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景陽岡的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景陽岡的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景陽岡的教學反思 篇1

《景陽岡》是五年級第五組課文的一篇閲讀課文。在授課時,我先讓學生理清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情,弄清楚這個問題以後,便向學生拋出一個問題:你覺得文中哪些內容寫得最精彩?學生異口同聲的説:武松打虎。

景陽岡的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我順勢就開始了本課最重要的教學要點“武松打虎”,然後又讓學生邊默讀課文邊劃出武松打虎的動作,在旁邊寫感受。學生很快就找到了

“閃”、“揪”、“按”等動詞。再通過換詞比較,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然後想象武松打虎的畫面,感情朗讀課文,體會武松的豪放、倔強、勇敢、機敏的英雄形象。

當賞析完這段精彩內容後我又問學生:除了打虎,課文還寫了哪些內容,這些內容與打虎有什麼關係。

其實解決這個問題的重點落在抓住關鍵語句感受武松人物形象上。我給出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品讀課文,邊讀邊寫批註,體會人物性格。學生找到了很多有關武松語言、心理、神態的句子,通過全班交流,集體講讀這些句子,學生對武松的性格特點有了較全面的瞭解。

通過此次教學,我認為,將激情地、設置懸疑的語言置於濃郁的情感氛圍之中,能喚起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深切感受。學生的感情一旦進入精神層面,人物的形象就會在他們的心中就鮮活起來。學生只有理解了課文內容、領悟了思想情感才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才能走進文本、感悟文本。

景陽岡的教學反思 篇2

教學時,我採用學生自學、自悟為主,教師加以適當的啟發、誘導、點撥,達到長文短教的目的。我讓學生初讀課文,瞭解大意,理清敍述順序。抓描寫了武松吃酒的內容,通過武松與店家的對話,集中表現了他豪放、倔強的性格。抓老虎“一撲、一掀、一剪”來勢洶洶和武松“一閃、一閃、一閃”的竭盡全力、沉着機敏,表現武松的機智勇敢。我還抓住武松的三次心理活動進行教學,讓學生品析武松無所畏懼的精神。我採用分角色朗讀的方式進行,而後思考:

三碗酒過後,店家為什麼勸他不要喝了?武松是怎樣説的?從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怎樣的人?然後讓學生分小組學習、討論、交流。學習課文8~12自然段也是同上第3自然段的方法,先出示自學提綱:武松和老虎搏鬥,課文分為哪幾個階段寫的?每一個階段各有什麼表現?表現了武松的什麼性格?

同學們讀後能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這就是進步。我先肯定了同學的思考,我再請同學們聯繫武松性格特點及自己的實際來理解,同學們領悟到:這樣的描寫,非但無損於英雄形象,反而使人物形象更加樸實、豐滿、逼真、可信。

景陽岡的教學反思 篇3

在教學“武松喝酒”這一部分,我先引導學生找出描寫武松語言的句子,如寫他在酒店裏喝了三碗酒以後,店家勸他不要再喝了,武松一個勁地説:“你如何不肯賣酒給我吃?”“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別胡説!難道不付你錢!再篩三碗來!”根本不相信“三碗不過岡”的警告,當店家好心勸阻他不要獨自晚上過岡、以防猛虎傷害時,武松更是出語豪壯:“就有大蟲,我也不怕。”“就真的有虎,我也不怕。”讓學生自讀自悟,通過小組研讀,角色對讀,情景表演等形式表現體會人物性格。

教學的重點是“武松打虎”,打虎過程中最為驚險的是老虎進攻時“撲、掀、剪”三招,武松則避其鋒芒,以三“閃”應之。這三“閃”充分表現了武松的沉着冷靜、有勇有謀。教學時我先讓學生理解“閃”的字意,再與“躲”進行比較,體會“閃”字之妙,最後從武松只閃不攻自然體會出武松的沉着機智。然後讓學生找出描寫武松動作的句子,如“掄起哨棒,使盡平生力氣,從半空劈下來……”“把大蟲頂花皮揪住,按下地去”,“只顧亂踢”,“提起鐵錘般大小的拳頭,使盡平生力氣只顧打”。這裏的“掄”“劈”“揪”“按”“踢”“提”“打”等幾個字,字字千鈞,虎虎生風,形象生動地刻畫了武松勇武過人的高大形象,通過一默讀、二對讀,激發想象的方法理解過程。

景陽岡的教學反思 篇4

這一課的主題目標是讓學生在集體中能與同學互相幫助、互相學習、互相促進,交流分享、感受活動成果;能以文明禮貌的方式和同學交往;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感受多讀好書能擴大知識,因此我在設計這一課的時候是先通過學生最喜歡的活動——讀書會引入,從而我進一步通過“三個活動”提出質疑:為什麼好書要給大家看呢?(同時展示課件,成人眼中書籍的作用)……

下面我想談談這節課還不足的一些地方:

首先,在這個過程中,課件中出示的一些詞句對於二年級的孩子有點難度,所以導致孩子們一知半解, 讓老師牽着鼻子在走,有失於“讓孩子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的理念。

其次,為充分激發孩子的興趣,讓每個孩子都積極發言,所以我製作了一些動物卡通圖片,雖然每個孩子都積極地搶答問題,也如願得到了老師精心製作的禮物,可由於教學內容結構的需要,不可能讓每個孩子都站起來回答,導致沒有被老師叫起來回答問題的孩子感到失望,而另一些孩子乾脆就把注意力集中到同學得到的禮物上,不再認真聽課,由此讓整個課堂變得吵鬧。

再者就是在引導孩子在向別人借書時應該注意些什麼文明行為這個問題上,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只讓孩子回想平時你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而沒有讓孩子在課堂上實踐向別人去借你愛看的書中而提出問題,及時解決問題。所以一節課下來感覺很緊,導致主題沒突出。

最後一點就是在板書設計上,我只在開始板寫了:好書大家看(主題),到最後小結時提出了學習口號:快樂地讀書,讀書真快樂!也就是在整個黑板上沒有看到一本好書,這對學生來説比較抽象,也不利於學生總結。

閲讀是一場心靈的對話。笛卡爾説:“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位心靈高尚的人交談。”因此,要找到適合學生讀的課外書籍尤為重要。總之,沒有課外讀物就沒有素質教育,希望所有的老師、家長共同合作,營造良好的氛圍,讓越來越多的孩子能在課外閲讀的廣闊天地裏自由遨遊,讓越來越多的孩子能體驗到閲讀的快樂。

景陽岡的教學反思 篇5

在這節課上,我覺得以下幾點比以前有所進步:

教師有責任培養學生從小善於觀察、研究的好習慣。成熟的桃子落地是人們習以為常的現象,誰也沒去考慮過“為什麼”。為了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我採用了遊戲導入,讓學生把桌子上的鉛筆舉到半空,然後再鬆手,學生看到的是鉛筆掉落的現象,這樣就把學生熟悉的生活“搬到”課堂上,調動了學生的生活和情感的積累,啟發他們架設並建構新知的平台,使學生開始興趣盎然地注意這個平時沒去思考過的熟悉的現象。這樣,他們在對課文的探究性閲讀中必然是主動、積極的。

設計本堂課的時候,一直有個問題困擾着我,就是如何在一堂課中將識字和閲讀兩不誤。任何老師在上公開課時,都不想把精彩的部分省略,可那樣就會使得眉毛鬍子一把抓,課堂中就沒什麼重點可言,都是輕描淡寫地走過場。

這節課上,我始終堅持着抓住識字教學這個重點,並把它跟讀文緊密的地結合在一起,自由通讀全文,初識生字朋友,課件領讀字音,生字擴詞練習;分段指名讀文,及時訂正字音。識字中不僅關注漢字的讀音,還重點關注漢字表意的特點,抓住“桃”與“跳”, “球”與“求”等的不同形旁巧識巧記,提高識字教學的效率。

這一點也更堅定了我的一個信念:課堂要遵循規律,抓住重點,不能面面俱到,要捨得放棄精彩但可能無效的教學形式,要準確把握好教材和組織教材,落實有利於學生終生髮展的教學環節。

景陽岡的教學反思 篇6

一、學習角的知識,並非僅僅是明確地提出需要達到的結果性目標,更重要的是通過對教材的充分挖掘,創設情境,把握有效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和積極思維的切入口,由此形成有助於學生髮展的體驗性目標。我在本課教學時重點放在學生動手操作上,通過“畫角——記錄——總結畫角方法”的路線。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完成了知識的學習,直觀、有趣。在小組共同活動中學生體會到合作的愉悦。達到了在潛移默化中的情感交流。實現了新課標的:“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經驗”的要求。

二、學生在活動中有的用三角板上的60°的角描畫出60°的角,有的用量角器畫出60°的角。活動後我讓學生代表展示這兩種方法。當同學們討論的時候,有的同學提出用三角板畫出的60°的角不夠標準,因為三角板的尖角不好描畫,可是另外一個同學馬上反對,他説,只要先描畫出兩條邊,再延長兩條邊相交,角就出現了,而且也很標準。看到同學都讚許地點頭,我不禁也露出了真心的微笑。這樣,同學一致認為兩種方法都很好。

在活動中還有的學生在畫直角時使用課本的一個角來畫,我及時表揚了學生善於觀察和運用,指導他們用三角板的直角去驗證。這恰好説明了學習數學利用生活中的素材、與生活緊密相連。

景陽岡的教學反思 篇7

《紙船和風箏》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20課。課文以生動的語言,向小朋友們講述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紙船和風箏讓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在清清的溪水裏和藍藍的天空中也留下了紙船和風箏帶去的問候、祝福、諒解和濃情,真正成了維繫、發展他們友誼的橋樑和紐帶。

我在教學中緊抓小熊和松鼠“友誼帶來快樂”這條線,放手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體驗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在朗讀中悟情理、品情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設置感人情境,給學生情感薰陶

教學一開始我就通過板畫引起了學生的興趣,感染了學生的情緒,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也為後面理解課文內容做好鋪墊。

二、入“情”誦讀,層層感悟

以讀為本,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讀是理解文字、體會情感的紐帶。“語文教學要回歸到讀上,所有的創新都應建立在讀好的基礎上。”

1、把“讀”貫穿始終,讀中感悟,以悟促讀。抓住了文中的第三和第五兩個重點段。引導學生揣摩人物的心理,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再通過讀強化學生的內心體驗,使學生讀出了意,讀出了形,讀出了情,讀出了味,把課文的人物形象、情感、語言三者融為一體。

2、教學中抓住情境體驗。如抓住“樂壞了……”等語句,體驗情境,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同時結合具體的語境,體會了“飄與漂”的不同含義。

三、入“情”想象,深入探求文本內涵

本文中有些地方描述比較詳細,而有些地方寫得比較簡約含蓄,給學生們的思維留下了想象的空間、延伸的空間,我充分利用這些“空白”點讓學生想象,來開拓學生的思維,在人文感悟的同時進行有效的語言訓練,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同時,也使工具性和人文性有一個較好的體現。

四、識字教學情意化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識字教學要注重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有主動識字的願望和習慣,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我在識字教學中,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讓學生快快樂樂識字。在教“幸福”二個字時,把他們放在詞中理解,讓學生找出這二個字中藴藏的兩個詞語“幸福”,字書寫完後,把它們放置在語境中,富生字以人文內涵,使生字教學更生動、更形象、更豐滿!

景陽岡的教學反思 篇8

《蝙蝠和雷達》主要講科學家為了揭開蝙蝠夜間飛行的祕密,經過反覆實驗和研究,證明蝙蝠夜間是靠嘴和耳朵探路飛行的。飛機靠雷達夜間飛行是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啟示。文章的脈絡非常清晰,是按照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去寫的。而且,本篇課文文字淺顯易懂。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閲讀中抓住要點,準確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同時激發學生閲讀科普文章的興趣,拓寬視野。因此,我在教學中刪繁就簡,將教學目標定位為讀懂課文內容,弄明白雷達和蝙蝠之間的關係即可。反思我的教學過程,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 課題質疑,引發探究。

古人云:學貴有疑,有疑則有進。小疑小進,大疑大進。在課堂開始,我出示了蝙蝠的圖片和雷達的圖片,並請學生説説自己對蝙蝠和雷達的瞭解。學生課前已經預習,很快便説出蝙蝠是一種哺乳動物,而雷達是人類發明的探測儀器,學生答後我再質疑:一個是動物,一個是科技產品,課題用“和”字連接是為什麼呢?它們之間有怎樣的聯繫呢?有疑是探究學習的開始,一下子學生的的學習情緒被調動起來,將學生的學習思維置於一定的情景中,學生樂於參與,興趣濃厚,也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繼而引導學生在文中尋找關於描寫蝙蝠和雷達的句子,為概括全文內容做鋪墊。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在課前,我加強了預習指導,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在課堂中,我設計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麼,並完成表格。在閲讀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達探路方法後,我又讓學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擺一擺整個過程,激發了學生閲讀文章的興趣,同時我又指幾名名上台分別介紹三個試驗過程,讓他們在眾人面前勇於展現自我。通過活動,學生在玩中學,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識,瞭解了蝙蝠和雷達探路方法,而且使學生得到了主動和諧全面的發展。

景陽岡的教學反思 篇9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這一基本理念,我採用整體性閲讀,適當點撥教學法。重點朗讀指導的只在第一段,後兩段有待加強鞏固。在品讀全文後,啟發學生合作討論,想一想、説一説,給它們畫更多最需要的東西,試着整合文本,縱向地深入文本。課並不到此為止,世界上還有更多的不幸誰最需要幫助?拿起手中的神筆,把你們的願望説出來,寫出來,畫出來。以説話,寫話,畫畫為載體,既橫向拓寬了教材。詩中的省略號更給大家提供了無限遐想的空間,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這也是本節課的一處亮點。同學們説的挺不錯的,

另外,在這節課上我也出現了不少問題如:前面時間用的較多,使得後面説一説,實現本課的情感目標。最後擴展延伸,説説假如你有一枝神筆,你會幹些什麼?假如你有一隻馬良的神筆,你要畫什麼呢?畫出你的願望,再把想法寫在旁邊的時間被佔用,學生運用的時間沒有落實到位,與美術課的整合沒有完成,留下了教學遺憾!

景陽岡的教學反思 篇10

《桂花雨》是一篇充滿着濃濃鄉情的優美散文,文章緊扣“小時侯,我最喜歡桂花。”這句,以童年時代的眼光展開敍述,以“桂花香”為線索,寫了“我”童年時代的搖花樂。學生讀後,很容易產生強烈的共鳴。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體驗搖花的樂趣,難點是體會作者對故鄉桂花的懷念。

在讀通讀順課文時,我要求學生在第一自然段中找出“小時侯,我最喜歡桂花。”的原因,學生帶着問題讀懂了作者最喜歡桂花的原因是因為桂花香味迷人,讓學生聯繫已有的生活體驗有感情朗讀,學生從朗讀中如真地聞到桂花香。在介紹桂花的“香”這一特點時,孩子們都找到了“桂花開得最茂盛時,不説香飄十里,至少前後左右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裏的。”這一句話。我引導學生通過品讀感悟語言文字,學生經過品讀感悟,能通過“前後左右十幾家鄰居”“香飄十里”重點詞句體會桂花香得遠;通過“沒有不浸在桂花香裏的”與“全都浸在桂花香裏”的換句式訓練,讓學生通過自主的比較,體會詞語的含義,學生懂得相同的意思不同的表達,感情深厚可不一樣,指導並幫助學生“揣摩、品味、理解、吸收”語言。

在體會“搖花樂”時,“纏”字寫出了作者急切心情,“使勁”、“喊”寫出了搖桂花的快樂,同時反映出他對桂花的喜愛。我試圖用回憶生活、聯繫生活的方法來引導學生體會詞語包含的情感。講“纏“字的時候,我讓孩子們回憶生活中類似“纏”父母的情景。接着用同桌分角色讀和師生分角色讀的方式來引導。終於可以搖桂花了,這可把“我”樂壞了,我怎麼樂壞了,學生入情境朗讀,讀好詞語“使勁”,讓孩子們站起來加上動作搖一搖。學生從使盡地搖到動情地讀,真的感受到搖桂花的樂趣。當桂花落得我們滿頭滿身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通過個人讀、小組讀、集體讀等方式體會如雨般的桂花飄落的美麗情景。

課文最後我試圖通過母親心思的討論,母親話語的品讀,以及課外補充填空訓練來加深學生對母親話語的理解,更加深刻地體會文章表達的作者對故鄉桂花的懷念。

這篇文章的教學主要通過多種形式地有感情朗讀,品詞、品句、品段,讀中悟語、讀中悟情,基本上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另外,我還鼓勵學生摘抄課文精美的詞句,從而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景陽岡的教學反思 篇11

一、教學內容分析

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是學生認識了長方形特徵、知道了面積單位、學會用面積單位直接量面積的基礎上教學的,是學生第一次學習了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學會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不僅是今後學習其它圖形面積的重要基礎,而且有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空間觀念。

二、學生情況分析

四年級在屬國小中年級學段,學生開始對“有用”的數學更感興趣,本課學習內容安排與呈現都能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學生在發展上也是存在差異的,有的學生善於形象思維,有的善於邏輯推理,有的善於動手操作,分組活動、分工合作的學習方式更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學生在學習上獲得成功的體驗。學生總愛把自己當成探索者、研究者、發現者,所以本課以實驗探究的形式使學生感受到學習具有一定的挑戰性,符合四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理解長方形面積與長和寬之間的密切關係,理解面積公式的由來,掌握面積的計算方法。通過公式的推導,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與人合作協調,及遷移、類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過程與方法:在分組實驗這一探究發現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和動腦,獲得了認識。並經過啟發、討論和獨立思考、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獲得了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方法,學生認識水平、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從中得到了培養。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在實驗、實際操作中體驗學習的樂趣,並通過實際應用的練習,將課內外的知識有機結合,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學會與人合作,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

四、理論依據(教學理念)

1、方法比知識更重要

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在數學新教學價值觀中要求:"方法比知識更重要",本節課教師改變了傳統的“傳遞——接受”式模式,嘗試採用 "自主探究式"教學模式,貫穿“實驗-發現-驗證”思路,整節課教學過程注重了學習方法,思維方法,探索方法的獲取,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同時也讓學生知道這些知識是如何被發現的,結論是如何獲得的,體現了“方法比知識更重要”這一新的教學價值觀,這也就是貫徹新課程標準的充分體現。“實驗--發現--驗證”的學習方法的指導對學生今後的發展來説非常重要。

2、學會與人分工合作

本節課通過小組合作,運用不同的實驗材料和方法,共同探究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的方法,開放了獲取新知的整個教學過程。小組合作學習是指根據學生能力、性格等因素將學生異質分組,以學生學習小組為教學組織手段,通過指導小組成員開展合作學習,發揮羣體的積極功能,提高個體學習的動力和能力,並達成團體目標。由於小組成員各有其職,且職責分明,因此學生都主動投入;學生的全面互動,也可以彌補教師一個人不能面向每個學生進行教學的不足。小組合作學習又是以個體學習為基礎的,讓不同個性、不同學力的學生都能自主地、自發地參加學習和交流,真正提高了每個學生的學習效率,真正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3、知識運用於實際生活

通過自主探究,獲得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後,教者設計了一些應用性練習,如計算學校操場的面積等,引導學生將獲得的知識運用於實際生活,通過實際問題的解決,學生將書本知識轉化為能力。?這個實際生活問題得以解決,既豐富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同時又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在探究、發現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和動腦,獲得了感性認識。並經過啟發、討論和獨立思考,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獲得了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方法,學生認識水平、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得到了培養。

五、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是學生第一次學習了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是今後學習其它圖形面積的重要基礎。所以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掌握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難點是:理解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六、信息技術應用分析

在新課引入時依據兒童的心理特點,通過動畫和學生熟知的故事,結合本課的學習內容,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明確學習目標,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並融入多媒體技術創設不同的實驗任務;通過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動畫演示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內在的聯繫,形象、生動地由長方形到正方形的演變,類推出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利用多媒體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堂上訓練,學生通過解答不但鞏固已掌握的知識,而且加強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景陽岡的教學反思 篇12

一、自學提綱設計的問題太多,顯得雜亂無章。

我是這樣設計的,“默讀課文,思考:端午節有那些習俗?屈原是個怎樣的人?他為什麼要投江自殺呢?他投江後人們是怎麼做的?後來為什麼向江中投粽子?”設計這些問題時,我也考慮到了問題太多,但又想不出如何更好的設計。教學中我只注重了課文內容的銜接,忽略了課文的讀。現在想想,不如把問題簡單化,只設計前兩個問題,從屈原是個怎樣的人入手,引出屈原的愛國,有才幹,受人愛戴的人。從而一步步展開話題,從他幫助楚王變法,是國家強盛,被流放之後依然為國擔憂,國家滅亡,自己投江自盡等方面來體會他的愛國之情。從他投江後人們是怎麼做的內容中抓住重點句體會人們對屈原的愛戴之情。

二、討論解疑上指導不夠。

我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説説端午節的由來,可是學生都是從書上照搬,成了復讀課文內容,我本想引導一下或是我來説一下,讓學生知道怎麼説,可是已經下課了,我只好匆匆結尾,使這裏一帶而過。這個環節是教學的重點,一帶而過使課堂沒了重心。

景陽岡的教學反思 篇13

《紅色的畫》是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美術第五冊中的第六課內容。通過認真鑽研教材、設計周密的教學環節和繪製美觀實用的教學掛圖,通過在課堂上與學生的密切協調的合作,我的這節課上得很成功。

通過本課的教學,我認為取得了以下的優點:

1、教態自然,語言簡練而親切,教學充滿激情,課堂的導言和結束語設計的巧妙自如。 

2、教學環節設計清楚而巧妙,銜接自如。

3、在課堂教學內容的重難點的突破方面做得很出色。通過課件出示紅色的物體、紅色的畫,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到了紅色給人熱烈、歡快、温暖的感覺。通過讓學生比較兩張優劣不同效果的畫,使其在色彩與構圖方面感到有差距。通過比較兩張畫,使學生感受到了紅色的鄰近色的美麗,知道了畫紅色的畫不僅要使用純紅色,而且還要嘗試運用好紅色的鄰近色;在構圖上要注意物體在畫面的組合,使物體組合有聚有散,並使畫面物體有主次之分,使畫面看上去完整美觀。通過學生在以上的 比較學習,很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繪畫技法上通過讓學生欣賞上面的兩張畫,使學生明白了物體的表現可以用墨線勾畫出物體的輪廓,然後在輪廓線內平塗顏色。我還想讓學生知道可以用顏色直接表現物體的形狀和色彩,於是,在課堂上我親自示範此法-----我拿出各種顏色的彩粉筆,在事先貼在黑板上的白紙裏快速地描繪出秋天的樹林,這張畫裏的樹木是主要物體,至於如何給樹林添畫陪襯物,我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把自己想到的物體大膽地説出來,這樣很好地促進了學生的發散思維的培養,學生説出了許多種的陪襯物,有白雲、小鳥、小兔子、小朋友、花草等。

4、在學生評價作業時,我不僅讓學生自評作業的內容和方法,還談了自己作畫時的感受,以及結合作業展開的豐富的聯想,如編出了兒歌、故事等。這樣使學生在口語表達能力和想象能力方面得到了充分的鍛鍊。

人無完人,事無完事,我的課堂教學難免存在着不足,有:

1、由於教學內容比較多,教學難度比較大(感受紅色、認識三原色、鄰近色、瞭解學習作畫方法,學習運用紅色作畫等),教學時間不夠充足,所以在教學語言的設計和過渡方面還不夠精美,這需要我在今後的教學上多加強改善。

2、學生在描繪作業時,參與合作的學生沒有密切合作好,所以合作學習的效果不夠理想,合作的作業質量沒有達到高的標準。

總之,有鍛鍊就會有成長和進步,我要在以後的教學中繼續努力鍛鍊自己,不斷總結經驗,揚長補短,使自己取得更大進步。

景陽岡的教學反思 篇14

本文目的在於通過綜合實踐活動,有效地檢驗學生對10以內加減法的掌握情況。通過大家來鍛鍊這一生活情境,使學生體會到自己的生活中藴涵豐富的數學問題。在教學中,從學生喜愛的運動項目出發,把體育鍛煉課與數學課結合起來,鼓勵學生在鍛鍊中、遊戲中去發現數學問題。先讓學生介紹學校和自己喜歡的活動,想一想從中可以提出哪些問題,然後再組織學生到校園中找數學題,把全班同學分成兩半,一半學生分小組進行不同項目的體育活動,另一半學生則仔細觀察找出數學問題並記在小卡片上,組織好學生按計劃進行活動。

在教學中,還尊重學生的差異,對學生髮現問題的難易程度不做硬性規定,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允許有一個逐步提高的過程。最後讓學生觀察課本中的圖,引導學生根據圖意提出各種數學問題,並解決問題。整節課學生表現非常活躍,活動的積極性很高,思維反應很快。學生在愉快的活動中鞏固10以內的加減法。

景陽岡的教學反思 篇15

本節課,是中學生物的第一個探究實驗,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

科學思維方法的首要問題是明確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即解決問題的程序。

〈觀察鼠婦活動〉的實驗設計思路。

首先,通過觀察發現問題。為什麼在花盆下、石塊下等處容易找到鼠婦?這些地方有什麼特點?

其次,提出假設(對發現的問題大膽提出猜測和解釋)。

1.鼠婦的活動可能與光照條件有關。

2.鼠婦的活動還可能和水分,以及其它外界因素有關,等等。

第三步,設計實驗,驗證假説。在這個階段,實驗的目的任務、方法、材料、裝置等等都是根據假設來確定的。所以,實驗的理論依據主要是假設(當然還有賴於學生對有關科學知識的掌握情況)。

1.先檢驗“光照”對鼠婦活動有無影響。

2.為了消除無關變量的干擾,突出自變量,找出自變量和因變量的因果聯繫,必須創造一個除“光照”以外其它條件均相同的、只有明暗兩處相通的場所。把一定數量的鼠婦放在其中,觀察鼠婦在明暗兩處的數量分佈情況。

第四步,分析、討論實驗結果,推導結論驗證假設的真偽。

通過“鼠婦實驗”,要幫助學生感受和理解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問題→假設→實驗→結論。國中所有的生物實驗幾乎都體現了這條思路,這裏不再重複。 需要説明一點,科學的“假設”絕不是無根據的憑空捏造,而是要有科學根據的。這種根據來源於頭腦中已有的知識,或者來源於別人的研究成果,或者來源於對客觀實際的觀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4z9ng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