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實習 >實習報告 >

新聞實習報告--香港《盛世》雜誌大綱

新聞實習報告--香港《盛世》雜誌大綱

你正在瀏覽的實習報告是新聞實習報告--香港《盛世》雜誌 採訪者的生平,小到他在過去的公開場合所説的每一句話你都要有所瞭解。“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只有這樣才能讓你在採訪過程當中更加容易地與被採訪者發生共鳴,讓他們覺得你對他有充分的瞭解,對這個專訪非常地重視,自然而然,被採訪者也就會非常默契地與你一道完成整個採訪任務了。

新聞實習報告--香港《盛世》雜誌大綱

與一般的被採訪者不同,《盛世》雜誌所專注的都是一些總裁、名人,他們接受採訪的時間並不是可以由記者自己挑選的。這個時候我們首先要注意的就是不斷地聯繫他們的公關,不時地提醒他們為自己安排採訪時間,確保能趕在截稿時間前完成。因為公關們面對的不僅僅是我們一家媒體,他們不會一直把我們的採訪計劃放在心上,需要我們不斷地提醒他們。

至於採訪所涉及的問題我們也要事前做好充分的準備,以防出現冷場的現象。我曾經對美食家蔡瀾先生所做的小訪問就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因為是偶遇的關係,事前自己並沒有對蔡瀾先生以及他的一些情況進行了解,以至於在整個訪問過程中我只能提一些較為“客套”的問題,雖然心裏知道這樣一個機會是非常難得,但是卻因為事前準備太少而使整個訪問出現了幾次冷場的情況,頗為尷尬。

此外,我們還要做到“不懂馬上問”,千萬不能“不懂裝懂”,因為當你行文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對於某個訊息不太肯定而打電話向被採訪者詢問,這樣就會讓對方覺得你太不專業,給人以不好的印象。哪怕自己在採訪過程中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切記一定要在現場“打破沙鍋問到底”,不要擔心這樣會讓對方覺得自己的領悟能力太低,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充分保證你對於被採訪者所説的全部內容完全消化,不會在文章中出現“失實”的情況。

7、大陸人的“優勢”與香港土生土長的記者相比,我們這些大陸來的新聞記者顯然在處理內地新聞上有着“得天獨厚”的優勢,無論在語言還是背景資料的瞭解上,我們都會比他們更加容易上手。

記得我曾經參加的一個廣西“港澳招商周”晚宴上,與一席操着不鹹不淡的普通話的香港記者採訪梧州市委書記。在採訪中,我這個大陸人的普通話明顯在提問過程中引起了在場記者的“刮目相看”,而市委書記對於我的問題也顯得格外的感興趣和配合,讓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在眾多記者中當“主角”的滋味。

採訪過後,一位同是實習的文匯報記者還向我詢問了整個招商活動的背景訊息,包括什麼是招商,為什麼要招商,市委書記接受採訪中所提到的個別名詞概念,讓我這個“蹩腳”記者也有了一個充當“顧問”的機會。

8、穿裝打扮合時宜我們這次的工作雖然屬於“實習”性質,但是對於用人單位來説卻決不會因為你是實習生而放鬆對你的要求,特別在香港這個“時間等於金錢”的地方,公司根本沒有時間給你重新學習,一到公司他們就馬上把你當成了他們的員工,與其他正式員工一樣對待。所以這就要求我們也要以同樣的標準去要求自己,不要一味地覺得自己只是實習生,所作所為還與在校一樣,包括我們的穿衣打扮也要與在學校有所區別。記得學院的外教nicole在安排學生到上海採訪世乒賽的時候,一直嚴格要求出行的同學要穿着成熟,此行的實習讓我深切明白了這個道理。

開始實習的前一天,在院長的指引和幫助下,我們精心準備了各自第一天上班的“戰衣”,雖然對於一身ol的打扮我們還不是非常地適應,但這樣的裝扮卻讓我們在用人單位裏留下了較好的印象。一開始我們還很不能理解,總是認為當記者的要四周圍跑,穿成這個樣子怎麼能工作。到了《盛世》,經過副社長的解釋我才明白原來記者也要分場合穿衣服。特別對於我們這樣一本高檔次的財經類雜誌而言,更多出席的是一些高檔場所,見的是一些商界名人,對於穿衣打扮的要求就更加嚴格了。在公司,我們永遠都能發現一些記者的位子旁邊掛着一套筆挺的西裝,目的就是用來應付突如其來的採訪任務。

而作為我們這些還在學校生活的實習生來説,穿着成熟、職業一些,能給人一個幹練、穩重的印象,而不會讓人因為你的實習身份而覺得你沒能力、難挑大樑。記得有一次在街上,我們如此成熟的打扮還讓一個路人誤以為我們是公務人員而不斷地遊説我們加入公務員協會呢!

9、多主動,多成績與大陸不同,香港人會非常願意與你一同分擔自己的工作,只要你有這樣的意願,他們就會很樂意為你提供這樣一個工作的機會,讓你學到更多的東西。

我們在《盛世》的一個月實習主要以編輯分派的任務為主,所以在沒有分配到任務的時候我們通常只會呆在公司裏面。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就一定要主動地向同事要求,是否能帶我們一同出席相關採訪活動,通常我們的要求都能得到同事的歡迎,而相反,如果我們保持緘默,那就意味着我們要呆坐在公司,白白浪費一天的實習時間。

關於香港媒體

香港新聞崇尚自由,只要你有錢和人手就可以自己動手創辦一份報紙,不需要經過太多複雜而嚴格的審批程序。如此的商業社會,讓媒體也染上了不少商業化的特色,當也因為如此,使它具有了不少大陸媒體所缺乏的靈活性和科學性。

1、報社部分工種“外判”在香港,包括媒體在內,不少相關的工種是以“外判”的形式交由外面的公司承包。以《盛世》雜誌為例,它的攝影工作就外判給了亞洲圖片新聞社,由他們負責整個雜誌需要的圖片攝影工作。通過這樣的形式,雜誌社只需要定期把一定的錢交給圖片社,作為其工作的酬勞,而對於攝影師的相關福利和人事費用均不需負責,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雜誌社的負擔,節省了一大筆因為僱傭新員工而帶來的附帶開支。

2、媒體記者間地位平等在香港,無論你是《東方日報》、《蘋果日報》這些大報的記者,又或者是各類型小報的記者,只要你是帶着採訪任務而來就都會被平等對視,特別是國家級的媒體在這裏並不會像國內那樣,受到被採訪者的區別對待。在與一個國際廣播電台駐香港站的記者交談中,她非常不滿地向我表示,在香港她並沒有受到區別對待,要像其他普通媒體一樣為新聞來源奔波,這在北京是沒有試過的。

但這樣的情況其實也僅限於香港的非大陸企業,如果你出席的是一些大陸來港的招商活動,這種情況就會迥然不同。多次參加內地來港招商活動讓我明顯地感覺到,大陸的政府或企業對於國內大媒體駐香港的記者以及鳳凰衞視這樣在國內有着較大影響的媒體非常地尊敬,每次在記者會召開之前,大會的主辦方都會非常緊張地向公關詢問鳳凰衞視、中新社、新華社這樣的媒體是否到了。當這些記者離場的時候,主辦方甚至非常熱情地送這些記者離開,與香港其他媒體記者相比,對待明顯不同。

3、工資水平不高一個月的實習,我曾向不同媒體的記者朋友詢問過他們的薪酬情況,雖然沒有得到準確的工資水平數據,但大體的回答都是相似的:在香港,無論是電台、電視台還是報紙,記者的收入水平的基本相同,沒有太大的區別,而且數額並不太高,僅僅“夠用”。一位同事曾對我説:“在香港,如果你想賺大錢就不要當記者,記者這份工作只能讓你普普通通地生活。”

4、人員流動頻繁與大陸不同,香港報社記者的流動性非常地大,經常會出現工作調動的現象。我們在《盛世》雜誌工作的一個月實習裏面,就經歷了兩次同事工作變動以及一次更換公司管理層的“大地震”。

記者們更換工作的機會大部分是通過同行或朋友介紹的。一名在《盛世》工作了一年的同事就是在同行更換工作,所在的星島日報有了空缺,才轉到星島日報工作的。這樣的情況據説在香港的媒體中非常普遍,在這點上,與身邊的朋友和同行建立長期聯繫是非常有用的。

5、上層競爭下層friend在實習感言中也已經提到,雖然香港媒體之間的競爭非常大,但是作為下面工作的記者們卻是非常友好的相處。在新聞現場,他們會互相“對稿”,為對方提供彼此漏掉的信息。回到公司,他們也會互相打電話提供新聞線索,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彼此得到更多的新聞來源。

6、血腥圖片爭眼球香港的報紙普遍採用大圖片的形式進行編排,每天拿到報紙你都會非常容易地被封面上大幅而令人震驚的圖片所吸引。

8月間,香港曾經發生了一起男友因挽回女友不遂而當街殺

你正在瀏覽的實習報告是新聞實習報告--香港《盛世》雜誌 死女友後跳樓自殺的新聞。第二天,香港所有的報紙清一色都用了案發現場的圖片作為頭條。但對於受害者的受傷圖片,報紙並沒有經過什麼特殊的處理,就這樣血淋淋地把整個案發現場的情況呈現在讀者的眼前。《星島日報》登出的頭條照片更是沒有對受害女友的臉部進行任何的處理,雖然東方、蘋果這兩份大報有對受害者的臉部進行“打格子”,但是讀者還是很清楚地可以辨別出受害人及死者的樣貌。我曾就這樣的行為是否有違新聞倫理道德詢問過不少老道的記者,但他們都認為這是報紙吸引讀者眼球的有效方式,可以理解。

7、報紙內容同質化香港人平常看的較多的報紙大多是蘋果、東方、星島、明報、成報、文匯和大公這幾份報紙,但作為同派系的幾份報紙其同質化程度經常有着驚人的相似之處,譬如説蘋果、東方兩份報紙,每天的新聞大到頭版頭條,小到“豆腐塊”,大部分內容都差不多,市民通常看其中一份報紙就可以瞭解到兩份報紙的新聞。親公的文匯報和大公報在新聞的選材上和蘋果這些報紙雖然也有區別,但是作為“姐妹報”之間的區別就不太明顯。

8、報紙表面銷售與實際發行間的吊佹走在香港的街道上,不難發現街邊賣報的攤檔上《蘋果日報》是銷售得最快的,下午四五點的時候,各大攤檔上的《蘋果日報》專欄都已經是空空如也,相反其他報紙的專欄就還有所剩餘,讓人覺得蘋果的銷售是要比其他報紙成功的。

但事實上,《東方日報》才是香港報紙的銷量冠軍,蘋果日報緊追其後。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很大的程度上是發行商自己限制了自身的銷售數額,在讀者觀念中造成一種“搶手”的感覺,從而刺激報紙的銷售數額。

9、記者稿件數量不與稿費掛鈎香港記者所發表的文章並不像國內的報刊雜誌這樣,有稿費這另一個收入來源。記者所寫的文章都屬於記者工作以內的工作,不會因為記者所寫的稿件質量或數量不同而導致工資水平的不同,完全沒有稿費一説。

10、新聞發佈會準時不晚點在香港,時間就是金錢,記者每天都有好幾個的記者會要跑,不可能在任何一個場合呆過久的時間。也因為這樣,所有要求記者採訪的記者招待會基本上都會準時出席,不會延遲太久,這與國內習慣把活動推遲或晚點不同。有記者告訴我,如果主辦方特意把活動延遲而耽誤記者的時間,記者們是可以集體“示威”,帶隊離場表示抗議的。

11、罕見的“紅包”香港的媒體並不存在“紅包”這樣的尷尬,自從70年代以後,香港設立的廉政公署,開始對在職人員的薪酬收入有了法律監控以後,香港記者界就很少存在收受被採訪者利益的現象了。很多時候,被採訪者只會以贈送紀念品這樣的隱性形式向記者“表示感謝”,但極少會出現“紅包”這種赤裸裸的利益交換現象。

當然,在實習的過程中我還是“有幸”經歷了一次“紅包”現象。在參加一個廣西玉林在港招商的記者懇談會上,主辦方在結束的時候給我們每一位記者遞上了一個小小的“紅包”,説是我們的“車馬費”。第一次經歷這樣的情況,的確讓我懵了眼,當我明白了意思以後立即向同行的記者投去了求助的目光。在這一情況下,同行記者的回絕方式讓我佩服不已。他把我們兩個的紅包一併拿着,藉着跟主辦方握手道別之際,不動聲色地把“紅包”交回到了主辦方的手中,不但迴避了這樣一個利益衝突問題,同時也讓在場的主辦方不至於如此“丟臉”。

結語

在香港的這一個月生活中,我被香港人彬彬有禮的待人方式深深感動,為香港人極具創意的廣告頭腦和宣傳手段大為驚歎,對香港人“上班時全情投入,下班後徹底放鬆”的心態深表佩服,替眾多傷殘人士能夠在這樣一片各國文化匯聚的地方尋找到他們的價值所在而不遭任何歧視而高興,對香港人英語水平的普及和普通話的欠缺甚微不解……一切都將成為我這段實習經歷中永遠回味的樂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ixi/baogao/qk6rl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