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精選15篇)

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精選15篇)

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

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經歷探索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的過程,理解並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換律、結合律,能運用乘法交換律、結合律進行簡便運算。教學重點是經歷探索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的過程;難點是能運用乘法交換律、結合律進行簡便運算。

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精選15篇)

上完這節課,我對這節課值得反思的東西還是挺多的。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基本達到教學目標。在課堂上我花更多的時間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親歷“做數學”的過程。整個課堂氣氛比較好,師生交流和諧融洽。首先我在通過複習加法交換律引入課題,讓學生從一組算式中發現乘法交換律,讓學生説自己喜歡的符合乘法交換律的式子,再次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並自己總結字母表達式。然後我通過兩組算式,採用男女生比賽的形式讓學生算一算,仔細觀察,説出自己發現了什麼。引導學生先自主探究,再小組合作討論,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學習的全過程,體會學習的方式的多樣化,在老師的引導下將學生的發現規律加以整理歸納得出:三個數相乘先把前兩個數相乘或先把後兩個數相乘,它們的積不變,引出乘法結合律。表揚女生使學生髮現女生利用乘法結合律比較簡便,自然引入簡便計算。最後練習在運用和鞏固已學乘法運算定律的基礎上,深化學習內容,為學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的廣闊空間,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探求精神。最後由學生歸納小結本課所學知識,便於知識的主動建構。

本節課在教學過程中,力求突出知識的系統性,學生的親歷性,儘量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揭示,方法讓學生自己去探究,規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知識讓學生自己去獲得。課堂上給學生以充足的思考時間和活動空間,同時給學生表現自我的機會和成功的體驗,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不足的是:在推導規律的過程中,導課比較快,應該在課前出幾個口算題,如:25×4、125×8、50×2等等。在歸納乘法結合律的內容時,主觀上是時間緊張,可課後想想,實際上是引導不到位,難以完整地總結出乘法結合律。結果,有個別學生對乘法結合律不太理解,運用時問題較多。主要是我沒有擴展來説一説在幾個數相乘的條件下,不管是先用哪兩個數相乘結果都不變。導致有一道擴展題有部分學生答不上來。

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2

這幾天我連續聽了四位老師執教的《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她們有的是引用競賽機制導入新課,有的是以複習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作為教學的起點,為學生運用知識遷移作好鋪墊。然後在講授新課內容時,都是把認識乘法結合律放在重點,而在認識這個重點的過程中,又把重點放在經歷探索過程,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上。先是進行一些有特點算式的口算,例如:25×4,125×8,50×2等,為學習簡算作鋪墊,再出示例題讓學生列出不同的算式,在計算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合作交流討論後,舉例驗證,進而建立模型,不知不覺地完成了發現問題、提出猜想和舉例驗證的過程,歸納總結用字母表示乘法結合律,最後應用規律,由學生獨立嘗試練習,集體交流對一些算式進行簡便運算。

對於乘法結合律的教學,四位老師不僅僅滿足於學生理解、掌握乘法結合律,會運用乘法結合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上,重要的是她們引導學生經歷了一個數學學習的過程,通過學生的聯想,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通過驗證聯想,使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教師給了足夠的思考空間,通過驗證進而概括,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悦。從而積極愉快的進入到運用。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識,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也幫助學生在乘法與加法進行建構,使學生獲得了真正的發展。同時在學習中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受到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的啟蒙教育。

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樣的設計,緊密圍繞並運用好問題情境,師生之間積極互動,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並學會用多種方法表示,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然後引導學生運用前面的研究方法開展研究,由扶到放,培養了學生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語言的組織能力。

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3

《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這節課是在學習了兩位數乘兩位數乘法和初次體驗有趣算式規律探索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它與以往教材安排不同的是把認識乘法結合律放在學生自主探索中,通過創設情境活動,讓學生逐步發現乘法計算中的特殊現象。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經歷探索過程,發現乘法結合律和交換律,並會用字母來表示,在理解乘法結合律和交換律的基礎上,會對一些算式進行簡便計算。

回顧整個課堂,感觸很深。我能很好地運用導學練教學模式,課堂氛圍比較活躍,能較好地完成學習目標。對本節課反思如下:

1、導入比較精彩。俗話説: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開課時我説:“我們師生來個比賽好不好?”聽到這同學們都異口同聲的説“好”。課堂氣氛一下就調動起來,同學們都目不轉睛的盯着大屏幕。我立即出示幾道題,很快的就説出了得數,學生看到老師算的這樣快很吃驚,也很好奇。在學生詫異之際我出示了課題,告訴學生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也會算的向老師一樣快。然後很自然的就導出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這樣以師生比賽導入,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了學生的興趣,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慾望。

2、小組學習比較到位。導學練模式重在小組學習,課堂上我充分發揮小組的合作學習,完成學習目標。首先我用多媒體出示一個長方體説:“這是老師在課下搭成的一個長方體,你知道老師搭這個長方體用了幾個小正方體嗎?”然後出示自學提示,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算一算,組內交流算法,第一次進行小組自學。通過觀察這些不同的算式,你有什麼發現,進行了第二次小組學習。我以(3×5)×4=3×(5×4)為例,等式兩邊有什麼異同時,我又讓小組觀察研究:在舉例驗證時我讓每個人舉一個例子,小組交流,看看有什麼發現。通過幾次小組學習,調動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每個人都參與到課堂的學習中來,充分發揮了老師的主導、學生主體的作用,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3、把黑板讓給學生。黑板不只是老師的舞台,更是學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把課堂還給學生,把黑板交給學生。在交流展示時,我讓各組的代表一邊説想法,一邊板書算法,學生非常願意展示自己,展示自己小組的學習成果,語言流利,板書工整。在學生的臉上洋溢着學習的快樂感和成就感。

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乘法的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學習,為學生今後運用規律進行簡便計算,提高計算速度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學時我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們進行相互討論,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很好地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

4、注重滲透一種科學的學習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數學思想方法比數學知識本身更為重要。對於結合律的教學,不應僅僅滿足於學生理解、掌握乘法結合律,會運用乘法結合律進行一些簡便計算,重要的是讓學生經歷一個數學學習的過程,在學習中受到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的啟蒙教育。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通過學生的觀察、驗證、歸納、運用等學習形式,採用啟發式教學方式,由淺入深,從直觀到規律,讓學生去感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不足之處:

1、練習量不夠。由於在交流時沒有控制好時間,導致交流的時間過長,習題沒有完成,學生沒有更好的進行鞏固理解。

2、學生交流時間過長。課堂交流環節,學生積極踴躍,我忍心打消學生髮言的積極性,索性讓學生一一彙報展示,結果浪費很多時間。這一環節,想法一樣的我可以讓學生口頭複述,不用一一板書,回升一些時間的。

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4

上完《觀潮》這一課後,上網查看了一些教學案例,在思想上有了很深的啟發和感受。再對照《新課程標準》認真反思,確有許多遺憾之處。我想這些新的認識和感受對我在今後的教學中定有新的突破。

《觀潮》這篇課文是以寫景為主的散文,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潮描繪的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身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與文本融為一體,感受大自然的壯麗奇特的景觀,我在教學設計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幾點:

一,創設心靈的境遇。

“心靈”即指人的思想感情。有了豐富的思想感情,才有對事物的認知熱情,我在課堂上喜歡看見學生迫切求知的眼神,喜歡聽富有稚氣的表達。他們的認知若是在情感中激發的,獲得知識將是最牢固的。因此,在課前,我設計了與學生“課前交流”的簡短對話,以商量語氣激發學生當“小記者”,學生信心十足表示贊同,然後相機以寓於有趣、生動、優美的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將學生引入所要學習的情境之中,讓學生願意與作者去觀潮的情思。從學生的神情和學習狀態,我認為他們自認是“小記者”的身份表述的語言是自豪的,願學的情感是真誠的。並且飽含愉快的心情進入課文佳境。同時,課堂中教師讓自身投入情感狀態帶動學生,才能真正達到師生雙邊活動。

二,注重學生主體參與,發展多種能力。

學生的語文能力主要通過學生實踐活動“習得”,不是老師教會的,在教學環節中,我設計了讓作者一起去錢塘江大堤上去觀潮,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參與的興趣,然後圖文並茂,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讀給大家聽。文中優美詞語,重點句子學生在“、互動、思辯、表達”中得到理解,如:學生看完“潮來時”課件後,很快能抓住文中重點詞語理解句子,領悟文美的藴意。使其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得到提高。印象最深的是部分學生總不敢舉起小手,這一細微處老師不能忽視,我用風趣“摸瞎”遊戲指名學生回答問題,讓學生在驚奇中自主的舉起了小手,調動學生積極性。

三、以課文為本,教會學生寫作方法。

教完作者的觀察順序及從哪些方面去描述潮水在學生理解課文後相當明瞭。因此,我讓學生小組討論寫作方法,繼承傳統的“引用貫通”的教學方法,並用動作演義“人生鼎沸”的場面。再結合生活實踐中學會運用,知道如何描述場面,這一環節在整節課堂上看上去是“重複”的導教,但間接的讓學生加深了記憶,落實積累到運用知識的能力。

四、調查學生學習情況延伸到課堂外繼續學習知識的求知慾望。

閲讀課外書籍,積累課外知識是提高學生語文知識能力的必要途徑。但對學生提出強硬的要求他們盲目的去讀背,我想這樣做是事倍功半的。教完本課後問學生:還有什麼不懂的問題嗎?然後照應課前設計,大力表揚課堂上表現不錯的“小記者” 並鼓勵他們進一步為親朋好友當好“小導遊”作準備,給學生自信舞台,讓學生把課堂上的學習熱情真正落實到生活中去。

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5

在教學本課時,我引導學生抓住“佩佳的一天”與“自己的一天”進行對比。讓學生張開嘴巴來説説自己的一天,比如雙休日或放假時的一天,通過在什麼時間,佩佳在幹什麼,你在幹什麼的練習説話,讓孩子明白時間一去不復返,要珍惜時間,不要虛度光陰。

從教學時的情況看,我覺得“佩佳的一天”與“自己的一天”的對比這一教學環節十分重要。由於在這一環節,我花大量的時間讓孩子們想象、體會、表達,為後面 揭示文章的中心“失去的一天就是失去了什麼”打下基礎,也使得課後的練筆能夠順利進行。同時經過這樣的對比,也讓學生明白了珍惜時間的重要性。

最後,讓學生把他們收集來的時間名言説出來,好多學生收集到十來條時間名言。相信這些名言會對他們多少起到一定的作用。

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6

《巨人的花園》是是英國作家王爾德寫的一篇童話故事,講的是一個巨人看到孩子們在自己的花園裏玩耍,很生氣,便趕走了孩子,在花園周圍築起了圍牆,不讓孩子進入花園。但是,從此花園裏,都是寒冷的冬天。一天,孩子們從牆洞爬進去,園裏立刻有了春意。但巨人再次將孩子們趕出了花園。之後花園又被冰雪覆蓋了。後來,在一位小男孩的啟示下,巨人醒悟了,他立刻拆除了圍牆,花園又成了孩子們的樂園,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園和孩子們中間,感到無比的幸福。從這篇童話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

這篇課文在寫作上有一個很大的特點:運用對比進行寫作,如巨人回來之前和巨人回來之後花園的不同景色;春天來了花園內外的不同變化;孩子們進入花園和巨人趕走孩子們後花園的不同景色等等;正是在一次次的對比中揭示了文章的主題。因此,我在上課的過程中緊緊抓住教材的這一特點,運用對比進行教學。

在教學中,我先引導學生學習了巨人不再時,孩子們在花園裏快樂玩耍的情景,然後,話鋒一轉:巨人回來了,花園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引導學生開始學習後面的文章,在學生初步瞭解巨人的加入給花園帶來的變化之後。我引導學生抓住“沒有孩子的地方就沒有春天。”這句話從“有孩子就有春天”和“沒有孩子就沒有春天兩個方面展開閲讀。學生通過找句、品詞,慢慢的感悟到了文章的主題:巨人不願意讓孩子到花園裏來玩,所以春天永遠不會來到花園裏,是巨人的自私換來了寒冬,文章告訴我們有了快樂和美好的事物應該和人分享。應該説,通過這樣的對比閲讀,學生的語感得到了有效的訓練,對文章主題的感悟也是在自主閲讀,充分思考基礎上,水到渠成的結果。

但是在上課的過程中也有一些遺憾,首先,在引導學生對“有孩子就有春天”和“沒有孩子就沒有春天”的相關句子進行對比閲讀的時侯,注重了朗讀的訓練,而忽視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如描寫冬天的詞雪花飛舞、狂風大作、鮮花凋謝、樹葉飄落、冰雪覆蓋和描寫春天的詞如陽光明媚、草翠花開、綻出綠芽等這些詞沒有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和運用,也沒有讓學生進行積累。其次,是在討論問什麼巨人不讓孩子們到花園裏玩耍?這一問題時,有學生回答巨人是怕孩子們損壞花園裏的花草,這一明顯不符合文章主題的答案時,沒有及時的引導,所以學生的理解出現了偏差,在最後引導學生對冷酷的巨人説話的時侯,許多學生都告訴巨人自己不會損壞花草的,而不是針對巨人的冷酷進行勸説。事後想來,當學生回答巨人是怕孩子們損壞花園裏的花草,而不讓孩子們到花園裏玩的時候,只要引導他們再去讀一讀,巨人回來之前孩子們在花園裏玩耍的美好景色。

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7

豐子愷筆下的《白鵝》幽默風趣,活靈活現,語言生動,全文讀起來給人一種喜愛之情。

在教這課時,我引導學生通過初讀課文,瞭解作者採用先總寫後分寫的方法來向我們描述了一隻高傲的白鵝的。然後讓學生抓住鵝的“高傲”這一特點,圍繞第二自然段“鵝的高傲,更表現在它的叫聲、步態和吃相中。”這一過度段,來進行課文學習,這樣使學生做到心中有數,知道從哪些方面展開學習。 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我放手讓學生自學自悟。並且讓學生抓住文中的重點語句來進行動作表演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這樣學生學習興趣濃厚,學習效果也好。

1、抓住重點詞句理解,體會語言的幽默風趣。

例如:對文中所説的“厲聲呵斥、厲聲叫囂、引吭大叫”幾個詞語的理解,我讓學生先比較這三個詞的不同點,啟發他們聯繫生活中聽見過的一些叫聲,回想一下,從聲音的大小、距離的遠近比較一下,看看有什麼變化?”聰明的孩子一思索就出來了:呵斥距離最近,聲音相對來説要稍微輕些;叫囂樣子更兇,聲音更大;大叫由於距離遠,聲音就更響了。這樣學生對“厲聲呵斥”、“厲聲叫囂”“引吭大叫”。理解就很清楚了。然後我問學生 :“你們覺得作者把這幾個詞語用在這裏,是對白鵝的喜歡還是對它的討厭呢?”學生通過自己的朗讀和理解後,説是作者對白鵝的喜歡之情,這説明學生已經讀懂了作者筆下的白鵝的可愛了。接着我順勢引導學生想象説説白鵝此時會怎樣想? 有的説:“小偷,你別想進來,有我在呢!。”有的説:“主人快出來看看哪,有人來了!”“快滾出去,誰讓你進來了?我的主人不在,不許你靠近一步……”還繪聲繪色的表演了起來。是呀,就是因為這樣,鵝的主人告訴我養鵝等於養狗,果真沒錯。

再往下學,我就引導學生邊學文表加自己的動作表演體會作者筆下的白鵝。例如:在理解“鴨的步調急速,有侷促不安之相”與鵝“步調從容,大模大樣的,頗像京劇裏的淨角出場”時,我讓一位同學扮演鴨,另一位同學扮演鵝,其他學生朗讀這段文字,兩個同時上台表演,模仿得很不錯。看的學生也能在笑聲中很好地把握鵝步態的突出特點。還有,學生在表演鵝吃飯的情節時,能把鵝吃飯時“三眼一板”、“一絲不苟”“架子十足”、“從容不迫”等表現得惟妙惟肖。一個個“鵝老爺”的形象出現在大家面前。學生能在理解語句的同時,運用自己的肢體語言表現出來,這能很好地利用學生好動的性格特點,充分展示學生的個性,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學生思維的火花一旦點燃,將碰撞出智慧與耀眼的光芒。所以説教師在課堂上要善於撥動學生的心絃,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運用教材之外的教學資源,進行再開發再創造、再利用,會取得更加理想的教學效果。

通過讀書和表演理解課文後,學生會從鵝的步態、吃相上領會到鵝的做事能力一定是胸有成竹,不慌不忙,不為周圍事物、環境所改變的一絲不苟的辦事作風等。

2、仿寫,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在學生熟讀課文後,我引導學生從作者描寫最精彩的語句中體會本課的寫作方法。為下一課學習做好鋪墊,也為學生的習作打基礎。

我告訴學生,作者是抓住白鵝的高傲這一特點,從叫聲、步態和吃相三個方面分別來寫白鵝的特點的,那麼你們能不能仿照作者的寫作順序,寫一寫自己看到過的小動物,你們也採用總寫分寫的方式,也抓住動物的叫聲、步態和吃相來寫,這樣學生 就知道該從哪幾個方面入手去寫了。從他們交來的習作看,有些學生也把自己看到的動物描寫的活靈活現,趣味十足。頗有點風趣的味道。

在語文課的教學中,教師只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變換不同的教學方式展開教學,學生學習起來既輕鬆效果也好。

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8

12月17日,慶元實驗國小教育聯盟總校在胡天浩書記的帶領下,姚麗雅、範宗妙等老師一行來到我校,進行教學調研,給我校老師進行課堂診斷。

這次活動我執教一篇來自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略讀課文《卡羅納》。這篇課文選自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這一書。本文講述的是一個小男孩卡羅納在遭遇到失去母親的巨大不幸時,身邊的老師、同學以及其他人熱情地安慰他和默默地關愛他。本文抓住卡羅納失去母親後,第一天來上學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從他承受的巨大悲痛和身邊人對他的無限關愛這兩方面展開來寫的。

第六單元這組課文都是圍繞愛這一主題來寫的。愛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愛使人間充滿温暖。這組課文的學習,目的是讓學生去感受人與人之間純真的感情,體會到互相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並且由課文內容想開去,瞭解發生在身邊的動人故事;學着關心,幫助他人。

《卡羅納》這篇課文寫得非常感人,字裏行間都散發着大家對卡羅納濃濃的愛意。為此,我圍繞“愛” 這一主線,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一是介紹新書,渲染愛;二是初讀課文,捕捉愛;三是研讀課文,感悟愛;四是説話拓展,延伸愛。

新大綱指出:“閲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所以在“初讀課文,捕捉愛”這一環節上,我設計了讓學生找、讀“從哪可以看出失去了母親的卡羅納是萬分傷心的”句子,並讓學生自己抓住重點詞語,體會卡羅納失去母愛的悲痛,使學生與卡羅納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激發出要關愛他、幫助他的情感。

由於這組課文的單元目的是讓學生去感受人與人之間純真的感情,體會到互相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所以,我把這節課的重點放在了大家對卡羅納無限關愛上,並重點指導了老師安慰卡羅納的兩段話。

今天課上下來之後,範宗妙老師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我教學設計上的不足:既然我把教學重點放在了身邊人對卡羅納的無限關愛上,為什麼前面還要花這麼多時間呢?類似段落該如何處理,或處理的不夠恰當,這是因為還沒有把文本“吃透”。這堂課我讓學生一句一句地找卡羅納傷心的句子,再一句一句的體會朗讀,這樣雨露均沾的做法,佔用了很多時間,使得後面只能蜻蜓點水,實在沒有突出教學重點,並浪費了很多學生感受“愛”的時間。

聽了範老師的提醒,我想對這一環節做這樣的改動:首先讓學生去文中找卡羅納傷心的句子,再根據學生的回答,把4處描寫卡羅納傷心的句子一併出示。通過指導學生比較卡羅納幾次哭的不同,並抓住“你可以擁抱媽媽,我卻再也不能了”來重點感悟卡羅納的內心世界。這樣既節省了時間,又能讓學生一步步走進卡羅納的內心世界,產生共鳴,從而更好地體會到卡羅納失去母親後的無限悲痛。

這篇文章語言生動,描寫細膩,字裏行間都透露着大家對卡羅納的愛。在“研讀課文,感悟愛”這一環節上,我把時間和機會留給學生,讓學生找、讀“大家在卡羅納遭到不幸時是怎麼做的”句子,並交流各自的閲讀體會和感受,引導學生在親近文本之後充分發表自己的閲讀感受,感悟愛。並重點朗讀指導了老師説的兩段話,分別從傷心和嚴肅、心疼和鼓勵等角度進行引導。

但在朗讀指導時,範老師又指出我過於在意自己的教學設計,並沒有針對學生的朗讀進行指導。學生第一遍讀和最後一遍讀,進步不大,原因就在於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讓學生自己體會和感受文中老師對卡羅納的語重心長,而是急着按自己設計的教學思路引着學生往下走。

設想是美好的,但由於個人水平問題,在課堂上還存在着許多的不足。比如,“一幅插圖”學生明明讀對了,我由於緊張,把“幅”和“副”混淆了,反而帶着學生讀錯了,這實在是不應該發生的錯誤。另外,連板書設計也沒有完成。在今天的課堂學習中,我感受到了活化課堂的價值,但是就是不能在瞬間作出相應的機智反映,抓住學生閃亮的生成,而是按着自己固有的思路,“循規蹈矩”地一步步前行。此外還有很多環節需要進一步揣摩和反思,所以今天的課堂學習,讓我收穫很大。

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9

本課時的重點就是聯繫課文內容,體會兵馬俑的類型眾多,形象鮮明。從而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和古代勞動人民無窮的智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所以,本課時的教學,我還是以過渡段為中心,由複習秦兵馬俑的規模宏大入手,然後自然過渡到重點段落(4—9),引導學生體會秦兵馬俑類型眾多、形象鮮明的特點。

針對這一教學重點為,我主要設計了三個大問題:課文主要向我們介紹了哪幾種類型的兵馬俑?他們有着怎樣的鮮明形象?仔細讀讀課文,選擇你喜歡的一個兵馬俑介紹給大家,並説説你喜歡的原因?然後由學生帶着問題讀課文,在保證一定閲讀時間的基礎上,全班進行交流。

這一部分的教學,學生的興趣倒是比較濃厚,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可由於交流彙報佔了許多時間,學生閲讀感悟的時間倒是少了,給人的感覺像是在做表面文章。我想,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問題設計得不夠合理,而且教學沒有抓住重點。每個自然段的教學時間幾乎是平均分配,教學節奏沒有變化。或許,在教學中,我可以先以“將軍俑”為例,具體分析一下他的鮮明形象,並指導學生朗讀,然後再讓學生照樣子來介紹分析其它的兵馬俑。這樣做才是真正“授之以漁”,而且也不至於讓學生的閲讀停留在泛泛而談的層面。

另外,秦兵馬俑的出土震驚了世界,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它是秦文化的縮影,有着極高的歷史價值。我想,僅僅憑書上的介紹和幾張圖片要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肯定是不夠的。還應該利用一些教學資源,讓學生對秦兵馬俑有更多的瞭解。而在這點上,我做的也不理想,因為課前沒有讓學生收集更多的關於秦兵馬俑的資料,只是教教材,而沒有做到“用教材”,沒有開發和利用更多的教學資源。

《秦始皇兵馬俑》這篇課文寫的是古代文物,介紹了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的地理位置,壯觀的建築物和兵馬俑的軍陣、神態,指出秦始皇兵馬俑的出土是我國考古史上最大的發現之一。這篇課文語言精練、詞語豐富、段落清楚,從本單元閲讀訓練重點來講是訓練學生豐富語言和運用段落大意歸納課文主要內容的好教材。但這篇課文寫的是古代文物,對於我們農村國小的學生來説,其見識少,缺少主觀性認識,對教材的理解又是一個難點。

我在教學《秦始皇兵馬俑》這篇課文是採取了這樣的教學過程:第一課時:1、審清題意,讀通課文,給課文分段。2、初步學會本課生字、新詞。3、學習第1、2、3自然段,完成作業本上的第1、2題。第二課時:1、瞭解兵馬俑的神態和它的出土在考古史上的價值。2、歸納課文主要內容。3、能用“也許”“似乎”造句。本課的重點是給課文分段,寫出段落大意,用段落大意歸併法歸納課文主要內容。難點是課文第二段,秦始皇兵馬俑軍陣這一段的課文理解。所以,我在突破這個難點是作以下嘗試,先讓學生報名參加:①軍事家、②文學家、③美術家、④導遊哪個組,並給每個組出了題目:①軍事家:你認為秦始皇是怎樣安排軍陣的?②文學家:作者在觀察軍陣時是怎樣觀察的?又是按照怎樣的順序寫下來的?③美術家:你能把這幅軍陣圖畫下來嗎?④導遊:你能給來兵馬俑博物館參觀的遊客寫幾句導遊詞嗎?然後分組進行活動,最後各組交流。由於是大家自己喜歡的題目,討論時大家非常熱烈,交流時也特別認真,其效果也比較好。

通過這一課時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1、學生喜歡學的,有興趣的參與其表現也比較積極,受到的效果也比較好。因為,我安排了四個小組,讓學生參與到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小組中進行學習,所以,學生們學得快樂,收到的效果也比較好的。

2、培養了學生的動腦、動手、動口的能力,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課文,培養了學生的動腦、動手、動口的能力。

3、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讓學生參與當軍事家、文學家、美術家、導遊的活動,讓他們參與了活動,讓他們儘自己的能力去發揮,去創造,既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

通過本課教學,我體會到語文教學本身是訓練學生語言文字,培養學生想象,創造,表達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但如何進行這一方面的訓練和培養,還有待於今後進一步嘗試和探索,使自己的教學水平進一步提高,使學生的整體素質進一步得到培養。我決心今後不斷努力,不斷進取,不斷嘗試,是自己的教學業務水平跟上形勢發展的需要。

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0

一、關注統計的現實意義。

本節我精心選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統計知識與生活建立了緊密的聯繫。如:24屆─28屆奧運會上中國代表團獲得的金牌數,我校近年來學生總人數的變化,沙塵暴天數的變化,兩廠的產品銷售情況等,提供這樣富有現實意義的素材,讓學生在分析數據、解讀數據的過程中,探究、發現數學知識,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增強學習的動力,產生積極的情感。這樣不僅能使學生感受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重視學生己有的知識與生活經驗。

學生己掌握了初步的統計知識,會對數據進行簡單的描述、分析,教學時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以知識遷移的方式建立了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互相合作,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思維能力。

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1

《失去的一天》是西師版國小四年級第七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課要求學生在理解重點詞句的基礎上,理解課文內容。感悟珍惜時間的重要性,明白佩佳在失去的一天中失去了什麼,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難點所在。

在孩子心中,時間只是一個很抽象的名詞,在他們的意識裏,失去了今天還有無數個明天在等待。為了讓大家真切得感受到時間的存在和流失,明白時間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我用清脆的鬧鐘滴答聲為背景,要求孩子們在一分鐘之內“看書、寫字......”體會一分鐘能做多少事情,從而引出課題。教學中,首先讓孩子們明確本堂課的學習目標,再根據自學指導自主學文。如:媽媽給佩佳佈置的任務時什麼?媽媽回來了,為什麼“他羞愧得不敢看媽媽的眼睛。”;佩佳失去的這一天失去了什麼?......帶着這些問題學習,嘗試交流自讀的收穫,體會自讀所得收穫的成功感,激發學生自主讀書的興趣,同時根據自學提示讀中質疑,有疑則思,使學生養成邊讀邊思的習慣。對於語言積累還很薄弱的孩子們來講,聲情並茂的朗讀更能幫助感悟課文內容,達到理解體會,在學習中採用“指名讀、分組賽讀、師生評讀”等多種方式,在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中使學生快樂學習語文。最後,圖片的展示、談自己在生活中是否遇到類似的情況,並用收集的名言警句勸自己勸朋友,從而深化孩子的情感,讓孩子通過課文的學習,從而感悟時間是多麼的珍貴。教學本質是學習,學習也是實踐。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學生已經意識到時間的寶貴,為使這種意識轉化為一種能力,要求孩子們自己設計一份“快樂星期天”的計劃表,從而付諸於行動中。但是在教學過程中葉出現了一些相關問題,本堂課教師的語言不夠精煉,顯得些許的囉嗦,在引導孩子體會佩佳前後心情上做的不夠。教學本身就是一個發現問題並想辦法解決問題的過程,只要認真對待每個問題並不斷改進,相信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會不斷進步的。。

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2

《母雞》是在學了精讀課文老舍先生的《貓》後安排的一篇略讀課文。課前的學習提示是這樣寫的:在老舍的筆下,那隻既古怪又可愛的貓躍然紙上。下面這篇課文也是老舍寫的。認真讀一讀,看看他寫的母雞又是怎樣的;再比較一下,兩篇文章的寫法各有哪些特點。

《母雞》描寫了作者對母雞的看法的變化,表達了對母愛的讚頌之情。課文以作者的情感變化為線索,前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前半部分寫了母雞的無病呻吟、欺軟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現了一隻淺薄、媚俗的母雞;後半部分則描寫了母雞的負責、慈愛、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偉大的雞母親”的形象。作者對母雞的情感由“討厭”轉變為“尊敬”。

本文的語言風格比較口語化,直白自然,發着濃郁的生活氣息,讀起來令人感到親切舒服。這篇課文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自讀自悟,體會母愛的偉大,並通過比較老舍兩篇文章的特點,感悟作者的語言風格,加強語言實踐。四年級的學生雖已初步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自讀自悟方面的學習能力,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內容淺顯,學生很容易理解課文內容,要求在一課時內學完。但在體會作者情感和寫作方法時需要教師加以適當點撥、引導。因此,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略讀課文的教學要求,我將教學的重難點落實為指導學生學習略讀課文的閲讀方法,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感受英雄母親的形象,而將課文安排為兩個課時來完成。

根據略讀教學的目標,對《母雞》這一課,我緊抓情感變化這條主線,找出關鍵的句子:“我一向討厭母雞。”“我不敢再討厭母雞了。”針對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提出問題,經過歸納總結成兩大問題:1、為什麼一向討厭母雞呢?2、後來為什麼又不敢再討厭母雞呢?根據問題,找讀相關語句,簡單地品讀,而不是逐字逐詞進行追問研讀講解。

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點定位為:1、引導學生自讀自悟,體會老舍對母雞的感情變化,感受母愛的偉大;(第一課時)2、並通過比較老舍兩篇文章的特點,感悟作者的語言風格,加強語文實踐。(第二課時)

教學中,我力爭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享有個性化的、自由的發展空間,使課堂充滿生命活力,同時也不忽視語文基礎知識及基本能力的訓練,力求兩者的和諧統一。雖然課堂流程順利,表面上看是完成了教學任務。然而,仔細反思一下,卻存有很多的不足之處需改進:

1、由於我忽視了語文意識,因此學生對老舍先生語言的口語化、直白化的感悟和體驗就不到位,教學還是在平面上推移,沒有讓學生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高,導致整堂課的朗讀始終沒有一個提升。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安排不同方式、不同要求地讀課文。但由於預習檢查工作不及時,學生在讀課文時出現了朗讀不流利,甚至不敢大聲朗讀等現象。朗讀的指導與訓練要在平時花功夫加以落實。因此,在平時的朗讀教學中就該多種形式朗讀,重視朗讀的方法。

2、整堂課,舉手回答的學生就集中在那麼幾個人,其他的都是沉默的。新課標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而略讀課文教學最大的目的就是讓我們培養學生獨立閲讀的能力,讓學生自己把課文讀懂,在實踐中掌握讀書方法。略讀課文是學生獨立閲讀的實踐機會,個體自讀和合作交流是略讀課文學習的重要方式。可是在學生的理解遭遇瓶頸的時候,我的分析就過多地參與引導了,使得課堂中教師的主導明顯化。

3、本文的語言十分生活化,使得文章是那樣的生動鮮明又通俗易懂。都説語文課堂應該充滿了朝氣與樂趣,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營造教學情境等是靠教師的語言的。但是在教學時由於讓學生回答問題時過於猶豫,延誤了時間顯得有點拖拉,致使課堂缺乏活力。因此,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應該注意訓練學生要善於發言,要注重對學生語文能力的訓練,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3

根據本節知識結構的特徵和學生的認識規律及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我精心設計了三道練習題,分別為:一是基本題,通過看我校近幾年來學生人數變化統計圖,發現數學信息。二是變式題,對比出示兩個統計表,提問應選擇條形統計圖還是選擇折線統計圖。三是拔高題,通過觀察兩廠的生產情況統計圖,提問應選擇哪廠投資。練習有層次有坡度,環環相扣,教學節奏明快。

通過多層次的練習,使學生在簡單運用、綜合運用、問題解決、擴展創新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識,同時使能力得到發展。此外也照顧了全班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水平,使他們都獲得了成功的喜悦,使情感得到了滿足。

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存在很多不足,如:

一、前面導入的時間過長,導致練習時間有些倉促,造成了前鬆後緊的局面。

二、對於有爭執的問題,如第2、3題,應讓學生爭辯起來,這樣才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積極的參與到學習中來,而不應該是僅有的幾名學生回答,教師小結收場。

以上説是教學反思,倒不如説是在學習過程中的幾點拙見,它將指引我以後的教學……學信

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4

《母雞》是一篇自讀課文,教學參考書上提示重點是引導學生自讀自悟,體會母愛的偉大。我備課時閲讀了教材,發現這篇課文在寫法很明顯是先抑後揚,作者抓住對母雞前後感情不同來寫,於是我把教學重點改為:1、自讀課文,體會作者對母雞的感情有什麼變化,兩種不同的感情你分別從哪些句子的描寫中體會出來。學生自讀後很快都完成個內容。2、抓住個別有特色的句子,引導學生品讀,感悟作者的寫法,如:“發現了一點兒可吃的東西,它咕咕地緊叫,啄一啄那個東西,馬上便放下,讓它的兒女吃。”這個句子,學生找出了作者抓住母雞的動作“叫,啄,放”體會出,除了描寫出母雞對兒女的愛,還看出母雞非常的細心。學生體會到抓住動作描寫的好處。

這節自讀課文抓住一個主要問題,讓學生品讀課文思考,再體會這篇課文在寫法上一二個有特色,值得學習的地方,讓學生學習體會。抓的點不多,但在課堂上感覺效果不錯。

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5

《觀潮》是一篇文質兼優的寫景文章。作者寓情於景,通過對農曆八月十八日的錢塘江大潮雄奇壯麗,氣勢非凡,景觀的描繪,抒發了熱愛祖國壯麗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學,不但要使學生增長見識,學習作者的觀察及表達方法,受到語文能力的訓練,還要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壯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課始,以“聲”誘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與朗朗地讀又與有音樂烘托伴奏的朗誦,對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帶給人的內心體驗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繪了錢塘江大潮來前的風平浪靜與潮來時的驚濤浪吼形成鮮明對比,尤其繪聲繪色地描述了潮水由遠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勢,雷霆萬鈞之力。為了充分發揮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渾有力的交響樂伴以昂然的朗誦,使學生入其境,動其情。

準備一段由緩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緩漸弱的交響曲。以“舒展緩慢”吻合潮來前的平靜;以“歡樂抒情”襯托人們觀潮的喜悦心情;以“雄壯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氣勢。

(二)課中以“像”釋疑解惑。

學生生活在繁華的城市,許多孩子沒有到過海邊,更無從目睹這樣雄偉壯麗的大潮之景觀。對於沒有見過的事物,又無類似經歷可以借鑑,不僅給理解課文帶來障礙,也給展開想象造成困難。因此,需運用電教手段,聲像同步,視聽結合,創設情境,提供感知,發展情感,促進理解。

根據課文內容,從《神州風采》裏的“海寧觀潮”一片中截取有關片斷,按潮來時開始還是風平浪靜到有聲無“形”,然後“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一條白線”;漸近,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白浪翻滾,如同一道城牆”;更近,猶如“戰馬飛奔,坦克轟鳴”的順序組接。錄製兩遍。第一遍按由遠及近,將潮水的“如線”、“橫貫江面”、“如牆”、如“萬馬奔騰”的四個畫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學生有時間看清楚並將實際景象與課文裏的文字描述在頭腦中“銜接對號”。第二遍不定格,使學生對大潮由遠及近的推進變化、發展有一個連貫、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讀”促思通文。

朗讀是理解內容的基礎,也是檢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徑。《觀潮》從聲、形、色三方面描繪讚美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形象鮮明,富於感染力。有感情地誦讀既有助於理解課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讀,應求形式多樣,不同的讀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據不同段落的學習內容、訓練任務、教學目的選擇適當的讀法。默讀,利於思考;朗讀,助於理解;齊讀,訓練面大;自由讀,靈活主動;個別讀,“以點帶面”便於指導。讀,又不能走形式,明確讀的目的,提出讀的要求,求得讀的成效。要以讀引思,以思促讀,讀思結合。

這堂課的教學,採用下列讀法:

課始:教師範讀;課中:自學時默讀,理解中自由讀,理解後感情朗讀;課尾:個別讀、齊讀相結合。

(四)優化課堂結構。

教學結構力求體現“教為主導、生為主體、學為基礎、思為核心、‘道’貫其中”的整體優化結構型。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做到“三動”和“三個保證”。

三動:動腦思考;動口讀説;動手畫批。

三個保證:在學習的中心階段,即高潮處,關鍵處,難點、重點處,保證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讀、去思、去議;保證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保證學生自始至終在課堂上過着愉快的精神生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6v3kv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