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計劃 >教學工作計劃 >

國中七年級《神奇的納米》教案(通用11篇)

國中七年級《神奇的納米》教案(通用11篇)

國中七年級《神奇的納米》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國中七年級《神奇的納米》教案(通用11篇)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掌握新字、詞;

2、瞭解科學小品文的文體知識;

3、抓住關鍵語句,有目的地篩選信息,瞭解納米有關知識;

4、培養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查字、詞典等工具書掃清閲讀障礙;

2、自主、合作探究“神奇”的具體體現;

3、體會深入淺出地介紹科學知識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領會納米的神奇所在,培養愛科學、學科學的精神;

2、培養正確的科學觀念;

3、有科學依據的大膽想象,培養創造能力。

教學重點:

1、抓住關鍵語句,有目的地篩選信息,瞭解納米有關知識;

2、自主、合作探究“神奇”的具體體現;

教學難點:

1、培養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2、有科學依據的大膽想象,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造能力。

教學準備:自制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把學生由神奇的神話世界領進神奇的科學世界)

1、多媒體播放《西遊記》影片中孫悟空變化成一隻小蟲隨鐵扇公主喝茶時,進入了鐵扇公主的肚子片段。

讓學生觀看《西遊記》片段,然後請學生把看到的內容講給大家聽,並談談感受。

歸納、總結:這是神奇的神話,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還有比這神話更神奇的多媒體展示圖片(1)[中國科學家研製的納米機器人在人體血管中巡遊,這機器人長約3毫米],這種機器人能自我複製,能殺滅人體內的有害病……]這樣微小的而具有神奇功能的機器人,它就是應用納米材料並運用納米技術製造的納米機器人,今天我就與大家共同走進《神奇的納米》,多媒體出示標題,神奇的納米。

提問:(多媒體展示)同學們,當你看到這個標題,你有什麼疑問,你最想知道些什麼?

(學生可能會説:什麼是納米,納米的神奇具體體現在哪些地方等)

二、(一)閲讀探究(1)

快速瀏覽課文,篩選出下列信息:

什麼叫納米

什麼叫納米技術

什麼叫納米機器人

閲讀彙報(1)學生自由回答

歸納小結:

納米:又稱毫微米,是一種長度計量單位,1納米等於十億分之一米。

納米技術:指的是0.1納米到幾百納米的尺度範圍內對原子、分子進行觀察和加工的技術。

納米機器人:是在納米尺寸上製造的微型機器人。

(二)理解概念,感受“神奇”(多媒體出示標題)

以上三個概念,它的內涵我們是不是都掌握了呢?分別談談你對這三個概念的理解。

1、學生自由發言,理解概念“納米”,教師補充,請學生計算:人的一根頭髮直徑約0.6毫米,它有多少納米,約60萬納米),感受納米這個長度單位本身的微小。

2、理解“納米技術”,納米技術指的是0.1納米到幾百納米的尺度範圍內的原子、分子進行觀察、操縱和加工的技術。

(由於學生的知識侷限,不知道分子、原子的微小,我列舉九年級化學課本上的一個例子來説明:一滴水(約20滴水為一毫升)所含的水分子的個數大約有

1.67×1024個,即10億人同時一個一個地數,每分鐘數100個,日夜不停地數,要數3萬多年,才能數完一滴水的水分子,從而説明分子的微小,體會納米技術的精細之極,感受納米技術的神奇。

多媒體展示[IBM]圖片,並加以説明。

三、閲讀探究(二)

1、大聲自由朗讀課文,一邊勾畫出納米神奇的具體體現;

2、小組交流;

3、彙報探究結果(多媒體出示,閲讀彙報2)

歸納小結:並板書

四、拓展延伸

大膽想象,創造神奇(多媒體展示標題)

開動思維,根據自己的想象和創造力,運用納米材料和技術來發明創造一些物品,並作簡介介紹。

1、小組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師適時表揚鼓勵。

五、納米情報站,展示神奇

把教師收集到的有關納米技術的新產品向學生作介紹:圖片1:美國已研製成功的“自淨”玻璃;圖片2:中國研製成功的人工骨粉;圖片3:美國人正在研製的“納米戰袍”……

六、科海衝浪,蒐羅神奇(作業)

這節課我和同學們一起科海遨遊,領略了納米的神奇,體驗了閲讀的快樂,大家還想了解有關納米科技的最新進展嗎?請以四人為一小組,查閲報刊、雜誌,或上互聯網查閲資料,每一個小組辦一份以納米科技為主要內容的手抄報。

七、教學後記

本節課,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的教育思想,激發了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注重了課內與課外的聯繫,使學生學到了知識,也培養了學生的能力;不足之處在於,學生的創造能力還有未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國中七年級《神奇的納米》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理清作者思路,掌握文章主要內容。

2.瞭解科普文特點,體會科學小品文準確、形象生動的語言風格。

3.探索認識文物的規律,樹立科學的探索觀。

[教學重點]

抓關鍵句子,理清文章結構及內容。

[教學難點]

一懂得認識事物都有一個由現象到本質,再指導現實的過程。

[教學安排]

1.兩課時完成,課前由學生收集有關蚜蟲的資料,以備交流。

2.學生自主探究,把握文章主要內容時用抓重點句的方法進行。

3.初步懂得科普文的語言特點。

4.課內課外相結合,擴展開拓學生的視野。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作者簡介:

仇春霖,當代作家,教授。(筆名舸夫等,1930年生,江蘇省鹽城人。50年代初開始業餘創作,既寫雜文、寓言,也寫科學小品文和文藝理論。出版的寓言集有《無花果》、《猴子刺虎》、《帆和舵》等,一些作品被改編,製成動畫片。)

二、題目解説:

“甘露”本是一種蚜蟲排泄出的顏色發白並含有糖份的排泄物,並不稀罕。而“祕密”則給“甘露”批上了神祕的面紗。題目設置懸念,吸引讀者,揭示事理。

有誰知道古代帝王為了求得長生不老,除了煉製丹藥之外,還有那些方法?

[請學生自由發言,目的在於檢查學生預習課文的情況,激發學生閲讀興趣,教師應從認識事物的規律入手,科學而靈活地引導]

三、學生朗讀課文,初步整體感知

①學生自由大聲朗讀、抓關鍵詞句、初步理解課文主要內容。

②交流合作:本文主要內容是什麼?

[學生髮言中極易找到第4自然段這句話:“説起來實在可笑,它不過是一種蚜蟲的排泄物。”教師應指導學生,準確而有目的地篩選信息並進行整合,最後概括得出:甘露是一種蚜蟲排泄的顏色發白並含有糖分的排泄物。]

③本文分幾個層次來介紹關於“甘露”的知識?

[本題目在於訓練學生把握本文結構的能力,本文按照關鍵句“説起來實在可笑,它不過是一種蚜蟲的排泄物。”的出現可判定l至3為一部分,同時又按照講述蚜蟲和螞蟻的關係可把9至ll放在一塊,於是文章按以上標準而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1-3)講古代人的對“甘露”的迷信程度;第二部分(4-8)揭示“甘露”的祕密;第三部分(9一ll)進一步揭示螞蟻與蚜蟲的關係。]

四、討論、探究

①“古人”為什麼對“甘露”如此神化?

[要求學生從文中找到相應文字依據:因為“其凝如脂,其甘如飴”,吃了能使“不壽者八百歲”,是那些想長生不老的封建帝王、貴族豪強們所夢寐以求的珍寶]

②既然已經交代了“甘露”是蚜蟲的排泄物,為什麼還要介紹蚜蟲的其他有關知識呢?

[本題要求學生了解,要想把這個問題搞清楚,不僅要知其“然”。更要知道“所以然”。本文介紹了蚜蟲的數量、種類、生活習性及其吸取、吸收、排泄的生理過程,科學地説明了蚜蟲的排泄物的成分,證實了其營養成分,迴應了“古人”的“神化”,其“神化”還是有道理的。並且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

③螞蟻和蚜蟲是怎樣的關係?他們的這種關係與“甘露的祕密”有何聯繫?

[螞蟻與蚜蟲關係非常親密,充當蚜蟲的衞士、管家、保姆、搬運工等,進一步寫螞蟻與蚜蟲的關係是為了獲得更全面的有關蚜蟲的知識,為“甘露”的形成揭密,更諷刺了古代帝王造“承露盤”的可笑!同時,也讓學生明白大自然生物鏈的相互關係。]

五、小結

第二課時

六、交流信息

①分組討論:通過了解課文,我們學到了很多有關蚜蟲的信息,我們上課前已收集了一些有關蚜蟲的信息,那麼,請同學們互相交流信息,獲得更多的有關蚜蟲的知識。

②學生交流課前準備材料,要求其整合資料,以備下一步的交流。

七、教師小結

①先請學生按小組上交結論,全班交流。

②教師適當小結:a.關於蚜蟲分類;b.關於蚜蟲形態及生活習性。

②同時整理有關螞蟻的相關知識。

[選擇與蚜蟲有關的資料交流]

一、分組探究

①我們學習本文,學到了大量有關蚜蟲的信息,而作者是以揭密“甘露”人手的,我們從中悟出了什麼道理?

[學生討論、各抒己見、教師適時肯定,言之成理即可]

②本文寫到螞蟻和蚜蟲關係如此親密,而蚜蟲是害蟲,這樣一來,我們該如何對待螞蟻與蚜蟲的關係?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適時引導,保持大自然生物鏈不斷,保持生態平衡。]

二、本文作為説明文,語言上有許多特點,引導學生歸納。

[學生找詞語、句子,教師適時點撥歸納,得到:①生動動形象,具有趣味性;②用詞準確;③富有情感。然後結合以上特點,學生完成課後練習三。]

三、小結、擴展

①教師小結學習本文的心得;②以作業擴展學生視野:課後一、三。

國中七年級《神奇的納米》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 抓住關鍵語句,有目的地篩選信息,瞭解納米的有關知識。

2. 體會深入淺出地介紹科學知識的方法。

3. 培養正確的科學觀念。

教學重點:抓住關鍵語句,把握説明重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二. 課題解讀:

文章題為《神奇的納米》,是一篇介紹納米和納米技術的文章,突出的是納米的神奇。(作者以大膽的想象,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我們介紹了納米技術的神奇,展示出納米技術在應用上的美好前景。文章的內容重點突出“神奇”,什麼叫“神奇”?詞典上解釋為特別高超和出奇。那麼納米技術能稱得上“神奇”嗎?作者大膽的想象描述了未來的外科手術和生活中種.種神奇的現象,外科手術居然不用手術刀,不流血,病人動手術不再有疼痛,這是不是“神奇”?紗窗會根據人的需要自動送入新鮮的空氣,杯子掉在地上不但不壞而且還會蹦起來,讓人們撿時不彎腰,電視機可以印在牆上,這是不是“神奇”?作者舉出實例並加以形象的描述,用事實來體現“神奇”,確實讓人認識到了納米技術在研究應用上的價值。) 三. 內容講解:

文章主要講了下面幾個問題:

(1)什麼是納米?

(2)什麼是納米技術?

(3)它的神奇體現在哪些方面?

(4)納米技術對人類社會發展有什麼好處?

文章可以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1—11段):以外科手術為例,展示納米醫學技術的神奇功能,這一部分寫得最為生動形象,大有先聲奪人之勢,篇幅也最長,可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1—3段):作者是以常規外科手術的情景作鋪墊,指出其流血、疼痛,恢復緩慢的弊端,並提出了不用麻醉劑,沒有手術刀等條件下,如何進行切除腦垂體瘤的問題。

第二層(4—8段):描寫用納米醫學技術切除腦垂體瘤的手術情景,突出了手術的舒適,簡便安全以及良好效果。

第三層(9—11段):交代“不流血外科手術”的進行原理及不流血、無疼痛、痊癒快的神奇功能,主要內容是介紹納米機器人的工作過程。

第二部分(12—14段):由納米機器人引出對納米,納米技術等知識的解説。這一部分是知識性最強的部分,是全文的基礎和核心。

第三部分(15—17段):列舉外科手術之外的種.種例子,展望納米技術廣闊的應用前景。這一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延伸和拓展。

第四部分(18段):總結全文,作者分析了納米科學發展的狀況,預測納米時代到來“只有幾年之遙”,並提出“納米技術”才真正是徹底改變人類生活和思想的最具衝擊力的“科技”。

四. 結構圖示

國中七年級《神奇的納米》教案 篇4

一、課堂導入:導入分為兩部分,一是開場白:“上一節課我們瞭解到經過四年的楚漢之爭,劉邦最終戰勝了項羽,劉邦從一個泗水亭長華麗轉身為一個大漢王朝的開國皇帝,可謂實現了人生的大逆襲,然而在這種華麗背後是一片蕭條,新興的大漢王朝是否會重蹈秦朝二世而亡的短命悲劇呢?劉邦及其繼任者又是如何應對這種經濟凋敝的社會狀況的呢?讓我們共同走進第11課西漢的建立和文景之治。”由此出示學習目標。帶領學生明確本課學習任務,對目標進行分解。

二是圖片對比,課件展示兩組圖片,一是秦始皇陵墓照片,二是漢高祖、漢文帝和漢景帝的陵墓照片。

(設計意圖通過視覺的衝擊,以陵墓為切入點感受兩個王朝不同的命運走向,引起學生思考,是什麼樣的不同治國策略導致了不同的結果)

二、講授新課:

(一)西漢的建立

1、提問,西漢建立的時間、都城、建立者。

2、過渡,話劇展示《劉邦的煩惱》。(操作,由三名同學分別扮演漢高祖、大臣甲、大臣乙)

(設計意圖,通過話劇劉邦的煩惱,使學生從劉邦的角度分析漢初面臨什麼樣的社會狀況,以及劉邦採取了怎樣的手段才實現國家安定。同時通過兩位大臣不同治國策略的對比,使學生認識暴政和仁政的區別)

3、過渡,要求學生提煉話劇告訴我們的歷史信息。漢初面臨怎樣的社會狀況

4、史料呈現:民失作業,而大飢謹。……人相食,死者過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 ——《漢書·食貨志》

(設計意圖,通過史料教學,培養學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尤其是對“人相食”三個字的定位凸顯漢初嚴峻的經濟形勢。)

5、提問,造成漢初這一慘狀的原因。

6、過渡,劉邦如何解決的,由此推出休養生息政策的實施

(二)休養生息政策

1、釋義:休養生息政策的含義。休養:休息保養。生息:人口繁殖。西漢初年,經濟十分蕭條。漢高祖及其繼任的統治者吸收了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採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即不做大規模勞民傷財的事情,給百姓一個安定的社會環境,減輕人民負擔,讓人民安定生活,恢復元氣。

(設計意圖,通過概念教學明確休養生息的含義)

2、提問:漢高祖休養生息政策的原因。

3、歸納概況:漢高祖休養生息政策的措施

4、小組討論:假如你是一位漢初的農民大爺,談談你對休息政策實施以來你家的變化?提示①你參加過秦始皇滅韓國的戰爭;②你的大兒子參加過秦末農民起義軍;③你的小兒子被因饑荒成為奴婢。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走進歷史體驗歷史,感受漢初休養生息政策帶來的社會變化和作用)

5、過渡,劉邦的繼任者文帝和景帝又是怎樣進一步推行休養生息政策的?

(三)文景之治

1、概括歸納,文景時期休養生息的措施。

(設計意圖,在漢高祖休養生息政策的基礎上,通過自主學習提煉文景之治措施的關鍵詞,培養學生理解文本和提煉關鍵信息的能力)

2、歷史話劇:《漢文帝與千里馬》

(設計意圖:通過課本相關史實內容,對文景時期休養生息措施的第三點,提倡節儉以身作則進行話劇改編,加深學生對文景之治局面形成的理解)

3、再次出示秦始皇陵墓和漢文帝陵墓圖片,得出認識,成由儉 ,敗由奢。

4、兩組史料:

政治方面:自今上即位數歲,漢興七十餘年之間,國家無事。——《史記》

經濟方面:海內安寧,家給人足。 ——《資治通鑑》

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漢書食貨志》

(設計意圖,史料呈現方式,新聞報道題材,使學生從史料中認識到文景時期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最終取得的效果)

5、點撥昇華:文景時期治國效果,文景時期,政治清平,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國庫充盈,社會經濟得到了恢復與發展。歷史上把文帝和景帝統治時期的太平盛世景象稱為--文景之治

6、視頻:《辛追墓的考古發掘》

(設計意圖:通過視頻,從考古學角度見證文景時期的繁華和盛世,使學生對歷史的感知更加具體,同時也加深點滴的積累可以成就大業的道理。)

7、提升:出示《帝國表情——東方的蒙娜麗莎》漢景帝陽陵陶俑。總結,文景之治的富裕和祥和,印刻在每一個大漢子民臉上,這張出土漢景帝陽陵陶俑的微笑,被譽為東方的蒙娜麗莎。那麼你能從這微笑中讀到了什麼?

課堂總結

三、當堂檢測

1.“漢祖起豐沛,乘運以躍鱗,手奮三尺劍,西滅無道秦”,這首詩描寫了哪一朝代的建立過程( )

A.西漢 B. 東漢 C. 西晉 D.東晉

2.西漢初年,統治者面臨的首要問題是( )

A.消滅項羽的殘餘勢力 B. 加強中央集權制度

C.恢復和發展社會生產 D. 解除朝中大將兵權

3.西漢初年,漢高祖為了增加農業勞動力採 取的主要措施包括( )

①士兵還鄉務農②提倡勤儉治國③奴婢釋放為平民④廢除斷殘肢體的肉刑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4.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採取的治國措施不包括( )

A.要求各級官吏關心農桑 B. 下令士兵回鄉務農

C. 廢除斷殘肢體的肉刑 D.田租定為三十税一

5.史書記載“文帝在位23年,車騎服御之物都沒有增添;屢次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寶;平時穿戴都是用粗糙的黑絲綢做的衣服;文帝為自己預修的陵墓,要求不許用金、銀、銅等裝飾,只可用瓦器。”這説明漢文帝( )

A. 正直無私 B. 輕徭薄賦

C. 重農抑商 D. 注重節儉

6.“國家的糧倉豐滿,新穀子壓着陳穀子,一直的、堆到倉外;府庫裏的大量銅錢,多年不用,穿錢的繩子爛了,散錢多得無法計算。”這段描繪與下列哪一盛世局面有關( )

A.文景之治 B. 光武中興 C. 貞觀之治 D.開元盛世

四、課後思考:

1、對比秦朝的政策和漢初的政策有何不同?你認為哪個好?

2、休養生息政策的弊端是什麼?

國中七年級《神奇的納米》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秦滅六國統一全國的過程及原因,瞭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長城、靈渠兩項古代工程,掌握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及作用。

過程與方法

通過讓學生自學和分組討論“秦朝完成統一的原因”和“秦始皇鞏固統一的主要措施”等問題的教學環節,讓學生學會換位思考,培養學生初步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充分利用多媒體直觀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秦朝統一歷史作用的分析,結合現實從情感上激發學生對祖國統一的渴望,使學生認識到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通過對秦始皇所創建的一系列制度措施的學習瞭解,學會公正客觀地評價歷史人物。

【教學重難點】

1、秦滅六國和鞏固統一的措施

2、理解“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這個概念

【導學過程】

教師講解,學生分析討論相結合

【情景導入】

提問:“同學們聽説過《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嗎?”因很多學生在電視、書籍上有初步的瞭解,讓學生把這個歷史故事大概説出來,從而啟發學生思考“為什麼統一最終由秦國完成而不是燕國?”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位滅掉六國,完成統一大業的秦君的風采。出示幻燈片:秦始皇畫像及詩句: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讓學生講述對秦始皇畫像的印象和感受。)

【自主預習】

(一)、秦的統一

1、秦滅六國的過程

教師設問:同學記得“戰國七雄”是哪七雄嗎?

多媒體顯示:戰國初期七國的形勢圖,並一步步引導學生説出七國的地理方位。並讓學生分析通過商鞅變法,秦國成為了最強大的國家,為滅六國準備了條件。

提問:秦王贏政是怎樣完成統一的呢?

多媒體顯示秦滅六國的過程,用動畫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在看的過程中歸納秦統一的時間、人物、都城。

(1)時間:公元前230年—前221年

(2)人物:贏政

(3)都城:咸陽

多媒體顯示:秦始王的畫像。引導學生描述畫像,活躍課堂氣氛。通過討論的形式讓學生分析秦滅六國的歷史意義。

2、滅六國的歷史意義

多媒體顯示:(1)、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

(2)、使人民獲得了較為安定的生活和生產的環境,順應歷史的發展趨勢,符合廣大人民的願望。

俗話説: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秦始王在歷史上的功績不僅僅是滅了六國,完成了國家的統一。而且還在於他在完成統一之後,又為鞏固統一制訂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重大措施。

(二)、鞏固統一的措施

引導學生髮現問題:請同學們想一想,秦統一初期可能會出現哪些不利於穩定與發展的因素呢?閲讀教材,尋找答案。

學生回答:文字不統一、貨幣不統一、思想不穩定……

首先來看看在政治的措施

1、政治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的建立

顯示多媒體圖表:皇帝——丞相——郡守——縣令

通過多媒體,用動畫形式演示秦朝的各項權利是怎樣一步步集中到中央,集中到皇帝手裏面的。使得課堂氣氛生動活潑。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

在政治上所採取的措施起到的作用是,鞏固了封建國家的統一,加強了對人民的統治。

2、經濟、文化上——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

多媒體顯示:七國所沿用的貨幣。

讓學生明白這了經濟上所採取的統一貨幣措施。讓學生分析統一貨幣的所起到的作用。

3、思想上——焚書坑儒。

請學生看書回答:什麼是"焚書坑儒",秦始皇為什麼這麼做?結果怎麼樣?

教師歸納:焚書坑儒是兩個歷史事件的合稱,秦始皇用焚書坑儒的方法,目的是通過這種做法來反對效法古代的治理方法和反對以古諷今,但他卻採取極其殘暴野蠻的手段維護他那至高無上的權威。結果是摧殘了文化,鉗制了人們的思想,給我國古代文化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對於這一點,我們要予以否定。

4、軍事上——北築長城和開發南疆

秦長城的修建

提問:同學們聽説過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嗎?

學生一般在電視或者書籍上聽説過,由學生來講述,增加學生的課外知識。並分析今天的長城還意味着什麼。讓學生體會修長城的艱鉅,明白長城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產生民族自豪感。

越族地區的開發

重點介紹靈渠(出示相關圖片,見媒體資料)。指出靈渠溝通了湘水和離水,連接了長江和珠江流域。梯級船閘的設計方法,比巴拿馬運河早兩千多年。靈渠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人工運河之一,至今還能灌溉四萬多畝田地。

秦的疆域

多媒體顯示秦朝疆域圖,讓學生在練習本上設計一幅以地理圖標為形式的疆域圖。

【合作探究】

1、秦為什麼能夠滅掉六國?

2、秦朝的統一和鞏固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有什麼重要作用?

3、如何評價秦始皇?

4、目前祖國未完成的統一大業是什麼?談談你對統一大業的認識?

學生小組之間合作探究交流解決上述問題,加深對課文的認識。

【小結提升】

通過本課學習,我們瞭解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開創了我國曆史的新篇章。他所採取的鞏固統一的措施,對我國曆史有着深遠的影響,對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有着積極的作用。

一 、秦統一六國

1、統一六國的原因

2、過程: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0年

3、秦朝的建立(公元前220年)

二、鞏固統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一套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

2、經濟文化上:統一貨幣、度量衡和文字。

3、思想上:焚書坑儒。

4、軍事上,北築長城和開發南疆。

國中七年級《神奇的納米》教案 篇6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知道秦朝的統一,瞭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瞭解鞏固統一的措施及其對鞏固國家統一的作用。探討秦統一的歷史意義,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學習識讀歷史地圖。

2、過程與方法

識讀《秦朝形勢圖》《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圖》,研讀文字材料、《統一文字》《統一貨幣》圖片材料,獲取有效歷史信息。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秦朝統一的歷史意義。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奠定了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對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

教學重難點

重點:鞏固統一的措施;秦滅六國的背景。

難點:確立中央集權制度。

教學方法

情景導入法、講授法

學生學法

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討論法

導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公元前246年,13歲的秦王嬴政登基稱王。公元前230年,秦王發兵滅韓,拉開了10年統一戰爭的序幕。秦王嬴政二十六年,滅齊,至此天下盡歸於秦。秦王建立起中央集權制的龐大帝國,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天下萬民只有一個領袖。

——秦始皇

那麼,歷史上的秦始皇有什麼歷史功績呢?我們該如何評價他?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第9課《秦統一中國》。

(二)自我研學 生成新知

一、秦滅六國

條件:

1、商鞅變法後,實力超過六國。

2、嬴政即位後,招募人才,聽取建議,謀劃統一。

時間: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

秦朝建立:公元前221年,嬴政建立秦朝,定都咸陽。

秦的統一(秦朝建立)意義: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戰爭混亂的局面,建立起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二、確立中央集權制度

目的:加強對全國的統治,秦朝創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

最高統治者: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總攬全國的一切軍政大權。

中央機構:皇帝之下,設有丞相(掌管行政)、太尉(掌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理監察事務),最後決斷權由皇帝掌控。

地方:建立郡縣制。

管轄:由中央直接管轄。

數量:全國36郡,後增至40多郡。

行政長官:郡守。

下設:郡下設縣。

三、鞏固統一的措施

文字:統一文字,制定筆畫規整的小篆,作為全國通用文字。文字統一可以使政令在全國各地順利推行,也有利於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貨幣:廢除六國的貨幣,以秦國的圓形方孔半兩錢作為標準貨幣。改變了幣制混亂的狀況,有利於國家對經濟的管理,促進各地經濟的交流。

度量衡:秦始皇以秦製為基礎,統一度量衡,所有度量衡用器必須由國家統一監製。度量衡統一有利於經濟的發展。

交通:

1、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

2、修築貫通全國的道路。

3、開鑿靈渠,溝通了湘江和灕江,便利了南北的水運交通。

防禦匈奴:

1、派蒙恬北擊匈奴。

2、修築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長城,防禦匈奴。

秦朝疆域:東至東海,西到隴西,北達長城一帶,南達南海。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秦滅六國

1.合作探究:秦始皇能夠滅掉東方六國,實現統一的原因有哪些?小組合作交流。

2.教師總結歸納:

(1)戰亂頻繁、百姓渴望安定。(2)商鞅變法使秦國實力超羣。(3)秦王嬴政招募人才,積極策劃。

3.學生自主學習:閲讀教材,瞭解歸納秦王統一的過程。

提示:(1)時間:公元前230年—前221年。(2)秦滅六國的先後順序:韓、趙、魏、楚、燕、齊。(3)人物:嬴政。(4)都城:咸陽。(5)結果:公元前221年,秦國完成統一大業,建立秦朝,定都咸陽。

4.圖片展示:觀察教材《秦朝形勢圖》

5.教師講述:秦滅六國後,又北進南下,對邊疆地區進行開拓和經營,管轄範圍大為拓展。

6.秦統一的歷史意義: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爭戰混亂的局面,建立起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探究二:確立中央集權制度

1.課堂活動:學生表演小品《朝會》,情景再現,感受秦朝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過程。

2.問題思考: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創建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一是秦實現統一後,原來各自為政的政治形態不能適應新的社會發展;二是為加強對全國的統治。

3.學生自主學習:歸納秦始皇創立的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

提示:皇權至高無上:“始皇帝”——“秦始皇”;

中央設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在地方:推行郡縣制。

4.教師講述:在政治上所採取的措施起到的作用是,鞏固了封建國家的統一,加強了對人民的統治。

5.問題探究:閲讀教材和相關資料,試比較秦朝的郡縣制與周朝分封制的不同?

提示:

項目

周朝

秦朝

最高統治者的稱呼

皇帝

最高統治者的權力

周天子在名義上是天下共主

總攬全國一切軍政大權

統治地方的方式

分封制

建立郡縣制

探究三:鞏固統一的措施

1.學生分組討論: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有哪些?這些措施的實施有何意義?

2.教師補充: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可以從文化、經濟、軍事等方面來歸納。

(1)文化上:以小篆作為統一文字。(展示教材第44頁的統一文字圖片)

(2)經濟上:①統一貨幣。(展示教材第44頁的統一貨幣圖片)②統一度量衡。(展示教材第45頁的“銅量”和“銅權”圖片)③車同軌、修馳道。

(3)軍事上:①開鑿靈渠。②北擊匈奴,修築長城。

(四)歸納總結 整體感知

(五)課堂檢測 鞏固新知

1.“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詩中描述了嬴政(  )

A.十年征戰,統一全國

B.自稱皇帝,君臨天下

C.任免官員,中央集權

D.焚書坑儒,思想專制

2.秦朝為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對我國政治制度產生深遠影響的是(  )

A.派蒙恬北擊匈奴

B.使用圓形方孔半兩錢

C.建立郡縣制

D.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

3.斯塔夫裏阿諾斯《全球通史》記載:“周以後的秦朝儘管存在時間短暫,卻用一個組織得很嚴密的帝國結構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這些使中國得到了世界上最穩定、最持久的統治。”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國結構”是指(  )

A.分封制

B.郡縣制

C.郡國並行制

D.行省制

4.秦王嬴政統一全國後,自認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將“皇帝”作為自己的帝號,這就是皇帝稱謂的由來。秦始皇此舉旨在(  )

A.維護國家統一

B.實行暴政統治

C.保障社會穩定

D.實現君主專制

5.秦朝時,創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皇帝之下掌管監察事務的中央政權機構是(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郡守

參考答案:1.A 2.C 3.B 4.D 5.B

教學反思

秦統一中國是歷來考試的一個重點和難點。本節課創設歷史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分析歸納“秦始皇能夠滅掉東方六國,實現統一的原因有哪些”“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有哪些”“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有哪些”“這些措施的實施有何意義”等問題,設計了小組討論的環節,培養學生初步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利用地圖等直觀教具,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能力。整節課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理念。

國中七年級《神奇的納米》教案 篇7

01  知識管理

知識點1 秦滅六國

秦國經過________,實力超過東方六國,具備了統一六國的條件。秦王________為滅亡六國進行了充分的準備。

公元前________年,秦國完成統一大業,建立秦朝,定都________,建立起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

知識點2 確立中央集權制度

中央: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稱為________,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總攬全國一切軍政大權。嬴政自稱“始皇帝”,史稱秦始皇。皇帝之下,設有中央政治機構,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統領,分別掌管行政、軍事和監察事務,最後的決斷權由________掌控。

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轄的________制。全國分為36郡,郡下設縣,郡縣的長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郡縣制的實行,開創了此後我國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知識點3 鞏固統一的措施

統一文字:命丞相李斯等人劃一文字,制定筆畫規整的________,作為通用文字頒行全國。

統一貨幣:以秦國的圓形方孔________作為標準貨幣,在全國流通。

統一度量衡:以秦製為基礎,統一________制度,所有度量衡器由國家統一監製。

車同軌:統一________和________的寬窄,修築貫通全國的道路,使秦朝的陸路交通四通八達。

開靈渠、修長城:派人開鑿________,溝通湘江和灕江,便利了南北的水運交通。秦始皇派大將蒙恬北擊匈奴,並修建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__________”。

秦朝的疆域:東至________,西到________,北至________一帶,南達________,是當時世界上的大國之一。

02  基礎過關

知識點1 秦滅六國

1.梁啟超:“天下之統一,勢也。不統於秦,亦統於他國。”天下“統於秦”發生在(  )

A.公元前356年 B.公元前230年

C.公元前221年 D.公元前202年

2.小明想要參觀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都城遺址,那麼他應該去下列哪個地方(  )

A.河南安陽 B.河南洛陽

C.陝西咸陽 D.河南登封

3.有一首詩歌這樣寫道:“他驅動萬乘戰車/點燃遍地烽煙/……/諸侯割據/十年間便成了無影無蹤的舊夢/——這是中國大陸上第一次真正的統一/”文中的“他”是(  )

A.周武王 B.嬴政

C.大禹 D.商湯

知識點2 確立中央集權制度

4.“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這裏的“一人”指的是“皇帝”,“皇帝”的稱呼最早出現在(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5.秦朝擁有絕對權力、決定國家重大事務的是(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皇帝

6.秦統一後,為維護皇權,鞏固統治,加強了對官員的監察管理。其中,中央分管監察百官的是(  )

A.刺史 B.丞相

C.太尉 D.御史大夫

知識點3 鞏固統一的措施

7.下圖為20__年北京奧運會會徽標識,這種字體在秦朝時作為標準文字頒行天下。這種字體是(  )

A.甲骨文 B.小篆

C.草書 D.楷書

8.公元前210年,一位前往南海郡做生意的商人攜帶的貨幣是(  )

A.鏟形幣        B.刀形幣

C.圓形方孔半兩錢    D.蟻鼻錢

9.秦始皇為開發嶺南地區,促進中原與嶺南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興修了(  )

A.大運河 B.萬里長城

C.靈渠 D.白渠

10.大型紀錄片《長城•中國的故事》全面展現了長城的雄姿和周邊優美的環境。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徵,秦朝長城的東西起止是(  )

A.遼東、臨洮

B.鴨綠江、嘉峪關

C.山海關、嘉峪關

D.山海關、臨洮

03  能力提升

11.易中天在《帝國的終結》中説秦始皇稱帝是“一場革命”,“始皇帝”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點是(  )

A.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B.皇權至高無上

C.官員直接由皇帝任免

D.書同文,車同軌

12.“六合之內,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户。東有東海,北過大夏。人跡所至,無不臣者。”這是秦始皇於公元前219年東巡所作琅邪石刻中的一段文字。這段文字表達的信息是(  )

A.統一度量衡 B.統一思想

C.統一文字 D.統一六國

13.閲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羣才。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

——李白

(1)材料一稱讚了秦始皇的哪一歷史功績?

(2)以上兩幅圖片,反映了秦朝採取的哪兩項措施?這些措施的實行有什麼積極意義?

材料三:秦朝疆域圖

(3)根據上圖寫出秦朝的疆域四至。

14.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古代中國的統一大業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1)請寫出促進秦國曆史發展的一次重大改革和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役。

(2)秦朝建立後,秦始皇是如何加強中央集權的?

(3)在經濟、文化、交通方面,秦始皇採取了哪些值得稱道的措施?

(4)為了鞏固邊疆地區,秦始皇又採取了什麼舉措?

04  直擊會考

15.(包頭會考)秦朝確立了“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的規制。這反映出秦朝政治的本質是(  )

A.皇權專制 B.任免官吏

C.思想控制 D.言即法律

16.(深圳會考)秦始皇採納李斯“無尺土之封,不立子弟為王”的建議,在地方上推行(  )

A.分封制 B.郡縣制

C.科舉制 D.廠衞制

參考答案

第三單元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第9課 秦統一中國

知識管理

1.商鞅變法 嬴政 221 咸陽 2.皇帝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皇帝 郡縣 3.小篆 半兩錢 度量衡 車輛 道路 靈渠 萬里長城 東海 隴西 長城 南海

基礎過關

1.C 2.C 3.B 4.D 5.D 6.D 7.B 8.C 9.C 10.A

能力提升

11.B 12.D 13.(1)統一六國,結束了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2)圖一:把小篆作為全國的規範文字;圖二: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半兩錢。意義:促進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3)東至東海,西到隴西,北至長城一帶,南達南海。 14.(1)商鞅變法。長平之戰。(2)稱皇帝;在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縣制。(3)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並修築貫通全國的道路。(4)修築長城,開鑿靈渠。

直擊會考

15.A 16.B

國中七年級《神奇的納米》教案 篇8

一、預習導學

統一中國的人物、時間;秦始皇鞏固統一的目的、措施和影響。

二、學習目標:

1. 瞭解秦統一六國的基本情況,記住秦統一中國的時間,都城及最高統治者的稱號。

2.通過對統一的理解,讓學生認識統一對人民生活的重要性,從而讓學生產生感情共鳴。

三、重難點:

重點:秦的統一及其意義;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及作用。

難點:秦王朝的性質與特點;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過程及其內容;度量衡的統一。

四、精講釋疑:

(一)秦滅六國

秦國經過________,實力超過東方六國,具備了統一六國的條件。秦王________為滅亡六國進行了充分的準備。

公元前________年,秦國完成統一大業,建立秦朝,定都________,建立起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

(二) 確立中央集權制度

中央: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稱為________,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總攬全國一切軍政大權。嬴政自稱“始皇帝”,史稱秦始皇。皇帝之下,設有中央政治機構,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統領,分別掌管行政、軍事和監察事務,最後的決斷權由________掌控。

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轄的________制。全國分為36郡,郡下設縣,郡縣的長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郡縣制的實行,開創了此後我國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三)鞏固統一的措施

統一文字:命丞相李斯等人劃一文字,制定筆畫規整的________,作為通用文字頒行全國。

統一貨幣:以秦國的圓形方孔________作為標準貨幣,在全國流通。

統一度量衡:以秦製為基礎,統一________制度,所有度量衡器由國家統一監製。 車同軌:統一________和________的寬窄,修築貫通全國的道路,使秦朝的陸路交通四通八達。

開靈渠、修長城:派人開鑿________,溝通湘江和灕江,便利了南北的水運交通。秦始皇派大將蒙恬北擊匈奴,並修建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__________”。

秦朝的疆域:東至________,西到________,北至________一帶,南達________,是當時世界上的大國之一。

五、引導點撥

1秦朝確立了“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的規制。這反映出秦朝政治的本質是( )

A.皇權專制 B.任免官吏 C.思想控制 D.言即法律

2.秦始皇採納李斯“無尺土之封,不立子弟為王”的建議,在地方上推行( )

A.分封制 B.郡縣制 C.科舉制 D.廠衞制

六、反饋矯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古代中國的統一大業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1)請寫出促進秦國曆史發展的一次重大改革和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役。

(2)秦朝建立後,秦始皇是如何加強中央集權的?

(3)在經濟、文化、交通方面,秦始皇採取了哪些值得稱道的措施?

(4)為了鞏固邊疆地區,秦始皇又採取了什麼舉措?

七、知識拓展與隨堂過關檢測。

國中七年級《神奇的納米》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瞭解西漢的建立、休養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實,透過歷史現象認識歷史發展規律,思考內在的因果關係。

二、過程與方法

研讀與本課相關的史料,獲取有效歷史信息,做到論從史出。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漢初統治者政治寬厚,生活恭儉,他們這種簡樸作風一直為史家所稱頌。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休養生息政策。

難點:休養生息政策。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王珪的《詠漢高祖》中的詩句:

漢祖起豐沛,乘運以躍鱗。

手奮三尺劍,西滅無道秦。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楚漢之爭,楚漢之爭的結果是怎樣的?(劉邦最終打敗項羽,在公元前202年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劉邦雖然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建立了漢朝。然而由於多年戰亂的影響,社會面臨諸多的困難。對此,漢初的統治者採取了什麼樣的政策?又出現了怎樣的局面?今天我們就帶着這兩個問題來學習第11課:西漢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內容探究】

一、西漢的建立

師:閲讀課本第55頁“材料研讀”的內容,根據材料,説一説,西漢建立之初處於什麼樣的境況?造成這種境況的原因是什麼?

生:(1)境況:殘破荒涼,經濟蕭條,人民流離失所,人口鋭減,大片的土地荒蕪。

(2)原因:秦朝的殘暴統治和秦末的戰亂。

師:由於秦朝的暴政以及秦末農民起義和楚漢之爭的破壞,西漢初年,經濟蕭條,到處一片荒涼景象。那時牲畜奇缺,甚至連皇帝的馬車都配不上毛色一樣的四匹馬,有的將相只能乘牛車。

師:閲讀課本第54頁第二段的最後一句話,面對如此蕭條的狀況,如果你是皇帝,你會怎麼做?漢初的統治者又是怎麼做的呢?

生: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

師過渡:為了鞏固政權和穩定社會局勢,漢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導致速亡的教訓,採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休養生息政策到底包括哪些具體的內容?又產生了什麼樣的作用呢?我們繼續往下學習。

二、休養生息政策

師:閲讀教材第55頁休養生息政策的相關內容,小組討論,回答下列問題:第一,休養生息政策的內容有哪些?第二,休養生息政策的作用是什麼?

學生討論後回答:

(1)休養生息政策的內容有:下令“兵皆罷歸家”,讓士兵還鄉務農;將奴婢釋放為平民;鼓勵人民致力農業生產;輕徭薄賦,減輕農民的賦税、徭役及兵役。

(2)作用:漢高祖和他的後繼者繼續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注重農業生產,使漢初的經濟逐漸得以恢復和發展,使社會局勢穩定下來。

[多媒體課件展示漢代耬車(模型)]

師:這是當時的先進農具,使用這種播種農具,省工省力,播速提高,行距統一,便於鋤草、收割。耬車是漢代農業恢復和進步的有力證明。

師過渡:前面我們提到漢高祖之後,他的繼任者也繼續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那麼漢高祖時期的休養生息政策在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是如何得到延續和發展的呢?我們繼續學習第三部分“文景之治”。

三、“文景之治”

師:閲讀課本第55頁,歸納“文景之治”的措施。

生:文帝和景帝重視農業生產,提倡以農為本;減輕賦税和徭役,把田賦降到三十税一;重視“以德化民”,廢除嚴刑苛法;提倡勤儉治國,反對奢侈浮華。

師:文帝、景帝獎勵努力耕作的農民,勸誡百官關心農桑。每年春耕時,他們親自下地耕作,給百姓樹立榜樣。他們提倡節儉;並以身作則。文帝在位20多年,宮室、園林沒有什麼增加。他修建自己的陵墓,要求從簡,不許用金銀等裝飾,只能用陶瓦。

展示材料:

材料:文、景之際,建元之始,民樸而歸來,吏廉而自重,殷殷屯屯,人衍而家福。

——《鹽鐵論》

教師講解翻譯後提出問題:請同學們參照這則材料想一想,文帝和景帝繼續推行休養生息的政策,有沒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呢?如果有,具體表現在哪裏?

生:有。具體表現在文景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當時的國力有了很大的增強,國家積累了大量的錢糧。

師:文景時期,社會比較安定,百姓富裕起來。這一時期的統治局面,歷史上稱之為“文景之治”。

展示材料:

材料: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

——司馬遷《史記·平準書》

教師講解翻譯後提出問題,請同學們聯繫司馬遷對“文景之治”成效的描述,對比漢初殘破的情景,想一想,漢初採取休養生息政策取得的成果對漢武帝時期的興盛有沒有起到作用?

學生討論後回答:漢初實行的休養生息政策前後執行了六七十年,不僅鞏固了西漢統治,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且為漢武帝時期的強盛奠定了基礎。

【課堂小結】

所有的政策的實施,離不開良好的經濟基礎,正是有了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使漢朝的經濟得到充分的發展,才有了後來漢武帝大一統的實施!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板書設計】

一.西漢的建立

1.西漢的建立

2.漢初社會狀況

二.休養生息政策

1.內容

2.作用

三.“文景之治”

1.措施

2.表現

【同步訓練】

教學至此,請使用學案同步訓練部分

國中七年級《神奇的納米》教案 篇10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知道西漢建立的時間和建立者;掌握漢高祖及繼任統治者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對農業生產的好處;掌握“文景之治”;透過歷史現象認識歷史發展規律,思考內在的因果關係。

2、過程與方法

研讀與本課相關史料,獲取有效歷史信息,做到論從史出。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漢初統治者政治寬厚,生活恭儉,他們這種簡樸作風一直為史家所稱頌。

教學重難點

重點:漢高祖及繼任者的休養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難點:理解休養生息政策為後來漢武帝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

教學方法

情景導入法、講授法

學生學法

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討論法

導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了西漢政權。劉邦的四兒子劉恆,即後來的漢文帝,是一個有名的大孝子。公元前180年即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患病卧牀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用的湯藥,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劉恆在位期間,重德治,興禮儀,注重農業發展,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第11課《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

(二)自我研學 生成新知

一、西漢的建立

西漢建立: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稱為西漢,定都長安。劉邦是漢高祖。

二、休養生息政策:(瞭解)

1、原因:為了鞏固政權和穩定社會局勢

2、漢高祖採取的措施:

下令“兵皆罷歸家”,讓士兵還家務農。(解甲歸田)

鼓勵人民生產,輕徭薄賦。

3、影響:漢初的經濟逐漸得以恢復和發展,社會局勢得以穩定。

三、文景之治

1、漢文帝、漢景帝採取的休養生息政策:(文帝、景帝採取了哪些發展經濟的措施?)

(1) 輕徭薄賦:注重農業生產,提倡以農為本,進一步減輕賦税和徭役。

(2) 減輕刑罰:重視“以德化民”,廢除一些嚴刑苛法;

(3))提倡節儉:提倡勤儉治國,以身作則。

2、影響:社會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出現了文景之治。即政治清平,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國力增強,國庫錢糧充盈。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西漢的建立

1.學生自主學習:閲讀教材回答西漢建立的時間是何時?建立者是誰?都城在哪裏?

提示: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長安。

2.教師講述:公元前195年,劉邦因討伐英布叛亂,被流矢射中,其後病重不起,同年崩,廟號太祖,諡號高皇帝。毛澤東評價劉邦是“封建皇帝裏邊最厲害的一個”。

3.圖片展示:“漢並天下”瓦當

“漢並天下”瓦當,直徑17釐米,是西漢瓦當,陶質。此瓦正面“漢並天下”4字凸起,篆書體。“漢並天下”有稱耀之意。

4.材料研讀:《漢書·食貨志》記載,西漢建立初年“民失作業,而大饑饉……人相食,死者過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駟(按:醇駟即四匹毛色相同的馬所駕的車),而將相或乘牛車”。

根據材料,説一説,當時的社會處於什麼樣的情況?

提示:説明了西漢初期社會經濟凋敝、人口減少、糧食奇缺。

5.歷史再現:“與民休息”

(1)主要角色:漢高祖、大臣甲、大臣乙

(2)劇本:

漢高祖:(坐牛車出場,愁眉苦臉狀)今朕已得天下,然面臨諸多困難,不知採取何種政策治理天下?

大臣甲:大王莫愁。臣以為可對刁民使用強政,嚴刑酷法,嚴加管理,使天下太平。

大臣乙:施暴政,天下更亂!秦朝滅亡就是最好的歷史教訓!只有休養生息,方能穩定局勢,終使大業持久不敗。

眾臣爭論不休……

問學生:如果你是天子,應該採取何種措施治理天下?並説明理由。

探究二:休養生息政策

1.學生自主學習:指導學生帶着以下問題閲讀教材:

(1)休養生息的含義是什麼?

(2)西漢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原因是什麼?

(3)西漢的統治者採取了哪些具體措施?

(4)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有什麼影響?

2.教師總結歸納:

(1)含義:在社會大動盪或長期戰爭之後,統治者實行輕徭薄賦政策,以保養民力,增殖人口,達到恢復和發展經濟、穩定統治的目的。

(2)原因:①客觀上:經過長期戰爭的破壞,西漢初期呈現一派殘破的景象,人口減少,經濟蕭條,糧食奇缺。在這種情形下,恢復和發展生產成為當務之急。②主觀上:漢朝初年的統治者,經歷了秦末農民戰爭。漢初,一批有識之士研究秦朝二世而亡的經過,吸取了秦亡的教訓。

(3)具體措施:①卸甲歸田;②勸民還鄉;③釋奴為民;④十五税一。

(4)影響:西漢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有利於西漢農業的發展和恢復,有利於鞏固西漢初期的統治,為西漢的強盛奠定了基礎。

探究三:“文景之治”

1.學生自主學習:指導學生帶着以下問題閲讀教材:

(1)“文景之治”出現的原因是什麼?

(2)“文景之治”的內容是什麼?

(3)“文景之治”的含義是什麼?

2.教師總結歸納:

(1)出現原因:文帝、景帝時期,繼續推行休養生息政策。

(2)內容:①注重農業生產,提倡以農為本,關心農桑。②減輕賦税和徭役,把田賦降到三十税一。③重視“以德化民”,廢除嚴刑峻法。④提倡勤儉治國,反對奢侈浮華。

(3)含義:政治清明,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國力增強,史稱“文景之治”。

(四)歸納總結 整體感知

(五)課堂檢測 鞏固新知

1.美國學者羅茲·墨菲在《亞洲史》中指出:“中國人至今仍然稱自己為‘漢人’,他們因為是漢代首次確立的典型中國文化和帝國偉大傳統的繼承者而甚感驕傲。”西漢建立於( )

A.公元前209年

B.公元前207年

C.公元前202年

D.公元202年

2.西漢初年,統治者面臨的首要問題是(  )

A.消滅項羽的殘餘勢力

B.加強中央集權制度

C.恢復和發展社會生產

D.解除朝中大將兵權

3.西漢初年,由於統治者實行輕徭薄賦、發展生產、“以德化民”的政策,封建社會的第一個治世局面應運而生,史稱(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興

C.貞觀之治

D.開元之治

4.《漢書·食貨志》中記載漢高祖時期曾經大量減輕民眾的田税,漢文帝甚至一度取消了田税。漢初統治者這樣做的原因是( )

A.勵精圖治,主張改革

B.重視“以德化民”

C.吸取秦亡的教訓

D.皇帝勤儉節約

5.“文景之治”給我們的最大啟示是( )

A.大亂之後必有大治

B.科技進步是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C.興衰紛亂,循環往復

D.調整政策,推動生產力發展

參考答案:1.C 2.C 3.A 4.C 5.D

教學反思

在本課的教學中,通過閲讀材料,理解材料大意,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然後得出結論,瞭解“論從史出”的歷史研究方法。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採用了問題探究的形式,讓學生帶着問題閲讀教材,小組討論得到問題的答案,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點評補充,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讓學生認識“成由儉,敗由奢”的道理;認識“文景之治”的重要性。

國中七年級《神奇的納米》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掌握休養生息政策對農業的好處。

知識與技能

掌握漢高祖“休養生息”的政策、措施,及繼任的統治者繼續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對農業生產的好處。

過程與方法:

閲讀資料→理解大意→邏輯思維→得出結論(論從史出)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成由儉,敗由奢”的道理

認識“文景之治”的重要性,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第一個鼎盛局面。

【教學重難點】

怎麼理解“修養生息”政策,為後來的漢武大帝的大一統,鞏固了基礎?

【導學過程】

教師講解與學生分析討論相結合。

西漢初年,國家極度貧困。長期戰爭導致經濟凋敝。

《漢書 食貨志》記載:“民失作業,而大饑饉。……人相食,死者過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

思考討論:如果你是統治者,面對現實,應採取什麼辦法?

《資治通卷》記載:“海內安寧,家給人足。”

後世對之評價較高,把這樣的治世稱為“文景之治”。

【自主預習】

文景之治

師:請同學們看課文第一段的內容,從中找出描寫西漢初年社會狀況的句子。

生:西漢初年,經濟蕭條,到處是一片荒涼景象。那時牲畜奇缺,皇帝的馬車都配不上毛色一樣的四匹馬,將相有的只能乘牛車。

師:確實如此,西漢初年,有三大社會問題非常突出:

1.是經濟凋敝;

2.是邊境不安;

3.是諸侯王割據稱雄。其中經濟問題最大,請同學們看屏幕。

一、【單項選擇題】

1、漢高祖和他的後繼者漢文帝、漢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訓,減輕農民的徭役、兵役和賦税負擔,他們的根本目的是 ( )

A、發展農業生產 B、做給農民看

C、穩固自己的統治 D、改善農民的生活狀況

二、【簡答題】:

文帝景帝又採取哪些措施?

答:文帝景帝吸取秦亡的教訓,欲圖長治久安。休養生息政策因而得以出台

並順利實施。

1、減輕農民徭役、兵役和賦税負擔,發展農業生產。

2、獎勵農桑,提倡節儉,並以身作則重視,“以德化民”。

漢文帝與景帝共在位39年,實行輕徭薄賦、獎勵生產、與民休息的措施,使得社會安定,人民負擔進一步減輕,社會經濟持續發展。

三、佈置作業:

請大家查閲資料,看“大風歌”時老百姓的生活狀況如何,跟現在我國人民的生活狀況作比較,從中得出什麼結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hua/jiaoxue/867d0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