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實習 >實習報告 >

旅遊專業學生實習報告

旅遊專業學生實習報告

一、 實習目的: 通過理論與實際的結合,瞭解導遊是怎樣把整個旅遊團帶下來的,瞭解旅遊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及操作運行的事宜,深刻的知道遊客的心理、要求。通過實習,讓學生找出自身狀況與真做導遊的實際需要的差距,並在以後的學習期間及時補充相關知識與技能,為以後求職與正式工作做好充分的知識、能力準備,從而縮短從校園走向社會的心理轉型期。

旅遊專業學生實習報告

二、 實習時間:5月11日——5月23日

三、 實習單位:長春大學旅遊學院旅遊管理系

四、 實習內容:經過大一的學習、實習,明白作為旅遊人的一些基本情況,腳板子、嘴皮子、腦瓜子一樣都少不了,要求及高。但是過程中的樂趣也只有旅遊人能體會明白。對這次去北京北戴河的實習一直都很是期待。

五月的風吹走了冬天的殘衣,同時吹來了期待已久的勝地之旅。

11號我們正式開始了實習周,第一週是在校學習,主要是對我們所到旅遊景點的相關介紹、相關講座以及觀看景點影像資料。讓我們對所到之處有個感性的認識,到那的時候能更好的理解導遊所講、景點的人文歷史價值。同時還有一節課是“學生動員大會”,將我們動員起來,好好抓住這次難得的實習,對我們的實習有個目標性的學習。

17號早晨我們揹着自己的行囊,浩浩蕩蕩地踏上我們的實習之旅了。這次實習隊伍龐大,近三百的學生,還有老師,其中有旅遊系副主任高陽高老師。

中午的時候我們坐火車離開了長春,前往第一個目的地——北戴河。這是第一次跟團旅遊、第一次以團隊的形式乘火車。經歷此,知道以後帶團乘火車的情形。團隊是一羣特殊的乘客,有自己的入站口,可以提前進站,但做導遊的最好讓自己的團隊有紀律,排隊進站,否則對自己遊客的情況就不那麼容易瞭解了。在火車上安頓好後,發現整節整節的車廂全是我們的人,可以跑來跑去認識新人、玩耍。相信以後回想肯定是一份美麗的回憶,臉上會泛起笑容。

晚上我們到達秦皇島站,出站後就看到地接社舉着條幅在歡迎我們的到來。想起了旅行社經營與管理中對大型旅遊團的接待。之後就乘旅遊大巴去北戴河住了。在車上,親眼目睹、經歷了導遊和遊客第一次見面的情況。以前寫的、背的歡迎詞在這種情況下生動的演出了。

今天第一目的地是明長城的東起點——老龍頭,位於山海關城南4公里的渤海之濱。老龍頭呈半島狀伸入海中,牆體沿海岸線自然彎曲延伸,由石塊壘砌而成,分為入海石城、海神廟、靖滷台、南海口、澄海樓、寧海城和濱海長城等七部分。其中入海石城相傳為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所築,高約三丈,有一半位於海平面以下,後來坍塌,現存浸於海水中的花崗巖基石依然可見;澄海樓則是老龍頭的最高點,是觀海勝地,清朝皇帝康熙、乾隆回奉天祭祖時,曾多次登臨此樓,眺海賦詩,其“澄海樓”的額匾為清朝乾隆帝親筆所書,在東西牆壁之上嵌有清朝皇帝和文人墨客詩作的石碑,樓體為全木質結構,樓內陳列有在老龍頭地區出土的文物,以及建國後部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題詞等。

1840年以後,英法等列強的軍艦多次遊弋於此,並於19XX年強佔山海關,炮轟老龍頭、焚燬澄海樓,繼而劃界盤踞於此,對老龍頭進行了嚴重破壞,建國後,從1985年開始,國家對老龍頭進行了修復,歷時8年,使老龍頭向世人重新展示原有面貌時,肩負起了新時代的歷史使命——愛國主義教育。

澄海樓高踞老龍頭之上,為明代所建,清康熙、乾隆年前重修。樓上有明朝大學士孫承宗所書“雄襟萬里”和清乾隆皇帝所書“澄海樓”匾額。樓壁鑲嵌有數塊歷史名人手書的卧碑。自澄海樓南下3層城台有一獨聳的石碑,鐫刻着“天開海嶽”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本已被列強摧毀,張學良見此,及其憎恨,將其重新豎起,告訴外國列強,我們是不會倒的,現是愛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萬里長城猶如一條巨龍,此處猶如龍頭伸於渤海之中掀浪戲水,人們稱之為“龍頭”。那麼為什麼要加個“老”字呢?這是因為它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了,確實很老。還有一種説法,人們認為在稱呼前加個老字,會覺得很親切,所以親切的稱之為老龍頭。當你站在入海石城上、面朝大海大喊一聲“老龍頭”,你和老龍頭的感情肯定會更進一層的。

遊覽完古城,我們很多人來到了海邊。放眼望向海邊,全是我們同學,有赤腳踏浪、感受海水的,也有坐在沙灘上拍照的,還有拾貝殼、抓螃蟹蝦的。對我而言,感受最深的是海的廣闊、博大、温和,海的無情、洶湧野蠻。當站在巖石上看海時,他會迎接你,像個調皮的孩子,有時送來温和的浪,輕輕的碰碰你的腳;有時像發瘋了似的,巨浪翻過來,將你全身打濕,再聽一聲尖叫,接着逃也似的跑到沙灘上。但你又不甘心,想征服他。想以前的文人墨客總會寫海,有很深的情感。

集合後就去山海關附近的一家餐館了。集合的時候我們團隊有一位遲到了,後來導遊就懲罰他,讓他唱了首歌。這是我們做導遊的一個懲罰那些沒有時間觀念的遊客的一種手段,以前只聽説過,現在自己身邊發生,以後自己的遊客遲到有策略了。午餐後有一小時的時間自由活動。由於天下第一關——山海關不在行程中,我們就拿自己的ic卡進去了。現在知道做導遊怎樣可以免費進入旅遊景點了。山海關是明長城的東北起點,境內長城26公里,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以東10多公里處。 是一座文化古城,明代城牆建築基本完好,主要街道和小巷,大部保留原樣,特別是保存眾多的仍有一批四合院民居使得古城更加典雅古樸。使古城最為增色的是關城東門,天下第一關城樓,聳立長城之上,雄視四野。登上城樓二樓,可俯視山海關城全貌及關外的原野。北望,遙見角山長城的雄姿;南邊的大海也朦朧可見。天下第一關城樓南北,還有靖邊樓、牧營樓和臨閭樓等建築。漫步在萬里長城之上,會使你感受到我們祖先的偉大和炎黃子孫的非凡智慧。

下午去奧林匹克公園了。它位於北戴河奧林匹克大道東側,以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綠色奧運為設計理念,通過浮雕、雕像、噴泉、冠軍手足印等多種形式展現奧運發展史,成為世人健身、娛樂、觀賞的精神樂園。公園建有集速度輪滑、輪滑球、花樣輪滑、平地花式等多項為一體的國際標準化輪猾場地。園內還鋪以適合不同年齡人羣活動的各種球類、棋類等體育、休閒配套服務設施。 XX年4月,經國家體育總局,並徵得第二十九屆奧運會組奧林匹克公園遠景委會同意,秦皇島市為奧運會建設海濱大道並冠以"奧林匹克大道"名稱,奧林匹克大道位於北戴河旅遊度假區的中心地帶,南起中海灘的月季園,北至濱海大道的鴿子窩海灘,長3公里、寬90米的步行主體大街,是全國唯一的以奧林匹克命名的街道。北戴河區委、區政府決定在奧林匹克大道東側建設奧林匹克公園。其建築特色是以休閒健身、旅遊觀光為特色,主要景觀由主題雕像、音樂噴泉、58件單體雕像、奧林匹克浮雕牆(全長312.61米,均高2.7米,採用珍珠黑花崗巖石材雕刻成的,奧林匹克浮雕牆,該牆無論展示規模、形式以及內容為世界僅有),以及30位歷屆奧運會獲得冠軍的中國運動員掌印、足印及簽名等組成,生動地展示了奧林匹克發展史,弘揚了奧林匹克精神。

今天的旅遊行程結束了。但對我們而言,卻並沒有結束。晚餐後我們成羣結隊的來到了海邊,夕陽下的海更增添了一份神祕,浪比上午的大的多,海風涼涼的,吹着我對海的着迷,吹着我想征服海的不安分的心。之後我們成了正真的遊客,逛着一個個購物點,想買些北戴河的特產帶回去給朋友、親人。原來如此,遊客的心理就這樣。雖然我們是學旅遊的,知道別在景點購物,那是一種衝動,不理智的購物。但我們有理由説服自己,如果都不在這買東西,那我們靠遊客的人怎麼生存下去啊。就買了一堆東西勝利的回到旅店,有些累,要好好休息,明早早起去首都——北京。

早上吃完早點就上車,準備出發了。這算是一段旅程的結束。知道離開住宿地的手續,交鑰匙,走時檢查房裏有沒有落下自己的東西。在車上,導遊致了歡送詞,特意給我們唱了一首歌,和我們以前演習的沒差多少。只是在北戴河火車站時,我們排隊等了很長時間。以後時間多了,別讓遊客在那傻傻的等,作為導遊,應安排一些活動,如拍照合影等,否則自己一直辛苦的服務就會在最後大打折扣。

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北京

11:30左右我們到達了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首都北京。接待我們的是東華國旅。我們班的導遊是一位中級導遊。一接到我們,就直接奔旅遊大巴了。一上車也沒有怎麼多説歡迎詞,給我們簡單介紹了一下北京:全市面積16,410.54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368.32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1,254.2平方公里。山地面積10,417.5平方公里,佔全市面積的62%;平原面積6,390.3平方公里,佔全市面積的38%。全市平均海拔43.5米。北京平原的海拔高度在20-60米,山地一般海拔1,000-1,500米。東靈山為北京市最高峯,海拔2,303米。市常住人口1,695萬人,全市人口密度1,033人/平方公里。其中户籍人口1229.9萬人,外來人口465.1萬人,佔常住人口的比重為27.4%。市區人口1,012.3萬,人口密度7,398人/平方公里。京有着3000餘年的悠久歷史和850多年的建都史,是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四大古都之一。總共有5個火車站:北京站、北京南站、北京西站、北京北站、北京東站,其中北京西站是亞洲規模最大的現代化鐵路客運站之一,被譽為“亞洲第一大站”。

午餐後我們出發去天壇了。天壇建於公元15世紀上半葉,坐落在皇家園林當中,四周古鬆環抱,是保存完好的壇廟建築羣,無論在整體佈局還是單一建築上,都反映出天地之間的關係,而這一關係在中國古代宇宙觀中佔據着核心位置。同時,這些建築還體現出帝王將相在這一關係中所起的獨特作用。

天壇的主要建築均位於內壇,從南到北排列在一條直線上。全部宮殿、壇基都朝南成圓形,以象徵天。整個佈局和建築結構,都具有獨特的風格。祈年殿是皇帝祈禱五穀豐登的場所,是一座三重檐的圓形大殿,高38米,直徑32.72米,藍色琉璃瓦頂,全磚木結構,沒有大梁 長檁,全靠28根木柱和36根枋桷支撐,在建築的造型上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天壇被兩重壇牆分隔成內壇和外壇,形似“回”字。兩重壇牆的南側轉角皆為直角,北側轉角皆為圓弧形,象徵着“天圓地方”。外壇牆周長6553米,原本只在西牆上開闢祈谷壇門和圜丘壇門,1949年後又陸續新建了東門和北門,並把內壇南面的昭亨門改為南門。

天壇的內壇牆周長4152米,闢有六門:祈谷壇有東、北、西三座天門,圜丘壇的南面有泰元、昭亨和廣利門。主要建築都集中在內壇,南有圜丘壇和皇穹宇,北有祈年殿和皇幹殿,兩部分之間有隔牆相隔,並用一座長360米、寬28米、高2.5米的“丹陛橋”(磚砌甬道)連接圜丘壇和祈谷壇,構成了內壇的南北軸線。

圜丘壇 是皇帝舉行祭天大禮的地方,始建於嘉靖九年(1530年)。壇平面呈圓形,共分三層,皆設漢白玉欄板。壇面原來使用藍琉璃磚,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建後,改用堅硬耐久的艾葉青石鋪設。每層的欄杆頭上都刻有云龍紋,在每一欄杆下又向外伸出一石螭頭,用於壇面排水。圜丘壇有外方內圓兩重矮牆,象徵着天圓地方。圜丘壇的附屬建築有皇穹宇及其配廡、神庫、宰牲亭、三庫(祭器庫、樂器庫、棕薦庫)等。站在圜丘壇最上層中央的圓石上面雖小聲説話,卻顯得十分洪亮。因此每當皇帝在這裏祭天,其洪亮聲音,就如同上天神諭一般,加上祭禮時那莊嚴的氣氛,更具神祕效果。這是因為壇面光滑,聲波得以快速地向四面八方傳播,碰到周圍的石欄,反射回來,與原聲匯合,則音量加倍。

皇穹宇位於圜丘壇以北,是供奉圜丘壇祭祀神位的場所,存放祭祀神牌的處所。始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稱皇穹宇。為重檐圓攢尖頂建築。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建,改為鎏金寶頂單檐藍瓦圓攢尖頂。有東西配廡各5間。其正殿及東西廡共圍於一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ixi/baogao/7lqnv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