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計劃 >教學工作計劃 >

四年級下冊語文《諾曼底號遇難記》教案(通用13篇)

四年級下冊語文《諾曼底號遇難記》教案(通用13篇)

四年級下冊語文《諾曼底號遇難記》教案 篇1

學生視角

四年級下冊語文《諾曼底號遇難記》教案(通用13篇)

文章題目使人想起那部家喻户曉的電影《泰坦尼克號》。那雄偉壯觀的場景,悽美動人的音樂,驚惶失措的人羣緊緊抓住了觀眾的心。那麼“諾曼底”號又是怎樣遇難的?學生會在好奇心的驅使之下閲讀。

難點

大部分學生未經歷過海上航行,對文中所述知之甚少,理解上有一定難度。

教師思考

以極具震撼力的文字敍述了一個動人心魄的故事,以準確、簡短的對話、動作、神態等描寫刻畫了一個令人扼腕的硬漢形象。教學時,可從學生情感視角出發,以他們初讀後對哈爾威船長壯烈的死所懷有的驚歎、敬佩之情為突破口,進行思想教育與語言訓練,達到語文綜合能力的提高。

重點

1.學習哈爾威船長捨己為人的精神。

2.對最後一段話的理解及寫作技巧的滲透。

設計特色

合作學習,討論明理。

信息資料

師生蒐集體現捨己為人精神的故事。

[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哈爾威船長臨危不懼、捨己為人的精神。

2.學習通過描寫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流程

一、直奔中心人新課

師交待課題並讀雨果原著的最後一段。

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於職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對死亡,他又一次運用了成為一名英雄的權利。

引導學生説出對最後一句話的想法,再想想課文會寫些什麼?

(雨果原文的最後一段正是文章中心所在。這個環節的設計意在提前延伸課文內容,減輕學生理解的難度,並以中心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學習目的更加明確。)

二、在合作學習中質疑、解疑、明理

1,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通讀全文。

(1)以聯繫上下文,查工具書等方法解決不懂的字詞。

(2)想想讀懂了什麼,有哪些感受,哈爾威船長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3)在不懂的地方做記號。

2.小組合作學習。

(1)小組成員輪流讀文,正音。

(2)談談哈爾威船長給自己留下的印象。

(3)把不懂的地方提出來,和同學討論。

3.全班合作學習。

(1)指名讀文,全班正音。

(2)把在小組中未解決的問題提出來,在全班討論,教師點撥。

(3)再談對哈爾威船長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在不同範圍的合作學習中學會傾聽、接納、理解,同時注意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

三、以多種形式詮釋文章的中心

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對哈爾威船長的敬佩之情。

1.繪製電影《“諾曼底”號》的宣傳畫(含文字)。

2.設計哈爾威船長的碑文。

3.寫哈爾威船長葬禮上的悼詞。

4.以見習水手克萊芒的口吻寫一篇紀念哈爾威船長的文章。

5.説一説哈爾威船長的表現使你想起了誰,並以《哈爾威船長與X X X》為題寫寫對比後的感受。

(不同形式的語言實踐為學生提供了釋放情感、表現自我、展示才華的天空;並使他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得到了藝術的昇華。)

四、課堂練習 .

寫出表示恐懼的五個詞語。

——————————————————————————————————————————————

五、實踐活動

找雨果的其他作品閲讀,並在讀書彙報會上交流。

板書

“諾曼底”號遇難記

人們 哈爾威船長

驚恐萬狀 忘我救援

你推我搡 果斷命令 堅強的意志

驚惶失措 鎮定自若 偉大的靈魂

默默凝視 徐徐下沉

“諾曼底”號遇難記

四年級下冊語文《諾曼底號遇難記》教案 篇2

設計理念

圍繞“質疑、解難;討論、交流;讀書、感悟”開展教學;通過激情導入、圖片展示讓學生“樂中求知”;相機點撥、隨機評價、有感情誦讀,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

素質教育目標

知識教學點

1. 認識本課6個生字。

2. 理解課文內容。

能力訓練點

1.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 培養學生默讀、感悟的能力,同時訓練學生提出問題並通過討論、交流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德育滲透點

學習哈爾威船長臨危不懼、鎮定自若、指揮有方、捨己為人的崇高品質。

美育滲透點

通過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的描述和插圖的展示,讓顯示感受到船長犧牲時場面的壯美及他的美好心靈。

學法指導

教師教法:啟發談話,相機點撥,充滿激情的描述、誦讀。

學生學法:自瀆感悟與討論交流相結合,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難點:

理解“諾曼底”號遇難後哈爾威船長是怎樣做的?從而認識他崇高的品質。

解決辦法:

抓住相關的段落反覆有感情的朗讀、感悟,小組合作、討論、探究學習,交流中加上教師巧妙的引導、點撥。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具準備

課文範讀錄音帶、錄音機、“諾曼底”號掛圖、哈爾威船長掛圖。

教學過程

〖你正在瀏覽《老百曉在線》提供的文章〗

一、激趣導入(5分鐘)

(同學們:在這陽春三月,春暖花開的日子裏,心情好嗎?那就讓我們帶着這份美好的心情來努力學習吧!請同學們睜大眼睛看看,教室裏和往常有什麼不同?)

1、出示帆船圖

提問:看到這幅圖,你想到了什麼?

2、揭題,板書課題

(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遇到困難、挫折我們應該怎麼辦呢?今天,我們就來學學《“諾曼底”號遇難記》,課文的主人公哈爾威船長會給你答案的。

3、引導學生認識閲讀課文符號﹡

(﹡同學們認識嗎?它的出現意味着什麼?)

(今天,我們進行比賽學習,老師先宣佈比賽規則:把全班分成“鵬程”組、“萬里”組,哪一組同學表現好,就獲取一顆星,最後,哪一組榮獲的五角星最多,哪組就獲勝,領取我們最後的大獎——五星紅旗。同學們,那就讓我們一起攜手起飛,鵬程萬里吧!)

二、整體感知(5分鐘)

1、聽範讀錄音,進入意境,感知故事內容。

相機學習生字,理解詞語。驚恐萬狀洶湧湍急不可開交井然有序

驚慌失措鎮定自如你推我搡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繼續感悟。

3、初步印象交流。

你懂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懂得?誰留給你的印象最深?

三、深入探究(15分鐘)

1、分小組討論合作學習。

用小黑板出示討論題目:

(1)船長為什麼用槍威脅逃生的人?

引導學生分三步進行:

A. 船長開始是怎樣指揮救援工作的?

B. 船長在怎樣的情況下,用槍威脅逃生的人?效果怎樣?

C. 議一議船長採取用槍威脅逃生的人的做法怎樣?

(2)船長給你流下了什麼印象?

2、彙報學習結果。

3、教師小結:“諾曼底”號油船不幸在海上失事了,在一片驚恐混亂中,船長哈爾威臨危不懼、鎮定自若的指揮船員,使船上所有的人獲救,而自己,卻被海水吞沒。哈爾威船長危難時刻捨己救人、沉着機智、指揮有方的崇高形象,永遠留在人們心中!

4、把結尾部分用字幕片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反覆讀,充分認識船長的人品。

四、誦讀課文(10分鐘)

(同學們讀得真精彩,想不想把這些“精彩”送給我們可敬可愛的哈爾威船長,那就讓我們用朗朗的讀書聲來表達對船長的崇敬之情吧!)

1、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出示小黑板,讓學生連線,明白各部分該用怎樣的語氣來讀。

介紹“諾曼底”號油船緊張危急及混亂驚慌的語氣

撞船部分船長鎮定威嚴的語氣

最後一段無限感激、崇敬和無比沉痛的心情

開頭部分輕快平和及讚美的語氣

2、把你喜歡的部分有感情的朗讀給大家聽聽。

五、總結拓展(5分鐘)

1、假如哈爾威船長來到了我們的身邊,你想對他説什麼?讓學生開“新聞發佈會”。

2、同學們想知道老師仔細研讀完這篇課文後有什麼收穫嗎?我把它整理成了一首小詩:

人生,猶如一艘在大海上航行的帆船。

誰也不能預想:前方的風景怎樣?

或風平浪靜,

或驚濤駭浪,

你都得,揚起風帆駛向遠方。

遇到驚濤,或是駭浪,

你不必驚訝,不必膽怯;不必畏縮,不必退卻。

你要冷靜,臨危不懼,

你要沉着,機智勇敢。

只有這樣,你才是真正的舵手。

才能掌握好自己的行駛方向,

到達成功的彼岸!

3、同學們可以畫一畫、讀一讀、寫一寫,用你喜歡的方式表達出自己學後所獲。

板書設計

9﹡《“諾曼底”號遇難記》

指揮救人:鎮定自若

船長              臨危不懼 捨己救人

壯烈殉職:紋絲不動

四年級下冊語文《諾曼底號遇難記》教案 篇3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講述了一個驚心動魄、感人至深的故事。“諾曼底”號遊船在海上失事了。在一片驚恐混亂中,船長哈爾威臨危不懼,鎮定自若地指揮船員,使船上所有的人獲救。而他自己,卻隨着沉船被海水吞沒。船長危難時刻捨己救人、沉着機智、指揮有方的崇高形象,永遠留在了人們心裏。

[教學目標]

(一)語文訓練方面

1.認識本課6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

(二)方法習慣方面

培養學生默讀、感悟的能力,同時訓練學生提出問題並通過討論、交流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思想教育方面

學習哈爾威船長臨危不懼、捨己為人的崇高品質。

[教學重難點]

“諾曼底”號被碰撞後船長是怎樣做的?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具準備]

課文範讀錄音帶、錄音機、字幕投影片

[教學步驟]

(一)激趣導入

一艘名為“諾曼底”號的遊船在夜晚航行時被撞開一個大窟窿,情況萬分危急。欲知詳細情況,請看第9課。

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

1.聽範讀錄音,進入意境,感受故事內容。

2.自己讀課文,繼續感悟。

3.初步印象交流。

(1)讀出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

(2)説出給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

(3)説説還讀懂了什麼?有哪些問題?(問題:①船長為什麼要用槍威脅逃生的人?②“這尊黑色的雕像”指什麼?有什麼含義?等)

(三)深入探究

1.帶着問題,再讀課文,深入感悟。

2.小組交流。

3.彙報探究結果。

關於“船長為什麼用槍威脅逃生的人”這一問題的交流,可分以下三步進行:

(1)船長開始是怎樣指揮救助工作的?(“……把救生艇放下去。婦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員斷後。必須把60個人救出去。”)

引導:從這簡短有力的語言中,悟出點什麼?

(能悟出至少兩點:①工作安排的有順序,有目標;②船長一心為他人着想,絲毫沒有考慮自己。

指名朗讀船長的這番話。

(2)船長在怎樣的情況下用槍威脅逃生的人?效果怎樣?

(“船員趕緊解開救生艇的繩索。大家一窩蜂擁了上去,你推我搡,險些把小船都弄翻了。……人們都像瘋了似的,亂得不可開交。”在這樣的情況下,船長想到用槍幫助維持秩序。“哪個男人膽敢衝在女人前面,我就開槍打死他。”這樣一威脅,效果果然不錯。“大家立刻不做聲了。沒有一個人違抗他的意志,救援工作進行得井然有序,幾乎沒有發生什麼爭執。”

(3)議一議船長採取用槍威脅逃生的人的做法怎麼樣?

(①在當時的情況下很必要。因為如果亂下去,可能死路一條,誰也救不出去。②船長用槍威脅男人,是為了救出更多的人,包括男人在內的船上的一切人。結果證明船長沒把自己安排在救助人員當中。③船長採取這種做法反映了他的機智,和《跳水》中的船長一樣機智。)

針對“這尊黑色的雕像”,應探究出如下內容:

(1)“這尊黑色的雕像”,指隨船深入大海的船長的形象在黑夜中像雕像。

(2)把結尾部分用字幕片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反覆讀,抓住“鋼鐵鑄成的,紋絲不動”體會船長臨危不懼、大義凜然的形象;再聯繫前面船長爭分奪秒救助他人的情景,充分認識船長的人品。

引導:綜合全文,船長給你留下什麼印象?在被救助人的眼裏呢?

(3)船長是一個捨己為人、臨危不懼的人,在被救助的人的眼裏,船長則更加可敬可愛,他的形象與品質將永遠留在人們心中。

(4)用“這尊黑色的雕像”暗示了船長這一人物的品質與壯舉深深刻在人們心中,永不磨滅。

(四)總結拓展

1.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複述這個感人的故事。

2.把學文後的感受用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

[佈置作業]

1.摘抄最使你感動的句子或段落。

2.將這個故事講給家長聽。

四年級下冊語文《諾曼底號遇難記》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讀七個字,會正確書寫十三個字。正確讀寫“恐龍、兇猛、鴿子、欣喜若狂、描繪、形態各異、輕盈、敏捷”等詞語。能利用工具書或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

2.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感興趣的部分。

3.有條理地複述恐龍飛向藍天的過程。

過程與方法:

1.體會課文中語句表達很準確的詞句,學習有順序地敍述事情發展的過程。

2.和同學交流讀自己的見解,體會文章的情感。

3.練習朗讀課文。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瞭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求知的濃厚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體會課文中表達準確的詞句的寫法,學習有順序地敍述事情發展的過程。

2.瞭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激發學生對恐龍研究和探索的興趣。

教學難點:

體會課文中表達準確的詞句的寫法,學習有順序地敍述事情發展的過程。

三、教學策略

《飛向藍天的恐龍》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們介紹了科學家根據研究提出的一種假説:鳥類很可能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後裔。二十世紀末,我國科學家在遼西首次發現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為人們想象恐龍飛向藍天、變化為鳥類的演化過程提供了證據。文章既揭示了科學家們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發現,也向學生開啟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學之門,喚起他們對科學的濃厚興趣。教學時可以採取如下策略:

1.彰顯語文學科的本質特徵,語文是由語言與文字組成的,學語習文應該成為終極目標,唯有立足於語言的習得表達才能體現學科的本位。在整個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細心體會課文表達上的特點,感悟語言的準確。

2.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即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從感知、理解、積累、運用等語言實踐的過程中都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在自讀感悟的基礎上有序地展開。

四、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談談自己對恐龍與鳥的認識和了解: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並理解詞語。

出示課件:

笨重;遲鈍;輕靈;敏捷;凌空翱翔。

2.恐龍與小鳥無論從外形或是生活習性等方面看似乎毫不相干,是差異極其懸殊的動物,萬萬沒想到小鳥竟然是由恐龍演化而來的。想知道科學家是怎麼發現的嗎?讓我們到課文《飛向藍天的恐龍》中去尋找答案。

3.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揭示科學家們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發現,同時也向學生開啟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學之門,喚起他們對科學的濃厚興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看誰讀得準。

2.指名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大意。讀後交流,感知課文主要內容。

(1)科學家是怎麼發現恐龍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的呢?

出示課件:

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

(2)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呢?即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是怎樣的呢?

(三)深入局部,品讀感悟

1.感悟“欣喜若狂”。

(1)學生默讀課文,尋找描寫研究者們欣喜若狂的發現。

學生默讀課文的第二自然段,然後試着用自己的話説説研究者們的發現。教師根據學生回答,利用多媒體課件把描寫恐龍與鳥類在骨骼結構上相似的地方展示出來,恐龍與鳥類有親緣關係及恐龍應該長羽毛的證據作一一展示。

出示課件:資料袋。

在1966年,在我國遼西地區大約1.25億年前沉積的巖石當中發現了一種叫做“中華龍鳥”的小型肉食性恐龍化石標本。我國科學家發現,這一恐龍身體上覆蓋着一層“毛”狀皮膚衍生物。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在非鳥類的動物身體上發現羽毛,這一發現為“鳥類起源於恐龍的假説”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

(2)讀句子,體會研究者們的喜悦。

自己小聲讀句子,結合課文想想,你認為這些發現有什麼作用?

出示課件:

遼西的發現向世人展示了恐龍長羽毛的證據,給這幅古生物學家們描繪的畫卷塗上了“點睛”之筆。

【設計意圖】讓學生深知認真、細心、不懈的努力會給人們帶來成功的喜悦。

2.品讀感悟恐龍飛向藍天的演變過程。

(1)同桌採用對比朗讀法朗讀第四自然段。

(2)填寫表格。在這段中,你讀懂了什麼?

小結:恐龍飛向藍天的演變過程、恐龍變化的時間是漫長的;恐龍的特點是多樣的;繁衍生息的情況看恐龍家族是龐大的。

出示課件

(3)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來根據課文展開豐富、合理的現象,融入自己瞭解的有關恐龍進化的知識,再用自己的話有條理地説一説。

①先用自己的話有條理地説説,教師巡視引導。

出示課件:

閲讀課文,完成下面填空。

身體(逐漸變小──體表(長出羽毛)──轉移到(樹上生存)──在樹木間(跳躍、降落)──具備(滑翔能力)──最終(能夠主動飛行)。

②點名説,如有不同意見,師生再談、再説。

③再讀課文,加深理解。

(4)同學們,是不是所有的恐龍都演化成了鳥類呢?是哪一類恐龍演化成了鳥類?這個演化過程是不是一蹴而就的呢?

從這一句中同學們可以體會到作者在語言的表達上有什麼特點?課文中還有哪些詞句讓你體會到這個特點?

出示課件:

其中,一些獵食性恐龍的身體逐漸變小,長得也越來越像鳥類……

出示課件:

它們中的一些種類可能為了躲避敵害或尋找食物而轉移到樹上生存。

出示課件:

這些樹棲的恐龍在樹木之間跳躍、降落,慢慢具備了滑翔能力,並最終能夠主動飛行。

出示課件:

根據這一假説,一些與鳥類親緣關係較近的恐龍應該長有羽毛,但相關化石一直沒有被找到。

【設計意圖】瞭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變過程,體會科學工作者從事科學研究的執着與艱辛。

(四)總結全文,激發探索慾望

過渡:科學家們經過百年的努力研究,幫助我們瞭解了體態笨重的恐龍最終變為輕盈靈活的鳥兒演化過程,這一切凝結着他們多少寶貴的心血啊!但他們並沒有就此止步,他們心中還有一個更為美好的願望呢!

1.齊讀最後一段。

億萬年前,一種帶羽毛的恐龍脱離同類,飛向藍天,演化出今天的鳥類家族。科學家們希望能夠重現這一歷史進程。

2.你認為有沒有這種可能?説説你的想法。

討論:

通過恐龍化石,科學家能推出恐龍成鳥類的演變過程。對此,你有什麼感想?

【設計意圖】激起學生熱愛科學、探索求知的濃厚興趣。

(五)佈置作業,拓展延伸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喜歡的段落,摘錄好詞佳句。

【設計意圖】積累語言,學習寫法。

四年級下冊語文《諾曼底號遇難記》教案 篇5

【教案背景】 童話故事具有語言優美、情節曲折、藴含道理等特點。本課設計以激發興趣、品味語言為主線,以童話的方式,引領學生品味童話優美語言,感悟童話的情節——有孩子的快樂的、陽光明媚的花園,巨人的訓斥從而帶來的北風呼嘯、雪花飛舞、冰天雪地的冬天的故事情節,進而領悟“沒有孩子的地方就沒有春天”這一文章主旨,領會有分享、有寬容才有快樂的道理。

【教學目標】

1.緊扣“花園的變化”這一主線,抓住詞語的理解、積累與運用,通過朗讀感悟童話表達上的特點,感受童話的美麗。 2.聯繫生活,合理想象,明白快樂應該和大家分享的道理,並願意和大家一起交流閲讀後的感受。

3.感悟童話故事的特點,為創編童話埋下伏筆。

【教學重點】明白快樂應當和大家分享的道理,願意和同學交流閲讀感受。

【教學難點】體會這篇童話在表達上的突出特點。

【教材分析】 《巨人的花園》是英國作家王爾德寫的一篇童話故事,講的是一個巨人看到孩子們在自己的花園裏玩耍,很生氣,他在花園周圍築起了高牆,將孩子們拒於牆外。從此,園裏花不開,鳥不語,一片荒涼,春、夏、秋都不肯光臨,只有冬天永遠留在這裏。後來,在小男孩的啟發下,巨人醒悟了,隨即拆除了圍牆,花園成了孩子們的樂園,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園和孩子們中間,感到無比的幸福。從這篇童話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本文的顯著特點是運用對比的方法展開故事情節、揭示道理。文中有許多處進行了對比,如,巨人砌牆與拆牆後花園情景的對比,巨人砌牆與拆牆後態度的對比、感覺的對比,正是在這些對比中,故事的情節變得跌宕起伏,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顯現出來。

【教法與學法】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閲讀引領,做學生閲讀的領路人。

【教學過程】

一、 複習舊知,導入新課

1、同學們,上節課,我們步入童話王國,欣賞了童話優美的語言,這節課,我們繼續走進第九課《巨人的花園》,進行我們的心靈之旅。

2、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瞭解到巨人的花園曾經是一個——(漂亮的花園)。那裏,春天,春天——(鮮花盛開),夏天——(綠樹成陰),秋天——(鮮果飄香),冬天——(白雪一片)。(圖片)

3、巨人的花園也曾經是一個怎樣的花園?(充滿歡笑的花園)引讀:村裏的孩子都喜歡到那裏玩,花園裏常年洋溢着孩子們歡樂的笑聲。

二、走近巨人,研讀“冷酷”。

師:多美美麗的花園,多麼美好的春天。可是,巨人卻不喜歡花園裏的客人,總是訓斥他們。

1、巨人第一次訓斥孩子。

師:你能快速找到文中巨人訓斥孩子們的三句話嗎?瀏覽課文3-8自然段,用直線畫下來。

有一年秋天,巨人突然回來了。他見到孩子們在花園裏玩,很生氣:“誰允許你們到這兒來玩的!都滾出去!”

(1)師導:你從中體會到什麼?

在巨人的心目中,只有——花園,沒有——孩子們。 只要他一出現,孩子們必須馬上從眼皮底下——消失,用上句子中不文明的一個詞語就是——滾出去。

(2)聯繫上下文想象一下他説這些話時,心裏會怎麼想,説話時是什麼樣子?(從眼睛、手勢、臉色各方面想象巨人的心理活動、神態、動作)

(3)你來當一次巨人----

2、巨人第二次訓斥孩子。

“好容易才盼來春天,你們又來胡鬧。滾出去!”(屏幕隨機出示)

(播放風聲)你聽,北風呼嘯,大雪紛飛,他就這樣的冷---- (5)師:春天不來沒關係,花兒草兒不來沒關係,有人來了,請看原文中的一個精彩片段:只有雪和霜對此樂不可支。“春天已忘記了這座花園,”他們叫喊着,“這樣我們可以一年四季住在這兒了。”雪用她那巨大的白色斗篷把草地藍得嚴嚴實實,霜也讓所有的樹木披上假裝,隨後他們還逸來北風和他們同住。北風應邀而至,穿—身毛皮大衣,他對着花園呼嘯了整整一天,把煙囱管帽也給吹掉了。“這是個令人開心的地方,”他説,“我們還得把冰雹叫來。”於是,冰雹來了。每天三個鐘頭他不停地敲打着城堡的房頂,房上的石板瓦被砸得七零八落,然後又圍着花園一圈接一圈地猛跑起來。他渾身上下灰濛濛的,呼出陣陣襲人的寒氣。 師:這裏是誰的世界?這裏是——冰的世界 這裏是——雪的世界 這裏是——北風的世界 這裏是——冰雹的世界 有了這四位先生在園子裏奔跑呼嘯,巨人的這座花園肯定是——冰天雪地,白雪皚皚,天寒地凍,寒冬臘月,巨人當然會被凍得——瑟瑟發抖,縮手縮腳。他一次次趕走孩子,一次次享受——鮮花凋謝,枝葉飄落,冰雪覆蓋的孤獨與寒冷。

四、感悟神奇,研讀孩子和春天的關係。

1、孩子,春的使者,春天的代言人。站在樹下的小男孩創造了奇蹟。默讀8-11自然段,靜靜地讀,靜靜地想:小男孩創造了哪些奇蹟?

(教學預設)學生可能會找出這樣幾點:

小男孩用他那會説話的眼睛凝視着巨人,使巨人心裏感到火辣辣的;

小男孩在樹下一伸手,桃樹馬上綻出綠芽,開出許多美麗的花朵;

小男孩使巨人明白了,沒有孩子的地方就沒有春天;

小男孩在巨人寬大的臉頰上親了一下,巨人第一次感到了温暖和愉快;

2、想象:小男孩那會説話的眼睛凝視着巨人,他可能會對巨人説些什麼?

師:看着小男孩純真的眼神,巨人彷彿讀懂了這一句句無聲的勸告,他心裏感到——火辣辣的。他感到後悔——莫及。感到羞愧——不已。

3、重點研讀:

噢!是這麼回事呀!”巨人終於明白,沒有孩子的地方就沒有春天。他不禁抱住了那個孩子:“喚來寒冬的,是我那顆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將永遠被我趕走了。謝謝你!”

(1)聚焦中心句,定位核心詞。 啟動你們的慧眼,找出段落中能體現本段中心意思的一句話。

(2)彙報,貼出卡片:沒有孩子的地方就沒有春天。

師:能再快速找出句子中的兩個關鍵詞嗎?(孩子 春天) 師:孩子,春天,春天,孩子。擁有孩子,他就能享受春天,趕走孩子,他就失去了春天。王爾德在給兒子講《巨人的花園》時,竟然情不自禁哭了起來。兒子問他問什麼哭了?王爾德説:明媚的春天,可愛的孩子,多麼美呀!我是為真正美麗的事物感動而流淚。於是,王爾德感動地寫下了------(生:沒有孩子的地方就沒有春天)

巨人枉然大悟--------(生:沒有孩子的地方就沒有春天) 師:沒有孩子的地方就沒有春天,那麼,有孩子的地方就有 (明媚的陽光、清新的空氣、鮮花盛開的春天、綠樹成蔭的夏天、鮮果飄香的秋天、快樂、分享、幸福、寬廣的胸懷、無私)有孩子的地方就有快樂。(寬容、友善、熱情、温暖) 指名讀。

(2)小結:孩子們,有人説,童話會幫助我們實現‘心靈天鵝’的高貴飛翔。浸潤在《巨人的花園》這道温潤的雞湯裏,我們又體驗了一次飛翔的快樂。 五、迴歸故事,體驗幸福。1、師:從此,巨人拆除圍牆,巨人的花園又成了孩子們的樂園,孩子們會怎樣和巨人玩耍呢? 10 屏幕出示:從那以後,巨人的花園又成了孩子們的樂園,孩子們站在巨人的腳下,爬上巨人的肩膀,盡情地玩耍。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園和孩子們中間,感到無比的幸福。2、(背景音樂《綠色花園》)師生感情讀結尾。3、師:孩子們,童話故事就是這樣,在優美的語言中,描繪着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情節,就像小河一樣彎彎曲曲,長長的小河中,潛藏着一課閃光的試金石,那就是童話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板書) 4、今天這條小河的拐彎處,都漂浮着一片綠樹葉,誰為小樹葉找到正確的位置?出示卡片,學生貼“歡樂”、“孤獨”、“激動”、“火辣辣”、“幸福”,回顧故事內容。5、故事結尾,巨人感到幸福了。他的幸福來自於——(他讓孩子們來花園玩了,他與孩子們分享快樂了„„)你認為快樂是——幸福就是—— ★ 寬容產生的道德上的震動比責罰產生的要強烈得多。--- 蘇霍姆林斯基 ★ 世界上沒有比快樂更能使人美麗的化粧品。--- 布雷頓 ★ 想得到幸福、快樂,就不要計較太多。--- 鄭豔華 六、總結: 課後,願我們繼續徜徉在童話世界,向着心靈天鵝的夢想,繼續飛翔!【板書設計】

四年級下冊語文《諾曼底號遇難記》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學會 12個生字及新詞,認讀3個生字。

能力目標:在充分閲讀、理解、感悟的基礎上體會並學習遊覽順序連段成篇的方法及過度句在文中的作用。學習“空隙”一段的描寫方法,寫一段話。

情感目標:瞭解金華雙龍洞奇異的景象,產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教學重點:

1.以本課為例繼續訓練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能力。

2.在充分閲讀、理解、感悟的基礎上體會並學習課文聯段成片的方法。

3.體會重點詞句的意思,進行讀寫結合的訓練。

教學難點:

體會重點詞句的意思,抓住景物特點,仿寫一段話。

課時安排:

3 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學會 個生字及新詞,認讀1個生字。初讀課文,瞭解課文的寫作順序,找到文章的過渡句。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説一説咱們學過那些葉老寫的文章。

請同學説一説自己在課外讀過哪些葉老寫的文章。

二、新授。

(一)學習生字。

1.默讀課文,在課文中畫出本課要求會認和會寫的生字

兩個同學互相讀這些生字,要求讀準字音

2.生字從課文中走了出來,出示會認的生字,你們認識嗎?

找同學讀。

全班齊讀。

回憶課文中所組的詞語。

全班齊讀詞語。

3.出示會寫的生字。

分成小組利用部首查字法,把這些生字註上拼音

小組內讀這些生字,把字音讀正確

讀課文中的詞語

4.記住生字字形。

自己看生字,找到易寫錯的地方

同學互相交流

觀察田字格里的生字,説一説怎樣寫才能漂亮

自己練寫生字

全班進行交流

5.這些生字你們都認識了,能把課文讀得更加熟練嗎?

自己練習朗讀課文

請同學讀課文

全班齊讀課文

6.課文中有哪些詞語的意思你還不理解,畫下來。

查閲漢語詞典,掌握詞語的意思

請同學交流這些詞語的意思,説一説他們在課文中是什麼意思。

(二)初讀課文。

1.自己小聲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課文講了什麼

用自己的話説一説

思考文章是按照什麼順序寫的,引導學生體會按照遊覽的順序寫的

理清泉水流動的線路。泉水怎樣流,用筆畫下來。

(深黑的石洞)(內洞)(孔隙)(外洞)(洞口)(路上)

兩條線索對比體會句子意思“一路迎着溪流,順勢而上。”

2.你能把文章每一段的意思用簡單的話説一説嗎?

在此引導學生從文章中找準確的詞語進行概括。

幫助學生把寫相同內容的段落進行歸併。

途中的風光(1—3);雙龍洞口和外洞(4);通過孔隙到內洞(5—7);出洞(8)

讀了課文你感受到了什麼?和同學們説一説

你還有什麼不理解的問題,寫在書上提出來。

請同學試着提出幾個問題,大家一起點評

使學生明白提出的問題不僅僅是不理解的詞語,應該是對文章的理解有幫助的。

可以從文章的題目、重點句子、重點詞語等方面提問

三、鞏固。

朗讀課文

自由結合小組畫簡單的示意圖

四、作業。

1.熟讀課文

2.寫生字詞語

3.收集相關的資料

課後反思:

請同學們自己讀課文後畫圖,然後對照課件進行檢驗,利用這種方法檢查了學生初讀課文的情況。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在充分閲讀、理解、感悟的基礎上體會並學習遊覽順序連段成篇的方法及過度句在文中的作用。瞭解金華雙龍洞奇異的景象,產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教學重點:

以本課為例繼續訓練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能力。 在充分閲讀、理解、感悟的基礎上體會並學習課文聯段成片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北山的雙龍洞景色奇麗,洞內景物更是引人入勝,讓我們跟隨着葉老一起遊雙龍洞。

二、新授。

1.請學生通讀全文,然後以小組為單位展示遊覽路線。

2.品詞句,抓景物特點。

提問:葉老站在外洞洞口抬頭望,看到了什麼?有什麼感覺?讀讀有關的段落。

(山高、突兀森鬱、感覺有氣勢)

誰能説説“突兀森鬱”是什麼樣的景象?同桌之間可以交流,也可以查字典。

洞口像什麼?外洞像什麼?葉老師怎樣感覺的?用了什麼句式?(洞口寬,像橋洞似的。外洞像大會堂。這裏用了比喻句)

順着泉水走,來到靠左邊石壁下方的孔隙,請同學朗讀課文,然後講出空隙有什麼特點?

(窄,只能容兩人並排仰卧的小船。)

(矮,小船進出靠工人拉、人仰卧在船內)

(險,左右和上方的石頭是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

朗讀描寫內洞的兩個自然段,想一想:內洞景物有什麼特點?用筆畫出來。(黑、大、奇)

提問:為什麼“首先當然是蜿蜒在洞頂的雙龍?葉老為什麼説有點像,到底是像還是不像?(引起爭論,發散思維,最後得出結論。)

其次看到的是石鐘乳和石筍,遊覽過溶洞的同學見到石鐘乳和石筍。誰能給我們講解一下,石鐘乳和石筍是怎樣形成的?沒有遊覽過溶洞的同學也別遺憾,老師這就帶你們觀看錄像,請你們一邊看一邊展開想象,説説這些石鐘乳或石筍的樣子都像什麼?

教師小結:雙龍洞無論外洞、孔隙、內洞景色各異都值得觀賞。可是請同學們看,課文的二三自然段寫的卻是沿途景色,為什麼也納入文中啊?

學生讀後談出自己的理解。

教師小結:沿途景色猶如懸掛在天地間的一幅巨大的彩色山水風景畫。它那麼吸引人,雙龍洞在此山水之中,不是景中景,畫中畫了嗎?它就更美了。洞內外渾然一體,美不可言。

三、鞏固。

1.課文裏有一個“嚮導“陪着我們一路遊玩過來,大家知道它是誰嗎?

引導學生從泉水着眼,再擬遊蹤。

2.做個小練習,把溪流的走向填下來。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深黑的石洞)

3.這個“嚮導不僅陪着我們,一路上也陪着作者,想象作者的遊覽順序是怎樣的?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深黑的石洞)

作者進洞遊覽順序與溪流走向相反。

這樣引導學生以溪流走向為起點,再擬遊覽順序,使學生對作者“溪水流向、景點轉移”的寫作順序有了更為清醒的認識。

四、作業:

1.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2.摘抄感興趣的句子。

板書:

記金華的雙龍洞

路上 景色明豔

洞口望 山高、有氣勢

經外洞入內洞 路狹小

內洞 景美、寬闊

課後反思:

在體會“空隙小”這個環節中,啟發學生思考“空隙小為什麼還能容納小船呢?”經過學生討論學生能夠理解這個“小”是相對而言的,同時補充相關的資料,難點解決較好。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學習“空隙”一段的描寫方法,寫一段話。

教學重點:

體會重點詞句的意思,進行讀寫結合的訓練。

教學難點:

體會重點詞句的意思,抓住景物特點,仿寫一段話。

教學過程:

一、整體朗讀這一段,讀中學寫,感悟寫作方法。

教師出示一段於原文不同的文字引導學生默讀。(很窄、很小、很黑。)

對比後談一談喜歡哪一種表達方式?為什麼?

師生共同歸納:形象生動。結合自己的真實體驗和感受來突出特點更加真實自然。

再讀這段,體會寫法。

二、練習圍繞一句話寫具體。

課後小結:講解了如何圍繞一句話寫具體的方法,學生理解了可以通過描寫景物、人物等方面,從側面去説明要寫的一句話的內容。經過練習,學生能夠掌握了方法,但還需要不斷步練習。

四年級下冊語文《諾曼底號遇難記》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通過語言文字瞭解金華雙龍洞的特點,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2.瞭解作者的遊覽順序,練習給課文編提綱。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5自然段。

教學重點

1.瞭解外洞、內洞的特點以及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

2.理清課文的條理,練習給課文編提綱。

教學難點

理清課文的條理,練習給課文編提綱。

教學時間:三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語。

(二)閲讀課文,瞭解課文主要內容,找出作者的遊覽順序。

(三)理清課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對祖國山川景物的熱愛。

二、教學重點

(一)瞭解課文主要內容,找出作者的遊覽順序。

(二)理清課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教學難點

理清課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同學們,我們的祖國以她那壯美的河山、神奇的風光吸引了人們的目光,留下了人們的讚歎。《記金華的雙龍洞》就是作家葉聖陶遊覽之後寫下的一篇遊記。我們就沿着他的足跡去觀賞這一神奇的溶洞。(板書:3.記金華的雙龍洞)

(二)檢查預習。

1.填寫生字表。

教師強調生字“浙”的讀音是zhè,不要讀成zhé;“蜿”的讀音是wān,不要讀成wǎn。“蜒”字中間是“廴”,不是“辶”。要求學生在讀寫時注意。

2.並結合課文內容解釋詞語。

解釋詞語要依據“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原則,聯繫上下文準確地理解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意思。

盤曲:曲折環繞。課文中指汽車沿盤山道曲折向上行駛。(“曲”讀qū,不要讀成qǔ)

呈:顯出,露出。課文中指山上沙土顯出粉紅色。

明豔:明亮鮮豔。課文中指山上景物的色彩明亮鮮豔。

突兀:高聳。課文中指山勢高聳。

森鬱:樹木茂盛繁密。課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長得茂盛繁密。

孔隙:窟窿眼兒;縫兒。課文中指石壁上的窟窿眼兒。(“隙”讀xì,不要讀成xī)

昏暗:光線不足;暗。課文中指洞中光線不足,視線模糊不清。

擠壓:靠攏壓迫。課文中指作者感受山石從左右兩邊及上方向他靠攏壓迫過來。

稍微:表示數量不多或程度不深。課文中指頭抬起的高度很低。

婉蜒:蛇類爬行的樣子。課文中形容洞頂雙龍彎彎曲曲的姿態。

石鐘乳:石灰巖洞中懸在洞頂上的像冰錐的物體,常與石筍上下相對,由含碳酸鈣的水溶液逐漸蒸發凝結而成。也叫鐘乳石。

名目:事物的名稱。課文中指石鐘乳和石筍的各種名稱。

變化多端:變化多種多樣。端,項目。課文中形容鐘乳石和石筍的形狀多種多樣。

顏色各異:顏色各不相同。異,不同。課文中指石鐘乳和石筍的顏色各不相同。

一轉:走一圈兒。課文中指作者在內洞裏走了一圈兒。

進:平房的一宅之內分前後幾排的,一排稱為一進。課文中指內洞大約有十來排平房那麼深。

上源:水流起頭的地方。課文中指洞中泉水的源頭。

(三)閲讀課文,瞭解課文主要內容,找出作者的遊覽順序。

1.教師範讀課文。學生邊聽邊認真看課文,進一步加強對生字、新詞的記憶與理解。

2.學生默讀課文,瞭解課文主要內容。找出作者的遊覽順序。

(1)學生邊默讀課文邊畫出遊覽雙龍洞的路線。

教師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幫助指導。

(2)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作者記敍了他遊金華雙龍洞的經過)

作者從金華出發,是按怎樣的順序遊覽的?

學生總結遊覽順序時,有不少學生會忽略由外洞進入內洞的過程,對此教師可設計提問:作者是由外洞直接進入內洞的嗎?以引導學生注意從孔隙進入內洞的過程。(板書:·金華·羅甸洞口外洞孔隙內洞)

教師根據學生描述的遊覽順序邊板書邊畫一幅簡單的示意圖。

(四)按遊覽順序給課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1.指導學生按遊覽順序給課文分段。(按遊覽順序可分六段。第七段是第1自然段;第二段是第2、3自然段;第三段是第4自然段;第四段是第5自然段;第五段是第6、7自然段;第六段是第8自然段)

學生在理清作者的遊覽順序後,按遊覽順序分段和概括段意獻比較容易了。

2.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寫4月14日作者去遊覽金華的雙龍洞。第二段:寫去雙龍洞路上的見聞。第三段:介紹遊覽外洞的情景。第四段:介紹從外洞進入內洞的經過情形。第五段:介紹遊覽內洞的情景。第六段:寫乘船出洞。)

(五)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對祖國山川的熱愛之情。

1.請6名學生分段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作者描寫的景物,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

2.有感情地齊讀課文。進一步感受文中所描寫的景物及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六)作業。

1.抄寫生字、生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通過語言文字瞭解金華雙龍洞的外洞特點以及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

(二)感受雙龍洞的雄、奇、險,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5自然段。

二、教學重點

(一)瞭解金華雙龍洞外洞的特點以及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

(二)感受雙龍洞的雄、奇、險,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三、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中“山上開滿了映山紅,……顯得有精神”和“雖説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隻小船進出”兩句話的含義。

四、教學過程

(一)結合課文引入新課。

春末的一天,在浙江金華,作者踏上了去雙龍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緻不斷撲入作者的眼簾。我們也來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二)瞭解作者一路上的所見所聞,感受沿途迷人的景色。

請一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二段,學生在書中畫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

作者沿途看到了什麼?作者是怎樣描述這些景物的?

(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紅、油桐、山、溪流。映山紅繁多而茂盛,油桐花也很多,粉紅色的山獨具特色,溪流隨着山勢不斷變化)

請一位同學讀一下這一段的第二句話,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

(“山上開滿了映山紅,無論花朵和葉子,都比盆栽的杜鵑顯得有精神”)

對這句話學生理解起來有些難度,教師可設計提問:盆栽的杜鵑有人照顧,上肥澆水,怎麼在作者眼中卻沒有山上的杜鵑有精神?引導學生理解花兒在大自然中無拘無束,吸收陽光雨露,任其自然地生長,顯示出它的本性姿態,而格外地有生機有靈氣。作者有崇尚自然、讚美自然之意。

請一位同學讀一讀第2自然段,你能不能用作者寫出來的和沒有直接寫出來的顏色畫出一幅明豔的畫面。

教師告訴學生映山紅的花大多是紅色的,也有紅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較大,白色帶有黃紅色斑點和條紋。

聯繫春天的草木,理解“新綠”的意思。“新綠”是指春天新長出的草和樹葉的顏色。剛長出時是淡綠的,長出時間稍長顏色就變深變濃了。

(粉紅色的山上,開滿了紅色的、紫色的、白色的映山紅,大朵大朵的油桐花一叢叢,一簇簇,在一片新綠的映襯下格外生機勃勃。)

山中有花也有水。誰來讀一讀一路迎接遊客的溪流。(請一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3自然段)

討論:溪流為什麼會有寬、窄、緩、急的變化?溪聲為什麼會變換調子?溪流和雙龍洞有什麼關係?

(因為山勢不斷變化,有的地方寬,有的地方窄,有時山勢高,有時山勢低,有時平坦,有時陡峭,溪流從山上向下流,會隨着山勢的變化而時寬時窄,時緩時急。溪聲也會時高時低,時斷時續。溪流是從雙龍洞中流出來的。)

作者邊欣賞着山中明豔的春色,邊傾聽着淙淙溪聲,一路逆溪流而上,來到了雙龍洞洞口。

(三)瞭解外洞特點,體會雙龍洞的“雄”。如果説沿途的風光可用一個“美”字來概括,那麼洞口和外洞你會用哪兩個字來概括。

請一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三段。

(板書:山路美)

(洞口可用“寬”字來概括,外洞可用“大”字來概括)

(板書:寬大)

洞口外的景色使你產生什麼感覺?讀一讀,説一説。

(高山之上,樹木繁密,感到很有氣勢,也不禁對雙龍洞產生一種神祕感)

作者的哪些描寫讓你體會到外洞的大?

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從全篇來看,它起什麼作用?

(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覽的一條線索。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過泉水流出的孔隙進出內洞)

乘船從孔隙中穿過是什麼滋味,我們也來試試。

(四)瞭解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體會雙龍洞的“險”。

(板書:孔隙)

説到“孔隙”我們就會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細的縫兒,而這個孔隙卻可容得下一隻小船進出。那麼作者為什麼不稱之為水洞卻還要稱為孔隙呢?

這是學生理解上的又一個難點。教師可以用“高樓上看物體,物體好像變小”的生活經驗作比方,讓學生懂得因為外洞面積太大了,水洞相對就顯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詞是恰當的。

默讀第四段,想一想:作者乘船洞中游與我們平日乘船水上游,遊法上有什麼不一樣?

(作者只能仰卧在船上,身子緊貼船底,由管理處的工人把船拉進拉出。)

不僅遊法上不一樣,心情也是大不相同呀!讀一讀作者當時的感覺,體會體會他當時的心情。

(隨着小船慢慢移動,光線越來越暗,作者的視線也越來越模糊,心情也緊張起來)

討論:作者為什麼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擠壓過來?

(因為孔隙太小,左右上方山石奇形怪狀,周圍又是昏暗一片,作者感覺山石挨着他,似乎將他緊緊包圍起來。越往內洞走,黑暗越濃,這種壓迫感就越強)

我們也為作者捏着一把汗,真希望小船早些靠岸。其實這段水路並不長,大約就十米,但讓人覺得船兒走了好久好久。孔隙中乘船真是太“險”了!

(板書:險)

(五)背誦第四段。

(六)作業。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5自然段。

第三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瞭解內洞的特點,感受內洞的“奇”。

(二)練習給課文編提綱。

二、教學重點

(一)瞭解雙龍洞內洞的特點。

(二)練習課文編提綱。

三、教學難點

給課文編寫提綱。

四、教學過程

(一)複習檢查。

1.同桌學生相互檢查課文第5自然段的背誦。

2.教師瞭解學生背誦的情況。

(二)聯繫上文引入新課。

作者飽覽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氣勢,經歷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驚險,終於到達了內洞。內洞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

(板書:內洞)

(三)瞭解內洞特點,感受內洞的“奇”。

1.請一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五段,學生邊聽邊畫出寫洞中雙龍的句子。

2.討論學習:內洞的景象是怎樣的,給你的感覺是什麼?

學生四人一組討論學習,互相啟發,開闊思路。

(內洞有很多石鐘乳和石筍,它們形狀變化多端,顏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龍,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動物……給人的感覺是神奇而有趣。內洞比外洞還要大得多)

(板書:奇)

洞中有名稱的石鐘乳和石筍多達四十多個,而工人首先指點給作者看的是洞頂雙龍,為什麼?

(因為這是“雙龍洞”名稱的由來)

請一名學生朗讀描寫雙龍的句子。

雙龍有形有態,更妙的是一黃一青,雙龍盤繞在洞頂,為洞中平添了幾分氣勢。洞中有千姿百姿的石鐘乳和石筍,側耳傾聽,耳邊響起輕緩的聲音,尋聲找去,只見……

(學生接下去讀寫泉水的句子)

(板書:深黑的石洞裏)

(四)小結:作者乘船出洞,結束了雙龍洞之遊。我們同作者一道感受了雙龍洞的雄偉、驚險與神奇。面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們不禁折服於自然之偉大、自然之神奇!

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五)練習給課文編寫提綱。

1.概括課文中心思想。

(課文通過記敍作者遊覽金華雙龍洞的經過,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川景物的熱愛)

2.在寫一篇文章之前,我們的大腦中要有一個思路—我要寫一篇什麼內容的文章(板書:題目),我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是什麼(板書:中心),我要怎樣把文章寫具體,寫通順(板書:材料安排)這個思路就是文章的提綱。

3.練習給課文寫提綱。

我們學習了《記金華的雙龍洞》,按照剛才老師講的寫作思路,我們試着給課文寫個提綱。

指導學生給課文寫提綱。

作者遊歷了雙龍洞,有很多感受,他想把這次遊歷記敍下來,這就是文章的內容。

(板書:記金華的雙龍洞)

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麼,他要表達什麼情感或説明什麼道理呢,這就是文章的中心。這篇課文的中心我們剛剛總結了。

(板書:表達對祖國山川的熱愛之情)

確定了寫作的內容和要表達的中心,怎樣選擇材料、組織材料呢?我們來看作者是怎麼做的。

作者這次遊覽,所見所聞很多,但不能把所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全部寫進文章。所以必須對材料進行整理和選擇。選擇最能體現這次遊覽特點的,最能表現中心思想的材料。作者挑選了山路上的景色,因為它能表現大自然的美,也增添了作者遊雙龍洞的興趣。作者挑選了洞口、外洞、進入內洞、內洞幾處景物來寫,因為這些都是作者遊覽的對象,也是作者遊覽的順序,是文章的主要內容。挑選好材料後,還要對選好的材料進行合理的安排,先寫什麼,後寫什麼,按什麼順序組織材料,才能使文章條理清楚,段落清晰。本文的作者是按遊覽順序組織材料的,同學們把作者對材料的安排按順序寫下來。

(學生在本上寫)

(板書:1.交待時間地點2.路上見聞3.外洞4.由外洞進入內洞5.內洞6.出洞)

4.小結:(指黑板)這樣就是一個簡單的提綱。我們在寫作文前,應該編寫作文提綱。首先想好要表達的中心,然後選擇能表達中心的材料,最後把選好的要寫的內容安排好。

5.學生將編寫的提綱補充完整。

(六)作業

從學過的課文中選出一課,練習給課文編寫提綱。

板書設計:

教後記:通過學習課文,學會閲讀遊記的方法,引導學生多讀課外書,豐富見聞。

四年級下冊語文《諾曼底號遇難記》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自主認識7個生字,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瞭解作者筆下母雞的特點,感受母愛的偉大。

3.比較《母雞》與《貓》在寫法上的異同點。

教學重難點

1、 感受作者對母雞由厭惡到喜愛、尊敬的情感經歷;

2、 感受母雞偉大的母愛。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這個單元的主題是作家筆下的動物,我們認識了高傲的白鵝有海軍上將派頭的白公鵝,能説説在老舍先生筆下的那隻貓有什麼特點嗎?

提示:古怪、可愛

2.貓既古怪,又可愛,在文章的字裏行間,無不流露出老舍先生對貓的喜愛之情,那麼,老舍眼裏的母雞又是怎樣的呢?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老舍先生的另外一篇文章《母雞》。

板書:母雞

生齊讀課題。

3.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請自由讀閲讀提示,看看提示中,給我們提出了怎樣的學習要求:

出示要求:

⑴ 老舍先生筆下的母雞是一隻怎樣的母雞?

⑵ 比較一下,《母雞》和《貓》兩篇文章在寫法上各有哪些特點?

播放媒體資源課件中的範讀動畫:

二、檢查預習

同學們在家裏已經認真的預習了這篇課文,讀課文以前,先讀讀這幾個詞語,看看你們是否通過預習已經認識了他們。

出示詞語:

反抗 欺侮 成績 悽慘 慈愛 辛苦 如怨如訴

疙瘩 可惡 毒手 聾子 雞雛 啼叫 一撮兒毛

齊讀,抽讀。

三、初識母雞特點

1.詞語會讀了,相信課文也能讀好, 今天,我們同樣採取個人讀加齊讀的方式,請幾個同學讀1~6自然段,全班齊讀7~10自然段,要求做到讀正確、讀流利。

(簡單評價)

2.快速、自由讀讀課文,邊讀邊思考:

老舍先生筆下的母雞是怎樣的。

學生讀書,然後交流初步感受。

預設:⑴ 老舍先生筆下的母雞是讓人討厭的。

⑵ 老舍先生筆下的母雞是負責、慈愛、勇敢、辛苦的。

⑶ 老舍不敢再討厭母雞了。

板書:

一向討厭

不敢再討厭

3.作者從開始討厭母雞,到後來的認為母雞負責、慈愛、勇敢、辛苦,不敢再討厭母雞,經歷了一個情感變化的過程,而作者的情感變化是文章的線索,從討厭到不討厭,前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看看文章哪些自然段寫了作者討厭母雞,哪些自然段寫了作者不討厭母雞?

提名學生回答。

四、自讀自悟,感受母雞特點

1.老舍先生寫筆下的母雞讓人討厭,是通過幾件具體事例寫的?

在1~3自然段中選擇你最感興趣的一段,讀一讀,用恰當的詞語概括一下,這是一隻怎樣的母雞。

板書:這是一隻(    )的母雞。

學生讀課文,概括母雞讓人討厭的幾方面:

提示:

叫聲討厭、欺軟怕硬、炫耀自己。

2.叫聲討厭、欺軟怕硬、愛炫耀自己,所以作者一向討厭母雞,後來,作者為什麼不敢再討厭他了呢?文中有一個自然段明確地告訴了我們原因,你找到了嗎?

提示:第9自然段

齊讀第9自然段。

3.老舍先生説母雞負責、慈愛、勇敢、辛苦、偉大,請同學們默讀課文4~10自然段,看看哪些詞、句寫出了母雞的這些特點,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勾畫,批註在旁邊,母雞的特點可以是書上的詞語,也可以是自己讀後的感受。

板書:這是一隻(    )的母雞。

預設:⑴ 警戒、預備作戰、警告……

⑵ 雞雛的肚子像裝了湯圓,自己卻消瘦許多……

⑶ 別的雞來搶食……大公雞也怕它三分。

⑷ 教雞雛,一天不知教多少次、半蹲、一聲不哼……

⑸ 在夜間若有什麼動靜……

提示:負責、慈愛、勇敢、辛苦、偉大、無私、無所畏懼、日夜操勞、無怨無悔、默默奉獻、不辭辛苦……)

4.這隻母雞如此愛自己的孩子,如此不辭辛勞地為孩子們無悔付出,真讓我們感動,讓我們讚歎母愛的偉大,讓我們帶着對雞媽媽的敬佩和喜愛,帶着你對母愛點點滴滴的感受,再讀9自然段。

5.正因為母雞的負責、慈愛、勇敢、辛苦,正因為母愛的偉大,所以老舍先生的情感才從“一向討厭母雞”變為“不敢再討厭母雞了”,此時此刻,你感受到作者對母雞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感情呢?

提示:喜歡、敬佩、讚賞……

是呀,此時,作者對母雞已經不是簡單的喜歡,而是對母愛的一種純潔、神聖的尊敬了。

6.齊讀課文,讀出自己的感受。

五、比較《貓》和《母雞》的異同

1.回顧學過的《貓》這篇課文,和今天學習的《母雞》這篇課文都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而且都是寫小動物的,它們在情感表達方面有什麼特點呢?

提示:在情感的表達上,都是對小動物的喜愛,《貓》通篇都在寫貓的可愛,無論是貓的古怪,還是貓的淘氣,從始至終都是一種喜愛之情;而《母雞》則寫了由“討厭”到“不敢討厭”的情感變化,用前後的強烈對比,加深了對母愛的讚頌。

2.除了情感表達方面,兩篇文章在寫法上還各有哪些特點呢?

提示:兩篇文章的結構都非常清晰。《貓》寫了貓的性格古怪和淘氣可愛,由兩部分構成,並以“小貓滿月的時候更可愛”為過渡句,將兩部分內容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母雞》可以明顯分為母雞孵雞雛以前和孵出雞雛以後兩部分,以過渡段使文章渾然一體。

在敍述動物的特點時,作者善於用總分段式。如寫貓,先寫“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再具體寫它的表現。寫母雞時,先寫“我一向討厭母雞”,再寫它令人生厭的三個方面。

表現小動物特點時,用事實説話,通過對點滴小事的具體生動的描寫,使筆下的動物呼之欲出。

在語言的運用上,是老舍先生一貫的樸實的生活化的語言風格。在《母雞》中,運用的幾乎都是羣眾口語,有着濃郁的“京味”,讀這些文字時,使人感覺不是在讀,而是在聽街坊鄰居説,是那樣的生動鮮明而又通俗易懂。

注:以上特點,由學生比較、歸納,順學而導,不必強求答完整。

六、拓展延伸1.同學們也有自己的媽媽,你的媽媽平時是怎麼關愛你的?點滴之恩,當湧泉相報,把你最想對媽媽説的話寫在書中的空白處。

2.反饋交流。

3.小結: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不可能把所有的話都在這一一説出來,放學回家的時候,老師希望同學們在踏進家門的第一句話就是你寫的那句話,記住: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力量!

板書

母雞 討厭    敬佩

無病呻吟 勇敢 負責

欺軟怕硬 慈愛 辛苦

拼命炫耀 偉大

四年級下冊語文《諾曼底號遇難記》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檐 飾冠搗諧),會寫14個生字(棚 飾 冠 菊 瞧 率 覓 聳 搗 搬 巢 諧 眠辛)。正確讀寫“棚架、風趣、裝飾、順序、照例、瞧見、率領、覓食、搗衣、向晚、歸巢、和諧、辛苦、雞冠花、大麗菊、催眠曲、房前屋後、天高地闊、月明人靜”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摘錄積累好詞佳句。(建議背誦段落:1—3節或4—7節,由學生自由選擇)

3、感受鄉村生活的美好,體會作者對鄉村生活由衷地熱愛之情。

4、瞭解課文的敍述順序,學習作者通過描寫和鄉下人家最密切相關的景、物來抒發情感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能隨文章的敍述在頭腦中浮現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從而感受鄉村生活的美好。

【教學難點】

一是體會從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場面展現出來的鄉村生活的美(特別是從未接觸過農村生活的城市孩子);二是瞭解課文在空間、時間上交叉敍述的順序。

【課前準備】

藉助網絡資源,收集整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圖片,並製作成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一、激發興趣,導題

1、指名背誦(齊誦)古詩:《遊山西村》、《鄉村四月》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誦讀的這兩首古詩,都是描寫“鄉下人家”生活的情景。《遊山西村》,生動描繪了豐收之年農村一片歡悦的氣象和鄉間的風光習俗,刻畫農民淳樸、好客的性格;我們即將要學習的《鄉村四月》(第23課)則描寫了江南初夏時的景象。今天,我們就和作者陳醉雲一起,走進“鄉下人家”,去感受鄉村生活的美吧!

出示課件,板書課題:21、鄉下人家(陳醉雲)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配樂朗讀。出示與課文相關的圖片。

(瓜藤攀檐圖、鮮花綻放圖、雨後春筍圖、雞羣覓食圖、羣鴨戲水圖、農家晚餐圖、月夜蟲鳴圖)

要求:學生一邊聽朗讀,一邊做記號,並想像一幅自然質樸、親切祥和的農家畫面……

2、疏通字詞,掃清學習障礙。

⑴課件出示新詞,引導學習生字新詞。

棚架、風趣、裝飾、順序、照例、瞧見、率領、覓食、搗衣、向晚、歸巢、和諧、辛苦、雞冠花、大麗菊、催眠曲、房前屋後、天高地闊、月明人靜

正音:①結(jiē)出了青、紅的瓜。②門前的場(chǎng)地上。

③一羣鴨子扎(zhā)進水裏。

正字:“率”字中間部分的筆順是從中間到兩邊。“巢”字上半部分為三個撇點。

⑵指名輪讀課文;學生表演性朗讀自己最感興趣的段落。

3、師:同學們,我們都是農村的孩子,如果你是一個生活的有心人的話,你定會感到,鄉村生活真是太美了!課文中所描寫的一幅幅畫面,彷彿就浮現在我們的眼前——

(齊讀)課文最後一節:“鄉下人家,不論什麼時候,不論什麼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

師:那麼,課文中描繪了哪些“獨特、迷有的風景”?請同學在認真朗讀的基礎上,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交流自己學習的體會。

三、自讀品味,合作交流

1、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小組展示討論:

①課文描寫了鄉下人家的哪些生活場景?你最感興趣的是什麼?

②為什麼説“鄉下人家,不論什麼時候,不論什麼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

2、教師巡視,適當指導點撥。

四、課堂作業,鞏固新知

1、給下列帶點的字注音。

①藤上結( )瓜 張燈結( )彩 ②場( )地 打場( )

③扎( )入水中 掙扎 ④散( )步 散漫

2、比較字形,組詞。

棚( ) 冠( ) 瞧( ) 檐( ) 諧( ) 搬( )

繃( ) 寇( ) 樵( ) 瞻( ) 楷( ) 般( )

3、自由朗讀《在天晴了的時候》(閲讀鏈接P104)

第二課時

一、回顧課文,複習檢查

1、聽寫新詞(互評互改)

棚架、風趣、裝飾、順序、照例、瞧見、率領、覓食、搗衣、向晚、歸巢、和諧、辛苦、雞冠花、大麗菊、催眠曲、房前屋後、天高地闊、月明人靜

2、指名輪讀課文

二、情感品讀,賞析畫面

1、師:同學們,在前一節我看到大家朗讀課文都讀得很認真,很有感情!你們是否是這樣一種感覺,讀着讀着,眼前似乎浮現出一幅幅農村生活的優美圖畫?

2、生:是——

3、那麼,能否把你最感興趣的畫面説給大家聽聽嗎?

生:老師,我最感興趣的是農家房前瓜架上掛着的一個個青、紅的瓜了。那可真是一幅優美的圖畫!

生2、其實,我也有同感,每當讀這段文字的時候,我就想起了自家的小院,每到夏天的時候,什麼豆角啦,絲瓜啦,它們的藤蔓都沿着樹爬上去,藤子上掛滿長長、青青的果實,非常愛看。

師:看來你還會產生聯想,真的很棒!我們讀課文就應該這樣,一邊讀,一邊展開想象!

4、品賞“瓜藤攀檐圖”。出示課件。

5、品讀“青、紅的瓜,碧綠的藤和葉,構成了一道有風趣的裝飾,比那高樓門前蹲着的一對石獅子或是豎着兩根大旗杆,可愛多了。”

點撥:對比描寫的方式使人感到別緻生動、親切可愛。

6、課文中還描寫了哪些畫面呢?請同學繼續交流吧!

生:老師,在讀第2自然段的時候,農家的門前一年四季百花爭豔;屋後翠竹青青。

生:讀第2自然段時,給我留印象最深的是這段話:“還有有些人家,在屋後種幾十枝竹,綠的葉,青的竿,投下一片綠綠的濃陰。幾場春雨過後,到那裏走走,常常會看見許多鮮嫩的筍,成羣地從土裏探出頭來。”

生:我也有相同的感覺。我覺得這裏的一個“探”字用非常好!

7、出示課件,品賞“鮮花翠竹圖”

⑴指名朗讀“鮮花輪綻”部分(第一句)

“時令”,是季節的意思。“它們依着時令,順序開放。”説明了什麼?(一年四季鮮花盛開,百花爭豔。)

⑵情感朗讀“翠竹青青”部分(第2、3句)(指名讀;全班齊讀)

師:前面有些同學説,在描寫竹筍的時候,一個“探”字用得特別好,那麼它到底好在哪裏呢?

生:“探”在字典的解釋為,頭和上體伸出。我覺得這個“探”寫出了嫩筍出土時活潑可愛的樣子。

生:我認為一個“探”字,把竹筍擬人化了。

師:你們的理解真的不錯!

點撥:春天下雨後竹筍長得很多很快,這句話形象地呈現了“雨後春筍”的美妙畫面,尤其是一個“探”字,擬人化的手法讓人感到嫩筍迅速的長勢,如同一個個淘氣頑皮的娃娃和人捉迷藏一樣從土裏探出頭,充分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機。

8、品賞“雞羣覓食圖”、“羣鴨戲水圖”

①師:在四年級上冊,我們曾學習過老舍筆下的《母雞》,作家筆下母雞是那麼“負責、慈愛、勇敢和辛苦”。

②生:是呀,本課中所描寫的率領一羣小雞在竹林中覓食,正是體現了它負責、慈愛的品質。

生:我更欣賞的還有這隻大公雞了,你看它聳着尾巴,“在場地上大踏步地走來走去,好不威風!

點撥:“從他們的房前屋後走過,肯定會瞧見一隻母雞,率領一羣小雞,在竹林中覓食;或是瞧見聳着尾巴的雄雞,在場地上大踏步地走來走去。”

“聳着尾巴的雄雞,在場地上大踏步地走來走去。”儼然一位將軍在閲兵,半志昂揚,又如同一個盡責的丈夫在保護着自己的家人,守護着自己的家園,具有濃厚的人情味。

③師:母雞帶着它的孩子們覓食,大公雞在一邊保護着它們。多麼生動形象的畫面!那麼作者又是怎樣描寫鄉下人家的鴨的呢?

④品賞羣鴨戲水覓食。

一羣鴨子游戲水中,不時地把頭扎到水下去覓食。即使附近的石頭上有婦女搗衣,它們也從不吃驚。

師:同學們,剛才的深情朗讀,在我們眼前浮現出了這樣一幅幅鄉村圖畫:屋前瓜果爬滿架,門前盛開美麗花,屋後翠竹投濃陰,滿院雞鴨叫嘎嘎……這是多麼獨特的鄉村呀!那麼,你們想了解純樸善良的鄉下人嗎?就請大家在感情地朗讀課文第5節。

9、品賞夕陽下的農空晚餐。出示課件

⑴指名有感情的朗讀第5自然段。

⑵師:天邊的紅霞,向晚的微風,歸巢的鳥兒……好一幅美麗的田園風景畫。夏天的傍晚,鄉下的人們在都把桌椅搬到門前,在這如詩如畫的情景中吃晚餐,這樣生活也只有鄉下人家才能盡情享受!

⒀生1:讀了這段話,我眼前就自然的浮現出我們村子裏夏天時晚餐的情景來。在吃晚餐的時候,我們小孩子可端着碗走東家串西家,看見誰家有好吃的菜就夾上一筷子,主人也好,我們小孩子也好,總是笑呵呵的。

生2:最使我難忘的是我們小孩子吃罷晚餐後,捕捉瑩火蟲,做遊戲……那情景真的好不快活……

⑷是呀,這就是鄉下人家最獨特、迷人的風景!你們聽——紡織娘叫了起來,那歌聲真好聽,勞累了一天的人們,就在這歌聲中甜甜蜜蜜的入睡了……

(課件:紡織娘)

三、重點研讀,體味情感

1、學習最後一自然段,明確課文主旨。

⑴齊讀最後一自然段。

⑵合作交流:“獨特、迷人”是什麼意思?你是怎麼理解這一句話的?它在課文中起什麼作用?

⑶點撥:這是文章的中心句,起到了總結全文的作用,集中概括了鄉下人家美麗迷人的生活環境和樸實歡快的美好生活,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體現。

2、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進一步體會課文內容和語言的美。

四、延伸拓展,昇華情感

1、閲讀《在天晴了的時候》。想一想,議一議:試着畫出作者寫了哪幾種景物,是怎樣描寫的,自己有哪些感受。

2、指導學生進行“綜合性學習”(見教材P103“綜合性學習”要求)

附:板書設計

21、鄉下人家(陳醉雲)

屋前搭滿瓜架(青、紅的瓜,碧綠的藤和葉)

門前綻放鮮花(芍藥、鳳仙、雞冠花、大麗菊……依時令開放)

屋後翠竹挺拔(綠的葉,青的竿,鮮嫩的筍)

雞羣到處覓食(母雞率小雞覓食,雄雞高傲威風)

河中羣鴨戲水(即使……也……)

傍晚夕陽晚餐(高談闊論、自然和諧)

秋夜紡織娘唱(織,織,織……甜蜜進入夢鄉)

獨特、迷人的風景

四年級下冊語文《諾曼底號遇難記》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學習“屋檐、搗衣”等5個生字詞語。

2、瞭解課文的敍述順序,學習作者通過描寫和鄉下人家最密切的景物來抒發情感的表達方法。

3、感受鄉村生活的美好,體會作者對鄉村生活由衷地熱愛之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有這麼一個地方,它是那樣熟悉親切、寧靜祥和,它沒有城市的喧囂與熱鬧,卻讓人迷戀嚮往。這就是-----鄉下人家。

3、揭題,讀題。

二、學習課文。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並想一想,課文依次描寫了鄉下人家的哪些生活場景?

2、學習生字:屋檐 雞冠花 裝飾 和諧 搗衣。 讀準多音字雞冠花,理解屋檐和搗衣。

3、概括內容,完成填空。

屋前搭( ), 門前開( );

屋後( )成陰, 院裏( )成羣,

河中( )戲水; 夏日院中,吃晚飯,

還有,秋夜( )高唱催眠曲。

4、鄉下人家,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給作者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引出中心句: 鄉下人家,不論什麼時候,不論什麼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

5、讓我們走近農家,一一領略。

出示課文第一段。一生讀。

問:是什麼構成了一道別有風趣的裝飾?(青、紅的瓜,碧綠的藤和葉)

你眼前彷彿看見了什麼?(出示圖片)誰來美美地讀一讀?

( 青、紅的瓜,碧綠的藤和葉),構成了一道別有風趣的裝飾。

問:你是怎樣理解這“別有風趣”的意思?(與眾不同,特有的)

是的,它不是高樓門前蹲着的石獅子,也不是豎着的大旗杆,它是鄉下人家所獨特的裝飾——讀。

青、紅的瓜,碧綠的藤和葉,構成了一道別有風趣的裝飾,比那高樓門前蹲着一對石獅子或是豎着兩根大旗杆,可愛多了。

小結:這就是鄉下人家。

6、除了種瓜,鄉下人家還會種些什麼呢?(花、竹)出示第二段。

一生讀“花”的部分。鄉下人家都愛養哪些花?(芍藥、鳳仙、雞冠花、大麗菊)你們養過沒?這段文字中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嗎?

理解:1什麼是“依着時令,順序開放”?(時節、季節)比如(略)

2什麼是“樸素中帶着幾分華麗”?(常見的、好養活的、卻也很美)

一生讀“竹”的部分。

1從他的朗讀中,你又彷彿看見了什麼?(竹多、筍多)你是從哪些詞語中感受到的?多麼可愛的筍娃娃啊,誰來讀一讀?這裏作者運用了什麼寫法?(擬人)

老師再請兩位同學分別用朗讀來表現這門前屋後的美景圖;

這裏作者先介紹門前的鮮花,再介紹屋後的竹筍,這樣的寫作順序叫(方位順序)

6、聽,這是什麼聲音?自由讀一讀第三、四兩段。從這些標紅的詞語中你感受到什麼?可以選一個或幾個説説。(率領、聳着、大踏步;遊戲、扎、從不吃驚)沒有統一答案。

男女生分讀兩段。

小結:這些場景是那樣熟悉,那樣親切。這就是鄉下人家所特有的風景。

7、總結:鄉下人家,不論什麼時候,不論什麼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

四年級下冊語文《諾曼底號遇難記》教案 篇11

一、交流見聞,導入新課

1 交流課前收集的關於母雞的見聞。

2導入 新課:

貓是一種很平常的小動物,可是在熱愛社會的老舍先生看來,卻如同一個既可愛又淘氣的孩子。那麼,老舍眼裏的母雞又是怎樣的呢?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老舍先生的另外一篇文章《母雞》。

二、自讀自悟

1 師生共同制定閲讀目標。

(1)圈出生字詞,讀準字音。

(2)認真朗讀課文,達到讀流利、讀正確。

(3)弄清課前導讀中提出的兩個問題:

老舍先生筆下的母雞是一致怎樣的母雞?

比較一下,本文和《貓》兩篇課文在寫法上個有哪些特點?

2 自主閲讀,邊讀邊批註。

三、彙報交流

品評母雞之長短,體會作者之喜惡

1 再讀課文,小組討論:

(1)文中直接寫作者對母雞由討厭到不討厭這一情感變化的語句有哪些?

(2)作者分別通過哪些具體事例寫母雞的討厭與不討厭?每個事例各用一個恰當的詞語概括。

(3)聯繫上文和生活體驗談談自己對第九自然段的理解。

(4)句子辨析:

我不敢再討厭母雞了可改為我不再討厭母雞了嗎?為什麼?

2 全班交流。

3 同組合作,有感情朗讀課文。

四、分辨褒貶,積累詞語

1 思考討論:

作者在表達自己對母雞由厭惡到喜愛的感情變化的過程中,遣詞造句的感情色彩也發生了變化,找一找,讀一讀,品一品。

2 分類摘抄詞語。

把自己欣賞的詞句按褒與貶兩類,摘抄在採蜜本上。

五、反覆回味,走近老舍

1 師生對話,交流各自讀過《貓》和《母雞》後,對老舍及其作品的看法。引導學生初步學習賞析名篇的方法。

2 找一篇老舍先生的其他文章,和好朋友一起讀一讀,然後互相交流閲讀體會。

課後小節:

當我讀這一課時,被母雞的負責、慈愛、勇敢和辛苦的精神所感染,因此我並沒有過多的講解,而是抓住作者對母雞的態度有怎樣的變化,原因是什麼為主線,進行交流、體會,最後我還推薦了課外閲讀《麻雀》《柱子上的母雞》。

四年級下冊語文《諾曼底號遇難記》教案 篇12

本課教材分析:

《海上日出》是國小語文S版五年級上冊第2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單元由五篇課文和語文百花園二組成。《古詩三首》《海上日出》《西風胡楊》是精讀課文,《大自然的語言》《我家門前的海》是略讀課文。課文以不同的文體,從不同的角度描寫景物,向我們展示出了美麗、神奇的大自然。《海上日出》選自巴金的散文集《海行雜記》。

巴金,著名作家,原名李芾(fú)甘。1904年生。四川成 都人。1927年到法國留學,1928年底回國。1927年1月,巴金從上海乘船去巴黎留學,一路上,他隨時記下了海上的見聞和風光,整理成《海行雜記》39篇,《海上日出》是第23篇。

《海上日出》是《古詩三首》後面的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課文按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後的順序重點描繪了晴朗天氣和有云時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展示了日出這一偉大奇觀。無論是文章結構的安排,還是對景物變化的細膩描寫,都很精彩。字裏行間洋溢着作者熱愛大自然和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課文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了看日出的時間、地點。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寫了“我”在晴朗的天氣裏看到的海上日出。

第三部分(第4、5自然段)寫了“我”在有云時看到的海上日出。

第四部分(第6自然段)用反問的句式總括了海上日出是偉大的奇觀。

這篇課文的重點是第二、三部分,描寫了晴天裏和有云時看到的海上日出。以這兩部分為主,培養學生寫小標題。

教學設計圍繞本單元的主題訓練和內容與表達進行。

學生狀況分析:

五年級第一學期,學生剛剛進入高年級段,教學中,要在學生原有的閲讀、理解和表達的基礎上提出要求,並紮紮實實地訓練,注意引導學生在語言環境中細細品味文字,體會其含義、感情色彩和表達效果。引領學生揣摩文章的表達方法,讀寫結合,提高習作能力。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不僅習得學習方法,而且使語文素養步步提高。

學生課前已初步讀了課文,學習了生字和文中的詞語,查找了巴金的資料,並進行了分享,對《海行雜記》有所瞭解。也提前佈置了觀察日出、秋雨、夕陽、月亮、星星等自然現象,為學習課文奠定了基礎,激發了學習慾望。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習課文內容,感受晴天裏和有云的不同天氣裏海上日出的壯觀景象。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情趣,領會作者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3、學習作者按照一定順序(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後)觀察事物,大膽想象,適當運用修辭手法,觀察日落、颳風、下雨等自然景象,用一段話將你最喜歡的自然景觀記錄下來。

二、教學重點:瞭解晴朗天氣裏日出的全過程,體會其壯觀之美。

三、教學難點:

1、憑藉語言文字想象海上日出的動態過程。

2、學習運用作者按照一定順序觀察事物的方法,用一段話將你最喜歡的自然景觀記錄下來。

四、 教學過程及學法引導。

課文重點的突破應在教學中注意引導熟讀課文,憑藉語言文字,聯繫生活實際把每句話讀懂,體會太陽升起時的特點,同時通過精讀(品讀)、思考和圖文對照,並利用自讀、抽讀、齊讀等形式體會海上日出的壯觀之美。

第一課時:熟讀課文,理清課文思路,瞭解課文內容。

第二課時:精讀第二三自然段,憑藉語言文字想象海上日出的動態美,感受晴天裏海上日出的壯觀景象。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情趣,領會作者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學習運用作者按照一定順序觀察事物的方法,用一段話將你最喜歡的自然景觀記錄下來。

第一環節:

1、憑藉語言文字瞭解作者是按“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後”的順序來觀察海上日出的。

2、精讀課文,感受晴天裏海上日出的壯觀景象。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情趣,領會作者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天空還是一片淺藍,顏色很淺。轉眼間天邊出現了一道紅霞,慢慢地在擴大它的範圍,加強它的亮光。”

“這個太陽好像負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

“到了最後,終於衝破了雲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顏色紅得非常可愛。一剎那間,這個深紅的圓東西,忽然發出了奪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發痛,它旁邊的雲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課文難點是抓動詞“負--縱—衝—跳”,幫助學生運用勾、畫、批註,縮句、擴句和課件,在頭腦中建立想象的基礎,體會太陽在上升的過程中很費勁、很吃力的樣子。領會作者熱愛大自然、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第二環節:

1、課件出示日落、下雨、颳風等自然現象。

2、用一段話將你最喜歡的自然景觀記錄下來。

第三環節:習作展示、總結。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語:今天,讓我們隨着作家巴金,去領略海上日出的壯麗景象。

(一)目標完成過程及重點難點學習

1. 指名讀每一自然段,相機指導閲讀,並引導學生概括每一自然段的意思。(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是五年級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

2、全文分為幾段?每段講什麼?

全文分為四段:

第一段(1)講“我”常常在海上看日出。

第二段(2、3)講作者在晴朗天氣看到的海上日出。

第三段(4、5)講作者在有云時看到的日出。

第四段(6)總起來説海上日出是偉大的奇觀。

(上述要求可幫助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由於課文層次清晰、內容明瞭,儘量讓學生自己概括段意。)

3、學習有云的海上日出。

有時候太陽躲進了雲裏,陽光透過雲縫直射到水面上,很難分辨出哪裏是水,哪裏是天,只看見一片燦爛的亮光。

有時候天邊有黑雲,而且雲片很厚。然而太陽在黑雲背後放射它的光芒,給黑雲鑲了一道光亮的金邊。後來,太陽慢慢透出重圍,出現在天空,把一片片雲染成了紫色或者紅色。

課件出示:比較帶點詞語的意思有什麼不同?

一剎那間,這深紅的圓東西發出奪目的亮光,射得熱眼睛

發痛。

它的光芒給黑雲鑲上了一道光亮的金邊。

它旁邊的雲也突然有了光彩。

它的光芒給黑雲鑲上了一道光亮的金邊。

(“亮光”指黑暗中的一點或一道光。“光亮”指明亮,亮的

程度較強烈。“光彩”指很亮很有光澤。“光芒”指向四面八

方發射的強烈光線。)

這樣的美景,我們可以用課文中哪個詞語來概括?(奇觀)課件出示:

奇觀:觀,景象,奇特而罕見的景象。)

(二) 課堂作業

1.書寫本課生字,組詞。

2.寫出各段大意。

第二課時

一、 談話導入

今天,我們再一次走進課文與巴金爺爺一起去欣賞海上日出,作者在晴天看到海上日出的景象是怎樣的呢?

二、 精讀第二、三段。

1、默讀第二自然段,用筆勾畫表示日出前天空景色變化的詞語,並展開想象。

課件出示:

天空還是一片淺藍,顏色很淺。轉眼間天邊出現了一道紅霞,紅霞的範圍慢慢地擴大,越來越亮。我知道太陽就有從天邊升起來,便目不轉眼地望着那裏。

(一片淺藍、轉眼間、一道紅霞、慢慢擴大、越來越亮)

2、理解“目不轉睛”“知道”的含義以及在文中説明了什麼?

(説明作者通過多次、細緻地觀察、瞭解了日出前天空、雲霞的變化規律。)

3、用投影片幫助理解插圖,學生觀察並作詳細描述。

投影圖1:天空還是一片淺藍

投影圖2:(覆蓋片)天空出現紅霞

投影圖3:(覆蓋、抽拉片)在天水相接處出現太陽的小半邊

臉,紅紅的。然後,太陽一跳一跳地往上升。最後,定格為本課圖1的景象。

4、默讀第三自然段,討論:太陽升起時的顏色、亮光有何變?

課件出示句子1:

“果然,過了一會兒,那裏出現了太陽的小半邊臉,紅是紅得很,卻沒有亮光。”

思考:日出時太陽的形狀、顏色和亮光各發生了怎麼的變化?(小半邊臉—圓東西)課件演示

(紅——深紅)

(沒有亮光——奪目的亮光)

“太陽像負着什麼重擔似的,慢慢兒,一縱一縱地,使勁向上升。”

(1)讀句子,縮句。

(2)再擴句 ,作者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從所填詞中體會到了什麼?(太陽在上升的過過程中很費勁、很吃力的樣子)

(3)

課件出示句子2:

“到了最後,它終於衝破了雲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顏色真紅得可愛。”

從“衝、跳”這兩個詞體會到什麼?(“衝”體現了太陽上升時有力量、勢不可擋、“跳”體會到太陽衝破雲霞,如釋重負、可愛)

總結:1、顏色:紅得很、紅得可愛、深紅;

2、亮光:沒有亮光、發出奪目的亮光、;雲彩也突然有了光彩。

3、上述內容從色彩和亮光方面讓學生體會到海上日出的“壯 觀”。

課件出示句子3:

天空還是一片淺藍,顏色很淺。轉眼間天邊出現了一道紅霞,紅霞的範圍慢慢地擴大,越來越亮。我知道太陽就有從天邊升起來,便目不轉眼地望着那裏。 (日出前天空、雲彩的顏色)

太陽像負着什麼重擔似的,慢慢兒,一縱一縱地,使勁向上升。(日出時的動態美)

到了最後,它終於衝破了雲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顏色真紅得可愛。(日出後)

觀察順序: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後。

有感情朗讀這段課文,使人頗感壯觀。

三、總結、擴展

1. 聯繫全文思考:為什麼作者感歎海上日出是偉大的奇觀?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無論是晴朗的天氣還是有云的天氣,太陽都能最終衝破雲霄, 給世界以光明,所以這樣感歎,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和美的熱愛。)

2. 日出日落其實是很平常的事,為什麼作者把很平常的事物寫 得很細緻傳神、變化萬千呢?

(由於作者善於觀察並能抓住景物的特點,多方面地展開描

寫。)

3. 要獲得豐富的作文內容,寫好文章還要講究方法,聯繫全文思考作者是怎樣觀察的?

4.作者運用語言有什麼特點?

四、總結全文 寫法指導

師:同學們,這篇課文是按照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後的順序來寫。

那我們觀察日落、颳風、下雨等自然景象時,有前、時、後的順序,用一段話將你最喜歡的自然景觀記錄下來。

板書設計

四年級下冊語文《諾曼底號遇難記》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認識“允、砌”等8個生字,會寫“蔭、溢”等15個字,會寫“洋溢、允許”等17個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找出描寫小男孩的句子,説説他帶給巨人的變化。

3.找出描寫巨人花園不同景色的句子,對比閲讀,並分析花園的景色變化的原因。

4.明白快樂應當和大家分享的道理,和同學交流閲讀感受。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你們喜歡哪些童話故事?為什麼?

2.説説看到課題你們想到了怎樣的畫面。(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檢查預習,掃清字詞障礙。

1.出示詞語,學生認讀。

2.指名説説想提醒同學注意什麼。(讀音、書寫)

指導書寫“允”和“添”:注意“允”下面是“兒”;“添”最後是兩個“丶”。

教師再次出示以上的生字、新詞,讓學生一起讀一讀,讀中鞏固對生字、新詞的掌握。

3.理解詞語的意思。可以結合生活進行理解,也可以結合語境進行理解。

重點理解“任性”“冷酷”的意思:體會詞語在文中的意思,説出自己的理解;説出他們的近義詞、反義詞;聯繫生活實際,用詞語練習説一句話。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快速瀏覽課文,用幾句簡短的話説説課文主要寫了什麼。(巨人擁有一座漂亮的花園,但自私的他不準任何人進去,失去歡聲笑語的花園變得荒涼,直到有一天巨人從一個小男孩身上發現了“沒有孩子的地方就沒有春天”,於是巨人拆掉了圍牆,也最終收穫了幸福。)

2.課文是按照什麼順序寫的?(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

3.分為三部分:巨人外出時;巨人回來後;巨人醒悟了。

4.巨人外出時和回來後花園各是什麼樣子的?

(1)巨人外出時的花園是什麼樣子的?

“春天鮮花盛開,夏天綠樹成蔭,秋天鮮果飄香,冬天白雪一片。”(概括為:美麗、四季分明、風景宜人等。)

如果你們是那些孩子,在這樣的花園裏面玩耍,會感覺如何呢?(幸福、快樂)

指導朗讀第1、2自然段。

(2)巨人回來後的花園是什麼樣子的?

“不久,北風呼嘯,隆冬來臨,刺骨的寒風吹起雪花。”“天天狂風大作,雪花飛舞。”“鮮花凋謝,樹葉飄落,花園又被冰雪覆蓋了。”(概括為:荒涼。)

指導朗讀第3~7自然段。

四、課堂小結。

後來,在巨人的花園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讓我們再來讀讀,説説你讀後的感受。帶着自己的理解讀課文,同桌間交流感受。

- 第二課時 -

一、複習導入。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瞭解到巨人的花園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從課文中找出寫花園漂亮、荒涼和成為孩子們的樂園的段落,想象畫面讀一讀。

二、抓住主線,品讀感悟。

切入點:巨人的花園從漂亮變得荒涼的原因是什麼?你能從課文中找到答案嗎?

學生交流,出示課文第9自然段的句子。

1.默讀課文,從文中找出表現巨人“任性”“冷酷”的句子,並練習讀一讀。

2.學生交流。

3.指導朗讀:

(1)引導學生想象巨人生氣、發脾氣的樣子,然後用對應的語氣讀巨人的話。

(2)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對比朗讀花園的漂亮與荒涼。

4.後來巨人的花園從滿目荒涼變成了孩子們的樂園,巨人也由原來的孤獨變得無比幸福,這要感謝誰呢?(小男孩)

5.課文中小男孩是如何提醒巨人的?(用他那會説話的眼睛凝視着巨人,在樹下伸出手觸發綠芽和鮮花。)

(1)如何理解“凝視”?

(2)想象小男孩用他會説話的眼睛跟巨人説了什麼。

6.説説自己從故事中懂得了什麼。

三、對比朗讀,體會寫法。

1.藉助板書,引導學生總結對比的寫法。

2.結合板書,朗讀文中多處對比。

四、拓展閲讀,喚起興趣。

1.簡介作者王爾德。

2.課文與原文對比,喚起閲讀原文的興趣。

3.推薦閲讀《快樂王子》。

五、佈置作業,發展能力。

開展一次讀童話、講童話、編童話、演童話的綜合性學習活動。

板書設計

巨人的花園

花園:漂亮——荒涼——成為樂園

巨人:任性——寬容; 冷酷——熱情

孩子們:逃散——盡情玩耍

小男孩:凝視——親了一下

教學反思

1.教學中運用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想象畫面的朗讀方式,讓學生在對比朗讀中體會巨人的“任性”和“冷酷”,以及使花園發生的變化,有助於學生通過自己的閲讀實踐和閲讀體驗理解故事藴含的道理。

2.注意挖掘空白點,力求讀寫結合。巨人從小男孩的眼裏讀懂了什麼?課文沒有寫出來,而是通過讀中促悟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想象,既訓練了同學們的想象思維,又使他們的表達能力得到了鍛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hua/jiaoxue/pngeq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