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計劃 >教師工作計劃 >

教師德育教育案例(通用9篇)

教師德育教育案例(通用9篇)

教師德育教育案例 篇1

用心靈接近心靈

教師德育教育案例(通用9篇)

去年秋天,對我來講意義非凡。在這個象徵收穫的季節裏我迎來了我的第一批學生。作為一名教師,深深明白中學是人生中的一個重要的階段,它對人格塑造所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視,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

以影響到一個人的未來。正是抱着這種心態,絲毫不敢有所鬆懈,希望不僅能在知識方面傳道,更可以在人生中這個充滿變數的階段為他們解惑。

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由我擔任班主任的高一十班,班級有凝聚力,學生樂觀向上,學習主動性強,形成了很正氣的班風。在這段時間的班主任工作中,我的收穫不少,感受頗多。如何加強班級建設,創建充滿活力,有凝聚力的班集體呢?下面是我的幾點看法:

一,信任學生,放開手腳

高一十班入學時有55人(包括1名韓國籍學生),其中男生25人,女生30人。從高一軍訓開始,通過觀察我發現,我們男生訓練熱情高漲,訓練質量很高,集體榮譽感很強,這是優點,但有些男生表現欲過強,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視,其中以X同學最為突出。在訓練時他表現得極為突出,對同宿舍的同學很熱情,主動照顧身體不舒服的同學。為了為最後的文藝表演排練節目,最強度很大的訓練過後利用午休時間精心排練。但由於紀律問題被其他老師批評過一次。女生普遍訓練踏實,較為細心。我沒有對過分表現的學生予以壓制,而是在心中默默的計劃。開學後根據每個同學的性格特徵,以及在軍訓中的表現並適當參考了他們以前的經歷,任命了我辦臨時班委會。並大膽的予以在軍訓中表現活躍的同學重要職務。班委會名單宣佈後,雖然嘴上説不想擔任職務,從X的臉上我看到了一絲驚訝和得意的表情,更加堅定了這樣做的決心。經過一個學期的實踐,也證明了當初的決定沒有錯,選擇相信學生,給他們機會展示自己,既穩定了本人及周圍同學的情緒,也是能使他們在不斷地為班級服務組織活動中找到自信,獲得其他同學的認可。這樣就形成了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

二、用學生的眼光來看問題。

記得美國總統華盛頓在他的演講詞中曾經這樣説過:人,生來是平等的。老師和學生也應是平等的,但是,我想這只是在人格上才應該是這樣的。在學識上,老師和學生絕對不應該是平等的,老師永遠應該站得比自己的學生高,此所謂

三,尊重、肯定、讚揚學生

尊重學生,以肯定、讚揚來代替指責、批評。學生不是物品,我們應該把學生當作具有自己的思想、感情、性格等個人品質的人來對待,即使對待後進的學生依然要傾注滿腔的熱情,不帶偏見,要讓每個學生都抬起頭來走路。多跟自己的學生説

四,關心、體貼、愛護學生

多蘿茜洛?諾爾特説,一個孩子如果生活在鼓勵之中,他就學會了自信;如果生活在表揚之中,他就學會了感激;如果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學會了愛;如果生活在認可之中,他就學會了自愛;如果生活在承認之中,他就學會了要有一個目標......。在教學和班級管理工作中,如果能做到以學生為本,用愛去真心體會學生們的世界,相信他們一定能夠快樂地揚起他們自己希望的風帆,開始他們快樂的人生之旅。

教師德育教育案例 篇2

一個人在獨立工作,無人監督時,有做各種壞事的可能,而不做壞事,這就叫“慎獨”。

The measure of a man’s real character is what he would do if he knew he would never be found out .-Thomas Macaulay (英國曆史學家)

德育是教育的靈魂,它的本質是育德,即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青少年正處於思想品德逐步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的教育,對他們的終生來説,有着定向和奠基的意義。而在整個德育工作方面,我認為,讓學生樹立“慎獨”的思想觀念,才是德育工作中的奠基石。

然而,在我們的班主任工作中,不難發現,甚至於普遍存在着這樣一些現象 ——許多學生人前一種形象,人後卻是另一種作風:舉一個共性的例子,好多學生,特別是女生,在參加學校的義務勞動中,表現的特別積極,勤勞,吃苦,不怕髒,不怕累。而回到家中,甚至於連“幫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之類的家務活都不願意幹;還有一些學生,當老師在場時,各方面表現的非常令老師滿意,講禮貌,懂人情,言談舉止高雅得體,而老師離開以後,這些學生的表現肆無忌憚令人痛心,甚至氣憤;值日生擦黑板規定要把黑板擦乾淨,至少讓下節課的老師看不到上節課老師的板書筆跡。每次我上課,黑板擦的都是乾乾淨淨的。我想,其他教師上課是否也如此呢?有一次,我故意課間去教室,結果黑板擦的一塌糊塗,不僅上節課的內容相當清楚,而且大上節課的內容也依稀可見;還有個別學生,自認為無人在場,或無人知道,做一些有愧於自己良心的事情:記得我班有一次選舉班幹部的過程,事前我沒有發選票,讓學生自己用紙條寫下選舉人名單,結果,班級全員50人,卻收回了53張選票。我被這種結果驚呆了,我想搞這種惡作劇的學生並非完全置道德於不顧,他們是缺乏自覺的道德意識,有人在場,他們遵守道德,那是他們害怕輿論譴責,道德對他們的約束力僅僅是外在輿論;無人在場,幹什麼壞事似乎心存僥倖,又似乎心安理得,那是因為外在的約束力已經不存在了。

可見,“慎獨”的前提是堅定的內心信念和良知,是以自己的道德意識為約束力的。因此,我們要時時刻刻利用多種形式教育學生“有人在與無人在一個樣”,引導學生達到這種“慎獨”的境界。

基於此,我針對在班裏觀察到的一些現象,經常給學生講述關於“慎獨”的一些美談。比如:東漢名臣楊震,有人曾以十斤金子向他行賄,説“暮夜無知者”,楊震諷刺地回答:“天知,神知,子知,我知,何謂無知?”結果行賄者灰溜溜的離去。同時,通過一些班會、演講比賽、辯論賽、體育活動、課堂閲讀材料等多種形式,告誡他們:僅僅為了沽名釣譽而循規蹈矩,僅僅從個人利害得失的角度去遵循道德,都算不上道德上的真君子,“慎獨”才是真正的道德境界。讓他們懂得,“慎獨”是很高的道德境界,是衡量一個人道德覺悟和思想品質的試金石,只有經過個人的艱苦努力和磨練,才能逐步做到“慎獨”。

教育的結果,許多學生的思想發生了很大的轉變:教室裏自習課有無老師一樣安靜,講桌上的粉筆沫被同學悄悄地擦淨,腳下的廢紙被同學悄悄地揀走,壞了的拖布有同學主動修好„„ 班裏處處是正氣,宿舍裏處處是和氣,良好的生活環境形成了,同學們的學習有了保障,為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營造了良好和諧的氛圍,大家在這個温暖的集體中共同生活,共同進步,共同譜寫人生的壯歌。

我想,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如果我們有更多的人能夠真正達到“慎獨”的道德境界,築起道德的柵欄,我們社會的道德風尚就會更好。特別是新世紀的青年,他們的思想狀況、道德水平、行為表現,都將直接影響到人們的道德風貌和社會風氣,影響到國家的文明程度和民族素質的高低,影響到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所以,力爭讓每個學生達到“慎獨”的境界,是做好班主任工作,培養合格人才的當務之急,也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關鍵。

教師德育教育案例 篇3

有許多內容給學生以方法論、世界觀的有向引導,給學生以高尚情感的感化、給學生以積極思想的陶冶和給學生以人生觀的啟迪

講授牛頓運動定律這一章時,可以將牛頓的一段名言給學生:“我就像一個在海邊玩耍的小孩,偶爾拾到一顆美麗的貝殼,如果説我比別人看得遠一些,那是因為站在巨人肩上的緣故。”通過這段名言,教育學生在學習上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同時也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我國兩彈專家鄧稼先、錢學森衝破重重阻力,毅然放棄國外的優越生活和豐富條件,懷着滿腔的愛國熱情和報國志向回國。通過這件實例,讓學生體驗物理學家百折不擾的堅強意志,只講奉不圖索取的崇高美德

為了彌補課堂教育的不足,舉辦一些專題講座,系統介紹我國物理家對祖國,對人民的學術貢獻,以及他們追求真理,造福人民而不斷求索的治學態度和奉獻精神。例如可通過講座,以故事的形式介紹如《兩彈元星——鄧稼先的故事》,美籍華人,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的故事,介紹我國中學生歷屆在物理奧林匹克競賽中所取得的優異成就等,對中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

例如在核能一節教學中,可引述我國物理學家錢學森教授不圖榮華、不畏艱辛、矢志不移回國,報效祖國的故事。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能喚起學生為祖國建設事業而刻苦學習的責任感和自覺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養學生不畏艱難,艱苦奮鬥,刻苦鑽研的獻身精神。

在物理教學過程中,師生置身於絢麗多姿的物理海洋,感受着大千世界的神奇,回味着自然的樂趣,體驗人與自然交融和感應,生長在祖國土壤的學子,一定會萌發出濃厚的崇尚科學,熱愛科學和熱愛祖國之情。我在教學中適時地利用了教材中素材如:春秋戰國時期的槓桿,秦朝時期的天平,古代的四大發明,古代對共鳴、水能、風能的研究利用,劉翔等為國爭光等,激發了學生民族自豪感;利用物理學家的愛國事蹟,如阿基米德為抵禦外敵入侵而獻身的故事;居里夫人為了紀念自己的祖國—波蘭,把發現的新元素命名為—釙;鄧稼先等人獻身“兩彈一星”事業等等來激勵學生的報國熱情;介紹建國以來科技突飛猛進的發展史,如我國科學家對超導研究的成果,以激發學生為振興中華而發憤讀書的雄心壯志。

物理學家那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刻苦鑽研的探索精神,只講奉獻不求索取的美德,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好教材。比如,科學家牛頓勤奮和悉心鑽研是他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建設的科學技術,在短短四十年裏走完歐美資本主義幾百年走過的路程,這些成就與老一輩科學家的努力是分不開的。人造

地球衞星上天、原子彈的試驗成功、載人航天事業的發展等,都證明了我國有一大批熱愛祖國的優秀物理學家和科技工作者。正如著名華裔物理學家楊振寧預言,二十一世紀將是中國的世紀。刻苦學習,專心致志的科學家安培,歐姆堅持不懈的故事,自學成才的發明大王愛迪生等,這些科學家的事蹟如同一顆顆明珠,光彩奪目,照亮學生的心靈,激發學生樹立起為人類的科學事業而奮鬥終身的遠大理想。

教師德育教育案例 篇4

小萌的父母都是富人階層,小萌天資聰穎,愛看書,愛問為什麼,學習成績也在班上名列前茅。這使父母感到十分安慰,在學習上不遺餘力地滿足兒子所有的要求。這個家庭幾乎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了小萌的身上。小萌也很爭氣,在學習上從未讓父母操過心。

但我卻在平時的集體活動中發現小萌行為古怪,不合羣,除學習以外的問題他一概不關心,只要是關係到學習的問題他就會變得敏感,既自信又自卑。老師向家長反映後,引起了小萌父母的重視。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扭轉不是那麼容易的事。父母束手無策,轉而求教於我。我建議父母多帶孩子參加各類活動(學校的、社區的、公益性的等),有意識地將一些名人小時侯的美德故事(誠信、守時、尊老愛幼等),不要給孩子太大的壓力,不説如:爸爸媽媽全靠你了。讀好書將來找好工作,賺大錢等一類的話。當孩子遇到挫折時多安慰,少責怪。對孩子正確的想法、做法及時給予鼓勵。

此後,小萌的父母時常帶他參加集體活動,鼓勵孩子學習他人的長處。到書店為小萌買來名人名言、美德故事等圖書。為了更好地教導他,父母也和孩子一起讀好書,學好人,説好話,交流心得體會。父母也從書中温故而知新,教學相長,身體力行,一家人其樂融融。小萌也變得愛説愛笑了,雖然還有反覆但進步還是隨處可見令人欣慰的。

確實孩子學會欣賞自己,同時學會欣賞他人,讓孩子學會真誠的為別人取得的成績,進步,榮譽喝彩。讓他們從小就會欣賞世間的一切,欣賞每一個夜晚、每一片綠葉、每一縷彩雲……欣賞我們美好的生活。平時給孩子多一點讚美,多一點指導,多一點鼓勵。讓孩子在欣賞中學會欣賞,感受生活,感受人生的美好。

讓家長學會與孩子平等交流相處,學會科學地欣賞孩子,正確對待他人身上存在的缺點。

構建學習型家庭應成為21世紀家庭成員的共同需求,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化社會,人們要學知、學做、學會生存、學會自我發展,總之是要學會學習。家庭中的學習要學習文化知識,但更重要的是學習如何做人,孩子要學,大人也要學。家長利用圖書、故事、活動等方式因勢利導地教育孩子的同時必須學習相關方面的知識已達到更好地教育孩子的目的。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對父母也能起到淨化心靈的作用,父母的言行進而又影響了孩子。父母與孩子總有共同的話題,周而復始的良性循環,使家庭增加凝聚力與親和力。學習型家庭的力量是無窮的。

教師德育教育案例 篇5

批評的藝術

人,總是在批評和自我批評中成長起來的。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犯了錯誤的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只有接受了批評,自覺地反省,努力去改正,才會更好地成長起來。批評,是思想教育的一種重要手段。正確地運用這一手段,可以幫助學生認識並改正錯誤。

作為現在的教育工作者,我們所面對的很多是天真活潑但又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學生,要使批評達到一定效果,就要同他們心理相融、感情相通。這就必須分析和研究被批評學生心理狀態和特點,掌握批評的藝術。

在近幾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幾乎批評過每一個學生,通過批評啟發他們自覺地反省。當然,在批評教育的同時,我始終注意做好下面幾方面工作,促使學生在批評中成長起來,達到真正的教育目的。

一、批評要掌握事實。

毛主席説得好:“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一切的批評必須建立在充分掌握事實的基礎之上,使批評不會讓學生覺得是空穴來風。

有的學生“精”了,為了避免老師對他的“懲罰”,往往不承認自己的錯誤。如果老師沒有事實根據,空講幾句批評的話就達不到矯正的效果。例如我班的王文初同學,自己不學習時,就在班上搗亂,老師找他談時,又往往不説實話。針對他的個性,我每次在批評他之前,都從各方面瞭解他犯錯誤的全部情況,有時為了一個小小細節,我寧肯花上大半天時間去弄清楚。隨後在批評他時,他就主動承認錯誤了,經過反覆幾次,漸漸地他的僥倖心理弱了,他覺得經常受老師批評沒什麼意思,在我們班組織的《做新世紀德育之星》動員班隊會上,他主動上台發言,表示一定要以實際行動自覺遵守紀律,努力學習,力爭受到表揚。

二、批評要有的放矢。

批評要有針對性,收效才大。老師在台上大講特講,但講得大,講得空,一般學生摸不着頭腦,犯錯誤的學生也不怕,還是我行我素。批評要有的放矢,就是批評要針對具體的人和事,批評要帶有明確的目的,點明改正的方向。

三、批評要留有餘地。

在批評教育時,力求點到即止,留有餘地,給學生一個自我批評、自我教育的機會。這樣,學生易於接受,又對老師的寬容產生負疚感,從而有利於他們不斷鞭策自己,儘量少犯或不犯錯誤。如果班主任對學生的錯誤嘮嘮叨叨,否定或者貶低學生的自我認識、自我批評積極性,那麼學生就會產生一種逆反心理,結果事與願違,大大削弱了教育的效果。

如我班的劉鑫同學,常常遲到,有一次他又遲到,到校後我沒有批評他,而是讓他將以往遲到的原因總結出來,仔細想想,有哪些原因是不可以克服的,老師可以幫助他。第二天,他對我説,遲到的原因都可以克服,其實可以做到不遲到的。後來,他不但極少遲到,而且還能夠認真學習了。事實證明,從高中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出發,恰當地運用“留有餘地”的批評方法,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批評要剛柔相濟。

剛柔相濟是班主任批評時,根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徵去作教育的方法。俗話説“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既要用剛制柔,又要以柔克剛。對女同學用剛,則有震撼力;對男同學用柔,則化解頑石。剛與柔的使用均以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為重點。特別是那些犯有錯誤的學生,他們的自尊心表現得就更為複雜一些,因為做了錯事,受到老師的責怪,產生了自卑感,有時甚至產生“破罐破摔”的想法。而實際上,他們的內心深處,仍有上進的要求,渴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理解和幫助。著名的教育家馬卡連科曾經説過:“得不到別人的尊重的人往往有最強烈的自尊心。”因此對這些學生,在平時既要講原則,不遷就其錯誤的思想行為,又要講感情,尊重他們的自尊心。美國著名的管理家雅柯卡説過:“表揚可以印成文件,而批評打個電話就行了。”這就是説,含蓄而不張揚的批評有時比那種電閃雷鳴式的批評效果會更好。

五、批評要迂迴啟發。

我們不僅要有一針見血、開門見山的批評教育,也要有“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迂迴批評教育。這樣可以避免批評者與被批評者的直接交鋒,引導幫助犯錯誤的學生消化、理解、醒悟,從而改正錯誤,達到批評的目的。如此批評沒有劍拔弩張之勢,往往卻有事半功倍之效。

在批評教育中,我常常把道理寓於生動的事例中。例如在轉化後進生工作時,以歷史人物張學良戒毒、廉頗負荊請罪等的典型例子,引導他們認識到“懸崖勒馬”的重要性和“浪子回頭”的可行性,從而堅定他們改正錯誤的意志。由於這種方式能寓思想性和形象性於一體,深入淺出,大大增強了批評教育的感召力和説服力。

批評有法,但無定法。批評是一服苦口的良藥。但有一點是我們教育者必須恪守的——尊重學生,愛護學生。儘管我們的批評未必會有切膚之痛的深刻,但能從尊重學生,愛護學生出發,學生最終會領悟到老師用意的。善用批評這一教育方法,會與表揚有異曲同工之效。

教師德育教育案例 篇6

威廉是一名體育老師,他試圖通過創設情境使學生掌握“run(跑)、catch(抓住)”幾個詞的用法。這節課拿來一個籃球,讓學生排成兩隊,依次傳球並跑到另一隊後面,威廉不停地喊run!run!catch!catch!學生很投入地做着。忽然,一個調皮的男生非常用力地把球砸向一女生,威廉跑過去一下子抓住了球,非常生氣。要知道,這可是在教室內,這一動作是很危險的。中文助教在旁邊靜靜地看着威廉如何處理。學生很快意識到自己做了一件蠢事,等待着老師訓斥。很短的時間,威廉恢復了表情,把孩子喊過來,手把手教這個男生傳球,這次學生傳得很好。

“Good!”威廉伸出了大拇指。

其實,對於孩子,犯錯誤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允許犯錯誤。美國同行告訴我,對於低年級的孩子,犯錯誤是他們的權利,所以他們測驗學生的時候,單詞寫錯了有些是可以得分的,如水water,如果寫成了wate,就可以給分,因為基本答對了。他們對孩子的考試評價,是從0分開始的,學生答對1道題,就給加多少分,直至加到滿分—————5分。學生永遠處於贏分狀態,所以他們的孩子始終充滿了自信心和征服欲。

[教育智囊]:

“對於孩子,犯錯誤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允許犯錯誤。”這是這則故事給我們的最大啟示。一個從來沒有犯過錯誤的孩子,他絕對不可能會獲得成功。

犯錯是一種體驗。教師不但要容人學生犯錯,還可以有意識地創造一些讓學生犯錯的機會,在學生犯錯之後再和學生一起進行分析,這樣無疑會使學生提高得更快。

教師德育教育案例 篇7

一、為人師表

李嵐清副最近指出:“教師的一言一行無不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甚至影響學生一輩子。因此,教師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質上、學識學風上全面以身作則,自覺率先垂範,真正為人師表。”教師凡是要求學生做到地;自己要率先做到;要求學生不能做的,自己堅決不能做;要求學生不遲到,預備鈴一響,教師就提前到教室門口等待等等,看似區區小事,實則細微之處見精神做表率。為人師表對學生是一種無聲的教育,它爆發的內驅力不可估量。因此,為人師表是當好人民教師最基本的要求。

二、身教重於言教

學校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一所學校的校風校貌與教師的行為表現息息相關,一個教師的師德好壞對教風、學風影響極大。應該承認,目前,敬業樂教、無私奉獻於教壇的教師是絕大多數,他們在工作台繁重,生活清貧的情況下以自身高尚的師德與良好的師表行為影響與培育了大量德才兼備的學生,的確令人可敬可賀,然而,由於各種主客觀原因的存在,也有少數教師在改革開放特定環境中表失師德和人格,在學生中、社會上產生極為不良的影響。如有的工作消極,紀律渙散;有的弄虛作假,活名釣譽;有的賭博成性,作風下劣;有的吃喝玩樂,貪圖享受;有的計得患失,事必講報酬。如此種種,都玷污了人民教師的光榮稱號,有悖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基本要求。因此,提倡“身教重於言教”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敬業精神

具有敬業精神的教師有着強烈的責任感和事業心,為人民的教育事業能嘔心瀝血對工作一絲不苟,即使碰到這樣和那樣的困難也會想辦法克服。為了學生的一切,一切為了學生,以學生滿意不滿意,學生快樂不快樂,啟發沒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了他們的實踐能力作為教育教學工作台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儘管農村學校教育經費拮据,敬業者仍能以積極因素的心態飽滿的熱情搞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台。

四、服務心態

“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燃燒着的蠟燭“等稱號,是社會對教師職業的高度評價,同時,也是對教師提出的要求。教師要像商口行業一樣,將“為顧客服務”溶進“為學生服務”之中去,並且要具備這種心大態。不能再像過去那樣高高豐,對學生指東點西,把他們當作指揮的工具來使喚。教師在教學中的服務心態,不應只少數優等生服務,而應該平等對待那些後進生,因為他們同樣也是“財富”的源泉。教師甚至要給予他們最優惠的服務,設法調動全心全意的積極性和上進心,善於捕捉他們身上的閃光點,把他們培養成為合格且有特色的“產品”。此外,教師的課外輔導,上門家訪,以及與學生的抵足談心等,都可以看作是這種服務心態的具體表現。只有當我們的教師具備了這種心態,才會在日益激烈的行業竟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並使“太陽下最光輝的事業”更煥以光彩。天地,也是一方包含情感的空間。姑且從理想境界的高度,來談師德的高尚,要求:

1、師品,德高為師。教師的工作是神聖的,也是艱苦的,教書育人需要感情、時間、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這種付出是要以強烈的使命感為基礎的。

2、師智。學高為師,要培養高水平的學生,要求教師學識淵博、學業精深、個性鮮明的教育教學風格,把握教育問題的高超學術、和諧、感人的師生關係,無不閃現着現代教育思想的智慧之光。

3、師能。技高為師,一、是要以科學的施教知識,深入學習教育學、心理學、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知識,把教育理論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學過程,使教育教學的科學性和藝術性高度完整地統一起來。二、能夠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恰當有效地選擇教學方法和方式,直觀形象地展示教學內容,使教學知識傳授與創新思想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

三、是要有創新精神,積極開展教育和科學研究。探索新的科學教育模式,在耕耘中拓展視野,在執教教學中提煉師藝、昇華師技。

4、師表。身正為師,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是思考教育者和師德示範者。我國現代哲學家楊維説;“師者,人之模範也”。孔子曰:其身正不會則從,其身不正,雖會不從”。教師不僅要有這種做人的威望,人格的力量,令學生所敬佩。還要以最佳的思想境界,精神狀況和行為表現,積極地影響教育學生,使他們健康成長。正如奧地利教育哲學家馬丁*布貝爾所説;“教師只能以他的整個人、以他的全部自發性,才是以對學生的整個起真實的影響,教師應把言傳和身教完美結合起來,以身作則,行為師範,熱愛學生,關心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係、儀表端莊、舉止文雅,以自己的言行和人格魅力來影響學生。

高止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與各位同行共勉!!!

教師德育教育案例 篇8

國家要強就必須要有強的接班人,要培養高質量、高規格的人才,就必須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而教師隊伍建設的核心是教師的師德,教師的師德決定了教師的素質,教師的素質又決定了教育的質量。因此,加強師德建設工作是時代的需要,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隊伍建設的總樞紐,也是搞好教育戰線行風建設,決定教師隊伍建設成敗與否的關鍵。

1.愛崗敬業、獻身教育是師德的基本要求

古往今來,無論社會如何發展變遷,教師的基本的職業道德本質上沒變.工作是瑣碎平凡的,平凡中見偉大,只有愛崗敬業,教師才能積極面對自身的社會責任和社會義務,才能自覺、不斷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動中有所收穫。既然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就應當能守得住自己的陣地。

2.熱愛學生、教書育人是師德的核心

幹一行愛一行,教師要熱愛學生,瞭解學生,循循善誘,建立民主平等、親密的師生關係,做學生的良師益友。世風日下的當今,想要守住自己的底線並不是易事,而能抵制住誘惑並不足夠還要願意付出。教師對學生的愛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

為了所謂的私已利益對學生粗暴強管的方法是目光短淺且事半功倍的事,人與人只有有了關愛和平等,才可能進行其它的情感上的溝通,而能做到這些需要我們教師首先能愛上自己的職業,才能為其奉獻自己的愛心。

3.更新觀念、努力創新是師德的新發展

傳統意義的傳道、授業、解惑是對為師者業務職能的概括,今天教師的角色正在發生變化,從“傳道”者轉向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從“解惑”者轉向發現問題的啟發人,從“授業”者轉向解決問題的參與人。

要讓學生從分數的奴隸變為學習的主人。要從以“教”為出發點轉變為以學生的“學”為出發點,教為學服務,教不是統治學生學、代替學生學,而是啟發學生學、引導學生學。課堂要成為學生學習的用武之地,成為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獲取知識、訓練能力、發展智力以及思想情操受到良好薰陶的場所。教師應是教練員,不是運動員,要讓學生運用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去學習、去實踐。

二、轉變教育理念,實施差異教育

教書育人不可急功近利,需從大處着眼。以剝奪學生個性為代價換取教師的師道尊嚴,以犧牲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代價,過分苛求學生的成績,換取暫時的高分,最不可取,所以即使競爭也要講良性競爭,而不能不擇手段。

三、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是師德的人格力量

在學生心目中,教師是社會的規範、道德的化身、人類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們都把師德高尚的教師作為學習的榜樣,模仿其態度、情趣、品行、乃至行為舉止、音容笑貌、板書筆跡等,教師道德素質比教師文化素質更為重要。學高為師,德高為範。教師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思想素質、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教師要模範履行師德規範,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品德去教育、影響學生,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從而成為一個有公民意識的人,一個具有良好品行的人,一個真善美的人。高尚的師德就是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對學生的影響是耳濡目染的、潛移默化的、受益終生的。“教師無小節,處處是楷模”。子曰:“其身正,不令而從。”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身教重於言教。這無疑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為人師表”,首先就要特別強調教師的自重、自省、自警、自勵、自強,以身作則,言行一致。要學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學生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在行動上為學生做出表率。教師要成為追求真才實學的榜樣。教師不能滿足於先學於學生,而且要堅持繼續學習,堅持終身受教育,具有勇於創新、不斷進取的精神,與時俱進,不斷充實自己。形勢的快速發展,高科技的突飛猛進,讓人感覺到一停止學習,就會落伍。當今的時代,人們只有具備了學習的能力,具備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才能獲得生存的社會位置。教師不但要保持自身一種勤奮學習的能力,還要把這種學習能力無私地傳授給自己的學生。

四、終身學習、不斷進取是師德的昇華

在科學和技術發展速度如此之快的背景下,如果不經常處於學習狀態,人們的知識結構很快就會落後於實踐的要求。所以,時代要求教師必須轉變學習觀念,確立“邊學邊幹、邊幹邊學、終身學習、不斷進取”的觀念。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素質,師德為本。我要努力成為“政治堅定、思想過硬、知識淵博、品格高尚、精於教育、善於育人”的好教師。

教師德育教育案例 篇9

師德是教師素質的靈魂,師愛又是師德的靈魂。在很大程度上,熱愛學生就是熱愛教育事業。然而熱愛學生並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讓學生體會到教師的愛更加困難。全國勞模、北師大林崇德教授認為:“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聖!”因為教師對學生的愛,從本質上説是一種只講付出不求回報、無私的、沒有血緣關係的愛,是一種嚴慈相濟的愛。這種愛是極其神聖純真的。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真情友誼,就會“親其師、敬其師”,從而“信其道”,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教書育人就實現了其根本功能。

因此,師愛是魂。但我認為師愛只是師德的一個真子集,對教師來講,真正的愛,是要為孩子們一生的發展和幸福負責的愛,它需要對學生進行很好的觀察。當發現學生需要温暖時,不要直接給他温暖,而是給他一把柴刀,對他説:“你可以去打柴;不會打?我告訴你怎麼打”。你可以遠遠地看着他-------如果他不能划着火柴,可以給他做一個示範,再讓他自己做。絕對不要代替他去做該由他自己做的事情。這種愛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是對他一輩子負責的愛。

教育的主要力量是一種“精神的力量”。教育就是要促進人的發展,基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學生的終生髮展和幸福奠定基礎。人只能由人來建樹,性格只能由性格來塑造,人格只能由人格來涵養。因此,比學科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道德水平、生活經驗以及這些經驗和所學知識的聯繫;比提高學科成績更為重要的是學生的健康、和諧的發展;比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獲得成功或失敗的成長體驗及對這種體驗的反思。每一名教師要對學生終身的發展負責,而不僅僅是考上大學的這一個“瞬間”,因為學習和成長不僅僅是校門內的事,也不只是學生時代的事,而是讓學生一輩子會自己去做的事。

教育的真諦在於啟發自覺,在於給心靈以向真、善、美方向發展的引力和空間。教育要想長久作用於人的心靈,必須引導學生自己獨立思考,自省自悟,做出自己的選擇。我以為成功的教育應該使學生們真正體味到學習、求知、成長的艱辛和快樂。

我認為教師比傳授知識更為重要的是教師自己做人和做學問的態度以及和學生交往的方式,因為這些更容易對學生產生直接而深刻的影響。空泛的説教是不會給受教育者留下任何真正有用的東西,而只能適得其反,使教育者喪失“信度”。因此做教育本身要求科學、真實、有信息量、講求實效,要求把握好機會和情感的互動,要求有一個可以被感受和體驗的過程或環境。

調查表明,學生對老師印象最深的往往不是教師所傳授的學科知識,而是教師做人、做學問的態度,是學生與教師充滿人格魅力或個性魅力的心靈碰撞,是教師對他們激勵性(或相反)的評價。每一位老師站在講台上的時候,應該有一句話永遠要對自己説,那就是你的優點可能會被放大了50倍;同時你的缺點,甚至會被放大50多倍,你的言語行為可能對一些學生帶來一生的影響。

我曾經調查過已經畢業的學生,瞭解什麼是最有力量的教育。答案是多種多樣的,但共同的主題是:教師的人格、教師的為人、教師的學識。老師教給的知識很快就會遺忘,但是老師最有特點的表情、最有個性的語言、最偉大的人品、老師做人、做事的態度。教師的人格魅力,卻給學生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有着長久的影響。教師的人格力量包含教師的正義感、公平、正直、富有同情心、仁慈、富有犧牲精神,嚴於律己、寬於待人、學識淵博、善解人意等等這樣的品格,而這些品格正是學生們最最期待的。

學高為師。教師對某一學科知識豐富、業務精通、治學嚴謹、注重創新,這也是師德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教師的教學水平關係到他的教育信度,我看到過學生寫下的這樣的評教語言:“老師對我們真好,可真把我們給耽誤了”。只有過硬的教學,才能使學生產生一種信賴感,進而轉化為一種很強的人格力量,去激勵、鞭策學生。

一位教師僅僅有愛心、有善良、真誠、為人正直等品質是不夠的,教師個性中的自強不息、堅韌執著和勤奮好學的精神更是對學生精神與智慧的啟迪,同時不容忽視的是,老師的專業素質對學生的影響非常大。現實教育中很多老師對教育非常投入,真誠地愛孩子們,特別是新參加工作的老師,往往以青春的活力和年齡相近所帶來的親和力感染着學生。良好的師生關係可以作為教育的良好基礎,但它不是教育的整體,不是教育的全部。

我曾經遇到一位國中的優秀班主任,這位老師把這個班級帶到了高中的時候,新的問題出現了。起初,同學們對這位老師充滿了期待,認為這位老師還能像國中教學那樣把高中教學教得非常出色。結果他們的這種願望被打破了。這個老師在教學上存在着很多漏洞,課堂上的錯誤屢屢出現,很多基本概念講不清楚,有的計算題自己都算不下去。在學生的教學測評時,學生們寫下了這樣的話:“真的,老師對我們真好,可是老師真把我們給耽誤了”。

一個老師的教學水平,關係到他們的“教育信度”。你的教育語言就像你在課堂上課一樣,你有多少錯誤,你的話就應該打多少折扣。這種教育信度的降低使老師的形象在學生心目中也會大打折扣。可以想象一個老師在教學上經常出錯誤,對他的語言的認同也會思考他的教育行為是不是也是這樣,起碼會犯同樣比例的錯誤,對他的語言的認同也會打至和相同的折扣。所以我想,師德的根本要求就是對學生負責,就是要用真善美的東西影響學生,就需要教師德藝雙馨、有真才實學。教師真正有師德,就是要把自己的本職工作看得無比神聖,而不能只給學生一張沒有價值的笑臉,就好像一輛車開進了加油站,加油站倒是蓋得很漂亮、很豪華、很舒適,但是沒有油可加。有德無才也是另一種形式的“缺德”。

身正為範。教師以德為本,身正為範。教學質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影響力的大小,而教師的影響力主要由品格因素、才能因素、知識因素和情感因素組成。身教重於言教,因為教師職業的示範性極其重要,所以要求自己必須時時、處處用模範的言行去影響學生、教育學生。教師的人格魅力決不是一瞬間高大、偉岸的形象,而是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中的點點滴滴小事,正是這些像石子一般的小事勾畫出了教師完整的人格魅力。一次,我在醫院做了一個小手術,之後在脖子上仍然纏着紗布並滲出血跡的情況下,我仍堅持上課。我的同學在日記中寫道“我們的老師也會生病,但是他卻不會缺一節課”。一位同學在信裏這樣寫道:記得張老師曾經用整整一節課的時間,給我們講述了他自己的青年時期,他是完全靠自學修完了大學、研究生的考試,赴日留學。在留學日本的日子裏,他通過自己的努力徹底改變了各國留學生歧視中國人的看法,用自己的行動給祖國爭光,接着,毅然回到祖國,辛勤地從事教育事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hua/jiaoshi/qym0zg.html
專題