時讀得好的學生也是嗑嗑巴巴的,我有點生氣了。

可是怎麼辦呢,讀不好,就學不下去了,如果直接學生字,好像又不紮實。只好讓學生在自己讀,讀給同桌聽,在小組裏評優秀推薦給全班,全班同學再評一下由誰來領讀。最後一步是讓小組成員幫助本小組一位讀得較弱的同學讀好課文。我覺得這本應該是課前的功夫如今全用到課上來了,所以課進行的很慢,不能按正常的進度進行。也可能正是因為反覆的讀,反覆的讀,學生要認的字掌握的非常的好。由此我想到兩點,一,課前準備一定要有。讓學生把課文讀熟,並把已經會認的字劃出來。其實這是一個小技巧,因為學生的好勝心理,他們會想辦法在課前多認幾個字,這樣既能增強他們認字的主動性,又能讓課堂輕鬆一些。二,只有在課文中識字或者説是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字學生才能更容易記得住。平日這句話只是一句理論,通過今天的讀我深深的體會到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0xd87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