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計劃 >教學工作計劃 >

七年級上冊語文《濟南的冬天》教案設計(通用19篇)

七年級上冊語文《濟南的冬天》教案設計(通用19篇)

七年級上冊語文《濟南的冬天》教案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七年級上冊語文《濟南的冬天》教案設計(通用19篇)

1.瞭解濟南冬天的景物特點;

2.學習老舍先生的寫景方法;抓住特點寫寫家鄉的景物;

3. 培養愛祖國、愛家鄉的品質。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把握閲讀寫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教學難點:景物描述方法。

教學方法

1.朗讀教學法。本文為一篇美文,語言樸實清新,作為感知,感悟文章內容與風采的朗讀形式是多樣的,如配樂朗讀、教師範讀、學生齊讀、散讀

2.問題式教學法。教師依據教學目標設計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在學生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嚴密思維、拓展想像。

3.比較閲讀法。通過與前一篇課文《春》的比較,進一步掌握寫景散文的一般閲讀方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 時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欣賞了春天那一幅幅動人的春景圖後,今天我們要步入老舍先生的《濟南的冬天》去領略冬日的景色。

二、出示學習目標 :

整體感知、理清文脈 三、老舍及其創作 老舍(1899~1966),現代著名作家,人民藝術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人。出生於北京一個城市貧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開始用白話創作。1924年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中文講師,並進行文學創作。1929年離英回國,先後任濟南齊魯大學、青島山東大學教授。1946年赴美講學。1949年應召回國。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終年67歲。老舍一生著作豐富,長篇小説《駱駝祥子》和話劇《龍鬚溝》《茶館》是其代表作。以描寫城市人民生活著稱,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語,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和濃厚的生活情趣。 四、整體感知、理清文脈

自學指導:

聽朗讀錄音,體味流暢朗讀中的語氣、語調傳達出的文章內容與風采。依閲讀提示,思考:

(1)濟南冬天的獨具一格的風貌是什麼?

(2)課文是從什麼角度,用什麼手法來表現這一特點的?

(3)文中老舍先生採用中國山水畫“以大觀小”的構圖取景方法,請分析作者順着主線抓住哪些富有特徵的景物來展示濟南冬天的,如用淡雅的山水圖定格,仿照《春》中畫圖的形式進行概括。 組織小組討論。教師點撥、

明確: (1)濟南冬天的“温晴”。 (2)寫“温晴”是從自身感受的角度來寫的,採用“曲折行文”的對比方式。北平、倫敦、濟南是老舍生活之舟的三個主 要停靠站,因此,他擁有評判對比的資格。通過和北平冬天多風、倫敦多霧、熱帶日光的毒和響亮(根據語境是指“晴朗得刺眼”)作對比,寫濟南冬天無風聲、無重霧、無毒日的“奇蹟”“怪事”,突出它獨有的“温晴”美景,讚賞它是個“寶地”。畫面中“寒”與“暖”、“暗”與“明”、“熱”與“温”的色調烘托出濟南冬令陽光和煦、天朗地秀的總體形象。在結構上是全文的總起,為下文具體描述作鋪墊。 (3)順着濟南的冬天是温晴的這一主線,作者具體描述了冬天的山景和水色。用2、3、4三段文字寫冬天的山景:先用擬人化的筆法烘托出一個“暖和安適”的“理想境界”,給人以濟南冬天的總體感覺,然後分寫陽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蓋下的山和城外遠山。第5段文字寫冬天的水色,先寫水藻之綠,以襯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將天光、水色融為一體,描繪泉城鮮亮明麗的色彩,充滿讚美之情。 緊扣冬天的山景和水色,鋪展出三幅畫面:小山搖籃圖、雪霽初晴圖和空靈水晶圖。 文章繪山景,描水色,寓情於景,既表現濟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對祖國河山真摯的愛。

五、當堂訓練:表情朗讀,品味濟南暖冬慈善若孃親,可愛似少女,清亮賽水晶的藝術形象。

六、佈置作業:《動態》1-5題

第二課時: 一、出示學習目標: 精彩語段研習,鑑賞景物描述方法

複習上節要點,朗讀全文 二、品析第三段:

1、自學指導:

誦讀第3段,就如下內容品析研討。

(1)全段的中心句是:

(2)全段的層次劃分是:

(3)全段寫“小雪”之美妙,主要通過其他的景物來進行烘托,這些景物是:

(4)文中的動詞用得好,如:

(5)文中的色彩詞用得好,如:

(6)文中是怎樣化靜為動的呢?

(7)主要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

(8)你在對全段的朗讀要求上有什麼體會?

明確:(1)最妙是下點小雪呀。 (2)全段分為三層:小雪呀/看吧……粉色/就是…… (3)矮鬆 山尖 草色 陽光 (4)樹尖用“頂”,山尖用“鑲”,山坡用“穿”,山腰用“露”,幾個字各得其所。 (5)青黑,白,藍,銀,暗黃,微黃,粉色。 (6)化靜為動的主要技巧是運用了比喻、擬人的手法。 (7)主要是擬人,文中的三個“好像”,並不都表示比喻。 (8)朗讀中不僅要讀好文中的描寫部分,而且要讀好首尾兩句,其中的“最”“呀”“就”“吧”“太”是充分凝聚了作者情感的。

2.濟南的雪一點也沒抹殺暖冬的光彩,反而把冬天的“温晴”越發顯露了出來,請學生歸結本段的寫景特色。

歸納:作者從色彩和變化兩個角度描寫了山上的矮鬆、黃草和薄雪等景色。“看護婦”是對雪後矮鬆秀美形態的比喻,借矮鬆寫出雪的形態。“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肌膚”,這是雪色和草色相間的美景引人產生的聯想。“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用擬人描繪了雪色嬌美的情態。寫山景依山上、山尖、山坡到山腰的空間順序,有層次地把各個細部雪的光、色、態展現出來,讓讀者感受到的不僅是雪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韻。畫面色彩的鮮明悦目來自映襯的妙筆:矮鬆的青黑映襯一髻兒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襯藍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兒白,映襯一道兒暗黃;以微黃的斜陽 ,映襯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3.吟詠體味第3語段。

三、當堂訓練:課堂練習以練帶講,學習課文4.5段,完成下列題目。

1.第4段作者三筆兩筆就勾畫出一幅水墨畫,它的特點是( )

A.朦朧 B.淡雅 C.古樸D.靈秀

2.濟南冬天水的特徵是(多項選擇)( )

A.暖 B.綠 C.清D.亮

3.這兩段文字表現了濟南的冬天( )

A.充滿了綠意的特點 B.舒適、清亮、迷人、美麗的特點C.温晴的氣候特點 D.景色優美,是少有的冬季遊覽勝地

4.①“這是張小水墨畫”②“整個的是塊空靈的 藍水晶”③“這塊水晶裏,包着紅屋頂黃 草山”④“像地毯上的小團花的小灰色樹影”所運用的修辭手法是( )A.①暗喻 ②暗喻 ③明喻 ④明喻B.①明喻 ②明喻 ③暗喻 ④明喻C.①暗喻 ②暗喻 ③暗喻 ④明喻D.①暗喻 ②暗喻 ③借喻 ④明喻

5.“就憑這些綠的精神”中的“綠的精神”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過20個字)

參考答案: 3.C 4.D

5.把終年貯蓄的綠色全拿出來 的奉獻精神

七、佈置作業

1.摘抄文中的精彩語句,積累語句 2.完成《動態》6-12題

七年級上冊語文《濟南的冬天》教案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內容,體味濟南的冬之美。

2.過程與方法:理清思路,體會比喻、擬人手法對突出景物特點的作用。

3.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作者對景物獨特的感受,以及對其寄予的深情。

[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內容,揣摩詞語,體會作者對景物的獨特感受。

2.教學難點:體會比喻、擬人手法對突出景物特點的作用。學習描寫景物的方法。

[教學方法]討論法、導讀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

[課前準備]

佈置學生去查閲有關老舍的資料,初步瞭解老舍及其代表作;查閲有關濟南的資料,深入瞭解濟南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以開闊視野。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説到冬天,北方的人們一般習慣在它前面加上修飾詞--“冰冷”或“嚴寒”;説到冬天,人們會想到那肆虐的北風,駭人的寒流,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北方的冬天,給人的印象是“肅殺”的,可能會令習慣於温暖的南方的人們懼怕而卻步。可是在老舍先生的筆下,“濟南的冬天”卻完全沒有了那種寒冷,那種肆虐,那種肅殺,而是一個“温暖”的寶地。讓我們走進老舍先生的《濟南的冬天》,感知濟南冬天的温馨,觀看濟南冬天的美景;體味文章的意境之美,品味文章的語言之美。

板書課題。

二、作者及作品簡介

理解為什麼作者對濟南的冬天如此瞭解,為什麼文中的情那麼濃。

老舍於1929年離英回國,1930年前後來到山東,先後在濟南齊魯大學和青島山東大學任教7年之久,對山東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山東被稱為他的“第二故鄉”。《濟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濟南齊魯大學任教時寫成的。可見作者是懷着對“故鄉”的深情來寫的。

三、檢查預習,掌握字詞(多媒體)

鑲、響晴、温晴、安適、肌膚、秀氣、綠萍、水藻、貯蓄、澄清、空靈、水墨畫、藍汪汪

四、研討思考

學生聽老師配樂朗讀(也可放錄音),並在聽讀中思考以下問題,然後討論,再回答,互相補充。

1.濟南的冬天總的特點是什麼?

濟南冬天總的特點是無風、響晴、温暖的寶地。

2.課文寫了濟南的冬天哪些景物?

寫對濟南的總體感受:“暖和安適”的“理想境界”。寫陽光朗照下的山,勾畫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畫;寫薄雪覆蓋下的山,再寫城外的遠山,最後寫冬天的水色--寫水藻之綠,襯托水的清澈、透明。

3.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作者繪山景,描水色,寓情於景,既表現濟南冬天之美,又寄寓對祖國山河真摯的愛。

五、佈置作業

第二課時

一、研讀與賞析

1.整體感知。

學生速讀第一、二自然段,討論下列問題並自主解決。

(1)濟南冬天的總的特點是怎樣表達出來的?

通過對比,寫出了濟南冬天的總特點是:無風、響晴、温晴。

與北平相比--無風

與倫敦相比--響晴

與熱帶相比--温晴

(2)濟南冬天的這種特點是源於什麼樣的地形特點?

濟南的地形特點,決定了濟南冬天的特點。--“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兒,只有北邊缺着點口兒。”

此處學生可再體會:①為什麼稱“小山”?(因為千佛山主峯海拔只有285米(有本地有山可與之比較)。)②“圈兒”“口兒”,將“兒”字去掉可不可以?把去掉和不去掉的句子各朗讀一遍,比較一下效果。(答案是不可以。“兒”與“小”搭配,貼切地表現出其“小”,表達出一種由衷的“喜愛之情”。)

讓學生試着畫出這種地形,體會其特點,教師可根據學生畫出的地形圖作小結。

(3)教師小結。

在濟南的南面,距中心五里是的千佛山。它們確實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峯也只有海拔285米。它東接佛懋山,西連南馬鞍山、四里山,層巒疊翠,形成濟南的天然屏障。正是這特殊的地形特點,使得濟南的冬天“暖和安適”。

2.自由探究。

學生朗讀後,思考體味以下問題,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1)你最喜歡濟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認為語段中哪個詞語用得最妙?妙在何處?

①“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裏。”

把小山比作“小搖籃”,生動形象地寫出濟南的可愛。

②“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着陽光,暖和安適地睡着,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

“睡着”“喚醒”是擬人的寫法,將老城人格化,使之帶有生命的感覺與意味,表現了濟南“暖和安適”的特點。

③“山坡上卧着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卧着點雪。”

“卧”字來寫村莊,寫雪,寫它們模樣、情態,彷彿是寫活物,活靈活現。

④“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

“害了羞”是將雪賦予了人的情感,“露出點粉色”寫出了濟南冬天温晴的特點。“微微”一詞用得貼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熱帶”之熱。

⑤“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裏照個影兒呢!”

“不忍得”將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靈氣,突出水的“綠”,“綠的精神”之珍貴、可愛、美麗。“況且……還……”不可去掉,“況且”表達進一步申述,或補充、追加新的理由,“還”表示範圍的擴大,“況且……還……”相配合,進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得凍上”的原因。

(如此要點,文中還有多處,學生説到哪些都可以,只要合乎情理即可。)

(2)有感情地朗讀你所喜歡的語段。

朗讀時注意語氣、語調、語速及重音的把握,同時要體味、揣摩作者的意圖,有感情地朗讀。

3.合作探究。

進一步探討,合作探究,學生間可質疑,也可以向老師質疑。同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濟南冬天獨有的美景是以其突出特點“温晴”為主線貫穿全文的。

(2)作者緊扣這一點,用第二、三、四段三段文字寫了冬天的山景,第五段寫了冬天的水色,按自下而上的順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描寫水藻之綠,以襯托水之清澈、透明。

(3)作者拓展想象,將天氣、水色融為一體,描繪泉城鮮亮明麗的色彩。

(4)文章多用比喻和擬人,形似且神似,生動貼切地表現出濟南冬天的無限生機和在冬天裏孕育着的朦朧春意,表達了作者喜愛、讚美的深情。

(5)文章以“濟南的冬天”作標題,表明不同於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後以“這就是冬天的濟南”結束。其含義是:這温暖如春、秀麗如畫、天明水淨的藍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濟南啊!這樣結尾既和開頭“濟南真得算個寶地”相呼應,又點了題,抒發了作者的讚美之情,給人留下無盡的回味。

二、體驗反思

1.質疑交流。

想一想,為什麼作者能描繪出這麼精彩的畫面,為什麼語言能如此優美?體會一下,在寫法上本文與學過的課文《春》有什麼相同之處?

寫好文章,必須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經過內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這兩篇文章作者都寫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動了,而寫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擬人才那麼活靈活現,富有靈性,才能達到神似。

2.拓展延伸。

通過學習本文,你應該想到:在生活中只有認真觀察事物,寫作文時才能寫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發現和寫出事物的“靈性”;真正動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寫的事物真摯感人。平日裏,我們要做生活的有心人,關注生活,關注周圍的事物,多想多記,以豐富我們的生活積累,為寫好文章打下牢固的基礎。

三、佈置作業

請你仔細觀察北京冬天的景物,傾注你的無限熱愛之情,借鑑課文中的某些寫法,將最有特點的景物寫出來,自擬題目,字數不限。

四、板書設計

12.濟南的冬天

總特點:無風,響晴,温暖--貫串全文

對濟南的總感受:“温暖安適”的“理想境界”

陽光朗照下的山就像一幅淡雅的水墨畫

薄雪覆蓋下的山秀氣

城外遠處的山如詩似畫

冬天的水色--水藻之綠,襯托水之清澈、透明

七年級上冊語文《濟南的冬天》教案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徵展開描寫,情景交融的寫法。

3、體會擬人、比喻等修辭方法在寫景中的作用,品味優美的語言。

4、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步驟:

一、設景導入

我們盼望萬紫千紅的春,我們迷戀果實飄香的秋,可那白雪翩飛的冬,雖然寒風凜冽,可那樹尖上頂着一朵白花的美麗又怎麼不令人神往呢?老舍筆下濟南的冬天就充滿了無限的魅力,它給人留下的不再是蕭瑟,不再是寒氣襲人,它那裏充滿了温情。好可愛、好可愛……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感受那份温情吧。(利用多媒體投示出課題及學習目標,背景選擇白雪覆蓋的小山,白雪映着紅日,營造一個温暖響晴的冬天之景。)

二、師生共賞

1、師生同讀

①放師讀錄音(播放朗讀錄音,多媒體投示背景,動感播放課文字幕)

②生分成兩組比賽朗讀

③師生讀自己最喜歡的語段,在旁邊批註喜歡這一段的理由。

④完成課後思考題一(生小聲讀課文理出文章脈絡)

生:討論交流③④。師歸納文章脈絡:開頭寫濟南冬天的天氣(對比)——寫濟南的山(陽光下的山、薄雪覆蓋下的山、城外遠山)水(清澈、透明)

2、師生同賞

找出文中的比喻、擬人句子填在下表中,並説説用上它們的好處。(開放性題,答案不求一致,重在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情能力。)

比喻句:好處:

擬人句:好處:

3、師生同議

①分小組交流自己找出的句子和理由。

②全班交流

③背誦自己喜歡的句子或段落

三、寫作嘗試

⑴分小組講述自己家鄉冬天的景象

⑵借鑑的寫作方法將家鄉最有特點的景物描寫出來

⑶評價提高

分組評價,選擇美的文章在全班交流。

七年級上冊語文《濟南的冬天》教案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① 通過複述故事情節,理解本文聯想與想像手法的運用,並激發學生探求未知領域的慾望。

② 感受文中所表現的喜悦之情。

③ 初步瞭解神話故事的特點。

教學重點

① 大膽而新奇的想像。

② 對人類誕生的喜悦感。

課前準備

學生:熟讀課文,熟悉故事情節。

教師:投影儀。

教學設計

導入 課文

在奇幻的神話世界裏,有隔河相望的牛郎織女,有對月流珠的在岸鮫人……那麼,人,是從哪裏來的?對這個有趣的話題,今天我們再看看遠古時代的人們是如何理解的。

複述故事情節,理解本文聯想與想像手法的運用

①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熟悉情節。

②投影出示《風俗通》裏的兩則短文,然後讓學生複述課文故事情節,其他學生邊聽邊在課文中劃出投影中的短文所沒有的內容。待複述完後,討論整理歸納,看看課文中豐富了哪幾個情節。

這個環節一要靠學生課前預習,熟悉課文內容。二是鍛鍊學生上課專注地聽別人説,學習篩選信息,並鍛鍊歸納、概括能力。實施前要做好指導,學生討論的結果可能不太理想,教師可提示補充。如果複述的學生對課文情節有遺漏,也可提醒學生補充。

③ 討論:a.女媧造人的具體過程是真的嗎?你怎樣理解這種寫法?

b.你也發揮自己的想像,對女媧造人的動機、經過做另一種推測,説給大家聽聽。

女媧造人的情節顯然是想像的,要通過對這個問題的討論讓學生明白,神話是在科學水平不發達的遠古時代產生的,那時的人們無法對人的誕生做出科學的準確的解釋。但是,人類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藉助於想像來解決這個問題了,而這種大膽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話故事中的亮點。試想,沒有了這種想像,還有神話故事的存在嗎?這種想像體現了遠古時代人們那種強烈的探求慾望。今天的社會科學技術高度發達,但仍有廣闊的未知領域等待我們去探尋,去研究,所以,這種想像力、創造意識,都是我們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而第2個討論題,是讓學生鍛鍊自己的想像力,合理即可。可以先四人小組討論,選出想像奇特、合理的在全班交流。

探究品味,感受課文中對人類誕生的喜悦感

① 討論:説説你對女媧的認識。

② 跳讀課文,劃出文中表現對人類誕生的喜悦心情的句子,討論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對女媧這個形象的認識,應該是這節課探究的一個要點。討論時要提醒學生緊扣課文語句分析認識。教師最後明確:

女媧是本篇的核心人物,她是神通廣大的“神”,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獨感。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這天地之間,應該添一點什麼東西進去,讓它生氣蓬勃起來才好”。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會笑,她會假裝生氣,她甚至會靈機一動,“世間各種各樣的生物都有了,單單沒有像自己一樣的生物,那為什麼不創造一種像自己一樣的生物加入到世間呢?”就是她的這種創造力,世上誕生了人類。她得到了做母親的天倫之樂,她忙忙碌碌,像母親一般勤勞智慧。她哪裏是神,她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態,人的智慧,人的生活體驗。從她身上,我們看到神話的情節是想像的,但又是真實的,是合乎現實生活的情理的。

對人類誕生的喜悦感充溢在整篇文章中,這也是本課體現合理豐富想像力的地方。對課文中有關語句,教師可從兩方面提示,一是女媧在造出人之後,不由得滿心歡喜,眉開眼笑,這生命是她一手創造出來的,她的笑,體現了人類創造成功的喜悦感。二是這種喜悦感,還體現在人類自身對獲得生命的歡呼,如人類落地後開口就喊“媽媽”;許多小人的歡呼跳躍等。而學生對這種喜悦感的感受則可引導學生扣住“喜”來談,如有了人類,大自然才有了生氣,蓬勃起來;有了人類,女媧不再寂寞、孤獨;有了人類,世間也就有了温馨,有了愛,更重要的是,有了創造……也可以從另外角度引導學生感受,如人類生命的可貴,人類生命與自然的關係,要珍愛生命等。

③ 比較《女媧造人》與《伊甸園裏》,拓展思維空間。

[討論]在我們中國,有女媧造人的美麗神話;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話(教材綜合性學習“追尋人類起源”中的參考資料: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話《伊甸園裏》)。這兩篇神話都是想像的,你更喜歡哪一篇?説説理由。

討論這個問題,學生可以拓寬思維角度,從文章情節的想像、文章結構、語言、思想感情等諸方面去分析。教師不要限制在只應該喜歡哪一篇上,但是最後教師可以讓學生明白,世界各民族都有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古代神話、傳説,表現遠古時代人們對未知領域的探求,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等等。這都屬於人類文化寶庫的一部分,而我們往往也可以從閲讀這類文章中得到新的感悟。

教師總結

女媧造人,體現了人類可貴的創造力與探求精神,也使我們感受到生而為人的自豪。今天,我們面對的廣大世界,依然有許多未知領域,等待我們去探求,去追索,去感受那種創造成功的喜悦。

佈置作業

① 摘抄課文中優美的詞語。

② 閲讀綜合性學習中,關於人類起源的資料。

七年級上冊語文《濟南的冬天》教案設計 篇5

精彩開篇詞

古代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僅語言雋美,而且意境深遠;它們有的充滿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來廣為傳誦,成了流傳千古的名篇。我們在課外已經接觸了不少優秀的古代詩詞,從今天開始,我們將陸續學習課本中的四首古代詩詞,領會古人融情於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講究煉字煉句的創作精神。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反覆朗讀詩歌,背誦詩歌。

2.瞭解詩詞有關知識,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品味詩歌語言,體味詩歌的意境;培養賞讀詩歌的能力,提高古詩文修養。

4.培養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知識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觀滄海

一、新課導入

大家知道曹操吧?説起曹操,常常聽到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有人説他是英雄,有人説他是奸雄,今天我們閲讀他的《觀滄海》,也許你對這樣一個歷史人物會有更客觀的認識。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根據拼音寫出恰當的詞語。

(cāng)滄海(jié)碣石(sǒngzhì)竦峙

水何(dàn)(澹澹)(xiāo)(sè)蕭瑟

2.藉助課下注釋或工具書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

澹澹:水波搖盪。

竦峙:高高地挺立。竦,高。峙,挺立。

星漢:銀河。

蕭瑟:樹木被秋風吹動的聲音。

至:極。

何:多麼。

若:好像。

臨:登上。

3.文體知識。

通常所説的古代詩歌包括古體詩、樂府詩、律詩、絕句、詞、曲等。

唐代以前出現的較少格律限制的詩體叫古體詩。如本課的《觀滄海》。而唐朝新出現的絕句、律詩叫近體詩。如本課的《次北固山下》和《錢塘湖春行》。

律詩,因格律要求嚴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兩種;律詩的格律有規定,限制了對仗,八句可分為四聯。

曲是一種與詞相近的韻文形式,出現於南宋和金代,盛於元代,是受民間歌曲的影響而形成的,句法較詞更為靈活,多用口語,用韻也更接近口語。如本課的《天淨沙秋思》。

4.作者簡介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在鎮壓黃巾起義中,逐漸擴充軍事力量。“挾天子而令諸侯”後,先後滅呂布,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打敗兵強地廣的袁紹,逐漸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烏桓,大勝。次年率軍南下,被孫權、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他善詩歌,常借詩篇抒發自己的政治報負。其詩氣魄雄偉,慷慨悲壯,是文學建安文學的開創者。《步出廈門行》《蒿里行》均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

5.背景鏈接

《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他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烏桓的途中。烏桓是當時東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烏桓攻破幽州,俘虜了漢民十餘萬户。同年,袁紹的兒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結遼西烏桓首領蹋頓,屢次騷擾邊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烏桓。在這年八月的一次大戰中,曹操終於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這次勝利鞏固了曹操的後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揮戈南下,以期實現統一中國的宏願。把前後的事件聯繫起來,我們可以看出,北征烏桓對曹操來説是一次多麼重要的戰爭了。而《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一定會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他將自己這種昂揚奮發的精神融會到詩裏,藉着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使這首詩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因而成為一篇優秀的作品。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一)詩歌朗讀

1.自由朗讀詩歌,採取各種形式把詩歌讀通讀順,注意讀準字音、節奏。

【交流點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2.結合註釋解讀詩意。

【交流點撥】向東進發登上碣石山,得以觀賞大海的奇景。

海水多麼寬闊浩蕩,海中山島高聳陡立。

碣石山上樹木叢生,各種草長得很繁茂。

秋風颯颯,海上湧起巨大的波濤。

日月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渺的海洋中出發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渺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真是幸運極了,就用歌唱來暢抒心中的情懷吧。

(二)整體感知

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詩歌,並思考下列問題。

1.全詩是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交流點撥】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2.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象的?

【交流點撥】第1層(1~2句):交代觀海的地點。

第2層(3~8句):描寫海水與山島。(實景)

第3層(9~12句):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想象)

最後兩句是附文,是為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3.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詩人是懷着怎樣的感情描繪大海形象的?

【交流點撥】(1)“日月之行”四句寫大海,全用虛寫,卻表現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氣概,更顯示了詩人的博大胸懷。

(2)大海的形象正是詩人形象的化身。詩人已經削平了北方羣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為即將揮師南下統一中原解除了後顧之憂。在躊躇滿志的時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發了建功立業的願望,寫出了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雄渾詩句。

(三)深層探究

1.如何理解“東臨碣石,以觀滄海”一句?

【交流點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開篇點題,交代了觀察的方位以及觀察的對象,這兩句雖然沒有直接寫到人,但我們彷彿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時的那種勃勃英姿。“觀”字統領全篇,是詩的線索,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這四句是全詩的高潮,作者運用了什麼樣的表現手法?有這樣的表達效果?

【交流點撥】作者運用誇張的手法創造出一個極其開闊的意境,給詩歌增添了積極的浪漫主義色彩。詩人聯想日月星辰這些自然界偉大的景象,全離不開大海的懷抱。想象奇特,胸懷開闊,滲透着詩人自己的雄心壯志和昂揚奮發的精神,展現了詩人力挽狂瀾、重建天下的雄心,塑造了自我豪氣蓋世的英雄形象。

3.詩人在這首詩中把自己欲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表達得淋漓盡致,詩人藉助什麼手法表達自己的情感呢?

【交流點撥】虛實結合,借景抒情,描寫滄海的壯麗景色,表現博大的胸懷,抒發統一天下的宏偉抱負。

(四)熟讀成誦

四、板書設計

水:澹澹山島:竦峙(壯麗氣勢)

實景--借景抒情

觀滄海樹木:叢生百草:豐茂(向榮姿態)

日月:運行-出其中(奇特想象)

虛景博大胸襟

星漢:燦爛-出其裏(宏偉意境)

五、拓展延伸

請你搜集幾句有關“胸襟”“抱負”“志趣”的詩句。

【交流】①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行路難》

③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嶽》

④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⑤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層。--王安石《登飛來峯》

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遊山西村》

第二課時次北固山下

一、新課導入

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這首詩就是寫鄉愁的,且以“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一聯而聞名於天下。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藉助課下注釋或工具書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

次:住宿,此指停泊,途中暫時停宿。

客路:旅途。

風正:風順。

懸:掛。

殘夜:夜將盡而未盡的時候。

2.作者簡介

王灣,生卒年不詳,洛陽(今屬河南)人。唐代詩人。先天元年(712)中了進士,官洛陽尉。早有文名,往來吳、楚間,不得歸家,故有此作。其詩流傳不多。

3.背景鏈接

《次北固山下》是王灣在先天年間或開元初年遊歷江南時所作,格調壯美,意境開闊,預示了盛唐詩歌健康發展的前景。據説,宰相張説曾親自將這首詩題寫於政事堂。

北固山,在今江蘇省鎮江市北,三面環江,為名勝之地。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一)詩歌朗讀

1.自由朗讀詩歌,採取各種形式把詩歌讀通讀順,注意讀準字音、節奏。

【交流點撥】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2.結合註釋解讀詩意。

【交流點撥】在青山之外旅行,在綠水之中行舟。

潮水漲滿時,兩岸之間水面顯得更寬闊。順風行船一帆高掛。

夜將盡未盡的時候,一輪紅日從海上升起。當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思念故鄉的家書要傳到哪裏呢?希望北歸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陽。

(二)整體感知

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詩歌,並思考下列問題。

1.詩的四聯各寫了什麼內容?四聯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交流點撥】首聯:點題。“青山”指北固山。詩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鎮江後,還要乘驛車到別處,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頷聯:寫船上所見景色。“平”“闊”“正”“懸”四字用得好:“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才有懸空的態勢。“潮平”句,又是為頸聯中“江春”句作鋪墊。

頸聯:既寫景又點明瞭時令。“殘夜”指夜將盡而未盡之際。殘夜而東方海日已升,舊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時間過得這麼快,怎能不令人感慨!

尾聯:詩人離家日久,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新年來到,正是家人團聚之時,而自己旅食他鄉,久不得歸,見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大雁來給他傳遞家書了。全詩陳陳相因,渾然一體。

2.哪些詩句直接表達了思鄉之情?

【交流點撥】尾聯“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直接表達思鄉之情。全詩籠罩着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

(三)深層探究

1.探究想象“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怎樣的情景。

【交流點撥】“闊”是“潮平”的結果。春潮湧漲,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船上的人視野也因之開闊。此句寫得恢弘闊大。“風正一帆懸”愈見精彩。“懸”是端端直直高掛着的樣子。詩人不用“風順”而用“風正”,是因為光“風順”還不足以保證“一帆懸”,風雖順,卻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順風,又是和風,帆才能“懸”,而“正”字兼包“順”與“和”的內容。可見寫景極為傳神。

2.“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兩句歷來是千古傳誦的名句,你認為該如何理解呢?

【交流點撥】作者從煉意着眼,把“日”與“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徵,並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擬人化,賦予它們以人的意志和情思。作者無意説理,卻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藴含着一種自然的道理:海日生於殘夜,將驅盡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敍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

(四)熟讀成誦

四、板書設計

次北固山下

首聯:旅途奔波之意借

頷聯:恢弘闊大之景景

頸聯:樂觀、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抒

尾聯:思鄉之情情

五、拓展延伸

思鄉是中國文學的主題之一,無數的鄉愁陪伴着無數的詩人,同時無數的詩人創造了無數的鄉愁詩。鄉愁豐富了我們的情感世界,鄉愁詩豐富了我們的文學世界。思鄉實際上已經成了一個“結”,一個套在炎黃子孫身上的“結”。在你所積累的詩歌中,哪些詩句抒寫了鄉愁?

【交流】①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

②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漢樂府民歌《悲歌》

③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維《雜詩三首》

④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薩蠻》

⑤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⑥逢人漸覺鄉音異,卻恨鶯聲似故山。--唐司空圖《漫書五首》

⑦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唐杜甫《月夜憶舍弟》

第三課時錢塘湖春行

一、新課導入

我們跟隨朱自清先生欣賞過江南春天的美景,伴着老舍先生感受過濟南冬天特有的魅力。今天,我們將穿越時空,跟隨白居易一起去領略1180年前的西湖特有的春景!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請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

(1)孤山寺北賈亭西(jiǎ)

(2)誰家新燕啄春泥(zhuó)

(3)淺草才能沒馬蹄(mò)

(4)綠楊陰裏白沙堤(dī)

2.解釋下面詞語。

初平:遠遠望去,西湖水面彷彿剛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齊平。

暖樹:向陽的樹。

沒(mò):隱沒。

行不足:遊賞不夠,即反覆遊賞。

3.作者簡介

白居易是唐代大詩人,字樂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有“詩魔”之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作有《賣炭翁》《長恨歌》《琵琶行》等。

4.詩歌大意

《錢塘湖春行》以詩人行蹤為線索,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喜悦的感情。第三句和第四句是頷聯,頸聯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

5.背景鏈接

《錢塘湖春行》寫於長慶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使的時候,到西湖遊玩,騎馬走在白沙堤上,遠看風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別的氣質吸引了,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曠神怡,詩興大發,寫下了這首的七言律詩,抒發了自己對西湖春天的讚美和熱愛之情。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一)詩歌朗讀

1.自由朗讀詩歌,並採取各種形式把詩歌讀通讀順,讀準字音、節奏。

【交流點撥】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

2.結合註釋解讀詩意。

【交流點撥】從孤山寺的北面到賈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剛與堤平,白雲重重疊疊,同湖面上的波瀾連成一片。

幾處早出的黃鶯爭着飛向向陽的樹木,誰家新來的燕子銜着春泥在築巢。

繁多而繽紛的春花漸漸要迷住人的眼睛,淺淺的春草剛剛能夠遮沒馬蹄。

我最喜愛西湖東邊的美景,總是遊覽不夠,尤其是綠色楊柳蔭下的白沙堤。

(二)整體感知

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詩歌,並思考下列問題。

1.畫中有詩,詩中有畫,寫景的詩歌尤其如此。請大家把這首詩還原成畫面選擇下面的句式,對你喜歡的句子進行賞讀。

(1)“從……中我看到了……”

(2)“從……中我聽到了……”

(3)“從……中我感受到……”

【交流點撥】從第一、二句中,我彷彿看到長衫飄飄的詩人騎馬來到賈公亭旁,極目遠眺。只見那西湖波瀾動盪,與岸平齊。在那水天相接處,水波粼粼,雲朵低垂,似乎要親吻湖面了--它也愛早春的西湖。

我從“幾處早鶯爭暖樹”中,彷彿聽到了黃鶯清脆婉轉的鳴叫聲。

2.詩人最喜愛的是湖東的白沙堤。那白沙堤的景色如何呢?詩人除點明是在“綠楊陰裏”外,未作任何説明。讓我們展開想象的翅膀,補寫出白沙堤美麗的景色吧。

【交流點撥】有湖水,水中有魚蝦,有嬉戲的鴨子。

有花草。綠草如茵,像鋪了層綠地毯;花兒閃閃,散在綠草叢中。

還有花樹。杏花開了,散綴枝頭;桃花也開了,紅豔豔的,燦爛一片。

還有人。有騎馬的詩人,一邊捋着鬍鬚,一邊吟詩;好朋友也來了,他們席地而坐,飲酒賞景,談詩論文,吟詩作畫……好不快活。

3.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是寫初春景象?

【交流點撥】如“初平”,春水初生;“爭暖樹”,“暖樹”者,向陽之樹也,春寒未退,故鶯爭集其上;“啄春泥”,燕初來也;“沒馬蹄”,草初生也──這些都是初春的景象。(早鶯、新燕、亂花、淺草。)

4.哪句詩説明詩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交流點撥】“最愛湖東行不足”句説明詩人流連忘返,已完全陶醉在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5.“幾處”為什麼不是“處處”,“誰家”為什麼不是“家家”?

【交流點撥】説“幾處”,可見不是“處處”;説“誰家”,可見不是“家家”。因為還是初春季節。

(三)熟讀成誦

四、板書設計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水漲雲舒

賈公亭遊春鶯歌燕舞

白沙堤蹤蹤花多草淺

遊人如織

西湖早春圖(最愛)

五、拓展延伸

積累描寫西湖美景的詩句。

【交流】飲湖上初晴後雨

蘇軾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濃粧淡抹總相宜。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第四課時天淨沙秋思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在你們眼中,秋天是一個怎樣的季節?也許是豐收的,也許是浪漫的,也許是多愁善感的。那麼,在一個遊子的心中,秋天是什麼樣的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中去體會體會。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文體知識

《天淨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天淨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散曲的題目。

2.作者簡介

《天淨沙秋思》作者馬致遠,是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他與關漢卿、王實甫、_白樸被稱為“雜劇四大家”。他的《天淨沙秋思》被稱為“秋思之祖”。

3.背景鏈接

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於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一生都幾乎過着漂泊無定的生活,因而鬱郁不志,困窘潦倒。於是在一次羈旅途中,寫下了《天淨沙秋思》。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一)詩歌朗讀

1.自由朗讀詩歌,並採取各種形式把詩歌讀通讀順,注意節奏、重音。

【交流點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2.根據詩句用優美的語言描繪圖畫,體會思鄉之情。

【交流點撥】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着一匹瘦馬,迎着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户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二)整體感知

1.本曲前三句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別渲染了怎樣的氛圍?

【交流點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前三句渲染了一種悽清孤寂的氛圍。籠罩在蒼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樹、烏鴉,呈現出一派蕭瑟淒涼的景象。

昏鴉歸巢反襯出遊子的漂泊無所歸宿。小橋流水旁的人家雖然簡陋清貧,卻有親人團聚的天倫之樂,透露出遊子對寧靜温馨的家園生活的嚮往,也反襯出有家歸不得的悲苦。寒風颼颼,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馬正在蜿蜒古道上艱難跋涉。這裏雖然沒有直接寫人,但已不難想見馬背上的遊子疲憊、憔悴的神情。

三句十八個字,不用任何動詞和關聯語作聯綴,只是分別並列三個名詞性詞組就和諧地構成一幅以“昏鴉”“人家”“瘦馬”為重點的意境深遠的畫圖,羈思旅愁借景物自然顯現,使人聯想無窮。

2.請你想象畫面,給這首小令另擬一個小標題。

【交流點撥】斷腸人秋旅圖、深秋郊野獨行圖、天涯斷腸人、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

3.“斷腸人在天涯”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交流點撥】前三句是寫景,末二句為抒情。“斷腸人在天涯”是這首小令的主軸,貫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鴉還知道投樹棲息,小橋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騎着瘦馬的遊子卻只能在西風古道上奔波。“夕陽”如血,可以想見它照在老樹昏鴉,小橋流水同古道瘦馬上會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遲暮蒼涼之氣氛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與夕陽配合,正應了“日暮途窮”的成語,加重了悲悽衰殘的色彩,説盡了千古羈旅人無限的愁悶。

4.這首小令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交流點撥】這首小令寄情於物,通過對眾多自然景物的描寫,抒發了羈旅天涯的人的悽苦愁楚之情。

(三)深層探究

1.這首小令語言運用上有什麼特點?

【交流點撥】語言極為精煉確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卻描繪出詩情濃郁的畫畫,創造出淒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結構完全相同,全用名詞和形容詞,沒有一個動詞,描寫了9個形象,9個小景,每三個形象構成一幅小畫面。各句各以三個並列的偏正結構的詞組組成整齊的排比句,顯得和諧勻稱,一語道破“某一種心情”。也正因如此,這首小令被稱為“秋思之祖”。

2.《秋思》是如何運用對比映襯手法的?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交流點撥】作品中動景與靜景、暗淡的色調與明亮的色調、天倫之樂與羈旅之苦,都形成鮮明的對比映襯,增強了視覺效果和感情色彩。

藤、樹、橋、人家、古道是靜景,鴉、水、風、馬、夕陽是動景,動靜結合,相互輝映。落日餘暉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調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鴉歸巢襯托了遊子歸宿無處,小橋流水人家的天倫之樂襯托了羈旅生活的艱難悽苦,感情上也成鮮明對照。

(四)熟讀成誦

四、板書設計

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

景小橋流水人家悲愴愁苦

古道西風瘦馬思鄉之情

情--夕陽斷腸人

五、拓展延伸

展開想象,將《天淨沙秋思》改寫成一篇散文。

【交流】夕陽已漸西下,只在山頂留下半張無精打采的臉,無奈地看着這無精打采的人間。

一抹餘輝暗淡地斜灑在枝椏斑駁的老樹的枝頭。枯藤纏繞着老樹,樹上的烏鴉,發出幾聲淒涼的哀鳴劃破黃昏的寂寥,斜陽為烏鴉黑亮的羽翼鍍上一層金黃。

潺潺的流水在夕陽的映照下波光粼粼,還映出幾處人家。一座小石橋靜靜地站在流水上,像一個老態龍鍾的百歲老人,經不起歲月的踐踏了。

古道漫漫,西風凜冽。路,看不到盡頭。在這荒涼古道上,我騎着馬,在緩緩地行進。幾年來,與我朝夕相處的那匹馬,經過歲月無情的洗禮,早已瘦骨如柴。經過多年的流浪,它和我都已疲憊不堪。

此時,夕陽正西沉,灑下淒冷的斜暉,本是鳥禽回巢、羊牛迴圈、人兒歸家的團圓時刻。而我,卻仍在外漂泊未歸,獨自一人浪跡天涯海角,流露出一絲淡淡的悲涼。

《古代詩歌四首》教案3

【教學目標】

1、積累“澹澹、竦峙、蕭瑟、聽取、別枝、若、次、以、見”等文言詞彙。

2、瞭解詩詞有關知識以及詩歌四首表達的思想感情。

3、品味詩歌語言,體味詩歌的意境;培養賞讀詩歌的能力,增強古詩文修養。

4、有感情地反覆朗讀詩歌,準確背誦詩歌。

5、瞭解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培養學生朗讀古代詩歌的節奏感。

6、啟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知識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1、誦讀並背誦。引導學生領會詩歌的意境美,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2、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運用再造想象感悟詩歌內容。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曹操《觀滄海》

1、作者介紹,寫作背景:

曹操,字,時期家、家。

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峯,他已削平了北方羣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消除了後患,統一了北方。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割據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天下了。《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歸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又當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他將自己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會到詩歌裏,藉着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使這首詩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成為一篇流傳至今的優秀作品。

2、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3、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學生帶着問題,自主學習。

[問題組]

①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②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象的?

③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賞析]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盤踞在我國東北部的烏桓族及袁紹的殘餘勢力,統一了北方;九月,在歸途中經過碣石山,寫下了這首詩。

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後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後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繫詩的正文可分三層: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這是繼承《詩經》中直陳其事的寫法,顯得很質樸。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湧起”)描寫海水和山島海水盪漾,是動態;山島聳立,是靜態,相互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再寫草木,仍然是靜態,次及“洪波”,又回到動態,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實景。

第三層(最後四行)藉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這寫的是虛景即詩人的主觀感受,是從兩個“若”字看出來的。

這首詩的基調是蒼涼慷慨,歷來被視為“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二、學習王灣《次北固山下》

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

1、學生自由朗讀,思考下列問題:

①詩的四聯各寫了什麼內容?四聯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②哪些詩句直接表達了思鄉之情?

2、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探究想象“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怎樣的情景?如果你身臨其境,將會有怎樣的感受?

[賞析]

詩以對偶句發端,既工麗,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點題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現在眼前的“綠水”前進,駛向“青山”,駛向“青山”之外遙遠的“客路”。這一聯先寫“客路”而後寫“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馳故里的飄泊羈旅之情,已流露於字裏行間,與末聯的“鄉書”、“歸雁”,遙相照應。

次聯的“潮平兩岸闊”,“闊”,是表現“潮平”的結果。春潮湧漲,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下一句“風正一帆懸”,便愈見精彩。“懸”是端端直直地高掛着的樣子。詩人不用“風順”而用“風正”,是因為光“風順”還不足以保證“一帆懸”。風雖順,卻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順風,又是和風,帆才能夠“懸”。那個“正”字,兼包“順”與“和”的內容。這一句寫小景已相當傳神,但還不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這句詩的妙處,還在於它“以小景傳大景之神”(《姜齋詩話》捲上)可以設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裏行船,老要轉彎子,這樣的小景是難得出現的。詩句妙在通過“風正一帆懸”這一小景,把平野開闊、大江直流、波平浪靜等等的大景也表現出來。

讀到第三聯,就知道作者是於歲暮臘殘,連夜行舟的潮平而無浪,風順而不猛,近看可見江水碧綠,遠望可見兩岸空闊這顯然是一個晴明的、處處透露着春天氣息的夜晚,孤舟揚帆,緩行江上,不覺已到殘夜。這第三聯,就是表現江上行舟,即將天亮時的情景。妙在作者無意説理,卻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藴含着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生於殘夜,將驅盡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敍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

海日東昇,春意萌動,詩人放舟於綠水之上,繼續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駛去這時候,一羣北歸的大雁正掠過晴空雁兒正是要經過洛陽的啊!讓詩人想起了“雁足傳書”的故事,還是託雁捎個信吧:雁兒啊,煩勞你們飛過洛陽的時候,替我問候一下家裏人。這兩句緊承三聯而來,遙應首聯,全篇籠罩着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

三、作業

背誦這兩首詩。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提起西湖,我們自然會想起蘇軾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讀了白居易的這首詩,彷彿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喜悦的感情。

1、感知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思考下列問題。

[問題組]:

①詩的四聯各寫了什麼內容?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最能點明詩人心情的字眼是什麼?

②哪句詩説明詩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2、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幾處”為什麼不是“處處”,“誰家”為什麼不是“家家”?

[賞析]

這首詩是白居易於穆宗長慶三年(823年)任杭州刺史時寫的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喜悦的感情。

首聯從大處落筆,寫詩人行經孤山寺和賈亭時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寫春水初生,略與堤平“雲腳低”,寫白雲低垂,與湖水相連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輪廓。中間兩聯是分寫頷聯寫鶯燕,是詩人所見鶯是春的歌手,都爭着飛到向陽的樹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開始銜泥築巢,這樣的景象給人們帶來了生機勃鬱的感覺。頸聯寫花草,着重表現詩人的主觀感受唐時,人們有騎馬遊春的習俗。馬在淺草地上走得很輕快,人在馬背上自然感到舒適,但看花的時間長了,眼前一片奼紫嫣紅,使人目不暇給,也會產生迷亂的感覺。尾聯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為看不足,説明詩人流連忘返,完全陶醉在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二、學習馬致遠《天淨沙•秋思》

七百多年來,人們説起“鄉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因為它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情主人公置於特定氛圍中,使主觀意緒和客觀環境達到了高度的統一。這是一篇抒情作品,僅用28個字,就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悲哀。

1、感知內容。

2、教師範讀,學生仿讀。

3、學生描繪想象這幅畫面,感悟內容,體會思鄉之情——

4、學生交流自己想象的畫面,及作者所表達的濃重的思鄉情。學生根據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簡筆畫,加深思考。

5、學生配樂朗讀。

6、延伸作業。

①將蒐集的詩歌抄寫下來,增加積累。

②展開想象,將《天淨沙•秋思》改寫成一篇散文,下課交流。

[賞析]

這是一篇抒情作品,僅用28字就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悲哀。七百多年來,人們説起“鄉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因為它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情主人公置於特定的氛圍中,使主觀意緒和客觀環境達到了高度的統一。

這篇作品在佈局上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前三行全是寫景,沒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個景物細節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見;“古道”是他的經行地;“瘦馬”是他所騎;而“西風”正吹在他身上把這些細節聯結在一起,就會出現這樣一個境界:一個秋日的黃昏,荒涼的古道上,西風勁吹,落葉紛飛;道旁,纏着枯藤的老樹上,雅雀已經回巢,不時地啼叫幾聲;不遠處,在小橋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裏,人們正在準備着晚餐,炊煙縷縷這時,一個人牽着一匹瘦馬獨自緩緩行進在古道上看來,這是個異鄉人,他將投宿何方呢?在作了這樣的鋪墊之後,作者才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題:異鄉人望了一眼即將西沉的夕陽,不禁歎道:“斷腸人在天涯”,由此可以看出他的鄉愁何等濃重。

七年級上冊語文《濟南的冬天》教案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課後能誦。

2、把握詩歌內容,能説出詩中具有秋天特徵的景物。

過程與方法

讀中開始,初步感知—找準意象,品味語言—充分想像,再現意境—教師小結,藝術創造—活動仿寫,智能提升。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重難點

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揣摩、品味詩歌優美的語言。

過程與方法

讀中開始,初步感知—找準意象,品味語言—充分想像,再現意境—教師小結,藝術創造—活動仿寫,智能提升。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 幻燈1並播放音樂“秋日私語”——教師導語)

秋天是個寧靜的季節,忙了一夏的世界安靜下來了;秋天是個幽怨的季節,客走他鄉的遊子紛紛做起了回鄉夢;秋天還是個多情的季節,你沒聽説過“信誓旦旦,秋以為期嗎”?秋天更是個嚴重的關頭,沙場也要秋來才點兵!今天,我們坐在秋日裏,也會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吧?那麼,你們眼裏的秋天是什麼樣的呢?(抽2個學生回答)

1、在你眼中,秋天是什麼樣子的呢?

2、文人墨客筆下的秋天又是什麼樣子的呢?(賞圖説詩)

①天淨沙秋思 馬致遠 ( 幻燈2 )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②秋詞(劉禹錫) (幻燈3)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4、詩人何其芳筆下的秋天呢?

板書課題:(幻燈4)

秋 天 何其芳

二、作者介紹 ( 在幻燈4中打出 )

何其芳(1912~1977),現代散文家、詩人、文藝評論家。作品詩歌合集《漢園集》,散文集《畫夢錄》。

三、朗讀感知

一讀:讀準字音。

1、請一位同學朗讀。

2、學生評議後正音。( 幻燈5 )

丁丁zhēng 揹簍 bēi lǒu 肥碩féi shuò 棲息qī xī

歸泊 bó 寂寥jì liáo 枯涸hé 清冽liè

夢寐mèi 烏桕jiù 鯿魚biān

二讀:讀順。注意節奏和重音 ( 幻燈6、7、8 )(PPT播放配樂詩歌朗誦《秋天》)

震落了/清晨滿披着的/露珠, 向江面的冷霧/撒下/圓圓的網,

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 收起/青鯿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

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 蘆蓬上/滿載着/白霜,

用揹簍來裝/竹籬間肥碩的/瓜果。 輕輕搖着/歸泊的小槳。

秋天/棲息在/農家裏。 秋天/遊戲在/漁船上。

草野/在蟋蟀聲中/更寥闊了。 那滿流着/夏夜的香與熱的/笛孔?

溪水/因枯涸見石/更清洌了。 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裏。

牛背上的笛聲/何處去了,

三讀:讀出韻味、讀出感情。( 全班朗讀第一節,返回幻燈6 )

四、整體感知,體會意境

(一)學習第一節——農家裏的秋天。

1、設置問題,把握內容(意象)【PPT展示(幻燈9)】

①詩中所描述的秋天屬於什麼地方的秋天呢? (鄉村)

②你們是通過那些景物看出來的? (露珠、幽谷、鐮刀、揹簍)

③中心句是哪一句? (秋天棲息在農家裏)

2、設置問題,品味語言,感知藝術。( 幻燈10 )

①用詞形象生動,貼切傳神。(學生找詞語)

“滿披”:形象地表現出清晨晶瑩的露珠披滿大地的景象。

“飄”:貼切傳神。

②擬人的修辭,意味雋永。

“飽食過稻香的鐮刀”:擬人,寫豐收之景。

“秋天棲息在農家裏”:擬人,概括秋天在農家裏的情況,將虛無的東西具體化,寫出了鬆弛,嫻靜的氛圍。

3、藉助意象,進行想象,體會意境。( 幻燈11)

清晨掛滿朝露的時候,丁丁的伐木聲便傳出幽谷,震落了一顆顆晶瑩的露珠;午時的田野,彷彿還飄着陣陣稻香,稻田裏揮鐮割稻的農夫,早已放下飽食的鐮刀,滿心的喜悦就是那笑盈盈的臉龐;傍晚,竹籬間,瓜果飄香,人們摘下一簍簍沉甸甸的秋果,把豐收的秋天也帶回了農家裏。

4、你可以為第一節起個美麗的名字嗎?(農家豐收圖)

(二)討論第二、三節——漁人的秋天 牧羊女的秋天

1、作者通過描寫哪些景物來表現鄉村秋景的?( 幻燈12出示問題 )

(1)體現農家特色的: 揹簍 漁船

(2)表明秋天天氣的: 露珠 冷霧 白霜

(3)暗示秋天事物的: 蟋蟀 溪水

展開全文閲讀

2、語言品味

(1)第二節中心句是,“秋天遊戲在漁船上。”從哪些詞句可見是“遊戲”?“遊戲”有何韻味?

①“輕輕”——顯示出漁人悠閒與自得的心情

②“收起青鯿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這一句的比喻似拙實妙。

A、用青鯿魚來比喻烏桕葉的影子,形象生動,給人以想像。

B、網起的是烏桕葉影子,不在魚,而在漁,在遊戲。

③“遊戲”——寫出了漁民那份安適自由、悠閒自得的生活情趣。

(2)第三節中心句是,“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裏。”怎麼理解“夢寐”?

“夢寐”的本意是睡夢。夢寐一詞,不僅表現出秋天的農家和漁船在牧羊女的眼中是夢幻般的美,同時也是牧羊女眼裏寫滿的淡淡的情思。

3、請為另兩幅起名字並用美麗的語言説意境(課外作業)

五.審美提升,感悟秋天——那一種氛圍

(一)教師小結(時間不夠則簡——幻燈17)

板書設計(幻燈13)

丁丁 飄 聽覺 悠遠

山谷伐木

農家豐收圖 場景 露珠 震落 視覺 觸覺 情韻

籬間背瓜果 欣喜 笑盈盈 心情 表情(想像)

棲息 視象化 鬆弛、閒靜

秋 環境氛圍 霧 霜 露 清涼 冷寂 朦朧

霜晨歸漁圖 活 動 撒網 收漁 搖槳 淡遠 清靜

天 遊 戲 閒適 寧靜 悠遠

草野 蟋蟀 溪水 野草寥廓 溪水清洌 起興 外景

少女思戀圖 笛聲 心靈萌動 內情

夢寐 微妙 心靈深處

(二)悟秋天,學生活動(幻燈14)

七年級上冊語文《濟南的冬天》教案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①準確地劃出語音停頓,節奏分明地朗讀並背誦課文。

②理解只有善於觀察,善於聯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學習積累重點詞語。

④理解文章敍事順序,瞭解各層大意。

教學重點

①反覆朗讀,領會課文大意。

②初步瞭解古文與現代文的異同詞,掌握學習古文的規律。

③理解怎樣藉助觀察、想像,獲得生活樂趣。

課前準備

這是學生進入中學來,學的第一篇文言文。課前讓學生反覆朗讀,並能正確地讀出停頓,那麼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使學生了解學習文言文的意義,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整體感悟課文內容,領會課文大意。

教學設計

導入

新課

香港是彈丸之地,高樓林立,將道路擠得沒有了,樓與樓之間沒有空間建路、相通,怎麼辦?建築師們就帶着畫好的圖,來到幼兒園,讓孩子們在樓與樓之間劃上路,孩子們拿起筆,不假思索地就在樓與樓的空隙間畫上樓梯,樓梯間搭上天橋,幾分鐘內就把成人們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問題解決了。這説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們看來微不足道小事,通過孩子們的想像,都會生出許多的趣味。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新的文章《童趣》。這是一篇記敍童年怎樣藉助觀察、聯想、想像,獲得生活樂趣的文章。它告訴我們,只有觀察得仔細,想像得豐富,才會有樂趣。

朗讀課文

第一遍,教師範讀;第二遍,教師領讀,教師讀一句,學生讀一句(為使學生正確地掌握停頓)第三遍,教師大聲讀,學生小聲跟讀;第四遍,學生齊讀。注意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藐(miao),項為之強(jiang),鶴唳(li),怡(yi)然,凹凸(aotu),為壑(he),癩(lai)蝦蟆

要掌握文言文的規律

文言文中單音詞佔大多數,現代文中雙音詞佔大多數,只要我們聯繫上下文,把單音詞變成雙音詞,就可以了;有的詞,可用同義詞解釋,不大好變的詞語,就是你要特別加深印象記住的。教師按照上述方法試講一兩句。重在講清方法。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用老師所教給的方法,根據課下注釋疏通文意,並將不懂之處圈畫出來。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解決自己未能解決的問題。

全班討論交流,解決小組未能解決的問題

教師啟發學生,設小台階,讓學生自己解決未解決的問題,領會課文大意。參閲註釋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點詞的意思。

①項為之強(脖子、頸項)②果如鶴唳雲端(果真)

③以叢草為林(樹林)④興正濃(興趣)

⑤方出神(正)⑥驅之別院(趕、驅逐)

⑦明察秋毫:連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現視力極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

⑨龐然大物:形容極大極大的動物。⑩夏蚊成雷:蚊羣發出雷鳴般的叫聲。

學生再讀課文,解決以下問題

①文章圍繞什麼來回憶了三件趣事?

②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樣得到的?

學生自主討論明確:

a.文章圍繞“物外之趣”回憶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羣鶴,徐噴以煙,使其衝煙飛鳴,怡然稱快。第二件是把土牆凸凹、花和花台邊小草叢雜處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又寫了如何懲罰癩蛤蟆,表現了兒時的天真之情。

c.樂趣只有通過仔細地觀察,豐富的想像,才會得到。

[教師小結]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物外之趣”在於善於觀察,善於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學生快速自由朗讀課之後,再快速齊讀

限時背誦課文,按自然段為一單元背誦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研讀與賞析、體驗與反思、背誦

教學設計

導入

齊讀課文,男女生比賽、背誦課文。怎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呢?

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細察’’是兩個關鍵詞語,意思是觀察敏鋭、仔細。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

“張目對日,明察秋毫”——是觀察的本領。

“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是觀察的習慣。

時有物外之趣—一是觀察的收穫。

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細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確——除“明察、細察”之外,還要有豐富的想像,才能真正獲得“物外之趣”。

學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歡那一個?背誦並用自己的話形象地敍述。

討論回答:作者是怎樣想像的?

討論明確: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擬作羣鶴舞空”,自得其樂;再把蚊子留在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衝煙飛鳴”,怡然稱快。

第二件趣事:以“叢草為林”“蟲蟻為獸”“凸者為丘”“凹者為壑”,從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盡吞二蟲,以及如何懲罰癩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調換位置,為什麼?

討論明確——不可以。因為三件趣事的寫作的順序是由室內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擬作羣鶴,到把草木、蟲蚊、土牆凸凹處擬作“林、獸、丘、壑”,再由癩蛤蟆與小蟲在其中的生死之鬥。

體驗與反思

找出文中描寫動作的語句

明確: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討論]

問題l:已捉在手,又打了幾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麼樣的鞭子?癩蛤蟆竟沒有死,是為什麼?

[明確]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條。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癩蛤蟆,説明他心中是熱愛小動物的(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問題2:讀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啟示?你有什麼感受?

學生討論明確:

熱愛動物,熱愛自然,要善於觀察,觀察要敏鋭,加之豐富的想像,就能成為一個富有情趣的人。

問題3:説説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於從聯想中發現事物的美妙。

集體背誦課文,背誦時想像出三幅畫面,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作業

]擬幾條熱愛草坪、熱愛動物的標語。如:

小草也會疼的,請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長,請勿打擾;勸君莫打報春鳥,子在巢中盼母歸。

點評

《童趣》説的是作者童年時代觀察的草、蟲蚊、土礫、癩蛤蟆……幻象迭出,寫出了一種物外之趣,很容易激發學生興趣,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文言文。由於其語言習慣與現代文不同,因而,幫助學生越過這一“語言習慣”障礙,克服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畏懼心理,奠定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基礎,是至關重要的。

本教案設以各種形式的朗讀,指導學生正確的語音停頓,在朗讀中提高語感能力,用以消除“語言習慣”障礙;教師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文言文的規律,使學生消除畏懼心理;通過字詞的教學,使學生打好學習文言文的基礎。這些做法都是易於操作、實用有效的。

教師授之以法,讓學生得其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去解決問題,是符合新課程標準要求的。課堂上充滿了學生朗朗的讀書聲,反覆朗讀,基本成誦,就保障了45分鐘的實效性。

因為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安排兩課時來完成教學是符合實際情況的,是合理的。教學流程呈“整體感知”、“研讀與賞析”、“體驗與反思”的板塊狀結構。三個板塊環環相扣,符合新課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教學目標的要求。

七年級上冊語文《濟南的冬天》教案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

1.瞭解作者、作品及童話的有關知識。

2.熟悉故事情節,把握人物形象。

3.體會文中角色所揭示的社會意義,培養學生自覺抵制社會醜惡行為的意識和勇氣。

教學重點:

熟悉情節,把握形象,體會角色的社會意義。

教學難點 :

初步理解童話這一文學體裁。

導學過程:

一. 導入 :板書課題。

常言道:“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愛美本來是一件好事,可是有一個人,卻求美不成反當眾出醜,這是怎麼回事呢?今天我們就來將講講這個故事。

二. 簡介作家作品:

這是一篇著名的童話,它的作者很了不起,是安徒生。 周揚説:

“ 丹麥出了一個安徒生,贏得了世界的、不只限於少年兒童的廣大讀者。”下面哪位忠實的讀者想大家推薦一下他的主要作品?(學過的有可憐的《賣火柴的小女孩》、另外還有可愛的《醜小鴨》、美麗的《夜鶯》和《豌豆上的公主》等等。他的作品想象豐富,情節生動,語言樸素。)

三. 學習新課:

1.(請再讀一遍題目)這篇課文以什麼為線索,誰為中心人物展開故事情節?(新裝、皇帝)如何展開的?速讀課文,看誰能填對老師出的題目。每空只能用一個字。

情節線索:(愛)新裝——(做)新裝——(看)新裝——(穿)新裝——(展)新裝。説出起止。

2.請一位同學照此順序複述課文的主要內容。要求:情節完整,語言連貫,口齒清楚,態度大方。説得簡要明白。

3.你認為哪個情節最精彩?(或你最喜歡哪個內容?)(看新裝、穿新裝、展新裝。)哪句話最生動? (舉例説明並説説 ) 為什麼?(人物的心理、語言、動作描寫鮮明生動、逼真傳神,活靈活現,符合人物性格特點。教師引導)

下面我們就來欣賞一下這幾個精彩的片段。

看新裝(分角色朗讀)

穿、展新裝(課本劇表演)略

4.思考討論:

○1找出在故事情節中發展中起關鍵作用的語句,想想起什麼作用?(推動作用)人們都怕這一點,才讓騙局步步得通。(它的作用從下面的問題中也可看出來)

○2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裝”面前,老大臣、“另外一位誠實的官員”、甚至皇帝本人都不敢説真話,老百姓一開始也不敢説真話。從課文中找出能説明這個問題的語句,(略)這些是什麼描寫?(心理描寫,它説明了人們不敢説真話的原因)想一想他們不敢説真話的原因分別是什麼。(原因:皇帝:為保住皇位;大臣:為保住官位,也怕殺頭;老百姓:怕殺頭。)小結:或為保住皇位或官位,或怕招來殺身之禍。既然這樣,大家就只好上當受騙了。

○3全文的情節其實就圍繞一個“騙”字展開,我們來看看各色人物是怎樣圍繞這個“騙”字進行活動的,表現出什麼什麼性格特點?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明確:

起先是騙子設騙局,用根本不存在的“新裝”來欺騙皇帝和大臣們,然後大臣們同騙子一起來欺騙皇帝,最後皇帝、大臣們一起參與到欺騙的行列中欺騙老百姓,以騙開始,以騙結束,一羣騙子!老百姓起初也不敢説真話,最後是——

誰説的?為什麼要由一個小孩的口來説出?(所根據的西班牙民間故事中是由一個黑人説出來的,安徒生作了改動)

(因為他天真純潔,無私無畏,不懂世故,無所顧忌,他説的話更能揭穿騙局,暴露統治者的醜惡本質。)與他相比,你對其他人的印象如何?安徒生就是這樣用童心寫童話,用你們的語言寫屬於你們的故事,把嚴肅的道理放在詼諧的故事中,不愧為世界屈指可數的著名童話作家。

○4説了這麼多,誰能説説什麼叫童話?

(童話是兒童文學的一種。這種作品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和誇張來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對兒童進行思想教育,語言通俗、生動,故事情節往往離奇曲折,引人入勝。童話往往採用擬人手法,將世界上的事物人格化。)出示投影。

○5童話最突出的兩種表現手法是什麼?(想象和誇張)本文就是以豐富的想象和誇張著稱。兩者關係如何?(誇張是通過想象來完成的。)本文的想象非常奇特。比如寫騙子設的騙局。寫他們的騙局毒辣得很,誰要説一句真話,説看不見衣服,就借專制皇權説你“不稱職或愚蠢得不可就藥”於是上上下下的人就異口同聲、自欺欺人的造假,甚至不惜當眾出醜。這是多麼絕妙的諷刺啊!

有同學可能回説:這些情節太誇張了。哪些情節比較誇張?舉例説明。(結合課後練習二)(可順勢講一下“愛新裝”的作用——引子 昏庸無能、奢侈虛榮,這樣的皇帝為騙子所捉弄也就很自然了,從而引出下文。)

質疑:你相信這些人和事嗎?(可爭論)我信。為什麼令人信服呢?安徒生説:“最奇妙的童話都是從真實的生活中產生出來的,否則我的美麗的接骨樹叢就不會從茶壺裏冒出來了。”他的這篇童話是有其真實基礎的,它寫於1837年。(當時的丹麥,人民身受本國封建階級和英國資產階級的雙重壓迫,飢寒交迫;而統治階級則窮奢極欲,揮霍無度。面對這樣的事實,安徒生根據西班牙的一則民間故事改編《皇帝的新裝》,把揭露的矛頭直指封建統治階級的頭子,並無情的諷刺了貴族、宮廷的醜惡行徑,深刻的剖析了當時社會的病狀。)

其他時代有這種人和事嗎?現在呢?有些人為什麼要弄虛作假?怎樣才能杜絕這種行為?

明確:(有。童話首先是概括了歷代帝王的共同特點,再者,那些溜鬚拍馬的大臣、善鑽空子、巧取豪奪的騙子,在其他時代也大有人在。因為在許多時候,説真話反而倒黴,人們也就不敢説真話,致使假話成風,荒.唐可笑的事情也就時有發生。)(現在也有。比如假冒偽劣。學生舉例説明。)(有私心,為了私利。一個“私”字。如故事中的皇帝為了權、大臣為官、百姓為避禍)(大公無私)

你説過假話嗎?(知錯就改即可)在我們的生活中如果遇到假、惡、醜,你會怎麼做?

(我們應當堅決打假,去偽存真,與醜惡現象作鬥爭。)同學們,我們從自身做起吧,就像童話中的那個小孩子一樣無私無畏,説真話、做好事、熱愛美,創造美,以實際行動戰勝假、惡、醜,讓世界相信:明天會更好!希望屬於你!

總結:我們今天聽了一個童話故事,認識了一些人,懂得了一定的道理,具有了百倍的信心。這是我們共同的收穫!

佈置作業 :課下你能學有所得嗎?

1. 課外閲讀安徒生的其他幾篇有代表性的童話作品,説説故事,講講道理。

2. 給本文寫一續篇,大膽想象,合理誇張,且能自圓其説。

七年級上冊語文《濟南的冬天》教案設計 篇9

【學習目標】

① 速讀課文,能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內容。

② 體味文中的美詞佳句,感受文藝性説明文語言的作用。

③ 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

【學習重點】

培養閲讀文章、概述內容的能力,體會文章的語言特色。

【學習方法】自主、合作

【導入新課】

1、音樂導入激發學生對昆蟲的興趣。

【課前預習】

1作者介紹

亨利.法布爾(1823-1915)法國著名科學家,科普作家。法布爾是第一位在自然環境中研究昆蟲的科學家,他窮畢生之力深入昆蟲世界,在自然環境中對昆蟲進行觀察與實驗,真實地記錄下昆蟲的本能與習性,著成了《昆蟲記》這部昆蟲學鉅著。《昆蟲記》是法布爾以畢生的時間與精力,詳細觀察了昆蟲的生活和為生活以及繁衍種族所進行的鬥爭,然後以其觀察所得記入詳細確切的筆記,最後編寫成書。法布爾以生花妙筆寫成《昆蟲記》,譽滿全球,這部鉅著在法國自然科學史與文學史上都有它的地位,這部鉅著所表述的是昆蟲為生存而鬥爭所表現的妙不可言的、驚人的靈性。 《昆蟲記》十大冊,每冊包含若干章,每章詳細、深刻地描繪一種或幾種昆蟲的生活:蜘蛛、蜜蜂、螳螂、蠍子、蟬、甲蟲、蟋蟀等等。法布爾以生花妙筆寫成《昆蟲記》,譽滿全球,這部鉅著在法國自然科學史與文學史上都有它的地位--《昆蟲記》作者被當時法國與國際學術界譽為“動物心理學的創導人”。文學界尊稱他為“昆蟲世界的維吉爾”《昆蟲記》被譯成許多種文字出版。他被譽為“昆蟲詩人”,我國也翻譯出版了他的大量作品。

2、檢查預習:課後生字詞。

擾亂 哀鳴 狩獵 哀號 喧囂 沉寂

(mì) (cuàn) (jié luè) (kù) (gōu) (yīn yǎ) (fēn) (zhōng) (wōjǜ) (zhuó)

靜謐 篡奪 劫掠 酷愛 弱肉強食 篝火 喑啞 氣氛 螽斯 萵苣 啄

(qián) (shǔn) (huì) (kuī) (tú) (tuò)

鉗子 吮取 喙 盔甲 屠夫 唾液

3、學生快速閲讀課文,思考:快速閲讀全文,找找看:文章介紹了蟈蟈哪些方面的特點?(外表、習性)

4、綠色蟈蟈外表有哪些特徵? 綠色蟈蟈有哪些習性?作者主要寫了哪個方面的習性?

(外表特徵--“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習性寫了蟈蟈的叫聲和食性。)教師明確速讀方法:找中心句,抓關鍵詞。

板書: 特徵:漂亮、嫩綠、苗條、勻稱

習性:叫聲---柔和,食性--- 蟬

2、請根據蟈蟈外形、色彩、聲音、食性等方面的特點合作編寫一個以“蟈蟈”為謎底的謎語。

【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1、本文雖是一篇介紹蟈蟈的科普文章,卻不顯絲毫的機械呆板,它不像一般的説明文那樣平實,而是靈活生動,不拘一格。既有對昆蟲形象的描繪,又有個人情感的流露。作者對昆蟲蟈蟈充滿了喜愛之情,語言顯得生動感人。學生再讀課文,自由質疑,四人一組討論:

a.你最喜歡文章中哪個段落?為什麼?

b.你最喜歡哪個詞語或哪個句子?為什麼?

請用“我喜歡 ,因為 。”句式回答。

(也許有的同學喜歡“竊竊私語”、“津津有味”、“酷愛甜食”“毫不猶豫地都接受”這些擬人的寫法,給人以親切自然的形象生動的感受;也許有的同學喜歡“蟈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釣,它們之間從不爭吵”這擬人化的描寫,它親切自然,充滿了作者對蟈蟈的喜愛之情。)

2、作者不斷變換對綠色蟈蟈的稱呼,找出這些稱呼,説説作者在什麼情況下用什麼稱呼,這樣寫有什麼效果。

夜間捕蟬的蟈蟈--夜間狂熱的狩獵者

入夜鳴唱的蟈蟈--夜晚的藝術家 歌手

入籠餵養的蟈蟈--“我”籠裏的囚犯

飽餐蟬肉的蟈蟈--蟬的屠夫

(作者不斷變換稱呼,使行文更生動,描寫更形象,給人更深刻的印象。)

3、作者在介紹蟈蟈的特點時,用了些什麼方法?你覺得哪些地方值得你學習借鑑?

板書:

蟈蟈--蟬(叫聲)

對比 蟈蟈--鷹(捕食) 突出特徵

蟈蟈--螳螂(食性)

“竊竊私語”、“津津有味”

擬人 “身材優美、苗條勻稱” 形象生動

“酷愛甜食”、“寬容”、“妒忌”

4、教師總結本文的寫作特點:文藝筆調生動;語言傳神形象;擬人貼切自然;比較突出特徵。

【拓展延伸】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説説你從這篇課文學到了什麼?

2、請同學們靈活運用對比、擬人手法,生動地説説自己喜歡的一種小動物,來抓住其特徵。

【板書設計】

蟈蟈--蟬(叫聲)

對比 蟈蟈--鷹(捕食) 突出特徵

蟈蟈--螳螂(食性)

“竊竊私語”、“津津有味”

擬人 “身材優美、苗條勻稱” 形象生動

“酷愛甜食”、“寬容”、“妒忌”

寫作特點:

文藝筆調生動;語言傳神形象;擬人貼切自然;比較突出特徵。

【備課小資料】

蟈蟈的趣名

蟈蟈是我國南北各地男女老幼都十分喜愛的鳴蟲。北方人叫它蟈蟈,南方人叫它“叫哥哥”、“叫蚰子”,古人叫它“蛞蛞”、“聒聒”、“螽斯”,在春秋時代就被人們飼養了。因它能繁殖眾多的子孫,故被古人視為興旺的吉祥物。至今,民間在小兒搖籃邊還掛着蟈蟈的籠子。

蟈蟈由於生長環境不同,體色也各不相同。體色翠綠者,稱為“綠哥”、“翠哥”或“三青蟈蟈”;體色黃中帶白者,稱為“糙白”、“白哥”或“草白蟈蟈”;體色紫紅如鐵鏽者稱為“鐵哥”或“鐵皮蟈蟈”。從體色價值來説,有“黃不如綠”“綠不如黑”之説。

蟈蟈如按眼睛的顏色來分,綠眼又稱翠眼;黑眼又稱墨眼、烏眼;紅眼又稱赤眼、朱眼、珊瑚眼。以眼色價值來講,也有“綠不如黑,黑不如赤”之説,其中尤以“紅眼翠哥”與“黑眼鐵哥”為好,因為它們顏色豔麗,色彩調和,令人青睞。

此外,在端午節後出現的蟈蟈稱“夏叫”“夏哥”,聲音低弱;在立秋後十天出現的蟈蟈稱“早叫”、“秋哥”,叫聲洪亮;在晚秋後出現的蟈蟈稱“冬蟲”、|冬哥“,叫聲柔弱。

【課後反思】

七年級上冊語文《濟南的冬天》教案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①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②理清詩歌結構,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

③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教學重點

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體會詩歌節奏韻律之美;調動學生的課外積累,發揮學生豐富的想像力。

○課前準備

預習課文,結合生物課瞭解生物的進化;拜訪教師或專家,瞭解化石。寫篇介紹某種古生物的小短文。

○教學內容

《化石吟》是一首讚頌化石的抒情詩。作者先通過問句的形式引發讀者的想像,然後具體書寫遐思的內容: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讚美了科學的神奇和人類的偉大詩歌節奏鮮明,語調和諧,富有音樂美。同學在學習的過程中應悉心體會。

○教學設計

導入 新課

晉代葛洪《神仙傳·王遠》中寫道:“麻姑自説雲,接侍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大海變為桑田,桑田變為大海。在地球的歷史上,真的如此嗎?如果真的這樣,何以為證呢?在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中,隨着自然環境的變遷,許多物種雖然相繼滅絕,但它們的生命信息卻被化石保存了下來。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這些化石,從中窺見了億萬年前像奇幻的神話一樣的生物世界。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讚美化石的詩歌《化石吟》。

整體感知

①明確學習目標(即教學目標 ,投影顯示)。

②檢查預習生字詞的情況。

③範讀課文(或放錄音帶)。

a.學生聽讀,思考下列問題(投影顯示)。

◆概括詩歌的主要內容。

◆詩歌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

◆ 詩歌可以分為哪幾個層次?結構上有何特點?

b.小組討論,完成上述題目。

◆寫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

◆讚美了科學的神奇和人類的偉大。

◆第1、2節為一層,通過問句的形式,引發讀者的想像;第3—6節為第二層,具體抒寫遐思的內容;第7節為第三層,迴應第1、2節。結構上首尾呼應。

c.學生自由、大聲地朗讀課文兩遍,體會詩歌的特點。

重點研討

①指名朗讀3~6節,思考問題(投影顯示):

a.“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一句在全詩中起什麼作用?

b.怎樣理解“黑色的軀殼裹藏着生命的信息,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一句?

c.“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你是怎樣理解的?

d.當你面對復原的恐龍、猛獁時,你有何感想呢?(利用多媒體出示恐龍、猛獁的復原圖片)

②四人小組討論以上題目,然後小組代表發言(其他小組成員可作補充説明)。

③齊讀全詩,進一步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質疑釋疑

學生經過獨立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先在四人小組內探討,四人小組不能解決,提交全班討論。若仍不能解決,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分析、理解。

拓展延伸

學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圖片或光盤等,並宣讀自己撰寫的介紹古生物的短文。

佈置作業

①將自己收集的圖片、資料等辦成手抄報,在班內交流。

②當參觀自然博物館或在翻閲介紹古生物的資料時,你有何感想呢?能否也寫一首小詩,來抒發你的思想感情?

七年級上冊語文《濟南的冬天》教案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理解文中所表達的思想傾向

2.學會正確看待友誼與禮物的關係

3.學會從文中的語句分析人物形象

[教學課型及課時]

1.討論課

2.一課時

[媒體設計]

多媒體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這裏有兩樣東西:一樣是一堆金錢,一樣是幾個窮朋友。假如讓你選擇其中你需要的東西,你選什麼好呢?(窮朋友)為什麼這樣選擇?(朋友珍貴,友情珍貴。友情是用金錢換不來的)沒有人認為金錢貴重,金錢萬能嗎?(搖頭)的確。最珍貴的東西是友情。愛因斯坦説:“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於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希羅多德説:“世界上沒有比一個既真誠又聰明的朋友更可貴的了。”斯托貝説:“財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卻是財富。”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人重錢輕情義,尤其是大人們,他們的這種重財輕義的思想往往給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帶來了不利的影響。一件由羚羊木雕引起的故事就説明了這一點。今天我們要共同地學習一下張之路的文章——《羚羊木雕》。

二、明確教學目標

三、整體感知:要求學生根據自讀提示初讀課文

四、探究思考:

在這場矛盾衝突中,誰是誰非?如果父母市正確的,子女應如何對待?如果父母是錯誤的,在子女又該如何對待?你碰到過類似的情況嗎?你如何處理的?

再讀課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傾向,點撥關鍵處:

1.文章開頭就寫"媽媽突然問我",我感到"突然",可見的"驚嚇",耶可見媽媽的"驚慌",氣氛一下子就很緊張。

2.第一部分是媽媽爸爸同"我"先後對話的描寫,這段描寫中,作者的思想傾向是怎樣的?

明確:作者是同情爸爸把貴重的羚羊木雕"送給"女兒,可見對女兒的寵愛。父母寵愛女兒,可是絲毫不尊重女兒所珍視的友情。"我"本來並不知道羚羊木雕的貴重,以為既然是爸爸送給我的,自己當然可以作主。"我"把自己心愛的東西送給最好的朋友,可見他是很重友情的。作者褒貶的思想是很明顯的。

傾向表現的最明顯的地方有兩處:一處是女兒説明萬芳"是我最好的朋友",媽媽根本不考慮女兒的友誼,立逼女兒去要回來,預期的"堅定",正是固執生硬的表現。另一處是爸爸的話:"是的,這是爸爸送給你的,可並沒有允許你拿去送人啊。"這個話有點自相矛盾,實質上批評了"爸爸"的不是。

再從對話的神態、語氣、心理描寫上也可以看出,作者是同情孩子的。在父母一邊,是"突然問""目光緊緊盯着""十分嚴厲""堅定的説""帶着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在孩子一邊,是"心怦怦地跳起來""小聲的説""站在那兒一動也不動,低着頭不敢看他""聲音有些發抖""哭着喊了起來""心裏難過極了"。可見父母為了木雕怎樣傷害了孩子的心。

3.第二部分插敍"我"和萬芳的真摯感情。在孩子的小天地裏,彼此都是真誠無私的友愛。這一部分,又涉及兩個孩子家長的情節,不要忽視。一處是,我0不小心,褲子被樹杈劃了一道長長的口子。坐在樹底下偷偷的抹眼淚。為甚麼呢?因為"又心痛褲子,回家挨説"。這就可見父母平日的為人了,只要損害了財務,也不管原因,對孩子就沒有好態度,否則孩子怎麼會"怕"呢?另一處寫萬芳媽媽,不但不誇獎萬芳的仗義,反而"讓他對着牆站了一個小時"。萬芳也深知"我"的媽媽的脾氣,"要是再換過來,你還得再站兩個鐘頭"。這些都是批評的筆觸。

4.第三部分為什麼寫奶奶呢?

明確:奶奶直到"我"淌眼淚,才憋不住"突然説:算了,這樣多不好。"奶奶很體貼孩子的感情。反襯之下,顯得爸爸媽媽只知道東西名貴,卻全然不顧孩子傷心,這樣多不好。起初,奶奶"定想説什麼,可是,他沒有説"。奶奶是長輩,説話還有顧忌,因為他知道兒子媳婦的為人,左右為難。可見,寫奶奶也是為了批評爸爸媽媽的不是。)

5.讀最後部分,要注意"我"被逼無賴的痛苦心情,作者把這種心情描寫得很細膩,思想傾向也是很明顯的。特別是結尾,作者同情的寫道:"我呆呆的望着他,止不住流下了眼淚。我覺得我是世界上最傷心的人?因為我對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就件多麼不光彩的事呀!""可是,這能全怪我嗎?"當然主要是怪父母。

總結語:總起來説,課文展示了兩種生活,兩種內心世界。一面,我們看到了一個少年世界,少年朋友之間的友愛,少年的內心世界。他們如此充滿友情,如此珍惜友情。萬芳見"我"褲子撕破後心裏難受,把自己身上的褲子換給"我"穿,即使被家長責備也心甘情願。"我"見萬芳特別喜歡羚羊木雕,就把羚羊木雕送給萬芳。父母逼他反悔,使他失去了一個最好的朋友,他感到莫大的痛苦,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傷心的人"。

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裏,卻是重財輕義。他們對子女的態度,走了兩個極端,"爸爸"捨得把名貴的羚羊木雕"送"給孩子,可是使孩子最傷心的也是他們。他們並不重視子女的友誼,不懂的孩子最渴望最珍惜友情,他們疼愛子女卻不尊重子女的人格感情。

五、課堂拓展

問題:從課文看,這兩個孩子都沒有所謂"價值觀念",你看,他們那一次交換的禮物,是名貴的羚羊木雕和一把彎彎的小藏刀,這種感情純潔是純潔,可是這種做法畢竟不對,這樣確實給父母出了難題。討論討論,生活中應該怎樣處理這類事情?怎樣預防這類事情?要從課文中找插敍户根據。

明確:鼓勵學生從多方面考慮:例如,"爸爸"鬆齡楊木雕給孩子的時候,應該介紹一點有關這件工藝品的知識,讓孩子知道他的珍貴,注意保管。小朋友之間送東西,要徵求大人的意見。如果想課文寫的那樣,已經成為既成事實,處理的方式也大可以婉轉一些,要注意保護小朋友之間的感情。"我的父母"可以向萬芳的媽媽暗示一下,萬法方媽媽也不是佔小便宜的人,不會同意自己孩子收受這麼珍貴的東西的,重要得倒是叫 萬芳媽媽不要責備孩子。

佈置作業:

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寫出學習本文的感受,題目自擬,課下交流。

課後記:在本課中學生們討論比較熱烈,但是抓不到問題的關鍵。應該在平時加強對學生這一方面的引導,幫助學生掌握科學機敏進行辯論的方法。

七年級上冊語文《濟南的冬天》教案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在誦讀中品味語言,積累詞彙。

2、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薰陶感染中培養學生的愛心、善心,學習主動關心別人,營造温馨、友善的人際環境。聯繫生活實際,加深學生對愛的理解。

3、教法和學法:

教學方法:情感體驗法;説學法;文本擴展法;

學 法:合作式學習;

[教學重點]

1、品味語言,在誦讀中體會文章主旨。

2、聯繫自身經歷、見聞,加深對愛的理解,培養積極的人生態度。

[教學難點]

理解“影子”的象徵意義。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1、同學們,我們是聽着童話故事,慢慢長大的,你都知道哪些童話故事?

(同學談)  2、《醜小鴨》、《青蛙王子》、《白雪公主》——曾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個美麗的童話,那汩汩流淌着的愛的清泉,伴我們渡過了幸福的童年,今天讓我們再次步入童話的殿堂,在關愛的氛圍中結識新的夥伴——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板書課題) (多媒體)

二、檢查預習情況

1、課前同學們已預習了這篇文章,下面檢查生字,翻到課本109頁,請一位同學讀生字。大家齊讀一遍。

2、誰能為我們解釋一下踉踉蹌蹌的含義?

三、快速閲讀(跳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課文講了什麼故事?簡單的概括故事的情節發展。(多媒體)

(學生回答,教師肯定並補充)

2、文中哪些句子表現了盲孩子的心情變化?(故事中盲孩子的心情發生了那些變化?在書上用橫線標出有關語句) (多媒體)

(勾畫完後請互相對照,看看彼此勾畫的內容有什麼不同。不同的內容是否應該勾畫,為什麼)

學生對照交流

請你們把勾畫的句子誦讀一下,注意體會他的感情變化。

明確 :

1、(1)盲孩子在他的影子和螢火蟲的幫助下,看見了世界,看見了光明;影子同時也變成了一個美麗的孩子。

(2)盲孩子很寂寞——“影子”的陪伴給盲孩子帶來快樂,帶來温暖——影子、螢火蟲、太陽、月亮的愛使盲孩子得到光明。

2、開始“他的日子很寂寞。”接着“盲孩子似乎感受到了光明,看到了色彩。他很快樂”當他看到螢火蟲時,感歎説:“啊,我看見它了,螢火蟲……他從來沒有這樣快樂過。”當他的眼睛復明之後,驚喜地叫起來“啊!我的影子,是你嗎?我好像看見你了!真的,我看見你了!”

四、思考討論(同學們朗讀的很好。也已經把握了故事的情節發展和盲孩子的心情變化。下面我探討幾個問題)

1、盲孩子得到了來自周圍那些事物的關愛?(多媒體)

(影子、燈、螢火蟲、太陽、月亮……等)

2、盲孩子在恢復視力前後,作者的寫作覺度發生了什麼變化?(多媒體)

(從聽覺轉換到視覺,着重寫色彩)

3、他的心情由寂寞到快樂,再到驚喜,是什麼使盲孩子的心情發生了變化?(多媒體)

(抽生答,教師作肯定並予以補充)

(是影子的陪伴以及影子 、螢火蟲、太陽、月亮的愛使他快樂、得到光明(愛與被愛)。)

五、人物形象探討

故事中出現了三個人物:盲孩子、影子和螢火蟲。你最喜歡那一個?請説明理由。(學生探討回答,教師肯定後補充)(多媒體)

盲孩子——珍惜友誼、堅強勇敢、熱愛生活

影子 ——善良純潔、忠誠守信、不畏挫折

螢火蟲——心地善良、助人為樂

六、關於主題

關於課文主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下面兩種説法(課後練習一),你能同意嗎?你還有別的看法嗎?簡要説説理由。(多媒體)

第一種,我們應該關愛弱者,且貼近童話的整體內容。

第二種,愛是相互的,關愛他人也就是關愛自己。

(學生可從多方面、多角度暢談自己新的認識。)

七、精讀選段,品味文章的美

本文是一篇美麗的抒情童話,它營造了一種純真、友好的氛圍,有着詩情畫意般的境界。四人一組來探討一下課文,看看課文的美表現在那些地方?(你覺得這篇文章美,美在那些地方)(多媒體)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肯定並歸納)

1、美的語言。詩樣的語言,節奏美,含蓄美。本文大量運用疊詞,不僅描寫情態逼真,而且舒緩語氣,琅琅上口。文中的疊詞還有哪些?(“靜靜”、“輕輕”、“踉踉蹌蹌”、“跌跌爬爬”)

2、美的立意。童話的形式來表現愛的主題。

3、美的意境。(神奇美好的意境)

如:(1)由於主人公是一個盲人,只能憑藉他的聽覺來感受環境。所以作者多從聽覺描寫盲孩子感受到的自然美:“牛兒哞哞地叫,羊兒咩咩地叫,走過小木橋去聽潺潺的流水聲”。

(2)當盲孩子漸漸恢復視覺時,着重寫了視覺和色彩:“無數只螢火蟲組合成一盞美麗明亮的燈,一會兒閃着幽藍的光,一會兒又閃着翠綠的光”。

八、文本拓展,提高能力

美的語言,美的意境,美的主題,構成了這篇美的文章。那你能談一下本文給你的感受嗎?(同位交流)

同學們各抒己見,説得都有道理。確實,愛無處不在。愛的力量是神奇的:沒有雙腿,卻可以走出一條頑強不屈的路;沒有雙耳,卻能聽見世間的天籟;沒有雙眼,卻能看見世間的光明。同學們,在你們的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現象呢?

如:抗洪搶險中戰士和百姓的魚水深情是一種愛;防治“非典”中白衣天使無私的奉獻是一種愛;保護地球,保護綠色大自然,這是一種愛;捐助失學兒童,重返學習樂園,這也是一種愛。

我們的身邊,愛無處不在。

學了本課之後,同學們也許對愛開始了思考或有了新的思索。我有這樣一些感悟提出來與大家共勉:(多媒體)

九、課堂小結:(多媒體)

這是一篇美麗的童話,它塑造了盲孩子的形象,營造了純真友好的氛圍,具有詩情畫意。在感受作品意境美、語言美、立意美的同時,體會文章“愛”的主題的同時,讓我們伸出有愛之手,幫助那些急需幫助的人們,讓愛充滿人間!讓這種美在我們心中永駐!

七年級上冊語文《濟南的冬天》教案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學會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瞭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思想感情。體會文章語言的生動與優美。

過程與方法:採用探究的方法多元化解讀文體,學習寫狀物的方法,提高觀察力和想像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作者對人生的獨特感受,提升自己對人生的理解與感悟。

教學重點:1:紫藤蘿花的象徵意義及文章主旨的顯現。

2:生動而細緻的景物描寫。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對人生的獨特感受,表達自己對人生的理解與感悟。

德育滲透:培養學生感覺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熱情。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第二課時

一、情景導入

師:同學們,請看──瀑布錄像1。望着眼前的瀑布,我不禁想到了唐代大詩人李白有關瀑布的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真是好一幅飛流直下的景象,好一派一瀉千里的氣勢。自然界的瀑布真是氣勢恢宏。今天我們將要欣賞另外一種瀑布,那就是花的瀑布。──紫藤蘿錄像2。你看,盛開的紫藤蘿真是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真像一條瀑布。難怪作者説是紫藤蘿瀑布。──紫藤蘿和瀑布對照圖3。今天我們師生一起當代女作家宗璞筆下的優美的散文“紫藤蘿”,去欣賞這美麗的花兒,看看它以底美在哪裏?

二、讀花之歌

師:先請同學們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讀花之歌,看看紫藤蘿花美在哪裏?同學們邊讀一定不要忘記了邊做記號。

(師巡視指點)

三、賞花之美

師:分享是一種快樂,有很多同學已經找到了藤蘿美的地方,也做了批註,下面請同學們按屏幕上的方式向大家交流你的看法。

(幻燈展示:我感受到的藤蘿花的美的句子是在課文的第自然段,它們是:這是美在藤蘿花的)

1、“只見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美在形狀)

2、“深深淺淺的紫,彷彿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美在顏色)

3、“紫色的大條幅上,泛着點點銀光,就像迸濺的水花,仔細看時,才知道那是每朵紫花中的最淺淡的部分,在和陽光互相挑逗。”(美在情趣)

4、“花朵兒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擠着,好不活潑熱鬧!”(美在生機)

5、“我在開花,它們在笑”。“我在開花,它們嚷嚷”。(美在生機)

6、“每一朵盛開的花就像是一個小小的張滿了的帆,帆下帶着尖底的艙,船艙鼓鼓的;又像一個忍愛不禁的笑容,就要綻開似的。”(美在生機)

提問:“張滿”如何理解?怎樣的花才像是“張滿的帆”。不張滿的帆又是怎樣的?很形象地表現了花朵已經完全開放的樣子,很有生機。“笑容”讓我們感受到花兒跟人一樣有着嬌媚、可愛的神態。作者的想像很豐富,由花朵想到帆。我們也模仿作者的寫法發揮你的想像寫一句話,看看盛開的花像什麼?

仿寫:例:每一朵盛開的花就像一隻漂亮的蝴蝶,在那裏翩翩起舞。(天使、少女)

每一朵盛開的花像,在那裏

7、“香氣似乎也是淺紫色的,夢幻般輕輕地籠罩着我。”

師:大家在這個句子有沒有發現什麼?香氣是看不見的,作者卻把它變成看得見的顏色。“淺紫色”給人什麼感覺?(朦朧、淡雅、輕柔)所以我們可以想像紫藤蘿的香氣就是那種淡雅、朦朧,所以下面説“夢幻般了”。

師:好的東西我們都想擁有,如果將喜歡的語段背下,該多好!因為只有這樣,它才能真正為你所擁有。下面給大家三分鐘時間,背一背,比一比,看誰擁有的美點多。

(生背誦)

四、品花之神

師:我們剛才欣賞了花之美,花美在精神,精神是要人用心去感受的。下面我們品花之神。眼前的藤蘿盛開猶如一條瀑布,而十多年前是什麼樣的?請從課文中快速搜索一下十多年前的藤蘿。誰發現了?

生:“忽然記起十多年前家門外也曾有過一大株紫藤蘿,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從來都稀落,東一穗西一申伶仃地掛在樹梢,好像在試探什麼。後來索性連那稀零的花串也沒有了。園中別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種了果樹。”

師:十多年前的紫藤蘿花是稀落伶仃的,花經歷了興衰,那麼賞花的人呢?是不是一帆風順呢?我們一起看:

(幻燈展示。)

①宗璞一家在中深受,“焦慮悲痛”“一直壓在”作者的心上。這篇文章寫於1982年5月,當時作者的小弟身患絕症,作者非常悲痛。

②小弟是作者最鍾愛的弟弟,也是老父親最器重的兒子。這位20世紀50年代畢業於清華大學航空系的飛機強度總工程師,畢業之後三十餘年在外奔波,積勞成疾。最後離開了摯愛他的親人。宗璞含淚寫下《哭小弟》o

③那一段焦急的悲痛的日子,我不忍寫,也不能寫。每一念及,便淚下如綆,紙上一片模糊。這一天本在意料之中,可是我怎能相信這是事實呢?他躺在那裏,但他已經不是他了,已經不是我那正當盛年的弟弟,他再不會回答我們的呼喚,再不會勸阻我們的哭泣。

師:正當在她焦慮和悲痛之時,看到眼前瀑布似的藤蘿,不由得停下了腳步,美麗的藤蘿緩緩流過作者的心靈,帶走連日來的焦慮、悲痛,使她的心歸於寧靜。花經歷不幸還能再開而且開得如此繁盛,那麼人呢?經歷不幸該如何面對生活,面對生命,從而將對美麗的感觸昇華為對生命的感觸?請大家再小聲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由悲痛到寧靜的情感變化,勾畫作者從花那裏得到的生命感悟。[來源:本站ZK]

(生自由朗讀、勾畫。)

生2:作者從花那裏得到的生命感悟是:“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我撫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艙,那裏滿裝生命的酒釀,它張滿了帆,在這閃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萬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組成了萬花燦爛的流動的瀑布。”

師:我們大家一起來讀整個句段,感悟作者的心境。

(生齊讀。)

五、寫花之語

師:生命長河是永無止境的,一朵一朵的花構成了萬花燦爛的流動的瀑布。這是作者從花那裏得到的啟示和感悟,也正是花在對作者説話。讓我們也來喚醒心靈的耳朵,傾聽花對我們説了什麼,可以説陽光,親情,生死,得失,幸與不幸,理想與現實,昨天、今天與明天等。

請大家看一個例子。

(幻燈展示。)

我聽到花説,生命長河如此生生不息,昨天已流逝,無法更改,何不用一顆樂觀、進取的心把握今天呢?

師:你聽到了花在説什麼,請用筆寫一下。

(生埋頭書寫,師巡視,並與個別學生交流。)

師:我們請同學來説一下。

生1:我聽到花説,幸福是短暫的,應該好好珍惜,災難已經過去,無法更改,讓我們再次創造美好幸福的明天。

師:幸福是短暫的,我們要好好珍惜,創造幸福。

生2:我聽到花説,時間是如此的短暫,昨天已經消逝,無法重來,何不用一顆勇於進取的心把握住此刻呢?

師:好,以進取的心把握此刻。

生3:我聽到花説,生命長河如此生生不息,昨日的不幸已經過去,為什麼不用一顆積極的心為今天的幸福去努力呢?

師:積極的心態,為明天去努力。

六、結花之果

師(總結):從同學的發言中我能感受到,我們從花開的聲音中聽出了樂觀的生活態度。我想,這就是這篇文章的花之神吧。的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讓我們微笑着面對生活吧。因為,微笑面對生活的人失去的只是自己的煩惱,贏得的則是整個世界。

好文章像一杯香茗,更像一枚橄欖,需要我們用心去品。向大家推薦閲讀宗璞的《丁香結》,體會從微小的生命中提煉出來的那充盈其間的強大與偉力。

七年級上冊語文《濟南的冬天》教案設計 篇14

○教學目標

①速讀課文,能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內容。

②能體味文中的美詞佳句,並説出其作用。

③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閲讀文章、概述內容的能力,體會文章的語言特色。

○課前準備

教師可閲讀有關法布爾的傳略及法布爾寫的《昆蟲記》,並製作相應的課件,製作有關昆蟲特別是蟈蟈的動畫形象,給學生以直觀的形象理解。學生注意本課的語言積累,並注意觀察,準備向同學介紹自己最熟悉的一種小動物。

○教學內容

《綠色蟈蟈》是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寫的一篇科學觀察隨筆。文章把綠色蟈蟈放在大自然的環境中介紹,介紹了它的外表特徵、生活習性。閲讀本文,不但可以掌握科學知識,而且可以體味到濃厚的文學色彩,從中可以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更好地理解、體味説明文的情趣。

○教學設計

情景導入

同學們,也許你還記得童年時看螞蟻搬家時的情景吧?也許還記得在夏夜裏在草間提着燈籠捉螢火蟲吧?還有唱歌的知了、飛舞的蝴蝶,這些大自然的小昆蟲。也許你已經從各類文章中體會到蜜蜂、小鳥等各類小動物生活情趣,這些美好的昆蟲、動物也許都是伴隨你成長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訪一位昆蟲朋友——綠色蟈蟈。

出示目標並板書課題

課題:綠色蟈蟈’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a.綠色蟈蟈外表有哪些特徵?

b.作者主要寫了綠色蟈蟈的哪些習性?

(以上要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學生自讀,小組討論發言,教師也可參與討論,並及時點撥指導。

教師指導明確汐L表特徵——“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習性寫了蟈蟈的叫聲和食性。

重點研讀,質疑問答,合作交流

學生可再讀課文,並對課文內容提出自己的見解或疑問。教師也可引導學生學習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歡的美詞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擬人手法的運用等。

學生依據問題組,自由質疑。

a.你最喜歡文章中哪個段落?為什麼?

b.你最喜歡哪個詞語或哪個句子?為什麼?

在學生的討論研讀中相互補充,共享品味賞析的樂趣。教師可總結指導。

也許有的同學喜歡“竊竊私語”、“津津有味”、“酷愛甜食”“毫不猶豫地都接受”這些擬人的寫法,給人以親切自然的形象生動的感受;也許有的同學喜歡“蟈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釣,它們之間從不爭吵”這擬人化的描寫,它親切自然,充滿了作者對蟈蟈的喜愛之情。

在學生暢所欲言的基礎上,教師總結本文的寫作特點:文藝筆調生動;語言傳神形象;擬人貼切自然;比較突出特徵。

拓展延伸,應用反饋

請同學們靈活運用本文的寫作特點(或語言生動,或運用擬人……等)説説自己喜歡的一種小動物。

[課後練習]

a.讀讀法布爾的《昆蟲記》節選本。

b.以自己熟悉喜愛的小動物為內容寫一篇小短文。

七年級上冊語文《濟南的冬天》教案設計 篇15

○教學目標

①理解課文內容。

②瞭解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③品味平實而富於哲理的語言

○教學重點

①梳理課文內容。

②歸納居里夫人的人格特點。

③品味平實且富於哲理的語言

○課前準備

①預習課文,疏通文意。

②蒐集居里夫人的有關資料。

③教師準備居里夫人的掛圖。

○教學設計

導入

同學們,説起居里夫人,我們大都知道她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鐳,推動了核科學的發展。但關於她的人格,也許我們知道的並不多。愛因斯坦曾説過:“在像居里夫人這樣一位崇高人物結束她的一生的時候,我們不要僅僅滿足於回憶她的工作成果對人類已經做出的貢獻。第一流人物對於時代和歷史的進程的意義,在其道德品質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方面大。即使是後者,它們取決於品格的程度也遠超過通常所認為的那樣。”

今天我們來學習居里夫人的自傳體散文《我的信念》,或許對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有一個更全面的瞭解。

範讀課文

疏通文意,品味語言,識記字詞。

梳理信息

教師導學

本文內容龐雜,頭緒紛繁,重在梳理。教師應引導學生首先按順序蒐集、篩選信息,而後概括綱要,最後歸納整理。這樣,舉一綱而萬目張,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①默讀,蒐集、篩選信息

讓學生獨立默讀、思考,試着讓學生用四字短語歸納居里夫人的行為特點。

討論歸納:

堅忍不拔 樹立信心 執著勤奮 集中目標 獻身科學 探討真理 生活簡單 重大發現 保持安寧 不圖財富

珍惜時間 追求自由 剋制自己 熱愛生活 沉醉 科學

②概括綱要,歸納整理

全班討論,將有關信息分門別類,從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板書:

探討真理 保持安寧 集中目標

思想理念{不圖財富 環境需求{追求自由 工作態度{樹立信心

沉醉科學 珍惜時間 堅忍不拔

執著勤奮

重點研讀

①研讀內容

指導學生重點研讀有關詞語、句子、語段,品味平實而富於哲理的語言。教師應讓學生自己找出相關內容,採用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方式,討論解決。訓練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思考題備案:

a.“或許是因為有某種力量在鞭策着我”中的“某種力量”指什麼?

b.解釋“在科學方面我們有對事業而不是對財富的興趣”的含義。

c.“我們都認為不能違揹我們純粹研究的觀念”中“純粹研究的觀念”指什麼?

d.“人類需要講究現實的人……但是,人類也需要夢想家”一句,“講究現實的人”是什麼人?“夢想家”最基本的特徵是什麼?從哪一件事上可以看出作者就是這樣的“夢想家”?

e.“我的惟一奢望是在一個自由國家中,以一個自由學者的身份從事研究工作”中的“奢望”可否改換成“希望”?為什麼?

f.“在他猝然長逝以後,我便學會了逆來順受。”聯繫上下文,談談“逆來順受”在句中的確切意思。

g.為什麼作者説,科學家也應當是“一個小孩兒”?這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態?

h.“我從沒把這種權益視為理所應當”中的“這種權益”指什麼?

問題設置比較多,教師可根據需求取捨。

②品味語言

a.教師指導學生體會、品味語言。理解這種樸素而平實的語言風格。不重文采,而重寫實,是傳記類作品的特點。如果學生感到有難度,教師可引導學生與文學作品語言作比較,就容易理解了。

b.找出課文中帶有哲理性的句子,試着進行賞析。

參考:

◆生活對於任何人都非易事。

◆人類需要講究現實的人……但是,人類也需要夢想家。

◆科學本身就具有偉大的美。

◆一位從事研究工作的科學家,不僅是一個技術人員,而且是一個小孩兒。

教師小結

讀了這篇文章,就如同與偉人對話。我們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動。如果説我們過去沒有生活目標,現在我們明確了人生;如果説我們過去一味貪圖安逸,現在我們學會了艱苦;如果説我們過去只能依賴他人,現在我們懂得了奉獻;如果説過去我們意志薄弱,現在我們擁有了信念。讓我們在居里夫人的光輝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獻給人類的進步事業。

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

②居里夫人放棄了鐳的專利,卻兩次成為諾貝爾獎金的獲得者。對此,你怎麼看?寫成300字的小文章。

七年級上冊語文《濟南的冬天》教案設計 篇16

○教學目標

①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把握內容,體會感情。

②理清結構,展開合理聯想和想像。

③增強求知慾,培養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教學重點

體會詩歌表達的豐富感情,通過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發揮聯想和想像,認識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

○課前準備

教師可利用網絡或書籍查閲有關化石的資料,並指導學生蒐集有關資料;有條件的地方可組織學生參觀相關展覽,進一步瞭解生物進化的過程,為學習本課做準備。

○教學內容

《化石吟》是一首科學抒情詩,展示了人類對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從而讚美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詩中一系列的疑問將人們帶入奇幻的神話般的生物世界,又用優美的語言富有感情地讚頌了會講話的奇異的化石。學習這首詩,讓同學們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像來理解詩中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感情。

○教學設計

精心導入

①可採用多媒體電教手段用大屏幕展放有關化石的圖片,並配以音樂、旁白解説,引起學生閲讀的興趣。

②也可用音樂導入 :《木魚石的傳説》“有一個美麗的傳説,精美的石頭會唱歌……它訴説善良……講述美好……”同學們聽了歌曲,也會想像到,精美的石頭怎麼會唱歌呢?它怎樣講述着善良和美好呢?有詩歌寫道:“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説話?長眠地下剛甦醒的化石啊,請向我一一講述那奇幻的神話。”石頭真的能向我們講述神奇的故事嗎?讓我們共同研讀一首科學抒情詩《化石吟》。

出示課題及學習目標。

感知內容

在聽讀前,檢查預習練習:讀一讀,寫一寫。

(過渡)《化石吟》是一首生動優美的科學抒情詩,它向我們展示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並讚美了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本詩前後呼應,節奏鮮明,音樂性強,易於誦讀,在誦讀中能體會詩人的感情。請聽老師範讀。(配樂範讀課文)

有感知才有思考,請同學們跟讀課文(跟教師朗讀一次)。好詩不厭百回讀,請同學們自由朗讀,並在朗讀中思考問題。

[問題組](大屏幕投影出示):

a.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詩的主要內容。

b.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c.本詩可分為幾層,試概括大意。

學生可在自由誦讀中思考,然後討論,討論時要給予充分的時間。討論後教師引導學生明確:

a.本詩寫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

b.詩歌表達了作者對科學神奇與人類偉大的讚美之情。

c.詩歌分為三層:1—2節通過發問,引發聯想;3—6節具體抒寫,無限遐思;7節迴應發問,照應開頭。

學生討論,教師明確後,可以再次指導朗讀,為進一步理解詩歌做鋪墊。

研讀賞析

①教師導學:對文章的大體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瞭解,還應學會細緻研究好的章節、詞語,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

②自主探究

(大屏幕出示問題組,學生思考並體味)

問題組:研讀3—6節,思考下列問題。

a.“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一句在全詩中起什麼作用?

b.怎樣理解“黑色的軀殼裹藏着生命的信息,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一句?

c.“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是寫人嗎?你是怎樣理解的?

d.當你面對復原的恐龍、猛獁時,你有何感想?(此時可以出示一組圖片,也可以利用課本的圖片。)

e.從詩中找出你喜歡的一句,品味賞析一下,説説你喜歡的理由。

以上內容在朗讀後由四人小組討論。每組討論一個題,e題每組都要討論。發言時可以展開小組競賽,比比哪個小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啟迪意義。

學生髮言可以暢所欲言。假如學生希望教師指點或總結時,教師可做指示:文中的思緒引向遠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現了作者的思路。之所以是“一本珍貴的密碼”,是因為在化石中,作為生命基本物質的有機化合物還保留着,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刻下道道皺紋”寫的是化石,這是一種比喻,人臉皺紋是生命歷程的寫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臉皺紋,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檔案嗎?其餘的內容,只要想像合理,賞析到位即可。

③學法指導

好詩閲讀有節奏,反覆吟誦感悟深,重點詞句細品味,聯想想像悟中心。

簡單的內容歸結、板書:

發問想像——遐思飛躍——回答呼應

神奇景色——人類偉大——讚美科學

④合作探究

通過導學、探究、學法指導的學習過程,學生可以繼續進行合作、探究式學習,可以調動學生的想像力和從小積累的一些生物知識,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像,注意將語文知識和自然知識結合。如:“沉睡千年的石頭説了話”能説些什麼呢?除課文之外,還能想像些什麼?

a.質疑交流

研讀文章有哪些思考和體驗,或有哪些疑問?教師與學生可以相互質疑,形成參與式討論。

b.拓展延伸

◆教師出示錄像或圖片,介紹某種古生物。

◆ 學生也可展示自己蒐集的材料,做口頭介紹。

延伸作業

參觀或查閲資料後,寫一點感想,題目可定為《遠古的遐思-------讀(觀)××有感》

點 評

此教案符合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精彩的導入 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科學抒情詩產生了探究的慾望;同時在教學中注重了詩歌韻律的教學,在理解的過程中加強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加深理解。特別在賞析研讀和拓展延伸中,鮮明地體現了想像的層次性。如“當你面對復原的恐龍、猛獁時,你有何感想?”“你最喜歡哪一句?品味賞析一下,説説理由”,這些內容激活了學生的求異思維,讓學生暢所欲言,明確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值得一提的是,此教案在注重人文性的同時,還注重了語文的工具性的特點,使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機地結合,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另外,板書設計 方面也有較強的概括性和藝術性。

七年級上冊語文《濟南的冬天》教案設計 篇17

○教學目標

① 知識與技能: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② 過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 道德、情感、價值觀: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反覆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查字典解決生字詞;熟讀課文;以“媽媽,我想説愛您”為題,寫一段話,準備在班裏交流。閲讀冰心表現母愛的詩篇。查閲有關冰心的資料。

教師:查閲有關泰戈爾的資料,多媒體輔助教學。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金色花》

《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藴豐富。寫的是一個假想,“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髮想像——一個神奇的兒童與他母親“捉迷藏”,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母親的感情,構成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表現了家庭之愛和人類天性的美好與聖潔。在教學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在體味詩歌感情基調上,控制好語速、節奏和重音,提高朗讀質量。在反覆朗讀中加深對詩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詩的能力。還要注意引導學生體會聯想和想像在詩歌中的作用。

○教學設計

導入

母親是孕育萬物的源泉,是推動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動力。母愛是人類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現在請同學設想向母親表達愛意的方式,然後以“媽媽,我想説愛您”為題,説一段話。(學生略思考後,2—3名同學回答)同學們説的很好,都向母親傾訴了自己深深的依戀之情。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首表達母子之間親密感情的散文詩——《金色花》。《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詩人、作家泰戈爾,他一生創作豐富,詩集有《新月集》、《飛鳥集》等,長篇小説有叫、沙子》、《沉船》等。曾獲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印度是一個以佛教為國教的國度,在泰戈爾的散文詩裏可以處處感到富有宗教意義的愛——最高尚、最純潔的愛。

檢查生字詞(可用大屏幕投影)

朗讀課文

教師範讀課文(播放音樂配音),學生仿讀。(教師的朗讀一定要有示範作用,在朗讀中把學生帶入詩歌的意境。)

(過渡)同學們仿讀得很好,自己讀一讀試試。

學生自由朗讀,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以一個調皮的孩子的口吻來讀。

教師指導朗讀:注意重音、語速、節奏、感情(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舒緩、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讀處理方法不同。如果學生讀不好,教師要一句一句地教。)

例:“你到哪裏去了,你這壞孩子?”媽媽不見了孩子,多麼着急,一旦見了,又驚又喜,自然嗔怪孩子。這句應讀出媽媽驚喜的語氣。

例:“我不告訴你,媽媽。”孩子撒起嬌來了,為自己能給媽媽做些好事而高興,還要對媽媽保密,讓她莫名其妙。這句應讀出孩子撒嬌、調皮的語氣。

感知課文內容

[教師導學]

這首散文詩,讓我們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愛。在這首表現母子情深的散文詩中,作者為我們展現出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像變成一朵金色花,在一天的時間裏與媽媽三次嬉戲。為什麼“我”那麼快樂,那麼天真,那麼活潑,那麼可愛?(學生回答:因為孩子沐浴着母愛。)他是怎樣回報母愛的呢?

[合作探究]

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探究,提出共性問題。

① “我”通過什麼方式來表達對媽媽的愛?怎樣表現的?

② “我”為什麼想像自己變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黃的色彩又象徵什麼?

③ “我”變成金色花為什麼不願讓媽媽知道?

④ “我”和媽媽各是什麼性格?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參與交流

體驗反思

(過渡)母愛就在我們身邊,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時時刻刻地滋潤着我們。學習這首詩,你從中感悟到什麼?請結合自己的實際談談。

(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談感受,教師給予評價和鼓勵。)

(過渡)詩人以其新奇而美妙的想像,為我們講述了一個母子情深的故事,現在請同學們再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學生朗讀課文

作業

背誦課文,準備朗誦比賽。

小結

《金色花》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詩,是一幅耐人尋味的圖畫。教師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多讀,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文中由“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生髮想像,讓學生感受到想像的新奇而美妙,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既發展學生的個性,又發展合作精神,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第二課時

○教學設計

《紙船》

這是一曲遠離家鄉的遊子對日夜思念的母親深情的呼喚。在這首詩中,詩人以紙船為題,託物言志,賦予紙船特別的含義。紙船象徵漂泊無依的孤獨,象徵思念母親、思念祖國的一顆心,象徵詩人純潔、美好的心願。

教學步驟

導入

同學們,你可知這小小的紙船曾滿載着一個遠離家鄉的遊子對母親深深的思念。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我國著名的女作家冰心的作品——《紙船》。1923年秋天,冰心赴美留學,在遠離祖國的太平洋上,眼含熱淚、專心執着地疊着一隻只紙船,然後一個一個拋放在海里。希望總會有一隻能漂流到日夜思念的母親身邊。這首詩的獨特之處就是以紙船寄託對母親的眷戀之情,以此展開自己的情思。同學們要想感悟詩人的情感,就要深情地朗讀詩歌。

朗讀詩歌

①教師配樂範讀,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生自由朗讀或仿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要求學生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像,進入詩的意境,要讀得深情、低沉。)

②朗讀指導:教師引導學生劃分節奏、劃出重音。

(過渡)教師進行朗讀指導,學生運用朗讀方法再次齊讀,直至背熟。為進一步理解詩歌打好基礎。

整體感知

教師適時提出:這首詩表達詩人怎樣的感情?(學生歸納總結)這是遠離家鄉的遊子對母親的深情呼喚,是獻給母親深情的歌。

[教師導學]

古今中外表達母愛的詩作很多,但這首詩卻有自己的獨到之處。詩人以孩子般的純潔和天真,從兒童的遊戲世界找到一個可以寄託對母親無限思念的物品——紙船,並以此展開自己的情思。全詩共三節,每節各表達了什麼內容?

[合作探究]

第一節寫疊紙船;第二節寫拋紙船;第三節寫紙船進入母親的夢鄉。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① 你能想像出詩人在什麼情形下寫的這首待?

② 第一節中哪些詞語表明詩人對母親思念之深?

③ 詩人明知紙船不能流到母親哪裏,為什麼還要不停地疊?

④ 第三節是詩人展開聯想,這一想像有何特點?有什麼作用?紙船,並以

(教師提出以上問題,引導學生多角度感悟課文,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可參與,學生全班交流。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特理解。)

[教師小結]

海浪濤濤,天風吹卷,郵輪在巔簸中駛向一個陌生的國度。詩人此去遠涉重洋,相隔萬里,何時才能回到母親的懷抱?在一望無際的大海中,沒有可以寄託思念的,所以詩人不停地疊紙船來表達對母親的思念。紙船雖漂不到母親的身邊,但一定能漂人母親的夢中。這一想像新奇、大膽,充分地寫出了詩人對母親的強烈思念,對母親深情的愛。

(過渡)詩歌的語言是凝練而含蓄的,要深入理解,就要探究。

問題研討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探究。對於不理解的地方,小組內互相幫助解決。有深度、難度的組內不能白行解決的問題,可提出來全體同學共同探討。(學生討論,提出共性問題。學生交流,學生只要説的合理,教師都給予肯定、鼓勵。)

[教師小結]

這首詩構思新穎,詩人採用託物寓情的方法,感情抒發得既生動、具體,又含蓄、深沉。此外,這首詩的詩行較長,語調緩慢,正與對母親的綿長思念相協調。

作業

《金色花》和《紙船》這兩首詩都藉助具體的形象抒發對母親的愛。請你也用這種手法寫一段話或一首詩,抒發對父母親的愛。寫在練筆本上。

小結

在這首詩中,詩人以紙船為題,託物言情,賦予紙船特別的含義。紙船象徵漂泊無依的孤獨,象徵思念母親、思念祖國的一顆心,象徵詩人純潔、美好的心願。在教學中,以朗讀教學為主,教會學生“美讀”,帶着美好的情懷,美好的想像,用優美的聲調,抑揚頓挫地朗讀詩歌,在美的詩歌裏得到薰陶。

七年級上冊語文《濟南的冬天》教案設計 篇18

【教學目標】

1、理解寓言的含義。

2、正確地把握人生態度,對待人生際遇。

3、感受優美的語言,學習精美的表達。

【教學重點】

1、理解寓言含義,加強理解表述的正確性。  2、反覆朗讀,在朗讀中加深理解;學習精美的表達。  【教學難點】  對寓言含義的理解。  【課前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俗話説:“有得必有失。”其實,有失也必有得。人們做事必然有得有失,“得”與“失”將伴隨我們的今生今世。我們應當怎樣面對“得”與“失”呢?周國平的《白兔和月亮》這則寓言就給了我們一個啟迪。

寓言,是文學體裁的一種,講述帶有勸諭或諷刺意味的故事。結構大多短小,主人公多為動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題多是懲惡揚善,充滿智慧哲理。素材多起源於民間傳説。外國有《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我國的寓言多存於《莊子》、《韓非子》等。

二、詞語教學  通過師生互動的方式檢查預習,落實詞語教學。

附補充的重要詞語:

1、正音:

皎潔(jiǎo)心曠神怡(kuàng)(yí)

2、釋詞:

慧心:這裏指智慧。  心曠神怡:心情開朗,精神愉快。曠,開闊,開朗。怡,愉快。舉世無雙:整個世上沒有第二個人可以相比。舉,全。  迭生:一次又一次地發生。迭,屢次。

三、整體感知

1、聽讀。  2、學生朗讀。

3、討論發言。

大屏幕出示問題組,學生小組討論:

問題組:

1、這則寓言講了一個什麼故事?(要求學生完整複述課文)

2、找出寓言中的主題詞。──“得失之患”。

四、研讀賞析

1、研討賞析:

出示問題組,學生討論,教師略加點撥:

問題組:

1、白兔的賞月心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請找出有關詞語。

前:“尤愛”、“無憂無慮地嬉戲”、“心曠神怡”、“各具風韻”

後:“一掃而光”、“緊張不安”、“惟恐”、“心痛如割”  這是對比的寫法。

2、為什麼會發生這種巨大的變化?  她“得”了月亮,“失”了樂趣。  ──白兔擁有了月亮後,把它當作私有財產,害怕失去,因而緊張不安,產生出無窮的得失之患,失去了賞月的樂趣。

3、這則寓言給了我們一個什麼啟示?  擁有巨大的利益會勾起無窮的得失之患。

2、感悟語言:

⑴體會詞語的精美。  ──可是,説也奇怪,從前的閒適(悠閒)心情一掃而光了,腦中只繃(有)着一個念頭:“這是我的月亮!”請設身處地地體驗一下,句中加點詞能否換成括號內的?為什麼?  “閒適”是清閒安逸的意思,比“悠閒”更能反映出白兔的無憂無慮。而“繃”的強度更甚,充分體現出白兔患得患失的心態。  ⑵體會句子的精美。  對稱。如:“或是無憂無慮地嬉戲,或是心曠神怡地賞月”。

五、拓展延伸

1、試想一下,是否“一無所有”就心安理得?  2、你是否有過患得患失的現象?應該具有怎樣的人生態度?  (以上各題允許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適當指正。)

六、佈置作業

1、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二;“讀一讀,寫一寫”有關練習。

2、預習《落難的王子》。

第二課時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白兔和月亮》告訴我們:面對財富、幸福,我們應該怎麼辦?不僅如此,大家還須知道,“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人生在世,註定要同困難、挫折甚至災難打交道。對此,我們也要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周國平的另一篇寓言《落難的王子》,體會它給我們所帶來的警示。

二、詞語教學

通過師生互動的方式檢查預習,落實詞語教學。

附補充的重要詞語:

1、正音:

稟告(bǐng)擄(lǔ)

2、釋詞:

稟告:向上級或上級告訴事情。

突如其來:突然發生。突如,突然。

三、整體感知

1、範讀。  2、學生朗讀。

3、討論發言:

大屏幕出示問題組,學生討論:

問題組:

1、這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厄運能使人變得堅強。

2、“我”在情節的發展中起什麼作用?

線索人物,是王子落難全過程的見證人。

四、研讀賞

1、研討賞析:

預設問題組,學生解答:

⑴王子落難前後的性格有何不同?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王子開始時性格很脆弱,多愁善感,後來他經歷了厄運,並且沒有被厄運嚇倒,挺了過來,從而變得堅強起來。

⑵“我”是王子落難的見證人,然而,厄運也落到“我”的頭上。這一情節説明了什麼?  告訴讀者──人生在世,不幸和災難都可能不期而至,我們要做好心理準備,與其擔驚受怕,不如勇敢面對。

⑶“天哪,太可怕了,這件事落在我頭上,我可受不了!”這句話分別是在什麼情況下出現的?這樣寫起什麼作用?

①王子聽到天災人禍的消息時。  ②“我”聽到王子的遭遇時。  ③後人見到“我”遭受厄運時。 反覆出現,構思奇妙,耐人尋味,揭示了這種故事在現實中的普遍性。

2、拓展反思:

從生活中舉出實例,説説沒有遭遇過厄運的人應該怎樣培養自己堅韌的意志?(學生討論,教師及時指正。)

參考:要培養堅韌的意志,必須自覺地尋找艱苦,在艱苦的條件下刻苦的磨練。如長跑並非厄運,但也可以鍛鍊人的意志,使人堅強,戰勝脆弱。

五、與《白兔和月亮》比較閲讀

學生自由評説,教師適當點撥。

六、課堂小結

我們學習的兩篇寓言,分別從不同側面告訴我們應當怎樣確立人生態度,對待人生際遇。我要告訴你們:不計較得失,就是最大的“得”;不計較得失的人,就是最理智的人。我還要告訴你們,“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願同學們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遠離欲壑,健全人格;藐視困難,直麪人生。  七、佈置作業

1、完成“研討與練習”剩餘部分。  2、作文訓練:《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長》。  兩題中任選一題。不少於800字。

七年級上冊語文《濟南的冬天》教案設計 篇19

教學步驟:

一、分角色朗讀

1.檢查課前預習,指點生字生詞。

2.默讀課文,進一步瞭解課文主要內容,梳理文中人物及其關係。

3.指導朗讀,略舉幾例引導學生體會人物對話的語氣、語調,交代朗讀要領。

4.分角色朗讀課文——我,媽媽,爸爸,奶奶,萬芳,萬芳的媽,故事敍述者。讀後教師及時評點。

5.準備課堂討論。教師佈置如下問題,請同學們思考:(1)簡要複述故事情節;(2)“我”與父母的這次矛盾分歧,究竟誰是誰非,請談談你個人的看法。

6.組織課堂討論,先小組議論,後全班交流。

二、分角度品讀

1.品精巧的結構

(1)提問思考:文中寫了哪三件事?分別發生在什麼時間?

(2)引導討論:①萬芳拿自己的新褲子換“我”的破褲子,上星期。②送羚羊木雕,昨天。③逼“我”要回羚羊木雕,今天。

(3)提問思考:作者對這三件事的記敍,在佈局上有何特點?

(4)引導討論:文章以媽媽的追問開篇,一開始就顯示出了緊張的氣氛,抓住了讀者。爭辯結束,穿插上星期體育課發生的事情和昨天送羚羊的事情,使情節顯得緊湊而又集中。

2.品寓含的褒貶

(1)提問思考:①父母逼“我”要回羚羊木雕時,奶奶説:“算了吧,這樣多不好。”這句話表明了作者怎樣的褒貶傾向?②結尾句“這能全怪我嗎”,言下之意是什麼?③文中父母的話,尤其是媽媽的話,為什麼句句都顯得如此生硬?④作者為什麼花大量筆墨敍述“我”和萬芳的友誼,着力渲染童心的美好?

(2)按同桌、小組、全班三個層次展開討論和交流。

(3)教師歸納點撥:作者的感情傾向寓含在文章的字裏行間,即兒童心靈無比美好,儘管他們幼稚,但是不能粗暴地傷害他們的心靈;童心無價,只知東西貴重,不知孩子心靈貴重,是愚蠢的。

3.品簡練的語言

(1)品詞:用詞精當,如開篇“媽媽突然問我”的“突然”,“媽媽的目光緊緊地盯着我”的“盯”等,或烘托緊張氣氛,或傳達人物性格,均起到了很好的表達作用。請同學們從文中略舉幾例,作點簡析。

(2)品句:許多句子寫得簡潔明瞭,如“我想到他們馬上會逼我去向萬芳要回羚羊,心裏難過極了”“就把褲子和萬芳換了”“月亮出來了,冷冷的”等,既簡潔又明白。請同學們從文中再找出一些這樣的句子來,品味其表達效果。

三、分論題説讀

1.教師佈置下列討論題目,請同學們從中任選其一,表達自己的看法:①怎樣才能避免這一類不愉快的事情發生?②女兒既然已經把羚羊木雕送給了萬芳,事情怎樣處理才更妥當?③怎樣理解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2.先小組議,後全班進行討論交流。教師尋機點撥,或作如下提示:①父母心目中珍視的是羚羊木雕,“我”心目中珍視的是友情,彼此都有欠缺,都要做得周到一點。②要看看父母的做法有什麼不好的地方,如使女兒傷心之至。③作者的傾向主要是批評父母,但從“我”這方面看,也有教訓可以吸取。一方面要從國小會思考、有主見,但有些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不能自以為是,擅作主張。

3.教學小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hua/jiaoxue/pedd6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