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禮儀 >禮儀知識 >

壯族節日飲食禮儀研究

壯族節日飲食禮儀研究

“三月三”除了是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外,還是廣西人的“吃貨節”。在廣西,三月三的美食各有不同,你們那兒吃什麼?下面是本站為大家準備的壯族節日飲食禮儀研究,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壯族節日飲食禮儀研究

壯族節日飲食禮儀研究

五色糯米飯

每逢農曆三月三,壯族家家户户都喜歡做五色糯米飯吃,以作趕歌圩食用,或祭祖祭神之用,寄託着人們五穀豐登的祝願。五色糯米飯是由五種天然的植物色素——楓葉、黃姜、紫飯葉、紅藍草等植物的汁液做成黑、紅、黃、白、紫5種顏色的糯米飯,五彩繽紛,看到都直流口水。

艾葉餈粑

清明節前後,是艾草生長茂盛且最為鮮嫩的時節,由於農曆三月三與清明節靠近,艾葉餈粑也成了“三月三”必吃的美食,艾葉餈粑口感柔軟、爽滑,得到很多人喜愛和追捧。艾葉餈粑也有清涼香甜,味道鮮美,有消除膩意,增進食慾的作用,同時艾葉具有保健作用。

粽子

壯族稱粽子為“粽粑”,壯粽是用糯米、豬肉等煮製成的一種大粽粑,是壯族“三月三”特製的傳統食品,也是用來祭祀拜祖的食品。龍州金龍鎮人愛吃形狀似牛角的角粽。

發糕

發糕是廣西人拜祖祭祀必不可少的的特色食品,蓮花發糕有焦黃、泥黃、雪白三色、焦黃色發糕是最傳統地道的做法,一般是用紅糖做的,寓意“發達、高升”。

嘗完河池的美食,快來快來~~~

羅城菜包

菜包用牛皮菜做皮,用糯米、五花肉、香信、木耳、鹹魚、蝦仁、葱花、老蒜等做餡,菜葉包好餡後放在銻鍋和豬筒骨一起燜熟即成,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的最為正宗。據傳菜包是六十年代困難時期艱苦條件下的產物,當時是用野菜包制而成。

宜州豆腐瑤

一隻大品碗裝的“糊糊”,淡黃色的糊裏,碧綠的菜葉上凝結着一朵朵、一串串“戀枝不捨的桂花”。這碗“糊糊”,壯家人叫它“豆腐瑤”。由於漢、壯語言的語序有別,城裏人稱為“瑤豆腐”,即是“瑤家人的豆腐”。

南丹糖糕粑

取色質上好的糯米粉碎成麪粉,把切成細沫的紅糖拍和破的生薑放進內含新鮮豬油的開水中。然後待薑糖水冷卻到不燙手的温度,開始和麪。最後把揉好的生食放進四周和底部鋪滿芭蕉葉的蒸籠裏,用芭蕉葉嚴嚴實實地包裹好,這樣糖糕粑就算全部做成。

東蘭黑粽子

“隆林黑粽子”一直以味香、細嫩可口、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而馳名區內外

壯族過年小知識:壯年

壯年“壯年即壯族新年。時間比漢族早一個月。過去,每年農曆十一月三十日,家家户户殺豬宰羊,閤家祭祖,聯寨拜社,喜迎新年。過去還有以八月酉日為迎新歲節日。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記載:"藤州俗不知歲,唯用八月酉日(即十月前後)為臘,長幼相賀以為年。"壯族以八月收割稻穀為新年節慶,因有別於漢族春節而説成是"俗不知歲"。現在壯族過春節的節期雖然是受漢族春節的影響,但其活動的形式和內容則具有本民族的特色。宋代以前,壯族各地的節日是按農業生產的週期而定,自明代以後大部分地區逐漸採用農曆節期。壯族的迎新歲活動,與漢族大致相同,從正月七年級至十五日,到了十五日各家吃了專供祖神的"母粽"(特大粽子)後即告"散年",意為新年節期聚慶終止。亦有部分地區的新年節慶延至正月末,採白頭翁或艾草合糯米制餈粑(俗稱"艾粑")小祭為歲慶終期,有的延至二月八年級社祭方告結束。故通常又將整個正月作為慶新春節期,稱為“過正月”、“吃正月”。壯語Cieng("正月"之簡稱)為春節的代稱。春節從月七年級凌晨開始,一直延續到十五日的元宵節才告結束,其中又以七年級至初五最為熱鬧。從八年級起,親戚之間便開始交往拜年賀歲,攜帶禮品主要是粽子、年糕、豬肉等物,連日不斷。來客所帶來的禮品,主家只各份收取一半,留一半或換上自家的年貨讓其帶回。過了初五,親友間的走訪賀年便逐漸減少,各家開始籌劃當年的備耕工作。到了元宵節,各家又殺雞備肉,祭拜祖先,祈求保佑當年風調雨順,人壽年豐,六畜興旺。春節即告結束。壯家賀年並非只是套套近乎,而是出自真誠的祝福。在大年時節,不論親友鄉鄰,碰上面都道“新年好”、“恭喜發財”。八年級,女兒、女婿帶着孩子一起回到孃家拜年,外公、外婆看着外孫又是親又是抱,高興異常。

春節的傳統文娛活動除與三月三相同的歌墟外,舞獅、舞雞、舞春牛,也吸引了不少青年人。獅子隊的鑼鼓一敲,搭起高台,獅子旋迴而上,在十幾張八仙桌搭就的高台上行走自如,引來陣陣喝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liyi/liyi/wvrrq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