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學生評語 >作文評語 >

2022時事評議素材(通用5篇)

2022時事評議素材(通用5篇)

2022時事評議素材 篇1

尊重“北大屠夫”再執屠刀的選擇

2022時事評議素材(通用5篇)

江德斌

陸步軒這個北大畢業後在長安街頭賣肉謀生的才子,經首次報道之後,幾乎家喻户曉,掀起了一場關於人才話題的大討論。20xx年陸步軒進了當地一檔案局工作,肉攤交給家人打理。今年9月19日,他宣稱辭去公職,繼續賣肉。不過這次他把肉攤弄大了,和合夥人北大校友陳生一起趕互聯網大潮,在網上賣豬肉。他説,當公務員是情懷,但收入低難以維持生計,想成為豬肉專家。(據9月20日《華商報》

“北大屠夫”重拾殺豬刀賣肉,一如既往地成為熱點話題。他在相隔20xx年後,辭去公職再次賣肉,沒有那麼驚心動魄的情節,顯得更為從容平淡,不再留戀體制內的穩定和福利,而是懷抱重新創業的心態,開啟人生的新路。在知天命的年齡階段,大多數人更期盼安穩平淡的生活,相比之下,陸步軒的選擇更需要勇氣,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成功或者失敗,都是未知的概率。不管結局怎樣,我們都應尊重其選擇權,為他的勇氣點歌贊吧。

陸步軒是個頗具社會爭議性的人物,他的言行多次引發社會輿論的關注,主要跟他的學歷背景及職業有關係。普通人很難想象到,一位北大的才子,居然會在街頭賣肉,這種反差太大,給人留下的印象極為深刻,引起的爭議也非常大。不過,這些年來,名牌大學畢業生做環衞工、賣羊肉串、開擦皮鞋店、做月嫂、賣肉夾饃等新聞層出不窮,公眾早已見怪不怪,並逐漸用平常心態來看待,尊重他們的就業選擇權。

隨着社會的進步,民眾已經接受多元化思維,不再堅持舊有的就業觀,只要是憑藉個人能力和興趣做事,無論哪種職業,都能做出成績來,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所在。而且,高等教育已進入普及階段,大學生越來越多,就業壓力越來越大,“獨木橋”不好走,倒不如另闢蹊徑,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多元化就業也就應運而生。

事實上,在國外發達國家,高學歷者也不全是精英職業,同樣幹着各種各樣的工作,諸如服務員、工地、快餐店等,都能見到他們的身影。可見,大學生做什麼工作並不重要,賣豬肉也是個人正常選擇,只要是付出努力賺合法的錢,靠自己的勞動養活自己,都將贏得社會的尊重。至於“北大屠夫”陸步軒的迴歸,跟其他勞動者的離職再就業,也沒有本質性差別,更何況,這次他是幹上了電商,亦符合“互聯網+”的創業潮流。

恰如陸步軒的校友及合夥人陳生所言:“我們沒自殺、沒跳樓、沒出國,我們是正面的。北大學生可以做,可以做科學家,也可以賣豬肉。”而且,同樣是做豬肉生意的陳生,如今已實現了連鎖經營、創立品牌、公司上市等成績,為消費者供應放心豬肉,社會價值一點都不小。陸步軒如果能夠將實踐經驗與學術結合,成為豬肉方面的專家,實現其夢想,不也是一種成功嗎?

2022時事評議素材 篇2

校園貸當與高校保持安全距離

鄧海建

繼重慶、廣西和深圳陸續出台針對校園貸監管政策後,上週,廣州互聯網金融協會下發了關於校園貸的“八項不得”。其中包括網貸平台不得向未成年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學生提供借貸撮合服務;不得委託學生、校園工作人員、校園商户等在學校開展推銷或代理活動;不得開展違規違法的催收行為等。(9月13日經濟參考報)

校園貸野蠻生長的歷史,不過再次印證了“不作不死”之定律。20xx年上半年,與爆發式增長的校園貸生意相匹配的,是“跳樓自殺”、“裸條借貸”等各色負面傳聞。借錢的、催債的„„一幕幕驚天大戲,在校園與借貸公司之間上演。最後的最後,輿論聲壓之下——8月24日,銀監會就有關情況召開新聞發佈會並明確提出,目前對校園網貸採取“停、移、整、教、引”五字方針。

大勢已定之後,屬地管理的緊箍咒一聲聲念起。9月7日,廣州互聯網金融協會發布《關於規範校園網絡借貸業務的通知》,明確八項具體規定;次日,上海金融信息行業協會牽頭髮起成立“上海校園貸綠色聯盟”,提出“五要五不”規則„„算上重慶、廣西、深圳等地的規定,校園貸任性妄為的歷史,基本算是快要畫上句號了。

借貸消費自然不是洪水猛獸,大學生作為成年公民,亦有合法的消費自由。不過,下面兩組數據還是值得警惕:一是據統計,20xx年,全國在校大學生有3000萬左右,這個羣體有超過80%的人資金短缺,估算消費信貸市場超過4000億元。二是根據融金寶理財此前發佈的《20xx年大學生消費分期調查報告》,30家平台大學生分期購物平台中,七成費率不明確或者標示不清,逾期不還後,不同平台逾期費相差10倍。黑色公司、誘導消費、格式陷阱„„當無序的校園貸市場呼風喚雨的時候,閲歷尚欠、自制力弱的大學生們,估計難免會成為砧板上的魚肉。

有人説,禁得了慾望,禁不了需求。這話當然很有道理,校園貸領域的問題,比如很多是違法事件,顯然也不該讓金融模式背黑鍋。一刀切地禁絕校園貸,既不利於學生成長,亦悖逆市場規律。不過,此起彼伏的失範行為,起碼傳遞了一個共識:校園貸當與高校保持安全距離。

這個安全距離,當有兩層含義:第一,校園貸可以“賣蘋果”,但不能扮演“美女蛇”。一切以挑逗或蠱惑為手段的校園貸,恐怕起碼是悖逆商業倫理的。第二,校園貸亂象中,即便是合規公司,不少也是違規操作,審核形同虛設、監管牛欄看貓,更別談不少公司涉嫌高利貸式經營。如果不能及時“清理門户”,校園貸求生的呼聲,恐怕就談不上理直氣壯。

發學生的財,固然也是生意,但怎麼去發財,顯然不該僭越法理與情理之“雙軌”。

2022時事評議素材 篇3

學生迷戀“蘋果”是消費主義的嬌嗔

斯涵涵

9月17日,記者走訪發現,在成都手機銷售火爆的太升南路上,由於新“蘋果”在初期發售量少,價格同樣在水漲船高,最貴的一款iPhone7 plus甚至炒到24000元,足足是原價的兩倍還要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購買蘋果手機的人羣裏,學生佔了3至4成,成購機主力軍。(9月18日《華西都市報》)

學生處於學習階段,沒有經濟收入,卻成為購買蘋果手機的主力軍,其中的反差令人警醒。

長期以來,蘋果手機系列在我國消費者尤其是年輕人之間存在一種消費誤區,成為一種時尚的象徵,財富的炫耀。一些人千方百計以買到為榮,為iPhone瘋狂的現象我們早不陌生,有富家子、土豪為此一擲萬金的,也有屌絲為此賣腎的,更有黃牛藉此爆炒的,“愛瘋”的意思早已家喻户曉,“我把腎都賣了,你卻不賣我”,網絡段子此起彼伏,凸顯畸形的消費主義以及人們對此現象的揶揄。

最貴的一款iPhone7 plus炒到24000元,事實上是一種營銷策略。每年iPhone出新機,前期都炒得很兇,畸高的價格是對新機的一種強勢宣傳,成功達到廣而告之效應,也在初期‘嚇’住消費者,讓他們對比購買其他款式。其實對新舊機型都是一次大幅度的促銷,而在一個月後,市場價格便能迴歸穩定水平,消費者應該看清迷局,理性購機。

學生成購機主力,緣於家長的攀比心理以及補償心理:“別個娃娃都在用,還是要給孩子買一個嘛”;家長為了滿足孩子及自己的虛榮心,不惜花掉一兩個月的工資來購買蘋果手機,一味遷就盲目溺愛往往物極必反,或將蘋果手機作為一種錯誤的獎勵,孩子的超前消費、過度消費成為理所當然,使得孩子文化分數和受教育程度很高,而量入為出的財商及關愛親人的“成績”較低。

學生狂購新“蘋果”是消費主義的嬌嗔。時時把引流消費潮流品牌納入目標參照範疇,是一種價值誤導,會對剛剛成年的青少年產生不良影響。事實上,大學生要對家庭、對社會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科學的參照,對自身有一個準確的定位,對未來設立一個長遠規劃和人生目標,要用知識和能力來裝扮、提升自己,切莫因瘋狂追逐一個“蘋果”而迷失於消費主義的森林。

2022時事評議素材 篇4

大學生就業,觀念須“鬆綁”

從教育主管部門到高校、家長和用人單位,應該給畢業生更多的選擇,讓他們可以更加從容、自主地設計自己的職業規劃和人生道路

進入十月,各高校的校園招聘陸續升温。當大家都在關心“大學生就業哪家強”的時候,卻出現了一種被媒體稱為“慢就業”的現象,即部分畢業生不急於求職和求學,而是讓自己暫時處於待定狀態。怎麼看待這一選擇,成為近來媒體討論的話題。

對“慢就業”持批評態度的聲音認為,這是在為那些不努力的年輕人開脱。比如有人“犀利”地指出,“慢就業要麼是懶,要麼是啃老”,認為這部分年輕人缺乏責任感和獨立意識。況且,在就業行情並不樂觀、就業焦慮瀰漫的情況下,一味提倡“慢就業”容易被人理解為站着説話不腰疼。據估算,20xx年全國高校應屆畢業生在700萬人以上,這個數字再加上留學歸國人員和往屆畢業生,求職人數將更為龐大。在激烈的就業競爭面前,遞簡歷的動作慢一步都有可能錯失良機,再提倡“慢就業”,豈不是把人往坑裏帶?

事實上,與其説“慢就業”是一種主動選擇,毋寧説是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帶來的客觀趨勢。面對日益激烈的求職競爭,部分大學生“錯峯就業”,讓自己有更多的時間用來積蓄力量,或者四處走走、多看看就業市場,這本身無可厚非,也應當是一種多元選擇的權利。有些主動“慢就業”的畢業生,在就業理念方面可能比想象中更成熟。比如,他們會更加看重專業是否對口、薪酬是否合理,如果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寧願再等等看,畢竟“入錯行”的代價可能會很大。還有一些畢業生選擇繼續考研、考公務員,或者準備各種資格考試,提升自己的就業含金量,等等。這些選擇,都很正當,也大都值得支持。和“揀到籃子裏都是菜”的就業心態相比,這其實是成熟、理性的表現。

就業的“快”與“慢”之所以備受關注,某種程度上折射了我們在就業觀念上的焦慮心態。對高校來説,這種焦慮感的重要來源,就是目前對大學生就業的統計方法,即採用畢業時間一次就業率和畢業當年年底就業率,使得大家都為就業快慢而煩惱。這一統計方法在提高就業積極性、督促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等方面有其積極性,但無形中也放大了焦慮心態。不時見諸媒體的高校就業率“注水”或“造假”現象,不得不説和就業率這個“硬槓槓”有莫大關係。

如果説“慢就業”已經成為就業現實的一部分,那麼從教育主管部門到高校、家長和用人單位,應該給畢業生更多的選擇。在保證大部分人順利就業的同時,也應該允許部分畢業生更加從容、自主地設計自己的職業規劃和人生道路,給高校和學生都“鬆綁”。比如,能否參照國際標準,採用畢業後一定年限再統計就業情況的辦法,讓不管是“慢就業”還是“快就業”,都是“好就業”?又如,一些用人單位能否刷新觀念,消除各種或隱或顯的就業歧視,讓畢業生們在更加公平的起跑線上競爭?等等。這些與其説是大學畢業季面臨的困惑,不如説是給全社會的一道考題。

2022時事評議素材 篇5

“私人定製”別簡單化為“選課噱頭”

段思平

“我要定製一個幽默,風趣,能將複雜的工科知識簡單化的男老師。”“親,給我定製一個熱情開朗能與我們有更多交流的年輕女老師„„”9月9號至10號是江西理工大學新生報道的日子,該校冶金與化學工程學院推出“私人定製”教師模式,新生只需在報到時先填寫一份“教師定製訂單”,便可私人定製老師。(9月11日央廣網、當代生活報)

“私人定製”的概念非常美好,但在實際落地時存在一定難度。一個最簡單的道理是,學院的老師數量是有限的,某一具體課程的可選教師也就是那麼幾位,再怎麼“私人定製”,只是小範圍的優化配置。並且,當學生提交要求後,仍是由學院教學祕書等工作人員來彙總統計,再進行教師與學生的配對,這些工作人員能不能完全理解學生的要求,實現學生理想中的“定製”,仍然要打一個問號。

其實“私人定製”從某種程度上説,類似於現在各大學普遍實行的選課系統,每名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在校內系統上定製專屬課程表、選擇授課教師。只不過,一般大學生選課前要通過學長學姐瞭解每個老師的情況,根據得到的信息來進行自主選擇;而“私人定製”是學院根據大學生反饋的信息,為每名學生配置教師。但最終總的結果很可能是一樣的:少數有口碑、受歡迎的老師,人人都想選,但能如願的只能是一部分人;相當一部分教師特點並不突出,對學生吸引力一般,但既然開課了,也都會分到一定數量的學生。

可見,如果“私人定製”只是在學生選課時發揮點作用,那就是一個“選課的噱頭”罷了,不值一提。筆者所希望的是,“私人定製”所傳遞的“以生為本”教育理念,能在高校的各個教學環節起到真正作用,體現高校的辦學特色。這就要求校方真正重視“私人定製”的機制配套與後期運用,別學生選完課後就棄之如敝履。

一方面,“私人定製”要堅持下去並且推廣開來,形成學生對教師要求的大數據。校方要把學生的要求作為教師招聘、考核的一個重要維度,通過“私人定製”指導老師教學,敦促老師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另一方面,要通過“私人定製”扭轉“重科研輕教學”的高校風氣。如果教師在科研上的壓力過大,就很難在教學中投入熱情,“私人定製”的初衷就很難實現。因此,校方要在管理中,讓教育資源、評價機制真正向一線教師傾斜,讓教師從根本上願意紮根課堂。

説到底,“私人定製”到底是噱頭還是創新,就看高校在實際工作中如何運用這一機制,能否真正為學生與教學服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pingyu/zuowen/nogg7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