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禮儀 >禮儀知識 >

配飾禮儀

配飾禮儀

配飾指與服裝搭配對服裝起修飾作用的其他物品,飾物在着裝中起着畫龍點睛、協調整體的作用。所以很多人超愛配飾,那麼,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配飾禮儀,希望能夠幫到大家哦!

配飾禮儀
配飾禮儀

戒指的佩戴

1.一般講究戴在左手之上,而且最好僅戴一枚,一般至多可戴兩枚,只有新娘方可例外。

2.戴兩枚戒指時,可戴在一隻手上兩個相連的手指,也可以戴在兩隻手上對應的手指上。

3.拇指通常不戴戒指,一個指頭上一般不應戴多枚戒指。

4.戴薄紗手套時戴戒指,應戴於其內,只有新娘不受此限制。

5.國際上比較流行的戴法是:食指——表示想結婚,未婚;中指——已經在戀愛中;無名指——表示已經訂婚或結婚;小指——表示獨身。

項鍊的佩戴

1.一般所戴的項鍊不應多於一條,但可將一條長項鍊折成數圈佩戴。

2.男士所戴的項鍊一般不應外露。

3.短項鍊,約長40釐米,適合搭配低領上裝;中長項鍊,約長50釐米,可廣泛使用;長項鍊,約長60釐米,適合女士使用於社交場合;特長項鍊,約長70釐米以上,適合女士用於隆重的社交場合佩戴。

吊墜的佩戴

1.也叫掛件,多與項鍊同時配套使用。

2.選擇吊墜,一般要優先考慮它是否與項鍊般配,力求二者在整體上協調一致。

3.在正式場合不要選用過分怪異或令人誤解的圖形、文字的吊墜,一般也不要同時使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吊墜。

耳飾的佩戴

1.一般情況下,它僅為女性所用,並且講究成對使用,即每隻耳朵均佩戴一隻。

2.一般不宜在一隻耳朵上同時戴多隻耳環。

3.在國外,男子也有戴耳環的,但習慣做法是左耳上戴一隻,右耳不戴; 雙耳皆戴者,會被人視為同性戀者。

4.佩戴耳環,應兼顧臉形,總的來説,不要選擇與臉形相似形狀的耳環。

5.若無特殊要求,不要同時戴鍊形耳環、項鍊與胸針。三者皆集中於齊胸一線,容易顯得過分張揚,且繁雜凌亂。

手飾的佩戴

1.佩戴手鐲,所強調的是手腕與手臂的美麗,故二者不美者應慎戴。

2.男人一般不戴手鐲。

3.手鐲可以戴一隻,也可以同時戴上兩隻。戴一隻時,通常應戴於左手。戴兩隻時,可一隻手戴一隻。也可以都戴在左手上。一般不要在一隻手上戴多隻手鐲。

4.男女均可佩戴手鍊,一般情況下,一隻手上僅限戴一條手鍊,並應戴在左手上。

5.通常,最好不要在一隻手上戴多條手鍊,雙手同時戴手鍊,手鍊與手鐲同時佩戴。

6.在一些國家,所戴手鐲、手鍊的數量,位置,可用以表示婚否。

7.一般,手鍊與手鐲均不應與手錶同戴於一隻手上。

首飾已經成為大多數人在社交場合經常使用的“常備品”。在這種情況下,倘若對首飾禮儀一無所知,難免就會弄巧成拙,招人笑話,不能使首飾真正發揮其本來的作用。

在較為正規的場合使用首飾,務必要遵守其使用規則。這樣做的好處是,既能讓首飾發揮其應有的美化、裝飾功能,又能合乎常規,在選擇、搭配、使用之中不至於弄出洋相,被人恥笑。

手錶的佩戴

1.應該遠離磁場,雖然手錶一般都具有防磁功功能,但是有時還是會讓我們的愛表出現暫時性的停走造成時間的不準。

2.長時間佩戴可能會引起金屬錶帶的鏈接鬆動,要定期檢查錶帶是否動;

3.要遠離高温環境;

4.千萬不要帶着手錶去洗桑拿或者洗澡;

5.皮製的錶帶遇到汗水或者化學物品會造成錶帶的腐蝕,尤其是女性朋更為注意,如果發現裂痕要及時更換;

6.不要隨便打開手錶的後蓋,防止塵土進入機芯造成損傷。

本命年配飾禁忌

一:本命年戴紅繩

一般人都選擇在本命年佩戴紅繩,紅繩一直以來有保平安的寓意。尤其本命年最需要注意的是自己的健康問題,紅繩有壓制厄運的説法,所以在手上佩戴紅繩是一般本命年的人會有的做法。不過本命年紅繩需要時長輩給予的,自己買的則起不到該有的效果。

二:本命年戴紅繩串珠子

在本命年佩戴紅繩串的阻滯飾品也比較多,不過本命年帶紅繩串珠子數目就有點講究,不是串好一串珠子就可以。一般情況下珠子數目是主單,單為陽。但是若要再講究起來一些的話,男生宜單數,女生宜雙數。當然世事萬物都可以以命卦來決定,所以珠子的數目還可以按照你的生辰來算。但是一般情況下,主單數就可以。而男生不宜是雙數,除非命理所需。

三:飾品戴上後不可取

一般人帶飾品都會有取有帶,特別是習慣沐浴洗刷的時候習慣取下來,或者突然不習慣左手換右手來佩戴之類的。但是其實本命年説佩戴的飾品,從帶上的那一刻,就不宜取下。不管是紅繩,還是庇佑的飾物都是有靈性的,有從佩戴後有靈力,取下便會失效的説話,或者説跟誰人越久,護佑能力越強之類的。所以不到新的一年,所佩戴的飾品不能取下。

四:不同生肖的本命年飾品選擇不同

本命年的庇佑飾品很多,佩戴要針對自己生肖的本命年選擇,時候佩戴在哪裏,佩戴什麼都是不一樣的,最好結合自己的生辰八字來推算選擇,切記不可隨便戴。

標籤: 配飾 禮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liyi/liyi/n4k4d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