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頤和園》反思總結(精選23篇)

《頤和園》反思總結(精選23篇)

《頤和園》反思總結 篇1

課文先寫長廊的景色。作者先抓住“長”的特點從總體介紹,接着抓住每一間橫檻上五彩的畫的特點從內容介紹,最後抓住長廊兩旁風景宜人的特點介紹外部環境。接着寫的是萬壽山的景色。分別介紹了從腳向上,和從山上向下、向前、向東遠眺所看到的美麗的景觀。最後寫昆明湖的景色。主要介紹了十七孔橋。課文開頭總述頤和園的美麗,最後寫頤和園處處有美景,看也看不完,開頭與結尾呼應,表達了作者讚美之情。教學後,有以下幾點感受:

《頤和園》反思總結(精選23篇)

1、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程主張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在《頤和園》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尊重學生,始終讓學生處於主體的地位,教師則更多的成了引導者、組織者,成為學生學習的好夥伴,整個教學的過程,教師和學生始終是平等對話的過程。

2、創建了和諧的對話場境

教師角色的轉換,使我從課堂的“獨白者”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對話者”,從傳遞知識的“權威者”變為學生與文本進行心靈對話的“激活者”。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在教學《頤和園》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充分利於我們學校多媒體教學設備的優勢,在導入新課時,展現了學生在頤和園的照片,教學過程中,好幾次播放了頤和園的實景錄像,三番四次地把學生帶入“情境場”,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激發了學生視美、愛美的情感,實現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欣賞,達到了和諧對話。

《頤和園》反思總結 篇2

在教學過程中,我利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具有綜合處理語言、文字、圖形、圖像、動畫、視頻和聲音的能力,擁有極強的表現力和較好的受控性、交互性,經過完整演示、形成合理教學結構的過程。

一、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國小語文教學中,只有創設一種最佳的學習環境,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來。而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使多媒體計算機的視聽功能全部展現出來,它以全方位、整體化的方式把語文信息知識形象地呈現給學生,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藉助多媒體,多場景多角度地向學生展示頤和園的迷人風光,讓學生如同身臨其境和作者一起去欣賞美麗的風光。隨着畫面的出現,音樂的響起,播音員的配文講解,學生的興趣油然而生。二、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

在多媒體計算機這樣交互式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學習資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學習內容、方法、策略和發展目標。學生根據提綱預習課文,查閲資料,與同學們交流,學生利用網絡收集資料的過程就是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擴展。

《頤和園》反思總結 篇3

語文教學,引導學生理解一篇篇課文的內容固然重要,但其並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即我們經常所説的“授之以漁”。在進行這篇課文備課的時候,我預先有一個設想,教學時先扶着學生走一程,即由教師引導學生體會長廊的長和美,瞭解作者的寫作方法。而在學習萬壽山這部分時,我再放一放手,讓學生分組進行協作學習。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文章的美;這樣,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討論交流,自由發揮,自由想象,多種不同觀點的碰撞與交流,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最後在學習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橋時,讓學生自學,更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這種又開始的扶着走,到後來的學生之間學着走,到最後的學生個體獨立走,充分體現了教學重在授人以漁,我覺得這是我們教師在教學時,所應該着重體現的。

《頤和園》這篇課文是一篇遊覽性的課文,不僅文章內容美,而且在寫法上也很有特點。教學之前,我就設想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充分記憶課文的內容,練習表達。於是,講課時,我根據本文的特點及學生喜歡旅遊的特點,學習設計了讓學生當小導遊這一情境。但是由於時間的原因,沒有使全部學生融入到導遊這個角色中,沒有真正走到文本中去。

《頤和園》反思總結 篇4

本節課由於教師的心理素質不夠好,以及對學情的預設不夠充分使整堂教學出現了許多的不足之處:

1.對重點生字的指導不夠。比如學生幾次把“扳(pān)”讀成“bān”時,教師應及時出示“扳”通“攀”是通假字,既掌握了字音,又瞭解了文言知識。

2.在整個教學中,教師的激勵性語言太少。七年級學生如果能恰到好處的進行表揚、鼓勵,會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如:當學生在疏通完文意後開始交流,有學生提出了“我想知道方仲永為什麼由天資過人變為一個普通人?”對這樣的能體現課文主旨的問題教師應及時鼓勵,但教師只説等會再講,這樣勢必會挫傷學生質疑的積極性。

3.教師的語調平淡、單一,不能做到抑揚頓挫。

《頤和園》反思總結 篇5

一年級的孩子的直觀思維、感性思維佔極大的比重,因為課文的主要事情是寫媽媽和小峯為奶奶曬棉被、曬棉鞋。

因此,“送親情陽光”活動很容易被孩子們狹隘的詮釋為一系列跟“陽光”有關的行動:給長輩曬被子、曬棉衣、曬鞋子……我們老師應關注這一點,引導孩子們從思想上、行動上尋找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體貼長輩、關心長輩,比如給生病的爺爺唱首歌、削個蘋果,給疲倦的爸爸捶捶背、倒杯開水等等。

當然,如果有能夠感悟到“人與人之間應該互相關心,關心能夠温暖人們的心靈”,那是更到位的理解,但不宜拔高要求,應生生的灌輸孩子此種認識。

《頤和園》反思總結 篇6

本節課是學生入學第一天的第一節數學課,因此消除學生對老師、同伴、學校的陌生感和距離感,是本節課的一個主要任務。同時還要培養學生喜歡數學的情感。學生只有喜歡老師、喜歡數學,才能熱愛學習,學好數學。因此,在教學中力圖實現玩中學、做中悟、活動中拓展的目標。

1、讓學生走近教師。

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導師,學生只有親近教師,才能喜歡所教的學科。正所謂“親其師,樂其道。”為此,上課伊始,我正式地向同學介紹自己,並且讓同學們把自己與以前的教師作比較,同時讓學生自我介紹,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消除學生與教師,與同伴的陌生感,縮短心理距離,從而使學生能儘快地適應新環境,走近老師。

2、讓學生走近數學。

密切聯繫數學與現實世界的聯繫,是新的課程標準所倡導的重要理念。因此我不吝惜時間,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到校園中去觀察,去計數,然後小組交流,再全班交流。一方面為了落實本課的教學目標——數出10以內物體的個數,另一方面在熟悉學校環境的基礎上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頤和園》反思總結 篇7

上完本節課,我認識到自己在內容講解和環節安排上既有閃光點也有不足之處。得:

第一,選準了以“歸”為突破口,設置問題,這樣文章的思路就很清晰,便於學生把握詩歌的內容,進而易於理解作者的情感。

第二,注意引導啟發學生,充分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氣氛活躍,很好的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第三,引導學生初步掌握了鑑賞詩歌的步驟:景境—意境—情境。

失:

第一,由於初上講台,教學經驗不足,授課過程中“面面俱到”導致重點不突出。

第二,在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情感的過程中,方法不夠得當,引導不夠到位,導致學生在接受新知識的過程中顯得有些被動

第三,在講解和表達方面用詞還不夠精當,不僅是學生在接受知識上存在一些困難,而且有時還會對學生產生一些錯誤的導向。

第四教學環節不夠完整,最後的背誦環節應當堂檢查結果。

《頤和園》反思總結 篇8

注重課文學習的延展,課後,讓學生進行有關水的資料的蒐集,這一要求比較寬泛,可以是數據,可以是詩句,也可以是自己的感悟。在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同時,教育學生更加保護我們的環境,關注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生命與水》是一篇説明文,向我們介紹了水和人類的密切關係。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充分考慮到了説明文的文體特點,注意向學生滲透一些簡單的説明事物的方法,學習閲讀説明文。讓學生在課文學習中增長知識,學習用聯繫的眼光看待事物,激發學生的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自主學習。此外,重視朗讀在教學中的作用,使學生能通過充分的讀書,根據自己的理解來發表個人感受,這有利於激起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最後,在結尾部分,還設計了課外延伸內容,既聯繫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可謂“一箭雙鵰”。

《頤和園》反思總結 篇9

關於文言文的教學個人認為既要秉承傳統的教學方法又要有所創新。在這一課文的教學中我注重學生的讀、議、析。在讀中訓練語感,培養語感後來議,在議中析,逐層深入。

有關文中的“山、水”的描寫,作者用了兩個精妙的比喻,且這兩個比喻也較難懂。我請同學聯繫他們在物理課上所學的“光的反射”知識來分析“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這個比喻句。有關山的比喻就聯想美女。這樣兩個比喻在師生互動中解決了,顯得自然而不覺得深了。

在課堂教學上,進修學校的謝如意老師提到了三點:預設教案科學性、課堂動態生成性、課堂教學可持續性發展(作業發展性)

課堂動態生成性。也就是説我在上課過程中能夠伸縮自如地來引導學生,且與學生深入交談,學生又能夠有自己的不同見解並願意拿出來與大家共同討論交流。在教學過程中把作業佈置給學生,這又體現了課堂教學的可持續性發展。

在這節課上,我也有不滿意的地方就是我對學生的引導不夠深入,還有在課前三分鐘的名言分析,學生做了分析以後,我的點評不夠深入,不夠具體。“目標應是正確的目標,夢想、理想均可成為目標。但是夢想距離目標較遠,有的夢想是不可能實現的,有的甚至是一種幻想。”而我沒有給學生點出這點來。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注意這些細節的,繼續努力探索教學方法,使自己做得更好。

《頤和園》反思總結 篇10

1、重視詞語教學,教給學生理解詞語的方法。

始終覺得詞語教學是閲讀教學非常重要的部分,理解詞語的過程是詞彙積累的過程,也是閲讀理解的過程。當前的語文課堂強調“悟”,而這種“悟”往往只偏重於人文方面,重視作者情感的體會,而忽略了語言文字本身的特點,忽略了寫作特色的感悟。而詞語學習正是最基礎的語文。所以,在平時的課堂上我一向重視詞語教學。如果從公開教學的角度看,感覺今天的課堂上可能在詞語學習上化的時間有些多,但從教學的過程和效果看,感覺比較滿意。

本節課在詞語教學上最大的失誤是多音字的學習,這課多音字比較多,如果把多音字列成一行,引導學生讀一讀,可能效率更高,效果也更好。

2、重視了品詞析句,提高學生語言的欣賞能力。

課文第二自然段用總起—分述的結構描寫了鵝走路時慢條斯理的樣子,語言形象具體,值得細細品讀。我引導學生通過品味重點詞語、想象情景、比較體會等方法欣賞課文語言。

3、讀寫結合是提高學生語言感悟與表達能力最有效的手段。

如何在品讀欣賞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我覺得,可以在課後安排仿寫的練習。如讓學生仔細觀察戲劇中“官員”踱着方步走路的樣子,進行仿寫的練習。

在寫下以上反思的同時,我擔心,我這樣的設計,這樣的教學是不是會被人指責過於強調了“訓練”,回到了強調“語言文字訓練”的年代,使語文課失去了情趣。因為,在新課程實施後,不少教師不敢再提“訓練”兩字,似乎一提“訓練”就是支離破碎的、冷冰冰的、沒有情趣的語文課。但我卻困惑新課程實施過程中為“悟”而“悟”,為“人文”而“人文”,為“情感”而“情感”的教法。我以為新課程實施過程中的“矯枉過正”使語文教學丟失了語言的特色,丟失了語文的特色,這也是不對的,值得我們反思的。

《頤和園》反思總結 篇11

1.在整個課堂教學中,我注意營造以讀為本的學習氛圍,給學生充足的朗讀課文的時間,從開課的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指名讀課文,到默讀、有感情地朗讀重點句子邊讀邊談體會,再到分角色讀,師生對讀,男女生對讀,小組合作讀等,通過這一系列不同形式的讀,讀出了層次,學生在讀中感悟到了課文所表達的師生間那真摯的情感,悟出之後再通過感情朗讀體會老師對學生的無私而深厚的愛心以及學習要專心致志的道理。

2. 本文情節感人,語句清新,語意深刻,適合進行語感訓練。在朗讀過程中注重指導學生積累詞語,提高學生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課後反思較為不足的還有:課文的插圖沒有很好的利用,這也是開學到現在自己在教學上存在的一個問題,沒有充分利用資源,讓孩子們通過直觀的插圖,來回憶一下這21歲的烏罕娜老師和10的達麗瑪之間這發生在春天的“温暖人心”的故事,若能在課末讓孩子們看着插圖再來回憶、複述一下課文內容的話,效果可能會不錯。

《頤和園》反思總結 篇12

注重了朗讀,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白楊禮讚》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抒情散文,很有必要多朗讀。通過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已之口,如出已之心,使文章所描寫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傾吐的情和意,叩住學生的心靈,引起心靈的共鳴。教學時,我注重了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進行朗讀。如:讓學生找一找文中相應的語句,讀讀相關的段落;提出問題,讓學生幾個人一組邊讀邊討論;學生自己練讀,集體朗讀。這些方式和方法,不但給學生的朗讀營造了情感氣氛,而且又變換了朗讀方式,既使學生有新鮮感,又使學生與作者思想相碰,情感相激,產生心靈的共鳴。

由此,我想到了我們的閲讀教學不應該人為地設置出許多難以解答的問題來限制學生的思維。我們應該相信學生的能力,通過合理的教學設計,將閲讀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進行整體性的閲讀或個性解讀,這樣便於學生充分發揮思維的空間。這樣,我們的課堂就會迸發出學生智慧的火花,就會使學生的思想飛揚、閲讀能力得到提升,難題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頤和園》反思總結 篇13

一年級語文學習的重點是識字、朗讀、發展學生的語言。本課通過棉花姑娘請求燕子、啄木鳥等給自己看病的故事,告訴我們燕子、啄木鳥、青蛙、七星瓢蟲分別吃什麼害蟲的科學常識。課文采用童話的形式,寓生物常識於生動形象的故事之中,符合兒童語言特點和認知規律。使學生在豐富的語言環境中,在動聽的童話故事中,瞭解不同益鳥和益蟲的捕食方式,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知識的慾望。課後我對整堂課進行了反思,總體感覺學生學得比較輕鬆,難點和重點都把握的較好。教學環節緊緊相扣,師生互動紮實有效。自己感覺收穫主要有:

1、注重年齡特點,探究解疑。由於一年級國小生畢竟年齡還小,喜歡認識新朋友,自然引出課題“棉花姑娘”。揭示課題:姑娘是指女孩子,所以都是女子旁。我用“姑娘”説一句話:我們班有很多小姑娘。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有位學生隨口説:

“老師也是一位姑娘。

”既分散了難點,學得也更紮實了。本課的多媒體課件非常精美,畫面生動,很能吸引學生的目光。通過觀看畫面更有助於學生的理解。

2、 激發興趣,分散難點。當教學到蚜蟲和七星瓢蟲的時候,我讓學生以自我介紹的形式出現,如:嗨,大家好!我是蚜蟲,身體很小,專門吸食植物的汁液,你們願意和我交朋友嗎?以這樣的形式出現,不僅生動形象,通俗易懂,還讓學生了解了益蟲與害蟲的區別。

《頤和園》反思總結 篇14

《大自然的啟示》讀課文,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是四年級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在教學《大自然的啟示》一課時,我在學生熟讀課文後,讓學生思考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學生概括起來顯得還是吃力。看的出,光利用抓各部分主要內容的方法來概括整篇文章的主要內容還是有些困難。怎麼辦呢?因為,我們此時學習的是《人類的老師》這篇文章,所以,我靈機一動,我想既然學生概括全篇困難,那就先練習概括一個自然段吧。於是,我請他們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內容。學生説起來還是羅嗦,我引導説:瞧,雖然兩個同學概括的不是特別簡練,但你們注意到了嗎,在他們的言語中,出現了兩種很重要的事物。學生很快就答出是鯨和輪船。我把他們寫在黑板上,對學生説:看,你能結合課文,用簡單的話説説他們之間的關係嗎?學生在短暫的思考過後,順利的答出:科學家根據鯨的體型特點設計出了流線型的輪船,大大提高了輪船的航行速度。我又引導他們採用同樣的方法概括出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內容,然後把兩段聯繫起來説就概括出了全篇的主要內容。

由這個教學片段,我想到了抓文章中的關鍵詞來概括主要內容也是一種不錯的辦法。但這個關鍵詞,最初應由教師提出。日久天長,學生就會掌握其中的技巧。

放手讓學生通過自由讀、同桌互讀、指名讀等方式達到了讀準生字字音,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的目的。接下來我讓學生默讀課文,思考兩篇短文的大意,並啟發學生《“打掃”森林》可採用把各部分意思連起來的方法,《人類的老師》可直接引用原文(即最後一自然段)的方法來歸納。

《頤和園》反思總結 篇15

課堂教學內容的組織方面。我將本課分為焦點關注、歷史劇場、戰火硝煙和戰後反思四大板塊,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薩拉熱窩事件與前一節課的內容聯繫緊密,需要聯繫“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來展開對一戰爆發原因的探討和總結。所以在處理本節課的導入部分時,我設置了一個“焦點關注”板塊,由提問:“‘誰點燃了火藥桶?’中的火藥桶指哪及其為什麼被稱為火藥桶?”來引導學生回憶同盟國與協約國的組成及巴爾幹半島的形勢。“隨着雙方矛盾的深化,最終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自然導出新課內容。這樣做一來可以鞏固上堂課的內容,二來又能清晰新穎的導入新課,可以暫且保留。另外,在對教學內容的把握上應注意主次分明、詳略得當。如交待戰爭爆發的原因時,講清即可不必過於詳細;對意大利見風使舵的做法也應由教師簡單交待即可。而對本課的重點和難點——認識突發事件對人類的威脅和戰爭的災難性,則應花費較多時間讓學生參與討論。

諸如此類的歷史事件在講授時,教師還應注意引導學生按照原因——經過——結果這樣一個脈絡進行整體把握。

《頤和園》反思總結 篇16

《霧凇》一文形象、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瑰麗而奇特的景象,並説明了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字裏行間,作者對松花江畔的霧凇這一鬼斧神工般的自然奇觀,以飽蘸讚美之情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幅“千樹萬樹梨花開”的美景。如詩如幻的語言,如銀似雪的圖景,把學生帶進了一個童話般的仙境。課文充滿了美育的、人文的因素,縱觀全文內容,共三個自然段和兩幅插圖,有“霧凇奇景→成因探索→讚美奇觀”三部分構成。在講授本課的時候我主要抓住了兩點。一是感受作者筆下霧凇的壯美,二是瞭解霧凇形成的神奇。

首先讓學生抓住詞語表達出印象中霧凇的奇麗,讓他們通過朗讀自己去感悟美,再創設意境帶領學生反覆朗讀。通過反覆朗讀,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品味,從中受到啟迪,情感上受到薰陶,從而達到理解課文內容的效果。

其次是瞭解吉林霧凇奇觀奇特的形成,第二段既是重點也是難點。我設法引導學生去閲讀文本。很快,學生找到了這一句總寫霧凇形成的句子:霧凇,俗稱樹掛,是在嚴寒季節裏,空氣中過於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而成的。圍繞這句話,我讓學生找出霧凇形成的兩大條件——過於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通過對“霧凇形成需要的條件”和“吉林霧凇形成的得天獨厚條件”對比,對吉林“過於飽和的水汽”的奇大和零下30攝氏度的奇冷充分了解,讓學生知道吉林松花江畔特有的條件。在此基礎上,再讀文中描寫霧氣的語句,找到“瀰漫、籠罩、淹沒”等詞,這些詞進入了學生的視線後細細品味,吉林松花江畔逐漸濃厚如仙境般的夜霧在學生的腦海中盪漾開來。霧凇形成過程的奇特是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教學中,我抓住“慢慢地、輕輕地、一層又一層地”這幾個詞來理解“鍍”,結合學生的讀讓學生感悟霧凇形成過程的緩慢。接着,是以三幅“銀線、銀條、銀鬆雪柳”的圖片引出最後一句話,在反覆吟誦中體會霧凇形成的緩慢、美麗和神奇,從而激發學生對自然的驚歎、讚美之情。

縱觀整堂課的教學,雖然基本實現教學目標,但依然存在不足:課開始,當我讓學生表達哪些詞讓你感受到霧凇地美,美在何處?學生説出了文中的詞語,對詞語的感悟卻非常膚淺。是不是課前我讓學生熟讀課文,才導致他們現在回答問題的依據始終在文本,而不能跳出文本,從圖中獲得直觀體驗呢?看來,課外詞彙量的積累與運用仍然是很重要的一項環節。

我們都知道,充分的預設是課堂成功的保證。我們不但要對每一個大環節進行預設,更要對每一個細小的環節進行預設,這裏面當然包括對學生的預設。一個問題拋出去了,學生會怎樣回答;學生的回答與你預想的不一致時,你又該怎樣引導……看似四十分鐘的一節課,教師要在頭腦中反覆盤算的時間卻是四十分鐘的幾十倍。第一次讀第二段,想吉林霧凇產生有哪些特有的條件?第二次讀第二段,體會吉林霧凇形成的神奇壯美。我覺得有拖沓、重複之嫌,顯得零碎,如果能將兩次目標整合,教學軌跡會更清晰一些。”課後回想起來,是我在課前對教案的欲設,對學生的預設不夠充分、全面,因而在這一環節上來來回回浪費了時間。

在課件製作中,我搜集了霧凇形成的錄象,如果再能看到發電站發電時的錄像或圖片,讓學生們感受到霧凇的形成和美麗壯觀的景象以及發電時水花四濺霧氣蒸騰籠罩的場面,我想學生會更加深刻感受到霧凇形成過程的神奇與壯美。我們經常説這樣一句話: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或許也正是因為這些遺憾,才能成就更多的完美。

《頤和園》反思總結 篇17

《我們的遠古祖先》開課的第一部分內容是關於“人類的起源”問題。在導入此課時我先對自己的“歷史”向學生作了介紹,其中包括姓名、出生地、家庭環境、個人成長曆史,包括興趣與愛好等,我的這一做法深深感染了學生,他們對我頓時親近起來,還不是的向我提問,我藉此也讓學生解釋説其實歷史並不是遙不可及的而是真實的、可感的;歷史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歷史就在我們自己的身邊。

有關炎帝與黃帝的傳説,重點在通過傳説的炎帝、黃帝對人類的貢獻,明確當時人們的生產、生活狀況,提取史實。

學生的習慣還要繼續培養,上課前書本的準備、擺放;上課時,如何回答問題,先舉手,再説話;説練習題,先讀題,再説答案。關鍵在老師的堅持,老師,堅持,學生的習慣就會養成!

《頤和園》反思總結 篇18

評價讀可以是師生間的評價,也可以是生生間的評價。學生愛挑別人的毛病。教師對這種現象加以引導,對別人的朗讀要先提出優點、值得學習的地方再指出要改進的地方。如讓學生評評老師讀得怎樣,哪個詞讀得好,為生生評作鋪墊。通過評價,有利於掌握朗讀的技巧與方法。這時,再加上賽讀、挑戰讀,學生就更來勁了,學生的好勝心理被充分的調動起來了,紛紛要向班裏最好的同學挑戰,也感受到了朗讀有趣。

讓學生人人都讀,人人都有體會,人人有收穫。改變了課堂教學以往情形以教為主。以學為輔。變學生被動學為主動學,以動帶靜,以優促差。全班同學學習語文的主動性,積極性更高了。文章中重點、難點在學生無拘無束的説的過程得以消化。更重要的是朗讀能力在師生間,生生間交流過程中得到提高。

這樣就可以極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通過這樣的練習,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還可以增強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力。

《頤和園》反思總結 篇19

通過初讀,學生感受到了作者對珍珠鳥的愛.但要理解課文的最後一句"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僅僅體會到"愛"是不夠的.這"美好的境界"是什麼呢 僅有"愛"就能創造出這美好的境界嗎 顯然,這時應抓住學生的初步感受,引導學生向縱深開掘:"珍珠鳥是一種怕人的小鳥,但它卻不怕作者,為什麼 你是從哪兒感受到的 "進而讓學生研讀課文,體會作者對珍珠鳥"不一般"的愛:

小鳥在"屋裏飛來飛去","落在櫃頂上","書架上","撞燈繩",可作者卻"不管它",任由它自由自在地飛.這裏體現了作者的包容,是愛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即對鳥兒的充分理解和寬容.

鳥兒膽子越來越大,它"蹦到'我'的杯子上喝茶","啄'我'的筆尖",而"我"卻只是"撫一撫它細膩的絨毛".這時,鳥兒接近"我","我"接近鳥兒,這濃濃的愛意,是一種勾通,是零距離的接觸,是一種互為欣賞.

直到有一天,鳥兒落在"我"的肩上睡着了,作者流出一時的感受"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這種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的人鳥合一的感人情景,使人感悟到更深層次的愛——"信賴".這種"美好的境界"不是每個人隨時隨處都能感受到的,那是需要付出的.有了作者對鳥兒的"不一般"的愛,才有了"信賴",才有了享受那份美好境界的幸運.

《頤和園》反思總結 篇20

20xx年的9月我來到了福永中學,面對着新環境,我心理產生了好奇與期待,沒來福永中學之前都是以學生的身份去做事,到了福永中學後要以老師的身份去做事,要教導學生,更重要的是要為人師表,角色的轉變,令我對這份工作產生了期待。

在新學期開始之前,我認真備好每一節課,努力向有經驗的老師學習教學經驗,虛心去聽課和進行交流,這對我來説是一個進步的過程,我每次上完課後就留出時間出來進行反思,反思我這節課存在的問題,如何進行有效的改正。

課改向我們體育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學中要樹立新的理念,真正做到以學生髮展為本“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一切為了學生”。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體育鍛煉中並獲得樂趣,是我們每個體育教師的職責和追求目標,也是課改的今天要解決的問題。通過教學實踐,我感悟到只要教師努力去關愛學生,這個目標是一定能夠實現的。

傳統的體育教學是以教師、教材、課堂為中心,學生跟着教師轉,教師跟着教材轉,教師教無興趣,學生學無樂趣。新課程以"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師心中要裝着每位學生的喜怒哀樂和身心健康,把學生看成學生的主體,學習的主人,要以學生髮展為中心,將學生的全面的發展放在首要地位。如,首先,根據學生的體能和體育基本技能的差異,確定教學目標、安排教學內容,讓全體學生都有平等參與體育活動的機會。其次,關注學生的需求,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讓學生在自主的學習過程中學會學習,享受學習的樂趣,養成健全的人格。

在這個學期以來,我擔任七年級的體育教師,制定了七年級本學期的教學計劃,第一是學期廣播操,第二是學習短跑知識和技能,第三是學習籃球和仰卧起坐,第四是開展豐富的課餘活動。

一、學習廣播操以來,我都注重以動作練習為主,以講解為輔的教學方法,每次課都嚴格要求學生做好每一個動作,把手、腳的動作做到規範,在教學過程中明確紀律要求,做到尊重學生和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的原則來進行教學。

二、短跑是一項激烈,強度很大的運動,七年級的學生正處於長身體的關鍵期,要合理的安排課的練習密度,要考慮到學生的身心發展的特點,不同的學生存在着不同的差異,要合理進行安排跑的內容和方法進行教學。

三、學習籃球和仰卧起坐是國中體育考試的一個選項,佔有一定的分值,所以也要引起學生的重視。我在教學中一邊指導男同學打籃球,一邊指導女同學練習仰卧起坐,合理分配時間安排,做到照顧全體學生的練習時間,讓每位學生都能感受到教師的關心。

下面是我上課之前的準備:

一、課的構思:

培養學生自主學練能力是當前體育教學過程中實施《新課標》的需要,也是體現主體性教學的一種現代教學思想。每節課以學生為主,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建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課以“運動技能”“社會適應”“運動參與”“心理健康”為主要目標,着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建立印象,直觀的體驗和感受,並先提出問題,讓學生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培養學生的發現性思維及多樣性思維和自我的創新能力。在動作技能形成過程中,採用了嘗試,啟發,點撥的方法。使學生對新動作有個總體的瞭解,同時根據不同水平,讓學生自主選擇輔助練習,完善技能的不同練習方法,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嚐到成功的樂趣。同時,還能拓展學生思維空間,超越過去那種“授之以魚”的被動教學模式,更好地貫徹“授之以漁”的思想,使學生在學習中做到會學、會用、會舉一反三。通過熱身遊戲和素質練習遊戲,培養了學生的良好的人際關係及合作精神,激發了學生愛國,愛軍的高尚思想。

二、教學過程:

準備:在課的開始部分,選用了創新“集體性”遊戲,但是改變了傳統的你講我做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動腦思考,發揮想象,創新練習的方法,並在合理運用情景導入的基礎上,更易激發學生的參與精神。培養高尚的思想品德。

基本內容:在技巧學習的過程中,應用多中教學手段,採用直觀的圖片示範、教師的標準動作示範、甚至多媒體的觀看;採用了啟發式教學,讓學生在安全的基礎上敢於嘗試,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師即使點撥,誘導,使學生由過去的被動學習,變成主動思考,自主活動,自主創造,自我管理的活動方式,同時心理也獲得了愉快的體驗。在遊戲教學中,教師只提出目的和要求,小組討論練習的方案,通過比賽,提供了自我表現的機會,啟發學生對體育學習的興趣,並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生的反應性和靈敏性。其次,通過一些奔跑和跳躍練習和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3、結束:讓學生對小組和個人進行自我評定。這樣整堂課在學生的自我評價、相互評價中結束。

組織教學的方式

在七年級體育教學中,教師要根據體育課是通過身體的各種練習,使體力活動與思維活動緊密結合,掌握體育知識、技能和技巧以及室外上課的特點,行之有效地組織教學。抓好體育課堂常規的組織教學。體育課堂常規是規範體育課必要條件,教師必須嚴格認真,堅持不懈地抓好體育課常規教育。尤其是要抓好集合整隊、服裝、精神狀態、組織紀律、場地器材的佈置與收拾等常規訓練與教育。在教學中,教師要嚴格要求、反覆訓練使學生變成自覺行動,以保證體育課的順利進行。抓好體育各階段組織教學。體育教育過程是由開始、準備、基本、結束四個部分組成的。由於四部分教學內容和學生情緒各不相同。因此,教學中要靈活地組織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切忌出現先緊後鬆,龍頭蛇尾的不良現象。上課前,教師要組織學生布置好場地器材等,為上課作好準備;上課開始時的組織教學特別重要,因為體育課前,學生大部分在操場上進行各種活動,他所注意觀察的對象目標較多,思維比較活躍,注意力比較分散。因此在組織課堂教學前,採用趣味遊戲。如做反口令訓練遊戲,將全班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使他們興奮的情緒穩定下來:基本部分是體育中的重點部分,教師應力求做精講多練,語言生動,並不斷改變練習方法。如在聯繫中引入競爭性遊戲、不同形式的分組練習等,提高學生興趣。結束部分,學生情緒極易鬆懈,此時教師的組織教學更不能忽視,後採用一些調解情緒和恢復體力的放鬆性練習,保持學生興趣,如舞蹈放鬆,同時做好利用結束部分對課堂進行小結。

中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國中學生正處生長髮育的第二高峯期,即青春發育期。第一、由於體內新陳代謝旺盛、精力充沛,充滿朝氣,活潑好動,喜愛體育運動及競賽以表現自己。第二,由於身體發育不均衡,加之中樞神經系統調節能力差,所以動作笨拙、彆扭、不靈活,而且容易頭暈和疲勞,幹事情往往虎頭蛇尾、有始無終。第三,由於性機能開始成熟,性意識覺醒,開始注意異性,產生好奇心,並且愛表現自己來吸引異性。第四,成人感產生並逐漸對身體形態產生意識,開始評價別人和進行自我評價,所以應以正面教育引導為主,不可打擊其自尊挫傷其人格。通過這個學期的教學,使我由一個不成熟的教師逐漸過渡到慢慢成熟的發展,雖然還存在許多的不足,但在以後的學習中逐漸進步,逐漸早日加入優秀教師的行列。

《頤和園》反思總結 篇21

國小生因知識儲備有限,情感經驗不足,往往難以入境,難與課文主旨產生共鳴。我採取各種有效的辦法,使學生在語言上得到感染,情感上得到共鳴。我在教學中進行了有效的拓展,如讓學生進行説話、寫話訓練,“如果生命( ),那麼友情( )!”在學習兩句名言的基礎上,我寫了一句,給學生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加上學生情感的積澱,學生的語言就像開了閘的洪水,一發不可收拾!進行這樣的小練筆,寫一寫自己對生命和友情的理解。採用死去的德諾給艾迪留下一封信的形式,讓學生進行填空,從而進行對文本的總結和對學生學習本節課知識的檢驗。也為下一個作文訓練:給文中的人物寫一封信做了鋪墊!在課的最後,我出示了自己寫的一首小詩,和學生配樂合讀,以喚起孩子們“對弱者的關愛,對友情的珍惜”這樣的情感。不僅內化了精神,外化了語言,從而體現了語文教學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

總之,我在《生命的藥方》一課教學中,採用體驗性閲讀教學,運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進行體驗,喚醒了他們的創造潛能,促進了他們思維品質的發展,提高了他們理解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

當然,在這節課的教學中,也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還有待於改進和提高。

《頤和園》反思總結 篇22

對文中個別字的註釋,本來是易掌握的,只要課上老師講解,學生做筆記或參考文中的註解,再課下自習,完全可以自行解決。可是,學生根本不自覺學習,不注重文中的註解,沒有很好地去理會,對知識的掌握就不牢固,離開了課本就無法給解釋。今後應讓學生自主學習,要求多看看文中所做的註解,首先弄懂個別字的註解,接下來是句子的翻譯。教師可以在習題上讓學生多練。

第一課時非常重要的環節就是梳理課文大意,文言文教學學生最感枯燥的往往是疏通文意環節,對於基礎相對較弱的學生更甚。若老師指定學生翻譯,要麼啞口無言,要麼不動腦筋拿着參考書照念;若以老師串講為主,學生便無所事事,亦不願主動記筆記。對於這一問題,在教學中,可以以小組為單位,結合課下注釋翻譯,然後各小組在質疑相關的字詞句,教師加以點撥,設置此環節的目的就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最好要求把重點翻譯的句子抄寫,加深印象。如: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②清榮峻茂,良多趣味。等…… 反思四、回答問題。本文從不同的季節對“三峽”雄奇險拔、清幽秀麗景象做了描寫。

理會文章先寫山,後寫水,寫水分,着重讓學生體會“夏水暴漲,湍急”“春冬水落潭清,風景秀麗”“秋寒猿嘯,氣氛淒涼蕭殺”的奇異景象;不同季節應多讀成誦,只有多讀才能理解深刻,光靠老師傳授,沒有多少個學生能記憶猶新,到複習時還是要依靠老師 。我覺得傳授他們知識的同時更應該教會他們怎樣去學習,只有對文言文有了學習上的眉目,才能產生興趣,學習上也輕鬆,不至於很快忘卻,複習時候甚是陌生,難度自然加大。教好學復好習和考好試密切相關,只要師生配合,把握好每一個環節,教和學都能達到效果。

《頤和園》反思總結 篇23

上完這節課,讓我想起了一句詩:滿目山河空念遠,不如憐取眼前人。對課文的設計會有很多種思路,不能好高騖遠的提出很多教學目標,只要把握其中一點進行深刻挖掘就好,踏實的備課,備教材,備學生。同時,指導教師在批評我的同時,也對我個人的教學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短暫的沮喪之後,我很快調整自己,結合自己的教案和郭老師提出的意見,認真回顧了這趟不成功的試教課。

1.個人感覺這個班上課一直以來學生就是比較沉悶,是長期的學習習慣導致,所以活躍性不高也是正常的,但學生還是比較給面子,所以老師提出來的問題能夠很認真的思考回答,也基本能回答出關鍵地方,通過學生的表現説明整節課大的思路沒有錯。

2.課堂應變性還不夠,學生讀完詩歌后沒給以及時點評,所以本想以讀來帶動學生的目標沒落實。

3.對於主題的探究還停留在文本層面,沒能深入進行,引導不夠到位,主題探究單一性。

4.對於學生如何用自己的經驗來理解詩歌從而產生共鳴這一環節,沒有做好引導,學生打不開思路。

5.環節銜接不夠緊密,導致浪費了一點課堂時間,有效性不夠,也沒有完全體現新課改精神。

我決定按照新課改的要求,完整的設計一篇教案,保留前一個教案的優點,擴充一些新的內容,讓自己的課堂有一點深度。

標籤: 頤和園 反思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0xmow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