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計劃 >教學工作計劃 >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範文(通用17篇)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範文(通用17篇)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範文 篇1

班級情況分析: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範文(通用17篇)

五年級學生正處於思想形成的重要時期,求知慾強,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良好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社會性、時代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但他們缺少社會經歷,對課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的有效融合尚有一定的斷層。

教材分析:

五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是國小高年段學習的教材,本冊教材在體現《品德與社會》中、高年級教材內容和特點的基礎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學習內容更加深刻,學習視野更加開闊。

(二)教材內容的綜合程度更高,注意引導學生綜合學習。

(三)強調以情感態度價值觀為主線來統領歷史和地理內容的學習。

(四)重視世界史地內容的學習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聯繫。

(五)注意培養學生正確看待問題和思考問題的方法。

教材選擇認識社會的幾對基本概念,從兒童的現實生活出發,選擇有關社會環境、社會生活和社會關係等方面的主題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在內容方面體現課前、課中、課後,校內外連續、完整的活動過程,強調從學生日常生活常見的現象,以及學生的生活疑惑和感受入手拓展學習主題。穿梭出“體驗式”“研討式”“探究式”的學習特點,為學生創造更為廣闊的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和實踐的空間。強調從兒童的視角出發,運用兒童的語言,採取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如充分發揮圖畫、照片等在呈現教材內容方面的積極作用,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可讀性和啟發性。

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世界地理,知道地球上的七大洲和四大洋,體會世界地貌的多姿多彩。初步知道世界上的三大任中和使用的幾種語言,知道世界各國在地理環境、傳統方面存在差異,懂得尊重文化差異、激發瞭解世界文化的興趣。

2、知道人類歷史上一些重大的發明成果,懂得科技造福人類,增強學好科學的使命感。直到國際間經濟、文化相互依存,交流與合作有利於各國進步。知道人類歷史上兩次世界大戰造成的重大災難,體會熱愛和平、反對侵略戰爭和恐怖活動是人類共同的心願。關注環境與資源等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問題,初步樹立危機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3、瞭解聯合國、國際奧委會等一些重要的國際性的名稱及其開展的一些活動,體會聯合國宗旨和奧運精神。知道《兒童權利公約》等一些國際性公約的名稱極其在建立國際新秩序中的作用。

4、懂得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國少年要學習革命前輩和先進人物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精神,立志成才。懂的新時代的中國少年要有民族精神和國際意識,當好“地球村”的公民。感謝母校與老師的辛勤培育,為走向時代做好德、智、體等方面的準備。

教學策略:

因為教材已不是顯性的道德説教,而是採用隱性的、滲透的方式實施對學生的價值引導。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給學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動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覺去進行體驗。教學中可採用對話性、活動化、體驗性、開放性和價值滲透性的教學策略。

1、對話教學策略。教學中,要藉助教師的引領,開展學生與文本以及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元、多維式對話。教師特別要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提出問題,大膽質疑,掀起對話波瀾。對話能否順利推進並取得實效,關鍵取決於教師的反饋信息是否及時、得當且具有較高質量。反饋既要有針對性,又要注重激勵性;既要洋溢着活力,又要對師生互動有所推進,並添加進新的意義。要從關注學生生命的高度提高對話的質量。教師的反饋越精彩,就越能對學生起引領作用。

2、活動化教學策略。教學時,不要引導學生進入文本機械地去學習、掌握有關科學知識、生活技能、道德觀點和社會常識,而是要充分弘揚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尊重和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重在引導他們全員、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參與、親歷活動。這裏所説的“活動”,包括外化顯形的具體操作型活動和內涵隱形的心智型活動。“全員參與”,就是讓全班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不讓一個學生被排斥或遊離於活動之外;“全程參與”,是指學生的參與不能是一陣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題活動的銜接和滾動中自始至終地去參與;“全身心”,是指學生不僅要用身體去經歷,而且要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發揮多種感官的功能,讓學生用耳朵聽聽、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聞聞、用腦子想想,以強化對外部世界的感受。

3、體驗性教學策略。在傳統教材中,編者對教與學所追索的意義都進行了預設。這種預設的意義或結論,具有唯一性和不可變更性。要求學生無一例外地去認同、去掌握,由此導致教學步入硬性灌輸和“齊步走”、“一鍋煮”的誤區。五年級《品德與社會》具有開放性,主要是引導學生去參與活動,在活動中去感受、體驗個人與他人、個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我(即發展的“我”與現實的“我”)的關係,從而建構和生成課程的意義。

4、開放性教學策略。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材不是不可變更的靜態文本,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和差異性的教學素材,為教師創造性地、利用本地區、本校以及家庭和學生本人的資源,提供了範例和空間。教師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領教學,就要從傳統的傳授教材的角色轉變為教材使用中的決策者和創造者。教師應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重組,使教學呈現出動態的、富有彈性的流程。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範文 篇2

一、班級情況分析:

五年級學生正處於思想形成的重要時期,求知慾強,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五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學計劃。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他們但缺少社會經歷。

二、教材分析:

教材採用單元編排、主題統整的方式來構建教材體系。五上教材以單元編排的方式,每個單元反映生活的一個側面,突出一個鮮明的教育主題,本冊教育內容由四個單元構成。單元主題下設課文主題,每個課文題均來一個引導學生學習、研討的話題,下面又生成多個小話題。

三、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走進家庭深處,走進父母的內心世界。

2、引導兒童進入公共生活,探索中國公民教育的範式。

3、呈現歷史的“人化”,引導兒童走進歷史。

4、引導兒童逐步完成兩個自我的分化。

5、引導兒童逐步建構起共生型的人格。

6、通過歷史與文化的啟蒙引發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

四、教材重點難點重點:

“我們的民主生活”和“我愛祖國山和水”這一教育主題是本冊教材的重難點,引導兒童逐步完成兩個“自我”的分化;向兒童呈現他們生活中的各種關係,讓他們從這種關係中去理解和體驗,引導兒童逐步建構起共生型的人格;通過對祖國山河瞭解,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的教育,引發學生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等等。

五、教學措施

1、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在相互聯繫中得到和諧發展,以較好地落實“三維”目標。

2、根據本校的實際和學生的實際生活,加強課程資源的開發,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

3、進上步加強本課程開放式教學方式的課題研究,通過藝術、活動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情景教育。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通過書面、口頭調查的方式,瞭解學生的內心世界。

5、為了使學生真正體味本課程所要達到的教育目標,就力求儘可能提供學生參與、親身體驗的機會。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範文 篇3

一、學生現狀分析:

五年級學生,在上學期的期末檢測中,品社成績普遍較好。但也反映出了一些容忽視的問題,學生雖然掌握的基礎知識比較牢固,但有些綜合應用、實踐性較強的知識知道的少,同學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強。在過去的教學中只知道在課堂中學品社,沒有讓學生真正走向生活、走向社會,感受大千世界的豐富多彩,這是我們教學中存在的弊端,今後的教學工作中必須克服。

二、課標教材內容分析:

《品德與社會》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開設的一門綜合性課程,《品德與社會》應該加強認識社會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養,要為學生呈現出具體的、生活化和情境化的知識,給學生留有一定的空間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本冊教材編寫追求的基本理念是:

1.道德教育存在於兒童的全部生活中,讓道德培養迴歸生活。

2.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促進學生在發展中生活。

3.選取有教育意義的教育內容,引導學生生活。

4.追求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

5.體現課程標準的綜合性、社會性、生活性,倡導自主的體驗學習、探究性學習和問題解決式學習。

本冊教材共有四個單元:第一單元是奏響我們共同成長的和絃,第二單元我在民族大家庭裏;第三單元不屈不饒的中國人;第四單元日益富強的中國人。

?三、教學目標和任務:

1.養成自覺講規則,遵守公共秩序的態度。

2.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團結協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觀念,做到守法自律。

4.熱愛生活,感受生活的快樂。

5.學會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用法律保護自己,約束自己的行為。

6.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7.健康成長,遠離誘惑,形成優良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8.瞭解水陸交通及航空的光輝歷程,及給人們提供的方便。

?能力目標:

1.能與他人平等的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的參與探究活動。

2.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作的、有創意的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3.養成蒐集、整理和運用社會信息的能力,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究和説明問題。

4.學會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用法律保護自己,約束自己的行為。

5.健康成長,遠離誘惑,形成優良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6.樹立法制觀念,培養學法、守法、用法的意識。

?知識目標:

1.初步理解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

2.初步懂得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3.知道科技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4.知道我國的一些法律法規,瞭解法庭審判的基本程序。

5.知道我們生活中的一些危害健康的東西,用積極的心態促進自己健康

成長。

6.知道生活中的許多規則能給社會帶來秩序與公平、安全與信任。

7.知道誠信是做人之本,從小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8.初步瞭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係。

9.初步懂得講文明、守法律對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四、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全面提高。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習興趣。

4.充實教學內容,聯繫豐富生活。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範文 篇4

五年級學生正處於思想形成的重要時期,求知慾強,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良好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

二、教材分析:

五年級上冊教材安排了3個教育主題,分別是:“可愛的中國”、“民族團結一家親”、“豐富多彩的生活”。

第一單元:“可愛的中國”。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引導學生對我國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氣候特點等進行初步的、總體的認識。本單元從認識祖國的自然概況、疆域、自然、氣候等入手,採取了先總體介紹,然後再分別介紹的形式,選取了一些主要的點,讓學生對我國的自然環境特點、主要的自然風光、古老的文明、名勝古蹟,以及我國的首都、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祖國寶島台灣有一個初步的瞭解。知道我國的領土不可侵犯,人民解放軍是保衞祖國、維護和平的重要力量。教材編排了“我的祖國”、“江山如此多嬌”、“古老的中華文明”、“我愛你中國”、“中國之最”五個主題內容。

第二單元:“民族團結一家親”。主要讓學生認識和了解祖國境內生活着56個民族,我國是一個民族大家庭,少數民族在祖國的建設和發展中與漢族人民一起共同創造了祖國的燦爛文化。通過對主要幾個少數民族的生活區域、飲食特點和文化習俗的認識,引導學生認識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點,要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和生活習慣,各民族之間要平等相待,以誠相待。教材編排了“多民族的大家庭”、“豐盛的民族飲食”、“絢麗多彩的民族服飾”、“形式多樣的住房”、“豐富多彩的民族節日”六個主題內容。

第三單元:“豐富多彩的生活”。本單元以認識、瞭解和應用傳媒為主要內容。傳媒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傳媒是我們認識社會、瞭解社會、適應社會的信息來源。教學設計主要讓學生從認識自己身邊的傳媒開始,瞭解傳媒與自己生活的緊密聯繫,瞭解一些傳媒的應用和重要作用,體會書籍、廣播、電視、網絡與我們生活的密切聯繫,網絡發展的特點以及帶來的一些新問題等,通過認識現代傳媒對人們和社會的影響,瞭解傳媒的多重性。教材編排了“傳媒與生活”、“網絡連着我和你”、“獲取有益的信息”三個主題內容。

三、教學目標:

1、瞭解我國的地理位置、領土面積、海陸疆域、行政區劃、首都、人口、自然風光和名勝古蹟;知道中國台灣是我國不分割的一部分;充分感受我國幅員遼闊,為祖國感到自豪。

2、瞭解我國是有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知道黃河、長江是養育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華夏文明的搖籃。感受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作出的重大貢獻,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瞭解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宗教、飲食、服飾和節日,感受民族文化的豐富多彩。

4、瞭解我國的你民族自治政策,知道各民族與漢族共同創造和發展了祖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5、感受通信與人類生活的關係,體會電視、網絡等現代傳媒與人們生活的密切聯繫,學習利用傳媒安全、有效地獲取消息。

6、遵守網絡道德規範,努力增強對各種信息的辨別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參與和適應信息時代的社會生活。

四、教學設想:

1、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

2、根據本校的實際和學生的實際生活,加強課程資源的開發,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

3、調動和利用學生己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

4、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5、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繫,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繫起來。

6、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範文 篇5

一,學情分析:

本班本學期共有同學64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33人。同學思維活躍,集體觀念強,活動積極性非常高,有愛心,敢於表示自我,個性好強,但不善於聽取他人的意見,不善於反省自身,愛模仿電視明星,常在不經意的情況下出現錯誤。

二,指導思想:

貫徹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的思想和具體目標,全面完整地體現《品德與社會》課程規範的要求。體現綜合課程的特點。依據兒童特定發展階段的認識方式和特徵,採用與相適應的,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為同學主動參與多種學習活動創設具體途徑,使他們從中獲得知識,形成能力,掌握學習戰略。《品德與社會》教科書採用的是"主題構建"方式。採取的是講故事的形式,通過講故事完成《課程規範》中的教學內容要求。

三,教材的主要特徵:

1、圍繞兒童生活,符合兒童情趣。

2、注重已有經驗,貼近實際生活。

3、強調體驗參與,引導學習活動。

4、體現綜合主題,規格合理適度。

5、單元組織教材,突出同學主體

四,教學目標:

引導同學體會生命中的"愛"——家人的愛,社會的愛,認識人類社會對生命的尊重,體會自身生命的可貴,學會積極的心態發現生活中的美好。

引導同學在體驗,觀察中體會規則的重要性,知道各種規則既制約着我們的行動,又保證了我們的權益。

瞭解國家所蒙受的羞恥,激發青少年的憂患意識,激勵他們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為實現振興中華的偉大目標而不懈努力。

通過生動的事例,協助同學懂得科學技術是"雙刃劍",樹立科學的道德觀,培養同學的人文精神。

讓同學體會世界經濟的發展與聯繫極其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意識到開放的世界充溢機遇和挑戰。

五,教學措施:

必需注重與同學和社會的聯繫

1、教材的編寫不可能是針對所有學校同學,以所有同學的社會生活為基礎的。

《品德與社會》課程規範中強調"必需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強調讓兒童"從自身的世界動身,用自身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身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身的方式研究社會"。這就意味着教材的使用必需與同學和社會聯繫起來。所以教材僅僅是教學的"範例"。

2、教材的出現方式,也不像思想品德課本那樣提供了教學的大致過程。《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社會性和地域性,要求《品德與社會》教材的必需開放。開放性的課本內容勢必需要教師和同學一起補充,使教學加強與同學和社會的聯繫。

必需注重同學的實踐

實踐是小朋友最好的老師。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規律。人的德行必需在自然的活動中形成,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個規律。籠統的道德戒律光靠説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靈的,是不能為人所掌握的。

(三)注重同學的自我反省,讓導行落到實處。

六,同學學習習慣的培養

1,掌握正確的讀寫姿勢,堅持用鋼筆寫字並養成習慣。

2,培養濃厚的朗讀興趣,養成良好的朗讀,背誦的習慣。

3,能有選擇的閲讀課外書籍,培養課外閲讀的興趣,養成讀書做筆記和隨時使用工具書的習慣。

4,培養專心聽他人講話的習慣;能夠當眾説話,聲音響亮,態度大方,語句簡潔完整。

5,培養課前預習課文,上課認真聽講,積極考慮,做好筆記的習慣。

6,培養課後按時完成作業,書寫整潔的習慣。

7,培養留心觀察生活的習慣。

七,潛能生輔導:

1,對毛俊傑等喜歡打鬧的同學,引導其明白生命的可貴,珍愛生命。

2,引導計智慧等不愛科學的女生,樹立科學的道德觀。

3,用"學校裏的紅綠燈"教育常犯紀律的張浩然等,使其明白"規則"的重要性。

八,教學業務研修:

積極參與教研活動,認真聽課與評課;投身課題研究,不時提高業務水平;輔導同學積極參與學科競賽活動。

九,教學活動佈置: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範文 篇6

一、教材分析

五年級《思品與社會》的編寫是在1-4年級家庭、學校、社區等領域的基礎上逐漸擴展到祖國與世界的場景中去,以五年級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行為規範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融合,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交互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

教材特點:

1、人文性:以學會做人為核心,因為促進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本質就是學會做人,為此,教材努力體現“育人為本”而不是以“知識為本”。如第一單元的第3課:我心中的那顆“星”教材只是想借學生追星的這一現象喚起學生的希望、理想、產生一種追求,以至於可以為了這個追求、理想去奮鬥的信念。 第二單元的第4課:通過教學瞭解交往的重要性,掌握一些基本的交往技巧,從而讓學生在學了本課之後,能與同學與人交往,體驗快樂。

2、經驗性:五年級學生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主要是在他們的經驗中逐漸形成的,因此、以學生自身的經驗為基礎,並在他們瞭解社會、認識社會、參與社會的學習過程中,不斷豐富和發展他們的經驗。就需要為了學生提供親身體驗的機會,教材中設計了大量的問題、案例、讓學生參與。有些還讓學生融入社會、親身參與、體驗。通過學生與家庭、學校、社會中的具體事例以及對這些事例的認識與實踐來豐富自己的經驗。從而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3、綜合性:教材將品德、民主與法制、歷史與地理,國情教育以及環境教育融為一體,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和認識的相互關聯和整體發展。

4、基礎性:現在要求學生掌握的都是基本的、初步的知識和能力,只是為他們成長為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教學內容設置:

第一單元《家家有本難唸的經》,着重引導學生從家庭成員關係和家庭親情向家庭的內在深處進發,走進父母的內心世界和精神世界,直面家庭矛盾,學習處理家庭矛盾的方法,學會與父母溝通。第一單元之所以這樣定位,是因為五、六年級的兒童心智已經有很大發展,對很多問題已經有了獨立的看法,對家庭事務已經有了參與的願望和初步能力,已經能夠體察到家庭矛盾之所在。這是他們對家庭問題“懂”的一面。但在理解父母的難處、家庭矛盾的化解、與父母進行有效的溝通等方面尚有許多需要學習的地方。這是他們“不懂”的一面。本單元就是從兒童家庭生活中這種“似懂非懂”的基礎出發,進而幫助兒童學習處理家庭深層次問題。

第二單元《我們的權利與責任》以直接的公民教育為基本主題。當今世界的公民教育有不同的範式,德國是義務論,美國是權利論,新加坡是道德論。在本冊教材中所探索的公民教育,是權利與義務相結合的範式,教育學生既要有權利意識,也要有義務觀念。本單元共三課,第一課《我來做市長》引領兒童進入公共生活領域,關心公共事務,有為公共事務服務的意識。第二課《我是共和國的公民》是進行公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教育。第三課《法律護我成長》以現代公民所必備的法律意識為主題。

第三、第四單元《走出深重的災難(上、下)》着重引導兒童走進歷史,讓“歷史人”站在兒童面前,與兒童對話。讓學生努力去尋找“歷史人”的心靈蹤跡,感受他們的真實敍事,他們的痛苦與快樂,他們的艱苦與辛勞,他們的追求與希望。歷史屬於過去,但歷史也屬於現在,讓歷史也真正進入兒童的心靈之中。教材力求突顯一些歷史細節,用歷史細節使沒有生命活力的過去活起來。比如,在第8課《鴉片的背後》中我們選用了“吸食鴉片的四兄弟”、“慈禧吃飯”、“福康安對英國火器的態度”等歷史細節,使人在這些細節中站起來。

根據有關的研究,五六年級兒童所可能達到愛祖國觀念水平是帶有情感色彩的,而國小生的這種情感色彩更多表現為一種“親切依戀感”和“自尊自豪感”,“與歸屬需要聯繫的對祖國自然、人文及國家關係所產生的喜歡、親切和眷戀”,“與自尊需要相聯繫的對祖國的自尊自豪感,它表現為對祖國地理、歷史發展狀況的尊重、關注,並引以為光榮和驕傲”。按照兒童特點去編寫教材,我們期待的是有着一顆中國心的中國人在成長!

二、教學建議

1、教師要通讀上下兩冊教材。

只有對內容有通盤理解,做到心中有數,才能執教不慌。

2.使用教材時必須注重教材與學生和社會的聯繫。

要不斷充實教材內容。雖然教材在編寫時,已經考慮得很周密,但是要上足這些課時,有些內容還略顯貧乏。因此,教師教學時,要注意與語文等其他學科內容緊密結合,與生活社會的聯繫,如第六課、第十課。這同時也要求教師要不斷拓展教學空間。不要侷限在課堂內,可以到課堂外、社會上、網絡室上課、少年宮上課。

3.必須注重學生實踐。

俗話説:“説十遍不如做一遍。”人在社會實踐中,從生理到心理總會有一些變化,這是體驗的表層,如果能從深處參與體驗,伴隨我們的知覺、思維及心理機能的共同作用,就會出現一些情感活動,通過體驗及情感的積累,使認識和情感相協調,能夠獲得一定的道德觀念,並且內化為我們每個人個體的穩定的道德信念,形成相應的行為方式,通過體驗把做人、做事的道理自覺地內化為健康的心理品格,轉化為良好的行為習慣。

4.按單元備課,授課時間彈性延展、授課空間開放。

備課時,教師通過多種方式進行課前調查,瞭解學生情況,注意按單元備課。各個小的主題活動相輔相成,多數呈遞進關係,不要一味追求通過某一活動全面落實單元目標。課時安排要有彈性,可結合學校德育活動或學科的配合和聯結中彈性的延展。授課空間從教室擴展到家庭、社區及其兒童的其他生活空間,這在我們教學過程中會很自然的發生,希望老師們在實際操作中予以重視。

5.妥善落實活動目標

活動中,教師要了解兒童已有知識經驗,找準教育切入點,認真負責制定活動目標。不能僅僅關注活動本身,為了活動而活動,要按照活動目標隨時調整活動節奏和兒童活動方式,使教學活動得以目標妥善落實,提高活動效率。

6.活動應體現課程性質

品德課程強調“做中學”,活動是教和學共同的中介,即寓教育於活動中。教師要積極為兒童創設充足的活動時間、廣闊的活動空間,提供多種方式和方法,為兒童創設自主觀察、操作、獨立操作的機會,使其通過自主活動獲得直接經驗。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範文 篇7

一、本冊教材主要內容:

本冊教材主要內容由1~4年級家庭、學校、社區等領域的基礎上逐漸擴展到祖國與世界的場景,以五年級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行為規範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融合,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交互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包括4個單元:《我是誰》、《我學會與人相處》、《我是班級的主人》、《我們都是炎黃子孫》

二、本冊教材總的教學要求:

通過本冊的教學逐步引導兒童逐步完成兩個“自我”的分化,通過兒童與教材的對話,能夠發展出自主、自律、自強等品質,也能在他們的自我意識的發展過程中投入更多的光明思維,逐步建構起共生型的人格;通過歷史與文化的啟蒙引發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

三、各單元教學要求:

第一單元《我是誰》:着重展示“不錯”的自我、大家眼中的自我、“也並不完美”的自我和可以變得更好的自己,引導他們去正確、全面、公正客觀地看待自己。

第二單元《我學會了與人相處》:向兒童呈現他們生活於其中的關係:個人之間的、羣體之中的、集體之中的,引導他們從這種關係中去理解和體驗: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關係中,他是不可或缺的,同時他與其他人之間又是相互依存的。

第三單元《我是班級的主人》:引導兒童從他的集體生活中發展起的是一種“我們感”——意識到我是我們之中不可或缺的、獨特的一員,意識到我在我們中的權利與義務(崗位職責),傾聽到我在我們中的聲音,看得到我在我們中所塗上的那一筆,在我們中我實現了自我;同時使兒童能體會到“我們”的需要,能感受到“我們”的成功與快樂,能經驗到“我們”進步與成功,讓我們在永我的心中、行為中,“我們”逐漸成為我的一種生活、生存方式。

第四單元《我們都是炎黃子孫》中以中國的歷史、文化為主題,通過這些主題的學習使學生了解祖國的國情和歷史,進而召喚起兒童對祖國的認同與歸屬之情。

四、本冊教材重點、難點:

引導兒童逐步完成兩個“自我”的分化,通過兒童與教材的對話,能夠發展出自主、自律、自強等品質,也能在他們的自我意識的發展過程中投入更多的光明思維,逐步建構起共生型的人格;通過歷史與文化的啟蒙引發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

五、學生基本情況

雖説已是五年級的學生了,但畢竟年齡小,自控能力差,思維以直觀形為主,因此國小生思想品德課切忌枯燥乏味的空洞説教。所以我嘗試以動情的話語,開啟學生的心靈,激發學生的興趣,誘導學生積極主動探求知識的慾望。五年級一班共有50名學生,學生學習興趣很 高,基礎知識紮實。學生對品德的知識知道了解得比較多。

學生基本情況 雖説已是五年級的學生了,但畢竟年齡小,自控能力差,思維以直觀形為主,因此國小生思想品德課切忌枯燥乏味的空洞説教。所以我嘗試以動情的話語,開啟學生的心靈,激發學生的興趣,誘導學生積極主動探求知識的慾望。全年級共有54名學生,學生學習興趣不很高,基礎知識不紮實。學生對品德的知識知道了解得比較少。因此對本校五年級年級學生進行品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六、 提高教學質量措施

1、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己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

3、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 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繫,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和學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繫起來。

5、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範文 篇8

一,學生情況簡析。

雖説已是五年級的學生了,但畢竟年齡小,自控能力差,思維以直觀形為主,因此國小生思想品德課切忌枯燥乏味的空洞説教。所以我嘗試以動情的話語,開啟學生的心靈,激發學生的興趣,誘導學生積極主動探求知識的慾望。全年級共有26名學生,學生學習興趣不很高,基礎知識不紮實。學生對品德的知識知道了解得比較少。因此對本校五年級年級學生進行品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本學期課程教學目的要求和任務

1、知道一些英雄模範和先進人物的事蹟,並讚美他們。

2、懂得在集體生活中,有事要與大家商量。學會遵守集體生活原則,個人服從集體,少數服從多數。

3、懂得自己的成長離不開黨的關懷和父母、老師的教育和培養。能孝敬父母、尊敬老師。4、懂得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是為了建設家鄉,建設祖國。要從小勤奮學習,熱愛科學。懂得學習、做事要講效率,學會合理有效地利用時間。

5、知道國家有法律,少年兒童是受法律保護的,國小生要學法守法。

6、懂得社會財富、幸福生活都要靠辛勤勞動來創造,勞動只有分工不同,沒有貴賤之分。

7、樂意參加各種有意義的活動,培養正當的興趣愛好。

8、知道要尊重他人,尊重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友誼。同學間能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共同進步。

9、懂得為人要誠實正直,處事公正,能説真話。

10、懂得做事要有責任心,對師長和集體交給的工作能認真負責地去完成。

三、提高教學質量的具體措施:

提高教學質量的具體措施:國小思想品德課是一門教育性、情感性很強的課程,“激情、明理、導行”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三要素,而激情則是重要因素。故思想品德課更要摒棄空洞説教,注重情感教學,引導學生以積極的'情感體驗參與教學的各個環節,在愉悦的情緒狀態中學習、掌握、深化道德認識,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

(1),以趣激情,導入新課。依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善於發現和利用教材中能激發學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課導得巧妙、新穎、有趣,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使學生的學習情緒不斷高漲。以趣激情的導課方法多種多樣、因文而異、因人而異。

(2)知中生情,學文明理。學文明理是思想品德課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這個階段主要通過學習課文,分析歸納,讓學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認識,而情感是在認識客觀事物中產生的,“知之深,愛之切”,因而教師要善於在學生學文明理過程中,在學生形成道德認知前後,因勢利導地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情理交融,辨析導行。學生要將學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認知化為具體實踐中的道德行為,“辨析導行”十分重要。要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和教材重難點,有的放矢地設計一些富有思考性、啟發性、導向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辨析正誤,從中提高道德判斷能力。良好的思想品德體現於具體的道德實踐,思想品德課還必須安排一定時間供學生實踐,在導行訓練和實踐中,讓學生不僅鞏固道德認知,培養道德行為和能力,而且萌生崇高的道德情感。我要熱情鼓勵、積極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讓學生產生成功的歡樂情感體驗,從而順利地實現課堂教學的目標。

四、教學進度:

第1周

第一單元方便麪的來歷

2周

3周

4周

5周

6周

7周

第二單元天涯若比鄰

8周

9周

10周

11周

12周

13周

科技改變生活

14周

15周

16周

17周

18周

19周

第20周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範文 篇9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國小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五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材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在互相聯繫中得到和諧發展,以較好地落實“三維目標”。

一、教材簡析:

教材採用單元編排、主題統整的方式來構建教材體系。五年級品社上冊教材以單元編排的方式,每個單元反映生活的一個側面,突出一個鮮明的教育主題,本冊教育內容由四個單元構成。單元主題下設課文主題,每個課文題均有一個引導學生學習、研討的話題,下面又生成多個小話題。本冊教材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1、教育性

品德與社會課擔負着道德人格培養的任務。在本冊教材中,主要進行以下方面內容的教育:以多種形式促進這兩個我的對話,引導兒童逐步完成兩個“自我”的分化;向兒童呈現他們生活中的各種關係,讓他們從這種關係中去理解和體驗,引導兒童逐步建構起共生型的人格;通過歷史與文化的啟蒙,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的教育,引發學生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等等。

2、綜合性

本冊教材幾乎涵蓋思想品德、歷史、地理、社會等多方面的內容。所有這些內容都是通過“個人——人與人——人與社會”這條主線來串聯的,使之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線索。

3、參與性

為了使學生能真正體味到教材所要表達的思想、觀點,就需要為學生提供自己親自參與、親身體驗的機會,本冊教材中設計了大量的問題、案例,讓學生參與,讓學生彷彿置身於真實的社會場景中,通過學生與家庭、學生與學校、學生與社會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以及對這些事例的認識與實踐來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觀性

本冊教材呈現的是一頁頁文字與畫面有機融合的版面,力圖通過各種精選的圖畫、照片、示意圖、地圖和表格等,來最大程度地闡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圖。例如第四單元《我們都是中華兒女》,根據五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文字的基礎上,安排了大量的插圖,這些插圖,已不再僅僅是一些圖畫,還有示意圖和大量的照片,通過這些插圖,不僅增加了歷史審美感和歷史直觀性。也幫助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本單元的內容。從而達到品德與社會課程所要達到的教學目的。

二、學情分析及教學策略

因為教材已不是顯性的道德説教,而是採用隱性的、滲透的方式實施對學生的價值引導。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給學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動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覺去進行體驗。教學中可採用對話性、活動化、體驗性、開放性和價值滲透性的教學策略。

1、對話教學策略

教學中,要藉助教師的引領,開展學生與文本以及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元、多維式對話。教師特別要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提出問題,大膽質疑,掀起對話波瀾。對話能否順利推進並取得實效,關鍵取決於教師的反饋信息是否及時、得當且具有較高質量。反饋既要有針對性,又要注重激勵性;既要洋溢着活力,又要對師生互動有所推進,並添加進新的意義。要從關注學生生命的高度提高對話的質量。教師的反饋越精彩,就越能對學生起引領作用。

2、活動化教學策略

教學時,不要引導學生進入文本機械地去學習、掌握有關科學知識、生活技能、道德觀點和社會常識,而是要充分弘揚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尊重和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重在引導他們全員、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參與、親歷活動。這裏所説的“活動”,包括外化顯形的具體操作型活動和內涵隱形的心智型活動。“全員參與”,就是讓全班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不讓一個學生被排斥或遊離於活動之外;“全程參與”,是指學生的參與不能是一陣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題活動的銜接和滾動中自始至終地去參與;“全身心”,是指學生不僅要用身體去經歷,而且要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發揮多種感官的功能,讓學生用耳朵聽聽、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聞聞、用腦子想想,以強化對外部世界的感受。

3、體驗性教學策略

在傳統教材中,編者對教與學所追索的意義都進行了預設。這種預設的意義或結論,具有唯一性和不可變更性。要求學生無一例外地去認同、去掌握,由此導致教學步入硬性灌輸和“齊步走”、“一鍋煮”的誤區。五年級《品德與社會》具有開放性,主要是引導學生去參與活動,在活動中去感受、體驗個人與他人、個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我(即發展的“我”與現實的“我”)的關係,從而建構和生成課程的意義。

4、開放性教學策略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材不是不可變更的靜態文本,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和差異性的教學素材,為教師創造性地開發、利用本地區、本校以及家庭和學生本人的資源,提供了範例和空間。教師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領教學,就要從傳統的傳授教材的角色轉變為教材使用中的決策者和創造者。教師應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重組,使教學呈現出動態的、富有彈性的流程。

三、教學措施:

1、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在相互聯繫中得到和諧發展,以較好地落實“三維”目標。

2、根據本校的實際和學生的實際生活,加強課程資源的開發,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

3、進一步加強本課程開放式教學方式的課題研究,通過藝術、活動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情景教育。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通過書面、口頭調查的方式,瞭解學生的內心世界。

5、為了使學生真正體味本課程所要達到的教育目標,就力求儘可能提供學生參與、親身體驗的機會

四、教學進度安排:

(略)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範文 篇10

一、學生情況簡析:

五年級三個班的學生都很天真活潑,反應敏捷,充滿好奇心。他們正處於向獨立性、反主性過度的年齡,他們已基本掌握日常禮儀,懂得尊敬師長,熱愛勞動,關心集體。雖説已是五年級的學生了,但畢竟年齡小,自控能力差,閲歷淺,思維以直觀形象為主,思想處於波動狀態,極需要對他們進行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因此品德課教學切忌枯燥乏味的空洞説教。所以我嘗試以動情的話語,開啟學生的心靈,激發學生的興趣,誘導學生積極主動探求知識的慾望。

二、教材分析:

該教材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精神編寫,教材具有綜合性,開放性,情感性等特點。增強了教科書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潑,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親和力。本冊教材共有四個單元,每個單元下設了2—3個主題,各單元體例結構如下:主題文字:引出一個話題或對某個話題進行提升,一般是該主題主要思想和觀點。提示語:一般作為對某個話題的拓展,引導學生思考或開展相應的活動。旁白:作為和學生對話,溝通的主持人,有時為前後內容起傳承作用,有時為學生提高一種思考方向或揭示某個觀點,有時向學生提出問題,作用相對靈活。

情境對話:一般是經過錘鍊的真實生活的再現,幫助學生對自己得生活經驗進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照片:真實地呈現社會現實,包括學生的活動場面。幫助學生開闊視野,豐富認知,加深體驗,開展活動等。圖標:包括“活動,交流,小資料”等,引導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啟發學生調查,體驗,討論,探究,閲讀,製作,蒐集整理信息等。學生作品:有時是提供一個可供討論的案例,有時是體現學習過程,呈現學習成果,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增強其溝通與表達的慾望。空白框:啟發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對生活的體驗,記錄自己的學習成果,引導他們成為學習活動的主動參與者和創造者。

三、全冊教學目標

1、着眼於做人道德認識的提高,着重於道德情感的培養,着力於做人行為的指導,使學生懂得應當做什麼,不應當做什麼,明白怎樣做才能做得更好。

2、通過觀察、發現快樂、尋找快樂並感受快樂,能夠從多種快樂中領悟到只有付出的快樂更令人回味。

3、通過中外比較的形式,讓學生在比較與聯繫中認識到我國的文化特色,從而進一步產生對文明古國的認同。讓學生初步樹立歷史發展觀,也基本瞭解祖先對世界的重大貢獻,從而產生對祖國文化的認同感和對祖先的欽佩感。

4、通過了解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把學生帶入中華文化的各個領域,讓學生領略中華文化的豐富多彩與無窮魅力。培養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親近與認同感,使中華文化中的精華得以宏揚和傳承。

5、通過學習讓學生在瞭解地球的過程中學習相關的地理、歷史知識,懂得國家不論大小一律平等的觀念,不同的人種和民族只有差異沒有優劣之分的思想,培養對地球的親近感和探索精神。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1、通過教學活動,向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家鄉、熱愛家庭、熱愛學校熱愛科學的教育。

2、通過教學,懂得許多做人的道理,並初步學會正確地觀察社會、認識社會和適應社會生活的初步能力,努力使自己成為有理想、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公民。

3、知道有關品德和生活的初步知識,培養學生遵紀守法、保護環境、熱愛自然等的品質。

4、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學資源,努力讓學生學好社會知識,成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有用的人才。

五、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範文 篇11

一、教材特點:

教材採用單元編排、主題統整的方式來構建教材體系。五上教材以單元編排的方式,每個單元反映生活的一個側面,突出一個鮮明的教育主題,本冊教育內容由四個單元構成。單元主題下設課文主題,每個課文題均來一個引導學生學習、研討的話題,下面又生成多個小話題。本冊教材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1、教育性。品德與社會課擔負着道德人格培養的任務。在本冊教材中,主要進行以下方面內容的教育:以多種形式促進這兩個我的對話,引導兒童逐步完成兩個“自我”的分化;向兒童呈現他們生活中的各種關係,讓他們從這種關係中去理解和體驗,引導兒童逐步建構起共生型的人格;通過歷史與文化的啟蒙,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的教育,引發學生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等等。

2、綜合性。本冊教材幾乎涵蓋思想品德、歷史、地理、社會等多方面的內容。所有這些內容都是通過“個人——人與人——人與社會”這條主線來串聯的,使之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線索。

3、參與性。為了使學生能真正體味到教材所要表達的思想、觀點,就需要為學生提供自己親自參與、親身體驗的機會,本冊教材中設計了大量的問題、案例,讓學生參與,讓學生彷彿臵身於真實的社會場景中,通過學生與家庭、學生與學校、學生與社會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以及對這些事例的認識與實踐來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觀性。本冊教材呈現的是一頁頁文字與畫面有機融合的版面,力圖通過各種精選的圖畫、照片、示意圖、地圖和表格等,來最大程度地闡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圖。例如第四單元《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根據五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文字的基礎上,安排了大量的插圖,這些插圖,已不再僅僅是一些圖畫,還有示意圖和大量的照片,通過這些插圖,不僅增加了歷史審美感和歷史直觀性。也幫助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本單元的內容。從而達到品德與社會課程所要達到的教學目的。

二、教學策略

因為教材已不是顯性的道德説教,而是採用隱性的、滲透的方式實施對學生的價值引導。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給學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動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覺去進行體驗。教學中可採用對話性、活動化、體驗性、開放性和價值滲透性的教學策略。

1、對話教學策略。 教學中,要藉助教師的引領,開展學生與文本以及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元、多維式對話。教師特別要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提出問題,大膽質疑,掀起對話波瀾。對話能否順利推進並取得實效,關鍵取決於教師的反饋信息是否及時、得當且具有較高質量。反饋既要有針對性,又要注重激勵性;既要洋溢着活力,又要對師生互動有所推進,並添加進新的意義。要從關注學生生命的高度提高對話的質量。教師的反饋越精彩,就越能對學生起引領作用。

2、活動化教學策略。 教學時,不要引導學生進入文本機械地去學習、掌握有關科學知識、生活技能、道德觀點和社會常識,而是要充分弘揚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尊重和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重在引導他們全員、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參與、親歷活動。這裏所説的“活動”,包括外化顯形的具體操作型活動和內涵隱形的心智型活動。“全員參與”,就是讓全班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不讓一個學生被排斥或遊離於活動之外;“全程參與”,是指學生的參與不能是一陣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題活動的銜接和滾動中自始至終地去參與;“全身心”,是指學生不僅要用身體去經歷,而且要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發揮多種感官的功能,讓學生用耳朵聽聽、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聞聞、用腦子想想,以強化對外部世界的感受。

3、體驗性教學策略。在傳統教材中,編者對教與學所追索的意義都進行了預設。這種預設的意義或結論,具有唯一性和不可變更性。要求學生無一例外地去認同、去掌握,由此導致教學步入硬性灌輸和“齊步走”、“一鍋煮”的誤區。五年級《品德與社會》具有開放性,主要是引導學生去參與活動,在活動中去感受、體驗個人與他人、個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我(即發展的“我”與現實的“我”)的關係,從而建構和生成課程的意義。

4、開放性教學策略。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材不是不可變更的靜態文本,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和差異性的教學素材,為教師創造性地開發、利用本地區、本校以及家庭和學生本人的資源,提供了範例和空間。教師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領教學,就要從傳統的傳授教材的角色轉變為教材使用中的決策者和創造者。教師應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重組,使教學呈現出動態的、富有彈性的流程。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範文 篇12

一、教材特點:

教材採用單元編排、主題統整的方式來構建教材體系。五上教材以單元編排的方式,每個單元反映生活的一個側面,突出一個鮮明的教育主題,本冊教育內容由四個單元構成。單元主題下設課文主題,每個課文題均來一個引導學生學習、研討的話題,下面又生成多個小話題。本冊教材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1、教育性。品德與社會課擔負着道德人格培養的任務。在本冊教材中,主要進行以下方面內容的教育:以多種形式促進這兩個我的對話,引導兒童逐步完成兩個“自我”的分化;向兒童呈現他們生活中的各種關係,讓他們從這種關係中去理解和體驗,引導兒童逐步建構起共生型的人格;通過歷史與文化的啟蒙,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的教育,引發學生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等等。

2、綜合性。本冊教材幾乎涵蓋思想品德、歷史、地理、社會等多方面的內容。所有這些內容都是通過“個人——人與人——人與社會”這條主線來串聯的,使之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線索。

3、參與性。為了使學生能真正體味到教材所要表達的思想、觀點,就需要為學生提供自己親自參與、親身體驗的機會,本冊教材中設計了大量的問題、案例,讓學生參與,讓學生彷彿臵身於真實的社會場景中,通過學生與家庭、學生與學校、學生與社會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以及對這些事例的認識與實踐來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觀性。本冊教材呈現的是一頁頁文字與畫面有機融合的版面,力圖通過各種精選的圖畫、照片、示意圖、地圖和表格等,來最大程度地闡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圖。例如第四單元《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根據五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文字的基礎上,安排了大量的插圖,這些插圖,已不再僅僅是一些圖畫,還有示意圖和大量的照片,通過這些插圖,不僅增加了歷史審美感和歷史直觀性。也幫助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本單元的內容。從而達到品德與社會課程所要達到的教學目的。

二、教學策略

因為教材已不是顯性的道德説教,而是採用隱性的、滲透的方式實施對學生的價值引導。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給學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動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覺去進行體驗。教學中可採用對話性、活動化、體驗性、開放性和價值滲透性的教學策略。

1、對話教學策略。 教學中,要藉助教師的引領,開展學生與文本以及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元、多維式對話。教師特別要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提出問題,大膽質疑,掀起對話波瀾。對話能否順利推進並取得實效,關鍵取決於教師的反饋信息是否及時、得當且具有較高質量。反饋既要有針對性,又要注重激勵性;既要洋溢着活力,又要對師生互動有所推進,並添加進新的意義。要從關注學生生命的高度提高對話的質量。教師的反饋越精彩,就越能對學生起引領作用。

2、活動化教學策略。 教學時,不要引導學生進入文本機械地去學習、掌握有關科學知識、生活技能、道德觀點和社會常識,而是要充分弘揚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尊重和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重在引導他們全員、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參與、親歷活動。這裏所説的“活動”,包括外化顯形的具體操作型活動和內涵隱形的心智型活動。“全員參與”,就是讓全班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不讓一個學生被排斥或遊離於活動之外;“全程參與”,是指學生的參與不能是一陣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題活動的銜接和滾動中自始至終地去參與;“全身心”,是指學生不僅要用身體去經歷,而且要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發揮多種感官的功能,讓學生用耳朵聽聽、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聞聞、用腦子想想,以強化對外部世界的感受。

3、體驗性教學策略。在傳統教材中,編者對教與學所追索的意義都進行了預設。這種預設的意義或結論,具有唯一性和不可變更性。要求學生無一例外地去認同、去掌握,由此導致教學步入硬性灌輸和“齊步走”、“一鍋煮”的誤區。五年級《品德與社會》具有開放性,主要是引導學生去參與活動,在活動中去感受、體驗個人與他人、個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我(即發展的“我”與現實的“我”)的關係,從而建構和生成課程的意義。

4、開放性教學策略。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材不是不可變更的靜態文本,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和差異性的教學素材,為教師創造性地開發、利用本地區、本校以及家庭和學生本人的資源,提供了範例和空間。教師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領教學,就要從傳統的傳授教材的角色轉變為教材使用中的決策者和創造者。教師應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重組,使教學呈現出動態的、富有彈性的流程。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範文 篇13

一、教材分析

通過對學生生活的引導,培養他們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成為有愛心、有責任心的人。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目標,以體現育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為理念,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二、教學要求

1.在“物”與“人”的內在聯結中,達到品德課與社會課的綜合,以實現兒童完整的人格的課程服務。既學會做事,又學會做人,在做事中做人。

2.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聯繫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交互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

3.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

4.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行為習慣。

三、教學措施

1.見物及人,以物及人。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力圖在物和人的內在聯結中,達到品德課和社會課的綜合,以實現培養兒童的完整人格的課程任務。

2.在生活事實中辨析價值。向兒童展示在他們生活中所存在的一系列事實,在引導兒童瞭解這些事實的同時,着力於提示它們對我們的生活可能產生的意義和價值。

3.當代生活與歷史的鏈接,讓兒童在現實生活中得到發展與教育,努力使兒童遭遇到的現代生活與本民族的歷史與文化相鏈接。

4.在個體經驗中融入人類的經驗,注重學生自己的觀察、調查、探索、感受、體驗等個體以驗的環節,促使他們通過自己的活動實現自我的人格建構。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範文 篇14

一、指導思想

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發展的綜合需要,教材以《新課程標準》為基礎,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充分利用和開發地方教育資源,創造性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採用他們喜聞樂見的形式,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多種學習活動、掌握學習方法、形成學習策略。

二、基本情況分析

本學年本班有學生17人,根據對學生的摸底學生品德素質不夠好,行為習慣也有待於提高,社會知識瞭解的很少,綜合能力素質較差需要再今年的教學工作中進行改善。

本學期本冊共有四個單元12課,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行為規範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地融合,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的社會關係的交互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別能力,為他們成長為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本冊教材從兒童的現實出發,選擇有關社會環境,社會生活和社會關係的`主題,因循而不拘泥兒童生活的領域,整合品德、地理、歷史、社會等學科的內容。教材的內容不侷限於課堂的教學活動,而是體現課前,課中,課後,校內外連續、完整的活動過程。強調從學生日常生活的常見現象,以及學生的生活疑惑和感受入手,拓展學習主題,而研討問題的提出,不追求固定的、統一結論、為學生留有更多的選擇和創造空間

三、工作要點及目標

1、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熱愛科學、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

2、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

4、熱愛祖國、珍視祖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尊重不同國家和人民的文化差異,初步具有開放的國際意識。

5、關愛自然,感激大自然對人類的哺育,初步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6、能夠初步認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的本領。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

7、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參與集體生活。

8、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評價。

9、初步瞭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10、瞭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簡單瞭解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

11、知道世界歷史發展的一些重要知識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羣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

四、方法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課時安排

周次

教學內容

一善待他人

二男生女生

三與友同行

四好大一個家

五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

六民族團結一家親

七艱辛的求索

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九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

十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十一尋訪偉大的古代文明翻開新的一頁

十三從小村莊看大變化

十四我的中國結

十五複習備考

附:個人教研安排

時間

教研內容

二、三月份確立研究主題

四月份強化培養學生探究品德

五月份做一次品德探究活動

六月份複習備考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範文 篇15

一、學生情況簡析。

五年級學生正處於向獨立性、反主性過度的年齡,他們已基本掌握日常禮儀,懂得尊敬師長,熱愛勞動,關心集體。雖説已是五年級的學生了,但畢竟年齡小,自控能力差,閲歷淺,思維以直觀形象為主,思想處於波動狀態,極需要對他們進行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因此思品課教學切忌枯燥乏味的空洞説教。所以我嘗試以動情的話語,開啟學生的心靈,激發學生的興趣,誘導學生積極主動探求知識的慾望。

二、教材分析

(一)指導思想

1、引導學生走進家庭深處,走進父母的內心世界

2、引導兒童走進公共生活,探索中國公民教育的範式

3、“歷史”的人化,引導兒童走進歷史

(1)讓“歷史人”站在兒童面前,與兒童對話

(2)呈現歷史細節

(3)歷史與現實的對接

(二)體系結構

本教材以兒童社會生活為主線,在下冊相應編制了“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我的權利和責任”、“走出深重的災難(上、下)”四個單元,共13課,共35課時。

(三)教材特色

本冊教材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在相互聯繫中得到和諧發展,以較好地落實"三維目標"。本冊教材主要呈現以下特色:1、教育性2、綜合性3、參與性4、直觀性

三、學期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深入體會父母的難處,主動為他們分憂;懂得家庭中也會出現一些麻煩事,體會到自己是家庭中重要的成員和家庭生活的重要參與者,應該正確對待家中的煩惱,為家庭幸福儘自己的力量;學會反思與父母形成隔閡的原因,學會一些父母溝通、交流的方法;正視獨生子女存在的問題,學會克服困難,成為一個對自己、家庭、國家未來負責的公民。

2、瞭解國家公務員的工作職責,培養參與公共事務管理的熱情和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瞭解共和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及有關兒童權益的有關法律,增強國家觀念和法律意識,培養公民意識。

3、瞭解近代中國的屈辱歷史,激發學生追求先進、擯棄落後、熱愛祖國的情感;瞭解革命先輩的英雄事蹟,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樹立奮發有為、立志為國的理想;認識中國共產黨是偉大、正確的黨,一切為了人民的翻身解放,激發學生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軍隊的思想情感。

4、充分認識和了解日本侵略者侵華戰爭中犯下的滔天罪行,瞭解慘痛的歷史事件,瞭解在國家面臨亡國、中華民族處於危難的時刻,無數中華兒女,不分男女老少,主動勇敢地投身到抗戰的前線,用生命築起了一道道牢固的血肉長城,激發學生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愛國之心,逐步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樹立為祖國現代化建設、人類和平事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瞭解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人民奮鬥的曲折歷程和取得的重要成就,懂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開始,激發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樹立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

四、各單元教學重難點:

第一單元

1、引導學生走進家庭深處,走進父母的內心世界。

2、讓學生體會到在接受父母關愛的同時也要有回報父母的意識。

3、正確對待生活中的問題、壓力、衝突和挫折

第二單元

1、引導兒童進入公共生活,探索中國公民教育的範式。

2、在行動上依法、用法,能夠依法享有自己正當的權利,依法來保護自己,儘自己的義務。

3、知道權利和義務對於每個公民來説,都是一致的。 第三單元

1、瞭解革命先輩不畏強暴、敢於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事蹟。

2、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感,樹立奮發向上的理想。

3、激發學生追求先進、擯棄落後、熱愛祖國的情感。

第四單元

1、加強對學生民族精神的培養和愛國主義教育。

2、懂得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道理,懂得國家興亡直接影響着每個人的命運。

3、激發學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樹立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

五、提高教學質量的具體措施: 國小思想品德課是一門教育性、情感性很強的課程,“激情、明理、導行”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三要素,而激情則是重要因素。故思想品德課更要摒棄空洞説教,注重情感教學,引導學生以積極的情感體驗參與教學的各個環節,在愉悦的情緒狀態中學習、掌握、深化道德認識,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

(1)以趣激情,導入新課。依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善於發現和利用教材中能激發學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課導得巧妙、新穎、有趣,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使學生的學習情緒不斷高漲。以趣激情的導課方法多種多樣、因文而異、因人而異。

(2)知中生情,學文明理。學文明理是思想品德課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這個階段主要通過學習課文,分析歸納,讓學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認識,而情感是在認識客觀事物中產生的,“知之深,愛之切”,因而教師要善於在學生學文明理過程中,在學生形成道德認知前後,因勢利導地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

(3)情理交融,辨析導行。學生要將學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認知化為具體實踐中的道德行為,“辨析導行”十分重要。要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和教材重難點,有的放矢地設計一些富有思考性、啟發性、導向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辨析正誤,從中提高道德判斷能力。

良好的思想品德體現於具體的道德實踐,思想品德課還必須安排一定時間供學生實踐,在導行訓練和實踐中,讓學生不僅鞏固道德認知,培養道德行為和能力,而且萌生崇高的道德情感。我要熱情鼓勵、積極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讓學生產生成功的歡樂情感體驗,從而順利地實現課堂教學的目標。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範文 篇16

一、教材簡析:

本冊教材有以下幾個特點:

1、借鑑國內外綜合課程的成功經驗,依據課程標準中的內容標準的六大主題,面對兒童生活所包含的社會要素是綜合的,所涉及的社會領域也不是單一的實際,我們採用主題板塊相對獨立,“同心圓”交叉遞進的方式建構教材體系。

2、我們採用跨學科,融匯綜合的教材編寫模式。

3、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把握了三條原則:一是以課程標準的內容標準為選材的直接依據,適當拓展;二是在標準的框架的選取相應的兒童生活事件,使內容標準生活化、情景化;三是內容選擇上並不是將兒童生活簡單翻版,具有既源於,又高於生活(引導生活)的特點。

4、針對學習對象從童年中期向少年期過渡的身心特點,和認知規律,教材內容的呈現,通常採取小切口,層層深入的方式,給學生親切自然的感受。

5、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每個單元前面設置了單元頁,對該單元學習內容,以提出問題,引起學生思考的形式進行概括與提示。

本冊教材共有四個單元,其中第一單元(1——3)課,我是陽光少年;第二單元(4——6課),我和長輩之間;第三單元(7——8)課,我愛你,中國;第四單元(11——13)課我們都是炎黃子孫。共41課時。

二、班級情況分析:

五年級學生共有5個班,其中大多數學生具有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能孝親、敬長、關心他人,積極向上,自主參與品德課教學活動,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與同學合作交流,等等,但也有少部分學生學習習慣還不能適應品德課的教學,不敢發表自己的想法,不能與大家很好地交流與往等等,有待在今後的教學中予以指導和糾正。

三、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

1、樹立自信心,懂得做人要自尊、自愛、自覺抑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對自己的`生命有一種負責任的態度。

2、體驗家庭生活中長輩對自己的呵護,熱愛自己的家庭和長輩,有一定的家庭責任感,具有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關心他人、尊重理解他人的生活態度。

3、感受祖國山河的雄偉壯麗,熱愛祖國,感受人民與軍隊的魚水之情,懂得祖國寶島台灣自古以來就是祖國領土的一部分,體驗兩岸人民血濃於水的真摯感情。

4、瞭解祖國的歷史文化傳統,認識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團結的紐帶,形成熱愛中華文化,學習中華文化和發揚中華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行為與習慣:

1、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自覺抑制吸煙、酗酒、迷戀遊戲機等不良生活習慣,學習反省自己的生活習慣與行為。

2、能主動分擔家務勞動,盡力為父母分憂,正確處理與長輩的矛盾。

3、逐步形成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的好習慣。

4、在學習生活中培養自己繼承中華文化傳統的愛好,加強某一方面的練習,培養一項文化特長。

(三)知識與技能:

1、體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利於家庭幸福和個人身心健康。

2、學習關心、照顧家人的具體做法,用正確的方法處理和父母長輩之間的矛盾。

3、知道我國的地理位置、領土面積、海陸疆域、行政區劃,知道人民解放軍是保衞祖國、維護和平的重要力量,瞭解我國的自然概況,中國台灣是我國不分分割的一部分,我國的領土神聖不可侵犯。

4、初步瞭解我們祖先的生活,瞭解中國古代歷史文化名人創造的文化成就和勞動者創造的成果。

四、培優、促中、轉差目標:

1、對於優生,鼓勵他們敢於創新,全面發展。

2、對於中等生,要多引導,多鼓勵,引導他們敢於與大家合作交流,逐步提高。

3、對於學困生,要及時發現和鼓勵他們的點滴進步,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使他們有自主學習的意識。

五、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瞭解吸煙、酗酒、迷戀遊戲機等不良生活習慣的危害,遠離毒品,感受長輩對自己的呵護,有家庭責任感;培養熱愛祖國的情感,熱愛、學習中華文化。

2、教學難點:瞭解自己的特點,學習反省自己的行為,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自覺抑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學習關心、照顧家人的具體做法,初步形成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的好習慣,瞭解祖國的歷史文化傳統,熱愛、學習中華文化。

六、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措施:

1、認真學習《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轉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優化教學過程。

3、教師要轉變自己的角色,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注重指導學生選擇更優的學習方法。

4、根據學生實際,充實教學內容,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加強專題研究。

整合課程資源,提高課堂實效。

七、教學進度表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範文 篇17

一、學情分析

本學期擔任五年級的品德與社會。經過半年的引導,感覺孩子們的整體素質提高了,學習習慣也有好轉,學習自覺性提高了,期末筆試優秀率達100%,特別是已經比較深入地接觸了一個又一個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加深了他們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養成了較好的行為習慣,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觀。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等都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但孩子們的行為、習慣當中還有許多不良的成分需要教師做進一步的引導,使他們沿着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進。本期和學生共同制定的目標是筆試平均分達90分,將書本學到的知識更好地落實到自己的行為當中去。

二、教材分析

該教材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精神編寫,教材具有綜合性、開放性、情感性等特點。增強了教科書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潑,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親和力。

本冊教材共有四個單元,每個單元下設了3—4個主題,各單元體例結構如下:

主題文字:引出一個話題或對某個話題進行提升,一般是該主題主要思想和觀點。

提示語:一般作為對某個話題的的拓展,引導學生思考或開展相應的'活動。

旁白:作為和學生對話、溝通的主持人,有時為前後內容起傳承作用,有時為學生提高一種思考方向或揭示某個觀點,有時向學生提出問題。作用相對靈活。

情境對話:一般是經過錘鍊的真實生活的再現,幫助學生對自己得生活經驗進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實地呈現社會現實,包括學生的活動場面。幫助學生開闊視野、豐富認知、加深體驗、開展活動等。

圖標:包括“活動、交流、小資料”等,引導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啟發學生調查、體驗、討論、探究、閲讀、製作、蒐集整理信息等。

學生作品:有時是提供一個可供討論的案例,有時是體現學習過程、呈現學習成果,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增強其溝通與表達的欲。

空白框:啟發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對生活的體驗,記錄自己的學習成果,引導他們成為學習活動的主動參與者和創造者。

三、教學目標

第一單元

1、知道生活和學習中有困難,遇到困難不退縮,體驗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樂趣。初步形成積極上進的生活態度。

2、學習正確對待生活中的問題、壓力、衝突和挫折,學習自我調節的方法,提高適應能力。

第二單元

1、知道我國是有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感受中華民族對世界文化的重大貢獻,萌發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從對古代文化的探究與古今的對比中,知道歷史是如何記賬下來的,如何去了解歷史。讓學生學習用歷史發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其根源,都有其過去和未來。

3、瞭解和探索自古以來中國文化對世界做出的巨大貢獻,感受中華民族的聰明智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

第三單元

1、瞭解一些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比較大的歷史人物,瞭解他們的思想,學習他們的精神。

2、瞭解我國主要的文化遺產,藉助文化遺產,進一步認識我國的歷史與文化。引導學生關注我國文物古蹟保護狀況,激發學生對文物古蹟受損的憂患意識和保護文物古蹟的責任意識。

第四單元

1、知道有關地球的形狀、大小、地球上的區域劃分、人種分佈等常識。

2、瞭解世界上的主要國家,瞭解人種和語言、文化差異及與居住環境、氣候的關係。懂得對差異持尊重和理解的態度。

3、知道人們在認識地球的過程中經歷了漫長的探索,並對這種探索精神產生崇敬之情,激發學生探索地球奧祕的興趣及為此做出貢獻的願望。

4、學會使用世界地圖和地球儀,並能運用於自己的生活中。

四、教學措施

1、在教學過程中要打破原來的學科教學模式,突破各學科教學之間的界限,在主題中整合多學科的知識,使學生進入多學科背景的人文學習領域,進行體驗和探究性學習。

2、在教學中讓學生學會多渠道的蒐集知識的信息,不侷限在課本。讓學生懂得可以通過查閲書籍、上網查詢等途徑找到課本上沒有的知識,從而學會學習,使教學加強與學生和社會的聯繫,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逐步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

3、必須注重學生的實踐。實踐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規律。人的德行必須在自然的活動中形成,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個規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説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靈的,是不能為人所掌握的。

4、注重學生的自我反省,讓導行落到實處,提高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五、評價方式

1、在評價方法上進行嘗試和研究。力求使評價過程化、多樣化,評價的方法適合學生。

2、採取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激勵性評價與發展性評價結合的方式,促進學生的發展。

3、根據“課後練習與評價”冊,信息收集、社會實踐、期末考查、學生課堂常規,發言情況、學習態度等進行多元評價。

六、課時安排:32課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hua/jiaoxue/gdvmp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