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計劃 >工作計劃精選 >

國小五年級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通用13篇)

國小五年級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通用13篇)

國小五年級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 篇1

一、指導思想

國小五年級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通用13篇)

1.以《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為指導,使道德存在於兒童的內心,使法治原則為更多兒童所瞭解和遵守,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習做人,懂法守法,自覺遵守各項規章制度和社會規則,培養具有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

2.依據經開區工作佈置,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本學期將一如既往地紮實落實思品學科的各項常規工作,提高教學效率,同時加大學科科研力度,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學科建設。

二、任務與目標

1.端正思想,加強認識,樹立新型的教育理念,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創新教學過程,優化課堂結構,提高教學的質量。

2.各位教師以《課程標準》為準繩,以現行的教材為依據,完成各年級的教學任務及教學內容。

3.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由教材中的事例、道理來規範學生。能聯繫周圍,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

4.配合學校教導處及其他教研工作,搞好本教研組的工作。

5.加強教師的業務素質及能力的提高培訓。做好本學期課題研究的深入開展。

三、主要工作

(一)加強業務學習,增強教師的課程意識。

1.加強對學習內容的規劃,精心安排系列學習內容。

2.精心組織各種學習培訓活動。針對課程建設中的核心問題,組織開展專題學術沙龍,營造良好學術氛圍,為教師交流教育教學改革的心得、體會、問題、困惑提供平台,促進教學素養的共同提高。

(二)加強課程管理,推動課程的健康發展。

1.加強教學常規管理,嚴格執行課程計劃。要求教師認真學習常州市學科教學建議,引導教師嚴格落實和執行國家的課程計劃,並通過加強課程管理,杜絕違規行為。

2.加強教研組建設。穩定兼職教師隊伍,提高兼職教師業務水平。定期開展集體備課、相互聽課、教學研討等活動,努力提高學科組建設能力。要針對道德與法治教材修訂的實際,科學設計學科過程性研修方案,採取多種方式引導教師加深對課程標準和教材有關內容的理解,提升教師開發教材及課程資源的能力。

(三)加強教學研究,提升課程的實施水平。

繼續開展形式多樣的專題研究。

加強新教材的教學研究,進一步轉變課堂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同時探索道德與法治課程與校本課程、綜合實踐活動、學校德育活動等方面的統整,進一步轉變課堂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進一步體現本課程的生活性、主體性、實踐性和養成性。進一步加強法治教育項目研究,探索法治教育的本土化、特色化、校本化發展,加強對法治教育的過程性管理,加大法治教育推進力度。

四、活動安排

九月份

1.擬定教研組工作計劃

2.參加新教材培訓、法制教育培訓;

3.公開課申報

十月份

1.組織觀看優秀教師的課堂實錄,進行討論。

2.年會論文評比;

十一月份

1.法制教育優秀案例評比

2.學生小論文評比;

十二月份

憲法教育活動暨法治教育頒獎

一月份

本學期工作總結

國小五年級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 篇2

一、指導思想

1、本學期道德與法治教研工作將堅持“立德樹人”,貫徹“五育並舉”的教育理念。嚴格執行課程計劃,持續改進教學行為。

2、結合學校育人目標,遵循教育教學規律,貫徹落實學科教學建議,深入開展課堂教學研究,營造良好的教研氛圍,結合本學科特點,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提升教師專業發展。

二、主要工作

1、基於課程標準,規範教學管理。認真執行學校課程計劃,加強教育教學管理,規範道法課程教學工作,努力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

2、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結合學科特點和課堂教學,開展德育教育和勞育教育,堅持“五育並舉”。深入課堂、潛心研究是教研立足學科的根本,促進教學與評價的融合,明確以評促教,促進學生“五育”全面發展。

3、20__年國小道德與法治學科在市教委教研室領導下,以統編教材《道德與法治》課程為切入點,增強政治意識和大局意識,以統編教材實施為契機,學習道德與法治基本教學要求,備課規範化,期末整理成檔形成校本化備課。

4、繼續推進開展數字化課程環境建設與學習方式變革試驗項目的研究,積極探索課程評價,以學科項目推進為抓手,提升教師專業素養,不斷擴大骨幹教師隊伍。

三、具體措施

(一)基於課程標準,規範教學管理

道德與法治學科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的綜合課程,教師在教學中應全面把握教學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根據課程性質,從教學內容的開發、教學方式的運用和教學評價的選擇等方面探索課程的新天地。

根據區教研室和學校要求,進一步規範教研組活動,優化教研製度,除時間、數量上保證外,應注重活動質量和實效。積極創設教研氛圍,開展説課、研課、新課程知識競賽等活動,也可以採取主題研討等形式加強學習,在反思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二)聯繫生活,以評促教,關注學生全面發展

兒童生活的綜合性決定了以兒童生活為基礎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內容的綜合性。教學中,教師應依據教材提供的範例,積極開發綜合的教學內容,注重與學生生活和本學科的聯繫,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繫起來;消除學科界限,與其他學科教學內容緊密結合;積極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儘可能使現代化教學技術與本課程教學有機結合,豐富課程資源。

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採取豐富的、直觀的、靈活的、開放的教學方式,給學生大量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使學生在多種多樣的活動中促進個體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活動可在課堂上完成,也可以與其他教育活動,如少先隊活動、班隊活動、儀式教育、節日慶祝活動等相結合,相互促進,資源共享,實現教育效益化。

教學評價要從每個學生的原有基礎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德智體美勞的表現進行綜合性評價,包括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和方法、學習結果的評價。教師應根據具體情況靈活使用評價方式方法。明確以評促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以統編教材為契機,轉變教學方式

隨着道德與法治新課程的實施,對國小道德與法治學科的重視程度日益加強。本學期,一至五年級全面使用道德與法治教材,教師要在新課程理念的引領下,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也可以將校本課程中的相關內容帶進課堂。執教廣大教師應加強理論學習,更新教育觀念,建立開放的課程視角,實施開放的課堂教學,切實轉變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本學期,教研組將組織教師學習道德與法治教學基本要求,加強統編備課規範化,期末整理成檔形成校本化備課。

(四)加強校本培訓與研究,不斷壯大骨幹教師隊伍

1.加強校本培訓與研究

積極開展相應的校本培訓,對本課程的課程標準、教材編排特點等進行系統的學習和了解,加強對教師基本素養和綜合素質的訓練,提高教師把握教材、精心設計活動、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等方面的能力。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為增強對學科教學的研究,在道德與法治、品德與社會師資的配備上努力實現相對集中、相對穩定、相對專業化,便於穩定任課教師隊伍和青年教師的培養。多為青年教師多創設亮相、展示的機會,促進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不斷壯大骨幹教師隊伍。

國小五年級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 篇3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年級一個班,學生們經過三個半學年的品德課學習,養成了一定的學習習慣,大多數學生有較強的集體榮譽感,能關心他人,主動參與各項活動,對生活充滿熱情。一個寒假的時間,讓孩子們增長了一些社會見聞,同樣也有利於品德課的學習。

二、 教材分析

四年級下冊教材共四個單元,第一單元“這是我們的社區”,第二單元“我看家鄉新變化”,第三單元“好大一個家”,第四單元“共同生活的世界”。

四年級下冊教材向學生展示了從家鄉民風、民俗到工業、農業、交通、通信等多個方面的社會生活事實,教材在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努力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四下教材的顯著特點是讓學生在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的過程中進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作為教材編寫的“明線”,道德教育作為教材編寫的“暗線”。如第一單元《這是我們的社區》,以家鄉的老街和老屋、家鄉的地名、風味飲食作為基本事實,把愛護家鄉文化遺產教育與激發學生愛家鄉的情感藴含其中。第四單元以世界之窗,節日大觀,多彩服飾的發展作為基本事實,將從小關心國家大事,合理看電視等好習慣的培養藴含在其中。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藴含在社會事實之中,使品德教育的“無痕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三、教學目標:

1.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探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奠定基礎。四下教材通過引導學生探究生產與生活的關係,來幫助學生認識社會和了解社會中工農業生產的基本過程,工農業生產之間的密切聯繫,生產的發展和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生產行業的不斷變遷;通過探究交通與生活的關係知道社會交通方式的多種多樣,交通的變遷、交通與人們日常生活、社會經濟發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聯繫,交通發展引發出的新問題;通過探究通信與生活的關係引導學生了解現代通信的種類、古代人們的通信方式、通過大眾傳媒獲取信息和傳播信息等方面的社會常識。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對社會基本事實的認識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導他們看待社會現象的時候,能探究和思考社會生活中,各類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及其本質。

2.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引導學生對間接生活的認識和了解。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於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因此四年級下冊教材在編寫時,注意了將社會事實方面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聯繫起來,讓他們能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3.注意了相關知識的整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打破學科界線的“綜合課程”。四年級下冊教材在處理各知識領域之間的關係及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關係上,將跨學科的知識有機地融為一體,在本冊教材中,涉及到了地理學、歷史學、社會學、經濟學、工農業生產常識、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識,教材將這些知識綜合在一起,強調認知與情感綜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4.將引導學生獲取信息與指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認識能力和社會研究能力。

5.通過活動的設計和教材中的留白來引導學生動腦、動手和參與實踐。四年級下冊教材仍注意了對學生活動的引導,教材根據內容需要設計了許多學生直接參與的活動,讓學生通過親歷的活動來獲得對社會的認識和體驗。在本冊教材中,設計了“我是小導遊”“考察家鄉街名和地名”“學做家鄉風味小吃”“家鄉新貌圖片展”“家鄉文化節”“我是小小設計師”“我是小靈通”等許多豐富多彩的活動。同時,教材也注意了留白的運用。如教材第4頁的留白是讓學生自己畫出家鄉地圖的輪廓;教材37頁的留白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總結產品更新是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43頁的留白是讓學生給行業分類;51頁的留白是讓學生掌握交通運輸的特點等。

四、教學措施:

1、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2、品德教育要回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3、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4、建立新的教學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5、實現評價改革,促進學生髮展。

6、加強課程管理,保證教學質量。

國小五年級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 篇4

一、教材分析:

從總體上看,本冊繼承了前四冊即5、6、7、8冊教材的整體風格。例如,課主題引領次主題,次主題整合一個相對獨立的內容;版式上,上方以導語、卡通人物呈現學習內容或任務要求,下方由卡通動物提出問題或活動設計及要求。

從變化上看,自五年級上冊開始,與圖片相比,文字量明顯加大;與形象的東 西相比,觀念的引導力度在加大;從語氣、語態上看,逐步減弱了兒語化的特點。

從學習方式看,適當增加了辯論、辨析、選擇、二難情景討論的活動方式,目的在於引導學生將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基本的、核心的內容加以內化。品德課的學習,一定要始於情感態度,依託於活動與實踐,形成於觀念及價值判斷。

另外,增加一定篇幅的閲讀材料,以補充不同孩子的學習需要;教材本身留 給老師的空間,也有所拓展。

總之,本冊教材各單元主題層次清晰、內容突出。例如,第一單元主要是課標“我在成長”的內容,第二單元主要是課標“我與家庭”的內容,第三單元主要是課標“我與學校”的內容,第四單元主要是課標“我是中國人”的內容。而且,這四個單元的內容與三年級、四年級教材的相關內容自然銜接、螺旋上升。

二、教學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國小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圍繞課程性質,根據五年級國小生生理和心理特點,依據課程標準中規定的課程總目標,五年級上冊分解的目標如下:

(1)瞭解自己的特點,發揚自己的優勢,有自信心;知道人各有所長,要取長補短,學會欣賞和尊重別人;對人寬容。

(2)學習正確對待生活中的問題、壓力、衝突和挫折,學習自我調節的方法提高適應能力。

(3)體會真誠相待、相互理解、講信用的可貴;懂得同學、朋友之間要建立真正的友誼,男女同學之間要友好交往、相互尊重;通過學校和班集體生活,理解公平、公正、民主、平等在社會生活中的現實意義,培養現代民主意識。

(4)知道在家庭生活中要講道德,要有家庭責任感,家庭成員之間應該相互溝通、平等相待,能正確處理自己與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

(5)知道我國的地理位置、領土面積、海陸疆域、行政區劃;中國台灣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國的領土神聖不可侵犯。

(6)瞭解我國的自然概況,知道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有着許多名山大川和名勝古蹟的國家,體驗熱愛國土的情感。

(7)瞭解我國不同地區的差異,探究這些差異對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影響;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區人們的生活方式。

三、教學重難點:

(1)學習正確對待生活中的問題、壓力、衝突和挫折,學習自我調節的方法提高適應能力。

(2)體會真誠相待、相互理解、講信用的可貴;懂得同學、朋友之間要建立真正的友誼,男女同學之間要友好交往、相互尊重;通過學校和班集體生活,理解公平、公正、民主、平等在社會生活中的現實意義,培養現代民主意識。

(3)知道我國的地理位置、領土面積、海陸疆域、行政區劃;中國台灣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國的領土神聖不可侵犯。

四、教學措施:

1、關於不同領域。國小生的社會生活範圍從個人、家庭、學校、社區或家鄉、祖國、世界等方面不斷擴大,其認識社會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也在隨之加大,這是教材形成的內在邏輯,也是不同年級側重不同的生活領域、由低到高逐步深化的依據。

2、把握國小生品德與社會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國小五年級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 篇5

一、教材特點:

教材採用單元編排、主題統整的方式來構建教材體系。五上教材以單元編排的方式,每個單元反映生活的一個側面,突出一個鮮明的教育主題,本冊教育內容由四個單元構成。單元主題下設課文主題,每個課文題均來一個引導學生學習、研討的話題,下面又生成多個小話題。本冊教材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1、教育性。品德與社會課擔負着道德人格培養的任務。在本冊教材中,主要進行以下方面內容的教育:以多種形式促進這兩個我的對話,引導兒童逐步完成兩個“自我”的分化;向兒童呈現他們生活中的各種關係,讓他們從這種關係中去理解和體驗,引導兒童逐步建構起共生型的人格;通過歷史與文化的啟蒙,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的教育,引發學生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等等。

2、綜合性。本冊教材幾乎涵蓋思想品德、歷史、地理、社會等多方面的內容。所有這些內容都是通過“個人——人與人——人與社會”這條主線來串聯的,使之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線索。

3、參與性。為了使學生能真正體味到教材所要表達的思想、觀點,就需要為學生提供自己親自參與、親身體驗的機會,本冊教材中設計了大量的問題、案例,讓學生參與,讓學生彷彿臵身於真實的社會場景中,通過學生與家庭、學生與學校、學生與社會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以及對這些事例的認識與實踐來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觀性。本冊教材呈現的是一頁頁文字與畫面有機融合的版面,力圖通過各種精選的圖畫、照片、示意圖、地圖和表格等,來最大程度地闡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圖。例如第四單元《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根據五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文字的基礎上,安排了大量的插圖,這些插圖,已不再僅僅是一些圖畫,還有示意圖和大量的照片,通過這些插圖,不僅增加了歷史審美感和歷史直觀性。也幫助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本單元的內容。從而達到品德與社會課程所要達到的教學目的。

二、教學策略

因為教材已不是顯性的道德説教,而是採用隱性的、滲透的方式實施對學生的價值引導。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給學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動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覺去進行體驗。教學中可採用對話性、活動化、體驗性、開放性和價值滲透性的教學策略。

1、對話教學策略。 教學中,要藉助教師的引領,開展學生與文本以及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元、多維式對話。教師特別要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提出問題,大膽質疑,掀起對話波瀾。對話能否順利推進並取得實效,關鍵取決於教師的反饋信息是否及時、得當且具有較高質量。反饋既要有針對性,又要注重激勵性;既要洋溢着活力,又要對師生互動有所推進,並添加進新的意義。要從關注學生生命的高度提高對話的質量。教師的反饋越精彩,就越能對學生起引領作用。

2、活動化教學策略。 教學時,不要引導學生進入文本機械地去學習、掌握有關科學知識、生活技能、道德觀點和社會常識,而是要充分弘揚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尊重和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重在引導他們全員、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參與、親歷活動。這裏所説的“活動”,包括外化顯形的具體操作型活動和內涵隱形的心智型活動。“全員參與”,就是讓全班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不讓一個學生被排斥或遊離於活動之外;“全程參與”,是指學生的參與不能是一陣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題活動的銜接和滾動中自始至終地去參與;“全身心”,是指學生不僅要用身體去經歷,而且要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發揮多種感官的功能,讓學生用耳朵聽聽、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聞聞、用腦子想想,以強化對外部世界的感受。

3、體驗性教學策略。在傳統教材中,編者對教與學所追索的意義都進行了預設。這種預設的意義或結論,具有唯一性和不可變更性。要求學生無一例外地去認同、去掌握,由此導致教學步入硬性灌輸和“齊步走”、“一鍋煮”的誤區。五年級《品德與社會》具有開放性,主要是引導學生去參與活動,在活動中去感受、體驗個人與他人、個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我(即發展的“我”與現實的“我”)的關係,從而建構和生成課程的意義。

4、開放性教學策略。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材不是不可變更的靜態文本,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和差異性的教學素材,為教師創造性地開發、利用本地區、本校以及家庭和學生本人的資源,提供了範例和空間。教師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領教學,就要從傳統的傳授教材的角色轉變為教材使用中的決策者和創造者。教師應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重組,使教學呈現出動態的、富有彈性的流程。

國小五年級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 篇6

一、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對待事情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具有判斷是非的能力,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但做事又有片面性,還需教師指導

二、教材分析

五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是國小高年段最後一年學習的教材,本冊教材在體現《品德與社會》中、高年級教材內容和特點的基礎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學習內容更加深刻,學習視野更加開闊。

(二)教材內容的綜合程度更高,注意引導學生綜合學習。

(三)強調以情感態度價值觀為主線來統領歷史和地理內容的學習。

(四)重視史地內容的學習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聯繫。

(五)注意培養學生正確看待問題和思考問題的方法。

教材選擇認識社會的幾對基本概念,從兒童的現實生活出發,選擇有關社會環境、社會生活和社會關係等方面的主題 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在內容方面體現課前、課中、課後,校內外連續、完整的活動過程,強調從學生日常生活常見的現象,以及學生的生活疑惑和感受入手拓展學習主題。穿梭出“體驗式”“研討式”“探究式”的學習特點,為學生創造更為廣闊的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和實踐的空間。強調從兒童的視角出發,運用兒童的語言,採取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如充分發揮圖畫、照片等在呈現教材內容方面的積極作用,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可讀性和啟發性。

三、學習目標

1、 情感、態度、價值觀:珍愛生命,熱愛生活;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能力:能夠初步識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學習蒐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信息。

3、知識:初步瞭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瞭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瞭解一些基本的的地理知識,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

四、教學策略

1、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己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

3、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 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繫,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和學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繫起來。

5、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

五、教學進度安排

第一單元成長的快樂與煩惱

1生活中的快樂

2擁有好心情

3嚐嚐苦滋味

第二單元追根尋源

1吃穿住話古今(一)

2吃穿住話古今(二)

3火焰中的文化:陶與青銅

4漢字和書的故事

第三單元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

1偉大的先人

2我國的國寶

3我們的國粹

第四單元我們生活的地球

1蔚藍色的地球

2我們的地球村

3生活在地球村的人們

國小五年級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 篇7

一、教材分析

通過對學生生活的引導,培養他們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成為有愛心、有責任心的人。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目標,以體現育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為理念,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二、教學要求

1.在“物”與“人”的內在聯結中,達到品德課與社會課的綜合,以實現兒童完整的人格的課程服務。既學會做事,又學會做人,在做事中做人。

2.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聯繫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交互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

3.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

4.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行為習慣。

三、教學措施

1.見物及人,以物及人。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力圖在物和人的內在聯結中,達到品德課和社會課的綜合,以實現培養兒童的完整人格的課程任務。

2.在生活事實中辨析價值。向兒童展示在他們生活中所存在的一系列事實,在引導兒童瞭解這些事實的同時,着力於提示它們對我們的生活可能產生的意義和價值。

3.當代生活與歷史的鏈接,讓兒童在現實生活中得到發展與教育,努力使兒童遭遇到的現代生活與本民族的歷史與文化相鏈接。

4.在個體經驗中融入人類的經驗,注重學生自己的觀察、調查、探索、感受、體驗等個體以驗的環節,促使他們通過自己的活動實現自我的人格建構。

國小五年級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 篇8

一、班級情況分析:

五年級學生正處於思想形成的重要時期,求知慾強,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他們但缺少社會經歷。

二、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走進家庭深處,走進父母的內心世界。

2、引導兒童進入公共生活,探索中國公民教育的範式。

3、呈現歷史的“人化”,引導兒童走進歷史。

4、引導兒童逐步完成兩個自我的分化。

5、引導兒童逐步建構起共生型的人格。

6、通過歷史與文化的啟蒙引發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

三、教材重點難點重點:

“走出深重的歷史災難”這一教育主題是本冊教材的重難點,本主題在本課程中出現與原有歷史教材設計有很大的區別,注重呈現歷史細節,讓歷史人站在兒童面前,與兒童對話,本主題旨在引領兒童從自己的現實生活中走近歷史,在自己生活中找到歷史文化的足跡,引起他們與之交往的願望和衝動,表現出對祖國地理、歷史發展狀況的尊重、關注,並引以為光榮和驕傲。

四、教學措施

1、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在相互聯繫中得到和諧發展,以較好地落實“三維”目標。

2.根據本校的實際和學生的實際生活,加強課程資源的開發,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

3. 進上步加強本課程開放式教學方式的課題研究,通過藝術、活動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情景教育。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 通過書面、口頭調查的方式,瞭解學生的內心世界。

5、為了使學生真正體味本課程所要達到的教育目標,就力求儘可能提供學生參與、親身體驗的機會。

五、課時安排

一週一課,其間也可安排一些勞動、參觀、調查等實踐活動。

國小五年級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 篇9

一、指導思想:

1、轉變觀念

(1)樹立綜合的,開放的課程觀

(2)樹立以人為本的學生觀,“以培養學生學習做人是本課程的核心。”

(3)樹立與時俱進的教師觀的教學活動,要在教學實踐中進行探索和創新。

2、整體把握

為了體現一種兒童文化,使教材能真正成為學習喜愛的朋友,讓他們願意與教材中的兒童對話,教材中呈現的內容有很多細膩的生活場面和真實個案。然而教材中的範例只是一種提示,它並不是唯一的或最好的。因此,我們要通過這些提示去整體把握教材,既可以利用這些範例豐富學生認知和情感體驗,又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需要進行合理的取捨,或加以適當的拓展。

二、教材分析

該教材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精神編寫,教材具有綜合性,開放性,情感性等特點。增強了教科書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潑,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親和力。本冊教材共有4個單元,每個單元下設了3—4個主題,各單元體例結構如下:

主題文字:引出一個話題或對某個話題進行提升,一般是該主題主要思想和觀點。提示語:一般作為對某個話題的拓展,引導學生思考或開展相應的活動。旁白:作為和學生對話,溝通的主持人,有時為前後內容起傳承作用,有時為學生提高一種思考方向或揭示某個觀點,有時向學生提出問題。作用相對靈活。情境對話:一般是經過錘鍊的真實生活的再現,幫助學生對自己得生活經驗進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照片:真實地呈現社會現實,包括學生的活動場面。幫助學生開闊視野,豐富認知,加深體驗,開展活動等。圖標:包括“活動,交流,小資料”等,引導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啟發學生調查,體驗,討論,探究,閲讀,製作,蒐集整理信息等。學生作品:有時是提供一個可供討論的案例,有時是體現學習過程,呈現學習成果,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增強其溝通與表達的慾望。空白框:啟發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對生活的體驗,記錄自己的學習成果,引導他們成為學習活動的主動參與者和創造者。

三、教學理念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品德與社會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以培養學生學習做人是本課程的核心。”

2、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教學時要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3、學生自主學習: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教師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4、充實教學內容:教學內容可以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包括社會生活中對兒童發展有意義的題材,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聯繫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及時豐富,充實課程內容,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應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積極地開發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種課程資源,以滿足學生不同學習方式的需要。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逐步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

五、教學措施

1、着眼於做人道德認識的提高,着重於道德情感的培養,着力於做人行為的指導,使學生懂得應當做什麼,不應當做什麼,明白怎樣做才能做得更好。

2、通過觀察、發現快樂、尋找快樂並感受快樂,能夠從多種快樂中領悟到只有付出的快樂更令人回味。

3、通過中外比較的形式,讓學生在比較與聯繫中認識到我國的文化特色,從而進一步產生對文明古國的認同。讓學生初步樹立歷史發展觀,也基本瞭解祖先對世界的重大貢獻,從而產生對祖國文化的認同感和對祖先的欽佩感。

4、通過了解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把學生帶入中華文化的各個領域,讓學生領略中華文化的豐富多彩與無窮魅力。培養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親近與認同感,使中華文化中的精華得以弘揚和傳承。

5、通過學習讓學生在瞭解地球的過程中學習相關的地理、歷史知識,懂得國家不論大小一律平等的觀念,不同的人種和民族只有差異沒有優劣之分的思想,培養對地球的親近感和探索精神。

六、課時安排

第一單元

文明古國的榮辱

1、從四大發明説起 2課時

2、圓明園在哭泣 2課時

3、悲憤的吼聲 2課時

第二單元:富國強民之路

1、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一); 2課時

2、春天的故事(二); 2課時

3、走進新時代; 2課時

第三單元:巨龍騰飛

1、高峽出平湖; 2課時

2、西部大開發; 2課時

3、日新月異的交通。 2課時

第四單元 生活在地球村

1、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課時

2、國際組織; 2課時

國小五年級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 篇10

一、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正處於思想形成的重要時期,求知慾強,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本班學生共69人,這是個團結上進、活潑誠實的班集體,學生有着良好的思想素質。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但他們缺少社會經歷。

二、教材分析

教材採用單元編排、主題統整的方式來構建教材體系。五上教材以單元編排的方式,每個單元反映生活的一個側面,突出一個鮮明的教育主題,本冊教育內容由四個單元構成。單元主題下設課文主題,每個課文題均來一個引導學生學習、研討的話題,下面又生成多個小話題。本冊教材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1、教育性。在本冊教材中,主要進行以下方面內容的教育:以多種形式促進這兩個我的對話,引導兒童逐步完成兩個“自我”的分化;向兒童呈現他們生活中的各種關係,讓他們從這種關係中去理解和體驗,引導兒童逐步建構起共生型的人格;通過歷史與文化的啟蒙,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的教育,引發學生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等等。

2、綜合性。本冊教材幾乎涵蓋思想品德、歷史、地理、社會等多方面的內容。所有這些內容都是通過“個人——人與人——人與社會”這條主線來串聯的,使之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線索。

3、參與性。本冊教材中設計了大量的問題、案例,讓學生參與,讓學生彷彿置身於真實的社會場景中,通過學生與家庭、學生與學校、學生與社會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以及對這些事例的認識與實踐來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觀性。本冊教材呈現的是一頁頁文字與畫面有機融合的版面,力圖通過各種精選的圖畫、照片、示意圖、地圖和表格等,來最大程度地闡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圖。

三、教學目標

1、知道誠信在人際交往和社會生活中重要意義,懂得人無信不立,做人要誠實守信,才能取信於人。

2、瞭解學校、班級民主生活區的表現形式和一般程序,初步明白民主生活區的意義,樹立現代民主意識。

3、瞭解我國的自然概況,知道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有着許多名山大川和風景名勝的國家,體驗熱愛祖國的情感。

4、知道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活習慣和風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生活習慣和禮儀習俗,增進民族團結。

四、教學策略

1、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己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

3、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繫,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和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繫起來。

5、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

國小五年級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 篇11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有三個單元:第一單元一山一水一聖人;有三節教材:、站在泰山頂峯、來到黃河岸邊、循跡孔子故里;第二單元,心中有祖國:有三節教材:好大一個家、同是炎黃子孫、為了祖國的振興;第三單元,不同的環境 多彩的生活:林海雪原、江南水鄉、黃土高坡、雪域高原。

本冊教材以學生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主題構建教科書體系;重視德育的實效性,使兒童在多元的價值中做出正確的、合理的選擇;重視從生活中體驗意義,加強合作、分享與合作;注重方法引導,追求學習方法的多元化;體現地域特色,強調個性化;把教科書做成能與兒童進行對話的文本,營造教科書的兒童文化,使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得幸福而有意義。

二、學生現狀分析

五年級學生正處於思想形成的重要時期,求知慾強,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但他們缺少社會經歷。五年級的學生對待事情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具有判斷是非的能力,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但做事又有片面性,還需教師指導。

三、教學目的要求

1、道德教育存在於兒童的全部生活中,讓道德培養迴歸生活:通過對生活中有關倫理、價值、法規等問題的探討,認識到確立價值倫理和遵循社會規範對於建設有序、文明、可持續發展社會的重要性,明確自己在集體在的權力、責任和使命,形成善於判斷是非、明智抉擇的能力,養成對他人的尊重、關愛同情之心和良好的品行。

2、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促進學生在發展中生活。通過學生親身參加社會調查、實踐、社會服務和公益活動,並與他人交流和分享社會生活的經驗和認識,掌握認識和參與社會生活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選取有意義的教育內容,引導兒童生活。實現兒童現實生活的教育價值。

4、追求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主動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公民奠定基礎。

5、體現課程標準的綜合性、社會性,倡導自主的體驗學習、探究性學習和問題解決式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形成基本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為習慣。

四、教學重點及難點

一、能夠進行簡單的調查、探究活動,學習收集資料,不斷提高地圖學習的能力,發展空間思維能力,在討論中能夠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不斷提高表達能力。

二、樂於瞭解和欣賞不同民族的文化歷史,形成各民族間相互瞭解、相互尊重、團結友愛的情感和態度,深化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三、初步學會閲讀簡單的史料,初步具有對所掌握的史料進行簡單的探究、概括和歸納的能力,初步學會評價歷史人物。

五、教學措施

(1)我們要關注作為課堂教學主體的學生的學習方式,通過活動讓學生有發現──探究的學習與體驗──感悟的學習,當然,傳授──給予的學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還是需要,甚至必要的。

(2)要克服“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的傾向,又要克服“該講而不敢講”的傾向。

(3)課堂教學內容不僅僅是貼近學生的生活,而是迴歸學生的生活。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與學生探討的是生活中的一個範例、一個點,學生思考的是他們自己現實生活中的真實體驗、一個面

(4)在課堂上,學生要調動他們全部的生活經驗,投入他們的情感、表明他們的態度……這樣的課堂是向學生生活開放的課堂。這樣的開放是有價值的開放而不是漫無邊際的開放。這樣的開放是能促進學生整體發展的開放而不是低效甚至無效的開放

(5)我們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過真生活,學生只有在他們能感受到的、觀察到的、正在過的生活基礎上,才能過更有意義的生活。只有真生活才會有真教育。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讓學生體驗“準生活”,甚至嘗試“真生活”,但我們不需要“假生活”。

(6)要深入地關照學生正在過的現實生活和有意義的未來生活,而不要停留在“口頭上的生活”層面,我們不尋求課堂教學表面上的熱熱鬧鬧,而是在生活體驗中激起學生真正的思考,哪怕是“滿腹的話兒説不出”。

六、教學進度

周次 起止日期 教學內容

1 2、16——2、20 一、一山一水一聖人1站在泰山頂峯(1)登臨泰山

2 2、23——2、27 1站在泰山頂峯(2)源遠流長的泰山文化 (3)名山

3 3、2——3、6 2、來到黃河岸邊(1)我看到了母親河(2)母親河哺育了我

4 3、9——3、13 (3)為了母親的微笑 (4)主題會

5 3、16——3、20 3尋跡孔子故里(1)至聖先師

6 3、23——3、27 (2)孔子的影響 (3)主題活動

7 3、30——4、3 二、心中有祖國1、好大一個家(1)祖國有多大(2)我們都是一家人

8 4、6——4、10 2、同是炎黃子孫(1)海外華人心繫祖國

9 4、13——4、17 (2)兩岸人民血濃於水3、為了祖國的振興(1)輝煌成就

10 4、20——4、24 (2)祖國不會忘記他們(3)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11 4、27——5、1 機動時間

12 5、4——5、8 三、不同的環境 多彩的生活:1林海雪原 北國風光

13 5、11——5、15 資源寶庫 2、江南水鄉 水上人家 魚米之鄉

14 5、18——5、22 3、黃土高坡 走進窯洞 學唱黃土高坡

15 5、25——5、29 開發熱土 4、雪域高原 領略雪域風情

16 6、1——6、5 雪域變通途 走進布達拉宮

17 6、8——6、12 期末複習

18 6、15——6、19 期末複習

19 6、22——6、26 期末質量測試

20 6、29——7、3 期末工作總結,安排放假事宜

國小五年級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 篇12

一、學生情況簡析。

五年級學生正處於向獨立性、反主性過度的年齡,他們已基本掌握日常禮儀,懂得尊敬師長,熱愛勞動,關心集體。雖説已是五年級的學生了,但畢竟年齡小,自控能力差,閲歷淺,思維以直觀形象為主,思想處於波動狀態,極需要對他們進行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因此思品課教學切忌枯燥乏味的空洞説教。所以我嘗試以動情的話語,開啟學生的心靈,激發學生的興趣,誘導學生積極主動探求知識的慾望。

二、教材分析

(一)指導思想

1、引導學生走進家庭深處,走進父母的內心世界

2、引導兒童走進公共生活,探索中國公民教育的範式

3、“歷史”的人化,引導兒童走進歷史

(1)讓“歷史人”站在兒童面前,與兒童對話

(2)呈現歷史細節

(3)歷史與現實的對接

(二)體系結構

本教材以兒童社會生活為主線,在下冊相應編制了“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我的權利和責任”、“走出深重的災難(上、下)”四個單元,共13課,共35課時。

(三)教材特色

本冊教材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在相互聯繫中得到和諧發展,以較好地落實"三維目標"。本冊教材主要呈現以下特色:1、教育性2、綜合性3、參與性4、直觀性

三、學期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深入體會父母的難處,主動為他們分憂;懂得家庭中也會出現一些麻煩事,體會到自己是家庭中重要的成員和家庭生活的重要參與者,應該正確對待家中的煩惱,為家庭幸福儘自己的力量;學會反思與父母形成隔閡的原因,學會一些父母溝通、交流的方法;正視獨生子女存在的問題,學會克服困難,成為一個對自己、家庭、國家未來負責的公民。

2、瞭解國家公務員的工作職責,培養參與公共事務管理的熱情和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瞭解共和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及有關兒童權益的有關法律,增強國家觀念和法律意識,培養公民意識。

3、瞭解近代中國的屈辱歷史,激發學生追求先進、擯棄落後、熱愛祖國的情感;瞭解革命先輩的英雄事蹟,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樹立奮發有為、立志為國的理想;認識中國共產黨是偉大、正確的黨,一切為了人民的翻身解放,激發學生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軍隊的思想情感。

4、充分認識和了解日本侵略者侵華戰爭中犯下的滔天罪行,瞭解慘痛的歷史事件,瞭解在國家面臨亡國、中華民族處於危難的時刻,無數中華兒女,不分男女老少,主動勇敢地投身到抗戰的前線,用生命築起了一道道牢固的血肉長城,激發學生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愛國之心,逐步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樹立為祖國現代化建設、人類和平事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瞭解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人民奮鬥的曲折歷程和取得的重要成就,懂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開始,激發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樹立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

四、各單元教學重難點:

第一單元

1、引導學生走進家庭深處,走進父母的內心世界。

2、讓學生體會到在接受父母關愛的同時也要有回報父母的意識。

3、正確對待生活中的問題、壓力、衝突和挫折

第二單元

1、引導兒童進入公共生活,探索中國公民教育的範式。

2、在行動上依法、用法,能夠依法享有自己正當的權利,依法來保護自己,儘自己的義務。

3、知道權利和義務對於每個公民來説,都是一致的。 第三單元

1、瞭解革命先輩不畏強暴、敢於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事蹟。

2、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感,樹立奮發向上的理想。

3、激發學生追求先進、擯棄落後、熱愛祖國的情感。

第四單元

1、加強對學生民族精神的培養和愛國主義教育。

2、懂得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道理,懂得國家興亡直接影響着每個人的命運。

3、激發學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樹立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

五、提高教學質量的具體措施: 國小思想品德課是一門教育性、情感性很強的課程,“激情、明理、導行”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三要素,而激情則是重要因素。故思想品德課更要摒棄空洞説教,注重情感教學,引導學生以積極的情感體驗參與教學的各個環節,在愉悦的情緒狀態中學習、掌握、深化道德認識,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

(1)以趣激情,導入新課。依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善於發現和利用教材中能激發學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課導得巧妙、新穎、有趣,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使學生的學習情緒不斷高漲。以趣激情的導課方法多種多樣、因文而異、因人而異。

(2)知中生情,學文明理。學文明理是思想品德課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這個階段主要通過學習課文,分析歸納,讓學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認識,而情感是在認識客觀事物中產生的,“知之深,愛之切”,因而教師要善於在學生學文明理過程中,在學生形成道德認知前後,因勢利導地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

(3)情理交融,辨析導行。學生要將學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認知化為具體實踐中的道德行為,“辨析導行”十分重要。要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和教材重難點,有的放矢地設計一些富有思考性、啟發性、導向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辨析正誤,從中提高道德判斷能力。

良好的思想品德體現於具體的道德實踐,思想品德課還必須安排一定時間供學生實踐,在導行訓練和實踐中,讓學生不僅鞏固道德認知,培養道德行為和能力,而且萌生崇高的道德情感。我要熱情鼓勵、積極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讓學生產生成功的歡樂情感體驗,從而順利地實現課堂教學的目標。

國小五年級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 篇13

一、教材特點:

教材採用單元編排、主題統整的方式來構建教材體系。五上教材以單元編排的方式,每個單元反映生活的一個側面,突出一個鮮明的教育主題,本冊教育內容由四個單元構成。單元主題下設課文主題,每個課文題均來一個引導學生學習、研討的話題,下面又生成多個小話題。本冊教材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1、教育性。品德與社會課擔負着道德人格培養的任務。在本冊教材中,主要進行以下方面內容的教育:以多種形式促進這兩個我的對話,引導兒童逐步完成兩個“自我”的分化;向兒童呈現他們生活中的各種關係,讓他們從這種關係中去理解和體驗,引導兒童逐步建構起共生型的人格;通過歷史與文化的啟蒙,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的教育,引發學生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等等。

2、綜合性。本冊教材幾乎涵蓋思想品德、歷史、地理、社會等多方面的內容。所有這些內容都是通過“個人——人與人——人與社會”這條主線來串聯的,使之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線索。

3、參與性。為了使學生能真正體味到教材所要表達的思想、觀點,就需要為學生提供自己親自參與、親身體驗的機會,本冊教材中設計了大量的問題、案例,讓學生參與,讓學生彷彿臵身於真實的社會場景中,通過學生與家庭、學生與學校、學生與社會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以及對這些事例的認識與實踐來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觀性。本冊教材呈現的是一頁頁文字與畫面有機融合的版面,力圖通過各種精選的圖畫、照片、示意圖、地圖和表格等,來最大程度地闡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圖。例如第四單元《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根據五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文字的基礎上,安排了大量的插圖,這些插圖,已不再僅僅是一些圖畫,還有示意圖和大量的照片,通過這些插圖,不僅增加了歷史審美感和歷史直觀性。也幫助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本單元的內容。從而達到品德與社會課程所要達到的教學目的。

二、教學策略

因為教材已不是顯性的道德説教,而是採用隱性的、滲透的方式實施對學生的價值引導。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給學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動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覺去進行體驗。教學中可採用對話性、活動化、體驗性、開放性和價值滲透性的教學策略。

1、對話教學策略。 教學中,要藉助教師的引領,開展學生與文本以及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元、多維式對話。教師特別要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提出問題,大膽質疑,掀起對話波瀾。對話能否順利推進並取得實效,關鍵取決於教師的反饋信息是否及時、得當且具有較高質量。反饋既要有針對性,又要注重激勵性;既要洋溢着活力,又要對師生互動有所推進,並添加進新的意義。要從關注學生生命的高度提高對話的質量。教師的反饋越精彩,就越能對學生起引領作用。

2、活動化教學策略。 教學時,不要引導學生進入文本機械地去學習、掌握有關科學知識、生活技能、道德觀點和社會常識,而是要充分弘揚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尊重和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重在引導他們全員、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參與、親歷活動。這裏所説的“活動”,包括外化顯形的具體操作型活動和內涵隱形的心智型活動。“全員參與”,就是讓全班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不讓一個學生被排斥或遊離於活動之外;“全程參與”,是指學生的參與不能是一陣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題活動的銜接和滾動中自始至終地去參與;“全身心”,是指學生不僅要用身體去經歷,而且要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發揮多種感官的功能,讓學生用耳朵聽聽、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聞聞、用腦子想想,以強化對外部世界的感受。

3、體驗性教學策略。在傳統教材中,編者對教與學所追索的意義都進行了預設。這種預設的意義或結論,具有唯一性和不可變更性。要求學生無一例外地去認同、去掌握,由此導致教學步入硬性灌輸和“齊步走”、“一鍋煮”的誤區。五年級《品德與社會》具有開放性,主要是引導學生去參與活動,在活動中去感受、體驗個人與他人、個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我(即發展的“我”與現實的“我”)的關係,從而建構和生成課程的意義。

4、開放性教學策略。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材不是不可變更的靜態文本,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和差異性的教學素材,為教師創造性地開發、利用本地區、本校以及家庭和學生本人的資源,提供了範例和空間。教師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領教學,就要從傳統的傳授教材的角色轉變為教材使用中的決策者和創造者。教師應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重組,使教學呈現出動態的、富有彈性的流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hua/jingxuan/dl4k6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