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倡議書 >

垃圾分類的倡議書國中生(精選5篇)

垃圾分類的倡議書國中生(精選5篇)

垃圾分類的倡議書國中生 篇1

親愛的朋友們:

垃圾分類的倡議書國中生(精選5篇)

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關係到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城市形象,是城市生態環境建設最基礎的工作。在垃圾成分中,金屬、紙類、塑料、玻璃被視為可直接回收利用的資源,佔垃圾總量的42.9%,垃圾中的其他物質也能轉化為資源,各種固體廢棄物混合在一起是垃圾,分選開就是資源。垃圾如果及時進行分類,回收再利用是解決垃圾問題的途徑。我們倡議用同學們的小手拉起家長們的大手,共同參與到垃圾分類中,為共同締造美麗廈門美麗海滄而努力。

一、資源利用變廢為寶。

1、把廢棄物中有回收價值的紙類、塑料類、玻璃類、金屬類、織物類以及電器類分離出來單獨存放,交由廢品回收機構綜合利用。

2、在家中將生活垃圾分為可回收物、餐廚垃圾盒其他垃圾三類,並分別放置。可回收物直接變賣給廢品回收企業,或放入小區設置的可回收物垃圾桶。

3、在家中廚房放置户用餐廚垃圾桶,將家庭產生的餐廚垃圾投入其中,然後將其放入小區設置的餐廚垃圾桶。

4、有害垃圾應投放小區集中收集點進行統一收集,除此之外家庭產生的垃圾應歸為其他垃圾,並採用單獨的垃圾桶存放,然後將其放入小區設置的其他垃圾桶。

二、垃圾減量,減少污染。

1、儘量不要使用一次性簽字筆、圓珠筆;紙張雙面書寫、雙面打印;使用再生產品;儘量運用互聯網、局域網進行電子化教學,無紙化辦公;儘量使用可持續使用的杯子,不使用一次性紙杯。

2、在外就餐要適量點餐,合理搭配;剩菜要打包帶走,減少浪費;使用可重複使用的餐具,儘量不使用一次性餐品和紙巾等;食用自助餐時要按需自取,避免食物浪費。

3、購買並使用有中國環境標誌、循環利用標誌和中國節能認證標誌的商品;購買無需包裝、簡易包裝或大包裝的商品,儘量不過度包裝或小包裝的商品;購買可重複使用的耐用品,儘量不買一次性用品;儘量選購淨菜;購物時自帶環保購物袋,不用塑料袋。

4、旅遊者自帶可重複使用的杯子、洗漱用品;旅遊過程中應將各類垃圾分類收集和投放,不要隨手丟棄。

5、把不用的衣服等物品進行變賣、捐贈等,延長其使用壽命;儘量使用可重複使用的耐用品(如充電式電池等),避免使用一次性用品。垃圾分類人人有責,垃圾分類需要人人動手,垃圾分類會使人人受益,居民朋友,讓我們共同努力,養成垃圾分類的文明習慣!

倡議人:

20_年_月_日

垃圾分類的倡議書國中生 篇2

尊敬的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與我們息息相關,我們每一個人都不離開它。我們的課本上有這麼一句話“我們的地球是一個美麗、可愛的藍色星球!”,可如今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而生活垃圾是當今世界十大環境問題之一。這些垃圾埋不勝埋,燒不勝燒,造成了一系列嚴重危害。雖然垃圾可以通過衞生填埋、焚燒、堆肥等無害化處理以達到降低污染的效果。但垃圾無害化處理的費用是高昂的,處理一噸垃圾的費用約為一百至幾百元不等。而且更多地方的垃圾則常常被簡易堆放或填埋,導致臭氣蔓延,並且污染土壤和地下水體。

要解決垃圾處理和污染問題,可以通過減少垃圾的排放,改善生產、生活方式。此外,我們還可以通過垃圾分類的方法,解決垃圾處理和污染問題。為了保護我們的家園環境,我校倡議:

一、全校師生要樹立“環境保護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的理念,強化節能減排意識,養成良好的衞生行為習慣。

二、班級、校園內設置多個貼上各類垃圾標籤的垃圾桶或垃圾箱,實行垃圾分類投放。

三、老師自備垃圾桶,學生自備垃圾袋,各自把自己一天來產生的各種垃圾先裝好,下午放學後再把各自的垃圾拿到班上或校園裏分類投放好,養成不隨手扔垃圾和垃圾分類投放的習慣。

四、少使用或不用一次性用品、塑料袋;少製造垃圾,特別是不易分解和有毒有害的垃圾,能循環再用的用品必須做到循環再用。

五、每週進行一次可回收垃圾義賣活動。學校少先隊大隊部成立一個“志願站”,由五、六年級各班派出一名志願者組成,專門負責此項工作。把義賣得來的錢用於公益活動、用於獎勵垃圾分類做得好的班級以及個人。

六、讓垃圾分類走進社區,走進家庭,開展“小手拉大手”的活動。

倡議人:

20_年_月_日

垃圾分類的倡議書國中生 篇3

各位同仁:

垃圾分類,勢在必行;垃圾減量,人人有責。為貫徹落實主席書記對垃圾分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實現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光山縣縣委、縣政府對在全縣範圍內實施生活垃圾分類和減量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各單位全體幹部職工要帶頭響應,率先垂範,積極參與並推動垃圾分類和減量工作。為此,光山縣城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向各單位全體幹部職工提出如下倡議:

學習掌握生活垃圾分類政策知識,當好宣傳員。學習掌握黨和國家領導人有關垃圾分類的重要指示、我縣垃圾分類的方案舉措、垃圾分類的標準要求和操作細則、垃圾減量的經驗辦法和消費方式,並積極向親友和市民宣傳、講解生活垃圾分類減量的政策和知識。

養成保持低碳環保生活習慣,當好引領員。嚴格按照我縣生活垃圾分類的標準要求,耐心嚴謹地將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運、分類處理。堅持從源頭減量,踐行低碳節約、循環利用的工作生活方式,不使用一次性用品,不浪費能源資源,加快電子政務建設,推行無紙化辦公,開會自帶茶杯,以實際行動和良好形象帶動親友和市民參與垃圾分類減量中去。

積極維護垃圾分類減量成果,當好督導員。垃圾減量,非一朝一夕之功;垃圾分類,非一人一事之成,容不得反覆和盲區,必須長期堅持,全民參與。全縣各部門幹部職工不但要自覺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還要熱情幫助勸導他人,對亂丟亂扔、混裝混運生活垃圾的現象敢於批評指正和曝光揭醜,以積極的姿態推進我市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工作行穩致遠。各位同仁,我們的一個小小善舉,換來的是美麗光山,福及的是子孫後代。生活垃圾分類和減量工作已全面鋪開,我們義不容辭,應當一馬當先,為清潔家園當表率,為美麗光山做貢獻!

倡議人:

20_年_月_日

垃圾分類的倡議書國中生 篇4

各位村民們:

自全縣開展農村環境衞生整治活動以來,我們的村莊變得整潔美麗了,這是我們共同參與,共同努力的結果,得之不易啊!我們要倍加珍惜,共同愛護這藍天白雲,共同守護我們的家園,共同為我們的子孫創造一個環境優美,社會和諧的生存空間!

可是,我們現在做的還不夠,我們的垃圾是運走了,卻又成為了一個新的污染源,長久下去,終有一天垃圾會運不出去的,我們要對垃圾進行分類處理。比如,我們的廚餘垃圾和其它垃圾混在一起,給垃圾焚燒帶來了很大難度;廢舊電池,電子垃圾富含重金屬,污染我們的土壤、水源,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如果我們以舉手之勞,進行垃圾分類和回收,就可以讓垃圾減量,減少污染,甚至變廢為寶,利己利人!

為此,我們倡議,垃圾分類,從我做起。

1、對可回收利用垃圾進行回收,變廢為寶;

2、對有毒有害物質進行分揀,交保潔員聯繫相關部門進行處理;

3、建築垃圾由農户自行集中到建築垃圾消納地;

4、單獨設置垃圾桶,專門投放煤灰等無污染的固體廢棄物,由保潔員統一運送到建築垃圾消納地;

5、剩餘飯菜喂禽畜,其餘廚餘垃圾由保潔員清運到漚肥池;

6、其他垃圾集中到一個桶,由保潔員集中清運到垃圾中轉站,進行二次分類;

日常生活中我們倡導: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少使用塑料袋、節約資源,杜絕浪費。

請大家積極響應我們的倡議,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垃圾分類,環保我先行。

倡議人:

20_年_月_日

垃圾分類的倡議書國中生 篇5

全區廣大婦女姐妹們:

生活垃圾既是涉及千家萬户的重要家事,更是事關湖州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大事。為深入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於推進生活垃圾精準分類工作的部署要求,加快推進我區生態文明建設,在此,區婦聯向全區廣大婦女和家庭發起“婦女當家·垃圾分家”活動倡議,倡導從我做起、從家庭做起、從現在做起,認真踐行“兩山”理念,爭當垃圾分類先行者,做我愛我家的文明實踐者!

自覺給垃圾分好家。要像處理好家事一樣認真對待生活垃圾分類,自覺養成良好習慣,時刻不忘將家庭垃圾分類放置,並按標識分類投放。可回收、不可回收、有害垃圾分清楚,做到主動分、習慣分、準確分,堅決杜絕隨手亂扔垃圾的行為。要把垃圾分家作為每個女性和家庭的自覺追求,千萬別讓垃圾回錯了“家”。

自覺減少垃圾產生。要做垃圾減量的表率,帶頭並帶動家庭成員勤儉節約、物盡其用。能循環再用的物品儘量循環利用,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用品,紙張雙面書寫和打印,吃飯光盤行動,購物自帶環保袋,購買不包裝或簡易包裝產品。少做垃圾製造者,不當垃圾受害者,千萬別讓垃圾包圍了“家”。

自覺加強垃圾治理監督。要使人人都有垃圾精準分類的規矩意識,要使家家都有垃圾減量的責任意識。積極學習並宣傳垃圾分類的相關知識,主動參與所在社區(村)、單位開展的垃圾精準分類學習實踐活動,堅決制止亂倒垃圾和奢侈浪費等不文明行為,為垃圾分類貢獻婦女的獨特智慧和家庭力量。

共建共享美麗吳興。要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小事做起、從習慣做起,爭做垃圾精準分類“巾幗示範户”,帶動身邊的婦女和家庭積極踐行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形成家家都建“美麗庭院”、“清潔家園”,户户爭當“綠色家庭”“最美家庭”的濃厚氛圍,共同守護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的美麗吳興。

姐妹們,垃圾分類與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都息息相關,讓我們積極投入“垃圾革命”,在“婦女當家·垃圾分家”活動中展示婦女的時代風采和婦聯的責任擔當,讓千萬個美麗小家激發美麗吳興的細胞活力,努力實現吳興區生活垃圾處理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目標!

吳興區婦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changyi/0zgok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