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計劃 >教學工作計劃 >

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盛唐氣象》教案(通用19篇)

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盛唐氣象》教案(通用19篇)

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盛唐氣象》教案 篇1

一、學習目標:

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盛唐氣象》教案(通用19篇)

1.概括唐朝時期盛世經濟繁榮的表現。

2.瞭解文成公主入藏和親的故事,理解文成公主入藏的意義和唐太宗開明的民族政策。

3.瞭解唐朝開放的社會風氣含義。

4.掌握唐朝文學藝術等方面的主要成就,瞭解唐朝的著名詩人、書法家和畫家及其代表作。

二、重點:

盛世經濟的繁榮;唐朝文學方面的主要成就。

三、難點:

唐朝開放的社會風氣含義。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通過播放《盛唐氣象》,引入課題。學生看視頻,初步感知唐朝的繁榮與開放。

(二)講授新課

1.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2.學生根據學習目標自主學習課本內容。

3.學習第一部分:經濟的繁榮

(1)學習農業的發展。讓學生根據課本説出農業發展的表現

(2)重點讓學生了解盛唐時期的新式農具:曲轅犁和筒車。播放視頻觀看。

學生看視頻,瞭解新式農具的特點。直觀,容易記憶

(3)材料研讀:據記載,筒車“如紡車,以細竹為之,車骨之末,縛以竹筒,旋轉時,低則舀水,高則泄水”。想一想,使用筒車的好處是什麼?

學生探討後回答問題

(4)學習手工業的發展。説出手工業發展的具體表現。

(5)展示絲織業的圖片並講解。並進行材料研讀,回答問題

(6)展示陶瓷器的圖片並講解。重點介紹唐三彩:唐三彩的製作是在白底的陶胎上,刷上一層無色釉,再用黃、綠、青三色加以裝飾,燒成色彩鮮豔的三彩陶器。其造型美觀大方,是藝術的珍品。

(7)學習商業的發展,重點介紹大都市長安。根據課本介紹説説長安城的佈局?

4.學習第二部分:民族交往與交融

(1)介紹唐與突厥的關係:

(2)介紹吐蕃的統一。

(3)説出松贊干布為什麼多次向唐朝求親?唐太宗如何對待松贊干布的求親?出示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畫像。

(4)播放視頻《文成公主入藏》。

(5)根據視頻回答:文成公主入藏,給吐蕃帶去了什麼?唐蕃和親產生了什麼積極作用?

(6)閲讀相關史實:唐與吐蕃的友好關係。

(7)研讀材料回答問題:

(8)學習民族交融進一步發展的表現。

(9)讀唐太宗的話:“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回答相關問題。

5.學習第三部分:開放的社會風氣。

(1)根據課本內容,説説唐朝社會風氣的特點。

(2)展示唐朝開放的社會風氣的圖片。

6.學習第四部分:多彩的文學藝術。

(1)學習唐朝的詩歌。以表格的形式進行填空回答。

(2)學習唐朝的書法。重點講解顏真卿和歐陽詢。

(3)學習唐朝的繪畫方面的知識。讓學生回答唐朝的著名的畫家代表及其代表作。

(4)合作探究:結合材料,唐朝開創盛世局面的原因有哪些?

7.鞏固提升。

績優學案知識鞏固

五、課堂小結:

盛唐氣象出現的原因很多,初唐統治者吸取隋亡的教訓,調整統治政策,皇帝勤於政事,大臣廉潔奉公,國家輕搖賦税的基本國策,使得唐朝前期社會秩序比較安定,階級矛盾相對緩和,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秩序和環境。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發揮聰明才智改進勞動工具,使農業、手工業、商業以及整個社會生活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

五、板書:

盛唐氣象

一、經濟的繁榮

1.農業

2.手工業

3.商業

二、民族交往與交融

1.唐與突厥的關係

2.文成公主入藏

3.民族關係的進一步發展

三、開放的社會風氣

四、多彩的文學藝術

1.唐詩

2.書法

3.繪畫

六、課堂小結:

盛唐氣象出現的原因很多,初唐統治者吸取隋亡的教訓,調整統治政策,皇帝勤於政事,大臣廉潔奉公,國家輕搖賦税的基本國策,使得唐朝前期社會秩序比較安定,階級矛盾相對緩和,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秩序和環境。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發揮聰明才智改進勞動工具,使農業、手工業、商業以及整個社會生活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

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盛唐氣象》教案 篇2

1 教學分析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從農業、手工業、商業三個方面歸納唐朝前期經濟繁榮的表現;以文成公主入藏等史實為例,理解唐代和睦的民族關係;從積極開放和兼收幷蓄兩個角度瞭解唐朝開放的社會風氣;知道唐代詩歌和書畫的代表人物,理解其藝術特點

過程與方法 通過思考和概括盛唐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的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問題的能力;利用實物模型、地圖、圖片等直觀教具輔助教學,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能力;通過詩歌瞭解幾位大詩人

情感態度

與價值觀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點、這種政策產生的原因及影響,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和初步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對唐朝詩歌的瞭解,使學生認識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歌藝術極具特色,才華過人,而且熱愛祖國,關心民間疾苦,具有高尚的情操和愛國情感,以此教育學生做人應當德才兼備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唐與吐蕃交往的史實;光耀千古的詩壇。

教學難點:從藝術角度、歷史角度去理解、欣賞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歌。

2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中國詩詞大會》中關於唐詩的視頻。

《中國詩詞大會》是央視首檔全民參與的詩詞節目,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基本宗旨,力求通過對詩詞知識的比拼及賞析,帶動全民重温那些曾經學過的古詩詞,分享詩詞之美,感受詩詞之趣,從古人的智慧和情懷中汲取營養,涵養心靈。而這其中,唐詩作為中國古詩詞的代表,被提及最多、引用最廣。唐朝作為我國詩歌創作的黃金時代,詩歌內容豐富,風格多樣,《將進酒》《望嶽》《琵琶行》朗朗上口;詩人才華橫溢,風流倜儻,李白、杜甫、白居易如雷貫耳。正所謂時勢造英雄,盛唐造就了詩歌盛世,而迄今為止流傳下來的近五萬首唐詩,也足以帶我們領略那氣勢恢宏的盛唐氣象。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經濟的繁榮

1.史料解讀。

2.根據材料中的圖片並結合教材,老師引導學生從三個方面概括唐朝經濟發展的表現。

答案提示:(1)農業:墾田面積逐漸擴大,農業生產技術不斷改進;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2)手工業:紡織業品種繁多,蜀錦冠於全國;陶瓷器生產水平也很高,其中代表:越窯、邢窯、唐三彩。

(3)商業:商業十分繁榮,水陸交通發達,貿易往來頻繁;長安城規模宏偉,佈局嚴整對稱,街道寬敞整齊,商業繁榮,既是當時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會。

目標導學二:唐蕃關係

1.史料解讀。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在西藏地區,流傳着一首讚美文成公主的詩歌:從漢族地區來的文成公主,帶來了各種糧食三千八百種,給吐蕃糧庫打下堅實的基礎;從漢族地區來的文成公主,帶來各種手藝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給吐蕃工藝打開了發展的大門;從漢族地區來的文成公主,帶來了各種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種,使西藏的乳酪酥油從此年年豐收。

——烏廷玉《隋唐史話》

2.教師講述:吐蕃族的基本概況。

(吐蕃族生活在青藏高原,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3.讀圖並結合教材,要求學生概括松贊干布的情況。

答案提示:松贊干布統一了青藏高原的各個部落,定都邏些,實行了一系列發展生產、改革制度的措施。他還仰慕中原文化。

4.讀材料三和課本知識,老師引導學生説出文成公主遠嫁的情況及其影響。

答案提示:(1)情況:唐太宗時期,將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入藏時,帶去了蔬菜種子、茶葉、絲綢、工藝品以及佛經、醫藥、曆法、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書籍。

(2)影響:唐蕃和親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5.讀教材,老師引導學生概述唐朝民族政策和民族交融的表現。

答案提示:(1)政策:開明的民族政策。

(2)表現:①漢族和一些北方少數民族雜居、通婚,民族之間的交融進一步發展。②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職由少數民族人士擔任。③西北、西南等地區一些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與唐王朝關係密切。④唐太宗得到周邊各族的擁戴,被尊奉為各族的“天可汗”。

目標導學三:開放的社會風氣

1.圖片展示。

2.提出問題:結合圖片和課本知識,説説唐朝社會風氣的特點。

答案提示:當時社會風氣比較開放,社會充滿活力,人們多顯示出一種昂揚進取、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當時的社會風氣兼容幷包,人們多受西北少數民族習俗的影響,剛健豪邁的尚武風氣盛行一時。

目標導學四:多彩的文學藝術

1.展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畫像。

2.分組討論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主要描寫哪些方面的內容。

答案提示:(1)李白的詩歌頌祖國山河的壯美,抒發了昂揚的進取精神,表現出蔑視權貴、超凡脱俗的風骨。(2)杜甫的很多詩作反映了戰爭和政治腐敗給人民帶來的痛苦,抒發悲憤悽婉之情。(3)白居易的詩直面社會現實,揭示了統治者的腐化和人民的疾苦。

3.史料解讀。

材料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材料二: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杜甫《憶昔》

材料三: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4.學生分組朗誦材料中的詩句並討論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有哪些特點。

答案提示:(1)李白的詩飄逸灑脱,充滿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濃郁的浪漫情懷,李白因此享有“詩仙”的美譽。(2)杜甫的詩反映了歷史的真情實況,故有“詩史”之稱,他被譽為“詩聖”。(3)白居易的詩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婦孺都會吟誦,深受大眾歡迎。

5.填寫唐朝書法和繪畫大家的基本概況簡表。

藝術家 代表作 作品特點

顏真卿 《顏氏家廟碑》 端正勁美,雄渾敦厚

柳公權 《金剛經碑》 方折峻麗,筆力勁健

閻立本 《歷代帝王圖》 形態各異,神形兼備

吳道子 《送子天王圖》 落筆雄勁,風格奔放

三、課堂總結

我們今天瞭解了唐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情況,學習了唐朝與邊疆各族的關係,尤其是與吐蕃的關係,認識到各民族共同締造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民族友好交流有利於各民族的共同發展和繁榮。還了解了唐朝開放的社會風氣和多彩的文學藝術。

唐朝時期,我國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説明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我們應該發揚中華民族的勤勞刻苦和認真鑽研的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

3 板書設計

4 教學反思

通過質疑釋疑,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問題的探索精神。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豐富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問題的探索精神和合作能力。同時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師起引導作用,在學生提問、回答過程中,適時、合理引導。

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盛唐氣象》教案 篇3

一、課前系統部分

(一)課標分析

課程標準4-1:列舉歷史上有代表性的科技發明,瞭解它們是如何推動歷史前進的。

課程標準5-1:選擇衣食住行等的事例,瞭解到人們的物質生產與生活的狀況及其變化。

課程標準4-2:列舉古代歷史上的重要事件與人物,説出它(他)們在不同區域和特定時期的突出作用。

課程標準6-3: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舉例説明特定歷史時期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突出貢獻。

(二)教材分析

唐朝前期經過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等的努力,出現了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的盛世景象。這正是課程標準4-2裏提出的古代歷史上的重要事件與人物,説出它(他)們在不同區域和特定時期的突出作用。

本課主要展現的是唐朝國家統一、安定,經濟繁榮發展,政治開明,文化發達,民族關係融洽,對外交流頻繁的欣欣向榮的繁盛景象以及一個泱泱大國開放的大家風範。唐朝於公元618年建立,907年結束。前期處於繁榮階段,是我國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時期。本課時一方面用大量的圖片展示唐朝在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繁榮及多姿的社會生活,給學生以實實在在的唐朝繁榮的印象。而這正是課程標準5-1裏提到的選擇衣食住行等事例,瞭解人們的物質生產與生活的狀況及其變化;另一方面又藴涵着出現盛世景象原因的分析。唐朝前期經濟的繁榮是我國封建社會前所未有的,唐朝躋身當時世界級的經濟大國。唐朝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水平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處於世界的先進地位。尤其是唐朝農業生產工具的新發明曲轅犁和筒車,與課程標準4-1:列舉歷史上有代表性的科技發明,瞭解它們是如何推動歷史前進的關係十分密切。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商業的繁榮。唐朝長安不僅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中心,更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值得後人引以自豪。經濟的發展也促進了社會生活的多元化,實行較為開放的對外政策,與少數民族和周邊國家交流頻繁,使唐朝的社會生活豐富多彩、中西交融。這正是課程標準6-3: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舉例説明特定歷史時期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突出貢獻所要求的。通過本課的學習,主要引導學生多角度地思考,唐朝經濟的繁榮既是唐代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直接結果,也與唐朝統治者調整統治政策有關。

(三)學生分析

(1)通過前面帝國新政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瞭解了唐朝唐太宗貞觀之治,以及唐朝國家政治體制和科舉制的一些情況。有部分同學觀看過《貞觀長歌》等影視作品。這為本課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作為現在的國中學生,身居城市之中,對農業情況瞭解得較少,要想理解當時農具對農業生產的推動作用,以致使社會經濟出現繁榮局面,比較困難。

(3)學生不喜歡死氣沉沉、乾巴巴的歷史課,他們最想把歷史學活,能學以致用,能親身體會和參與,有血有肉、充滿智慧和歡樂的歷史課。

(四)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學生能簡要敍述唐朝武則天的“貞觀遺風”、唐玄宗前期的“開元盛世”及後期的“安史之亂”的大致歷史走向。

(2)學生通過對曲轅犁和筒車的學習,能理解科技推動人類進步的道理。

(3)在瞭解盛唐在農業、手工業、商業、對外交流、社會生活方面的具體表現的前提下,學生能夠各舉出具體的一到兩個例子。

2.能力、方法培養目標:

學生通過思考討論:“為什麼説武則天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你認為出現盛唐氣象的原因有哪些?”等問題,初步學會運用客觀、辯證的方法分析人物和歷史現象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學生通過學習瞭解了唐朝經濟居當時世界的先進地位。從中體會到祖國的偉大,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責任感。

(五)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造: 曲轅犁和筒車的創制;絲織業和陶瓷業的發達;長安商業的繁榮;社會生活的多姿多采。

教學難點:分析出現盛世景象的原因。

(六)教學方式

以本課教學方法以創設情境法和任務驅動法為主,啟發法和討論法為輔。使學生在老師設置的情境中思考、討論問題,能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在課堂活動中把所學知識融會貫通,活學活用。

(七)教學用具

曲轅犁的實物模型,多媒體課件

二、課堂系統部分──教學過程

(一)課前探究部分

佈置學生查找資源。瞭解曲轅犁的構造;收集唐朝在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繁榮及多姿的社會生活的圖片。探究:為什麼在唐玄宗時期會出現唐朝會出現盛世景象?探究方向:農業生產情況,手工業狀況,商業繁榮狀況。

(二)新課導入部分

通過唐朝大詩人杜甫的一首詩《憶昔》的學習和理解導入本課。詩中寫到“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不正是唐朝盛世的一個縮影嗎?設問:杜甫此詩中所描寫的是歷史上哪個時期情況?你判斷的依據是什麼?由詩中所描寫的內容,請你推斷當時社會是一番怎樣的景象? 詩中描寫的是開元盛世的繁榮景象,開元盛世不僅是唐朝的鼎盛時期,還是中國古代社會鼎盛的時期,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盛唐氣象》。

設計意圖:通過杜甫的詩中所描寫的繁榮景象現象讓學生了解到歷史上唐玄宗創造了中國封建王朝的全盛時代──開元盛世。

(三)師生互動部分

1.唐朝出現盛世氣象的原因

(1)通過唐朝大詩人杜甫的一首詩《憶昔》導入新課後,老師出示三幅圖片,他們分別是唐太宗、武則天和唐玄宗。繼續設問:當時是哪個皇帝在位?為什麼會在這個時期唐朝進入盛世景象? 是唐玄宗一個人的功勞嗎?

設計意圖:考察學生對唐玄宗所處“開元盛世”時代的知識掌握。而對唐朝進入盛世景象原因的探究,則需要學生回顧上節課所學唐太宗所作所為,還要學習本課所涉及武則天“貞觀遺風” 的內容。從而使學生對“貞觀之治”“貞觀遺風”到“開元盛世”這樣一個遞進發展有了初步認識,盛世局面的出現決非唐玄宗一個人的功勞,與他前幾任的統治者的奠定的良好基礎有關。

(2)探尋開元盛世出現的原因

設問:除了唐太宗、武則天的積累,還有沒有別的原因?

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到開元盛世的出現還與當時的政局穩定、唐玄宗任用賢人和勵精圖治等分不開。

設問:出現《憶昔》詩中所描寫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景象出現與什麼有關?

設計意圖:在解決這個問題時,主要讓學生認識唐朝國勢強盛,百姓富庶,糧食產量這一盛世局面的出現,與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密不可分。從而引出兩個新出現的農具。

2.唐朝出現盛世氣象的原因

(1)曲轅犁與筒車

設問:筒車是幹什麼用的?它有什麼好處?

老師出示課前準備好的曲轅犁實物,讓學生回憶以前的農業生產工具,説説曲轅犁功用。老師一旁釋疑。

設計意圖:結合圖片,粗略講解筒車的功用,着重講解曲轅犁。通過實物認識曲轅犁並瞭解它的構造和用途。和過去耕地所用的犁的對比,感受曲轅犁的優點:犁架小、便於迴轉,操作靈活性,既便於深耕,節省畜力。先進的生產的工具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使糧食產量增加、農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活動一:時空連線 夢迴唐朝

現在北環衞視《盛唐氣象》專題報道組特派四組記者為大家就盛唐時期的農業做現場報道

● 畫面一:採訪正在河邊灌溉農田的農民

● 畫面二:採訪當地主管倉庫的官員

● 畫面三:採訪正在農田犁地的農民

● 畫面四:採訪當地主管户籍的官員

設計意圖:在學生已經學習相關知識的基礎上,通過這個環節所模擬的情景讓學生回到唐朝,在剛才老師對唐朝開元盛世的講解的基礎上讓學生選擇四個畫面中的某一個來反映盛世情景。學生在這個環節的活動中都圍繞一箇中心---盛世來設計,從而牢牢把握了盛世的四個方面的表現。

活動二:小組探究

“唐人斯科特”

請閲讀學習P94~P95的相關內容後,合理設想斯科特到達唐朝後在衣、食、住、行方面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展示照片──這學期學校新來的外籍教師斯科特,利用他特殊的身份來設計活動,創設情景。

創設情境:高薪急聘!!!

北環衞視《盛唐氣象》專題報道組唐朝都城長安城裏外國人很多,報道組與他們溝通很不方便,急需翻譯一名,薪金100000新唐幣!你們覺得誰最適應?老師覺得這一個人比較適合。出示斯科特的照片。

1.“斯科特的變化”請同學們設想斯科特到達唐朝後衣、食、住、行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2.聖誕節你最想要的禮物。

快到年底了,斯科特要回到學校主持聖誕party。結合本課所學知識,請你寫一件最想讓他從唐朝帶給自己的聖誕禮物,並説説你的理由。

設計意圖:通過這個用時比較長(從閲讀相關課文材料、思考禮物、書寫紙條、老師讀幸運學生紙條等大概所需10到15分鐘)規模大、參與學生人數多的活動,既可以使學生懷着興趣,帶着任務去有目的的、主動的閲讀課文中描寫唐朝盛世期間手工業、絲織品、瓷器、商業的繁榮這些內容,又避免了老師一味地講,學生被動的聽這種乏味場面。活動首先從學生比較熟悉和喜愛的外籍教師斯科特先生入手,容易讓學生接受,從視覺上一下就引起學生們的注意。第一個情境的設計斯科物來到唐朝開元年間,他會在吃穿住行等方面發生變化:可能吃胡餅、穿胡服、戴胡帽、登胡靴。第二個情境的設計回老家將準備帶些什麼禮物,正好可以把書上的唐代的絲織品、唐三彩、珠寶等考慮進去。這兩個情境的設計很好地把書上的唐代的社會生活這個內容運用起來,把唐代的手工業特色反映出來,這些內容更好地説明了唐代社會經濟呈現繁榮景象。

3.唐朝的衰落

設計問題:安史之亂的時間:唐玄宗統治後期

叛亂將領:安祿山 史思明

影響:唐朝開始由盛轉衰

由老師從本節課所學大唐帝國的鼎盛,過渡到安史之亂唐朝開始由盛轉衰,此部分,老師略講。

4.你還有哪些疑惑?

老師接受現場學生的提問,出現個別解答不了的問題,可放到課後師生共同探究。

設計意圖:老師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能力,對可能暴露出來的認識誤區和存在問題,可以及時給予彌補和更正。

(四)課堂總結部分

一根主線:唐朝的繁榮 原因:貞觀之治─貞觀遺風─開元盛世

政局穩定、任用賢人、勵精圖治

表現:農業(糧食產量增加、生產工具的改進)

手工業(絲織品、瓷器)

商業的繁榮(長安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社會生活(中西交融、胡漢交融)

安史之亂:時間:

叛亂將領:

影響:

設計意圖:梳理知識,鞏固所學。

附:板書設計

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盛唐氣象》教案 篇4

學校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奠基工程,它貫穿於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全過程和學生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滲透在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之中,與其它各育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保證人才培養的正確方向起着主導作用。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面向全體學生,對學生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加強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使學生能順利完成由國小到國中的過渡,並很快適應中學生活。

二、工作目標

結合學校及政教處的工作計劃,爭創有特色的班集體。努力營造出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讓每個學生髮揮自己的潛能。緊抓學生思想工作不放,緊抓學生日常行為規範不放,要求學生在學好做人的前提下,提高成績。

三、方法措施

根據我班特點,特制定如下措施。

(一)、樹理想、轉變學習態度:把“要學習”轉變為“我要學”。通過開展主題班會,讓學生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而七年級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階段,只有重視其學習過程,才可能實現理想,轉變學習態度,明確努力方向。

(二)、鼓舞學生樹立信心:利用班會對學生進行教育,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樹立信心,戰勝困難。

(三)、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班主任要關心學生各科的均衡發展,引導他們不斷加強薄弱學科,不要出現偏科現象。班主任應顧全大局,同科任老師配合。監督學生多下功夫,並要求學生各科兼顧,不放棄任何一科,形成一種以班主任、科任教師、家長強強聯手、協同作戰、齊抓共管、全面提高的局面。

(四)、加強班級管理,注意常規。一切從細節入手,不放棄常規管理,讓學生全面發展。

(五)、嚴抓紀律,並做好思想工作。對行為習慣較差的學生,多談心,及時鼓勵,讓其不擾亂課堂的前提下,盡力學,不放棄。對優生會需要多關心和鼓勵,調節心態,以競爭精神去拼搏,拋開一切雜念。力求:強科爭優勢、弱科保底線。

(六)、加強與家長聯繫。出現問題好及時溝通,共商對策,使其達到齊抓共管。

總之,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要多方面的管理,因材施教,提高我們的德育教育的管理水平,這樣才能培養出二十一世紀有用之材。

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盛唐氣象》教案 篇5

一、依據課標學情,深入分析教材內容

本課的課程內容為知道元代通過宣政院來管轄西藏,進而瞭解西藏在元代時正式納入了中國的版圖。依據該課標內容,本課在教學設計時進行了適當的補充和拓展。通過識讀《元朝疆域圖(1330年)》,讓學生知道元朝遼闊的疆域範圍,知道行省是元朝設立的地方最高行政機構,並在瞭解行省制度的深遠影響的基礎上,確定本課的教學主線:讓學生知道西藏在通過宣政院管轄後,正式成為中央直接管轄下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同時也讓學生知道元朝設立的澎湖巡檢司是歷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中國台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通過對這些史實的瞭解,使學生認識到元朝為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以此來拓寬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為他們後續的歷史學習服務。

本課為教材第二單元“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係發展和社會變化”中的第六課。在銜接第五課的基礎上,本節課主要講述元朝統治者為了維護統治,對遼闊疆域進行有效治理,推行了行省制度,全國分設10個行省;對邊疆地區因地制宜進行治理,設宣政院管轄西藏。通過一系列有建樹的行政措施,鞏固了統一,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元朝的統治是中國歷史上管理如此廣大疆域的統一多民族國家的一次嘗試,對後代有着不可磨滅的影響。本課為後面幾課的講述起到重要的鋪墊作用,在單元中的位置也至關重要。

但由於本課講述的是元朝的統治,屬於政治方面的內容,離學生的實際生活距離較遠,其內容也比較枯燥;相對於七年級學生而言在理解上是有一定難度的。但是,經過了一個多學期歷史的學習,學生對史料的分析能力和對歷史圖片的識讀能力也有所提高,加上行省制度在我國曆史上影響深遠,學生可通過尋找家鄉現在行省名稱和建制與元朝所屬行省的關係來提高對本課的認識,為重、難點的突破奠定基礎。

二、緊扣教學重點,設計學生活動

“元朝的疆域”一目,教材是從元朝疆域範圍、元朝疆域很遼闊兩個方面來展開敍述的,對該子目的瞭解主要是為後兩個子目的學習服務的。

行省制度是元朝鞏固統一的一大創舉,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關於行省制度這一部分,要強調兩個方面。第一,元朝行省設置。元朝在全國各地設置了十個行省,由中書省派省臣到各地方行省執政。在這十大行政區域之外,還有兩個單列的行政區劃,一是中書省直轄的“腹裏”,一是宣政院管轄的西藏地區。第二,行省設置的作用。設計時只有通過對行省官員行使權力的解讀,來説明行省的設置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使中央集權在行政體制上得到了保證,加強了統治。

另外,“元朝對邊疆地區的管轄”一目,是本課的另一個教學重點。該子目主要是讓學生明白元朝對邊疆地區的管轄策略——因地制宜的管理方式。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進行了如下教學設計。

1.導入部分,在最初的設計中想到要運用一些圖像或視頻資料切入,可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中,發現單就元朝統治的政治制度方面的影像資料很少,其中就本課對元朝總體評價的有價值的資料就更少了,於是就想到了通過查閲相關書籍的辦法來加以概括。後來在翻閲姚大力教授的《追尋“我們”的根源》一書後找到了靈感。遂把他對於元朝統治的經典評價加以歸納,開篇直接引入,並設問:為什麼姚教授會對元朝給予這樣的評價呢?元朝在中國歷史上究竟有何無法抹殺的貢獻呢?帶着這樣的疑問和對元朝的整體感知進入了新課的學習。

2.在設計“元朝疆域和民族交融”這一內容時,引導學生知曉元朝疆域範圍,特別是讓學生知道今新疆、西藏、雲南,東北廣大地區,中國台灣及南海諸島都在元朝的統治範圍內,元朝版圖大體確定了中國後來疆域的輪廓。並通過元朝疆域與唐朝疆域的對比,讓學生明白元朝的版圖是我國曆史上最大的。關於民族交融的理解,在最初的設計中,把它和後面的第三子目進行了融合,後發現,這樣的設計存在一定的邏輯問題,在指導老師的幫助下又進行了調整,從編者的設計意圖出發,理解到在元朝,除了遼闊的疆域外,更多的民族也融入到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之中,之後才有了對這些地區採取的有針對性的管理措施,這樣做既順應了教材原有的體系,也符合對知識整體建構的規律。

3.關於行省制度的設計,在設計前,首先得認識到行省制度是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下的地方行政制度。要把它分成中央和地方兩個部分加以理解。首先關於元朝的中央機構,主要是引導學生明白以中書省、樞密院、御史台為核心的元朝官僚機構不僅漢式特色明顯,而且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特徵也很明顯,這一部分主要是通過幫助學生自主建構來完成。其次在對地方行省制度的解讀上,通過史料研讀、圖片對比等方法幫助學生理清基本線索,讓學生明白今天中國的省作為地方一級行政區域,其建制和名稱都來源於元朝的行省制度,並通過對地方史的解讀,更好地加深學生對行省制度的理解。

4.在第三子目,據教材編寫體系理解,那就是在不設行省的區域,元朝也因地制宜的進行了很好地管理。根據課標要求,在設計本子目時,教師重點以西藏和中國台灣地區為例,讓學生在理清相關史實的基礎上,明白西藏和中國台灣地區自古以來是祖國領土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些妄圖分裂祖國領土的行徑都是不能得逞的,必將遭到失敗。然後分別以東北、西北、西南等其它地區設置的管理機構為例,重點解釋“因地制宜”的管理方式。

三、挖掘教材資源,開展研究性學習

(一)加強對地圖的研究,建立歷史空間概念

在本課的設計中,教師充分利用了《元朝疆域圖(1330年)》,以該圖貫穿始終。如在設計元朝疆域和民族交融這一內容時,為了加深學生對“元朝版圖是我國曆史上最大的”一話的理解,設計中把元朝和唐朝的疆域圖加以對比呈現,通過尋找其中的區別,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元朝疆域的遼闊。另外關於民族交融這一內容,通過地理區域和動向圖呈現的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除了遼闊的疆域外,更多的民族也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這一概念。

此外,在講解“行省制度”時,教師也緊緊圍繞該圖展開教學。通過尋找元朝在全國各地設置的十個行省及元朝地圖與現行中國行政區劃分圖的區別,幫助學生在掌握具體史實的基礎上,更好地建立歷史空間概念。

最後,在講解“因地制宜”這一管理方式時,同樣也引用了該圖,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地圖,找出以上地區的管理與其他大部分地區管理的不同之處並分析原因,幫助學生理解元朝因地制宜管理邊疆地區的方式,使學生的歷史空間意識得到進一步增強。

(二)引用相關史料,適時進行釋疑解惑

對某些歷史知識和歷史現象的理解,如缺少相關史料的補充和解釋,顯然是不足的。如在講“元朝的疆域”一目時,除了引入地圖外,還適時引用了明代宋濂在《元史》卷五十八《地理志》一中的一段描述。把兩者結合在一起,通過學生的觀察和理解,正確描述出元朝的疆域範圍,這比起簡單的讀、講印象更為深刻,也更便利於理解。

元朝的“行省制度”一目在理解時有一定的難度。要理清該制度,首先得理解元朝的中央機構。關於這一內容,教材有明確的文字表述,但對於七年級的學生而言,單純的讀背顯然是行不通的。設計時,教師除了精心製作“元朝中央機構示意圖”,以框架體系的形式進行呈現,並通過學生自主閲讀、歸納概括、理解填圖的形式進行知識的自我建構,增強他們對教材體系的掌握和自主探究意識的培養外,適時補充一些史料更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例如關於中書省和行省之間的關係以及行省官員的權力的説明在教材中沒有非常直接的呈現。而這一內容的掌握對理解行省制度是有很大幫助的。所以,設計時教師及時引用了韋慶遠的《中國政治制度史》和《元史·百官志》中的一段話進行釋疑和解惑,幫助學生掌握行省制度的內涵,為突破難點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最後,關於對西藏納入中國版圖及對中國台灣地區管轄的過程的理解,也是通過一些史料的引用來加以説明的,但如能對以上這些史料的選擇上再多一些甄別和刪選,可能會起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盛唐氣象》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瞭解作文在選材方面的具體要求。

(二)能力目標

1.引導學生分析作文選材常出現的問題。

2.掌握作文選材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學生的選材能力。

二、教學重點:掌握作文選材的方法和技巧,並用之於寫作實踐。

三、教學難點:分析作文選材常出現的問題,提高學生的選材能力。

四、輔助工具:PPT圖片

五、教法設計:講授法、啟發法

六、教學時數:一課時

七、課型:新授課

八:教學程序

(一) 組織教學

(二) 導入新課

1.以 “抓耳撓腮落筆愁,胡編生套成文羞”導入,用上一次學生寫的作文《在挫折中成長》所總結歸納的學生的選材情況引出對教學重點--選材三要素“圍繞中心、真實、新穎”的講解 。選材情況如下:

(1)寫考試失利的20人

(2)寫家庭變故,父母離婚的2人。 (據瞭解,父母婚姻幸福)

(3)寫作業任務繁重,沒完成作業的1人。

(4)其他選材5人。

請三位同學講述上述選材情況中出現的問題,從而一一引出寫作選材三要素“圍繞中心”、“真實”、“新穎”並板書。

2、詳細講解如何做到選材“圍繞中心”。講解圍繞中心的三個要點:“確定中心”、“廣泛取材”、“仔細刪選”。接着出示一份案例《記一位助人為樂的同學》所選的幾種材料:

(1)小勇同學學習刻苦,從鄉下轉到城裏,英語基礎差,但他勤學好問,一個學期就將英語成績趕了上來。

(2)他愛好體育,在校運動會上為班級爭了幾個冠軍。

(3)他課間很抓緊時間,珍惜分秒複習功課。有時同學課間遇到難題,他耐心幫助解答。

(4)他課間幫助低年級小童學抬水。

給學生2-3分鐘思考討論,並根據學生的回答指出第四點是圍繞中心選材的。然後再次向學生強調“圍繞中心”選材應該做到的三步:“確定中心”、“廣泛取材”、“仔細刪選”。

進行練習:

從《誤會》、《我長大了》中任選一題,你會選擇哪些材料?以提綱的形式寫下來,準備交流。(3-4分鐘,通過交流分析講述同學所選材料在“圍繞中心”方面落到實處與否。)

3、以2個寫作不真實的案例引導學生分析這兩個案例的“不真實”的原因,並抽同學講述自己在寫作過程中出現過的“不真實”的材料,從而講解選材真實的必要性。案例如下:

“我今天看到一個老大娘從口袋裏掉出了4張500塊錢。我馬上撿起來還給老大娘。老大娘問我叫什麼名字,我轉身對老大娘説,我叫紅領巾,雷鋒叔叔是我的偶像。”

老師評語:“4張500塊錢,下次帶給老師看看。”

“今天是雷鋒日,我拾金不昧。在公園撿到一億元,全部都是10塊錢的,有一本語文書那麼厚!我把錢交給警察叔叔,受到表揚。”

老師評語:“你的語文書真夠厚啊!”

接着出示一則選材真實的案例“媽媽夜晚為我洗衣服”片段:

“媽媽的身影朦朧在冷冷的、黯黯的燈光裏,昏黃的光線讓人感受不到一絲暖意。春寒料峭,風依舊像小刀一樣鋒利,吹割着媽媽的皮膚,可以想象水的温度是如何的冰凍着她的手。“嚓、嚓、嚓……”媽媽用她那柔而有力的雙手一下一下的搓洗着,領子、袖口、前襟……單調的聲音在清冷的夜裏訴説着她無言的愛意,也一點一點地沉澱在我心底:那仔細的動作,讓人覺得她手裏不是一件衣服,而是一個值得擁有的珍品。她的背影俯下,抬起,俯下,抬起……在這個寂靜清冷的夜裏成了一幅最動人的畫面。無論歲月如何斑駁,它都是我心底永不褪色的技藝……”

請一位同學朗讀,並抽同學分析這則材料選得真實,寫的好的原因,然後總結同學們的回答:抓住細節、環境描寫、修辭方法。

然後出示課件:“在我們班級生活中有很多印象深刻的細節。請仔細回憶,認真思考,以“那一刻,我很--”為題,選擇材料。思考後口頭交流。”時間2-3分鐘。抽同學回答後總結作文選材真實應該“觀察生活,注意細節。”

3、講解選材新穎。首先講述何謂“新”,接着以《做早操》為題出示2份寫作片段:

(1)一天,陽光明媚,我和哥哥去草地上做早操。

第一節12345678;2345678;32345678;42345678;

第二節12345678;22345678;32345678;42345678

第三節12345678;22345678;32345678;42345678;

第四節12345678;22345678;32345678;42345678。

(2)一提起做操,我們班同學答案各不相同,有煩、無聊、害怕、厭倦……我覺得做操很高興,因為有許許多多的事發生。

平時,老師不在的時候,男生和女生就發生大戰了。你看,做第二節的時候,男生連忙衝過去,用起了“泰山掌”,女生們幾乎要摔到了。可是,女生們也不是省油的燈,往右的時候,用了“如來神掌”,還好男生們穩定性好,只受傷。接下來往左時,男生用“葵花點穴手”,往右時,女生用“連環八卦掌”。有時幾個男生或女生檢到“暗器”,就用起了“小李飛刀”。

通過兩者之間的截然不同進一步講解選材新穎應當“全面撒網,重點捕撈。”。然後以“被咬過的蘋果”為主題選擇新穎材料。注意:“全面撒網,重點捕撈”

1-2分鐘思考後抽同學講述自己的選材,然後出示老師的選材:

①蘋果像地球,奉獻了甘甜卻被人類破壞得傷痕累累。

②生活就像被咬過的蘋果,並非十全十美,我們要熱愛生活,尊重生活。

4、和學生一起回顧所學知識。

5、佈置作業。

以《謝謝你》為題,圍繞這一中心,選擇真實、新穎的材料,只寫提綱。

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盛唐氣象》教案 篇7

一、元朝的疆域元朝的疆域

1.元朝的基本情況:元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貴族為主建立的全國性的統一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元朝的版圖是我國曆史上最大的。

2.元朝疆域與漢唐時期有哪些拓展:超越漢朝和唐朝,今天的新疆、西藏、雲南和東北廣大地區,中國台灣及南海諸島,都在元朝的統治範圍之內。

二、行省制度

1.元朝建立行省制度的背景:元朝建立後,忽必烈在漢族知識分子的幫助下,逐步確立了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

2.行省制度的基本內容。

(1)中央—中書省—全國最高行政機構—管轄大都及周圍地區。由中書省掌管全國的行政事務;設樞密院負責全國的軍事事務;設御史台負責監察事務。

(2)地方—行中書省(行省或省)—中書省的派出機構—管轄10個行省。在行省之下,繼承前代的制度。“行省制度”在歷史上影響深遠。

三、元朝對邊疆地區的管轄

目的:為了對遼闊的疆域進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統治者根據各地情況,彩玉因地制宜的方式。

(一)中國台灣

(1)措施:元朝在澎湖島設置了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

(2)影響:這是歷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中國台灣地區正式建立行政機構。

(二)西藏

(1)措施:對西藏地區行使行政管理權,宣政院直接統轄西藏,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朝廷還在當地設置地方機構,徵收賦税,屯駐軍隊。

(2)影響:從此,西藏正式成為中央直接管轄下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

拓展:

1.元朝在我國曆史上貢獻:①元朝的統一,結束了北宋以來幾個政權並立的局面,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遼闊。②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對後世影響深遠。③元政府設有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④元朝在西藏委派官吏,駐紮軍隊,西藏成為元朝的正式行政區。⑤元朝的統一,促進了民族的大融合。

2.從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角度,説一説元朝統一的歷史意義:結束了唐末以來分裂割據和幾個證券病例的政治局面,為以後各個朝代保持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大體確定了中國後來疆域的輪廓,極大地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盛唐氣象》教案 篇8

【學習目標】

1.瞭解元朝的疆域和民族融合的史實,知道元朝的版圖是我國曆史上最大的

2.認識元朝的中央政權機構,掌握行省制度及元朝對邊疆地區的管轄

3.認識元朝在我國曆史發展中的貢獻

【學習重點】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影響

【學習難點】認識到元朝對於擴大和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重要作用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

1.________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貴族為主建立的全國性的 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元朝的版圖是我國曆史上________的。

2.元朝境內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促進了各族經濟、文化的發展與 。

3.(1)由________掌管全國的行政事務;設樞密院負責全國的 事務;設 負責監察事務。

(2)地方:設置________,在行省之下,繼承前代的制度。“行省制度”在歷史上影響深遠。

4.(1)元朝在澎湖島設置了 ,負責管轄澎湖和________。

(2)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________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

5.(1)蒙古統治者早在進攻南宋的同時,就開始對 地區用兵和招降,吐蕃歸附後,蒙古統治者在西藏統計户口,設置驛站。

(2)元朝建立後,對西藏地區行使行政管理權,由________直接統轄。朝廷還在當地設置地方機構,任命官員徵收賦税,屯駐軍隊。

(3)西藏正式成為中央直接管轄下的一個 區域。

二、合作探究

與前代相比,元中央政府與西藏的關係發生了什麼變化?元朝對西藏地區的有效管理,在中國國家的發展和民族關係發展史上有什麼重要的意義?

三、練習鞏固

1.它的版圖是我國曆史上最大的,它的疆域“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它”是( )

A.西漢 B.唐朝 C.北宋 D.元朝

2.元朝在中央設立了中書省、樞密院和御史台,這些機構的職能分別是( )

A.行政 軍事 監察 B.行政 外交 軍事

C.財政 監察 外交 D.財政 軍事 監察

3.我國省級行政區的設立源於( )

A.西周的分封制 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C.元朝的行省制 D.清朝的軍機處

4.元朝時,專門負責管理藏族地區行政事務的機構是( )

A.中書省 B.行中書省 C.宣政院 D.澎湖巡檢司

5.史料記載,1279年,我國著名天文學家郭守敬受中央政府委派,在對國家領土測繪過程中,黃巖島就是其中的一個測繪點。這表明( )

A.黃巖島等南海諸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

B.當時中國元朝的皇帝是成吉思汗

C.蒙古族比漢族強大

D.元代疆域比唐代更加遼闊

6.閲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元史?地理志》記載元朝的疆域“漢、唐極盛之際,有不及焉”,元朝的版圖在我國曆史上是最大的。元朝在地方設“行中書省”,派遣官吏,徵收賦税,進行有效的統治。西藏、中國台灣等地區亦都處在中央王朝管轄之下。

(1)以上材料記載的是元朝的什麼制度?實行這一制度的原因是什麼?

(2)元朝分別設立了什麼機構來對西藏、中國台灣進行管轄?

四、課後反思

參考答案:

一、1.元朝 統一 最大 2.融合 3.(1)中書省 軍事 御史台(2)行省 4.(1)澎湖巡檢司 琉球(2)中國台灣 5.(1)西藏(2)宣政院(3)地方行政

二、西藏正式成為元朝中央直接管轄下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三、1.D 2.A 3.C 4.C 5.A

6.(1)行省制度。元朝的疆域遼闊,為了對全國實行有效的統治。(2) 宣政院;澎湖巡檢司。

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盛唐氣象》教案 篇9

一、本學期的教學方法及措施:

1、根據七上期末考試情況,認真分析瞭解學生,開學後根據學生的學習動態和心理變化,有針對性地擬訂短時間學習方案。

2、採用多種措施,充分利用多煤體教學手段運用到課堂教學中,提高課時效率和教學質量。現在白板在班裏特別實用,學校領導要求每一節課都用課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地學習生物,提高興趣。

3、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上好實驗課,做好演示實驗,達到培養學生能力之目的。課前教師要熟悉實驗操作,課上認真指導學生操作,使學生通過實驗來體驗探究過程,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培養他們的科學探究能力。同時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也為會考實驗打定基礎。

4、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對學生嚴格要求,課前認真預習,課上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課後認真複習總結,有不懂的問題要及時提出馬上解決,爭取把當天學習的知識消化,佈置的作業及時認真完成,提高課堂效率。

5、每一章測驗一次,隨時關注、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查缺補漏,及時進行課後輔導,幫助落後生。

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盛唐氣象》教案 篇10

學校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奠基 工程, 它貫穿於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全過程和學生日常生活的各個方 面, 滲透在智育、 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之中, 與其它各育相互促進, 相輔相成,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保證人才培養的正確方向起着主導作用。為加強班級德育工作,特制定工作計劃如下:

一、培養目標:

本學期以學校發展為主題,圍繞學校德育工作安排,根據我班學生情況和特點,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中心任務,以學生的養成教育為重點,進一步樹立團結意識、奉獻意識、服務意識、質量意識、創新意識,加強班級管理,推進班級建設。培養學生具有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會 公德的意識和文明行為習慣;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潑開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幫助別人,為集體服務和辨別是非的能力,為使他們成 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礎。

二、基本內容和要求:

班級德育工作主要是向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的教育; 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教育;熱愛人民的教育;熱愛集體的教育;熱愛勞動,艱苦奮鬥 的教育;努力學習,熱愛科學的教育;文明禮貌,遵守紀律的教育;民主與法制觀念的教育;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的教育。

三、實施途徑:

班級實施德育必須充分發揮校內、 校外各教育途徑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共同完成德育任務。主要途徑 如下:各科教育;校級、班級教育和各種教育活動;家庭教育和校外教育活動。

四、教育原則:

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熱愛學生,瞭解學生;加強針對性;堅持正面教育;提高道德認識和行為訓練相結合;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 結合;言傳身教,為人師表;保持教育的連續性和一致性。

五、具體措施:

1、認真抓好班級管理,做好登記和記錄。嚴格執行學校和班級各項管理制度及學生操行評定製度。樹立正面典型,發掘後進生中的 閃光點。以優促良,以優帶後;以人促人,以人育人。使學生在相互學習中共同進步。

2、有計劃、有組織的開展好主題班會,及各種有益於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文體活動。糾正學生中存在的不良之風,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培養學生良好的集體榮譽感,以形成良好的班風、學風和生活作風。

3、關心和愛護學生,耐心細緻地作好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幫助學生解決學習、生活及心理上的顧慮,使其卸下心理包袱,輕裝上陣,全身心的投入到緊張的學習之中。同時在學生中廣泛的開展互幫 互助活動,使全體學生特別是留守孩子感受到有如家庭般的温暖,令其開心的學習,愉快的生活。

4、進行以《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為內容的規範教育,逐步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5、以落實學生個人量化積分為主線,以德育系列化活動和“班級十最”等評比表彰機制為動力,紮紮實實地搞好德育工作。

6、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組織開展讀書演講比賽、歌詠比賽、知識比賽等,陶冶學生情操,激勵廣大學生奮發向上。 六、學生品德評定: 品德評定是德育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操行評定應根據、 《中學生守則》及《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的要求,經過學生個人、集體和 教師評定,最後由班主任寫出評語,記入學生成績冊,通知學生和家 長。嚴格執行以上工作計劃,以保證學生思想品德的健康發展。

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盛唐氣象》教案 篇11

課時安排説明:

《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共分兩課時,我們在第一課時已經學習了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對頂角、餘角、補角的定義及其性質;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第二課時,主要內容是掌握垂直的定義及其表示方法,會藉助有關工具畫垂線,掌握垂線的有關性質並會簡單應用。

一、學生起點分析

學生的知識技能基礎:學生的知識技能基礎:學生在國小已經認識了平行線、相交線、角;在七年級上冊中,已經對角及其分類有了一定的認識;上一節課又進一步學習了兩直線的位置關係、兩角互補、互餘等概念,這些知識儲備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使學生具備了掌握本節知識的基本技能。

學生活動經驗基礎:在上一節課,通過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從身邊熟悉的情境出發,使學生經歷了從現實生活中抽象出數學模型的過程;讓學生通過直觀和大量的操作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動手、動口、動腦來進行歸納整理;鑑於學生已有充分的知識儲備,本課時將繼續延續還課堂於學生,在開放的前提下,讓學生經歷動手畫圖(或者操作)、合作交流的過程,給學生一個充分發表見解的舞台,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自信力,打造高效課堂!

二、教學任務分析

根據七年學生好奇的心理,首先應引導學生走進現實世界,用一雙慧眼去發現有關垂直的情境,藉助視覺思維的直觀性,複習舊知識,提煉新知識,讓學生在主動“探索發現”的過程中增進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在無形中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根據學生已經具備的知識儲備和能力,特制定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1)會用符號表示兩直線垂直,並能藉助三角板、直尺和方格紙畫垂線。

(2)通過摺紙、動手操作等活動探究歸納垂直的有關性質,會進行簡單的應用。

(3)初步嘗試進行簡單的推理。

2. 過程與方法:經歷從生活中提煉、動手操作、觀察交流、猜想驗證、簡單説理等活動,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推理能力和有條理表達的能力。善於舉一反三,學會運用類比、數形結合等思想方法解決新知識。

3.情感與態度: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體會“數學來源於生活反之又服務於生活”的道理,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瞭解數學的價值,通過“簡單説理”體會數學的抽象性、嚴謹性。

三、教學過程設計

本課時我遵循“開放”的原則,在把握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進行了再創造。通過重組教材,恰當地創設情境,為學生構建了有效開放的學習環境。本節課共設計以下環節:第一環節:走進生活,引入課題;第二環節:動手實踐、探究新知;第三環節:學以致用,步步為營;第四環節:綜合應用,開闊視野;第五環節:學有所思,反饋鞏固; 第六環節:佈置作業,能力延伸。

第一環節 走進生活 引入課題

1.請每位同學提前蒐集有關“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的圖片,提煉出數學圖形,重點關注有關“垂直”的內容,然後小組內交流資料,進行合理分類、整理。

2.

複習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

教師提前進行篩選,捕捉出有代表性的題目,課堂上由學生本人主講,最後概括出有關結論。

3.鞏固練習:教師展示下列圖片,學生快速回答:

問題:1.觀察圖形,你能找出其中相交的直線嗎?他們有什麼特殊的位置關係?

2.你還能提出哪些問題?.

歸納總結

兩條直線相交成四個角,如果有一個角是直角,那麼稱這兩條直線互相垂直(perpendicular),其中的一條直線叫做另一條直線的垂線。它們的交點叫做垂足。通常用“⊥”表示兩直線垂直。

活動目的:數學來源於生活,通過課前開放,引導學生從身邊熟悉的圖形出發,既複習了上一節課的知識點——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又體會到生活中大量存在特殊的相交線——垂直,在比較中發現發現新知,加深了學生對垂直和平行的感性認識,感受垂直 “無處不在”;使學生充分體驗到現實世界的美來源於數學的美,在美的享受中進入新知識的殿堂。通過親身經歷提煉有關數學信息的過程,可以讓學生在直觀有趣的問題情境中抽象出有價值的數學模型,然後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加強直觀教學,在展示學生作品中進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

活動注意事項:教師應放手讓學生參與,啟發引導學生進入角色,組織好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首先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搜尋信息,提煉信息;其次在課堂上應充分展示學生的傑作,在活動中提高學生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讓學生充分發表他們的見解,及時作出恰當的評價,激勵學生以滿腔熱情投入到學習中;最後教師應提煉學生中出現的錯誤,在辨析中讓學生“明辨是非”。如怎樣判斷兩條線段的位置關係?在第三個圖中,如果有學生提出a和c有何位置關係,教師可以激勵學生課後繼續探究,將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開闊學生的視野。如果學生的作品中已經“生成”了“問題一”的內容,教師應因勢利導,適時調整預案。

第二環節 動手實踐,探究新知

動手畫一畫1:

工具1:你能借助三角尺或者量角器,在一張白紙上畫出兩條互相垂直的直線嗎?

工具2:如果只有直尺,你能在方格紙上畫出兩條互相垂直的直線嗎?

説出你的畫法和理由.

工具3:你能用摺紙的方法折出互相垂直的直線嗎,試試看吧!請説明理由。

活動目的: “條條大路通羅馬”,相同的問題可以藉助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方法來解決,讓學生的思維得到充分發散,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畫、折等活動,進一步豐富對兩條直線互相垂直的認識,掌握有關的符號表示。課改理念之一就是改變學生被動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積極主動的投身於“做數學”中。本環節的設置,將問題更加形象生動的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在經歷思考、實踐、猜想,動手驗證等過程,不僅加深對“垂直”的理解,而且感受到“做數學“的樂趣,從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形成探索新知的內驅力!而學生在相互交流探討中,可以相互點撥,順其自然的掌握新知識。對於第2問的最後一種畫法,必要時給出示範,並利用量角器等工具進行驗證,為今後探索圖形的性質積累活動經驗。

活動注意事項:要給學生充裕的時間操作、思考。教師應關注學生的畫圖是否合乎要求,還要及時收集學生一些好的畫法進行展示。教師應關注個體差異,關注學習上稍微落後的學生,幫助他們分析產生困難或錯誤的原因,提前給予點撥,在集體展示時給這部分同學展示的機會,可以極大的調動這部分同學的學習熱情,提高自信力!教師還應注意收集錯誤信息,進行辨析,將易錯點消滅在萌芽中!

歸納結論:

1.點A和直線m的位置關係有兩種:點A可能在直線m上,也可能在直線m外。

2.平面內,過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已知直線垂直。

活動目的:這是本節課的難點,首先通過讓學生畫“點和直線的位置關係”,讓學生在直觀中抽象出“點在直線上和點在直線外”這一數學模型,這是分散難點的有效途徑,讓學生在看似“盲目”的探究中發現問題的本質,增加繼續探究的勇氣!問題的設置由易到難,由直觀畫圖到理性思考的過程。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問題串的激發下,逐步高漲。開放的環境讓學生擁有了自由發揮的空間。

活動注意事項:教師應關注學生在畫圖過程中的不良習慣並及時糾正;參與到學生中進行討論,及時捕捉好的資源,充分利用多媒體進行展示,注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活動目的:通過動手畫圖,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更好的關注知識的形成過程,這也是促使學生認真審題的重要策略。比較線段的大小,是學生能輕鬆解決的問題,他們在動手操作中,很容易得出結論,輕而易舉地掌握這一重要性質。

活動注意事項:教師應關注學生的畫圖是否合乎要求,關注學生是否掌握了“比較線段大小”的方法,讓學生充分體會“新知識都是由舊知識解決的”這一重要方法,在小組交流期間,教師還應重點幫扶在理解上有困難的學生,讓每位學生都學到有價值的數學。

第三環節 學以致用,步步為營

請動手畫一畫四

如圖:一輛汽車在直線形的公路上由A向B行駛,M、N分別是位於公路AB兩側的兩所學校。

問題1:汽車行駛時,會對公路兩旁的學校造成一定的噪音影響。當汽車行駛到何處時,分別對兩個學校影響最大?在圖中標出來。

問題2:當汽車由A向B行駛時,在哪一段上對兩個學校影響越來越大?越來越小?

問題3:在哪一段對M學校影響逐漸減小而對N學校影響逐漸增大?( 用文字表達)

活動目的:通過一題多問,可以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本質找規律、通過規律找方法。本環節的設置能夠很好地鍛鍊學生的觀察、分析、歸納的能力,使數學學習充滿了趣味性和挑戰性。本題的設置可以較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學生通過動手畫圖,就可以將一個較難的題目分解於無形,從而輕而易舉的突破難點;本題的設置,為學生掌握解決難題的方法指明瞭方向。

活動注意事項: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養成畫圖的好習慣,而且要培養學生善於從複雜的題目中分離出簡單的小題目,從而各個擊破,化難為易!本題滲透了從特殊到一般,又從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只要掌握“點到直線的距離”,多角度地觀察圖形,再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分析,就能從千變萬化中找到問題的切入點。

第四環節 綜合應用,開闊視野

問題1:體育課上老師是怎樣測量跳遠成績的?能説説説其中的道理嗎?與同伴交流.

問題2:如圖2.1-5已知∠ACB=90°,即直線AC BC;若BC=4cm,AC=3cm,AB=5cm,那麼點B到直線AC的距離等於 ,點A到直線BC的距離等於 ,A、B兩點間的距離等於 。

你能求出點C到AB的距離嗎?你是怎樣做的?小組合作交流.

問題3:如圖2.1—6,點C在直線 AB上,過點C 引兩條射線CE、CD,且∠ACE=32°,∠DCB=58°,則CE、CD有何位置關係關係?為什麼?

活動目的:問題一取材於學生最熟悉的情境,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同時又鼓勵學生用數學知識來分析解決實際問題,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問題1的設置不僅僅鞏固了垂直的定義及其性質,而且讓學生進一步領會了數學的建模思想!通過設置問題2和問題3,使學生思維分層遞進,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通過變式練習,步步遞進,不斷完善了新的知識結構,同時讓學生體驗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和發現的快樂,繼而轉化為進一步探索的內驅力。問題串的提出,可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需要,提出的問題能激發學生認知上的衝突,從而促使他們去探索,去對自身的認知結構進行調整和變革。

活動注意事項:教師要充分發散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各抒己見,敢於質疑;要滲透合情説理的方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第五環節 學有所思 反饋鞏固

活動目的:該環節是為了提高學生歸納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和引導者。本環節的設置使學生學會從系統的角度把握知識方法,努力使知識結構化、網絡化,引導學生時刻注意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

活動注意事項:教師一定讓學生暢談自己的切身感受,仔細聆聽學生對本節知識的達成度,注意鼓勵學生説出自己的困惑,以便進行適時的點撥和強調。

鞏固反饋

1.如圖2.1—7中,∠BAC=90°,AD⊥BC於點D,則下面結論中正確的有( )個。

①點B到AC的垂線段是線段AB;②線段AC是點C到AB的垂線段;

③線段AD是點A到BC的垂線段;④線段BD是點B到AD的垂線段。

A、1個;B、2個;C、3個;D、4個。

2. 如圖2.1—8中, 點O在直線AB上,OE⊥AB於點O,OC⊥OD,若∠DOE=320,請你求出∠EOC、∠BOD的度數,並説明理由。

3. 如圖2.1—9中,點O在直線AB上,OC平分∠BOD,OE平分∠AOD,則OE和OC有何位置關係?請簡述你的理由。

活動目的:本環節是為了檢驗學生對本節課的掌握程度。在測試題的選擇上,體現了分層次的原則。題目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爭取能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領略到成功的喜悦!

活動注意事項:應當堂反饋,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及時糾正!

第六環節 佈置作業 能力延伸

基礎題:1.書P45頁習題2.2 第 1,2,3題

提高題:2.請學有餘力的同學採取合理的方式,蒐集整理與本節課有關的“好題”,被選中的同學下節課為全班展示。

活動目的:作業的佈置不僅體現了分層次的原則。而且將課內的學習延伸到了課外,給了學生更廣闊的提升空間,激勵學生為了獲得“展示”而積極的投入到學習中,從而使每個學生都能學到了有價值的數學!

活動注意事項:教師一定要將所有學生蒐集的題目批閲一遍,給予這部分同學很高的評價,採取“賞識教育”激勵更多的學生走向講台,展示自我;將“好題”除了部分展示外,多餘的“好題目”還可以採取“佈置作業”的形式供全體同學共享!

四 教學設計反思

首先我通過讓學生蒐集資料、動手實踐等活動,讓全體學生通過自主參與知識的過程,主動掌握探求新知的方法,培養了一種積極向上的探究精神,引導學生真正把知識變為自己的學問,以便隨時駕馭流動的世界.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及學生的心理特徵,在學法上,極力倡導了新課程的動手實踐、獨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挖掘生活中的實際素材,能夠列舉一些具有合理性、科學性、創造性的實例,並輔以語言及書面的表達,使學生經歷知識的生成過程,既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也培養了他們的創新精神;注重了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

獨立思考、學會思考是創新的核心;概括歸納得到猜想和規律,並加以驗證,是創新的重要方法。本節課採用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和小組合作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利用多媒體和實物演示等教學設備輔助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創設和諧、輕鬆的學習氛圍。課程的設置注重以問題串的方式及變式練習,以激發學生探究、解決實際問題的興趣,並在學生的探索、分析、交流、歸納、類比中突破難點,突出重點!整節課的設置滲透了數學的建模思想。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合作者。本節課是一個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是為學生的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提供機會,搭建平台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扮演了引導、點評的角色,數學舞台上的“主演”是全體學生!本節課,所有的學生都得到了參與討論和發表見解的機會,所有的結論和發現都是學生全員參與,熱烈討論,相互啟發,思考探索獲得的,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利用了問題的情境,增加了教學過程的趣味性和實踐性,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慾望,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悦!

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盛唐氣象》教案 篇12

【學習目標】

1.知道隋朝的建立及統一概況、隋初經濟繁榮的表現

2.瞭解大運河的開通和科舉制的創建

3.知道隋朝滅亡的原因

4.理解隋朝實現統一、開通大運河的條件以及科舉制的歷史影響

【學習重點】大運河的開通;科舉制的興起及影響

【學習難點】大運河開通的基本情況和運河地圖的內容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

1.581年,楊堅建立 ,以長安為都城,楊堅就是 。

2. 年,隋文帝滅掉陳朝,統一全國。

3.隋統一後,發展經濟,編訂 ,統一南北 和度量衡制度;加強 ,提高行政效率。

4.為了加強 ,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從 年起,陸續開鑿了一條貫通南北的 。

5.大運河以 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餘杭,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

6.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過 選拔人才的制度;隋煬帝時 科的創立,標誌着科舉制的正式確立。

7.在起義軍的打擊下,隋朝的統治面臨瓦解。 年,隋煬帝在江都被叛軍殺死,盛極一時的隋朝隨之滅亡。

二、合作探究

1.想一想,隋朝能夠統一南北的原因有哪些?

2.相傳,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只是為了去揚州欣賞一種綺麗的瓊花,所以有人認為運河的開鑿對人民帶來的只有災難。你認為這種説法對嗎?談談你的看法。

三、練習鞏固

1.隋朝大運河的開鑿開始於( )

A.589年 B.601年

C.605年 D.611年

2.隋煬帝乘“龍舟”從洛陽巡遊到揚州,要經過大運河的哪幾段( )

①通濟渠 ②永濟渠 ③邗溝 ④江南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④

3.隋朝大運河的河段中,從洛陽到涿郡的一段是( )

A.通濟渠 B.永濟渠 C.邗溝 D.江南河

4.魏晉時期,選拔官員的主要標準是( )

A.才能 B.財產 C.門第 D.民族

5.科舉制誕生時,統治者選拔人才的考試內容注重考察的是( )

A.儒家經書 B.學識

C.科技知識 D.風俗民情

6. 下列有關隋朝歷史的敍述,錯誤的是( )

A.隋朝的建立者是楊堅,他是隋文帝

B.隋文帝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開鑿大運河

C.隋文帝時,人民負擔較輕,社會繁榮

D.隋朝的都城在長安

7.閲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皮日休《汴河懷古》

詩人讚頌的“此河”是哪項偉大的工程?該河開鑿時的皇帝是誰?

8.科舉制度的創立有什麼意義?

參考答案:

一、1.隋朝 隋文帝 2.589 3.户籍 幣制 中央集權 4.南北交通 605 5.洛陽 6.考試 進士 7.618

二、1.(1)南北經濟發展,北方民族大融合。(2)隋文帝勵精圖治,隋朝經濟和軍事力量迅速增強。(3)陳後主荒淫無道。(4)人民渴望統一。

2.不對。大運河的開通雖然極大地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隋朝的滅亡,但是它加強了南北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三、1.C 2.C 3.C 4.B 5.B 6.B

7.隋朝大運河。隋煬帝。

8.(1)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2)擴大了官吏選拔的範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3)推動了教育的發展。

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盛唐氣象》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建立,元朝對

西藏、中國台灣等邊疆地區的管轄等基本史實。通過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國

歷史上的貢獻,培養學生綜合歸納歷史知識的能力。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元朝統一全國,疆域幅員遼闊;行省制度對內地和邊疆實行有效的管

轄,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民族的融合;行省制度對明、清

後來的政治制度有深遠的影響。認識元朝在中國古代史上的歷史地位。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行省制度”、元朝對西藏和琉球(今中國台灣)的管轄是本課

的重點。

教學難點“行省制度”。

【教法學法】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學過程】

一、複習

二、導入新課

(提問)中國封建社會有幾次結束大分裂之後的大統一局面?生回

答:秦朝的統一、西晉的短暫統一、隋的統一、元朝的統一。師歸納:不錯,

總共4次,這些史實闡明瞭天下大勢分久必合的道理,同時也説明了在我

國曆史發展的長河中,統一一直是主旋律。提出問題:元朝在統一全國

後,是怎樣治理國家的呢?以此導人新課。

三、講授新課

(一)元朝的疆域

1.元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貴族為主建立的全國性的統

一王朝。

2.元朝疆域“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超越漢朝

和唐朝。

3.今天的新疆、西藏、雲南,東北廣大地區,中國台灣及南海諸島,都在元

朝的統治範圍之內。元朝的版圖是我國曆史上最大的。

提問P52“問題思考”元朝的疆域與漢朝唐朝比有哪些拓展?

元朝的疆域空前廣闊,承襲了大蒙古國主要的領土,名義上應包括

大汗之國”和西北各“宗藩之國”——伊利汗國、察合台汗國、欽察汗國

和窩闊台汗國的統治區。經過多次擴展後,於1311年元武宗時期達到最

大,西到吐魯番,西南包括西藏、雲南及緬甸北部,北至都播南部與北海、

鄂畢河東部,東到日本海,史書稱“東盡遼左,西極流沙,北逾陰山,南越

海表,漢唐極盛之時不及也”。

(二)行省制度

1.元朝建立後,忽必烈在漢族知識分子的幫助下,參照中原歷代王朝

的統治方式,逐步確立了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在中央,由中書省掌

管全國的行政事務,下設吏、户、禮、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項政務;設樞密

院負責全國的軍事事務,調度全國的軍隊;設御史台負責監察事務。

元朝按照中原王朝的統治方式來改革制度,目的是為了加強對中原

地區的統治。

2.元朝把山東、山西和河北稱作“腹裏”,直屬於中央的中書省;其他

地區,除了吐蕃、畏兀兒地區之外,設置了嶺北、遼陽等10個行省。在行

省之下,繼承前代的制度,設置路、府、州、縣。這一行政區劃與管理制度,

被稱為“行省制度”,在歷史上影響深遠。

大屏幕顯示《元朝疆域圖》,提出如下幾個問題:

(1)行省制度主要特點是什麼?

行省制度是元朝實行的地方行政制度。京師設中書省作為全國最髙

行政機構,地方設行中書省作為地方行政機構。特點在於行省長官由中

央直接委派官員擔任,目的是有效管轄空前遼闊的疆域,成為明清以後地

方行政區劃的典範。行省制是古代郡縣制的發展,是鞏固統一多民族國

家的成功嘗試,同時又是加強中央集權的新舉措。

(2)元政府為什麼要建立行省制度?有什麼影響?(學生閲讀教材

後回答)

行省制的確立,從政治上鞏固了國家統一,使中央集權在行政體制方

面得到保證。這是中國行政制度的一大變革,對後世的政治制度尤其是

地方行政區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此,地方政治制度進入劃省而治的

階段。

(3)中書省位於何處?相當於現在的哪些省區?(中書省位置,學生

指出包括今河北、山西、山東、內蒙古等)

(三)元朝對邊疆地區的管轄

1.為了對遼闊的疆域進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的統治者根據各地區的

情況,採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東北、西北、東南、西南等地區設置相應的

管理機構,加強中央對這些地區的統治。

2.在東南地區,元朝在澎湖島設置了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

球,這是歷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中國台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

提問:元朝是如何管理中國台灣的?回顧歷史上中國台灣與大陸的關係?

學生回答:元政府設澎湖巡檢司,管理澎湖和琉球。

師生共同總結:元朝時的琉球即今天的中國台灣,三國時稱夷洲,當時台

灣高山族就與東南沿海漢族有着密切往來,公元240年,吳國大將衞温率

船隊到達夷洲,這是大陸人民大規模到達中國台灣的第一次明確記錄。隋朝

時,中國台灣稱琉球,大陸商人常到琉球貿易,移居中國台灣的人日益增多,大陸和

中國台灣的聯繫進一步加強了。

教師歸納:統一是歷史的主流,中國台灣和西藏自古以來就是祖國領土神

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今天任何妄圖分割祖國領土的行為都是逆人心而

動的,都終將被歷史的車輪輾得粉碎。

3.元朝建立後,對西藏地區行使行政管理權,將這一地區劃為一個單

獨的行政區,由宣政院直接統轄,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朝廷還在當

地設置地方機構,徵收賦税,屯駐軍隊,實行完整而有效的管理。從此,西

藏正式成為中央直接管轄下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

提問:元政府對西藏採取了怎樣的管理方法?漢、藏兩族的關係如

何?

師生共同回顧漢藏兩族的關係:唐朝時,藏族的前身吐蕃人的部落日

益壯大起來,過着農耕和遊牧的生活,他們勇敢善戰,統一西藏各部,建立

起強大的吐蕃王朝。(放錄像《文成公主》片斷,瞭解唐朝時漢、藏兩家的

親密關係)文成公主人藏,表明漢藏兩家已合同為一家,這一歷史的見

證,迄今仍保留在拉薩市的布達拉宮和大昭寺裏。到元朝時,西藏正式歸

屬於中央。

四、課堂小結

元朝對我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發展作出了哪些貢獻:①元朝的統一,

結束了北宋以來幾個政權並立的局面,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遼

闊。②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對後世影響深遠。在中央設中書省,作為全

國最高行政機構,並管理大都地區;其他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

“省”。③元政府設有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④元朝在西藏委派

官吏,駐紮軍隊,西藏成為元朝的正式行政區。⑤元朝的統一,促進了民

族的大融合。

【課後作業】

完成對應課時練習。

附:板書設計

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盛唐氣象》教案 篇14

課程內容

瞭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金滅遼及北宋;知道岳飛抗金的事蹟和南宋偏安。

教學目標

學生觀察圖片、地圖,並結合材料和課文內容,瞭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金滅遼及北宋,並對北宋亡國的主要原因進行分析;講述岳飛抗金的故事,學習岳飛精忠報國、正氣凜然的精神;學習相關史實,嘗試對宋金和議進行分析和評價,知道南宋偏安;認識我國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形成。

教材分析

第7課《遼、西夏與北宋的並立》,主要學習三個子目的內容:女真族的崛起、金滅遼及北宋、南宋的偏安。教材一方面講述了女真族建立了金政權,先後滅掉了遼和北宋,並在對南宋的戰爭中擄掠殘殺,遭到了岳飛等南宋軍民的奮起抵抗,最終和南宋達成和議,形成南北對峙局面。另一方面課文貫穿了民族交融這條暗線。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主動學習漢族的政治制度與先進文化,加快了民族交融的進程。

這一時期頻繁的戰爭給各族人民帶來了災難,但也造成了人口的遷徙,為大批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地區創造了條件,加強了經濟文化交流,形成民族交融的新高潮,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而宋金對峙局面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為江南地區的農業生產創造了安定環境,有利於江南地區的經濟發展。這些都為下一課《宋代經濟的發展》作了鋪墊。

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經過半年多的學習,已經逐步的掌握了一定學習歷史的方法,具備了一部分分析問題的能力,但感性多於理性,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還有待提高和培養。所以依託圖片資料以及通過講岳飛抗金的故事等形式,可以讓學生直觀感受,調動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但另一方面,教師需提供文獻資料,進行相關引導,讓學生由表及裏,由淺入深地學習,提升分析問題的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判斷。

重點

女真族的崛起;金滅遼及北宋;南宋的偏安。

難點

南宋的偏安。

教學資源

(1)教育部組織編寫: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__年1月版

(2)教育部組織編寫: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__年1月版

(3)[元]脱脱等《金史》

(4)蔡美彪:《大家講史:遼金元史十五講》,中華書局20__年版

(5)鄧廣銘:《岳飛傳》,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6)卜憲羣總撰稿:《中國通史》第四卷,華夏出版社20__年5月版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同學們,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遼、西夏與北宋的並立》。想一想,遼和西夏分別由哪個民族建立?遼是由契丹族所建,而西夏由党項族建立。這時期民族間雖然有爭戰,但仍已和為主,民族關係進一步發展。今天我們將學習《金與南宋的對峙》,金是由哪個民族建立的呢?又是如何滅掉遼和北宋?南宋與金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屏幕中的圖片,你能從中獲取哪些關於女真族的信息?剛才幾位同學的發言注意到了女真人的穿着裝扮以及使用的工具還有生活的地點等等,從而得知女真族居住在黑龍江流域和長白山一帶。他們擅長騎射,過着遊牧漁獵的生活。在遼宋時期,女真族受到遼的控制和壓迫。

這是大金得勝陀頌碑。它位於今天的吉林松原,用女真文和漢文記載了完顏阿骨打誓師反遼的史實。從碑文中,我們可以得知女真為何要抗遼?“失道”“腥聞於天”,説明遼國末年政治十分腐敗。石碑所立之處相傳即當年阿骨打立馬號眾的“高阜”。選擇這樣一個地形十分險峻的地方並當眾宣佈“今將問罪於遼”,阿骨打有着深思熟慮的戰略眼光。隨着他進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統一,女真族的力量不斷增強,原有的軍事部落聯盟已經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女真貴族及其所屬民眾迫切要求建立一個新的統治機構即國家。在誓師後,首戰便大獲全勝,奪取了寧江州。於是第二年也就是1115年正式建立女真政權,國號大金,阿骨打就是金太祖。太祖是其廟號,而他的諡號是武元。可以説,在女真的崛起過程中,這位武元皇帝功不可沒。

他注重改革。請同學們將這段材料齊讀一遍。這是女真族所特有的“猛安謀克”制度。“三百户為謀克”一個“户”字説明了什麼?改革後的“猛安謀克”由單純的軍事組織變成了軍事和行政組織。再看這段材料,説明了什麼?説明了金太祖非常注重農耕生產,説明了“猛安謀克”不僅能提高軍隊的戰鬥力,也能在組織生產和鞏固統治中起巨大的作用。金太祖不僅經濟上向漢族學習,文化上也向中原學習。女真最初沒有本國的文字。阿骨打建國後命人仿造漢字和契丹文字,創制了女真文字。女真族就這樣一步步崛起,一步步強大起來,而對手遼國卻是腐敗不堪,危機重重。女真逐步具備了滅遼,甚至滅北宋的實力。

接下來就請同學們結合地圖,講一講金滅遼、北宋的過程。老師先示範講解金滅遼的過程,然後同學們再結合課前準備的內容講解金滅北宋的情況。1115年,金建立後,完顏阿骨打就率兵攻陷黃龍府,後又連創遼國援軍,取得了主動地位。1116年正月,渤海人高永昌擁兵佔據遼國東京自立為王。金太祖乘機派兵攻打遼的東部,先後打敗了遼和高永昌的軍隊,佔領東京。在金遼議和失敗後,金軍再次大舉進攻,於 1120年五月,攻陷上京,天祚帝離京外逃。至此,遼國的疆土已被金兵佔領過半。1121年十二月,阿骨打以佔領遼國的全部疆土為目的,再度發兵。並於1122年正月,攻克中京,四月,攻陷西京,十二月,攻入南京就是今天北京市。至此,遼國五京俱陷,已瀕於最後的滅亡。而1123年八月,阿骨打這位金朝的開國皇帝病死於返回金都的途中。然而,他親手開創的基業被他的宗室和子孫們所繼承。1125年二月,金軍在應州境內俘虜天祚帝,遼朝宣告滅亡。接下來,請同學們來講解北宋被滅的情況。同學們的講解繪聲繪色,而且觀察也細緻入微,注意到金分東西兩路對北宋都城形成合圍之勢。1127年,歷史上的靖康之年,北宋滅亡。靖康之恥令人心痛,痛定思痛。

請看這段材料,原本宋金是結盟關係,思考為什麼北宋朝廷要主動結好女真,遣使相約夾攻遼朝?他圖謀什麼?原來北宋政府想借金的勢力,收復失地。但金在與北宋聯兵攻遼的過程中,看到了北宋的一些弊端。請結合材料、課文及所學知識,進一步思考一下北宋滅亡還有哪些內因?同學們的思維非常開闊。總結一下,主要有北宋重文輕武的政策使得軍隊和地方戰鬥力不強,再加上統治者無心抵抗,只想妥協求和,這樣軍隊士氣低落,常常不戰而逃。靖康之變最終發生。

金滅北宋後,有沒有停止南下的步伐?顯然沒有。再請同學們觀察《金南下形勢圖》,看看能獲得哪些主要的信息?歸納一下,主要有:1127年,也就是北宋滅亡後同一年,趙構建立南宋,後來最終定都在臨安。金軍南下過程中,遭到岳飛等抗金軍民奮起抵抗,特別是“岳家軍”在郾城大敗金軍主力。岳飛的抗金事蹟,數百年來一直被民眾傳頌。你能不能生動地給大家講一講岳飛抗金的故事呢?岳飛,字鵬舉,柏州湯陰人就是今天河南湯陰人,在抗擊金朝入侵的戰鬥中,以勇氣和才能嶄露頭角,成為一名將領。1130年,他以數千人的兵力,將兀朮10萬大軍趕到長江以北,收復建康,從而聲名大震。岳飛以驅逐入侵者,收復中原故土為己任,力主北伐,所率領的“岳家軍”多次打敗金軍,成為南宋抗金斗爭的一箇中流砥柱。尤其是在1140年7月,金兀朮率部在郾城與岳家軍對陣,岳飛令其子岳雲率輕騎攻入敵陣,往來衝殺。金軍出動重鎧騎兵“鐵浮屠”作正面進攻,另以騎兵為左右翼,號稱“枴子馬”配合作戰。岳飛遣背嵬親軍和遊奕軍迎戰,並派步兵持麻扎刀、大斧等,上砍敵兵,下砍馬足,殺傷大量金兵,使其重騎兵不能發揮所長。岳家軍中的勇將楊再興,突入敵陣,打算活捉金兀朮,殺金兵數百人。雙方從下午激戰到天黑,金軍大敗。郾城之戰是宋金雙方精鋭部隊之間的一次大決戰,宋軍以少勝多,給金軍以沉重打擊。接着岳家軍又在潁昌府打得金兀朮狼狽逃竄,並一直追擊到距汴京僅四十五里之遙的朱仙鎮。這時黃河南北許多堅持鬥爭的義兵,都打着岳家軍的旗號響應岳飛的北伐,其他各路宋兵也轉入局部反擊。抗金斗爭呈現一派蓬勃發展的大好形勢,方是時,岳飛喜極,對其部下説:“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金軍驚呼“撼山易,撼岳家軍難”,金兀朮曾準備撤離開封,到河北以避岳家軍的兵鋒。岳飛根據中原戰場的大好形勢,向高宗上書提出宋軍全線進攻,渡河以光復失地的要求,然而宋高宗所求的只是抵擋住金軍的進一步南侵,能保住半壁江山,成為金的屬國就已心滿意足了。所以不僅不同意岳飛的要求,反而急忙下令各路宋軍班師,使岳家軍處於孤軍無援的狀況,接着又連發十二道金牌,強令岳飛退兵,岳飛悲憤惋惜地説“十年之功,廢於一旦”,然後無可奈何地下令班師,班師路上,民遮馬慟哭,哭聲震野。宋高宗、秦檜強令岳飛班師後,為了掃清向金人議和的障礙,先後解除了岳飛、韓世忠等大將的兵權,然後向金乞和,並且誣陷岳飛謀反,把岳飛和他的兒子岳雲逮捕入獄。抗金將領韓世忠去質問秦檜,根據什麼説岳飛謀反,秦檜拿不出證據,竟厚顏無恥地説:“莫須有。”韓世忠憤怒地對他説:“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1142年初,宋高宗和秦檜殺害了岳飛。那時候,岳飛剛39歲。岳飛被害以後,臨安獄卒隗順偷偷地把他的遺骨埋葬起來。直到宋高宗死後,宋孝宗即位,岳飛的冤獄得到平反昭雪,人們把岳飛的遺骨改葬在西湖邊棲霞嶺上,後來又在嶽墓的東面修建了岳廟。宋寧宗在位時追封岳飛為鄂王。現在,在莊嚴雄偉的岳廟大殿裏,端坐着全身戎裝的岳飛塑像,塑像上方懸掛的匾額上,刻着岳飛親筆寫的“還我河山”四個大字。在岳飛墓門對面,還放着用生鐵澆鑄的秦檜、王氏等人反剪雙手的跪像,反映了人民對民族英雄的景仰和對賣國賊的憎恨。

想一想:人們為什麼尊重和愛戴岳飛?是的。岳飛是靡靡之音籠罩下南宋為數不多的浩然正氣。他立志為國殺敵,訓練了一支紀律嚴明,作戰勇敢的“岳家軍”。他保衞了人民的生命財產,維護廣大人民的利益,站在正義的一面,必將受到萬世景仰。他有力地阻止了金兵南下,為南方地區創造了相對安寧的生產生活環境。雖然他遭到宋高宗和秦檜等人的迫害,但他精忠報國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一代又一代的國人。

而宋金最終達成了和議。請同學們歸納一下和議的

主要內容有哪些?主要內容有:南宋向金稱臣,並給金歲幣,雙方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再請同學們根據所給材料議一議和議產生了哪些影響?南宋向金稱臣,並給金歲幣,這不僅是南宋的恥辱,而且給南宋人民帶來了沉重負擔。雙方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使得金宋疆域從此穩定下來,確立了南宋與金的對峙局面。此後的四十年間,雙方再也沒有發生過大的戰事,説明了宋金和議後獲得較長的和平局面,這樣有利於南北經濟發展和各族人民友好交往。

總而言之,從遼、西夏與北宋的並立到金與南宋的對峙,各民族的碰撞和交流,形成了民族交融的新高潮,推動了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進一步發展。少數民族政權,學習先進漢文化和生產方式,推動了我國邊疆地區的發展。而宋金對峙局面的形成,南宋的偏安,在一定程度上為江南地區的生產創造了安定環境,有利於江南地區的經濟發展。

我國上下五千年,英雄萬萬千。除了本課所學的岳飛等英雄外,你還知道哪些民族英雄,請課後找一找,並講一講他們的事蹟。

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盛唐氣象》教案 篇15

【學習目標】

1.知道金的建立、金滅遼與北宋以及南宋建立的基本史實

2.瞭解岳飛抗金的英勇事蹟,知道宋金議和的內容及影響

3.認識岳飛抗金的正義性,正確看待我國曆史上的民族關係

【學習重點】女真建立金和岳飛抗金

【學習難點】如何評價岳飛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

1.11世紀末,完顏部的首領 進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統一。

2. 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權,國號________,他就是 。

3.金太祖改革女真部落 ,頒行 ,發展生產,女真勢力迅速壯大。

4.女真崛起之時, 和北宋的統治危機重重。

5. 年,遼被 滅亡。

6. 年,金軍攻破 ,北宋滅亡。

7.北宋滅亡後, 登上皇位,他就是 ,定都 ,史稱南宋。

8.南宋初年, 幾次大舉南下,南宋軍民奮起抵抗。

9. 統率的“岳家軍”在________大敗金軍主力,迫使金軍後撤。

10.在有望收復中原之時,宋高宗和________害怕抗金力量壯大,危及他們的統治,下令岳飛班師,並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

11.宋金達成和議,南宋向金 ,並給金歲幣,雙方以________________一線劃定分界線, 局面形成。

二、合作探究

如何評價宋金議和?

三、練習鞏固

1.下列人物中,統一女真各部,建立金政權的是( )

A.完顏阿骨打 B.耶律阿保機 C.元昊 D.鐵木真

2.歷史上的“靖康之變”發生於( )

A.北宋與南宋之間 B.遼與南宋之間

C.遼與北宋之間 D.北宋與金之間

3.岳飛的抗金贏得了人們的尊敬,主要是因為( )

A.岳家軍紀律嚴明,英勇善戰 B.他堅持的是正義的抗金斗爭

C.他被秦檜誣陷,蒙受冤屈 D.他的抗金斗爭使南北獲得了長久的和平

4.明朝人在詞中感慨岳飛的遭遇:“千載休談南渡錯,當時自怕中原復。笑區區一檜亦何能,逢其欲。”對此理解正確的有( )

①岳飛抗金勝利後達成了澶淵之盟 ②宋高宗害怕自身的統治受到威脅

③秦檜以謀反罪害死了岳飛 ④岳飛的遭遇受到後世的同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標誌着宋金南北對峙局面形成的是( )

A.澶淵之盟 B.南宋的建立 C.宋金議和 D.金遷都到中都

6.閲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人自宋後少名檜,我至墳前愧姓秦。

——秦觀

材料二: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岳飛《滿江紅》

(1)材料一中“忠骨”是指誰的遺骨?“佞臣”指誰?

(2)材料二“靖康恥,猶未雪”中“靖康恥”指哪一歷史事件?

四、課後反思

參考答案:

一、1.阿骨打 2.1115 大金 金太祖 3.軍政體制 女真文字 4.遼 5.1125 金 6.1127 開封 7.趙構 宋高宗 臨安 8.金軍 9.岳飛 郾城 10.秦檜 11.稱臣 淮水至大散關 宋金對峙

二、(1)宋金議和是南宋以屈辱的條件換來的和平,加重了人民的負擔。(2)使社會較為安定,南北方交流密切。(3)有利於北方經濟的恢復和南方經濟的發展。(4)有利於民族交融的加強和社會的進步。

三、1.A 2.C 3.D 4.C 5.C

6.(1)岳飛。秦檜。(2)北宋滅亡。

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盛唐氣象》教案 篇16

一、目標與要求

1.理解對頂角和鄰補角的概念,能在圖形中辨認;

2.掌握對頂角相等的性質和它的推證過程;

3.通過在圖形中辨認對頂角和鄰補角,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

二、重點

在較複雜的圖形中準確辨認對頂角和鄰補角;

兩條直線互相垂直的概念、性質和畫法;

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的概念與識別。

三、難點

在較複雜的圖形中準確辨認對頂角和鄰補角;

對點到直線的距離的概念的理解;

對平行線本質屬性的理解,用幾何語言描述圖形的性質;

能區分平行線的性質和判定,平行線的性質與判定的混合應用。

四、知識框架

五、知識點、概念總結

1.鄰補角:兩條直線相交所構成的四個角中,有公共頂點且有一條公共邊的兩個角是鄰補角。

2.對頂角:一個角的兩邊分別是另一個叫的兩邊的反向延長線,像這樣的兩個角互為對頂角。

3.對頂角和鄰補角的關係

4.垂直:兩條直線、兩個平面相交,或一條直線與一個平面相交,如果交角成直角,叫做互相垂直。

5.垂線: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時,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條叫做另一條的垂線。

6.垂足:如果兩直線的夾角為直角,那麼就説這兩條直線互相垂直,它們的交點叫做垂足。

7.垂線性質

(1)在同一平面內,過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已知直線垂直。

(2)連接直線外一點與直線上各點的所有線段中,垂線段最短。簡單説成:垂線段最短。

(3)點到直線的距離:直線外一點到這條直線的垂線段的長度,叫做點到直線的距離。

8.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

同位角:∠1與∠5像這樣具有相同位置關係的一對角叫做同位角。

內錯角:∠2與∠6像這樣的一對角叫做內錯角。

同旁內角:∠2與∠5像這樣的一對角叫做同旁內角。

9.平行:在平面上兩條直線、空間的兩個平面或空間的一條直線與一平面之間沒有任何公共點時,稱它們平行。

10.平行線: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

11.命題:判斷一件事情的語句叫命題。

12.真命題:正確的命題,即如果命題的題設成立,那麼結論一定成立。

13.假命題:條件和結果相矛盾的命題是假命題。

14.平移:在平面內,將一個圖形沿某個方向移動一定的距離,圖形的這種移動叫做平移平移變換,簡稱平移。

15.對應點:平移後得到的新圖形中每一點,都是由原圖形中的某一點移動後得到的,這樣的兩個點叫做對應點。

16.定理與性質

對頂角的性質:對頂角相等。

17.垂線的性質:

性質1:過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已知直線垂直。

性質2:連接直線外一點與直線上各點的所有線段中,垂線段最短。

18.平行公理:經過直線外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已知直線平行。

平行公理的推論:如果兩條直線都與第三條直線平行,那麼這兩條直線也互相平行。

19.平行線的性質:

性質1: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質2: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

性質3:兩直線平行,同旁內角互補。

20.平行線的判定:

判定1: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判定2: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判定3:同旁內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21.命題的擴展

三種命題

(1)對於兩個命題,如果一個命題的條件和結論分別是另外一個命題的結論和條件,那麼這兩個命題叫做互逆命題,其中一個命題叫做原命題,另外一個命題叫做原命題的逆命題。

(2)對於兩個命題,如果一個命題的條件和結論分別是另外一個命題的條件的否定和結論的否定,那麼這兩個命題叫做互否命題,其中一個命題叫做原命題,另外一個命題叫做原命題的否命題。

(3)對於兩個命題,如果一個命題的條件和結論分別是另外一個命題的結論的否定和條件的否定,那麼這兩個命題叫做互為逆否命題,其中一個命題叫做原命題,另外一個命題叫做原命題的逆否命題。

四種命題的相互關係

(1)四種命題的相互關係:原命題與逆命題互逆,否命題與原命題互否,原命題與逆否命題相互逆否,逆命題與否命題相互逆否,逆命題與逆否命題互否,逆否命題與否命題互逆。

(2)四種命題的真假關係:

兩個命題互為逆否命題,它們有相同的真假性。兩個命題為互逆命題或互否命題,它們的真假性沒有關係

命題之間的關係

(1)能夠判斷真假的陳述句叫做命題,正確的命題叫做真命題,錯誤的命題叫做假命題。

(2)“若p,則q”形式的命題中p叫做命題的條件,q叫做命題的結論。

(3)命題的分類:

A:原命題:一個命題的本身稱之為原命題,如:若x>1,則f(x)=(x-1)2單調遞增。

B:逆命題:將原命題的條件和結論顛倒的新命題,如:若f(x)=(x-1)2單調遞增,則x>1.

C:否命題:將原命題的條件和結論全否定的新命題,但不改變條件和結論的順序,

如:若x小於1,則f(x)=(x-1)2不單調遞增。

D:逆否命題:將原命題的條件和結論顛倒,然後再將條件和結論全否定的新命題,

如:若f(x)=(x-1)2不單調遞增,則x小於1.

(4)命題的否定

命題的否定是隻將命題的結論否定的新命題,這與否命題不同。

(5)4種命題及命題的否定的真假性關係

原命題和逆否命題等價,否命題和逆命題等價,命題的否定與原命題的真假性相反。

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

(1)“若p,則q”為真命題,叫做由p推出q,記作p=>q,並且説p是q的充分條件,q是p的必要條件。

(2)“若p,則q”為假命題,叫做由p推不出q,記作p≠>q,並且説p不是q的充分條件(或p是q的非充分條件),q不是p的必要條件(或q是p的非必要條件)。

充要條件

如果既有p=>q,又有q=>p,就記作p<=>q,並且説p是q的充分必要條件(或q是p的充分必要條件),簡稱充要條件。

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盛唐氣象》教案 篇17

【學習目標】

1.知道金國的建立,以及滅亡北宋的史實。

2.知道南宋建立的時間、建立者、都城;岳飛抗金,宋金議和及對峙局面的形成。

【重點難點】

重點:女真建立金和岳飛抗金。

難點:如何評價岳飛。

【自主學習】

1.女真族是我國古老的民族之一,居住在黑龍江流域和長白山一帶,11世紀末,完顏部首領 統一了女真各部。 年,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權,國號大金。

2.1125年,遼被 滅亡。 年,金軍攻破開封, 滅亡。

3.1127年, (宋高宗)稱帝,後來定都 ,史稱南宋。

4.南宋岳飛等抗金將領從金軍手中收復了許多失地,“ ”在郾城大敗金軍主力,迫使金軍後撤。宋高宗和秦檜向金求和,並以“ ”的罪名殺害岳飛。

5.宋金達成和議, 向金稱臣,並給金歲幣,雙方以 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 對峙局面形成。南宋統治者滿足於現狀,偏安江南一隅。

【合作探究】

1. 岳飛受到後世人民懷念的原因是什麼?

2. 在有望收復中原之時南宋為什麼與金議和?和議的內容是什麼?議和有什麼影響?

【當堂達標】

1.12世紀初,起兵抗遼並在會寧稱帝的女真族傑出的首領是( )

A.耶律阿保機 B.完顏阿骨打 C.元昊 D.松贊干布

2.以下政權被金消滅的有( )

①遼 ②北宋 ③西夏 ④南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④

3.北宋靖康年間,一位書生奮筆疾書:“恨金邦胡虜猖獗,哀兩帝身陷塞北”,詩中的“兩帝”是指 ( )

A.宋高宗、宋真宗 B.宋徽宗、宋欽宗

C.宋高宗、宋欽宗 D.宋徽宗、宋高宗

4. 南宋是北宋滅亡後,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在江南建立的政權,是中國歷史上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科技進步的朝代。趙構後來被成為( )

A. 宋高宗 B. 宋欽宗 C. 宋真宗 D. 宋神宗

5. 設想南宋初年,你生活在郾城,你的愛國行動莫過於參加( )

A. 打退遼軍的戰鬥 B. 西夏與宋的邊境戰鬥

C. 女真起兵抗遼的鬥爭D. 岳飛抗金的戰鬥

6.油條是我國常見的早點食品之一,它還藴涵着豐富的歷史內容。油條最早出現於杭州,俗稱油炸“檜”,此一名稱反映了百姓對哪一位歷史人物的同情與肯定( )

A.岳飛   B.衞青  C.屈原  D.張騫

7.宋金對峙局面最終形成的標誌是( )

A. 澶淵之盟的簽訂 B. 金滅遼

C. 宋金達成和議 D. 金把都城遷到燕京

8.閲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檜……言飛孤軍不可久留,乞令班師。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飛憤惋泣下,東向再拜,曰:“十年之功,廢於一旦。”

——《宋史》卷365

請回答:

(1)材料一中的兩幅圖都與哪一歷史人物有關?

(2)這個人精忠報國,堅持抗金,宋高宗和秦檜為什麼還要“乞令班師”?

(3)材料二中的“十年之功”是指什麼?這個人班師回朝後結果怎樣?

(4)假如你就是這個人,你會班師回朝嗎?為什麼?

參考答案

【自主學習】略。

【合作探究】

1. (1)金軍南下攻宋,燒殺搶掠,給人民帶來災難。岳飛抗金是正義戰爭,符合廣大人民利益,受到人民的尊敬。

(2)岳飛領導的“岳家軍”紀律嚴明,作戰勇敢,屢敗金軍,得到人民支持和擁護。

(3)岳飛抗金戰功卓著,卻遭投降派的誣陷而被害,更得到人民的深切同情。因此,岳飛受到人民的永久懷念。

2. 背景:宋高宗和權臣秦檜害怕抗金力量壯大,危及他們的統治,下令岳飛班師,並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內容:南宋向金稱臣,並給金歲幣,雙方以淮河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影響:宋金對峙局面形成。南宋統治者滿足於現狀,偏安江南一隅。

【當堂達標】

1.B 2.C 3.B 4. A 5.D 6.A 7.C

8.答案:(1)岳飛。

(2)害怕抗金力量的壯大會威脅他們的統治。

(3)經過十年抗金斗爭,南宋收復了許多失地,抗金斗爭順利發展。被宋高宗解除了兵權,之後被秦檜以所謂“莫須有”的罪名殺害。

(4)之一:不會。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為了國家、黎民百姓,不能班師,要堅持到底。之二:會的。封建社會,忠君思想突出,作為地主階級的一員,皇帝的命令高於一切。

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盛唐氣象》教案 篇1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使學生了解女真的興起和女真的統一;完顏阿骨打稱帝建金;金滅遼

和北宋;南宋的建立,岳飛抗金與宋金議和。通過對金與遼、金與宋關係

的學習和了解,認識到民族友好是我國多民族國家發展的主流,正確認識

宋金議和對民族和平與發展所起的作用,培養學生辯證地認識和思考問

題的能力。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岳飛事蹟的瞭解,感受他身上所體現的崇髙愛國熱情和高尚

的個人品質,學習從歷史人物身上吸取營養,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各民族

在不斷的交往中互相學習、互相融合,促進了他們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岳飛抗金、如何正確看待宋金對峙

教學難點金對遼戰爭前後性質的變化及如何正確看待宋金對峙。

【教法學法】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金、南寧、西夏對峙圖”、多媒體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複習

二、導入新課

教師多媒體課件播放《滿江紅》的朗誦音頻,展示《滿江紅》全文,提

問:同學們從這首詞中能夠感受作者怎樣的情感?作者岳飛為什麼會有

這樣的情感?

學生回答。教師過渡,導人新課:同學們都很好的從朗誦中感受到了

岳飛對敵人的痛恨和收復河山的決心,那麼《滿江紅》中提到的作戰雙方

是誰呢?就是我們接下來要學習的南宋和金。

三、講授新課

三、講授新課

(一)女真族的崛起

1.女真族是我國古老的民族之一,居住在黑龍江流域和長白山一帶,

過着遊牧漁獵的生活。

結合P37圖片《女真人像》和《相關史事》瞭解女真人的生產和生活

情況。

2. 遼宋時期,女真族受遼的控制和壓迫。

3.當時女真族有很多部落,其中的完顏部落逐漸兼併了許多部落。

11世紀末,完顏部落的首領阿骨打進一步完成了女真族各部的統一。從

此,女真族的力量不斷增強。12世紀初期,完顏阿骨打起兵抗遼,把遼軍

打得節節敗退。

4.1115年,完顏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權,國號大金,他就是金太

祖。金太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軍政體制,頒行女真文字,

發展生產,勢力迅速壯大。

5.小結女真勃興的過程:生產發展—統一►抗遼—建立政權。

(二)金滅遼及北宋

1.正當女真崛起之時,遼和北宋的統治卻是危機重重,統治者腐敗無

能,人民不斷起義。當金軍攻佔了遼的一些地區後,北宋朝廷想借金的勢

力收復被遼佔領的失地,於是遣使與金聯繫,雙方訂立盟約,相約夾攻

遼朝。

2.北宋出兵伐遼,被遼軍打得大敗。而金軍卻勢如破竹,相繼攻佔遼

的都城和許多地區。1125年,遼被金滅亡。

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課本P39《金、南宋、西夏對峙圖》,講述金滅遼的

過程。

引導學生閲讀課文後,啟發學生思考並回答:曾不可一世的遼為何會

走向滅亡?從遼的興亡中我們可以得到什麼啟示?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我們應該具有憂患意識,居安思危,始終保持

奮發向上的精神。

3.金在與北宋聯兵攻遼的過程中,看到了北宋政治上的腐敗和軍事

上的無能,於是在滅遼後發動了對宋的戰爭。

4.面對金軍的強大攻勢,宋徽宗、宋欽宗無心抵抗,只想着妥協求和。

1127年,金攻破開封,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變”)

5.當遼、北宋的統治日趨腐朽時,生機勃勃的女真族是怎樣以摧枯拉

朽之勢,滅掉不可一世的遼,轉瞬又滅了北宋。

(1)討論:女真抗遼與金進攻遼、進攻北宋的戰爭性質是否一樣?為

什麼?請結合史實説明。

提示學生從目的、人民的態度得出女真抗遼是正義戰爭,女真攻遼、

攻北宋是非正義戰爭。

強調宋金戰爭、遼金戰爭屬於民族間的戰爭,如兄弟打架一般,不同

於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戰爭。

(2)引導學生小結:何為正義戰爭?何為非正義戰爭?

為反抗民族壓迫、奴役、掠奪,符合人民利益和社會要求的民族戰

爭 正義、進步戰爭;凡推行民族壓迫政策,對其他民族進行奴役與掠

奪、阻礙社會發展、違揹人民利益的戰爭——非正義、反動戰爭。

(三)南宋的偏安

1.北宋滅亡後,宋欽宗的弟弟趙構登上皇位,趙構就是宋高宗,後來

定都臨安,史稱南宋。

2.南宋初年,金軍幾次大舉南下,南宋軍民奮起抵抗。岳飛等抗金將

領率軍北伐,從金軍手中收復許多失地。

3.岳飛統率的“岳家軍”在郾城大敗金軍主力,並乘勝追擊,迫使金

軍後撤。在有望收復中原之時,宋高宗和權臣秦檜害怕抗金力量壯大,危

及他們的統治,便向金求和,下令岳飛班師,並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

岳飛。

4. (1)教師提出問題:岳家軍打勝仗的原因是什麼?

學生自主探究後回答。

教師歸納:岳飛抗金是正義的,得到人民和北方義軍的支持;岳飛的

軍事指揮才能;岳家軍作戰勇敢、紀律嚴明。

(2)教師提供材料,提出問題:為什麼宋高宗和秦檜要殺害岳飛?

學生分組討論後回答。

教師歸納:宋高宗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不希望人民武裝在戰爭中發

展,同時擔心岳飛擁兵自重,不如趁着南宋勝利和金人講和。秦檜擔心嶽

飛繼續勝利,使得抵抗派得勢,自己地位不保,想殺掉岳飛得金人歡心„

5.宋金達成和議,南宋向金稱臣,並給金歲幣,雙方以淮水至大散關

一線劃定分界線,宋金對峙局面形成。

(1)對宋金議和,可利用地圖讓學生明確雙方劃定的分界線,古代歷

史上大多數南北分裂以淮河為界。宋金對峙局面形成,“對峙”是什麼意

思?就是並存相對而立之意,雙方敵對狀態並未解除,只是沒有大的戰

爭,反映了宋金雙方政治、軍事力量基本處於均衡狀態。

(2)從和議的內容來看,和議是平等的嗎?和議對宋而言,意味着什

麼?

(屈辱:稱臣、獻金、割地)雖然在紹興和議中宋很屈辱,但卻換來了

和平,獲得了一個較長時間的相對安定的和平局面,有利於生產的發展,

消極影響是加重了南宋人民的負擔,加劇了南宋政府的財政危機。

6.後來,金遷都燕京,改名為中都。南宋統治者滿足於現狀,偏安江

南一隅。

四、課堂小結

金朝是我國曆史上少數民族女真人建立的政權,他們在反抗壓迫中

強大,建立了政權,推翻遼朝。又發動了對北宋的戰爭,導致北宋的滅亡,

也即靖康之恥。南宋建立後,在抗金的過程中,湧現出以岳飛為代表的一

大批抗金名將,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至今值得我們學習。紹興和議,是建

立在南宋屈辱基礎上的和議,但是獲得了一個較長時間的相對安定的和

平局面。

【課後作業】

完成對應課時練習。

附:板書設計

1.女真族的崛起:完顏阿骨打建立金

2.金滅遼及北宋:1115年,金滅遼;1125年,金滅北宋(靖康之變)

3.南宋的偏安:趙構建立南宋;岳飛抗金;宋金和議——計砝

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盛唐氣象》教案 篇19

1、計劃課時:1課時

2、課前教學設計:

七年級歷史下冊第一課是隋朝的統一與滅亡。知識點的順序:隋朝的建立;隋滅陳,統一天下;隋朝鞏固統治的措施;開通大運河;開創科舉取士制度;隋朝因暴政二代而亡。

傳統的問題引導式授課的流程:第一隋朝是怎麼建立的?第二,為什麼隋朝能滅掉陳朝,一統天下?第三,隋朝統一以後是如何鞏固統治的?有什麼表現?第四,隋朝開通大運河的目的、經過、影響?隋朝大運河“一箇中心兩個起止點4段通5河”分別是指?第五、魏晉南北朝時期選拔官員的方式和弊端?隋朝是怎麼樣解決這個弊端?科舉制創立帶來的影響?第六,為什麼隋朝會二代而亡?主要原因是什麼?隋朝滅亡的經過?第七,對比隋朝前後兩代皇帝的治國表現,有什麼經驗教訓?

3、歷史漫畫製作構想

如果引入歷史漫畫教學的話,需要為隋文帝楊堅、陳後主和隋煬帝楊廣設計Q版的形象。第一組漫畫就是外戚楊堅的踢走北周小皇帝奪權建隋。

第2組漫畫就是陳後主不問政事,沉迷享樂,被楊廣帶兵攻破都城,避難逃到廢井後被俘的故事。由第2組漫畫引出“隋朝滅陳統一天下的原因”這一問題。

第3組漫畫就是開皇之治的成因和表現。隋朝統一後,發展經濟,編訂户籍,統一南北幣制和度量衡制度,這可以通過一幅組合的漫畫圖來表現。加強中央集權,提高行政效率,這可以出示三省6部制這幅圖。這些措施所帶來的影響和表現,可以通過兩幅對比性的漫畫來表述,左側是隋朝之前民不聊生的漫畫,右側是隋朝統一後經濟繁榮,國家糧倉堆滿糧食的漫畫。

第4組漫畫就是大運河的開通。圖一在大運河地圖配畫民夫挖河道,旁邊加民役數量。圖二在大運河地圖配隋朝漕運和水上商貿運輸數據。圖三是隋煬帝坐龍舟出遊揚州。引出修大運河利弊討論。

七年級上冊中國歷史第一課《隋朝的統一與滅亡》教學設計及歷史漫畫製作構想(胡馬依風)

第5組漫畫科舉制前後的選官標準對比。設計張有才和李富貴2個Q版人物,引出話題。

七年級上冊中國歷史第一課《隋朝的統一與滅亡》教學設計及歷史漫畫製作構想(胡馬依風)

第6組漫畫隋朝會二代而亡。圖一是大興土木組圖,圖二是三徵高麗組圖,圖三是隋煬帝出巡圖,圖四是隋煬帝被部將勒死圖。

第7組漫畫隋朝前後兩代皇帝的治國表現對比。用2個Q版人物做的圖表。

4、初步預計製作所需時間:起碼15-20個工作小時,大概需時10天。

5、歷史漫畫製作選材原則:符合史實,結合歷史材料,為歷史材料的解讀服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hua/jiaoxue/m968e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