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計劃 >教學工作計劃 >

科學教師年度教學計劃(通用6篇)

科學教師年度教學計劃(通用6篇)

科學教師年度教學計劃 篇1

一、教材分析:

科學教師年度教學計劃(通用6篇)

《科學》三年級上冊由《我們都是科學家》、《我眼裏的生命世界》、《生命之源——水》、《它們是什麼做的》、和《提出問題》五個單元組成。

本冊教材以觀察活動為基本結構和呈現方式,重視構建良好的活動結構,而且貼近兒童生活,適應學習主體的發展需求。

在科學知識方面,本冊教材覆蓋了三大領域:《我眼裏的生命世界》——生命世界、《生命之源——水》——地球與宇宙、《它們是什麼做的》——物質世界。

在科學探究方面,考慮倒三年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髮展水平,還不可能從事較為獨立、完整的科學探究活動,出於科學探究始於提出問題、細緻觀察的特點,教材將着重點放在發展學生的提問能力、觀察能力和對科學觀察的理解之上。全冊是以學生有系統的觀察活動為主線展開的,儘管各個單元的學習內容、觀察對象不同,但在活動的設計上充分考慮了觀察能力有步驟、有計劃地發展。教材綜合性地考慮了科學探究方面諸多能力的培養。為了發展學生的科學判斷能力,教材還充分體現了對觀察記錄的重視。全冊教材自始自終都強調了學生的親身經歷和體驗。

教材在活動設計中,力圖從對待科學、對待自然、對待科學學習、對待科學、技術和社會的關係等多方面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

二、教學目標:

1、能從“這是什麼”“為什麼會這樣”等角度對周圍事物提出問題,並能選擇自己探究的問題。

2、能以親身經歷來理解科學,並與科學家的經歷做對比,找出兩者之間的相似之處,進一步明確科學是什麼,體會做科學的滿足感。

3、通過尋找有生命的物體,建立起符合學生思維發展特點的有生命物體的科學概念,使學生知道自然界中的物體分為生物和非生物兩類,知道生物有能夠繁殖、長大、呼吸、吃東西、運動等幾個基本特徵。

4、過對植物的觀察、分類,引導學生認識綠色開花植物的六大器官,瞭解植物的多樣性,知道植物作為有生命物體所具有的基本特徵;通過對兩個不同類動物的觀察以及對它們之間的比較,認識動物的一般特徵。

5、通過對人的觀察,與植物、動物進行比較,找出不同和相同之處,從而進一步理解生物的特徵,完成現階段對“生物”這一大概念的認識。並以活動經歷和體驗的形式進行愛護動植物、珍愛生命、保護生態環境的教育。

6、能有順序、有目的、仔細地觀察。運用看、摸、聽等多種方法進行觀察,綜合運用感官感知事物。並能用文字、圖畫、表格等多種形式記錄和呈現觀察結果。和同學交流,相互評價觀察結果。

7、能從多角度認識水的重要作用,理解水是生命之源的真正含義;能夠用多種方法證明物體中含有水。

8、能夠利用自己的感官和簡單的器材,通過觀察、對比等方法收集整理有關水的資料,進一步認識水的基本物理性質,並能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現有信息的基礎上,通過討論、思考,得出結論,發現和提出關於水的相關問題,並能夠用多種方法(語言文字符號等)將用過觀察所發現的現象表述出來。

9、在觀察、研究的各種活動中,學生能夠逐漸做到注重事實、留心觀察、尊重他人的意見,敢於提出不同的見解,樂於合作與交流。同時通過對水的觀察,保持和發展學生樂於探究發現周圍事物奧祕的慾望。

10、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多種方法認識一些常見材料,知道材料有天然、人造之分。

11、通過對身邊常見的紙的觀察研究,能不斷髮現和提出關於紙的相關研究問題。經歷對一張紙的外部特徵進行多角度、多方法的觀察描述的活動過程。能用對比試驗的方法觀察比較紙的性能,初步感知物體的性能與用途之間的相互關係。瞭解古代的造紙技術和現代的造紙工藝,通過簡單的造紙活動,體驗紙張的來之不易,懂得珍惜、節約紙張。

12、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適當的工具,認識一些常見的紡織材料,並能夠根據材料的特性、用途、來源或其他標準對紡織材料進行分類,知道它們的區別、特點和用途。

科學教師年度教學計劃 篇2

一、班級學生情況分析

三年級學生剛開始學習科學,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國小生的生活,三年級的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激發和呵護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是至關重要的。

考慮到三年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髮展水平,科學探究方面着重點放在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對科學觀察的理解之上。同時培養學生對證據的重視和大膽質疑的科學態度、在小組中人合作意識和積極參與班級討論的習慣。

二、教材分析

本冊內容由“植物”、“動物”、“我們周圍的材料”和“水和空氣”四個單元組成。將帶領三年級剛開始科學學習的同學們,展開四段不同但有聯繫的科學學習旅程。

在“植物”單元中,學生們將對生活在周圍的不同植物進行觀察比較,通過比較陸生植物(大樹、小草)和水生植物(金魚藻、水葫蘆)的不同特徵,通過觀察植物的生長和變化,對植物的共同特徵形成初步認識。

在“動物”單元中,學生們將通過飼養和觀察蝸牛、蚯蚓、螞蟻和金魚,認識它們的生存需要,對動物的共同特徵形成初步認識,並在“植物”單元的基礎上共同形成“生物”的概念。新課標第一網

“我們周圍的材料”將讓學生經歷物質世界的探究之旅。學生們將比較木頭、金屬、塑料、紙、磚瓦、陶器、瓷器等常見材料在硬度、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沉浮等方面的異同,認識到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特性決定了它們不同的用途。

“水和空氣”單元,是一段充滿挑戰的旅程。學生們要想辦法來解決、用證據來證明在探究水和空氣過程中產生的許多問題,最終,學生們將在事實的基礎上,認識到水和空氣在重量、體積、形狀、佔據空間、流動等方面的許多特性,並且對固體、液體、氣體、物質等概念有初步的理解。

三、教學目標

第一單元:植物

1、在科學探究方面,考慮到三年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髮展水平,還不可能從事較為獨立、完整的科學探究活動。着重點放在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對科學觀察的理解之上。

2、觀察是本單元的主要技能。學生將學習用感官進行觀察,用簡圖進行記錄和描述,用韋恩圖幫助進行整理概念之間的關係。

第二單元:動物

本單元的核心概念仍然是生命體的基本特徵。學生對生命的認識,更主要的來自於對動物的認識。本單元所涉及的生命體的特徵主要是:

1、生命體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

2、生命體都有新陳代謝作用;

3、生命體都有應激性;

4、生命體都有生長、發育與生殖現象;

5、生命體都適應一定的環境,也能影響環境。

生命體都有遺傳、變異和進化的特性很少涉及到,這部分的內容將在以後的年級中再進行學習。

第三單元:我們周圍的材料

1、學會用對比實驗的方法研究材料的特徵。

2、在一定程度上自主探究

3、發展對科學探究的認識

4、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願意與他人合作,樂於交流的學習態度。

5、通過探究活動,幫助學生內化形成重視證據的科學思維。

6、通過金屬、塑料的循環利用和木材、紙的再加工利用,使學生形成愛惜材料,珍惜資源,愛護環境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第四單元:水和空氣

1、能用觀察和實驗的方法對水和空氣進行較系統、持續、細緻地比較。

2、能在事實的基礎上識別或認知有關水、空氣和其它液體的特徵。

3、能想辦法藉助別的媒介或通過實驗等來觀察水、空氣和其它液體的特徵。

4、能利用文字、圖表、圖畫等其它方式來描述觀察、實驗和測量的結果,並且能用維恩圖、對比表格等對觀察結果進行的對比分析。

5、能運用口頭、書面的形式,有目的地進行探究活動的交流。

科學教師年度教學計劃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本冊教材注重學生對周圍世界與生俱來的探究興趣和需要,承擔着科學啟蒙任務,對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是他們瞭解科學,培養興趣,對探究科學打好基礎。

教材的編排對學生的探究性學習為出發點,而不是從知識體會出發。將會對學生認識事物的特點和到難、循序漸進,有機地學會科學課程的各位目標,本冊教材向國小生提供了開放的、有趣的活動的思維空間,探索學習內容豐富多彩。

本冊教材共設計了五個單元,第一單元是《我們都是科學家》,引導學生走進科學殿堂、瞭解科學。重難點是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幫助學生樹立起“我們也能做科學探究”,我要成為科學家的信心。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尊重學生、呵護孩子的“好奇心”,引領他們走上科學之路,點燃他們愛科學之火。

第二單元《我們眼裏的生命世界》重點是能針對問題,通過觀察、試驗等方法收集證據,經行比較分類;瞭解常見的動、植物的基本結構,分類方法;難點是讓學生學會怎樣觀察,怎樣收集證據、得出結論。

第三單元《生命之源—水》,認識水在動、植物、人類生活中的巨大作用;重難點是,從一系列的動手實踐中去探究水的有關性質,體驗實踐過程的樂趣,從全新廣闊的角度去認識水。第四單元《它們是什麼做的》通過學習與探究活動,使學生認識到物體是由各種各樣的材料組成的;重難點是掌握材料探究的方法(收集證據、探究者之間的合作、交流),在學習和解決問題中注重證據。

第五單元《提出問題》,重點是讓學生掌握科學探究活動的步驟,學會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把不能研究的問題轉化為能夠研究的問題。

二、本學期要達到的教學目標

1、基本知識目標,認識科學,瞭解科學,想辦法去尋求問題的答案,知道自然界中的物體分為有生命的和沒有生命的,能針對問題進行觀察、收集證據,能用清晰的語言陳述自己的觀點,瞭解水的有關知識,會選擇適合自己探究的問題,多渠道、多種方法收集證據、做出合理的解釋,知道物體是有不同的材料製成的。

2、基本技能目標:培養學生觀察、交流等基礎過程的技能,並運用語言或畫圖來描述所觀察事物的特徵,能利用簡單的'工具(放大鏡)對物體進行較細緻的觀察,並會用文字、圖畫來表達,能利用身邊的簡單器材來做一些小的試驗。

3、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主動參與探究的過程,掌握探究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

4、培養學生對科學課產生濃厚的興趣,樹立起我能成為科學家的堅定信念,感受並體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認識到科學發展的日新月異。

5、形成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中國的情感。

科學教師年度教學計劃 篇4

一、班級學生情況分析

三年級學生剛開始學習科學,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國小生的生活,三年級的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激發和呵護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是至關重要的。

考慮到三年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髮展水平,科學探究方面着重點放在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對科學觀察的理解之上。同時培養學生對證據的重視和大膽質疑的科學態度、在小組中人合作意識和積極參與班級討論的習慣。

二、教材分析

本冊內容由“植物”、“動物”、“我們周圍的材料”和“水和空氣”四個單元組成。將帶領三年級剛開始科學學習的同學們,展開四段不同但有聯繫的科學學習旅程。

在“植物”單元中,學生們將對生活在周圍的不同植物進行觀察比較,通過比較陸生植物(大樹、小草)和水生植物(金魚藻、水葫蘆)的不同特徵,通過觀察植物的生長和變化,對植物的共同特徵形成初步認識。

在“動物”單元中,學生們將通過飼養和觀察蝸牛、蚯蚓、螞蟻和金魚,認識它們的生存需要,對動物的共同特徵形成初步認識,並在“植物”單元的基礎上共同形成“生物”的概念。新課標第一網

“我們周圍的材料”將讓學生經歷物質世界的探究之旅。學生們將比較木頭、金屬、塑料、紙、磚瓦、陶器、瓷器等常見材料在硬度、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沉浮等方面的異同,認識到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特性決定了它們不同的用途。

“水和空氣”單元,是一段充滿挑戰的旅程。學生們要想辦法來解決、用證據來證明在探究水和空氣過程中產生的許多問題,最終,學生們將在事實的基礎上,認識到水和空氣在重量、體積、形狀、佔據空間、流動等方面的許多特性,並且對固體、液體、氣體、物質等概念有初步的理解。

三、教學目標

第一單元:植物

1、在科學探究方面,考慮到三年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髮展水平,還不可能從事較為獨立、完整的科學探究活動。着重點放在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對科學觀察的理解之上。

2、觀察是本單元的主要技能。學生將學習用感官進行觀察,用簡圖進行記錄和描述,用韋恩圖幫助進行整理概念之間的關係。

第二單元:動物

本單元的核心概念仍然是生命體的基本特徵。學生對生命的認識,更主要的來自於對動物的認識。本單元所涉及的生命體的特徵主要是:

1、生命體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

2、生命體都有新陳代謝作用;

3、生命體都有應激性;

4、生命體都有生長、發育與生殖現象;

5、生命體都適應一定的環境,也能影響環境。

生命體都有遺傳、變異和進化的特性很少涉及到,這部分的內容將在以後的年級中再進行學習。

第三單元:我們周圍的材料

1、學會用對比實驗的方法研究材料的特徵。

2、在一定程度上自主探究

3、發展對科學探究的認識

4、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願意與他人合作,樂於交流的學習態度。

5、通過探究活動,幫助學生內化形成重視證據的科學思維。

6、通過金屬、塑料的循環利用和木材、紙的再加工利用,使學生形成愛惜材料,珍惜資源,愛護環境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第四單元:水和空氣

1、能用觀察和實驗的方法對水和空氣進行較系統、持續、細緻地比較。

2、能在事實的基礎上識別或認知有關水、空氣和其它液體的特徵。

3、能想辦法藉助別的媒介或通過實驗等來觀察水、空氣和其它液體的特徵。

4、能利用文字、圖表、圖畫等其它方式來描述觀察、實驗和測量的結果,並且能用維恩圖、對比表格等對觀察結果進行的對比分析。

5、能運用口頭、書面的形式,有目的地進行探究活動的交流。

科學教師年度教學計劃2

一、教材分析:

《科學》三年級上冊由《我們都是科學家》、《我眼裏的生命世界》、《生命之源——水》、《它們是什麼做的》、和《提出問題》五個單元組成。

本冊教材以觀察活動為基本結構和呈現方式,重視構建良好的活動結構,而且貼近兒童生活,適應學習主體的發展需求。

在科學知識方面,本冊教材覆蓋了三大領域:《我眼裏的生命世界》——生命世界、《生命之源——水》——地球與宇宙、《它們是什麼做的》——物質世界。

在科學探究方面,考慮倒三年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髮展水平,還不可能從事較為獨立、完整的科學探究活動,出於科學探究始於提出問題、細緻觀察的特點,教材將着重點放在發展學生的提問能力、觀察能力和對科學觀察的理解之上。全冊是以學生有系統的觀察活動為主線展開的,儘管各個單元的學習內容、觀察對象不同,但在活動的設計上充分考慮了觀察能力有步驟、有計劃地發展。教材綜合性地考慮了科學探究方面諸多能力的培養。為了發展學生的科學判斷能力,教材還充分體現了對觀察記錄的重視。全冊教材自始自終都強調了學生的親身經歷和體驗。

教材在活動設計中,力圖從對待科學、對待自然、對待科學學習、對待科學、技術和社會的關係等多方面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

二、教學目標:

1、能從“這是什麼”“為什麼會這樣”等角度對周圍事物提出問題,並能選擇自己探究的問題。

2、能以親身經歷來理解科學,並與科學家的經歷做對比,找出兩者之間的相似之處,進一步明確科學是什麼,體會做科學的滿足感。

3、通過尋找有生命的物體,建立起符合學生思維發展特點的有生命物體的科學概念,使學生知道自然界中的物體分為生物和非生物兩類,知道生物有能夠繁殖、長大、呼吸、吃東西、運動等幾個基本特徵。

4、過對植物的觀察、分類,引導學生認識綠色開花植物的六大器官,瞭解植物的多樣性,知道植物作為有生命物體所具有的基本特徵;通過對兩個不同類動物的觀察以及對它們之間的比較,認識動物的一般特徵。

5、通過對人的觀察,與植物、動物進行比較,找出不同和相同之處,從而進一步理解生物的特徵,完成現階段對“生物”這一大概念的認識。並以活動經歷和體驗的形式進行愛護動植物、珍愛生命、保護生態環境的教育。

6、能有順序、有目的、仔細地觀察。運用看、摸、聽等多種方法進行觀察,綜合運用感官感知事物。並能用文字、圖畫、表格等多種形式記錄和呈現觀察結果。和同學交流,相互評價觀察結果。

7、能從多角度認識水的重要作用,理解水是生命之源的真正含義;能夠用多種方法證明物體中含有水。

8、能夠利用自己的感官和簡單的器材,通過觀察、對比等方法收集整理有關水的資料,進一步認識水的基本物理性質,並能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現有信息的基礎上,通過討論、思考,得出結論,發現和提出關於水的相關問題,並能夠用多種方法(語言文字符號等)將用過觀察所發現的現象表述出來。

9、在觀察、研究的各種活動中,學生能夠逐漸做到注重事實、留心觀察、尊重他人的意見,敢於提出不同的見解,樂於合作與交流。同時通過對水的觀察,保持和發展學生樂於探究發現周圍事物奧祕的慾望。

10、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多種方法認識一些常見材料,知道材料有天然、人造之分。

11、通過對身邊常見的紙的觀察研究,能不斷髮現和提出關於紙的相關研究問題。經歷對一張紙的外部特徵進行多角度、多方法的觀察描述的活動過程。能用對比試驗的方法觀察比較紙的性能,初步感知物體的性能與用途之間的相互關係。瞭解古代的造紙技術和現代的造紙工藝,通過簡單的造紙活動,體驗紙張的來之不易,懂得珍惜、節約紙張。

12、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適當的工具,認識一些常見的紡織材料,並能夠根據材料的特性、用途、來源或其他標準對紡織材料進行分類,知道它們的區別、特點和用途。

科學教師年度教學計劃 篇5

一、教學目標

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應用於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想象、尊重證據、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科技的新發展。

二、教學資源分析

1、提供足夠的材料讓學生在動手動腦中完成探究任務。

2、幫助學生把現象、數據轉化為證據,利用證據得出結論。

3、建立科學概念,讓學生的認識沿着概念形成的規律發展。

4、一定要讓學生親自經歷製作的過程,才能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三、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從年齡結構和心理特徵來看,學生對一切事物都充滿着好奇心,有較強的求知慾,在教師的引導下基本能主動開展探究活動。但學生的自主性學習的能力還是比較薄弱,能主動開展的學習的學生比較少,比較依賴於教師的教;學生用自己擅長的方法來表述自己的觀點以及合作研究學習的能力與意識還是比較薄弱。

因此教師的教學要積極地發展學生探究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以及願意用自己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認識與觀點。我要求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還應記筆記,並能應用到生活實踐中去。

四、教學方法設計

1、加強理論的學習,特別是國小科學課中關於“科學探究學習”的理論和實際操作技能的思想與方法;

2、深刻領會並認真貫徹執行《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3、加強自身素養、知識水平以及業務能力的提升並不斷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

4、認真鑽研教材和各類教學參考書,瀏覽網絡、雜誌等,學習先進經驗、科學設計教學策略;為學生的探究活動創設良好氛圍;

5、潛心解讀學生、瞭解學生、知道學生認知規律以及學生學習的心理;

6、積極收集、準備各類探究活動材料提供有結構材料;發展學生蒐集各類活動資源和素材能力並用於探究活動;

7、張揚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特長,努力開發學生的潛能,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注重學生自主性探究和個性特長的培養。

五、教學評價方案

1、課堂即時評價:是指在課堂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針對學生的語言、思維等學習行為,作出及時的價值判斷。

2、教師自我反思:是教師主體對自我既往教育教學實踐的重新審視,對其合理性,成敗得失進行判斷與思考。

科學教師年度教學計劃 篇6

一、指導思想

本冊教材遵循《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內容的選編上貼近兒童的生活實際,順應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基礎性的、淺顯的科學活動作為學生探究活動的主題,同時注重對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科學知識的整合。以國小生的生活經驗為主要線索構建單元,做到了“生活經驗”引領下的內容綜合化。為讓學生在新的教育理念下發展自己的科學探究能力特做計劃如下:

二、學情分析

本學期三年級學生二個班。這些學生是新課改後的學生,視野雖然比較開闊,但是,在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以及聽課的技巧相對不如課改前的學生。課堂上看來很活躍、很熱鬧,但是學生對問題的深入思考方面卻非常缺乏,動手實驗時,常常是在為了玩而玩,而不是有計劃有目的的去玩,想出辦法了再玩。因此學生課堂上常常表現的是玩完後,一問三不知,因此針對這種情況,本學期的科學課要對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要對學生主動探究科學知識的能力進行專門的訓練,發展學生們的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志趣和能力,在本學期中我要從抓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入手,在小製作、小種植、小實驗、小調查、小操作等方面入手,結合科學課的新課程標準,合理的運用電教媒體,創造性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把科學課的新課程標準落實到科學教學中去,使科學教學進入到一個走進新課程改革的新時期。

三、全冊教學分析

本冊書25課。從知識方面可以分為六個方面:

(一)科學在我們身邊:(1---5)課,以學生玩玩具的生活經驗為線索展開,拓展到了解身邊熟悉的、常見的事物,教材中設計了豐富多彩的學生感興趣的探究活動,通過親歷活動,使學生“走近科學",初步感悟到身邊處處有科學,生活離不開科學的道理。

(二)我們怎麼知道:(6---9)課,以“學生對身邊事物已有的觀察、認識”為引領,進一步認識身邊的物體,解釋觀察到的現象,探索其中的奧祕,初步掌握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步驟,為學生親歷科學提供一把入門的鑰匙。

(三)天氣與我們的生活:(10--14)課,以“學生對天氣的親身體驗"為線索,進行觀察、記錄、整理、製作等探究活動,增強學生觀察身邊科學現象的意識,培養學生樂於探究身邊常見科學現象的情感,意識到探究科學可以從身邊的科學現象入手。

(四)水的科學:(15---19)課,以‘‘學生對水已有的認知"為線索,通過讓學生了解自然界中水資源的分佈、欣賞自然界水體的美麗、瞭解水的三態、認識水中物體的沉浮、進行水的多少的比較、認識水的壓力等各種探究活動,層層展開,逐步推進,使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體驗科學探究的基本手段和方法,瞭解、認識水的特點。

(五)我們周圍的空氣:(20.-22)瞭解空氣在哪裏,空氣的成分,我們需要清新的空氣。

(六)(23、24)課,以“學生對玩具的認知’’為線索,引領學生嘗試自主運用已經掌握的科學探究方法和已有知識,解決生活中形象、直觀的具體問題,包括較為簡單的器具的拆卸與組裝,簡單工作原理的探究,中期的植物種養,植物外部特徵與生長情況的觀察,以及生活中其它與兒童成長密切相關的問題的初步調查、瞭解等,初步培養學生“模仿與製作’’、“拆分與組合’’的動手能力,及認真細緻、善於思考、善於動手實踐的科學態度,使學生意識到科學技術與社會的密切聯繫。

四、教學總目標

從科學課特點出發,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線索切入到基礎性的、規範的科學探究活動之中。教材主要圍繞“走近科學”、“親歷科學"、“自主探究”三個專題選擇內容,遵循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既注重知識的傳授,更注意探究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獨立操作中觀察、思考,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有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志趣和能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hua/jiaoxue/303nq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