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禮儀 >禮儀知識 >

新聞記者的素養(通用3篇)

新聞記者的素養(通用3篇)

新聞記者的素養 篇1

新聞工作的性質決定了新聞工作者只有胸中有大局,新聞作品才富有生命力,才能始終與國家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並經得起歷史的檢驗;也只有這樣,才能得到黨委政府的肯定和人民羣眾的認可。因此,做一名合格的新聞工作者,必須具備良好的綜合素養。

新聞記者的素養(通用3篇)

一個沒有政治責任感的人,一個缺乏道德素質的人是難以肩負新聞傳播重任的。在瞬息萬變、錯綜複雜的形勢下,新聞工作者特別是處在一線的新聞工作人員,一定要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正確的政治思想,堅定的政治立場,敏鋭的政治觀察力、鑑別力。要本着對人民羣眾高度負責的精神,時時處處堅持真理,尊重科學,不誇大和歪曲事實,不編造情況,不弄虛作假。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輿論導向正確,才能不辜負黨委、政府和廣大人民羣眾的厚望;才能做到對社會負責,對讀者負責,對自己負責。新聞工作具有較強的獨立性,在沒有領導監督、檢查的情況下,完全憑着自己的覺悟和職業道德意識自覺地行動。在具體的工作中要嚴格約束和檢點自己的職業行為,認真處理好自己與新聞接受者、與被採訪對象、與新聞信息提供者、與新聞控制者之間的關係。做到不濫用權力,不借新聞工作之便謀取私利。尤其要注意克服個人主義、利己主義的傾向,防止以權謀私、以稿謀私現象,防止搞有償新聞等。

一個合格的新聞工作者必須具有廣泛的社會活動能力、敏鋭的事物觀察能力、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和純熟的文字表達能力。客觀世界紛繁複雜,千變萬化。新聞工作的任務就是要準確、迅速地反映出客觀世界的這些變化情況,向公眾提供最新的事實信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認知和把握社會。這就決定了新聞工作者思路要開闊,思維要敏捷,對周圍事物的變動情況反映要快,要能迅速、準確地把握事物,報道事物。同時要在熟練掌握新聞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廣採博取,多學多記,用包括文學、語言學、哲學、社會學、心理學、史學、經濟學、法學、自然科學以及宗教、藝術等各個門類的知識充實自己。只有這樣,才有助於發現新聞線索,深入採訪和順利寫作,更好地完成新聞報道任務。“快”是新聞的生命,隨着新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數碼相機、電腦網絡的廣泛應用,給新聞工作者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作為新聞工作者只有熟練掌握和運用網絡數字技術,才能夠隨時隨地能通過網絡向編輯部傳輸圖文。

一個合格的新聞工作者必須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和適應能力。新聞工作的天職就是及時、準確地把新近發生的各種新聞信息報道給讀者。這就決定了新聞工作者必須具有很強的溝通能力,必須善於同各種人打交道,這是一項基本功。新聞工作者還要善於同羣眾交往,善於做羣眾工作,善於反映羣眾的呼聲、願望和要求,善於從羣眾中尋找新聞線索,蒐集報道素材。同時,也要善於同領導機關及領導同志打交道,做到舉止適度,有禮有心。既要注意尊重被採訪的領導同志,虛心向他們請教,又要注意時時把握新聞採訪的主動權。只有這樣,才能及時把握社會的脈搏,準確傳遞信息,反映生活。新聞工作是一項極其緊張、繁重、艱苦的工作。哪裏有新聞就往哪裏跑,有時為了應對緊急情況和突發事件,新聞記者往往24小時都處在緊張待命的狀態,因此,新聞工作者還要有良好的身體和環境適應能力,才能完成各種艱苦的新聞採訪寫作任務。

新聞記者的素養 篇2

美國著名的新聞理論家梅爾文?門徹在《新聞報道與寫作》一書中説:記者的素質包括:“堅持不懈;公正;知識面廣;進取心;勇敢;富有同情心。”隨後,他又解釋道:“記者生活於一個混亂無序、紛繁複雜的世界裏。然而,他們努力地通過進取心、機智、精力和智慧接近事實的真相,把他們的認識用所有人都能理解的語言和形式表達出來。”“記者會犯錯誤。但重要的是從錯誤中學到東西,而不要泄氣。雖然錯誤會讓人尷尬和丟臉,但是它們是不可避免的。不要為犯錯誤而提心吊膽,那會限制你的發揮空間。”

美國田納西大學新聞學教授、傳播學院榮休院長凱利?萊特爾在《全能記者必備》一書中説:“對一個記者來説,最重要的素質——除了寫作的慾望和能力外,也許就是永不滿足的好奇心、靈活及隨和的個性、善於總結經驗的本領、在截稿期限壓力下工作的氣質和接受客觀事實的寬容心。記者還必須胸懷大志、生氣勃勃、意志堅定,而且首要的是能約束自我。”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總編輯理查德·卡塔尼總結了職業新聞記者應當具備的素質,包括:“獨立、高產、細緻、願作榜樣、通才、權威性、進取心、樂於助人、視野開闊、敏感、深思熟慮、自信、有個性、直覺感強、可教、無私、責任感強、活躍、有條不紊。最後,他的忠告是:‘如果你不能做到一睜眼就開始寫作,那就試試乾點別的吧!’”

《圖森公民報》總編輯保羅?麥卡利在美國報紙基金會出版的一本擇業指南中,對申請加入新聞事業的人提出了以下要求:“聰明智慧、興趣廣泛、進取心強、技能高超、一絲不苟、精益求精、適應截稿壓力、文筆優美。”

美國老一輩新聞教育名家利昂?納爾遜?弗林特在《報紙的良知》一書中,對新聞記者及報紙所應具備的美德歸納了十三條。其中包括:獨立精神和勇氣、公正、公平、正義、誠懇、誠實、責任、值得信賴、樂觀、進步、温和、均衡、審慎、無私、服務大眾、遵守專業內部規則等。

中國老報人王芸生在《報魂》一書中説道:“新聞記者這種職業,就現在的情形看來,似乎人人都可以幹,但要幹得盡職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個能克盡職守的新聞記者,他須有堅貞的人格,強勁的毅力,豐富的學識;對於人類,對於國家,對於自己的職業,要有熱情,要有烈愛;然後以明敏的頭腦,熱烈的心腸,冰霜的操守,發揮‘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的勇士精神,兢兢業業地為人類,為國家盡職服務。”

新華社老社長郭超人在《在寫作技巧的背後》一書中説:“什麼樣的人當不了記者,什麼樣的人能當記者,什麼樣的人才能當好記者?我的回答是:大多數人能想到、能做到,而你想不到、做不到,就當不了記者。大多數人能想到、能做到,而你也能想到、做到,可以當記者,但不一定是個好記者。惟有大多數人想不到、做不到,而你能想到、做到,那麼你就能當一個好記者。這幾句話可能不太科學,但它們概括了我從事記者工作二十多年的深切感受和經驗教訓。”

老報人範敬宜在《如果有來世,還是做記者》的文章中説:“我認為有五種人不可以做記者:不熱愛新聞工作的不可以,怕吃苦的不可以,畏風險的不可以,慕浮華的不可以,無悟性的不可以。只有熱愛新聞工作你才能心甘情願地去吃苦。”

《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樑衡説:“有四種人做不得新聞。一是有私心、好忌妒,遇事不肯説人之好;二是少理性,缺思路,選材析理抓不住要害;三是愛偷懶,不吃苦,不深入採訪,不認真剪裁,抓不到最本質最典型的材料;四是好賣弄,喜粉飾,為文總要喧賓奪主。”

上面這些中外的新聞界前輩的話,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論述了新聞記者應該具備的素質,對這些前輩們的話進行梳理,並結合我本人多年新聞工作的實踐,我以為,新聞記者應該具備的素質包括:不斷學習的習慣;追求真相的執着;客觀公正的態度;準確樸實的文風;甘於吃苦的精神;豐富廣博的學識;寬容善良的情懷;尚儉守德的品格。

新聞記者的素養 篇3

記者的素質絕不是天生的和不用經過培養的,一個成功的記者所必備的素質大都是後天獲得的,而並非遺傳。從我們以上所説到的記者素質看,除了悟性可能有遺傳因素外,其他的都是通過後天的培養與訓練才能做到的。

當然,這種培養與訓練有很多方法和渠道,在實際工作的實踐中訓練是最好的方法,應該怎樣進行具體的培養和訓練呢?在這裏我暫時提出三條。

第一條:就是堅持每天寫作,至少寫1000字,寫什麼內容在這裏並不重要,關鍵是不要停筆的寫。無論大家在哪家媒體工作,不管是電視台,還是報社,文字寫作能力都是對一個記者最最基本的要求。作為職業記者,最低的要求就是要能夠很容易地將你採集到的新聞和你對新聞的思考,用文字順暢地表達出來,傳達給受眾。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這個記者是做不好的。

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沒有量的積累不可能有質的飛躍。寫作是記者的基本功,也是看家本領,必須要不間斷地練習才行。其實,具體寫什麼並不重要,重要是必須強迫自己不停地寫,以此訓練自己的思維和文字表達能力。即使今天沒有采訪任務,也沒有什麼稿件需要交,那麼,也不要讓自己的筆停下來,你可以抄一段書,可以給朋友寫一段話,可以將自己的一些感受記下來,等等。

著名作家契訶夫死後,他的夫人發現他的一摞筆記本中記了很多一段一段的話,其中不僅有契訶夫平日裏看到、聽到的事物,還有他所感悟和思考的東西,其中有一些已經寫入到他的作品中,而更多的並沒有寫入作品。於是,他夫人將這些筆記整理出版,就是有名的《契訶夫手記》這本書。我從書裏隨便摘幾句:“兄弟倆不開收條就從銀箱裏拿走了錢。從父親那裏要錢很難為情,從銀箱裏拿走倒不要緊。”“N的父親是個有名氣的人物,他也是個很出色的人物,但是他無論做了什麼事,人家總是説:‘好是好,可是比他老子差多了。’有一次,他在一個藝術晚會上朗誦,和他一起參加表演的人都獲得了成功,可是對於他,人家還是這樣説:‘好是好,可是還是比不上他老子。’他回家後躺在牀上,瞪着他父親的像片,晃着拳頭。”這些東西準確地説,都是一些片斷,都是契訶夫在平日裏隨手記下的東西,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這些手記對契訶夫的寫作是有很大幫助的。在我國宋代有一位著名詩人梅堯臣,凡外出遊玩或訪親會友時,總是隨身帶着一個號稱“詩袋”的布袋,看到什麼新鮮的事或美麗的風景,有的得句,有的成詩,立即用筆在紙上記下,把它投入袋中。長此以往,梅堯臣的詩作獲得了很高的成就。

這些都是前人的經歷,對我們想要從事文字寫作的人來説,這些經歷是完全可以借鑑運用的。

如果你是在校就讀新聞的學生寫什麼呢?我在這裏提個建議,你們可以試着觀察一位同學的言行,從中找到特點,然後把它寫出來,再叫同學來讀,如果同學通過你寫的東西能猜出你寫得是誰,證明你這個特點抓得準,表述得清楚。如果同學猜不出來,那就説明你還要繼續努力。還有,如果和同學聚會、討論,你可以把聚會的經過、討論的內容記錄下來,這可能在今後的若干年後,成為你和你的同學之間一份很有價值的歷史資料。

第二條:堅持每天看新聞,至少細看十條。將每天的你認為重大的新聞事件記下來。而後,對一些持續發展的新聞事件跟蹤看下去,既看事件的進展,也看媒體對事件報道的方法和步驟,從中體會新聞寫作的一些規律。

記者工作離不開信息採集,在平日裏就應該讓自己始終不脱離新聞信息的海洋,現在有了互聯網,可以説新聞信息獲取已經變得很容易了。世界上每天發生的大事,幾乎都可以在網上找到圖文並茂報道。比如最近有關禽流感的新聞,有關薩達姆受審的新聞。大家通過查閲相關新聞報道和評論,就可以瞭解到禽流感在整個國際上是什麼樣的,各國都是怎樣處理這種事件的,從中我們可以學到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

俗話説:“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作為從事新聞傳播的職業記者,在看新聞的時候,最好不要只看熱鬧,而要動用自己的大腦,對一些新聞進行思考,從自己學過的知識中尋找解釋。比如,前一段時間的“超級女聲”,作為一個地方電視台,湖南衞視為什麼能把這樣一個節目搞成全國性的熱點?這當中有哪些可以從傳播學理論中找到註解?再如,我國混和男足連得兩個冠軍,這説明什麼?是男足的水平高了,還是朱氏訓練方法有效果了?還是其他什麼原因?如果有同學對經濟感興趣,還可以想,今年西安連着舉辦了多次國際性會議,這種現象從會展經濟角度分析説明什麼?這些會議的舉行除了提升西安的國際影響外,對西安經濟有什麼樣的作用?等等。

第三條:堅持對同源新聞進行對比,從中總結新聞採寫的規律性的東西。

經常作同源新聞的比較分析,對我們提高新聞採寫水平是十分有利的,這要從兩個層面來説。

一個是從記者個人修煉的層面來説,通過同源新聞對比,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記者對同一新聞題材的不同處理手法,包括角度的選擇、材料的取捨、行文的組織等方面的不同,繼而從中發現哪一點是自己採訪中所遺漏的,哪一點是自己所沒有想到的,哪一點是自己今後可以借用的。這是一個不斷的積累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做一個有心人,要善於對新聞事件、新聞報道做比較,並通過經常性的、有意識的比較去發現其中的不同,從中培養自己比較分析、吸取營養的能力。

如果我們在日常的生活和採訪中,時時留意事件之間、新聞作品之間的不同,甄別其優劣,當然這裏的優劣是個人的判斷,然後根據判斷結果取優汰劣,久而久之,養成習慣,對自己的發展就是一種幫助,對自己的修煉就是一種積累。

另一個是從新聞競爭需要的層面來説,現在新聞競爭十分激烈,這種競爭更多的表現為對新聞資源的爭奪,現在,不同媒體組成的信息網縱橫交錯,新聞熱線鋪天蓋地,籠罩了所有能發生新聞的時空,“獨家發現”新聞在競爭激烈的媒介環境中越來越難,信息資源共享的局面日益普遍,新聞的同源化現象開始蔓延。往往是一件新聞事件總會吸引眾多媒體的記者,新聞越是重大,吸引的記者越是眾多,新聞越是重大,越沒有獨家發現的獨家新聞。在現代傳播活動面前,新聞媒介之間的新聞競爭,更多是面對同源的新聞事件,寫出別人沒有寫出的獨特角度、獨特見解、獨特思考、深刻解讀和全面剖析。

在做同源新聞對比時,要不斷地問自己三個問題:記者為什麼要寫這條新聞?記者在這條新聞中寫了什麼?記者是按什麼結構和順序寫這條新聞的?

“為什麼要寫”解決的是確定新聞主題,新聞是報道客觀事實的,但絕不是有聞必錄,這裏邊有一個記者對所報道的事件和內容的選擇,即使記者對所報道的事實不加一句評論,但面對形形色色的事件,為什麼報道此事而不報道彼事,這個為什麼當中就隱含着主題。劉勰在《文心雕龍》第二十六卷“神思”中説到,文章的立意構思是“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清人李漁在《閒情偶寄》一書的“立主腦”篇中説:“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腦。主腦非它,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明末清初的哲學家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也説:“無論詩歌與長行文字,俱以意為主,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

研究為什麼要寫,就是研究、發現新聞的主題立意,從中汲取對自己有幫助的養份。

“寫什麼”解決的是材料的選擇和捨棄的問題,寫新聞並不是簡單地把事件的過程平鋪直敍地説出來,而是應該選擇其主要的一點或幾點突出放大,所謂“詳略得當”,“疏密有致”,書畫理論在談到章法佈局時有一著名的美學觀念:“密處不使透風,疏處可以走馬”,套用在新聞寫作上,可以説是“詳處細緻入微,略處一筆帶過”。比如瓊瑤的電視劇《婉君》,情節很細,有的地方讓人感到拖沓,但卻出現過“三年以後”這樣的快速過渡,有時一天的事情可以拉成兩三集,有時幾年的事卻只是一個蒙太奇。這種手法在新聞寫作中也是可用的,那就是該詳則詳,該略就略,該取則取,該舍則舍,但何處該詳,何處該略,取什麼,舍什麼,這就是記者自己的判斷和把握了。

“怎麼寫”解決的是敍事框架和敍事方式的問題。這裏所説的敍事框架不是新聞的結構,而是在新聞寫作過程中所需要涉及的所有的環節、範疇,包括不能逾越的事實邊界。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新聞要遵從“全面、客觀、公正”的理念,這些都是大家瞭然於心的概念。問題是,如何將這些概念、理念落實到一次具體的新聞採訪過程中,落實到具體的寫作環節上。

面對一個具體的新聞事件,在動筆之前,記者必須搭建這條新聞的敍事框架,這個框架包括新聞價值的基本因素、報紙(媒體)的定位、讀者(受眾)的需求和喜好、新聞紀律的規範等,比如,要確定是突出時效,還是突出重要,還是突出顯要;是從法律層面介入,還是從社會道德層面來表述;如何適應報紙的定位;讀者的關注點在哪裏;有沒有違背新聞紀律的事實及觀點。然後再根據這些因素設計適當的敍事方式,這裏就包括確定體裁,安排結構,組織語言等。

1896年接掌《紐約時報》並由此創造了該報輝煌的阿道夫·奧科斯,經常講給他的下屬們一個關於“三個石匠”的故事:中世紀的一個行吟詩人在路上先後遇到了三個石匠。他分別問他們:“嘿,幹什麼呢?”第一個説:“在鑿石頭呢。”第二個答曰:“我在雕刻一塊基石。”惟有第三人的迴應令人振奮:“我在建造一座大教堂!”奧科斯深諳新聞寫作之道。在他心目中,三個石匠的活計代表了新聞寫作的三個階段(境界)。第一階段:新聞記者正在對手頭的事實材料進行“打量”,好比石匠在打量那塊石坯,看它能派什麼用場。第二階段:新聞記者已經考慮好要將手中的材料寫成一篇報道,而正在將它打磨成新聞素材,好比石匠已經決定用毛坯材料蓋房子(消息或通訊),正在將它打造成奠基石。第三階段:新聞記者認定了手中掌握的是一塊難得的良材,他正在着手寫一篇有力度的大報道,如同第三個建築師,已經投入了一座大教堂的建構。

記者在報道新聞時,不是被動地反映事實,從選擇事件、確定角度到安排結構、組織文字,每一個環節都有記者的主觀判斷,為什麼會出現同源新聞的不同報道,就是因為不同的記者有着不同的綜合素質,不同的文化素養,不同的思維習慣,不同經歷閲歷。

我們做同源新聞的對比,就是要從上面這些點入手,相信只要堅持不懈,常此以往,就一定會有所收穫。胡適老先生曾説:“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唐捐”意思是白費力,相信我們只要付出努力,就絕對不會空手而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liyi/liyi/kqjn7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